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最♡August♂

日期

#Tag

打動心靈比威脅更有效

2005年05月11日
公開
35

小孩子很任性、被其他小朋友欺侮、和小朋友打架,只要稍微遇到一點挫折就畏縮、膽小、什麼都不想做,讓大人很傷腦筋……。遇到這種情況時,到底要嚴格管教,還是盡可能不要訓斥多多稱讚,相信很多父母都不知該如何是好。事實上,培養孩子並不是稱讚或訓斥這麼簡單,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孩子能夠接受,激發孩子自動自發的意欲。父母和孩子是人際關係中最小的單位,當親子之間的溝通順利時,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人際關係,也有助於解決父母在育兒方面的煩惱。   以下就舉幾個例子,說明父母該如何和孩子溝通的方法。 不要為孩子貼上標籤 當孩子動作慢吞吞時,大人總忍不住會訓斥:「你每次動作都特別慢!」 當孩子遺失二、三次雨傘時,也會大聲咆哮:「你記性真差!」 不知各位父母是否也有相同的經驗?其實,孩子有動作快的時候,當然也有動作慢的時候;有連續幾次遺失物品的時候,但也有不遺失東西的時候。當孩子聽到父母指責自己「每次動作都特別慢」時,他心裡就會認為「我的動作很慢」,以後就更不可能改進。因此,如果你不希望給孩子下定論,不妨改用這樣的方式和孩子說話。「你今天動作有點慢,希望下次可以快一點。」 有動作慢吞吞的孩子、有靜不下心來做事的孩子、也有任性的孩子、消極的孩子……其實,沒有一個孩子絕對是某一種類型的,因此千萬不要為孩子貼上任何的標籤,當看到孩子有「任性的行為」時,只需要具體指正就可以避免孩子成為「任性的孩子」。 打動心靈比威脅更有效…。 在百貨公司的玩具賣場,常常看到孩子拼命跺腳,大聲嚷著「我要買!我要買!」然後乾脆躺在地上打滾,最後「哇!」的大哭大叫…遇到這種情況,相信很多父母都會不知所措。 無論如何,畢竟周圍都是人,似乎可以聽到旁人小聲嘀咕「怎麼讓小孩子這麼哭鬧」、「大人怎麼這樣」。 如果大聲訓斥「不許胡鬧!」,只會讓孩子哭得更大聲。 到底該怎麼辦?最後是否只能買玩具給孩子,以孩子獲勝收場?還是大人用力抓住孩子的手臂,用力拉扯之下,將孩子拖出百貨公司?或是「喂,你好好管管他!」、「你為什麼自己不管他」,連父母自己都因此而發生爭執。 總之,這種場面是力量的對決。如果買了玩具,就是孩子贏,如果硬把孩子拖出百貨公司,就是大人贏。那麼,到底該怎麼辦?……方法有很多種。 方法一為了避免力量對決,先輸為贏。 如果最後還是要買玩具給孩子,還不如在孩子跺腳時就屈服,但也會因此開啟「只要一跺腳,就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的先例,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可以在買玩具給孩子後,等孩子心情平靜下來(孩子在吵鬧時,根本聽不進任何話)時,用冷靜的語氣告訴他:「下次如果你再跺腳的話,就絕對不會買任何東西給你」並努力遵守這一點。 方法二一旦說了不買,就要堅持到底。 看到孩子哭鬧不已時,即使對他說:「說了不行就是不行」!「不許再哭了!」也無濟於事,而且等於是火上澆油,只會讓自己筋疲力竭。所以,大人可以深呼吸三次,讓自己的心情先平靜下來,然後和哭鬧的孩子保持一段距離,使自己不要受到影響,但千萬不能威脅孩子「我不管你了,我不帶你回家!」,如果想要對孩子說話,不妨以平靜的口吻告訴他:「我在旁邊等,一直等到你不哭為止。」然後裝做陌生人的樣子,在旁邊冷眼觀察看著孩子,當大人不理會他時,孩子就會覺得好像在對著空氣鬧脾氣一樣,過一會兒就會覺得無趣而停止哭鬧。 這時,大人就可以笑著對他說:「你不吵著要買玩具了,那我們回家吧。」接著帶孩子離開賣場。在離開賣場後,要再度向孩子重申規矩「當你玩得很高興時,或是看喜歡的電視節目時,如果旁邊有人哇哇大叫,你的心情會怎麼樣?」、「所以像你剛才那樣大哭大鬧,周圍的人本來很高興的在買東西,被你這麼一吵,心情不是變得很不好嗎?」教導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會造成大家的困擾,也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看到你給這麼多人造成困擾感到很傷心,希望你下次不要再這麼做了。」 總之,不要情緒化的斥責孩子,要採用能夠打動孩子心靈的溝通方法,這樣孩子才會在不斷的嘗試中,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爬得多,走得好-爬得重要性

2005年05月02日
公開
38

爬得多,走得好-爬得重要性 八個月大的立雯,自從嚐到爬行可增加行動力的滋味後,就喜歡往屋裡到處爬,再也不肯安安靜靜的坐著:將她抱起,她會尖聲抗議並且用力的扭動身體,企圖再回到地板上爬。 但是,奶奶覺得地板太髒了,又怕立雯亂抓東西,又怕她撞到,所以總是抱著她。爺爺卻也有他的理論--孩子老是抱著會寵壞,最好讓她坐學步車。 像立雯這樣八歲多月的寶寶,活動力和好奇心都在不斷增加,父母既要給她隨意探索的自由,又要擔心她的安全,真是頭疼!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爬行對嬰兒的發展是不是也有助益呢? 寶寶開始會爬了,如果不讓他盡興爬個夠,可是會影響他將來的大動作發展呢! 爬得多,走得好 大部分的寶寶在七到十二個月之間會會爬行。在這之前,嬰兒要先學會左右翻滾,接著會將肚子貼地,用腹部做重心、雙手、雙腿輪流用力來移動身體,嘗試往前或往後蠕爬。漸漸的、寶寶的四肢和軀幹更加有力,可用雙手和膝蓋著地,撐起腹部與地平面成水平,做而後左右的擺動。如此不斷的練習、加強雙手、雙腳的配合,大約九到十個月時,大部分的嬰兒,都可以輕鬆的「爬」走四方了。 美國的一項研究指出,墨西哥地區因氣候炎熱、經濟落後,一般家庭都沒有適當的地方讓嬰兒爬行,當地的小孩大都在吊床上度過嬰兒期,因而他們的大動作發展比美國孩子落後很多。未經爬行階段的孩子,雖然後來仍學會走路,但是,由於負責走路的基礎神經肌肉沒有經過爬行的磨練,動作不能純熟,容易造成日後平衡不良,走路不穩或容易摔倒的情形。 爬得多,精細動作較好 爬行除了可以加強頭部、軀幹、腰部、手臂及腿部的力量,為日後走路奠定良好的基礎之外,寶寶的手掌也可因爬行時到處探索,而增加觸覺的辨別能力,有助於將來精細動作的協調。 根據兒童發展學者的研究,嬰兒的爬行動作,需要大腦皮層對手和腳上許多肌肉做複雜的協調和控制,所以是寶寶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項發展。 給孩子一個安至、乾淨的爬行空間 在寶寶開始學爬時,準備一個乾淨、安全的空閒讓他學習爬,是很必要的。建議您蹲下來。以寶寶的眼光來檢查家中的環境是否乾淨、安全。例如:電線插座是否需要蓋住,電線是否會讓他抓到:地板上是否有些可能被寶寶撿食的小東西;藥品、殺蟲劑、洗衣粉等.是否放在寶寶拿不到的地方;櫃子是否需要裝上暗閂,樓梯口是否需要裝上圈欄等等。 若孩子個性較安靜、不愛活動,您可以坐在離他有段距離的地方,叫他的名字,伸手向他,鼓勵他爬過來讓你抱;或是拿個色彩鮮艷或會發出聲音的玩具逗他,讓他爬過來拿。您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躺在大床上(或地板上).讓他在您的身上爬上爬下:或是準備一些大枕頭或軟墊供他翻滾……。這些有趣的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嬰兒大動作發展,同時也可促進親子關係。 本文摘自:信誼基金出版社-0-1歲發展與教養對策

寶寶的腳力需要鍛練嗎?

2005年05月02日
公開
45

寶寶的腳力需要鍛練嗎? 採訪/林繽嬙 咨詢/馬階醫院小兒骨科 劉士嘉醫師 耕莘醫院復健科 黎瑞昌主任 寶寶踏出第一步後,幾乎整天走不停,可是一段時間又不怎麼愛走,出去走沒幾步就要抱抱,感覺缺乏體力,。 每個寶寶特性不同,比較正確的態度應該是用「誘導」的方式,而非用「訓練」的方式來讓孩子多多走路,否則恐怕矯枉過正! 一歲半前學會走路都屬正常 馬階醫院小兒骨科劉士嘉醫師表示,家長經常為寶寶學走路的時間比別人慢而苦腦,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或疾病?其實絕大部份的父母都太多慮了,寶寶會走路的時間平均在十個月左右﹐但有些七、八個月就開始學走,有些要一歲以後,無論如何,只要在一歲半以前學會都屬正常,父母不必為此問題擔憂,因為八個月就走的嚇嚇叫並不代表小孩特別優秀或體能特別好,一歲多才會走也不要對寶寶的能力有所懷疑。 寶寶從會坐到會走,一切應該順其自然,不要給予限制,門診中發現有的寶寶體型較胖,可能還未爬就直接走,其實這是無所謂的,除非有特殊疾病影響,否則不要過於在乎這類問題。 父母要確保寶寶沒有疾病方面的問題,在寶寶開始學走路時,可做`一些觀察︰ 1﹒是否雙腳用力不對稱,一隻腳老是沒力氣或有跛腳情形。 2.是否有內八或外八。可能`一腳外八、一腳內八﹔或剛開始外八,一段時間又變內八。 3.由於寶寶長時間在媽媽肚子中,也可能造成腿部兩邊肌肉鬆緊度不一樣。 真正走的很穩應該在三歲以後,步態方面要到四歲才控制的好,所以在這之前,只要寶寶「走的狀況持續穩定」,就沒有什麼問題,例如寶寶剛會走總是跌跌撞撞;或有時內八、有時外八;或是某個階段特別容易跌倒,一陣子又好了,如果不是持續性,整體上都在改善中,而且不是每個步伐都不穩,大概九成以上是正常的。而且有些短暫性的問題與週遭環境或情緒有關,家長也要考量這方面的因素。 太早坐螃蟹車,小心脊椎側彎 讓寶寶坐螃蟹車,可以加速走路的能力,這是完全錯誤的想法,劉士嘉醫師強調,其實寶寶坐螃蟹車不但有翻車的危險,走路的時間也會因此而延後,媽媽們一定要矯正這種偏差的觀念,「坐螃蟹車對腳力是沒有任何加分作用的!」 耕莘醫院復健科黎瑞昌主任也特別指出,根據澳洲專家所作研究發現,太早讓寶寶坐螃蟹車,將來脊椎側彎的機會增加,通常幼兒的脊椎大約在八、九個月時才比較強壯,有些家長忙碌時會將寶寶放在螃蟹車內,應該盡量避免。 以「誘導」代替「鍛練」 寶寶跨出第一步後,幾乎整天走不停,可是一段時間又不怎麼愛走,出去走沒幾步就要抱抱,感覺缺乏體力,如果懷疑寶寶腳力有問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讓他看看最愛的事物(如玩具店的玩具或游樂設施),這時多班看似疲憊的寶寶可能眼睛一亮,立刻從推車上或父母手上爭脫下來,朝目標飛奔,這時你就不必懷疑寶寶腳力比別人差了。 每個寶寶特性不同,如果一昧要比別人強,非得用「鍛練」方式強化腳力,恐怕會矯枉過正。有一對夫妻刻意要訓練小孩的腳力,帶小孩一起爬山,而且堅持要小孩走完預定路程,結果到終點時小孩就昏倒,夫妻才驚覺做法不當。 比較正確的態度應該是「誘導」,而非「訓練」,父母可以帶寶寶到學校操場,他們會喜歡模仿別人而跟著跑步,至於要跑多久,完全由寶寶自己決定,我們也不須擔心寶寶會運動過頭,因為他們是不會勉強自己,當然如果發現寶寶出現步伐不穩,跑歪到其他跑道,或開始跌跌撞撞、臉色變差,就表示累了。 有助強化腳力的器具 父母也可以藉由下列所建議的遊戲或器具,一方面加強寶寶腹肌、背肌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促進親子互動︰ ★學步器︰讓寶寶自己推著走,當他感到疲倦,可隨時中斷。 ★呼拉圈︰寶寶會站之後,可使用呼拉圈,媽咪和寶寶一人抓一邊,然後左轉、右轉,幫助寶寶平衡感的發展。 ★棍子︰左右各抓一根,幫助寶寶站立,再以左右擺動的方式進行。 ★球︰可使用沙灘球或促進感覺統合的大球,幫寶寶趴著或仰臥在球上,可加強腹肌和背肌。 也可以讓寶寶站在媽媽的大腿上,當媽媽欲往後倒時,寶寶會因為怕跌倒而用力撐,此時會運動到腹部肌肉。 無論是在進行這類互動遊戲,或只是剛學會走的寶寶,家長最重要就是做好安全措施,如排除一些危險物品,並可鋪些塑膠地板(軟硬程度應和榻榻米相同)。 還未走路,盡量不穿鞋襪! 寶寶穿鞋的時機、選擇也要特別注意,黎瑞昌主任提醒家長,寶寶不會走路之前,最好不要穿襪子或鞋子,以免影響腳部發育,開發中國家有研究發現,過早穿鞋的寶寶,比不穿的寶寶容易有扁平足,所以如果怕寶寶冷,可以小被子代替襪子保暖;會走路之後,其實還是盡量讓寶寶赤腳。 寶寶的鞋子應選擇全包型,而且要平底(如果足跟較高,會影響走路的穩定度);前面應該有點往上翹;鞋腰(Counter)部份不能太軟,這樣才能保護踝關節;鞋子前後應各留0.5公分空隙,對寶寶腳的發育以及腳力的發展比較有正面幫助。 多帶孩子出去走動 劉士嘉醫師表示,雖然無法知道小孩在想什麼,但他們其實會照自己的需求在發展和進步,父母要有一種認知「小孩是最大的,不要嘗試去控制他、訓練他」!當然也不要老是跟其他同年齡小孩比較,有些小孩先天體能好、精力充沛,可以整天在外活動;有的小孩個性內向,比較不那麼愛動,可能喜歡在家做些靜態活動,父母要瞭解寶寶特性,不要有過度期望及高標準。 如果同時考量到寶寶智能及身心發展,黎瑞昌醫師建議在不勉強的情況下,還是要讓寶寶多出去走走,因為寶寶從躺著到能走動,他們的世界一下變大了,每移動一步就有不同事物,當然他們會很樂於發現新天地,此時,如果接觸的多,受到的刺激就會增加,不僅對智能發育有助益,寶寶也會覺得有成就感。 如何發現寶寶腿部異常 劉士嘉醫師指出,有些病理方面的因素確實會影響寶寶的行走,如果它是屬於輕微的,在早期診斷上會比較困難,尤其是「發展性髋關節發育不良」。因此寶寶出生後,父母還是有些地方必須特別注意及觀察︰ 1. 新生兒兩腿張開後,觀察是否兩邊不對稱,包括皮膚紋路是否對稱(就是皺摺處)? 2. 是否一隻容易張,一隻腿不易張? 3. 髋關節部位在動時是否有聲音? 這類先天性異常的症狀會呈發展性進行,也就是慢慢的越來越明顯,若能在六個月之前發現並加以治療,會有一百分的成效,將來不會有任何影響;如果超過一歲才發現及治療,有九成可恢復正常。目前醫學上對類似像「發展性髋關節發育不良」的早期診療仍有些困難。我們可以注意自己的寶寶是否屬於高危險群,符合下列條件必須特別注意︰1. 父母本身有類似疾病。2. 媽媽懷孕時羊水比較少。3. 第一胎有此類先天疾病。這類問題比較多的比率是發生在第一胎女嬰身上。 「走路」對寶寶而言是一種樂趣,當他想走時不要阻止他,不想走時也不需勉強他,可以用誘導方式幫助他,但父母最好先以身作則,多安排和寶寶互動的時間。

♥╮爬行好處多多╭♥

2005年05月02日
公開
22

♥╮爬行好處多多╭♥ 物理治療師 江長奇 爬行在寶寶的動作與知能發展占著蠻重要的地位,在爬行的過程中除了手腳接觸地面得到不同地面給予四肢不同的觸覺刺激,同時四肢與軀幹亦需有足夠的肌力發展對抗寶寶自身的體重。對認知而言,爬行是寶寶身體有能力自主且準確移動的第一種方式,也是寶寶開拓視野的第一步,對於寶寶的認知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寶寶的爬行中,由於需要手腳合作才能將身體往前移動,藉此大量練習手腳協調運動,而在爬行時的心肺消耗是翻滾時所需消耗一倍以上,可以增加心肺耐受力,以期達到未來站立及快走時所需的心肺需求。 寶寶七個月時會先學會獨立坐在地上,對周遭物體有興趣時會將身體轉為移向物體,因為手支撐力量不足會轉成趴在地上抬頭直視物體,以手抓地的方式企圖將身體移向物體這是寶寶開始學爬的第一步,但是因為手腳力氣不足,因此會看到寶寶空晃手腳身體卻無法前進,到七個月半時開始發展爬行,通常一開始因為是大腿貼地,所以大腿收縮時身體會後退,加上手臂伸直的力氣發展較早,因此一開始爬行通常會先向後爬,之後等到手腳有足夠的推力時再往前爬。早期寶寶爬的方式是肚子貼地採匍匐前進,等到身體軀幹有足夠的力氣支撐身體重量且手腳可以一同將身體撐起時才開始採取肚子離地的爬行方式。 每個寶寶開始爬行的時間不一致,有的比較早有的比較晚,通常六到十個月開始爬行是可以接受時間範圍,有些寶寶在學習站立之前並不經過爬行的階段,而選擇直接站立,這也是容許的生長歷程,有些家長認為寶寶不經過爬行會對未來造成不良的影響,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這兩者有相關性,但是不否認的爬行對寶寶的感覺動作與認知發展有助益,如果寶寶不排斥爬行的動作是可以多鼓勵寶寶在站之前多爬行。 在此提供幾點原則讓家長鼓勵寶寶進行爬行運動: 不要太急迫讓寶寶進行爬行運動,先觀察寶寶的頭部控制是否成熟趴著時是否會以手肘撐地觀察周圍,對好奇的物體是否會想以雙手擺動企圖前進。 不要強迫性押著寶寶趴下,並推他向前進,這樣會令寶寶引起不舒服的感覺,應多以玩具誘導,將玩具漸漸遠離寶寶身邊,讓寶寶企圖以手腳擺動接近物體。 剛開始學爬行運動時,寶寶因為腳的力氣較為不足,因此爸媽可以將手掌貼近寶寶的手掌,跟著寶寶出力的節奏在寶寶腳一蹬時跟著出力輕輕從出力的腳推寶寶一把,讓寶寶瞭解這樣的出力方式是可以讓身體前進。 在寶寶願意爬行時進行爬行運動,當寶寶感覺累時就給予休息,不要勉強,尤其在剛學習爬行運動時。 可以分段跟寶寶進行爬行訓練,每次10~20分鐘,每天進行四次,一邊玩遊戲一邊進行。 爬行運動可以給予寶寶感覺刺激、肢體動作學習與增進認知發展,但是不是每一個寶寶都必須經過爬行才會站立,家長不可著急或急迫,每個寶寶都有其獨特性,務必在寶寶願意的情形下進行。

為孩子準備一本「優勢存摺」

2005年05月01日
公開
42

◎廖怡景/文 家長就好像是一名廚師,在想著要加入什麼樣的香料,才能烹調出一道道佳餚; 也像是一名「社會銀行」的開戶者,替孩子準備一本「優勢存摺」, 存入什麼樣的本金,才讓孩子可以在未來的社會中提領最大的「本利和」。?????? 入夏的傍晚,海風吹拂在北海岸的野柳國小操場上, 大學一畢業就到野柳國小教書的美術老師張明錫, 正帶著一群在海邊長大的小朋友們一起遊玩。 在落日餘暉的照耀下,這群孩子快樂無憂地奔跑著。 也許就在同一時間,在距離這裡不到一個小時車程的台北都會裡,年紀相同的孩子們正在學著各種才藝, 但這群遠在海邊的孩子有的,也正是台北小孩所欠缺的。 張明錫操著一口宜蘭腔的台灣國語,熱情開朗地說, 「他們要的是和自己競爭!人比人氣死人啦!」 •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才具競爭優勢 張明錫的教育方式是一個例子, 他很堅持,「我不是說學習或者課業的競爭不重要, 但一定要適可而止。 如果說,課業的學習很重要,那生活的學習重不重要呢?」 一到假日,就帶著這群學生上山下海、溯溪、開山路的張明錫, 以他將近十年的經驗提出看法: 「我不是反對學生在成長過程有競爭, 但我更在意的是, 我們的小孩在接受了所謂的『基礎教育』後, 會不會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我看來,很多小孩在長大後連自己的問題都處理不好, 談什麼競爭優勢呢?」 長期以來,社會一直強調所謂競爭力, 但對家長而言,要如何才能培養小孩的競爭優勢? 難道一定得透過課業競爭或是工作競爭取得優勢? 在張明錫的想法裡,在生活裡有解決問題能力的孩子, 才是真正具有優勢的一群。 •不論是孔雀或是麻雀,只要快樂就好 在許多家長心目中,小孩的成就才是他們一輩子的成就。 因此,他們窮盡心力, 為的就是讓他們的寶貝長成羽翼傲人的孔雀。 有些人喜歡孔雀, 但也有人不在意是孔雀或是麻雀, 只要是隻快樂的小鳥,他們都感到很欣慰。 到底要讓小孩長成什麼樣子呢? 要餵給小孩什麼樣的養分, 才可以讓他未來具有生存能力? 能面對不計其數的大小挑戰, 不至於被擊倒後就倒地不起? 有了自信,是否就有了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其他孩子更勇敢,是否就會比較不怕險阻? 只要滿腹學問,就可以終身常保優勢? 家長就好像是一名廚師,在想著要加入什麼樣的香料, 才能烹調出一道道佳餚;也像是一名「社會銀行」的開戶者,替孩子準備一本「優勢存摺」,存入什麼樣的本金, 才可以讓孩子在未來的社會中提領最大的「本利和」。 •給孩子「大能力」,讓他們的生命更豐富 要替孩子存入什麼樣的能力, 才可以讓他們成為社會銀行裡的「富翁」, 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前教育部長曾志朗認為, 「給孩子愈多可以帶著走的知識和能力, 孩子就愈有可能成為一位富翁。」 要存入這些知識或是能力, 需要的是「有心、有方法的家長」, 光懂得把小孩送去上明星學校是行不通的。 這些能力也絕不僅止於一般家長所在意的 國文、英文、數學等課業能力, 而是內化過的人格特質,如自信、責任、毅力等。 這也就是美國華盛頓家庭與學校協會 〔Home and School Institute〕 創辦人暨會長桃樂絲.李奇〔Dorothy Rich〕博士, 於著作 《Megaskills: Building Children''s Achievement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提出的「大能力」〔Megaskills〕理論。 桃樂絲李奇博士認為,所謂的「大能力」, 是要學校和家庭共同合作,才能在孩子身上培育成功,她也認為,一個人的大能力是隨時被評等的, 這也是所謂「永無止盡的成績單」。 什麼是大能力呢? 桃樂絲李奇解釋,所謂的大能力就是指內在的學習動力, 其中包括信心、動機、努力、責任、主動、毅力、 關懷、團隊合作、常識、解決問題和專注等十一大項。 乍看之下,這十一項大能力似乎是老生常談, 但桃樂絲博士說,她設計這套大能力的目的, 就是要找出每個家庭能做的事, 形成一個有效的體系, 別弄得太難太長,把它變得很簡單、很容易, 每個人都能做,讓它既實用又有趣, 「因為,許多好事的完成是不需要時間的」。 孩子具備了這些大能力之後, 就像加足了油的汽車一樣, 能飛快奔馳在人生大道上。 這是成就孩子未來的十一種基本能力, 也正是現今社會中家長所應該在意的「優勢存摺」內容。 而「大能力」是決定在校及工作成功的價值、態度與行為, 也是資訊時代的基本能力。 •給孩子表現的機會培養自信心 「大能力」中的第一項能力「自信」, 正是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史英 在兒子的優勢存摺裡存放最多的部分。 史英一邊抽著菸,若有所思地嘆了一口氣, 「許多家長本身的自信心都有問題, 當然就不會教出有自信心的小孩。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其實不難, 重要的是要給小孩表現的機會。」 在他的想法裡,許多家長就是看不到小孩的優點, 且吝於肯定、不給孩子建立自信的機會, 才會養出沒有自信的孩子, 「在這樣的情況下, 家長有什麼立場抱怨自己生出不成材的小孩?」 他沉痛地說:「替孩子留一條生路吧!」 不過,他也承認,要成為可以替孩子準備優勢存摺的父母, 也是需要學習的。 在他個人的經驗中,因為初為人父,沒有經驗, 對他大兒子的管教就比較嚴格, 等到家裡有了第二個孩子時,他才學會了放小孩一馬了。 史英很得意地說:「像我的小女兒,雖然當年沒有考上北一女, 有些挫敗,但當你培養小孩對自己有充分自信後, 她就不會被困難擊倒。」 事實證明,史英的小女兒後來也走上社運之路,而且頗為出色。「當年讓陳水扁焦頭爛額的十五號公園抗爭, 就是我女兒的傑作呢!」 史英說到這裡哈哈大笑,得意之情溢於言表。 世新傳播學院院長成露茜也認為, 台灣的家長不大容易學會對小孩放手, 「我一直就覺得很怪,為什麼小孩考試時,家長還要去陪考?」 她說到父親成舍我對她和哥哥、姊姊的教育態度, 「父親留給我們最多的就是訓練我們 『獨立而且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只會跑的孩子不能強要他飛 成露茜回憶,「父親一直很注意我們小孩子對金錢的態度。 他一直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就連零用錢也是。 我從國小二年級開始,父親就讓我們自己賺零用錢。 他有剪報的習慣,他要我們幫他貼剪報, 每貼完一張B4的紙,就給我們一分錢。 他幫我們每個人都做了一本『父親存摺』。 每次貼完了剪報,他就把我們所賺的錢登記起來。 如果我們想要領錢就跟他說, 他也從不會過問我們領錢的理由。」 對於成露茜而言,成舍我在他們身上存下的不僅是記憶, 還在他們的「存摺」裡留下了可以成就未來解決問題的大能力。 前台北市教育局長吳英璋的夫人李美玲, 在分享她教育子女的經驗時, 特別強調一定要讓孩子從小就對自己有責任感, 而且要懂得面對問題,面對挫折,解決問題。 李美玲說,兒子當年為了玩耍, 到了睡覺時才發現功課沒做完, 「你知道,我那時有多掙扎嗎? 但我就是不想破壞我的原則, 讓他延後睡覺的時間, 後來他哭著和我說, 『媽媽,我早上五點起來寫作業好不好?』 想了想,才答應他。」 要給小孩子負責的觀念, 父母就必須要堅持原則。 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蕭蕙瑛, 選擇以自由的方式訓練小孩負責。 例如,她的二女兒當年在學業上遭遇挫折時, 她勸孩子「心不開,學習就不會進來。」之後, 一切也就讓她自己決定要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 後來,女兒的功課在高三模擬考的 排名成績從八、九百名突飛猛進到八十四名。 「她大概想玩這場考試遊戲了吧。」 對於蕭蕙瑛而言,她認為, 「要讓小孩有成就自我的能力, 做家長的首先就要夠了解孩子, 一個只會跑的孩子,你硬是要他飛,那當然不可能。」 然而,要如何了解孩子呢? 蕭蕙瑛有她特別的方法, 「雖然我常工作到很晚,但我們都會一起洗澡, 很多的知心話都是在那個時候說的, 有時都還會在起霧的鏡子上寫字呢!」 •家長也要邁向專家時代 希望兒女成龍成鳳是許多家長一輩子最大的心願, 但要如何才能在子女成就和家長的期待裡, 尋求一個平衡點,不致有過大的差距? 身為家長必須面對很殘酷而且也很現實的問題是, 台灣只有一個王永慶,只有一個張忠謀、曹興誠, 一個班級也只能有一個「第一名」 如果自己的孩子不能在課業上出人頭地, 那麼,要如何讓他們有信心面對社會的嚴酷挑戰? 或許此時的家長應該稍稍退後一步, 告訴孩子, 「不一定要拿第一,有時,第二名也不錯!」 讓孩子有自信、有學習的動機,有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的勇氣, 或許才是子女終身受用不盡的財富。 台大社會學教授薛承泰認為, 「現在的家長不能只是有心而已了, 最重要的是還要有方法。 也就是家長也要朝向專家的方向發展。」 「優勢存摺」裡的本金, 每對父母存的都不盡相同, 但只要把他們的「大能力」存入, 經過時間的淬煉,終究會開花結果。 當自己的兒女能夠昂首泰然面對社會, 面對世界,不畏懼任何的險阻, 這本「優勢存摺」裡存入的本金, 才能發揮真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