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哲哲和安安的媽咪

日期

#Tag

耶魯特試讀第三天

2008年09月18日
公開
7

早上陪哲哲上學還是陣容堅強.爸爸+媽媽+妹妹+阿嬤. 大家一起送哲哲到校門口.由凱婷老師接哲哲進教室. 哲哲目前看起來還蠻喜歡上學.還很開心的跟我們說再見~ 下午2點半.媽咪到學校接哲哲. 哲哲一出教室就很開心的跟媽咪揮揮手~ 媽咪看到哲哲在學校很開心.媽咪也很高興^^ Rebecca老師說.哲哲今天整天情緒都很穩定. 早上由凱婷老師陪伴操作蒙式教具. 哲哲工作時.比較沒有耐性.不過.還算可以把工作完成. 自己吃飯時.拿碗.湯匙的技巧需要再練習. 容易把飯菜弄到桌子上. (這小子在家時.如果喜歡吃的菜.大概10分鐘就可以自己吃完.桌子乾乾淨淨.如果不愛吃時.就拖拖拉啦.把飯菜弄的桌子.地上都是.希望在學校可以把吃飯規矩學好點^^老師辛苦了^^) 午睡時.老師陪伴大概可以睡20-30分鐘. 呵呵~媽咪已經很滿意了.哲哲睡前沒哭.沒給老師添麻煩.還可以入睡.媽咪實在太感動了^^希望可以繼續維持喔~ 因為Rebecca老師說~哲哲適應的不錯.明天可以和同學一樣上課到下午4點40分.要媽咪大約4點50分再到學校接哲哲.因為哲哲很喜歡在小木屋前的草地跑步.媽咪晚一點到.可以讓哲哲在草地上跑跑步^^ 希望哲哲繼續加油~能慢慢適應學校生活~開心上學囉~~ 哲哲的小木屋幼稚園 哲哲的小木屋幼稚園 哲哲下課囉~ 哲哲下課囉~ 耍寶阿哲.下課了還精力充沛~ 耍寶阿哲下課後. 還精力充沛捏^^ 哲哲在學校做的毛線球項鍊 哲哲在學校做的毛線球項鍊 貼心小哲還說~因為媽咪的項鍊斷掉了.所以做這條項鍊要送給媽咪^^

耶魯特試讀第二天

2008年09月17日
公開
5

早上哲哲起床時.喝羊奶有點拖拖拉拉. 也會問媽咪.妹妹.阿嬤要不要陪他一起去看長毛象?? 害的媽咪有點擔心.... 哲哲是不是對於今天要自己參加戶外教學有點焦慮?? 畢竟這是哲哲第一次沒有媽媽陪伴外出.... 今天.陪哲哲上學的陣容堅強~爸爸+媽媽+妹妹+阿嬤. 9點10分.我們送哲哲到學校門口. 再由凱婷老師帶哲哲進教室. 哲哲很棒.沒有鬧情緒.還開心的和我們說再見~ 離開學校後.媽咪和安安巧遇阿寶媽咪和阿寶.還一起吃早餐. 一起到周老師家聊天... 哲哲不在身邊.雖然.媽咪看似輕鬆不少. 不過.媽咪和安安都一心掛念著哲哲. 安安一直說要找哥哥.也要去看長毛象^^" 媽咪還一直看手機.擔心Rebecca老師會突然打電話給我. 擔心哲哲會不會鬧脾氣.擔心哲哲會不會給老師添麻煩.... (這個小傢伙.大部分時間都很乖.就是一拗起來很驚人^^") 終於熬到下午1點半.媽咪和安安到學校接哲哲. (呵呵~其實媽咪1點20分就到學校了) Rebecca老師帶著哲哲走出教室. 哲哲還開心的和媽咪揮揮手~ Rebecca老師告訴媽咪.哲哲一個早上都很興奮. 可以很認真的聽解說員介紹有關長毛象的事. 也可以很專注的看解說錄影帶. 只是.有一次在行進中.可能是太高興.又認不清楚同班同學. (大家都穿耶魯特的校服) 哲哲跑到別班同學的對伍. 凱婷老師為了哲哲安全. 有用比較嚴厲的口吻和哲哲說明規則. 哲哲可能覺得有點委屈. 吃午餐時.又找不到Rebecca老師. 有一邊吃飯糰.一邊掉眼淚. 看到Rebecca老師之後.哲哲情緒就可以很快平復. 明天.哲哲要在學校待到睡完午覺. 這對從沒離開媽媽一起睡覺的哲哲而言. 又是一個大挑戰!!哲哲加油~~

如何和孩子談心

2008年09月07日
公開
16

如何和孩子談心 讀者文摘 9月號/2008 第523期 七句常說而不該說的話 Cynthia Dermody 撰 美國佛羅里達州墨爾本市體育館的鐘聲響起,籃球比賽結束了。十二歲的男孩吉文的球隊敗北,但他姑母還是興高采烈。全隊所得的二十四分,無一不是吉文贏取的,包括幾個三分球。吉文跑到看台觀賽的家人身邊,大家都擁抱他,讚美他: 「了不起!」「好棒!一個人包辦所有分數。」 吉文的姑母說: 「要是你能讓隊友打得跟你一樣好,球隊就會所向無敵。」 吉文一聽,馬上以辯護的口吻說: 「怎麼了?我已經盡力了。有什麼不對嗎?」 姑母無法理解侄兒的反應,她剛才不是盛讚過吉文了嗎? 兒童心理學家維基.帕納喬內博士指出: 「吉文以為,姑母在說他做得不夠好。他姑母的本意是說,他厲害得可以當隊友的教練。這意思大人聽得懂,但吉文不明白,問題出在姑母所用的字眼。」帕納喬內是墨爾本父母之道學院的創辦人。 父母或其他常跟孩子相處的人都知道,要能清楚無礙地和孩子溝通,有時很不容易。待吉文的姑母把自己的意思解釋清楚之後,吉文就釋然了。 跟孩子說話,一些尋常詞語儘管用意良善,但都可能帶來情感或心理上的傷害。十來歲的孩子腦袋還在發育,不可能跟大人一樣剖析詞語、上下文或字?行間的含義等,包括諷刺。 如果你希望孩子長大後能充分發揮潛能,那麼和他們談話時的遣詞用句最好謹慎,以免留下心靈創傷,同時務求建立他們的品格。父母跟孩子說的一些話,表面上似乎無傷大雅,甚至帶有鼓勵意味,其實也許恰恰相反。下面七句是這類常見的話,換個方式說或許好一點。 1)你對孩子說:「你真棒!」 孩子聽到的卻是:「你的責任就是令我高興。」 較好的說法是:「你該為自己努力的結果自豪。」 多年來,大家都以為誇獎孩子、加強孩子的自尊,是他們出人頭地的關鍵。但兒童專家現在發覺,誇獎過頭,可能適得其反。嗜誇成癮的小鬼,凡事都指望人家讚美,到了十幾歲,假如受到「抽大麻」、「到汽車後座玩玩」等挑逗,很可能為求朋友誇獎而順從。稱讚女兒「是班上最漂亮的女孩」,或誇獎她的分數而不是平日的努力,她會以為不打扮得漂漂亮亮、不取得高分,你就不喜歡她。孩子會把這套觀念帶到學校去。 社會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在哥倫比亞大學時,針對四百名五年級學生進行實驗,測試誇獎過當的影響。她比較了兩組孩子,一組獲得「用功」的讚賞,另一組獲得「聰明」的讚賞,發覺被讚賞「用功」的一組測驗成績較好,也較能應付困難的功課。 德韋克指出:「讚美孩子的天賦,往往使他們誤以為憑天賦就會成功,不必努力。結果他們害怕考驗,不會努力保持好成績,反而停下來任人趕上。」德韋克現已轉往史丹福大學任職。 2)你對孩子說:「說話客氣點!」 孩子聽到的卻是:「我不想聽你聊什麼心底話。」 較好的說法是:「我很高興你跟我談,不過我覺得這個字眼不得體,以後請別再說。」 帕納喬內認為,孩子跟你談話時,假如夾雜些流行的粗話,你最好寬容點,這是現代孩子談話的方式,並非存心冒犯。家長一旦把談話重點轉移到字眼上,交談的本意就可能完全喪失,孩子不再吐露心聲。 帕納喬內說:「你當然不希望孩子有話不說。父母求之不得的,正是孩子對他們直言不諱。」要教導孩子不說粗話,可在談過話之後再提出。 3)你對孩子說:「我們買不起。」 孩子聽到的卻是:「凡事有錢就行了。」 較好的說法是:「這家商店的好東西實在不少,但我們家?已有很多,不要再增加了。」 你的孩子真的需要多一套電視遊戲機或一個洋娃娃嗎?當然不是。但父母一味表示不買只是因為錢的關係,孩子就會以為金錢是幸福的源頭,在林林總總的商品廣告誘惑下,不知饜足追求物慾。 兒童發展學專家馬西.阿克內斯博士說:「孩子在五歲之前,你應該使他們覺得生活富足,重點不在物質,而在於享受目前所有的一切。」阿克內斯是quantumparenting.com的創辦人,他認為,財務是父母不必和孩子討論、解釋的少數課題之一,尤其是年幼的孩子:「要是孩子每次想去什麼地方或買什麼東西,你都詳詳細細解釋拒絕的原因,孩子就會跟你理論,甚至把你駁倒。」你應該用堅定而開朗的語氣說:「不行,不必多說了。」 如果是年紀較大的孩子提出要求,那麼你可以坐下來,跟他商量買東西的條件,例如成績進步,當作獎勵;或者多做點家事,當作報酬。商量的過程,比哪一方付出多少更重要。 4)你對孩子說:「別怕,不會有事的。」 孩子聽到的卻是:「你就愛大驚小怪!」 較好的說法是:「你一定感到很難受,說來聽聽。」 孩子被同學取笑、游泳比賽拿不到獎牌等,回到家?悶悶不樂,家長一般都會表示沒什麼大不了,安慰他們一番。大人知道這些挫折是小事,但孩子要學習表達、處理心中的情感,而不是把情感藏在心中。帕納喬內說,如果孩子覺得自己不該有感受,或者覺得不該有某些感受,就會把心事悶起來,無法以健康的方式處理。 你應該誘導孩子擺脫怨天尤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你有沒有什麼辦法補救?」這類說法,可以提供孩子思考的機會,化消極為積極,自行解決問題。 北卡羅來納州大學兒科教授梅爾.萊文博士說:「父母用心聆聽孩子說話,勝過一味向孩子訓話。你只須贊同孩子的觀點,孩子有什麼事都會跟你說。」 5)你對孩子說:「不要跟陌生人說話。」 孩子聽到的卻是:「只要是陌生人都想傷害你。」 較好的說法是:「有些人令你感到不自在,就不要跟他們說話。」 現代的孩子經常得面對陌生人,跟陌生人說話,例如到商店買東西、搭公車、看醫生等。「不要跟陌生人說話」這句古訓已不合時宜。父母應做的是,好好跟孩子說明各種危險。 首先,父母須了解一些事實。儘管的確有孩子被陌生人當街擄走,從此失?,但這些駭人聽聞的案例極少。傷害孩子的往往是熟人,包括長輩。所以,父母應教孩子提防所有人,不管是陌生人還是熟人,只要那人令他感到不自在。 聯邦調查局侵害兒童案件專家詹姆斯.比斯利說,假如孩子喜歡上網,父母就應教導他們避免把姓氏、地址、學校名稱等資料外洩,以免對方利用資料找到他們。孩子在網上結識了新朋友,也應該告訴父母。 6)你對孩子說:「不可以自私。」 孩子聽到的卻是:「把東西給人家。」 較好的說法是:「傑西想借你的跑車玩玩,跑車當然還是你的,他會還給你。」 你自己不會把跑車鑰匙交給鄰居,怎麼卻教孩子「不要自私」,把玩具無條件交給別人?塔夫茨大學教授、心理學家大?.埃爾金德博士說:「小孩子難以分辨自我和所擁有的或心愛東西之間的差別,例如玩具熊、玩具火車等。所以你不能要求他們把自我分給人家。」埃爾金德說,有些孩子多次被迫割捨心愛的東西,感到非常苦楚,結果會避免對人付出愛心。孩子要到八歲左右,才真正了解分享的概念;八歲以前,教他們自私一點,是必須的。取過孩子鍾愛的玩具之前,最好先在上面寫上他的名字,他就明白你不是逼他放棄所擁有的東西。 7)你對孩子說:「你為什麼……(這麼晚才回來、打妹妹等)?」 孩子聽到的卻是:「你又搗蛋了。」 較好的說法是:「我看你一定玩得很高興,所以才這麼晚回家,但這是不對的。」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父母往往向孩子提出太多問題,有些問題其實是吩咐,例如:「你不覺得該穿雨衣,免得淋濕嗎?」這類問題只是把命令的口氣化作友善的提議。還有些問題父母其實已知道答案,例如孩子打妹妹,多此一問,只不過要讓孩子感到羞愧,自己招供。這個方法或可收效於一時,卻會衍生後患。孩子搗蛋,父母應該告誡,而非羞辱;使他知錯,方可培養他是非之心,但若年幼就令他過分羞愧,反而可能窒礙是非之心的發展。阿克內斯說:「孩子不辨是非,就不會理會別人的感受,會偷竊、撒謊,甚至暴力犯案。」父母最好跟孩子說,知道或猜想他們做了什麼,然後解釋為什麼不該那麼做。要是你說錯了,孩子一定會馬上糾正,而這正可以成為雙方懇切交談的起點,有助孩子成長。 Call Out: 大家都以為誇獎孩子、加強孩子的自尊,是他們出人頭地的關鍵。但誇獎過頭,可能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