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水靈兒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該不該提早學ㄅㄆㄇ?

2012年05月02日
公開
64

    ∼注音符號的學習難題   長久以來,對於注音符號教學,教育當局所採取的態度一向是:幼兒園不可以教。然而,一紙命令並無法禁絕爸媽出於擔心而讓孩子提早學注音的風氣。不少家長都聽說,上小學後,因為大部分小朋友都學過注音符號,所以老師會很快教過去。因此雖然教育部明令規定小學有十週的注音符號課程,有些家長還是覺得,把孩子送到有注音符號教學的幼兒園或正音班,讓孩子提早學,才比較放心。 提早學,真的比較好嗎?   可是,提早起步,孩子的學習就沒問題了嗎?這個問題,是見仁見智的。有的幼兒園在孩子畢業前教授一、兩個月的注音符號,效果不錯,孩子進小學後的確比較沒有銜接上的問題。但有些爸媽的經驗是,孩子學過以後,會覺得小學課程太無聊,反而無心上課。有些小學老師則認為,幼兒園老師的教法不見得正確,到小學才去矯正會比較困難。 起步慢,真的會有影響嗎?   回頭來看沒有提早學注音的孩子,也許剛開始真的可能成績落後,但通常都可以迎頭趕上。而且,上小學以後才學的孩子,雖然起步較晚,但好處是可以從頭學習正確的注音符號。甚至,也有些先前沒有學過注音符號的孩子,只是完全跟著小學老師的進度,每天回來寫作業、複習,也都可以跟得上。 學習注音符號,挫折在哪裡?   所以,早學或晚學的結果並不是絕對的。其實,爸媽擔心的無非是孩子學不好,那麼最重要的應該是去瞭解,到底影響注音符號學習和適應的因素有哪些,孩子實際上會碰到什麼困難,或許更能對症下藥。   注音符號的學習問題牽涉很廣,孩子的性格、能力和學習特性、家長的態度、老師的教學方法、教材等都有關係;而課程的安排沒有考慮到注音符號的困難度,以及配合孩子的發展、學習特質去設計,也是造成孩子學習挫折的主要原因。 § 注音符號本身的困難度   客觀來看,注音符號對幼兒來說本來就是比較困難的。學齡前孩子的學習原則,是要對他有用、有意義、能引發興趣、能實際操作的,可是,注音符號很抽象,雖然筆劃簡單,卻長得都很像,不易辨認;有些音,像ㄥ和ㄣ等也很類似,容易混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又不像國字常見或容易知道它的用途,更難引發孩子主動探索的興趣。   此外,拼音常會讓孩子感到困惑。像注音符號雖然有規則,但仔細分析,又有許多例外;例如,單音的「ㄒ」和加了「一」的「ㄒ一」(溪),發音都一樣,但有的單音和「一」拼起來,卻是發不同的音。有的孩子會抓到例外而順著它的邏輯去思考,就可能搞混、用錯。 § 課程安排不合理   另外,現行的教學安排在十週內要學到精熟的地步,也增加了孩子的學習負擔。一般幼兒能將說話的規則掌握得很好,是因為他一天當中有很多時間在聽大人說話、看書,從各個方面反覆地接觸練習。但是,孩子平常沒什麼機會接觸注音符號,目前的教學又是讓孩子在短時間、從不多的例子中去瞭解規則,孩子當然只能用純記憶的方式去學習了。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不管在生活型態、上課方式等,都需要時間調適,這樣的課程安排將會給孩子太多壓力。其實,如果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學習困難是可以改善的。 拉長接觸時間,減輕學習負擔   有些專家、小學老師認為,要拉長孩子的學習時間,可以往前從學前階段開始。不過,這並不意謂,像目前一些幼兒園所做的,把小學課程整套提早搬到學前階段;因為重複念同樣的課本,孩子上小學後,上課容易無聊、不專心;而且,幼兒園老師不一定受過專業、正確的注音符號教學訓練,孩子提早學,有可能學得不正確。   可行的作法是,在學前階段,讓孩子先有接觸注音符號的機會;利用遊戲、兒歌、兒童讀物來引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認識、熟悉注音符號,知道它是做什麼用的;但是把較難的拼音部分,留到小學再有系統地學。事實上,有些幼兒園已經這麼做了,爸媽平常在家也可以嘗試。   不過,提醒爸媽,學前階段學習注音符號,必須以孩子有興趣為前提,不要強迫他學。而當孩子想嘗試寫字時,爸媽必須留意孩子手部小肌肉是否成熟,寫字時,也要注意孩子的握筆姿勢、坐姿、筆順是否正確。   除了耐心陪孩子走過難關,爸媽需要做的,應該是調整心態,不要把注音符號的學習看得太重要。事實上,它只是學習國語的一項工具,讓孩子可以用來認字、發音、查字典,學得好不好,對孩子的未來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所以,爸媽不妨放輕鬆,讓孩子從興趣出發,試一試、玩一玩,也就足夠了,至於更進一步的學習,還是留給以後的小學老師來做吧! ◎ 本文摘錄自:學前教育月刊

孩子,你到底在「ㄏㄨㄢ」什麼?

2011年11月20日
公開
54

文�黃期璟  孩子開始牙牙學語時,就像海綿一樣吸收所有的事物,同時發現「我說的話,大人也聽得懂 呢!」所以,孩子嘗試發表自己的意見,想跟大人一樣,甚至挑戰權威。此時,正是人生中第一 個叛逆期,是正常的表現。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學齡前的幼兒處於感覺動作期與前運思期的階段,孩子會根據最直接 的感受做判斷與學習。當他無法滿足眼前的欲望,會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像是哭鬧、耍賴,因為他覺得「為何不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他只是單純表達心中所認知到的,像強強只知 道要出門,「出門就是要穿自己喜歡的鞋鞋呀!」他還無法認知喜宴跟新皮鞋的關係,所以他會堅持自己的想法,就像大人要求孩子聽他的話是一樣的。 直接強烈表達情緒 情緒的發展歷程包含:感受情緒、理解情緒、表達情緒。幼兒受限於認知和語言上的發展,他們 能夠認知的情境與使用的詞彙,尚不足以做出完全符合社會期望的合宜舉動,加上成人的不了 解,因而時常發生與父母僵持不下的狀況。 尤其是幼兒情緒通常是直接的、短暫的、強烈的,成人務必了解孩子為何堅持?而非只是一味阻 擋孩子的意見。倘若只針對表面的行為進行糾正,不但適得其反,可能會阻礙親子關係的正向發展。 傾聽孩子的堅持 ◇個人喜好 跟玩伴爭高下 當孩子逐漸成熟,會因為媒體或同儕的影響,發展出階段性的好惡,像是神奇寶貝、海賊王、珍珠美人魚等等,所以,當他想與同儕 「一爭高下」的時候,往往會堅持一定要穿著某某的衣物,即使父母覺得不妥,孩子依然堅持。 ◇引起注意 讓父母重視需求 有時候,孩子也會好好地表示想要完成的事情,但是父母無法當下滿足他,或沒說明清楚無法實現的原因,幼兒就開始使用其他的方式,引起父母關注,強調自己的重要性,希望父母可以重視他的需求。 ◇真的需要 有時候幼兒的堅持,並非完全不合理,是礙於詞彙或認知,他說不出個所以然,只好重複他會說的簡單詞彙,像是「我就是要…」「我不要聽你的!」「我不喜歡…」,孩子可能是在發出需要幫助的訊息,而非一味地鬧脾氣。 ◇說出原因 讓孩子感受體諒 幼兒堅持某件事情,有背後的原因,如果無傷大雅,還是儘可能滿足孩子的需要。像是一定要爸媽陪他玩;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可是孩子真的需要父母的陪伴與互動,此時不妨告訴孩子「你是不是很想爸爸媽媽陪你?我們也好想陪你,可是我們正在忙,可以再等十分鐘嗎?我們一起看時鐘,計時開始!」當我們說出原因,孩子就不那麼堅持,是因為他感受到我們的了解與體諒。 ◇提供選擇 思考解決辦法 在團體活動時,孩子想要某個同學的玩具,雙方堅持不下,此時我們可以問他:「你是不是很喜歡這個玩具?可是小明也喜歡玩耶,你要不要問小明可不可以一起玩?還是問小明還要玩多久?可以討論大家輪流玩的方式嗎?」當孩子開始思考解決方式的時候,也轉移了情緒的焦點,解決了問題。 ◇幽默處理 父母轉個彎想 強強堅持要穿舊舊皮卡丘的球鞋出席喜宴,可以俏皮的跟孩子說「我想皮卡丘可能很想在家休息,要不要等我們要出去玩的時候,再帶它一起去?」我們也可以反向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見,何不穿著輕便一點去赴宴呢? ◇切勿批評 孩子鬧彆扭的時候,千萬不要一氣之下說「你這個樣子,跟你老爸一個樣!」「你真得很煩ㄟ!講都講不聽!」逞口舌之快,只會讓孩子否定自己,甚至遷怒自己最愛的家人,其實是不必要的。因為處理任何事情的過程,都是身教的一部分,我們能否在處理的過程中,依然讓孩子學到尊重,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幼兒叛逆期

2011年11月20日
公開
72

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五個發展特徵 作者:張瀞文 出處:親子天下 1至3歲學步期,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全世界兩、三歲孩子的父母,都深為家中那個「天使和惡魔的化身」而困惑苦惱!學步兒「難纏」,是因為身心面臨了重大的發展。父母有哪些事一定要知道?又可以怎麼做,幫助孩子順利跨越這段從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 一歲的妮妮很喜歡將桌上的東西統統掃到地上。爸爸好言相勸無效,有次發火打了她,她當下哇哇大哭,隔天依舊以此為樂。 兩歲的小米想喝飲料,媽媽拿柳橙汁時他大哭大鬧,他說的飲料是多多,不是柳橙汁。媽媽好不容易弄清楚了,給他多多,他又氣得打翻,因為杯子不對!媽媽每天在這些戰爭中精疲力竭。 好幾次,奶奶帶著三歲的如如,開心去超市買東西。到了門口,她突然就耍起脾氣來,既不進店裡,也不回家,什麼都不要,任憑奶奶好話說盡,結局總是大哭一場。 西方「恐怖的兩歲」、東方「三歲小孩,貓狗都嫌」的「名言」,在有小孩的家庭流傳。短短幾個字的確安慰了父母,因為那代表了,或許全世界兩、三歲孩子的父母,都深為家中那個「天使和惡魔的化身」而困惑苦惱! 這個小人兒,常常讓你前一秒氣得快要爆炸,轉瞬間,卻因為他笑著奔向你給的擁抱,完全融化,棄械投降。搞不懂這個又哭又笑、大吵大鬧的小孩,怎麼如此的麻煩、難懂,卻又如此的可愛。 父母又愛又恨的學步兒 發展心理學稱一到三歲的孩子為「學步兒」。短短兩年間,孩子學會走路、學會說話、學會分辨人我好惡,嘗試許多生命第一次的體驗:嫉妒、憤怒……。 有人稱學步期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常被拿來與青少年相提並論;學步期是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就像兒童轉為成人必須經歷青少年期一樣。 人生中不可能再有一個時光,在如此短暫的時間中身心面臨遽變,孩子面對的「成長壓力」,其實不亞於成人的生活壓力。這的確是個了不起的階段。 學步兒之所以「難纏」,是因為身心正面臨父母可能不知道的發展。 發展特徵一:感受並學習處理更多的情緒 研究發現,一歲半到兩歲的學步兒會開始試著去控制令他們苦惱的人或物。他們也會透過和同伴說話或玩玩具等策略,因應需要等待點心或禮物的挫折。 小人兒的心中,每天都有好幾種情緒在作怪:恐懼、害羞、嫉妒等。很多情緒都是孩子第一次經驗到,他必須面對並處理這些情緒,對他來說是人生的大課題。 根據約翰•洛斯門(John Rosemond)在《兩歲小霸王》書中的說法,兩歲孩子的智能總是比體能發展得快,所以孩子可能已經知道事情的解決方式,卻無法付諸行動實現。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也解釋,兩歲孩子已經有很多想法,但是語言能力卻還不夠成熟,無法順利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都會讓他們挫折及生氣。 父母可以這樣做: 父母可能因為孩子「很難搞」而苦惱,其實孩子也不好過。他絕非「故意」做對,只是處於身心遽變的不穩定狀態;他最壞的時候,正是最需要父母幫忙的時刻。父母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幫助他。 1.抒解他的情緒:台北市三民托兒所所長李慧娟認為,情緒化是幼兒的本質,這是他一生對光線、色彩及線條最敏銳的階段,所有他接收的都會反映在情緒上,有時也不知道原因,加上語言能力有限,很難表達其中細膩感知。對於孩子的情緒,先不要問理由,而是接受他:「你心情不好喔!」 2.教他更好的情緒表達方式:孩子有情緒時,不要壓抑,鼓勵他用語言表達挫折和憤怒。如果他的語言技巧還不純熟,試著幫他說,幫他重組句子,或用完整的語句重述心情:「沒辦法完成拼圖,讓你很生氣,對不對?」 面對正在發脾氣的學步兒,冷靜但堅定的和他說話可以幫助他消氣。你對待他的方式,就是他學習如何處理情緒的對象。 3.建議他另外的解決之道:學步兒其實已經有察覺情緒的初步能力,出現令人沮喪的刺激時,他會試著轉移注意力,或試圖控制。引導他說出感覺,並轉移注意力到比較舒服的情緒上,像是:「媽媽現在不在,不過等她回來,我們就可以一起讀故事書了。」 發展特徵二:是個追求自主的探險家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認為,一到三歲是人格發展成「活潑自動」或「羞愧懷疑」的關鍵。這個階段兒童必須學習「自主」──吃飯、穿衣、大小便等。若無法獨立自主,孩子可能會轉而感覺羞愧、懷疑自我能力。 突然學會走路、說話,讓孩子的探索疆界更為廣大。為了追求獨立自主,他可能有一些危險動作:堅持自己過馬路、自己喝熱湯、拿剪刀剪紙等。 孩子想知道這東西是什麼?可以做什麼用?能夠打破嗎?透過接觸把事情弄清楚,是個停不下來的小探險家。這些探險幫助他建立自主能力,分辨人我,了解自我地位。 父母可以這樣做: 凡事堅持自己來,是孩子發展個性的宣示,透過這個過程,他成為有自己思想的人。 1.給他無障礙探索環境:將家中危險物品盤點清楚,如清潔劑、藥品、刀子等,或是珍貴的物品,如水晶、名貴陶瓷等,收到孩子拿不到的高處或放入有安全栓的廚櫃中。同時將孩子可以探索、觸摸、試驗的東西拿下來,放在他可以隨手拿到的地方。在他高度可及處留下一個「寶寶的櫃子」裝他的玩具和物品,讓他可以盡情翻箱倒櫃。 洛斯門在《兩歲小霸王》一書提醒,孩子大約兩歲半左右會有分辦是非的能力,這時候父母可以慢慢將一些物品歸位,並且向孩子介紹,讓他摸一摸、聞一聞,充分滿足好奇心,再放回原位。並且教孩子分辨哪些是可以玩的玩具、哪些不能亂拿。 2.教孩子如何安全探索:這時候的孩子樂於學習,尤其是與生活有關的一切事物。 孩子想自己吃飯時,準備易拿握、不易摔壞的碗和湯匙給他練習,並忍受孩子練習吃飯時滿地食物、滿嘴飯粒、滿手油膩膩的情況。孩子想玩水時,與其禁止,不如開放一個小小空間讓他知道在哪裡玩、怎麼玩。孩子想幫忙家事時,拿安全的刀子讓他幫忙切香蕉,分配個碗讓他洗。 3.引導他達成目標:好的引導需要清晰的步驟。若父母希望孩子進到家裡就去浴室洗手,就必須帶著他做,並且一個一個步驟講解。「把袖子拉起來,水龍頭打開,雙手沖濕,壓一次泡泡,手心手背搓搓搓,把泡泡沖乾淨,手擦乾。」更重要的是,把任何的引導和生活教育都當成遊戲,帶著孩子做,並且樂在其中。 發展特徵三:變得更為倚賴 這個時期的孩子也會出現另一個極端:更倚賴。在嬰兒時期膽大包天的孩子,可能突然變得黏人、膽小,怕陌生人、怕分離、怕黑或打雷。 因為探索讓他知道世界比想像中更複雜,他不了解自己能力的極限,甚至會感到不安全,轉而更倚賴照顧者。這是學習獨立的過程。 另外一個可能是,他的想像力(抽象思考)開始發展。所以報紙發出窸窣的聲音,會讓他覺得報紙變成活的東西,或可能做出可怕的事。 父母可以這樣做: 對於孩子的倚賴,洛斯門建議: 1.允許孩子黏你:為了學習獨立,孩子必須先接受、處理他的不安全感,父母能夠給予安慰是最好的。足夠的安全感使他有信心探索世界。讓他黏你,將來他就不會那麼黏;在他需要時抱抱他,最後他就不會那麼需要人抱。 2.讓孩子相信你有能力保護他:孩子害怕時,不要問他為什麼,因為他說不清楚;但也不要輕視他的恐懼。先接受他的心情:「我知道你覺得黑黑的很可怕。」或認同他的感覺:「我小時候也怕黑喔!」 接著運用使他害怕的想像力趕走恐懼。請他想像有個超人叫「嚕嚕」,害怕的時候叫嚕嚕的名字,嚕嚕就會進房間把妖怪趕走。 3.穩定的生活作息:《聽,寶寶在說話》一書指出,幼兒強烈獨立慾望的初兆之一是恪守規則。兩歲孩子會嚴格遵守從觀察學得的某些規則:何時該做什麼事?什麼東西該放在哪裡?可預期的生活節奏,可以帶給孩子安全感。 發展特徵四:公然挑戰父母,愛說「不要!」 學步期的孩子愛說「不」,因為孩子突然發現,這個簡單的字竟然可以拒絕大人的指示。弘光科技大學講師李淑如解釋,在小孩心中,大人世界原來是絕對權威的,當他敢挑戰、敢嘗試碰撞原來很權威的大人世界,正是「成長」的宣示。 孩子的反抗行為(例如:一直將桌上的物品往下丟、做所有你告訴他「不行」的事、替他穿衣或餵他吃飯時猛搖頭說「我不要」等),都是在測試限度(你的耐心限度、你的規則限度,以及他影響及改變環境的能力限度)。孩子正積極按自己的極限處理事情,看看事情不是原來的樣子,會是什麼樣子? 父母可以這樣做: 父母會感到困惑:原先那個快樂、可人的孩子,怎麼變得如此難纏、固執、為所欲為?面對公然挑戰父母權力的學步兒,你可以這樣做: 1.欣賞他的勇敢:你的孩子又「長大」了,而且很勇敢!如果你發現自己真的很難「欣賞」,不妨採用《幼教老師的教養魔法》書中的建議:每一天的結束前,寫下十件今天孩子做得很棒的事。這有助於你更正面看待孩子的作為。 2.故意投降:《聽,寶寶在說話》一書建議,處理學步兒煩人的不適當要求,最好的方式是故意投降,讓他發現要求並不適當。例如他堅持夏天穿最喜歡的毛背心,就讓他穿,讓他體驗不舒服的感覺,自動把背心脫掉。 3.轉移注意力:有立即危險的情境,就不適合讓孩子做決定,應該將他抱起並限制其行動。最好的方式是轉移他對眼前事物的注意力,到新的、有趣的事情上。 4.堅持他該有的常規:不論你覺得他是如何霸道、難纏,都必須維持他應該遵守的常規。任何讓步都會使他覺得越界是件容易的事。如果已經講清楚規定,孩子還不為所動,不妨使用安妮特•卡斯特尚(Annette•Kast-Zahn)在《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書中的建議,使用「壞掉的唱片」這一招:重複幾遍孩子應該做的事,不要理會他的反對。讓他知道,你體諒他、接受他,但只有你才是掌控局勢的人。 5.好的身教:可喜的是,和「宣示獨立」一起出現的是「社會參照」的運用增加;孩子在決定自己要如何面對新刺激時,會先看爸媽的反應。例如在路上遇到一隻大狗,孩子會先觀察父親的臉,才決定他要怕狗呢,還是趨前去摸摸狗。 孩子表面上處處與你作對,其實一言一行都模仿你。面對又哭又笑、情緒起落大的學步兒,「身教」勝過更多的教育理念。 發展特徵五: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 學步兒以為別人所想、所見、所感覺的,「理應」跟他一樣,無法理解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經常遇到的例子是:玩捉迷藏時,他把頭埋進棉被而露出整個屁股,卻喜孜孜以為自己躲得很好。或把最喜歡的海綿寶寶送給你,以為他喜歡的東西,全世界也都喜歡。 正因如此,當他無法我行我素時,就會尖叫、生氣、踢、咬、打人。 但是「以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狀態,也會隨著成長改變。洛斯門舉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說明,孩子三歲時,對父母有「全能迷思」,相信父母無所不能、無所不知。這個時期,也是孩子從「自我中心」過渡到「父母中心」的關鍵時刻。 父母可以這樣做: 這時期,父母有個「艱鉅」的任務:既要接受他以為自己是宇宙中心的心情,又要溫和堅定的讓他知道,他並不是宇宙的中心。 1.和孩子建立好關係:在他不搗亂時給予更多關注。他有危險動作時,盡量用「你可以……」取代「不可以……」。另外,還要練就一身轉移注意力的功夫。孩子開始「盧」時,找到更吸引他的事物。盡量讓局勢掌控在你手上,這樣也會讓孩子有安全感,順利過渡到「父母中心」。 2.固定的「媽媽時間」:洛斯門建議,每天早上和下午各撥出三十分鐘給孩子,告訴他這是「媽媽時間」,和他一起玩、看書,同時將定時器撥到三十分鐘。告訴孩子,鈴響的時候,你就必須回去工作。一開始,孩子或許會抗議,但如果你的態度堅定且持續,他很快就會適應。 3.夫妻間要多注意彼此:孩子會以為自己是世界的心中,是因為在生活中,他總是家裡的中心、眾人的焦點。父母必須少注意孩子一點,多關心彼此一些,先做好夫妻、才做好父母。試著交辦孩子一件專屬的家事,讓他為家裡做些貢獻。 用「體諒」取代「耐心」 當父母需要耐心嗎?這是肯定的。如果能夠了解孩子的發展和特質,你就不會期待兩歲的孩子願意分享、三歲的孩子控制脾氣。減少不切實際的期待,可以過著挫折比較少的日子。 更高的境界是,父母可以真的理解孩子的不同,以體諒取代耐心。 發展心理學博士周育如提醒,人類的發展並不是像小豬變大豬、小牛變大牛這樣的「連續發展」;比較像是毛毛蟲變蝴蝶、蝌蚪變青蛙這樣的「階段發展」。毛毛蟲的樣態、食物、生活方式,甚至對世界的理解(如果毛毛蟲可以表達的話),與蝴蝶是那麼的不同。孩子並不是一個「具體而微」的大人,成長不是「量」而是「質」的改變。這是一種本質上的差異,不僅僅是程度的不同而已。 有了體諒,還不足以讓你當個篤定的父母。身邊的人總是好意的提供教養法則──尤其當孩子處於情緒風雲變色的學步期。有人認為不可任孩子為所欲為,得好好管教;有人認為「孩子懂什麼,大一點再教」才是對的;有人說「打就對了」;也有人說,打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 李淑如認為,面對那麼多好意的建議,關鍵是「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 《幼教老師的教養魔法》一書建議父母,花幾分鐘為自己建立「教養白皮書」,思考「你對孩子抱持的期望」「你會如何描述身為父母的自己」。白皮書不需要其他人認可,只是藉此讓你在教養孩子時有「自己的主張」。書中強調,父母所使用的方法,不應該和本性與價值觀有太大不同。 就算你對所有教養建議執行無誤,孩子還是可能出狀況。所有學步兒的父母(或者所有的父母),都要很有彈性和幽默感,對孩子帶來的讓人驚奇的混亂,一笑置之。 父母不妨為家中那個好奇、樂於探索、堅持自我、勇敢挑戰的學步兒拍拍手,他正在經歷人生最快速而混亂的成長,卻樂此不疲。也為身為學步兒父母的自己鼓鼓掌,因為你正在做世上最難為的工作,卻絲毫沒有退縮,並認真思索如何給你的學步兒更多的理解和愛。 什麼時候可以打孩子,什麼時候絕不能打? 6種情況下不能打孩子 如今,信奉「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長」理念的人應該不在少數,持這種觀念的人肯定會反對打孩子,甚至認為打孩子是愚蠢的,是父母自己無能,是不會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的一種表現。的確,在以下很多情況下,是不能打孩子的。 1.孩子犯錯誤,是因為父母事先沒有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或者父母沒有把話講清楚。 2.孩子所犯的錯誤,父母自己也在犯。 爸爸媽媽自己都不知道這方面的事情應該怎麼做,沒有很好地在這方面以身作則時,不要急著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這方面的錯誤,清楚地知道遇到這種事情該怎麼做時,再去懲罰也不遲。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為這時打孩子往往只是發洩自己的憤怒,懲罰時往往會失去分寸,會忽視孩子犯錯誤的原因,也很難給孩子講清楚為什麼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傷孩子。應等自己怒氣平息了,頭腦清醒了,再實施懲罰。 4.孩子生理與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況者不能打:行為亢奮有神經障礙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過情感傷害的孩子。 5.不到3歲的孩子不要打。 根據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3歲的孩子處於遊戲期階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強烈,同時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發展,自我統一性開始出現,而3歲前的孩子,這一切都沒有出現,或者只是剛剛發展。 即使是有的孩子過於頑皮,體罰他的時間也只能提前到1歲半,對於1歲半以內的嬰兒是絕對不能進行體罰的。 因為在這一年齡段,孩子的活動主要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為吃、喝、拉、撒、睡帶來的條件反射,是無意識的。在這一階段體罰孩子,會影響他們做出正常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導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在1∼3歲的階段,孩子處在自主性與羞怯和疑慮之間搖擺的階段。兒童迅速學會走、爬、推、拉和交談等許許多多的技能,學會了如何抓握和放開。 他們不僅把這些能力應用於物體,而且還應用於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換句話說,兒童現在能「隨心所欲」地決定做還是不做某些事情。 父母必須按照社會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精心保育兒童行為的任務,而又不能傷害兒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如果父母使用體罰,兒童就會感到疑慮而體驗到羞怯。 育兒小貼士:在孩子3歲前的這一年齡階段,面對孩子的無理吵鬧,面對孩子幫倒忙,父母往往是最頭疼的,既要管住孩子,又不能體罰他們。怎麼辦?您不妨採用以下辦法來教育犯了錯誤的孩子: 1 冷處理。當孩子無理吵鬧時,不去搭理他,更不要給孩子以積極刺激,避免孩子在自己吵鬧和大人滿足要求之間建立條件反射。 2 自然後果法。對於喜歡亂碰東西的孩子,在不造成肉體傷害的情況下,可以讓他碰一碰煮熱的食物,讓他直接體會到其中的危害。 3 用生氣的表情告訴孩子他的行為不對。你可以把自己的憤怒寫到臉上去,這一階段的孩子,已經學會看大人的臉色行事。看到大人的憤怒表情,很多孩子會停止自己的錯誤行為。 4 講明道理。給孩子講明一些簡單的道理,說清楚這樣做會給他帶來的直接傷害。比如,你亂碰開水瓶,會被燙著的,到時候會像打針一樣痛的。 6. 6歲以後要盡量少打,12歲以後的孩子不能打。 一般而言,孩子6歲以後就應盡量減少體罰,而到了12歲就應完全停止了。6歲以後,多數孩子已 經進入學校了,獨立自主意識有了較好的發展,自尊心越來越強,開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著憑借自己的能力、勤奮,不斷帶來各種成就。 這時體罰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喪失成長所必須的成功體驗,影響人格的健康發展,養成消極、自卑的人格;而且在這一時期進行體罰,孩子能夠清楚地記住父母對自己的體罰,在心靈蒙上一層陰影。 進入青春期後,兒童在肢體運動、認知、道德感等方面日漸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統一的自我。他們強烈感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獨特的個體,具有認識自我、表達自我、張揚自我的強烈要求。 如果這時體罰孩子,他會感到這是對自己人格的嚴重踐踏,產生強烈的牴觸心理,一些男孩子甚至還會產生某種報復與逆反心理; 而且,隨著知識的增多,他們會清楚知道父母的這種做法違反了《未成年人保護法》,是一種違反法律的錯誤行為,因而會對父母產生不良印象,認為他們不遵守法律。 4種情況下可以打孩子 在中國,父母打孩子,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採訪現在的父母時發現:儘管有少數人不打孩子,但多數還是打的。 如果你認為「不打不成才」,「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等觀點是有道理的,如果你經常不能通過積極的鼓勵,也不能通過講道理讓孩子遵守規則,那麼你可能認為在以下情況下,父母或許可以通過 「打」的方式,給孩子以威嚇,使其改邪歸正。 1.如果孩子喜歡觸摸一些危險物,喜歡到一些不安全的場所,但由於孩子年齡太小,不能理解自己所作所為的嚴重性,或者理解了但管不住自己,家裡人又沒有足夠時間看住孩子時。比如:有很多孩子喜歡撥弄電源插頭、開水瓶、玩火等,如果不及時而有效地加以制止,將會發生不堪設想的後果。 2.當孩子某些作為、習慣、心理傾向,長大後有可能發展為違犯法律或不道德的行為時。比如:從家裡偷過錢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還有很多小男孩喜歡打人欺負比他弱的孩子,並以此為樂。

初生兒睡覺很淺眠改如何解決?.

2011年09月27日
公開
53

寶寶一定要人家抱著睡,一放到床上就醒了怎麼辦? 假如寶寶已經養成要人家抱著睡的習慣,則照顧者可以抱著寶寶躺到床上一起睡,等寶寶睡熟了之後,再行離開。同樣的,也可以將照顧者的衣物捲成小枕頭讓寶寶抱著睡。要改變寶寶的睡覺習慣需要花多一點時間,採用漸進式的方法,一步步建立起寶寶的安全感之後,就ok了。 新生兒還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手腳,往往會因為身體痙攣或一些突發的聲音,而產生驚嚇反射動作,並且容易從睡夢中驚醒。包裹他的手腳,可以讓他重溫母體中的安全感,慢慢適應外界的環境,同時也能幫助嬰兒保持體溫,因此,醫師建議,滿月以前的寶寶在睡覺的時候,最好將其手腳包起來,等到滿兩個月以後,寶寶開始想探索外界,也比較不容易受驚了,就可以脫離襁褓。 寶寶哭的時候,該不該抱他? 新手父母最怕聽到寶寶哭,一來是捨不得,二來是怕吵到鄰人,於是寶寶一哭,就趕緊抱他起來,可是幾次之後,聰明的寶寶立刻發現,「哭」是吸引大人來抱他的最有效方法,而變成一種習慣,這可累壞了沒有經驗的父母,在抱與不抱之間,左右為難,萬一家中的阿公、阿媽再插手干涉,問題就更複雜了。 正解 哭,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嬰兒哭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尿片濕了、肚子餓了、想睡覺了或是生病了……,家長應該先檢查一下,如果這些因素都排除了,寶寶還是哭個不停,就表示他可能缺乏安全感或是想要引起大人的注意,這時候就應該先和他說說話,安撫他的情緒,如果還是無效,才把他抱起來,萬一媽媽們太忙,不能馬上抱他,讓他哭一會兒,也是可以的。 寶寶的睡眠時間多久為正常? 剛有寶寶的父母幾乎都會加入熊貓族行列(眼眶掛著黑輪),因為寶寶好像睡沒有多久就會醒來,或是白天猛睡覺、晚上精神百倍,爸爸媽媽們的生活作息也就因此而大亂,疲憊又充滿疑惑的家長不禁要問︰寶寶的睡眠時間多長才算正常?怎麼做才可以讓寶寶配合大人的作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呢? 正解 剛出生的小寶寶一天要睡將近20個小時,1∼3個月大的寶寶則睡15∼15.5個小時……隨著年紀的增加,寶寶所需的睡眠時間會愈來愈短,不過由於較小寶寶的睡眠覺醒循環較短,所以,夜間醒來的次數便會增多,同時,胎兒在母體中,沒有白天、晚上的差別,出生後無法適應大人「白天活動、晚上睡覺」的方式,就會有「日夜顛倒」的情形。改善的方法是白天不要讓寶寶睡太多(尤其是黃昏過後),盡量逗他玩,給他適當的運動,喝奶時間到了,即使他還在睡,也要把他叫醒,等到快睡覺前,再幫寶寶洗個溫水澡,就比較容易讓他乖乖入睡了。

7步驟.有效解決新生兒夜啼

2011年09月26日
公開
73

我的寶寶怎麼老是在半夜哭?是不是那裡有毛病?哭不停會不會造成傷害?新生兒夜啼似乎是許多父母必經的夢魘,其實所有新生兒都會在半夜哭,而且絕大部分是正常的,父母只要有耐心,面對寶寶哭鬧時做該做的檢視,並依照寶寶的特質給予適當的安撫,就能度過特別愛哭的階段。 新生兒夜啼多屬正常 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鄭弋表示,夜啼的情形通常在寶寶出生後的第5週最明顯,最多可能1天至少哭上2小時,一直到滿3個月才會逐漸減少。 新生兒每天大約有16小時的睡眠時間,一直持續到6個月後減少到14小時。出生3個月前的寶寶們每次睡眠都非常短暫,每一次睡眠由2∼3次的睡眠週期(新生兒每次睡眠週期約為60分鐘,成年人約為90分鐘)組成,大約為3∼4小時,所以寶寶們看似都是睡睡醒醒,中間醒著時大部分為哭,加上新生兒胃排空很快,所以半夜吵著要喝奶的機會很多,即使到滿3個月,還是有二∼三成的寶寶會在半夜哭著要喝奶,有七∼八成寶寶到了這個階段才會一覺到天亮。 哭,寶寶的溝通方式 幾乎所有新生兒都有在半夜哭鬧的經驗,而其中絕大部分是沒有原因的。對嬰兒而言,他(她)們還未學習如何冷靜,也不會表達,「哭」是唯一的一種溝通與訊息傳達的方式,所以面對寶寶半夜哭,父母不需過度緊張,有時是因為肚子餓,寶寶等得不耐煩才會哭;有時是寶寶睡眠受到干擾如週遭環境太吵、太熱或燈光太亮而引起,所以父母不要認為自己的小孩比別人愛哭,在寶寶一哭鬧時,只要確定不是因疾病而造成,不需感到焦慮不安。 7步驟.有效解決寶寶夜啼 書田診所小兒科陳永綺醫師表示,寶寶半夜哭個不停,常常讓許多爸媽手忙腳亂不知所措,醫師建議可以依照以下7個簡單步驟來判斷寶寶哭泣的原因,並給予適時地安撫與處理,讓寶寶可以安穩地入睡。 1. 寶寶的哭聲是否異於平常白天時的哭聲。 2. 看看寶寶是否餓了,通常餵飽後自然會安靜下來。 3. 檢查尿布是否濕了,若有,應更換新的尿布。 4. 觀察寶寶的表情、肢體動作以及體溫。 5. 檢查是否有尿布疹、蚊子咬或皮膚起疹子等問題。 6. 營造安靜及舒適的環境,燈光柔和,或哼歌給他聽,放點音樂讓他有安全感。 7. 拍拍他,讓寶寶靜下來,如超過15∼20分鐘仍安撫不下來,寶寶極有可能是 因為身體不適所以哭泣,這時就有送醫的需要。 安撫後仍未改善,需送醫 如果已完成所有該檢查的項目,寶寶還是哭不停,就要懷疑是否生病,爸媽可以觀察寶寶的作息是否和平時差很多,包括:喝奶、睡眠等,並檢查是否有發燒、食慾不振、嘔吐、便秘、抽筋等情形。 新生兒夜啼的情形很常見,安撫的方式也不同,有些寶寶愛哭純粹是個人的特質;有些要人抱、要人陪;甚至也有寶寶只要父母帶出去散散步,或開車外出兜一圈就不哭;或是睡覺時要握住熟悉的物品(如:熟悉的毛巾、小被子或玩偶等);或怕黑,需要有些燈光才能入睡。由於每個寶寶的特質與個性不同,所以爸媽需要多花點時間與耐心去慢慢摸索與了解自己的寶寶,久了,妳將會用最適合寶寶的安撫方式來改善夜啼的狀況。 爸媽應該學習「做記錄」 既然每個新生兒都會半夜哭,那麼,家長要應付夜啼的寶寶,最重要的課題是學習如何與寶寶互動,並學習如何安撫他,鄭弋醫師特別提供爸媽一個好方法「做記錄」,將寶寶每天什麼時候睡覺、喝奶、哭,做完整的記錄,一段時間後,可正確掌握寶寶生活的規律,抓住孩子的調,例如:在寶寶還沒哭之前,媽咪就可以先餵奶。 作息應規律 爸媽也可以在固定的時間讓寶寶知道要做什麼,讓他習慣規律的生活,例如晚上關了燈,拍拍他的時候就表示該睡覺了;或是每次哄寶寶睡覺時就將他包起來,讓他知道這是要睡覺的訊號。要特別提醒爸媽注意的是安撫寶寶時,千萬不要抱到寶寶入睡後再放到嬰兒床,正確的方式應該是哄到靜下來就放到床上,讓他練習如何安撫自己。 父母情緒應穩定 陳永綺醫師也特別強調,寶寶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情緒,所以家長在照顧時要注意控制自己,不要動不動就表現出厭煩或急燥,這樣只會惡性循環,讓寶寶更不安,如果照顧得很疲累,最好換人照顧,或許情況就會獲得舒緩

你的孩子真的是過動兒嗎?

2011年05月06日
公開
77

在專家的協助下,幫助孩子正常發展 「注意力缺失症(ADD)」是一種慢性症候群,是無法治癒的。但醫生和治療師們仍然可以為患病的孩子做一些事,幫助他們盡可能以最好的方式去掌握自己的生活。 根據目前的專業知識,「注意力缺失症(ADD)」的治療方法都已有分類,其中有三個最主要的治療方法:父母訓練、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其他方法則有:感覺統合療法、精神運動機能課程,或是職能治療及語言治療(雖然有些至今在科學上還沒有療效證明)。 正如專家所說,理想的治療是不能單軌進行的,而是必須同時採用不同的方法,也就是「多模式」治療。為了不讓孩子被一大堆治療壓得喘不過氣來,醫生會針對每一個孩子的特殊問題來選擇治療方法。而這些治療方法可能慢慢地會由其他方法取代或做為輔助療法。 事實上,只需要一個家庭諮詢、一個父母訓練課程,可能就能夠舒緩家中氣氛,並讓其他人較容易接納「注意力缺失症(ADD)」兒童的行為。對於較小的孩子,感覺統合療法就非常重要,它有助於平衡孩子的感覺障礙。有時孩子也需要靠藥物的幫助去改善深藏已久的惡性循環。不管怎樣,重要的是每個孩子要有專屬於個人的治療計畫──盡可能全面周詳,但也不過度治療。這是進步與持續成功治療的最佳要件。 服用藥物,能讓孩子靜下來? 在「注意力缺失症(ADD)」的治療方法中,最為棘手的問題是──給予藥物。有關這方面的討論非常兩極。贊成的人認為吃藥是唯一有效、可以治療患者腦部代謝受到干擾的方法,而且藥物能給患者的幫助還很多。但反對的人則是發出急迫的警告,他們認為定期給孩子吃藥,會使他們依賴藥物,提早變成「藥罐子」,無形中讓患者以為只有吃藥才有效。 有一點要注意的是:未滿5歲的幼童不得服用藥物,因為他們的身體還無法承受這些藥物。 行為治療:能掌控日常生活 舉止行為得體,對「注意力缺失症(ADD)」兒童來說是難得一見的事。他們總是為那一大堆規則不高興。他們的壞習慣常令周遭的人非常緊張。他們也幾乎不曾做到他們應該做的事、達到周遭的人對他們的期望。難怪他們常常惹得別人生氣,也常與人發生爭執。 這裡有兩種行為治療方法:萊比錫大學的「專注訓練課程」及「給過動及有反抗問題行為兒童的治療課程」。這兩種治療方法的目標是跟孩子一起練習新的、更好的行為方式,好讓他們學會怎麼樣與別人打交道,並把自己的日常生活組織得更好。 有固定的規則、清楚的表達指示、明確的正面和負面的結果,以及有關自我管理的實用技巧和援助,是這些方法的主要內容。在這些任務及角色扮演中,孩子可以自行或是在團體中發展出新的技巧,來克服自身的危機,把衝突處理得更好,或是讓他們能有效地組織他們糟糕的處事方式。這是一項既花錢又花時間的事,但,是值得做的一件事。因為「注意力缺失症(ADD)」兒童可因此獲得他們急需的東西:一張緊密交織、限制他們的行為的網。在這張網的範圍裡,就算在有壓力的時候,他們也會比較有安全感。 給父母的計畫 您在第一部分已經得到所有與「注意力缺失症(ADD)」有關的知識,還認識了一些最重要的治療方法。也建立了孩子的「注意力缺失症(ADD)」個人檔案,所以現在我們可以有目標的來幫助孩子了。 為了不讓這個計畫的實行變成一項工作或是類似「課後輔導」,我們針對十個領域設計了有趣的遊戲和好玩的練習;這些遊戲與練習絕對不是只讓孩子開心而已。 此外,您在每個領域都能找到重要的提示和訓練訣竅。 訓練一:協助您的孩子改善注意力 就算沒有患「注意力缺失症(ADD)」的人,要他一直專注在一件事情上,也是不太容易的,因為我們的專注力太容易被干擾,常常只要一件小事就能將我們的思緒帶走。於是我們的大腦便得辛勤工作,以確保我們的精神活動可以受到控制!但是對「注意力缺失症(ADD)」兒童來說,這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 太多刺激不停地湧入,淹沒了他們的大腦。對他們來說,要時時保持清楚又清醒的腦袋更是加倍困難。不過,他們還是有這個需要,他們必須對某件事保持注意力、專注於一個目標,並且把所有可能的干擾排除。專心,這項「藝術」雖然是無法強求的,但是是可以學習的,即使是「注意力缺失症(ADD)」兒童也可以,例如配合以下的練習和遊戲方法。 布的祕密 像魔術師一樣的遊戲手法:不斷有東西消失,又有新的出現。只有仔細瞧、注意看的人才會發現其中的差異。 請孩子將眼睛閉起來一下。您在他面前把不同的東西放在桌上(一枝鉛筆、一顆糖果、一台小汽車、一個橡皮擦、一支湯匙、一個彈簧或是類似的東西),然後在上面蓋上一塊大的布。然後請孩子睜開眼睛。您把布掀開,讓他看看桌上的東西,然後要他再把眼睛閉起來。這時您把桌上的東西交換一下:把鉛筆跟湯匙拿走,換上花和氣球,之後再用布蓋起來。 孩子是否能在下次掀開布的時候發現不一樣呢? 盛開的花朵 所有的花朵都非常漂亮,但是只有一種是開紅色的花。 請您影印(並放大)上面的圖例,將這一排花貼在一張A4大小的紙上。現在請您決定要孩子把那一種花畫成紅色。他必須仔細地看著那朵花! 提示:您可以把加工好的A4紙張影印多份,這樣您就可以經常讓孩子複習這個遊戲,也可以選擇另一種花朵讓他上色。 圖片拼圖 從雜誌上撕下一些大的圖片,可以是:動物、臉、風景、車子。將它們分別貼在一張不透光的白色紙張上。現在將這些圖剪成一塊塊,可依照孩子的年齡來決定要剪成多塊或少塊。 剛開始時,先剪成少塊一點。看看孩子是否能把它們全部拼成完整的圖,分成的份數越多,那麼,這個任務的難度就越高。 搖響名字 讓孩子手上拿一個鈴鐺或搖鼓。現在您講一個故事給他聽。當他聽到故事主角的名字時就要搖響聲音。如果有二到三個主角時就會比較困難,他必須一個搖鈴鐺,另一個敲桌子,第三個就是弄響搖鼓。 說故事 這個練習需要仔細注意並發揮想像力。 給孩子說一個某人的故事(要配合一個名字)。然後當您說到一半時中斷您的句子,比如說:「有一天早上,湯姆和他的小狗艾米一起來到了森林附近的草地。他們兩個特別喜歡在那裡玩。草地還濕濕的。他們突然遇到……」然後,孩子繼續接著講。當他講了一兩句後,換您或是其他參與者繼續。 故事就這樣一直繼續延伸下去。但有一些條件是不變的:人物、名字及其他細節不能更改,故事也必須合邏輯。這樣就能變成一個吸引人的故事了。 訓練二:協助您的孩子提昇記憶力 您總是清楚記得車鑰匙擺在那裡嗎?您有過忘了買鹽嗎?而且還是因為鹽用完了才去買的……這樣的事情我們任何一個人一定都曾經發生過。但是對大多數「注意不足症候群」(ADD)兒童來說,這是幾乎每天都會發生的。 他們的記憶力很差,尤其是他們的短期記憶或工作記憶(譯注:短期記憶是指目前存在於意識狀態下的記憶,是一個將訊息分類處理、組織而後登錄的主動過程。因此我們可以把正在工作活動的記憶稱之為「工作記憶」)。他們的記憶力就像是一個篩子,很多東西都會從篩子的隙縫中漏掉,這也難怪有很多事情他們完全沒有記入腦中。 但事實並不是如此,對ADD兒童來說也是。因為最後我們的大腦和一千億個神經細胞形成了一個具有超級儲存容量的巨大網絡,這樣的記憶體是今日的電腦都望塵莫及的。可惜的是,我們現在只用了其中的20%而已,比我們石器時代的祖先用得還少! 因此「大腦管理」專家認為,並不需要在意記憶力好與壞的差別,而是在於它有沒有被充分利用。所以為您自己做些什麼吧!因為什麼事都是熟能生巧的。誰可以有規則的做練習,他的腦容量就可以輕鬆的擴大,並改善他的記憶力。當然,這樣的練習也適用於ADD兒童身上! 以下的遊戲和練習就可以幫助提昇記憶力! 從旅行中認識新朋友 這個遊戲與串連不同的訊息有關,而且要把這些訊息都記在腦中。這個遊戲越多人越好玩。 首先,只有您和另一個人能待在房間裡,其他人必須出去。請您跟留在房間裡的人說:「想像一下,我們現在坐在一節火車車廂裡。我對你說:『早安,我的名字是安娜.姆勒,我要去科隆找我的阿姨。』現在下一位乘客上車了,你必須把我介紹給他認識。」 另外一個人進入房間,第一位必須向新的乘客介紹:「這位是安娜.姆勒。她要去科隆找她阿姨。我的名字是伍竇.費雪,要去莫澤爾河邊的農莊渡假。」然後一直這樣下去,直到大家都彼此認識為止。 記憶遊戲 記憶遊戲是一個很好的記憶練習,也能訓練專注力。市面上有許多不同的記憶遊戲種類,難易度不一,適合不同年紀的小孩,還有,幾乎所有的遊戲都適合全家一起玩,既可以幫助孩子,又可以獲得樂趣。 您也可以與孩子一起製作您們自己的獨特的記憶遊戲。您覺得「聽覺記憶遊戲」如何呢?將不同的材料裝進空的底片盒裡,每兩個盒子要裝一樣的東西,如:迴紋針、豆子、米粒、小釘子、小石頭、沙子。然後搖一搖、豎起耳朵仔細聽!您也可以用具有個人回憶的東西,像是上次度假時的照片、動物的圖片,或是自己收集、壓製的樹葉。 重點是這些東西必須是成對的,但不需要一模一樣。也就是兩樣東西可以互相配合,例如一張沙灘的照片配上一張貝殼的照片、一張綿羊的圖配上一張羔羊的圖,或是一片山毛櫸的樹葉配上一張山毛櫸樹的圖。這樣就可以有很多種組合!這些東西要分別貼在固定的紙板上,而且這些紙板的大小要相同。這個記憶遊戲可以一直擴大,只要您又找到了一對新的東西,您就可以把它們加進去。這樣就能一直保持這個遊戲的新鮮感。 魯賓遜漂流到荒島 仔細聆聽,並在短時間內記住某事,是這個遊戲的主旨。可以兩人或是一群人玩這個遊戲。 首先,分給每個人五塊餅乾或是小熊軟糖,做為旅途中所需的「乾糧」。然後由第一位先開始說:「我要去一個無人的小島,並帶著……」──例如一根釣竿。接著,下一個重複上一個人所說的話,再加上一個東西。 遊戲一直這樣進行下去,行李清單也會越來越長。要是有人在重複的時候忘了某樣東西,那麼他就必須交出一塊乾糧。到最後沒有乾糧的人就會被淘汰,因為沒有存糧的話,他在無人小島上就會餓死。 算數家 心算可以訓練記憶力。請依照孩子的年齡調整算數的內容。小學一年級玩「數豌豆」如何呢? 首先,準備好一碗乾的豌豆。讓孩子依照適當的數字從中取出豆子,或是再將它放回去:如5+3、4-3、8-6、3+7等等。困難的是「連續運算」:加豆子或減豆子:7+3-2…… 對於較大的孩子,您可以玩「骰子運算」。請先告訴每個人要如何做加減乘除的運算,以及骰子要丟多少次的規則。由第一個人先丟骰子,每個人都要記下骰出的數字。然後把骰子傳給第二位。噓!不要算得太大聲,只要在心裡計算就好了。等大家都輪完丟骰子、完成運算後,每個人要把他的答案寫下來,然後一起比較。有仔細注意而且算對了,就可以得一分。 訓練三:協助您的孩子掌握自己的生活 孩子的襯衫拉出褲子外面、頭髮沒梳、本子弄得髒髒的、房間堆滿垃圾、算數課本上還有一塊蘋果汁的痕跡。沒錯,就是這樣,您也是這麼贊同──很遺憾。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DD)」的孩子常讓一些不知情的人留下這樣的印象──好像都沒有人照顧他們。但,實際上絕對不是這樣子。原因是:父母的照顧以及旁人的看管在這些孩子身上並不管用。 這些孩子常常就是這麼雜亂無章,雖然他們自己一點也不想要這樣子。但他們就是沒有辦法事先計畫好、有條理地組織和管理事情。這樣的情形往往潛藏在事情剛開始的時候,造成一些家事或工作無法解決。只有明確的規則、固定的模式、嚴格的紀律及控制,才能讓他們完成每天應該做的事情,也才能將混亂控制在大家都能接受的範圍內。 您可以藉由日常生活中的實際練習來幫助孩子。這樣,孩子便可以累積許多額外的經驗,他不只經歷成功和失敗,也學到了解決基本問題寶貴的能力。同時他也能學習如何發展自己掌控生活的技巧──適合他自己的、個人的方式。 而身為父母的您,就要以特別的方式成為他的教練。您必須一直不斷地幫助他,讓他擁有自助的能力。因為您不應該成為他最後、長期的「管理人」,而且對您的孩子來說,能自動、積極、學習獨立組織和管理,會是一件很棒的事。 做作業沒壓力 現在我們先從「注意力缺失症(ADD)」兒童最大的問題著手:家庭作業。這是所有注意力不足的孩子一定都會遇到的問題;總是充滿憤怒、挫折,當然還有淚水。家庭作業常常是帶來新衝突的主要因素──從上學第一天起直到畢業都是如此;總是充滿壓力,弄得每個人都神經緊張。這種長期衝突不僅會破壞家庭氣氛,也會令孩子對學校及學習失去興趣。 其實,不一定非得是這樣的結果!只要靠著明確的幫助,身為父母的您也可以給孩子很大的幫助,使孩子克服家庭作業,而且讓他更有動力,不論是在學校及生活上都可以獲得更多樂趣。 創造出良好的條件 ◇一開始時就設定好做家庭作業的時間。剛開始的前幾天,您可以先做個小小的測驗,以便找出什麼時候孩子的工作效率最好:是放學回家後、吃完中餐後、在短暫休息後,或是傍晚的時候?然後就必須真正確定孩子固定的「工作時間」,否則您和孩子兩個人就會很容易拖拖拉拉、沒有結束的時候。 ◇為孩子安排一個固定的工作地方。當然,剛開始時,他一定會在您的附近寫功課,可能他最喜歡的地方就是在廚房的工作台上。不過,慢慢地他就要回到他的書桌上寫功課才行。 ◇盡可能關掉所有的干擾源。收音機、電視機、吵鬧的兄弟姊妹、長時間講電話……這些都會造成孩子不專心。 保持秩序 ◇明確地告訴孩子,他的工作地方是一個「沒有玩具和垃圾」的區域。必要時,您可以和他共同製作一個紅色的禁止標誌,把它掛起來,以示提醒。 ◇請注意,孩子的工作地方每天都要清理,最好是一做完作業就清理收拾乾淨,周圍不要有任何會引起他分心的東西。 ◇每天做完作業後也要整理書包,為明天做好準備。這樣可以避免早上忙著找東西時的混亂。 ◇書包一個禮拜要全部整理一次。把書包裡所有的東西都整理好、分類,將散落的紙張裝訂一起,再重新放進書包裡。 ◇孩子一開始時就應該使用彩色的檔案夾。請買給您的孩子。每個科目用一種顏色代表,例如藍色是算術和數學、紅色是寫作和國語、黃色是社會。家中的檔案夾也要用同樣的顏色表示,這樣孩子就可以把舊的紙張放進去,在學校用的檔案夾才不會被塞滿。另外,同顏色的雜誌箱或收納盒可以放之後每個科目的資料。 訓練四:協助您的孩子正確地放鬆 您自己能夠好好放鬆嗎?您可以將匆忙的日常生活中,許多的壓力與緊張倒掉,再次加滿新的動力嗎?如果可以的話,那真的很好!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尤其家中如果有一個「注意力缺失症(ADD)」的孩子,那就更不可能了。 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DD)」的孩子總是處在高度緊張的情況下,容易點燃家庭的情緒爆炸。對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DD)」的孩子來說,由於身體的感覺受阻,肌肉的基本張力變得過高。而過高的「肌肉緊張」(肌肉張力過強)會導致他們極大的緊張感,也就是肌肉處於痙攣的狀態。有一天,這樣的緊張會需要找一個出口發洩,而且大部分是強烈地爆發出來! 許多「愛做夢型」的孩童同樣也會有過度緊張的情形,雖然這類型的孩子在第一眼時住往不會被察覺出來。基本上,「愛做夢型」的孩童,他們的肌肉緊張程度相對來說是比較低的。不過,常常緊繃自己的身體,久了對他們的身體狀況也會造成不良影響。 因此,不管是過動或是愛做夢型的孩子:「放鬆」是所有「注意力缺失症(ADD)」兒童最需要的,當然對身為父母的你來說也是! 請您藉由下面的一些小練習,謹慎地引導您的孩子(還有您自己)來做做看。當他開始注意到這麼做有多麼舒服,而且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感覺時,他就會願意和您一起繼續進行下去。請注意:一味地要您的孩子聽從指揮放鬆是行不通的,還有這些練習也絕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成功的。所以,請不要太快就放棄了。您跨出的每一小步都是進步,不只您的孩子能從中得到幫助,最後您也會是受益者。 現在就來試試以下的練習吧。 深呼吸 對練習放鬆的初學者來說,「深呼吸」是非常適合的一種練習。當您的孩子表現急躁時,您可以和他一起做做看。 首先,請找一個舒服的坐姿,閉上眼睛,然後以鼻子靜靜地深深吸氣,再慢慢地從嘴巴吐氣。至少重複做三次。請注意:在吸氣及吐氣時,要保持呼吸順暢。在這一吸一吐之間,常常可以帶來一些驚奇。 另外,如果您想感受呼吸的感覺,您可以將雙手擺在肚子上,感覺肚子的升降。 向下向上 對於剛開始練習的人,這裡還有一個相當簡單的練習:首先,請您的孩子站直,將雙手舉高並伸直。 然後深深吸氣。接著慢慢吐氣,手和上半身同時放鬆地朝下。下次吸氣時,再挺起身體、雙手向上伸直。如果您的孩子有興趣,也可以踮著腳尖做,這樣可以加強他的運動能力。 重複做幾次這個練習,可以幫助您的孩子減輕許多壓力。 擺脫緊張冥想法 藉由運動來放鬆,對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DD)」的孩子來說,要比安靜坐著簡單多了。請您試看看這些「擺脫緊張冥想法」: ◇請您的孩子找一個舒服的站姿,雙腳微微張開,膝蓋放鬆,用力抖動全身5分鐘。配上音樂會更有樂趣喔! ◇然後換上和緩的音樂,運動5分鐘,讓活動趨於緩慢、流暢。 ◇休息5分鐘。舒適地坐在地板上,最好是盤坐。將眼睛閉上,把雙手放在膝上,手掌朝上,大拇指與食指合在一起。繼續放著輕音樂,並且隨著音樂吸氣與吐氣。如果您的孩子可以試著想像一下,他的呼吸是如何在他的全身裡流動,效果會更好。 保持5分鐘完全安靜,不要有任何音樂。您的孩子可以舒服地躺下來,或者如果他比較喜歡慢慢地走來走去,特意去感受、享受這份寧靜。最後再深呼吸幾次,放鬆雙手及雙腳,然後再度回到現實中。 訓練五:協助您的孩子能感受自己的身體 很多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DD)」的兒童,在感官感覺上都有很大的障礙。身體對他們來說是未知的領域。他們無法正確感覺自己的身體,大腦也不會儲存自己的身體影像。也就是說,在他們的腦中,沒有一張完整的身體地圖。 他們幾乎無法感受自己的力道,以及在特定情況下該怎麼表現才得宜。這也就是為什麼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DD)」的孩子,很難準確地掌握運動,對日常生活上的反應也不如預期。所以,他們不是經常撞到桌腳或門框,就是常常撞到同學和老師。因此,「注意力缺失症(ADD)」兒童非常需要感官感覺的幫助,不管他們是屬於哪一型。這方面,有專家可以提供協助。 感官感覺的練習平常就要做,而且每天都要練習新的項目。下面的一些練習將會對您的孩子有幫助。 親密接觸 對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DD)」的孩子,可以多多給予撫摸。不過,很多這樣的孩子都「拒絕被撫摸」。因為他們的感覺過於敏感,溫柔的撫摸反而會讓他們覺得不舒服。身為父母的您,必須特別關愛這樣的孩子,要儘量讓他的感官擁有多一點的感覺經驗。要特別注意的是──當您在為孩子做敏感度訓練時,不能傷害了他較不敏銳的感覺,也就是同時要以溫柔和激烈的觸摸方式來做進行。 洗車 「洗車按摩」能夠傳遞不同強度的感覺刺激。 首先,讓您的孩子舒服地躺好,盡可能穿少一點衣服。現在他是一輛需要徹底清洗的車。有一點很重要──您要一直詢問孩子的感覺如何,例如:你喜歡「刷洗」嗎?你喜歡這個「工具」碰到你的皮膚嗎?還有,您也可以問他您可以用多大的力道搓揉。許多「注意力缺失症(ADD)」兒童都喜歡較激烈的觸摸。 現在您要開始「洗車」了。拿一個粗糙的麻製手套,以畫圈的方式,將「車子」背上的「大片污垢」刷掉。剛開始時必須小心一點。然後換使用刷子,用力將有污漬的小地方刷掉。接著再拿麻製手套或是一條粗糙毛巾再刷一遍。現在拿一支軟毛刷「清洗」。然後為車子「上蠟」,最好是用濃稠的乳霜或是身體乳液。 最後當然要「擦亮」。用一條柔軟毛巾,以畫圈的方式擦亮整輛車,現在車子又是閃亮如新了。 背後寫字 「你可以感覺到我寫什麼嗎?」讓您的孩子舒服地趴下,把他的背部當做一塊「黑板」。然後用手指在他的背上寫數字或單字。記得問他,要用多大的力道「寫」才行。對於較小的孩子,也可以畫些東西。 如果您的孩子同意,也可以改用羽毛、棉花棒、石頭或草梗來寫。 感覺漫步 和您的孩子一同去樹林或是公園。有個條件──公園或樹林裡必須有不同的樹木緊緊並排一起。 請您的孩子把眼睛閉起來,開始認識不同的樹木:樹皮摸起來如何?是粗糙的還是光滑的?樹幹有多粗?可以用手將它抱住嗎?根部的走向如何?較低的樹枝有垂下來嗎?這棵樹是闊葉還是針葉?或是球果狀? 當您的孩子對一棵樹已經了解地夠透徹了,就可以繼續找下一棵,也用同樣的方法來觀察。在摸過許多樹之後,將您的孩子轉幾圈,然後他必須找到他摸過的第一棵樹。 感覺記憶 這個記憶練習和「感覺漫步」一樣,必須閉著眼睛玩。 首先,從紙箱上剪下一個個小卡片。然後將每兩張小卡片黏上相同的材料:沙紙、棉花、塑膠膜、曬乾的樹葉、毛線、火柴、剩下的布料。比較有挑戰性的是,使用兩種材質相近的材料。 玩的時候,將小卡片貼有材料的那一面向上,並且互相保持距離。然後參與遊戲的人先選出一張卡片、觸摸它,試著找出另一張一樣的卡片。還有,他摸得出來卡片上是什麼東西嗎?他能夠描述那個東西摸起來的觸感嗎:軟的、光滑的、粗糙的、舒服的…… 回答完後,他就可以把眼睛張開,檢查一下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如果他找對了、也說對了,就得一分。之後把卡片重新混在一起,再換下一個。 訓練六:協助您的孩子變得更靈活 「為什麼你總是這樣亂塗?這樣沒人看得懂!」 大部分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DD)」的孩子一定都聽過這樣的責備。他們潦草、甚至無法辨識的筆跡,已經太常成為指責的理由了。但是就算他們花再多的努力,他們的字跡也不會變好看。 在所有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DD)」的孩童中,至少有一半都有協調障礙。他們不只是粗略運動機能有問題,連細微的運動機能也出問題。原因是他們的大腦在協調手或手指的運動和眼睛所見的事物上,產生了障礙。因此,對他們來說,要把黑板上的字抄寫在本子上,還要對齊格線,或者做穿針引線的動作,都是極大的困難。此外,他們的感覺及自主感覺也經常有協調上的問題,而且他們所使用的肌肉力量,包括指尖,也無法準確地適應每個動作。 因此,您必須讓您的孩子反覆練習他的手指技能。雖然靠練習無法解決他的書寫問題,但還是能使他的動作更靈活一些。 手指瑜伽 瑜伽,是一種費力最少,效果最大的運動。這裡的瑜伽,您只需要顧到手指就好了。 這個練習也稱做「手指姿勢」,來自亞洲的治療方法。當您在轉動手的時候,可以產生一股新的力量及舒適感。因為手和手指與腳一樣,也有反射區,這個反射區與我們的全身是相關連的,所以我們只需要經由觸摸和運動就能喚醒它。 透過手指瑜伽就能達到這個作用,但每個練習至少要做15分鐘,因為這樣才能發揮它的功效。剛開始時,對您的孩子來說,15分鐘可能太久了,但是這些手指姿勢能幫助他改善他的手指技能,所以請協助他持續做下去,慢慢地他對這個練習或是其他練習就可以持續得久一些。 首先,讓您的孩子舒服地坐著,並儘量坐直。靜靜地深呼吸。您的孩子只需要依照下面的說明來活動手指就好了。 彈鋼琴遊戲 為了讓手指頭放鬆,須先做一個小小的練習:請您的孩子用每根手指依序碰觸大拇指,雙手同時進行,像彈鋼琴的手指頭練習一樣,先由前到後,再從後往前,然後漸漸加快速度。久而久之,這個「彈鋼琴遊戲」就會越來越順暢了。 地球環 做完暖身活動後,現在可以開始手指瑜伽了:拇指指尖與無名指指尖互相碰觸。兩根手指稍微相互施力,形成一個好看的圓環狀。剩下的三根手指則向上伸直。 【效果】為身體與心理帶來平衡的新能量。 和諧環 拇指與中指及無名指碰在一起,形成一個環狀。小指及食指伸直。 【效果】使人平衡及冷靜。 能量環 拇指、無名指及小指碰在一起,形成一個環狀。中指及食指伸直。 【效果】使人獲得嶄新的能量。 小腦袋 這個練習比較困難一些。讓您的孩子先做出「鑷子」的動作,也就是將拇指與食指伸出,互相按住。完成後,繼續下一個動作:將中指伸出、靠在按住的拇指與食指上。無名指放到拇指根部,小指伸直。 【效果】使人擁有一顆清楚的腦袋。 藏拇指 這個遊戲主要是練習快速地反應。 請與您的孩子共同確定四個指令,例如:「拳頭」指的是要用雙手合抱成一個拳頭。「旁邊」代表將手握成拳頭,而且拇指要向外翹起。「進去」是把拇指藏進拳頭裡。「在上」則是把拇指放在緊握著的拳頭上方。 確定好指令後,就可以開始玩囉。首先,請您的孩子伸出雙手,手指分開、伸直。然後聽從您的指令,按照先前約定的指令做動作。請變換不同的指令,讓您的孩子做不同的動作。如果想要提高遊戲難度,可以給予兩手不同的指令,像是「左手『拳頭』,右手『旁邊』」。 剪刀、石頭、布 這是一個已經流傳很久的遊戲,也是很棒的手部運動,可以兩人一起玩,也可以很多人一起。 遊戲開始前,請先練習正確的手勢:食指與中指伸出,表示「剪刀」。一個拳頭就是「石頭」。所有的手指都伸直則代表「布」。輸贏規則是:剪刀贏布,石頭贏剪刀,布贏石頭。 剛開始時大家都先握拳,然後一起數到三。當數到三時,每個人都要做出一個手勢。仔細看,誰的手勢贏了呢? 訓練七:協助您的孩子學習自我控制及冷靜 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DD)」的孩子有時候也會出現奇蹟:能從頭到尾安靜地坐著聆聽一個緊張、刺激的故事。即使是最嚴重的暴力分子型,也能克制自己,將東西整理整齊,因為在完成這件事之後,他就可以去動物園玩。 您可能會這麼問自己:為什麼我的孩子不能每次都這樣呢? 請身為父母的您儘量從正面的角度想: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DD)」的孩子也是可以自我控制及克制的──當某件事對他來說真的是非常重要的時候! 但,大部分時候,他實在是很難控制他一時的衝動、心情和需要。因為在他腦中的「開關控制中心」出了很大的問題。 「注意力缺失症(ADD)」孩童也非常感情用事,也很敏感。一項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注意力缺失症(ADD)」兒童的大腦和那些理性、有理智的人的構造是不一樣的。他們經常被自己強烈的感情所牽制,無論是暴怒或是亢奮、激動的情緒,因為他們無法控制自己、轉動他們的感覺調節器。 請協助您的孩子練習自我控制,因為能夠控制好自己的人,也較能控制好他的生活。 先停止,再開始 自發性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也是非常有獨創性的。但是在很多情況下,過於自發、沒有經過考慮的行動,往往會帶來負面的結果,像是不好的成績、憤怒,而最糟的情況是受傷。 為了避免發生這些不好的情況,您的孩子在做某件事之前,都要先想到這個口號:三思而後行──先停止,再開始。不管是穿越馬路、爬杆、做作業或是做勞作,這個原則都不會改變、沒有例外。 為「注意力缺失症(ADD)」兒童所設計的行為治療計畫,就是以「自我控制」為訓練目標。身為父母的您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練習──最好是從小開始,而且要一直不斷重複,直到變成一種習慣為止。 ◇先確定一個「停止口號」。哪一個口號對您的孩子來說最有反應呢?「等等」、「停止」、「注意」、「當心」、「想想」、「留意」?不管是哪一個,重要的是要有效果,能讓您的孩子真正「停」下來。 ◇問您的孩子,他現在想要做什麼。或是對於某一個任務,他想要怎麼做。請讓您的孩子仔細想想,因為深思熟慮是必要的。但,也請您剛開始時給他簡單的協助,特別是對較小的孩子,幫助他一步一步找到最好的解決辦法。 ◇然後您的孩子就可以開始行動了。請留意,他之前所描述的計畫是不是有確實實踐。不能略過這三個步驟──思考、行動、檢驗。 ◇一段時間後,可以使用手勢來配合口號;這個手勢最好是很小、不引人注目的。例如:您的孩子可以將一隻手握拳並將拇指藏在裡面,或是把一隻手的拇指、食指、中指靠在一起,做為他的手勢。 請與您的孩子一起做實驗,並問他,為了要記住某件事,他會怎麼做。重要的是,讓「停止口號」和「手勢」漸漸結合在一起。這樣他就能有個「依據」,如心理學家所說的,這能幫助他記起他必須要「停止」。 ◇您的孩子要慢慢練習用口號配合手勢,讓自己停止下來。畢竟您無法一直在他身邊。讓您的孩子大聲地對自己說:「我要做什麼?那麼我必須要注意什麼?我要怎麼進行?一步一步嗎?我已經仔細想過了嗎?」這樣他就能學習自己訓練自己。 ◇如果您的孩子能夠自己做到上述練習,那麼他就能從大聲說變成小聲地說,而且能隨時隨地運用他的停止技巧,不被別人發覺。 停止遊戲:冰柱 您的孩子知道「塔巴魯加」(Tabaluga)和邪惡的雪人阿克托司(Arktos)的故事嗎?這個故事是說,綠綠國居民有一天發現了一顆蛋。後來從蛋裡蹦出一隻綠色小恐龍,他就是塔巴魯加。阿克托司是掌管整個冰世界的雪人,他想將綠綠國變成冰的世界,但他覺得塔巴魯加會威脅到他的計畫,因此想將塔巴魯加抓起來。請您也將您的孩子「凍結」起來──當然只是為了好玩而已。 首先,讓您的孩子照他喜歡的方式,在房間裡四處活動,不論是用爬的、用跳的或跳舞等都可以。但是只要當阿克托司一拍手時,您的孩子就要「凍結」在他當下的動作,而且要像冰柱一樣呆滯不動。只有等到阿克托司吹氣時,他才能「解凍」。 與多一點的孩子一起玩這個遊戲,特別有趣喔! 訓練八:協助您的孩子學習規則與體認結果 當您的孩子第一天上學時,您就訂下了一個規則:「下課後馬上回家。」但很讓人抓狂的是您的孩子從來不放在心上,儘管您已經警告過很多次。每天您總是因此生氣不已!對身為父母的您來說,這不只是一種折磨;對您的孩子來說,同樣也很不舒服,而且也影響了您的家庭氣氛。不斷的爭吵會深深地影響您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因此,請不要讓事情發展至這種地步,因為您的孩子非常需要家人的支持。 首先,您必須體諒: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DD)」的孩子並不是「不乖」。他們忽視規則,大部分都是沒有惡意的。對他們來說,跟其他的孩子比起來,要記住規則並遵守,實在是太困難了。原因是他們的前腦無法好好地運作。一個人之所以能計畫行動、評估結果、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正好就是前腦的作用。 由於「注意力缺失症(ADD)」兒童儲存經驗的能力不足,因此他們能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到的很少。這樣的結果是:他們很難預見自己的行為會帶來哪些好或不好的結果,也因此他們必須比其他人花上更多的時間學習規則,並體認它的界線。所以,請您一定要有耐心地幫助您的孩子,尤其是要適當地改變您對他的(教養)行為。只有這樣,您才能減輕期望孩子達到您的要求的負擔,也才能讓您自己省去過多的生氣和沮喪。 訂定正確的規則 規則是行為的準線。請為您的孩子劃出一個範圍;在這個範圍裡,他能過自己的生活。還有,請給予他安全感、保護感、方向感和支持。 為了使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DD)」的孩子能懂規則,身為父母的您同樣地也要注意一些規則。 •越少越好:不要訂定太多不同的規則。這只會使您的孩子混淆。請著重在您真正覺得重要的規則就好。 •事先考慮清楚,哪些規則是您的孩子特別需要的,而這些規則可能跟他的兄弟姊妹的是不一樣的。您所要考慮的,不僅是您孩子的特殊問題,他的年齡與性格等因素也都要考慮進去。 •清楚、明確地表達您的規則,而且要盡可能簡短。注意:不要用充滿命令的語氣。 •向您的孩子解釋這些規則的意義,以及它們為什麼重要。清楚地說出您對他的期望,還有您希望他做出哪些行為,並讓他用自己的話重複一遍,以避免產生理解上的問題。 •和您的孩子一起畫出紅色的禁止標誌與藍色的指示標誌,用來提醒他一些規則。將這些規則掛在房子裡需要的地方,像是「白天只能看電視30分鐘」的標誌,就掛在電視機旁邊。 •不要與您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DD)」的孩子討論規則,那樣只會導致無止盡的辯論而已。當您覺得您的孩子已從一個規則中「成長」了,您可以將這個規則劃掉,然後再訂定一個適合他的新規則。 •儘量不要有太多例外的情形,這樣可以避免他混淆。 說明結果 •為您所訂定的規則恰當地確定好與壞的結果。例如,規則是:「每天晚餐前要整理你的房間和書桌。」結果是:「如果有做到的話,我們吃完飯後可以一起讀半小時的書。如果沒做到的話,吃完飯後你還是必須繼續整理。這些整理的時間就從你的讀書時間裡扣掉。」這樣您的孩子就會知道他該怎麼做。 •不管您的孩子是不是有遵守規則,都要儘量訂定有直接關係的「合理」結果。例如:誰沒有在進門前脫掉骯髒的鞋子,就必須自己擦掉弄髒的地方。 •堅持您所訂定的結果,不要經常改變,否則您的孩子會無所適從。 •不要說出您自己無法或不想兌現的結果,不然您的孩子很快地就不會再遵守這些結果了。 訓練九:協助您的孩子與他人和平共處 不管是在幼稚園、學校或是在運動的時候,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DD)」的孩子只要處在團體中,就會生氣,他們就是沒有辦法融入組織團體中。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不同的訊息同時從四面八方湧來,他們接受刺激的程度已完全超過他們所能負荷。他們的大腦無法從這一堆混亂的刺激中,找出最重要的訊息,並理性地處理,因此他們也無法做出適當的反應。這也是為什麼「注意力缺失症(ADD)」兒童常常變成頑固的獨行俠,或只是沉默地杵在旁邊,寧可觀察別人,也不一同參與。 有些「注意力缺失症(ADD)」兒童還會試圖搶奪發號施令權。這是一種掩飾手法,因為有決定權的人,不需要去適應別人。不管是表現出滑稽的行為,還是因為感覺到被團體的強勢或某些孩子逼入困境,才產生具攻擊性的反應,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DD)」的孩子就是不討人喜歡。只要有他們在,氣氛總是頓時轉變。原本看起來沒什麼的爭執,竟演變成激烈的吵架。對很多人來說,這樣的情況實在是很令人難以理解──除了「注意力缺失症(ADD)」兒童自己之外;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是有理的。 會發生這樣的誤會,背後的原因是:大部分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DD)」的孩子並無法體會他人的感覺,也無法解讀周遭人的手勢及臉部表情。也因此,他們常常覺得自己受到威脅、攻擊。從別人的觀點來看,事情根本不是這樣子;但從「注意力缺失症(ADD)」兒童的角度來看,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他們會有這麼激動的反應了。 只是,這樣的行為卻常被其他人解讀為一種攻擊。於是,衝突很快便升高。身為父母的您,應該試著打破這種惡性循環。所以,請幫助您的孩子,讓他學會社會能力所需的全部內容。這樣,他才能省去許多的生氣及沮喪,並讓他在其他人面前展現他原有的長處。 感覺乒乓球 和您的孩子面對面坐下,讓彼此能夠好好觀察對方。然後問您的孩子,他今天感覺如何?又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他可能會說:「我今天真的很快樂,因為今天不用上學,而且又出太陽。」當您的孩子說完後,重複他說的話,並表現出您的了解。 接著,把另一個感覺套入遊戲中,例如:「我了解你的快樂是因為不用上學,而且又出太陽。但是我覺得有些不安。」現在又輪到您的孩子:「我了解你的不安。我覺得不安的時候,是當我必須寫作業時。」然後又換您:「我了解,你不安是因為你要寫作業。我覺得有點緊張……」 這個遊戲就像乒乓球一樣不斷來回,很有趣,而且能讓彼此聽到是哪些情況造成這些不同的感覺。有一點很重要的是──不要反駁孩子,而是要對他的感覺表達理解。 轉換感覺 將您的感覺卡片拿在手中,並將不好的感覺全部集成一堆,然後從中抽出一張。接著,用一個情境來表現這個感覺。例如:「我很難過,因為我今天的工作很不順利。」現在您的孩子有一個任務,就是要設身處地了解您的感覺,讓您能將您不好的感覺轉變為好的。以上面的例子來說,您將不再難過,而且變得充滿信心。 這個遊戲可以讓您的孩子練習怎麼樣更為他人設身處地著想。 強烈的感覺 只是有點不高興,還是憤怒已經快要爆發了?有時候,真的很難分辨得出來。 您可以準備一支刻度尺,上面有1到5的標示。從感覺卡片中取出一張,然後由您的孩子演出這個情緒。之後,您在刻度尺上指出您的感覺程度,這樣您的孩子就能知道您的情緒強度有多少:非常溫和(1)、中等(3)、非常強烈(5)。 您也可以跟您的孩子交換,並給他一個任務:讓我看看你真正非常生氣的時候是什麼程度;或是他的憤怒是如何慢慢地從刻度尺上的強度1增加至強度5的。 訓練十:協助您的孩子建立自信與堅強 很多的障礙,很少的認同──這就是「注意力缺失症(ADD)」兒童的命運。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DD)」的孩子都非常沒有自信。這樣的孩子在很早的時候,就經常必須承受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他們也時常被同年齡的孩子排擠,被大人歸類為「無藥可救」的孩子。他們的缺點總是被指出來,優點卻從沒被強調過。自然而然地,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DD)」的孩子便認為他們是沒價值的,完全將自己看成是失敗者,最後越來越把自己封閉起來。 您一定常常聽到您的孩子在您耳邊大叫:「我不管怎麼樣都很笨!」「我根本不需要嘗試做這件事。」或是「根本沒有人要我。」遺憾的是,這並不是「注意力缺失症(ADD)」兒童的單一個案! 但無論如何,這時,您必須居於主導的地位,並明確加強孩子的自信心,不要讓他變成最壞的情況:變得害怕、沮喪,或是有自殺的念頭。因此,請為您的孩子準備一個自我價值感和自信心的基礎訓練。您在其他章節中所看到的建議也能為您帶來幫助。 不管是促進您孩子的身體感覺、專注力或是社會行為,他越能夠掌控生活,他就會變得越有自信。同時,也請您不斷地告訴他,他是很棒的,是非常特別的。 抽出時間陪伴他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您的孩子也是。 請讓他知道,您是特地為他一個人抽出時間陪他的。當然,您不用擔心會因此打亂您全部的行程。不需要太多的時間,一天15分鐘就已經足夠。重要的是──這段時間只專屬於您的孩子一個人。沒有人可以打擾,即使是其他兄弟姊妹也不行。不過,您也同樣要抽出時間給其他孩子。 在這段時間裡,只有您們兩個人,您們可以共同從事一些令人愉快的事情。為了避免被人打擾,您可以將門鎖上。記得:請完全讓您的孩子作主。行為治療師也是這樣建議的。您的孩子是遊戲主導者,他可以自己選擇您們要一起從事什麼活動。不管他想和您一起做什麼,您只要放輕鬆、不要叨叨唸地跟著參與即可。這麼做對您和孩子的關係有好處,對於建立他的自信心也是。 製作「紀念冊」 好時光或是壞時光,只是觀點不同的問題。如果眼中只看到不好的事情,最後生活中就會變成只有失敗和倒楣。所以,請協助您的孩子,特別加強他對好時光的記憶。 您可以送給他一本厚厚的筆記本或是相簿,並和他一起把封面設計得漂漂亮亮的。您的孩子可以收集所有他覺得「很棒」的東西,把它放在裡面。或者他可以在裡面畫圖,這些圖能讓他想起當時類似的情況;再等他長大一點了,也許可以用日記的方式記錄,貼上照片或其他紀念品,並請他人寫些可愛好玩的東西。 剛開始時,您最好可以幫助他,之後也請給他一些東西,讓他能夠填滿他的本子。最後,請不要忘記要特意將他在照片中美好和成功的一刻記錄在照片旁:照片中,您的孩子是一位容光煥發的徒步健行者、漂亮的自行車選手,或是敲敲打打的工匠──而這些材料都是自信心的來源。 畫一棵「族譜樹」 安全感也是自信心的先決條件。 家族圈子是孩子最容易先找到安全感的地方。首先,您可以和您的孩子一起畫一棵大樹,然後在樹上畫上蘋果,並在蘋果上寫下所有家族成員的名字,而您孩子的名字就被圍在這些蘋果中間。 如果在一個家族聚會上製作一棵「族譜樹」就更有趣了。這時許多家族成員都在場,可以一起想辦法怎麼樣來幫這棵樹變茁壯。例如在蘋果上面貼照片,一定會很漂亮:先是曾祖父母,然後是祖父母、父母、小孩。在兩旁是姑姑、叔叔,還有他們的小孩,也就是您孩子的堂(表)兄弟姊妹。 「過動」的孩子就是過動兒嗎? 當孩子「過動」時,大家總是把責任歸咎到父母身上。 其實,很早以前醫學上就已經確定「注意力缺失症(ADD)」的原因主要是在大腦,症狀則是受神經生物因素影響。在第一章裡,您可以了解到更多有關形成「注意力缺失症(ADD)」的真正原因,以及其他五花八門的症狀。 另外,我們還會介紹相當多的治療方法,這些方法可以減輕「注意力缺失症(ADD)」兒童及其家庭生活的困擾。 什麼叫做「注意力缺失症(ADD)」? 愛因斯坦、邱吉爾、愛迪生和莫札特,這些名人有什麼共同之處嗎?他們都特別與眾不同──幼童時期令人頭痛不已。如果他們活在現代,那麼,醫生可能也會診斷他們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DD)」。但在他們那個時代,醫學界還不認識這種疾病,他們只被當作難以應付的小孩──日後卻成為不凡的人。 現在「注意力缺失症(ADD)」已經是眾所皆知的名詞了。甚至連名人琥碧歌珀、達斯汀霍夫曼及比爾蓋茲也曾表明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DD)」。如此看來,「注意力缺失症(ADD)」在西方社會已成為一種「流行病」,就像是反映我們這個「過動」、忙碌、步調迅速的時代的一面鏡子。在德國的幼稚園及學校裡,「注意力缺失症(ADD)」也在這幾年如傳染病般地擴散開來。專家估計有:3%∼6%的兒童及16歲以下的青少年,大約50萬人可能患有此病,(譯注:根據報導,台灣目前有30萬兒童患有此症。)而男孩又為女孩的3倍。在學校裡,每個班級中,至少有兩個這樣的「問題兒童」。 「注意力缺失症(ADD)」是「兒童疾病」?還是長期持續的狀況? 「注意力缺失症(ADD)」沒有這麼容易「痊癒」。今天的專家認為,「注意力缺失症(ADD)」就像高血壓或糖尿病一樣,是一種「慢性疾病」。其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在青春期時,過動的症狀會消失,但他們還是必須與其他的問題繼續相處下去。他們能多成功地應付剩下的其他問題,大部分要視他們是否及時並密集地受到幫助而定。研究指出,對於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DD)」的青少年,如果沒有給予足夠的治療,可能導致他們產生攻擊性的行為、濫用藥物、具暴力傾向和缺乏自信。當然,也有許多年輕人及成年人戰勝了「注意力缺失症(ADD)」,他們因為擁有這些特殊的特質及能力,如豐沛的精力與創造力,使他們的職業生涯更為成功。 「注意力缺失症(ADD)」的類型:暴力分子、討人厭和愛做夢 根據兒童主要的行為活動,專家分類出三種不同的「注意力缺失症(ADD)」類型。我們以比較具體的方式,將這三種類型分別稱為: 1.暴力分子型:過動、注意力不集中、衝動。 2.討人厭型:大部分過動且衝動,但是較少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 3.愛做夢型:大部分注意力不集中,但是較少或甚至沒有過動的症狀,也不衝動。 不管是哪一種類型,「注意力缺失症(ADD)」兒童大多有一個共通點──難以應付。 ◎總是很吵、很野蠻,從早到晚都精力充沛。 ◎總是坐立不安、來來回回地動,喧鬧、奔跑、蹦蹦跳跳,一刻不得閒。他們的不安定,常常讓周遭氣氛也跟著緊張起來。 ◎常常從一個活動馬上轉換至另一個,每件事都起了頭,卻從來一件也沒完成過。他們就是沒辦法專心,不管是牆上的蒼蠅或遠方街道上的聲音,都一樣容易令他們分心。或者才下一秒鐘他們就忘了剛才要做的事是什麼。 ◎頭腦總是不得閒、總有新的想法出現。 ◎嘴巴總是無法閉起來、喋喋不休的,他們不停地問問題,並吵著要知道那些非常深奧的問題的答案。 「注意力缺失症(ADD)」兒童的反應是衝動、自發、不受控制的。他們常不加思索就隨便亂衝,事前沒有考慮便行動,如閃電般迅速。難怪有很多事都無法成功,總是無法如願。因為疏忽所犯下的錯誤、倉促的決定、受傷,甚至是意外的發生,這些都是「注意力缺失症(ADD)」兒童經常發生的事──但大多絕對是可以避免的。 自我控制當然也不是「注意力缺失症(ADD)」兒童擅長的事:他們常常未經允許便在課堂上吼叫、打斷別人的談話、讓媽媽不能好好講電話、用餐時一定會搞破壞。他們想要所有的東西,而且是馬上就要;他們不做任何考慮,而且是隨時隨地都有新花樣。要是事情的進行不如他們所願,就會立刻發火。遇到挫折,不但無法處理,還很容易被激怒,甚至常常具有攻擊性。 不過,除了那些令人費心、頭痛的事情外,「注意力缺失症(ADD)」孩子還是有讓人喜愛的一面和特質。許多「注意力缺失症(ADD)」兒童都是絕對精力充沛、外放的,對所有的事物也都很感興趣,既好奇又有求知慾,具有真正的研究家特質。此外,他們大部分都特別有創造力和想像力,很少記仇,並具有強烈的正義感──這些都是迷人、獨特的人格特質。

幼兒如廁訓練成功秘訣

2010年05月27日
公開
66

幼兒如廁訓練成功秘訣─循序漸進的訓練三步驟 泰瑞.克萊恩◎著 趙志恆◎譯 讓學習使用馬桶成為一種樂趣,使它成為孩子生命中最令人興奮和最有意義的日子。   第一步 上午,送孩子一個新的洋娃娃(最好是會發聲音和會動的那種),並和洋娃娃一起玩遊戲、看書、看大小便訓練影片;同時,你可以教洋娃娃如何使用馬桶,藉以讓孩子了解什麼是馬桶,並知道如何協助你教他的娃娃使用馬桶。   第二步 下午,遊戲要持續進行,只是重點改放在孩子身上──教他使用馬桶,這時要端出有趣的事情和獎勵,讓孩子自己主動想使用馬桶,並能感受到成功的好處。   第三步 如果孩子成功了,要及時給予讚美,參與訓練的人員可以擴大到爸爸、兄弟姐妹、爺爺奶奶以及其他親戚,每個人都要因為他教會娃娃如何上廁所或成功上廁所而稱讚他。   自從我開始著手規劃如廁訓練,我就已經開始收集各方面的相關資訊和經驗。透過與兒童心理學家、家長、看護人員、專業訓練規劃者和訓練成功者的交談,我把這些重要步驟和重要因素都彙整起來,為大小便訓練打下基礎。 首先,你要確定你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準備好,然後再開始。同樣地,你也要確定自己準備好了沒?如果你還沒有準備好,就別想輕易地從孩子的屁屁上拿走尿布!   何謂成功的便便訓練? 什麼是成功的便便訓練?似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不用去計較誰對誰錯。一般我衡量孩子的訓練成果得視,「有沒有進行過大小便訓練」,還是「已經完成大小便訓練」。 當我訓練自己兒子的期間,我曾詢問其他媽媽,請他們透露一些訓練方面的祕訣。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他們的孩子接受的根本不能稱之為大小便訓練。基本上,還是得由媽媽幫他脫褲子,並要他坐在馬桶上,他才會去上廁所,但是…要等,而且時間也許會很長。因為有時孩子會排便,有時則不會。 上述的大小便訓練看起來像有進展。但即便如此,也要記住,能讓孩子坐在馬桶上,並開始嘗試在馬桶裡排便,對孩子來說,也已經是他便便訓練道路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了。「在最少的協助下,你的孩子可以自己進出廁所、脫褲子、穿褲子,甚至能夠自己擦屁股,然後洗手,那就證明你的如廁訓練已經徹底完成了。」 我要告訴你,當我第一次讀到上述定義時,有很深的沮喪感。我甚至不能讓我的兒子坐在馬桶上,讓他學會使用馬桶好像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這也就是為什麼要慶祝每一步的成功,如果你的孩子能夠做到,並告訴你,他要上廁所,且讓你有足夠的時間把他放在馬桶上,那麼這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名人錄 我對我的孩子傑米和鮑比進行的訓練真是不得了。當他們能夠尿尿在馬桶裡時,我不僅為他們鼓掌,還要表現出很興奮的樣子;同時稱讚他們很聰明,並告訴他們,你們己經長大了,以確保他們覺得他們所做的事情是對的。(保拉.迪尼-美食頻道的美食專家) 何時該開始便便訓練 儘管沒有人規定孩子應該在多大的時候開始進行訓練,但是孩子在2歲半至3歲時就已經準備好了。以前的趨勢是越早越好,但是現在很多媽媽會等到孩子快3歲或更大的時候。   什麼時候孩子的神經系統會對膀胱和直腸有反應,還沒有明確的說法,然而,醫學界一致認為孩子至少要18個月大的時候,才能完全實現自我控制。而孩子的神經網路系統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持續發育到13歲。因此,小學生神經系統的發育不會像大人那樣完善;這也就是為什麼年齡小的孩子有時會尿褲子,而大一點的孩子則很少。   精神病臨床專家及兒科專家希爾維亞.雷姆博士曾經提到,十幾年前,家長比現在更早開始對孩子進行如廁訓練,這種現象是很普遍的。然而,父母要接受比孩子更多的教育和訓練。換句話說,如果父母在孩子15個月左右,就開始進行有規律的如廁訓練,他也許會成功;但是孩子還是無法讓父母知道他何時想上廁所。到兩歲的時候,仍要再進行一次訓練,這時很多孩子已經可以明白地向父母表示他想上廁所了。   專家提示 當你剛開始進行如廁訓練的時候,你的孩子想要大小便的意識能力還沒有完全發育好,這種意識要在訓練過程中慢慢培養。 你說的對 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父母要教會孩子在沒有他們的情況下如何生活。(作家─弗蘭克.克拉克) 你知道嗎? 智力和大小便訓練的年齡間是沒有關聯的。   ★童言童語 在我開始對我的兒子肯進行訓練的時候,我告訴他,「如果你想尿尿的話,在外人面前可以說一號,如果想大便的時候,可以說要去二號。」於是他快樂地接受我倆之間的有趣祕密代碼。 幾個星期以後,我帶他去參加一個教堂的嘉年華活動,肯和我在看別人玩轉輪盤時,一個站在我們旁邊的年輕人把他的籌碼押在二號,當輪盤轉起來的時候,年輕人開始大聲地喊:「二號,二號,我要二號」。肯轉身看著我說:「媽媽,這個人想上廁所了嗎?」   孩子什麼時候準備好進行廁所訓練? 兒童心理學專家認為,孩子3歲左右,再開始如廁訓練對媽媽是有好處的,尤其是在情感和心理上。我同意他們的觀點,但是我經常會懷疑如果沒有尿布的話,我們是否還願意等那麼長時間。我發現,不同的孩子,做好訓練準備的時間也不同,需求相對於年齡來說更重要。   如果使用傳統尿布呢?你可能一想到就覺得恐懼。即使我們從來沒有使用過,但卻可以想像清洗它們有多麼的不方便,就更別說那刺鼻的氣味了。令人矛盾的是,如果使用尿布或者是穿著訓練褲,你的孩子可能比較容易明白大小便和弄濕、弄髒之間的因果關係。   於是,為了讓我的孩子能夠順利進入幼稚園,我焦急地對他進行集訓,我逼自己使用傳統尿布,但僅限在家裡時。不過我兒子還是習慣包著尿布。   最後,我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如果要等兒子主動跟我說,他已經準備好的話,恐怕會遠遠超過我能等待的時間,或者永遠也不會有那一天。多數媽媽一致認為,要等一個嬰兒自己說,「我想使用馬桶」,就像等待一個青少年說,「我要自己打掃房間」一樣。也許會發生,但是少之又少,所以沒有人奢望過。最後,在我判定史賓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作好準備之後,我就決定繼續開始訓練計畫。   ★便便訓練營小提示 二氧化氯漂白劑不會把衣服和床單上的尿味去掉。為了讓它們聞起來清新,就必須把它們泡在含有酵素漂白劑或硼砂中再清洗。(一些有經驗的人推薦廣告產品像 BAC-OUT 活性黴去味去污劑)   你知道嗎? 孩子在2、3歲時,當他們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們會非常高興,並且會對自己的能力和技巧的提高充滿熱情。   專家提示 當孩子快3 歲的時候,他會開始有一些社會認知能力,並想和其他同年齡孩子一樣做一些他能做的事情。如果這時你還沒對孩子進行過大小便訓練,但當他們得知周圍的小朋友都會穿著大孩子的內褲並且使用馬桶的時候,也許會刺激他,讓他想和其他人一樣。 (資料來源:新手父母出版 提供)

寶寶喜歡踮腳尖走路該怎麼辦

2010年01月31日
公開
65

寶寶踮腳尖走路是過度或是異常現象 嬰兒在零到三個月大時,當扶持其站立、腳掌載重時,會產生髖關節伸直、膝關節反曲、踮起腳尖之『支撐反應』。但是過了這段期間,反射動作會慢慢消失,如果孩子仍然經常出現這種現象,顯示其大腦中的『腦神經』發展有問題。這類孩子在走路時,由於腳掌接觸地面而產生原始的『支撐反應』,所以會踮起腳尖,此時孩子為了維持身體的平衡、防止跌倒,其錯誤的姿勢易導致孩子腿部之髖關節彎曲、腳部成為外翻足,久而久之脊柱亦可能發生畸形。 造成踮腳尖走路的主要原因 嬰幼兒學站、學走路均有其一定的發展順序,太早讓嬰兒學站、把嬰兒放入學步車內,都有可能產生揠苗助長的不良結果,會造成幼兒膝關節過度前彎、髖關節明顯外張、腹部及背部肌肉無力等現象。 預防及解決方法 1.勿太早訓練孩子學站、學走路。 2.嬰兒如有髖關節伸直、膝關節過度前彎(外八或內八)、馬蹄足現象(踮腳尖)出現,則不鼓勵孩子在有上述狀況下學習爬行。 3.矯正孩子站立姿勢,調整走路時的重心,並做平衡訓練。 4.鞋內前端墊海綿或毛氈,使腳底與地面的角度小於90度,減低因為『支撐反應』造成的踮腳尖現象。 5.如果以上方法皆無效時,則必須讓孩子在球鞋內穿L型支架,由腳底包到小腿,以消除『支撐反應』。 註: 一般而言,嬰兒學站或學走的過程,經常會出現踮腳尖走路的現象。幼兒在一歲半左右時,會想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行走,探測自己的體能,偶爾踮起腳尖走幾步新鮮一下;或是當父母親帶孩子外出散步時,由於馬路不如家裡的地板那麼的平滑,孩子也會嘗試著踮起腳尖越過崎嶇不平的路段,這些都是屬於正常現象。

收玩具遊戲 媽媽不火了

2010年01月19日
公開
52

〈親子會客室〉收玩具遊戲 媽媽不火了 文�雲霓 孩子們經常對滿地的玩具視若無睹,完全不覺得不把玩具收回原來的地方是不好的,父母真只能認命地跟在後頭幫忙收拾嗎? 「不玩的玩具要收好。」「你快去快收玩具!」「你再不去收玩具我就要生氣了!我數到3,1、2……」有學齡前幼兒的家庭對這一幕可能不會感到陌生,孩子喜歡玩玩具,可是卻很少自己收拾。 小小孩子對玩具的興趣經常不能保持太久,一會兒玩這個、一會兒玩那個,沒有多久,滿屋子都是他們的玩具。孩子們經常對滿地的玩具視若無睹,完全不覺得不把玩具收回原來的地方是不好的,父母常常拿這些既可愛又頑皮的幼兒沒辦法,處罰他們又沒有太大的效果,跟他們說道理他們也不懂。父母真只能認命地跟在後頭幫忙收拾嗎? 試著跟孩子玩收玩具的遊戲吧!父母可以留下原本裝玩具的箱子,或是另外找一些分類的抽屜或箱子,以孩子能完成的收納方式分門別類,並告知孩子各個玩具歸屬之處。接著,就利用各種的道具跟孩子一起玩收玩具的遊戲吧! Point 1:職業扮演遊戲 父母請孩子扮演各種不同的職業,收割的農夫、送貨的貨運、送信的郵差……,選定一個角色讓孩子扮演,說明這個角色的工作大概。 可以利用手邊的各種道具,帽子、圍巾……,把孩子裝扮一番,並讓他們把玩具當成信、包裹、農作物等請他們依照父母的指示(或分類)把玩具一一放進指定的箱子。 Point 2:家庭角色扮演 最簡單的遊戲就是讓孩子扮演父母或是大哥哥大姊姊。說明父母與兄姐是會為自己玩具負責的,並讓孩子扮演收東西的父母或是很負責的小幫手,請孩子幫忙收玩具或做一些簡單的清潔工作。 學齡前幼兒在家經常見到父母在家做家務的狀況,也樂意模仿大人做這些工作。所以利用收玩具的機會讓孩子假扮一下大人吧! Point 3:進球遊戲 這個遊戲很適合收拾積木、玩具、錢幣等小東西。請孩子把玩具箱當成籃框,讓孩子瞄準箱子,把玩具丟進玩具箱。 父母可以在一旁加油或是計分,當然也可以跟孩子同樂,比賽誰投進的多。 Point 4:生活中的各種活動 父母可以在孩子有到超市或賣場買東西的經驗後,假裝收拾的箱子是賣場裡的購物車。 父母請孩子買地上的玩具,讓孩子扮演上街購物的人,把東西一件一件放進箱子裡。 父母也可以選定一個箱子當作垃圾,請孩子把箱子當成垃圾車,孩子扮演倒垃圾的人把玩具一個個丟進箱子裡,一邊哼唱著垃圾車播放的音樂一邊收拾,孩子們一下就收拾完了! <專家一點靈>遊戲也是學習 心理學家Jung曾說:「人只有在玩的時候才是完整的人。」很多大人認為遊戲是單純為快樂而做的活動,對兒童發展沒有太大好處。 但其實遊戲是學齡前兒童重要的學習過程之一,它可以提供可以讓孩子由被動的角色改變成主動的角色(D’Antonio, 1984),也可讓學習與他人合作、分享,表現其創造力及學習社會化的角色( Ryan , 1993 )。 所以,試著讓孩子玩收玩具的遊戲,讓孩子有機會練習對自己與環境的支配,增加他們的想像力,也滿足他們想玩的需求。 雖然由他們做這些工作經常是越幫越忙,也經常沒辦法如大人收拾一般收得十分完美,但藉由收玩具的遊戲,練習自己收玩具,父母不但不用對不收玩具的孩子生氣,也可以藉機教導孩子如何收拾東西。 因此,面對滿地玩具的父母別生氣也別無奈了,試著和孩子一起玩收玩具的遊戲吧! (作者為國小教師)

嬰幼兒的語言發展

2009年05月27日
公開
52

語言:溝通的方式,以口語、書寫、手語、身體的語言、舞蹈以及音樂呈現 語言的目的:溝通,分享觀念、感覺、情緒,和交換資訊,結合團體 口語發展四個基本要素 健康的聽覺器官+發聲器官+豐富且互動頻繁的語言環境+溝通的意願 語言發展 0-6個月練習發聲器官用緩慢清楚的話和他說話+建立對話的型態+重複嬰兒發出的聲音,以表示對他們的回應 6-12個月練習在環境中聽到的聲音母音+子音唱歌+書+給予豐富的字彙+給簡單的指令 12-18個月單子,片語,短句命名敏感期一個字就代表整個意思指物問名稱翻譯者 18-24個月名詞概念化電報式語言不所有有四隻腳的都是狗意識到自己不同於媽媽語言爆發期 24-36個月完整的句子交法結構我代名詞才會出現視自己為獨立的個體語言爆發期 3-6歲口語與書寫閱讀 孩子語言的發展,了解的比說的還多 語言的金字塔 電視對孩子的影響 雙語教學 語言三階教學法 命名:給孩子名稱─這是 重複:教導、連接的階段─給我、指給我看,指出、那一個是 測試(3-6歲才使用):測試階段─這是什麼? 好書推薦 Eric Carl:好忙的蜘蛛、從頭動到腳 五味太郎:小金魚逃走了、話中有話 媽媽,煮綠豆 + 抱抱 + 菲菲生氣了 + 小貓頭鷹 + 門鈴又響了 + 安娜想養一隻狗 + 艾瑪畫畫 + 花婆婆 + 石頭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