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恩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07年11月26日
公開
43

(轉寄)縫縫補補的婚姻 好文…值得推一推!!!

陳安儀的筆下人生 有一次上「新聞挖挖哇」,于美人說了一句話,我覺得挺生動:「哪一段婚姻,不是縫縫補補的呢?」 我心中暗暗接上的一句是:「更多的婚姻,都是千瘡百孔的呀!」 算一算,我結婚整整十一年,要邁入第十二個年頭了。在這其中,我們吵過架、打過架;吵外遇、鬧離婚;有甜蜜思念、也有苦澀委屈;生下了小孩、也拿過小孩……,就是這樣的酸甜苦辣,倒也過了這麼些年。 婚姻到底是什麼?我經常問自己。 我看到過、參與過的婚姻,其實只有我父母的。我想很多人都跟我一樣,對婚姻的憧憬或是破滅,總是由自己的父母開始。 我的公婆在我們婚前就已經離婚了,雖然,婆婆這些年來總是盼望著破鏡重圓。 在我心目中,我爸爸媽媽可以算是幸福的一對。雖然爸爸脾氣暴躁,每次一發起脾氣來總是大吼小叫,讓我們覺得媽媽很可憐;但是,爸爸的脾氣來得快、去得快,每次吵架的隔天,總會看到爸爸在家扮小丑,嘻皮笑臉的討媽媽歡心。也因此,他們的吵架經常像是一齣齣鬧劇。 大概在我小一的年紀吧!有一次他們吵架,我媽一邊哭一邊在房間整理行李,說要帶我去台北。 爸爸坐在客廳裡,明明頭上在冒煙,卻還屏氣凝神的在看書。 幼小的我很緊張,在房間與客廳來來回回的跑著,一邊跟爸爸報告:「媽媽已經在收衣服了!」「媽媽在裝箱子了!」「媽媽要去台北不回來了!」一邊跟媽媽哀求:「媽媽,妳不要走啦!」 可是,兩個人都不為所動,我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正當我哭哭啼啼的跟在媽媽後面,眼看著媽媽提著行李箱要走出大門時,那個坐在客廳裡看書、沈默的老爸,忽然一個箭步衝上前去,攔在媽媽前面,身高比媽媽高20幾公分的爸爸,不知道什時候,左手已經拿好釘鎚、右手拿著釘子,雙手一伸、越過了媽媽的頭頂,把我家的大門「砰砰砰」的釘了起來! 矮小的我躲在門下,楞了半晌,然後破涕為笑。雖然我搞不清楚他們為什麼吵架,但我覺得爸爸真是厲害,他把門釘起來媽媽就走不了了!他怎麼想得到這一招呢?我媽媽也是一臉的驚愕,然後在門前忍不住就笑起來了。當然,隔天,門上的釘子就拔掉了,但是我家門上那兩個小洞,足足讓我們談論了好多年! 後來我們搬了家,又有一年,在我高中時,有一次週末回家,弟弟得意的把掛在門上的西裝移開,向我展示門上的另一個大洞。不用說,那又是一次我爸媽吵架的痕跡。原來,起因只是因為爸爸在院子裡,風把門吹得反鎖了,他一直叫我媽,我媽在樓上卻沒聽到。爸爸一發火,去工具房取了鐵鎚,把門敲破一個大洞! 後來,我弟弟還領著巷子裡的小朋友,排隊前來我家觀賞「門上大洞」之奇觀!長大之後,我跟媽媽經常閒聊,有時候,她會跟我抱怨,父親又胡亂發脾氣,氣得她很想在外面買一個小套房, 老了之後一個人搬出去住。可是,當兩個人一起出去看表演、爸爸牽著她的手陪她在社區裡面一圈又一圈的散步時,媽媽又會帶著像小女孩崇拜偶像一樣的神情對我說:「妳爸爸除了脾氣壞,什麼都好!他很有骨氣、很聰明、又有學問,以前追我的男人,沒有一個比得上妳爸爸!」 爸爸媽媽吵吵好好的渡過了30多年的婚姻,媽媽在55歲那年病逝。媽媽過世之前,在醫院住了將近半年的時間。那段時間,我親眼見到,爸爸每天下班後就直接到醫院去,親手餵媽媽吃飯、更衣、按摩、如廁、餵藥,兩百多個日子,沒有一天間斷。媽媽過世之後,爸爸買了一對骨灰罈,每天在家裡整理媽媽生前的遺物。我們把桃園的大房子賣了,爸爸扛了好幾麻袋的遺物回來,他把媽媽手寫的每一張紙條、照片,用本子一本一本的貼起來。 終日消沈的爸爸對我說,他是念科學的,不相信有鬼神,媽媽走了,他也不知道他活著還有什麼樂趣。一度我很擔心,怕他有什麼萬一。還好,後來,爸爸又遇到了阿姨。兩個失去了老伴的人,互相有了傾訴的對象,枯萎的靈魂又再度的復活。 我跟弟弟妹妹,都很感激阿姨的出現,認為那是在天上的媽媽保佑,不忍心看到爸爸如此痛苦,所以把阿姨帶到他的身邊。然而,脾氣暴躁的爸爸,這回依然改不了他的個性,兩個人一吵起架來也是個天崩地裂,有時候我忍不住勸他們:「都這樣的年紀了,還有什麼好吵的呢?」偏偏兩人還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 可是,吵著吵著,時間一轉眼就過去了,爸爸的第二段婚姻、兩個不完整家庭的重新組合,也堂堂邁入了五個年頭。我遺傳了爸爸的火爆脾氣。雖然我是女生,但一發飆起來,誇張衝動之行為,比起我爸爸來,不遑多讓。 就跟我媽媽一樣,我先生是個笑口常開、樂觀開朗的好脾氣先生。也因此,我們的婚姻,也是一樣的吵吵好好,需要常常縫縫補補。婚前同居時,媽媽一直覺得丟臉,頻頻要我趕快結婚,以免每次大樓的管理員問她「妳的兒子、女兒」時,媽媽都覺得不知該怎麼解釋。媽媽對我說:「一個願意幫妳洗衣服、洗碗的男人,妳還要挑剔什麼呢?」我心想,反正結了婚也還是可以離婚,也沒什麼好怕的!於是,我就為了「給樓下管理員一個解釋」而結婚了! 婚姻到底是什麼?結婚後的每一年,我都不停的在問我自己。婚姻到底是為了製造出兩個像我們的小孩?還是為了要一起存錢買房子?婚姻是因為相愛的兩個人想要一輩子在一起?還是只是因為怕老了之後沒有人照顧自己?婚姻是為了保障彼此合法安全的性愛?還是下班之後有一個家?婚姻是彼此的心甘情願?還是彼此不得已的責任?是彼此的承諾?還是彼此的約束?是彼此的依靠?還是彼此的負擔?是彼此的親情?還是彼此的愛情?我一直都想不太出答案。 有一次我在「國光幫幫忙」形容,婚姻就是兩個走在鋼索上的男女,必須要有危險的恐怖平衡,才能繼續的下去。 狄鶯對此非常不以為然,她認為老公的愛就是婚姻必要存在的全部。我反駁她:「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一輩子只愛一個人,除非那個人很短命。」我不認為婚姻裡應該沒有任何的誘惑、犯錯,我也不認為婚姻裡應該沒有任何的失望、苦澀。要維持婚姻最簡單、也最重要的是,兩個人都想要維持這段婚姻。無論是婆媳不和也好、外遇緋聞也罷,打架動粗、或是沒有子嗣,讓婚姻不能持續下去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其中一方不再想要這段婚姻。否則都還可以持續下去。 只是,結婚十多年了,妳偶爾會想不起對方的好處,只覺得他現在缺點一籮筐。 只是,結婚十多年了,妳偶爾會忘記對方婚前的樣子,只記得他現在的禿頭大腹。 只是,結婚十多年了,妳常常會不耐煩聽他的話,只因為他說的話妳都知道。 只是,結婚十多年了,妳常常會不在意他在做什麼,只因為反正他也搞不出什麼名堂。 妳忘了,現在被妳嫌棄的他的父母,正是調教出妳當初愛戀男人的推手。 妳忘了,現在被妳討厭的他的沈默,正是當年吸引妳的穩重。 妳忘了,現在被妳抱怨的他的冷漠,正是因為妳的不在意。 你也忘了,現在被你嫌棄的她的多話,正是當年你被吸引的熱情。 你也忘了,現在她的樣子邋遢,正是因為她在為你養兒育女。 你別忘了,現在她雖然不復從前的浪漫,但是她卻是你最忠實的伴侶。 我還是不懂婚姻的真諦。但是,我還是希望在我又病又醜又老又胖的時候,有一個人願意,牽著我的手。就像,我爸爸對我媽媽那樣。 關於幸福,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符號, 但幸福的感動卻始終如一。 成功,不在於自己擁有多少財富, 而在於有多少 {成全別人和包容的能力}

2007年11月21日
公開
51

教養.男女有別?

【撰文�張瀞文】 男生和女生有哪些不同?要說男女的差異點,隨手拈來就一籮筐,例如:男生好強、具有侵略性,女生溫柔、重視他人感受等。爸媽一定很好奇,這些差異是與生俱來?或是後天養成?我們是不是應該依照bobo原有的不同,給予不一樣的教養方式呢? 男女大不同 簡穎瑄醫師指出,人出生的時候並不會分辨自己的性別,一直要到17、18個月大,才會知道自己是男是女。男女的差別,並非只是教養、文化的差異,而是因大腦的設定不同。許多腦神經學者也認為,遺傳基因與性荷爾蒙對於人類行為具有決定性影響。大腦的設定使得男女bobo玩的遊戲不同、學習方式不同,他們衝突的型態不同、辨識方位的策略不同、看外界的方式不同、連聽力敏感度都不同。 腦的分布不同 當大腦在子宮裡成形時,荷爾蒙控制了神經網路的設定方式。女生的大腦組織較分散;男生的腦則涇渭分明,左腦掌管語言能力,右腦處理空間視覺訊息,單純且集中。這使得男生在處理事情上較女生專注。 男生畫動詞•女生畫名詞 有一個實驗是讓102名剛出生的男女嬰兒,看一個年輕女性的臉和一個懸掛的跑馬燈,以錄影機拍攝嬰兒凝視時間的長短,結果男生偏好看懸掛的跑馬燈,女生偏好面孔,兩者差異很大,男生對跑馬燈的喜好是面孔的2倍。這個實驗表示女生天生對臉有興趣,而男生天生對會動的東西有興趣。 簡穎瑄醫師表示,這個現象可以從視網膜結構上來解釋,男生的視網膜多是厚的巨細胞,女生多是薄的小細胞,巨細胞適宜偵測位置、方向與速度;小細胞適宜偵測顏色與質地。研究兒童繪畫的人也發現,男生傾向用黑、灰、銀、藍色畫動作,是巨細胞擅長項目。女生用紅、橙、黃、鮮豔色系畫物體,是小細胞擅長項目。 男生數理優•女生語言佳 簡穎瑄醫師表示,許多研究指出,決定男女智力的大腦部位不同,男性的灰質有女性的6倍多,女性的腦白質則較男性多出近10倍。灰質用來集中信息處理,使得男生在處理數理邏輯上具有較佳能力;而白質構成訊息連接加工中心,致使女生在需要資訊整合的語言方面,能力較佳。 聽力•女生較敏銳 賓州州立大學柯索(John Corso)教授在1950和1960年代的研究發現,女性的聽覺比男性靈敏。簡穎瑄醫師也表示,她的臨床經驗發現,女生的聽力的確比男生敏銳,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女生喜歡溝通、愛說話。但是有人將注意力不足多發生於男生身上,歸因為女生的聽力較敏銳的緣故,她表示,造成注意力不足的原因有許多,聽力或許是其中一個,但不是全部,不適合做這樣的結論。 直覺•女生較佳 女生的大腦組織較分散,加上女生大腦的胼胝體有較大且深遠的神經網絡,可從左右腦2邊相互傳播更多的訊息,致使在接收到簡單的訊息時,女生可以很快連結所有零碎訊息,產生所謂的「直覺」。 腦成熟速度•女比男快 許多爸媽會發現,在語言、情緒表達等溝通互動的能力,女孩明顯比男孩發展順利。簡穎瑄醫師說,男女在生長速度上不同,通常女生的生長速度會比男生快,但等到男女年紀更大,發展趨於成熟後,兩者能力幾乎無明顯差異。 適性教養最重要 既然男女先天就存有差異,那麼,爸媽要用什麼不一樣的教養方式,使他們的天份得到最好的發揮?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教授林淑玲的看法是,差異是真實的存在,但是這個差異卻不是造成世俗所見男女不同的最大原因,如果爸媽太過強調差異,而忽略每個生命都有不一樣的特質,反而會變成「強化男女差異」的推手! 重男輕女的社會價值仍存在 2005年總統府性別主流化諮詢顧問小組指出:「我國新生嬰兒的性別比例失衡問題居全球之冠,甚至比曾經強制實施一胎化的中國大陸還要嚴重。」根據內政部資料,台灣男女比約為110:100,與世界男女比例106:100仍有落差,林淑玲表示,男重於女的價值深植於社會中,許多懷孕的準媽媽都希望肚子裡的bobo是男生,原因是「比較不會有壓力」,可見傳宗接代的壓力仍未真正消失。 所以,基本上就對男女孩存在著不同的期許,他們的生命被賦予不同的使命,就算爸媽覺得自己對待男女bobo是一樣的,但是很難免除社會文化、同儕、媒體等的影響,而這些影響在3歲左右就可看到。 男女差異•僅供參考 美國學者曾就14家主要出版公司的134本小學生讀本進行研究發現:男、女孩擔任主角的比例是 5:2;男、女性的傳記比例是 6:1;男性角色常是「發明家、冒險家、勇敢解圍的英雄等」,女性角色常是「慈愛的母親、等待救援的公主、以溫柔愛心獲得幸福的女人等」。 林淑玲認為,荷爾蒙造成男bobo的活動量大、女bobo的聽力較男bobo敏銳,這些差異的確存在,但是直接推論為這些就是影響學習差異的原因,實在過於簡化。她說,社會上有兩套養育bobo的準則,一套是專為男bobo準備的,另一套是專為女bobo準備的。成長的過程中,這些準則逐漸內化,久了,我們便相信男女差異的行為,就是受到生物特性的影響,而遺忘了社會文化的作用力。

2007年11月17日
公開
56

全面撲滅孩子的謊話蟲

【文�柯寶絢 (學前教育雜誌親職專欄作家)】 孩子說謊是爸媽很難接受的壞習慣,抵死不認的冥頑態度令人抓狂,更挑戰了爸媽對孩子的信任感,偏偏爸媽愈是抓狂,孩子愈是死不認帳。 隨著年齡、道德及認知能力的發展,孩子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開始蓄意說謊 說謊是成長的過程 從3歲起,每個孩子都會有意無意的說謊。年幼的孩子受限於認知能力,有時真實與想像分辨不清;譬如寶貝正和假想的朋友「小兔」玩扮家家酒,卻不小心摔破杯子,可能會對媽媽堅持說杯子是「小兔」摔破的。 某個程度上,謊言也反映內心的渴望,比方寶貝好想要電動車,甚至夢見爸媽已經買給自己,便對同學誇耀自己有一部超炫電動車。 隨著年紀漸長、認知能力增加,孩子開始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譬如逃避懲罰)蓄意說謊。謊言內容也說得比4歲時完備許多,情節涵蓋人、事、物,講得彷彿若有其事。雖然說謊不值得鼓勵,但這象徵著孩子不僅能夠分辨真實和虛假,還可以運用創造力掰出一段故事。 由於謊言不一定會被揭穿,誠實有時反倒被責罵,孩子說謊的頻率通常愈來愈高,直到小二、小三出現高峰。之後,隨著道德感和認知能力發展,說謊時的焦慮、內疚感,讓孩子選擇採用其他辦法面對問題,譬如跟爸媽談判:「如果我說實話,你不可以生氣或者罰我呦!」 瞭解孩子說謊的動機 孩子為什麼要說謊?因為說謊成功後好處多多,有面子、有玩具、爸媽還會惜惜,但誠實卻沒什麼好下場,不是被懲罰,就是兩手空空、被人嘲笑。如果爸媽能適當地滿足孩子的需求,譬如清楚表達自己的愛、多給孩子信心和肯定,孩子就沒有說謊的必要;倘若誠實能減輕懲罰甚至被鼓勵,孩子就會凝聚更多說實話的勇氣。 Esay KO謊話蟲6 tips ●平靜面對,鼓勵誠實 爸媽態度愈嚴厲,孩子愈不敢吐實。當爸媽想瞭解事情真相時,要耐住性子、態度和婉,在孩子全盤托出後,即使真相太過駭人也不要立刻變臉、動輒打罵,得先肯定他誠實面對的態度,再針對事情給予適度教導。 即使看穿孩子說謊,並不一定馬上戳破,可以先給個誘因:「如果有人乖乖承認,媽媽就不處罰他。」如果像卡卡矢口否認,媽媽稍加暗示並軟硬兼施:「妹妹太小,根本拿不到桌上的東西。如果你告訴媽媽是誰亂拿口紅,媽媽會幫忙把梳妝台清乾淨,否則他不但要自己擦,等會兒也不能去公園玩。」 ●澄清動機,才不會冤枉好人 當孩子承認說謊後,請不要立刻予以責罵,應該再進一步瞭解動機,也許爸媽會發現孩子的出發點是善意的。譬如卡卡可能因為妹妹想喝水才幫忙拿茶杯,不小心摔破了又怕挨罵,只好推說是妹妹做的好事,倘若爸媽因而責罰他說謊,之後卡卡可能再也不協助妹妹了。 ●正當達到目的,爸媽引導 面對渴望玩具的孩子,可以和他約定:「連續10天負責收碗,爸媽就買給你。」至於愛惡作劇的小孩,請爸媽多鼓勵他的長處,讓他自我肯定,而不是藉著愚弄別人來彰顯自己的權力感。 ●信守承諾,身教示範 爸媽承諾了孩子,事後卻沒有做到,譬如餵飯時明明說是最後一口,但後面卻還一口接一口。這種不經意的謊,孩子卻看在眼裡,體認最深。比方媽媽分明自掏腰包買衣服,回家卻跟爸爸說是朋友送的,爸媽明明在家閒得發慌,接到長輩電話卻說正在加班,孩子很容易模仿學習。如果爸媽希望孩子一言九鼎,自己也得言出必行。 ●故事分享 爸媽可以藉由生活事件或者故事書,讓孩子明白說謊的壞處,譬如《說謊蟲》(信誼)可以讓孩子體會:說了一個謊,就得用更多謊話去圓,是多麼辛苦的一件事;《放羊的孩子》可以讓孩子明白:說謊縱然能一時達到目的,卻永遠失去信用。 ●宣示愛意,讓孩子有安全感 爸媽平常就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有多愛他,即使家裡多了個弟弟妹妹,即使他賽跑最後一名,即使他一時犯錯、懲罰了他,對他的愛依舊不變。

2007年11月15日
公開
58

如何教好男孩子

如何教好男孩子 康健27期 文/胡蔓莉 廣受全球樂迷喜愛的馬友友15歲時,也曾經酗酒頹廢、拒絕練琴。男孩子成長為男人的旅程,充滿各種誘惑、迷思的考驗。《康健雜誌》特別企劃,告訴你男孩子從0歲開始,父母可以怎麼做。   在電影「黑洞頻率(原名是無線電波)」裡,消防隊員法蘭克教6歲兒子約翰騎腳踏車,他跑了兩步就說:「要勇敢,你沒問題的,」就鬆開手,約翰跌倒。30年後,36歲的兒子居然與理論上已救火殉職的父親在無線電通訊裡通上話。他說:「爸爸我愛你,30年來都好想你。」父子二人隔著時空,卻都熱淚盈眶。 通話後的法蘭克在他的時空裡再度教兒子騎車,他說:「孩子,你放心,『我們』一起學,我會一直在你後面,你說『好』時我才放。」他扶著跑跑跑,直到約翰說,「好了,爸爸我可以了,」法蘭克放手,約翰繼續踏板前行,爸爸快樂地大喊,「你會了,你學會了。」 *   *   *  中國社會因為繼承香火觀念而一向重男輕女,即使21世紀的今天仍然強調「早生貴子」,教養上卻不見有任何前進的作法。傳統以來,男孩常被期待比別人強、不能輸,壓抑情感、不能訴苦抱怨,另一方面獨子現象使得男孩被縱容得無法承擔壓力、不會處理感情問題。   相較女孩,因為1960年代以後受教育的人數日增,以及社會上愈來愈多女性學業順利、事業傑出,愈來愈有自信;男孩子卻問題層出,而顯得徬徨失措。   台中入夜後男孩拿著西瓜刀飆車砍人,高雄2名員警路檢被男性青少年撞傷,男性情殺、自殺、犯竊盜、搶劫等刑事犯罪事件層出不窮。  根據法務部87年犯罪統計分析:男性犯罪率是女性的4.4倍(每萬人男107.8人比女25.8人),而屬於暴力行為較嚴重之過失殺人、重傷害、強盜、搶奪、盜匪、恐嚇及擄人勒贖等罪,男性犯罪率更是女性的22倍。  而內政部民國88年資料也顯示,男性青少年偏差行為是女性青少年的1.8倍。  美國司法部統計,1987∼1997年男性青少年犯謀殺罪更是女性青少年的10倍以上。  男孩比女孩容易出狀況其實可以藉教育、環境來協助改變,而且從小就要開始,父母雙方責任一個不能少。 了解生理特質,適才適性教養  教養男孩應該要先了解男孩生理及成長特質。美國家庭關係治療師葛理安就指出,了解男孩、女孩的差異,才能適才適性教養。男、女生理先天上就有差異,大多數男孩好動、語言表達能力不如女孩,較難適應學校的規矩與課業活動要求。父母要先了解這些特質,理解必須因材施教,才能包容地、有耐心地教養。  科學家發現:男孩是因為胚胎發育第7週有足夠的男性荷爾蒙產生,而出現男性性徵,大腦也因此以男性的網路方式設定。  男性荷爾蒙讓男孩動不停,他們的世界充滿動作,喜歡探索新奇,對物體、東西、動物有興趣,不像女孩感興趣的是「人」。所以大多數男生東摸摸、西拆拆,喜歡動態、競爭性的遊戲,喜歡新玩具、不喜歡新玩伴,而且動不動想把東西拆開來研究。  男人用右腦處理情緒,用左腦處理語言,左右腦彼此聯繫的纖維束比女性小,不似女性左右腦都有語言和視覺空間能力,所以語言表達能力較差。  理解男孩生理特質就比較不會輕易視他們為「壞孩子」,反而需要更費心地把他們教養成這個世界較好的一半人口。  隨著科技發展,知識主導經濟的趨勢使未來的世界走向團隊合作,社會需要善於溝通、懂得表達感情與思想的人,大不同於傳統要求男孩要競爭逞英雄、有淚不輕彈、單打獨鬥、爭霸稱王。 教他愛、做家事、懂得休閒、承受失敗  因而,教養男孩首先要教他懂得如何表達感情,當他懂得愛、知道向自己的父母表達感情,日後對異性、妻子、兒女才比較會順暢表達愛,對其他人顯示關心,懂得同理他人、欣賞別人的優點,能接受自己犯錯,在這個講求團隊合作的時代,才較能避免盲目競爭,也較能容忍別人犯錯。  此外,由於經濟型態轉變,女性經濟獨立、婚姻型態丕變,男人需自理生活或與另一半合作經營生活,取代了過去只要依賴別人(媽媽、太太)處理,所以男孩有必要學做家事、基本生活技能,才會照顧自己。  台北龍安國小一年級班導師呼籲家長教孩子做家事時曾說了個故事:一個沒做過家事的六年級男孩,父母不在家時,竟然仿造「泡」麵給自己「泡」水餃吃,還不知道吃了生食物。  現在,有些幼稚園就讓孩子練習飯後擦桌子、午睡後整理自己的寢具,小學低年級幫忙準備及收拾餐具,大一點,應可以在父母指導之下做烹飪的前處理、煮飯、煮麵等簡單東西、學些修理東西的技巧。  更大一點,需要訓練他們當家中負責任的男人。陽明大學教授洪蘭當丈夫不在家時,就請兒子睡前把家裡門窗巡視一遍,讓他對家有責任感。現在,兒子看她做研究忙,都會主動煮飯、洗衣、擦地板,分擔家務。  動態的休閒活動有助好動的男孩活動,在學校籃球場上,常會見到一群男孩只要有球就可以湊起來打個半場球。美國男孩打棒球、歐洲踢足球的風氣從小就開始,大一點打籃球、登山騎越野腳踏車等,除了可以有正當休閒嗜好、又能健身學習團隊合作、結交朋友,成為健康有趣的人。  男孩還應該學自制、能夠接受失敗。一個懂得自制的男孩才會保護自己、也能避免傷害別人。能夠接受失敗,才能走更遠的路。某大學教授求學過程一路順利,留學歐洲時,因為和原來所受美國系統訓練作法不同,畫出來的圖被助教打了回票,從來沒有失敗經驗、也沒有學過如何面對失敗的他幾乎崩潰,幸虧女友支持而順利完成學業。 如何教養  男孩子成長之路充滿試煉,父母如何才能將他教養成身心均衡、快樂的男性呢? ◎及早參與  教養首重及早參與。前教育部長吳京有3個兒子,他從妻子懷孕、孩子出生換尿布、洗澡就和他們一起成長。他教兒子籃球,兒子教他足球,他帶孩子玩,也讓孩子規劃旅遊帶他去玩。就在這樣一起玩、一起打球、一起生活中建立了親密的父子關係,所謂「教養」自然形成。  直到現在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仍然經常和住在美國的太太、孩子通電話,「因為我們都把對方看成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吳京說。 ◎誰都不能缺席  不僅要及早開始,而且教養過程「誰都不能缺席,」和平醫院精神科醫師李慧玟認為,父母要從跟孩子生活中教育孩子。  「是從生活中教育,不是坐下來教他生活,」李慧玟說。父母要跟孩子一起生活、談話,才知道他們想什麼、關心什麼。  然而,根據內政部民國85年台灣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家長在養育兒童時最感困擾的問題卻是「時間不夠」,及「不知如何培養孩子的才能」。  前教育部長吳京為此特別提醒為人父母者,「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不要成天忙於工作,空閒只和他們談功課。」  然而許多父親卻以為先打拚事業賺夠錢,才能喘口氣接近孩子;還有些父親認為照顧孩子是媽媽的工作,或者以為教育是學校、安親班、才藝教室的事,結果與孩子身心相隔、父親的圖像留白。  而事實上,大多數孩子更重視被愛、被關心,「孩子要的是『不孤單』,」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李慧玟嚴肅地指出。  許多企業高階主管年紀大了都有共同體認:孩子成長「錯過就永遠錯過了,再大的事業成就也換不回」,遺憾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參與不多的中鋼集團董事長王鍾渝,最近接受媒體訪問時就這樣表示。  達一廣告總監徐一鳴也曾為打拚事業基礎而忙碌,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發現,「孩子長大了,我怎麼都沒注意到。」懊悔之餘,他重新修改生活模式,儘量推掉應酬回家跟孩子在一起。  「大家都不能缺席才是完整的家,」李慧玟說。 ◎不同階段、不同參與  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指出,男孩成長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出生至6歲、6歲至青春期之前,以及青春期至成人。父母教養男孩應該依照他們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而有不同的角色和參與比例。 出生∼6歲,跟母親學愛  根據畢德福的理論認為,男孩從出生到6歲小學入學前,是「學習愛的階段」,他需要充分的關愛和安全感,這段時間母親扮演的角色較重要。母親的擁抱、親切解說與對話,讓他感受到愛,學會親密溝通,愉快地認識周遭世界、樂於學習和互動,因而發展語言和社交能力。  母親是男孩第一個接觸的親人,一個母親會將自己對男性所有的印象和感覺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也從母親的態度與認知中感受男性的角色。  因為母親是男孩碰到的第一個異性,西方國家甚至把母親稱為男孩的「初戀」。每個母親幾乎都有這樣甜美的回憶:小男孩都愛他們的媽咪,「我要跟媽咪結婚」,「媽咪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有的大男孩還會說「媽媽是我date(約會)最久的女生」。  母親是否溫柔、尊重他、願意陪他玩、給他自主,都影響一個男孩對異性的認知。當兒子開始對異性感興趣,媽媽能跟他談談女孩子的想法、感覺,告訴他女孩子喜歡什麼樣的男孩。從媽媽那兒男孩可以學到如何和異性相處、知道女生的脾氣、社會上也會有壞女孩等等。 6歲∼青春期,跟父親學當男孩  等到6歲左右,男孩很自然的想要當男孩,他會想要知道男孩子應是什麼樣子。這時候,男孩會觀察父親的一舉一動、或模仿周遭男性,這個時期父親對兒子影響最大,他可以幫助兒子學習一些生活能力和技巧,讓兒子對自己有信心而樂於認同男孩的角色。  如果孩子的父親時間不多,做母親的就應該尋求外援。畢竟男孩的世界和想法,並不是身為女性的母親完全能了解,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分析,男孩喜歡父親擁抱他們,和父親做肢體活動,比腕力、探險。男孩子需要和爸爸在一起活動,例如一起出去散步聊天、釣魚露營,聽爸爸講他小時候的故事,一起動手做美勞、工藝、運動,培養休閒嗜好等。  不幸的是,現實中,不論中外,大多數人對父親的印象卻被迫仍停留在保守嚴肅、很少在家。  資深電視兒童節目製作兼主持人陶大偉的父親是個將軍,「都是別人向他敬禮,而且那個年代沒有男人抱小孩,」陶大偉回憶,他從來不確定威嚴的父親是不是要跟自己親近,幸好他受溫和、藝術天賦很高的母親影響,所以他花心思、花時間教養自己的獨子陶(吉吉),「愛他要有方式、要表現出來」,因而一路和兒子玩在一起、笑在一塊。  男孩喜歡聽爸爸講故事,認識他的朋友、了解他的工作。  「小胖(陶(吉吉))小的時候我就是天天回家吃飯,每天在飯桌上我都跟他說很多天方夜譚般有趣的故事,」陶大偉認為兒子創意十足,後來唸戲劇想往導演的路發展,應該是跟他從孩子小的時候說了很多故事、啟發他自由思想有關。  陶(吉吉)5∼6歲時與陶大偉一起唱和聲,就被陶大偉發現他有音樂細胞,這麼小的孩子居然唱半音都不會走音。同樣都熱愛音樂的父子更加玩在一起,以後陶(吉吉)走上音樂創作的路,還常會問問爸爸的看法。  男孩在很多方面會模仿父親,他會觀察父親對母親的態度、對事物的看法,甚至喜怒哀樂。  如果父親不關心他,兒子往往會用一些行為來引起他注意。這個階段男孩子尿床、拿別人的東西、在幼稚園裡打人闖禍,很可能都是渴望父親關心的緣故。  研究顯示父親缺席的男孩較容易有暴力行為、情感受傷、參加幫派,在學校不能專注影響成績表現。  前教育部長吳京就對國內父親陪孩子成長的比例不高感到憂心。「孩子在家裡感受的關愛不夠,會向外尋求其他刺激,稍不留意,很容易交到壞朋友而走偏,」他指出。  吳京強調,有爸爸陪伴成長的孩子因為家庭較完整、也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發展比較好。  對於很多爸爸忙於事業而缺席,吳京認為,「只要有心,很多事是能克服的。」  和平醫院醫師李慧玟也強調,「參與可以安排,量不足可以重質,」  長年巡迴全球演奏的國際知名音樂家馬友友,曾因忙得只能和兒女在機場匆匆相會,而一度讓孩子以為爸爸是機場雇的工人。  想到家人需要他時,自己卻在3千里外,馬友友為之內疚不已,近年來除了每年兩個月休假在家,有時也特別為陪伴孩子而推拒一些演出。他從父親的角色體會出人生不同的樂趣,「沒有什麼比看著孩子健康長大更讓我快樂,」馬友友說。  母親的參與在男孩上小學後只是退居副位,但仍然要持續給他愛。孩子從小學開始交友,但是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分辨是非,母親就可以鼓勵他多交朋友,請朋友到家裡來,「從小學就開始關心孩子交友,多關心是讓自己放心,」青少年心理門診醫師李慧玟說。  澳洲親子專家莎朗則建議母親藉肯定男孩的外貌、稱讚他做家事的能力、說話幽默有趣,來建立他的自信,當媒體上充滿男性暴力犯罪的報導時,溫柔地解說犯罪的事實,將有助男孩排除不必要的罪惡感。  而當男孩與父親相處「量」不足的情況下,母親可以協助掌握「質」的水平,為男孩找可信賴的其他男性模仿對象,例如叔叔、舅舅、姨丈、老師等,為他的成長把關。 青春期需要心靈導師  13∼14歲進入青春期,青春期初期的男孩身心尚未發展成熟,卻開始想往外探索認識寬廣的世界,這時如有一位關懷他的男性心靈導師帶領他從男孩蛻變為男人,會對他極有幫助,專家畢德福分析。 美國的心理醫生杜蒙特也說,此時的青少年生理朝大人成長,但心理卻停留在幼年期。而大環境的壓力包括家庭瓦解、學業沈重、酒精毒品誘惑、媒體訊息誤導等,又遠比他們父母的年代嚴重得多,讓青少年更難以承受,因而對自我懷疑、恐懼、缺乏自尊與安全感。  他們被迫加速成長,但不知如何處理壓力,由於見識到的「世界」比過去大,開始不屑父母的建議,而急著想找其他「重要的人」依靠,因而同儕的影響力加大,朋友的價值觀與喜好,往往比父母的告誡較具吸引力。  男性荷爾蒙量激增更使得男孩子變得容易衝動,一群血氣方剛的同儕相互影響下,情緒混亂的青少年容易傾向用暴力解決衝突、毀滅性的方式逃避壓力時有所聞,不少政經企業界聞人家中都有教養兒子大不易的難言之隱。  生理發育也讓他想要不一樣,嚮往光榮感、當英雄。因為要當男人、大人,男孩會做「大男人的事」。以耍「酷」、叛逆的行為宣示「我不再是孩子了」。他會模仿大人抽菸、喝酒以示獨立自主,追求速度所以飆摩托車、開快車,要用新型、酷炫的大哥大顯示有「地位」,甚至把性經驗也當成長大的標誌。  一旦需求增加但資源卻不足時,青少年很容易控制不住慾望去偷,由偷而搶,由搶而發生暴力犯罪。

2007年11月12日
公開
38

忙爸爸.也能當個好爸爸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95年度「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報告-家庭生活」的統計資料顯示,父母照顧未滿6歲的子女最大的困擾為沒有足夠的時間照顧,約占29.4%,其次,才是經濟負擔太重,占22.7%。若以男女性別來看,又有一半以上的(51.28%)父親認為「沒足夠時間照顧孩子」,是親職關係中最大的困擾。 父親角色隨成長階段改變 傳統觀念中,總是把父母親的職責劃分成母親主持家務、照顧孩子,父親的角色就是養家活口,在家中的地位,只是媽媽的替補者。研究親職教育多年的東海大學社工系兼任講師林啟鵬表示,父親的角色不應只是家庭經濟負擔的來源者,在孩子不同階段的成長過程中,分別扮演不同角色,且兼負相當重要的功能。 0∼6歲:養護者 孩子一輩子都需要關懷,不過,在他生命中的頭6年尤其重要,如果他們能感受父親的溫暖關愛,未來通常能用自己覺得安全穩當的方式與父母建立關係。林啟鵬指出,養護者的角色可以由父母雙方共同扮演,但若其中一人缺席,勢必造成另一方的困擾,並加重負擔。 7∼12歲:規範者 林啟鵬認為,父親應該要替孩子樹立正確的規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自信的態度面對人生。這個角色在孩子進入小學期間更是特別重要,曾有研究顯示,如果父親於這段期間不在小孩身邊,或是過於嚴厲,讓孩子得不到從父親身上學來的規範功能所影響,當他長大後,在與威權型人物相處時,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12∼18歲:戰士�保護者 這階段的父親角色,必須以協助子女磨練技能為主,林啟鵬說,如果父親能在此時給予女兒保護,並持續參與她的生活時,通常她就能對自己身為女人,及與男人發展良好關係的能力覺得滿意;而兒子也能因此逐漸成熟,不會成為永遠的「媽媽的乖兒子」。 18歲以上:精神導師 當孩子邁入成人的階段,這時最需要來自父親的祝福,林啟鵬強調,如果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直到成年,父母都不懂得放手,孩子單飛的時間就會變得緩慢,這也是目前許多適婚年齡者卻不願結婚所顯現的社會現象主因之一。 父親缺席•與母親的共生關係拉長 在目前的社會模式下,0∼3歲是親子依附關係最密切的時期,母親所占有的位置確實較父親為多,林啟鵬表示,這與各地方不同的民情風俗有很大的關係,他以電影「克拉瑪對克拉瑪」及上海普遍以男性為主夫的心態為例,母親的懷孕、哺育功能確實無法由父親取代,不過,其他部分只要肯學習,父親確實能代勞分擔母親的照護工作。 以父親在養護者角色的階段來說,如果這個時期能適時參與,就能消除孩子因和母親分離時所帶來的焦慮與不安,同時,也能提供孩子體驗不同性別照顧者的特性。 不過,林啟鵬強調,要家庭生活能夠圓滿,父母雙方必須同時對教養責任有相同的意識,確實有其難處,他說,「只要看看身邊的親朋好友就知道,祖孫三代中,父母一方缺席的,比比皆是。」如果真的無法要求另一半扮演他應該具備的角色時,就要坦然接受,否則「心理的壓力與折磨,會讓自己喘不過氣」。 更何況並非所有的缺席都有不得已的原因,有的「沒缺席比缺席還糟」,林啟鵬說,如果父親只是單純的工作忙碌,無法照顧家庭,但只要有心,還是可以有許多方法與孩子產生互動,最怕就是「不忙,還幫倒忙」。 儘管如此,父親的缺席,會造成的影響仍是可以預知的,林啟鵬認為,會影響的最大層面在於「未來子女沒有能力擺脫與母親的共生關係,而這樣的關係通常會變得相當不健康。」 對女兒影響:不信任男人 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兒女,會有不同的顯現,女兒成年後,往往會對男人產生不信任的態度,或是將父親理想化,使得女性特質朝向低度發展,同時可能會因為需要爸爸的空虛,而影響到她選擇的對象的年紀。林啟鵬說,這可從有許多家庭都是女人時,就會出現一個特別男性化的女兒觀察而得。 對兒子影響:長不大或大男人 至於兒子,如果父親是在他幼年時期缺席,就會讓兒子與母親的關係因太過密切,致使長大後很難脫離母親的陰影,成為獨立的個體。林啟鵬提醒,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不是過於軟弱,感覺永遠長不大;不然就是過度成熟,沒有真正有過赤子之心,不知如何放鬆,而變成「大男人」,甚至可能影響到未來的人際關係與工作成就。

2007年11月08日
公開
15

換帽子

決定拿去換帽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