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四兄弟的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沒有「糧」的那一天

2008年04月11日
公開
3

更新日期:2008/04/11 01:20 泰國米價三個月內翻漲兩倍;埃及首都開羅北方一百公里處的紡織重鎮大邁哈萊,民眾群起上街頭抗議物價一個內月飆升兩倍;海地首都太子港數千人上街示威抗議,主因也是物價高漲。中共總理溫家寶最近則頻頻至河北省考察春耕情況,同時對內強調「有糧則安」,不過香港已經出現民眾搶糧情況。菲律賓總統艾若育四月八日對菲國人民宣布:「任何人被發現偷人民稻米者都將被送進監牢」。 為穩定菲國政情,美國駐菲大使克莉絲蒂.坎尼則向盟友菲律賓表示:「美國會向菲國輸出足量稻米,確保供應無虞。」但當日美國芝加哥地區稻米報價,最高價格飆漲至每一百磅廿一點六美元,約和台幣每公斤十四點五元,漲幅高達百分之二點九。而台灣白米價格一年來漲幅約一成左右,不過三月釋出公糧已將價格拉回每公斤卅四至卅六元間;相較國際米價波動台灣相對穩定,原因在於百米自給率達九成。不過小麥、大豆、飼料玉米等雜糧主要都來自進口,因此麵粉、食油、畜產品價格這一年價格不斷上升。 這不是突然發生的狀況,因為去年美林證券報告便已指出小麥、稻米及玉米等穀物全球庫存只夠滿足全球人口六十天的需求量。聯合國糧農組織同樣也提出警告:「全球糧食存量為過去廿五年最低水準。」有些人將其歸咎於崛起中的印度象與中國龍,這確實是強化缺糧危機的主因,但缺糧的隱憂其實早在邁入全球化、乃至更早的工業革命開始時就已踏上這險峻的陡坡。 工業革命開始後,以及隨後而起的全球化浪潮席捲下國家疆域模糊了,人員、物資來往呈倍數成長,尤其跨國公司及全球性的生產網絡亦發緊密時,看似狀闊的世界市場儼然成為資本主義者的天堂。並非說要走向保守主義或封閉經濟體系,只不過看著核心國不斷向半邊陲與邊陲者壓榨的同時,不論生在何處的世界公民們,似乎只能夠驀然接受這不公平的經濟結構。 不過更糟糕的狀況出現,起因在於自工業革命開始,人類毫無節制破壞環境與生態的作法造成今日天候異常;地球天然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神話,亦隨著不斷攀升的油價幻滅。為了解決能源問題興起的「生質能源」推廣計畫,反成了缺糧的幫兇。美國的玉米、巴西的甘蔗、東南亞的橄欖油,這些原本計畫解決能源問題的救命仙丹,短短數年內反而成了致命的毒藥。因為,原本用來填飽肚子的玉米少了;原本用來種稻的田拿去種甘蔗;而東南亞為了應付歐洲對橄欖油的需求,大片雨林成了滿足「欲望」的亡魂,過度使用化學肥料也造成當地土地與水污染。 人類不斷追求滿足所有感官與物質慾望的選擇並沒有對錯的問題,只是世界一直在對人們說話。它從天氣變遷開始講起,講到了物種、生態、雨林、冰山與土地,而人們似乎總選擇緊閉雙眼與雙耳,充耳不聞的結果就是接受這土地「公平的回報」。 剛剛光復的台灣,那時再怎麼窮至少都還有蕃薯籤的稀飯能吃。然而現在台灣人要面對的不僅是全球性經濟停滯性通膨危機,沒有「糧」的日子將是另一項更為重大的考驗。因為那早在人類將「破壞」視為「建設」的開始,便已注定我們要承受這歷史共業。除非,我們不再將「工業」與「環境」視為二元對立,並且願意減低滿足欲望的念頭。那麼,剝削的經濟結構才有可能導正,對於世界環境的破壞才可能減少。 你、我也才不用擔心「明天就沒有糧了」。 ●作者角角,中山大學大陸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