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Vick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許茹芸】飯後吃水果、喝湯?

2013年09月04日
公開
5

http://tw.fashion.yahoo.com/blogs/celeb/%E8%A8%B1%E8%8C%B9%E8%8A%B8-%E9%A3%AF%E5%BE%8C%E5%90%83%E6%B0%B4%E6%9E%9C-%E5%96%9D%E6%B9%AF-094707417.html 相信你一定也聽過,「飯後吃水果,飯後喝湯」這個說法吧,你知道這個說法對嗎?偷偷告訴你,這個說法是錯的喔,這樣吃可是一點營養也吸收不到的呢。 記得,老一輩的人總會告訴我們,飯後吃水果可以幫助消化,其實呢,恰好相反,根據專家們的說法,飯後才吃水果的觀念,其實是不太正確的,因為當我們吃飽了之後,胃裡的食物根本還沒有消化完全,這時,我們吃進去的水果,堆積在一堆還沒有消化的食物裡,我們的身體怎麼可能吸收得到它的養分呢? 空腹吃水果,餐前喝湯最好 因此,最佳的吃水果的時間是在早晨,如果你一早起床,就吃上一盤豐富的水果早餐(當然要避免一些過酸或會刮胃的的水果),不但可以幫助排便,也會讓你擁有一個好精神的一天的開始喔。 另外,喝湯的順序也是一個重點,像我也前我也習慣在吃完飯後才去喝湯,總覺得這樣的方式才正確,可是後來才知道,其實飯後喝湯和飯後吃水果一樣,湯裡的養分較不易吸收湯裡的營養,這樣湯不就等於白喝了嗎? 所以呢,以煲湯聞名的廣東人,他們大多選擇在食用主餐前來飲用,不過像西方的濃湯類〈如奶油玉米濃湯〉就比較沒有太多的禁忌,因濃湯叫creamy,故無所謂的吸收的先後順序,但若清湯或煲湯類,最好可以在用主餐前二十到三十分鐘前飲用為最好的時間。 生活小精靈: 早晨是吃水果最好的時間 前一晚前即洗好的無籽葡萄、哈密瓜、爽口的小藍苺、草莓、奇異果等,都是早晨第一餐很棒的開始。

facebook 讀書會分享~放孩子一條生路

2013年08月19日
公開
42

漫漫歲月到了半百, 才能體會一個人要維持生命的完整性極為不易。 我常常心疼現在的孩子, 他們的命運全然由父母來安排與掌控, 然而命運的結果,卻是由孩子的抗壓性來決定。 「居住台北縣高二的學生,父母都是高知識分子。 他們要求孩子退出吉他社,專心唸書。 為了爸媽的期望,孩子在期末考作弊。 老師發現但未當眾處罰,在師生彼此心照不宣的情況下, 孩子留下遺書, 寫著『對不起父母先走一步,想到一個沒有考試的世界。』」 我流淚讀著報紙新聞。 這個足以讓父母親搥胸頓足, 終生自責沒有珍惜孩子生命的事件, 何嘗不是現代父母的人生試題? 呼籲為人父母者要真心懂得珍惜孩子的所有, 莫等失去空悲切。 屬於高知識分子的教養者, 容易落陷於要求孩子走自己的路之謎思。 殊不知學習計畫必須配合孩子先天的生理、心理條件。 反觀書讀不多的父母親,不會事先安排孩子的前途, 但了解失學之苦, 只輕輕地提醒孩子努力向學才能有所發展, 孩子無形中可以擁有最初的自主權並學習自理前途。 看到新聞裡的父母剝奪孩子學習音樂的權利,我感到遺憾。 他們忽略了,美育的品味與欣賞就是人文修養的開始, 更是孩子紓解壓力的情緒出口。 當孩子在無助時,若父母忘了給予解惑並安慰, 音樂可以舒坦他的心情,當孩子處在壓力之時, 若父母忘了教孩子應如何調節情緒, 好的歌詞所描寫境界,可以點化他們的人生困境。 為什麼要叫孩子退出吉他社呢? 讀中學時我沒有補習,反而忙於社團活動, 因為參加社團沒有成績壓力。 母親只說:「那一些將來不能當飯吃,功課還是要緊哪!」 在令人目眩神迷的成長生涯裡,我經歷了許多的人生困境, 都是在音樂、美術、電影、詩詞、合唱團裡找到生命的意義。 例如,我把訪上海的照片做整理, 藉著余光中詩〈鄉愁〉的內容來寫紀錄, 想陪伴已經離開人間的父親神遊大陸。 詩是這樣寫的: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因為想念父親,我哽咽地一遍遍寫著、唱著。 〈鄉愁〉裡的詩情, 喚醒我對先人懷思的壓抑情感, 因此我更珍惜目前擁有的親情與友情。 又例如,騰格爾以粗獷沙啞的歌聲, 唱出詩人席慕蓉所寫的〈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詮釋了家族文化傳承的重要, 他的歌聲每一次都讓我心觸動,讓我心生信念, 讓我願意關懷故鄉的一切。 席慕蓉如此描寫她心所繫的家鄉: 父親曾經形容草原的清香 讓他在天涯海角也從不能相忘 母親總愛描摹那大河浩蕩 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遙遠的家鄉 如今終於見到遼闊的大地 站在這芬芳的草原上我淚落如雨 河水在傳唱著祖先的祝福 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啊父親的草原 啊母親的河 雖然已經不能用 不能用母語來訴說 請接納我的悲傷 我的歡樂 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 心裡有一首歌 歌中有我父親的草原 母親的河 孩子的人生也須親身體驗所有經歷, 才能深刻品嘗是苦是甜的滋味, 他們成長後就能記取教訓, 不會再以相同錯誤作為生命方向的抉擇。 反之,一切依循家長的安排,少了奮鬥的過程, 也少了自我的成就。 而學校的成績好壞,是用來提醒聰明的教養者, 是該評估孩子「學習性向」的時候了。 看到孩子的數理成績太差,該問的是, 老師的教學法適合孩子嗎? 因為任何人,都有先天條件上個別差異的發展, 若不理解孩子的先天優勢,而後天的環境又不盡理想, 孩子便很難有傲人的成就。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從小數理成績就非常不好的我, 若不是音樂天賦被老師發現,有機會接受訓練, 從此終身伴隨。 過程當中不識字的父母親,當然會從中作梗, 不准我學這學那, 甚至用慣性語氣說: 「老子賺錢養妳,不是讓妳玩的,趕快畢業幫忙家裡賺錢。」 我的恩師李惠珠老師,在我小學時候一邊教我鋼琴, 一邊說她小時候如何為自己爭取讀書機會的故事。 有長者積極的鼓勵,才能成就我今日的甜果。 俚語道:「有錢難買早知道,後悔沒有特效藥」, 也有人說:「一個人最大的懲罰,就是讓他後悔。」 請不要再為了自己的面子而犧牲孩子, 更無須帶著心裡的悔恨自我譴責。 有位母親向證嚴法師訴說孩子不受教的經過: 「我好不容易有孩子,孩子長大卻很難教。」 證嚴回答:「聽話就好。」 「就是不聽話呀!」 證嚴回答:「有孩子就好。」 我常以這一則〈有孩子就好〉的故事分享給用心良苦, 卻無方教養孩子的父母們,請他們反思, 究竟要如何定義孩子的生命價值。 〈有孩子就好〉提供了深刻的啟示。 意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教育真正的目的,是培養一個懂得思考、對社會有用的人, 而不是培養只會考試的孩子。 父母本身先要自覺,請不要再讓孩子為考試而輕生了。 教養小撇步 教育真正的目的, 是培養一個懂得思考、對社會有用的人, 而不是培養只會考試的孩子。 父母本身先要自覺,請不要再讓孩子為考試而輕生了。 本文摘錄自:做到的爸媽請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