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Vick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教孩子閱讀自己和大自然二本書~ 作者/游乾桂

2013年03月23日
公開
50

教孩子閱讀自己和大自然二本書 有位哲學家說: 教孩子要讀二本書: 一本是自己,一本叫做自然。 希望孩子能夠來閱讀這兩本書,不單用眼睛。 第一本書讀自己,就是指興趣、性向、能耐, 能夠演活自己演好自己的人生(擁有自身獨特性)。 有些人是大器晚成者,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 他考不上大學,後來是因為拉了一手好手風琴, 一位校長破例讓他在該校讀書, 他主修歷史,自修文學,30歲的時候才唸醫科,38歲畢業。 老頑童劉其偉,他有許多頭銜, 工程師、人類學家、冒險家、畫家, 他在38歲才開始畫畫,66歲成名, 他的一生活得豐富而精采! 因此,有的人是大器晚成, 有的人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時路轉個彎會更好,成功需要時間, 當累積到很豐富時,成功就會來到,就會水到渠成。 很多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因為他提早將自己的日月精華用光了; 如果2歲就會吊單槓,對他的身體發展會有害處。 記得有個長跑選手蒲仲強很早受矚目卻不能長久, 有人提早上大學資優生,但他們幾乎沒有童年的生活。 例如:有個人12歲上哈佛大學、 16歲畢業考上普林斯頓研究所, 記者問他:你在哈佛最大的經驗是什麼? 他回答:除了寂寞,還是寂寞。 因此,我們不要用大人的角度來要求孩子, 時候到了就會水到渠成,該你的就是你的! 第二本書是大自然,不要只是教孩子看書, 要多帶孩子看山看水,看古道幽徑星星月亮, 從自然中可以學習到很多書本學不到的東西。 例如:颱風來襲時,行道樹東倒西歪, 躺下數萬棵,但森林中的樹往往佇立不搖, 我發現其中的道理隱在自然的平衡哲學裡, 森林的樹枝幹對稱而生,找著最平衡的肌理, 於是耐得住風吹雨打,行道樹修修剪前,則弱不禁風。 要給孩子 一是活路(演活自己人生的路), 二是退路,不會讀書硬要他讀書就會成為死路。 人活著常常會忘記兩件事呼吸和快樂, 因此只要他還存在(有呼吸)就有希望。 就如同「失之東瑜,收之桑榆」的意思。 本文作者/游乾桂

本文摘錄自: 盧蘇偉開講:陪孩子走對的路

2013年03月22日
公開
48

陪孩子走對的路 父母不為孩子的未來打算,他就能學會計畫自己。 孩子如果讀書是為自己的興趣和喜好, 再怎麼辛苦他都甘之如飴。 孩子的能力由父母做多少而決定。 「謝謝你給爸爸這份榮幸,送你上學!」 這是每天我送孩子上學,他要下車時我對他說的話。 酷酷的他剛開始只輕輕的回一聲「謝謝!」 現在偶爾會說:「謝謝您的看重!」 許多人都很羨慕我這個來報恩的孩子, 自動自發,自我管理,並為自己負責。 除了神經常會少一根,搞不清楚狀況外, 很少有機會讓我們操心。 「怎麼教的呢?」 我也不知道,我只是很清楚的知道: 「我期待他要怎樣,我先要用這樣的態度對待他!」 要成為稱職的父母,真的很不容易。 我到現在都搞不清楚, 我的孩子期待他的父母怎樣對待他, 我們夫妻只是盡最大的努力陪伴他走一段路, 支持、鼓勵他做喜歡的事。 我一直覺得, 孩子讓我們重新選擇過一次自己要的童年和成長歷程。 我的父母很愛我,但大部分時間都在為生活忙碌, 和金錢奮鬥,很少有機會存下親子間成功的存款。 我身為父母,就一再的提醒自己, 要把孩子放在最優先的位置。 太太負責陪他學習,我負責陪他玩, 我的理想是做他最好的大玩偶。 但我卻不是孩子的玩偶, 有時像是他競爭的對手, 有時是他別無選擇時的球友, 有時又像他諮詢的百科全書, 媽媽反而比較像他的玩偶, 高中了還經常賴著媽媽抱抱! 「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做孩子的朋友?」 我知道自己的成長經驗,我不要別人來管我和教我。 所以我謹慎的站在遠處, 看著,等孩子對我提出他的需要。 孩子年紀愈來愈大, 我站得就愈來愈遠,他對我的需求也愈來愈少。 最後我忍不住請求他,給我送他上學的機會。 等他高中畢業後, 父子再也不容易有獨處的機會, 於是我在他想學網球時趁機搭上便車, 要求教練讓我們一起學。 現在我們父子都有共同的約會, 周日下午要一起趕著去佔球場和打網球。 孩子愈長愈大,就離我們愈來愈遠, 有機會和孩子共處是很難得的, 更何況有共同的興趣。 因為網球,即使他讀了大學, 我還是有機會邀他殺一場! 「我也不知道孩子真正想要和需要的是什麼?」 我的孩子從小興趣變來變去, 幼稚園他是個恐龍專家, 家裡有幾十本恐龍的書和各種模型玩具, 這都是我主動買給他的。 之後他喜歡上歷史,我們有全套歷史故事和有聲書。 後來他喜歡上物理,書櫃上有著各種物理書。 最近他愛上了各種經濟的議題, 書架上也有好幾本與經濟有關的厚書。 小時候孩子要什麼,我就張羅什麼給他, 其實也在滿足我自己的好奇心。 現在他已經不需要我們的協助, 自己上網找書和逛書店, 我為了多知道一點, 他看的書無論如何自己都要翻一下。 我只知道我父親對待我的方式, 「父母不能為你做任何的決定, 但會在你做完決定之後,全力的支持你!」 我還搞不清楚孩子真的喜歡什麼? 我想他自己也仍在摸索。 我只希望做他最好的支持者和啦啦隊, 永遠的賞識和支持他的決定! 「怎樣才能激發孩子的潛能?」 經常有父母問我這樣的問題, 我都不知該如何回答,只能分享我孩子的經驗。 父母不為孩子負責,孩子就能學會為自己負責; 父母不為孩子的未來打算,他就能學會計畫自己。 做得愈少的父母,孩子就能有愈多機會磨練自己; 父母出力愈少,孩子就要更加努力。 能力來自意願,如果孩子是為父母讀書, 我想他應該會應付和敷衍, 孩子如果是為自己的興趣和喜好讀書, 再怎麼辛苦他都甘之如飴。 孩子的能力由父母做多少而決定。 我們周遭有太多規劃型的父母, 為了孩子能上醫科或台大, 用盡各種方法預先做了各種準備和計畫。 我們夫妻似乎都是「大神經」, 根本還搞不清楚孩子喜歡和適合的。 孩子只上過一天的補習班, 或許他真的不知天高地厚, 以為自己讀就可以應付未來的考試。 他每天一定會抽出時間看自己喜歡的書, 由於動作慢、操作能力差, 所有的努力只能勉強應付老師的要求, 但每天中午還會有精力在大太陽下打球。 每天我載孩子出門,看他不是很用心在衣著上, 雖然和我的期待有些落差, 我都覺得這是孩子「自己」的事, 應由他自己決定和負責。 走在孩子的背後,如果孩子不需要我, 我也盡可能不要去打擾孩子。 如果有一天,他不再需要爸媽了, 我相信我會完全的放手讓孩子飛翔在屬於他自己的天空。 「陪孩子走對的路!做對的事!」 就讓我們學習做一個放心和輕鬆的父母, 陪孩子走一段學習成長之路吧 本文摘錄自: 盧蘇偉開講:陪孩子走對的路

淺談冬季皮膚乾癢

2013年03月21日
公開
51

冬天是皮膚乾癢的好發季節。這種症狀,有人從臉部或手腳脫皮開始,輕輕一抓角質層就掉了,變得紅紅癢癢,一個不注意就開始抓,甚至抓到皮破血流,不知道該怎麼辦。 皮膚科醫師王貞乃表示,皮膚乾癢好發季節,會從悶熱潮濕的夏末秋初,持續到風大乾冷的冬末。皮膚乾燥的人(尤其是中老年人)與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季節轉變及天氣乾冷時,會非常不舒服。 隨著一波波的冷鋒經過,氣溫越來越低,許多人開始將洗澡水溫越提越高,甚至去泡溫泉。 事實上,水溫過高很容易造成皮膚水分的流失及油脂的減少,引起皮膚的搔癢症狀,這類病患常因劇癢而抓破皮,或癢到睡不著,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冬季癢」。乾性與油性皮膚比較起來,以乾性皮膚較容易有這方面的困擾。最近醫院皮膚科因冬季癢就診的病患有增加趨勢。 冬季癢又稱為冬季濕疹或乾燥性濕疹或缺脂性皮膚炎,多因保養方式不正確,是冬天最常見的皮膚病,主要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會發生冬季癢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皮脂腺及汗腺的活性會隨年歲增加而萎縮,因此皮膚會較為乾燥。 一到冬天,血管收縮使得局部血液循環降低,而使皮脂和汗水分泌減少,皮膚乾燥便易發癢、發炎。 除了中老年人為主要發生對象外,冬季癢同時也可能會出現在乾性膚質或乾性皮膚疾病患者身上(如乾癬、魚鱗癬、異位性皮膚炎等)。由於乾燥膚質表面的缺乏天然水分和脂質層保護,皮膚乾燥就容易發癢、發炎。 冬季癢的病發部位以四肢伸側最多,尤其是小腿前側,嚴重時可能會造成全身性發作。在初期時,皮膚會變乾燥,有細小白色的皮屑,之後產生明顯的皮膚紋路。如果皮膚嚴重到劇癢的程度,常常會在患者身上見到嚴重抓痕或裂痕,有時也可能會伴隨滲出液及繼發性的細菌而感染。 有人誤以為冬季癢是因為衛生習慣不好或不乾淨所引起,就拚命以藥皂、清潔液搓洗,甚至用菜瓜布拚命刷。這樣做,不但把皮膚表面的天然水脂層刷掉,而且刷子更刺激了角質基底層,使角質層不正常增生,會使皮膚變更粗糙、皮屑脫得更多,皮膚失去了水分及油脂,反而使冬季癢的症狀更加嚴重。 對於容易患冬季癢症的患者,除了找出病因,加強治療,更應調整飲食習慣,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盡量少吃容易加重病情的食物,如辛辣油炸、海鮮類、竹筍、芒果、羊肉、蔥、蒜、辣椒、濃茶、咖啡等。可多食乳類、蛋類及含膠質的食物,例如雞腳、豬腳、海參、黑木耳、銀耳、山藥等潤燥生津。另外,注意保暖,以免冷風吹襲,並保持精神愉快,適當運動。 治療冬季癢,首先就是要使乾燥的皮膚恢復滋潤,可從下列幾個方面著手: 1.由於冬天氣溫較低、流汗量少,沐浴的次數應可減少,洗澡的方式以淋浴為佳,減少泡澡,水溫避免過高。 2.洗澡時清潔用品盡量選擇中性、質地溫和的乳霜沐浴乳或香皂為佳。因為非中性的清潔用品容易帶走皮膚上的皮脂,讓乾燥的皮膚更雪上加霜。 3.洗澡後由於熱水及清潔劑多少會帶走一些皮膚的保濕成分,此時保養動作更不能省卻,洗澡過後立即塗抹具保濕作用的乳液或綿羊油,減少水分的蒸發,保濕效果將更為良好。最好在擦乾身體三分鐘內即擦乳液,否則效果大打折扣。 4.避免穿著毛料及質地粗糙衣服以減少直接刺激皮膚的機會,在衣物的選擇上,貼身衣物最好以天然棉質及質地細緻的衣物為佳,同時穿著也以寬鬆為宜。 5.若有嚴重的症狀可在醫師的指示下使用適合的油性藥膏、保濕軟膏或止癢藥物,如果嚴重到有滲出液或因細菌而感染的情形,則可用抗生素藥物。 • 先洗掉壞死的角質 皮膚乾癢脫皮,有人就猛泡熱水澡、洗溫泉,覺得全身熱呼呼很舒服,但起身後卻因皮膚溫度高,水分蒸發快,很快又回到乾癢狀態,甚至更嚴重。於是,有人就想:既然泡澡無用甚至更糟,那就拼命擦乳液吧!但怪的是,症狀還是不見好轉。這到底是哪裡出問題? 先說洗澡的問題。有人說,皮膚乾的人不能天天洗澡,以免洗掉油脂,愈洗愈乾燥。王貞乃醫師持不同看法:「皮膚乾燥就是缺水,要給予水分並保持水分。治療乾燥,第一個步驟是『有技巧的洗澡』──選擇成分溫和的潔膚劑、合宜的洗澡方式,擦拭水分後立即抹上潤膚乳液。 她進一步解釋,「澡可以天天洗,只要洗得簡單,洗得有技巧。」皮膚老化的中老年人及一般皮膚乾癢的人,應選用適合乾性皮膚、成分溫和的清潔劑(如乳霜皂、沐浴乳),輕輕地將皮垢、分泌物加以軟化與清潔,帶走壞死的角質,讓皮膚均勻滑順,便不容易產生皮膚病變。王貞乃醫師提醒,尤其女性陰部多皺摺,加上台灣天氣濕悶,若沒有每日清潔乾淨,會容易長黴菌。 • 用溫溫的水洗澡 談到合宜的洗澡方式,有此一說──皮膚乾癢的人不能泡澡。王貞乃醫師倒認為,重點不在淋浴或泡澡哪種好,「前者雖時間短,但若水溫高也不可;後者只要時間短、水溫不高,起身後擦乾水分,立即抹上保養品當然沒問題。」至於到底幾度的水溫最適宜,其實不用精準到用溫度計量出攝氏幾度,用自己的身體去感覺,只要是溫溫的水就對了。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皮膚乾燥脫皮患者常以為自己皮膚很髒,沐浴時便拼命搓洗,「乾燥皮膚,油脂分泌少,不易沾灰塵,哪來的髒?」王貞乃醫師提醒,拼命搓洗乾燥脫屑的皮膚,角質層受到刺激,皮膚更乾硬,更易增生代謝,製造更多的角質層。 縮短洗澡時間並控制適當溫度,當臉部與身體肌膚呈鬆軟濕潤狀態時,在浴室裡抹上保養品是最佳的洗澡方式。浴室裡有充分的蒸氣,擦上保養品,皮膚的吸收度及持續滋潤度會更好;反之,出了浴室後許久才擦保養品,就沒啥效果了。 王貞乃醫師說明:「乳液面霜主要功能是保護充水時的細胞,使其維持濕潤飽滿的狀態,讓外表看來晶瑩剔透;當角質層乾裂時,表皮細胞早已皺縮,塗抹上去的乳液面霜填補角質層的裂縫都不夠,便顧不到下層的表皮細胞,所以怎麼擦都不夠用。」洗完澡即刻擦保養品,原來道理在這裡。 • 先上藥,再擦保養品 皮膚乾燥者到哪兒選購合適的保養品?王貞乃醫師建議,一般皮膚乾燥者只要到藥妝店或專櫃購買就可;若面對琳琅產品不知該怎麼選時,可與皮膚科醫師討論。 購買任何產品都要仔細閱讀標示,保養品亦然。王貞乃醫師說,保養品成分寫得愈仔細、適合什麼膚質寫得愈清楚,表示廠商對產品愈負責,消費者可以用得較安心;反之,如果成分寫得很簡單,或標榜適合任何膚質,這種東西就不要買了。因為,乾燥肌膚、油性肌膚、混和性肌膚或異位性皮膚炎者,每種膚質用的保養品都不同。 至於購買標準,王貞乃醫師認為,使用者喜不喜歡最重要。如香味,單純個人喜歡就好;而質感,只要塗抹起來感覺「舒服、細緻、很好推開」就對了。 要小心的是,皮膚若已到「疾病程度」,也就是很癢、癢得無法控制,而且很想抓、並抓到皮膚破損、紅斑、長水泡等症狀時,就一定要看皮膚科醫師了。王貞乃醫師勸告,患者千萬不要隨便到藥妝店、專櫃或藥局,購買保養品、外用或內服藥品。「專科醫師診斷後,會依照病狀不同,開予外用或內服藥品,甚至藥用保養品,並教導患者『先上藥再上保養品』的正確處理方式。」如果患者手上有現成藥用保養品或一般保養品,應先給皮膚科醫生看過,千萬不要隨便擦用。 • 多喝水有沒有用? 有人說皮膚乾乾的,多喝水可以補充水分。到底喝水對改善皮膚有多少效果?王貞乃醫師回答:「一般老化性的皮膚乾燥,與飲食無關。喝水,水分直接進入體內,倒不如沐浴完畢後,立即在皮膚上擦抹保濕保養品更快更有效。倒是,過敏性體質者要注意飲食,要警覺到底是哪些食物引起身體的不適。讓自己過濾自己的過敏源物體。」 至於坊間所賣精油,對於乾燥肌膚有無改善功能呢?「有很多案例是『延遲性敏感』──初期用時不覺有異樣,幾次之後身體因開始產生抗體出現症狀。臨床上如何證明某種精油會導致身體過敏呢?第一是,不要再用。經皮膚科醫師治療好後,再試用看看,就知道是不是『元凶』了。 至於哪種精油會導致過敏,則要視個人體質而定。」王貞乃醫師提醒皮膚乾燥的患者,只要預防有道,就能安心度過寒冷的冬。 在中醫學理論中,認為本病可因血虛生風、濕熱內蘊、心火亢盛、脾虛濕盛及外邪侵襲而致病,醫師可根據體質,選取止癢藥膳調理體質,或配合外治減輕搔癢。臨床上,常用方如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加減補益氣血;用附子理中湯或左右歸丸湯溫補陽氣;用消風散或白虎湯加減,以疏風清熱、涼血止癢。外治法常用紫雲膏或三黃洗劑達到止癢潤膚的效果。 一、養陰潤膚粥: 材料: 炙首烏五錢、女貞子五錢、黃精五錢、麥門冬五錢、枸 三錢、紅棗十枚、甘草一錢、糙米一杯。 功效: 滋陰補血、潤燥止癢;適用於皮膚乾燥、搔癢脫屑、睡眠不安、口乾不多飲、大便乾燥等陰血不足者。 二、化濕薏仁湯 材料: 茯苓五錢、荊芥三錢、芡實五錢、白扁豆一兩、山藥一兩、生薏仁二兩、綠豆一兩及適量冰糖。 功效: 健脾益氣、利濕止癢;適用於皮膚搔癢、糜爛出水或搔癢劇烈、疲倦無力、食欲減退及大便稀軟等脾虛濕盛者。

庭~ 搞笑閩語演說稿~

2013年03月21日
公開
44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敬禮) 我是第 " " 號,今仔日欲演講的題目是 < 阮兜的人 > < 阮兜的人 > 若講到阮兜,實在是講未了, 我住在離學校就近的社區,過一個天橋就到阿, 附近樹阿足多,會聽到鳥仔聲,還會看到膨鼠跳, 我覺得這兒環境真正好 。 若講到阮兜的人,攏就趣米,為甚米呢 ? 就厚我講厚你知, 阮的阿爸,皮膚黑嬷嬤,就像台灣黑熊,真正勇, 做工作,真認真,但是對我嘛,真嚴格, 我若是遇到真恐怖的代志,像看到大拉芽(蜘蛛), 我都會趕緊去找阮阿爸來救我。 阮的阿母,生的很水,她常常說自己是大美女,大家聽到都笑嘻嘻 。 我還有一個阿姐,戴一副目鏡,很會讀冊,鋼琴嘛彈了真好聽。 阮阿嬤也對我足好,常常煮好料的,給我吃, 我若考試 成績好,還會給我獎金,我攏存在錢筒內,現在已經快滿出來囉! 還夠有阮阿公,他住在台北,動作慢慢,愛唱歌, 常常去大稻埕騎鐵馬,運動,曬日頭。 阮若回去三重埔 外公外嬤,也會跟阮去企逃, 有一次帶阮去坪林釣魚兼玩水, 真趣味。 他們也很愛跟我們下棋粒, 常常說人要動頭殼,阿達嬤-卡袂康固力。 他們都是我最愛的人,我要感謝他們,耐心敎我,照顧我,厚我懂代志, 吃到這大漢,我希望全家伙阿,身體攏健康。 我嘛要認真讀冊,做一個好孩子。 今仔日就講尬這,感謝大家! p.s.: 這是一人一句全家集思廣益的搞笑演說稿

阿嬤想自製醬油

2013年03月20日
公開
19

遺憾忘了把阿祖的製醬油步驟學起來 以下連結網頁 http://www.wretch.cc/blog/lavende222/2761259 October 19, 2005 自製醬油 発酵道の奥深さにロマンを感じる 「しょうゆ醸造」 http://www.ajiwai.com/otoko/make/touf_fr.htm これまで醤油のレシピは試行提供を続けてきました。その理由は、味噌をつくるときにできるたまりと同じ方法で醤油を作ろうとしてきたからですが、やっぱり大豆に麹菌を繁殖させないと気が済みません。試行提供版では、「正しい醤油の作り方になっていない!!」 という意味でずっとひかかるものがあったわけで、日本の代表的な調味料である醤油を、このままいい加減な作り方のままにしておきたくない。そういう思いにかられて、もう作らない!と、心に決めていたしょう油醸造に再チャレンジすることにしました。 自製醬油 1.取黄豆2.5公斤、麵粉500克、麥麩250克、食鹽1.8公斤。 2.黄豆放入容器内加清水浸過20厘米,充分搅拌除去杂质,换水浸4-8小时到豆粒膨胀無皺紋,手指能把豆瓣掐斷为度,用清水漂洗几遍,晾干。放入笼屉内在110℃恒温下蒸煮3-4小时,停火焖2小时后留在笼屉内。第二天取出将豆与上述配料混匀装入盆具,料厚3-4厘米,放到空屋的木架上发酵,先开门窗散透水气,再封闭在28-30℃的温度发酵,3-4天后便出现菌丝。这时进行上下翻料,半开窗散去霉气。到用手抖料有粉状飞扬时即变成"曲"。 3.把曲装入缸裡,每5千克曲料加入2波美度的盐水5千克,曝曬,使料發酵。 4.每天用木棍拌幾次,後隔幾天拌1次,2-3個月後用纱布袋榨去残渣即成。 來源 http://www.cnan.gov.cn/cnan/science/kjwz/zcjg/t20050318_64585.phtml 林碧霞   《生活者主張》 1996.8月 「醬油」是我們飲食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品,它的香味、鹹味和甘醇味可為食物添增極特殊的風味,並刺激食慾。其製作方法應是源自中國,和「味噌」同為優良的傳統醱酵食品。現在市面上的醬油,品牌繁多,每瓶價格由數十元至數佰元(如壺底油)不等,大多標示純豆釀造,有的則聲明是遵古法製造,消費者又如何辨識之?茲淺述如下: 一、傳統方法: 利用烏豆(或黃豆)經浸泡、炊煮、接種菌種,培養3∼7天後,形成麴,再混和一定量之鹽並裝入甕中,讓它在自然環境下緩慢醱酵,傳統上大多半年以上(甚至一年以上亦有),但目前台灣較遵古法的產品(如西螺鎮的一些產品),則多採用3∼4個月的醱酵期間。開甕之後,上部位較乾,會酌量添加水、調味料等煮出,作成等級較普通的醬油。甕之中底部,豆子醱酵相當完全(幾不成形了),吸取出的原汁,即為「生抽壺底油」,若加焦糖熬煮,則為一般所謂「壺底醬油」。此方法歷時久、費人工、佔空間,價位自然較高,但風味的確較佳。 二、化學方法: 前述傳統方法中,在甕中醱酵期間,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分解豆子的養分,但在化學工業發達之後,人們發展出可利用酸液將豆子的養分加以分解,再經鹼液調配酸鹼度,即可在1∼2日內,完成醬油的製作。在1950年代之前,此方法已被研究出來,但大家對其接受度極低,主要是缺乏醬油應有的迷人風味。 三、改良式: 此方法介於傳統方法和純化學方法之間,各廠商採用的方式可能不盡相同,或許原料會採用搾過油的大豆(沙拉油工業的副產品),或許部份利用化學酸分解,再佐以酵母菌醱酵,以達省工時但仍有部分風味的製作。此類方式應是目前日本、台灣、韓國、中國等地區的主要生產醬油的方式,產品亦為市場上的主流。 http://ad.cw.com.tw/ec/mkt_319/default3.html 在時光裏歌唱的小黑豆│晴天下的驚嘆號 有九十八年歷史的丸莊醬油,在日本被譽為誠實商品,因為他們相信經過大自然與時間的蘊釀,會呈現最單純的滋味。只需要耐心等待,黑豆在陶甕裡曬足半年陽光,一邊呼吸一邊發酵,厚實的口感還會回甘。 文:陳孟珠 攝影:陳德信 倒一點清透香醇入碟,品醬油。先靠近鼻子,慢慢深呼吸,這醬油竟有如香水般的前味、中味、後味。輕嚐一小口,沒有重重的鹹味,而是回甘的香甜。 大概只有丸莊醬油禁得起這樣的品味過程。這細緻的味道,不是來自繁複的手續,而是西螺的陽光、空氣與水,還有百年經驗累積的用心等待。 濃濃台灣鄉愁 傳統的黑豆醬油釀製,在一顆顆完整黑豆入甕後,需要將近半年的熟成,西螺的陽光穩定,濁水溪的水質清透,陶缸透氣又能調節溫度,住在已久近百歲甕中的小黑豆,慢慢用歌聲釀出純淨的蔭油。 這種傳統閩南式的釀造過程,如今也僅存於台灣,丸莊將近百年的堅持,從原料到市場,每一個步驟都認真負責。丸莊醬油董事長莊英堯說,黑豆醬油原本就是先民家家戶戶在院子陶甕自釀的產品,他們只是保留這種傳統做法,不斷精進技術而已。 丸莊的堅持也吸引了八十多歲的日本食品專家,專程來西螺丸莊醬油廠考察四次,因而獲得日本《誠實食品二○○六年版》評選為海外的誠實食品之一。今年也在日本上市,突破日本只愛用豆麥醬油(黃豆與小麥)的習慣。 除了誠實,黑豆醬油還有一股濃濃的台灣鄉愁。丸莊食品第四代接班人莊偉中當年在美國波士頓求學,看到、吃到、聞到的幾乎都是日本與韓國的食品,每當想念台灣的味道,加一滴黑豆蔭油,就彷彿回到家鄉。還有移民到德國的客人固定要買丸莊醬油,做為水餃肉餡的材料。 琥珀色的白曝 其實,在更久以前,台灣人民吃的都是自己釀製的黑豆醬油。一直到日本統治的年代,引入工業化的黃豆釀造法,才有現在市售的黃豆醬油。丸莊食品在當時學得黃豆釀造,仍堅持保留傳統的黑豆釀造,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步生產兩種醬油的商家。 和一般的黃豆醬油相比,黑豆醬油不含化學成分,有一半以上的製作過程需要靠人工完成,在未經蒸煮過的白曝醬油(生醬油)中,甚至看得到冒著泡泡的酵素在呼吸,那是一瓶活的、具有琥珀色的醬油。 白曝醬油甚至是「食方」主廚阿嬌用來滷肉的料理法寶之一,因為飽滿厚實的味道,更能提煉食材本身的原味。不少知名餐廳為了讓食物更有特色,也開始不惜血本開始標榜使用丸莊醬油。 小小黑豆的歌聲,原來這麼迷人。 ..................................................................................................................................................................................................................................... 丸莊醬油 總公司地址:雲林縣二崙鄉復興村龍興路12之30號 台北門市地址:台北市重慶北路三段101號 電話:02-25917306 http://www.wuanchuang.com.tw/index.php 丸莊生產各種不同等級的醬油,單瓶價格從50元到380元都有,近年更設計多款精緻禮盒包裝,有了更多元的選擇。螺寶與螺光是丸莊的經典產品,單瓶250元,有氣泡的白曝醬油則是市場上少見的料理好物,單瓶380元,另外還有各式醬菜。目前也開放網路線上購買。 螺的陽光穩定,濁水溪的水質清透,陶缸透氣又能調節溫度,住在已久近百歲甕中的小黑豆,慢慢用歌聲釀出純淨的蔭油。

德國人的教育原則 (文章轉貼分享)

2013年03月19日
公開
34

德國人獲得諾貝爾獎人數佔總數的一半。通過國家介入,德國憲法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盤,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教育重點在: 1、基本社會常識。 2、動手能力。 3:保護孩子情感胚胎,澆灌情商,不該過度開發孩子智力。 原以為在德國祇有幼兒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個星期後我再次去見老師,並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證書,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師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我,似乎我像來自外星的人一樣。” 老師進而解釋,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像空間。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計算機的硬盤,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儘管如此,我對德國禁止學前教育的做法還是不太理解。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專門請教了德國的教育人士,他們讓我找《基本法》來看看。翻開聯邦德國《基本法》(即憲法),我大吃一驚。其中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 我還是不明白德國憲法為何這樣規定,只好再請教有關的教育專家。他們告訴我,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 二、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三、培養孩子的情商,特別是領導力。 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後來查了一下歐洲有關國家的情況才發現他們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例如匈牙利立法規定:嚴格禁止教授幼兒園期間的孩子學習寫作、閱讀、計算等。幼兒園的教育是免費的。 (Ungarn: Es ist strengstens verboten in diesem Jahr den Kindern Schreiben, Lesen, Rechnen, usw. beizubringen. Die padagogische Arbeit der Kindergarten ist kostenlos). 學前教育破壞想像力 與歐洲相反,中國/香港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人們有理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紮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暫且拋開中西教育優劣的爭議和評判,讓我們來關注德國教育的成果: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7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 難道這是種族的問題?恐怕沒有這麼簡單。讓我們重新審視德國的教育,看看他們的做法是否值得我們藉鑑。同時也希望中國的教育工作者別沾沾自喜,因為今天所做的事情,其實是毀了中國/香港的一代又一代。 原文網址:http://www.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21635979&extra=page%3D1

回台北~ 南港公園~

2013年03月17日
公開
14

道隆哥哥剛搬到南港國宅附近 今天突然想到南港公園走走 才發現那兒的環境真的很好阿 得親自走上一遭才會發現它的美 它的好 說它是台北市的世外桃源 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難怪道隆哥哥會喜歡那兒 這真的是離塵不離城的好地方 簡介 南港公園是一個新興的自然景觀公園,三面環山,佔地廣達六萬坪,內有湖泊、涼亭和拱橋等設施。大門入口豎立著一座饒富古意的牌坊,入口處的音樂表演台,是由二十餘根造型古典的圓柱和傳統庭園的門牆構成。園內U型的湖埤環繞著一座相思樹林的小山頭,水生資源豐富。 位於台北南港區三面環山,“遠山含笑”;是在南港公園牌坊前遠眺給你的第一印象。青山碧野、紅花綠葉,永遠是一幅最美麗的彩繪和大自然的傑作,南港公園幾乎都擁有了!園內有湖泊、拱橋、涼亭數座,兒童遊樂區、曲折迂迴步道,環湖單車道等,尤其音樂表演台設計規劃,風格獨特,頗具創意,是台北東區景觀公園。 湖域是園區精華,三座拱橋橫跨湖上,不論是荷顏初綻或露滴雨荷,形成動人綺想的荷浪,令人滌淨雜念和俗世羈絆,纖塵不染!公園右側谷地為遊樂區,設有溜冰場,籃球場及原野訓練場多元化的設備符合大眾需求。園內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噴泉節目,您可以在池畔小坐,欣賞噴泉一湧而出的驚奇與涼意! 南港公園位於南港區東新街與成福路交接口處,北接聯勤總部、南連南港國宅、向東遠眺可望及信義四獸山,本公園所在地昔日為兩座大池塘,合稱「後山埤」,是南港三大埤之一,原是舊南港時期的農業灌溉用水池塘,具調節水位的功能,池水清澈,是當地居民主要用水的來源。目前仍保有防洪之功\能,池內並有各種水生動、植物,涵養大量魚資源,吸引小白鷺、黃小鷺等眾野鳥及釣客於此駐足候魚,池中央小山頭,幾為相思樹所被覆,本公園於七十七年規劃開闢完成富有中國風格之公園,面積約有十五公頃,為南港區面積最大之公園。 當我們一到公園正門,台北市公園內最大中國式紅色牌樓直聳眼前,牌樓高十三公尺、寬二十公尺,樓頂篆刻有金色「南港公園」大字,樓前大廣場為附近民眾清晨及傍晚跳舞、運動的好場所。再走進去可見到可容納二00位觀眾、造型古典、供藝文表演的戶外音樂台,另外兒童遊樂區內組合遊具吸引不少玩童至此嬉戲。網球場、籃球場、溜冰場等運動設施,加上兩處可停八十輛汽車之停車場,運動人潮始終不下其他遊客。公園池內有三座涼亭是本公園的避暑勝地,夏日蟬聲不絕、冬季鳥影不斷,草花樹木繁多,四季感受迥異。南港公園依山傍水的自然風景與市區公園性質不同,堪稱是台北市的世外桃源。

珈~溯溪說明會 & 幹部訓練

2013年03月16日
公開
10

到下午四點 溯溪課程   本校溯溪課程皆於每年三至四月間舉辦,其原因為夏季常遇暴雨,此況易使溪流的水位出現極大的差異(1至2公尺 都有可能),因此本活動都會於梅雨季來臨前舉行完畢。 本年度溯溪課程共分成四個梯次進行,本次已有88名報名的學生為先前參與過溯溪課程的成員,並在本年度溯溪課程擔任幹部的角色。   本溯溪課程與外界溯溪活動有所差異。外界溯溪活動進行以技術攀登為主,而本課程因重視團隊合作的經驗與培養,因此以徒手過河的方式進行溯溪。   本課程期望能讓學生創造更多發揮的舞台,並使學生看見自身的無限可能。期待學生能在不同時期重回參與本活動,並能擔任不同的職務或角色,累積並學習不同的經驗。   本活動許多相關訊息都會在「法拉第部落格」中公佈,請參與的同學及家長密切注意本部落格。 溯溪前 瞭解當地地理位置   本校溯溪課程皆於新竹縣尖石鄉的後山溪流,泰崗溪,為課程操作地點。泰崗溪為大漢溪的上游,亦為石門水庫的上游,出海口位於淡水河。因此,泰崗溪雖位於新竹縣境內,但其流向往北,不會與頭前溪銜接。於新竹是坐車出發,車程約1.5小時。路途雖為前往司馬庫斯的路上,但溯溪地點離去年發生巴士墜崖的事發地點仍有大半的距離,此條路線前半段路寬夠寬,因此家長們毋須擔心本次會行經危險路段。 風險管理   溯溪最怕遇到河水暴漲,本校顧及參與成員的安全,會每天觀察泰崗溪上游的降雨量,如活動的前一周其上游的降雨量超過50mm,則將該梯次延期進行。本校亦不定期驅車前往尖石後山勘察當地實際狀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溯溪活動時,以下為主要穿著的裝備: 1. 溯溪鞋:由光武國中提供。 2. 浮水衣(救生衣):由光武國中提供。 3. 潛水衣:由光武國中提供。 4. 安全帽:須自備,可戴自行車安全帽或機車半罩式安全帽。 5. 手套:須自備。手套請購買非棉質手套,如高爾夫球手套、單車半指手套,或皮製手套,校內亦可協助訂購手套,每雙300元整。 6. 其他衣物:穿著溯溪衣時,請務必穿著內褲,如怕寒,亦可在溯溪衣內穿著排汗背心,或內衣。 (二)裝備試穿   溯溪裝備以穿著越貼身則越防寒,因此溯溪裝備拿回家後,請確實試穿,如發現溯溪裝備不貼身,則應拿回學校再更換小的尺寸;如試穿時發現裝備破損,或拉鍊無法拉起等狀況,應及早拿回學校更換新的裝備。   本年度溯溪課程有其他學校參與,這些學生的裝備會統一送至該校,所以其他學校的學生不需至光武國中拿取裝備。 溯溪延期作法   以不影響其他梯次照常舉行為原則。如某梯次因天候不佳而須延期舉行,則延至所有梯次的最後再行舉行。 溯溪時 裝備換穿   溯溪需要換裝備,因當地沒有換衣間,所以本校做法為,男生在車下換裝,女生則將車上窗簾拉起,於車上換裝。請學生備一套乾淨的換穿衣物,及至少一條乾毛巾,於溯溪結束後可以使用。 溯溪進行概況   帶領同學溯溪時,會先帶領同學進行暖身操。暖身結束後,會在溪中教導同學基本訓練(水上漂浮、呼救、溯溪等),再行往上溯溪。本次溯溪活動期望養成成員間的團隊合作,以及成員的危機處理能力。   本溯溪活動會於下午三點前結束溯溪,待成員們換穿衣物完畢後,即返回新竹,約莫於下午六點回到學校。 溯溪後 裝備清潔   溯溪結束後,請同學將溯溪裝備帶回家清潔。清潔方法為,將溯溪裝備以清水沖洗,將裝備中的沙粒沖掉即可,切勿使用清潔劑,或將裝備丟入洗衣機中做清潔。   裝備沖洗完畢後,請將裝備拉鍊拉起,並將裝備放置於陰涼處風乾,請勿將裝備放在太陽下晒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