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亞利安寶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3歲左右的孩子好奇心

2008年09月05日
公開
5

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 滿足。   3歲左右的孩子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什麼都要摸摸、碰碰,這常會惹惱成人,輕則行動被限制,重則受到訓斥、體罰。這樣簡單地對待孩子,勢必引起孩子的反感。    ·家長式的作風。   專橫式的 教育使孩子感到不舒暢、壓抑,因而便以反抗來回答 爸爸 媽媽。    ·孩子對 家庭和 父母不滿意。   尤其當 父母感情不和使得孩子 心理發生障礙時,孩子往往以 逆反行為來表示自己的不滿。還有,常因 父母沒有榜樣作用而使孩子感到沒有精神支柱而苦惱時,也會以 逆反情緒作為發洩。    ·缺乏 滿足感。   由於種種原因 父母不能經常和孩子在一起,儘管物質上極為豐富,但孩子在情感上卻感到十分饑餓,時間長了,在缺少雙親愛的情況下就會以 逆反和沉默來表示自己的不滿。    ·成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   孩子雖小,也有自尊心,成人應尊重他們,根據他們的身心特點進行 教育,那種"棍棒底下出孝子"、諷刺、挖苦、辱駡、體罰,只能引起孩子的 逆反 心理。    ·遇事嘮嘮叨叨。   有些 爸爸 媽媽認為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會兒說注意這,一會兒說注意那,嘮叨沒完,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厭煩,產生 逆反心理 。    ·不顧孩子的個別差異和意願,強行"定向"。   一些 爸爸 媽媽望子成龍心切,他們要孩子學這學那,如規定每天讀多少單詞、練幾小時琴等,否則給予懲罰。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對 立情緒。    ·缺乏感情溝通。   爸媽缺乏與孩子經常的感情溝通,缺乏對孩子的尊重,孩子也會以不尊重來對待爸媽。    ·成人對孩子過分遷就。   孩子認為犯了錯誤不會受到批評,這種錯誤的資訊讓孩子不明是非,一旦家長想管教時,孩子就很不適應,出現 逆反。 從 幼兒 心理的角度而言,晚上累了,但還是不肯 睡覺;在朋友家玩,和其他小朋友爭搶 玩具、吵架,但還是不肯走。其實, 幼兒也在兩種需要中掙扎,因為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對有限,所以往往不知道做哪一種選擇。因此,家長就需要在此時幫助他們做出一定的選擇,寬容仁慈地對待他們,也給他們一定的活動範圍和空間。   相反,如果家長只是一味地批評孩子,這時孩子的自我評價能力很低, 心理極容易受到挫折。專家提醒,家長對於自己的隨意評價一定要慎之又慎。   "晚上到了 睡覺的時間,可是偏偏不肯睡;囑咐他不要跳床,可偏偏就是要在床上蹦來蹦去;要他盡可能少走窄路彎路,可他偏偏還是要嘗試。"如今,不少家長常常鬱悶: 2歲半的孩子也有 逆反心理 ,故意闖蕩家長對他提出的"禁區"。最近, 育兒專家卻指出,其實,家長不用強行制止孩子這種" 逆反心理 ",相反,要在一定的程度上幫助他。   3歲以前的孩子有這種行為,比如,喜歡跳床、喜歡走高低彎窄道路等,這些行為就和撫觸等生理需要一樣,可以給孩子一定的器官刺激。同樣,這些活動還能夠幫助他們進行適當的平衡訓練,和遊樂場的蹦極的作用也相差不遠,所以孩子往往喜歡用行為方式來表達這種渴求。 孩子3 歲以後, 適當地帶他外出到親友家串串門,對 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有趣的經歷, 孩子可以從中學到一些社交禮儀及待人接物的方法,可以從別的小朋友那裏學到一些新的 遊戲形式、 學習怎樣與陌生人很快相識 相處。   在別人家裏一定要多注意人家 孩子的優點,告訴自己的 孩子向人家 學習,但也不能當著主人數落自己 孩子的短處,那不僅會使你的 孩子難堪,而且也違背了你帶 孩子出來的初衷,你可能是希望 孩子多學學別人的長處,但採用這種方式 孩子不僅不會接受,還很可能產生逆反心理,適得其反。你可以建議組織兩個 孩子以表演的形式展示一下自己的"拿手好戲",給 孩子一個機會表現一下自己,對兩個 孩子的表現都要予以鼓勵,這比較適合外向 性格的 孩子。對內向 性格的 孩子你就最好讓他自己去和新朋友交流,大多數這個年齡的 孩子 不需要你的幫助就可以很快彼此熟悉起來,他們會觀察對方,會從與對方的 遊戲中學到新經驗的。   串門物件最好選擇有 孩子的 家庭,如果年齡相仿就更理想了。帶 孩子外出之前,首先應該告訴 孩子要到哪里去,將會見到什麼人,教他一些 禮貌用語和禮節。比如:見到主人要大大方方地問好;要 禮貌地回答人家提出的問題;別人給自己東西吃,或給自己 玩具時要說謝謝;不經主人允許不要隨便動人家的東西;大人說話的時候不要吵鬧或干擾;和主人家的小朋友友好 相處,不能損壞人家的 玩具;不經 父母允許不能接受禮物等等。當然告訴 孩子這些的時候,不能用命令和教訓的語氣,只是讓 孩子知道這樣做才能受到人家的歡迎,才能玩得更快樂,否則 孩子會覺得如此繁文縟節,還不如在家待著自由些。   一些比較內向的 孩子很可能不愛叫人,如果是這樣的話,也不必當場強求或苛責 孩子,等 孩子熟悉一些後,再引導 孩子叫"叔叔好"、"阿姨好 ",否則如果一見面就把孩子 弄得滿心不悅,這一天恐怕就不太容易順利度過了。有的 孩子嘴比較甜,但可能嘴也比較饞,吃東西像在自己家裏一樣,喜歡把自己愛吃的東西據為已有,比方說吃飯的時候要把想吃的菜放在自己面前, 父母要制止這一行為,但也不可聲色俱厲,那樣會把事情搞得更糟;可以想個辦法,比如說,在征得主人同意的情況下,給 孩子單開一個"小飯桌", 把菜給他們盛到小碗裏,讓兩個小朋友在另外一個小桌子(如茶几)上一起吃飯,這樣既不會影響大人吃飯, 孩子們也一定會很開心的 幾個方法對付孩子的逆反行為 繞一繞:借助寓言、 故事、童話等,從側面啟發誘導孩子;   冷一冷:故意冷淡他,使孩子感受到無聲的懲罰,從而反省自己的過失;   激一激:根據該子好勝心強的特點,用激將法使之改正缺點錯誤;   笑一笑:用 幽默作為 批評的手段能消除孩子的 逆反心理。   避一避: 批評孩子不能傷害其自尊心,切忌當眾 訓斥孩子;   緩一緩:家長先讓自己心平氣和,再選擇適當的方式 批評 教育孩子;   選一選:選擇合適的時間、地點,在融洽的氣氛中,孩子才樂於接受 批評;

「三歲看老」

2008年09月04日
公開
18

英國專家為「三歲看老」找到證據 [--- 在寶寶出生之後,你就要有目的地培養他的人格,不要把這種事指望給今後的幼兒教師或別的指導者,作為孩子的父母,你就是最具影響力的老師,你的言行直接涉及到孩子個性的形成,且日後難以改變。 ---]   孩子的性格特徵在幼小的時候基本定型,雖在以後成長過程中有一些改變,但這種變化似乎不太明顯,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人在幼小成長髮育階段形成的自我個性,會影響到他未來的學習、事業、婚姻、家庭和社會等方方面面的領域。培養正常健康的寶寶,才給他未來的成功奠定根基。    根據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教授卡斯比發表報告,3歲幼童的言行就可預示他們成年後的性格。這一報告為「三歲看老」的說法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在英倫三島引起轟動。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對1000名3歲幼兒進行了面試,每名幼兒都被問了22個行為特點方面的問題。根據面試結果,這些幼兒被分為充滿自信、良好適應、沉默寡言、自我約束和坐立不安5大類。    2003年,也就是當他們26歲時,卡斯比等精神病學家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並且對他們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    當年被認為「充滿自信」的幼兒占28%。小時候他們十分活潑和熱心,為外向型性格。成年後,他們開朗、堅強、果斷,領導欲較強。    40%的幼兒被歸為「良好適應」類。當年他們就表現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煩意亂。到26歲時,他們的性格依然如此。    當年被列入「沉默寡言」類的幼兒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類。如今,他們要比一般人更傾向於隱瞞自己的感情,不願意去影響他人,不敢從事任何可能導致自己受傷的事情。    10%的幼兒被列為「坐立不安」類,主要表現為行為消極,注意力分散等。如今,與其他人相比,這些人更易於對小事情做出過度反應,容易苦惱和憤怒。熟悉他們的人對其評價多為:不現實、心胸狹窄、容易緊張和產生對抗情緒。    還有14%的「自我約束」型幼兒長大後的性格也和小時候一樣。    卡斯比教授指出,父母和幼兒園老師務必認真對待小孩子的所作所為。不過,他也承認,一個人的性格到成年後又改變的情況的確存在,父母的撫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會環境的變化對一個人的性格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要看孩子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成長以及在什麼樣的老師指導下學習和發展,若是父母、老師和社會的友人給予正確健全的身體力行的影響,其未來的發展走向就比較樂觀,反之亦然。

如何和孩子談心──七句常說而不該說的話

2008年09月03日
公開
17

如何和孩子談心──七句常說而不該說的話 這些錯誤示範我都常常掛在嘴邊看來跟小朋友對話要先想清楚 美國佛羅里達州墨爾本市體育館的鐘聲響起,籃球比賽結束了。十二歲的男孩吉文的球隊敗北,但他姑母還是興高采烈。全隊所得的二十四分,無一不是吉文贏取的,包括幾個三分球。吉文跑到看台觀賽的家人身邊,大家都擁抱他,讚美他:「了不起!」「好棒!一個人包辦所有分數。」 吉文的姑母說: 「要是你能讓隊友打得跟你一樣好,球隊就會所向無敵。」 吉文一聽,馬上以辯護的口吻說: 「怎麼了?我已經盡力了。有什麼不對嗎?」姑母無法理解侄兒的反應,她剛才不是盛讚過吉文了嗎? 兒童心理學家維基.帕納喬內博士指出: 「吉文以為,姑母在說他做得不夠好。他姑母的本意是說,他厲害得可以當隊友的教練。這意思大人聽得懂,但吉文不明白,問題出在姑母所用的字眼。」帕納喬內是墨爾本父母之道學院的創辦人。 父母或其他常跟孩子相處的人都知道,要能清楚無礙地和孩子溝通,有時很不容易。待吉文的姑母把自己的意思解釋清楚之後,吉文就釋然了。 跟孩子說話,一些尋常詞語儘管用意良善,但都可能帶來情感或心理上的傷害。十來歲的孩子腦袋還在發育,不可能跟大人一樣剖析詞語、上下文或字裏行間的含義等,包括諷刺。如果你希望孩子長大後能充分發揮潛能,那麼和他們談話時的遣詞用句最好謹慎,以免留下心靈創傷,同時務求建立他們的品格。父母跟孩子說的一些話,表面上似乎無傷大雅,甚至帶有鼓勵意味,其實也許恰恰相反。下面七句是這類常見的話,換個方式說或許好一點。 你對孩子說:「你真棒!」 孩子聽到的卻是:「你的責任就是令我高興。」 較好的說法是:「你該為自己努力的結果自豪。」 多年來,大家都以為誇獎孩子、加強孩子的自尊,是他們出人頭地的關鍵。但兒童專家現在發覺,誇獎過頭,可能適得其反。嗜誇成癮的小鬼,凡事都指望人家讚美,到了十幾歲,假如受到「抽大麻」、「到汽車後座玩玩」等挑逗,很可能為求朋友誇獎而順從。稱讚女兒「是班上最漂亮的女孩」,或誇獎她的分數而不是平日的努力,她會以為不打扮得漂漂亮亮、不取得高分,你就不喜歡她。孩子會把這套觀念帶到學校去。 社會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在哥倫比亞大學時,針對四百名五年級學生進行實驗,測試誇獎過當的影響。她比較了兩組孩子,一組獲得「用功」的讚賞,另一組獲得「聰明」的讚賞,發覺被讚賞「用功」的一組測驗成績較好,也較能應付困難的功課。 德韋克指出:「讚美孩子的天賦,往往使他們誤以為憑天賦就會成功,不必努力。結果他們害怕考驗,不會努力保持好成績,反而停下來任人趕上。」德韋克現已轉往史丹福大學任職。 你對孩子說:「說話客氣點!」 孩子聽到的卻是:「我不想聽你聊什麼心底話。」 較好的說法是:「我很高興你跟我談,不過我覺得這個字眼不得體,以後請別再說。」 帕納喬內認為,孩子跟你談話時,假如夾雜些流行的粗話,你最好寬容點,這是現代孩子談話的方式,並非存心冒犯。家長一旦把談話重點轉移到字眼上,交談的本意就可能完全喪失,孩子不再吐露心聲。帕納喬內說:「你當然不希望孩子有話不說。父母求之不得的,正是孩子對他們直言不諱。」要教導孩子不說粗話,可在談過話之後再提出。 你對孩子說:「我們買不起。」 孩子聽到的卻是:「凡事有錢就行了。」 較好的說法是:「這家商店的好東西實在不少,但我們家裏已有很多,不要再增加了。」 你的孩子真的需要多一套電視遊戲機或一個洋娃娃嗎?當然不是。但父母一味表示不買只是因為錢的關係,孩子就會以為金錢是幸福的源頭,在林林總總的商品廣告誘惑下,不知饜足追求物慾。兒童發展學專家馬西.阿克內斯博士說:「孩子在五歲之前,你應該使他們覺得生活富足,重點不在物質,而在於享受目前所有的一切。」阿克內斯是quantumparenting.com的創辦人,他認為,財務是父母不必和孩子討論、解釋的少數課題之一,尤其是年幼的孩子:「要是孩子每次想去什麼地方或買什麼東西,你都詳詳細細解釋拒絕的原因,孩子就會跟你理論,甚至把你駁倒。」你應該用堅定而開朗的語氣說:「不行,不必多說了。」 如果是年紀較大的孩子提出要求,那麼你可以坐下來,跟他商量買東西的條件,例如成績進步,當作獎勵;或者多做點家事,當作報酬。商量的過程,比哪一方付出多少更重要。 你對孩子說:「別怕,不會有事的。」 孩子聽到的卻是:「你就愛大驚小怪!」 較好的說法是:「你一定感到很難受,說來聽聽。」 孩子被同學取笑、游泳比賽拿不到獎牌等,回到家裏悶悶不樂,家長一般都會表示沒什麼大不了,安慰他們一番。大人知道這些挫折是小事,但孩子要學習表達、處理心中的情感,而不是把情感藏在心中。帕納喬內說,如果孩子覺得自己不該有感受,或者覺得不該有某些感受,就會把心事悶起來,無法以健康的方式處理。 你應該誘導孩子擺脫怨天尤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你有沒有什麼辦法補救?」這類說法,可以提供孩子思考的機會,化消極為積極,自行解決問題。 北卡羅來納州大學兒科教授梅爾.萊文博士說:「父母用心聆聽孩子說話,勝過一味向孩子訓話。你只須贊同孩子的觀點,孩子有什麼事都會跟你說。」 你對孩子說:「不要跟陌生人說話。」 孩子聽到的卻是:「只要是陌生人都想傷害你。」 較好的說法是:「有些人令你感到不自在,就不要跟他們說話。」 現代的孩子經常得面對陌生人,跟陌生人說話,例如到商店買東西、搭公車、看醫生等。「不要跟陌生人說話」這句古訓已不合時宜。父母應做的是,好好跟孩子說明各種危險。首先,父母須了解一些事實。儘管的確有孩子被陌生人當街擄走,從此失踪,但這些駭人聽聞的案例極少。傷害孩子的往往是熟人,包括長輩。所以,父母應教孩子提防所有人,不管是陌生人還是熟人,只要那人令他感到不自在。 聯邦調查局侵害兒童案件專家詹姆斯.比斯利說,假如孩子喜歡上網,父母就應教導他們避免把姓氏、地址、學校名稱等資料外洩,以免對方利用資料找到他們。孩子在網上結識了新朋友,也應該告訴父母。 你對孩子說:「不可以自私。」 孩子聽到的卻是:「把東西給人家。」 較好的說法是:「傑西想借你的跑車玩玩,跑車當然還是你的,他會還給你。」 你自己不會把跑車鑰匙交給鄰居,怎麼卻教孩子「不要自私」,把玩具無條件交給別人?塔夫茨大學教授、心理學家大衞.埃爾金德博士說:「小孩子難以分辨自我和所擁有的或心愛東西之間的差別,例如玩具熊、玩具火車等。所以你不能要求他們把自我分給人家。」埃爾金德說,有些孩子多次被迫割捨心愛的東西,感到非常苦楚,結果會避免對人付出愛心。孩子要到八歲左右,才真正了解分享的概念;八歲以前,教他們自私一點,是必須的。取過孩子鍾愛的玩具之前,最好先在上面寫上他的名字,他就明白你不是逼他放棄所擁有的東西。 你對孩子說:「你為什麼……(這麼晚才回來、打妹妹等)?」 孩子聽到的卻是:「你又搗蛋了。」 較好的說法是:「我看你一定玩得很高興,所以才這麼晚回家,但這是不對的。」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父母往往向孩子提出太多問題,有些問題其實是吩咐,例如:「你不覺得該穿雨衣,免得淋濕嗎?」這類問題只是把命令的口氣化作友善的提議。還有些問題父母其實已知道答案,例如孩子打妹妹,多此一問,只不過要讓孩子感到羞愧,自己招供。這個方法或可收效於一時,卻會衍生後患。孩子搗蛋,父母應該告誡,而非羞辱;使他知錯,方可培養他是非之心,但若年幼就令他過分羞愧,反而可能窒礙是非之心的發展。阿克內斯說:「孩子不辨是非,就不會理會別人的感受,會偷竊、撒謊,甚至暴力犯案。」父母最好跟孩子說,知道或猜想他們做了什麼,然後解釋為什麼不該那麼做。要是你說錯了,孩子一定會馬上糾正,而這正可以成為雙方懇切交談的起點,有助孩子成長。

三歲

2008年09月01日
公開
51

三到四歲 1.會說簡短的故事。 2.會說四五個字彙的短句。 3.大約有1000字的字彙。(每天可以增加10個字彙) 4.至少懂得一種顏色的物品,例如紅色的蘋果,黃色的香蕉。 5.了解昨天,夏天,用餐時間,今天晚上,很大很小的概念。 6.可以遵照複合指令行事,例如把積木收到玩具箱裡去。 7.會哼唱一些童謠,會自己住家的街道名稱等 三歲兒童動作技能摘要表 不用協助上下樓梯,輪流交換雙腳,能從最後一階跳到地板且雙腳著地 能以單腳作短暫平衡 能踢大球 能自己吃東西 能適當的跳躍能踏上小三輪車或其他有輪子的玩具 能肩上投球 能伸出手臂接住彈跳球 *畫畫時使用蠟筆及麥克筆的情形較有進步,能作出畫直線、橫線與圓圈動作 能將蠟筆或麥克筆握於拇指與前二指之間,相對於早期使用拳頭抓取物體 能一次翻完一本書 喜歡用積木來蓋房子 能用八個以上積木排成一個塔 可能慣用左手或右手 能搬運液體容器而不會溢出來,也能將水壼中的水倒入另一容器 穿衣服時能扣上大鈕扣及拉上大拉鍊 能自己洗手並擦乾,能自己刷牙 三歲時能控制排尿 四歲兒童動作技能摘要表 能沿著直線走 能單足跳 能有技巧與自信地駕駛有輪子的玩具,能轉彎且避開障礙 能爬樓梯、梯子、樹及遊戲地設施 能躍過五、六英吋高的物體或一層階梯:雙腳著地 能毫無困難地跑、跳、停止及在障礙物旁四處走動 能肩上投球 能用十個以上積木排成一座塔,以慣用的右手(或左手)操作 能用黏土塑造模型或物體 能複製某些形狀與字母 用拇指、食指、中指握住蠟筆或麥克筆(三角緊握)沈著地畫畫與著色 能以榔頭準確的釘釘子 能用線將小木珠穿成一串 五歲 能一步步倒退走 能輪流使用左、右腳上下樓梯不需要別人幫忙 學會做翻筋斗 膝蓋不彎曲能摸到腳趾 能在平衡木上行走 學會以左、右腳跳躍 能接到三英尺外丟來的球 熟練的騎三輪車,能控制速度與技巧操縱,有些兒童可能已學會騎腳踏車 能連續十次雙腳起跳,不會失敗 四~五歲的發展指標 1.能說四到五個字以上的句子。 2.會使用『昨天』等過去時間的概念。 3.大約會使用1500個單字。 4.辨識紅色,藍色,黃色與綠色。 5.辨識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 6.理解早上,中午,晚上等與下一個(next)的時間概念。 7.能說出假設或想像的句子,例如,我好想要... 8.會問許多的問題,包含WH-(who?why?)型式的問題, 五歲~六歲發展指標 1.會說6個字以上的長句子。 2.有2000個單字程度。 3.會說明簡單工具用具的功能,例如筷子->吃飯,鉛筆->寫字畫圖等,以及認識一些物品是由什麼組成的。 4.認識空間相對關係,上面下面,前面後面,很近很遠,左邊右邊等。 5.知道自己的住址,電話號碼等 6.知道錢幣一元,五元,十元等的區別。 7.理解簡單的相反詞,很大很小,很輕很重等等。 8.理解"一樣、相同same"與"不一樣、差異different"。 9.數數並了解"十個"或以上的意思。 10.為了想知道而發問(Asks questions for information)。 11.分辨自己的左邊與右邊,左腳右腳等。 12.會說簡單的復合句型,例如吃過晚飯以後再去買飲料等句子。表達有空間時間概念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