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Blue-field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最後一代外省人》屬於父親的國家

2008年10月29日
公開
9

"我對選邊站憎惡至極,為政者做人處世的態度、政策和觀點,這可以討論支持或不支持,但光搬出名字、政黨,就要做二分法,我覺得不可理喻"...成英姝 My thoughts exactly! ............................. 最後一代外省人》屬於父親的國家 成英姝 【聯合報╱2008/10/28 】 我父親那八十歲老外省的部落格竟會引起許多回響,本就出乎意料,但當中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外省第三代年輕朋友們的留言。 「我爸爸本來是察哈爾人,但後來這個省在大陸上根本就已經不見了,那爸爸現在心裡到底覺得自己是哪裡人?有時候接到民調電話,最後對方會問我是哪裡人,一開始我會很機伶且怕麻煩地說台灣人,但這種民調電話多接幾次你就知道,他們有自己的一套定義,總之就是『以爸爸為準』啦!『所以,你是外省人。』電話那頭做問卷的學生很肯定的這麼告訴我。這年頭喔!真的是……無論如何,我很高興還能被這樣認為。」 我感到這當中值得玩味的是,外省二、三代族群認同的形成。 首先,我們的父親、祖父輩來此,是一群流亡者,我們是流亡者的後代,老實說,並沒有很堅實的家族意識灌注在我們身上,隨便舉個例子,誰家裡有祠堂?我們家不可能還供著祖先,光是如此,很顯然跟祖上就是斷裂的狀態。小時候過年,父親還會在客廳的牆上貼上紅紙條,寫著成氏祖宗牌位的字樣,吃完年夜飯父親會要我們祭拜祖先,祈願祖先庇佑我們,但事實上,這種感覺是非常淡薄的。我自己完全不認為有來自父親和家庭的民族意識,我的成長時代,國家和民族意識不是由家庭灌輸的,而是來自於教育,我指的是由政府主導的學校、社會教育。 若要問我的民族和政治意識認同是否受父親的影響,那我要回答事實剛好相反,影響當然有,但是反效果,我的脾性愛和父親唱反調,事實上我不來意識形態這一套,且反感得很,我對選邊站憎惡至極,為政者做人處世的態度、政策和觀點,這可以討論支持或不支持,但光搬出名字、政黨,就要做二分法,我覺得不可理喻;可是一碰到我爸,反射性的唱反調本能甚至使我快變成為反對而反對,父親若是說些倒向藍的話,我就偏偏倒向綠。但這都是些浮面的、無意義的爭論。回過頭來,本質呢? 我父親大抵還算是溫和的人,他不會用激烈的方法、態度來表達他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但這不意味他不強硬,事實上他比騾子還麻煩,他的姿態往往看起來開明、開闊,謙虛而有包納性,他不是會為信念發神經或殉道的那種偏激派,但他骨子裡對信仰的堅持(我說的「信仰」,指的就是一個人為價值奉守的核心信念),與殉道者的頑固和強烈無異。 我現在要說的就是我們這些後代人,受家庭的影響,父母身教言教的影響,要說在國族意識上受薰陶、內化的,其實在此,這是我說的浪漫主義的一部分。政治的浪漫,對天下責任的浪漫,這是古典的我們對政治的想像,而今是一個英雄隱沒絕跡、救世濟民乃大笑話的時代,真正的失根在此。每個人都在一座魯賓遜的島上。

醫師下鄉看病

2008年10月28日
公開
8

電視台多播放一些這樣的新聞該有多好啊! 鎮醫生發財車 出診看老人 【聯合報╱記者胡宗鳳�高雄縣報導】 2008.10.27 田寮衛生所主任陳裕全(左)免費為老人家「出診」,常常將醫療車直接開到患者家裡,讓老人家感到窩心。 記者胡宗鳳�攝影 「這個少年醫師實在蓋好,一禮拜都來看我們一次,就像我的後生。」八十歲的田寮鄉民陳清祥說,他罹患肝病多年,關節退化又嚴重,走幾步路就感到痛苦,若非這位「少年醫師」定期來家看診,他可能就不看醫師,「青菜呷藥了」。陳清祥口中的「少年醫師」,是35歲的衛生所主任陳全裕。 位處偏僻的田寮鄉,全鄉兩千多位老人有半數以上是獨居狀態,且多半都罹患慢性病;衛生所是田寮唯一的醫療院所,老人家大小病都要仰賴衛生所,但因交通不便,很多老人不得已才會去衛生所。 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的陳全裕,原是成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三年前聽說田寮鄉沒有醫師,便自願到田寮鄉為老人家服務,還「買一送一」,讓小兒科醫師妻子到衛生所義診,夫妻倆抱著做善事的心情行醫,建立「到宅服務」的巡迴醫療模式,逐漸口碑相傳。陳全裕說,老人家都會這裡痛、那裡痠,而且鄉內有很多老人連騎腳踏車都不會,等公車又不易,因此常常花上半天「走到」衛生所來看診,他看了於心不忍,才想出這套「到宅服務」的方式。 他利用周一到周四下午,與公衛護士開著醫具藥材齊全、有如「小藥局」的發財車,一路巡迴醫療;除了開到病患家門口,還可讓老人中途攔截看診,讓老人家覺得既方便又窩心。 「會到鄉下執壺的醫師,那會有好醫術?」陳全裕說,當初親友都反對他來田寮鄉,而初期來到田寮鄉時也不被鄉民看好,如今鄉民都信賴他,醫病關係很好,讓他很有成就感。

給寶比的六封信之六

2008年10月27日
公開
8

給寶比的六封信之六 郝明義   你會遇上這麼一張地圖 寶比: 最近,有位年輕人在網站上問了我一個問題: 「如果一個人照著學校填鴨的方式被教育,照著學校安排的課程念書而能順利考上好學校、出社會能找到好工作、可以結婚,成家,過著雖然平凡但卻踏實安逸的日子,有屬於自己的小小幸福 那……讀其他的書是為了什麼呢?有什麼真理是那麼切身的嗎?是為了做為一種消遣,一種心靈調劑嗎?還是純粹為了喜歡而讀書呢?」 我想告訴你,我是怎麼回答的,以及,後來我還想多說一點的事情。 ● 這麼說吧,閱讀不是獨立存在的一件事情。在我來看,如何看待閱讀,要先看你怎麼看待人生。 很多人都會說,人生是個旅程。可是,不同的人,對旅程有不同的期待。有人認為人生這個旅程的範圍,像是台北的捷運系統,北去淡水,南到南勢角,也就夠了。有人不這樣想,他覺得不騎單車繞台灣一圈不算。又有人覺得還不只如此,總要往歐洲或是沙漠或是南極出發。總之,大家用的「旅程」兩個字是相同的,但是對旅程所想像與期待的,卻因人而異。 那閱讀是什麼呢?閱讀,就是閱讀人生這個旅程所需要的地圖。你對閱讀有什麼想像與期待,就看你對人生這個旅程有什麼想像與期待。如果你認為自己的人生旅程就是台北市捷運所及的範圍,並且有信心永遠不會有什麼外來的變動會逼使你離開這個範圍,那你當然就會很滿足於有一張台北市的地圖,知道如何使用這一張地圖就好。你不需要再思考閱讀這件事情。 然而,如果不是呢?如果你把人生想成一個遙遠的旅程,不常有人去的旅程,甚至自己也不知道目的地的旅程呢?如果你相信人生這個旅程總是意外連連,隨時都可能被逼進一個完全陌生的狀況和環境呢? 你就需要擁有隨時尋找新的地圖,閱讀地圖的能力了。閱讀,就是在培養我們尋找地圖,閱讀地圖的能力。 這樣比喻之後,你應該可以知道閱讀和人生的關係了。 有時候,我們是先想到一個目的地了,但不知道怎麼去,所以要倚賴閱讀地圖所尋找到的途徑。 有時候,我們是覺察到自己迷路了,所以要找份地圖來了解一下狀況,看如何找出下一個出口。 又有時候,我們是看了地圖,發現了一個自己從沒有人想像過的目的地,因而開始決心踏上一個新的旅程。 ● 尋找新的地圖,閱讀新的地圖這些事情,又和你的心態有關。 如果你認為這些事情都是學校教育應該告訴你的,那麼,最晚到大學畢業之後,你也就覺得手邊的地圖足夠了,閱讀地圖的能力也足夠了。 然而,如果不是呢?如果你認為,即使活到七老八十,活到人生的最後一刻,我們還可以相信自己的旅程下一步就有個新奇的未知可以探索的話呢? 我們的學校教育,從沒有教我們如何尋找地圖,閱讀地圖,而只是讓我們不斷地背某一些他們認為重要的地圖上的他們認為重要的地標而已。 這就會出現一些問題:第一,學校教育認為這些地圖上重要的地標,不見得是你閱讀這些地圖時候所需要參考的地標。第二,學校教育裡認為重要的地圖,不見得是你的人生旅程所需要的地圖。第三,習慣了學校提供你的地圖和地圖上所強調的那些地標之外,你不知道自己還可以尋找一些什麼樣的地圖,拿到之後又可以如何閱讀地圖。 所以,我認為不論任何教育,任何閱讀,最重要的事情應該是教我們如何具備尋找地圖,閱讀地圖的能力──透過書,透過網路──而不是只教我們把住現有的幾張地圖,把地圖上的地標背了個滾瓜爛熟。 而閱讀既然是和人生這個旅程相結合的,那就可以知道,閱讀一定是多重功能的。旅程總有目的地,所以,閱讀是有目的性的。但同時,旅程中會看到大自然的風景,會遭遇意想到及意想外的人,會有奇異的叉路引進一個夢想之外的新天地,所以,閱讀也可以說是一種消遣,一種心靈調劑,一種不為什麼,純粹為了喜歡而有的喜歡。都可能。並且可能混合在一起。 我從第一封信起,就希望你最遲從中學開始,要自己開始探索人生的旅程,並且尋找地圖,閱讀地圖。而中學之前,你還沒真正開始自己的探索之前,我能做的就是幫你先有些使用地圖的基本認識,加上一些基本配備,以及基本的覓食能力和品味。 ● 對於閱讀地圖,我最後要提醒你的是,不要「迷信」地圖。 「迷信」,就是「迷而不信」。 簡單地說,就是表面看起來很重視尋找地圖的能力,閱讀地圖的能力,然而真正在心底,卻並沒有使用地圖的決心。 人生既然是旅程,最重要的,還是旅人的本身,以及旅程的達成。你擁有再好尋找地圖,閱讀地圖的能力,如果無法有助於你實踐一段特別的旅程,那也是沒有意義的。你擁有亞瑪遜密林和西伯利亞的地圖,但是終其一生卻只在台北市忠孝東路的二段到四段之間活動,有什麼意義,或者樂趣?相信地圖,卻不實踐於自己的人生旅程,這就是沒有使用地圖的決心。 你和你老哥的身材都挺好的,不像我,很為「減肥」苦惱。「減肥」是人生旅程上很熱門的景點,因此各種書籍所提供的減肥地圖也滿坑滿谷。然而,對於這麼多「減肥」的地圖,我們也最容易「迷信」 ──「迷而不信」。於是,這種減肥方法試試,那種減肥秘訣試試,什麼人說是減肥有效的書出版了都買來讀一讀,但是最後,就是自己的肚子瘦不下來。 光是「減肥」的景點如此嗎?你將來還會看到「理財」、「英語學習」等等許許多多其他景點也是。事實上,說嚴重點,不但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迷信」,並且往往對他越是重視的東西就越「迷信」─ ─「迷而不信」。 那要怎麼才能不「迷信」呢?你要問了。 實踐。自己真正踏上人生的旅程。只有真正開始探索自己的人生旅程了,你才會體會到尋找地圖,使用地圖的重要。只有透過實際踏上旅程,你才會對地圖有深入的認識,知道這份地圖精細在哪裡,誤差在哪裡。如此,你對地圖的眼力就會逐漸越來越好,一些抄襲模仿的地圖,你看得出來了,一些講得似是而非的地圖,你也看得出來了。你挑得越精,你對人生旅程的體會就會越細,可以走得越省力,又越有意思。 然後,你會碰上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慢慢地,不用你去找地圖,地圖,會找上你。你真正相信地圖了之後,你的下一張地圖,在你要開始下一段旅程開始的時候,就會自己找上你。這是你真正相信了地圖之後,可以享有的一點回報。難以形容的快樂的回報。但也是心安理得的回報。 第二件事情,你會遇上一張需要你用生命去驗證的地圖。對地圖越使用越順手,越有心得之後,有一天,你會在某種艱困的狀況下,遇上一張你先是拍案叫絕,然後,又狐疑不定的地圖。譬如,你走到了一個萬丈絕壁,前無可去。然而你手上這張地圖,卻告訴你只要拾起地上的一條樹藤,緊緊地抓牢,盪到對面山崖上就是。你是相信地圖,但可能一不小心付出生命的代價?還是打算慢慢退後下山,另外再找一張其他比較安全,但也可能再也跨越不了這個鴻溝的地圖? 你會遇上這麼一張地圖的。你必須決定是否要以你的生命和生命裡的一切,來實踐,來驗證這張地圖的指引。 當你的人生旅程走到遇上這張地圖的時候,你會知道,世界,原來如此。 寶比,我祝你遇上這張地圖。我希望在你遇上這張地圖的時候,我能夠在你找得到我的地方。我愛你。

給寶比的六封信之五

2008年10月26日
公開
6

給寶比的六封信之五 郝明義   書和網路之間的越界 寶比: 我們來談一談「書」和「網路」吧。 你已經看過不少書,從泡在浴缸裡讀的玩具書,到圖畫很大很多的書,到帶著注音符號的文字書。 早期的「書」,沒這麼多花樣和內容,主要都是文字。 人類進化了幾百萬年,直到五、六千年前,才終於能夠使用文字。書的出現,就更晚了。書的第一個條件,紙張,是大約二千年前才出現的;第二個條件,印刷,在中國大約是一千三百年前,西方大約是五百年前才出現的。至於今天書店裡大部份中文書的樣貌,不過是一百來年前才開始發展出來的。 我要說的是,「書」這一種說起來天長地久,對人類文明發展起著根本作用的東西,其實是很晚才出現的。 「書」這麼晚出現,卻被我們如此重視,站上一個非常高的位置,是因為只有在「書」出現,並且可以大量流通之後,文字這一種「壓縮」與「解壓縮」的工具,才得以大量、快速地傳送。我們可以說,有了「書」之後,文字的力量才達到最大的傳播與擴散。 從這個角度看,「書」,就是我們早期的「網路」。書本裡的文字,本身就是一個個聯接點,藏著許多時空轉換器。所以,打開一本書,我們就擺脫了人類肉體的限制,在時間和空間裡有了穿梭、跳躍、變身的能力。 於是,在我們越來越愛閱讀「書」,以及書裡的文字的過程裡,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我們透過文字「壓縮」與「解壓縮」的遊戲,掌握了可以極為抽象又方便地認知這個世界,以及和別人溝通的方式。壞處是,我們感官之中原先可以透過聲音、圖像、影像、動作等其他途徑來認知世界、和別人溝通的能力,都逐漸退化了。簡單地說,我們很容易疏忽──甚至貶低──書籍及文字以外的知識來源。 很早就有人看出書籍的這種問題,並且等待書籍之後,人類下一步的新發明。 八十年前的時候,有一位名叫夏丏尊的先生就是其一。 他說過一句話:「書只是供給知識的一種工具,供給知識其實並不一定要靠書。」他又說:「太古時代沒有書,將來也可不必有書,書的需要可以說是一種過渡時代的現象。」 今天,這件事情真的發生了。「網路」來了。 ● 「網路」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今天這麼多人愛用「網路」? 我剛才說過,過去「書」之所以吃香,是因為只有「書」才能傳播文字裡面大量「壓縮」的智慧,也方便我們隨時「解壓縮」。聲音、圖像、影像,不是完全沒有辦法,就是極不方便。 「網路」出現之後,改變了這一切。「網路」上,人類頭一次發現,不只文字這種東西可以玩「壓縮」與「解壓縮」的遊戲,聲音、圖像、影像也都可以;不只「書」這種東西裡面埋藏著許多時空轉換器,我們還可以用更即時的方式擺脫肉體的限制,在時間和空間裡有了許多更容易體會的穿梭、跳躍、和變身能力。 「網路」是什麼,很多人寫了很多書來談。叫我來說,我會講:「網路」就是一種「書」,一種新型態的「書」。 ● 有一次我去演講。在聽眾交流的時間,有兩位女士先後發言。 先發言的顯然是一位媽媽,她為孩子日益偏向於使用網路而不接近書籍而煩惱;後發言的則似乎是一位姊姊,她認為不必為孩子操那麼心。「他們自有出路。我們不也是那麼過來的?」她大約是這麼說的。 她們兩位針鋒相對了一陣。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那兩位女士的發言,表面看來像兩個極端,但事實上卻可能是同一個出發點。 第一位當母親的發言,太過重視書的作用了。第二位當姊姊的發言,太過主張平常心看待,則又忽視了我們今天所面對的,其實是人類過去從所未有過的變局。一個閱讀的嶄新時代己經來臨,如果只是援用過去幾十年,幾百年的經驗,遠遠不夠。我們這一代人和我們的前人曾經找到的出路可能是一樣的,但你們這一代和我們,卻大不相同。如果光是說平常心對待,很可能這也是在延續書籍時代的思維。 ● 那我又要怎麼面對這件事情呢?應該說,我希望你會怎麼面對這個嶄新的閱讀時代呢? 我希望你對於閱讀的體會,是越界的。 在「書」和「網路」之間的越界;在「文字」和「聲音」、「圖像」及「影像」之間的越界。而這兩件事情都需要一些認識和準備。 先來說「書」和「網路」之間的越界。 我剛才說過,「書」是一種早期的「網路」。書雖然也有「網路」的功能,但它的一個限制是,必須等到打開書本,開始閱讀之後,書裡的文字才開始發揮「聯結」的作用。打開了某本書之後,我們就會擁有神奇的經歷與能力,但是,我們如何找到那「某本書」,卻是一個大得不得了的難題。我們不是根本不知道有這樣的「某本書」存在,就是知道有它的存在卻不知道它在哪裡,或者,知道在它在哪裡卻海角天涯。我們像是一個步行的人,有自己在現實世界裡的局限。 「網路」這種新型態的「書」出現之後,大幅改善了這個問題。網路出現,像是給了每個人一台高速跑車,並且還是帶著兩隻翅膀,可以飛翔的跑車。我們比較容易打聽到有「某本書」的存在,一旦打聽到,天涯海角都不是問題。 我用步行和開跑車來形容「書」和「網路」的不同,是因為我相信使用這兩者不同的樂趣與互補作用。有了跑車,步行的空間與地理界限,不再存在;但有了跑車之後,也不表示每個人都不需要走路了。重要的是如何適當地交互使用。 用旅行來舉個例子。有了跑車之後,(除非有特殊目的)堅持要去千里之外的一個地點也要步行,是浪費時間;但是到了目的地,只開車晃個一圈,不肯自己下車,尋幽探微,也是浪費時間。 所以我希望你在閱讀的這條路上,從小鍛練好步行的腿力,但是也很早就知道如何使用便利的跑車來載送自己。 ● 再來說「文字」和「聲音」、「圖像」及「影像」之間的越界吧。 今天在網路上使用「聲音」、「圖像」及「影像」來進行各種訊息、知識及創作的「壓縮」與「解壓縮」,已經是平常至極的事情。你很快就會感受得到。 我說你需要的越界,有兩個意思。 一個是,該用文字來掌握的訊息、知識及創作,就用文字來進行,反之,則用「聲音」、「圖像」及「影像」來掌握。譬如,將來你會讀到一本叫作《紅樓夢》的小說。《紅樓夢》可以告訴你,或是讓你享受的東西,都只有文字才能表達。但是如果你想探索宇宙的星系,去網路上參考那些太空的照片、影片及各種電磁波的聲音,可能更有助益。 另一個意思是,正因為你在今天這個時代,你眼睛能看到的東西,耳朵能享受到的東西都和過去大不相同,所以你需要仔細體會、保持視覺及聽覺等感官。細緻地使用這些感官,而不受其個別的局限。我不希望你進了學校之後,就被教導成閱讀就只有讀教科書那麼點事情,然後被教科書逼得喘不過氣的時候,看到點網路遊戲就以為這是多麼了不起的新奇天地。這樣錯過了「網路」和「書」繽紛的內容固然可惜,浪費了我們感官可能的進化機會,才更不值得。 我們人類演化過程中,因為文字和書的出現而得到許多好處,但也因而逐漸封閉了許多感官的發展。網路帶動的閱讀革命,是一個重啟封閉的機會。 我現在出差在國外。這裡零下五度,我感冒了一陣,這封信寫得拖稿了。好想念媽咪、你,和哥哥。

嘿,不是說對話就算了 (下)

2008年10月25日
公開
36

嘿,不是說對話就算了 (下) 吳淡如    有的時候,是頻率不對。  有位企業家說,他很不喜歡某一種員工:在他講話時為了表示積極肯定,一直說「對,對,對」,問題在於「對」得不對節拍,反而有一種企圖斬斷談話的感覺──對得不是時候,也是錯了。  ●  有的時候,說的話沒錯,但說得太多、太繁。  我曾經很認真的觀察一位被公認為「很嚕囌」的媽媽,為什麼她明明心腸很好,可是大家一看到她走來就害怕,連她的小孩找不到東西都不肯問她,因為,你問一句,她至少會答三到五十句!  五十句並不誇張──某次與她一起在車上,經她指路卻找不到餐廳的正確地點的時候,像連珠炮一樣唸:「上次我來過了,記得就在這裡啊,咦?說不定是下一條巷子才對?奇怪,我會記錯嗎?我上次和我老公才來過這裡吃喜酒啊?難道它倒閉了?這裡是雙向道應該沒錯啊,我記得是看到7-11右轉就對了,怎麼這邊這麼暗呢?我怎麼可能記錯,唉呀是我年紀大了嗎?我想它會不會倒了?現在的店倒得很快,動不動就倒了……再試試看,再往前開開看,咦?我還來過好幾次呢,那個招牌很大應該看得見?還是它今天沒開……這一條是雙向道對啊,怎麼現在變成單行道呢?路改來改去的叫人家怎麼認啊……」(結果是她記錯啦)  每一句都緊密的黏在一起,暫停的時間不到十分之一秒,她自顧自的一直唸下去,司機已經快發瘋了。  以上摘錄的只是她當日唸的「冰山一角」,我拙劣的文筆和容量不夠的腦袋無法將她重覆叨唸的精髓一一記錄……  你看到這裡,也已經抓狂了吧?  ●  有時態度不對,姿勢不好,說什麼話都沒用;如果你有話很想對一個人溝通,但他卻不斷用手按太陽穴,或發出嘖嘖的怪聲,或把眼神飄向窗外,請問你有什麼感覺?  ●  要不要很會說話,也要看職務。  我問一位業界都公認很會用人才的老闆,他找員工有何秘訣,他答:「要看找什麼職位的員工。」  如果找司機,絕對不能太會說話。一來就說他曾為誰開過車,或他認識誰誰誰的,一定會壞事,都不能用。  保全員也不能太愛公關、太口若懸河、愛交朋友,否則必然誤事。  找業務員則要多話。但有有大要點:能夠專心聽話、不搶話、在他(客戶)停止說話時能把話接下去講、而且不離題。  ●  會說話的人很多。能言善道,卻未必讓人聽得進去。有人說話從不咬到舌頭,字正腔圓,但一講就停不了,但卻沒有一句能讓人記住。只因句句沒有自己的見解和觀點,不過像新聞讀稿機,有多少字唸多少字,說的都是凡人已知的、毫無靈光閃爍的老道理。  ●  說話,如果算是一門藝術,那一定是全世界最難看懂的一門藝術,也是最難教的一堂課。  市面上教人說話的書林林總總,有關於古人的機智語彙,搜集起來也是厚厚的一本書。  話說得好,可以止爭息紛,可以創業興家,話說得不好,可能引起戰爭。說話代表一個人的溝通能力,而溝通能力常是人際關係的礎石。沒有溝通能力,在現代社會就沒有行為能力。  忠言未必逆耳,如果說得有技巧。  言多未必失,看你做什麼工作。但長話短說在多數時候都是一種美德。  能說善道,也可能說了一大堆廢話,像公文一樣讓人不想閱讀。  而,沈默未必是金可能埋沒了你一輩子。  說話的藝術很複雜,沒有統一規則,也不能東施效顰。一個說話高手要找出你適合說的話、抓對時間點,用對態度,還要讓人覺得聽你說話有點意思,不是在浪費時間!

民進黨主席投書「1025請跟我們走在一起」

2008年10月25日
公開
44

民進黨主席投書「1025請跟我們走在一起」 更新日期:2008/10/24 16:40 蔡英文 台灣,我們美麗的家園,它的命運已經走到了一個關鍵的時刻。馬英九政府上台以來,大家都在問,台灣到底怎麼了?再這樣走下去,台灣將何去何從? 520以後,國民黨從中央到地方已經建立起一個一黨獨大的政治體制,在這個傲慢的霸權下,台灣的政治已經失去了合理、有效的兩黨對話機制,台灣的社會更是缺乏與執政當權者暢通的溝通機制。這個社會上的絕大多數人已經被剝奪了共創未來的機會。如果國民黨的完全執政可以為台灣人民帶來尊嚴與幸福,我們沒有任何的理由舉辦遊行。 不過,從馬總統上任至今,人民對他的滿意度已經跌到23.6%。不只是民進黨的支持者對他不滿意,如果用總統大選的得票率來相比,他上任才五個月,已經有超過四百萬投給他的選民,對他感到痛心與失望。人民對他的期望是這麼高,可是他為人民做的卻是這麼少。 五個月過去了,我們決定站出來。從830的「百日怒吼」以來,人民已經從失望變成絕望,從擔心變成憤怒。所以,我們要走上街頭,我們要表達心中最嚴正的抗議。其他的手段都用盡了,我們別無選擇,因為街頭是目前台灣的政治上唯一可以讓國民黨聽到民意的地方。 這次遊行的主要訴求是「反黑心、顧主權」。馬英九在競選時期曾經大聲向台灣人民保證,他絕對不會讓中國黑心商品來台灣,他沒有做到。他不僅沒有做到,他連如何做到的辦法也沒有提出來。馬英九也曾經向台灣人民大聲保證,台灣的命運由2,300萬台灣人民決定,而且中國不撤飛彈,他就不會跟中國談判,他也沒有做到。他不但沒有做到,身為堂堂國家的元首,他卻寧願在陳雲林面前降級成為「馬先生」,並且在日前還公開宣佈要與中國簽訂和平協定。各位親愛的台灣人民,台灣在中國面前退了這麼多步,我們究竟得到了什麼? 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這是現狀,也是事實。我們主張自己的命運由自己決定,我們把台灣當成是世世代代、永永遠遠家園。人民有主張台獨的自由,我們嚴厲譴責任何用戰爭的威脅來剝奪台灣人民自決的言論與行為。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反對陳雲林在這個時候來台灣的原因。在馬英九的兩岸政策下,如果接受陳雲林來台灣,而且是在不承認馬英九為總統,以及「區對區關係」的前提下來台灣,就等於接受一個中國的原則。台灣的命運會變成沒有其他選項。如果這個時候台灣人民沒有集體站出來,讓國民黨、中國與國際間知道與聽到另外一種聲音,那麼,馬英九政府的親中政策將會更加有恃無恐。 所以,親愛的台灣人民,10月25日,請跟我們走在一起。對馬政府的表現感到痛心的人、相信「馬上好」而買股票的投資朋友們、失業找不到工作,家庭生計陷入困境的勞工朋友、擔心自己的孩子吃到有毒食品的爸爸媽媽們、反對承認中國學歷的學生與專業人士們、認為馬英九在陳雲林面前應該稱自己為總統的人、認為台灣人有主張台灣獨立與自決權利的人,請大家跟我們走在一起。 只有走在一起,我們的聲音才會被聽見。走在一起,我們這一群人就能改變局勢。走在一起,我們台灣就還有希望。10月25日,我們相約在台北街頭,風雨無阻,不見不散。

嘿,不是說對話就算了(上)

2008年10月24日
公開
35

嘿,不是說對話就算了 文�吳淡如  很多人都以為,自己說的話沒錯啊,可是結果卻錯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你覺得我最近是不是胖了?」妻子一邊照著鏡子一邊問。  「噢,是胖了一點。妳最近吃太多了。不過,沒關係啦。」丈夫為了表示關心,很認真的打量她一會兒說。  他說的是實話。百分之百客觀,但他並沒有注意到妻子的臉已經拉了下來。  他正等妻子出門。時間已經很急迫了,妻子又換了一件流行的高腰洋裝,走到他面前,對他說:「我穿這件衣服,看起來肚子會不會很大?」  他看了一眼,馬上下了判斷:「嗯,人家一定會對我們說恭喜,快要生了吧。」  他自以為很幽默,所以故意把話說得誇張了點。呵,確實像孕婦啊。  也並沒有注意到妻子的眼睛瞪得比剛剛更大,好像要冒出火來似的。  妻子又多花了五分鐘,換了一件衣服出來。  「這樣呢?」  「好啦,別再換了,很好看了啦。穿衣服及格就好了,我們快遲到了。」他說的還是實話。  「你幹嘛這麼不耐煩?」  「我哪裡不耐煩?我說錯了嗎?晚宴七點開始,現在都六點五十了,到那裡至少需要半小時!」  「我不去了!」  他自認沒有說錯話。不過,當晚扎扎實實吵了一架。到了晚宴時,都八點了。一晚,妻子都沒有給他好臉色看。  他,錯在哪裡?  ●  很多人都以為,自己說的話沒錯啊,可是結果卻錯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說話說得好不好,和說的話對不對、錯不錯未必有關係。  說了對的話,結果未必是對的。  只因你說的實話可能是對方最不想聽的話。  ●  有時,你說這話道理上沒錯,但說話的時間點選錯了,反而造成反效果。  有一則故事是這樣的:  美國第二十八任總統納爾遜在當州長時,某天,接到了一通電話──有人通知他:他的一位好友,也是該州州議員發生意外去世了。  威爾遜一時十分悲痛,正在發呆的時候,另外一通電話又來了。那是該州一位政客打來的。他說,他也聽說了消息,接著,他結結巴巴的說明了他的目的:要求威爾遜讓他接替那個議員的位子。  「好啊,」威爾遜慢條斯理的回答:「我完全沒有意見,如果殯儀館同意的話。」  爭取出線並沒有錯,錯的是時機,還有搞不清楚人家的關係。如此躁進,就是錯了。  這故事或許說得太遠,都說到一百年去了。要舉現代的例子也很簡單,每天都在家門裡發生:不少老公都會抱怨,自己那麼疲累的回到家,還要「傾聽」妻子的嘮叨和沒有什麼重點的流水帳報告。  妻子說她心情不好,因為他都不願意傾聽,那麼他的心情,她又了解了嗎?如果她了解他的心情,不應該選擇疲勞轟炸。  ●  有時,是你的位子不對,不該說這話。  不久前,我參加了一個工商界朋友的聚會,請來主講的人講的是某軟體的未來發展策略。雖然主題生硬,但主講人準備得很精采,從頭到尾沒有冷場。讓人比較訝異的是最後在提問題時間殺出來的一個傢伙,他並沒有提問題,而是用非常清晰的口齒和流利的話語,幫主講人下了一個總共五點的結論,很流暢的講了五分鐘,講到大家面面相覷。  每個人疑惑的,不是他說話的內容,而是他幹嘛幫主講人下結論呢?  顯然,他的位子不對。他又不是主持人,幹嘛幫主講人下結論呢。你該來提問題呀。  搞清楚此時此刻還有此人,你,該不該說這話很重要。不是多說話人家就會覺得你很棒。  「有的員工搞不清楚開會的目的,是腦力激盪、找出問題所在,還是在聊天?就好像寫作文搞錯題目,把論說文寫成抒情文、把抒情文寫成論說文一樣。」一位擔任企業顧問的朋友說。  不過,搞不清楚開會目的的未必是員工。我也聽過不少員工抱怨,公司開會,老闆一個人講了一大堆家裡的瑣事、和老婆的相處及孩子成長的點滴等等,這樣固然很有親和力,但有的故事都說七八遍了,而員工的意見,老闆根本沒時間聽進去,彷彿變成老闆的家庭聚會。

給寶比的六封信之四

2008年10月23日
公開
13

給寶比的六封信之四 郝明義   文字是一種「壓縮」與「解壓縮」的遊戲 寶比:   大約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我因為行動不便,再加上左隣右舍都是韓國人,所以沒什麼同齡玩伴。   雖然沒有像你的阿冬冬這些朋友,我卻有一個獨家專屬的「說書人」。他大我六歲,算起雙方家裡的親戚關係,倒小我一輩。他家樓下是釜山很有名的南北雜貨舖,樓上則是賭場,從小就在三教九流的大人堆裡混,所以每天放學來我家,不愁沒故事可說。   有一個名叫飛刀王,刀法快到可以在自己大腿上剁肉的餐廳師傅。還有一個人也姓王,他有一雙X光眼,麻將桌上可以看穿所有的牌。    還有許多更神奇,飛簷走壁的武俠故事。   這樣,等他進了中學,來我家的次數越來越少之後,我聽故事的胃口早被養大,不是《兒童樂園》之類的書所能滿足。於是在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拗著媽媽去租了生平第一套武俠小說。   七歲的小孩讀武俠小說,有太多生字與不了解的地方,但是我的閱讀之路,就是這樣連滾帶爬地開始了。   你現在有哆啦A夢和櫻桃小丸子可以享受,有Wii可以玩,有那麼多美術工具可以畫圖,又有《帕拉帕拉山的妖怪》這樣的繪本可以看,可能很難想像一個小孩子在那個年紀,怎麼就一頭栽進了只有書,只有文字書,只有所謂大人的文字書可以讀的世界裡面了。   可是我要多麼感激這件事情的發生啊。因為在那個沒有網路,甚至沒有卡通可看的時代,我們不管是幻想還是夢想,不論是吸收知識還是娛樂,唯一能透過的就是文字的閱讀。   前面的信裡,之所以寫了許多提醒你文字以外的知識的力量,其實都是為了打個底──為了你一旦開始接觸文字閱讀之後,很容易把其他的閱讀都放不到心上。 也許會有人覺得好笑。今天這個時代,大家不是都在擔心文字的閱讀會越來越不受重視?會不會說錯了?   沒有。只要一個人接觸文字閱讀的途徑沒有「反其道而行」,只要稍微用心體會一點,任何人都會發現文字閱讀不同於其他閱讀的魅力,以及威力。   文字的魅力及威力,來自於一個特質:單位面積裡,文字可容納的內容密度極高。這麼說吧,你是認識「家」這個字的。你用圖畫來表現「家」,光畫一棟房子,不太夠,你要再畫進去媽媽、爸爸、兩隻貓,等等,才能表現出這是一個「家」。可是,用文字來表達,只要寫一個「家」就好了。不但如此,「家」這個字還有許多其他的意思,可以指一個人「住的地方」,也可以指許多人共同的「家鄉」等等。   一個字都如此了,更何況是許多字組合起來的情況。   所以,使用文字和閱讀文字,是在玩一種遊戲──「壓縮」與「解壓縮」的遊戲。(這裡我借用了一下電腦裡「壓縮」軟體的說法。)   寫的人,玩的是「壓縮」的遊戲,要有本領在最少的文字裡濃縮進去最多的東西。閱讀的人,玩的則是「解壓縮」的遊戲,要有本領去釋放作者的文字,體會作者在其中濃縮了什麼意思──這裡說的「體會」有兩個作用,一個是為了探究作者的本意到底是什麼(譬如「道可道,非常道」裡,「道」這個字的多重意思);另一個,則是為了領略作者在使用那些文字時候的感受(譬如「田家有美酒,落日與之傾」這種句子想要表達的情境。)   由於文字有這麼強大的「壓縮」與「解壓縮」功能,所以傳說倉頡發明了文字之後,天地都為之震動:「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這裡不能不順便帶一句:文字固然都有這些功能,但是中國文字又有其特殊之處。日後你仔細體會、使用中國文字,會知道這是件多麼神奇的事情。)   基於文字是「壓縮」與「解壓縮」的遊戲,我認為學習文字的過程,其實就是分四個步驟。   第一步,是識字,知道這個字怎麼唸,最基本的用途是什麼意思。   第二步,是體會字,知道這個字的同義、反義字有哪些,各個字之間的細微差異在哪裡。   第三步,知道怎麼組合文字、調整文字,使用文字來比較清楚,也可以說比較準確地表達自己。   第四步,懂得利用、配合自己的思考與人生歷練,對文字持續進行「壓縮」與「解壓縮」的遊戲。   所以我希望你學習文字的過程大致分幾段時間。進小學之前到小學一、二年級,應該是主要第一步識字,加上一些第二步體會字的事。小學三、四年級,應該開始對文字進行第三步的練習,以寫作來表達自己。寫作與閱讀,是一體兩面,相互對應也相互加強的事情。開始寫作之後,自然會對識字與體會字有更深刻的感受與心得。   至於對文字「壓縮」與「解壓縮」的遊戲真要有所體會,則應該是小學五、六年級,最晚進中學的事。為什麼是這個時候?因為這時你的身體開始進入發育期,不再需要父母亦步亦趨;自己的思想也開始活動,對人生開始有一些不想為外人(包括你父母)所知的探索與主張。你意識到自己是一個自主的人,感覺到自己對世界與人生需要有自己的好奇與思考之後,自然會發現,透過文字來進行閱讀、寫作、思考,這三者會交互成為多麼私密、多麼貼心,也多麼趁手的工具,以及朋友。   這樣,在接下來的路途上,你會發現,閱讀、寫作、思考會豐富你的人生,你的人生也會豐富你的閱讀、寫作、思考。你會發現,對文字越懂得「壓縮」,也就越會「解壓縮」;反之亦然。   你還會發現,對文字進行「壓縮」與「解壓縮」的遊戲,原來也就是對自己人生進行經歷與體會的遊戲。而你對人生的經歷與體會越是豐富,你對文字的「壓縮」與「解壓縮」本領就越是豐富;反之亦然。      台灣目前的學校教育,有兩個根本的問題與矛盾。第一個,是過於集中透過文字來進行教育。第二個,在這同時,卻又極力破壞文字的教育,輕視文字的力量。從小學開始,文字的教育只是「國文」這個學科的內容,而「國文」,則只是許許多多考試的科目之一。再接下來,談到「國文」,則又逐漸和「文學」聯繫在一起,畫上等號,成了只有要讀「文學」的人才關心「國文」。   如此三轉兩轉下來,文字教育的本質早被忘記了,扭曲了。文字在學生心目中的印象,只是「國文」課本要背誦的內容,在考卷上追求分數的一種工具。文字一旦只能聯想到分數與考試,就成了最倒胃口的一種東西。在學生避考試不及的情況下,學生也就避文字也不及了。   學生一旦躲避文字,他錯過的不只是「國文」,不只是「作文」。最重要的是,他會失去透過文字來表達自己的能力,透過文字來理解別人的能力。換句話說,他錯過與文字互動成長,互動探索人生的機會。   想起來多麼悲哀,一個進入中學階段的人,原本正是他可以趁著自己對這個世界產生各種好奇,可以交叉運用閱讀、思考、寫作來豐富他人生的時候,我們的學校教育卻徹底剝奪了他的機會。正當他有心思也有能力享受文字「壓縮」與「解壓縮」遊戲的時候,考試教育卻把他們丟進了一個監獄──一個由教科書與考試用書所建構的「文字獄」。學生要生存,只能咀嚼、反芻監獄所餵養的東西。這就是「反(文字教育)其道而行」。   我第一封信就告訴你,「我希望你進的中學(如果要),可以讓你盡情『浪費』自己的時間於閱讀」。原因就是不想把你在需要,也有能力享受文字帶來的樂趣的時候,卻把你關進了「文字獄」。   我希望你能明白,文字的學習與使用,絕不是區區「國文」課所能應付的。文字的學習與使用,更絕不是只對「文學」有興趣的人才需要注意的。沒有對文字進行「壓縮」與「解壓縮」的能力,幾乎沒有對任何知識進行「壓縮」與「解壓縮」的能力──文學如此,美學如此,哲學如此,醫學如此,科學也如此。   所以,趁你小學階段,我們就先來一步步體會文字的作用吧,以便你將來可以把文字的「壓縮」與「解壓縮」,當作一個終生有趣的遊戲來進行。

給寶比的六封信之三

2008年10月22日
公開
4

給寶比的六封信之三 郝明義   我們應該來一場繪畫的比賽 寶比: 兩年前你媽咪生病前不久,我開始做一件從沒有嘗試過的事情──畫油畫。 我是一個習慣於用文字來表達並創作的人,對於圖像,欣賞是願意也經常做的事,至於說是自己也用圖像來表達些什麼,則沒有過。但不知怎地,那段時間一直有種衝動,想要畫點什麼。心裡有些東西,好像不是我使用習慣的文字就能滿足的。 朋友介紹了一位蔡老師。 第一次見面,本以為她會先教我一些基本的技巧與方法。沒想到她只是鼓勵我拿起筆畫就是了。 我問她要畫什麼。她說:「畫你最想畫的東西就好了。」 我想了一下。我最想畫什麼呢?我最想畫我的母親啊。可是我知道我畫不來她的肖像,我這麼想畫一幅有關她的什麼,又等不及去學習那些技巧,所以,我就想,那畫兩條魚好了。一條大的,一條小的。大魚游在前面,游在深黑的海底之上,而小魚則跟著游在大魚的後面和上面,靠近明亮的水面。大魚就是一直保護我的媽咪,小魚,就是我了。 我這樣畫出了生平第一幅油畫。你知道,就是掛在客廳沙發,離我桌子最近的那一幅。畫雖然不怎麼樣,可是每當我看到的時候,總會浮起一些和我用文字來回憶我母親的時候不同的感受。 我和你說這件事情,是想告訴你,你現在每天都愛畫畫,愛到家裡到處都是畫紙,愛到出門也要隨時隨地都晃動你的手指,把空氣當畫紙在畫,是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畫圖,是人類的天性。人類懂得使用文字,怎麼算也不過離現在五、文千年的事,但是懂得畫圖,卻最少有三萬年的證據。透過圖像來學習認知這個世界,是人類自然的能力。你只要看,每一個小孩子都一定是在學會寫字之前,先會畫圖,就知道了。 只是,近代的學校教育,尤其是台灣這種以考試教育為主的體系,卻太過重視使用文字來表達並體現知識。這種著重文字教育的體系,把我們自然的畫圖能力,變成一種叫作「美術」的功課所要訓練的特長。於是,忙著學習文字知識的學生,不是把「美術」當成一種可有可無的功課,就是認為那只是有繪畫特長的人才需要注意的事情。結果,不知不覺,我們就把原來屬於本能的東西,一路萎縮、退化到沒有。你看我就好了。我到快五十歲的時候,才想到要喚醒自己繪畫的能力,可是才興緻勃勃地畫了幾幅,一忙其他事情,又擱到一邊去。一轉眼,我又兩年沒有畫了。 你已經開始上幼稚園,明年就要上小學。你即將開始大量學習文字,使用文字。你也即將聽到種種有關「學習」與「知識」的說法,但這些說法往往習慣性地過份重視文字的理解與使用。所以,在為你展開閱讀地圖的第一個段落之前,在我自己也將主要述說如何透過文字來「學習」,獲得「知識」之前(因為那的確也是我的習慣與擅長),我想先說明的一點是,要充分使用這個閱讀地圖,不是光懂得文字就可以的。   前一封信,我跟你說過,我希望在你開始「閱讀書籍」之前,先知道怎麼「閱讀世界」。這一封信,在跟你談怎麼「閱讀書籍」之前,我希望提醒你,「閱讀」不能只靠文字。文字以外有太多其他工具,都是我們要注意的,可以使用的。趁著你還沒進學校,像繪圖這種文字以外的能力還沒有退化之前,我希望你能一直維持這種習慣與喜好。 為什麼呢? 我想和你先談談「知識」是怎麼回事。 「知識就是力量」,這是常常聽到的說法。我們需要重視「知識的力量」,是有道理的。如同你的身體需要成長,你的心智也需要成長。「知識的力量」,也可以說就是「心智的力量」。 可是,今天我們在台灣談「知識的力量」,一不小心,也有許多風險與陷阱。我們太容易把「知識的力量」等同於「學習的力量」,再等同於「學校的力量」,再等同於「(考試)成績的力量」,再等同於「文憑的力量」來看待。有關心智的事情太無形,難以捉握,似乎得有「學校」和「(考試)成績」、「文憑」這些有形、實際的東西當標準,才比較知道可以如何衡量「知識的力量」。又因為學校裡的種種考試主要是以文字來進行,以文字來回答,所以,以文字來代表的知識的力量,就成了主流。 我覺得,光是說「知識就是力量」,太容易產生誤解。應該再細分一點來說。 知識的力量,其實是由三個力量所構成的:「理解的力量」、「表達的力量」、「想像的力量」。  一旦我們知道,所謂我們擁有某個事物的「知識」,原來是要對這個事物有能力進行「理解」、「表達」與「想像」的時候,那麼我們就會發現,文字是我們可以使用的一個工具,但絕不是唯一的工具。圖像、影像、音樂,都是我們可以使用的工具。每一樣工具,都有其擅長之處。而任何工具,只要有其擅長之處,就一定有其不足之處。因此,當我們希望自己對事物有能力「理解」、「表達」與「想像」的時候,需要的工具應該多多益善。明明有許多工具可以選擇的時候,如果我們只聽從別人的建議,或者跟從大部份人的使用習慣,而光使用其中的一種,不是件很奇怪的事嗎? 何況,萬一光使用一種,這一種卻又偏偏不適合你呢? 我有個朋友的小孩,聽她說對聲音有種異常的敏感。這位母親在客廳裡看電視,電影裡有什麼配樂響起來的時候,她的小孩就會在另一個房間裡高聲說出接下來劇情有什麼發展,或者有什麼對白要登場了。 這顯然就是一個擅長使用聲音來「理解」、「表達」與「想像」的人,一個適合用聲音來擁有,或呈現他知識的力量的人。這樣的人,如果非要他接受企圖以文字來代表一切的學校教育,那是多不自在的一件事。(我很高興知道他母親後來讓他進了專門進修音樂相關的學校。) 人類在使用文字之前,是先用繪畫;人類也一定是在使用言語之前,先使用歌唱與嘶吼。就算我們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剛才說的例子那般特別,但是使用聲音與音樂的能力,畢竟是我們的天性之一。只是和繪畫一樣,進了學校的教育系統,太過重視以文字來表達的知識的力量之後,對大部份人來說,這方面的能力就成了可有可無的事情。我曾經帶你去過一次KTV,看看KTV受歡迎的程度,我們就知道每個人心底被壓抑的歌唱本能有多麼強烈吧。 你兩歲左右的時候,晚上你媽咪愛跟你玩「每日一歌」。你會了很多歌,也很愛唱歌。後來你媽咪生病住院又出院之後,有天早上我在洗手間裡,聽到外面你在唱一首歌。你清脆的童音,唱出來的是我們從沒聽過,無法光是以「好聽」來形容的一首歌。出來後我問你剛才唱的是什麼。你說是剛要你哥哥幫忙點了支香給佛菩薩,很開心地唱了一首歌來感謝祂們的保佑,讓你的媽咪回家來。你說不出那是什麼歌,後來要你再唱,你也唱不出來。 所以,趁著你的歌唱本能還沒有消失,應該多多享受。今天開始,就再來「每日一歌」吧! 下一封信,我會專門談我們該如何面對文字。但是在那之前,我要你知道,知識的力量是怎麼構成的。我希望能告訴你,應該先如何好好享受使用,並且能逐步開發自己使用文字以外這些工具的天性。我沒有說將來你就應該當個什麼畫家、音樂家什麼的,我們只是不該浪費自己原有的天性與本能。 我也希望你能提醒我,我也該重新拾起畫筆,繼續我的繪畫。現在你既然這麼愛畫,那應該要求我加入你的行列,一起練習。 或者,我們每個週末都來一場小比賽?

詐詐的神和關關難過

2008年10月21日
公開
4

詐詐的神和關關難過 文�曉風    在我們的文化裡,到處會碰到詐詐的神。神好像「應該」是正直公義的,不過祂如果雅好詐術,我們好像誰也拿祂沒辦法。  不過,且停一下,我為什麼說,「在我們的文化裡」這句有點模糊的話?根據某些綠旗人馬的意見(奇怪,他們近一年來都不肯穿綠衣戴綠帽了,不知是不是因為五行禁忌,如今穿此色不利?)如果你要寫一個句子,你得註明是台灣還是中國,杜正勝主教育部時期(唉,唉,累死人,他們說,不得用日「據」,要用日「治」,那麼杜正勝是「治」?還是「據」?乾脆另用個文言文「主」吧!)有本禁忌大全,大全中有明確指示:李白,你不可寫李白,你必須寫成「中國李白」。「杜甫」,當然也得寫成「中國杜甫」。奇怪,好好沒事,幹嘛把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全送給了中共,你不要也行,我建議賣給韓國,他們還搶著要呢!  李白杜甫丟給老共,神呢?我不知道關公或太上老君該不該也算為「中國豬」來罵一罵?  「詐詐的神」,其護照是中國的,還是台灣的?若說錯了話是要挨轟的。所以我也來耍詐一下,說,「在我們的文化裡」……。  在我們的文化裡之所以有詐詐的神,其實是有理由的。理由是什麼?原來有一條「華人神祇法律」,那就是「天機不可洩露」,(嗯,也就是我們扁老大說的,帶到墳墓裡去都不可說的),但神又非常和善(不像妤公主),你問祂什麼,祂就回答什麼,但「又要和善,又不能說真話」,剩下的手法只有耍詐了。  據說民初某將軍去問神明戰爭之事,神明的答案是「機不可失」。某將軍大喜,以為勝券在握,不意竟大敗。某將軍憤而去找廟祝,要砸他招牌,但廟祝豈是等閒之輩,他立刻陪笑說,將軍誤會了,神明說機不可失,指的不是這次機會不要放棄,而是說,制空權要掌握,飛機不可不有。原來那「機」不作「機會」解,而做「飛機」解。  唉,這神還真險詐哪!  前些天,有位超級大哥從乩童得一神示,示曰:  關關難過關關過  這位黑道大哥當下樂歪了,以為大吉。殊不知「華人神祇多詐」,原來「關」有四重意思,一是關口、關隘。二是關監牢、關起來,你如果把關公關老爺也算第三解未嘗不可,另一個關關是鳥叫聲。而過也有三種意思,一是過犯、罪過,二是過日子,三是通過。  這樣,在數學上一作排列組合,就有許多可解釋的空間了。例如:  1.去監牢裡關上一關,那是很難過的哦!但也只能這樣關著關著來過日子吧!  2.每個關口每個關口都很難過,命運注定會關鎖一位「曾被關過的人」。  3.關關都很難過關,最後被關的是有過犯的人(作五──二斷句)。  4.也讀作五──二斷句,可解為關老爺那一關很難過關的,他是眾神中比較正直的,所以他堅持關押起有過犯的人。  5.如果複雜一點,讀成一二二二的斷句法,則成(要)關(他)?要關他很難,如果真過了關,那就是把關人的過錯了。  6.詩經中,求偶的鳥兒「關關」的叫著。大哥你啊,也就敗在求偶求錯了人,如今鳥兒又關關叫著,令你難過,如今也只能在鳥聲關關中來過日子了。  其實可採的解釋絕不止以上六種,順手寫來,不過讓人知道華人神祇有多詐,天機不可洩露嘛!  順便作個置入性行銷,要解籤語,至少要懂一點文言哦!

有得必有失

2008年10月20日
公開
7

看完底下這篇文章,我得到一些啟發... 有時我看到出版社招聘編輯,總忍不住想去試試("皇冠"也在招編輯,憑著我在香港皇冠的履歷,錄取機會有99%...除非他們只想請剛畢業的大學生)但是與現在的工作相比較,很容易就得出一個結論:我是要孩子有個媽媽陪伴的童年?還是努力的給他們一個更優渥的生活享受? 當魚與熊掌不能兼得時,還是告訴自己:知足就好! 謹記在心:"I went from having dreams of being a “power woman” to realizing that power and strength come from within and are not defined by the job that you do, or the professional company you keep." Reprinted:My little inspirations! Several people have emailed or commented recently asking me how I came to the decision to downshift so early in my life. While I do think that downshifting is a journey created by many different experiences and reflections, there are several very special reasons why I came to this journey so young, and I'll call them my little inspirations. A couple of years ago, well before this journey was documented, a family tragedy meant that a large group of siblings needed a new home, for at least another 6 months, if not more. Many people's names were tossed about, conferences were held, but in the end it was decided I would be the person. The proper channels were sought, the proper paperwork done, the proper supervision in place and in an instant I went from being a pretty carefree single with lots of savings to a single carer of a large sibling group ranging from pre-school age to nine! What an experience! I was filled with fear and trepidation, I was so unsure about whether I had it in me to do this, I was so unsure about how it would effect my life and in truth I was so unsure about what I had gotten myself into. If you've seen Baby Boom, let's just say I was just as shell shocked as Diane Keaton's character! My days went from spending 10 hours at work, followed by evenings with friends at bars, restaurants and shows, to being desperate to leave the office so that I could pick the kids up from school and pre-school on time, I could explore parks and nature with them, I could get a healthy meal on the table, I could spend time reading and talking to them without rushing them and I could get everything done that needed to be done before the next day started. In the beginning I started off enrolling them in before and after school programs, extra curricular activities galore, we spent weekends running errands, getting the shopping done and squeezing in “the fun stuff” like a quick trip to the park and library. I was giving them the childhood I knew and I assumed (although admittedly I hadn’t thought too much about motherhood at that point) that I would give my own children some day. And then one day, out of the mouths of babes came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thank you for giving me a family when my family went away, my favourite time is just being with you, watching the fire roar, colouring and making things and reading”. Out of the mouths of babes…. It hit me in that instant that all the expensive lessons I'd signed them up to, all the educational toys and books I bought wasn't what they needed or wanted. What they wanted and needed was to just be. That night I made a very hard decision. I looked at my generous savings and decided if what they most needed was me, then that was what I would give them until they could eventually, possibly, return home. That next day I went into work with a formal letter ready to leave it all behind. Work was desperate not to lose me so we reached a compromise, I would work in a much lower position only 2 days a week and only around the children's needs. My days went from non-stop rush, to appreciating and loving everything around me. I went from having no interest in anything homemade to wanting to know exactly what was going into their bodies to nourish them and wanting to be very careful about what went into their souls. I went from having dreams of being a “power woman” to realizing that power and strength come from within and are not defined by the job that you do, or the professional company you keep. For almost a year my days included so many firsts, like noticing the clouds, playing in the garden, making things, laughing, singing, playing homemade musical instruments, making up stories and poems. My days changed from being a woman who had a connection to work, to a woman who had a connection with herself, her soul, her community and her inspirations. That year cost me 99% of my savings but made my heart 99% happier. It is my little inspirations that I have to thank for this amazing journey, it is my little inspirations that I have to thank for finding my heart and my soul.

蔡康永薦書:《養天使的方法》

2008年10月18日
公開
3

蔡康永薦書:《養天使的方法》 蔡康永:今天最後為你推薦的這一本書是繪本,叫做「養天使的方法」。 繪本通常占據閱讀的時間很短,一下可以看完了,可是會耐人回味的話,就是一個好的繪本,裡面講的事情可以讓大家想久一點;比方說像這本「養天使的方法」,到底天使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歷來的文學跟電影對它都有各式各樣的界定,有的 時候天使非常複雜,可以化身為撒旦魔鬼的具有雄心壯志的一種存在,有時候它存在就是為了保護人類或者陪伴人類,解除人類的寂寞而存在的一種安慰,這本 書裡面,天使到底長什麼樣子呢? 對比於其他的書把天使描述為一個非常不可捉摸,或者是極崇高,比人類超越許多的存在來講,這個繪本裡面的天使顯然是親近得多了,它的地位幾乎等同於你 養的一個盆栽,或者是你家裡面養的寵物,怎麼樣來餵養這個天使呢? 作者用了一個很有趣的安排,它當然是一個文學上的比喻,指的事情就是說如果你關切一 個人的話,你會把你心裡面的話告訴他,如果你不關心他的話呢,那個友誼或者感情就會慢慢地萎縮而死掉;所謂的天使恐怕在於你自己願不願意跨出去去接觸 對方,如果你願意敞開心胸、願意建立友誼、願意建立感情,讓對方有機會變成你的天使,要不然就算是一個真的天使,也沒有機會能夠接近你。 如果家裡面有小朋友非常強烈的欲求要能夠養寵物的話,我覺得這個繪本實在是一個很值得參考的書,可以直接把這繪本先給小朋友看,就是養寵物到底是為了什麼,是因為電影裡面導盲犬很盛行,結果就買一隻小狗來玩?電視上介紹了某一種兔子的卡通,結果就買那種兔子來玩嗎?如果這個是對待寵物的態度的話, 我覺得「養天使的方法」這本書裡面,起碼可以強調,到底怎麼樣跟另外一個生命建立關係,以前我們別的書裡面也看到過,比方說看「小王子」的時候,看到小王子跟狐狸的關係,知道那是兩個生命連結的方法,那在這本「養天使的方法」裡面,可以看到主角怎麼樣跟天使建立了一個關係,天使到底代表著什麼?它是不是必須要永遠存在?還是當你變成了一個能夠跟人家表達情感,能夠跟人家建立關係的時候,天使就已經完成它的任務,而離你而去?這些都是可以思考, 如果小朋友要養寵物的話,寵物應該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扮演一個角色,而不是只是一個為了一時興趣,好玩來養一下,玩膩了之後就把牠丟開這麼一種對待生命 的方式。 繪本很容易看,所以推薦給任何年齡的人,我想很容易就發揮它的影響力,這是我今天為你推薦的「養天使的方法」。

養天使的方法

2008年10月17日
公開
3

養天使的方法 作者:中川千尋/文、繪 譯者:張桂娥 出版社:小魯文化 出版日期:2005-2-1 這本書的內容描繪,小女孩小幸很羨慕其他小朋友可以養寵物,但媽媽卻以所居住的公寓太小,不方便養寵物為由,拒絕了小幸的要求。然而,小幸有一天卻意外地在一片草地上撿到--一個透明的小天使,並帶回家飼養…… 天使吃什麼呢?天使該如何飼養呢?隨著故事的開展,大小讀者都跟小幸一起經歷了這個奇妙的養天使的過程。 天使帶來了幸福! 文/張桂娥 「養天使的方法」這本書,在二零零三年,經日本讀者票選,獲得第九屆「日本繪本獎」讀者大獎。 這本書的內容描繪,小女孩小幸很羨慕其他小朋友可以養寵物,但媽媽卻以所居住的公寓太小,不方便養寵物為由,拒絕了小幸的要求。然而,小幸有一天卻意外地在一片草地上撿到--一個透明的小天使,並帶回家飼養…… 天使吃什麼呢?天使該如何飼養呢?隨著故事的開展,大小讀者都跟小幸一起經歷了這個奇妙的養天使的過程。 從這過程中,讀者將留意到一件不可思議的事──為何肉眼無法辨識的透明天使,竟然能夠激勵個性內向膽小的小幸勇於挑戰自我以及克服內心的恐懼?這是因為──打從內心關懷天使、重視天使感受的小幸,透過身體力行付出真愛的過程,逐漸獲得了強韌的精神力量;人若得所愛,其生命之火將不斷散發出光熱,讓人生充滿朝氣與活力。 當然,更重要的訊息是:作者想讓所有讀者們領悟到,通往幸福大道的捷徑──就是「愛,要及時!」以及「愛,要把握當下!」因為在天使即將要消失之前,小幸想到了天使的存在,並及時表達了對天使的深切愛意,所以天使才沒有選擇真正的離去。因為小幸的愛而得以復甦的天使,用愛回報,賜予小幸勇敢表達愛的力量,讓小幸終於鼓起了勇氣,對小香菇說出:「我真的很喜歡你!」 把握當下,勇敢說愛,讓愛及時傳達給自己珍愛的人們,也許就是養天使的過程中,最甜蜜的收穫吧!這本經日本讀者票選而獲得第九屆「日本繪本獎」讀者大獎的「養天使的方法」,雖然沒有具體告訴我們如何飼養天使,不過我相信,已經有能力或是曾經嘗試過對身邊人事表達愛意的你,一定可以成為天使寵物的最佳飼主喲!如果還找不到天使可以養,那麼不妨先當個愛的小天使,親手傳遞自己心中的濃濃愛意,給所有關懷你的人。

Eva Cassidy - Fields Of Gold

2008年10月16日
公開
9

天堂的絕唱 Eva Cassidy - Fields Of Gold 歌詞來源: http://www.wretch.cc/blog/smallcircle6/6786487 You'll remember me when the west wind moves Among the fields of barley You can tell the sun in his jealous sky When we walked in fields of gold 當西風輕輕吹拂這片麥田 你會想起我 你不妨告訴天上散發羨慕光芒的太陽 當初我們是如何漫步在金色田野間 So she took her love for to gaze awhile Among the fields of barley In his arms she fell as her hair came down Among the fields of gold 因此她帶著她的愛,只為凝視 這種滿大麥的田野片刻 髮絲傾洩,她墜入他的懷抱 在這片金色田野中沉沒 Will you stay with me will you be my love Among the fields of barley And you can tell the sun in his jealous sky When we walked in fields of gold 你會留下嗎?願意當我的愛人嗎? 整片麥田將我們環繞包圍 你不妨告訴天上散發羨慕光芒的太陽 當初我們是如何漫步在金色田野間 I never made promises lightly And there have been some that I've broken But I swear in the days still left We will walk in fields of gold We'll walk in fields of gold 我從不輕率許下承諾 卻也曾違背過一些 但我發誓往後的日子裡 我們還會漫步在金色田野間 我們還會漫步在金色田野間 I never made promises lightly And there have been some that I've broken But I swear in the days still left We will walk in fields of gold We'll walk in fields of gold 我從不輕率許下承諾 卻也曾違背過一些 但我發誓往後的日子裡 我們還會漫步在金色田野間 我們還會漫步在金色田野間 Many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those summer days Among the fields of barley See the children run as the sun goes down As you lie in fields of gold 許多年歲也隨那些夏日腳步 穿過這片麥田,一去不返 看著孩子沐著陽光奔跑 當你躺在這金色田野中 You'll remember me when the west wind moves Among the fields of barley You can tell the sun in his jealous sky When we walked in fields of gold When we walked in fields of gold When we walked in fields of gold 西風吹過田野,在起伏的麥浪間 你一定會想起我 你不妨告訴天上散發羨慕光芒的太陽 當初我們是如何漫步在金色田野間 ....................................... Eva Cassidy, 一位極為傑出的好歌手 來源:網路 幾年前到倫敦開會. 晚上有個當地的朋友在他家宴客. 用餐後他放了張音樂CD. 已經不記得 CD 上是哪幾首歌了, 但記得我被那歌手深深地吸引 感動. 問了後才知道那歌手是 Eva Cassidy. 回美國後趕緊去買了張她的 CD. 前幾天又在收音機上聽到她的歌. 想想, 覺得也許值得分享….. Eva Cassidy 是個出生於美國的歌手. 她因為對 jazz, blues, folk, gospel, country and pop classics 有非常出色的詮釋而出名. Eva Cassidy 在 1996 因為罹患皮膚癌而過世 (當時她才33歲). 她生前除了在 Washington, D.C. (她的出生地) 以外, 幾乎沒有人聽過她的名字. 更別說聽過她唱的歌了. 在 2000 年 (Eva Cassidy 過世四年之後), 英國的 BBC Radio2 在一個偶然的情形下, 播放了她所唱的 "Over the Rainbow”; Eva Cassidy 因而一舉成名. 她的專輯 Songbird 很快地爬升到 UK Albums Charts 的榜首. 並有三個 albums 和 singles 達到 UK#1. 單是2003年, 她的CD銷售量高達600萬張. 她的歌在 Australia, Germany, Sweden, Norway, Switzerland 等國家也排入前十名的金榜. 這一切的”成功”都發生在她辭世之後. 也許你會因而為她惋惜. 但是熟悉 Eva 的朋友?都不這麼想. 他們說 Eva 是個非常非傳統, 不注重物質, 極度害羞又敏感, 而且固執的人. 他們覺得如果 Eva 在生前得到這樣的注目, 她很可能會排斥因為聲名大噪給她帶來的種種困擾. 有很多人認為 Eva Cassidy 是當代具有最美音色的歌手之一. 有很多人則覺得她詮釋歌曲情緒的天份 (尤其是 love, loss, transcendence, redemption) 比她的音色更為出色. 她的歌總是能穿透你的心, 悸動你心靈的深處. 以下的短片是在她辭世 6個禮拜之前, 為了她的醫療費募款而舉行的一個小型演唱會. 對於一個死神在向她招手的人, 你猜猜她選了哪首歌? -- "What a Wonderful World.” 嗯, 實在很難不為她極傑出的唱歌天份而讚嘆, 也很難不為她短暫的生命而惋惜.. 無論你是否聽過 Eva Cassidy的歌, you may like to click the clip below and enjoy her talent….

給寶比的六封信之二

2008年10月16日
公開
4

給寶比的六封信之二 郝明義   你要先拿到的3樣寶物  好奇、羞恥、自律。從我的經驗裡,這就是閱讀世界所需要的三樣工具。你將來不免會玩網路遊戲。網路遊戲裡,大家都要練功,取得寶物。真實人生,更是如此。閱讀世界,是早於閱讀書籍開始的。閱讀世界,你需要先拿到這三樣寶物。  寶比:  你一年後就要上小學了。進了學校之後,你就會聽到越來越多有關「讀書」的事情。所以,在你上學之前的這第一個階段,我要做的事情,是先讓你知道「讀書」以外的閱讀。  英文裡,有一句話「Read the Word, Read the World」。意思是,「讀書,也要讀這個世界」。不久,你會讀到一位名叫沈從文的人的書。沈從文在他的自傳裡,提到他閱讀「小書」,更閱讀「大書」,「小書」指的就是書籍,「大書」指的則是這個社會。和英文那句話是同樣的意思。  的確如此,我們每個人都是在懂得如何閱讀書籍之前,先學會閱讀這個世界的。(這裡先聲明一下,這裡所說的「書籍」,可是包括網路上的內容噢。)  先知道怎麼「閱讀世界」  我記得當你出生後從醫院回到家裡,一天睡二十個小時,好不容易睜開眼睛時,慢慢地看著四周,看著我們的模樣。那就是你人生最初的閱讀啊。「閱讀世界」,本來就是我們人類最初,也最重要的一種能力,只不過因為後來「閱讀書籍」被過份強調,所以遭到很多人忽視。  在你進入學校之前,我希望你先知道怎麼「閱讀世界」。  「閱讀世界」和「閱讀書籍」一樣,也要有一個起點。我談談自己的經驗。  我的起點,在我的媽媽,也就是你的奶奶身上。  雖然她去世已經快四十年,但一件一件往事,都再清楚不過地刻在我的心頭。  你要問我都記得些什麼了。  我會先告訴你,我們家被子的事。被單總是雪白,有一種很乾淨的味道,蓋上去,我好愛深深地聞幾口。綢緞被面上,則是我媽媽親手刺繡,或者用機器針(我們管縫紉機的叫法)跑出來的龍鳳、山水。一張翠綠的緞面上的一朵大牡丹,我摸上去的紋路感覺都還在我手指上呢。  我還記得,快到端午節的時候,媽媽會在家裡用彩線纏一些粽子形的小荷包掛起來。然後到了端午節的早上就發現,媽媽已經趁我和妺妺還沒醒來的時候,在我們手腕上纏繞了五顏六色的彩繩。她告訴我們,這都是辟邪的。  仲秋節,她會用一個上面有各種小動物形狀的木頭模子,填出形形色色的糕餅,烘得香香酥酥。有小鳥,有小豬,我常常寧可拿來當玩具,不捨得吃一口。  我最早的故事,也是媽媽講給我聽的。有一個,是說她家鄉的表妺,被一條成精的黃鼠狼給迷住,後來大人又怎麼抓到黃鼠狼。在冬天的夜裡,聽著呼嘯的風把窗紙刮得快要破掉,媽媽講那個黃鼠狼的模樣,把我嚇得把整個頭鑽進被窩,她暖暖的懷裡。  我那時不知道,在我父親經商失敗而必須去外地工作賺錢的時候,她一個裹著小腳的中國女人,在韓國街坊鄰居之間維持、照顧我們這個家庭的難處。只是偶爾,她會帶我們去釜山港口的一個斜坡上,指著遠處蜿蜒而來的火車,說多少天以後,爸爸就要搭那輛火車回家了。  當然,我記得最深刻的,是一些寒冷的冬夜。我犯了錯,有時候她會用掃帚抽打屁股,再嚴重的情況,晚上她就會不准我進房間睡覺,在玄關的地板上罰跪。零下十度的冬夜,聽著門外呼嘯的寒風,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從閱讀自己的父母開始  你犯了什麼錯,奶奶要這樣懲罰你呢?你會問。  撒謊。或者,做錯了事而嘴硬,不認錯。除了這兩樣,她不會用上最後這道懲罰。而我總要跪到自己承認錯誤,並且說得出自己錯在哪裡,她才會拉開紙門,讓我回屋子裡。  我說這些,是告訴你,未來,你會透過友情、戀愛、旅行、挫折、困頓、得意來閱讀世界,但是在那一切都還沒發生之前,每個人要「閱讀世界」,其實都是從閱讀自己的父母開始的。(我怎麼閱讀我父親,特別寫過一篇文章,你以後會讀到,這裡就不多說了。)  所以,在你還沒有上小學之前,我要注意的,就是怎樣讓我和你媽咪兩個人,成為你感興趣閱讀的對象,提供你一些可閱讀的內容。並且,希望這些內容的本身,又可以成為你未來閱讀世界的一些基本工具。  這些內容,或者工具,是什麼?  我都已經寫在前面了。是三件事情:好奇、羞恥、自律。  閱讀這個世界,首先要保持好奇之心。好奇,是窗戶。窗戶開得越多,越大,你閱讀世界的可能也就越多。怎麼培養你的好奇?小孩子哪需要培養好奇!你們本來就事事好奇,大人只是在不斷地壓制、澆熄你們的好奇之後,又回頭為這個問題自尋煩惱。真要說我能做什麼事,我希望自己能給你的生活裡帶來多一些新的趣味與變化,就像我媽媽當初對我做的那些事一樣。  你對這個世界好奇之後,就會行動。行動,不免犯錯。所以也可以說,我們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地犯錯。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肯面對自己的錯誤。因此,我們一定要很早就有羞恥之心。  什麼是羞恥之心?羞恥之心的底限,是別人發現你的錯誤的時候,你要坦然地承認。羞恥之心的通則,是別人可以給你借口得過且過的時候,你自己不可以。羞恥之心的高標準,就是你的心底,對自己行為的「分寸」,有一套比一般人細微許多的「分寸」。(這時候,你不能不佩服,中文「分寸」所能表達的意思。)  好奇、羞恥、自律  談到「分寸」,就知道「自律」的重要了。說是要對一個五歲的小孩說「自律」,也許有人會說太早,但我不覺得。我認為的「自律」,就是自己練習把自己的行為檢查一遍,並加以調整的能力。這個能力,越早養成越好。有了「自律」的能力,當你用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就是所謂的「禮貌」;用在睡前的洗手和刷牙,就是「衛生習慣」;用在玩你最愛玩的Wii卻又可以在時間到了的時候停下來,就是我的「乖寶貝」。為了培養你的「自律」,我們會不斷地提醒你一些事情,但盡量不要硬性規定──因為那樣你就只會「應付」,而不是「自律」了。  好奇、羞恥、自律。從我的經驗裡,這就是閱讀世界所需要的三樣工具。你將來不免會玩網路遊戲。網路遊戲裡,大家都要練功,取得寶物。真實人生,更是如此。閱讀世界,是早於閱讀書籍開始的。閱讀世界,你需要先拿到這三樣寶物。  你會發現,閱讀世界和閱讀書籍,一定是相互激盪而成的。你有了這三樣寶物,懂了如何閱讀世界,不可能不懂得如何閱讀書籍。好奇之心,會驅使你去尋找書籍所可以提供的知識與線索;羞恥之心,會鼓勵你從書籍中尋找別人遭遇同樣問題時的態度與反省;自律之心,會沉澱你的混亂,協助你從書籍中參考他人如何整理自己的思想,以及思考的方法。  而閱讀世界的這三樣基本工具,最早,我是從我媽媽那裡得來的,所以我講給你聽。  最近,你常常問起生死之事。我們也談起,曾經那麼可愛的兔子嘟嘟和烏龜飯飯,目前在天堂可能的情況。  寶比,你知道嗎,其實我沒有那麼怕死去的這件事情。一方面,是因為我後面會跟你談起的宗教信仰的緣故;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的媽媽和爸爸。  我跟你談的這些對於我自己父母的體會,其實都是很晚很晚才出現的。像是我對我媽媽的記憶,就竟然是在她去世二十六年之後才湧回心頭。也因為我遲了這麼久的時間,才體會到他們對這個患了小兒痲痺的兒子所投下的心思和一切,所以時間越過去,我對他們的思念就越強烈。強烈到我覺得,即使我現在就離開這個人世,有諸多割捨不下,但是起碼我有一點會很欣慰的,那就是我可以再見到我的爸爸和媽媽。我想告訴他們,我有多麼想念他們。我也想跟他們說,雖然總是漏此失彼,但我曾經如何努力嘗試,不要辜負他們所教導我的。  寶比,在你的閱讀地圖的第一個階段,我想和你分享的,就是這些。

給寶比的六封信之一

2008年10月15日
公開
1

給寶比的六封信之一 郝明義   熊在草地上拉出來的花朵 寶比:前些日子因為感冒而不敢接近你,這一陣又忙出版界的一些公務,好久沒有跟你玩晚上的海盜船遊戲了。 所以,看著答應報紙副刊要寫的文章截稿日逼近,卻不知從何開始的時候,我想到你,卻有了答案。 副刊要求的題目和閱讀與教育有關。所以我決定寫六封信給你。你哥哥小時候,我這個不負責任的老爸疏忽而沒嚐試過的事情,希望能趁你童年的時候做個彌補。 寫出來,一方面是抒發一些感想,另一方面則是立此存證,拿掉日後對你打折的借口。 現在是二○○七年八月二十三日早上凌晨三點十分。我開始寫第一封。 閱讀是教育的靈魂 我很同意曾志朗先生一個說法:「閱讀是教育的靈魂。」說起來雖然人人都會同意這句話,但是由於各人對「閱讀」的定義與想像不同,所以同樣一句話還是有千差百異的解讀。 我自己,最想避免的,是把「閱讀」等同於「讀書」再等同於「讀教科書與參考書」的聯想。所以近來一直在談「越讀」,也就是「越界閱讀」,以便有個區隔。這倒也不是為了說法而有說法。沒有越界,不成閱讀。這是閱讀的本質。 那你要問了,那我還是五歲啊,還沒有進小學,對我來說什麼是閱讀的越界呢?要怎麼越界呢? 不只對你,也不只對我,越界閱讀,其實都是在越三個界:閱讀興趣的越界、閱讀難度的越界、現實與夢想的越界。和你的年齡沒什麼關係。 當父親的,如何引導一個兒童走上越界閱讀之路,以及這條路可以走得有多遠,有一個極端又鮮明的例子。十九世紀英國有一個大思想家彌爾(John S. Mill),他就受他父親的影響,走了一條特殊的越讀之路。 彌爾沒有進過學校,因為他父親希望用自己的方法,使他得最高等的知識教育。於是,他三歲學希臘文,七歲讀柏拉圖的前六篇對話。八歲學拉丁文,開始讀西塞羅的演說辭,及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整個童年,他熱中於閱讀及撰寫歷史的練習。其他學習的重點,則是數學。十二歲起,開始讀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學習經院邏輯。十三歲讀完政治經濟學的全部課程。十四歲學會法文。十五歲之後,彌爾則認為在促使他智力的發展方面,寫作重於讀書。後來,他終於自己也成為代表不只一代,影響深遠的思想家。(上面許多人名、書名你聽不懂沒有關係,反正就是說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讀很多大人都沒讀過的書。) 嘗試走不同的路 這個例子,一直在勾引我心底的一些念頭。彌爾十五歲就完成他一生足以成一家所言所需要的各種越界閱讀之探索,固然是個極端,但是按目前台灣的學校教育制度,一個人到十八歲高中畢業,主要是各種教科書和考試參考書所填塞的容器而已的話,是否也太過極端?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是上看一百二十歲了嗎?因為壽命的大幅延長,就把我們越界閱讀之展開也如此跟著大幅延後,是否太過浪費?何況這種大幅延後,其實是因為整個教育體系種種扭曲又破碎的設計所造成的? 我一直希望找出一條起碼我自己和你,可以嚐試走的不同的路。趁你年幼,可以讓這條路的風光更有不同。 二○○五年,那年你三歲,雖然事情還沒有想得很清楚,我蠢蠢欲動。但是你媽咪生病,接下來我們的生活大亂,我也就什麼也沒有做。 我浪費了什麼時間嗎?不,不,一點也沒有。 這兩年時間裡,我們因為曾經共同渡過一段最黑暗的時間,我得到了從一個更親近,但又更客觀的角度來觀察、認識你的機會。當然,以及單獨擁抱你入睡的特權──你媽咪生病前,我可沒敢奢想。 我很慶幸兩年前蠢蠢而未動。經過這段時間,我們彼此有了更多的相處,我自己也對「越讀」這件事情做了更多的思索之後,我對我們應該走一條怎樣的路,倒有了自認為比較清楚的一張地圖。 這張地圖主要分三個段落。我先從最後一個段落講起。 第三個段落,是你十三歲到十八歲,進入中學的階段。 叛逆期 所有的父母與師長都知道,這段年齡的孩子,一方面身體發育會有突變,醜小鴨變白天鵝;一方面也進入了「叛逆期」。說起來,醜小鴨變白天鵝,是反映你們身體發育的話,「叛逆期」則是反映你們心智的成長。 父母與師長,都熱切期盼子女的體格,在這時候產生近乎突變的蛻變與茁壯,莫不提供最多元也最豐富的飲食給他們吸收。然而,對待他們心智的發育,往往卻正好相反。 我們大人很容易忘記,如果閱讀就是心智的飲食的話,這時候的少年人,也正需要多元而豐富的各種閱讀飲食;如果「叛逆期」是想對社會的價值觀有自己的喊話,這時候的少年人,也正需要對人生,對世界,有自我探索的空間和機會。 所以,我總認為,應該趁著一個少年人對自己心智力量的探索產生好奇的時候,給他最開放的空間與選擇,最多最多,適時地提供他一些刺激,鼓勵他前行。 一個少年人經過這種跌跌撞撞的摸索,會逐漸明白,如果他所好奇與想像的人生是個最大的圓,那麼閱讀是許多中圓裡面,可能最大,也可能色彩最繽紛的中圓。至於學校的教科書,則是這個中圓裡面許許多多小圓中的一個而已。 被扭曲的體制 今天台灣中學教育的實況,則是在告訴少年人,最起碼在他這六年中學的時間裡,他人生最大的圓就是學校的教科書和參考。這個大圓裡面有很小的一個圓可以是他的課外閱讀。然後小圓裡又有一個更小的圓,才留給他當作對未來的好奇與想像。 即使人生的壽命可以平均一百二十歲了,我也不覺得這關鍵的六年時間,可以如此浪費,或者,被扭曲。何況這六年會牽動的後續影響,可不只另一個六年。 我想,我不會讓你進入台灣目前這種中學體制之中。 我希望你進的中學(如果要),可以讓你盡情「浪費」自己的時間於閱讀。我說「浪費」,就是不會給你設限,完全隨你興之所至的閱讀的浪費。十三歲至十八歲的你,已經邁過了第二階段「越讀」之養成,正好應該展開自己的越讀之旅。 這樣,你才會找出自己人生下一階段的入口。這個入口要透過哪一所大學的什麼科系(或根本不在大學),都應該是你十八歲之前,自己要下的決定,我沒法替你預做規劃。這是我們這張地圖上,第三個段落之後還一切空白的理由。 甚至,你會發現,地圖裡第三個段落的山水固然很多,交叉的路途也很多,但我不會給你什麼引導。這裡需要你自己去四處遊蕩、探索,必須有迷路的準備,也最好享受迷路。你可以找我來問路(如果我知道的話),但你必須承擔一個風險:你問我會得到一些,但也可能因而錯失一些──閱讀和人生一樣,有時候的迷路是必須的。 享受迷路 我們這張地圖裡,我真正會引導你,座標也較多一點的,反而是在前面的第二個小學段落,和再前面的第一個段落。 不過,放心,我絕不會像彌爾的父親那樣「瘋狂」。我不是想造就一個天才,也不是想培養一個思想家。 我只是不想看著我的孩子在進入中學,也是他人生最青春也最寶貴的時候,持續被填塞一些隨時過時的食物,然後,逐漸失去覓食的能力。所以我需要在他前面的兩個段落,還沒真正開始自己的探索之前,先有些基本的配備,以及基本的覓食能力和品味。 有了這些準備之後,你進入第三段落的「浪費」,才會是有主張的「浪費」。(「浪費」有沒有主張,差異很大。) 前幾天早上要出門時,想到好一陣子沒講故事給你聽,臨時急就章地跟你瞎掰一段故事:「嘿,我做了一個很好笑的夢!夢裡看見一隻熊,熊走到草地上大便,你猜怎麼了,牠大出一朵朵各種各色的花哩!」 你眼睛亮了一下。但沒有笑容。 「唔?怎麼了?」我有點訝異。 「我不覺得可笑。」然後,你又慢慢地說了一句:「因為我覺得很神奇。」 我希望,你看到我要打開的地圖,也有同樣的感覺。

您是否罹患了中國父母症候群?

2008年10月06日
公開
6

您是否罹患了中國父母症候群? 2008/08/27 (Chinese Parents syndrome) (選錄自「A+ 下一個優質社會」智庫文化出版) 假呵護之名,行操控之實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請東方父母 您就此高抬貴手吧! 愛之適足以害之! 東方社會最常見的倫理大悲劇就是在一場父母與孩子激辯與爭論之後,激動傷心的父母總會淌著眼淚,對著滿腹委屈的孩子說:「我會這麼做,一切都是為了你啊!接下來不論是相擁痛哭,抑或是各自心碎,這個孩子總難逃離被父母的錯愛所扭曲的人生悲劇。 東方父母 愛之適足以害之「一切都是為了你!」是許多中國父母對子女常說的話,但那其實是父母假呵護之名,行操控之實的病態犧牲,也是「中國父母症候群」(Chinese Parents syndrome) 的顯著病癥。 中國父母老是把子女看成自己的財產,一心一意想要主導子女的一生,總認為子女不爭氣就是父母的失敗;而子女若能成材則是父母最大的榮耀。基於這份患得患失的憂心和企圖,使得中國父母普遍對孩子過份保護、限制太多,並且強加其個人價值觀於子女身上者屢見不鮮,殊不知這種對待孩子的方式,不但剝奪了子女獨立成長的機會,更將因此扭曲了孩子的一生。 在中國父母過度細心呵護下,「弱不禁風」似乎已成為現在台灣年輕人的最大通病。在一場管理學院師生會議上,一位女學生神情激動地責難校方的規定,她說:「星期天父母送我回宿舍,結果警衛不讓我父母進去,害我一個人得把那麼多的行李搬進宿舍? 「這麼重又那麼遠…..」面對著女學生的質問,以「顧客滿意」為經營理念的學校方面,給了相當善意的回應:「如果真的很重,可以特別允許父母的車子進入校園…」。 這件事情讓筆者感觸良深,因為那女學生口中「那麼遠」的距離,事實上是近得不可再近了,那一點點路也不肯走,真是枉費了青春年少。筆者認為台灣這一代的孩子之 所以變得如此嬌弱,父母應該負起最大的責任。 台灣的生活條件是在這四、五十年來才逐漸變得寬裕,因此,父母用車子接送孩子上下學的情況應該是屬於第一代,不幸的是,只是第一代就已經被寵得不像樣了,不但體力差,也欠缺機靈的反應能力,其實,就上述那女學生所描述的情況,如果行李真的太重,設法和警衛商量一下,必能解決問題,就算真的難以通融,走一點路又何妨?難道一定要把這種小事拿到師生會議上來說?在學校生活中,其所關注的焦點就只有這些嗎? 學習獨立才是重要課題 筆者的女兒是在美國念私立小學,學校設置在森林之中,校園很大,基於安全考量,學校也是規定父母只能送到一個固定的地方,就不能再進去了。這些孩子才7、8歲而已,不但課本重,還經常因為課外活動,需要帶其他的衣服、鞋子等,儘管如此,還是得自己走進去,尤其當冰天雪地的冬季來臨時,更是嚴苛的磨練。但人的體力原本就是靠磨練來的,人若不能吃苦,便不會耐勞,更不必說勤勞、樸實的生活了。 所以,當我看到這個女學生的個案時,格外覺得痛心,第一代就如此,將來還得了,身為未來主人翁的年輕族群,如果沒有好體力,成功的機會也就不大,那麼,國家前途還有什麼指望呢? 悉心照料孩子,表面上看來沒錯,但卻會適得其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學習獨立是最重要的課題。 我女兒是在美國長大的,在她九歲那年,由於當時我們很忙,因此就讓她隻身從香港飛到美國東部。 而當我們打電話探詢她是否平安到達時,她還很臭屁地說:「What are you worrying about?」 可見得她第一次隻身飛越半個地球這件事情本身,已經使她信心大增,很有成就感,因此,放心讓她去作,孩子就會成長,反之,如果顧得很緊,反而是在限制孩子發展的空間! 犧牲這一代 成全下一代? 此外,中國父母症候群的另一個症狀就是把所有的榮耀都寄託在兒女身上。如果有個孩子在國外念知名學校,那個父親就會在社交場合中眉飛色舞地談論自己的孩子,彷彿這就是他一生最偉大的成就。也就是渴望擁有這份榮耀,東方父母總會說:「一切都是為下一代!」、「我們這樣犧牲,就是為了後代!」;毛澤東也曾說過的:「犧牲這一代,成全下一代!」似乎只要聽到是為了後代,大家都能夠認同,其實這只是東方人獨特的想法。 中國父母試圖用「犧牲」的想法及作法來減少孩子在生存競爭上的挑戰,希望孩子能低挑戰的環境下,創造高成就,其實,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生存的能力是靠磨練出來的,光從書本上是很難學到的。中國父母常對孩子說:「你只要好好唸書就好了,其他都別管了!」這種作法不但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更是嚴重地剝奪了他們學習生存及養成獨立人格的成長機會。 在美國,哪有父母要幫孩子付大學學費的道理,十八歲以後,若要住在家裡,就得付租金,要分擔房租、水電等支出,不但對家庭要有責任感,也要懂得如何在社會上生存。 這就是典型的美國教育方式,任何事情都比不上學會如何生存來得重要。 因此,就現實的考量,美國孩子如果想要上大學,就得自己去打工、賺錢、繳學費,如此千辛萬苦才能擁有學習的機會,怎麼可能會在上課時打瞌睡?上課根本不需要點名,若有不同的意見,一定會向教師提出挑戰,有不懂的地方,也一定會問到懂,否則不是平白浪費時間以及辛苦工作才繳交的學費嗎? 東方社會的孩子,從表面上看來就幸運多了。因為東方社會的父母總認為,就算借錢也要讓孩子念大學。因此,台灣的學生大多是應父母的要求去唸書的,而且在聯考制度及父母的期望下,至少有95%的學生所念的不是心目中的第一志願。於是學生唸書的心態就顯得心不甘、情不願,一則是因為沒興趣,二則反正是父母送來唸書的,不想念就打混。有多少大學生都是徹夜打牌、玩樂、打電動,早上又起不了床,弄得上課遲到或乾脆蹺課,種種惡形惡狀,正凸顯了台灣教育扭曲的事實。 中國父母費盡苦心供孩子念大學,甚至幫孩子選擇了最有「前途」的科系,但卻忽略了人性的本質,那就是唯有付出,才能真正收穫;唯有發自內心想做的事情,才會激出真正的拼勁。 因此,大部分的中國父母對最後的結果都是感到失望的,而在罹患中國父母症候群的父母所養成、教育下的孩子,不論是否做到父母的期望,都無法擁有真正的快樂!顯見這種愛的方式,只是在成就一個兩敗俱傷的悲劇而已! 往往父母的犧牲,只是為子女帶來壓力,並不會造就子女的幸福。 但是東方社會的孩子,從小就習慣聽從父母的意見去做人、做事,久了就習慣了,即使不快樂也會照做,對於人生的道路既沒有選擇的餘地,也失去了選擇的能力,也因此對生活毫無熱情,對人生充滿著許許多多的無奈與悔恨,所謂「積極開放」的人生,根本就是遙不可及的神話。 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 探究問題的癥結,那就是中國父母一直無法接受孩子也是獨立個體的這個事實,藐視孩子思想、看法或夢想,忘了孩子也有基本人權(human right),對孩子總是處處干預,不論在學業、事業甚至是婚姻上,似乎每一件事都要讓父母覺得順心才可以,孩子不聽話,就得背負「不孝」的罪名。 當中國父母以愛為名,進行軟硬兼施的壓抑策略,如果子女同意了那份壓抑,那麼也就注定了一個扭曲、不快樂的人生;如果選擇了反叛,那麼子女將終身背負「不孝」的罪名與壓力,即使勉強擁有快樂,也難逃背後的陰影。 總之,一天到晚都在說「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東方父母,請您就此高抬貴手吧!放孩子一條生路,讓他們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自由、快樂、無悔的人生吧! (選錄自「A+下一個優質社會」智庫文化出版)

教育,得要會說故事

2008年10月04日
公開
8

某些中文老師拿學生的造句/作文來當笑話說之前,應該先看看這篇文章,想想自己是否也有該檢討之處,畢竟學習如何把學生教好才是老師的責任! 教育,得要會說故事【聯合報╱張大春】2008.10.07   前回我來這遍地是名人的堂子發文章,居然有些迴響;有人喊痛快,有人喊打;喊打的說我不能體會「搶救國文聯盟」的憂思和處境,喊痛快的滿心以為我行文間有「不爽余光中」的用意,意圖藉我的文字順手推打長者一陣,這就很不光明磊落了。         鍛鍊派與拼貼派         國語文教育該如何與時俱進?這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題目,有謂宜調高授課時數者,有謂宜增加文言文比例者,有謂宜「統整」教學內容者。這裡頭就能夠粗分成兩個主張了,一個我姑且稱之為「鍛鍊派」,強調國語文的基本訓練,還是要從熟習傳統經典、豐富行文鍊意的能力做起,求其薰沐積累,漸進有功。另一個我稱之為「拼貼派」,強調重新類化固有的分科學習,以學習旨趣勾合不同科目的知識內容。        就其犖犖大者而言,兩個家派所堅持的綱領都無可非議。但是,一旦落實到第一線的教學,師生與家長又都隨時面對著升學競爭,無論多麼具有理想性格的綱領都不免淪陷於考試機器的碾磨。從這個殘酷的現實面來看:「鍛鍊」一派所強調的授課時數、古文比例似乎無助於紓解學生的壓力;而「拼貼」一派顯然也無能自拔於那些花樣層出不窮的評比競技,最後仍然是以通過考核目的為愜心貴當,而孩子們還是要背著大書包、拎著小提琴、從英語教室或作文教室趕赴心算班。      在全球茫茫學漢語的大潮之中,我曾經應新加坡教育部之邀,去為那兒的中學生以及老師上了幾天的課。大同小異的一份教材,也搬到南桃園的幾位國中小學校長的讀書會上分享與推廣。這份教材原就是一篇一萬兩千字的散文,標題是「寒食」。           從一首〈寒食詩〉(「春城無處不飛花」),介紹唐代詩人韓翃和他的妻子柳氏的聚散離合,以及藉一詩而任官的韓翃究竟如何無奈地粉飾了唐德宗的歷史形象。故事自然也旁及於安史之亂,點畫出中唐以後的動亂和割據,同時也溯及漢桓帝日封五侯、大用宦官的背景。然而「寒食」的豐富內容尚不止如此,這個歷來被曲解為晉文公強迫介之推任官,以報其割股療飢之恩的故事根本是個誤會,寒食節真正的來歷是基於防範火災、維護城居者公共安全的考量而訂定的—如果我們不肯在客觀知識的面前偷懶,還可以順藤摸瓜地發現:古代的中國在一年之中居然有三個「大風起兮」寒食節。         小學校長們的憂慮          透過這樣一篇不需要任何一個附加註腳的散文,一個接著一個有著豐富情節的故事以「寒食」為核心而輻射於歷史、地理、文學、氣象、民俗、政治和公民等諸科的知識內容。當我自覺又完成了一場精采的演講之後,那十幾位熱情的小學校長卻提出了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在第一線教學現場上的老師們能像你一樣說故事嗎?」         乍聽之下,我還以為這是對我能言善道的一點恭維,然而我立刻從校長們誠摯的憂慮之色上看到了真相:多年以來,我們的師範教育者也好,改革師範教育者也好,恐怕從來沒有積極培育過人們曲盡起伏說故事的能力。我要問的是:不能說故事的老師跟不會握方向盤的司機有甚麼兩樣呢?         我們一向把聽故事當消遣,說故事的人還不如雜耍演員眩眼呢。也正因為大部分的人不講究說故事,當然就不能從敘述的結構裡體會客觀知識之間迷人的關係,也就寖失了深邃的聯想與好奇,到了這個地步,透過鍛鍊派和拼貼派之鼓吹,來「加強某某學科能力」反倒成了不得已的時尚。     

我的海角七號》螺絲釘也會變星星

2008年10月02日
公開
5

"但快樂是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去獲得的。心若能安定,不管外界怎麼變動,都不會有所牴觸" 我的海角七號》螺絲釘也會變星星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88 期 作者:王茜穎 一部電影,譜出台灣人的希望與寄託,有人說:「海角七號」是一封給台灣的情書,讓人相信,小人物也能發揮改變的力量,照亮黑暗。 一個愛上公園的小鎮醫檢師、一個扛起十六個孩子養育責任的舉重教練、一個將人生的四分之三奉獻給台灣這塊土地的外國人,還有一位休假期去支援抓毒犯,卻被石頭砸死的警員。他們,是台灣的特例嗎? 從統計看來,他們好像是特例。 我們隨機研究了九月十日與九月十一日,四大報(《中國時報》、《聯合報》、《蘋果日報》、《自由時報》)的前三版要聞、焦點新聞版,想了解每天台灣人接觸到的負面新聞比率有多高? 統計顯示:這些重要版面,平均負面新聞的比率高達五六%;這數字是正面新聞的五倍。 台灣有這麼負面嗎?即使你不想看,每天新聞頭版都有壞消息等著你。政治貪腐、經濟迭創新低……,都是事實,但我們不禁追問:這是台灣的全貌嗎?真正的台灣是什麼面貌? 我們嘗試要找出答案。 在一堆負面新聞之外,各種版本「海角七號」正動容上演 首先,著手資料蒐集。我們在許多地方——淹沒在一堆負面新聞中——找到了很多台灣近期的好消息:桃園三號新香米成功外銷荷蘭;根據IMD世界競爭力年報評比,民國九十七年台灣專利生產力高居全球第二;美國IDEA設計獎,台灣業界贏得五個大獎,包括兩個銀獎及三個銅獎,追平我國業者歷年來最佳成績……。 還有國片「海角七號」,一個恆春小鎮的故事、一群小人物演員,加上首次執導的新手導演,居然拿下週末票房冠軍,打敗好萊塢大片「特務沙龍」、「媽媽咪呀」。票房更打破國片十年來的紀錄,並在近五年的華語片排名第五,至今還有戲院在加映,大排長龍買票,有人跑了三次才買到。 有人一看再看,有人說:「滿場捧腹大笑,卻鼻子酸酸。」更有網友自動發起活動,要讓導演的投資回本……。 平凡中的奇蹟。一部電影,譜出台灣人的希望與寄託,形成全民話題。 導演魏德聖曾幫文建會拍過九二一災區的社區再造紀錄片,親身走到這些逐漸老化且遭逢巨大傷痛的地方,他看到最真實的一面,成為電影的伏筆。 電影裡,地方代表洪國榮望著美麗大海感嘆的說出:「這片海明明這麼漂亮,為什麼卻留不住這裡的年輕人呢?」甘草人物的憨直中,流露著對土地深切的感情。「台灣人很可愛。」魏德聖說。 「我最大的心願?就是把整個恆春放火燒掉,然後把所有年輕人,叫回自己家鄉,重新再造,自己做老闆,別出外當人家伙計。」——代表會主席洪國榮 知識份子、市井小民和億萬富翁都走入電影院,找到鼻酸和捧腹大笑的感動。票房屢創新高,逼近兩億元,上看「色戒」、網路上洗版的熱烈討論、部落格串聯,都顯示台灣人並不冷漠,甚至有人說:「海角七號」是一封給台灣的情書。 「政治、媒體上是醜陋的一面,」魏德聖說,「但一片土地會生長出什麼?是一片毒草,還是一片開著小花的芳草,看你播下什麼樣的種子。」「播好種,就會給大家希望。」 然而,走出電影院,真實台灣裡也有著不同版本的「海角七號」,故事更動容,譬如彰化的楊銘誠、台南的楊豐田、花蓮的彭蒙惠。他們都是在角落播種的人,即使在這烏煙瘴氣的時刻。 在汙濁又充滿生命的土地上,往內心找回價值,泥巴也能開出花 在魏德聖眼中,他們是再平凡不過的台灣人:「他們散布的是未來的種子。」「台灣這個地方本來就是這樣,又汙濁又充滿生命。你要從汙濁提煉出原始的純粹的話,就是要看見你的榮耀,看見你的驕傲,泥巴裡面就會開出一朵花。」 他們沒有特權,跟我們呼吸一樣的空氣,同樣遭受物價、景氣、負面消息的衝擊,但氣閑神定,擁有「以另一個角度看台灣」的智慧。生命有熱情,混世不慌。 相較之下,很多人被淹沒於景氣的低迷中,被深深的無力感抓住,不知道人生還剩下什麼。 四月底,「台灣人逐夢性格大調查」公布,調查顯示有六成一的台灣人是勇往直前型。負責調查的林口長庚精神科主治醫師蕭美君分析,台灣人有這麼強的行動力,但現在大環境不允許,痛苦就產生於這兩者間的「落差」,空有行動力,卻不知該往哪裡去,感覺離成功越來越遠。 人心隨著大環境隨波逐流,卻無力改變大環境。根據台灣華人身心倍思特協會四月底公布的調查,國內超過五百萬成年人屬於廣泛性焦慮症高危險群,其中約一百萬人患有高度廣泛性焦慮症。安眠明星藥物「使蒂諾斯」的成分「佐沛眠」,九十五年使用量一億一千萬顆,為九十二年的二.一七倍,相當於平均每人每年至少吃五顆安眠藥。 「我們的眼睛變成灰色的,」蕭美君說。精神科的門診變多了,大家都跑來找醫生,但蕭美君說,「每個人的內心其實都有自我療癒(self-healing)的能力。」往你的內心尋找,你真正的價值會更清晰,你自己有能力把眼睛變回原來的透明顏色,你看的世界會不一樣。 然而,什麼是真正的價值? 夢想可以指引生命方向,讓小人物勇敢追求彩虹、實現自我 親子教育專家李偉文說,你的目標假如是兩年賺五百萬,就這樣而已嗎?你還要不斷問自己:「為什麼要這個?」問題的本質比這些欲望更深入。 很可能這些遊戲規則與我們的核心本質貌合神離,但我們不斷與他人比較,失去自我,也失去對生活的控制,失去了力量。如果你肯一路追問到底,會發現你真正想要的是快樂。那即使,今天的景氣讓你沒辦法賺到這個目標,但快樂是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去獲得的。心若能安定,不管外界怎麼變動,都不會有所牴觸,「你會看到好多的機會幫你達到。」他把那個核心價值,稱為「夢想」。 「夢想可以指引出一個方向,讓我們遭遇挫折或各種意外時,還可以滋生出不斷前進的勇氣,也不至於偏離我們內心深處真正的想望。」李偉文說。生命有重心,情緒就不被負面氛圍所羈絆。 「我喜歡彩虹,因為彩虹的意義真的很漂亮。你怎麼肯定未來一定會有彩虹?搞不好一個大太陽來把你燒掉,或是一陣雨把你熄掉,但是因為你有夢想,你覺得那個夢想,那個彩虹,你總是要追逐。哪一天太陽跟雨可以同時並存的時候,就可以看到彩虹出現。」魏德聖在拍攝「海角七號」時,也以彩虹做為隱喻。 在「海角七號」電影裡的人物,「也許大家只看到(他們)墮落的那一面,壞脾氣的那一面,貪婪啦、色瞇瞇的啦、老頑固啦,每個人那一面小奸小壞,」魏德聖說,剝開這些小人物的外表後,原來他們這輩子都在追求一個上台的機會,也就是實現自我的機會。 蕭美君分析,現代社會把人都變成螺絲釘,所以,以為自己脫離了機器,什麼都做不到。而現在,螺絲釘的惡夢來臨,機器失靈了。但即使螺絲釘的內心也有屬於他的價值、他的夢想、他的一點點力量。有了方向,螺絲釘也能發揮改變的力量,成為黑夜裡的點點星光。 有一天,當星星滿天的時候,黑夜也會變成白晝。

歐巴桑救台灣

2008年10月01日
公開
6

"...現在年紀大了、當了媽媽,漸漸發現自己越來越不在意四週的眼光,我們也正朝不怕丟臉歐巴桑的境界邁進呢。" ^_^||| 歐巴桑救台灣 詹怡宜 我妹妹告訴我一個故事。姊妹倆那天的聊天非常愉快,因為她的觀察深得我心。我們還共同從這個故事中得出一個「歐巴桑救台灣」的理論。 妹妹唸高中時有一天早晨,照例擠上擁擠的公車。某一站到了,一個小學生從座位衝下車,當時車上陸續有人注意到空位下方,留下一個便當袋。筆挺的上班族男士、文靜的高中女生(也包括我妹妹本人在內),瞧見便當袋,第一反應都是短促發出「ㄟ」一聲,打住的原因是:小學生都下車了,車子也快開動,幾乎已是「無力可回天」的階段。 「算了,省得麻煩。」大家心裡應該都是這麼想。 但這時候有一個歐巴桑,擠到空位邊正想坐下,發現座位下的東西,二話不說,掄起便當袋,伸手拉開窗戶,大喊:「喂喂,便當…便當啦!」 眾目睽睽下,這種事大概只有歐巴桑作得出來。 但接下去更尷尬了。全車都聽到了,連車下其他等巴士的乘客們也抬起頭來望進車窗,唯獨那剛下車的小男生就是沒聽見,繼續往前走。 正當所有人看著這歐巴桑,心裡一致想著:「糗了,公車快開動了,不知道她要怎麼收場?」 突然路邊出現了另一個「雞婆」人物,又是一個歐巴桑。她也一樣不顧四周的眼光,大聲問,「什麼?要叫誰啊?」 車上的歐巴桑彷彿遇到知音,大聲回應:「那個囝仔的便當啦…」 就在車子要開動的千鈞一髮,便當袋被丟出車外,車上車下的乘客們就這麼盯著車外的歐巴桑,快速撿起便當袋,三步迸作兩步,上前趕上那健忘的小男孩,把便當袋交到他手中…。 兩個歐巴桑,可能是習慣性的雞婆,讓這小男生中午有便當吃,晚上回家也不會因為搞丟便當袋被媽媽罵…。 於是我和妹妹得出「歐巴桑救台灣」的理論,很多台灣的歐巴桑們真的都那麼不怕尷尬、愛管閒事,而且不屈不撓。 上回我把這段妹妹的親身經歷寫在「一步一腳印 發現新台灣」的書裡,結果在諸多故事中,這段獲得不少迴響,我注意到多數迴響者也頗有當歐巴桑的潛力。 而我和我妹,年輕時會觀察這樣的場景,拿來作聊天話題。現在年紀大了、當了媽媽,漸漸發現自己越來越不在意四週的眼光,我們也正朝不怕丟臉歐巴桑的境界邁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