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四兄弟的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做個不駡孩子的媽媽

2008年10月09日
公開
32

第一部分:父母一定不能說的話 你的孩子可能在一個方面比不上別人的孩子,但是在另一方面卻遠遠強於別人的孩子。而你,發現了孩子比別人強的這個方面了嗎?比如,你的孩子雖然愛玩一點,但是天性善良,富有愛心,懂禮貌;也許腦子沒那麼靈活,但是很上進,很努力,很正直;也許不善於交際,但是很細心,很獨立。既然如此,為什麼要抓住孩子的缺點不放,而不對他的優點加以讚揚和鼓勵呢? 別動不動就向孩子繳械投降   算了,算了,不過,就只有今天,下不為例。   好了,別哭了,媽媽給你買去就是。   好吧,好吧,這次爸爸帶你去玩,以後不許再這樣耍賴哦。 必須拒絕孩子時絕不「心慈手軟」   童童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裡。做母親的,總覺得孩子沒有父親很可憐,所以他有什麼要求,也盡量滿足。甚至一些無理的要求,能做到的,她也一定做到。童童一直被媽媽這樣寵著,也慢慢有了小脾氣。有的事媽媽不答應,他就耍無賴,使小性子。有一次,睡到半夜,孩子忽然醒了,硬是要吃水果。深更半夜的,到哪兒去買水果?母親為難了。她只能安慰孩子:「現在外面沒有賣水果的。咱們再睡一會,天一亮,媽媽就給你去買,啊。」童童仍然不依不饒,哇哇大哭起來。做母親的最後也火了,把孩子狠狠打了一頓。她也終於明白自己的溺愛害了孩子,也苦了自己。   很多的父母就是這樣自己給自己製造負擔的。   在該拒絕孩子的時候「心慈手軟」,孩子也就在這樣的「妥協」中放任自己,甚至變本加厲。   「下不為例」的話千萬不要說。你給他破例一次,他還會貪心第二次。而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最狠不下心的。等到第二次,說不定又一句「下不為例」就過去了,而忘記孩子已經無理要求兩回了。人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讓孩子嘗到了一次甜頭,學到了乖,後面就沒有罷休的時候。人的慾望也是無限擴大的。有了小小的便宜,還不夠,希望有更多的、更好的。家長能滿足孩子到什麼時候呢?一時的心軟,帶來的是無窮的「後患」。有一天孩子要天上的月亮,難道你也替他摘下來?   一些原則性的事情,不能答應,就是不能答應。比如孩子深更半夜要起來玩耍,要吃家裡沒有的東西,你必須讓他明白,無論他怎麼鬧,這個無理的要求就是不能答應。孩子「碰壁」了一次,知道耍賴也沒有用,那麼下次他也不會再如此了。對於過分的要求,沒有「下不為例」可言。 曾經在公共汽車上,看到這樣一番情景:   一位老爺爺抱著兩三歲的孫子,開心地說著話。說著說著,孩子用小手打了爺爺一巴掌,快活地笑了。大概是覺得這樣好玩吧,他打了一巴掌又一巴掌。啪啪聲不斷響起。爺爺的臉都被打紅了。可是他竟半點阻止孩子的意思也沒有。車廂裡很多人都露出鄙夷不屑的神情。   孩子能這樣寵嗎?做爺爺的再疼愛孫子,也用不著如此犧牲自己的臉,讓孩子對自己使用「暴力」吧?家長如果都這樣做孩子的「奴隸」,讓孩子隨便打,讓他怎麼高興就怎麼著,那麼培養出來的就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小「暴君」啊! 不要做「好好家長」「好好家長」   的確容易做。自己省心,孩子也高興。說一句「算了算了」「下不為例」,落得輕鬆。不必費很多口舌跟孩子講道理,也不必費盡心思讓他停止哭泣。「暫時滿足他的要求,下次不由著他性子就行了。」不少父母總是這麼想,可事到臨頭,還是犯同樣的毛病。   碰到一些會撒嬌或者平時比較聽話的孩子,父母更是經不得一磨。「媽媽,只有這一次,你就答應我吧。」「爸爸,下次我再也不要了,我保證!」一聽到這樣的話,父母的心立馬就軟下來了。「好好家長」容易做,但是孩子可不是這麼教育的。   父母的妥協與放任,也往往讓孩子做事半途而廢。比如孩子練鋼琴練到一半,就央求媽媽讓他玩一會。本來媽媽不許的,但是經不住孩子軟磨硬泡,只好說:「好吧,好吧,去玩一會,下次不許這樣。」可是有了一次,下次他又故伎重演。最後父母也懶得去管。孩子也許就從此乾脆不練琴了。   事事順孩子的意,孩子就會認為父母會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甚至認為父母是在怕自己。於是,他想怎樣便怎樣,父母也半推半就,更讓他有恃無恐。惡性循環下去,你就等著有一天他真正無視你的存在,不把你當一回事吧。趾高氣揚慣了的他,處身社會的時候,如此自私和無理,又怎麼去與人合作?   小時候在家裡有父母寵愛,長大了,旁人不再給予他這樣的「關心」,孩子會變得消極、絕望和無助。也可能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任何一種結果,都不是父母所期望的吧。 語帶嘲諷會寒了孩子的心   老是心不在焉,說不定哪天腦袋也會忘了帶回家!   真是豬腦袋,連老師佈置的作業都記不清楚。   哎呀,竟然主動念起書來了,真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   喲,得了滿分,可真是讓人吃驚啊。 嘲諷是惡毒的武器   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那些平時口才不怎麼樣的父母,一旦挖苦起孩子來,可真像是有非常好的天賦。   「今天主動來幫忙啊,是吹的什麼風啊!」   「同一件事你到底要我重複多少次才能做得好?你是聾了嗎?」   「你可真聰明呀,十道算術題就有九道算錯了!」   聽聽這些話吧。本來只需說聲「謝謝你的幫忙」、「我只說一次,你要聽好」和「算錯了沒關係,重新來」就可以了,可是做母親的偏偏要語帶譏諷,把話說得酸溜溜的。   這麼做的父母沒有意識到,這種話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人身攻擊。用這樣尖酸刻薄甚至冷酷無情的語言來傷害孩子,它不是一種「惡毒的武器」是什麼?它傳達出的信息就是對孩子的不信任,對他取得的成績的蔑視,對他的人格的侮辱。它就像一把利劍深深扎進孩子幼小的心靈裡。   家長或許不知道這種由語言帶來的傷害,比起皮肉上的痛楚,造成的後果要更為嚴重。因為無法一眼看到內在的傷痕,所以我們往往忽視語言帶來的傷害,尤其是用嘲諷這樣「惡毒的武器」帶來的精神上的創傷。哪怕這種語言「攻擊」停止了,傷害仍會在孩子內心繼續存在,像一個巨大的陰影籠罩孩子一生。 你打算傷害孩子到什麼程度?   父母說出酸溜溜的話,也許本意並非是想挖苦孩子,但是一開口就忍不住把話說成諷刺意味的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父母往往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覺得自己有資格說任何話,孩子只有聽的份兒;無論說什麼,都是為孩子好。這種自以為是,完全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自尊和感情。   孩子也是一個人,他也有自己的感情和尊嚴。被人揶揄,小孩子也會心情沮喪。作為父母,應該以溫和的態度去對待孩子。   有的父母特別喜歡故意嘲笑孩子幼稚,以為這樣可以激勵孩子。比如,四、五年級的孩子把簡單的算術題算錯了,做母親的就馬上說:「你是個一年級的學生吧,這樣的題都不會做。」這麼說話的母親應該想想,如果別人批評她做事像個小孩子一樣幼稚,她是什麼心情?由己及人呀,在同樣性質的事情上,你做父母的都不能忍受,更何況孩子?你自己既已知道這樣的羞辱傷人的心,為什麼還要將它加之於孩子?   一個小孩子,與大人和大孩子相比,本來就有個子小、力量弱、知識少等不可避免的劣勢。他內心裡有著想成為大人或者想跟大人一樣威風的願望。倘若大人經常嘲笑孩子幼稚,把他看成他恰恰不想成為的那類人,那麼孩子內心的這種「不如大人」的意識會變得強烈,很可能使他真的無法擺脫幼稚。明明一個五年級的孩子,你說他像一年級的學生,那就是說他在退步,孩子的理解往往就是這麼簡單。如果孩子天性敏感,這樣的話更是無形的刀,會深深刺傷他的心。在這種心理暗示下,孩子的心理很可能處在幼稚階段徘徊不前。   孩子犯了他這個年齡不應犯的錯,父母最應該做的,就是給予引導和鼓勵。比如說做錯了簡單的算術題,你可以對他說:「這麼簡單的題都做錯了,自己找找是什麼原因,下次不要再錯。」你要對他的錯報以平淡的態度,其實,這也的確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要是一開始就否定孩子,那麼他哪裡還會有繼續努力的熱情?父母教給孩子的,應該是一種為人或者處事的方法,讓孩子能夠舉一反三。   要是你想讓孩子的潛力得到展現,想讓孩子的才能得以盡情發揮,那麼,如果孩子有錯,就請你用坦率的態度幫他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如果孩子取得進步,就請你用坦率的讚美言辭鼓勵他繼續努力。把嘲諷一類的字眼統統扔掉吧! 不信任就是不尊重孩子   就你那破鑼嗓子,還想當歌星?做夢吧!   別逞能了,你哪會做這個。   這麼簡單的都不會,看你將來怎麼辦!   小孩子懂什麼,一邊玩去。   你怎麼知道孩子不行?   「奇奇,你將來想去做什麼呀?」爸爸問。   「我要當中國最好的大學校長!」奇奇很認真地回答。   一旁的媽媽冷笑一聲插話了:「切!你那五門有三門不及格的成績還想當校長?」   奇奇想起這次期末考試的成績,不禁低下了頭。   拿破侖說過一句話: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世上的事,只要肯努力,就有做到的可能。重要的是,首先你要有這樣的理想。   你能想像的到上面的事例中,媽媽的話會怎樣打擊奇奇的自信心嗎?孩子要當大學的校長,跟他現在的成績有必然的聯繫嗎?理想和現實,肯定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倘若連個理想也沒有,又何來奮鬥的目標和動力呢?本來應該受到鼓勵的孩子,卻遭到媽媽的一頓搶白,他心裡肯定不是滋味。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改變。用靜止不變的眼光來看待孩子,是很不科學的。作為父母,哪怕你瞭解孩子的性格、能力、天賦,也無法斷定孩子將來一定能做什麼,一定不能做什麼。   與其打擊孩子的自信,不如給他一份希望。   你就那麼吝嗇自己對孩子的信任嗎?   通常地,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   一是嘲諷孩子的幼稚。經常對孩子說:「小孩子不懂事,瞎摻和什麼?」   二是嘲笑孩子相貌、能力等缺點。如對孩子說:「你個子小,就別做籃球明星的夢了。」   三是打擊孩子對未來所萌生的希望。如開頭舉到的例子。   想想,父母對孩子連這種最基本的信任都沒有,還如何能教育好孩子呢?經常被父母如此「打擊」的孩子,又怎麼能夠健康成長?無論什麼年齡的孩子,被父母否定未來,都會感到難過、沮喪,嚴重的,還可能從此消極下去。   如果父母換一種完全相反的態度,結果就會大不相同了。   信任,是一種很巨大的力量,它能使人產生強烈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充分發揮潛能,克服重重阻力,到達成功的頂點。獲得信任的人,會覺得身後有強大的力量在支撐著自己,雖然是無形的,但卻是精神上的莫大安慰。   同時,信任也是一種尊重。如果你對孩子說「你當然可以的,媽媽相信你」,那麼這就是對他的價值和能力的肯定。雖然他可能還無法意識到這一點,但是他肯定明白自己是受到了「重視」。而這,往往可以激勵孩子為他的目標付諸努力。一旦孩子有了「今後總會有成就」這種希望,他就會產生主動做事情的積極性。   在信任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充滿自信,信任的力量正在於讓孩子覺得「我能行」。你每天早上總是不忘提醒孩子帶這帶那,結果他反倒丟三落四。孩子本來有能力自理,你的嘮叨卻使他失去了自信。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一句話,好與壞,都會成為他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的話。所以,即使開玩笑,也要避免說具有負面影響的話。 不要侮辱孩子的人格   你真的很沒用,你到底能做什麼啊?   天天都把衣服弄這麼髒,看看你,跟個叫花子似的。   你將來就配給人家刷盤子吧!   你是豬吧?   即便是父母,也無權侮辱孩子的人格   「笨得跟豬一樣!」   「你簡直一點用都沒有!」   家長氣極的時候這樣的話容易脫口而出。孩子是自己的,大人覺得有權罵,而且口不擇言,有時故意說惡毒的話來解氣。   做父母做到這個份兒上,真得好好反省一下。   孩子再怎麼錯,也不至於否定和侮辱他的人格。是的,也許孩子還沒有人格意識,但是他會為這樣的話感到屈辱,會覺得自己的心靈被刺傷了。這樣的傷痕也許一留就是一輩子。   孩子做了錯事,就事論事已經能夠教育他,為何要牽扯到人格尊嚴上去?難道你罵孩子「跟豬一樣笨」,他以後就可以變聰明了?既然對孩子有害無益,又何必說些不中聽的話來傷他的心?   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張臉。孩子雖小,他也是人,有自尊心,希望獲得肯定與讚揚,不喜歡被罵。難聽的話他未必聽不出來。孩子來到這個世上,就表明他是個獨立的個體,他的人格神聖不可侵犯。 別讓一句話毀掉了你的孩子   別人侮辱他,取笑他,也許孩子不會當一回事,可是,連自己最依賴的父母都這麼罵,他還能對自己有什麼信心?   有的孩子生性敏感,哪怕是父母說的玩笑話,也當成了真。父母說一句「你笨得跟豬一樣」或「一點用也沒有」,他可能就會在心裡想:「我真是太笨了,這點事都做不好。」「唉,我怎麼這麼沒用呢?」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父母的話會對孩子起到強烈的暗示作用。   說「笨得跟豬一樣」,就相當於告訴孩子「你已經笨到極點」,暗含有「無藥可救」的意思。而「你一點用也沒有」這樣的話更是把孩子所有的能力都否定了。經常說類似的話,孩子會逐漸地對自己失去信心,無法正確認識自身的能力。這都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在今後的生活中,面對機遇的時候,他可能因為不自信,還沒開始嘗試,就主動退縮了。   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強,老是被父母這樣罵,他會因為人格的傷害而記恨父母。發展下去,可能出現性格缺陷。等他長大了,對自尊與人格的過分敏感,很容易讓他發怒而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   要是你真那麼愛自己的孩子,就把這些帶侮辱性的字眼從自己的話語裡清除乾淨。 嘮嘮叨叨只會令人厭   去學習,聽到沒有!今天你已經玩了很久了,從上午開始玩到現在,總該花點心思在學習上吧。還坐在那裡不動,我說的話你到底聽到沒有啊?你到底去不去?還不去是吧?……   媽媽說的話你總是不聽,現在吃到苦頭了吧?以後看你還不聽話!喂,我說的你到底聽進去沒有?你要是再不聽,下次只會吃更大的苦頭。到時候可別怪媽媽沒提醒你…… 老調重彈不起作用   人們對於自己擁有的、隨時可聽可看的東西,常常缺乏熱情的關注,並逐漸把它忽略掉了。也就是說,對於不是惟一的東西,人們往往不會重視和珍惜。   那麼你可以想想,如果在孩子的耳邊老是重複同樣一句話,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物以稀為貴,相信說話也是這個道理。   常有母親抱怨:「我家孩子老是不聽人說,真讓人操心。同樣的事要說幾遍才聽得進去。」究竟是孩子不聽話,「同樣的事要說幾遍」,還是「同樣的事要說幾遍」,孩子才不聽話?既然那些話隨時都能聽到父母講,今天沒注意,明天還可以再聽,當然也就心不在焉了。   還有的母親發牢騷說:「我那孩子,不管你說多少遍,他根本理都不理,跟沒聽見似的。」做母親的不覺得自己很多時候是說過了頭嗎?天天跟個破錄音機似的在孩子耳邊嘮叨同一個問題,他不煩才怪呢。任誰也受不了呀!   老調重彈,反反覆覆說同樣的話,會讓人產生一種習慣性的模糊聽覺,也就是明明在聽,卻根本不入心裡去。這是長期重複聽同樣的聲音而產生的一種心理上的不在乎。所以,做父母的,不要老是只怪孩子不聽話,也該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嘮叨了。 重要的話只說一次   老調重彈到最後就導致一種惡性循環:父母太嘮叨,孩子不願意聽;因為孩子不聽,父母就不停地說。而說得越多,孩子越討厭。   於是,就出現這樣的情況:有時孩子看起來好像是在認真地聽,但是你很快就會發現他根本什麼都沒聽進去;有時聽進去了,但是很快就忘了;就算沒有忘,也懶得按照吩咐去做。因為不重視嘛,就不當一回事。   說起來,這事也的確夠惱人的。但是,既然已經發現嘮叨不奏效,就應該及時改變「策略」。把要嘮叨的事鄭重嚴肅地告訴孩子,也許會取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如果要囑咐或提醒孩子做什麼,與其這樣嘮嘮叨叨,累己累人,不如告訴孩子,「你聽好了,這話媽媽只說一遍。」首先在心理上讓孩子有一種必須重視的意識,那麼他就會集中注意力來聽父母後面要說的話。   比如,你要提醒孩子「吃飯前一定要先洗手」,只需要預先聲明「聽好了,媽媽不說第二遍」,孩子肯定不會心不在焉地聽。   要是你有一些很重要的事需要向孩子交代,那麼最好是找個合適的時機,和孩子面對面坐下來,心平氣和,嚴肅認真地告訴孩子。這樣的態度,會讓孩子覺得這件事非同尋常,是必須重視,必須做好的。   還有,盡量避免自己在工作或者特別忙碌的時候交代孩子什麼事情。你自己對吩咐的事情都是這樣的態度,孩子怎麼可能重視它呢? 小貼士 孩子喜歡什麼樣的父母   一項對600名中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這樣的父母:   ★不但是長輩,而且是朋友;   ★能夠容忍孩子的小毛病,少發脾氣;   ★多留一點時間和孩子在一起;   ★平等與孩子交流;   ★不擅自替孩子做決定,事先徵求孩子的意見。 別把孩子比來比去   你看隔壁的小明,一直都那麼聽話,你怎麼跟人家比啊。   你怎麼不學學你姐姐,整天就知道玩啊玩的。   人家的孩子一回家就複習功課,你就知道玩遊戲!   你就不能像…… 為什麼非要把孩子比來比去   明明放學回家,一放下書包就打開電視,因為待會有他最喜歡看的動畫片。正在準備晚餐的媽媽見孩子回來就顧著看電視,有點生氣,忍不住數落起來:「你就知道看電視!作業做了沒有啊?你看弟弟多聽話,一回來就做功課,做完了還幫我出去買東西。你跟他比比,還像個哥哥的樣子嗎?」「是啊,是啊,什麼都是弟弟好,那當初你幹嗎要生我?」明明生氣地喊起來。他就是不明白,為什麼同樣是媽媽的孩子,弟弟老是受到表揚,而自己總是挨罵呢?難道自己就真的一無是處,真的這麼多餘嗎?媽媽的話真的很傷他的心。   這只是很多例子中的一個。如果你是一位母親,你能理解孩子遭到這種數落時的心情嗎?   家長們罵孩子的時候,最容易拿孩子同其他的孩子做比較。   「你弟弟比你聽話多了。」   「人家怎麼能考滿分,不是一樣在聽課嗎?」   當孩子被這樣罵的時候,他也知道父母說的是事實,無力反駁和辯解,所以往往會感到氣餒,對自己喪失信心。尤其是在一個家庭中,當一個孩子被作為另一個孩子的標準時,時間一長,被比下去的孩子就會不自覺地把自己排除在這個家庭之外,認為自己是「多餘的」,是「沒用的」,甚至認為父母不愛自己了。他們很有可能產生這樣的心理:   「唉,反正我不管做什麼都比不上弟弟。」   「看來,我在這個家裡完全是多餘的,媽媽根本不喜歡我。」   孩子一旦產生了這樣的想法,自卑感會越來越重,會越來越沒有鬥志和熱情。也許他本來可以成為一個很有出息的孩子,但是因為這種自卑,長大後自暴自棄,一無所成。我們說,父母一句話,影響孩子的一生,並不是危言聳聽啊。   孩子犯了錯,父母批評可以,但是千萬慎用言語,千萬不要把一個孩子作為衡量另一個孩子的標準。家長自己也有過童年,難道你們小時候就喜歡聽這種話嗎?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性,如果他完全像另外一個孩子,他就不是他了。 每個孩子都是一塊璞玉   不管你是父親還是母親,不要老是羨慕別的孩子怎麼怎麼聽話,怎麼怎麼聰明。每個孩子都是一塊尚未雕琢的璞玉,都有成為人才的可能性。而這塊玉是放出光芒,還是失去光彩,就得看父母如何教育了。一句話可以造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掉一個人。   人與人是不一樣,哪怕是親兄弟姐妹,也會存在性格、能力、天賦等許多方面的差異。你的孩子可能在一個方面比不上人家的孩子,但是在另一個方面卻遠遠強於別人的孩子。而你,發現了孩子比別人強的這個方面了嗎?比如,你的孩子雖然愛玩一點,但是天性善良,富有愛心,懂禮貌;也許腦子沒那麼靈活,但是很上進,很努力,很正直;也許不善於交際,但是很細心,很獨立。既然如此,為什麼要抓住孩子的缺點不放,而不對他的優點加以讚揚和鼓勵呢?   而且,大人眼中的好與壞,是比較主觀和簡單的。孩子的能力會以很多種方式表現出來,做父母的可否明白這之間的差別呢?對孩子沒有全面而準確地瞭解就下結論,這是非常愚蠢的。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不公正的。   許多父母都喜歡光憑學習成績來評價和比較孩子。成績優異的,給以讚揚和獎勵;成績差點的,不是責罵,就是嘲笑。要知道,成績往往只能代表智力,而不能證明孩子的品格、性情及其他潛在的能力。它只能當作評價孩子的一項指標而已。如果你的孩子成績沒別的孩子好,你可以對他說:「雖然你現在成績沒他好,但是你很努力,努力了就會取得好成績。」你的側重點在鼓勵,而不是比較,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這樣的話傷孩子自尊   給我滾!就當我沒有你這樣的兒子!   你以為你是誰,你可是我養大的!   媽媽不要你這種不聽話的孩子,現在馬上給我滾出去!   你簡直一無是處!   你很討厭! 愛你的孩子,首先給他尊嚴   「養個你這樣的孩子,我真是倒了八輩子的霉!」   「你可是我養大的,有本事別讓你老子養著你呀!」   ……   父母動怒的時候,往往口無遮攔。因為是對自己的孩子,覺得有資格罵,所以多難聽的話都能說出來。有時覺得說得越難聽,越能提醒孩子注意。哪裡想到,許多話是有嚴重後果的,絕對不能說出口。上面列出的,可是禁語中的禁語啊。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什麼?是尊嚴!如果連自尊也隨便被踐踏,他還算一個獨立的人麼?孩子雖小,但一樣有生存的權利、做人的尊嚴。忽略孩子的基本權利,這樣的父母是不合格的。   很多父母可能會說:「孩子是我生我養的,我怎麼不能說他?」沒錯,是你給了孩子生命,給了他生存的保障,但是生他是你自願的,養他是你的責任。孩子不是你的附屬品,也不是你的奴隸,你有什麼權利剝奪孩子的尊嚴呢?   靜下心來想一下,如果你在父母的辱罵中成長,你會是什麼心情?如果你曾經有過被踐踏自尊的痛苦,那麼不要再把這種痛苦加在你的孩子身上。   自信、自立的基礎是自尊。一個在羞辱中長大的孩子,他的自尊是殘缺的,他的內心是自卑的,將來,他如何有信心面對生活和事業?一個從小失去尊嚴的孩子,長大後會堂堂正正做人,抬起頭來走路嗎?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將來像奴隸一樣,那麼就把自尊還給他! 他是你的孩子,但是你無權傷害   話說回來,孩子犯再大的錯,也不必用惡毒和刻薄的言語去責備,好像要一句話置孩子於死地一樣。況且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的錯,而不過是做父母的自己心情不好,遷怒於孩子。   「你不想想是誰給你飯吃!」   「給我記著,你是老子養大的!」   聽聽這話吧,簡直就是一種「威脅」。孩子聽到,心裡會怎麼想?也許他還沒有關於「自尊」意識,可是這話會讓他感到自己是個沒用的人,是個累贅,可又無力改變這個現實。這種矛盾的心理會讓孩子惶恐和無所適從。這樣的情緒壓抑得太久,必定會化為憤怒,總有一天會爆發出來。那時,很可能會有嚴重的後果了   有些孩子太小,也許就乖乖順從了父母,但並不表示他認同了父母的話,而是因為內心的恐懼,害怕被父母拋棄。在這樣的心理壓力下,孩子很難健康成長。   事實上,未成年的孩子被父母撫養,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父母卻把它當作是一種負擔,當作一種向孩子炫耀和示威的借口。這種行為很可恥!想想,誰不是由自己的父母撫養成人的?   「滾吧,滾吧,滾得越遠越好!」   這句話也是很多父母的「口頭禪」。一不順心,就讓孩子「滾」。當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東西呀?如此簡單一個字,你想想,有多少侮辱、蔑視和嘲諷的成分?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這樣的責罵不是太過分了嗎?   還有的孩子比較黏人一點,有時喜歡賴著父母。這個時候家長不耐煩了,就會一把推開孩子說:「你知不知道,你很討厭!」你不願意陪著孩子玩也就罷了,為什麼還要說這樣的話來傷害他的自尊心?這會令孩子因為父母厭惡自己而憂慮。他未必知道父母討厭自己什麼,也不懂分析父母只是不喜歡他黏人這個行為,而非討厭他本人。如果父母不加以解釋,就會在孩子心裡留下陰影。   小孩子往往依靠父母來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從父母那裡獲得關於人和人生的認識,所以父母給予孩子信心和信賴,非常重要。可是父母們卻經常說許多貶損和否定的話,而從來意識不到它的傷害和嚴重後果,這是多麼讓人擔憂啊!   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將來有出息,那就謹慎自己的言辭吧。貶損的話,一句也別說。時刻記住:孩子是你的,但是你無權傷害。 知識比分數重要   這次考試得了多少分?排第幾名?   怎麼又只考了這麼點兒分?   除了分數就不能問點別的?   做學生的,都知道流傳甚久的一句話:「分,分,學生的命根。」在學校裡,老師看重的是分數;回到家裡,父母問得最多的也是分數;親朋好友來了,問的還是分數。成績好的孩子,倒覺得沒什麼;成績差一點的,簡直就無處藏身。   是啊,孩子們也不明白:為什麼從來只問分數?   「最近考試了沒有?得了多少分?」   「這次考試在班上第幾名啊?」   有的父母也許並不是在意分數,而是以這種方式來表示對孩子的關心。誰知倒弄巧成拙了。在孩子聽來,它只是讓人感到厭煩的一句話罷了。張口考試,閉口分數,聽得耳朵都快起繭子了。就不能例外一下,換點別的東西問?   你大可以換個角度,問問他這次考試的題目難不難,有些什麼題目。要是考語文,可以和孩子討論討論作文;要是考英語,可以讓他講講試卷上有趣的故事。也可以打聽一下他最近學到了什麼新知識,班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學習有沒有碰到困難,是如何解決的。甚至可以跟他討論學習中的某個問題,既幫助他思考,又能從側面瞭解他的學習情況。   如果你實在想知道孩子的成績,可以直接對孩子說:「讓媽媽看看你的試卷,可以嗎?」你的溫和平靜的語氣,會消除孩子的顧慮。只是,不管你看到孩子的成績如何,都不要毫不客氣地責罵他。你陪著他,幫他找出錯誤,分析原因,這才是一位好家長應該做的。   僅僅問分數和名次,就好像是例行公事,這樣的語氣和態度只會讓孩子覺得你除了看重表面的分數以外,對分數背後的學習過程和艱苦努力漠不關心。   根據教育專家的理論,對於中小學生而言,兩個方面的教育很重要:一個是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一個是教孩子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做到這兩點,孩子的學習成績自然會好起來。 分數不是衡量孩子能力的惟一標準   考試是檢驗孩子學習情況的一種手段,它是一項比較單一的檢測。這基本上是對孩子學到的書本知識的抽查。   分數永遠只是個形式,是一個非常抽像的東西。它不能證明孩子真正學到了多少知識,也不能證明一個孩子的品格與所有才能如何。它不是衡量孩子聰明與否的惟一標準。   分數並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一個孩子的能力。有很多孩子平時學習特別好,各方面能力也不錯,但是一考試就考砸了。還有一些孩子,平時小測驗沒問題,但是到了升學考試這樣的關鍵時刻,就發揮失常。這就是一個心理素質問題,考試怯場,就無法發揮自己的正常水平。   另外,隨著大家對分數的越來越重視,許多學生學會了弄虛作假,並且「發明」了無數種手段在考試時作弊。這樣的招數有時連老師都瞞過去了,更別說家長。對於這樣有水分的分數和名次,父母們又作何感想呢?你還打算兩隻眼睛只盯著分數嗎?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並沒有很高的文憑,但是他們一樣有所成就。不是說文化知識不重要,而是說,我們不能忽略了孩子的全面發展。除了分數,他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他的品德修養,他的性情習慣,都是影響孩子一生的東西。   僅僅憑一個分數就來判斷孩子是否聰明,那只能說你是個目光短淺的家長。   當然了,也不能完全地把分數拋在一邊。父母要學會通過分數判斷孩子學習的情況。如果他考得特別不好,你要和他一起分析原因,而不是一見分數太低就加以責罵。如果他考得好,也應拿出試卷,就某些問題和他討論,以鞏固他所學的東西。 讓孩子把話說完   住口!   不用解釋了!   不要再說了! 為什麼不讓孩子把話說完: 這裡先來看一段資料:   「父母讓我們住口,而他們卻整天喋喋不休。」   「父母太小瞧我們了,一點也不給我們講話的機會。」   「為什麼讓我們閉嘴?我們心裡有許多話要說給父母聽呀!」   不久前,一所社會咨詢機構對兩千名在校學生做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住口」是孩子們最不願意聽到的父母說的話之一。   是啊,為什麼父母自己老是嘮叨不停,而不給孩子自由表達的機會?把孩子的嘴巴封起來,然後自己說個不停,這也未免太不公平了。   常常有這樣的情況:父母決定了一件事,孩子持有反對意見,剛說了一兩句,父母就聽不順耳了,喝令他「住口」。父母老是覺得孩子不懂事,輪不到他們說話。其實,孩子從他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往往有獨到的見解,哪怕孩子氣一點,也的確可以啟發父母,彌補父母的決定或認識的不足。   有時是孩子犯了一個小錯,父母憑著自己瞭解的情況對孩子的行為做出評價,而孩子據理力爭地申辯。這時做父母的氣上加氣,心想:「你犯了錯還狡辯?」於是,對孩子一聲斷喝:「不用解釋了!」你能想像的到孩子這個時候有多委屈嗎?哪怕事後你為冤枉了孩子而向他道歉,但對他的傷害仍然已經造成。法庭審問犯罪嫌疑人還給其申訴的機會呢,怎麼做父母的就不能容忍孩子為自己的過失辯解? 父母不讓孩子把話說完,往往是出於這樣幾種心理:   ★第一,孩子的話說到自己的痛處,讓自己覺得沒面子。所謂童言無忌,孩子總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沒什麼忌諱。父母不妨抱著輕鬆的心態聽聽孩子怎麼說,或許自己也能受到啟發。   ★第二,總認為自己是對的。這樣的父母屬於頑固型,不聽解釋,不聽辯解,老認為孩子是在找借口。長期如此,孩子就會慢慢習慣了沉默,哪怕是面對冤屈,也緘默不語。一個不會據理力爭的孩子,很難適應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   ★第三,覺得小孩子不懂事,沒有耐心聽孩子說。其實,孩子的思維比大人簡單得多,往往能從複雜的事情中看到本質的東西。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   孩子也有話語權,他想說話的時候,父母應該給他機會表達。   你會發現,老是被「住口」二字打斷話頭的孩子,慢慢就變得沉默了,他也就懶得跟父母說話交流了。這是因為父母的「禁令」讓他覺得自己的意見根本不受重視,說了也是白說。而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孩子的自我表達能力便會逐漸降低。這對於他的成長和人生都是非常不利的。   而老是聽到「你不用解釋」的孩子,會漸漸習慣了放棄為自己辯解的權利,會背著很多的冤屈,一個人默默承受。而這樣的重負很可能讓他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所以,你給孩子發表意見的機會,也就是在避免上面提到的種種不良後果。其實,聽孩子把話說完,又能浪費你多少時間?而你又多了一個瞭解孩子的機會。你可以根據孩子說的話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他理解有偏差的地方,你可以糾正;他看法片面的時候,你予以補充。這樣,孩子的判斷能力和思維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當然,除了在他想說話的時候,讓他盡情地說,還要在他沉默的時候鼓勵他說。因為有的孩子根本沒有為自己辯解的意識或者膽量。鼓勵孩子說出心裡的想法、不滿或者委屈,會讓他變得善於思考,也會使他的自主意識和表達能力得以增強。 恐嚇威脅孩子是愚蠢的做法   要是再不聽話,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去。   再哭?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   再哭,讓狼把你叼走!   還敢撒謊,我撕爛你的嘴巴!   走不走?不走我走了! 孩子更需要安全感: 記得曾經見過這樣的場面:   一位母親在路邊哄孩子。小孩子不聽勸,拚命地哭。母親說好話,給他東西,都不管用。最後,母親實在不耐煩了,大聲說:「你還哭不哭?再哭我就走了!」並做出要走的樣子。孩子哭得更凶了。母親二話不說,扭頭就走。孩子見媽媽真的走了,不要他了,慌了神,趕緊追上去,邊哭邊喊:「媽媽,不要扔下我,我不哭了……」   這樣的場面看著是很令人心疼的。這位母親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非這樣對孩子不可嗎?父母是孩子最依賴的人。孩子從出生起,就對父母有特別的眷戀,同時也有著沒有父母就不能生存的潛在不安感。心理學上管它叫「基礎不安」。不管孩子是否懂事,他的心裡,都經常有「爸爸媽媽會不會不要我」這樣的擔憂。在這種心理背景下,還對孩子說「你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之類的話,他的潛在不安會加劇,易於受到大人無法想像的打擊。這種精神上的不安,很可能會讓孩子做出極端的舉動,比如自殺。到這個時候,父母後悔就太遲了。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有時並不明白父母只是為了哄他而說出恐嚇的話,並非真的不要他或不愛他。作為父母,應該明白,恐嚇和威脅是一種很愚蠢的手段,它不但不能讓孩子變得聽話,而且會傷害孩子的心靈。   孩子需要的是一種安全的環境,包括身邊的和心靈的。 如果不想毀掉孩子,就不要恐嚇他   每個人都會有恐懼的心理。這種恐懼又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然的本能反應,即對於危險的恐懼。另一種就是神經性的憂慮,即一個人在沒有遇到危險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無端的害怕,可能說不出理由,也可能說出了,在常人看來不足以引起恐懼。小孩子最容易產生這種神經性的恐懼。所以,家長不僅不能恐嚇孩子,以免加深孩子的恐懼,還要以正確的方法教育他,使他不致於產生無謂的恐懼心理。   孩子不聽話時,如果你對他說:「你不聽媽媽的話,就讓妖怪來捉你!」這的確比費心地向他解釋為什麼要聽話、怎麼才算聽話容易得多,可是,它產生的後果卻是許多家長始料未及的。   千萬不要用醫生、警察、老師及其他讓孩子害怕的人去恐嚇他。一個怕醫生的孩子,生病的時候是不會跟醫生合作的;一個怕警察的孩子,即使他迷路了,他也不會去問警察;一個怕老師的孩子,怎麼可能安心聽老師的課?   所以,易於造成孩子精神不安的話,千萬說不得。   孩子的心裡有不安的土壤,重則會萌發出許多的恐懼,並可能最終演繹為不幸;輕則無法集中精力學習,性格壓抑。而這,就相當於毀掉了一個好好的孩子。

父母應該常說的話

2008年10月09日
公開
21

第二部分:父母應該經常說的話(上) 你是否在心裡拿自己的孩子同別人的孩子比較過,遺憾於孩子的短處,而對他們的長處卻視而不見?你是否在嘴上說著「你能行」的時候,心裡卻還是很不情願讓孩子嘗試去做他想做的事?你是否在孩子嘗試做一件事的時候,一邊說「你能做好」,一邊忍不住地伸手幫忙?如果是,那麼只能說,這種賞識是你討好孩子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真心實意地要讓孩子學到什麼東西。 別哭,告訴媽媽是什麼原因   到底是怎麼回事,好好說給我聽聽。   先告訴媽媽,發生了什麼事?   孩子哭泣時,最好的安慰就是聽他傾訴。   做父母的,最怕的就是孩子哭。孩子一哭,趕緊安慰:「別哭了,乖。」如果他根本不聽,哭得更厲害,家長立即就不耐煩地呵斥:「哭什麼!不許哭!」很少有家長肯耐心地聽孩子傾訴。   一個朋友講起自己的小時候時,總是會提到一件事。   有一天,家裡來了客人。他和哥哥在房間裡去玩。本來玩得好好的,但是因為搶著看一本漫畫書,兩個人打起來。他被哥哥推到地上,漫畫書也給搶走了,忍不住大哭起來。母親進來把他帶到客廳,拉到自己身邊,溫和地問他:「怎麼回事呀?說給媽媽聽聽。」於是他邊哭邊把事情的經過講了一遍。母親耐心地聽他講完,然後替他擦乾眼淚說:「兄弟倆應該互相謙讓,漫畫書讓哥哥看完你再看吧。他有不對,媽媽再找他談。」   「你不知道,當時我還以為母親要大罵我們一頓呢。因為我看到父親在一邊已經要發火了。之後很多年我都記得這件事,覺得母親很寬容、很理解我們,允許我們訴說委屈。現在我也這樣教育我的孩子。」說起當年的事,朋友仍然感慨不已。   孩子哭鬧,多半是受了委屈或者某種慾望得不到滿足。作為家長,只說一句「不許哭」、「哭也沒用」來強行禁止孩子哭泣,是非常不負責任的,也是沒有效果的。他既已心裡不滿,你卻還要不問緣由地斥責,不是讓他更難過更委屈嗎?   無論如何,你必須得先弄清楚孩子哭泣的原因。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聽他慢慢訴說。並不需要很多附加的安慰,做父母的只要用一雙耳朵去聽就夠了。   心理學上,有一種「淨化」原理,很值得借鑒到家庭教育中來。當一個人受到委屈或者某種慾望得不到滿足而無法發洩時,心中的怨氣和不滿會越積越多,一旦爆發,不定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但是,如果給他機會傾吐不快,他便能委屈盡釋,也不再堅持滿足原來的要求。這時父母要做的,不是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分析和判斷,而僅僅是做一個聽眾,幫助孩子敞開心靈,發出怨氣。   這種方式,能夠讓孩子慢慢平靜下來,直至從令他難過的事情中走出來。他在講述事情經過的過程中,也能夠認識到自己行為的是非對錯。太小的孩子也許對自身沒有足夠清醒的認識,但是能讓他說出心裡話,就是替他解了心結,哪怕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他也不會一直記在心裡。   孩子哭是很經常的事,如果你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那麼就請在這個時候對他說一句:「告訴媽媽是怎麼回事。」 孩子哭泣只是撒嬌時另當別論   與一見孩子哭就呵斥的父母相反,還有一些家長,一聽到孩子哭就心疼得不得了,趕緊把孩子抱在懷裡,百般哄勸、安慰,甚至為了止住孩子哭泣而滿足他的一些無理要求。似乎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只有如此才可以補償。當然了,疼愛孩子是值得肯定的,但也不能不分情況、不講原則地寵愛。孩子一哭就去哄,會讓孩子產生一種依賴性。   有時,孩子哭,也並不一定就是受到委屈或者某種傷害,而不過是為引起父母注意,撒撒嬌,裝可憐,以此獲取父母的愛撫、疼愛罷了。也許孩子起先並沒有這種意識,只是偶爾發現只要一哭,父母必定會來哄,於是在以後他就學會了使用這種「伎倆」。   遇到這種情況,辦法還是那一個,不要禁止孩子哭泣,也不要馬上去哄,而是很平靜地讓孩子把哭的原因告訴你。哪怕孩子什麼也不說,他也可能因為家長的這種鄭重而停止哭泣。至少,他「騙」不到同情,自己也會覺得沒意思,哭一會就不會再哭了。   說起來,不管孩子是因為什麼哭,家長都要有「傾聽孩子心聲」的意識。這是一個態度問題。 這個問題自己解決   這個問題你可以自己解決。   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   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逐漸接觸各種類型的人,見識簡單或者複雜的事情,他自己也可能遇到一些問題,一些麻煩。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把孩子的事都攬過來,應該學會留空間給孩子。   張先生當爸爸許多年了。別人提到他上初中的兒子總是讚不絕口。但是他自認為,孩子的成長,自己其實並沒有費太多的心,因為很多的事情都是孩子自己處理了。在兒子很小的時候,他就很少主動替孩子做什麼。孩子摔倒了,他只是不慌不忙地說:「自己爬起來。」孩子玩玩具拼圖,怎麼也拼不好,他在一邊稍加指點,然後告訴孩子:「爸爸可不幫你,你能拼好的。」在他認為兒子能夠完成一件事的時候,從不主動幫忙。有一天,孩子放學回家對他說:「爸爸,我們老師說要組織一次野炊活動,可是經費得自己想辦法,不能向家裡要。可是我到哪裡去掙錢呢?」做父親的說:「自己的問題可要自己解決。爸爸只能提個建議,要靠自己的真本事掙錢。」後來,兒子就和幾個同學約好,替報社賣報紙,辛苦了一個週末,也掙了不少錢。孩子也慢慢被調教出來了,遇事不再找父母,而是先自己想辦法,實在解決不了,才要求父母幫忙。事實也證明,孩子在能力所及的範圍,是可以自己去解決很多問題的。   張先生的教育方式非常值得借鑒。父母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度,適時放手,培養的是孩子獨立自立的能力。家長應該對自己孩子的能力有充分的認識,知道他可以做什麼。當你意識到孩子完全能夠應付他遇到的問題時,就讓他自己去解決問題好了。父母可以充當顧問,但是最好「袖手旁觀」。   孩子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要判斷、決定、行動,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養出來的,需要不斷積累經驗,不斷鍛煉。父母也能夠從孩子處理問題的過程中,看出孩子各方面的素質,也好在今後實施相應的教育。對孩子說「這個問題自己解決」,也是在告訴他,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處理,不能依賴他人。而且你做了什麼事,都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讓孩子明白這些,對於他將來的獨立非常重要。   孩子可以解決的事父母不要插手父母們總是以為愛孩子,就等於事事要替孩子去做,不讓他操半點心。不僅將孩子生活打理妥帖,而且孩子一遇到什麼問題,就主動替孩子做了。孩子未必就樂意讓父母這樣一手操辦。因為往往父母還沒有瞭解真相和實情,就自以為是地替孩子做了決定,結果將事情弄得更糟糕。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他有時遇到的問題是不需要大人的干預。比如和朋友鬧了點矛盾,比如老師給他佈置了課外實踐的任務。這些問題他自己能夠解決,父母就不要都替他做了。   有些父母缺乏耐性。比如孩子在家裡做一件老師要求做的模型,一些細緻的活他做起來顯得很笨拙,或者整個地就慢吞吞的。這時家長就看不過眼了,趕緊替孩子幫忙。孩子都不急,你急什麼呢?他做他的模型,你做你的事,為什麼要操這麼多無用的心?孩子實在碰到困難,他會來找你的。再說了,孩子就是孩子,他做事慢一點,笨拙一點,都是很很正常的,不要對他高要求。   還有的母親總覺得孩子太小。所以,有時過於心疼,寧願自己為孩子都做了。孩子:「媽媽,我衣服上的扣子掉了。」媽媽:「這可是你自己的事呀,自己縫上去。」孩子:「我不會呀……」媽媽:「媽媽先教你,然後你自己縫,好嗎?」這樣的媽媽才是聰明的媽媽。盡到了一個母親的責任,也給了孩子鍛煉自我的機會。   家長在一邊指導,教給孩子的只是方法和技巧,具體的實踐,必須讓他自己去做。這樣孩子才能學到真本事。 我們應該心存感激   我們吃進嘴裡的每一粒米都來之不易,我們應該感激那些讓我們有米吃的人。我們應該感謝他們才對,你看,正是他們每天辛苦勞動,我們才能住上美麗的房子呀。   父母和孩子都要有一顆感恩的心看到這個題目,也許做父母的會有不同的想法。是啊,我們都是靠自己的雙手,靠勞動來獲取報酬,為什麼要對別人心存感激?我自己掙錢養活我自己,難道還要對別人說謝謝?聽起來,的確有道理。但是,事實真的那麼簡單嗎?誰能說自己活在世上,不需要他人呢?我們時刻都不能脫離了他人而生存。哪怕你整天一個人待著,你住的房子,你吃的米,你穿的衣服,你用的傢俱等等,哪一樣不是由別人提供給你的?是的,你為使用這些東西而支付了報酬,但是,請想一想,假如它們不被製造出來,你即便有錢也買不來呀。   每個人的生活都滲透了他人的勞動,這一點無庸置疑。而我們,正是要對這樣的勞動表示出我們的感激與敬佩。當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時候,我們的心底才會產生愛,才會對於我們享受到的一切予以尊重和珍惜,才能體會到幸福的來之不易,才會明白,之所以有好的生活,正是拜許多人所賜。沒有愛的世界是可怕的。   無視他人,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是可恥的。更重要的是,一個人心存感激,才會心中有愛,心中有愛,才會真誠地去關心別人。而社會的和平、美好恰恰需要每個人都付出一點自己的愛心。父母必須把這樣的思想傳達給孩子。美好的品德是需要代代相傳的。當然了,父母要求孩子如此,他們自己首先得有這樣的認識。   如果你的孩子嘲笑那些灰頭土臉的建築工人,請你一定要對他說:「孩子,我們應該感激他們才對。」品格的教育一樣很重要在培養孩子的能力、興趣等方面,家長很重視,也花了不少心思。品格的教育卻成了一個缺口。這種無形的東西最重要,卻往往被忽略了。父母關心最多的,是孩子考試得了多少分,有些什麼特長,能做什麼事情,至於他是否正直,是否善良,是否自私,是否虛偽,是否有一顆愛心,都無所謂。大人總覺得這是一個很虛的東西,不實在,孩子將來在社會上也用不到。   一個人的人品與才能,都很重要,缺一不可。父母只注重孩子的才能,而忽視他的品格培養,將來孩子由著性子,亂用才能,那一定會闖出禍來。擁有愛心,是良好品格的一個方面。愛是很神奇的一種情感,它能夠衍生出許多美好的事物和現象,能夠讓一個人感染另一個人。當一個社會遍佈著愛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無邊的幸福與快樂。   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應該不失時機地將良好的品格傳遞給孩子。這往往也取決於父母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一般來說,什麼樣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就是什麼樣的。所以,如果你想教育出一個德才兼備的孩子,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則。老師說過,歌德的書跟磚頭一樣厚! 你的心情我也理解   爸爸也是這樣,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也有很多的不安和焦慮。   很不服氣?媽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現在不是氣的時候。   媽媽明白老師說的話,但是更瞭解你的心情。 理解孩子,是溝通的第一步   生活中有很多蠻不講理的霸道父母,不瞭解孩子,也不願意去瞭解孩子。更可悲的一種是明明不瞭解孩子,卻自以為瞭解。一個父母與孩子不做溝通的家庭,往往是危機四伏的。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比較強烈了,他們不再像小時候那樣依賴父母,不再把什麼事都講給爸爸媽媽聽。在他們眼裡,父母就只是大人,而沒有意識到父母也是從孩提時代過來的,也有過他們這樣的青春年華,也跟他們一樣有過不安、焦躁和煩惱。他們把父母放在大人的世界裡,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世界裡,所以不願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小秘密」。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強烈,情緒波動也大。也許一點點的小事,都能讓他大喜或者大悲。 也許有一天,你的孩子突然跟你發牢騷:   「真氣憤,那傢伙有什麼資格那樣說我?」   「可惡!他比我差呢,居然數落我!」   「我肯定不會輸給他的,走著瞧吧!」   也許他針對的是老師,或者朋友,甚至是一個陌生的人,也許只是芝麻大點的事。但是他的確牢騷滿腹,憤憤不平。這個時候,做父母的,別急於勸解,最好是先對他的不滿表示出理解和共鳴,然後不動聲色,讓孩子把事情經過細細說給你聽,弄清楚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比如,你可以說:「是這樣啊?你覺得很不服氣,對吧?媽媽非常理解你那種不甘的心情。」   也許孩子並不能立刻接受你的態度,但是至少在心理上,會獲得暫時的安慰。這是你進入到他的心靈世界的第一步,需要耐心和平靜。孩子認同了你對他的共鳴,那麼後面的問題就比較容易解決了。   有一位母親很善於和孩子溝通。在她讀初二的女兒為一段感情而難過時,她對女兒說了這麼一番話:「我很理解你現在的心情。媽媽跟你一樣,也有過青春期,有過這樣的經歷。而且,還比你煩惱得多,甚至因為不安和焦慮,都快要崩潰了。但是最後還是挺過來了呀。只要一步一步向前,沒有什麼障礙是跨越不了的。現在想起那時候,儘管有很多苦惱,但是那的確是一個令人留戀值得回憶的時代。可能現在的你比媽媽當初更累,但是沒關係呀,你可以把這當作成長的一種體驗。」   也許做女兒的並不會因為母親這麼說就把自己所有的心裡話都說出來,然而在她心裡,母親跟她之間那種大人和孩子的差距已經消除了。這,就已經是一種進步了。理解和溝通,都是需要時間的。

美國老師是這樣教灰故娘的

2008年10月08日
公開
4

上課鈴響了,孩子們跑進教室,這節課老師要講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師先請一個孩子上臺給同學講一講這個故事。 孩子很快講完了,老師對他表示了感謝,然後開始向全班提問。 老師:你們喜歡故事裏面的哪一個?不喜歡哪一個?為什麼? 學生:喜歡辛黛瑞拉(灰姑娘),還有王子,不喜歡她的後媽和後媽帶來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愛、漂亮。後媽和姐姐對辛黛瑞拉不好。 老師:如果在午夜12點的時候,辛黛瑞拉沒有來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馬車,你們想一想,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 學生:辛黛瑞拉會變成原來髒髒的樣子,穿著破舊的衣服。哎呀,那就慘啦。 老師:所以,你們一定要做一個守時的人,不然就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 另外,你們看,你們每個人平時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萬不要突然邋裏邋遢地出現在別人面前,不然你們的朋友要嚇著了。 女孩子們,你們更要注意,將來你們長大和男孩子約會,要是你不注意, 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難看的樣子,他們可能就嚇昏了(老師做昏倒狀,全班大笑)。 好,下一個問題: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後媽,你會不會阻止辛黛瑞拉去參加王子的舞會?你們一定要誠實喲! 學生:(過了一會兒,有孩子舉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後媽,我也會阻止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 老師:為什麼? 學生:因為我愛自己的女兒,我希望自己的女兒當上王后。 老師:是的,所以,我們看到的後媽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們只是對別人不夠好,可是她們對自己的孩子卻很好,你們明白了嗎?她們不是壞人,只是她們還不能夠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其他的孩子。 孩子們,下一個問題:辛黛瑞拉的後媽不讓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 甚至把門鎖起來,她為什麼能夠去,而且成為舞會上最美麗的姑娘呢? 學生:因為有仙女幫助她,給她漂亮的衣服,還把南瓜變成馬車,把狗和老鼠變成僕人。 老師:對,你們說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沒有得到仙女的幫助,她是不可能去參加舞會的,是不是? 學生:是的! 老師:如果狗、老鼠都不願意幫助她,她可能在最後的時刻成功地跑回家嗎? 學生:不會,那樣她就可以成功地嚇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師:雖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幫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幫助還不夠。所以,孩子們,無論走到哪裏,我們都是需要朋友的。我們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們需要他們,我也希望你們有很多很多的朋友。下面,請你們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為後媽不願意她參加舞會就放棄了機會,她可能成為王子的新娘嗎? 學生:不會!那樣的話,她就不會到舞會上,不會被王子遇到,認識和愛上她了。 老師:對極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參加舞會,就是她的後媽沒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沒有用的,是誰決定她要去參加王子的舞會? 學生:她自己。 老師:所以,孩子們,就是辛黛瑞拉沒有媽媽愛她,她的後媽不愛她,這也不能夠讓她不愛自己。就是因為她愛自己,她才可能去尋找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如果你們當中有人覺得沒有人愛,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樣有一個不愛她的後媽,你們要怎麼樣? 學生:要愛自己! 老師:對,沒有一個人可以阻止你愛自己,如果你覺得別人不夠愛你,你要加倍地愛自己;如果別人沒有給你機會,你應該加倍地給自己機會;如果你們真的愛自己,就會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沒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參加王子的舞會,沒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當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對不對? 學生:是的! 老師:最後一個問題,這個故事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 學生:(過了好一會)午夜12點以後所有的東西都要變回原樣,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沒有變回去。 老師:天哪,你們太棒了!你們看,就是偉大的作家也有出錯的時候,所以,出錯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我擔保,如果你們當中誰將來要當作家,一定比這個作家更棒!你們相信嗎? 孩子們歡呼雀躍。 真棒的老師! 此為美國一所普通小學的一堂閱讀課。 我們是幾歲的時候才想到這些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