facebook pixel code

Blue-field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這種人和那種人

2008年05月12日
公開
1

這種人和那種人 【2008/03/31 聯合晚報╱社論】 這兩種人,都讓人無法理解!第一種人,拿著柴刀和斧頭,來到新竹縣尖石鄉深山裡,把北得拉曼山巨木群的神木,砍得遍體鱗傷。第二種人,同樣拿著柴刀,一刀一刀把台南的一個垃圾場,開墾成譽滿國際的生態公園。 破壞北得拉曼山巨木群的那些人,據說是為了治病。這些巨木屹立在深山裡這麼多年,忽然間受到這樣的破壞,必然是坊間流傳著什麼千年神木樹根、樹皮可以治病的「謬方」,引來那些人的愚蠢行動。對於這種損害公眾利益的行為,以前稱之為「缺乏公德心」,因為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損害公眾利益。但這些人還不只是沒有公德心而已,而是愚蠢至極了!因為在破壞公眾利益之後,他們並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且由於偏方的效果可疑,甚至於還可能危害到自己健康。更何況,在環保意識已經成為世界潮流、深入台灣民間的今天,還有人拿神木的樹皮和樹根想要治病,甚至圖利,誠然是令人無法理解的舉動。 而在南部這一頭,有一個叫做李仁慈的人,看不慣原本的公園因官僚怠惰而變成了垃圾場,於是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只靠雙手和柴刀,把垃圾場變成了都市裡有著蝴蝶和螢火蟲的美麗公園。當然,這樣的行動在別人眼裡也是無法理解的,所以有人問他:「你圖的是什麼?」而他則反問:「那你的人生圖的是什麼?」 一個無所圖的舉動,因為無法被一般人理解,反而可能遭受質疑和考驗。而 一旦通過考驗,就會有更多人加入響應,成為社區主義和公民社會的基石。 像李仁慈這樣的人,台灣各地到處都有,成為真正愛鄉土的守護者。另一方面,類似北得拉曼山上砍神木那樣的人,也還以其他類型存在於其他地方,有待教育。 當然,台灣社會越來越進步,因為像李仁慈這樣的人越來越多。在尖石鄉深山裡破壞神木的人,圖的是什麼?因為自私和無知,損害公眾又不利己。而李仁慈這樣的人,則是為自己的人生寫下了精彩的故事。李仁慈這種人,和破壞神木的那種人,你是屬於哪一種人?每個人都應想想看,要為自己的人生寫下怎樣精彩的故事?或至少也不要留下醜陋的故事吧!

龍應台:母親節

2008年05月11日
公開
2

母親節 文�龍應台 中時電子報 《三少四壯集》 2008/5/9   收到安德烈的電郵,有點意外。這傢伙,不是天打雷劈的大事── 譬如急需錢,是不會給他母親發電郵的。不知怎麼回事,有這麼一大批十幾二十歲左右的人類,在他們廣闊的、全球覆蓋的交友網絡裡─ ─這包括電郵、MSN、FACEBOOK、Bebo、Twitter、聊天室、手機簡訊等等,「母親」是被他們歸入spam(垃圾)或「資源回收筒」那個類別裡去的。簡直毫無道理,但是你一點辦法都沒有。 高科技使你能夠「看見」他,譬如三更半夜時,如果你也在通宵工作,突然「叮」一聲,你知道他上網了。也就是說,天涯海角,像一個雷達螢幕,他現身在一個定點上。或者說,夜航海上,茫茫中突然浮現一粒漁火,分明無比。雖然也可能是萬里之遙,但是那個定點讓你放心──親愛的孩子,他在那裡。   可是高科技也給了他一個逃生門──手指按幾個鍵,他可以把你「隔離」掉,讓那個「叮」一聲,再也不出現,那個小小的點,從你的「愛心」雷達網上徹底消失。   朋友說,送你一個電腦相機,你就可以在電腦上看見兒子了。我說,你開玩笑吧?哪一個兒子願意在自己電腦上裝一個「監視器」,讓母親可以千里追蹤啊?這種東西是給情人,不是給母子的。   我問安德烈,你為什麼都不跟我寫電郵?   他說,媽,因為我很忙。   我說,你很沒良心耶。你小時候我花多少時間跟你混啊?   他說,理智一點。   我說,為什麼不能跟我多點溝通呢?   他說,因為你每次都寫一樣的電郵,講一樣的話。   我說,才沒有。   他說,有,你每次都問一樣的問題,講一樣的話,重複又重複。   我說,怎麼可能,你亂講!我這麼聰明的人,怎麼可能?   打開安德烈的電郵,他沒有一句話,只是傳來一個網址,一則影像 ──「我很無聊網」,已經有四千個點擊,主題是,「與母親的典型對話」。作者用漫畫手法,配上語音,速描出一段自己跟媽媽的對話:   我去探望我媽。一起在廚房裡混時間,她說,「我燒了魚。你愛吃魚吧?」   我說,「媽,我不愛吃魚。」   她說,「你不愛吃魚?」   我說,「媽,我不愛吃魚。」   她說,「是鮪魚呀。」   我說,「謝謝啦。我不愛吃魚。」   她說,「我加了芹菜。」   我說,「我不愛吃魚。」   她說,「可是吃魚很健康。」   我說,「我知道,可是我不愛吃魚。」   她說,「健康的人通常吃很多魚。」   我說,「我知道,可是我不吃魚。」   她說,「長壽的人吃魚比吃吃雞肉還多。」   我說,「是的,媽媽,可是我不愛吃魚。」   她說,「我也不是在說,你應該每天吃魚魚魚,因為魚吃太多了也不好,很多魚可能含汞。」   我說,「是的,媽媽,可是我不去煩惱這問題,因為我反正不吃魚。」   她說,「很多文明國家的人,都是以魚為主食的。」   我說,「我知道,可是我不吃魚。」   她說,「那你有沒有去檢查過身體裡的含汞量?」   我說,「沒有,媽媽,因為我不吃魚。」   她說,「可是汞不只是在魚裡頭。」   我說,「我知道,可是反正我不吃魚。」   她說,「真的不吃魚?」   我說,「真的不吃。」   她說,「連鮪魚也不吃?」   我說,「對,鮪魚也不吃。」   她說,「那你有沒有試過加了芹菜的鮪魚?」   我說,「沒有。」   她說,「沒試過,你怎麼知道會不喜歡呢?」   我說,「媽,我真的不喜歡吃魚。」   她說,「你就試試看嘛。」   所以……我就吃了,嘗了一點點。之後,她說,「怎麼樣,好吃嗎?」   我說,「不喜歡,媽,我真的不愛吃魚。」   她說,「那下次試試鮭魚。你現在不多吃也好,我們反正要去餐廳。」   我說,「好,可以走了。」   她說,「你不多穿點衣服?」   我說,「外面不冷。」   她說,「你加件外套吧。」   我說,「外面不冷。」   她說,「考慮一下吧。我要加件外套呢。」   我說,「你加吧。外面真的不冷。」   她說,「我幫你拿一件?」   我說,「我剛剛出去過,媽媽,外面真的一點也不冷。」   她說,「唉,好吧。等一下就會變冷,你這麼堅持,等著瞧吧,待會兒會凍死。」   我們就出發了。到了餐廳,發現客滿,要排很長的隊。這時,媽媽就說,「我們還是去那家海鮮館子吧。」   這個電郵,是安德烈給我的母親節禮物吧?

泯滅人性的分數

2008年05月10日
公開
2

"針對智育第一的狀況,蘇氏批評道:“分數已成了學校衡量人的標準和尺度……人在分數後面消失了,他的無限性和多維的精神世界也在分數中泯滅了……有多少兒童和少年早晨上學‘像是去受苦刑’……" 泯滅人性的分數 孔慶東 前些天在路邊買了一套五卷本的《蘇霍姆林斯基選集》,每本都厚厚的八九百頁,原價280元,書販要60元,我料定在這個資本主義猖獗的時代,是沒有人問津一位社會主義教育家的著作的,於是還價25元,最後以30元買下。 此書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編輯印刷都很精良,但只印了五千。雖然我們的教育部門還表面上把蘇霍姆林斯基列為偉大的教育家,但大多數學生和教師根本沒有熱情去讀讀他的著作。蘇聯不是垮掉了麼?所以蘇聯的一切都是錯誤的。現在流行的是哈佛女孩劍橋小子什麼的,快樂教育素質教育狼心狗肺教育等等。 不能講狼牙山五壯士了,因為彈盡糧絕了還不投降,那叫“沒有人性”。不能講草原英雄小姐妹和戴碧蓉、歐陽海了,因為那是給黑暗的年代塗脂抹粉。不能講岳飛是民族英雄了,因為他抗拒全球化,大搞窩裡鬥,屠殺少數民族兄弟,是野蠻的民族主義的“暴政前哨”。不能講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了,因為那是赤裸裸的弘揚暴力,一個基層警官公然毆打優秀的民營企業家,破壞了招商引資的大好局面。不能講武松打虎了,因為他是虐殺珍稀保護動物,造成景陽崗地區環境嚴重污染的罪魁禍首……有些學校連王願堅的《七根火柴》也講不下去,因為學生們質疑道:紅軍過草地,明知道沒有人煙,為什麼不帶上方便麵?起碼的野外生存常識都沒有,餓死活該。《白毛女》也講不下去了,因為學生們認為那完全是瞎編:喜兒為什麼不嫁給黃世仁?楊白勞欠債不還錢,這是公然破壞法制,畏罪自殺,死有餘辜。喜兒一旦嫁給黃總,就會過上民主自由的幸福生活,怎麼會頭發都變白了,最後投入了恐怖主義分子的環抱…… 學生們這樣想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們就是在美國思維鋪天蓋地狂轟濫炸的教育中長大的。中國真正分裂的不是海峽兩岸,而是人心。教師們放棄了自己的教育責任,一是不敢教育,一教育就是干涉人權,一生氣就是禽獸教師,飯碗掌握在由家長的金錢所控制的校長手裡;二是也不會教育,因為自己的頭腦就不清楚,自己就認為只有低劣的人性才是人性,只有貪生怕死見利忘義損人利己欺軟怕硬才是人性,高尚一點的、慷慨一點的、勇敢一點的、俠義一點的,全是沒有人性。所有的英雄楷模高士名流,一定要尋出他的不高大不光明的若干隱私而後快,以證明自己並不格外卑劣。鄧小平說改革開放以後最大的失誤是教育,當時我理解不深,心想大家都是平等的,誰教育誰啊? 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人在少年期和青年早期就應教育別人,為別人的利益和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有這樣一條教育信念:如果一個人不教育任何人,不關心任何人,不保護也不愛護任何人,不往別人的心靈傾注自己的點滴心血,那麼,他本人也就不能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而可能成為一個難以教育的人……”(第一卷708頁)我在十幾年前當中學老師的時候,也給學生講過蘇霍姆林斯基的一些話,還跟北京二中的校領導說:要讓學校的牆壁都會說話,這是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但那時不過是在“引經據典”的意義上用他的話的。 針對智育第一的狀況,蘇氏批評道:“分數已成了學校衡量人的標準和尺度……人在分數後面消失了,他的無限性和多維的精神世界也在分數中泯滅了……有多少兒童和少年早晨上學‘像是去受苦刑’……災難不僅在於他們走出學校時是個失敗者,而且還在於一回憶起學校都終生感到痛心,並對嚴肅的閱讀和書本毫無興趣。”(第五卷528頁)這是蘇霍姆林斯基講《公民的起點》時說的。我這幾年的教育問題講座中,也經常指出我們的教育是要培養千千萬萬心智愚昧的打工仔,還是千千萬萬精神健全的好公民的問題。我們是真心搞社會主義也好,打著社會主義旗號搞資本主義也好,總要讓我們的孩子成為既合群又獨立的、既能幹活也能思考的快樂的人吧? 很多該寫的文章都沒有寫,因為我總是耽於閱讀,即使我認為的垃圾書有時候也看得進去,因為那是工作需要。龐雜無邊的閱讀占據了我的大量時間,這使我認識到,我可能是用一種“勤奮”來掩蓋自己的“懶惰”。今後要少讀點,少看點,多鍛煉,多休息。 不過這仍是希望而已,比如今天就休息不了。下午三點半,要去地壇書市跟讀者見面。所以現在寫了博客,希望家裡有蘇霍姆林斯基著作的朋友,翻看翻看,他的文字很流暢的,讀後有一種白樺林裡散步的清新的愉悅。 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

爸爸的老鄉

2008年05月09日
公開
2

【本文摘錄自《講義雜誌電子報》第94期2008/05/07】 爸爸的老鄉 文/李翊菱 朋友常說我的個性熱情,不怕挫折,喜歡幫助人。這樣的性格不是天生的,回憶成長歲月的點滴,應是受父親的影響。 父親小時候家境清苦,十七歲那年他在市場賣菜,某天有人喝著「部隊需要人,從軍有飯吃」。聽說父親頭也沒回,毫不考慮地從軍去了,此後不曾與家人謀面,就為了要一口飯吃。隨軍來台後,想與家人相見難上加難。自我有記憶以來,常見父親在深夜哭泣,我不明白原因地看著他。父親與母親婚後,在台灣胼手胝足地領著孩子們,為了家計養豬、種菜、做手工。母親則幫人修補衣服,賺小錢貼補家用。 民國五十四年的某一天,家門口忽然站了一對年約六十的老翁,身著黑色中山裝的兩兄弟。較長者似乎有病,以顫抖的聲音說出父親之名。他們是透過同鄉介紹,希望父親能收留兩人,暫度生活難關。 我是家中老大,早有保衛家庭的念頭,遇見陌生人一點兒也不害怕。當弟弟跑向屋內喊父親時,我說:「我們家很窮,也沒有多的房間。老伯,您請別的地方去吧。」當時後面傳來爸爸一聲喝斥:「小孩子別多話。」從那日起,兄弟兩人住進我家,只因為他們是「爸爸的老鄉」。 孩提時候的想法與行為皆屬本能。常常抱怨雙親,為何要接濟這兩老?父親勉強在沒有光線的客廳裏,以木板為兩兄弟隔了房間,我們必須擠在小得不能再小的角落裏做功課。並規定我要每天奉茶。我也會為了要煮更多飯菜、伺候他們而生悶氣。 爸爸的老鄉,一待就是三年。此期間,母親轉讓部分洋裁生意,協助老鄉培養謀生技能,可以存一點錢,希望他們有能力後,能盡快自立門戶。於是家中客廳,再以一片布簾隔出店面。我們小孩幾乎沒有生活空間。人與人相處久了,自然有情感。長時間下來,兩老已成家中一分子。第四年,他們終於搬出自行生活了。遺憾的是,沒有多久傳來惡耗。這兩兄弟,不知什麼原因竟相偕尋短。父親黯然神傷地為他們料理後事。 這是我成長的故事。當時的台灣人,處在一個生活困頓,必須努力求生存的環境,卻能實踐「相濡以沫」的精神。父親的作為,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中。 反思目前的台灣人,「活著」不再是難事,但生活裏卻充滿困擾。是社會的誘惑太多或是個人的貪婪?人人都在追求權力、地位、名聲、享樂;相互爭鬥之下,忘了人與人之間應有的適度關懷。 父親不懂教育,但他的一貫作風,無形中培養出我的性格。親愛的父母們,若想教養出「個性熱情、不怕挫折、喜歡幫助人」的孩子,就從自己做起吧。

安慰自己的6種情緒

2008年05月08日
公開
3

安慰自己的6種情緒 情緒就像駕駛座上的儀表反應,有正面指示,也有負面警示,當警示燈嘎然想起時,別害怕也別想壓抑它。 它們只想提醒你:該放鬆或該休息了,正視自己的情緒,找個方法安慰它。Cheers! 文.吳若女 康健雜誌 64期 1當我覺得——沒有自信,總覺得不如人。 我應該這麼做—— 1.停止批評和責難自己。 《肯定自己•欣賞自己》一書的作者克萊基荷芬解釋,會不斷苛責自已,說喪氣話的人,通常是對自己不夠肯定的人。「要對自己溫柔點,停止猛烈的批評,是建立自信的第一步,」她建議,拿枝筆列出你不斷在責罵自己的話語,並且自問看到這些話會有什麼感覺,這樣的責罵是否對自己有好處。 老實說,當然是沒有好處,因此,一定要下定決心停止這種責難。如果一時還做不到,不妨先把注意力放在已經做好的部份,告訴自己做得有多好。 2.學習積極正面的自我對話。 我們的內心都有一部投影機,每天讀出成千上萬的畫面與情緒,除了要停止負面的批評,還要積極輸入一些正面的鼓勵。 寫一張自己的履歷表,把所有的優點都列上去,每週瀏覽一次,做為自我對話的腳本,在忍不住要責罵自己之前,先想想看自己還有哪些優點,沒有想像中的糟。 3.每天問自己兩個問題:「我的人生有什麼是好的?」、「還有什麼事可以做?」 心靈文學作品《自尊心的六根支柱》作者布藍登則進一步建議,從這兩個問題啟發自己更有創意的對話,找到自己的價值,才能更肯定自我。 4.停止和別人比較,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別再羨慕別人的太太比較漂亮,或嫉妒別人比較會賺錢,許多痛苦和不平就是從「跟別人比較」開始的,不只是拿枝筆寫下自己的優點,也列下自己所擁有的,和自己比,也學會珍惜。 心靈補帖:肯定自己,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我們永遠不會像自己想像的這麼幸福,也不會像自己想的這麼不幸。 ——作家拉勞士吉 一個人應養成信賴自己的好習慣,即使再危急,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氣與毅力。 ——拿破崙 2當我覺得——挫折倒楣,負面念頭縈繞於心。 我可以這麼想—— 1.多看看壞事的光明面。 英國心理學家韋斯曼博士曾花了很多年的時間,研究上千名幸與不幸的人,最後他驚訝地發現,運氣是一種心境、思考和行為模式,一個人的態度或想法會決定他是好運或歹命。因此,他在《幸運的配方》中建議碰到爛事的人,要先在垃圾中挖挖寶,「想一想事情本來有可能更糟」、「這不幸的事是否真的那麼重要?」、「想一想還有比自己更倒楣的人」,這些都足以讓自己對目前的境況釋懷。 2.相信事情會否極泰來,甚至因禍得福。 韋斯曼也發現,好運的人會看得比較長遠,不會因壞事而氣餒,甚至會發揮想像力,相信上天是要利用這個踏腳石,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好運。例如,沒得到這個工作,也許是有更好的工作等著你。 3.別自怨自艾。 其實,再幸運的人也會碰到挫折,他們也會哭泣,但最重要的是,他們會快快把爛事或厄運拋諸腦後。做些事分散注意力,像是上健身房運動流汗、看個搞笑的電影,或花20分鐘想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回憶一下,給自己正面的感覺。 4.用建設性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最後,如果是需要進一步解決的事情,而不只是轉換心情,韋斯曼建議,別一開始就認定自己對整個局勢無能為力,要下定決心採取主動。接著,發揮創意,列出可能的解決選項,甚至和別人有些腦力激盪,問問他們:「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處理這件事?」好好斟酌所有可能的方案。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專心解決問題,而不是沉溺在問題中。 心靈補帖:翻個面看一看,讓自己更好運 你怎麼想自己,也就決定了你的命運。——文學家梭羅 一個人成天想什麼,就會變成那個樣子。——美國總統林肯 3當我覺得——傷心難過時,如何為自己打氣? 我可以這麼做—— 1.開懷大笑。 最新一期的《O雜誌》(美國知名的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建議心情不好的人可多做以下幾件事,因為有愈來愈多的科學研究證實,它們能改善鬱悶的心情。像是租一大疊喜劇的DVD回家,讓自己開懷大笑。笑,能改善人的心情,即使是強迫的,也有同樣的效果。 2.快走或跳個有氧舞蹈。 科學家早就發現,運動能紓緩鬱悶,改善心情,1999年的《內科醫學文獻》早已證實,運動和治療有一樣的效果,因為它能刺激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像是腦內啡、血清素和多巴胺。 3.聽聽瑪丹娜的音樂,大聲地唱,用力地搖擺。 也有研究證實,聽音樂能刺激腦部分泌腦內啡。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最新發現,聽大聲的音樂能活化部份的內耳球囊,它們連接與愉快感覺有關的腦部組織。 4.上街為自己買束花吧。 美國羅特格爾大學在2001年的研究,72%的年長者如果經常收到花長達六個月,會比那些從來沒收到花的人快樂。另一個研究也發現,花束比其他禮物更能帶來喜悅與快樂。 5.找朋友聊聊天。 孤立的人容易鬱悶痛苦,許多專家都建議,發生事情或心情低潮時,一定要有朋友在旁邊。密西根大學的研究則進一步指出,不只是找到支持的力量,還要有歸屬感,要找那種可信任、可依賴的朋友。 6.找隻狗玩玩。 1999年的兩個研究都證實,寵物能給愛滋病人和老人帶來快樂與安慰。另一個研究也發現,養寵物的人比較不容易得心臟病,這都是因為心情紓緩的緣故。抱抱狗、逗逗牠,都能帶來快樂。 心靈補帖:買個花、逗逗狗、笑一笑 我們不是因為快樂而唱歌,而是唱歌使我們快樂。——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士 如果你不開心,唯一能變開心的方法是,開心地坐直身體,並裝成很開心的樣子說話和活動。——心理學家約翰.詹姆士 4當我覺得──容易擔心憂慮。 我應該這麼做—— 1.保持忙碌。 以領導管理與人際溝通聞名於世的卡內基,也曾以《如何停止憂慮.開創人生》一書幫助許多人走出低潮,克服憂慮,其中第一個方法就是保持忙碌。忙碌,使人不再有憂慮的空間,一個人不可能很興奮地做某件事,同時又很煩惱。在工作上保持忙碌,休閒時也可以多安排一些活動,特別是戶外的爬山、運動或打球,讓身體動一動,也讓腦子多想一下的機會都沒有。 2.用或然率來排除心中的憂慮。 想想看:「這件事發生的機率究竟有多少?」仔細研究,你會發現,99%所擔心的事從來沒有發生過,很多是來自自己的想像,而非現實。 3.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 卡內基建議,如果真是碰到困境或瓶頸,不妨利用以下幾個步驟克服心中的憂慮。先問自己:「最壞的情況是什麼?」分析出最壞情況後,接受它,會立刻產生不一樣的效果,那就是馬上使自己放鬆,得到心中的平靜,此時,才有餘力進一步思考:「我能不能在最壞的情況下做些改善?」因為,一直憂慮下去,永遠想不出好辦法。 4.為憂慮訂下「停損點」。 進場從事股票交易的人都知道,最聰明的交易原則是為自己訂一個停損點,當股價跌落到某個點時,就自動賣出,不再損失。卡內基深諳此道,也為自己的煩惱訂下停損點,「我所擔憂的事對我到底有多重要?」、「我所付出的煩惱是否已經超值?」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求取心靈的寧靜。 心靈補帖:跳出來,做點別的 我知道生命中有許多麻煩事,但這些事大多數並沒有發生。——作家馬克吐溫 能解決的事,不必去擔心;不能解決的事,擔心也沒有用。——西藏諺語。 5當我覺得憤怒生氣 我可以這麼做—— 1.先深呼吸。 「吸-呼」「吸-呼」,把氣吐出來,也把氣緩下來。從一數到十,看看自己要數幾次,才能把氣緩下來。 2.區別輕重緩急。 稍微紓緩後,再問自己:「我需要生這個氣嗎?」想想發怒的原因。或是「我有必要這麼生氣嗎?」區別此事對自己的輕重緩急。 3.培養同理心。 再想想,「如果我是對方,我會說同樣的話、做同樣的事嗎?」如果會,大可不必這麼氣,試著從對方的角度看事情,試穿別人的鞋子,培養同理心。 4.原諒對方。 如果還是怒氣難消,難保平靜。《別為小事抓狂》的作者、也是美國心理諮商專家卡爾森建議,可試著問自己:「如果這個人今天晚上就死了,我還會不會生氣?」了解人生無常,別太計較,學著原諒對方,更別讓自己帶著怒氣上床睡覺。 5.善待自己。 最後再想想,有必要拿別人的錯來懲罰自己,損害自己的健康嗎?所以,也就別氣了。 心靈補帖:緩口氣,試穿別人的鞋 不可含怒到日落。——《聖經》 仇恨的怒火,將燒傷你自己。——莎士比亞。 6當我覺得——壓力大,喘不過氣來。 我可以這麼做—— 1.暫停一下。 壓力管理大師戴維森在《完全傻瓜手冊──如何紓解壓力》一書中建議辛苦的現代人,在被壓得喘不過氣時,要善用「策略性暫停」。也就是,讓自己有機會做幾個深呼吸、喝杯水、安靜的坐一下,甚至是發呆,讓腦袋空白。 2.想想愉快的事。 在腦袋停下來之後,還要繼續想像愉快的場景或事情。閉上眼睛,回憶過去一次愉快的旅行,像是美麗的溪水,寬廣的步道。或是回味一下小孩的童言童語,另一半的愛意與溫暖。研究發現,愉快的感覺能重新調整內部的生理時鐘,獲得短暫但直接的休息。 3.求助於外。 如果是因為事情常常做不完所帶來的壓力,那麼得考慮去找人幫忙,要記得,自己可不是萬能,不必做一天有48小時的超人。找出事情的優先順序,把事情簡化,也都是紓緩壓力的好方法。 心靈補帖:暫停一下,想像愉快的畫面 停下來,好好享受這個下午,你可沒有辦法把它打包帶走。——迪拉德 你不必是每天48小時的超人。——壓力管理大師戴維森 如果試過以上方法仍不管用,去做個指壓按摩吧。

母親的剪報

2008年05月06日
公開
4

母親的剪報 文/楊恆均 遊蕩了這麼多年,從東到西,又從北到南,一年又一年,我在長大,知識在增加,世界在變小,家鄉的母親在變老。 二十一年前母親把我送上了火車,從那以後,我一刻也沒有停止探索這個世界。二十年裡,從北京到上海,從廣州到香港,從紐約到華盛頓,從南美到南非,從倫敦到雪梨,我遊蕩過五十多個國家,在十幾個城市生活和工作過。每到一個地方,從裡到外,就得改變自己以適應新的環境,而唯一不變的是心中對母親的思念。 IP電話卡出現後,我才有能力常常從國外給母親打電話,電話中母親興奮不已的聲音總能讓我更加輕鬆地面對生活中的艱難和挑戰。然而也有讓我不安的地方,那就是我感覺到母親的聲音一次比一次蒼老。過去兩年裡,母親每次電話中總是反復叮囑:好好在外面生活,不要擔心我們,一定要照顧好自己,不要想著回來,回來很花錢,又對你的工作和事業不好,不要想著我們……說得越來越囉嗦,囉嗦得讓我心疼,——我知道,母親想我了。 母親今年七十五歲。 我毅然決定放下手頭的一切工作,擱下心裡的一切計劃,扣下腦袋裡的一切想法,回國回家去陪伴母親一個月。這一個月裡,什麼也不幹,什麼也不想,只是陪伴母親。 從我打電話告訴母親的那一天開始到我回到家,有兩個月零八天,後來我知道,母親放下電話後,就拿出一個小本本,然後給自己擬定了一個計劃,她要為我回家做準備。那兩個月裡母親把我喜歡吃的菜都準備好,把我小時候喜歡蓋的被子“筒” 好,還要為我準備在家裡穿的衣服……這一切對於一個行動不方便的,患有輕微老年痴呆症和白內障的七十五歲的老人來說是多麼的不容易,年輕的你肯定無法體會。直到我回去的前一天,母親才自豪地告訴鄰居:總算準備好了。 我回到了家。在飛機上,我很想見到母親的時候擁抱她一下,但見面後我並沒有這樣做。母親站在那裡,像一支風乾的劈柴,臉上的皺紋讓我怎麼也想不起以前母親的樣子,只有那笑容讓我永遠難忘,因為那笑容只屬於我。 母親花了好多個小時準備菜,她準備的都是我以前最喜歡吃的家鄉小菜。但是我知道,我早就不再習慣我以前喜歡的菜。更何況,母親由於眼睛看不清,手也不穩,加上味覺的遲鈍,做的菜總是鹹一碗,淡一碗的。母親為我準備的被子是新棉花墊的,厚厚的像席夢思,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我早就習慣空調被子和羊毛毯子了。 但我都沒有說出來,我是回來陪伴母親的。 開始兩天母親忙著張羅來張羅去,沒有時間坐下來,後來有時間坐下來了,母親就開始囉嗦了。母親開始給我講人生的大道理,只是這些大道理是幾十年前母親反復講過的。母親注意到我有些心不在焉,後來就開始對照這些道理來檢討我的生活和工作。例如我飯後沒有“百步走”,我沒有“早睡早起”,我要時刻記住不做虧心事和與人為善的原則等等。 我打斷母親的話,不耐煩地說,那些道理過時了,也老掉牙了,時代變了……這時,我就看到母親會痴呆呆地坐在那裡。 情況變得越來越糟糕。我發現母親由於身體特別是眼睛不好,做飯時不講衛生,飯菜裡竟然混進蟲子蒼蠅;而且老習慣不改,飯菜掉在灶台上,她又會撿進碗裡……,於是我婉轉地告訴母親,我們到外面吃一點。母親馬上告訴我,外面吃不乾淨,假東西多。於是我找機會說,我想出錢為她請一個保姆。話還沒有落,母親就生氣了。她站起來,在房間裡一拐一拐劈啪劈啪地轉圈,一邊說她自己還可以去給人家當保姆。我無話可說。 我要去逛街,母親一定要去,結果我們一個上午都沒有走到商場。買了東西,我要坐出租車,母親說她暈出租車,結果只好提著大包小包擠公共汽車。 坐下來當我們討論一些現在社會上的事情時,母親總以老眼光看人和事,每每以為兒子已經誤入歧途。而我也開始不客氣地告訴母親,時代進步了,不要再用老眼光看東西。 和母親在一起的下半個月,我越來越多地打斷母親的話,而且越來越感到不耐煩,但我們從來沒有爭吵,因為每當我提高聲把自己觀點加給母親的時候,她都會停下來,默默地坐在那裡,渾濁的眼睛裡充滿迷茫和憂傷——不知道母親在想什麼,我想,也許母親的老年痴呆症越來越嚴重了。 我要走之前,母親從床底下吃力地拉出一個小紙箱,打開來,取出厚厚的一疊剪報。原來我出國後,母親開始關心國外的事情,為此她還專門訂了份《參考消息》。每當她在報紙上看到國外發生的一些排華辱華事件,又或者國外出現嚴重的治安問題,她都會憂心忡忡地把它們剪下來,小心翼翼地放好。另外,她還把報紙上登載的一些小偏方治大病的小文章也剪下來收藏起來。她要等我回來,一起交給我。她常常說,出門在外,一要注意安全,二要有一個好身體。 幾天前鄰居告訴我,有一天母親在家看一部日本人欺負中國華人的電視劇,在家哭了起來,第二天到處打聽怎麼樣子才能帶消息到日本。那時我正在日本講學。 母親吃力地把那捆剪報搬出來,好像寶貝一樣交到我手裡,沉甸甸的,我為難了,我不可能帶這些走,何況這些也沒有什麼用處,可是母親剪這些資料下來的艱難也只有我知道——母親看報必須使用放大鏡,她一天可以看完兩個版面就不錯了,要剪這麼大一捆資料,可想而知。我正在為難,這時那一捆剪報裡飄落下一片紙片。我想去撿起來,沒有想到,母親竟然迅速彎腰撿了起來。只是她並沒有放進我手裡的這捆剪報裡,而是小心地收進了自己的口袋。 我問,媽媽,那一張剪報是什麼?給我看一下。 母親猶豫了一會,說那張剪報不是給我看的。我堅持要看那張剪報,並假意威脅,如果不給我看,我就不帶這一堆剪報。母親不情願地把那張小剪報放在我懷裡那一疊剪報上面,轉身到廚房準備晚餐去了。 我放下那堆剪報,拿起上面那張小小的剪報,發現是一篇小文章,題目是“當我老了”,旁邊的日期是《參考消息》二零零四年十二月六日(正是我開始越來越多打斷母親的話,對母親不耐煩的時候)。我一口氣讀完這篇短文: 當我老了 當我老了,不再是原來的我。請理解我,對我有一點耐心。 當我把菜湯灑到自己的衣服上時,當我忘記怎樣系鞋帶時,請想一想當初我是如何手把手地教你。 當我一遍又一遍地重復你早已聽膩的話語,請耐心地聽我說,不要打斷我。你小的時候,我不得不重復那個講過千百遍的故事,直到你進入夢鄉。 當我需要你幫我洗澡時,請不要責備我。還記得小時候我千方百計哄你洗澡的情形嗎? 當我對新科技和新事物不知所措時,請不要嘲笑我。想一想當初我怎樣耐心地回答你的每一個“為什麼”。 當我由於雙腿疲勞而無法行走時,請伸出你年輕有力的手攙扶我。就像你小時候學習走路時,我扶你那樣。 當我忽然忘記我們談話的主題,請給我一些時間讓我回想。其實對我來說,談論什麼並不重要,只要你能在一旁聽我說,我就很滿足。 當你看著老去的我,請不要悲傷。理解我,支持我,就像你剛開始學習如何生活時我對你那樣。當初我引導你走上人生路,如今請陪伴我走完最後的路。給我你的愛和耐心,我會報以感激的微笑,這微笑中凝結著我對你無限的愛。 一口氣讀完,我差一點忍不住流下眼淚,這時母親走出來,我假裝什麼也沒有發生。我隨手把那篇文章放在這一捆剪報裡。然後把我的箱子打開,我留下了一套昂貴的西裝,才把剪報塞進去。我看到母親特別高興,彷彿那些剪報是護身符,又彷彿我接受了母親的剪報,就又變成了一個好孩子。母親一直把我送上出租車。 那捆剪報真的沒有什麼用處,但那篇“當我老了”的小紙片從此以後會伴隨我…… 現在這張小小的剪報就在我的書桌前,我把它鑲在了鏡框裡。我把這文章打印出來,與像我一樣的遊子共享。在新的一年將要到來的時候,給母親打個電話,告訴她你一直想吃她老人家做的小菜……

母親的糖果

2008年05月05日
公開
8

來源:網路流傳 母親的糖果 因為淘氣,我兒時常常受傷。 當我哭叫著找母親的時候,母親總會遞給我一塊糖果,說:「吃塊糖就不疼了,別哭了!」 我便會含著糖果跑跳著繼續去瘋玩了。大學畢業時,交往了兩年的女朋友跟別人走了,我陷入了頹喪的泥沼中難以自拔。 我悲傷地對母親說:「如果還能有小時候的療傷糖塊就好了…」一個周末的早上,我被電話鈴聲吵醒,是母親。 她說她把午飯忘記在家裡了,讓我送到她上班的醫院去。 按照母親說的,我到了醫院住院處3樓的外科病房。母親不在。 我環視著滿屋不是缺胳膊就是少腿的病人正不知所措, 一個女孩子告訴我,我母親留下話,讓我去4樓的416房間找她。 我注意到,這個女孩少了一條腿,我的心不禁怦動了一下: 可惜了,這麼俊秀的一個女孩子。4樓是燒傷科。找到416房間,母親又不在,而房間內一個個猙獰的面容看得我汗毛豎立。 靠近窗口的一個滿臉燒傷傷疤的患者告訴我,我母親讓我到510房間找她……在510房間依然沒有看到母親。 聽到我的問話,一個十來歲模樣,雙眼眼球都已經被摘除的小女孩童聲稚氣地告訴我:「叔叔,奶奶讓我告訴你,去走廊盡頭的那個倉庫找她…」推開倉庫的門,母親正坐在裡面。 驀然間,我明白了,母親是有意讓我去那些病房的。我真的很幸運了,我失去的只是一段欺騙我的情感而已,我還擁有健康的身體,還可以自由地行走!許多問題都是可解的。 只是很多時候,人們還在通往題解的路上,就先失去了希望。 療傷的糖果不在身外,在我自己心中。

七訣竅讓孩子自動自發愛學習

2008年05月02日
公開
27

【本文摘錄自《康健雜誌》113期暨《天下親子報》2008/04/18第84期】 七訣竅讓孩子自動自發愛學習 文/黃惠如 到了國中,功課已經太難了,再也不能幫忙,只能靠孩子自己讀,但他不讀,能怎麼辦?這是很多國中家長的共同焦慮。他們擔心,孩子未來可是要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學歷雖然不見得是萬能,卻是未來踏入社會求生存的敲門磚。父母重視教育,也願意投入心力與財力讓孩子成功,但孩子不知怎麼的就是不能自動自發學習。而比分數更重要的是,若這段期間孩子沒有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打壞了學習的胃口,無法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影響更是一輩子。 孩子被動不讀書,不僅僅是愛玩、愛上網、睡懶覺,其實深探背後有其因素。「孩子被動的原因是,太簡單、或太難跟不上,」北投國小資優班老師黃桂冠想了想說。除了功課太簡單,更令家長擔心的是「功課太難,跟不上」,這可用來解答許多父母的疑惑,為什麼孩子國小成績不錯,一上國中成績就掉下來?長期從事親職教育的北投八頭里仁協會理事長楊俐容解釋,國中階段的學習模式和國小不同,已經開始抽象學習,孩子如果沒有轉換適應,便會反映在成績上。 除了功課太難,更有青少年以「紙老虎」模式,言行兇悍叛逆,內心卻徬徨無措,來回應調適不良,進而造成心理障礙,並與家人師長互動衝突,更增加度過青春期的困難。自主學習促進會執行長李雅卿觀察到有些孩子不敢自我期許,故意展現不努力,因為如果認真唸,還是考不好,會恨自己。「空有一個大身體撐在那裡,又不知如何面對,看起來真令人心疼,」她皺起眉說。 家長當然擔心,當然想救孩子,但畢竟人生是孩子的,成績也是孩子的,父母無法越位幫小孩讀書,父母能做的只是教導他們如何建立成功的內在意志,把工作與正面的感覺連接起來,學會盡力,也學會從內心找尋激勵自我的動機。 1.讓孩子自訂目標,及達成目標的方法 美國臨床心理博士惠特理(Michael D. Whitley)在《孩子,你開竅了》建議,要求孩子想想長期與短期的目標,並讓他們想想達成目標的方法。然而當孩子要執行自己所訂的計劃時,還是可能消極或放棄。惠特理博士建議,父母可以幫他的計劃中分析一些抉擇點,也就是要控制注意力、控制無聊的感覺,準時回家、坐在書桌前等。一切都是以遵守計劃為原則,取得好成績已不是焦點所在,「成功就是遵守計劃,失敗就是違反計劃,」惠特理博士解釋。 2.透過嗜好,建立習慣 透過嗜好教導孩子工作的習慣,便是建立他自動自發的有效方法。北投國小資優班數學課讓孩子每天解一題數學難題,只有一題,但要養成習慣,無論孩子多累都要解,一旦孩子投入有挑戰性的問題,並得到解答後的快樂,不會討厭數學。 3.理解孩子的強項、弱項 楊俐容建議,家長心要穩、不要慌,要幫孩子站在更高的位置思考。例如他有個親戚孩子數學成績很不好,但英文很好,當時她勸家長不要焦慮,孩子只要會數學課本最基本的習題就好,後來那女孩考上法文系,現在在法國的藝術學院就讀。「優勢給養分,弱勢平盤就好,」她建議。 4.陪伴孩子 要理解孩子的強項、弱項,還是靠相處、靠傾聽、靠陪伴。「自主學習不是讓孩子獨自學習,」李雅卿看到許多父母非但沒有負擔起陪伴的責任,還自以為很開明,反而不能承擔後果,「開明不是放空,」她強調。 5.以身作則 如何讓學習有樂趣?真是大哉問,塑造環境,讓孩子自己找樂趣是第一步。「家長自己不看書,如何要求孩子愛看書?」黃桂冠反問。塑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孩子自然會去找學習機會。 6.給孩子空白時間 許多父母看到孩子成績不好,就想要讓他補習或請家教,一味塞滿他的時間。但給孩子空白的時間,才能消化所學。 7.讀書雖然重要,做家事、運動、玩也很重要 已經很多研究證實,身體缺乏控制,幾乎也伴隨著注意力不足。因此不能再叫孩子只讀書,不用運動、不用做家事、不用玩。至少可以同意,孩子身體好了,「腦子空下空間,才能自我控制,」台大心理系副教授連韻文說。所以家長與其苦惱孩子被動,不如給孩子機會,找到一兩樣功課以外的活動,體會一、兩種忘我的樂趣,「不能以一兩科成績否定他,只要他對一兩項事情有樂趣,人生就有救,」連韻文說。

回家

2008年05月02日
公開
3

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優美的文字令人也別有感觸...日復一日,我把時間視作一種必然的過渡,喜怒哀樂成為生活的佈景,情緒的起伏已是奢侈的感受... ............................. 回家  文�龍應台;中時電子報 《三少四壯集》 2008/4/18 三個兄弟,都是五十多歲的人了,這回擺下了所有手邊的事情,在清明節帶媽媽回鄉。紅磡火車站大廳裡,人潮湧動,大多是背著背包、拎著皮包、推著帶滾輪的龐大行李箱、扶老攜幼的,準備搭九廣鐵路北上。就在這川流不息的滾滾紅塵裡,媽媽突然停住了腳。   她皺著眉頭說,「這,是什麼地方?」   哥哥原來就一路牽著她的手,這時不得不停下來,說,「這是香港。我們要去搭火車。」   媽媽露出惶惑的神情,「我不認得這裡,」她說,「我要回家。」   我在一旁小聲提醒哥哥,「快走,火車要開了,而且還要過海關」。」   身為醫生的弟弟本來像個主治醫師一樣背著兩隻手走在後面,就差身上沒穿白袍,這時一大步跨前,對媽媽說,「這就是帶你回家的路,沒有錯。快走吧,不然你回不了家了。」說話時,臉上不帶表情,看不出任何一點情緒或情感,口氣卻習慣性地帶著權威。三十年的職業訓練使他在父親臨終的病床前都深藏不漏。   媽媽也不看他,眼睛盯著磨石地面,半妥協、半威脅地回答,「好,那就馬上帶我回家。」她開步走了。從後面看她,身軀那樣瘦弱,背有點兒駝,手被兩個兒子兩邊牽著,她的步履細碎,一小步接著一小步往前走。   陪她在鄉下散步的時候,看見她踩著碎步戚戚窣窣低頭走路,我說,「媽,不要像老鼠一樣走路,來,馬路很平,我牽你手,不會跌倒的。試試看把腳步打開,你看──」我把腳伸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勢,「你看,腳大大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她真的把腳跨大出去,但是沒走幾步,又戚戚窣窣低頭走起碎步來。   從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嗎?從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嗎?弟弟在電話裡解釋,「腦的萎縮,或者用藥,都會造成對空間的不確定感。」   散步散到太陽落到了大武山後頭,粉紅色的雲霞乍時噴湧上天,在油畫似的黃昏光彩裡我們回到她的臥房。她在臥房裡四處張望,倉皇地說,「這,是什麼地方?」我指著牆上一整排學士照博士照,說,「都是你兒女的照片,那當然是你家嘍。」   她走近牆邊,抬頭看照片,從左到右一張一張看過去。半晌,回過頭來看著我,眼裡說不出是悲傷還是空洞──我彷彿聽見窗外有一隻細小的蟋蟀低低在叫,下沈的夕陽碰到大武山的稜線、噴出滿天紅霞的那一刻,森林裡的小動物是否也有聲音發出?   還沒開燈,她就立在那白牆邊,像一個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說,「 ……不認得了。」大武山上最後一道微光,越過渺茫從窗簾的縫裡射進來,剛好映出了她灰白的頭髮。   火車滑開了,窗外的世界迅急往後退,彷彿有人沒打招呼就按下了電影膠捲「快速倒帶」,不知是快速倒往過去還是快速轉向未來,只見它一幕一幕從眼前飛快逝去。   因為是晚班車,大半旅者一坐下就仰頭假寐,陷入沈靜,讓火車往前行駛的轟隆巨響決定了一切。媽媽手抓著前座的椅背,顫危危站了起來。她看看前方,一縱列座位伸向模糊的遠處;她轉過身來看往後方,列車的門緊緊關著,看不見門後頭的深淺。她看向車廂兩側窗外,布簾都已拉上,只有動盪不安的光,忽明忽滅、時強時弱,隨著火車奔馳的速度像閃電一樣打擊進來。她緊緊抓著椅背,維持身體的平衡,然後,她開始往前走。我緊跟著亦步亦趨,一隻手搭著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卻見她用力地拔開我的手,轉身說,「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睛蓄滿了淚光,聲音悽惻。   我把她抱進懷裡,把她的頭按在我胸口,緊緊地擁抱她,也許我身體的暖度可以讓她稍稍安心。我在她耳邊說,「這班火車就是要帶你回家的,只是還沒到,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弟弟踱了過來,我們默默對望;是的,我們都知道了:媽媽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遞區號、郵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在那個時光的籠罩裡,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鬧、廚房裡正傳來煎魚的滋滋香氣、丈夫正從她身後捂著她的雙眼要她猜是誰、門外有人高喊「限時專送拿印章來」……   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裡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

幾分容忍,幾分度量

2008年05月01日
公開
3

幾分容忍,幾分度量 有位高傲的富婆,在一家非常昂貴的餐廳裡,一直抱怨這樣不對 ,那樣不好。侍者耐著性子直賠不是。 但這位富婆的氣燄反而越發囂張,隨而指著一道菜對侍者說,「你說 ,這叫做食物?我看連豬都不會吃!」 侍者終於按捺不住,對這位富婆說:「太太,真的是這樣嗎?那麼 ,我去替妳弄點豬吃的來。 一個是「心中無半點善意」,一個是「胸中無半點寬容」 ,真是道盡現代人典型的交往模式, 再看看下面二則夫妻的對白。 丈夫:「聽妳講話就像是一個白癡。」 太太:「你難道不曉得只有這樣,你才會懂?」 「拿去洗衣店的襯衫拿回來了嗎?」丈夫問 「我是你什麼人,女傭嗎?」妻子回答 「當然不是,」他頂了回去,「你如果是女傭的話,至少應該懂得怎樣 洗衣服。」 我們經常掉進一個陷阱,就是爭論必有輸贏,在所有的爭吵事件中,大家都堅持自己的觀念,將之視為金科玉律,不肯退讓。我常開玩笑說,這就是所謂的「禮讓」-----不管自己有沒有「禮」(理) ,別人都要「讓」。 更重要的是雙方都不願意放棄說「最後一句話」。似乎誰說了最後一句 話,不管有理無理,誰就是勝利者,以致爭吵不休。 想解開纏繞在一起的絲線時,是不能用力去拉的,因為你愈用力去拉 ,纏繞在一起的絲線必定會纏繞得更緊。 人與人的交往不也一樣,很多人只知道「得理不饒人」、「火上加油 」,卻不曉得「逢人只說三分話」、「順風扯蓬、見好就收」的道理,結果關係纏繞糾結,常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是非對錯並沒有快樂來得重要。快樂的秘訣就是「退一步」,先向別人伸出友善的手。讓對方做「對」的人,並不代表你就「錯」了。因為 ,當一切都好轉後,你會發現你將獲得放下的平安,也會感到讓別人 「對」的喜悅。由此,你也做「對」了。 邱吉爾在退出政壇後,有一次騎著一輛腳踏車在路上閒逛。 這時,也有一位女士騎著腳踏車,從另一個方向急駛而來 ,由於煞車不住,最後竟撞到了邱吉爾。 「你這個糟老頭到底會不會騎車?」這位女士惡人先告狀地破口大罵 :「騎車不長眼睛嗎?……」 「對不起!對不起!我還不太會騎車」邱吉爾對女士的惡行惡狀並不介意,只是不斷地向對方道歉, 「看來妳已經學會很久了,對不對?」 這位女士的氣立刻消了一半,再仔細一看,他竟然是偉大的首相 ,只好羞愧地說道:「不………不………你知道嗎?我是半分鐘之前才 學會的……教我騎的就是閣下您。」 有位智者即說:「幾分容忍,幾分度量,終必能化干戈為玉帛。」 曾有一對父子坐火車外出旅遊,途中有位查票員來檢查乘客的車票 ,父親因為找不到車票而受查票員怒言以對。 事後,兒子就問父親,為什麼剛才不反目以對呢?父親說:「兒子 ,倘若這個人能忍受他自己的脾氣一輩子,為何我不能忍受他幾分鐘呢 ?」 「不說最後一句話,則可以避免紛爭」這也是我們時時要提醒自己的座 右銘。

奇人奇事

2008年04月29日
公開
6

"該獎之所以被命名為「達爾文獎」,是因為達爾文認為物競天擇,優勝劣汰。而「達爾文獎」正是為了「讚賞」那些「為了人類進步、而以相當愚笨的法子將自己從人類中除掉」的男女,而且這些男女不分國籍,更不分老幼。" @______@ ...................... 最愚蠢的死亡故事─達爾文獎   達爾文獎這項奇怪獎項是專門頒發給那些以蠢得令人難以置信的方法,意外令自己身亡或嚴重受傷的人。他們的得獎原因由達爾文獎網站的擁躉詳細記錄下來,紀念這班在物競天擇的世界自我淘汰的人。   達爾文獎聽起來很「了不起」,卻肯定是大家最不想贏得的「殊榮」!不過,得獎者甚少會投訴,因為他們大多已經死翹翹了。   達爾文獎是非常黑心的獎,它的宗旨是:向所有獻身於人類基因進步的人致以敬意,因為他們將自己自當中移除,以確保人類後代智商將比白痴為高。所以入選的人都是以極其白痴的方法死掉或嚴重受傷的人,而且還非常嚴謹的要求入選者不能是精神病患者(醉酒者不限),否則將被取消資格。我就說過人家都死了,應該保持嚴肅和表達同情,可是你又無法忍不住不笑.....。www.DarwinAwards.com 美國密西根州有人懷疑鄰居偷了他的酒,追討不逐以後心生怨懟,決定要報復,他想到的報復方法是先打電話報警說他鄰居捅了他幾刀,掛線後在自己心口捅下兩刀,結果他在兩分鐘後死亡,不過其鄰居並沒有遭到起訴。(算你狠!) 加大拿渥太華一名工程學二年級男生在其位於十一樓的公寓與友人慶祝生日,其間大家在露台比賽吐口水鬥遠,該名工程學生憑其專業知識決定以超快速助跑跑向露台再在最接近邊緣處用力吐口水,結果非常成功,而他同時亦飛出窗外頭著地身亡。(該網站說原來同樣情況已經出現多次...吐口水比賽...)   鬥氣玩自鋸   波蘭一班人喝得醉醺醺,一齊脫光衣服說要玩「男人的遊戲」,起初大家只以凍僵的植物打對方的頭,後來一名男子拿起一把鋸鋸掉自己腳的一小部分,一名30歲的農夫不服氣,把鋸搶過來並高叫:「看我的!」揮鋸割斷自己的頭顱。   飛機上秀屁股   3名巴西人所乘的輕型飛機遇到另一飛機,他們似乎非常貪玩,想讓另一飛機上的人看看他們的屁股,不料飛機竟然失控墜毀,從屍骸可見他們的褲管都拉低到足踝上。   響尾蛇當球   美國亞拉巴馬州兩名男子將致命響尾蛇當球,玩接球遊戲,其中一人被蛇連咬數次身亡,另一人送院獲救。   偷窺惹禍   墨西哥一名獄卒在監獄屋頂偷看囚犯獲妻子探望的親密情景,期間被通風孔絆倒,從天窗墮下8米地面,伏屍在囚犯夫婦的床邊。   汽油雞尾酒   加拿大年輕男子欲研製便宜醉酒法,竟將汽油混牛奶,飲後極度不適,倒在壁爐旁,還引發爆炸燒燬全屋,害死妹妹和他自己。   為救雞而死   埃及有6名不會游泳的村民,為拯救一隻失足跌落水塘的母雞,而先後跳入水塘溺斃,但那隻母雞則僥倖的生還。   火燒熔岩燈   美國華盛頓州一名男子自作聰明,將失靈的新熔岩燈放在爐上加熱,結果令燈爆炸,玻璃碎片遍佈男子全身,其中一枚插中心臟,男子數分鐘後死亡。   奪命凶鈴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一名男子在早上給電話鈴聲吵醒,欲伸手取電話,卻錯手拿了點三八手槍,還放到耳邊,扣動板機轟爆自己的腦袋,死的莫名奇妙。   煤氣中點火   美國德州一個貨倉出現煤氣味,員工疏散後兩名工程師入內調查,其中一人因倉內太暗而點打火機,結果爆炸令他們粉身碎骨,只有打火機完好無缺。   槍械店打劫   美國華盛頓州一個賊眼見門庭若市的槍械店外停著一輛警車,進入店內看見警察,仍高喊打劫,還亂開槍幾下。店內的警員、店員和顧客紛紛拿出自己的手槍回敬他,送他歸西。   最笨笨豬跳   美國弗吉尼亞州一名快餐店員欲於23米高的鐵路大橋玩笨豬跳,卻跌死在下面的行人路上,因為他用的繩子比橋高還要長。   天橋倒掛   美國西雅圖兩名醉鬼在凌晨2時45分突然興之所至,要倒懸在馬路13米上空的天橋上鬥耐力,奈何勝出者疲倦得無力爬上來,即使友人奮力相助,最終仍是墮死馬路上。   不扣安全帶   美國內布拉斯加州一名21歲學生去信當地報紙,反對引入新安全帶法例,聲言要維護其不扣安全帶的權利。數周後他因為不扣安全帶而在車禍中身亡,同車兩名扣安全帶乘客僅輕傷。 2006年的大獎得主則是相當特殊,他竟是一名仍然在世的大活人!據悉,冠軍名叫修伊西,是英國人。去年2月,他和朋友打賭威爾斯隊會輸給英格蘭隊,並稱自己一旦賭輸,就立即切掉自己的命根子,朋友以為他只是鬧著玩。沒想到球賽結果出來後,修伊西真的輸了。為了兌現承諾,他二話不說跑回家把自己給閹了。   修伊西的運氣實在太差,那是威爾斯隊12年來頭一遭打敗英格蘭隊。由於修伊西的確做到了讓自己「不能繁殖」,因此完全符合「達爾文獎」的參選資格。經過評委投票後,他被評為「2005年第一蠢」,也成為活人得獎首例。 另外還查到了這個   據報道,新西蘭克萊斯特徹奇市一男子7年前將自己的生殖器點燃,表演特技。結果,在7年後,他竟然獲得了「達爾文獎」的特殊候選人。   7年前,當時23歲的計算機系新生托馬斯·亨德裡由於身無分文,無法支付高額生活費,不得不參加了一場由「商人麥克肯德裡」酒吧舉辦的有獎比賽「你能走多遠」。該比賽專門考驗選手創新思維和另類特技。為了贏得比賽,亨德裡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燃燒自己的「命根子」。他在吞下大量烈酒後,便當著母親等眾人的面,點燃了生殖器。   亨德裡的怪異特技嚇壞了所有觀眾,很快他的新聞上了報紙頭條,在當地掀起了一陣爭議之風,組辦比賽的酒吧被警方暫時吊銷了執照。然而,窮學生亨德裡不要命的表演最終幫助他贏得了500美元的獎金和等值的酒吧消費券,並獲得了額外2100美元的表演費用。但在眾人的唏噓聲中,亨德裡也遭到了譴責和批評。他還忍著劇痛,第二天到學生免費醫療中心,切除了被燒焦的「命根子」。   然而7年後,在澳洲墨爾本市中心經營一家夜總會的亨德裡不久前意外地得知,他當年的特技表演竟然為他贏得了一個世界級獎項———「達爾文獎」的特殊提名。他被認為通過自行淨化而改良了人類基因庫,成為這一獎項的「最有希望」的獲得者。   亨德裡如今稱,當時他是在受到一名參賽者的影響而獲得靈感,進行燃燒自己生殖器的表演。他惟一的遺憾是,沒有將自己的特技過程拍攝下來。他說:「至今,我仍然對當初的舉動感到震驚。工作以後,我盡可能地隱瞞自己的身份,但這件事仍在流傳。」   「達爾文獎」   由美國人溫蒂·諾斯喀特創建的一年一度的「達爾文獎」以專門評選每年全世界「最愚蠢的死亡事件」而著稱,任何人只要有辦法使自己「不能繁殖」(即結果自己性命)便有機會參加評選。 該獎之所以被命名為「達爾文獎」,是因為達爾文認為物競天擇,優勝劣汰。而「達爾文獎」正是為了「讚賞」那些「為了人類進步、而以相當愚笨的法子將自己從人類中除掉」的男女,而且這些男女不分國籍,更不分老幼。

推薦【童書】聽,天空在說什麼?

2008年04月29日
公開
24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72330 轉貼自http://www.wretch.cc/blog/joycefairy&article_id=13508100&tpage=1 【童書】聽,天空在說什麼?   人的一生中充滿了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交錯不一地分佈在人生的旅程中,生活裡,交雜著快樂、淚水、孤單和傷痛故事中的小女孩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她仔細聆賞天空說的話彷彿就是上帝在對她說話一樣,有鼓勵、有安慰……   每當小女孩要做一件事的時候,她都會想起仰望天空,看著天空隨著時節產生不同的變化,彷彿是傳遞給她一些歡愉的訊息,帶給她鼓舞、積極的力量。   繪本裡的小女孩和景物都相當寫實,每頁的插畫也十分精美、細緻,畫風並不屬於可愛型,小女孩的眼睛一眨,宛如一具神氣活現的洋娃娃置身書外,同時更能將小女孩的臉部表情做出完美的對焦,刻劃出她微笑以對,還有海闊天空的釋懷,即使是笑中帶淚,都能夠讓她更能昂首闊步,臉上寫著百分百的堅定和自信,滿載著天空送給她的滿滿的愛,無畏、無懼的走下去。   以下是我節錄書中的一段話,僅供參考:   沒有辦法下定決心的時候,聽聽天空在說什麼?   天空說:「無論如何,試試看吧!」   小女孩穿著溼答答的鞋襪回家,膝蓋也磨破皮了。但是那天,她學會了騎腳踏車。   讓小朋友遇到每個考驗時學著豁達,笑著去面對所有的難關,賦予他們強大的力量,具有極度正面的鼓舞作用。   書末附有一段話,可能是引用自聖經的話語,詩篇十九篇1-4節,言下之意是廣袤無垠的蒼穹,時時刻刻傳遞著生生不息的力量,賜給地上的人們,日以繼夜,永不止息。 作 者:南西.懷特.卡爾史東 圖,提姆.雷偉 譯 者:劉清彥 出版社:道 聲 出版日:2007年06月29日 ISBN:978-986-7460-94-3

一個人的歷史

2008年04月28日
公開
25

一個人的歷史 新京報書評人:子非魚        我很小的時候,聽過一個腦筋急轉彎的題目,題目設置的難題是,你參加一個比賽,在比賽中你被關在一個防守嚴密的屋子裏,不能與外界通風報信,你沒有食物,沒有任何營養品,如何活著走出屋子。       答案是,“我不玩了”。       從此我知道不管多麼困難的遊戲,總有一個最後的逃脫辦法,“我不玩了”。稍大後漸漸明白,“我不玩了”有時也是人生一招,當條件過於嚴苛以致傷害生存的趣味甚至生存的可能時,你還可以“誓將去汝,適彼樂土”,用佛家的態度看這叫不執迷。佛家是唯心的,所以不執迷可算是唯心主義的精神勝利法。再說得遠一些,有沒有最後出路大概也就是唯心與唯物的最終差別罷。      讀章詒和女士的《往事並不如煙》是在剛剛過去的春節期間。年齒更長一歲,對人生的態度也早已不復盲目樂觀。“我不玩了”的遊戲玩過一次之後,幾乎被拋向荒郊野外,才明白唯物主義的人生並非遊戲,而是一場無始無終的戰爭,一盤無法逃脫的棋局,你的最後一招決不能是“不幹了”,而只能是“把牢底坐穿”,直至大限來到。所幸,你還保有最後一點身後的精神勝利法———留下真相,以待後人。       《往事並不如煙》的“反右”歷史題材當然比我個人的小小人生痛苦要宏大得多,然而它所要講述的歷史情懷竟能把我一點小小的人生況味容納並引起共鳴,是我始料不及的。整個春節裏,我在與世隔絕的地方享受一點人生的快慰,同時這本書又帶給我觸摸歷史的親密感受。我很慶幸章詒和寫的不是秘史,她不是私人醫生,也非貼身侍衛,我慶幸我無法用這本書的材料作為大眾談資,我更慶幸我未因看這本書而對歷史人物產生鄙視。我想,這本書算是達到了回憶錄的最高境界,不因為離歷史太近而產生褻玩之意,不因為離歷史太遠而藐視歷史。在這種境界中,日常生活成為歷史真意的最佳載體,人物從辭典中復活,被覆蓋的真容終於音容宛然。       《往事並不如煙》是一本涉及真相的著作,但它涉及的又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真相。書中所描摹的每一個人都非人物史記似的有始有終,對人物的年經事緯也並不是拿著社會價值的尺度來丈量的。作者無意於揪出歷史關節點上的硬傷來刺激讀者窺看的欲望,而是更加著力于還原人物性格與命運的細節現場。確切而言,它根本不是一本多數人的歷史,而只是一個人的歷史。它不是旁觀,甚至也不是見證,它只是親歷,是曾經撕心裂肺的親歷,而今必須要用平靜的筆寫出來,所以更加耗費心神。章詒和在自序中說,“我這輩子,經歷了天堂、地獄、人間三部曲,充其量不過是一場孤單的人生,沒有什麼意義和價值。我拿起筆,也是在為自己尋找繼續生存的理由和力量,拯救我即將枯萎的心”,“寂靜的我獨坐在寂靜的夜,那些生活的影子便不期而至,眼窩就會流出淚水,提筆則更是淚流不止,毫無辦法,已成疾。因為,一個平淡的詞語,常包藏著無數寒夜裏的心悸。我想,往事如煙,往事又並不如煙”。作為章伯鈞的次女,盡管回憶是那樣悲痛的事情,作者並沒有被恩怨焚燒,她似乎已經超脫于善惡的評判,肩負的只是還原歷史的使命,她將真真切切一點一滴的個人情感,落實在一個個具體而微的人身上,她的情感是真實的,並且,她的情感也是理智的,那些與她有恩或有怨的人們因而顯出無限的光彩。       說到真相,這些年破解歷史真相的著作不少,大多津津樂道于資料的真偽與多寡,而它們的傾向又不外三種,一曰揭秘,二曰訴說,三曰審判。名門之後著書立說,尤難擺脫傾訴的欲望。說起來,對于建國初期的歷史,我們知道的已經很多了,但是它依然顯得遙遠而蒼白,原因何在?沒有活生生的人物站在面前,沒有美好的事物撕裂開來給你看。我們看似獲得了歷史的真相,實際上對歷史一無所知,即使有了一點知覺,也一無所感,因為我們無法對一些蒼白的面孔發生同情。《往事》一書的難能可貴之處在于,為我們刻畫了建國之初這麼幾個大知識分子的寫真,他們的真容,本是歷史中的發光體,塵封日久,終見天日。當他們突然在我們面前栩栩如生,歷史的創傷才陡然間有了切膚的疼痛。       然而一個人的歷史畢竟有限,面對主流的歷史,大多數人的歷史,一個人的歷史只有成為每個人的歷史才能對抗歷史的機械化生產。有心于訓詁的人們已然發問,幾十年過去了,章詒和怎麼會將當時對話一一記下,毫無偏差?好心的人大概還會替章詒和擔心:書中涉及一些人物的隱私,會不會引來相關人物的質疑,會不會有麻煩?在我看來,有麻煩是正常的,沒有麻煩倒是可怕的。回憶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如果有新的人物跳出來說出他們的回憶,那我就更要慶幸,歷史的真相又有了更多向度的考量。歷史不怕偏差,怕的只是篡改。       以上是我看《往事》一書的百般慶幸。不管怎樣慶幸,總有一絲惆悵無法解脫。歷史已經離我們遠去。因為創造歷史的人失語了。這本書中所涉及人物,從史良、羅隆基,到儲安平、張伯駒夫婦、康同璧母女、聶紺弩夫妻,無不是德才兼備的大知識分子,這些人努力在歷史的洪流中保持一些生活的尊嚴,同時又不得不用一點生活的尊嚴換取些微歷史的尊嚴,最終徹底失去一切尊嚴。他們無法再言說什麼。即使有如章詒和女士的《往事並不如煙》來言說,也只是歷史旁邊的言說,時過境遷,世易時移。知識分子在時代演進中進入歷史,又被逆時代的潮流拋出歷史,要慢慢拾回自己的歷史尊嚴,還有待時日。       我同時也為章詒和感慨不已。能夠生活在歷史中,到底是幸運還是不幸?如我等,每日交往,莫非白丁,每日所為,無非生計,沒有什麼未來戰士的任務非我莫屬,便向往那大時代的風雲。真到了大時代的面前,誰能保證他不會側身而過、順流而下、隨風飄浮?章詒和生活在大時代的風雲中,生活在歷史的金山中,身邊寶藏俯拾即是,但是歷史于她,也只是一個最後的逃遁遊戲。在歷史這場無法逃脫的棋局裏,你唯有舍棄真身,才能留住真相。章詒和沒有愧對、薄待她所經歷的歷史。她說康同璧母女是最後的貴族,我說,章詒和才是最後的貴族,章伯鈞有女如此,復有何憾。 章詒和:我會繼續寫下去 新京報記者 趙晨鈺       幾天前,正在香港中文大學作訪問學者的章詒和在該大學的圖書館中接受了記者的電話採訪,雖然她說得並不多,但是此舉卻十分出人意料,該書責任編輯王培元連聲驚呼:“你肯定是出書後採訪到章詒和的惟一一人。”       電話中章詒和的聲音柔和親切,但卻掩蓋不了她言語的力度與豐富的涵義。章詒和說,從1979年開始,也就是她剛剛出獄後,就開始寫作這本書中的文章。書中記述的歷史人物曾經鮮活地出現在她的生命之中,拿起筆來寫他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寫下來,是一件太自然的事情。       近幾年來,國內學人對20世紀中國歷史的變遷、中國現當代歷史人物,特別是一些文化人的命運與人格,已經有了進一步深入的了解和反思。但是還沒有人像章詒和這樣,曾經真實地面對過當事人,並了解了一些鮮為人知的內情。帶著自己的直觀感受,觀察著父親母親與這些人的恩恩怨怨,她筆下呈現出的是常人難以想像的時代生態現象。       《往事並不如煙》是一本被我盯了兩個多月的書,從上個月圖書正式露面之後,我就一直惦著聯繫作者做專訪。但聽說,自從這本書出版後,作者章詒和就不再接受任何採訪。她認為作者寫完書後就做完了該做的事,剩下的由讀者自己去讀、去品味就足夠了。到目前,被她推掉的媒體邀約就有十多家,被出版社擋駕的則更有幾十家之多,就連做人物訪談頗有名氣的鳳凰衛視都被謝絕了兩三次。       由於經歷《往事並不如煙》中所記述的人物往事時作者尚年幼,事隔多年後卻呈現出這樣見字如面的描刻,也難怪有人會懷疑書中內容的真實性———書中的細節和對話,是作者全憑記憶還是參考了資料,抑或還有文學加工的成分?對于這種質疑,章詒和說,在寫作時她確實參考了一些資料,既有書面的也有錄音。但這些資料並不是現在市面上公開的東西,而是一些私人珍藏的、不方便說明來處的東西,不過她寫作更多依靠的還是自己的記憶。“不要忽略當時我生活的環境,在那樣一種極端孤立的環境下,記憶是比日記或書信更加穩妥地保存社會真實的辦法。”章詒和說。       現在,章詒和繼續潛心于寫作,但她拒絕透露她還將寫哪些人哪些事。她說:“我拿起筆,是在為自己尋找繼續生存的理由和力量,拯救我即將枯萎的心。很多事我都不想說,也不會說,我已經60歲了,時間有限,我惟一可以說的,就是我會繼續寫下去。”

他們的往事,我們時代的悲憤!

2008年04月28日
公開
22

他們的往事,我們時代的悲憤! 傅月庵•蠹魚頭 章詒和從不說自己是偉大的作家,也不承認自己在寫什麼「大」歷史。她肯定自己「唯一的本事就是講故事,講細節,講往事。」故事要講得好,真假親疏之別是關鍵。虛構的故事比非虛構的好講;自己所親身經歷的,比別人家的故事容易說。講真實的往事、細節就像畫同心圓,越往外畫出去,與圓心越有隔,影像便越模糊,這時若還要細說,便不免得借用文獻資料來佐證了。 《往事並不如煙》所談及的往事人物,都是章詒和所親炙的父執輩,出版之時,雖因其刻劃鮮明生動,真情感人肺腑,而致驚豔一時,洛陽紙貴,但名滿天下,謗亦隨之,而不免有人要辨其真偽,拿「兩人密室所言,旁人從何得知?」來質疑其心證之是非了。 或者因為此種質疑,直接涉及她所最在意「我們這個社會長期迴避真實、掩蓋真實、拒絕真實的問題」,到了《一陣風,留下了千古絕唱》,所談的兩位人物——京劇演員馬連良、戲曲學者張庚——敘事筆法與《往事並不如煙》大致相同,註解方式卻大不相同。《往事》一書中,多半用來補充背景、說明人物生平的註解,到了此書,竟與學術論文的徵引格式相去不遠。尤其〈一陣風,留下了千古絕唱——父親與馬連良〉一文,大量引用傳記、文件、報刊文章,這也或許由於作者跟馬連良的關係,遠不如與張伯駒、史良、康同璧……等人密切有關,然而,其表明「無一字無來歷」的用意,卻歷歷可見。為了求真,章詒和用心良苦,只是這一用心,卻讓文章硬了,敘事的流暢性受到阻礙,換言之,故事再沒那麼感人,講得差了些。 到了《伶人往事》,章詒和若有所悟,坦然直言「書中的敘述與詮釋,一方面為我的情感所左右,另一方面也是我所接觸的材料使然。某種程度的偏見是有的。我喜歡偏見,以抗拒『認同』,可怕的『認同』。」不再斤斤於「歷史真實」的計較,寫法又改,不縷列出處,僅列出「徵引書目、篇目」;筆法上,也朝《往事並不如煙》靠攏,「知道的,就寫;知道多點,就多寫點。」純以興趣和熱情,表達了「梨園行」裡伶人的美麗、動人和獨特,追懷「本是些風花雪月,都做了笞杖徒流」的時代傷痛。正因「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這一放鬆,「文」「史」各得其平,理性與感性兼具,從這一角度來看,這書的均衡允當或居三書之首,儘管我們知道,其賺人熱淚的程度,定然不及《往事並不如煙》遠甚的了。 只是,書的傳奇,未必僅在書的本身。有時,時勢的推移,往往會讓一本「身世之書」轉成了「時代之書」,「個人的往事」化成了「世人的悲憤」。 章詒和以近六五之齡,為了「尋找繼續生存的理由與力量,拯救我即將枯萎的心。」三年不到的時間裡連出三書,掀起中國大陸一片感時懷舊旋風。往事如潮湧,歌吟動地哀。更讓人想像不到的是,在三書連續遭到禁絕之後,自認已被「逼到死角裡,沒有了退路」的章詒和奮身一搏,公開發表〈我的聲明〉,不但揭露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蘇林赤裸裸指示各出版社:「已經反覆打過招呼,她的書不能出,……你們還真敢出……對,這本書是因人廢書。」的蠻橫面目。更直接「擊鼓罵曹」,向中共當局「叫板」:在鄔先生的眼裡,章詒和是右派。好,就算我是右派。那麼,我要問:右派是不是公民?在當代中國,一個右派就不能說,不能寫了嗎?……我們這個國家是不是只許左派講話、出書?廣大的中間派和右派只有閉嘴。果真如此的話,我們的憲法應當立即修改,寫明容許哪些人出書,享有公民的基本權利;不容許哪些人出書,不能享有公民的基本權利。……。鄔先生,您是什麼派?您代表誰? 這一事件仍在發展之中,最後將如何落幕?已經被海內外媒體、網路圍剿得七零八落的「公權力」,會否惱羞成怒,再度反撲?誰都不知道。但《伶人往事》這本書,卻註定將隨著「祝英台能以生命維護她的愛情,我就能以生命維護我的文字。」這樣令人動容的文句與作者無畏的膽識,而成為中國言論自由史上難以抹滅的一章了——「往事並不如煙」、「一陣風,留下了千古絕唱」,果然是這樣!

《往事並不如煙》:藏在歷史深處的記憶

2008年04月27日
公開
3

往事並不如煙(章伯鈞女兒章詒和回憶錄) 內容簡介   這本書是作者對往事的片斷回憶,但它不是完整的回憶錄。往事如煙,往事又並不如煙。作者僅僅是把看到的、記得的和想到的記錄下來而已,一共寫了六篇,涉及八個人。這些人,有的深邃如海,有的淺白如溪。前者如羅隆基、聶紺駑,後者如潘素、羅儀鳳。他(她)們有才、有德、有能,個個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作者憑借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深切的體驗觀察,出眾的文學才華,刻畫了當代幾位著名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為歷史留下了珍貴的側影。如此厚重的文學,實不多見。發噱處令人噴飯,艱厄時使人鼻酸,深刻處讓人心靈震撼,相濡以沫時又令人眼眶濕潤。既具較高的文學價值,又足稱“以史為鑒”的教材。 目錄   正在有情無思間——史良側影   我一向認為人老了,簡單的衣食住行,都是無比的沉重與艱難,他們的內心自不會再有熾熱之 情或刻骨之思。但我面前的史良,以憂傷表達出的至愛,令我感動不已。當我跨入老齡,生活之侶也撒手人寰的時候,史良的涕泣和那方白手帕的記憶,便愈發地生動起來,也深刻起來。是的,脆弱的生命隨時可以消失,一切都可能轉瞬間即空,歸于破滅,惟有死者的靈魂和生者的情感是永遠的存在。   兩片落葉,偶爾吹在一起——儲安平與父親的往來   走在曲折的小徑,便想起第一次在這裏見到的儲安平:面白,身修,美豐儀。但是,我卻無論如何想像不出儲安平的死境。四顧無援、遍本鱗傷的他,會不會像個苦僧,獨坐水邊?在參透了世道人心、生死榮辱,斷絕一切塵念之後,用手抹去不知何時流下的涼涼的一滴淚,投向了湖水、河 水、塘水、井水或海水?心靜如水地離開了人間。總之,他的死是最後的修煉。他的死法與水有關。絕世的莊嚴,是在巨大威脅的背景下進行的。因而,頑強中也有脆弱。   君子之交——張伯駒夫婦與我父母交往之疊影   有人說:收藏古董,好似留意和觀賞月色,古往今來的月色。可如今,收藏不再是個單純愛好,它還是個一夜致富的行當。於是,張伯駒的價值便更多地體現在獻寶上了。我不這樣看。他的一生,比捐獻的文物生動得多;他的為人,更比國寶珍貴。我和他相處,感受到的是人的氣息和光澤。而這,才是永恒的。   最後的貴族——康同璧母女之印象   我想,這些昔日貴族活在今天,日子太難,心也太苦。康同璧常說自己的處世原則是“以不變應萬變”,然而,現實卻在逼迫她們做出“順適”。出於教養,也出於經驗,她們的“順適” 往往表現為一種不自覺其努力的努力……努力的核心內容便是:忍。在雲詭波譎、世事不勝其變幻的年頭,誰都得忍。普通老百姓,以其渺小而忍。那麼,康氏母女所代表的老派家庭的忍,又體現出什麼呢?是閱歷太多、見事太明的無可奈何?還是抹殺自己、無損於人的智慧生存? …… 《往事並不如煙》:藏在歷史深處的記憶 作者:謝泳   本書是“中國頭號大右派”章伯鈞次女章詒和回首往事,並以此書獻給已在天國的父母。書中描述史良、儲平安、張伯駒、聶紺弩、康同璧、羅隆基等的起落沉浮,由諸多片斷入手,組成一個個悲壯的場景。作者憑借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深切的體驗觀察,出眾的文學才華,刻畫了當代幾位著名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為歷史留下了珍貴的側影。如此厚重的文學,實不多見。發噱處令人噴飯,艱厄時使人鼻酸,深刻處讓人心靈震撼,相濡以沫時又令人眼眶濕潤。既具較高的文學價值,又足稱“以史為鑒”的教材。   大約有一兩年了,朋友們見面總要提起章詒和的文章。不久前看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往事並不如煙》,知道許多人的努力總算有了結果,這樣章詒和的文章就由民間傳看轉為大眾傳播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本書雖然作了一些刪節,但它所傳達的歷史信息和情感記憶,仍然打動了許多讀者,因為章詒和的文字滲透了豐富的歷史細節,而每個細節都讓人產生沉重的歷史記憶。對於逝去的歷史,記憶是最好的紀念。   章詒和這本書有兩方面的價值。一為文學,一為思想。   在文學方面,它為中國當代散文寫作提供了許多新東西。作者把歷史記憶和當代情感融為一體的寫作方式,雖然並非獨創,但能在集中的篇幅裏始終保持飽滿的激情,在以往的散文寫作中很少能達到這樣的高度,這些打動讀者的文字與沉重的歷史記憶相融合,產生了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一段歷史,一些人物,把一個時代的面貌展現得如此真切和生動,章詒和為當代散文寫作所提供的藝術經驗,還有待今後進一步研究。   在思想方面,章詒和為讀者提供的是另一幅精神活動的畫面。作者所寫的歷史人物,都是在1957年經歷劫難的中國知識分子。在以往關於反右運動的學術研究中,這些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和他們的精神活動,一向較少為人所知。章詒和因為自己的特殊身份———作為章伯鈞的女兒,在一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她以非常個人化的視角,寫出了這些曾經輝煌的中國知識分子在劫難中的精神活動。歷史在一瞬間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但這樣的命運並沒有完全把他們的精神摧垮,作為知識分子的典型,他們在沉默中並沒有放棄思想,作為一個有教養的知識分子群體,他們在特殊的歷史情景中常常以特殊的方式保持了自己對文化和精神活動追求。中國高層右派的真實生活,當年曹聚仁在他的《北行小語》中曾有過一些記載,但因為曹聚仁特殊的身份,他筆下中國高層右派的日常生活與章詒和筆下右派的內心世界並不完全統一,章詒和可能傳達出了更為真實的歷史和思想信息,因為她對歷史記憶所保持的判斷更為清晰。雖然因為章詒和有時過於看重文字的感染力而會使讀者對真實的歷史閃過懷疑的念頭,但因為她對歷史整體記憶的真實性,讀者還是願意相信她的歷史感覺。   對許多早已讀過章詒和文章的讀者來說,能看到這樣一本書的出版無疑是一件欣喜的事,但與前兩年的民間傳播比較起來,這本書還是給人留下了一些缺憾。所以有一個朋友說,這本書可以進文學史,但進不了思想史。因為有些重要的關於思想的內容在大眾傳播過程中被過濾掉了。這是一本有生命力的書,對學者和作家都有啟發意義。 倚窗翻書:不該忘卻的往事——讀《往事並不如煙》    往事如煙是人們在感嘆歲月的流失,記憶中的舊事就如同一縷青煙漸漸地遠去了,漫漫地模糊了,最終消失在人們記憶的深處。但是並非所有的往事都會如此輕易的消散,隨著時光的流失,有些往事卻漸漸地在心中沉淀下來,化為了一縷揮之不去的青煙,永遠縈繞在心靈的深處。這股青煙時時在熏烤著心中的傷口,時時在觸動著傷者的靈魂。於是,“往事並不如煙”就成為了章詒和女士的回憶錄的書名。“寂靜的我獨坐在寂靜的夜,那些生活的影子便不期而至,眼窩裏就會湧出淚水,提筆則更是淚流不止,毫無辦法,已成疾。”這是章詒和女士寫此書時的心境。       作為中國頭號右派章伯鈞的次女章詒和目睹了生活在其父母身邊的這些朋友們的起落沉浮,鮮明的個性,悲壯的場景,真誠而有所克制的筆墨間呈現出歷史的真相與個人的感受。讀這組文字,我們可以感受到她寫這段文字時,那雙顫抖著的手和那顆顫抖的心。透過用淚水鑄成的文字,感到的是徹骨的寒氣。沉重間讓我們思考,迷惘間讓我們沉思。我們為何無法避免這場悲劇?我們又為何能如此輕鬆地忘掉這場悲劇?章詒和在《往事並不如煙》中以晚輩的視角講述了六組她父母友人的經歷,這些人物同樣也是她自己的友人。他們分別是史良、儲安平、張伯駒夫婦、康同璧母女、聶紺弩和羅隆基。       作為歷史上著名的“七君子”之一的史良有其鮮明的個性,在章詒和的眼中她是一位高貴而美麗的女性,是一位她從心底裏感到崇拜的長輩。這位反對國民黨獨裁的鬥士,卻在反右鬥爭中保存的只是一個鬥士的姿勢,而失去的是鬥士的那種正義感。原來與章伯鈞私交甚篤的史良,一夜間就成為了揭發與批判的章伯鈞的勇士。幾天前作為朋友之間的心裏話,也成為了史良手中的炮彈。史良在民盟會議上的發言擊中的她昨日的友人,因為章伯鈞的確沒有想到這發要命的子彈竟發自於他極為信任的史良之口,神情沮喪的他對此事只說了 “她很有準備” 一句話。如果說史良在決定開口之前,真的如章詒和的母親所言“先要接受良心的考驗”的話,可能也就沒有了這番發言。這種人物角色的轉換當時不只是發生在史良一個人身上,許多人都極為自然地,在不由自主地轉換或調整自己的角色。那是一個心靈高度扭曲的時代,扭曲了心靈已分不清真偽與善惡了。       儲安平的才華在主編《觀察》時就展現出來了,眼光敏銳,筆鋒犀利,出語驚人。這位對於民主極為嚮往的知識分子,命運再次提供了他一次施展自己才智與思想的機會,那就是他任總編的《光明日報》。幾個月的時間對於一位報人來講是極為短暫的,但就這幾個月的時間裏,儲安平得心應手,他的各黨派之間應相互平等的民主思想不斷地放出了亮光。而似乎又是命中注定了他的思想要成為遠方的一顆孤星,如同他自己,消失在人們視線所不極的遙遠。儲安平帶著他的思想走了,走得無影無蹤,以至於半個世紀之後的今天,我們已漸漸地忘記了他清醒地所講的那些話。這位人類思想的先行者,卻成為時代的失敗者。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有些話正是因為常說,人們才忘掉了它本來的內涵。在章詒和的眼中與張伯駒潘素夫婦的交往是真正含義上的君子之交,與這對夫婦的交往始於章伯鈞被打成右派之後,為了給章詒和找一位繪畫老師,章伯鈞父女叩響了張伯駒夫婦的家門。在對於右派人們連躲還來不極的年代,潘素卻熱誠地收這位中國頭號右派的女兒為徒,這只是一位真君子才能做出的事情。作為“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解放後將自己藏品獻於國家,所得的那張獎狀卻高高而悄悄地懸靠在貼近房梁的地方,這種淡泊的行為也只能是真君子所為。君子之交從表面上看是淡的,但隱藏在內在的卻是濃濃的情。章伯鈞去世之後,張伯駒夫婦是登門吊慰死者與生者的第一人,這是章詒和母女萬沒有想到的。“腳上的布鞋,滿是泥土。為了看我,從地安門到建國門,不知這二老走了多少路。”這是章詒和母親敘述的當時的情景。這種情義才是君子的真正含義。       在章詒和的眼中康同璧母女是中國最後的貴族了。貴族之氣是深藏於一個人內心之中的,它是從骨子裏自然冒出來的東西,它決不是依附在人的表面上,它與財富有關,但並不由財富來決定。作為康有為二女兒的康同璧在生活極為艱苦的年代,依照還保存著貴族最後的那份尊嚴,用鐵絲來烘烤面包,用六個漂亮的外國巧克力鐵盒來放置六種不同的豆腐乳,這就是一位貴族在非常時期的生活方式。章詒和在此章節中講述了康同璧老人1968年過最後一個生日的場景,就是在經歷了破四舊的文革後期,客人給這位貴族老人祝壽時,女賓們依然是足蹬高跟鞋,身著錦緞旗袍。 大概是她們感到只有這樣的打扮才與老人的身份相適應。然而這只是貴族生活外在的一面,而真正的貴族氣質卻體現他們樂於助人的善良的一面。康同璧母女在文革期間,收留了章詒和,讓她住在她家,她所收留的可是一位右派的女兒。在物質極度匱乏的階段,康同璧的女兒羅儀鳳常將僑眷的專用票放在自製的小信封中,遞給章詒和的母親。當她欲送還時,康同璧的回答是“我的生活原則是——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小小的信封中所裝的不僅是珍貴的票證,更是康同璧母女的那份善良與博愛。有難同當是這位貴族的內在氣質。       聶紺弩的晚年是寂寞的,寂寞的他只能生活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在內心深處的荒涼中,他終日的抽煙與寫作。名與利在他的眼中已沒有什麼意義了,在人生的旅途中他經受了太多原不屬於他的那份磨難。他只能在沒人的夜晚獨自舔盡自己的傷口。同樣在監獄裏呆過十年的章詒和因為與他有著相同的經歷,所以她更能走進他的內心,更能理解他內心中的那份隱痛。“聶紺弩的晚年生活,簡樸,簡單,簡潔,以至簡陋”,從這四組字中,我們能感受得到大概只是他的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他的晚年理應得到更多的關愛與理解,然而,人們沒有做到這一切。那些在不斷地責備老一輩知識分子不會反思的人,大概是無法感受到那顆在顫抖不停的受傷的心的。       “章羅聯盟”在反右運動中是出現頻率極高的一個詞組。而首先反對這一說法的是二位當事人——章伯鈞和羅隆基。同在中國民主同盟的章伯鈞與羅隆基因為不同的性格一直有著較深的矛盾,可謂是冤家對頭。當羅隆基聽到了“章羅聯盟”時,氣憤而想不通的他竟上門質問,“憑什麼說我倆搞聯盟?”。“今後,也永遠不會和你聯盟”並不是羅隆基的氣話,因為他相信他與章伯鈞走不到一起。而歷史總是與人們開著各種玩笑,章羅真正的聯盟卻始於他們倆被打成右派之後,孤立使他們慢慢地走在了一起,寂寞之中,他們有了共同的話題,原本不存在的聯盟,卻在落難之時自然形成,或許冥冥之間他們倆就有這種緣分。       這就是章詒和所描述的六組人物的側影。沉重的文字只是提醒人們不要輕易地忘掉往事,不要忘記過去所走過的彎路,這些文字或許能成為我們以後認路的路標,為的只是後人少走同樣的彎路。(2004-2-4于閒雲齋)

重看《往事並不如煙》

2008年04月27日
公開
2

好書值得一再推薦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75085 往事如雷 沙葉新 章詒和的《往事並不如煙》出版後,一時洛陽紙貴,好評如潮,我將其中一篇書評用伊妹兒發給章詒和。2月19日,收到她的回覆,說:“我是從不看書評的。因為它只能破壞我的心境。但它由你轉來,就看了。謝謝!我唯一能做的,是繼續講述那些陳年舊事。”巧的是,當天,我便接到編輯部電話,請我寫《往事並不如煙》的書評,這很讓我為難。 我很少寫書評,更不是書評家,我只是一個認真的讀者。起初我是在山東出版的《老照片》上讀到該書中的最早兩篇,真是激動不已;當時我想,對我來說,活著的理由之一,便是因為世間還有這樣的好文章可讀。後來我又陸續在互聯網上讀到章詒和寫的其他幾篇,於是篇篇下載,校正錯漏,統一格式,加批加注,編輯成冊,發給友人,祈望甚至懇求他們閱讀,與我共享閱讀的愉悅。沒多久,便收到諸多友人回覆,皆激賞之,這才讓我覺得喜歡章文並非我個人偏愛,並非自作多情,而是人同此情,這就激勵我向更多的人宣傳章詒和這些獨立當世之雄文。不論在書信裡,還是在大學演講時,我幾乎逢人便說章詒和,到處推介《往事》篇。不久,我打聽到章詒和的地址和信箱,冒昧與之通信,建議她將這些文章結集出版;與此同時,我還向出版社推薦,請他們盡快與作者聯繫。我說,出版社能出章詒和的書,這是出版社的光榮;中國如不能出版章詒和的書,將是中國的恥辱。 我和章詒和素昧平生,至今未曾謀面,也未互通電話,真所謂未見其面,未聞其聲,只有電函交馳。我們甚至還算不得朋友,我與她只是讀者與作者的關係。也正因為我只是讀者,我才可以率性而為,隨意表達。如今編輯部對我有書評的稿約,但我尊重作者態度,不寫她“從不看”的一本正經或胡說八道的書評,仍以讀者面目,僅寫讀者來信,信筆漫談讀後感,庶幾不致破壞作者的心境吧? 章詒和的《往事並不如煙》是多年以來未曾出現的令人震撼又有極大美學享受的神品,雖是滿腔悲憤的血淚文字,但又極具深刻的理性和明智的悟性,所以它不以淚水縱情,不以控訴釋恨,而是在悲憤中道出所以,在控訴中追索原由,因而這些文字優雅的篇什,便具有文學的感染力,歷史的穿透力。 以文學而論,它的文字純熟,描寫生動,細節豐富,對話精彩,塑造了史良、羅隆基、康同璧、聶紺弩、張伯駒等政治家和文化人的鮮明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有些場景和情節,如史良在批判會上對羅隆基的揭發,羅隆基打成右派後在吉祥劇院的看戲,羅風儀為母親康同璧八十壽辰所操辦的舞會,陪審員朱靜芳奔波於山西和北京之間對聶紺弩的營救,都令人刻骨銘心,久久難忘。作者有著深厚的文學功底,因而善於描摩人物性格;還有另一因素不可忽視,即作者的專業是戲劇,故而在文本的寫作中擅長營造戲劇性的氣氛和場面,使得文學散文的平台上經常暴發小型的但甚是尖銳的戲劇衝突,頗具興味和可看性。此外,人物之間的對話包括獨白也簡明有力,三言兩語便能觸摸得出人物的“潛台詞”和內心衝突,凡此種種,都顯現戲劇對作者的影響。 女性是感性的,而文學最重感性;女性是細膩的,而寫作也需細膩,所以女性往往是天生的好作家。男性的作品大多是創作出來的,而女性本身就是作品,天性就是文學。章詒和和她的《往事並不如煙》是不是再次證明了這點?也許她自己也深知於此,所以她幾次對外宣稱她不懂文學,她不是作家。她在去年8月7日給我的信中也說:“我不是作家,也不想當作家,故請?先生,千萬別把我當成作家。”我想也對,她不是那種“作”出來的“家”,而是天然去雕飾的作家。 我深知我面對的《往事並不如煙》是一部飽含淚水的作品,作者自己也說,她是邊寫邊流淚,而我卻首先讚美它的文學表現力,這好像面對一個哀傷欲絕、淚流滿面的人,我未曾與她同悲灑淚,反而欣賞她串串淚珠的晶瑩剔透,這實在有點殘忍。其實文學也是《往事並不如煙》的一大成就,一大貢獻,我認定它是必傳之作,必在中國散文史有一席之地,這是不可不加評說的。 中國歷來就是文史不分家,史稱司馬遷的《史記》是“無韻之《離騷》”,章詒和的《往事並不如煙》,也許可以稱之為“有韻之列傳”,也是文史交融,詞章與史實並重。 就歷史而論,《往事並不如煙》更具震撼力。很多讀者之所以深受感動,正是因為它道出了歷史真相,將這群政治家和文化人的悲慘命運地揭示出來,以真實的史料,以鮮活的例證,證明了並非是那些正直、高潔的靈魂在有組織、有計劃、有陰謀的反黨反社會主義,而恰恰相反,是那些權勢者有組織、有計劃、有陰謀的把那些發出逆耳忠言的綆直之士打成右派份子,只不過他們把這一不可告人的陰謀又輕描淡寫地說成是“陽謀”罷了。盡管官修的、欽定的以及御用者所寫的民主黨派史和知識分子史至今還堂而皇之擺放在圖書架上,但《往事並不如煙》一出,今後他們將何以藏身?遲早將成為文字垃圾! 《往事並不如煙》還無可辨駁地證明了1957年之後,那種真正意義上的即能夠“鐵肩擔道義”的知識分子已不復存在。羅隆基、儲安平、章伯均、史良等人和胡適一樣,都是中國第一代現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而可憐的羅隆基等人,也只有一代的命運,就此再無傳承,因為所有的知識份子在1957年之後,都被消解了公共性和批判性,都成了馴服工具。一個只有專業型、科技型的知識分子,而沒有公共性、批判性的知識分子的社會是沒有人文精神的;而沒有人文精神的國度,將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度?放眼神州,便一目了然。 有人懷疑《往事並不如煙》的真實性,擔心不是信史。我不懷疑。我相信作者的記憶。有位讀者發問:作者如何得知史良在印度市場上留戀的是“一匹薄如蟬翼且用銀絲繡滿草葉花紋的白色衣料”?其實記憶有各種不同的品質和焦點,而女人,對樣式、對色彩,尤其是對服裝的樣式和色彩更為敏感,是有可能得知並能記憶長久的,這並不奇怪。我和章詒和開始通信時,她來信說以前看過我在《新民晚報》上的一篇文章,她說:“一天,那上面有篇說意大利絲綢面料的文章。作者說,那料子極輕,極薄,極高級,以至於回國後,上海的裁縫都做不了,因為輕薄得用手無法控制。最後,拿到上海絲綢研究所才解決問題。因為那裡剛好進口了一台意大利縫紉的機器。讀罷,坐在那裡直發愣,一連幾個小時都在想像並琢磨那衣料,該薄成個啥樣兒?再看文章作者,他叫???。”試問,有哪個讀者在看了我在《新民晚報》上的那篇文章之後,隔了20年,居然還能記得那意大利極輕、極薄的面料?女人能記得,章詒和更能記得。她在同一封信中對我說:“如果我還有財產可言,那它,就是記憶了。所以,死之前,要把記憶留下。”她對她筆下的那些人、那些事的記憶是刻骨銘心的,是沒齒不忘的。我也曾說過,如果沒有章詒和這樣特殊的家庭,沒有她這樣濃郁的書香,沒有她這樣悲慘的經歷,沒有她這樣極高的才情,沒有她這樣無私的誠實,沒有她這樣無畏的勇敢,是絕對寫不出《往事並不如煙》這天下第一的好文章;但是如果沒有她這樣的驚人的記憶,也寫不出! 有人認為1957年,章詒和尚幼,只十四、五歲,反右對她而言,只是所聞、所見之事,並非“所經之事”,難免感受有所隔膜。我以為章詒和作為天字第一號大右派章伯均的女兒,一些事情雖未所經,但父女同心,感同身受,在情感上,在感受上,是不會有什麼隔膜的。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文革中,曾被打成反革命,判刑10年,這漫長的非人的勞改歲月,更使得章詒和懂得反右,懂得右派,懂得當時雖未所經而所見、所聞的那些人和那些事;她自己在有形的監獄內,就更能理解父輩當年在那無形的牢籠中所受的折磨和內心的掙扎,其感受和識見實在是要超過她的父輩的。所以反右對章詒和而言,應該說是她親歷的歷史。她是活的見證人。 《往事並不如煙》的出版是中國思想文化界的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它的重要意義正在於這本書的書名所昭示的:往事並不如煙。從這本書的被刪改直到最近的被壓制,都說明歷史還會再現。

學會放手,讓孩子向前走

2008年04月26日
公開
6

學會放手,讓孩子向前走                洪蘭(推薦《小船、向前行》一書)   我很喜歡看繪本童話,因為不贅言但意義深遠,它藉故事所表達出來的含意常比我們大人說了千百次的話還有效。我們只要看小孩子聽故事時,聚精會神的樣子就知道故事的魅力了。 本書(《小船、向前行》)也是如此:一個小男孩用鐵罐、鉛筆、軟木塞和一小塊白布做了一個小船。人對自己做的玩具都特別的珍愛,因為它獨一無 二,買都買不到。他去哪裡都帶著它,尤其喜歡去湖邊放船。 有一天,天上烏雲籠罩,要下雨了,母親來湖邊叫他回母親手一拉,男孩手中掌控小船的線不小心脫落了,小船就漂走了。雖然孩子大叫「我的船!」但已來不及了,小船開始了它的歷險記。 小船在湖中到處漂蕩,碰到各式各樣的大船,每一艘船的引擎都大聲喊著「向前走!向前走!」要它閃開,別擋路。小船沒有主控的能力只能隨波逐流,任人擠推。雨停了,月亮昇起了,小船孤伶伶獨自在湖上漂流,又冷又害怕,它想念小男孩,更懷念與小男孩在一起的安全感,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又有什麼辦法呢?天亮時,有一艘看起來不起眼的漁船出現了,它兩側都是凹痕,顯然了解被其他船推來推去的感覺。這艘船奇蹟的使小船的帆鼓滿了風,不一會兒,小船發現自己在往前走了。自己能走了,它走、走、走、走向了陸地,看到了它的舊主人在岸上招手,小船就回家了。 小男孩現在偶爾會鬆手讓小船漂走,但是他不擔心,他知道小船自己會回來,因為小船自己知道它最想待在哪裡。 這故事簡單,但意義深遠,尤其前幾天發生了一個明星學校高三學生,因為大學填志願的問題與母親意見不合,憤而從樓上一躍而下。那天下午有一個學生在我電子信箱中寫了一句話:「生命到底是誰的?如果我不能走我要走的路,我還活著做什麼?」每年到了填志願時,都會發生這種衝突。其實孩子長到十八歲後,父母應該要放手了。只要孩子知道哪裡是他最想待的地方,他會回來的。我曾在路上看到一個房屋廣告「千山萬水,回家最好」。只要家是溫暖的,孩子會選擇回來。有時讓他去受點風浪,像這艘小船似的,也沒什麼不好。小船若沒有在湖中那番歷險,被別的船推來擠去,晚上孤孤單單的在月色下漂流,它怎麼會感到小男孩的好呢?最主要是在萬般無奈時,出現了一艘破漁船,雖然每艘船都在叫它「向前走!向前走!」只有這艘船了解被人推擠的滋味,它幫助小船的帆鼓滿了風,讓它自己「向前行」。我們要扮演的就是這艘破漁船的角色,在必要時推他一把,助他一臂之力,使孩子自己可以揚帆而去,乘風破浪。一旦孩子有了這個能力,父母就可以像小男孩一樣,偶爾鬆開手,讓它漂遠,因為孩子自己會知道哪裡是他最想待的地方。 小故事,意義深遠,唸給孩子聽時,記得告訴孩子,我要你鵬程萬里,飛得比我更高,走得比我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