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Blue-field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大學風格與教授尊嚴

2008年06月19日
公開
18

大學風格與教授尊嚴 【2008/06/19 聯合晚報╱社論】 並不是沒違法的事,就都是可以做的事;更不是只要不違法,所有的行為就不必負責任。政大教評會投票決定不續聘莊國榮,莊國榮的回應是:有關言論爭議,發生在他借調教育部期間,雖然用詞不當,但不構成違法,所以學校不應該做出不續聘的嚴厲處分。這樣的說法,實在邏輯不通。 莊國榮並沒有從政治大學辭職,他到教育部當主秘,只是「借調」,當然還具備政大教職的身分,不然也不會有今天續聘不續聘的問題。而且他的用詞不當之所以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因為他除了教授身分外,更多加了教育部官員的職務。教育的本質在於讓國民擁有基本文明能力與遵守社會規範,教育部主秘可以只要「不違法」就好了嗎?同樣的,大學教授是社會最高的知識承擔與傳播者,我們也只要求教授「不違法」就好了嗎? 政大教評會做出不續聘的決定,理由是「言行不檢有損師道,嚴重傷害校譽」,這是站得住腳的。理由的後半,問問政大的老師同學,問問政大畢業的校友,就清楚嘛!那段時間,莊國榮成為最有名的「政大人」,令其他政大人覺得光榮嗎?再擴大問問一般老百姓的意見,多少人認為莊國榮的言行像個老師?多少人認同做老師的可以講那樣的話,做那樣的事?或者更簡單,看看為了莊國榮的言行,民進黨在立委和總統選舉中丟了多少票吧!莊國榮後來在民進黨內都成爭議人物,「有損名譽」恐怕不只在政大校內。 任何人逞一時之快,就要有承擔後果的準備,這是做人最低限度的基本原則。政大不續聘莊國榮一事的最大教訓,在於提醒學術界,教授不是只要有足夠的學歷就可以擔當,還有「教職尊嚴」必須維護。但話說回來,我們也希望此事不要又變成另一個藍綠對立的箭靶。莊國榮發言不當、有損教職尊嚴是一回事,但不該被解釋成因為他的親綠立場而遭秋後算帳。要知道,若干藍營的名嘴學者,發言不負責任,對異議者進行無證據的攻訐,不也同樣損傷了教職尊嚴和任教大學的名譽? 此事無關藍綠,重點還是在於台灣的高等教育要如何提升品質和形象,也許應從重建「大學風格」和「教授尊嚴」的基本點做起!

抄經與修行

2008年06月18日
公開
9

抄經與修行【講義雜誌A】第255期 侯吉諒  2008-06-12 要慢,要一筆一畫地閱讀 抄經與修行 書法自古以王羲之為典範,但王羲之的真跡在唐朝就極珍貴,尋常人家也不可能拿到王羲之的隻字片紙,幸好,唐太宗是王羲之的超級大粉絲,不但收集王羲之的真跡甚多,還提供王羲之的字給臣下臨摹。唐太宗一定沒有想到,他對書法的興趣所產生的影響,要遠比他的偉大的「貞觀之治」來得深遠、重大。 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的推廣,最重要的有兩件事,一是命褚遂良、虞世南、馮承素這些書法名家,或臨或摹天下第一的〈蘭亭序〉。其次是命懷仁集王羲之字刻成〈聖教序〉。〈聖教序〉是現存王羲之行書中字體最多最完整的,寫書法的人必然要臨摹。 集刻〈聖教序〉的起因,是貞觀十九年,花了十七年到印度取經的玄奘法師回到長安,唐太宗讓三藏法師在弘福寺翻譯佛教經典,貞觀二十二年,總共完成六百五十七部,唐太宗親自寫了序文,就叫〈大唐三藏聖教序〉,並出內府珍藏的王羲之真跡,讓懷仁去集字刻碑。在沒有照相、影印技術的年代,懷仁以令人難以想像的專注精神,花了二十年的時間,才完成被後人譽為「天衣無縫,勝於自運」的〈聖教序〉,碑刻完成的時候,已經是唐高宗咸亨三年十二月的事了。唐高宗也為〈聖教序〉寫了一篇「記」,附在唐太宗的「序」後面。 〈大唐三藏聖教序〉對後世的深遠影響,不在它刻錄了太宗、高宗兩皇帝的文章,而是因為王羲之的書法,以及在皇帝文章後面完整收錄的玄奘法師譯的心經全文,可以說是佛法書學兩臻絕妙,光華垂耀千年。 寫書法的人必然要練〈聖教序〉,〈聖教序〉中有心經,這件事情,使得所有古時候的讀書人,必然對心經非常熟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幾乎是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句子。佛法、書法以這種特殊的方式,深入生活與思想,終而成為文化的基因。 剛剛開始寫心經的時候,因為功力不夠,經文又非常深奧、文字雷同,常常容易抄錯,兩百多字的心經都這樣了,五千多字的金剛經對我來說,無疑是「登陸月球」級的大工程。 而之所以想要寫金剛經,是因為王國財做成了「蓮花座仿金粟山藏經紙」。 「金粟山藏經紙」是宋朝人特製作來寫、印佛經的,這種紙傳到了清朝已經所剩不多,非常珍貴,乾隆皇帝特別愛用,在故宮典藏的乾隆題詩的金粟山藏經紙後面,都還可以看到有印刷字體,可見乾隆的喜愛和這紙的珍貴。 王國財做的「蓮花座仿金粟山藏經紙」,不只仿原來的紙,他還把紙張做成唐朝「硬黃紙」的顏色,非常有古意,再加上用泥金手工精印的蓮花座紋路,品質品相都超越古紙。 國財兄給我幾張,剛好可以抄一部金剛經。金剛經流傳廣泛,內容重要,經末的偈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也是深植人心的名句,總之,用「蓮花座仿金粟山藏經紙」寫經,金剛經是第一選擇。 但寫金剛經並不容易,首先的困難是金剛經的版本眾多,一般以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的譯本為佳,然而鳩摩羅什的譯本也有許多版本,我找了張即之、董其昌、弘一法師、溥心畬的抄本來對照,發現沒有一本是相同的,再找了許多印刷的版本來對照,也是互有出入。最後,請徐健國兄從華梵大學圖書館印了《大藏經》中的金剛經,還是有疑問。 我找到的版本中,還有一本是唐朝六祖惠能大鑑禪師註解的木刻版本,也有幾個句子有出入,例如在經文開始,須菩提的第一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這一問,可以說是整部金剛經的終極關懷,所以非常重要,然而,就是在短短的幾十字當中,便有「云何應住」與「應云何住」兩種說法,雖然只是文字順序不同,但意思卻大不一樣。唐朝另有一部集王羲之金剛經碑本,版本最早、又是集字碑刻本,應該最權威可靠,但沒有辦法印證校對,也只能說是應該「應云何住」比較正確,但大部分的抄本和印本,都是「云何應住」。 光是收集、查找金剛經的版本和校對,就花了非常多的時間,但沒有一個版本是完全正確無誤的。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沒開始寫,金剛經的諸多經文,已經非常熟悉。 既然無法獲得絕對正確的版本,那也就只好算了,何況,金剛經不是說「所相非相」嗎?既然如此,就不必強求了。 終於,在一個風和日麗、心情愉悅平靜的早上,開筆寫金剛經。「蓮花座仿金粟山藏經紙」一行十七字,每一張紙五十行,可以容納八百五十字,第一、二行寫的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寫完這兩行,我看了一下時間,竟然花了十五分鐘。 看著後面長長長長長的紙張,我深呼吸一口氣,不敢再看時間,也無法預估要寫多久,只有埋頭繼續寫下去:「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 常常有人問我,寫書法的時候是不是要一氣呵成,一氣呵成是不是很困難? 寫書法當然是要一氣呵成,一氣呵成當然是很困難。 一氣呵成,書法才能氣勢順暢,為了一氣呵成,總是必須去除任何可能的打擾,電話不接、電鈴不應,甚至音樂也不聽;總之,必須是全神貫注,全力以赴。 不過那是一般的情況。寫五千多字的金剛經,無論如何是不可能一氣呵成的。 尤其是金剛經的經文實在是有太多的雷同的句子,例如「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等等這樣的例子,幾乎通篇都有,即使校對比對時已讀過無數遍,但抄到「好像剛剛才抄過的句子」時,還是不免停下來,再仔細的前前後後的讀了又讀,確定再確定,才繼續寫下去。 這種寫經的專注,實在非同一般,因為太過專注,任何突然發出的細小的聲音,都會嚇到我,最後連不抄經的時候,也會被電話鈴聲、開門的聲音嚇到,於是,我把家裏的電話、門鈴都換了,最後連窗戶也換成最新型的隔音窗,這時才發現,原來我們早已習慣的都市生活中,有這麼多的噪音。 一般總以為,寫書法可以修心養性,我卻覺得,要先修心養性,才能把書法寫好。以寫楷書來說,如果不能心跳正常、呼吸平緩,手的穩定高,根本不可能寫好書法,不能寫好書法又要硬寫,難免寫得心浮氣躁,愈寫愈糟,愈寫愈糟就愈心浮氣躁,根本不可能修心養性。 當然,如果可以平心靜氣的寫字,從十分鐘、半小時、一小時、半天,甚至整天的慢慢持續下去,對心境的修養是很大的。 於是為了寫金剛經並確保每次都可以保持前面的筆調,我慢慢訓練自己,能很快、很自在的進入寫經的平和狀態,方法很多,調整呼吸、閉眼靜坐、專注某種緩慢的音律等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由於寫小楷,眼睛和手都特別用力,因此休息非常重要,休息的時候,學學太極拳的緩慢動作,從頭到腳都很緩和的活動,也不會加劇心跳、呼吸,可以很容易的繼續書寫下去。 我寫小楷的速度非常慢,一筆一畫的寫字,非常容易閃神出錯,除了發展出各種方法來避免寫錯字,最重要的,還是專注。 我以為,在印刷發明之後的時代,抄經的目的,不在經文的傳播,而是對經義的深入了解。而深入的法門之一,我發現,竟然就是「慢」。 我們身處資訊快速流通的網路時代,什麼都求效率和快速,各種快速記憶和速讀的方法充斥市面,作為一個曾經必須每天速讀數十萬字的編輯,我卻從抄經的過程中,找回閱讀與理解的原點,我不只是一個字一個字的閱讀,甚至是一筆一畫的閱讀。 奇怪的是,許多原來不知其意的經文,就在這樣一筆一畫的閱讀中,不必任何註解的慢慢讀得通了。 有朋友知道我在抄經,問我有沒有什麼特殊的「感應」。朋友問的,是有沒有神奇的經驗和感受,甚至一些神通等等,老實說,沒有。再老實說,我對佛經沒什麼「修養」,不過知道一些有名的經典名稱,讀過其中幾部而已,而且有的佛經雖然也很用心的抄寫了,卻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也有朋友對我這樣的愚鈍沒有慧根、奇遇覺得失望,我卻總是想起一個老故事: 有一位德高望重的法師要進京為皇帝說法,因為趕路錯過了客棧,於是在山野深處向農家借宿,農家見是有道高僧,極盡熱誠的招待。孝順的兒子向高僧請求說,他的母親每日虔誠念佛拜佛,卻從未有緣聽人說法,不知高僧是否願意為他母親說法? 感於孝子虔誠,高僧欣然應允。 沒料到老太太不識字、終身不出山野,除了南無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名號之外,其餘一概不知。高僧滿腹經綸,卻也無從說起了。 隔天天未亮,高僧即告辭趕路,出得門來,聞見屋內老婦人喃喃低音的念佛聲。 高僧不自覺的回首一望,卻見簡陋破舊的農舍,在闃暗的天色中,大放佛光。原來,什麼都不懂的老太婆,才是真正得道的人。 朋友聽完這個故事,遲疑的問,你是說,你竟然就像那位老太婆嗎? 我大笑,不是不是,寫經就是寫經,如此而已。

在日本遇見孔子

2008年06月17日
公開
10

在日本遇見孔子 李翊菱  2008-06-11 日本人對儒家的敬重讓我感動 那一年櫻花盛開之季,我為宣揚台灣文化前往日本。有關單位安排的接待家庭,位於東京郊外群馬縣的太田市。此處每個角落充滿著沈澱、不浮躁的氛圍,讓人情緒安頓。尤其走在飄落著櫻花雨的林木步道上,當時只想邀莊子一起尋籟。 某天,男主人以不很流利的英語告訴我,要帶我去參觀日本最古老的學校。在一個頭頂艷陽卻寒冷的清晨,我一路驚歎、驚奇、驚叫地走入「足利學校」這古書院的園林。足利學校是日本的歷史重要景點,位於東京的北郊。 走進日本最古老的史跡,我震驚地久久不能清醒。這所古時大學,堂內供奉祭祀的神位,全是儒家之子,櫻花樹下到處可見孔子的雕像。我含著眼淚,內心極為心酸激動,我家的人怎會被日本後代來紀念了呢?心情未定的同時,發覺灑著陽光、鋪滿落英的地面左側有一木架,架上掛滿許願牌。原來那是考生在大考之前,祈請孔子保佑他們順利登榜,意同台灣的考生祭拜文昌君。 曾聽人說,日本人非常重視《論語》,且將之列為必修課程。當我看見一座五頁摺疊的屏風,鏤刻著〈學而篇〉的名句,便明白他們在生活中實踐《論語》的教誨。一群高中學生,認真喜悅地在一間開放的教室裏,手拿試卷互相討論著。湊前一探究竟,原來他們正在測試自己的漢文學能力。 我與群馬縣的幾個家庭相處,見他們樸實無華,注重家庭生活。不論老少,與人應對的態度都充滿尊重,可說充分落實了孔子的中心思想──「仁」。這說明了禮儀該由家庭開始做起,才能建立最好的生活秩序。 我在日本遇見孔子,孔子在日本是幸福的,總有盛開或飄落的櫻花相伴。什麼時候,生長在台灣的人也能像日本人一樣,讓優質的文化遺產走進家庭,好讓我們的孩子在生活裏學會禮儀而遠離暴力?什麼時候,生長在台灣的孩子,才能有機會認識更多的深層文化,以美化心靈而懂得生活?一起來思考這個問題吧。

第56號教室的奇蹟

2008年06月16日
公開
7

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LID=se001&kmcode=2015231630283&&ACTID=ActBillBoard&Path= ◆讓上億個家長感動掉淚的教育書! ◆美國唯一獲頒國家藝術獎章,英國女皇、達賴喇嘛及歐普拉都推薦的老師! ◆亞馬遜讀者「五顆星」盛讚!2007年亞馬遜讀者最愛書籍! ◆【商業週刊】1063期書摘推薦! 在洛杉磯某個充滿貧窮與暴力的地區裡,有一間非常不尋常的小學教室,叫做「第56號教室」。這裡的孩子大多是移民之子,家境貧困,英文也不是他們的母語。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他們似乎注定了一輩子平庸。 但是,事實上,這些孩子長大後就讀於全美頂尖學校,在各個領域都有不凡的成就,而改變這一切的就是:雷夫老師。雷夫老師將第56號教室打造成一個充滿歡樂卻毫無恐懼的地方。除了自然、數學、歷史等科目之外,他們盡情享受莎士比亞、經濟學與搖滾樂。 這個看似瘋狂的創意是雷夫老師教學熱忱的化身。透過莎士比亞、班上特有的經濟制度,他讓孩子們了解團隊合作、語言的力量,以及正確處理金錢的態度。對這些孩子來說,第56號教室是他們的避風港,而雷夫老師則是上帝送給他們的禮物。「成功無捷徑:真正的卓越是靠犧牲、錯誤,以及大量的努力掙來的。」 ──雷夫老師雷夫老師與他的第56號教室,早上6點就開始上課、下午5點半才下課,寒暑假學生也自願到校學習,雷夫老師到底有什麼魅力,讓學生如此熱愛學習?他就像是一位心靈導師,教導學生一生受用的技巧,以及人格、信念的培養。他是怎麼辦到的?在這本新書中,他和教師、家長們分...MORE>> -------------------------------- 序 好的老師,是教室裡的奇蹟──他創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變成熱愛學習的天使,他熱情的教育態度,把教室變成溫暖的家。「閱讀《第56號教室的奇蹟》,把奇蹟帶給你的孩子吧!」──李家同

買了幾本好書

2008年06月15日
公開
10

一的力量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06467 勇闖宇宙首部曲:卡斯摩的祕密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05243 九歲的成年禮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06760 這是關於羞恥、懺悔,以及在荒蕪中發現愛與美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道出了人心最深處的溫暖與力量。   九歲,一個理當無憂無慮的年紀,卻被迫在父親的火雞養殖場親手結束一個個的生命;由於長時間獨自工作,與父親變得如雇主和員工般疏離,甚至和自己也變成了陌生人。   這場提早來臨的成年禮所伴隨而來的震撼、創痛與孤寂,直到作者多年後因習禪而深入內心的黑暗禁區,才得以被挖掘、面對。童年的火雞養殖場、父親與自己多年來微妙的牽絆,就在這回憶的當下被一一解開、釋放了。 導讀 ◎ 忖量生命的柔軟,在黑暗深處的微光中 ◎劉婉俐(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   這不是一本容易回答的書。就像是有人問:「心是什麼?」,一時之際,您恐怕不是那麼容易在腦海中,搜尋出一個貼切、穩當的答案。   如果您問我:「這本書怎樣?」我仍然在沉吟當中,找不到「正確」的字眼來框住它的調性。因為它很平常,描述的僅是作者自己一路走來的生活體悟、日常瑣事與人際感觸,沒有誇張的情節或戲劇性的衝突,只有安靜的注視與反芻;把自己的生命圖像與家人、周遭環境互動的縮圖與感懷,一幅幅地素描出來,就這樣而已。但是,讀者卻可能在這些輕描淡寫、甚至近乎簡約與壓抑的白描中,看到許多巨大的生死命題與人生意義詰問的迸發。好幾次,我在閱讀中停下來,反視自己的生命歷程,有種無法言喻、兀自在內裡暗湧的百感交集。   所以,我只能試著用自己的本能,把在字裡行間所窺嗅到的況味,隱約地拼寫出來;或是透過理性的分析訓練,在整本書看似隨機的鋪排結構中,尋覓出一些和佛法相契合的蛛絲馬跡。猶如作者在序言中,提及他為此書命名時,自創了一個結合理性與感性之心的字彙heartmind,以弭合西方文化夙來將心的這兩個面向分隔的不足。   白描的素寫下,種種生命圖像的縮影與詰問   《九歲的成年禮》一書,在看似理性的敘事中,夾藏著許多清淡、幽微的感性抒懷,也許是和作者接受禪宗薰陶的訓練有關,或者是其在大學中教授文學寫作的素養使然。例如,當作者於諸多篇幅中,細述童年時,因分擔家計而被迫親手宰殺許多無辜家禽的記敘,在龐大與令人疲憊的生活壓力表層下,有許多呼之欲出的無奈、憂傷、壓抑和不忍。我們看到一個幼童在面對成人世界下的妥協和不妥協,透過作者重返過去時光中的寫實描繪,在一個無所遁逃的殘忍現實下,折射出種種人性中的良善、堅忍、冰冷、衝撞、扭曲和怯懦。特別的是,沒有一般歷史回憶中常見的緬懷感傷、批判評議或矯揉偽飾,作者以近乎禪宗公案的白描筆觸,淡淡地點出事件始末的輪廓,淺唱所留下的諸多繚繞餘音,似乎是在靜待讀者自行的詮釋。   例如,在〈你這隻壞狗〉的篇章中,作者對父親殘忍地「教訓」或「教導」家犬的行徑,沒有明顯的評論和立場取捨,只是清楚地呈現出兩難的命題抉擇:要放任狗兒的無辜或無知,或是以決絕的手段讓其學會教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應該怪天地的存在,還是感歎生之為萬物的情境?不管取決任何一端,似乎都免不了缺憾,因為任何的評斷或取捨,都注定喪失了另一對角的偏頗與不公。在尋常的生活扞格中,作者不僅提出了如斯的大哉問,也彷彿以其冷靜的觀察,試圖在「萬物緣起互倚」的架構中,支撐或尋覓出生命被撕裂痛楚下,可能涵容的廣袤空間和超越視角。   除了較多的篇幅,聚焦在以童年家禽養殖場為場域所展開的諸多命題省思與歷史回眸:包括面對生/死、物/我、經濟壓力/內在情感的對立……等;在《九歲的成年禮》中,還有另一個較為明顯的主軸,是擺在對家人關係、同事與周遭環境的微細觀照與探查上。在〈限量〉一文中,透過對撈魚數量的斤斤計較,呈現出貪小便宜之人性通病和父母性格差異的管窺;乃至作者對自我內在深藏之傲慢的「垂釣」。在〈瑪姬的房間〉中,在描繪與妻子的鶼鰈情深中,作者悄悄透露出每個人生命歷程中必經的創痛,那不為人知的隱私,以獨自空間的私密存在為寫照,呈現出每個人生斑駁、多彩的背影。在〈禮服的祕密〉、〈為父親述說一個故事〉、〈夜談〉等文中,作者藉由和老年病痛之父母親的互動,娓娓道來對死亡、孤寂、分離的恐懼,以及如何在生命的不堪、痛楚和傷痛中,勇敢正視、乃至跨越內在憤怒、怨懟、掙扎等情緒灰燼的準備。   最令人動容和震撼的,是在〈小鹿之死〉和〈去喙機的謊言〉中,作者藉由在人類眼中弱勢「動物」之死,來探討人對於生死抉擇的操縱,和內在介於良知和「謊言」挑釁之間的深刻對話。在〈小鹿之死〉中,作者與路上被車所撞傷的小鹿不期而遇,要聽任小鹿傷重而亡?還是早點幫助其「解脫」?在面臨兩難的抉擇之下,痛楚、自由和生命的價值,孰輕孰重?即便作者和另一位卡車司機,在懷抱著不忍的複雜心情下,劃破了小鹿的喉嚨,但那臨死前的嘶喊,卻一直迴盪在作者的腦中,令人倍感沉重。而在〈去喙機的謊言〉裡,一隻隻為了節省互毆而死的風險,而被硬生生裁去喙嘴的火雞,在驚恐、無能的失血中默默死去的場景,同樣是一場無聲的內在戰鬥,安靜、壓抑卻格外驚心動魄。作者藉由另一位弱智工人的抵制和抗議,來對照出大多數人(強勢者)的顢頇、妥協與自我欺騙。在去喙機短視近利的經濟效益下,生命只能成為無奈的犧牲祭品?在商業利益與大型養殖甚囂塵上的今日,同樣的殘殺不斷地在各地上演、重複著,看著這輕筆勾勒的反思,我們學會了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愛,還是也只能自欺地隱身在大多數不眨眼的暴力之中?   撥動的緣起與深思,做為一個人或佛教徒的命題   其實,或許作者並沒有這麼強烈的意圖,他只是仔細、耐心、專注地回顧自己的過往,安靜地觀察當下的生活。試著在人我、物我之間尋得某種平衡、美好、或平等的互動而已。在〈奇妙的相聚〉中,講的是住家附近墓園裡,每天有人換上鮮花的墓碑,那種藉由花朵聯繫起陽冥兩界的細緻懷思。而〈物與物之間〉是對即將被砍伐之沿路老樹的情感,如同〈噪音〉裡,是對周遭鳥聲消逝的省思。在對萬物的體念與人生際遇的琢磨中,作者將佛教的緣起平等觀,帶入生活的每個環節中,用坦然面對、安忍與接納,來克服各種焦慮、恐懼、憂傷、沮喪、自責與失落的必然情緒。學習大自然與萬物的承納,努力朝向「民胞物與」的理想邁進,甩落不必要的怨懟與懊悔,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諸多痛苦中,也含藏著各種可能跳脫的自由心境。透過創作與記實的描述,在各個篇章的字裡行間,作者一再地暗喻著一個重要的真理:二元的分別其實並非對立,因為生、死是與共的,難堪與光環是緊密相連的,在失敗中蘊藏著成功的啟發,在顛撲中方能逐漸學會自立……。   其實,也許作者並沒有意圖想要為這本書定位,或設定任何的標籤與調性,遊走在佛法和生活實相之間,這就是真正的生命圖像:有心跳、有淚流滿面、有在逐漸麻木中想要突圍的微弱呼喊、有在傷痛欲絕中不想被擊倒的勇氣、有在抑鬱潦倒中默然以對的釋懷……等。也許佛法並不是存乎於高蹈的義理,而是在俯拾皆是的「道在屎溺」中,沉靜地對我們發光。   駐足傾聽與睇視,或者回到起點……   如同前述,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彷彿是一個自我詰問的倒影,不斷地浮出在眼前。它重新啟動了長年來我對於做為一個佛教徒的種種疑竇:在面對生死、生命重大的撕裂問題時,佛法到底是什麼?我過去對學佛的認知,是否有所偏失、甚至是逸離了真正的佛法精神?生活和學佛、及修行,要如何融為一體?在《九歲的成年禮》中尋找自我的答案,也許是不可得的,但是,作者真誠面對生活一切困逆、愉悅、憂傷的態度,或者應說是一種「訓練」,卻是充滿了諸多的啟發。把這本書當成是一本文藝創作的書籍,或是佛學的專書,好像都有些不盡貼切。   我想,我仍然在沉吟當中,找不到「正確」的字眼來框住它的調性,也似乎沒有必要為它設定任何的標籤。打開心胸,接納殘缺、痛苦、不平的種種世間和自我的樣貌,然後在生活的每個細節中,用心、安靜地注視或聆聽,這種實踐的美學,也許就是佛法的精髓吧?在過去中看到未來的顯影,在未來中發掘過去的延續;時間,也許沒有那麼神祕和詭譎,重要的,也許是我們自己決定要用什麼視角來看待這一切。   這本書,真的很難說……。也許,只能請您用心去感覺了! 推薦序 播下心的種子 鄭栗兒(資深編輯人及作家)   閱讀林.簡森優美筆下的《九歲的成年禮》,讓人不禁聯想到一九九七年美國國家書卷獎的得獎作品《死亡見證》(美國詩人湯瑪斯?林區著),兩者同樣是以流利的散文手法,書寫生命與死亡;所不同的是,林的這本書,更多了份悠遠的禪意和佛教寬容無礙的生命觀。   儘管如此,與其說它是一本心靈修行的參考指南,我更覺得它是一部穿透內心、深邃非凡的文學作品。   父親的影響擴及三代,在交錯穿梭的過去與現在的情節描述中,透過林?簡森內在男孩的眼睛,都一再看見這份無可避免的「影響」。而這眼睛也代表著他對生命與死亡的態度,和懺思││曾經,一個九歲男孩為了維持家計,在經營養殖場和屠宰場的父親的指導下,開始屠殺著一隻隻火雞,血跡濺滿了黃色雨衣和腳上的橡皮靴,男孩沒有逃避的餘地,更不懂得拒絕,只有滿心疑惑和莫名的惶惶不安。   面對這段黑暗往事,林的描述很直接,毫不掩飾慘酷的童年經歷,一如他自己所言:「我之所以進入這些地帶,並不是為了回味裡面的憂傷或憐憫,而是在那裡,我們看到了即使在最荒蕪的地方,愛與美仍然能夠扎根。」   如果生命不能透過佛法的轉化而得到重生,那麼,那一年佛陀夜睹明星所領悟的一切,就不是根本的解脫與救贖之道,凡夫終究仍是凡夫,繼續流轉於無常與苦堆砌的輪迴之中。   我很欣賞林的這一段直言無諱,因為那代表著「察覺」,察覺了自己的無知,察覺了自己的無明,也察覺了煩惱的根源。事實上,正是我們對人生的誤解和執迷不悟,使得我們在一趟趟的地球之旅中,遭遇種種的苦,我們甚至察覺不到自己竟然是這樣的執著和誤解,當然,也更察覺不到「人人本具的惻隱之心」和對芸芸眾生的悲憫。   悲憫,如同空谷中悠揚的回音一般,環繞在此書的每一則篇章中,也環繞在如詩的字裡行間,形成獨特的閱讀張力和動人氣息,從一開始的〈前言〉: 加州東北部的一個山谷裡,曾經住著數千隻角百靈鳥,有一年,這些鳥兒突然從山谷中消失了,杳無蹤跡,沒有人知道原因是什麼,但是,在牠們留下的空寂中,我們也都步入了自己不復存在的寂靜時空。 到最後的〈到彼岸〉: 隨著四季的遷移,這座名為沙士塔的山漸漸地磨損,形成了它生命旅途中必然的對稱樣貌。……同樣地,沙士塔寺的女住持也在耗損之中成為如是的自己,如同一口鐘,在被敲擊時如實地響起。 林要細細訴說的,一再反覆提醒的,就是——打開我們的心,埋下一顆慈悲的種子,看見我們本來的面目,了知「萬物就是我,我就是萬物」的道理——而這也是悉達多王子變成至上佛陀,所領悟的宇宙人生真相。   林於一九九四年被任命為日本曹洞宗的在家禪師,從禪坐中,他體悟到真實的寧靜和佛法之道,這本書,也是他以佛法的光芒,照耀黑暗角落的生命之書。這讓我想起日本另一位特別的禪師,臨濟禪宗的中興祖師——白隱禪師,他始終以一顆清淨的心,過純潔的生活,面對世人的冤枉或讚譽時,既不辯解惱怒,也不沾沾自喜,總是用一句「哦!是這樣的喔!」做為回應,保持一種客觀而超然的心,看待世事;而這必然也是一份無我的慈悲心,才能擁有如此寬廣的心量。   林在英文書名中,以heartmind當做「心」的意思,標舉本書的特質;心與頭腦(念)的消融合一,正是禪的最高境界:憑著身體內在本有的「視力」,直接閱讀生命,認識生命,也教導我們直接地認知「不再那麼牢固地抓著事物,讓它們能順著當下必然的軌跡而移動」。   萬事萬物,哦!是這樣的喔!

LETTER TO ME

2008年06月14日
公開
44

Brad Paisley Letter to m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70e7uN-WYI Free download http://www.goodhousekeeping.com/names/brad-paisley-download http://imap.iwant-in.net/tpframe/iwant-pop-2002/iwant-pop-gf.asp?id=22482 LETTER TO ME 給我自己的信 (Written by Brad Paisley) If I could write a letter to me 如果我可以寫一封信給我 And send it back in time to myself at seventeen 讓它穿越時空,寄給十七歲的我自己 First I'd prove it's me by saying 首先我會這樣說,來證明是我 Look under your bed, there's a Skoal can and a Playboy 看看你的床下,那裡有個啤酒罐和一本花花公子 That no one else would know you hid 那是沒有人知道你偷偷藏起的 And then I'd say I know it's tough 然後我會說我知道那很難熬 When you break up after 7 months 當你在交往七個月之後分手 And yeah, I know you really liked her 是啊,我知道你真的喜歡她 And it just don't seem fair 而情形顯然很不公平 But all I can say is, pain like that is fast and it's rare 但我所能說的只是,那樣的痛苦很短暫也很少出現 And oh, you got so much going for you, going right 還有,你有著太多美好的前程等待著你 But I know at 17, it's hard to see past Friday night 但我知道在十七歲時,真的很難想到週五夜以後的事 She wasn't right for you 她並不適合你 And still you feel like there's a knife 但你仍然感覺好像有一把刀 Stickin' out of your back 刺穿了你的胸膛 And you're wonderin' if you'll survive 而你不知道自己能否活下去 But you'll make it through this and you'll see 但你會熬過這一切,而且你將知道 You're still around to write this letter to me 你依然活到現在來寫這封信給我 At the stop sign at Tomlinson and 8th 在湯林森與第八街轉角的停車號誌前 Always stop completely, don’t just tap your brakes 永遠要完全停下,不要只是踩一下煞車 And when you get a date with Bridgett 而當你跟布莉姬約會的時候 Make sure the tank if full 要確定油箱已經加滿 On second thought, forget it, that one turns out kinda cool. 再想想後,算了,我發現那一個好像有點不夠勁 Each and every time you have a fight 每一次你跟人家打架的時候 Just assume you're wrong and daddy's right 只要認定你錯了,而爸爸是對的 And you should really thank Miss Brickman 而且你真的該感謝布理克曼老師 She spent so much extra time 她為你花了許多額外的時間 It’s like she sees the diamond underneath 就好像她看到了潛藏在底下的鑽石 And she’s polishing you till you shine 而她拼命的磨練你,直到你閃閃發光 And oh, you got so much going for you, going right 還有,你有著太多美好的前程等待著你 But I know at 17, it's hard to see past Friday night 但我知道在十七歲時,真的很難想到週五夜以後的事 Tonight's the bonfire rally 今晚是營火大會 But you're staying home instead 但你得選擇留在家裡 Because if you fail Algebra 因為假如你的代數不及格 Mom and Dad will kill you dead 老媽和老爸會把你給宰了 Trust me, you'll squeak by and get a C 相信我,你會勉強熬過,拿到個丙 And you're still around to write this letter to me 而你依然活到現在來寫這封信給我 You got so much up ahead 你的前途有太多希望 You'll make new friends 你將結交到新的朋友 You should see your kids and wife 你該看看你的孩子和老婆 And I'd end by saying, have no fear 而最後我會說,不要害怕 These are nowhere near the best years of your life 這些離你生命中最好的年代還遠著呢 I guess I'll see you in the mirror 我想我會在鏡子中與你再見 When you're a grown man 當你變成一個成熟的男人 P.S., go hug Aunt Rita every chance you can 又及,把握每個機會,去抱抱莉塔阿姨 And oh, you got so much going for you, going right 還有,你有著太多美好的前程等待著你 But I know at 17, it's hard to see past Friday night 但我知道在十七歲時,真的很難想到週五夜以後的事 I wish you'd study Spanish 我但願你會研習西班牙文 I wish you'd take a typing class 我希望你去參加打字課程 I wish you wouldn't worry, let it be 我希望你不要憂慮,順其自然 I'd say, have a little faith and you'll see 我會說,有點信心,那麼你就會明瞭 If I could write a letter to me 如果我可以寫一封信給我 To me... 給我自己…..

我們教了孩子什麼:持續的閱讀

2008年06月12日
公開
12

我們教了孩子什麼:持續的閱讀 向 曦 有一首歌的歌詞我很喜歡:「讀書好,讀書好,讀書不問遲和早(老和少)。人不讀書好像瞎子,看不到。知識無價,學問是寶。讀書好,讀書好。」我總是教孩子輕輕的哼,細細的品味,能讀書真是好福氣呀! 有一天小棠跑來跟我抗議:「讀書哪裡好?要寫作業、要補習、要考試,壓力好大、好煩呢!」聽了他的抱怨,我有感而發的說了「一個母愛打造的金牌」,有關安金鵬努力奮鬥的真實故事給全班聽,我特別強調安家根本沒有能力供他讀書,可是他心中的渴望卻讓母親不忍心拒絕,安金鵬說:「我真的不知道天底下還有什麼比讀書更快樂的事。」所以只要能讀書,什麼問題都能忍受,沒有筆,把同學扔掉的鉛筆頭撿回來,用線捆在一根小棍上就可以代替。沒有簿子,用橡皮把寫過字的練習本擦乾淨,再接著用也沒關係,這麼刻苦就只為了能讀書。 後來他被著名的天津一中破格錄取,安金鵬捧著媽媽賣毛驢得來的六百元,感動的說:「我真想給媽媽下跪、磕頭。我太愛念書,然而這一念下去,媽媽又要為多少難,吃多少苦?」果然,整個三畝地的麥子,就靠他母親用手推、用肩扛,吃盡辛苦收成來的。 隨著情節的發展,孩子的怨氣似乎慢慢消溶,眼睛裡多了一點閃閃的淚光,接著我告訴孩子:「讀書不光是埋首學校的功課而已,真正的書是徹底改變一個人的利器,從裡到外打造一個全新的生命,所以安金鵬不怕穿著別人接濟,顏色、大小不協調的衣服,他挺有骨氣的說:「我不怕丟人,母親總告訴我『腹有詩書氣自華』,我穿著它們就是去美國見柯林頓也不怕。」這樣的豪語,是真正把書讀到心裡頭才有的氣魄,我希望孩子們能真正懂得讀書的真諦。 為了生命的延續,我們知道要攝取均衡的營養,靠著三餐飲食保持身體的健康,可是另一種看不見的慧命卻常常被大家忽略了。它是我們行為的主宰、身體的舵手,如何把人生的這一齣戲發揮到淋漓盡致,豐富的心靈扮演著導演的角色,而閱讀正是提供養分,滋潤心靈的最佳途徑。因此,我們忘不了每天要吃三餐,同樣的也要維持日日閱讀的好習慣,這是送給孩子一生最美好的禮物。 現代生活因為三電(電腦、電視、電玩)的充斥氾濫,許多孩子迷失在聲光叢林裡而無法自拔,有些家長被資訊的大旗遮住了視線,卻看不到三電對孩子的傷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再喜歡閱讀。畢竟文字的魅力需要經營,而快感與刺激卻是當下就得到滿足。其實科技不外乎人性,能夠利用科技提升人性的價值,才是有智慧的做法。 如何指導孩子閱讀呢? 一、「悅」讀以求其長:如何讓孩子喜愛閱讀是為人父母必修的功課之一,豐富而多元的藏書、生動有趣的引導、以身作則的身教,以及營造一個賞心悅目的讀書環境,都是建構孩子心靈城堡的必要條件。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讀書的,只要感動了他的心,愉悅的泉水就能開啟閱讀的生命,讓它長長久久,生生不息。 二、專研以增其深:孩子因興趣能力的不同,閱讀久了會漸漸有個人的偏好,父母應及時捉住契機,提供適時的協助,幫助孩子的閱讀更上層樓,「鼓勵而不干預,欣賞而不批評」,當孩子找到了生命的羅盤,他自然會全力以赴,父母輕輕鬆鬆的搭搭順風船就可以了。 三、博覽以達其廣:不論是三餐的偏食或是閱讀的偏狹都是不健康的,唯有廣泛的吸收新知,跨領域的多方涉獵,才會讓人的思考更縝密,生命的內涵更具有層次性,如同雨後的彩虹,因其豐富的色彩而令人動容。因此提供孩子不一樣的閱讀視窗,逗引多元的學習熱情,嘗試用不同的腦袋思索討論,就能讓孩子的視野大開,閱讀活動更活潑、更有勁。 進一步,怎樣將閱讀生活化呢? 一、天天都要讀:閱讀就像煮一壺水,得時時保持熱度才有滾開的時候,尤其前人的智慧廣大浩瀚,現代的資訊又不斷推陳出新,稍一懈怠就容易荒廢落伍。因此,提醒自己每天都要有進度,才不會給自己懶惰的藉口。 二、處處皆可讀:不是安安靜靜在書房才能閱讀,把握零碎的時光,任何地方一書在手,就可享受閱讀的樂趣。我常常告訴孩子不要等,等吃飯,等車子,等別人發號施令,等的時間拿來讀書多好,既不會無聊又滿心歡喜,一舉數得呀!一天只要能多讀十頁的書,一生以七十歲計,就多讀「一百頁厚的書」高達二千五百本。所以,手邊隨時帶著一本書,是我跟孩子約定的通關密語。 三、人人即是書:文字能傳遞的知識易得,活生生的眾生相卻是一本本難得的好書,端看個人如何去讀。其實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人生寫書,內容形形色色、千變萬化,如果能從日常中用心閱讀人生,「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將生命的每一步走得踏實,把生活與閱讀合而為一,這才是會讀書的最高境界。 朱熹先生有一首〈觀書有感〉的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再大的池塘,如果沒有源源不絕的清泉注入,終究會成為一灘死水,生命的美好,來自永不枯竭的活水。親愛的爸爸媽媽們,您與孩子找到生命中的活水了嗎?別再遲疑,趕快拿起書本,閱讀吧!

我們教了孩子什麼:好好的嘴巴  

2008年06月11日
公開
13

我們教了孩子什麼:好好的嘴巴          作者:向曦   「有沒有想過一輩子我們說了多少話?根據統計學家估計,一個正常人一天所講的話,大約要用二十張B5的紙來記錄,以這樣的說話量來累計,一個月可以寫成六本一百頁的書,一年下來就有七十二本,如果壽命以七十歲來算,總共就講了五千零四十本一百頁厚的書了。」   學生聽完這樣的數據,不約而同的發出驚呼:「哇!這麼多的書足夠開一家小型圖書館了。」   「是呀!」我說。   「可是,這家圖書館有多少本有價值的好書呢?」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只見每個孩子都皺著眉頭,很認真的思考它的答案。   我們每天所說的話大致上可分成三類:   一、是好話:諸如軟慰語、智慧語,能提振人心,授業解惑……等等。   二、應酬話:「今 天天氣真好」、「早安,吃飽了沒?」等禮貌上的招呼或工作上的對談,沒什麼好不好的分別。   三、是惡語:聊人隱私、傳些八卦,抱怨這個、批評那個,通常都是拿別人當話題。   哪些話出自我們嘴巴的頻率最高呢?許多人終日言不及義,製造一大堆語言垃圾而不自知,甚至引起糾紛、壞人名聲也不以為意,輕則招怨惹禍,重則損福報傷德性,不可不慎!其實就身口意三業而言,身體要犯大錯不易,心念要防較難,唯有口德,常在輕忽中一犯再犯,就算有再多的福氣也經不起天天耗損,何況是福薄之人,因此我們應該從小教導孩子學會說話,在正確的時,合宜的地點,說該說的話,「三對」連成一線,才是最高格調的嘴巴。   一、正確的時間:很多孩子只曉得自己想講就講,完全不 懂得尊重別人,下課說不夠,上課也說,排隊要講,連走路也不放過。一張嘴巴似乎沒有空閒的時候,東拉西扯惹人厭煩。俗諺說得好:「沉默是金」,懂得在適當的時候閉上嘴巴,其實是智慧的表現啊!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同時也是能言善辯的演說家,所以很多人都來找他學習演講的技巧。有一個年輕人也慕名前來拜他為師。當他一看到蘇格拉底進來,便立即上前自我介紹,從他顯赫的家世到他心中的抱負,一直嘮叨個不停。蘇格拉底看他沒有休息的意思,便伸手捂住他的嘴說:「我得跟你收雙倍的學費。」   這年輕人驚訝地問:「為什麼?」   蘇格拉底對他說:「因為我必須教你兩樣功課,首先要教你如何勒住舌頭,再教你如何開口說話。」   二、合宜的地點:熱鬧的場合,可能因 一句戲言而跌落谷底。喜慶的氣氛,也常常因不當的話而瞬間結凍。開口的人往往成了不受歡迎的人物,我們都該引以為戒才是。相反的,更要如及時雨般,在需要的地方加幾句如珠妙語,掌握狀況往好的境界發展,這正是語言藝術的最高竿呀!有一位鋼琴家應邀到美國某一城市演出,當他一出場時發現觀眾稀稀落落,不到全場座位的五成。他當然很失望,但是他走到舞臺的前端,對觀眾說:「貴市的人一定 都很有錢,我看到你們都買了兩三個座位的票。」整場的人聽了哈哈大笑,那是個充滿音樂和笑聲的夜晚,隔天在媒體上也出現了極高的評價。想想看,一句貼心鼓舞的話是多麼神奇啊!就像天使手中的仙女棒。   三、說該說的話:身體的傷痕易治,心中的怨恨難解,有很多人都難以釋懷曾被 語言上的傷害,諸如被排擠、被冤枉,身材的嘲弄、謠言的中傷,那是一輩子難以平復的疤痕,總會隱隱作痛。因此我們要將心比心,謹慎說出每一句話。尤其有關別人的閒話,更應盡量避免。畢竟事不關己,許多人便棄守心防肆意批評,殊不知字字如刀、句句似劍,傳言往往失真,一下子就傷了人,所以說話前先用三個篩子過濾一下吧!   第一個篩子叫做真實,如果只是道聽塗說或人人都這麼說,那就停止開口! 第二個篩子要了解是否為善意的,如果說者其心不正,愛嚼人舌根,那就更沒有說它的必要了。 第三個篩子檢查看看這件事是重要的嗎?街談巷議閒人打發時間,這樣的內容能免就免才對。如果一件事並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的,我們又何必為它傳播呢?說了也只會造成人我之間的困擾罷了。流言比劍更可怕,可以傷害一個人於無形,這樣做等於是把自己的快樂加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於心何忍呀!說話豈可不慎?   有人說得好:「沒把握的事,謹慎的說;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做不到的事,別亂說;傷害人的事,不能說。」言之有物,謹言慎行,一輩子都將受用不盡。

我們教了孩子什麼:誠實不欺 

2008年06月10日
公開
44

我們教了孩子什麼:誠實不欺  作者:向曦   那天發下考卷,與學生討論、訂正完題目的內容後,正準備開始上課,小彥舉起手來說:「老師,我的考卷有問題。」我心想:大概匆忙間批閱錯誤或計算成績有誤,所以請他拿來加分。小彥走到我面前,深吸了一口氣說:「這一題我寫錯了,老師沒有發現,應該扣四分才對。」望著考卷上一百分變成九十六分,小彥的眼眶紅了,我摸摸他的頭說:「考卷上雖然少了四分,可是在老師的心中卻因你的誠實加了四分、八分,甚至更多,真是個好孩子呀!」小彥總算破涕為笑回到了座位,全班聽聞這件事後,也報以真誠的讚美,我肯定的是:誠實不欺四個字已在孩子心中生了根。   在這個爾虞我詐、不問對錯的社會裡,耳語、八卦滿天飛,只求目的,不擇手段。或許有人沾沾自喜,以為佔了大便宜,殊不知「凡你對別人所做的,就是對自己做,它一定會繞回來。」今天你欺瞞了他人,就算得些好處,就長遠來看,還是會吃大虧,因果不爽,總有一天被瞞騙的惡果,還是會加倍回報在自己身上。所以我們有必要教導孩子誠實不欺的美德,不該得的分文不取,不該做的忍耐堅持,偶有犯錯即坦承面對,就算須受懲罰也要歡喜接受,孔子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既已知錯改過,就像日出雪消,「過」已經看不見了呀!最怕文過飾非,本是一個小謊,卻要說一大堆謊話來包裹它,哪天如漲大的氣球般被戳破了,那必定是個體無完膚的下場。   從前有一家遠近馳名的油行,因為貨真價實、童叟無欺,所以生意興隆,聲譽數十年不墜,多年後,有一天老闆病重,自知不久人世,於是叫喚他的兒子到床前來,說:「你知道我們油行生意這麼好,原因在哪裡嗎?」   兒子思索片刻後答道:「是誠實吧!」。   「很好,可是我要告訴你,當你爺爺把油行傳給我的時候,他交給我兩個秤,一個灌了鉛,只要每做一次生意就會多賺一點,另一個是正常的,也就是老老實實的做生意,他告訴我要怎麼做買賣,由自己決定。後來我選擇老實對待客人,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大家知道我從不偷斤減兩,都樂於和我做生意,所以才有今天的局面,接下來就換你了。」老闆說完就離開人世,換他兒子做主當家。   新老闆做了一段老實的工作後,心裡卻開始起了壞主意,他心想:只要不被發現,為什麼不多賺一點呢?於是拿出了灌鉛的秤來做生意,幾個月下來,盈餘馬上有了長進,樂得新老闆哈哈大笑,覺得死去的老爸真是固執不通呢!直到有一天被人檢舉斤兩不符,紛紛要求補償、退貨,百年老店一下子信用破產,再好的油也無人問津,最後只好關門大吉。想一想,老闆和他的兒子誰比較會做生意?   墨西哥有一位總統叫福克斯,他從一個普通的推銷員成為一國領袖,靠的就是「誠實」二字。有一次他到一所大學演講,一個學生問他:「政壇歷來充滿欺詐,在你從政的經歷中,有沒有撒過謊?」   福克斯說:「不,從來沒有。」   大學生在下面竊竊私語,有的甚至笑出聲來,福克斯並不氣惱,他對大學生說:「孩子們,在這個社會上,也許我很難證明自己是個誠實的人,但是你們應該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有誠實,它永遠沒有離開我們,我來說個故事:   有一位農場主人已經安排工人準備拆掉園中那座破舊的亭子,他兒子表示對這件事很感興趣,要求爸爸等他放假回來再拆,父親答應了。可是等孩子走後,工人很快就把亭子拆掉了。當孩子放假回來,看到亭子不見了,悶悶不樂的說:「爸爸,你騙人!說話不算話!」 這位父親才驚覺自己的疏忽,於是跟孩子說:「爸爸錯了,我應該兌現對你承諾的事。」他馬上召來工人,按照舊亭子模樣重新再蓋一座新的,然後將兒子叫來,對工人說:「現在,請你們把它拆掉!」   福克斯說:「我認識這位父親,他並不富有,但是卻不惜代價實現對孩子的諾言。」學生們聽後問道:「請問這位父親在哪裡?我們真想認識他。」   福克斯說:「他已過世了,但他兒子還活著。」   「那他在哪裡?他一定是個誠實的人。」   福克斯平靜的說:「他的孩子就站在你們面前,就是我——福克斯總統,我願意像我父親一樣,對待這個國家的每一個人!」臺下頓時響起如雷的掌聲,久久不歇。   唯有誠實不欺,才能心安理得;唯有彼此信任,才能共成大事。不管將來孩子身處何處,做何行業,只要能坦率待人,誠實不欺,他一定是最快樂,最有魅力的那一個,親愛的爸爸媽媽們,加油囉!

教改戰場下的百萬孩子兵我不想上學

2008年06月09日
公開
57

教改戰場下的百萬孩子兵我不想上學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ExteriorContent/Magazines/magazines-index/0,4314,content+m05+9704280201+095143+0,00.html# 每天從早上七點讀到晚上十點、一年在外吃七百個便當……,台灣的教育,正以一種戰爭的手段,要孩子們全力與分數搏鬥。是什麼原因,讓教育改革愈改愈重視升學與考試?讓台灣的孩子進入提早競爭的童年,並說出「我不想上國中」?教改又為何成為深化社會階級的推手? 文�李雪莉 本期《天下雜誌》 檸檬綠的四月天,台灣的孩子心情卻灰撲撲。 沿著西岸自北往南,夜晚六點,台灣西半部五百多所國中裡,有半數的學校燈火通明;黑板上、白牆面,五月二十四日的基測倒數日像暮鼓晨鐘敲打著;肅殺的氣氛下,連笑,都是一種罪惡。 九十五萬的國中生,其中,三十一萬是準備拚基測的九年級學生;許多人每天從早上七點讀到晚上十點,過著一年在外吃七百個便當的日子;也有不少六、七年級學生,很早就開啟這樣的軍式生活。 國民教育法第一條開宗明義揭示,國民基礎教育以養成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為宗旨;而十三年前的教改諮議報告書、七年前的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變革時,更強調要以培育「有人本情懷、統整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的孩子為目標。 但只要跟著孩子的生活一天,走過一次他們走過的街、學校的路,就會知道台灣的教育,正以一種戰爭的手段、比以往過之而無不及的方法,要孩子們全力與分數搏鬥。 走入慘不忍睹的教育現場。 現場一:台北市松山區,明星國中。一群學生們的真實感受。 晚上九點,一台中型小巴士等待著把孩子送回林口,這群是從桃園縣越區就讀的學生,父母中有許多是長庚醫院的醫護人員。 這所明星國中歷年升上公立高中的榜單漂亮、老師是出了名的嚴格。有每天寫超過九張試卷的班級,學校每週每科進行班排名、樓排名、校排名。不久前,一位老師更祭出「PK賽」,把四位學生編成一組捉對廝殺,四位中考最差的,必須留校再進行輔導。 其中,排名第二的一位學生完全沒有青春的面容,憂鬱地說著,「我已經考了第二名,還要我們四個天天比,我每一科都要小心寫,免得被留下來羞辱。」也有學生拿到考卷敏感到立刻哭了出來。沒人理的教育規定 九科考卷,多少羞辱與打擊?孩子要流多少眼淚? 翻開台北市教育局的規定,國中應減少考試次數,每領域每週考試不超過一次為原則,每天考試不超過兩科為原則……。 (未完)

政治腦

2008年06月08日
公開
48

政治腦 最近有個腦部影像研究顯示,政治傾向是「無意識確認偏頗」的產物。 撰文╱薛莫(Michael Shermer) 翻譯�王心瑩 套句幽默大師羅傑斯的話:我並非任何政治黨團組織的成員。我是個自由主義者。身為國庫保守派與社會自由派,我發現我認識的每個美國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其實有相似之處。我有一些好朋友分屬兩大陣營,在他們身上,我觀察到以下情形:不管討論何種議題,兩方人馬全然相信所有的證據都站在他們那邊。 這種自信稱為「確認偏頗」,藉由尋覓確證的實例來支持其既有信念,並對否定的證據採取忽視或重新詮釋的態度。近來有一項研究運用功能性磁共振造影(fMRI),可以顯示確認偏頗究竟活化腦中的什麼地方、它是什麼樣的無意識狀態,又如何受情緒控制。心理學家威斯頓在美國艾茉利大學主持這項研究,其研究小組於2006年「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的年會報告結果。 在2004年美國總統大選白熱化期間,有30名男性接受fMRI腦部掃描,其中半數自認是「堅決的」共和黨員,另一半是「堅決的」民主黨員,他們一邊接受腦部掃描,一邊聽取布希和凱利的政見,而這兩位候選人的言論顯然都自相矛盾。結果乃意料之中,共和黨員對凱利的政見多所批評,民主黨員對布希的看法亦然,但兩方都為自己支持的候選人拚命找台階下。 然而神經造影結果顯示,腦中與「講理」有關的背側前額葉皮質竟是一片寂靜,而最活躍的區域包括眼眶額葉皮質(參與情緒的處理過程)、前扣帶皮質(與解除矛盾有關)、後扣帶皮質(與評斷道德價值有關),而且一旦政見所提的結論使他們情緒舒緩,則腹側紋狀體會活躍起來,這個部位與得到報償和愉悅有關。 艾茉莉大學發送的新聞稿引述威斯頓的話:「腦中平常與講理有關的部位並未加強活化,我們反倒發現有個情緒迴路網絡亮起來,其中包括我們猜想與控制情緒有關的迴路,以及已知參與解除矛盾的迴路。」說來好玩,與特定報償行為有關的神經迴路也活化了。威斯頓說:「基本上,這就像是各黨的支持者拿著『認知萬花筒』轉一轉,轉到他們想要的結論,然後拚命強化這樣的認知,方法是消除負面的情緒狀態、活化正面的情緒。」 這項結果顯現的意涵遠遠超過政治;當陪審團要檢視對被告不利的證據時、執行長要評估公司的相關資訊時、科學家要衡量支不支持某個理論的數據時,都會經過同樣的認知程序。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在科學界,我們已在內部設置自行糾正的機制。科學實驗必須設有嚴格的雙盲檢核程序,即在資料蒐集過程中,受測者和實驗者都不知道實驗條件。此外,實驗結果要經過專業研討會和同儕審查期刊的檢視,而且必須能夠重複驗證,提出驗證的實驗室也不能與最初研究者有合作關係。倘若資料含有否定的證據,或有解釋起來互相矛盾的地方,都必須納入論文裡面,並鼓勵同儕對研究結果提出質疑。要提出非凡的見解,就要有非凡的證據。 至於法律、商業和政治的競技場,也需要對確認偏頗設下類似的檢核程序。法庭上若出現某些資料支持一種論證,則法官和律師應該相互要求仔細檢視證據,並事先提醒陪審團,往後可能會產生何種確認偏頗。公司裡的高階主管若熱心提出建議,執行長都應該審慎評估,要求檢視同一方案的相反例證,並看看有沒有其他的可行性。而政治人物除了選戰裡的惡毒攻訐外,同樣需要極具權威的同儕檢視系統,我會很樂於見到候選人必須在政治辯論會以相反立場進行答辯。 懷疑的態度正是確認偏頗的解藥。 So we are left with the legacy of two types of thinking errors: Type 1 Error: believing a falsehood and Type 2 Error: rejecting a truth. ... Believers in UFOs, alien abductions, ESP, and psychic phenomena have committed a Type 1 Error in thinking: they are believing a falsehood. ... It's not that these folks are ignorant or uninformed; they are intelligent but misinformed. Their thinking has gone wrong. — Michael Shermer, Why People Believe Weird Things, 1997, 2002, Introduction Michael Shermer: Why people believe strange things http://www.ted.com/index.php/talks/view/id/22

幸運但不幸福

2008年06月08日
公開
17

不得不說我一路走來運氣真差,但卻是充滿幸福的!^_^ 幸運但不幸福 2008年06月06日蘋果日報 文�張曼娟 我在小學堂和四、五年級的孩子談孟子,我們講到孟子有3件快樂的事,於是,問這些看起來都很開心又活潑的孩子:「你們的快樂是什麼呢?」 有的孩子說:「每天打電腦就是快樂的事。」有的孩子說:「出國旅行是最快樂的事。」還有的孩子說:「夏天吹冷氣吃芒果牛奶冰太快樂了。」當他們七嘴八舌地發表快樂宣言時,那個作文寫得不錯、反應敏捷的女孩小芹突然舉手說:「老師!我不快樂!我的生活裡沒有一件快樂的事。」 「那麼,是什麼事令妳不快樂呢?」我好奇地問。「爸爸媽媽總是罵我,我不快樂!學校老師每天上課都要考試,我不快樂!天天都有寫不完的作業、考不完的試,去學校讓我很不快樂。」「可是,妳不去學校學知識,怎麼能成為一個厲害的人呢?」我問小芹。「我喜歡念書,學新東西,但是我不喜歡考試,也不喜歡寫那些寫不完的作業!」小芹望著我,很肯定地說。 令人羨慕卻不快樂 那一天,我正好安排了一些四川大地震的幻燈片給他們看,一張張災區的斷瓦殘垣,讓孩子們不斷發出:「好可怕!真是太可憐了。」這樣的歎息聲。看完幻燈片,我把握機會再問他們:「看見了這些災難,以及受災的人,再想想自己,是不是太幸福了?」多數的孩子都點頭同意了,小芹卻大聲地說:「老師!我只是幸運,但,我不幸福。」 這句話敲打在我心上,使我震動了。顯然,小芹能夠分辨「幸運」與「幸福」是不一樣的啊。擁有令人羨慕的東西,或許是幸運的,但是,幸福是如此主觀的感知,如果擁有的東西並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又有什麼幸福可言呢?

[電影]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

2008年06月07日
公開
17

極力推薦這部舊片!!!配樂也好聽! 留言版播放: 04 另一個夏天的童謠:在午後 Comtine D'un Autre Ete: L'apres Midi http://mymedia.yam.com/p/8246 來源:網路 [電影]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 1. 艾蜜莉(Amelie)是女主角的名字;「愛蜜麗」則是一種我以前很愛喝的飲料,跟養樂多很像。現在的連鎖便利店好像都沒賣,要到全聯社(福利中心)才買得到。 2. 故事大致是說:女主角逐漸了解到,人跟人之間的連結是迷人的。而且這種連結是可創造、可經營的。而影片的法國情調則讓看片的人有喝醉的感覺。 3. 把中文片名拆開來,我把它重拼成一個問題:「我的異想能不能改變世界?」片頭有一段類似「蝴蝶效應」的鋪陳,暗示的似乎也是這件事。 4. 問「異想能不能改變世界」有點跳太快了。應該先問的是,能不能改變別人? 再縮小一點,能不能改變身邊的人?--那些我們張開雙臂就觸碰得到的人? 5. 我想到美國人寫的故事--《非關男孩》(About a boy)。大二的時候隨機挑了這部片在杏園放,我們都很喜歡的那段話是: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水平面下的某個深度,孤島彼此相連。」在那個故事裡面,我們用的關鍵字是「生命的闖入者」(invader)。人與人彼此闖入,有意的、無意的;有益的,無益的。 6. 「生命的闖入者」聽起來有侵略性(aggressive),用在《艾蜜莉》這個故事很破壞情調,不過不見得不適用。我想法國人講的這個故事,其實打造了一個很令人羨慕的狀態喔--那個狀態是,人與人相互影響、互相闖入,可是卻很少有破壞性(devastating)的互動。聽起來其實更像是中國的「心誠則靈」或是「福至心靈」喔。故事的主角讓看似隨機、慌亂的人情市場,重新以一種舒適、自在姿態運作下去。   7. 所以回味一下《艾蜜莉》裡面,那位「玻璃老先生」(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講的話: 「親愛的小艾蜜莉,妳不是玻璃娃娃,你可以用力擁抱生命。如果妳任憑機會流逝,漸漸地妳的心會變得乾枯易碎,就跟我的骨頭一樣。」 8. 我在想,提不起勇氣用力擁抱的理由可以有兩個:一個是擔心把對方給抱碎了,另一個是怕自己身上的刺扎痛他了。前者,我們的社會有令人遺憾的新聞亮著警示燈;後者,有人用roseman這種化名,此地無銀。 9. 我想起的還有《Grey`s anatomy》第2集,演實習醫生的女主角Grey說的關鍵字:「Drawing Lines.」: Grey說她不斷地畫線(drawing lines),企圖切割生活中的每一塊區域,也劃清自己與他人,工作與休閒,等等界線。但這些線有時像是畫在沙灘上,風一吹,線就消失了。別人一踩,界線就模糊了。即便花了再多力氣畫線,仍舊無法避免不速之客闖入。 10. 法國情調為什麼迷人?我猜有一個理由是「愛恨分明」。《艾蜜莉》裡頭的每一個人物,出場的時候都交待了他們「最喜歡-」,「最討厭-」的事情。喜歡或討厭的東西可以很瑣碎(trivial),例如女主角最喜歡把手伸進裝滿穀物的袋子(台灣說的布袋),看看能伸到多深;最討厭看美國老電影,因為開車的男生從來不看路。 11. 無關劇情的語錄: --「寫書評的都是水蛭,專門吸作家的血」。 --「手指指向天,只有呆瓜才盯著手指看。」

必須教給孩子的六件事

2008年06月05日
公開
32

來源:網路 必須教給孩子的六件事 家長必須把“開心”、“放鬆”、“專注”、“自主”、“公正”教給你的孩子。 1 開心   一個人首先要開心,如果連開心都做不到,那什麼也談不上了。有人說,有些時候為了達到某個目標而暫時忍耐痛苦,雖然不開心,但是也很有意義。其實,為了一個目標而忍受的一些東西,並非不開心,他可是身體上苦一點,情感上孤獨一點,但是他的內心並非不開心,因為有希望在安慰和召喚他。真正的不開心就是對自己的徹底失望、被動的屈辱和內心不可揮散的空虛與恐懼。   沒有誰願意不開心,為什麼還有太多的人擁有很好的生活依然不開心呢?其實,開心與否更多時候不是與事情有關而是與人的心境有關。快樂與其說個性使然,不如說是一種素質和能力。快樂需要一個豁達心胸和樂觀的心態和足夠的安全感。不為一些不好的事情耿耿於懷,而能夠迅速的從委屈、傷痛中恢復,不為過去所累,不為未來而憂,活在當下,不為過多的欲望所累,能夠自我悅納、自得其樂,這怎麼是一個性格了得,只是一種素質。   所以,為人父母,對孩子要慈愛有加,讓孩子在情感上有足夠的溫暖和歸屬感;要求孩子時要嚴格卻不能嚴厲、凶惡;當孩子受了委屈、挫折、冷落的時候,要引導孩子樂觀通達,讓孩子感到如果用好的心態面對現實,現實就不會那麼糟糕。總之,讓感到人生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情,學會快樂,是教育中再重要不過的事情。   2 放鬆   人類的智慧和能量是驚人的,但是人們的自我束縛、自我困擾、自我矛盾太多了,所以大多數人不僅無為無能而且煩惱無盡。   在妨礙人類潛能發揮的諸多因素中,緊張應該是比較突出的一個。人在放鬆的狀態中,思維是開放而且活躍的,而在緊張中是封閉而僵化的,就好比在台上演講,放鬆讓人侃侃而談,而緊張讓人結結巴巴。   很多時候,我們還是太容易緊張了,這是因為我們從很早就養成了緊張的習慣,每當面對挑戰、危險和不確定因素的時候,面對那些在我們心中高高在上的人的時候,面對那些重大的場合的時候,我們總是緊張不已。   小時候見到老師的緊張和如今見到領導的緊張是一樣的,小學時走進考場的緊張和後來面試時的緊張沒有什麼不同。   這些緊張妨礙了我們自我的發揮。其實有什麼值得緊張的呢,只要我們能關注當前的事情而不是外界的環境和事情結果所能帶來的影響,我們就不會感到緊張,我們只想著發揮自己,事情就簡單了,往往我們在這個時候更出色。   所以我不希望孩子緊張。我認為暴力的強迫是導致孩子緊張的重要根源之一。粗暴的讓孩子感到不可抗拒的威脅是我們應該格外注意避免的。   3 專注   彌散的陽光算不了什麼,而如果用凸透鏡把它凝聚起來,則可以使物體燃燒。人的精力也是如此,散散慢慢,渾渾噩噩,一天天過去,什麼進步和變化也沒有,但是,心系一處,持之以恆,就會創造出讓人驚訝的成績,那些讓我們尊崇的人必定是善於集中精力的人。   有些人看似漫不經心,實際上很專注。但是這種人是少數,更多的人看似緊張兮兮,但實際上用不下心去。往往用百分之九十的時間來關注問題,卻只用百分之十時間來解決問題,關注越多,壓力越大,精神上已經“苦”的不行了,行動上還沒有開始,到最後不做不行了,只好草草了事,好可憐。但是,有幾個人敢說自己身上不存在這種現像呢?   所以,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專注能力。創造和利用各種各樣的刺激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孩子一旦沉迷於某件事情(只要它不是有害的),我們就盡可能的不要去打擾他,至少不要因為吃飯去打斷他,晚吃一會兒飯沒什麼,飯菜涼了可以再熱一下,孩子專注狀態十分珍貴的,我們這一點麻煩千萬不能忍不得。孩子的專注狀態一貫的被破壞,他的專注能力就會受到損害,這將是終生的損失。   4 主動   人生中雖然也有禍從天降和好運撞頭的事情,但是更多的時候,災禍和幸福還是要靠我們主動去避免和爭取。人生更多的時候像是一次自助餐,想要什麼要靠我們自己去拿。   主動才有機會,以逸待勞只是特殊情況。主動才能成長,嘗試越多,經驗就越多,應變就越強,閱歷越廣,就越不容易鼠目寸光、大驚小怪。相反,被動保守則會導致成長停滯。   孩子天生具有很強的主動性,什麼都想試一試,什麼都想嘗一嘗,新鮮的事物、刺激的感覺讓他們樂此不疲。為什麼許多孩子那麼木訥和被動呢?究其原因是在很小的時候,大人禁止的東西太多,管制的太嚴厲,讓孩子不敢去嘗試。孩子個性強還好,個性要是比較弱,就會處處擔心、生怕越軌,從而精神生命開始萎縮。   5 自主   要孩子自主。如果讓我在偏執和毫無主見選擇,我寧願孩子偏執。偏執雖然很多時候都很討厭,而且有一意孤行的危險,但是,當孩子的想法是正確的時候,就能夠成功。現實中,很多時候正確的都是睿智的少數人,只有能夠頂住各方面的壓力,堅持自己的見解,才能夠不吃盲目從眾的虧。英代爾總裁格魯夫寫了一本書《只有偏執狂才能成功》,許多人說這本書比英代爾集團更能提升的他的身價,這本書確實充分說出了強大的自主意志對於成功的決定性意義。   假如孩子沒有主見,他就永遠不能成功,只能跟著別人的想法走,只能任憑環境的擺佈,無論人家的想法是對是錯,無論環境是否適合他。一個人假如沒有主見,那麼,他自己和他的人生都不屬於他,而屬於外在的各種影響。這實在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但是,孩子的自主性很容易被破壞,父母都喜歡孩子按照自己的設想去發展,都害怕“管不住”孩子。固然,所有的父母都是出於對孩子的一片好心,而且父母的引導對孩子是必要的,但是,除了這些必要的東西之外,有沒有多餘的東西呢?當自己因為孩子忤逆而發火的時候,是否有一點“控制欲”在內心做崇呢?當孩子的做法我們十分看不慣但並不無大礙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允許孩子去做而不干涉何評論呢?我的觀點是,身為父母不應該因為孩子不聽話而暴跳如雷,相反要為孩子毫無想法、只會聽從而憂心忡忡。   6 公正   大凡成功者,必然公正。當他在處理自己和他人的關係時,能夠比較公允的對待,既不會過分顧及自己,也不會過分顧及他人。過分估計自己,他人不會接受,過分顧及他人,自己喪失方向。我不想在這方面進行道德討論,公正並非直接對應正義。我想強調的是,公正是一種能力,善於理解他人,通俗的講就是“講道理”、凡事“拎的清”。面對上司能夠“拎的清”,會做到不卑不亢,面對朋友和家人能夠“拎的清”,會做到和諧雙贏;面對下屬或者比自己的晚輩等能夠“拎的清”,會備受尊敬。公正是一種原則感和分寸感,知道什麼時候說不,知道自己應該持什麼態度,堅持什麼立場,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含義和界限,才能做到言行有致。

用心待人,就會遇見天使!

2008年06月04日
公開
26

用心待人,就會遇見天使! 文/戴晨志2008/05/22 「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心存感謝,多品嚐別人的好,就會更快樂!」 有個故事說道:一個獵人到山裡去打獵,可是,等了一整天,都沒有找到一隻獵物;正當他很沮喪、正要放棄時,突然看到一隻山豬從岩石旁跑過去,這獵人趕緊拿出一支弓箭,「咻--」地用力射了過去。 獵人很準,射中了山豬的後腿,可是山豬的韌性很強,雖一腿流血,仍企圖逃跑!山豬跑了很遠,最後終於體力不支,倒躺在山崖旁邊。這時氣喘不已的獵人,得意地對山豬說:「你再跑啊,看你還能跑多遠?」 此時,山豬跪在地上,苦苦哀求說:「先生啊,請你饒了我好嗎?我的家裡,上有山豬老媽媽,下有八隻小山豬要我養,求求你放了我吧!」 獵人一聽十分驚訝,這山豬竟然會說話;不過,獵人還是不放過牠,就對牠說:「這樣吧,如果你能背出一首詩,我就不殺你!」 山豬一聽,想了一下,就對獵人背了一首詩:「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哈,這是個寓言故事。可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人與人之間,有親密、有仇恨、有嫌隙、有傷害。但,只要能「善待他人」,就能長存喜樂之心呀!真的,留一條路給別人走,自然會陽光燦爛!如果不留情面、趕盡殺絕,不留給別人一條生路,那麼,連山豬都會說:「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常自以為是,或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事情,以致與別人發生不愉快! 不過,有人說:「認錯,是人成長的第一步!」的確,看到自己的不是,勇於認錯,常是不容易的;可是,「人要學習謙虛、後退一步,才能往前跳躍呀!」 所以,「心存感謝,多品嚐別人的好,心情就會更快樂!」同時,留給別人一個空間,就是留給自己一個空間;彼此互留空間,勿咄咄逼人,給別人留些餘地,那麼我們的人際關係就一定更為和諧。 溝通小箴言 西洋哲人羅丹說:「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在愁煩苦悶、解不開心結時,不妨「腦袋拐個彎」,多發現別人的優點、多品嚐他人的好,則一切憤怒和不悅,就會煙消雲散了! 也因此,「人的愁煩、計較,使人蒼老!」 相反地,「用心待人,就會遇見天使!」 因為,存著一顆善良的心來接待別人,說不定就會接待到一位令我們歡喜的「貴人」和「天使」呀! 【本文摘錄自《戴晨志幽默加油站》推薦《超人氣溝通─魅力溝通的黃金法則精選》時報出版】

我身體的覺醒

2008年06月04日
公開
25

(選自即將於遠流出版的《身體美學》) 我身體的覺醒 蔣勳�文�聯合報 最難推開的不是肉體的疤。肉體受傷留下的疤,容易發現。最難發現的是心靈受傷留下的疤。一個小小的硬塊,隱藏在身體很深的地方,不容易發現。要很細心的用指尖去觸探…… 身體裡有一個非常早的記憶,覺得自己是一粒種籽,蜷縮在幽暗密閉的空間裡。彷彿聽得到一點水和空氣流動的聲音,感覺到一點彷彿是心跳的脈動,我的心跳,或是母親的心跳,有一根臍帶連接著── 學醫學的朋友告訴我,大腦還沒有形成,應該沒有記憶。 但是,那記憶似乎不是大腦的記憶,而是身體的記憶。 大腦的記憶會遺忘,身體的記憶卻永遠烙印在皮膚、肌肉、骨髓之中。 有一個做按摩的朋友告訴我,他在按摩時可以感覺到對方身體的硬塊。 「硬塊?是腫瘤嗎?」我有點好奇。 「不是!」他說:「身體受過傷,會留下疤痕,皮膚上的疤,肌肉上的疤,骨骼上的疤,都有硬塊。按摩的時候,可以耐心地推,把硬塊推開,讓疤痕平復,血氣可以通過,不再阻塞,身體就自由了。」 「你常常推到硬塊?」我仍然好奇。 他笑了笑,他說: 「最難推開的不是肉體的疤。肉體受傷留下的疤,容易發現。最難發現的是心靈受傷留下的疤。一個小小的硬塊,隱藏在身體很深的地方,不容易發現。要很細心的用指尖去觸探,一個化解不開的結,留在身體裡,可能十年,二十年了,大腦都遺忘了,但那個心事的疤還在,固執地結在那裡──」 「你可以用按摩化解開嗎?」我問。 他正按著我肩胛骨下方,很輕、很慢、很專注地往復推拿按摩,彷彿提醒我回想起身體上一個久遠的記憶。 ● 這些年很專注於重新找回身體上的許多記憶。 接受母親哺乳時整個身體被母親的體溫環抱著的記憶。 口腔裡吸吮著溫熱乳汁的記憶。飽足的胃的幸福的記憶,與飢餓時腸胃蠕動渴望食物的記憶。 牙齒從牙床上生長出來的奇異的有點癢又有一點痛的記憶。 被蜜蜂蜇過的手指上腫脹火燒熱辣的記憶。 我閉著眼睛,讓身體自己呼喚起所有點點滴滴的記憶,身體在這些記憶中覺醒了起來。 我做了一系列身體的筆記。 我也喜歡坐在路邊觀察人,不是用大腦的思維,而是嘗試開放身體的直覺,直接感受到一個人的喜悅或憂傷。 感覺每一個人心事上的傷疤,如同我的按摩師告訴我的,嘗試推開自己心中的結,也嘗試推開他人心事上的結。 使一個身體美麗起來的原因,絕對不只是年齡、身高、體重這些外在的因素,也一定包含著內在的心事的元素。 有時候覺得自己的身體輕盈如同天空上一絲卷舒從容的白雲。 有時候覺得身體廣大寬闊如無邊無際的原野,可以容納承載許多生命的繁衍與成長。 有時候覺得身體像洶湧澎湃的驚濤駭浪,追逐著慾望不可遏止的狂烈高潮,彷彿要在最大的熱情裡使自己在風中化散成千萬浪花與飛沫。 有時覺得身是一座篤定的山巒,可以從古靜定到未來,可以任風雲在眼前不斷變滅,而這身體只是守住不動。 這身體究竟在等待什麼? 聲帶上的震動在等待最宛轉高亢的歌聲。 鼻翼的黏膜渴望著令人陶醉的花的芬芳。 耳膜最深處彷彿等待著最輕柔的愛人的呼喚。 舌根的味蕾等待最甜的寵愛,最鹹的汗,最辛辣的戟刺,最酸楚的失落,最苦味的省悟。 眼常見一切無限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耳常聽一切無限聲,聲即是空,空即是聲。 鼻常嗅一切無限香,香即是空,空即是香。 舌常遍嘗一切無限味,味即是空,空即是味。 身常受一切種種無限觸,觸即是空,空即是觸。 講「身體美學」使我體悟最深的其實是佛陀的經文,但我知道我的身體仍有這麼多貪戀,我的領悟也只還是大腦的領悟,而不是身體的領悟。 在藝術史上,年輕時著迷於希臘式的人體美學對青春完美肉體的歌頌,卻也慢慢隨著自己身體記憶的一一覺醒,越來越發現在印度文化中古老東方對身體功課更深沉而且更豐富的表現。 印度的身體飽滿、柔軟、富裕,常常像一朵還在綻放的盛夏之花,透露出肉體渴望擴大與延長的慾望本質。 在儒家文化重重禁忌中被拘束著的身體彷彿在印度身體美學的引領下慢慢得到了解放。 「解放」或許容易被誤認為是肆無忌憚的放縱。其實恰好相反,印度美學中的身體,可以收放自如,是放縱的極限,也恰好是收歛的極限;使身體在靜與動,收與放之間找到一種平衡與圓滿。 儒家文化的初始絕不是不重視身體美學的──揖、讓、進、退,其實是身體美學。 禮、樂、射、御、書、數,先秦的基本教育中至少「射」與「御」,從習練射箭與駕馬車中都有直接身體運動的訓練;而「禮」的基礎絕對是身體美學的講究。 禮的儀式在任何民族都是身體美學的結果。 典禮之中,看到人的行走,致敬,前進,迴旋與後退,莫不是身體美學的表現。 因此,身體美學使我細心觀看「典禮」,婚禮、喪禮,乃至於一般的頒獎典禮或畢業典禮。一個自信的身體,在舞台上,在典禮儀式中,既不是自大,也不是自卑,一個從容自信的身體,找到自己的定位,也尊重其他生命的定位。 成熟的身體美學使自己與群體間有了秩序。 日本的古典文化使身體受規矩壓抑,日本的身體美學如同格律,有嚴謹規矩,但又似乎少掉了自在的從容,一旦解放,也常常放肆到殘酷或不可收拾。 台灣是受過日本統治的,民間談到日本人有一句「有禮無體」的慣用語,「禮」畢竟是身體外在表現,「體」的本質正在於身體的覺醒,從心所欲而不踰矩,正是在收放之間的微妙平衡。 東南亞的小乘佛教生態發展出一種慵懶、緩慢、沒有野心的身體美學,他們似乎更相信內在的一點點喜悅可以盪漾成嘴角淡淡的微笑,因此謙遜溫和多過霸氣。 在峇里島看女子梳髮沐浴,身體在溪水中似乎無垢無淨,常常誤以為是一隻鷺鷥靜靜佇立水岸剔著翎毛。 十九世紀殖民主義發展到極盛的歐洲白種人,向外征服的身體僵硬刻板,像古典芭蕾中踮著腳尖的姿態,也是一種美,卻總讓人擔心重心不穩,要徹底垮倒。 二十世紀初法國畫家高更到南太平洋的小島尋找土著的身體美學,似乎徵兆著歐洲文化的質變。 如同古老基督教《聖經》的教訓: 贏得了全世界,卻失去了自己,所為何來? 真正成功的身體,是可以贏的身體,也是可以輸的身體。 我們的身體從小就被設定在「輸」與「贏」之間。 跑得更快,跳得更遠,打敗更多對手……這些都可能是「贏」的簡單法則。 但是我想回頭再省視一次自己的身體。 我的身體,可不可以行走得更緩慢? 我的身體,能不能跳躍得更輕盈? 我的身體,能不能包容更多的身體? ● 贏與輸都在我自己的身體之中,我想贏自己,也想輸自己。 靜坐冥想的時候,我清楚看到一個完全一樣的自己坐在對面,微微笑著,我知道,我跑再快,他仍然在我對面;我跳得再遠,他也仍然在我對面;他正是我永遠打不敗的對手。 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帝,征服了歐洲、非洲、亞洲,他每征服一個地方,就指著一片空無的土地說:「這裡要有一個城市,用我的名字命名!」 埃及北邊真的出現了一個亞歷山大港,但是他從來沒有看過這個城市,他只是不斷向前征服。 亞歷山大帝有一種希臘人的美、年輕、自負,野心勃勃,不斷向外征服。 亞歷山大帝三十三歲在征服途中得病死去前,不知道會不會看一看自己尚且年輕的身體,覺得有什麼遺憾? ● 遺憾,或許人的身體最終的功課是要面對這一命題吧。 父親去世時,我守在床邊,我覺得與父親的身體告別是艱難的功課。 母親去世時,我將她懷抱胸前,我覺得與母親的身體告別是更艱難的功課。 而此時,我那麼清楚,自己最艱難的功課有一天將一定是與自己身體的告別。 我讀過許多關於死亡的書,各種派別的哲學與宗教對死亡的闡釋,然而,我知道,到那一時刻,不會是大腦主導的時刻,我還是要做一次徹徹底底身體的功課。 這身體或許會在塵土中化為塵土,這身體或許會在火焰中灰飛煙滅,這身體或許會一片一片被兀鷹帶到天上,使涕淚縱橫,血尿唾糞糾纏的肉體化解為無形。 然而,沒有人能告訴我,那時這如此真實存在過的肉體是否還會記憶著什麼。 我擁抱牽連眷戀過的身體都將一一告別,如同一朵一朵花的凋謝消逝,為了身體的功課,我便在每一個春天到花朵盛放的樹前,學習與肉身的告別。 那些身體果真都如花一般美麗。 我喜歡一個學生跟我說的話:希望來世能修行成一朵花。 因此,這本書是獻給所有渴望身體美麗的朋友的書。 有一個城市舉辦選美比賽,來函邀請我擔任評審,我覺得訝異,很難想像自己坐在伸展台邊,看穿著泳裝的美女一一走過,而我要負責打分數。 我打電話給主辦單位詢問: 「為什麼找到我做評審?」我問。 「你不是常常談『美』嗎?」他們理直氣壯地回答。 我想一想,對方並沒有錯,我是常常談到美。 我也相信,一切藝術的美其實遠不如人的身體的美動人。 隔了幾天,我打電話回覆主辦單位,我還是拒絕了評審工作,我說:「我的『美』是沒有第一名的。」 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是美的,每一個人最終都將發現自己身體的美是他人不可取代的。 因此《身體美學》要獻給每一個自信而從容的生命。

教孩子學會感恩

2008年06月03日
公開
51

來源:網路流傳 教孩子學會感恩 任何一個孩子將來都要走向社會,都要長大成人。要讓孩子學會感恩,感恩社會,感恩老師,感恩父母,感恩朋友,甚至是感恩食物。 一個對身邊的任何東西無法心存感恩和敬畏的孩子,其人格是有缺陷的,將來也無法面對一切。 女兒自打學會獨立吃飯起,我就有意識的教育她不要浪費一粒糧食,告訴她糧食是從哪裡來的,讓她充分理解《憫農》的意思。孩子是吃飯時,常常會不小心撒下飯粒,我都會讓她撿起來吃掉,並且告訴她,浪費哪怕是一粒米飯,都是可恥的。同時,我會講講我小時候是如何度過飢餓童年的故事,使孩子通過對比,懂得生在這個時代是多麼的幸福。我跟孩子說:珍惜每一粒糧食,就是對農民最大的感恩,就是對糧食最大的感恩,要感謝糧食,感謝每一粒米飯,沒有它們,你會餓肚子。時間長了,孩子自然就形成習慣,只要是不小心撒以一粒米飯,即使掉在地上,她也會很迅速的撿起來,很自然的放進嘴裡吃掉。在很多人看來,我這種做法似乎有些過分,但是仔細分析起來,不是沒有道理的。就好像是教育孩子不要隨地亂扔垃圾是對清潔工辛勤勞動的感恩一樣,小事情會影響孩子一輩子。好素質就是從小事上培養出來的。 孩子剛上小學一年級時,開始有意識的教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擦擦桌子,拖拖地,雖然做得不是很好,但畢竟還是做了,行為本身比結果更重要。我會跟孩子說:做些家務,可以為大人分擔些體力付出,是孝敬父母的一種表現。孩子問為什麼,我說,很簡單,這就是感恩,對父母生養的感恩。孩子懂得:原來分擔家務,也是一種感恩。這就是要讓孩子知道,感恩還應該表現在行動上。在家裡,我經常讓孩子承擔一些勞動,比如盛飯、打水、購買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洗茶杯、整理衣物、給花草澆水等等。每次再外面喝酒回來,只要聽見腳步聲,孩子會主動為我開門,然後為我泡茶。有次在外應酬,回家很晚了,回到家後,孩子已經睡覺,可是令人感動的是,才八歲的孩子早已為我泡了一壺加一杯的濃茶,而且茶已經涼了。她的理解是,爸爸吃飯吃得很晚,一定喝了不少的酒,因此,必須多泡些茶才夠喝,而且提前泡好,因為我喝酒後,喜歡喝涼茶。孩子已經能夠做得這麼細心,的確是難得了。 教師節,很多孩子會給老師送鮮花,我就啟發孩子,表達對老師的教育之恩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也不一定非得花錢。孩子領悟得很快,於是,自己制作教師節賀卡,用彩筆細細描畫,賀卡做好後,孩子很興奮。 我經常帶孩子回到農村,因為那裡住著她的爺爺奶奶。我告訴她,因為爺爺奶奶生了爸爸,才有了你。我是要讓孩子懂得:任何一個人,都是有根的,正式因為有了根,生命才得以延續。回老家看看,一來是為了探望老人,二來是為了增強孩子根的意識。在孩子面前,大人也要常常表現出感恩之心,用行動影響孩子,用語言教育孩子,學會感恩,也就是學會做人,不懂得感恩,就不懂得做人。

我這樣教育孩子

2008年06月02日
公開
60

來源:網路流傳 我這樣教育孩子 孩子教育是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特別是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的今天,如何給予孩子合理、正確的教育,除了學校教育外,家庭教育至關重要。家庭教育的成敗,決定了孩子教育的成功與否。作為教育的啟蒙,家庭教育因此顯得尤為重要。 孩子剛生下來時,按照傳統的習慣,應該給孩子准備一個搖籃。我卻沒有,讓孩子跟大人一起睡大床。我認為,那樣會讓孩子有孤獨感,雖然孩子還小,但是,從人的本能上來講,感覺是與生俱來的。再者,孩子一個人睡會害怕,時間長了,會變得膽子小。果然,女兒幾歲後,就敢一個人半夜上洗手間,而且都是自己開燈、關燈,一點也不害怕。不僅如此,如果大人外出,無論白天黑夜,孩子一個人敢呆在家裡玩或者寫作業。 女兒是兩歲上的幼兒園。開始一個星期,擔心孩子不熟悉道路,每天早晚還是要接送的,後來,等孩子慢慢熟悉路線後,改為下午接,而早上也只是偶爾送一送。及至孩子徹底習慣後,每天早上只需要交代一聲“過馬路左右看”就行,孩子完全獨立上學放學。 一年級暑假,孩子要到某舞蹈培訓中心學舞蹈,我提出每天接送,孩子說:只需要帶我去一次就行。後來,孩子每天一個人去,一個人回家,像個大孩子似的。 去年,孩子七歲,每周要去幾公裡外的青少年培訓中心學習,同樣也只是報名時帶她去過一次,沿途告訴她在哪乘坐公交車。從去年到今年,她都是獨自乘車來回,偶爾也步行回家。 培養孩子的文明習慣,也同樣不容忽視。從孩子會走路開始,就教會她要走人行道,過馬路則要走斑馬線,而且學會看紅路燈,如果正遇綠燈,即使沒有車輛通過,也必須要等到紅燈亮了,車輛都等在斑馬線的附近,才能通過。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引導孩子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而且從自我做起,給孩子做示範。一直以來,孩子從不亂扔垃圾,垃圾桶再遠,也要送過去扔掉。不僅如此,有時看到別人扔的垃圾,她也會撿起來,扔進垃圾桶。 院子裡植有綠化帶,很多大人孩子圖方便,徑自穿過綠化帶,時間久了,踏出一條路來。盡管如此,孩子也不會走捷徑,按規矩走路。行為規範的養成,靠的是家長的引導和示範,這些事情看似很小,卻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家長應該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告訴他應該干什麼,什麼事情不可以干,教會孩子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 孩子喜歡看書,這也是影響的結果。孩子只有幾個月大小時,每次看書,我都會將孩子抱在懷裡,結果對孩子影響很大。後來,孩子非常喜歡看書,幼兒園還沒畢業,已經能夠獨立看一些少兒讀物了。上了小學一年級,學會了拼音,孩子的認字速度突飛猛進,先從注音讀物看起,時間一長,丟掉注音讀物,看完全文字版的書籍,遇到不會認的字,有時也問大人,我也只是偶爾教教,大多的時候讓她查字典,這樣下來,她不僅學會了如何快速查字典,同時也提高了認字速度。孩子看書的速度很快,通常是先快速將書籍通讀一遍,放在一邊,過一段時間再看一遍,速度也比第一次慢。不過,女兒看書的速度也的確快得驚人。有次,我給她買了近300元的書籍,她只花了一個星期就全部看完,平均每天看30萬字左右。因為孩子喜歡看書,日常給孩子最大的投資就是買書,光報刊雜志就訂了七八種,平均每月買書也在幾百元。看的書多了,不僅增長了孩子的視野,增長了知識,而且也鍛煉了孩子的寫作能力。如今孩子的語文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作文更是突出,她的作文常常被老師拿來作為範文在班上誦讀。此外,孩子還擔任了課文領讀員和黑板報主編。 在生活方面,一是注意培養孩子節儉,而是引導孩子自理。孩子兩歲時,就教她自己洗臉、洗澡、刷牙、穿衣服;四歲時,她就學會自己洗頭和洗內衣褲。平時喝水、衝牛奶,都是自己獨立完成。每天早上,聽到鬧鐘響,孩子自己起床,穿好衣服,洗漱完畢,背上書包出門,自己買早點。孩子穿衣,本著簡樸的原則,只要衣服合身,沒有破舊到不能穿的地步,不論新舊,孩子都會很樂意穿著。因此,偶爾給孩子添置新衣服時,孩子會非常高興,也會非常珍愛新衣服。如果衣服小了,統統留著,送給農村的孩子穿,舊物可以再次利用,孩子也有一種奉獻感。孩子從不亂花一分錢,自己平時的學習用品,都是從自己的存錢罐裡取出來買的,如果給她兩元錢買早點,即使剩余一毛兩毛的,她都會拿回來,放進存錢罐。 關於飲食問題。如今大多的孩子都有挑食的毛病,對待這件事,也不要一棍子打死。孩子不大愛吃面條,這很正常,南方人本來就不大喜歡面條,因此,平時也沒必要強求孩子吃面條,偶爾吃一兩次,反而讓孩子覺得很新奇,而且在這個偶爾的前提下,是盡量將面條做得可口,讓孩子吃得比較愉快。孩子不大喜歡吃青菜,也不必強求。孩子還小,腸胃功能不如大人,況且很多青菜含有粗纖維,不利於孩子消化,而且如今的青菜農藥殘留比較多,如果是冬春季節,青菜比較“綠色”,可以引導孩子適當吃一點。孩子喜歡吃土豆,在炒作時,盡量將塊子切得小一點,這樣有利於孩子充分吸收。孩子最喜歡的是豬肉和蒸雞蛋,我就鼓勵孩子多吃肥肉,最好是紅燒的那種,肥肉對於孩子的大腦發育,是很有好處的,相反比瘦肉要容易消化吸收。每次蒸雞蛋,我都會在雞蛋裡摻上一點肉沫,既可口,又有營養。在飲料方面,平時注重引導孩子喝茶,泡得很淡的那種綠茶,對清潔腸胃和促進消化大有裨益,而且還能美白孩子的肌膚。除此之外,鼓勵孩子多喝酸奶,盡可能的少喝或不喝含有色素、激素之類的飲料,當然,純牛奶也是相當不錯的。地攤上燒烤、麥當勞、肯德基之類的食品,最好不要讓孩子接觸,很多食品都是垃圾食品,不利於孩子的健康。孩子長到八歲,至今從未帶孩子吃過一回麥當勞、肯德基之類的食品,孩子習慣,也就適應了。 平時走在街上,看到乞丐,告誡孩子不要鄙視這些人,他們都是可憐的人,對人要有同情心,不要譏笑他們,他們也是人,他們只是生活所迫,不得已從事了乞討行業。。孩子常常提出要給可憐人捐款,但是我又告訴她:想做善事是好事,也要量力而行,現在你還沒有獨立的經濟能力,等你有了能力後再去做善事。這等於告訴孩子,一些都要從實際出發。 日常與人接觸,教育孩子對人要有禮貌,主動喊別人,受到任何恩惠要學會說謝謝,學會感恩。 我以為,對孩子的教育,關鍵在習慣上進行培養,而且,在教育這個問題上,應該本著先成人、後成才的模式進行,先要讓孩子成人

潛移默化的生命教育

2008年06月02日
公開
45

潛移默化的生命教育 文/洪蘭 上周末,我帶一位外國教授去花東旅遊,一路他指著各種花木問我名字,我都不知道,後來在一條產業道路上突然看到一條蛇過馬路,司機本能地加重油門,但是外國教授卻大叫「停車、停車」,等蛇過了,他才說「可以走了!」他回過頭笑著跟我說:「這是一條美麗的蛇。」我慚愧的低下頭。 動物對我們來說只分可吃、不可吃而已,從來不曾想過牠是否美麗,尤其是蛇,我們最先想起來的是負面概念,很少想到牠是自然界的一分子,會吃老鼠等有害的動物,殺牠會破壞生態的平衡。我們也很少教孩子尊重別人生存的權利,我母親常說「一枝草一點露」,每個生物在宇宙間都有它生存的權利。有時想想現在政壇上如此混亂,是否也是因為從小沒有教他們尊重別人生存的權利呢? 我的孩子在美國念五年級時,有一次帶回來一本《Education of Little Tree少年小樹之歌》,這本書讓我很感動,大意是說一個印地安孩子跟著他祖父長大,每天隨著祖父去打獵、捕魚過日子。祖父並不多言,但是每一句話都是人生的歷練。他們上山去獵野火雞時,祖父只取他們所需的,雖然有六隻火雞都掉到陷阱裡,祖父說取兩隻,放走四隻,年年都有火雞吃,取六隻,四隻放在冰凍庫,你長大就沒有火雞吃了。簡單一句話,把殺雞取卵的短視與嚴重後果馬上教給孩子,使孩子得以從先人的經驗中學取他生活的智慧。 我們現在都是小家庭,父母忙著賺錢謀生,孩子缺乏有人生經驗的老人來教導,如果孩子自己又不讀書,不能從書本中把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那麼這個孩子很有可能長大會成為自私冷漠的人,因為他無法設身處地去感受別人的感覺。 目前我們看到孩子都進到國中了,還沒有同理心,會開一些很殘酷的玩笑,不了解玩笑應有分寸,傷人不可傷到心,例如有國中生脫同學褲子作樂,大家拍手取笑,無視同學的屈辱;又如學生把剪刀放在椅子上,讓坐下去的同學直腸被刺破,以後一輩子要用人工肛門;把椅子拿開,讓一屁股跌下去的同學腰椎受傷,終身殘障;用柳丁從二樓扔下打中同學的眼睛,一眼失明。這些都是從小沒有教、沒有鼓勵他們去閱讀,又無法從別人的痛苦中去產生同理心之故。 國外的孩子每學期有一天要戴毛玻璃眼鏡在學校中體驗盲人看不見的感覺,另一天戴耳塞,體驗聾人聽不見的痛苦。這樣之後,孩子們深切體會到這兩個感官的重要性,不但好好保護他們,而且會成為殘障車位的捍衛勇士。在美國每次有人霸占殘障車位時,最勇敢上前去勸告的便是小朋友。 孩子天性是善良的,但是仍然需要教化,我們需要及早教育他們,不要因為無知而使他們作出後悔一輩子的事來。看到外國人如此尊重生命,我們是否也該加強我們對孩子的生命教育呢?

用「慢養」打造孩子

2008年06月01日
公開
53

用「慢養」打造孩子 ─資料來源:張老師月刊電子報 2008.5.6 牧語軒的教養寶典 求你塑造我的兒子,心地清潔,目標遠大;使他在指揮別人之前,先懂得駕馭自己;不忘記過去的教訓,又能伸展入未來的理想。——麥克阿瑟〈為子祈禱文〉 文=高惠琳 攝影=黃念謹 悄步走進會議室,已有三、四十名大人坐在裡面,有的抬頭仔細聽講,有的則是低首振筆疾書,一種專注與投入,讓人儼然有如走進時光隧道,回到國、高中那段聯考的備戰歲月。只不過這是場演講,黑板一旁貼著小海報,標示著:「講題:家有國小兒 父母如何伴陪成長」、「講師:牧語軒老師」。 一堂兒子為她開的課 從國中地理老師、輔導主任,到高中教務主任。牧語軒自己從沒想過,退休後的日子還會這樣的忙碌和精采,而且離不開舊業:「說」;兩年多來,她的演講場次高達二百五十多場,足跡遍布全省各國中、小學,舉凡「父母陪讀」、「自學能力的培養」、「讀書計畫」、「基測準備」、「生涯規畫」等,都是她的演講重點。 此刻,黑板上映射著牧語軒用電腦power-point整理出來的重點題綱:「父母各階段的角色扮演」,望著臺下一張張緊繃、愁苦的臉孔,是如此地熟悉、深刻,曾經,這也是她的心情寫照。「當老師的,最大的恐慌就是自己的孩子教得不好。」她說。但小兒子「離離落落」的學習狀況,卻成為她不得不面對的磨難和考驗;上課不專心、功課寫了半天還寫不完、過度好動,經常被班級老師罰站、罰寫、罰拖地……,「有好長一段時間,我一直懷疑他是不是小時候從桌上跌下來時摔壞了腦袋?」她苦笑著。 不信在課堂上作育英才的自己會教不來自己的孩子;於是,她用盡各種方法處理兒子的問題,但計畫總不如變化來得快,舊問題還沒徹底解決,新的狀況又接踵而來,洩氣和挫折有如解不開的結愈纏愈緊,縛綁得她幾近心力交瘁。「打呀、罵呀、鼓勵呀……,能做得都做了,怎麼就是沒進展?有時真的好想放棄喔!」看著臺下大家紛紛點頭如搗蒜,流露出同理的表情,她猛然脫口:「真的要放棄嗎?你們想,連自己的父母都放棄了,還有誰能幫他呀!」 就在這種「為母則強」的不得不心態和決心下,她伴著兒子一路從小學奮戰到國中,低潮、氣餒、再爬起……。幾年後,曾被懷疑是「秀斗」的兒子竟然衝進了師大附中、繼而奔赴台大電機系。 望著全場父母,她停了一下,然後懇切地說:「不要放棄孩子!現在孩子都很活潑、好動,常有無法專注學習的情況,尤其是男生。給他們時間,但不要放棄!」 再能幹,還是個經常操心的媽媽 「有誰家裡的孩子沒有學才藝的?請舉手。」話語一落,頓時大家面面相覷,有些人交頭接耳,小聲說話;半晌,不見任何高舉的手。「學什麼?樂器、畫畫、跳舞、下棋、珠算、作文、打球……?」牧語軒一一點名著。「現在工作賺錢真不容易,偏偏才藝費卻愈來愈貴,對不對?可是不學又怕孩子比不上別人,或是埋沒了天分,是不是?」對!所以她的一雙子女從小也是學遍各類才藝。只不過,女兒的打擊樂學了半天,敲起來永遠都是「怪怪的」,兒子的鋼琴彈得像是要把琴鍵狠狠地戳破。每次的學習,總讓她在孩子的反彈情緒、高昂的學費、不可得知的未來中躊躇、焦躁著。 「到底我要培養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她不斷地自問著。縱使是校園裡教學卓越、輔導手腕高強的知名老師,但當回歸「媽媽」這個天職時,所有的光環、喝采瞬息消退,她單單只是一個會忍不住擔憂、多慮、到處求教的塵世母親。「後來朋友告訴我,除了學科,一切才藝的學習還是必須從興趣出發。」「老實說,孩子感不感興趣、有沒有天分,學個半年就可以看出來。要是真的學不來,或是孩子就是不喜歡、學得很痛苦,該停就要停。何況,你們說,賺錢真的好辛苦呢,對不對?」她揮舞雙手,精采比畫、訴說著,臉上盡是心疼家長的不捨表情,引得肅靜的全場忍不住爆出了笑聲。 沒有不生問題的家庭 「小學生說: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書要念,還要補東補西,每天都好忙喔!中學生會說:爸媽幹嘛那麼在乎成績呀,考高分將來就一定有出息嗎?其實考不好,我比他們還要痛苦吶!高中生則說:拜託∼不要再管東管西了,我已經長大,可不可以多尊重我一點呀!」曾經當過國中訓導、輔導老師,高中教務主任,比起其他老師、家長,牧語軒聽到更多孩子的心聲和吶喊。但是,因為自己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在心疼孩子之餘,她絕對也深諳為人父母會有的焦慮、無奈與挫折、難過。 「我們做父母的,最大的掙扎、壓力是什麼?不就是到底該怎麼做,對孩子才是最好的?」她一針見血地道出;臺下,有家長忍不住偷偷拭淚。赫然想起美國麥克阿瑟將軍的〈祈禱文〉,想著這位征戰無數、功勳彪炳的鐵錚錚漢子,在太平洋大戰的遍地鋒火中,在軍事如麻、紀律如山裡,他卻忍不住偷偷地在心窩最柔軟處保留著一區專屬給孩子的愛與關懷。天下父母的癡、傻、固執,往往不就是如此。 「孩子是要慢養的,做父母的都應該學會容許孩子去試探不同的東西,趁著他們年輕,自癒力強,跌倒一下不會怎樣,沒關係的啦。」牧語軒款聲安慰著大家。她何嘗不也經歷過孩子走樣的時候:女兒小五時迷上小說、漫畫,還偷偷地躲在棉被裡拿手電筒照明「苦讀」;而兒子也曾經偷偷上網咖,逾時未歸! 為此,她進行過禁書大掃蕩行動、跟先生來一趟居家附近的網咖參訪之旅,並用耐心等待孩子自己去體驗、發覺脫軌可能衍生的問題。 學習當望遠鏡爸媽 「孩子每天都在變,你總不能天天都跟他生氣、硬碰硬,畢竟他是小孩,你是大人呀!」她嘆了口氣。「我覺得,做父母的只能學著像彈簧一樣的彈性,去順應孩子的變,不過∼」她加重了語氣,「方向很重要,如果要去高雄,偏偏往基隆走,再努力、再拚命也到不了呀!知道嗎,父母的失望和棄守,往往是孩子學習、成長的最大阻礙,所以方向、原則一定要正確、守住。你們說,辛苦生孩子做什麼?不就是生來疼的嗎?只要你不去損他、嫌棄他,就一定可以幫助他。只要好好陪伴、引導,每個孩子遲早都會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會後,原本沉寂的會議室,突然像點燃引信的爆竹,家長們霹哩啪啦地搶著舉手發問。有後悔不已的母親,發現當初送孩子上離家較遠的私校是件錯誤,不知該怎麼辦?語氣顫抖的年輕父親,訴說著打罵不乖孩子的痛苦與無力。有面對孩子帶著耳機聽音樂念書,束手無策的焦急媽媽……。想到牧語軒在書上寫著:「把眼光調遠,化解分數與名次的迷思,盡量採用『望遠鏡』看孩子的未來,取代以『顯微鏡』放大孩子的瑕疵……。」看來,「父母」這兩個加起來不到十畫的簡易字體,卻暗藏著最複雜、難解又無法捨棄的人生課題。

是誰讓愛失去尊嚴

2008年06月01日
公開
38

是誰讓愛失去尊嚴 文�吳若權 向來被當作感情智多星的珍美,居然也有慘遭滑鐵盧的時候。男友劈腿被她抓包,當機立斷與他分手之後,她以瀟灑的姿態掩飾心痛,對所有的朋友說:「感情可以浪費,不能糟蹋!」 浪費跟糟蹋,有什麼不同?她說:「反正呢,糟蹋就是比浪費嚴重。」 她對浪費與糟蹋的定義不夠清楚,反而讓我想起另一位女性朋友很類似的親身經驗。明儀在戀愛3年多之後,發現男友劈腿。明儀很愛她的男友,抱持著「戲棚下站久了,就是我的!」這種心態,準備長期抗戰,要跟對手耗下去。 有所成長就是利得 歹戲拖棚,又過了兩年多,愛劈腿的男友選擇了另一個女人。明儀很深刻地覺悟,過去5年的青春,不但浪費了,也糟蹋了! 浪費,只是花掉、丟掉、一去不回、血本無歸,付出之後完全沒有收穫。糟蹋,除了成本的損失,還加上了不智或受辱的感覺,甚至身心受創,難以痊癒。 表面上看來,一段感情付出後,沒有得到理想的結果,究竟該算是浪費或是糟蹋,是要看對方用什麼態度對待,只要不是太惡劣,頂多就是浪費而不是糟蹋。但是,往心靈深處思考,感情是浪費或糟蹋,並不能取決於別人的表現,應該把關鍵放在於自己的心態。 當感情結束之後,只要自己覺得有所成長,付出再多都不算浪費。只要能夠記取教訓,重新找回尊嚴,沒有讓怨恨繼續毀滅自我,即便感情的過程或分手的局面曾經很難堪,都不算糟蹋。 所有付出的感情,彷彿是給了對方許多好處,回頭來看,其實都是讓自己對感情更成熟的投資。只要自己在經歷感情之後更成熟懂事,都可以算是利得,沒有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