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Blue-field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荷蘭人體旅程博物館

2008年09月14日
公開
5

Wandeltocht door hart en baarmoeder 來荷蘭親身體驗《聯合縮小軍》真實版 2008-08-29 今年73歲,早已退休的普魯孟(J. Pluymen)不辭遠途跋涉,趁著暑假期間,偕同老伴及13歲的孫子,參訪位於荷蘭來登市(Leiden)近郊的「人體旅程博物館」(CORPUS, Journey through the human body),盼能對自己身體的結構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目前在美國奇異公司歐洲部門工作的賓格(John M. Bing),最近也帶著一家五口前往人體旅程博物館,希望全家人能在短時間內,充實對人體結構的正確認知。 走進座落在鄰近來登市A44號公路邊35公尺高巨型人體坐像與20公尺寬、30公尺深玻璃大廈建築併合在一起的人體旅程博物館內,映入眼簾的除了少許人體器官模型,以及對「自己身體結構懷抱好奇心」而前往參訪的人潮與售票台外,看不出有啥特別。 奇妙人體之旅 見識造人歷程 但在領取所需語言翻譯機,隨著16人一組的參訪者,搭乘手扶梯自人體坐像的膝蓋骨部位進入人體後,就好像一頭栽進早年科幻影片《聯合縮小軍》(Fantastic Voyage)的人體內,開始體驗到身體複雜無比的結構、運作以及相互間的協調,竟是無比的精密與奧妙。 在昏暗燈光伸手幾乎不見五指,四周牆壁及空間布滿玻璃纖維材質裝飾的人體結構通道中,參訪者首先看到的,是由聲、光、影像結合展示的小腿肌肉組織、如何製造紅血球細胞、血小板如何運作止血,以及白血球如何發揮它的功能。 從腿部向上攀升進入「子宮戲院」(Womb Theatre)後,戴上特別製作的眼鏡,透過3-D立體影像,參訪者突然看到近在眼前的一顆精子細胞,是如何力爭上游地不斷與其他精子競爭,然後奮力向前,才能獲得與卵細胞結合發展的機會,並在伴隨著呱呱落地的嬰兒音響聲中,體認到成功「製造人」的完整歷程,以及生命的得之不易和難能可貴。 就在此時,只能容納16人的迷你「子宮戲院」已無聲無息攀升到更上一層的人體胃、腸、脾、腎等部位。藉由不同影片的播放,分別說明充滿胃中的胃酸是如何分解一塊吃下去的三明治,以及分解後的物質轉進腸道的消化與吸收過程,讓人了解到,即使平常吃個簡單食物,都需體內器官進行不同的工程與協調,才能有效維護人體的正常運作。 醫療資訊互動 測試身體狀況 當聽到沈重的呼吸聲時,參訪者發現已進到人體重要器官的肺臟;影片要求配合一起進行深呼吸的動作,使參訪者深深體會到,原來吸入體內的氧氣到轉化為二氧化碳,再排出經過的整個歷程,是多麼的奇妙。 經過布滿心臟血管的通道再度往上攀升,一腳踩上軟綿綿的地上時,已走到一個碩大的舌頭上、周遭除看到多媒體展示鼻子、嘴巴、眼睛、耳朵不同部位的功能及運作外,也可聽到鼾聲及看到小舌振動使鼾聲變得更大的情形;當影片播放花卉說明嗅覺如何辦識不同氣味時,四面八方突然釋放出的芬芳香味,不禁令人莞爾,甚覺有趣。 最後到達旅程的終點站--人腦部分時,除由多媒體影像說明腦部的構造及它做為人體神經中樞及指揮中心有如電腦般功能外,每位參訪者並被引導坐在由神經元(neurons)模型圓形組合座位上,領略腦部基本結構、運算方式及如何進行工作與控制身體,進行各種不同的動作。 結束50分鐘的人體旅程,只完成整個參訪行程的一半,因為參訪者在離開最頂端的腦部後,還可順著階梯而下,進入博物館設在不同樓層的醫療資訊互動區,透過區內各項電子設備及運動器材,以遊戲的方式獲得有關健康及適當飲食所需的各種資訊,或進一步測試自己的身體狀況;諸如參訪者可在一些連結電腦遊戲的運動器材上運動,了解自己的血壓、脈搏跳動速度、心臟反應及身體的狀況;另有一些機器則可測試視力及眼睛是否合乎健康標準等。 寓教於樂展示 假日一票難求 由荷蘭RECO PRODUCTION董事長瑞莫斯(Henri Remmers)創辦推動成立的人體旅程博物館,顯然是一項典型的「寓教於樂」龐大展示計畫--透過有趣的參訪活動及遊戲方式獲得經驗,達成大眾健康教育的目的。瑞莫斯就認為,人體旅程博物館讓參訪者結合人體資訊與娛樂,學習並了解到自己身體在不同情況下的運作情形。 目前負責人體旅程博物館營運,並擔任市場行銷暨公關事務的瑞莫斯女公子艾奴克(Anouck Remmers),在接受CNA NewsWorld訪問時,也一語道破他父親創立該館結合教育與娛樂的基本宗旨。 今年28歲,渾身充滿活力的艾奴克說:「CORPUS人體旅程博物館不但讓人們在參訪行程中,了解人體結構的奇蹟與奧祕,也希望人們在參訪後,能學習尊重自己的身體,並儘可能注意應如何對待自己的身體。」 對於今年3月14日才由荷蘭女王畢翠克絲揭幕的人體旅程博物館未來的發展,艾奴克顯然滿懷信心。她說:「自開幕後,無論是荷蘭或是其他國家的訪客都反應熱烈,每天訂位參訪的人數也經常滿檔,假日期間更是一票難求。」目前人體旅程博物館每天約能容納800人參訪。 從人體旅程博物館已提供訪客使用英、法、中、日、德、荷、義、西等八種語言的自動說明翻譯機,就可發現該館受到多國人士歡迎的程度。就算本刊記者前往採訪時,如非艾奴克先行代為訂位,既使無需付費,要想臨時進場參觀,恐怕也不容易。 身入其境體驗 勝過學校所教 自然,做為至今全球唯一的一座人體旅程博物館,艾奴克也承認面臨不少困難。她說:「由於無法從它處學習到經驗,一切只好自己摸索,但自開幕後,經營情況已一天好過一天,只是仍需追求完美。」目前除了博物館外圍環境仍需整理外,館內一些提供醫學資訊的互動式機器設備尚無外語文字說明,也有待改善。 受到荷蘭衛生部與醫界人士大力支持,預期每年將能吸引22萬訪客的人體旅程博物館,不但已成為引人入勝的荷蘭新地標之一,同時也逐漸發揮它在健康教育上的功能。 性情開朗,從荷蘭南部邊境城市馬斯垂克(Maastricht)坐了幾個鐘頭火車再轉公車,才到達人體旅程博物館的普魯孟,在參觀後就認為不虛此行。他並興奮地表示,活到這把年紀,能跑上這一趟,才對自己的身體有較清楚的認識。 他的孫子小普魯孟也說,透過身入其境的體驗,幾十分鐘的人體旅程教育,遠較他在學校學習到的更令人感到印象深刻,也較不易忘記。 John M. Bing一家人在參觀後,他的三個仍在中學就讀的小孩也認為,這趟人體旅程很「酷」且「極有意思」,只是時間太短,令人感到有點意猶未盡。 探訪人體奧妙 學習善待自己 其實,無論年齡大小,在參觀過人體旅程博物館後,立即對諸如「我為什麼要睡覺?」,「如強忍不打噴嚏會有什麼後果? 」及「頭髮是如何生長的?」等簡單問題尋找到答案時,可能會對自己對人體知織的缺乏,大吃一驚。 當你知道打噴嚏多半是為了趕走鼻中的敏感物質,並會很快地吸入大量的空氣,同時腹部肌肉與其他呼吸肌肉開始收縮,導致肺部壓力上升及聲帶張開引起空氣急噴而出的時速,最高幾乎可達200公里時,可能也會嚇上一跳。 又如當知道自已的肺必須每分鐘呼吸10至20次,且平均每年約呼吸1,000萬次,陪伴一個人渡過一生時,你能不愛護自己如此辛苦做工的肺嗎? 如果在參訪中知悉萬物之靈的人類腦袋瓜只有1,300克的重量,尚不及海豚1,500克重的腦子的話,也許有人可能再也不會感到驕傲。 但如經過一趟人體之旅,了解到人們在接吻時會感到快樂,是因人腦能製造一種被稱作Phenylehylamine的荷爾蒙所致,或許又會為自已擁有這種絕妙器官雀躍萬分。 由於擁有堅強的醫事團體及著名專科醫生擔任諮詢顧問,人體旅程博物館提供的醫學資訊極為精確。眾多有關人體的不同問題,參訪者也可在數小時的人體之旅中,獲得正確答案。 參觀過荷蘭人體旅程博物館後可以發現,它向大眾傳遞的主要訊息,顯然是要呼籲人們及早注意自己的健康,並藉由預防的方式過健康的生活,同時在了解人體的結構後,知道如何維護自己的健康。 如有機會到荷蘭觀光,不妨抽空跑一趟人體旅程博物館,並在對人體結構多予了解後,好好善待自己的身體。 call out 人體旅程博物館讓參訪者結合人體資訊與娛樂, 學習並了解到自己身體在不同情況下的運作情形。 透過有趣的參訪活動及遊戲方式獲得經驗, 達成大眾健康教育的目的。

沒有人的學校

2008年09月12日
公開
17

由於有颱風接近台灣,一早起來我立刻打開電視(外面風大雨狂),看到氣象局已在五點半發佈陸上強颱警報。 我知道在台灣颱風來了,"各縣市停止上班上課的時間不一,是看各縣市縣市長的決定",所以我就守在電視機前等著看有沒有新的消息,到底要不要上學?我真是迷糊了...這可是強颱呢!沒有另外公告,是否代表全台灣都放假?(我真的不知道啊!上網在"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網頁也找不到線索)...應該不用吧?這樣的風雨,我可不想孩子們在路上有危險! 打電話問我媽:台灣的颱風假是依什麼情況放的?我媽說:直接去問學校啊!哈哈...這答案好熟! 六點五十分,我開始打電話到兩隻鞋的學校詢問,一直都沒人接聽(我每隔五分鐘打一次,分機號碼都試了),七點二十分我放棄打電話,也很理所當然地認為學校沒有人上班,一定是放颱風假了...@@ 就這樣,我讓他們繼續睡,直到哥哥的同學在七點半打來問他為什麼沒上課?(此時風雨又都停了)我只得趕緊打他導師的手機(導師曾強調除非十分重要之事,不可打她手機)說會讓他立刻趕去學校,哥哥哭喪著臉,還是乖乖上學去了! 而妹妹學校的答錄機在八點正還是一直重複說:現在是下班時間,請稍後再撥(撥總機一直沒有人接聽...@#$%&*)我再直接撥給她的導師,幫妹妹請假(她說遲到要處罰,哭著不肯去...@@) 我實在不明白,台灣的老師們是幾點上班的?不論是小學或是中學,兩個學校幾乎在八點前根本是處於失聯狀態,這是我在香港從沒遇過的(在香港六點五十分就一定可以找到老師),但回來台灣後,幾次我幫孩子們請病假,都是打不通...政府無能,難道教育學童的學校也失去正常的運作功能嗎? 看著電視新聞裏的農民們正怒擲著一些農作物,表達他們的不滿,我是否該去學校門口丟書抗議呢???

為了我們的孩子而寫的求生手冊

2008年09月11日
公開
6

http://www.bookzone.com.tw/Publish/book.asp?bookno=CS125 人口暴增——三個地球還不夠 除非資源成長的速率等同於人口成長,否則我們將永遠無法滿足這個饑渴的世界。每個男人及女人,包括每一個國家,都必須在道德良心及政策面上做出決定,來面對這個嚴重的問題。 ——詹森(Lyndon Baines Johnson, 1908-1973,美國第36任總統) 全球人口的快速成長,本質上不是問題,但如何才能找到足夠的空間,好容納與日俱增的人口才是問題。全球人口會持續增加?還是會漸趨穩定?穩定的背後又隱藏了什麼樣的問題?環境極限是否會影響全球人口的成長? 超載的全球列車,還有多少空間?  球的承載量是多少?這是許多研究者都試圖要回答的問題,但對於地球上到底能居住多少人口,大家卻沒有共識。長期來看,地球或許只能負載20億人口,但在一定的限期之內,最高也許可容納120億人口。 地球承載量的多寡,取決於各國的消費水平及地球的生態承載量,但也取決於承載量的定義。舉例來說,一輛火車的承載量該如何定義?是依據大家都能夠乘坐舒適的座位數,還是該計算座位及立位可容納的總人數?或者是讓車內擠得像沙丁魚罐頭,還有人掛在窗邊、擠上車頂,再以這樣的總人數做為承載量的定義呢? 什麼樣的消費水平,才能適當的決定世界應有的人口數?是要以美國的消費水平為基準,還是歐洲或全球的平均消費水平,抑或是衣索匹亞的消費水平? 或許這些都是學術界可以討論的有趣課題,但這樣的追問卻可能會錯失重點。因為真正的關鍵在於: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全球人口數已經相當逼近地球承載量的極限;在這樣的基礎上,詢問諸如此類的問題才有意義。 假如你在一條狹小的山路上開車,想要找出自己能開得離懸崖邊緣有多近,是很愚蠢的,因為光是緊盯著路面,就會知道沒有多少出錯的餘地。同樣的,我們不能無視於人口的持續成長,因為每一年,我們都更加逼近極限的邊緣。 這輛全球列車已經裝載太多的人口,即使在頭等艙裡還算舒服,卻也逐漸能感受到壓力,因為門外或窗外不時傳來要求開門的聲音,甚至已經有人偷偷溜了進來。我們這些坐在頭等艙裡的人,很難想像二等艙及三等艙裡的生活景象,我們也盡量避免去想起。但我們還能在這樣舒適的小包廂裡待多久?沒有人知道明確的答案。 然而,有些人仍然宣稱地球有足夠的空間容納每一個人,他們實在應該搬去擁擠的車廂,待在那裡體會不舒服的滋味。 擁擠的地球上,每年增加一整個德國的人口  每一分鐘,在世界各地有250個新生兒誕生,每一年則有1億3,000萬個新生兒。全球人口的增加約有90%集中在開發中國家。 想像有一個計數器,以每秒數4次為頻率,而且它還愈數愈快,這正代表全球新生兒報到的速度。這個計數器日日夜夜都在計數,一週過了又一週、一年過了又一年,時間無情的為這個擁擠的地球帶來更多人口。 每一分鐘,約有100個人死亡,每一年則有5,000萬人口死亡,這代表每年全球人口的淨增加有8,000萬人(大多集中在開發中國家),這個數字相當於每年增加了一整個德國的人口數。因此,理想上來說,全球也應該每年都增加一塊和德國面積一樣大的土地。 非洲和亞洲是人口暴增排行榜的榜首,也將會是最早感受到環境極限影響的地區。目前這些地區的消費能力相對來說還算低,但卻會逐漸增加。地球所負載的人口,已經比大家都能舒適居住的人口數超載了三倍多,奢望要有個每人都能舒適居住的未來,看來已是個不切實際的妄想。也許人口暴增會平緩的過渡到一個平衡點,但也可能因為人口稠密地區的人口大量提早死亡,才使得人口暴增的情形減緩或停止。 我們雖然很難控制人口的成長,但我們的行為卻可以強化或減弱人口成長帶來的衝擊。我們的生活需求可以少一點利己主義、學著與人及自然和平共處,多關心環境議題等。我們的視野要擴展到下一代,並且學習一種新的照顧方式——不只是餵飽他們、打扮他們,然後送他們去上學,同時還要確保我們不會留下一個不穩定的生存環境給我們的下一代。

欲求真理,先求真相

2008年09月10日
公開
2

欲求真理,先求真相 章立凡 【鏡頭】:一群紅衛兵裝束的年輕女孩,手舉國旗和北京奧運旗幟,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在路人的圍觀下載歌載舞,鏡頭在熱烈的“萬歲”聲中結束…… 據網友說,這是重慶一家餐飲集團旗下“老知青火鍋”某分店的表演隊,該店內每天都有這樣的“懷舊表演”,但走上街頭參加聖火傳遞慶典,恐怕也算是空前壯舉了。女孩們燦爛的笑靨和稚嫩的歌喉,給人的感覺很像是一場行為藝術,很難與那個瘋狂而暴力的年代聯繫起來。歷史的恥部已被遮蔽多年,這些80-90年代出生的孩子,或許根本就不知道那場“大革命”的慘烈真相。 但就在同一座城市裡,至今還存留著一片陰森殘破的“紅衛兵墓園”,一百多位與她們年齡相仿的年輕人,作為那個暴力時代的犧牲品,永遠長眠於此。望著畫面中腰扎皮帶、伸臂踢腿的綠衣舞影,不像是在宣傳“綠色奧運”,恰似“忠字舞”重出江湖。恍惚間時光倒流,莫非四十年前的亡靈,真的從墳墓中走出來了? 三十年前展開的那場真理標準大討論,是從對“文革”的反思開始的: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否定兩個“凡是”;作出《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思想解放的80年代,是一個全民有追求、朝野有互動的年代,人們敢於講真話,不斷探索真相並勇於反思,對未來充滿希望和信心。 自80年代末的重大歷史事件後,思想解放逐漸退潮,假話重新取代真話。如今,遮蔽真相成為最普遍的“潛規則”,從歷史上的“文革”、“反右”,到現實中的“打醬油”、“俯臥撐”,到處都存在無法“一抹了之”的“難言之隱”。無須苛責那些扮成紅衛兵跳舞的小姑娘,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說:領導永遠是英明正確的,群眾永遠是不明真相的;甚至進入了近乎透明的互聯網時代,“皇帝的新衣”依然顯擺抖擻。 彈指間三十年過去,歷史記憶不斷與現實衝撞:對貪腐的不滿導致“造反”基因迅速克隆,再來一次“文革”的呼聲甚囂塵上,不僅互聯網上彌漫著暴戾之氣,現實中群體事件的規模和暴烈程度也不斷升級。以去年挑戰常識的“周老虎”事件為起點,政府公信力跌宕直落:對數萬人燒車焚樓事件之官方版本,人們的第一反應是不認同,幾乎成了“狼來了”式的條件反射;而對於死傷枕藉的襲警事件,網民輿論普遍同情兇嫌。以“江湖正義”挑戰官方威權,既是社會危機達到臨界點的信號,也是屏蔽真相灌輸狼奶的現世報應。 今年要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命題無從回避。而根據當前的中國國情,要從實踐中檢驗真理,有兩條檢驗常識須先行確認:一、送檢的證據符合真相;二、檢驗的結果須是真話。還原真相是檢驗真理的前提,在屏蔽真相和真話的場景中侈談真理,如同演出一場荒誕劇。 說到此,想起了一部好萊塢老電影《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某電視製作公司收養了一名嬰兒,培養其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紀實性肥皂劇《楚門的世界》的主人翁,公司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主角楚門卻渾然不知。他自幼生活在一座叫海景的小城(實際上是一座巨大的攝影棚),似乎過著與常人完全相同的生活,卻不知道每時每刻有上千部攝像機對著他,全世界都在注視著他,更不知道包括妻子和朋友在內的所有人都是演員。楚門在肥皂劇中生活了三十年才發現真相,並敢於對阻留他的導演說“不”,憑著說真話求真相的底氣,他義無反顧地走出了精致布景中的虛幻世界。 人生就是一集接一集、一部接一部的肥皂劇,電影中的楚門可以出走,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卻無處遁逃,人人既是自身的社會角色,又互為他人劇情中的演員。像我這一代共和國同齡人的全部經歷,可概括為在第一部肥皂劇中折騰了二十八年,在第二部肥皂劇中廝混了三十年。當前一部劇的某些場景在眼前重現時,我忽然有了新的感悟。 今天能觀賞到的前一部肥皂劇是改編刪節版,許多重要劇情是禁忌;而後一部肥皂劇的某些重大場景,至今仍被屏蔽。編導對真相的恐懼深入骨髓,導致新生代演員們的歷史常識出現了空白,演出不時“穿幫”:繼去年四川某晚報的“廣告事件”後,最近北京某報的主旋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系列訪問”,又出現了某重大歷史事件的鏡頭……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戲中有戲,戲外有戲。當你在歷史舞台上自編自導一部楚門式肥皂劇的時候,也就將自己暴露在全世界的鏡頭之下,成了穿著“皇帝新衣”的楚門之一。當劇情綁架了導演,導演綁架了演員,並試圖綁架全體公眾時,演出的“穿幫”無異於導演的裸奔。這種荒誕的“官方恐怖主義”一點都不好笑。對真相的綁架是在侮辱公眾的智商。 欲求真理,先求真相;欲知真相,先講真話。真相是船,真話是槳;沒有真相與真話,永遠達不到真理的彼岸。 2008年7月10日風雨讀書樓

我會念咒

2008年09月09日
公開
3

我會念咒 曉風 2008/09/08  我愛念這句咒語已經很久了,平常沒有人聽見,我也不自覺,今天被人發現又被人回頭看了一眼,才覺得這句話真有點怪異。  (1)我會念咒,只會一句。  我原來也不知道,是偶然間發現的。一向,咒語都是由誰來念誦呢?故事裡是由巫婆或道士來念,他們有時是天生就會,有時是跟人學來的,咒語多半煩難冗長,令人望而生畏。  我會咒語而竟不自知,想來是自己天生會的。  我會的那句咒語很簡單,總共只有四個字,連小孩都能立刻學會,那四個字是:  「我好快樂!」  如果翻成英文,也是四個字:「I am so happy!」  (2)  這樣的咒語雖不能讓撒出手的豆子變成兵,讓紙剪的馬兒真的可騎可乘可供驅馳,讓缽子裡的錢永遠掏用不完,或讓別人水果攤上的水梨都長到我的樹枝上來供我之用。  可是,它卻有茅山道士的大法力,它可以助我穿牆。什麼牆?磚牆?水泥牆?銅牆?鐵壁?都不是,而是悲傷之牆,是倦怠之牆,是憤懣怨怒之牆,是遭到割傷燙傷斲傷潑傷之際的自傷之牆,是心灰意冷情摧淚盡的沮喪之牆,是自認為我已心竭力怯萬劫不復的絕望之牆……。  (3)  大約是兩年前吧?有一天,奔波了一整天,到黃昏時才回家,把車在巷子裡停好,車窗尚未關上,我不自覺的大嘆了一聲:「啊!我好快樂!」  當時車停在公園旁,隔著矮矮的灌木叢,有一個背對我垂頭而坐的男人聽到我說話,他猛地坐直身子回望我一眼,我這才發現半公尺之外有人聽到我最幽微的內心語言。那一眼令我難忘,隔著打開的車窗,我看到那其中有驚嚇,在這都市裡怎會有一個女人在作如此詭異的宣告?也許也有憤怒,世道如今都成了什麼樣子了,你還有本事快樂!也許有不可置信,什麼?快樂這種東西還存在著嗎?也許是悲憫,這女子難道瘋了嗎?  我當時有點慚愧,然後,我發覺,我愛念這句咒語已經很久了,平常沒有人聽見,我也不自覺,今天被人發現又被人回頭看了一眼,才覺得這句話真有點怪異。  那老男人站起來,在暮色中踽踽離去了。他是被嚇到的嗎?  (4)  其實,我很想追上那人,對他說:  老先生,你剛才聽到我說的那句話,既是真的,也是掰的。我其實大病初癒,身心俱疲。我其實憂時憂世不認為這粒地球有什麼光明的前途。我事實上一想及那些優美深沉馥郁綿恆的傳統正遭人像處理病死豬一般潑毒且掩埋,就恨不得放聲慟哭,與人一決……,但此刻,我奔波了一天,不管我所懇求的,所呼籲的,所叮囑的,所反覆申訴的被接受了或被拒絕了,上帝啊,畢竟我已盡力了。天黑了,我回家了,我如此渺小,賜我今夕熱食熱湯,賜我清爽的沐浴,賜我一枕酣睡。  為此,我好快樂。  能盡心竭力,我好快樂。  能為心愛的道統傳承來辛苦或受辱,這並不是每一個人可享有的權利,所以,我好快樂。  如果我悲苦,那也是上天看得起我,容許我忍此悲辛荼苦,我為配忍此苦楚而要說一句:  我好快樂。  我好快樂,因為我能說「我好快樂」,這是我的快樂咒,其言有大法力,助我穿牆直行,披靡天涯,雖然也許早已撞得鼻青臉腫,而不自知

菲力普葛拉斯:12面向

2008年09月09日
公開
8

philip glass: glassworks Glass: a portrait of Philip in twelve parts - Trailer "我情不自禁提醒大家,今年年底正式發行《菲利普.葛拉斯:十二面向》的DVD時,請千萬別錯過了。" 菲力普葛拉斯:12面向 文─藍祖蔚 我所有對於現代繪畫的接觸與理解都來自電影:在《巴黎最後探戈》和《殘駭密碼(Empire of the Wolves)》中認識了法蘭西斯.貝肯(Francis Bacon);在《畫家波拉克(Pollock)》中認識了波拉克(Jackson Pollock);在《揮灑烈愛(Frida)》認識了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有些是畫家傳記電影,有些是電影創作者直接從畫作中找到了靈感,找到了靈光。 昨天,我卻在一部記錄片《菲利普.葛拉斯:十二面向(Glass: A Portrait of Philip in Twelve Parts)》中意外認識了另一位當代畫家查克.克羅斯(Chuck Close),而且從他的畫作中,似乎對菲利普.葛拉斯的低限主義音樂風貌,另外有了體會。 我一直相信,好電影都能開啟觀眾視野,所以我很珍惜每一次能夠認識世界的機會,畢竟世界太大,而人生太短,視野太窄,從電影中汲取他人的生命與生活精華,簡單言之:就是幸福。 克羅斯是照相寫實主義的代表畫家,主要是先放大人的肖像照片,再投射到畫有各式格子的畫布上,再在每一格上用噴槍或畫筆逐格繪填色彩或圖案,近觀時,每一格有不同的圖案情貌,似乎各不相涉,也似乎看不出具體形像,可是一旦遠觀畫作時,原本各自散落的點格卻在人物形像的牽引下,浮現出具體人影,但又不再是原始照片,而有了人生新詮的力量了。 查克.克羅斯與菲利普.葛拉斯是相識四十年的老朋友了,他們同樣在1960年代入居紐約的蘇活區,各自以他們擅長的藝術手法闖盪藝壇,查克在推動照相寫實主義的畫作時,有自拍照,亦替菲利普拍了照片,然後將照片放大成數十倍,再發展成得能遊走於「真實�再製」之間的新潮畫作。「當年,他拍的都是一些無名小卒,要讓大家從陌生的臉孔中,感受到他所要傳達的新藝術訊息,」菲利普.葛拉斯笑著說:「沒想到,後來都小有名氣了。」 這就是人生最奇妙的機緣:有意栽花,通常花不成,無心插柳,卻常成蔭。查克特菲利普所繪的照相寫實主義肖像畫在純藝術上所獲得的關注與肯定,伴隨著菲利普的全球知名度更添名望,身價也水漲船高。 拍過《鋼琴師(Shine)》的澳洲導演Scott Hicks在《菲利普.葛拉斯:十二面向》中安排了菲利普去拜訪查克的工作室,老友相聚,確實能讓人想見前衛藝術家當年在蘇活區打拚的艱辛歲月,然後透過查克的畫作及草稿,讓人得見菲利普的低限主義音樂精髓,卻是全片最難得的一項禮物。 查克形容當年他的畫作一推出時,人們總會笑他作品只是一大堆愚蠢的點的集合,這一切就如同菲利普的音樂作品剛發表時,也有不少音樂老師笑他們根本不懂音樂,沒資格來開音樂會。當代藝術家總是在偏見、誤會與嘲笑間殺出一條血路,完成他們的信仰與信念。 事實上,查克的畫作不是一堆愚蠢的點在重複或者堆砌,菲利普的音樂也不是幾個單音在反覆巡迴,低限主義的畫點與音符,其實是在點點滴滴後開始有了縱深,有了廣度,有了立體空間,有了流瀉奔竄的情感,Scott Hicks最高明也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他一面讓大家看著查克的話,一面則讓大家聽見菲利普的音樂,畫歸畫,音樂歸音樂,看來本不相甘的兩種藝術媒介,不但有了對話空間,而且相輔相成,不但看到了畫作的精髓,同時也就懂了音樂的妙趣。 評論家總是很努力地想用文字釐清抽象的藝術概念,卻往往吃力不討好,樂評家解釋起低限主義的音樂時,也往往辭窮,難得其妙,但是Scott Hicks在《菲利普.葛拉斯:十二面向》中卻懂得用畫來解釋音樂,用同輩藝術家共同信仰的創作理念呼應對方的作品,也讓這部紀錄片不再只是單純的紀錄片而已了,它另外有了藝術導覽的功能,也兼具了藝術批評的內涵,這只是《十二面向》中的一大面向而已,我情不自禁提醒大家,今年年底正式發行《菲利普.葛拉斯:十二面向》的DVD時,請千萬別錯過了。

人性·文明·責任

2008年09月07日
公開
9

人性·文明·責任 陳行之 (2008-8-2 北京) 1.留學生一件事 《文摘報》轉載署名文章,講述一位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上當受騙的經歷,簡單引述如下—— 事情之一,這位留學生在肯尼迪國際機場接受了一個主動幫助她的人的幫助,這個人索要了10美元小費,而她乘坐的出租汽車又騙取了60美元(從機場到她去的地方的出租車費不會超過20美元),也就是說,她被多收取了40美元。 事情之二,這位留學生駕車到郊外兜風,車出了故障,“路過的好幾輛車停下來,司機問我需不需要幫忙,但對方沒有拖索,只好作罷。有人提醒我給拖車公司打電話,讓公司派車來拖走去修理。我覺得這是個非常好的主意,便撥通了拖車公司的電話。”拖車來了,修車費用為200美元。留學生很是驚訝,在美國,“買一輛差一點的二手車就500多美元,即使我這輛八成新的二手車也只花了1000美元,換幾個零件就要200美元,實在太貴了。”“第二天,我一大早就去了那家拖車公司。我向總經理作了投訴,要求重新審核修車的價格。總經理非常重視,親自查問此事。可是,調查的結果卻是:昨天公司派拖車去我那裡,到了現場,沒找到我。公司下屬的全部修理部,也沒有為我修過車!” 留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最終,我推測了一個最可靠的解釋:是拖車公司裡的人事先把情況透露給那家小修車行,小修車行趕在拖車公司之前到達我那裡。但這畢竟只是猜測,臨別時,我只能對總經理說了一句:‘你們公司裡有出賣公司利益的內奸。’” 事情之三,留學生“是個閑不住的人”,來美國幾個月後,語言熟練了,情況也熟了,便開始考慮打點工掙點錢,將來把弟弟也弄出來念書。結果就找到了一家模特公司,接受培訓,“要交900美元學費,訓練後如果能夠如約擔任本公司的模特,將退回700美元。第二天,大家全部交齊了900美元。星期一,當我們三十幾個人再去公司訓練時,公司早已人去樓空,連那幾張辦公桌都不見了。” 事情之四,這位留學生在一家門口,看見一個被丟失的小男孩,決定幫助他,先是領他走進一家中國餐館,買了一碗炸醬面,然後拉著他開始尋找他的父母。結果就找到了,沒想到不但沒有得到感謝,被那個小男孩的母親緊緊抓住,問她:“你為什麼拐騙我的兒子?!” 孩子的父親也已叫警察相威脅,“我想,麻煩大了,到了警察局,我一張嘴,哪裡對付得了他們三張嘴?”正在這時,小男孩的母親說:“要不,你給我們一些錢,我們就不報警了。”留學生表現很出色,說:“錢,我是不會給你們的,咱們叫警察來吧。”說著,她掏出了手機,要打911。小男孩的父親說:“算了,算了,警察也搞不清楚的,我們忙得很。”說完,一家三口一溜煙地跑了。 如果事情僅僅是這樣,看一看也就過去了,沒有什麼可以談論的,但是這篇文章開頭赫然寫著這樣一段話:“出國之前,我聽到不少關於西方文明的說法。比如,你橫過馬路,所有的車都會停下來給你讓路,好像你是總統;你迷了路,只要一在街上東張西望,就會有人上前問你是否需要幫助……我一直對這種文明社會充滿向往和信任。可是,當我真的來到美國時,卻發現了另一種‘文明’……” 結果,上面引述的事情就成了西方文明中的“另一種文明”。 我覺得留學生武斷了。 2.人之惡與文明之惡 我們先不對留學生說的事做社會學分析,我們只說事情本身。說實在的,如果我遇到這樣的事也會感覺郁悶,所以我對留學生充滿了同情:唉,這就是世界,這就是人。 此類事情我見到和聽到過。有一年我隨一個代表團到歐洲去,熟悉當地情況的人不時警告我們提高警惕,不要“露富”,謹防偷竊和搶劫,所以一路極為小心,沒想到事情還是發生了:一位十分節儉的老同志把錢放到挎包底部,用衣服遮蓋好,並且像討飯的人那樣挎在胸前,一路走來幾乎不花一分錢,真正是“窮逛”,結果還是在布魯塞爾被人從挎包底部把8000塊錢悉數偷走了。我至今仍然記得,在一個街心花園,那位老同志突兀之間發出一聲嚎叫,臉色煞白,眼睛直勾勾地看著眼前這個花花綠綠的資本主義世界,就像在忍受極大的生理痛楚。我們還以為老同志得了某種奇怪的病症,趕忙圍攏過去詢問,才知道最不該發生的事情發生在了最不該承受的人身上,紛紛安慰,並作出決定每人給老同志捐一點兒錢,消解一下這個倒霉的老人遭受的巨大精神打擊。 老同志很堅強,沒過多久就緩過勁來了,慘淡地笑了一下,努力朝我們擺手說:“沒什麼,沒什麼。”我們就圍攏在老同志身邊譴責盜賊無良——你怎麼好向這樣一位善良老人伸出罪惡之手?我們一點一點回憶當天所到之處,整個布魯塞爾彬彬有禮,到處都那麼安靜整潔,完全不像是潛藏著罪惡的地方,誰想到竟然發生這樣的事情?於是我們慨嘆:罪惡就像空氣和水一樣充塞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真的是這樣的,我們不是經常聽說出國旅行的中國遊客由於身上帶著大量現金而成為搶劫對像,甚至丟掉性命的事情嗎?在北歐那些富裕小國,也有謀財害命的事件發生,也有各種形式的性犯罪事件發生——譬如前不久在奧地利就發生了這樣一件令全球震驚的案件:現年42歲的伊麗莎白·弗裡茨爾11歲時就遭親生父親約瑟夫的性侵犯。1984年8月28日,49歲的約瑟夫把18歲的女兒引進地下室,然後用藥品將其麻醉,用手銬綁住她的雙手強奸了她,從此將弗裡茨爾禁錮在地下室長達24年之久,在這24年中,弗裡茨爾不斷遭到父親的虐待和強奸,先後生下7名子女……這個案子充斥在西方各大媒體頭條達數周之久,可見觸目驚心。 所有這些事情都說明,雖然我們可以認為人的個體道德狀態淵源於某種社會政治文化,由於有了社會,人才體現為善良與仁慈,殘暴與罪惡,人類的善良和罪惡取決於不同政治體系在多大程度上對人施加了哪方面的影響,人性缺陷存在於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種文明之中,但是,文明的文化定義並不完全體現在人的倫理特徵(不管何種狀態)上,它比這個要複雜得多,所以,把人的道德殘缺歸結為某種文明中的“另一種文明”,從而在政治學意義上對那種文明進行嘲笑、討伐和鞭撻,我覺得過於輕率了。 “文明”一詞,源自拉丁文“civils”(公民,國家)。說某種文明,通常是指具有某種文化特徵的地域、時代、社會或者民族。美國有一個叫H.摩爾根的歷史學家根據社會發展的時序把人類文化的進化劃分為蒙昧、野蠻和文明幾個階段;大家都熟悉的美國學者亨廷頓則以地域、社會和民族作為劃分不同文明的方式,把世界劃分為八種文明板塊: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蘭文明、印度教文明、東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以及非洲文明。無論H.摩爾根還是亨廷頓都把文明理解為人類的某種文化狀態,這些學者對於任何一種文化狀態都滿懷敬意與尊重,絕對沒有膽量敢於指責說儒家文明虛偽、印度教文明愚昧、非洲文明野蠻……因為只有在這種敬畏之中,學術研究和討論才具有真正的科學意義。 既然文明是指人類的某種文化狀態,那麼,我們就不能把發生在任何地方的欺詐、偷盜、強奸、放火等由於人性殘缺而導致的行為歸罪於某種特定的文明,更不能據此將其歸罪於某種文明之惡。做一個簡單的設問:如果留學生經歷的幾件事是美國文明或者說西方文明的“另一面”,這“另一面”為什麼在與美國文明風馬牛不相及的中國、法國、意大利、德國、南非等國家以及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也同樣存在,並且在某種程度上比美國還要“輝煌”呢?很顯然,留學生把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混淆了,她在使用“文明”這個詞彙的時候一定忽略了它所深含的文化意義,從而造成了混亂。 3.怎樣做區別? 對應留學生談到的事情,有必要談論一下我們這裡的狀況。 狀況是——北京首都機場出租汽車司機坑蒙乘客的手段之殘忍數額之巨大,會使那個坑蒙留學生的美國司機汗顏;中國城市中五花八門的房屋中介、婚姻中介、求職中介近乎於公開搶劫的欺詐行為,也會讓美國那個捲款而逃的模特公司自愧不如;哪一個開車的人沒有體會過汽車修理行業的破壞性修理?兩廂比較,那個為留學生修理好了車輛的騙子,簡直可以說是十分仁慈的了;我們不是還聽說過醫院救護車把病人從車上掀到路邊深溝讓狗日的死掉的事情嗎?不是經常看到所謂的“醫托”把從貧困山區來的鄉親騙得囊空如洗,鄉親們絕望地在大街上哭嚎而無人過問嗎?不是聽到過一個人因未沒帶身份證就被收容直至被毒打致死的事情嗎?我們經常用美國的槍擊事件來證明美國社會制度的罪惡,但是,我們自己的殺人放火爆炸案件難道就少嗎?我們聽到的入戶搶劫導致的“滅門”慘案——不說外地,只說我們親愛的北京——真的比美國少嗎? 在我居住的地方就曾經發生一個小伙子被人用刀子扎死(北京幾家報紙都做了報道)在樓下的事情,我看到了大片的血跡;距離那件慘案發生不到半個月,有一天出去散步,沒想到在相距不遠的另一條道路上,竟然又發現了一條綿延數十米噴濺狀的血跡,問正在清洗的清潔工,她說昨天晚上幾個人打架,一個人被打傷了,不知道傷者生死;在任何一天,你只要翻開報紙,在同一期版面上,總是能夠看到由於各種原因跳樓的、跳立交橋的、被殺的、出交通事故的、游泳溺亡的消息……能據此說中國文明裡面包含著恐怖的“另一種文明”嗎? 我看不能這樣說。 為什麼不能這樣說?這樣說有什麼差錯? 刑事犯罪行為當然折射著一定的社會特徵,比如嚴重的分配不公會造成一部分絕望的人群,遭受警察虐待的人也會突然產生殺幾個警察解恨的邪念,房屋被推土機夷為平地的居民會揮舞鐵鍬用暴力的方式抗爭……這都是一些絕望的人,絕望的人在極端情況下就會鋌而走險,走向犯罪,這裡邊的確蘊涵著社會學內容。但是,正如我前面所說,一般的刑事犯罪(比如偷竊、強奸、搶劫)更大程度反映的是人性的殘缺,這就是為什麼刑事犯罪不分國家、種族、地域、階級、時代、社會而普遍存在的原因。 人性的缺陷與文明的狀態(尤其是社會政治制度)有聯繫但並不構成直接的因果關係,除非暴力淵源於政府的罪惡,淵源於政府工作人員與社會黑惡勢力沆瀣一氣欺壓百姓,淵源於國家機器首先對公民使用暴力,人民忍無可忍,揭竿而起,以暴力反抗暴力……這就是說,顯示文明狀態的是一個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是一個社會的歷史文化特徵,而不是人性殘缺導致的刑事犯罪案件。 這樣說來,我們就有理由認為留學生在美國經歷的欺詐事件無法證明西方文明中還隱藏著坑蒙拐騙的“另一種文明”,因為它們不是一種東西。 4.問題是否簡單? 弄不清或者故意弄不清這種區別的人還有很多。 一九八九年事件以後,對西方文明的鞭撻突然強烈了起來,我曾經讀到北京一家著名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名為《海外來鴻》的書,作者以在美國留學多年的留學生的身份用幾近謾罵的方式控訴了美國社會從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到文化特性、日常生活等方面的虛偽與反動。奇怪的是作者並沒有因為那是一個吃人的資本主義社會而憤然離開,回到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溫暖懷抱,卻仍舊居留在那裡,用這種“海外來鴻”的方式教育處在世界另一端對“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到文化特性、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感覺到弊端而又無法說出、無力去改變的境遇中的人民,這就讓人很不舒服了。 出版物語焉不詳,不知道那位義憤填膺的作者究竟何人?更不知道這個人目前居於何處?如果你因為美國的罪惡而憤然回國,投身到偉大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在貴州大山深處四面漏風的教室裡當小學教師,在猶如月球景色般荒涼的戈壁灘上鑽探石油,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現場抗震救災,那麼,我對你依舊尊重;倘若事情不是這樣,在“海外來鴻”中控訴過美國之後還留在美國,甚至由於加入美國國籍而開始享受選舉總統的權利,享受在祖國無權享受的罷工、結社、游行、出版和言論的自由,在那裡揮舞五星紅旗表達所謂“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熱情,遠隔萬裡對地震災區的災民高喊:“中國,加油!”“四川,加油!”那麼,我就將鄙視你——留在美國不是錯,誰不願意留在一個自認為值得呆的地方呢?錯的是你不該在《海外來鴻》這樣的書籍中用虛假的義憤來教導中國人民,你不該向中國人民炫耀只有取得美國國籍的你才能夠享受的權利。 不否認,在外國表達愛國熱忱的留學生絕大多數是真誠的,但是,天真的大學生也許根本不知道,正是在那些激烈的喧嚷者當中,摻雜著並不天真的人。我對那種很值得懷疑其意圖的控訴和情緒性宣泄非常不以為然,人不能這樣,正直的人不能這樣,有人品的人不能這樣,講究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人不能這樣,信奉共產主義的共產黨員更不能這樣。這樣的人就像經常說謊的人那樣,是讓人小看的人,是讓人鄙視的人,是無法令人欽佩的人。 寫到這裡,有的讀者可能會說:“陳行之唯美國是尊,在為美國的不文明現像開脫。”不是這樣的,容我辯解幾句。 一九九七年七月,河北人民出版社翻譯出版了美國學者托馬斯•R•戴伊和L•哈蒙•齊格勒撰寫的《美國民主的諷刺》一書。這本煌煌近四十萬言的著作是最近十幾年以來對我產生深刻影響的書籍之一。 這本書共十五章,請允許我把這些篇章的題目羅列如下:第一章 美國民主制度對民主的諷刺;第二章 美國建國先驅——從美國憲法的制定看美國民主的虛偽性;第三章 傑出人物體系演變緩慢,假民主的實質絲毫未變;第四章 美國權力高度集中,嚴重妨礙民主政治;第五章 傑出人物和群眾在美國現存政治制度中的作用;第六章 美國新聞界的服務對像,群眾輿論的產生與導向;第七章 美國選舉制度的欺騙性;第八章 美國政治生活中的腐敗的兩黨制;第九章 有組織的利益集團是資本主義制度的衛士;第十章 美國總統職權的危機;第十一章 聯邦政府的官僚機構是美國民主制度的障礙;第十二章 控制在少數人手中的立法機構——議會;第十三章 美國司法體系的內幕;第十四章 美國的聯邦制和州與地方權力的結構;第十五章 美國人民的抗議運動,戳穿民主政治的騙局。 不用我多說什麼,讀者就知道了這是一本怎樣的書。這是美國學者寫的讓人警覺美國政治司法制度罪惡的書,是在美國公開發行出版並且多次再版和重印的書,也是對我構成深刻影響的書——讀過這本書,我對關於美國的任何描述就都有了一種警覺,無論什麼事情,我總是試圖從更多角度去甄別對比其可靠性。耐人尋味的是,這種警覺不是別人恰恰是美國人自己給我的;更耐人尋味的是,我沒聽說美國政府的宣傳管理部門(如果有的話)下令查禁這本書,或者以“反革命煽動罪”將作者逮捕投入監獄,或者動用卑劣的行政手段將其邊緣化為無法寫作更無法出版作品的人。 所以,當我們觀看社會新聞或者準備議論什麼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把人性殘缺導致的罪惡與文明狀態區分開來,不要把它們混為一談,這既是一種學術道德,也是一個人做人的本分。猶如我前面所言,我們固然可以認為留學生天真,但是也不能排除有人利用留學生,故意混淆這種關系,把美國人人性殘缺導致的罪惡歸為文明的罪惡並且大肆宣傳,把我們這裡由於專制主義文化導致的罪惡簡單地歸結為人性殘缺導致的罪惡,就像他們最近對幾個引人注目的社會事件的解釋那樣。 為什麼有人要做這種卑鄙勾當?我想一定有某種目的在裡面——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包藏目的的言論往往是謊言,散布謊言的人的身份也往往很值得懷疑,比如那些鼓吹所謂“愛國主義”、煽動民族主義的人,也許正是已經做好“沉船”和“棄船”準備的官員,他們早就把子女安排到國外生活並且拿到了綠卡,早就把幾億、十幾億家財轉移到了國外,前面提到的那個留學生和《海外飛鴻》的作者也許恰恰是官員子女或者乾脆就是子虛烏有,而是別有用心的人針對國民精心炮制的意識形態暗象。 可見,什麼事都不那樣簡單,可愛的留學生們是不會想到這些的。 5.公民的責任 學術是一種科學,不是江湖郎中的騙術,不是跳大神巫婆送給你的“神藥”,更不是陰謀家手裡揮舞的旗幟,它首先要具備理性與正義的品格,它不誑人,不偽飾,它只面對真理,任何權力都不能使它改變自己的結論……任何一個正派社會都是在這種嚴謹的科學精神的推進下才發展起來的,任何一個強大的國家,絕不是因為歷史犯迷糊給了它不該給的惠顧才強大起來,它一定有許許多多強大的理由,在所有這些理由中間,科學,不懼怕思想,不懼怕理性,都將是最重要的因素,否則你就無法避免即使在最簡單的問題上也混淆不清,懵懵懂懂。 難道不是這樣嗎? 設想一下,假如沒有改革開放初期的關於檢驗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你能設想中國會有今天嗎?盡管今天它仍舊存在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問題,盡管它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步履蹣跚,每前進一步都異常艱難,誰又能否認它所取得的歷史性進步呢?誰又會懷疑它具有進一步強大和進步的可能性呢? 而那些總是利用各種方式宣泄淺薄無知觀點的人,那些包藏禍心的蠱惑者和煽動者,表面上看是在維護祖國的榮譽與未來,然而恰恰是這些人——我們不說主觀,至少在客觀上,他們把祖國綁架成了實現個人利益的人質。要警覺這些人,警覺他們的故事,警覺來路不明的所謂“海外來鴻”。 正因為如此,我才覺得有必要就一篇留學生的淺薄言論說幾句話,在我看來這十分重要,對我們每個人都十分重要——事無巨細,如果你作為公民不為你的祖國負責,沒有別的什麼人來為她負責;如果你作為公民在祖國受到侵擾的時候不站出來捍衛她的名節,你就不配做她的子女;如果你作為公民不敢直立起來為她撐起一片正義的天空,她就將永遠佝僂……是的,你可能沒有那樣大的力量,你的聲音微乎其微,但是你必須把責任要求你說的東西說出來,因為這是你存在於這個世界的證明,這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標誌,它蘊涵著崇高的道德意義,這種意義值得你去做任何值得去做的事情。

《國家的品格》

2008年09月06日
公開
12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46399 不只建立一個正常國家,也要建立一個有品格的國家。不持有這樣的信念,生活在台灣的人們無法寫出動人的美麗歷史! 建立一個有品格的國家 〔 資料來源: 自由時報 〕 李敏勇2008/08/23 一個有品格國家的特徵,在日本暢銷三百萬冊,數學家藤厚正彥的《國家的品格》(漢譯本╱大塊文化)列舉:一、獨立自主,能按照自己意思行動;二、有高尚道德;三、有美好田園;四、在學問、文化、藝術各領域人才濟濟。 看看台灣,一個正常國家都不可得,何況是一個有品格的國家? 日本人批評自己的國家幾乎是美國殖民地。台灣呢?從前是日本殖民地;戰後,國民黨中國是美國殖民地;自己則從中國殖民台灣與共產黨中國對抗,變成唯共產黨中國馬首是瞻。現在,連總統都疑似持有美國綠卡。在台灣堅持的國旗、國歌、國名,到了中國只是中華台北或甚至中國台北,這是一個獨立國家嗎? 崇尚美德品行、而批判金錢至上的市場經濟邏輯,不盲目隨全球化洪流逐波,不迷信CEO治國,感佩優雅和敦厚的情操,以DNA裡只有道德心為榮,希望重振武士道精神,…我們有嗎?如果有,阿扁不會從台灣之子變成台灣之恥。而中國國民黨的政治人物及附和者們,儼然自己不是鬼,誰相信? 保有美好田園,並據以建立祖國愛和惻隱之心。不以為金錢必帶有幸福,或僅以市場原理的農業利得而輕視、低估田園之美。動輒休耕,變更農地為建地以求變賣,傷農民之心。農業勞動人口喪失,濫墾濫伐,破壞水土、污染水土,台灣是正面或負面? 尊重無功利用途的事物與精神的風土、美的存在,以及崇敬心,才能培養出學問、文化、藝術的人才。但只跪拜權力與錢,只崇拜政治人物和資本家,對於美的感受性、善的意識、真實的立場以及明確的生之目的、希望,視為無物的心性,顯現的是什麼樣的國家呢? 不只建立一個正常國家,也要建立一個有品格的國家。不持有這樣的信念,生活在台灣的人們無法寫出動人的美麗歷史! 《國家的品格》何以成為日本百萬暢銷書 本報特約記者戴錚 北京《中華讀書報》 (2006.06.09)   縱觀近期日本各大暢銷書排行榜,一本名為《國家的品格》的書已連續數周獨佔鰲頭。該書上柜才190天,銷量就突破了200萬冊,比日本頭號暢銷書《傻瓜的圍牆》躍入二百萬龍門的時間早了整整58天。那麼,《國家的品格》究竟是怎樣的一本書,能夠引得日本國民如此趨之若鶩?   人們或許不會想到,這部號稱“劃時代的日本論”的書竟出自一位數學專業的大學教授之手。作者藤原正彥出生於中國長春,從東京大學畢業後,先後在美國密歇根大學、科羅拉多大學執掌過教鞭,現任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理學部教授。在書中,藤原正彥教授堂而皇之地給全體日本人上起了思想教育課,他大膽宣稱日本是個由不成熟的國民組建的“民主國家”,並且提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日本人一向引以為自豪的國民性格究竟是什麼?   藤原正彥在書中開宗明義地宣稱,與歐美國家相比,“日本國民永遠都是不成熟的,而判斷國民成熟與否的民主主義的前提也永遠無法成立。”日本的國民性格中“不成熟”的一面表現為唯美國馬首是瞻的一邊倒的政治,以及“只要不違反法律就什麼都能做”的僥幸心態。   在藤原正彥看來,日本人在追求實為美國化的“國際化”時,已經喪失了一向引以為自豪的國民性格,那就是對大自然懷有豐富的感性、鄙視懦弱、同情他人的不幸等等。而只有復興這些形成國民性格的傳統價值觀,才能恢復日本“國家的品格”,以此“垂範”於這個因金錢至上主義而變得日漸飄搖的世界。   日本時政評論家太田昌國在《星期五周刊》上發表書評認為,《國家的品格》中隨處可見對於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化的批判,作者對於“先進國家的頹廢”以及“自命不凡的伊拉克戰爭”的精彩論述也得到了眾多讀者的首肯。當然,最能夠引起共鳴的,還是藤原正彥對現代日本社會沉溺於金錢遊戲的深深絕望。   針對日本政府以符合“邏輯”與“合理性”為由的一系列所謂“改革”,藤原正彥認為這對樹立國家的品格沒有任何益處,他提出要美的情緒不要虛偽的邏輯,要國語不要英語,要“武士道精神”不要“民主主義”等鮮明的主張,還從教育的角度出發,提倡用獨創性的方法來培育下一代的“情緒”。   雖然該書被譽為“給予全體日本人自豪與自信的劃時代的日本論”,然而藤原正彥開出的藥方卻是恢復武士道精神,這非但沒有任何劃時代的新意,還引來了眾多批評的聲音。一位名叫近藤一郎的讀者表示,武士道精神只會引發卑劣的戰爭,或許作者在海外生活多年,錯把他國沒有的價值觀當成了應該加以讚賞的日本傳統。日本經濟產業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池田信夫則撰文批評道:藤原正彥用以提升國家品格的對策只不過是19世紀末新渡戶稻造所倡導的武士道精神的現代版,指望它來挽救日本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國家的品格》一書的責任編輯橫手大輔認為,讀者在對該書乾淨利落地抨擊時弊給予支持的同時,也對書中“露骨的武士道禮讚”提出了批評,這本書成為近期圖書市場最大熱點的要件或許正是因為它提供了論爭的靶子。   據說,眼下日本出版界在做暢銷書時流行“三T原則”,一個是時間(Time),一個是主題(Theme),最後一個是書名(Title)。《國家的品格》是根據去年藤原正彥在以其父新田次郎名字命名的文學獎典禮上的演講為藍本編輯而成的。作者對活力門經營者“有錢能使鬼推磨”的做法進行了猛烈抨擊,並且大罵日本社會出現的精神扭曲,提出要重建“國家的品格”。出版方便以此為書名,在活力門醜聞和公寓抗震強度偽裝問題相繼見諸報端之際隆重上市,使得日本國民對此書的預見性頗為嘆服。   近年來,不少理科背景的專家學者以獨特的人文視角冷眼觀察著日本社會,他們的著作也成了炙手可熱的暢銷書。《讀賣新聞》的述評在談到《國家的品格》 “快速進擊”的理由時稱,“理科系”出身的作者往往能夠一語道破事物的本質,使書的表現風格簡單明快,不少讀者只用了短短兩個小時就將書全部讀完。一部立意深刻的著作能夠被如此“快餐”,實在也是堪稱一絕了。

誰來做老百姓的道德楷模

2008年09月06日
公開
7

誰來做老百姓的道德楷模 胡發雲 近年來,不少人在談論我生活的這座城市:粗俗,蠻橫,油猾,無信,欺軟怕硬,拉幫結伙,不守公德,口吐穢語全國第一……許多外地人說,一下火車,渾身的神經就繃緊了,不知會突然遇上什麼不測。連性格粗獷善於拳腳的東北漢子,心裡也發虛。做生意的就更怕了,他們說,寧願與精明的廣東人或上海人打交道--他們精明在明處,精明之後是守規則的。而這裡卻沒有規則,只有凼子……當然,這樣一些話免不了有點以偏概全的個人意氣在裡面。但說的人多了,總不會都是空穴來風。於是,一些專家學者官員下了不少診斷,開了不少偏方,提了很多口號,做了很多活動,但似乎效用都不大。就在“做十不市民”的宣傳牌牌下,一些市民們依然能逐條踐踏它。 有的人將此地的民風歸罪於氣候。其實,有許多地方,氣候比這裡還要嚴酷,起碼現在比數十年前要好過得多,夏有電扇空調,冬有油汀電熱毯。有人又說是經濟不發達的原因,似乎一有錢,道德情操就會高尚起來。世界上比此地窮的城市多的是,不一定都比此地糟糕。有的則說因為此地開埠的特色:這個城市是靠打碼頭打出來的。那麼上海、香港更是建築在腥風血雨之上,那裡曾有過中國最大的黑社會和最多的流氓阿飛小癟三。如今,這兩座城市都要文明許多。 一個地方民風的形成,有很多因素。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地域的,氣候的,歷史沿革的,社會構成的……這些人們都說過許多了。這裡,我還想提出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它的精英階層的表率作用--也就是它的決策者,管理者, 教育者,知識者這樣的上流階層,能否為市民大眾豎立一個良好的道德楷模。在家庭中,人們常說上行下效;在學校裡,人們常說為人師表;在單位裡,人們常說以身作則;在軍隊裡,人們常說身先士卒……這些說法,都是差不多的意思,就是高位勢人群總是成為低位勢人群效法的榜樣--在道德風範上特別如此。試想一下,如果做父母的希望兒女言語文明,自己張口閉口卻是什麼養的;如果做老師的教育自己的學生要有遠大理想要好好學習為祖國作貢獻,自己一轉身就設法去榨取學生家長的錢財;如果某單位要求行人遵守交通規則,而它自己的車輛卻敢闖紅燈敢逆行敢違章調頭敢在大馬路上如入無人之境地;如果有人教導群眾克服困難與政府共度改革難關,而自己卻華屋香車歌舞宴飲且用的都不是自己的錢;如果執法者吃了原告吃被告同時又要求民眾遵紀守法……那所有對於民風的憂慮與說教都是白搭,只能顯出許多滑稽來。 以上所說,不僅僅只是“如果”,都是有許多事實做注腳的,即便是相對少數,中國也有句俗語,叫做“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可見,哪怕只是一顆老鼠屎,也是足以能壞掉一鍋湯的。 在很長的歷史裡,社會總是會分層的。社會上層在承擔決策、管理、經營、科學文化的創造傳播並享用相應物質生活的同時,它的另一個巨大作用,便是作這個社會的道德楷模。小至一個家族,一個村莊,大至一個城市,一個國家,如果它的上層享有權力及相應的物質生活,又不能承擔道德的楷模,那麼它的下層要麼萎靡要麼作亂。古往今來的歷史一直在證明這一點。古人說,有刁民處必有惡吏,士風頹則民風靡。都是說社會上層的道德楷模崩毀之後,對下層的巨大負面影響。半個世紀以前在大陸倒台的國民黨政府就是一個實例。 革命以後,我們常說不論職務高低,大家都是平等的。這本來是一句很好的口號,但實際上在很長時間裡難以真正做到,倒是讓一些人有了放棄做一個社會的道德楷模的借口。因為做一個道德楷模是不容易的,它是在你得到權力,地位,金錢,名聲之後必須付出的一種代價,你必須時時處處比別人做得更好更嚴謹。於是一些人在需要他做道德楷模的時候,他便以公僕自居,公僕如何做主人的楷模呢?在實惠處,他又是要做一個主人的。 一位偉人曾說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好的榜樣是這樣,壞的榜樣也是這樣。 我們還有一句很知名的口號:“××××,從我做起”。我想,這個“我”首先不是別人,而應該是提出口號發佈口號的人。

懷念趙寧

2008年09月06日
公開
9

生命中有一些人,他們並不認識你,你也未曾見過他們本人,但他們寫下的文字,卻真確的影響過你的生命---這是作家們永遠也不知道他們與讀者間的一種思想交流的感情... 趙寧的《趕路者》曾引用這首詩: Though nothing can bring back the hour Of splendor in the grass, of glory in the flower We will grieve not, but rather find Strength in what remains behind. - William Wordsworth 安息吧!趙茶房,你已趕完這一趟人生之旅(或是你正趕往另一個未知的人世?)... .......................... 節能短片-珍惜能源 讓地球發光 (螢火蟲篇--趙寧代言) 抱著懷中的女兒,這是趙寧年過半百,才擁有的心肝寶貝。知名作家趙寧(資料畫面):「為了下一代,請節約能源,讓生命永遠發光。」 知名作家趙寧 膽囊癌病逝享年65 更新日期:2008/09/05 12:06 張惠民 知名作家前德霖技術學院校長趙寧,因為罹患膽囊癌,上午11:32因病逝在在台北榮總,享年65歲。趙寧為人幽默,自稱趙茶房,喜歡他的讀者眾多;校方表示,趙寧去年底第一次動刀,原本以為只是膽結石,而之後又過於勞累,可能才因此累出病來。 總是給人開朗印象、笑口常開的趙寧,曾經是知名作家、曾經是節目主持人,但2年前風光接下德霖技術學院校長後,卻驚傳罹患癌症,在5日上午11點半不幸逝世。德霖技術學院主秘吳慶維:「4月的時候他向董事會請辭,但是到6月的時候,他病情就加重,加重的時候,他自己認為說可能會影響校務,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他是癌症,他變得非常消瘦,我們可以形容他是爆瘦。」 每張照片,都訴說著趙寧和師生們的好情誼。或穿唐裝或擺POSE,在學生包圍中趙寧依舊熱情有活力。知名作家趙寧(2006.7.6):「我現在是有兒有女萬事足,就是睡眠不足。」 說自己睡眠不足,也許就是長期的認真疲累,讓他真的累出了病來。吳慶維:「他在去年11月的時候,做了一個膽手術,我們那時候判斷應該是膽結石,那只是一個很小的手術,那也Ok,到11月20幾日又做了一次手術,可能還是跟膽有關係,他也住院了一段時間,那他還是念念不忘我們的評鑑。」 傳出膽囊癌,住進榮總診治,趙寧和小他25歲的妻子都相當低調,但儘管卸下職務,卻仍敵不過病痛折磨,趙寧65歲的人生就此畫下句點,學生再多期盼,也喚不回這偉如同大孩子般的好校長。

我們可有不愛國的自由?

2008年09月05日
公開
9

我們可有不愛國的自由? 林輝(刊於2008年6月14日明報論壇版) 德國著名馬克思主義者RosaLuxemburg曾說過,「自由總是異議者的自由(Freiheit ist immer Freiheit derAndersdenkenden)」,這句話在今天的中國甚至香港似乎變得愈益重要。這幾個月來,西藏問題、奧運火炬、汶川地震,接連不斷地刺激着中國人的神經,而在中國政府熟練的文宣(propaganda)操作下,帶領着國人的輿論和思想——由國家統一到血濃於水,民間和政府的立場出現高度的統一。國民團結是件好事,但如果這種團結犧牲的是社會的異議聲音,這種「和諧」又是否國家之福? 這幾個月來,因為言論和立場而招禍的事件真的俯拾皆是:企圖為漢藏示威者調解的王千源全家被恐嚇;火炬手金晶呼籲別抵制家樂福被指漢奸;遼寧「冷血少女」在視頻上亂罵四川災民被警察拘捕;韓寒為莎朗史東辯護被罵「腦殘」。還有家樂福成為了代罪羔羊被抵制、中國外交部自我降格向CNN「嚴正交涉」、莎朗史東的言論被胡亂翻譯引述,又引發起另一場「抵制」行動。而在香港,傳送「民主火炬」的示威者被圍罵甚至攻擊、陳巧文被「起底」和恐嚇,還有那位在網誌上說「救熊貓好過救人」的中一女生,因為言論被學校記大過。 應珍惜香港擁言論自由的寶貴環境 在一片民族主義、愛國狂熱橫掃中港的同時,我們更需對異議的聲音有更大的寬容。這種寬容不為什麼,而是為了讓我們有更清醒、更全面的思考環境。沒有異見的環境只會讓我們自以為是,失去自省能力;這種「和諧」則容易成為民族主義滋生的土壤,使這個國家民族充滿盲目的攻擊性。今天的中國的確已擁有世界無法忽視的國力,可是潛意識中仍對百年前那個「東亞病夫」恥辱耿耿於懷,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只要在內地打開電視,每天都會有電視劇集提醒你8年抗戰的日子,提醒你日本鬼子如何欺負咱們中華兒女。以往的自卑成為今日「強國」的原動力,但也很容易變成民族和民粹主義抬頭的導火線。特別是在香港——這個仍在中國國土上擁有最大程度的言論自由、媒體自由和網絡自由的地方——我們更應珍惜這種寶貴的環境,甚至作為國人的楷模,顯示如何去尊重和容納不同言論立場。這是我們可以為國家作出的貢獻,而不是迎合這冲昏頭腦的民族狂熱,將我們這能讓百家爭鳴的包容力自我閹割掉。 真正愛國應容得下不愛國的聲音 美國已故公共知識分子Susan Sontag在九一一後,於《紐約客》撰文指美國人需要為這場災難自我檢討,並警惕社會出現的高度一致的觀點立場,這篇文章為她帶來了許多批評和攻擊,但她仍被視為美國首屈一指的公共知識分子。她在文末這樣說: 「人不厭其煩地對我們說,『我們的國家很強大』,我卻不覺得這會給我帶來很多安慰。誰能懷疑美國的強大呢?但是,強大決不是現在美國必須表現出來的一切。」 我想,要是將「美國」換成「中國」,也會是很適合今天中國人的一句提醒。 即使有些言論有些立場多麼的令人不悅,但要造就一個開放理性的社會,且讓我們緊記伏爾泰的名句:雖然我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是我會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愛國,絕不代表只容得下一種論調,甚至今天聽起來不愛國的話,說不定才是對國家最有長遠利益的;誰對誰錯,就看誰的道理強,由時間去作判斷,而不是任由暴力——不論是行政暴力或民粹暴力——去將聲音消滅。 真正的愛國,就應容得下不愛國的聲音,捍衛不愛國的自由!

京奧感嘆:英國人的八分鐘

2008年09月05日
公開
9

京奧感嘆:英國人的八分鐘 李劼  (20080905) 一輛倫敦人的雙層巴士靜靜地駛入喧囂的北京奧運會場。於是,被電光聲色和絢麗煙火營造得誇張得不能再誇張、虛假得不能再虛假的奧運閉幕式,突然出現了充滿日常生活氣息的真實,出現了不戴任何面具,不穿任何統一服飾的實實在在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這輛巴士帶出一個相當樸素的日常生活場景:車站以及候車的男女老少。這輛巴士由此象徵性地將奧運從2008的北京迎接到1012的倫敦,隨意得就像人們平日裡的上下班一樣,親切得宛如趕著上下班的父母,接送幼兒園的孩子。當巴士頂層打開時,人們看到的,是一個與中國式的「東方紅」和北朝鮮的「阿里郎」截然不同的舞台,一種與以虛榮掩飾自卑的誇張截然不同的樸實,一種與整齊畫一和千篇一律截然不同的文化。 審美標準可以不同,但藝術境界卻不是沒有高低之分的。同樣是隱喻和象徵,不需要特意選用虛張聲勢的場面,更不需要把活生生的男女變成千人一面的道具,而只是截取一個日常生活的片斷,便把奧運像一個去幼兒園的孩子,輕輕鬆鬆地從北京接到了倫敦。多麼的簡單,多麼的實在,又多麼的意味深長。假如人們聯想一下倫敦地鐵曾經遭受過恐怖襲擊,那麼這輛巴士同時又顯示了一種自信和頑強:倫敦交通並不因為恐怖襲擊而中斷,不僅照樣行駛如常,而且還可以開到北京接送奧運! 英國人展示他們的喜慶,不用任何鋪張。人物只有十幾個,道具更是簡單到了僅僅選用了一輛巴士,幾把雨傘,外加一個足球。倫敦市長的信誓旦旦:我們不會浪費納稅人的一分錢,看來並非虛言。他的另一個諾言:借奧運改變倫敦東區的荒地,也非官場套話。民選出來的官長,不敢對選民打誑語。那位站在巴士頂上的女歌手麗安娜.路易斯,就是來自倫敦東區的一個象徵性人物。作為倫敦的市長,根本不需要討好英國女皇,也不需要向首相點頭哈腰,他的笑臉始終向著倫敦的民眾。開入京奧的那輛巴士,由此散發著濃厚的平民氣息。 保留了英國皇室及其貴族傳統的盎克魯撒克遜民族,同時又受益於莎士比亞戲劇的培育。莎士比亞的幽默,連同莎士比亞的人文精神,早已根植在這個民族的靈魂深處。在戰爭年代,一個送牛奶的倫敦工人,會在被炸毀的房屋門前,放上一個空牛奶瓶子,然後朝著遇難的房主鞠躬默哀。這樣的人文氣度在迎接奧運使命時,則由一輛巴士體現得淋漓盡致。安安靜靜的巴士,栩栩如生的舞台,演員生動的表情,小女孩的爛漫,連同那一把把打開的雨傘。即便偶像球星貝克漢,也不會鐵板著面孔做雕像狀。那位名揚天下的球星,在巴士上笑得像個孩子。尤其是將足球一腳踢出的神情,全然一個頑童。假如這樣的球星臨場退賽,不會引起任何不必要的猜疑。  蟻蟲爬塔柱,走狗綿羊美學 一輛日常得不能再日常的巴士,一場僅八分鐘的表演,讓沈浸在虛假透頂的裝模作樣的狂歡中的人們,一下子回到了素樸的人世。開幕式加上閉幕式,幾小時的絢麗,被這八分種洗盡鉛華。全體中國表演者連同幕後策劃和前台導演,如同一個卸了妝的女人,不無尷尬地面對這輛巴士。全世界的觀眾,此刻關注的不是這個擦掉脂粉後的女人漂亮不漂亮,而是有沒有人的尊嚴可言。尊嚴不是耀武揚威,不是誇耀過去,更不是張揚權力,而在於權利和自由的有無。在一個充滿冤魂和冤民的城市裡,由於權利和自由的長年剝奪,舞台上竟然可以堂而皇之地出現千人一面的少男少女,像螞蟻和蛆蟲一般,在一個莫名其妙的塔柱蠕動。相比於那輛充滿人情味的巴士,這根燈塔不像燈榙、陽具不像陽具的柱子,充滿著對人的蔑視,對人的尊嚴的不屑一顧。由此可見,中國文化界和影視界的爆發戶們,除了知道向朝廷點頭哈腰,並不把芸芸眾生當回事情。這倒是和當今中國官府的所作所為如出一轍:把民眾遠遠趕離北京城。倫敦奧運面向民眾,北京奧運把民眾當垃圾。所以這閉幕式,有了蟻蟲爬塔柱的醜陋場景。 有人把2008京奧開幕式和閉幕式,比作1936的德國那部奧運紀錄片「奧林匹亞」,從而把張藝謀比著蘭妮.雷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這實在有欠確切。至少在美學上,兩者相距甚遠。蘭妮.雷芬斯坦的「奧林匹亞」,是一種豹子美學,可以說充滿進取性;也可以說,充滿侵略性。這種豹子美學,讓人最不能接受的是其與生俱來的征服欲。雖然在哲學上,可以找出尼采和叔本華的論說;在音樂上的同類,乃是華格納的歌劇。 相形之下,張藝謀的京奧開幕式閉幕式所體現的,卻是走狗和綿羊美學,以狗的效忠和羊的馴順為特徵。表面上的誇張,掩飾不了骨子裡的奴性;花裡胡哨的表演,充滿低聲下氣的諂媚。這種美學根植於家禽哲學。所謂家禽哲學,是指喪失了人的基本定義,將效忠皇權服膺朝廷作為生存本能,從而又將如何效忠作為生存策略的道德倫理。家禽哲學的庭院標本是家奴,家禽哲學的廟堂標本是太監;而家禽哲學的鼻祖,則是開幕式特意搬出的孔夫子。  縱做鬼,也幸福? 自由,作為一種生命本然的品質,並非為西方世界所獨有。中國人有著非常精采的以自由為指歸的人文傳統,從《山海經》到《紅樓夢》,源遠流長。一部未完成的《紅樓夢》,相當於莎士比亞的全部戲劇。對尊嚴的強調,對尊嚴的捍衛,乃是這部小說的亮點所在。即便一個小丫環,也會為了尊嚴不惜一死。更不用說,《山海經》裡諸多英雄,其中最為倔強的,即便斷去頭顱,也要抗爭到底。這種以尊嚴為核心的人文傳統,在中國歷史上,雖然不被列為正史,卻從來不曾中斷過。就連當年的革命黨人,都懂得「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裡爬出」?遺憾的是,如此豪言壯語的革命烈士可能致死都不會想到,在他們的政黨當政之後,竟然會逼著整個民族全體鑽進國家主義的狗洞,並且還由此形成走狗和綿羊的家禽美學。 與人像螞蟻和蛆蟲一般在柱塔上蠕動相應的,是少女們千篇一律的微笑。倘若笑一分鐘只是讓人感覺太虛假,那麼笑幾個小時,簡直是一種無名的恐怖。這是一種由虛假組成的恐怖。煙火是假的,歌聲是假的,英雄是假的,年齡是假的。更不用說,笑容是假的。甚至連多明哥的嗓音,都變得十分虛假。那支從「我愛北京天安門」演變而成的「我愛北京」,將虛假的演唱推向假做真是真也假的高潮,以致台上的所有明星,臉上全都掛著一模一樣的笑容,像是一群訓練有素的機器人。若干年以後的中國人,倘若一不小心,回過頭來觀看一下2008京奧開幕式和閉幕式,感覺可能會跟現在的國人翻看毛時代的大型舞台劇「東方紅」一樣。未來的中國人,會為自己的先人如此虛假如此愚昧,感到驚訝不已。 由此聯想到那個活到一百多歲的蘭妮.雷芬斯坦,至死不改初衷。不知京奧的那位導演,在這個時代過去之後,會不會為自己作為感到尷尬。不管人們如何的不認同蘭妮.雷芬斯坦,人家畢竟也是種信仰。可是當今中國名導演,並不是因為信仰而做出「東方紅」式的大場面,而是典當了自己的靈魂,出賣了自己的自由,才獲得了這份導演奧運儀式的榮耀。當眾多歌星在這位導演的編排下,唱出「科技之光把愛點亮,幸福歌聲唱得響亮」時,實在令人啼笑皆非。毛時代的頌歌,都沒有如此拙劣。比之於當年的「大海航行靠舵手,萬物生長靠太陽」,奧運歌詞略輸文采,稍遜風騷。還不如那個文聯主席直截了當:縱做鬼,也幸福。  自由和尊嚴才是文化的核心 英國人的八分鐘,給京奧會場帶來了一幕揮灑自如的人文場景。因為他們不需要虛張聲勢。樸實的表演,從容的微笑,自信和尊嚴,盡在不言之中。相形之下,中國人花了那麼大的人力和財力,卻只是打造出了一個鍍金的天空。這個天空充分凸顯了後毛時代和後鄧時代的虛榮和平庸。這個天空因為空前的虛假而轉瞬即逝,也因為現實的困頓而隨即煙消雲散。這個天空如同經濟的造假繁榮和股票的胡亂飆升,形同泡沫。京奧導演似乎正是按照泡沫意象,設計了一群群少男少女的統一服飾和僵硬笑容。如此的愚昧,只能印證,當年文化大革命那樣的瘋狂,並非一人所為。倘若再來一次,也不是沒有可能。 英國人的八分鐘,對照出了中國的歷史,是多麼的沈重,也映照出了中國人未來的人文之路,是多麼的漫長。莎士比亞已經活在英國人的心裡,而中國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傳統,於當今的國人卻是如此陌生,如此遙遠。他們好像早已不在乎尊嚴的有無,甚至連有關尊嚴的記憶,都已喪失殆盡。他們因此始終處在自卑情結的苦苦糾纏裡。因為沒有尊嚴,只好努力媚笑;因為沒有自信,所以使勁誇張。 一場奧運,苦了民眾,也苦了官家。好像全都得到了,絢麗的表演或者上百個獎牌,其實什麼都沒有。鍍金的天空映照出的,不過是一片白茫茫大地。一場傾國之力的京奧,向世界證明了,中國人口很多,但人,自由和尊嚴意義上的人,卻很少,很少。自由和尊嚴是文化的核心內容,也是人之所以為人,文化之所以為文化的基本定義。可憐那位京奧導演,只知道辛辛苦苦地向人們搬出四大發明。因為那是他小時候在教科書上讀到的。他誤以為,這就是文化,這就是中國文化。他搞錯了,從而既愚弄了中國民眾,又欺騙了西方世界。人家只需要八分鐘的演出,就把這個謊言全然戳穿。中國人應該感謝英國人的這八分鐘,即便當今的中國人看不懂,未來的中國人也一定會看懂的。

男女關係的32種比喻

2008年09月04日
公開
13

男女關係的32種比喻   1、每個女人都有兩個版本:精裝本和平裝本,前者是在職場、社交場合給別人看的,濃妝豔抹,光彩照人;后者是在家里給最愛的人看的,換上家常服、睡衣,訴苦。婚姻中的丈夫往往只能看到妻子的平裝本和別的女人的精裝本——婚外戀的動機之一。   2、漂亮是女人的通行證——一句老話而已,也算顛撲不破的真理。明明是糖衣炮彈,最后也不見得贏得美人歸,但就是死心塌地討好她。而那些缺乏視覺效果的女子盡管有的明明是良藥,因為苦口,男人常常下不了決心娶她。   3、婚姻是一把傘。有了它,風雨烈日時自然舒適無比,但更多平平淡淡的天氣里,多了一把傘難免是累贅。   4、女人問:“你愛我嗎?”男人答:“我喜歡你!”男人問:“你為什麼不接受我?”女人答:“你能找到比我更好的”——看來男女之間喜歡用近義詞,不過是香蕉外面多加了一層皮,或者棉花里面藏著一根針。   5、妻子如衣服——流行如此變幻,衣服的開銷日漸昂貴;男人沒有一個好東西——但它畢竟是女人最大的買方市場。   6、相愛時,男人把女人比作星辰、飛鳥、天使等等與天空有關的事物;恩斷情絕時,男人把天空據為己有,把愛過的女人放回到地面上去。   7、老夫老妻越長越像。有人說因為他們相愛。但醫生說,起因是朝夕相處,飲食結構相同、作息規律同步。同一棵樹上的樹葉也是越長越像的。   8、大齡未婚男女像是坐巴士坐過了站。有時是因為巴士上的座位太舒適了,簡直不願下車;有時是因為不認識自己該下的站台。終身不結婚的男女呢?他們是巴士司機!   9、從青梅竹馬能一直順利地走到花前月下,簡直是奇跡。就像當初打算從北京走路去廣州,一路上總有誘惑的聲音:“上車吧”。你的腳很難再一往無前。   10、我很忙——聽到這句話時,父母擔心的是孩子的身體健康;朋友心想這哥們兒事業有成;妻子馬上覺得自己家務的擔子重了;女朋友流淚了,她開始意識到自己在他心目中的位置不一定有他的事業重要,甚至簡直就是一個分手的信號或借口。   11、一群人在討論現代做什麼事最冒險?登山、滑翔、極限運動。。。說什麼的都有。其實,感情才是最大的冒險,而且在任何時代都如此。因為種種冒險行為大不了一死,但感情的折磨卻讓人生不如死。   12、示愛者是動物,被愛者是植物。如果愛被拒絕,離開的當然是動物,因為植物是不會生出腳來跑路的。   13、許美靜有一首歌叫《你抽的煙》,寫一個痴情女子跑遍小鎮去買他抽的煙。電影《人在黃昏》里,女鬼站在梁家輝的身后問小店員:有ERE香煙嗎?還有“手指淡淡煙草味道,記憶中愛的味道”。——為什麼總是煙、而不是別的更能喚起女人的緬懷?只有一種解釋:男人對香煙牌子的專一對應了女人對愛情的專一。   14、某人向牧師忏悔,他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把一個人藏在家里,並且收他的房租。牧師安慰說這並無過錯。可是,此人問道,我該不該告訴他戰爭已經結束了呢?——當我們相信愛情還在,可它畢竟過去了,而我們不願面對現實,好像蒙在鼓里。問題是:誰在收我們的“房租”呢?   15、先有愛后有性,先有性后有愛,就像先有蛋后有雞,先有雞后有蛋一樣,很難說哪種是真理,哪種比另一種更高尚。   16、男人最大的秘密往往告訴紅顏知己,不是同性、家人或妻子。當紅顏知己成了妻子,她的這部分權力馬上被取消了。這叫做有得有失。   17、許多唱情歌的歌手從未愛過,這是最可笑的事,也是最合乎常理的事。愛過就不會唱得這麼陶醉了。   18、關係越深入越長久,關心就越來越具體,從雅到俗,從精神到肉體。熱戀時她問他“你的心情靚不靚?”,結婚後她問他“你的痔瘡好了沒有?”   19、婚姻是鍵盤,太多秩序和規則;愛情是鼠標,一點就通。男人自比主機,內存最重要;女人好似顯示器,一切都看得出來。   20、好女人是男人的學校。好女人卻希望這個好學生永遠不要畢業。   21、一未婚女子感歎:為什麼成熟的男人、好男人全成了人家的老公,沒結婚的男人沒一個像樣的?有人提醒她:妻子們培養好丈夫都是自產自銷,沒有男人能自學成材!   22、還記不記得大學或公園草坪上和樹陰下的愛情?如今草坪換成了進口草皮,樹也越來越少了。   23、搖滾歌手何勇唱過:找個女朋友,還是養條狗?今天這話該由金絲鳥來說了:傍個男朋友,同時養條狗。   24、男人往往把工作上的拍檔與生活中的伴侶分得很清楚,所以,他會喜歡與女強人合作同時愛上溫柔的女子,跟前者喝酒跟后者飲茶,所以,《墮落天使》里,殺手黎明跟李嘉欣拍檔多年了仍是生意關系而對街女莫文蔚一遇鍾情。   25、我很丑,可是我很溫柔——今天的男人和女人一起改編了趙傳的版本:我不完美,可是我很真實。也就是說,我不漂亮,可是我很酷;我不富有,可是我很快樂;我不成功,可是我很自信;我不多情,可是我懂得珍惜。   26、生日是一個舞台,一次考驗,一個機會。戀愛時,男人更會利用這一點;結婚后,女人更會利用這一點。   27、電台里常有人點歌,希望愛著的那個人可能聽到。聽到的可能性極小,但居然每每有奇跡發生。有人說愛情是一場高燒,但說愛情是奇跡才確切。人生中再也沒有比愛情典型的奇跡了,它能使不可能的事變得可能。   28、年輕時候,拍下許多照片,一本本擺在客廳給別人看;等到老了,方才明白照片是拍給自己看的。厚厚的一生的鏡頭擺在眼前,連寫回憶錄都省下了。   29、不結婚也可以有愛有性,就像不結果實也能有春夏秋冬四季。但是,不結婚就分不到福利房。   30、有了自己的房子,未婚女子就像是憑空小了几歲,又有耐心慢慢地挑選愛人了。一男向一女徵詢意見:我們先租房子住,結了婚攢了錢再買房子吧?女答:那我還不如先租丈夫呢!   31、目前男女都趨向晚婚。但再怎麼晚,還是男大女小的主結構。女人一方面享受著被呵護的感覺,一方面希望自己比他老得更慢。   32、小時候把一次吃上30個包子當作人生理想時,感覺很幸福;當月收入5000以上之后,我仍然感覺不到快樂;當事業、愛情、家庭、金錢什麼都不缺的時候,人們經常還缺一樣東西——饑餓感。保有底限的欲望是幸福的。

張藝謀習近平要不要對兩個小孩子說句對不起?

2008年09月04日
公開
25

在原來樣衰會危害國家利益的年代, 女士們(其實男士也要)是不是也要擔心一下, 身材不好會不會危害國家安全? 張藝謀習近平要不要對兩個小孩子說句對不起? 信報 2008-08-14 練乙錚 京奧開幕式「假唱」事件曝光,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在國外也成為一則不大不少的負面新聞,影響要比「假腳印」大,因為後者只涉美工技術操作,論者指摘,有點吹毛求疵;「假唱」事件比較複雜,因為小女孩林妙可獨唱《歌唱祖國》那段,正是五星紅旗亮相之時,可說是整個開幕式的焦點,政治與童真結合得天衣無縫,連張藝謀也說是他的最愛,如今內情不幸披露,人們發覺政治干擾藝術,在「國家最大利益」理由之下,兩個無知女童的聲音和容貌,原來是大人物任意配搭利用的工具。   「假唱」是內地用語,港人俗稱「咪咀」,英文是lip sync(synchronization,同步之意),幾乎是每個歌唱家必會的把戲。在真人演出的音樂劇或歌劇中,演員某些動作或姿勢不容許同時發聲高歌,於是播放自己預先灌錄好的唱段,對準口型,口中唸唸有詞,便能以「假」亂真。 若是在錄影室灌光碟,「假唱」更是「例牌」。不過,就是假,也得有個分寸,不慎逾越了,問題可以很大。西方傳媒近日評論此京奧事,一般用兩個參考點,其一是歌王巴伐諾提(Luciano Pavarotti)二○○六年在都靈冬季奧運開幕式上的「假唱」演出,事後無人批評;其二是德國 Milli Vanilli 流行樂團兩位歌手因為「假唱」,贏得的格蘭美獎被取消。巴伐諾提那次表演是他的絕唱,當時他已身患絕症,真人演出沒有把握,於是事先在家中搞好整個錄音,連伴奏也是「假」的(唱的是普欽尼歌劇《杜蘭朵》中的〈Nessun Dorma(都睡不着)〉,是他的招牌歌之一),演出之時,他一邊「假唱」,樂隊一邊「假奏」,效果亦是天衣無縫;整件事最終由他的「御用」樂隊指揮在他身故之後和盤托出。由於歌王逝世之前幾年登台演出經常「假唱」早已人盡皆知,對他的愛戴卻絲毫不減,而且他所有「假唱」,包括都靈那次,所錄聲音都是他自己的,所以事後也無人追究。Milli Vanilli(MV)的「假唱」就不同,光碟上的聲音根本不是碟上所說Fab Morvan和Rob Pilatus的,構成蓄意欺騙,問題很大,不僅格蘭美要取消已發給MV的獎狀,樂團還吃了幾十個官司,為數千多萬買了「假唱」光碟的消費者都有資格退貨,MV損失慘重,最終未能東山再起。   以京奧「假唱」對照此二事,無疑較接近MV,故問題的確不簡單。上場表演的小女孩林妙可,在國內是已有點名氣的童星,拍過三十多部廣告片,和趙薇等大牌一起上過鏡,京奧開幕式剛完,更接得一部電影中長僅三分鐘的戲份,片酬高達六十萬人民幣。據說,小妙可當場並不知道「假唱」聲音不是她自己的;她現在才九歲,少不更事,任何過錯的責任都不在她身上。據披露整件事的京奧音樂指導陳其鋼說,張藝謀事先知情,但此前他對傳媒說及開幕式觀後感時,沒有交代此事,故現時很多國內網上批評都指向他。   張藝謀是國際級大導演,理應清楚這種「假唱」背後的道德、產權和法律問題。事件曝光之後,小妙可的三分鐘片酬大概不能保持六十萬元水平了,但如果此事一直保密,則此六十萬及小妙可將來的更多六十萬中的好一部分,應該屬於「真唱」的那位小姑娘楊沛宜;這就是所牽涉的產權問題。兩位小姑娘及其家長事後都表示不介意,但筆者估計,他們年長之後,懂事了,心理上的壓力才會顯露,要求民事賠償大概免不了(小妙可要終身背負「假唱」之名,小沛宜則永遠記得小時候被大人物認為不夠漂亮、由她演出有損國家面子);就算她們自己不興訟,張藝謀等人也有賠償的道義責任。如果張等不承認錯誤並拒絕道歉,是不道德的。   陳其鋼倒是吃了豹子膽,在北京人民廣播電台訪問中,揭露此「國家機密」,直指此次「假唱」是某位黨中央政治局成員觀看最後選拔之時作的決定,而他事後覺得有責任把真相告訴人民。陳沒有指名道姓說這位政治局要員是誰,但大家稍動腦筋想想,名字便呼之欲出。誰在中央分管京奧大事?誰的責任心如此強烈,連小女孩的選拔也仔細監控?誰在香港「提醒」曾特首要對奧馬事「親自過問」?筆者猜是習近平,大概十拿九穩。   果若是,則「假唱」事件的政治涵義便絕對不可忽視。雖說習是「儲君」,但其勢未穩,實際上只能說是個見習一把手;坐在那個位子上,他必然四面受敵,這次不幸發生「假唱」事故,全國嘩然,要出動網警全線進行即時「e-鎮壓」,事件在國際上也惹來不少非議,令絕對出色的開幕式失分,故習受的壓力一定更大。中央一直帶頭把京奧政治化,這次是京奧反過來影響中央的政治了。

用飲料形容十二星座...

2008年09月03日
公開
33

用飲料形容十二星座... 獅子座是啤酒,豪氣干雲又霸氣萬千。 他源源不絕的話題氣泡是專為普羅子民所設計,清涼的瓶身即使獨自被擱置角落, 依舊閃著令人側目的光芒。 他永遠自備舞台和SPOT LIGHT,準備隨時惹人驚艷和得到掌聲。 被他愛上的幸運兒可以得到全世界的忌妒,戀舊的他即使分手仍會將過往謹記在心﹔而得罪他的白目可得小心,他火爆的脾氣猶如醉漢發威不可小覷。 你準備和獅子談場華麗炫目的戀愛了嗎? 歡迎你提起膽子,走到鎂光燈下,對著啤酒般的他大聲告白。 巨蟹座是豆漿,必須經過囉唆繁複的細節才能更得到他最真摯的感情。 巨蟹的囉唆是天生母性使然。 因為敏感跟不畏瑣碎,他可以不厭其煩地跟不同人絮說他的生活瑣事,也樂於當家庭聯絡簿,可以跟同一個人提醒上百次的備忘錄。 就像豆漿一樣,濃郁入口回味無窮。 他的眼光很高,每個朋友和戀人都得經過百般考驗方能晉身他的「名人堂」,學歷學識修養身高品味,都是他評估一個人的標準,不合格或稍有差池,他絕對不留情面送上白眼。 他絕對是大男人的,自恃甚高的,但也是體貼的,願意負責的伴侶。 巨蟹是豆漿,當他出外的時候絕對是想家的,當他單身的時候絕對是想成家的。 他是戀舊的,所以喜歡有歷史味的事物,他將相本、書籍、看過的電影票根、不合身的舊衣物塞滿房間,他的腦袋更是有許多充滿霉味的陳舊回憶。 他將每顆豆子放在腦裡研磨,就算腐敗或是發芽他仍舊視如珍饈。 他是豆漿,努力將人生磨煮成完美的液體,卻永遠忘記拋棄一些不合時宜的回憶。 所以就算他打扮入時,說話科技,他仍是豆漿,擺脫不了濃厚的懷舊味以及近乎強迫症般追求完美的性格。 想喝一口豆漿嗎?請你先有定下來好好表現的心理準備。 天蠍座是長島冰茶,看來溫和無害,只要被他的尾針一扎,便脫不了身。 名為「冰茶」的長島冰茶,溫和的紅茶色澤與順潤的入喉感,就像天蠍看來無害的天真大眼與溫吞動作。 喝過長島冰茶的人都知道,它絕對是無庸置疑的烈酒;熟識天蠍性格的人也都知道,被天蠍愛上的人就沒有逃脫的可能。 這不是說他們會多猛烈追求喜愛的對象 或是猛烈 報復,而是說,他們的愛,即使沒有得到回應和回饋,也是會持續到不可置信的年歲。 這可以歸因於他們的專情,或是說,他們的固執。 就如同長島冰茶,不動聲色地,酒醉你的神經,讓你渾然不知自己醉了,或是沒醉。 悶騷的天蠍,搞曖昧和暗戀別人最拿手,也常因為錯過表白時機而懊悔不已。 又帥又美的天蠍,有著迷人的電眼和性感雙唇。 自卑感卻是數一數二的強烈!照顧情人非得無微不至。 他們的神秘氣質,說穿了不過是不擅言詞和心不在焉。 紅茶色澤是天蠍偽裝的純情,烈酒的後勁是天蠍固執的守候。 如果你愛上長島冰茶般的天蠍,恭喜你∼∼ 你抽中了十二星座飲料之首,保證你可以來場醉人的戀愛! 射手座是果汁,要趁新鮮喝。 當他對你有興趣時,他是新鮮有趣又甜蜜討喜的﹔狂野自然坦率,不做作沒包袱, 擅於冒險的小淘氣,絕對使你順喉又愛不釋手。 沒有一個射手男可以擺脫喜新厭舊的指控。 如果他看來專情,只是嘴抹的乾淨。 要記得他是果汁,當他對你不再有新鮮感時,他的無情離去絕對不會特意 包裝,殘忍地讓人想狠狠踩爆他,像對待喝光的鋁箔包一樣。 牡羊座是汽水,既嗆辣又清涼,刺激你從舌尖到心臟。 得不得理都不饒人的牡羊,就像一隻焚火的公羊,永遠橫衝直撞。 你要知道他語氣尖銳絕對是天生白目,他的心可比汽水般清澈善良。 面對愛情和友情的邀約,他寧可選擇吆喝他去打球的朋友。 他愛和朋友大聲說話痛快奔跑,可以吃肉喝酒,暢快淋漓的哈拉。 因為不善言辭的他,總是容易得罪女孩子纖細的心思。 他的自尊和自信像數不完的汽水泡,一但被冒犯就等著他強大的憤怒迎面襲來。 說到底他仍是善良的,就算他發了滔天的脾氣,過沒多久他仍是單純的糖水罷了。 金牛座是保久乳,溫吞、營養、節儉且耐人尋味。 不少人對金牛座的印象是優雅貴氣的,他們慣用高質感的物件善待自己。 美食主義加上自我要求,他們寧可省吃儉用,也要去吃一頓高級餐館或是去買一組高科技視聽設備。 說穿了他們其實是懶。懶得花時間去翻揀冗長大街上的瑣碎商品,也深信 價格對於品質的保證。 對於「保固」這回事,他看得比誰都重。 生活也好,愛情也好,他對於物件的沉溺和堅貞是牢不可破的。 所以對於背頌的科目會特別拿手,那是因為他們擅於保存記憶。 他們是保久乳,博學卻低調,跟他們相處久了可以見識一些智慧哲理。 他們是營養的,雋永的,想要得見他們的藝術氣息,就必須耐心守候在他身邊,靜待他慢功的細活。 雙子座是冰砂,對什麼事都三分鐘熱度,很快就會冷卻無味。 他願意嚐試各種新奇有趣的玩意兒,任何果汁、 甜飲都可以加入冰塊攪和。 冰砂般的他多才多藝卻樣樣不甚嫻熟,因為他對事物的熱中往往會被其他推陳出新的新鮮貨給轉移,對人對事皆然。他可以在短時間內跟你交心,下一秒又翻臉不認帳;他會興致勃勃跑去學裁縫,過沒幾天又去學打鼓。 總之有兩個靈魂的他,連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在想啥,旁人又如何明瞭他的善變? 趕在他冷卻之前變身,讓他永遠對你感興趣。 要成為他的情人,務必向千面女郎看齊。 處女座是濃茶,堅持完美和純粹直達無以復加的境界。 他們常說潔癖龜毛是這個社會對他們天大的誤解。 沒錯,處女座的住家不一定窗明几淨,處女座的個性不一定反覆猶豫,但是他們對愛情的標準卻是完全的潔癖龜毛。 他們非得曠日費時進行暗戀,搞得眾所皆知,仍舊打死不肯告白。 只因他們喜歡聖潔無暇,如偶像般的伴侶,不容許他們有一絲絲細節的差錯:用錯牌子的洗髮精,扣分!用錯顏色的梳子,扣分!用錯情緒的聲音,扣分!當對方接近不及格時,他便阿Q地安慰自己:暗戀可以結束了。 然後黯然神傷地模擬失戀情節。 很寶貝吧,他們。然而戀愛中的處女座,卻是偏執到眼瞎耳盲的地步。 他們自以為清醒,卻一再陷入對方糟蹋他的陷阱中而不坑聲。 有種茶醉是這樣的:喝了太多濃茶睡不著,腦袋卻一片渾沌。 戀愛中的處女座便是如此。 把一堆委屈不滿和著眼淚吞,等到哪天時機成熟便偏激地不告而別, 沒有商討的空間。就像茶醉後的虛脫,倒下去後可以睡到一覺不醒。 濃茶般的處女座給的感情可是濃烈的很,不要被他清新的外表所惑。 你要啜飲濃茶之前,先問問自己有沒有體力來場完美度的考驗賽! 天秤座是雞尾酒,各大社交場合都缺不了他。 雞尾酒的調配方法不勝枚舉,天秤座的話題也是不絕如縷:時尚、飲食、旅遊、藝術......,他總能 找到話題攀談,見縫插針。 超會攀人際關係的他,能在五分鐘內從話題中發現他認識的遠親近鄰來加持人際的親密度:「啊,你跟我大學同學的室友同公司!」之類的話語時常出現。 雞尾酒的色彩繽紛,就如天秤座炫麗優雅的風情。 他可以依照派對的屬性和與會者,變換各式華美頹廢的裝扮。 天秤座的身上少不了名牌,就如同雞尾酒少不了多層次的色彩。 因為是社交動物,他的愛情也多半由朋友圈所認識的新友人開始,根據衣著談吐一見鍾情,然後將時間全部交扥,整個人陷入。 如果他有空閒,也絕對只是出席社交活動,繼續維持他的人脈。 天秤博學多聞卻是相當囉唆,溫柔有餘體貼不足。 不過如果想體驗一下上流社會的約會或生活,認識雞尾酒天秤座絕對是不會錯的選擇。 魔羯座是咖啡,初見魔羯的人很容易被他陰沉執著的表現所懾。 他是嚴謹的、不茍言笑的、實事求是的,常會給人嚴肅不可冒犯的感覺,就像黑咖啡初碰味蕾時的苦澀難當。 但認識久了,你會了解到,他其實是很散漫、叛逆、想法搞怪。 他是嚴謹沒錯,對於他想得到的學位、工作、愛情,他絕對會願意犧牲自己的時間精力,錙銖必較、兢兢業業去爭取,他是固執地,將人生當咖啡來淬取烹煮。 但學位、工作、愛情之外,他便是散漫的。 所以可以常見他的工作室像重創後的災區,他的健康永遠在拉警報。 魔羯座的父母永遠囉唆,卻願意將所以金錢花費在小孩的要求;魔羯座的情人永遠口拙,卻願意將全部時間花費在伴侶的身上。 他們是深沉憂鬱的,卻沒有人關心不行。 他絕對不是你想的獨行俠,因為孤獨時第一個會躲在棉被裡哭的一定是他。他需要大量的關心和問候,就像糖和奶精去滋潤他的生活。 他是咖啡,卻沒辦法一個人喝咖啡,太過自卑和自大的他,一個人時常會莫名厭惡自己。 他看來冷酷,卻只是他的保護色。一但滲入感情,他絕對願意為伴侶 放下身段。 不要被他的道貌岸然所唬,他的異想世界絕對超乎你的尺度。 有空好好關心你的魔羯朋友,他對人的信任是和陪在他身邊的時間長短成正比的。 當他認定你的時候,你就是他一輩子的投資。 平時默默的他,絕對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第一隻援手幫助你, 正因為他是咖啡,要等待他回甘,請先得忍受他剛入口時的苦澀。 水瓶座是蘇打水,無色無味,適合任何口味的飲料。 他無色無味,可也無所不在。 因為容易迷路,因為喜愛攪和,他氣泡般活躍的身影出現在任何意料內外的場合。 容易迷路的他,迷戀旅行和發現新事物,樂觀的他總會適時轉換迷途的沮喪。 喜愛攪和的他擁有許多類型的朋友,因為他是蘇打水,搭配任何飲料都顯得恰當:碰上烈酒,他可以是爆烈瘋狂的,如何另類刺激的冒險他都勇於嘗試﹔碰上鮮奶蜂蜜,他可以是靜謐柔軟的,寵物一般在家陪伴守候主人都不會有怨言。 因為他是蘇打水,就像O型的人,適合捐血給任何血型的人,慷慨無比。 然而,麻煩的是,因為他是蘇打水,看來總是透明澄淨,他高懸的招牌微笑底下,到底快樂的成分有多少,而心事被稀釋了幾多? 你永遠不會瞭解水瓶座的心事,就像你永遠不會瞭解蘇打水需要的, 是什麼? 雙魚座是奶昔,甜滋滋又夢幻到不行,溫柔善感的飲品。 可愛的雙魚常有些自殘的想法,無論是晦澀的社會面或是生活的小挫折,都足以擊垮雙魚的單純。 他們習慣將情緒放大,悲傷到不 可自拔, 快樂到無以復加。 他們將人生看的太過粉紅溫情,以致於遭受灰澀面便頹喪不已。 他們以為人生是恆溫的,熱情的,適合冰淇淋生存的,所以總是不顧一切 地陷入感情、險惡的職場,然後因為不夠世故搞的遍體鱗傷。 他們將僅存的純真製成奶昔,有冰淇淋甜蜜的口感,也有細緻縝密的善感。 愛上雙魚情人,請記得小心翼翼品嚐他極易融化的感情,並將他的甜蜜謹記在心。

台灣經驗 就是「倒垃圾」經驗

2008年09月02日
公開
43

台灣經驗 就是「倒垃圾」經驗 羅麗珠(Julia Ross),國籍:美國,在台:一年,現職:華盛頓DC的自由撰稿者。 今年年初,許多台北市民都收到一張市長郝龍斌簽名的單張,那是美國人茱莉亞.羅絲投書華盛頓郵報的文章中譯:「我在台北學到的垃圾功課」。 內容描述羅絲的「台灣經驗」:鉅細靡遺的垃圾分類、壯觀的等垃圾車隊伍,讓她回到美國深思:我對消費的每一樣東西都有責任,「這門功課,跟中文課一樣有價值」。 兩年多前,身為自由撰稿者的羅絲獲得美國傅爾布萊特獎學金到台灣研究,租住台北木柵,現已返美。經由電子郵件,羅絲接受本報訪問,談她的投書與台灣經驗。 問:你的投書「在台北學到的垃圾功課」被官方大量散發,可以談談嗎? 答:文章刊出來已經四個月了,我收到許多電子郵件,有台灣人跟我道謝,也有印度、美國、香港及歐洲的回收業者,想知道台灣的資源回收作法。 垃圾蒐集 方式迷人 我回到美國之後,看到抗暖化這麼熱門,大家不斷在談「碳抵銷」,但消費還是這麼暢旺!我覺得可以分享我在台灣學到的垃圾回收理念和作法,因為台灣經驗,我自己改變很多。 當我第一次在木柵把我的垃圾丟上垃圾車開始,我就被台灣的垃圾蒐集儀式給迷住了。在台灣,倒垃圾是件整個社區的大事。不像在美國,丟垃圾就只是丟出去罷了,晚上丟、早上有垃圾車載走,大家不會見面。 等垃圾車是台灣最生動的社區經驗,外國朋友都該親眼體會一下:不同種族、不同收入階層和職業的人,都參與這場倒垃圾的盛會,這也讓我覺得自己真的是這個社區的一分子。 像我在投書裡寫的:「我看見夜市的小吃攤老闆提著一大桶蛋殼,邊等垃圾車邊跟便利商店的店員聊天;幫主人倒垃圾的菲傭提著垃圾袋,用家鄉話聊天,還交換廚房用品,熱鬧得像星期天早上的跳蚤市場。還有一些拾荒者穿梭著想撿些紙板和報紙,可以多賣點錢。里長會出來吹哨子維持交通。」這些畫面至今還是很深刻。 垃圾丟出 才知浪費 我的房東太太幫我上了堂丟垃圾的速成班:先到便利商店去買政府規定的專用垃圾袋,你丟得多就得多花錢買袋子。然後,在政府規定的時間才能把垃圾拿出去,和其他居民一樣,在巷口等垃圾車和資源回收車。 當你把自己的垃圾丟上車,你會看到你整個星期消耗了多少東西,你會覺得自己該為這些消耗負責。 有些房東會幫房客垃圾分類。我有位美國朋友一搬進他台北的套房,就丟了好幾袋的垃圾出來,結果他的房東太太仔細檢視他的垃圾之後,責備他吃了太多糖,水果吃太少。他覺得很羞愧,隔天馬上買了一袋橘子,指望房東太太會注意到他故意放在垃圾最上面的橘子皮。 我的房東太太是第一個教我怎麼搭公車、怎麼付車資的人。要先看司機座位旁邊的「上車投幣」或「下車投幣」燈號,這對剛到台灣的人,真的是很有用的資訊。 問:你會如何對美國友人形容台灣? 答:我想我會說,台灣是傳統中國、日本及美國文化綜合體,很有趣,而且人民非常、非常友善。我從沒有在別的國家覺得如此自在。 台北食物 勝過上海 我曾經在上海住過一陣子,比較兩地,我會說,第一,台北有更多人說英文,溝通更容易。第二是食物,上海食物太甜也太油了。所以當我在台北發現有這麼多不同的中國菜,我真是鬆了一口氣。 要說台灣有什麼事讓我抓狂,就是每次我到大賣場買東西,很多人都會盯著我的購物車看,想要知道這老外到底都吃些什麼,啊,我受不了! 我說台灣好 沒人信 羅斌(Robin Ruizendaal),國籍:荷蘭,年齡:45歲,在台:14年,現職:林柳新紀念偶戲館館長。記者賴素鈴�攝影 在羅斌看來,台灣是個「很急,又很友善」的地方。這個很懂布袋戲的漢學博士,因研究布袋戲曾在廈門住過幾年,羅斌說,比起大陸,台灣實在太自由了,而且東西又好吃。 我愛紀露霞 也愛嚼檳榔 一九九四年在台灣定居下來,羅斌愛嚼檳榔,還愛聽文夏、紀露霞的台語老歌。 問:你認為台灣人的性格有何特色? 答:台灣人很急,又很友善。要了解一個國家,就看他們的交通,台灣人喜歡闖紅燈,騎摩托車的人多,騎腳踏車的人少,都很急很急;什麼可以賺錢就一窩蜂,蛋塔熱門就開一堆,一下子又全不見了。 台灣人很急 可是很友善 紐約人也很急,但很不友善,台灣卻很有人情味。我有時買東西忘了帶錢,對方都會說:「下次再給好了。」很信任別人。 問:你住在大稻埕快十年了,覺得這個地方有何特別? 答:大稻埕是台北的發源地,不像台北東區和新加坡、香港都差不多。大稻埕像鄉村一樣有人情味,又有台北味。 大稻埕社區 像東京淺草 這幾年來,大稻埕的變化很大。容積移轉的政策帶來非常正面的影響,很多有良心的建築師用傳統的方法、材料修復,甚至把新房子拆掉用傳統的方式重蓋。不像淡水,淡水以前很可愛,現在就是個噩夢;或是在鶯歌老街,老街沒有老房子,很可怕。 現在霞海城隍廟因為月下老人變得很紅,很多年輕人會進來社區裡,這樣很好。我覺得這個社區會慢慢變得像東京的淺草,變成老街觀光區,但更有意思,因為大稻埕更完整。 最無聊的是年貨大街,一年比一年糟糕。應該要好好規畫、包裝,要不然變得像夜市一樣,就沒意思了。 人道看歷史 別在乎族群 問:你曾經策畫幾次十七世紀荷蘭與台灣的展覽,有什麼感想? 答:以前的歷史觀點都是我們最好,別人不好;以前荷蘭人說荷蘭很厲害,征服全世界,現在也說那是不好的行為。這種歷史的概念一直在變。我希望大家能用更人道的概念來看歷史,而不是從族群本位出發而已。 台灣的歷史在這五十年一直在重寫,我覺得這是很健康的一件事,是成長的;這裡面有很多錯誤、溝通,卻是民主化必然的過程,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 想去中國化 讓他們玩嘛 即使去中國化的討論也都很健康,因為大家可以罵,而不是什麼都不能講;只要是討論,表示公民夠聰明,夠成熟。 很多人擔心去中國化的影響,我覺得「讓他們玩一下嘛」,沒關係。反正台灣社會不是由政治家決定的,而是由台灣民眾跟股市決定。 不是台灣亂 而是媒體亂 問:你住在台灣,最不喜歡台灣的哪一點? 答:媒體。台灣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媒體創造不存在的現實,只為了不斷刺激感官,不是性就是暴力或明星。我在國外的朋友都問我:「台灣是不是很亂?你住在台灣不是很危險?」 很多媒體呈現出來的,跟台灣都沒什麼關係。媒體如果只關心自己島內的事情,或是誇張灑狗血,對台灣真的很不好。 問:如果要介紹台灣,你會如何說? 答:在台灣,生活可以過得方便又輕鬆,經濟水準也不輸歐美。可是誰會相信你呀?西方人把上海當成亞洲的夢想,連台灣人都要跑到大陸去。我說台灣好,沒什麼人聽得進去;如果每個人聽聽別人的話,就世界和平了。 前駐台大使夫人:聰明有企圖心 不斷向前行 白可玫(Marie-Carmel B. Perodin),國籍:海地,來台:12年,職業:前駐台大使夫人。記者陳再興�攝影 白可玫說:「台灣已經是我的第二個家。」廿五年前在台北圓山飯店與當時海地駐台大使白若丹(Raymond Perodin)的婚禮,蔚為外交界大事。 那是台灣第一次有外使結婚,由行政院長孫運璿證婚,中外賓客五百餘人。 離開台灣十四年,二○○五年她與夫婿二度駐台,日前又再調離。行前白可玫說,台灣人聰明,又有企圖心,是不斷向前行的地方。 熱愛土地 在意外人 問:你覺得台灣人有何特質? 答:台灣人很愛自己的土地,很在意別人怎麼想自己的國家,這一點我能理解。 海地有一首民歌是這樣的:「這個國家像甘蔗一樣甜,雖然我們也有許多問題,離開這裡時,眼淚還是禁不住流下來。」國際媒體寫到海地,總是犯罪、毒品、愛滋;我們有豐富的文化,出了許多很棒的作家與詩人,卻脫離不了負面形象,常讓我覺得不平。 女性傑出 行動力強 我覺得台灣人很聰明,一直求進步。許多台灣人到國外修碩博士,就算英文不是很好,也能很快進入狀況。那是一種專注力,想要有所成就的企圖心很強,設定目標就會努力達成。 我也認識許多傑出的台灣女性,她們行動力很強,很積極投入,又不會帶給人過多壓迫感,讓我印象深刻。我覺得台灣的女性對社會繁榮的貢獻很大。 視野打開 更加友善 問:你的黑皮膚,讓你在台灣社會自在嗎? 答:曾有人要跟我握手,但見到一位白人走過來,就停住手,轉而去跟他握!我並不覺得是我的膚色有問題,而是他個人缺乏教養。沒教養的人在什麼國家都有。 我最早來台灣時,台灣少有黑皮膚的人;我的身分在菁英階層會受歡迎,但一般大眾就有距離。這十多年來台灣人到處旅行,視野打開了,比以前更友善、好客,也更容易接受不同文化的人,現在連小孩都會微笑跟我打招呼了。 愛打聽私人問題 問:台灣有哪一點是你比較不喜歡的? 答:在台灣文化裡,很習慣問私人問題。廿多年前我結婚時,我的司機一直問我婚戒多少錢,我沒給他滿意的答案,他竟然跑去賣戒指的店打聽! 每當有人問我這個多少錢?你要去哪裡?我會告訴他們:在我們的文化裡,不太問私人問題。真的沒辦法,我只好板起臉裝凶:「我是大使夫人,不准問!」 問:對台灣,你有何建議? 答:比起我的國家,台灣發展得非常好。既然已經在對的方向,就繼續往前行。 這世界上有不少國家或社會,因為欠缺動力而原地踏步,甚至後退。台灣是慢慢往前進,如果願意,還會更快。 台灣人拚過頭 生活忙、盲、茫。 瑞典人胡馬迪不愛拖泥帶水,但台灣人喜歡圓融、不直接說「不」的文化,常讓簡單的事變複雜。 不過,習慣了規律、穩定的瑞典風格,胡馬迪更欣賞台灣在競爭下迸發的靈活。待在台灣三年半,台灣人的打拚精神更是他強力推薦瑞典人學習的特色;但他也提醒:「拚過頭」有礙健康。 房東發喜帖「炸」我 問:台灣人給你什麼印象? 答:熱情、友善、有禮貌。雖然彼此不熟,看你感冒了,會主動教你一些偏方。 台灣人好像比較禮遇外國人。有一次到醫院看病抽號碼牌,竟有病患堅持讓我先抽,這種奇怪的好意讓我很尷尬。 問:參加過台灣的婚喪喜慶嗎? 答:這裡的紅白包文化的確讓我印象深刻。比如我從沒見過房東的兒子,但房東還是發兒子的結婚喜帖給我!瑞典婚禮的賓客都是至親好友,台灣好像不分親疏,不邀請像是不夠意思。 在瑞典參加喪禮,是為了送往生者最後一程,送花就能表心意,就算要包「白包(奠儀)」,也為了幫助喪家。但台灣的習俗是不論貧富都要送白包,如果喪家很有錢,我搞不懂要包多少?喪家回送毛巾,我也不懂為什麼。 夜生活有活力 問:台灣有各種夜生活,在瑞典逛街只到晚上七點。你喜歡哪一種生活? 答:台灣有夜市、KTV、酒吧、釣蝦場…,下了班不怕沒地方去,我很喜歡。 在瑞典,工作和生活分得很清楚。社會制度讓我們「很family(居家)」,勞動法讓瑞典人不必加班,可以準時下班,去運動、接小孩回家,一起吃飯、做功課,好好過家庭生活。商店只開到晚上七點,很多台灣人覺得很無聊,但我們認為這種犧牲是值得的。 台灣夜生活讓人感覺很有活力,但有學者說,夜生活豐富,常不在家,會影響親子關係和閱讀習慣。這點我很贊同。 炸雞排配檸檬汁 讚 問:最愛吃台灣什麼食物? 答:我常排隊買路邊攤的炸雞排,配上檸檬汁,實在讚。台灣食物選擇多樣,從很便宜到很貴都有,多數國家都比不上,我很喜歡。 問:你覺得台灣人快樂嗎? 答:我常聽朋友形容台灣人是「拚命三郎」,不但常加班,下班手機也不能隨便關,得隨時待命,在瑞典絕不可能。 瑞典人不加班是法律規定,讓你變得更有效率,從我們的高國民所得可以證明。 另外,台灣人的小孩生病,大人要請假在家照顧,或是想提早下班到安親班接小孩,員工都會不好意思,要找其他藉口。我覺得很奇怪,在瑞典,孩子比工作優先,沒有人覺得不對。 都想自己當老闆 問:你做北歐旅遊生意,有何感想? 答:台灣人愛旅行,而且很大膽,事前會認真做功課,女性比較擅長規畫行程。有一位八十幾歲的老先生要去北歐玩,嚇我一跳,因為他長途旅行有高風險,但他說:「沒關係,我還是很想去。」 台灣人很會做生意,都想自己當老闆。我覺得有夢想是很棒的;但小老闆太多,競爭也很激烈。我看到台灣的老闆會設法先把生意接下來,再解決問題;產出的品質也許不是最理想,但通常夠好,這是激烈競爭培養的能力。 買設備也一樣。瑞典人會推銷耐用一百年的貴機器,但台灣人不會死腦筋,因為生意是不是能做十年都是問題,何必增加成本?這一點,我覺得瑞典人還是要跟台灣人多學學。 「最安全地方」 歐美都比不上 江莎霞(Shazia John),肯亞裔籍,移民至聖文森。現年廿二歲,來台兩年多,目前是清華大學化工系學生。 圖�李青霖攝影 「安全」是台灣清華大學化工系外籍學生江莎霞愛上台灣的重要理由。來自加勒比海島國聖文森的她是虔誠的穆斯林,有次她遺失背包,數天後,背包寄回她手上,裡頭的護照、手機和超過七千元的台幣,一件也沒少,她感動極了。 頭巾下 穆斯林愛上台灣 江莎霞外出堅持依伊斯蘭教規戴著頭巾;在頭巾之下的好奇眼睛,熱切地觀察台灣,包括清涼的檳榔西施。這是她從非洲肯亞移居美洲,又來到台灣念大學的歲月中,一次奇妙的文化洗禮。 穿拖鞋 上課自在吃東西 問:聖文森在中美洲加勒比海,為何選擇來台灣念書? 答:我在非洲肯亞出生,十二歲移民聖文森。但聖文森沒有大學,高中畢業後得選擇到古巴、委內瑞拉等國念大學。台灣是最遙遠又最困難的地方,因為得學中文。 許多同學到鄰近國家升學,但我喜歡異國文化、愛交朋友,而且中文在世界上愈來愈重要,台灣給的獎學金又高,所以我第一志願選台灣。先到師大語文中心學中文,隔年就進清大化工系。 問:學一年中文,就能上理工課,你超厲害的? 答:啊,台灣人很愛誇讚外國人的中文。我到超商買東西,用中文問:「多少錢?」店員很驚奇地說:「哇,好厲害!」你也是,哈哈。 夜市讚 珍奶剉冰真好吃 問:對台灣大學生的印象? 答:台灣大學生很自由,上課可以吃東西,很多同學把早餐帶到課堂邊聽課邊吃。也有學生穿拖鞋、短褲上課。一開始覺得很不禮貌,我刻意準備的正式服裝,都派不上用場。但後來發現,連教授都穿拖鞋上課!現在,我跟著上課吃東西、穿自在的衣服,我入境隨俗了。 台灣學生不喜歡坐課堂前面,不喜歡發問,我都覺得奇怪;在聖文森,每個人都會趕早搶坐第一排,上課喜歡問問題。 問:在台灣生活,什麼讓你覺得有趣? 答:我愛逛夜市,尤其是師大夜市和清大夜市,台灣怎麼做得出珍珠奶茶這麼好吃的東西?還有椰果奶茶、蛋餅和剉冰。不過,我怕臭豆腐,只要聞到味道就趕快跑。 掉背包 整個寄回錢沒少  台灣女孩喜歡把自己打扮得很可愛,不管年齡適不適合或者搭不搭,這是台灣獨有的文化;不過,我找不到適合我的size(尺寸)。 剛見到檳榔西施時,覺得不可思議:為何有人在公共場合穿得這麼性感?在伊斯蘭教裡,這是不可能的!但我現在很能適應了,將來如果有朋友來台灣,這些都是很好的介紹題材。 台灣還有很多優點,像台北捷運,是全世界最乾淨的捷運,歐洲、美國的捷運,都沒台灣好。台灣也是我去過最安全的地方,有一次我的背包掉了,幾天後,我收到別人寄回來的背包,包括護照、手機和超過七千元的台幣,一件也沒少。 戴頭巾 有人不敢坐身邊 但是,因為我戴頭巾,捷運上有些父母不敢讓他們的小孩跟我一起坐!他們大概看到穆斯林就想到恐怖分子吧?也有人就當面討論起我,但我馬上用中文回答他們,他們嚇一跳,哈哈! 太美國 不知非洲鬧饑荒 問:對台灣同學有什麼建議? 答:我和同學在清華成立國際聯誼小團體,不同國籍的人,用英語介紹自己的國家、討論時事及全球化議題。台灣人的英語能力不錯,就是不敢講,還有缺少國際觀,除了美國之外,大家太少關心世界上發生的事情。 比如談起非洲發生的戰爭、饑荒,同學會吃驚地問:「啊,真的嗎?」這是我覺得比較不足的地方。 身女生多 「除了男人 什麼都有」 葛若琳 (Caroline Gluck) 國籍:英國 在台:三年半 現職:BBC特約記者 英國人葛若琳說,住在台灣愈久,愈發現台灣的好,問題是台灣不懂得包裝與行銷。葛若琳喜歡亞洲,曾住過柬埔寨及韓國首爾。她對台灣有眾多單身女性印象深刻,「除了男人,她們什麼都有。」 很多朋友對葛若琳說:「你在我們從沒去過的地方耶!」所以她開了部落格「Caro's Choice」,要讓國際朋友多認識台灣。 問:你對台灣社會有何觀察? 答:台灣有八十萬單身女性的比率是很高的,晚婚、不婚的趨勢愈來愈明顯;台灣的生育率低,在亞洲僅高過香港、南韓,是很特別的現象。 像樣好男人 都到大陸去 我有很多卅多歲的女性朋友,她們對找尋人生伴侶有很高的期望,她們覺得像樣的男人卻好像都到大陸工作去了;前一陣子,我有個採訪對象還說,好男人似乎都不在台灣了。 台灣女性受高教育,有很好的工作、經濟獨立,也有活躍的社交生活和人際網絡,男性也許沒有相對等的成長,這些女性會覺得:「我為什麼要妥協?」除了男人,她們什麼都有。 很多台灣女性旅行全世界,有很開放的視野,但大多數的台灣男性可能還是只想娶個在家打掃煮飯的傳統老婆。台灣中下階層的男性,到東南亞去找外籍新娘;雖然台灣女性仍受傳統的家庭期望與社會規範所制約,但她們愈來愈覺得,好像到其他國家才能找到適合的另一半。 對待外地人 熱情又好客 問:你最喜歡台灣的什麼? 答:來台灣之前,我對這裡沒什麼概念,以為和南韓很像。後來才發現,台灣、南韓雖然都曾被日本殖民統治、走過民主歷程,但對日本的態度截然不同,主要是兩個國家對外來者的態度非常不同。 南韓還是種族很單一的社會,我住在首爾時,很少在街上看到外國人;台灣人很不可思議地歡迎外地人。台灣人很好客、很樂於助人。如果我是推銷員要推銷台灣,我一定會大力推「台灣的人」。 英文資訊少 地方很難找 問:為什麼你說,待得愈久,才愈發現台灣的好? 答:因為台灣缺乏好的包裝和行銷,不容易讓人一開始就喜歡。我覺得台灣不是很了解外國人的喜好,而且到處都缺乏英文資訊,很多地方很難找,要轉車或換交通工具就更難了。 這幾年我去過很多原住民部落,到外島看過澎湖綠蠵龜產卵,也進過故宮的山洞庫房,我覺得台灣最棒的就是文化的多元性。這麼多原住民部族,還有客家、漢文化,再加上外籍配偶,讓台灣文化變得豐富有趣。 去年我曾為英國BBC電視台報導台東的南島文化節,說台灣企圖藉文化資源尋求全球三億人口的南島語族的認同。製作人嚇一大跳:「台灣有原住民?」很多人只知道台灣有高科技工業,對台灣文化的認知非常有限。 問:行銷台灣,有何具體的建議嗎? 答:南韓挾文化浪潮的勢力推廣觀光,很值得參考。 像「大長今」電視劇、流行音樂,都吸引很多國際人士想到南韓。以前如果不會韓文,在餐廳根本沒辦法點菜;現在南韓的計程車司機都要上英文課,英文如說得不好,還可以撥個電話號碼,就有翻譯組織的人會幫忙,比以前真的好太多了。 對罵傳海外 誰覺台灣好 更重要的是,國家形象不能只靠旅遊廣告,而是靠平常印象塑造出來的。你不能期望國際間在CNN、BBC看到台灣藍綠對罵等負面形象時,還會覺得台灣是個美好、讓人想去的地方。

東協筆記:新加坡清廉 怎麼辦到的?

2008年09月02日
公開
11

東協筆記:新加坡清廉 怎麼辦到的? 2008-08-30 中國時報 【梁東屏】  前總統陳水扁涉貪瀆、洗錢風波鬧得滿城風雨,台灣也派檢察官慶啟人前往新加坡調查陳水扁及其家人在星國開設私密帳戶的資金來往,以期能釐清案情。  有句老掉牙的話「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這句話在陳水扁身上顯然得到了絕對的應證。同樣的,亞洲各國歷來也多有領導人貪腐事件,犖犖大者如當年的菲律賓總統馬可仕、艾斯特拉達、印尼總統蘇哈托等等。  新加坡的領導人一天到晚被人批評為獨裁、專制,他們當然是具有「絕對權力」才會被批評成這樣。然而有趣的是,新加坡的領導階層卻是亞洲乃至於全世界最不腐化的一批人。  「國際透明度組織」定期公布對全球一百六十三個國家所進行「清廉指數排行」的調查結果,新加坡就經常被評為亞洲最清廉國家。  那麼,這個曾經被前台灣外交部長陳唐山譏為「鼻屎大國家」的新加坡究竟是怎麼辦到的呢?  很多人都知道,新加坡為防治貪腐採行的一個方法是「高薪養廉」。總理李顯龍的薪資是全世界領導人中最高的,高達超強美國總統布希的五倍。新加坡部長級官員薪資也是其他國家同輩官員之冠。  這個做法的理論基礎是,公務員薪水優渥,讓他們不會想貪汙,或者盤算下覺得貪污反而划不來。  實則,單靠高薪並不能保證一定足以「養廉」。陳水扁的薪水難道不高嗎?他甚至還曾自動減薪來為貪汙的事實作掩護、作辯解。因此,新加坡政府除了「高薪養廉」之外,是還有其他配套的。  舉例而言,新加坡在選擇「從政同志」時特別注重「候選人」的人格品質。根據瞭解,新加坡政府在選定準備重點培養的政治人物之後,內政部會派人跟監所選定的候選人,暗中觀察其生活、行為,這個「觀察期」可以長達數個月。  候選人之所以會被相中,基本上能力當然已不成問題,因此觀察期重點即在於考察其人格品質。這個做法,其實就是中國人所說的「選賢與能」。  早期在李光耀時代,甚至要求嚴格到要家庭完美。換句話說,能力再高強如沒「正常」家庭,當年在新加坡是無法從政的,因此據說有些政治人物即便是家庭出現問題,都會忍著不敢曝光。  新加坡整個制度的建立與其開國總理李光耀有不可切割關係。李光耀雖是華人,卻是接受英式的教育成長,深切瞭解兩種文化優缺點,因此在新加坡獨立之際,李光耀採行的是英國式的文官制度,這就賦與了新加坡先天的良好體質。目前在世界上防治貪腐有成的國家中,不乏採取英式文官制度的例子,除新加坡外,還有澳洲、紐西蘭、香港。  這個制度整治貪腐的重要手段是「嚴刑峻法」,只不過李光耀深知徒法無以自行,再完善的法律,也必須由人來執行,人一旦腐化,法律就形同虛設。在世界上許多貪腐盛行的國家裡,這樣的例子也屢見不鮮。因此除了制度之外,新加坡還有另一套適合國情的做法。新加坡的法律明文規定,被宣佈破產者不能從事政治,用意自然是防止這類人士利用從政的機會進行貪瀆。新加坡的公務員依規定不能從事生意,買賣股票、房地產的投資則被允許。  新加坡對公務員收禮也有極為嚴格規定。若干年前,「中天電視」曾到新加坡專訪內閣資政李光耀,當時採訪團帶了一件「琉璃工房」禮物,結果李光耀表示他雖然很喜歡那件禮物,但是按照星國政府的規定,如果收下的話要自己出錢買下,可是那件藝術品的價格實在太高,只好「敬謝好意」。  另外,新加坡的反貪汙局直接向總理負責,一旦發現官員有貪汙事實,懲罰相當嚴厲,絕無寬貸。部長級的官員也要向總理呈報私人資產。  即便如此,新加坡建國四十多年以來,也先後發生過發展部長鄭章遠、職工總會領袖彭由國以及黃循文等三件貪腐大案。可見得防治貪腐確實難為。

學校見面禮 裡子仍管教

2008年09月01日
公開
6

學校見面禮 裡子仍管教 【聯合報╱胡玉立�家管(美國紐約)】 拜聯合報大幅報導簡媜《老師的十二項見面禮》之賜,今年的開學季,大概有不少家長忙著問:「你家孩子從學校收到了什麼『禮物』?」接著興致勃勃地比對每項禮物的「象徵」意義。然而,美國小學開學見面禮有美式教育背景撐出一片晴天,台灣家長該問的或許是———「開學了,然後呢?」 受「啟發」而生的種種見面禮中,有些小學送「乖乖」,希望孩子能乖乖聽話;有些學校送《弟子規》,希望孩子懂得做人處事的道理。有的大學高段一些,送「棉花」象徵潔白抗壓有吸收力等等。這些固然都是學校一番心意,但硬生生的模倣都帶著格格不入的荒誕。最初的創意在此時此地演變成表象的流行跟風,尤其是當這些禮物在骨子裡仍舊是台灣傳統教育對孩子的種種「要求」而非溫暖的內在感化時,更讓人有股冷颼颼的寒意。 自己這兩年帶著孩子陸續接受美國和加拿大公立小學的開學洗禮。美國紐約的公立小學一開學沒送什麼見面禮,反倒先要求家長準備好文具若干,面紙、衛生紙數盒,由孩子大包小包帶來捐給學校使用;這些平價生活用品,後來完全用在孩子身上。還沒入學,我們就已感受到必須為學校做些什麼的熱鬧氣氛。 加拿大政府稅收較豐,學校沒要求準備文具。但孩子在開學日帶回一本索價五元加幣(約一五○元台幣)的彩色年度計畫簿,圖文並茂地記著學校基本規定,以及對家長和孩子的期許,它同時也是孩子每天的功課記錄本和家庭聯絡簿。校長在校門口親切地和每個孩子打招呼,班級老師愉快地對家長說,「看,孩子們多麼渴望到學校來學習啊!」 初到異地的女兒,誠惶誠恐的上學,笑容滿面、蹦蹦跳跳地回家,滔滔述說老師、同學都對她很好,很喜歡新學校云云。當下,自己不由得想起以前在台灣曾聽很多人說過,小學老師開學後一定要給孩子下馬威,以後才能管得動。是什麼樣的教育環境,讓原本應該愛心無限的老師,必須如臨大敵地想出狠招來「管教」孩子,而非「教育」孩子?

天堂不撤守─絕不鄉愿:獨善其身或兼善天下?

2008年09月01日
公開
7

天堂不撤守─絕不鄉愿:獨善其身或兼善天下? 2008-09-01 中國時報 【陳長文】  中國時報邀我撰寫專欄,想了近十個欄名,最後決定以我曾寫過的文章中的一句話「天堂從不曾撤守」,濃縮作為專欄欄名。 不管是文章中或專欄裡,我想說的是,「天堂」不只是一個場所,更是一種情操、一種堅持、一種期待。社會有許多有高尚情操、關懷弱勢的人,所以天堂存在於人間;有許多人堅持正直、不與惡妥協,所以天堂不會從人間撤守;有許多人從不因負面事件而氣餒、始終抱持著幸福期待,所以天堂暖流可以穿透炎涼世態,直抵人心。  簡單交待欄名的原由,第一篇專欄文章,我想繼續談過去我常常投書報端談的「不鄉愿」這三個字。  我覺得社會可以概分為四種人:兼善天下是最高尚的人;獨善其身者是次高尚的人;次低劣的人是獨惡其身者;最低劣的人是兼惡天下者。  最高尚的人不鄉愿,不僅會以「善的標準」求諸其身,誓與遵行,也會以「善的標準」求諸天下,糾舉不義。這樣的人容易折損,故在社會上,尢其是政治場域裡是少之又少、但又絕對必須。王建?即屬於這樣的人。  而次高尚的人,會以「善的標準」自我要求。但會不會以「善的標準」要求他人則要看情形了。可能看的是「人情」,關係愈深,人情干擾愈重。可能看的是「利益」(包括金錢、權力、名位等等)。有些人不會為「利益」作出不正直的事,卻可能會為「利益」容忍別人做不正直的事。  一位敬業、絕不貪汙的人,面對上司或同事貪汙不法時,會不會舉發?當舉發可能會使他丟工作、無法養家活口時,他可能選擇「沉默」。這仍可以譴責,但會是帶著同情的譴責,因為,他們的選擇不多。  還有一種人當他選擇不鄉愿時,也許他的利益會受損,但他卻有「較大的能力」承受。以馬英九與蔡英文為例。馬英九「自己」有「道德潔癖」,這一點沒有多少人會質疑,因此,他絕不會是另一個陳水扁。蔡英文,從有限的資訊看起來,應該也是個乾淨的人。馬英九與蔡英文至少都稱得上「次高尚的人」。  馬英九對政治場域上自己以外不正直的人或事,會試著改變,但遇到強大壓力時,有時則可能會「獨善其身」地迴避或做一半(例如黨產和軍購的處理)。蔡英文則對陳水扁及其週邊的人涉弊一事,從頭到尾的曖昧、閃躲,令人失望。馬至少還會「試」著改變,蔡卻連「試」的勇氣都看不到。  和其他有生活壓力的人不同者。若馬、蔡兩人在從政之初就堅持不鄉愿,以政治現實論,一個可能選不上總統,一個可能當不了民進黨主席。但他們還是有很多可以安身立命的職業選擇。  此外,當他們「不鄉愿」時,對國家社會的影響力將會是極大的。過去做不做得到不鄉愿先不計較。若此刻開始,馬總統不鄉愿,將會是國家社會更正義、更清廉的保證;蔡主席不鄉愿,將會是民進黨斷絕過往深涉貪腐的強大力量。所以,他們如果鄉愿,該受的責難將大於那些選擇無多,或者代價太大的人。  第三種類型|獨惡其身的人,多半是一些個人犯罪,茲不深論。  第四種類型|兼惡天下的人,是最惡劣的人,陳水扁前總統可謂顯例。因為他的職位、身分,他廣涉貪腐等於為國家社會、他所屬的政黨乃至他的家庭子女,都全面地做了最差勁的示範。  而這四種人中,第三種與第四種難以期待。第一種人,因為個性剛直,要在政治場域中不折損是鳳毛麟角。於是,在追求公義社會的目標上,最該被期待與要求的,將是第二種人,若他們突破過往「獨善其身」的態度,對不公義的事勇敢撻伐。對重振綱紀、促進廉能政風將會發揮極為強大的影響力。  最後,文章中雖然舉了政治上貪汙不法的例子,但不鄉愿抉擇其實在生活與工作的場域中時時會遇到,當同事在業務上犯錯時,要就事論責,還是要顧念情分?當朋友、親人有做不對的地方時,該指正還是該沉默呢?這些選擇都不容易,鄉愿與否,取決的是對自己當為何人的人生態度。

什麼時候我們應轉彎往原點的點呢?

2008年08月30日
公開
27

什麼時候我們應轉彎往原點的點呢? by 花蓮門諾醫院 黃勝雄院長 1983年以前我和一般去美國留學的華人一樣,為在學術上能出人頭地,我早出晚歸。 我是醫學院神經外科的副教授,我是許多同僚醫生中最受歡迎的腦外科醫生,所以我的病人特別多。在美國時,一般的人很現實和精明,他們都會查問如果有護士或醫生需要腦神經外科醫生照顧的時候,他們會去找誰,他們把這樣一位醫生叫做〝 Doctor's doctor〞。 我就是許多醫生的腦神經外科醫生。因此我的病人最多,一年 365天要開360個病例,加上每天看門診、住院的病人,每年至少有5000人次,這樣可想而知我是多忙碌。 有時深夜歸家的途上,我會想到,我的兩位可愛的孩子不知道今天乖不乖?在學校有沒有問題? 我的心裡有時很虧欠,找不出時間在週末時應他們的要求一起去打棒球、騎馬或釣魚。 我只能自我安慰的說,我已經替他們的活動空間買下 四甲地的家園,他們可以找朋友來家裡玩、可以露營、可以游泳、可以爬樹摘花。比起我小時候的成長環境好多了。而且我要替他們存錢,繳最好的私立學校昂貴的學費;我要為他們存銀行的帳戶,做大學及研究院的教育基金;我要為他們每一個人設立一個信託基金,好叫他們中年以後做事業時有個基金;我要為年邁退休的父親設一個基金,所以他不必每個月向孩子們要錢,我要 ...。 有一個星期天我們全家上禮拜堂,主日學後因我內人有婦女會的聚會,我就帶兩個孩子去中國餐廳吃麵,然後送他們回家,我就馬上回醫院巡視病人。 在開車的路上,我的胸口開始感覺悶熱不舒服,於是我把那部完全自動控制賓士的坐位調整,窗戶打開來通風,我想胸口痛或許會改善。但是到了醫院,停好車走進急診處入口為止並不感到改善。我請在急診科的住院醫師替我做一個心電圖,結果是正常,剛好有一個心臟科專家走過,就請教他的意見,他看了我的心電圖,看了我的病例,也聽了我的心臟,就判定我要住院。 他的理由是:他及大家 (全醫院) 、全社區,不能冒險失掉一位像我這樣好的神經外科醫生。我辯論說,我的祖父 86 歲,我的父親67歲都健在,沒有家族病歷是心肌梗塞的。他反駁說,他們不是神經外科醫生,沒有我所受到的壓力。 結果我住進了心臟加護病房三天三夜,他們為我做了一套完整且近乎 10萬美元的檢查,檢查結果是認為說大概是中國麵湯中可能放太多味精而使我的冠狀動脈產生痙攣的現象,所引起的症狀,我沒有心肌梗塞或冠狀動脈硬化。 第四天早上,我從加護病房出院,就走到開刀房做手術。是責任感和榮譽感,既理性又感性地,我這樣做了。 但是,從此我的人生觀有了一個很大的改變。因為在住院的期間我看了很多書,其中一則是俄國文豪托爾斯泰的短文 ... 故事這樣說: 有一位農夫,早出晚歸耕種一塊貧瘠的土地,他勤奮的工作,午餐也顧不得吃,太陽要下山的時候,就嘆息時間太短,也常常自言自語的說: have to save something for rainingdays 。(我務必積蓄五穀,以備不時之需。)有一位天使聽到了,覺得農夫很可憐,就靠近對他說:「你很認真,對父母有孝行,對子女有愛心,對鄰居和睦相助,所以上帝要賞賜你更多的土地,讓你富足。今天,從這做起點,你能力所及的去跑,等你繞一圈子回到原點時,我會將圈圈以 內的土地贈送給你,讓你飽足。」 這個農夫真是高興極了,馬上就開始跑,也忘了帶飲水,只顧往前跑。當他跑了半個鐘頭後,往後看,啊!真高興,他想:我這輩子夠用了,這塊地所產的五穀能供我一輩子。他想停下來了,但是又想到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我應該為我的兒女再跑一段路,讓他們也有一點的家產才是,於是又跑了一個鐘頭,他又渴又累、汗流浹背。他往後看,離起點的地方已經很遠了,也許應該折回。可是他又想起了他的兄弟姐妹,他再往前跑了一段。他的胸口開始有一點悶熱,頭有一點暈。他開始想:唉!我畢竟年紀大了,身體狀況大不如從前,我退休了以後怎麼辦呢?也許我應該再多跑一點路。可是就在這個時候,他體力不支倒地,不久就死了,連回到原點的機會也沒有。當然,什麼土地都沒有得到。 故事的精神是說: 當人太貪心時,最終會變成什麼也得不到 。 從此以後,我修正了我的人生觀,我開始回轉,不應該像那農夫一樣貪婪不知足 。我每一年拿一個月的休假做義工,做短期的醫療宣教師,到醫療落後的國家服務或教學,也打算從55歲到65 歲獻給主用。 這期間使我有機會遇到了很多朋友和信仰的前輩,也學習到服侍人的樂趣。1984年在墨西哥的全世界基督徒醫師會議中,認識了手外科及痲瘋病專家Paul Brand 醫生,成了我的朋友。 1985年在拜訪 Sister Mother Theresa 時,學習到了她節儉的真理,她告訴我說「 Live Simple,so thousands of others can simply live」 -因我們的節儉,所剩下的資源可供給成千的貧困人繼續生活下去。 1986年我來門諾醫院當義工一個月,第一次和前院長 Dr.Brown 相處,有一天晚上他請我和內人去他家吃飯,我發現 Mrs. Brown 的手指頭因為花蓮的濕氣重而得了風濕症,並且有腦幹微血管的破裂出血。Dr. Brown也有手痛,因常吃Aspirin而有耳鳴和重聽。雖然如此,他們還是繼續為後山交通不便、醫療不發達的台灣人奉獻了前後將近有四十年之久的 時光。使我這個台灣人真感激又羞愧。 1990年薄院長退休回美國,連退休後的住家都沒有,這種捨己為人的情懷更教我佩服。1991年他在洛城接受台美基金會的台灣奉獻獎時,他呼籲:「我為台灣奉獻了這一生,我盼望台灣人,尤其是台灣的醫生也能像我一樣為自己的同胞,尤其是弱小無助的、需要人照顧的花蓮百姓服務,很可惜!台灣的醫生好像覺得到花蓮很遠,到美國比較近,沒有人要去花蓮,倒是很多人跑到美國來。」 他的這句話很扎心,對我來說,好像是在對我說的一樣,也更進一步的把我拉回到我起跑的原點 --台灣。我 1993年底回來接下薄院長的使命-去服侍最小弟兄當中的一位,就是服侍上帝。為原住民、為偏遠地區的人民健康來服務。 另一個意想不到的快樂是,我能在台灣頭部外傷頻率最高、死亡率最高的花蓮地區來應用我的專 長-腦神經外科。 天使沒有應允我土地,但是祂賜給我很多平安、給我豐富的生命、給我很好的健康。 親愛的朋友!我們都是跨越世紀的現代人,我們一直在往前跑。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什麼時候我們應該轉彎往原點的點呢?

《美麗中國: Wild China》

2008年08月28日
公開
11

Wild China Time-lapse http://tw.youtube.com/watch?v=YM2YcVsYETQ http://tw.youtube.com/watch?v=XlaZZWbUPlI&feature=related http://www.bbc.co.uk/sn/tvradio/programmes/wildchina/ 《美麗中國: Wild China》,最棒的中國自然紀錄片! 剛看了第1集,不論是視角、攝影還是配樂,都是我看過關於中國的紀錄片中最棒的!插秧、燕窩讓我聯想到了小時候在外婆家。洞穴、蝙蝠等拍攝難度不是一般的大。總之這片子更深入地發掘了中國的自然之美和驚奇之處。 我上次印像深刻的關於中國的紀錄片是Discovery Atlas的《列國圖志》,而這次《Wild China》總共有6集,更長更全面。 劇情介紹:   由中英聯合攝制小組拍攝的一部關於中國野生動物和自然風光的系列記錄片將於今年下半年在全球播放,其中有些野生動物和風景的鏡頭從未在銀幕上出現過。   這部系列片將成為中英兩國聯合電視制作的一個裡程碑,片名為《美麗中國》,在北京的一個典禮上上映,現場觀眾有幸對這一將成為經典之作的記錄片投以驚鴻一瞥。   《美麗中國》由世界聞名的英國BBC自然歷史制作小組和中央電視台影視制作主力——中視傳媒——合作制作。該片也是BBC和中國電視台的首次合作。   《美麗中國》將全部以高清晰度方式拍攝,將使觀眾置身於中國的多彩風光中,包括漢代宮殿、蒙古草原和維吾爾的沙漠、絲綢之路、青藏高原。影片還包括罕見的大熊貓和一種珍稀的中國特有的食魚蝙蝠的珍貴生活記錄。   BBC環球公司已經授權全球超過25個國家可播放《美麗中國》系列片,今後這一數字還將擴大。   英國駐華大使歐威廉爵士在談到這一系列片對中英兩國關系的重要性時說:“《美麗中國》是一部具有空前雄心壯志的自然歷史系列片。該片的成功拍攝及制作不僅是兩國電視節目制作合作的成功,也是中英兩國創意產業領域的一次成功合作。”   英國是創意產業的全球領軍者,也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音樂原創國和第二大電視節目出口國。

不一樣的人生--你幫過多少人?

2008年08月27日
公開
5

不一樣的人生--你幫過多少人? 朋友轉來網路上流傳的短文,<成功不在於你贏過多少人,而是你幫過多少人,文中如此說道: 「真正大師不是擁有最多學生的人,而是協助最多人成為大師的人。」 「真正領袖不是擁有最多追隨者的人,而是協助最多人成為領袖的人。」 「這一生不在於『你超越多少人』,而是你協助多少人不斷超越自己」 「未來成功的新典範:不在你贏過多少人分享是一種成就。」 文中提到幾則小故事如下: 一、一個小學生的徵答 上海一家電器公司的有獎徵答,題目是:「上海到倫敦怎麼去才好玩?」,第一特獎是四十吋彩色電視機。 參與這個活動的情況異常熱烈,書信有如雪片一般地飛來。競逐者來至全國各地,其中不乏教授、大學生、上班族甚至家庭主婦等,答案是無所不包,創意是無奇不有。 決選的結果出乎意表,由一個小學生雀屏中選。他的答案很簡單: 「跟好朋友一起去最好玩。」的確如此,誠如評審一致給與的評價:分享的快樂,遠勝過獨自的擁有。 二、發明火藥的諾貝爾 從前瑞典有一個人名叫諾貝爾。他在讀小學的時候,成績一直名列班上的第二名,第一名總是由一個名為柏濟的同學所獲得。有一次,柏濟意外地生了一場大病,無法上學而請了長假。有人私下為諾貝爾感到高興說: 「柏濟生病了,以後的第一名就非你莫屬了!」 諾貝爾並不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將其在校所學,作成完整的筆記,寄給因病無法上 學的柏濟 。 到了學期末了,柏濟的成績還是維持第一名,諾貝爾則依舊名列第二名。諾貝爾長大之後,成為一個卓越的化學家,最後更發明了火藥而成為鉅富。 當他死後,並將他所有的財產全部捐出,設立了知名的諾貝爾獎。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孳息,獎勵在國際上對於物理、化學、生理、醫學、文學、經濟及致力於人類和平有所貢獻的人。 因為諾貝爾的開闊心胸與樂於分享的偉大情操,他不但創造了偉大的事業,也留下了後人對他的永遠懷念與追思。最後在歷史上,大家都認識考第二名的諾貝爾,但鮮少人知道,永遠考試第一名的柏濟啊! 從諾貝爾的故事中,我們獲得一個深沉的感受,諾貝爾的成功,絕非只靠他的聰明才智而已,更重要的是他的心胸氣度與分享的態度。 真所謂:「格局決定結局、態度決定高度」是也! 三、森林之王人猿泰山 人猿泰山為什麼被稱為森林之王呢?論力氣,它比不過大象;比速度,它比不過獅子與老虎;比靈敏,猴子有過之而無不及。 泰山之所以在森林稱王,不是依賴武力與體力,他靠的是關係! 他和每種動物交朋友,關心他們也照顧他們,所以大家都喜歡他。 所以當泰山有急難時,大叫一聲:「喔耶喔!」每隻動物都出來,樂意幫忙他。 泰山的叢林法則,其實也可以運用到現實的社會中,我們可以發現,真正成功的人,絕不只靠自身的實力,其實他更懂得整合人際資源,進而創造更多價值。我們能夠去了解可運用的資源,去發展良好的關係。一旦整合發揮,人人都會叫你第一名喔! 上述三故事中,故事一表達的是「分享」,故事二、三表達的是「助人」,該文作者傳達了「分享」與「助人」,都是一樁令人快樂的好事的觀念。 這讓我想起杜拉克在他的《旁觀者》一書中的一段話: 1950年 1月3日,杜拉克跟隨他父親去拜訪知名的經濟學家熊彼特。時年66歲的熊彼特當時仍在哈佛大學教書,同時兼任美國經濟學會會長,老杜先生與他見面時笑著問道:「你現在還會希望後人怎樣記得你?」,熊彼特聽了放聲大笑,杜拉克也跟著笑了起來。因年輕時的熊彼特,曾希望有人記得他是歐洲最偉大的情聖、最偉大的騎師或許也是全球最偉大的經濟學家。 熊彼特說:「是啊!對我來說這個問題還是很重要,但我現在的回答可不一樣, 我希望人們會記得,我是將好幾位聰明的學生,調教成一流經濟學家的老師。」 他接著又說:「你也知道,以我現在的年齡已經能體會到,光讓別人記得你的著作或理論還不夠,除非你能讓其他人的生命因你而有所不同,才算真的有所作為。」 拜訪的五天後熊彼特與世長辭了。 「能讓其他人的生命因你而有所不同」豈不是幫助他人創造價值? 您若有能力幫助他人創造價值,那麼你自己的價值不也會因水漲而船高嗎?若有機會,讓我們一起來幫助他人創造價值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