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Blue-field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一個媽媽對孩子的期待

2009年02月13日
公開
26

一個媽媽對孩子的期待 文/陳潔 小秒針我的寶貝: 雖然你還小,並不識字,我仍然要寫這些文字留給你。因為你的生命本身就是我的希望和期待。我要你清楚地知道我對你的期待,但願你不要讓我失望。 首先,我希望你能愛惜你的生命,無論何時何地。雖然媽媽沒徵求你的意見就把你帶到這個世界,但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不管怎麼說,生命是媽媽給你的唯一禮物。也是你所能擁有的最寶貴的東西之一,是別的所有的基礎。你不一定要活得很久,但是要活得充分和深入。最好能了無遺憾。不要浪費了媽媽的禮物,好嗎? 為了送這個禮物給你,很多人都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這一點,也希望你能記住。除了你的親人,還有4個醫生因為你的出生而沒有吃2000年5月20日的午飯,20到25日的晚上,有很多護士因為你而沒有好好睡覺。這之後,你的親人——婆婆、爸爸、外公和一個小表姑,為了你的吃喝拉撒,渡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是誰都不記得的了,婆婆在你生命的最初兩年時間裡,與你幾乎寸步不離,犧牲了她所有的休息和娛樂,生活裡只有奶瓶和尿布,把自己還原成跟你一樣的嬰兒,足不出戶。 想想看,我的孩子,終你一生,你會為了誰做出這樣的犧牲嗎?到底有多少爺爺奶奶和叔叔阿姨曾經關注過你、問候過你,告訴我們該如何照顧你,也不記得了。大家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送那個禮物——生命——給你啊。請你珍惜,而且感謝。 當你還在學齡前時,我不要求你聰明出眾,早早的就會識字、背唐詩和英語單詞,如果你不願意,我也不會送你去上任何一個學習班。但是我希望你健康、快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你要學會欣賞天空和秋水,而不是只看電視和沉溺電腦,學會享受陽光和花香,而不是遊樂園和快餐;你要愛你的家,你的親人,以及所有和你共同生活在一個星球的人。如果因為不熟悉,你不能那麼愛他們,至少尊重他們。你不可能完全不說謊,或者不虛偽,不過,但願你能晚一點學會說謊,而且不要太頻繁。撒謊是虛偽的第一步,往往也是感覺到活得累的開始。 等你長大一點,你要去讀書了。你不需要當一流的學生,更不必保持前三名(那個東西沒有意義),我只希望你保持求知衝動,保持對自然和世界的好奇、熱情和探索精神。你可能總寫錯別字,也可能不記得常識和公式,考試分數總是很低,這些都沒關係,但是千萬不要喪失了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我也不希望你的成績是班上墊底的,請你做到保持中等成績,這樣至少老師不會總找我去學校,你說呢?我但願家中的書能吸引你和感動你,還有大自然的壯麗、人性美好的一面。 媽媽要求你學一點天文學和歷史。它們最根本的作用,不是增加知識,而是幫助你在更大的空間和時間範圍內理解人生和世界。比如說,你痛苦的時候,要知道這個痛苦在古往今來無數人生命中都存在;你感覺渺小無助時,要知道人在宇宙中本來就微不足道;尤其是,當時間從3、50年拉長到100年、500年、1000年、十萬年或者更久,當空間從你棲身的小屋、單位,到國家、地球、宇宙,你對人生應該追求什麼、什麼才是真正的成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會有完全不同的認識。 你幾乎可以幹任何你想幹的事情,但是在十四五歲前,我希望你能告訴我你的想法和計劃,也許我能幫你,為你出點主意。 再長大一點,我想十二三歲,甚至更早些,你會開始喜歡一個女孩子,我希望你不要冒犯她,就當她是風景吧,你人生的第一道風景,默默的欣賞比打擾和破壞風景要好,是不是?再過些日子,你會真的愛上一個人,我是說,會伴隨著肉體的慾望。不要驚慌,孩子,那是最自然、也是最美的事情,爸爸和媽媽就是在那種美好的快樂中創造了你。 我不知道,到你長大的時候,社會普遍能接受的初次性交年齡是多大,但是我希望對你來說,至少在十七八歲之後。當你開始人生第一次的時候,我希望你已經具備了基礎的性知識,這樣你不至於莽撞和狼狽,不知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你會知道怎麼愛,怎麼呵護那個女孩。事實上,我對你只有兩個要求:盡量不要太弄痛你生命中的第一個女孩、不要讓她懷孕。當然,我希望這個女孩一定是你愛的和愛你的女孩,我甚至希望她同時還是你的妻子,唯一的妻子。 進入青春期後,你會有自己的秘密,不再與我談心,你也會自己決定一些事情,不再告訴我們。這不奇怪,雖然你的生命是我給的,但它只屬於你,不屬於我。你有權決定一切。可是我希望你至少還能信任我,也就是說,在真的遇到重要的事情和選擇的時候,你會讓我知道,並且願意聽我的意見——我說的是聽,不是聽從。 在青春期,我知道你會焦躁、痛苦、茫然、恐慌、衝動、狂亂、自大而自卑。別擔心,那都是最正常的,也是有益的,你的生命歷程需要這些步驟和情緒,就像需要性的體驗一樣。但是我希望你不要有太多的虛空、恐懼和絕望,這些情緒對生命的損害太大。當然,這不由我決定,也不由你。只是我的祈禱而已。 接下來,你會開始遇到各種苦難,我希望你不要倒下。有一個秘密,是“絕對的”真理,我30歲之前就發現了:世界上根本沒有“天大”的事情,甚至完全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什麼事情都會過去的,只是來去的時間不同而已,無論遇到什麼麻煩,你要做的全部,就是面對它、思考它,然後處理它或者耐心的等待它過去。你不一定要有什麼成就,但希望你要對得起、配得上自己所經歷的所有苦難。 你也會遇到誘惑。不要輕易的邁出第一步,依靠自己的理性和意志力,我希望你冷靜而清醒,你能知道該怎麼辦。 你還會遇到選擇。越難的選擇越是不能逃避的,所以不要等到最後一刻才馬虎草率的決定。選擇需要勇氣、理智、果敢和判斷力,還有一點運氣和天意。當然你不會總是選擇正確,不過這沒關係,任何人都會犯錯誤。你可以考慮聽聽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如果你願意問我的想法,我會很高興,但是請注意,無論是我的還是別人的意見,都只能參考,因為我們不是你。你需要的,永遠是你自己的選擇。不要迴避,不要把選擇的權力交給任何人。迴避也就是一種選擇,而且是不怎麼好的選擇,因為總有你迴避不了的。 你會讀大學的,是嗎?然後繼續讀書,或者工作(我私下裡希望你能拿到博士學位,因為我們都有,不過是否如此由你自己決定)。總之,你會離開我們(我也希望你在合適的時候離開我們,不要太早,但也不要太晚,大概是15到18歲之間,你覺得呢?)希望你能明白“離開”的意思,就是你獨立對自己的全部人生負責,從經濟、人生決定一直到心理。 無論你去哪兒,我希望你不要忘記爸爸和媽媽,如果你的生命太過豐富,或者太忙,你可以忘記別的節日和紀念日,包括我的生日,但是在爸爸生日的時候,請你一定記得給他打個電話。我從小過著很幸福的生活,每個生日都有父母和朋友的祝福,你也是。可是爸爸不同,他在認識媽媽之前,從來沒有過過生日。你並不知道一個人過生日的凄涼。 我希望你能掌握兩種以上謀生的手段,之所以要兩種,是因為在一個正常的社會和非正常情況下,謀生的方式是不一樣的,而你不一定知道你所生活的社會和時代會發生什麼劇變。 我希望你不要喝太多的酒,最好不要抽煙,不要暴飲暴食,不要停止鍛煉、閱讀和思考,不要停止對世界和人的熱情。希望你到老了也不要麻木,心靈不要枯萎,精神不要萎靡,終其一生不要讓任何慾望控制你直至瘋狂。 我希望你一生只有一到兩個目標,因為人生太過短暫,能做的事情也就一兩件而已。希望你早一點制定成熟和完整的人生計劃,包括理想事業、情感生活、財政計劃等,然後有計劃和條理的生活。萬物都有自己的季節,小心不要錯過,在該玩耍的時候盡情玩耍,該恣情肆意的時候恣情肆意,該腳踏實地的時候腳踏實地,該沉穩的時候沉穩。 請你不要指望我們給你太多的幫助,無論是人際關係還是金錢。我們肯定攢不下太多的錢,即使有,我也更願意拿去和你爸爸一起旅遊。如果你需要大筆的錢,可以找銀行貸款,但是請一定預算好你的還貸能力,做好還貸計劃。 我希望與你結婚的女子是你真心愛的,也是愛你的。我們不一定能與她很好的相處,但是你必須和她共同生活,所以謙讓些、寬厚些,想想你們的愛,把你自己想像成她,你會更容易理解和體諒她。 對你的孩子不要有太多的要求和期待,他也是一個人,和你一樣。你只為他提供了一個細胞(你的妻子提供了一個子宮),並且看到了他生命的最初階段,這並不意味著你們對他的生命有什麼支配權力。 當然,你可能不會結婚,或者不要孩子。我不知道你會選擇什麼樣的人生,無論是哪種生命模式,我希望那是你自己真心的選擇,而且你能珍惜和堅持自己的選擇。無論別人如何認為,請記住世界上總有兩個人是支持你的:我,和你自己。 你不一定要成為一個對“社會”或“國家”有用的人,但是一定不能成為對任何人和群體有害的人。不要對任何人有太多的要求和期待,也不要給自己太沉重的任務。最好能更多的愛別人——當然,是正確的愛,最好不要恨任何人。 等你生活過、愛過,然後老了。我已經不在人世,我仍然有期待啊,我的永遠的孩子。我希望你還能在夕陽下投入地看安徒生童話,為海的女兒的最後一夜舞蹈和雪人對火爐的愛情動情;我希望你即使很老了,還能理解和寬容你的晚輩和孩子,給他們自由的空間,欣賞他們的生命和人生選擇,也讓他們喜歡你和愛你;我希望你很老很老的時候,也是一個老掉牙的年輕人。 我不知道你會變成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興趣愛好和人生目標、會遇到什麼樣的人和事,我完全不知道你的人生機遇和生命形態會是什麼樣的,但是無論如何,我希望:第一,不要害人。第二,能養活自己,第三,讓自己滿意和快樂,不至於愧對自己。這差不多就是我對你的全部希望了。 孩子,我為你的生命祝福。每天,每天,每一刻。 永遠愛你的媽媽

墮落療效

2009年02月12日
公開
9

墮落療效 我經常聽見熟識的朋友在電話裡抱怨,或是在偶爾的聚餐場合裡唉聲嘆氣,盡是推說,職場生活讓他們無暇顧及自己的生活品質,或是根本沒有空隙去思考自己的存在意義,總是日復一日,這一個月領完薪水之後,期待下一個三十天之後新台幣再次落袋,一年過了再 repeat一次,不知不覺,頭禿了,小腹大了,當時意氣風發想要如何大幹一場的豪情,全部不見了。 有一次,我就拉著「病入膏肓」的昔日同事,硬是要他請一天休假,帶他搭捷運去了一趟淡水,坐在波光粼粼的河堤上吃著烤玉米;回程去了迪化街採購滿滿一個背包的中藥材,又是固肝、又是養生的;然後跑到剛開幕的「台北之家」,在下班的尖峰時刻裡,坐在庭院的露天咖啡座,望著路上倉促奔波的城市人, 我們各自拿著剛買的書,各自在桌邊的角落裡讀了起來,然後他突然抬頭,很是得意的說,沒想到這麼近的距離,也可以這般盡興。 後來,他就經常「偷」時間跑到書店去看書,或是跟著我去真善美戲院看那種觀眾很少的國片,端著阿宗麵線蹲在騎樓的柱子旁邊忽嚕忽嚕的下肚,有一個晚上,我接到他的電話,他說,白天的會議讓他有一種挫敗的感覺,他索性在回家的捷運途中下車,跑到成都路的老咖啡館喝咖啡,跟老闆天南地北的哈拉許久,所以他打電話告訴我,原來治癒工作的挫敗感,不是去看一本很商業化的「勵志書」,也不是去聽一種昂貴的課程教你「如何在三十歲之前賺到一百萬」,而是主動出擊去做一些你一直想做卻以為自己做不到的樂子,那樣的感覺,爽呆了! 那晚的電話連線,我聽到他雀躍興奮的聲音,我自己幻想 著他正走在西門町的路上,左手邊是天后宮,右手邊斜前方是紅樓,他那下班後的身影沐浴著台北的夜色,有一種幸福的光澤。 很多人都放任著壞情緒逐漸長大,辦公室的種種不滿,跟著打卡下班之後打包回家,壞情緒跟著你吃晚飯、看電視、甚至入睡,隔天醒來之後繼續攪拌,幾個不得志的人聚在一起,猶如後宮過氣的妃子,天天看著皇上過門不入,也只能數落新來的寵妃是狐狸精,搞得跟你共事的伙伴都成了不共戴天之仇的敵人,日子還是得過下去,但是,這樣殺氣騰騰的情緒,怎麼好留著過聖誕節呢?無非就是「轉念」,那個「轉念」的樞紐就在自己腦袋裡的一個小開關。 人要懂得體悟、要懂得感動、要懂得踩煞車,情報誌可以告訴你哪裡有便宜的餐廳哪裡有好吃的料理,勵志書叫你 step 1做這個、 step 2做那個,這些都是表面的安心,如果你沒有自我恢復的本領,任何花錢買來的忠告都是狗屁。 我自己稱這種自立自強尋找快樂的方法,叫做「墮落療效」,搭一種從來沒有搭過的公車路線,拐進去一條從來沒有走過的小巷,一旦發現此刻不做終身就會後悔的事情,卯起來也要排除萬難去搞定,這些都跟賺錢與名利相去甚遠,在專家眼中可能是一種墮落,但人生幾何,幹嘛時時刻刻把自己武裝成隨時戰鬥的獅子,躺在床上睡覺也直挺挺的備戰如殭屍,何等累人啊! 去看一場電影吧!去聽一場演唱會吧! 去做一件很久沒有做,卻顯然可以讓你盡興的事情。 去他的通貨膨脹、去他的年終考績、去他的搖頭丸,沒有人可以扼殺你自己的快樂,除非你自己不想好好過。

穿條紋衣的男孩Boy in the Striped Pajamas

2009年02月11日
公開
11

If you start to read this book, sooner or later you will arrive at a fence. Fences like this exist all over the world. We hope you never have to encounter such a fence. ──John Boyne                      二次大戰期間,八歲男孩布魯諾隨同指揮官父親搬遷,在這個新地方,每個人都穿著條紋衣,一次偶然間,他結識了同樣穿著條紋衣,年齡與自己差不多,住在圍籬後的男孩,兩人很快的建立起獨特的友誼,但也引起一場大風暴!  本片由馬克赫門執導,改編自約翰.波恩同名小說,以八歲孩子童貞的眼光,描述了集中營裡的生活,以及身為指揮官兒子的他,與一位猶太男孩之間動人的友誼。但是,他們兩人跨越種族的友誼,並沒有為兩人帶來救贖,反而讓布魯諾成為父親效忠納粹的代價。「穿條紋衣的男孩」以童貞的眼光,對歷史鬥爭與暴行,重新做了一次檢討,也對世人警訊戰爭與仇恨無知的可怕。 The Boy in the Striped Pyjamas (2008) Movie Trailer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5FU-yDC-uI 穿條紋衣的男孩》:集中營的感人際遇   被我視為這幾年最棒的兒童文學《 The Boy in the Striped Pajamas 》, 中譯本《 穿條紋衣的男孩》終於要在四月底出版囉。我一定要推薦給大家,它的電影版已於去年開始拍攝,我相信它上映之時,將會有如《追風箏的孩子》那般,感動觀眾們的心靈。     這本來自愛爾蘭的著名小說《穿條紋衣的男孩》,在這幾年獲獎無數。如果你不敢翻開《追風箏的孩子》的戰爭殘酷與露骨罪贖,那麼《穿條紋衣的男孩》將會給你全然不同的閱讀經驗。你會像我一樣內心充滿了驚異:為什麼故事裡沒有可怕的景象,腦中卻會浮現出令人無限悲涼的戰爭浩劫?為什麼筆觸如此簡單、篇幅又輕薄的作品,卻仍然讓我——不停地——思考其中的深意?   就如同以前我介紹王爾德的童話《漁夫和他的靈魂》,明明是童話故事,裡頭卻有著深刻的寓意,大人們閱讀這些作品所受的震撼,遠遠超過原本所以為的,我們甚至無法向孩子們解釋,故事裡的兩位男孩,那些天真無邪的對話,卻揭示了一幕幕冰冷的殘酷現實。孩子們用善意解讀的世界,竟然是如此的腐臭而無情。直到小說結尾,兩位男孩說:「你是我這輩子最好的朋友!」——高興地,手拉手走進毒氣室的時候,他們還不知道生命即將到了盡頭,讀者們眼睜睜,看到歷史的錯誤是如何發生,對比孩子的純真性情,結局那一刻,讀者們內心一酸,不由得潸然淚下。   《穿條紋衣的男孩》的故事背景是二戰期間,描寫了德國司令官的兒子與集中營裡一名猶太兒童,兩位九歲小男孩之間奇特而真摯的友誼。雖然被圍著高高的鐵絲網所隔開,這兩位男孩卻對彼此好奇,透過鐵絲網互相分享生活的經歷,直到其中一位,從一塊鬆動的鐵絲網下爬進集中營,穿上了另一套相同的條紋衣服,當這兩位孩子終於可以一起嘻玩之際,讀者們知道,故事也將一步步走入令人不勝唏噓的結局。   姊姊告訴小男孩:相反的人住在圍籬這邊,猶太人住另一邊,而兩邊的人根本合不來。但是小男孩不懂,想問姊姊:「難道不能有個人,來讓他們在一起生活嗎?」——小男孩只曉得,他最好的朋友住在鐵絲網的另一邊,他的好朋友日漸消瘦、眼窩凹陷,他想要拿巧克力給他吃。   兩位小男孩是相反的種族,卻有著同一天的生日,也死在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時候兩人的手緊緊地握著。作者對這兩位小主人的刻意安排,似乎是想在人與人之間互不相容的一場屠殺浩劫之中,預示著某種命運的聯繫。其實,並沒有哪一種人比另一些人優越,敵人孩子的死亡與自己孩子的死亡,同樣是失去親人的悲痛,並沒有什麼不同,也正是這樣的體會,歷史中的這些遺憾才不會重演。我推薦網友們細細品讀這本小說,它的字裡行間,沒有以上我所寫的沉痛與悲哀,它也沒有刻意煽情的催淚瓦斯——然而,這樣一部童言童語的作品,竟然為我們上了一堂生動而寶貴的歷史課。

連香港人都不熟悉的香港

2009年02月08日
公開
4

連香港人都不熟悉的香港 長沙灘與頁岩島 (文/郭良文 交通大學與玄奘大學教授) 香港這麼小,是不是所有人都把香港的景點玩遍了?會有香港人所不熟悉的景點或沒去過的地方嗎? 答案是:有的。的確有一些絕佳的景點是許多香港人所不知道或從來沒有去過的。香港約有60%的土地屬於山丘地,20%的土地劃歸為郊野公園,而剩下20%的土地則由人們所居住,因此密集、高樓層住宅區的興建不是沒有道理。換句話說,雖然香港給外人的印象是都市化程度非常高,但其實有高達80%的地方是沒有人居住的。這些地方有些是偏僻的山區與海邊,有些是交通不便的離島。其中,當然不乏乾淨的美麗海灘、渾然天成的海岸美景,以及具有特殊地貌的外島。 受到一個半世紀的英國殖民,以及1970與1980年代幾任港督的影響,香港設置了許多郊野公園與生態保留區,使不少綠地與自然景觀得以保存得相當完好,避免了因快速工商業發展所帶來的環境破壞。其中一個經典級的保留區,是位在新界的「西貢東郊野公園」(Sai Kung East Country Park)。 公園的門戶是在距離西貢不遠的北潭涌,這裡設有車輛管制站,除了公車、計程車以及有許可證的車輛之外,一般車輛是不准進入的。從西貢搭公車到北潭涌的沿海公路大約20分鐘車程可到,許多小島錯落散佈在海面上,沿途所經過的海灣美景,彷彿置身紐西蘭島嶼灣的海灣公路之上。北潭涌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流經過此處,從這裡,可以踏上另一個令人驚奇的香港旅程。 從北潭涌前行,不久後即可來到香港規模最大的萬宜水庫(High Island Reservoir)。長久以來,香港一直仰仗中國大陸提供水源,且在經歷1963、1964年水荒之後,香港政府決定廣泛興建水庫。這個水庫的形成主要是堵住了兩個海灣的出口,作法是在海灣口興建高大的堤壩擋住海水,以產生淡水蓄水功能。萬宜水庫容量達2.73億立方公尺,只比台灣大約同時期竣工的石門水庫之3.09億立方公尺容量稍少一些。從水庫旁的環湖公路上,可以遠眺水庫景致,層層的山頭,藍藍的水,以及蒼鬱的綠色山脈,美不勝收。 從水庫的西灣亭開始,有一條鋪設極為良好的健行步道,可以通到大浪灣區的幾個美麗海灘。不過,這個連許多香港人都不曾去過的地方,必須用雙腳去體驗,有些路段坡度很陡,行走起來頗吃力,至少得花上4到5小時才能走到有公共交通運輸的地方。不過,為了感受不一樣的香港,欣賞自然秀麗的海景風光,若體力還可以負荷的話,絕對值得一試。 1970年代一位名叫麥理浩的港督熱愛健行(香港人稱健行為「行山」),常常在這條步道上出現。香港政府為了紀念他,將北潭涌、經九龍群山到屯門全長約1百公里的步道稱作「麥理浩徑」(MacLehose Trail),到大浪灣附近景點的步道,就屬於麥理浩徑的其中一小段。 從水庫的西灣亭到赤徑,大約8、9公里路程,赤徑有船到黃石碼頭,然後可以轉搭巴士到西貢。沿途經過的西灣(設有露營區)、鹹田灣、大灣都是沙質細膩的長沙灘,除了少數簡陋的「士多」(store,即商店,販售水、簡餐、咖啡)之外,看不到任何人為的建築物。接近白沙灘的沙質良好,海水清澈,海浪不時湧進岸上,還可以看見幾個海中的小島。沿途經過的地方遍佈了矮樹叢,綠意盎然,但大型、茂密的樹木較少。說真的,沒親自來到這裡,還真的不曉得香港有這麼自然的生態,以及美麗、細長而乾淨的海灘。 另外一個連香港人都只在小學課本中讀到,多數人都沒去過的地方,那就是接近中國大陸廣東省海岸的「東平洲」外島。這個島上原來住有一些居民,後來紛紛遷出,留下許多廢墟。由於周末才有從香港馬料水碼頭的船班到達此地(周六、日各一到兩班),所以平時島上空蕩蕩無人居住,周末時部分居民會返鄉作生意,一些士多與民宿會開張,提供觀光客服務。 從馬料水碼頭搭船90分鐘可以到達東平洲,這個島並不大,沒有公路、只有健行步道,繞一圈大約6公里。這裡的地形對香港來講是非常特殊的,它是一個半月形的小島,海拔最高處只有48公尺,島上是由頁岩地形所組成,有各種形狀的頁岩、巨石塊、海蝕平台、以及數十公尺高、數百公尺長的海岸斷崖。附近海域擁有豐富的珊瑚礁與魚類,在島上的沙灘上常常可以發現許多貝殼被海浪沖刷上岸,所以這裡也是撿貝殼的好地方。東平洲規模雖然不大,但在香港卻是獨一無二,是地質學上的良好教材。 這些連多數香港人都不曾去過的特色景點,海外觀光客又怎麼會知道呢?來香港的自助旅遊者,除了流連於鬧區的商城與酒樓之外,其實不妨造訪這些連香港人都不熟悉的香港,去了這些地方,絕對會改變你(妳)對香港的印象。畢竟觀光團與香港旅遊局所主打的廣告與旅遊項目,都是以促進消費為唯一目的,偏遠地區士多的消費絕對不會是觀光行銷的重點,這或許是這些地方被遺忘的重要原因之一。 香港的海灘陽光與外島旅遊,只會留給那些懂得細細品味、主動探索的旅遊者吧!

和你一樣

2009年02月07日
公開
4

http://www.youmaker.com/ 和你一樣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公益宣傳曲 主唱:李宇春 作曲:玉米 誰在最需要的時候輕輕拍著我肩膀 誰在最快樂的時候願意和我分享 日子那麼長 我在你身旁 見證你成長讓我感到充滿力量 誰能忘記過去一路走來陪你受的傷 誰能預料未來茫茫漫長你在何方 笑容在臉上 和你一樣 大聲唱 為自己鼓掌 我和你一樣 一樣的堅強 一樣的全力以赴追逐我的夢想 哪怕會受傷 哪怕有風浪 風雨之後才會有迷人芬芳 我和你一樣 一樣的善良 一樣為需要的人打造一個天堂 歌聲是翅膀 唱出了希望 所有的付出只因愛的力量 和你一樣 誰在最需要的時候輕輕拍著我肩膀 誰在最快樂的時候願意和我分享 日子那麼長 我在你身旁 見證你成長讓我感到充滿力量 誰能忘記過去一路走來陪你受的傷 誰能預料未來茫茫漫長你在何方 笑容在臉上 和你一樣 大聲唱 為自己鼓掌 我和你一樣 一樣的堅強 一樣的全力以赴追逐我的夢想 哪怕會受傷 哪怕有風浪 風雨之後才會有迷人芬芳 我和你一樣 一樣的善良 一樣為需要的人打造一個天堂 歌聲是翅膀 唱出了希望 所有的付出只因愛的力量 我們都一樣 一樣的堅強 一樣的青春煥發金黃色的光芒 哪怕會受傷 哪怕有風浪 風雨之後才會有彩色陽光 我們都一樣 一樣的善良 一樣為需要的人打造一個天堂 歌聲是翅膀 唱出了希望 所有的付出只因愛的力量 和你一樣 我們都一樣 誰在最需要的時候輕輕拍著我肩膀 誰在最快樂的時候願意和我分享 日子那麼長 我在你身旁 見證你成長 永遠為你鼓掌

第十四道門 CORALINE

2009年02月07日
公開
4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34787 不要打開這本書! 除非你已經做好心理準備…… ◎榮獲星雲獎、布萊姆.史托克獎、藍帶獎等大獎暨10項年度推薦好書! ◎《波特萊爾大遇險》作者、《黑暗元素》三部曲作者、《魔法師豪爾》系列作者等多位名家暨各大媒體一致強力推薦背書! ◎即將拍成電影,由《聖誕夜驚魂》導演亨利˙謝利克親自改編和執導! ◎高踞出版家週刊、北卡獨立書商協會暢銷排行榜TOP 10! ◎熱爆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逾250位讀者留評,平均評價高達四顆半星! 每個家都有一道上了鎖的門。 千萬不要好奇去打開它,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 門的後面將通往哪裡……   寇洛琳的新家有一百五十三樣藍色的東西、二十一扇窗戶、十四道門。十四道門裡有十三道沒鎖,寇洛琳好奇地把每一道門都打開來看看。第十四道門是上了鎖的,但門後只有一面磚牆。有一天,寇洛琳偷偷地打開了這道門,卻發現門後竟然出現一條通往隔壁公寓的走道。   另一頭的公寓跟寇洛琳的家一模一樣,甚至也有『另一個爸爸』和『另一個媽媽』,他們長得也跟寇洛琳的爸爸媽媽一模一樣,除了眼睛是又圓又大的黑鈕扣。一開始,另一個『家』裡的一切都棒透了!食物比較好吃,書本裡的畫會扭來扭去、閃閃發光,玩具盒裡有可以飛來飛去的發條天使,還有牙齒會咯咯作響的迷你恐龍頭骨。但是寇洛琳慢慢感覺到那裡似乎有點不太對勁,她想要回去自己真正的家了,『另一個媽媽』卻說:『我們需要妳,寇洛琳。我們要妳永遠留在這裡!』……

放下.放空.放平.放心.放手

2009年02月05日
公開
4

放下.放空.放平.放心.放手 文/劉墉2009.02.02 新來的小沙彌,對什麼都好奇。秋天,禪院裡紅葉飛舞,小沙彌跑去問師父:「紅葉這麼美,為什麼會掉呢?」 師父一笑:「因為冬天來了,樹撐不住那麼多葉子,只好捨。這不是『放棄』,是『放下』!」 冬天來了,小沙彌看見師兄們把院子裡的水缸扣過來,又跑去問師父:「好好的水,為什麼要倒掉呢?」 師父笑笑:「因為冬天冷,水結凍膨脹,會把缸撐破,所以要倒乾淨。這不是『真空』,是『放空』!」 大雪紛飛,厚厚的,一層又一層,積在幾棵盆栽的龍柏上,師父吩咐徒弟合力把盆搬倒,讓樹躺下來。小和尚又不解了,急著問:「龍柏好好的,為什麼弄倒?」 師父臉一整:「誰說好好的?你沒見雪把柏葉都壓塌了嗎?再壓就斷了。那不是『放倒』,是『放平』,為了保護它,教它躺平休息休息,等雪霽再扶起來。」 天寒,加上全球金融危機,香油收入少多了,連小沙彌都緊張,跑去問師父怎麼辦。 「少你吃?少你穿了嗎?」師父瞪一眼:「數數!櫃裡還掛了多少衣服?柴房裡還堆了多少柴?倉房裡還積了多少土豆?別想沒有的,想想還有的;苦日子總會過去,春天總會來。你要放心。『放心』不是『不用心』,是把心安頓。」 春天果然跟著來了,大概因為冬天的雪水特別多,春花爛漫,更勝往年,前殿的香火也漸漸恢復往日的盛況。師父要出遠門了,小沙彌追到山門:「師父您走了,我們怎麼辦?」 師父笑著揮揮手:「你們能放下、放空、放平、放心,我還有什麼不能放手的呢?」

母語

2009年02月01日
公開
6

母語 馮平/聯合報 我在台北街頭買一碗蚵仔麵線,青年老闆乜眼視我……「你是偷渡來的吧?」我舌下一陣嘀咕,囁嚅不知說什麼……我說,「我是台灣人,從小長在這裡。」「我不信,你給我看身分證!」哇咧,買麵線還要看身分證?…… 深海,我的母親在說話。 那聽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全是母親的說話,母親的聲音。 語音,創世之始,一切之母。 那餵養我心、我魂,使我成為人的,乃遠遠在文字之先。 ● 母親有生以來說的第一句國語是「溝通」,ㄍㄡ ㄊㄨㄥ。 「你有時間呷你老唄『溝通』一下。」 二十年前,我初中,溝通(communicate)這用詞,也才習會不久,乍從母親口中聽聞,還以為她是吃了機器貓的翻譯糕,說出外國話。她氣色虛倦,面容淒苦,以許多的「不要」作助動詞,說,「叫伊麥擱飲燒酒、麥三更半眠回來、麥吃菸、麥博賭……」我知道這些話誰說了也無用,她卻想只有我能去說他。 是為了我去說服他,她才學來這句新潮的國語嗎?又從哪裡學來的?我訝異,一時拋去她的委託,或說對那些話早已麻木,只在她的「溝通」的字音上嚼鮮;越嚼,終究越咀出一種矜憐,一種艱難,一種幽晦,一種渺渺遠去的音義。岔開話題,我說: 「明天要穿的制服洗好了嗎?」 ● 誰也想不通,我竟然說出一口「太標準」的國語。 ● 「你老母嘸教你講台語喔?!」 我在三重埔一家滷豬腳店前被老闆嗆話,耳根子赤紅起來,又羞又怒。是啊,除了學校,在三重埔這種地方,誰還會說國語?可怪的,我在此生長三十年,第一次有人這樣責問我。親友中,凡能說國語的都向我說國語,他們自己則以台語交談。他們聽我一口「正確」的腔調,心裡納悶,「這真是從我們族裡長出來的孩子嗎?」 高中時,同學問我會不會說台語,我說,「會啊。」他們要我說幾句話來聽,我說,「欲講什麼『呢』?」呢,國語。一語既出,全班半數同學衝到走廊作飲鴆欲死狀,「太誇張了!」我心想,也不以為意。卻有一次,我在台北街頭買一碗蚵仔麵線,青年老闆乜眼視我,動作緩慢,遲遲不肯上麵,我察覺怪異,困惑看他,他收到我的目光,便問,「你是偷渡來的吧?」我舌下一陣嘀咕,囁嚅不知說什麼,莫非要我背國小課文,唱〈中華民國頌〉,喊蔣總統萬歲?!我說,「我是台灣人,從小長在這裡。」 「我不信,你給我看身分證!」 哇咧,買麵線還要看身分證?! 我氣上來,轉頭要走,他說,「不要走!麵給你盛好了。」 付賬時,他又說,「你的口音洩露了你。」 ● 「你嘛呷我講台語!」 台語,母語。母親有時候急起來,就要求我講台語。她寧可忍受我用蹩腳的台語,一個短句、一個短句的慢慢講,也不要聽她肚腹裡所不懂、也完全不理解的國語。她曾否也質疑,她是如何孕育我的?那深海叨叨的言語,一個字、一個音,一個音、一個字,全是她心口上、胸懷裡細細密密滋養進去的,怎麼變成這樣?母音,子音,怎麼天旋地轉,兜攏不起來?母音是磐石,子音是蒲公英飛絮,風一吹,就抓不回來似的。 似如今,母音也擊碎了。多麼尷尬的碎石場! 我拾起來,東一塊、西一塊投入波中,以母語說與母親。 學齡前,我們也一塊看歌仔戲,楊麗花是我們的偶像。我時常披掛一條浴巾,跳到床上,站梳妝台前,飛指起腳,眼目逶迤,身段倜儻,自娛也娛人的唱道:我身騎白馬過三關……她呵呵笑起來,晚餐給我煮紅燒肉,香噴噴。 ● 一切或該自幼稚園始。 母親頭一天接送我到幼稚園,以後就由我自己來回。第一天我怕生,黏著和我不同班的堂姊哭喊,媽媽不在了,還有堂姊在,這是我的親人;我仍記得,我看著堂姊冀望她來安慰,她竟一臉漠然像看別家的小朋友胡鬧。我也記得,我們穿圍兜兒,早晨從教室出來,排隊走進許多畫ㄚ字白漆的棚場上,隨廣播帶動作唱校歌,「母心幼稚園,我們的園地……」幼稚園叫母心,如母之心,如母之育。更、更教我難忘的,是老師放在我桌前的注音符號表,ㄅ、ㄆ、ㄇ、ㄈ……我完全不知道,每讀一遍,我的口音會像蛇皮那樣蛻脫一遍。一遍又一遍,飛快地,我滑出母親的音軌,往他岸浮去,發出與眾不同的腔調。 啊,十分詭譎,無比詭譎!我在母親的身上,在出生的土地中,在珍貴的童年裡,活生生地移植出一分口音,蛻換成一種語音,直接的抹去我的身分、我的底細、我的深海來源。人說,語言是可以轉換的,文字是可以翻譯的,聲調是可以切替的,思想是可以交流的,觀念是可以種拔的,但是,口音是可以改變的嗎? 母語,是可以篩落的嗎? ● 「你咁喂和人『同性戀』?!」 母親又以國語說出「同性戀」三個字時,真真像晴空乍雷一樣,太霹靂,太震撼,太突兀。她劈頭就問這句話,是我居留美國一年後返台,拉著沉重行李方踏進家門那一刻。語意中她有責切的嚴厲,有極大疑難的詢問。我心潮翻覆,想起才無知會任何人途經舊金山停留三日,在卡斯楚街見識到真真實實同志愛侶的快樂天堂,遂又心虛又慌張又辭彙抓空,無辜耍賴的吐出一句話,「你在說什麼呀?」 那一年,我將三十歲(按她的算法我三十三,我們對此永無交集),仍舊未婚,也不見有女友的來往消息,親友頻頻逼問她,到底我何時結婚?母親找不到答案,回答不出這樣重要的問題;積存不去的壓力,百思不解的焦慮,於是,教她說出「同性戀」三個字來。 她是怎麼把這三個字說得那般清楚的呢?我一直不敢問。 我也不能想像,那從雲林湖口鄉嫁來三重埔,一生相夫教子,又無學識支援的母親,怎能一日調整舌根,發出這種深度社會性,又強烈顛覆倫理的語言來?就如你怎能想像,一個採茶的鄉村姑娘突然間運算起電腦的語言程式來?母親是人間市井裡最平凡、最純樸、最底層的一群,她是一個不識字的女人啊! ● 不久,我又回美國來。華人聚會中,大陸留學生多如鯽魚,不斷冒湧。大陸人稱國語叫作普通話。五湖四海中國人聚在一起,口音亂紛紛,頂容易被識別出地域背景的,不是廣東普通話,就是台灣國語。 無論人們把我分在這裡也好,分在那裡也好,我的是我自己的口音,篩落母語的口音,跳脫湖口鄉的口音,背離三重埔的口音,有口音的口音,無口音的口音。我用我的口音在異鄉操著有濃重中國口音的英語。異鄉人,是我最穩固的標誌啊。他方的土地上,我說話、呻吟、寫作、唱詩、禱告。 「你們的『師兄師姊』攏有互相照顧?」 母親在海洋那邊的電話裡,每每都問這句話。師兄師姊,國語,亦即教會中的弟兄姊妹。她以為那些弟兄姊妹就相等於她佛學舍裡的師兄師姊。師,ㄕ,母語沒有捲舌音,這字著實難為母親每次都費勁捲起舌頭來。我說,「巫啦。」(台語,有啦。)她就呵呵笑起來,「我又看你不到,你們就要互相照顧,青菜水果多吃一點。」 「嗯。」這個字台語、國語攏同款。 ● 數年來,我回去極少次,最近一次還在兩年多前。母親依然勤於灑掃洗滌,上市場買鮮花蔬果,十年來又因日夜念誦佛經,已認得不少字。她偶爾仍會蹦出一、兩句國語,例如,倒垃圾時,她會仔細教導我作「資源回收」。回收,ㄏㄨㄟˊ ㄕㄡ,遇ㄏ音、捲舌音,她總是彆扭多一些,卻一點不臉紅。 倒是這時,我又聽她說起「溝通」。不是與父親溝通,他已往生十年,是與弟弟溝通,「你有時間呷他『溝通』一下,叫他麥吃菸,麥三更半眠才睡,麥趴趴走……」多少年來,我從未回答母親這類的話,只心底突地發笑,這母心,叨叨的言語。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賀知章,〈回鄉偶書〉) 鄉音是什麼? 寫下這篇文章的同時,我已訂好返鄉定居的機票,馬政府也開放大陸客來觀光。一個從太平洋這岸來,一個從太平洋那岸來。無鄉音的我,帶著無鄉音的鄉音,斜肩卡其色帆布書包,一大顆紅漆星,底下毛書「為人民服務」,大概、大概不會再被店老闆嗆話,也不會再被驗示身分證──他們在我母親的土地上,將儘量的捲起舌頭,並以燦爛的笑臉迎我,「客人(不是人客),您好!進來坐啊,進來看啊,進來買啊!」 鄉音綿綿,我是來客。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

2009年01月21日
公開
24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 這應該是中國大陸的一篇論文,但是出處不可考,也不知道如何檢索中國碩博士論文資料庫,只好先原文轉貼。 希特勒、墨索里尼與音樂——音樂本質再思考 內容摘要︰ 本文作者認為目前國內對音樂提高道德水準的一些信念沒有科學的統計和理論上的嚴密論證。本文對兩個音樂美學觀點提出質疑︰ 1、音樂可以使人向善, 聽那些“崇高”的音樂就能提高一個人的道德水準,就能剔除一個人性格中那些惡的傾向。2、反之,惡人不能欣賞音樂,聽不懂偉大、崇高的音樂。 對一些現象的考察︰希特勒、墨索里尼等人的音樂素養和愛好。法西斯藝術在形式上是很美的、是有影響力的。納粹的軍隊是一支喪失了基本的人性情感的軍隊,但也是一支音樂素養很高的軍隊。這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和警惕。 作者認為︰沒有一次性獲救的天堂之門。真、善、美統一的音樂美學信念基于我們的一個很可怕的願望︰總想找到一個可以總體上救贖自己靈魂的思想精神或偶像,好把自己的責任一次性交出去。這是人的一種本性——逃避自由和每日每天的艱難選擇。 學音樂的孩子不比別人好,也不比別人壞。音樂中不存在道德擔保。 關鍵詞︰音樂美學 道德化 真善美統一說; 一、賦格曲由誰奏鳴? 斯帝文•斯皮爾伯格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單》是一部十分動人的好電影。與許多二戰題材的影片不同,它不僅具有沉重的人道主義思考,還對法西斯主義者 的思想基礎和內在心理結構做了深刻探索。片中有一個小插曲看上去很不經意,似乎有點跟他的主題關系不是很緊密、我初看時並沒有很在意。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 “插曲”,但卻令人恐懼,令人深思。 在克拉夫特大屠殺的晚上,德國的軍人以他們特有的精確和認真態度搜查猶太人。他們就是國防軍,不是黨衛軍,也不是蓋世太保的秘密警察。在戰後,如 果審問這些人,他們一定會告訴法庭自己只是在執行任務。其中有的人還會象今天的某些作家、紅衛兵,或紅衛兵作家一樣理直氣壯地聲稱他們當時是出于純潔的動 機和崇高的理想主義。經過白天的大搜捕和大屠殺,猶太人居民區已經人去樓空。但是還有一些人想盡一切辦法藏在一切可能藏人的地方。德國軍隊有的是耐心,他 們也具有高度嚴密的組織才能。為了找到躲藏在樓梯下和夾層里的老人和孩子,全副武裝的軍隊居然用上了聽診器!在一陣手電筒的光晃動之後,德國軍隊在鋼琴里 面、床板下面、樓板夾層中找到了躲過了白天大屠殺的殘存者。又響起了一陣陣的槍聲,又一批生命消失了。 可是,這時樓房的一個黑暗的房間里居然響起了鋼琴聲,彈奏的是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48首》中的一首賦格曲。演奏者的技巧很好,樂曲彈奏得節奏 流暢,觸鍵的顆粒性很好,旋律給人的感覺十分歡快、激揚。兩個納粹德國的國防軍士兵居然站在門口談論起來︰“這是巴赫?”,“不,這是莫扎特。”此後,這 曲子就伴隨著槍聲一直在畫面中延續。大屠殺的夜晚,到處響著槍聲和被屠殺者的慘叫,這鋼琴曲一直伴隨至這殺人現場切換成黑暗小鎮全景的結尾。 我問過幾個看過的人,在這一段中,是誰讓鋼琴鳴響?有的說沒注意,有的說是一個猶太人在彈奏,導演以此表現猶太人視死如歸。《當代電影》是大陸的很權威的專業性電影雜志。該雜志1995年第3期登了《辛德勒的名單》的電影劇本,是國內人根據影片記錄編譯的。編譯者也將此一段理解為是一個猶太人在彈 奏︰“這時,一位猶太音樂家卻端坐在鋼琴前,入神地彈奏著雄壯的鋼琴曲。蜂擁而至的德國‘屠夫’沖進房門,在一陣狂笑聲中,用機槍將鋼琴掃得粉碎。” 那位業餘鋼琴演奏家、很有水準的音樂愛好者是一位德國軍官。 這是極其令人震撼的一筆。它寫出了德國軍官在殺人時那種極為自然的心態,用平常、正常寫出了納粹軍人是如何把這種族滅絕的大屠殺當作一個工作、一 個任務。他們簡直就象受到邀請到別人家中去做客,玩累了,就彈上一段鋼琴曲休息一下,用音樂的怡悅換換殺人趣味,或者是沖淡一下殺人的煩悶。 這一筆寫出了戈培爾博士怎樣把德國士兵都鍛造成元首殺人機器上那些可靠的、閃閃發光的螺絲釘。更加讓我們看到這一群官兵在殺人現場的狀態。他們在殺人現場處於一種極其自然、正常的心理狀態中。這更讓我產生了涼透骨髓的荒誕感、恐懼感。在這一段,編導還多次用了這種反寫的方法表現了德國軍人的正常狀態︰早晨,集中營司令 官高特以有魅力的語言激發起士兵們心中神聖的事業感、種族優越感、參與創造新歷史的使命感。從這段鋼琴曲來看,他的動員令是很有效的,士兵們以如此認真、 純淨的心境在清洗猶太人居住區。在這一段,編導也讓他發出了嫌夜晚寒冷的牢騷,他抽著鼻子抱怨這個“夜晚”怎麼還不結束。 本文想研究的是︰為什麼我們會出現如此南轅北轍的誤讀?美好的音樂與美德有聯繫嗎?反過來說,沉浸於心曠神怡、或寧靜、輝煌的音樂就能讓人不干壞事嗎? 觀察滲透理論,對《辛德勒的名單》的這一處誤讀可能與目前我們這里比較盛行的文化信念有關。 對於音樂的作用、音樂與人們心靈的關係、音樂與人的精神生活、音樂與創作者及其欣賞者的良心的關系,我看到許多讓我很奇怪的信念。 《方法》是一本很有學術水準的探索思想和科學方法的雜誌。有一位有些名氣的胡亞東先生在上面撰文,他認為︰“有人說音樂可以淨化人的靈魂,此話雖有夸張,但是常聽貝多芬或者巴赫的音樂,絕不會出現做壞事、抄襲、做假等等現象。強大的美可以抑制醜的滋長。” 趙鑫珊是國內對法西斯的藝術關注較多,並做了很有價值的研究的一位學者。在《希特勒與藝術》一書中,他提供了大量的納粹時期藝術的材料,發出了許多富予人道情感的深沉疑問,有許多思考是聯繫我們民族的歷史現象作出的。作者的資料佔有令我獲益菲淺,作者的澎湃思緒很有感染力。可是,作者對音樂本質的 一些認識我不敢同意,甚至覺得有點危險。 “在1942年,在希特勒的生日慶典上,居然用貝多芬“第九”來裝點這個人類的死敵,對此我大為吃驚︰貝多芬的曲子竟被壞人曲解、利用至此!我 恨。我在波恩貝多芬故居訪問,……我就想起他的音樂偉力被希特勒利用一事,心里便充滿了憤慨,這憤慨並不亞于奧斯維辛集中營在我心中激起的憎恨。” 民間對這個問題也有一些很可懷疑的全稱否定判斷,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說法是︰學音樂的孩子不會學壞。 二、魔鬼殿堂回蕩的美妙音樂 這裡有兩個方面的表述︰一個是聽音樂可以使人的本性得到升華,還有的試圖把這一判斷限制一下或者加上了對音樂更嚴格的純淨選擇︰好的音樂可以使人 道德水準得到提高。這兩種表述其實是基於一個信念︰音樂可以使人向善,聽音樂,或者說聽那些被認為崇高的音樂就能提高一個人的道德水準,就能剔除一個人性格中那些惡的傾向,就能使靈魂得到拯救。 從這個信念推導出另一個結論︰惡人不能欣賞音樂,聽不懂偉大、崇高的音樂。對這一問題很有思考的趙鑫珊先生就這樣 認為︰“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司令官克拉麥以親手殺人為樂,哪裡懂得什麼童心?又何以能聽懂《夢幻曲》?一顆充滿仇恨的心怎麼能同一顆充滿摯愛的心(指舒曼的美好心靈。作者注)共鳴?”撇開音樂是否能聽“懂”這一音樂美學的另一個很值得爭議的問題,這裡我要討論的是,壞人喜歡音樂是不是裝出來的?人間惡魔聽到美妙的音樂有沒有深深的感動和發自內心的快感和怡悅?音樂能不能給我們提供一種道德擔保? 就我的觀察和思考,聽音樂,學音樂能使人具有更好的教養,具備更高的文化素質,具有更豐富的內心情感,使一個人給人的感覺更文明一些。但是,要說學音樂、創造音樂會使一個人的道德良心得到多少善良的升華,這不好說。反過來說,因為一個人喜愛聽音樂,或只聽經過道德和音樂雙職稱教授挑選的“高雅、高 尚”的音樂,他就能得到某種道德擔保,我也不能下肯定判斷。熱愛音樂的壞人,跟不喜歡音樂的好人沒有統計學上的相關性差異。也不能證明,壞人就不能欣賞音樂,好人就對高雅、純淨、向上的音樂有什麼天生的敏感和應和。最讓我擔心的是,這些高雅、純淨、向上的好音樂怎樣確定、由誰來確定?什麼樣的音樂聖哲和強有力的文化機器才能完成這個任務? 要說音樂素養,納粹德國的軍隊是音樂文化素質很高,音樂愛好者最多的軍隊。 在納粹的黨代表大會上,播放或者現場演奏次數最多的作品來自兩個音樂家︰瓦格納和貝多芬。尤其是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納粹時期德國的報紙常有這類報道︰晚上德國飛行員聽了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英雄》)和《第五交響曲》(《命運》),第二天駕著戰斗機向倫敦或莫斯科前線飛去便鬥志昂揚, 勇氣倍增。”貝多芬的音樂可以讓各種人激動,可以給各種人以愉悅,可以為各種理想壯威,希特勒、戈陪爾用這種氛圍為他們那由極端民族主義引導出的殘酷的種族主義服務,它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如果貝多芬的音樂如那些美學家們所言。

童年學彈琴 為啥從此不愛樂?

2009年01月20日
公開
5

我祖父是優秀的鋼琴老師,我的表弟妹多數都學會彈琴,我的姪/外甥他們也都會彈,我其實非常羨慕人家會彈鋼琴,高中時"盧"我爸媽說我要學彈琴,兩老以為女兒從此可以多些氣質出來,樂得立刻買了鋼琴給我(那鋼琴一直都還在,已經變舊琴了),可惜我自己也是沒有耐心學好,後來寄望在兩隻鞋身上,希望家裏可以有仙樂處處飄,奈何他們兩個都只學了不到一年就都不肯學了(與其看他們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練習,我還是把學費省起來算了),我的失望當然是難以言喻的,只能自我安慰:總算會些皮毛,就算只會彈"小蜜蜂"也不錯啦!^_^ ..................................... 童年學彈琴 為啥從此不愛樂?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鄭朝陽】 2008.12.01 04:59 am 硬逼著孩子學音樂,只會造成小孩恨音樂,不僅摧毀他們對藝術的感受,也扭曲音樂教學。 記者楊光昇�攝影 「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早在這句經典廣告詞在十多年前出現之前,許多台灣家庭就視「讓小孩學鋼琴」為童年必經過程;現在,未滿周歲的小孩也有音樂潛能開發課程可上,不少家長深怕輸在起跑點上。 台灣人學琴 比歐洲還瘋 推動古典樂的大提琴家張正傑觀察:台灣學鋼琴的風氣比歐洲還盛,這與一般想像很不同;「現在全世界最愛讓小孩學鋼琴的,就日本和韓國啦。台灣近年退燒一點了。」 張正傑認為,亞洲父母望子成龍,加上對古典音樂、鋼琴教育的文化、階級意義的想像,常不問孩子愛不愛,先送去學琴再說。 為什麼學琴 爸媽規定的 資深鋼琴教師包絲華指出,為什麼讓孩子學琴,培養興趣、氣質、走音樂路、不能輸在起跑點等等都是原因,都讓人敬佩;但練琴很花時間,所以孩子該是學習的主角,但,「要不要學琴,常是大人單方面決定。」 功學社家族成員、鋼琴家謝婉玲說,早期台灣兒童的音樂教育幾乎等同於「學鋼琴」,家庭財力還可以的,家裡就會想辦法買一架琴,送小孩去學琴。 但是,問題是,謝婉玲反問:「台灣學琴的小孩這麼多,長大了為什麼不會變成音樂會的支持者?」 比賽得獎狀 管你愛不愛 她笑說,「或許我們演奏者該怪自己啦,」但令人憂心的是,我們的音樂教育、普遍的學琴經驗,並沒有帶來對音樂的「鑑賞能力」;這現象也發生在美術上,懂畫、欣賞畫、願意看畫展的人也不多,太少的藝術欣賞人口無法支撐起可觀的本土文化產業,也無從滋養本土藝術人才。 包絲華由多年教琴經驗看來,大半父母看待學琴這件事,多半是功利性的;「上台比賽」和「考上音樂系」,是他們最在乎的;至於孩子對音樂的欣賞能力、彈琴是不是得到樂趣,就排在次要了。 坊間許多琴力「檢定」、「比賽」也就應運而生,是不是具公信力尚待斟酌,但可讓家長覺得學費花得值得,孩子也得到申請學校或許可派上用場的證書及獎狀。 家裡有訪客 你來秀一段 樂評人焦元溥最近也呼籲,學琴是不帶功利之心地培養下一代對美的感受、增進藝術修養;如果出於算計,想讓小孩在校可以表演,客人拜訪可以炫耀,申請入學可以加分,那多半只造成一批批「學音樂又恨音樂」的小孩,不僅摧毀他們對藝術的感受,也扭曲音樂教學。 觀察台灣小孩學琴文化,是台灣父母望子成龍的縮影。「大半來學琴的孩子,還會上英文、作文,速讀、心算等才藝,至少一種,放學後的時間都是滿檔。」包絲華說,「看著接送的媽媽在孩子彈琴時累得在沙發上睡著了,真的滿心疼的。」 老師要驗收 練琴趕進度 牙醫師李偉文在女兒出生前,就買好電子鋼琴「待命」;等雙胞胎女兒上小學,就送到連鎖鋼琴教室學琴。「學琴是為他們的生命多開一扇窗,像愛因斯坦每天都拉小提琴。」他相信,學會樂器,能提升境界。但他坦承,父母一廂情願的作法錯了。 李偉文認為,沒來得及讓孩子認識音樂、喜歡音樂,就要他們不犯錯地彈出曲子來,結果就是平時鋼琴沒人彈,「只有禮拜天晚上被迫練習,好應付隔天老師進度驗收。」 李偉文反省,這樣下去,不僅影響親子關係,連孩子欣賞音樂的胃口都打壞了。於是,停掉鋼琴課。神奇的是,她們反而會自動彈琴,「從『彈樂器』回到『彈音樂』的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