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叮噹馬迷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卵巢長水瘤怎麼辦?

2007年03月31日
公開
1

http://www.womenclinic.com.tw/paper/03-01-1.htm 卵巢長水瘤怎麼辦? 國泰醫院婦產科 主任醫師 鄭丞傑   相信不少婦女朋友都有經驗,只是因為上婦產科做抹片檢查,或者看個白帶,還是下腹不適、亂經之類的,醫師卻告訴妳說,卵巢長了『水瘤』,不免又是一陣緊張。 水瘤是啥米碗糕? 究竟什麼叫「水瘤」?是惡性還是良性?為什麼會長水瘤?需要開刀嗎?會影響生育嗎?一大堆的疑問,都是婦女聽到診斷之後的困擾。 水瘤其實是個通俗名詞,醫學上稱為「囊腫」。一般而言,雖然囊腫有好幾種,不過當醫師告訴妳是水瘤時,通指的是內容物全是清淡的液體。至於俗稱「月經瘤」或「巧克力囊腫」的子宮內膜異位瘤、發炎引起的輸卵管卵巢膿瘍,以及內有實心部分的腫瘤,通常不被稱為水瘤。 水瘤大部分是良性的,尤其體積小的,不但是良性,也不必日夜擔心它會惡化,因此一般對於直徑五、六公分以內的,大都主張不必動刀,不過必須確定囊腫內全是液體,沒有實心的部分,才能放心。但如水瘤發生在停經後兩年以上,則需另做考慮,因為停經後不再排卵,理論上不會再出現功能性囊腫。 產生水瘤的原因,視其種類而定,像功能性囊腫,例如濾泡囊腫和黃體囊腫,都跟荷爾蒙的分泌有關。卵巢在正常月經週期接近排卵日時,原本就會出現卵泡,一般在大到兩公分以上才排卵,偶爾也有長到三公分大的,看來就像個囊腫。即使排卵之後,也會形成一個黃體,照樣可大到三、四公分,甚至也有五公分以上的。 這些卵泡或是所謂功能性的囊腫,即濾泡瘤或黃體瘤,往往不但是良性,而且多在下次月經來過即消失,所以再照超音波,可能就變成沒有「水瘤」了。另外,一些真正的卵巢贅生瘤,例如卵巢上皮細胞生出的囊狀腺瘤,以及單純囊腫,則與惡性腫瘤一般,真正形成原因未明。 需要開刀嗎? 卵巢長瘤對多數婦女而言,都是一個驚嚇,幾乎都立刻會問:是不是惡性的?需不需要開刀? 其實卵巢腫瘤絕大部分是良性的,包括較大的卵泡形成之濾泡囊腫,較大的黃體形成之黃體囊腫,以及黏液性或漿液性的囊狀腺瘤等,乃至於巧克力囊腫、發炎造成的輸卵管卵巢膿瘤等,都是良性的。即使是開刀下來的樣本,也只有百分之十到十五的卵巢瘤是惡 性的。 一般而言,瘤內沒有實心部分的水瘤,大都為良性,因此直徑五公分以內的,不必緊張,五至十公分的,需仔細追蹤檢查,如兩個月都不縮小或消失,可考慮用腹腔鏡手術摘除之。如果更年期之後才出現的,則宜開刀。超過十公分以上的,也應儘速手術治療,因為惡性的機會較高,且通常不會消失。 瘤內有實心部分、有中膈且中膈甚厚、兩側長瘤、瘤表面有不規則凸起,腹腔內有積水等,則要考慮惡性的機率不小,儘速動刀為宜。(見附表) 卵巢癌為台灣地區婦癌排行榜的亞軍,僅次於子宮頸癌,但是死亡率極高,因為百分之七十都在末期才診斷出來。因此如果超音波掃瞄發現有不是單純水瘤狀的卵巢瘤,宜儘速就醫診治。 對於不太大的水瘤,如果很介意它老是不消掉,目前還有個不動刀的方法,就是超音波導引下做穿刺,七、八成可以因而免去一刀,但有兩、三成的復發率,因此有些醫師不贊成使用。也可以使用腹腔鏡手術切除,不必開腹,同樣可以完全摘除腫瘤。但如果是有實心部分、有中膈的水瘤,最好開腹探查才安全,因為有較高的機會是卵巢癌。 畸胎瘤又是啥東東? 有一種不是單純水瘤的卵巢瘤,有時候內容物為仍然大部分是液體,但因為含一些特別的組成,所以通常在手術前就可以用超音波診斷出來的,那就是畸胎瘤。 即使在還沒有醫用超音波之前,畸胎瘤也可用X光檢查出來,因為這種腫瘤內含牙齒、軟骨、皮脂腺、毛髮等等。 形成畸胎瘤的原因,是因為在胚胎時期,有一部份的生殖細胞在移行過程中迷途,衍生而成。女性畸胎瘤多在卵巢,偶爾也有長在子宮、輸卵管等處,男性畸胎瘤則長在睪丸或輸精管上。 畸胎瘤大部分為良性,只有少部分為惡性。前者多為水瘤狀,又稱皮樣囊腫,因為內部主要含有皮膚及相關組織;後者則多為實心,即固體狀,良性的畸胎瘤也有極少數會轉為惡性,因此還是手術切除為宜。 這種奇特的卵巢瘤,佔了卵巢瘤的15%左右,同時也是二十歲以下少女最常見的卵巢腫瘤。體積小則只有數毫米,如果不是正好照X光或超音波,多半不會發現,大則可到三、四十公分,腹脹如鼓。因為多為良性,有些四、五公分以內的,甚至到老年才被發現,而事實上已經和平共存了幾十年。 臨床上,如同其他卵巢瘤一樣,畸胎瘤大都沒有症狀,大到一定程度時,才會覺得腹漲、下腹痛、頻尿、便秘、大便解不乾淨等。不過如果發生扭轉或破裂,則會有急性的下腹痛,而必須緊急手術。 由於超音波技術的進步,這種內含特殊組成的卵巢瘤,多數可以簡單地診斷出來。而彩色杜卜勒超音波能對有實心的畸胎瘤,判斷其否為惡性,即使是惡性,只要未破裂,手術的效果也相當不錯,必要時可追加化學治療。 <附表> 卵巢瘤開刀的適應症 1.卵巢囊腫大於5公分,且觀察6∼8週,沒有縮小或消失。 2.有實心部分的卵巢瘤。 3.卵巢囊壁上有乳突狀贅生物。 4.任何10公分以上的卵巢腫塊。 5.有腹水。 6.初經之前或停經之後,出現的卵巢腫瘤。 7.懷疑卵巢腫瘤有扭轉或破裂的狀況(一般會劇痛)。

卵巢瘤一定要開刀嗎?

2007年03月31日
公開
1

http://allen.my24h.net/p_ovcyst.htm 卵巢瘤一定要開刀嗎? 女性的卵巢就像是月亮一樣,以28-30天的週期循環變化。古時候的人用陰曆來記錄時間,除了配合月亮的陰晴圓缺以及潮汐變化之外,可能也和女性的生理週期有很大的關係。 卵巢除了負責製造女性賀爾蒙之外,還負有排卵的重責大任。每個月的月經來潮之後,卵巢上會開始有濾泡生長。大約經過兩個星期,濾泡成長到兩公分左右,就會破裂將卵子排出。排卵之後濾泡會轉變成黃體,繼續製造黃體激素。大約經過10天,黃體萎縮,下一次的月經就會接著來臨。 如果成熟的濾泡沒有排出,卵巢上就會出現兩公分以上的水瘤,同時經期也會往後延遲。有時排過卵的黃體太過膨脹,也會在卵巢上形成黃體瘤,一樣會造成月經遲來。還好不管是濾泡囊腫或是黃體瘤都是屬於「功能性」的腫瘤,隨著下一次的月經來潮就會自動消失,如果有輕微的疼痛只要適當的休息或是服用止痛藥即可。 有時候卵巢上出現的水瘤即使經過3-6個月的追蹤治療仍然持續存在,這些就不是單純的功能性腫瘤了。使用超音波檢查,如果腫瘤內部是清澈的液體,單一圓形的囊腫,很可能是良性的黏液性或是漿液性腫瘤。這一類腫瘤變成惡性的可能性很低,不過也不容易自行消失。如果囊腫超過5公分大小,原則上仍應該接受手術處理,單純切除囊腫,可以保留正常的卵巢組織。否則一旦發生腫瘤扭轉壞死,不但必須切除整個卵巢,緊急時甚至會危及生命。 如果卵巢囊腫內部充滿黏稠的液體,必須要考慮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瘤或是畸胎瘤。子宮內膜異位瘤的內部充滿黏稠的月經血,不但會逐漸擴大,時間一久也會造成嚴重的沾黏,最好以手術處理。如果是還要生育的婦女也可以配合藥物做誘導排卵,以提高受孕率。畸胎瘤內部大多是半液態的油脂,可能還有骨頭和毛髮,看起來十分可怕。畸胎瘤的成長速度比較慢,變成惡性腫瘤的可能性也不高,不過3-4公分以上的腫瘤還是應該考慮以手術切除,畢竟畸胎瘤要自行消失的機會也很低。 最可怕的卵巢腫瘤當然是卵巢癌了。早期的卵巢癌不容易被發現,所以大部分的患者被診斷為卵巢癌時都已經是末期了,通常只剩幾年的生命可以活。所有的卵巢瘤都必須先考慮是不是惡性腫瘤。如果有以下的情形,懷疑是惡性卵巢癌,應該盡快考慮接受手術,以免延誤治療的時機。 一 、卵巢腫瘤超過10公分。 二、實心的卵巢腫瘤。 三、卵巢周圍有沾黏,或是明顯的腹水。 四、卵巢腫瘤非單一囊腫,而是多囊性且有實心部分。 五、血中CA125偏高。 六、腫瘤內部血管阻力明顯偏低。

大腸直腸癌的診斷工具

2007年03月20日
公開
3

節錄自:http://www2.mmh.org.tw/gi/gicancer/coloca06.htm 大腸內視鏡 (Colofibroscopy) 大腸長度因人而異,約略在一公尺左右,要把一條管子穿套至一公尺,詳細觀察其裡面種種,假若管子設計不佳,或技術不良都會使得這項檢查進行的相當困難。在1968日本人才第一次將大腸鏡送抵盲腸,才算完成世界首度大腸鏡的觀察。早期的大腸鏡上下左右之彎曲度只有90度,而視野角也僅60度,操作非常不方便,因此早期報告全大腸檢查的成功率並不高,但近年由於儀器的進步,彎曲度大增,視角也變大,使插入之技術比較簡單,較有經驗的醫院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可到達大小腸交接處的迴盲瓣,大多數也可在深入小腸末端。在發現腸道內有不正常的病灶時,也可經由內視鏡做切片檢查,有些息肉也可立即經內視鏡移除。 上述內視鏡檢查在進行之前都必須做清腸的準備工作,否則糞便過多就不易詳細的觀察,一些病灶可能被忽略掉。不過一如其他檢查,總會有些死角不易觀察,只是發生機率相當小,但不能不注意。再者,內視鏡檢查目前的健保給付相當的不合理,一次給付不過兩千多,若將術前清腸藥物費用,儀器耗損折舊(一隻電子內視鏡四、五十萬,若加上主機,無一兩百萬買不到),加上人員等,就如前輩醫師所說做一個虧一個。但有也就是大腸內視鏡有其診斷的價值,醫院不能不被不做。

大腸內視鏡也可無痛免麻醉

2007年03月19日
公開
60

轉貼自: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ExteriorContent/Life/Life-Main/0,4381,news-content+130518+132007030500959,00.html 一提起大腸內視鏡檢查,一般人的第一印象總是「痛!」,採用麻醉又有一定風險,導致不少人視大腸內視鏡檢查為畏途,拒絕受檢,造成大腸癌診療上的困難性,到底大腸內視鏡檢查痛不痛?醫師表示,民眾不妨可選擇新式「直軸保持短縮法」免麻醉內視鏡檢查,五分鐘就能知道檢查結果。 傳統大腸內視鏡檢查,若醫師及助手操作時,合作默契不夠好,易造成偏移抵住腸壁導致疼痛,或是灌氣也會造成受檢者劇痛,因此常造成民眾因心理恐懼而拒檢。 開業醫師劉輝雄表示,為此,傳統大腸內視鏡檢查往往需要採用麻醉,但檢查過程中若因為操作不當所造成的穿孔,也會因受檢者沒感覺,而提高危險性,造成相關的後遺症。 他指出,台灣人罹患消化道癌症的比例逐年增加,而且年齡層有下降趨勢,臨床上還曾出現過年僅二十歲的病例,不過,國內大腸鏡檢測率一直無法提升,主要的原因就是民眾害怕檢測過程中所可能產生的劇烈疼痛,以及全身麻醉可能造成的危險性。 「免麻醉無痛全大腸內視鏡檢查」則採用新式的「直軸保持短縮法」,劉輝雄說,讓檢查完全不需要麻醉、也可以做到不痛。他進一步指出,有別於麻醉無痛全大腸內試鏡檢查,「直軸保持短縮法」,由醫師單人操作內視鏡,整個檢查過程只有吸氣絕不可灌氣,大腸鏡鏡軸成直線進出,保持肛門到腸道間的最短距離,讓受檢者可在無痛、有知覺的情況下完成檢查。 劉輝雄表示,透過免麻醉無痛全大腸內視鏡檢查,在過去七、八年、近一萬五千名病例中,順利發現了五十四大腸癌病患,其中早期罹癌者即占了十九人。且在檢查過程中,若發現一公分左右的早期癌或是瘜肉,也可以馬上用內視鏡一併切除。

朦朧麻醉下的大腸直腸內視鏡

2007年03月19日
公開
93

轉貼自:http://home.kimo.com.tw/hjc5010/q731.htm 朦朧麻醉下的大腸直腸內視鏡 陳洋源�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國人近十年來的十大死因,以癌症為首位;而在癌症中,前三位分別是肺癌、肝癌及大腸直腸癌;由於近年來台灣大量的B型肝炎疫苗接種,使得肝癌盛行率逐年下降中;肺癌也由於禁菸的結果,使得發生率日趨下降;而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卻逐年爬昇,可能由於國人的飲食方式與內容漸趨西化所致。 大腸直腸癌之症狀,依其發生的部位不同而有差異。在直腸癌的症狀,常為解血便、大便變細或有裡急後重的感覺;乙狀結腸或左側大腸癌之症狀,有頻便、大便帶血、或者有便秘且腹脹的現象;右側大腸癌常見之症狀,為貧血、體重減輕、腹部摸到腫瘤等。 但是癌症初期(即Dukes氏分期中A期)、或癌症前期病變(如大腸息肉等)的症狀,往往十分不明顯,有時甚至無症狀,因此篩檢十分重要,特別是高危險群的病人,如家族性大腸腺瘤性息肉症(FAP)、家族中有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HNPCC)、或慢性潰瘍性大腸炎(CUC)等。 大腸直腸癌的篩檢,有大便潛血反應、大腸直腸之雙重造影檢查、及大腸直腸內視鏡檢查。大便潛血反應雖不敏感,但在大量篩檢方面仍十分重要,不過需避免偽陽性發生,檢查前三天即應避免動物血、紅肉、鐵劑及維他命C等食物。 大便潛血反應陽性時,應安排後二者之檢查。大腸直腸造影檢查,是以顯影劑灌入事先清完腸之大腸內,然後以X光照攝顯影。雖然可得到不錯的診斷率,但診斷後無法進一步切片檢查或切除息肉,因此診斷後需再做大腸直腸內視鏡,以便進一步處理病變處,如切片檢查,以分別良性或惡性腫瘤,或者息肉直接切除治療。 大腸直腸內視鏡檢查,在以前的印象中,似乎十分可怕且痛苦,很多人因此不敢做大腸直腸內視鏡檢查,而錯過早期發現腫瘤和早期治療時機。目前由於麻醉的進步,大腸直腸內視鏡可在麻醉下進行。 麻醉分為完全麻醉及朦朧麻醉。在完全麻醉下從事內視鏡檢查,雖然病人完全無疼痛感覺,但危險性較高,例如大腸穿孔的機會增加;且因完全無感覺,會有抑制呼吸的可能。而在朦朧麻醉下,若比較不舒服時仍會有所感覺,但事後會忘記,此種感覺會使醫師有所察覺而更小心,以避免產生併發症。 最後,呼籲病人不要因懼怕,而不敢接受大腸直腸內視鏡檢查,在朦朧麻醉下進行此檢查,可以是不痛又安全的另一種選擇! 【 2003-10-25/聯合報/E4版/健康 】 921025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