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duen

日期

#Tag

2007年06月20日
公開
38

維他命收到了

維他命收到了

2007年06月19日
公開
38

端午節

端午節

2007年06月06日
公開
36

彩虹媽回覆

如果我說10個醫生8個會要你給小孩吃藥 你會不會先有心理準備 要跟老師跟醫生抗衡說不給孩子吃藥 是需要很大的決心的 有很多的家長堅持不住還是給孩子服藥了 雖然明知藥物對孩子的副作用很大 但是外在的壓力其實更大 所以我必須說 做家長的要先有決心 首先就是要判斷清楚 小孩到底是真的有過動症 或是只是因為學習環境 或是只是因為沒有受過訓練 或是只是因為飲食上的偏差 我通常都會先問網上的家長一個問題 小孩平常吃些什麼喝些什麼 再來我會問小孩在什麼樣的幼稚園上學 幼稚園裡面學些什麼 如果以上的回答都"過關"的話 才會去考慮是不是跟過動症有關 我們都不希望孩子被誤判 如果你知道國內外被誤判為過動症的病例高達百分之五十的話 應該就可以明白爲什麼我會先問那些問題囉^^ 在我的書上有一大段落寫的是過動跟專注力 如果你手上有的話 希望在你帶小孩去做檢測前可以先翻一下 真的希望能對你有一些幫助(心理上的也好^^) ----------------------------------------------------------- 恩恩媽媽回答~ 醫師和教師都以他們自身的觀點來考量事情 對他們而言我們的孩子可能僅只是一個病患或者是一位學生 服藥後如果有效果 醫師的醫療行為即可得到肯定(醫院還可向健保局請領藥費) 且孩子「變乖」後教師在帶班時可以「省麻煩」 可是 他們都不會告訴孩子的父母 服藥後可能帶給孩子許多可知和未知的的副作用 服藥原本應當是萬不得已後的的最後抉擇 可是在目前的環境和趨勢下 服藥似乎變成醫師和教師給父母和孩子的首要建議 或許 如果換成是他們的孩子要服藥的話 他們會變的較三思而後行吧 而不會動不動就說「找醫師開藥吃」

2007年06月05日
公開
9

小紅

小紅

2007年06月03日
公開
7

無心思

人真很做

2007年06月02日
公開
7

苗栗半日遊

苗栗半日遊

2007年05月31日
公開
7

初十五

初十五

2007年05月30日
公開
6

少根筯的孩子怎麼教?

老師教的功課,無法完全吸收;父母交代的事情,一再叮嚀還是忘記;出去玩,老是將玩具遺忘在公園……。小時候經常忘東忘西、丟三落四的人,若父母總是好心幫忙孩子處理,卻沒有正視孩子的偏差行為,隨著孩子長大,反而會造成他的依賴心,少根筋的行為可能更嚴重。 小時候,姍姍玩玩具或是看圖畫書,經常只有幾分鐘的專心度,現在已經三歲半了,卻變得迷迷糊糊的,常常丟三落四,交代她做的事情,不是「聽一半」,就是「記一半」,活像是少根筋似的。爸爸、媽媽為此困擾不已,不得不常常對她耳提面命和嘮叨一番。「你到底有沒有帶腦袋,做事怎麼老是粗心大意的?」「東西走到哪兒,就丟到哪兒,真是個迷糊的小孩。」「你怎麼這麼健忘,這樣下去還得了!」 孩子少根筋的原因 「真奇怪,襪子怎麼又只剩一隻?」「糟糕,剛剛買糖果忘了拿錢給老闆,現在還在口袋裡呢!」究竟為什麼孩子常常像少根筋似的,老是忘東忘西、迷迷糊糊的? 財團法人友緣社會福利基金會臨床中心督導林淑棻老師表示,三、四歲的幼兒,對於任何事情都會採取積極的態度去參與,由於生活圈子比以前擴大很多,對於新鮮事物都會因為好奇而想去接觸、探索,也許是因為太多事物吸引他,有時候會忘記和朋友約定好的事情;因為想玩,忘記媽媽交代的工作,或是將東西遺忘在幼稚園。 其實有時大人也會忘東忘西的。幼兒如果不是偶爾,而是經常迷迷糊糊、丟三落四,那麼,父母就應該探求孩子少根筋的原因。通常造成孩子少根筋原因包括: 1. 各年齡的專注力: 通常年紀越小的孩子,注意力會比年紀大的孩子弱。二歲左右的孩子注意力約七分鐘,三歲約九分鐘,四歲約十二分鐘,五歲能持續十四分鐘;但如果是孩子非常感興趣的事物,三歲的孩子就有五十分鐘的專心度,如看卡通影片、精彩帶動唱等,讓孩子專注在一件事情上時,對於其他事自然容易忽略。 2. 環境影響: 吵雜、混亂的環境,也容易使孩子分心,例如:上課時,教室外面有轟隆轟隆的車聲、人群晃動或是其他同伴的干擾等。想當然便對老師教的功課無法完全吸收,且也搞不清楚交代的功課,因此忘記帶作業、物品的事也就經常發生了。 3. 過度保護: 小時候出門幫他準備衣服、襪子、鞋子,上幼稚園開始,出門前都不厭其煩地一再叮嚀:「小寶,手帕、衛生紙帶了沒?……」在這樣無微不至照料下的孩子,自然認為媽媽都會替他把該帶的東西準備妥當。如果父母突然不管了,這時孩子當然什麼事都忘得一乾二淨了。 4. 限制過多: 三、四歲是幼兒好奇心萌芽階段,對任何事情都想嘗試和接觸,但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說:「山坡那邊很危險,不可以跑到那兒去。」「會撞到,安安靜靜坐在椅子上玩就好了。」不准這、不准那,限制孩子許多探索,卻不說明原因,越是禁止,孩子就越想嘗試,於是不是將父母的叮嚀當作耳邊風,就是選擇性的去聽。 5. 缺乏安全感: 父母的期望過高,交代的事太多,孩子的思緒就變得複雜,心思忙,專注力被分散,當然就忘記現在要做什麼;此外,長期焦慮不安、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對事物學習的堅持度也會降低。如何改善,有賴家長與老師耐心教導了。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小時候經常丟三落四、忘東忘西孩子,若大人總是好心幫他設想、安排好一切,或是一昧的溺愛孩子、幫孩子拿東西,卻沒有正視孩子的偏差行為,到頭來反而造成孩子的過度依賴,而隨著孩子長大,其偏差行為可能會日益嚴重。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辦呢?以下一些建議提供父母參考: (一) 專心度訓練 對於集中力、注意力散漫的孩子,父母可選擇孩子最有興趣的遊戲,開始訓練專心度,如積木、拼圖、配對遊戲等。從五分鐘開始,逐漸延長時間,難度也可逐步增強,從中更可培養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 (二) 避免嘮叨 三、四歲的幼兒,正處於第一反抗時期,如果父母不斷重覆嘮叨他的行為的話,反而會引起他的反抗心。所以,不要一直強調他忘東忘西的行為,當孩子有進步的表現時,不妨大方的誇獎他。同時,父母應為孩子創造能穩定情緒的環境,幼兒便能慢慢減少掉東西的次數。 (三) 具體的教導 具體的教幼兒如何做才不會忘東忘西,例如:要帶去學校的東西,在前一天晚上睡覺前就要全部準備好,置於桌上或明顯的地方;還有脫下來的衣服,必須放在固定的地方;用過的物品,一定要物歸原處。若教導了之後孩子仍會健忘時,父母就得適時提醒他:「你都準備好了嗎?」「用完有沒有記得放回去呀!」 (四) 珍惜自己的東西 幼兒一掉東西,父母就馬上買給他,不但不能改掉幼兒丟三落四、忘東忘西的習慣,反而更養成他不珍惜物品的習慣。父母要再買新的東西給幼兒,還不如和幼兒一起想想看、找找看,藉以提醒他注意自己的東西,不要隨便丟棄。 (五) 養成獨立個性 依賴心重的幼兒,尤其容易忘東忘西。父母應給孩子一個觀念:忘記帶東西,吃虧的是你自己。而要做好這一點,父母就要停止照顧孩子瑣碎的生活細節,養成他獨立的個性。有時讓幼兒經驗忘記帶東西,或掉東西後造成的困擾和尷尬場面,幼兒便會注意自己的生活態度,過著有規律、整齊的生活。 (六) 做孩子的榜樣 孩子最會模仿父母的生活態度,如果你也是經常忘東忘西、迷迷糊糊的,孩子可能也會遺傳到你這個性。所以,父母或家人應做幼兒的好榜樣,不要經常忘東忘西,孩子就比較不會少根筋。同時,父母可以幫忙幼兒反省一天下來和朋友交談的話,準備明天要做什麼?要帶什麼?

2007年05月28日
公開
9

懲罰孩子該如何拿捏?

兒童教育專家 丁慧瑜 當孩子調皮搗蛋、沒大沒小時,適當懲罰,可以讓孩子學習循規蹈矩,做個謙恭有禮的人;但相反的,若父母任意而為、毫無具體目標的懲罰孩子,容易使孩子失去自信,甚至更加頑皮,因此,懲罰孩子時,方法和時間須拿捏得當。 當立法院正式通過教師不得體罰學生的條文後,相信許多人心中必然同時萌生另一個疑問:「那麼為人父母者是不是也不能處罰子女?」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大家不妨先來談談「懲罰」這件事。 「懲罰」為警惕的意思 根據字義, 「懲罰」就是「責罰以示警戒」的意思;有人犯了錯,做了不該做的事,因此必須受罰,好讓他知道自己的錯誤,日後不會再犯。就心理層面而言, 「懲罰」就像一盞分辨是非黑白的警示燈,時時照亮可與不可的界線,提醒大家不要踰越,以免傷己害人。 而家長對於孩子的「懲罰」,更自認多了「教養」的意義,所謂:「養不教,父之過。」「不打不成器。」主要是希望小孩能夠學好,知道待人接物、應對進退的道理,將來才能成為循規蹈矩、謙恭有禮的人。以此觀點而言,「懲罰」似乎的確有其必要性。 懲罰可分為三種形式 一般來說,父母「懲罰」子女的形式,大致可分為口頭叮嚀、取消權利及體罰。 1.口頭叮嚀 「口頭叮嚀」是以說的方式,把對方所犯的錯誤陳述出來,使孩子明白自己不對的地方,並知道日後應該如何做才正確。因此,大人說話時務必簡明扼要,直接指出重點即可,千萬不要偏離主題。 例如:當小孩亂丟玩具時,家長不妨直視著他的眼睛,鄭重的說:「玩好玩具不可以亂丟,要收好!」而不是:「你怎麼又亂丟玩具!不是告訴你要收好嗎?你看!弄得亂七八糟的,以後都不要買給你了!」 有時說得太多,或是發怒謾罵,反而會模糊焦點,令人無所適從,不如清楚地指出不對的地方,並告知合宜的做法,才能發揮正向的力量。 2.取消權利 「取消權利」是以讓人失去某些機會的方式,來凸顯要求的重點,並讓孩子從中學習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是在此之前,最好先提醒幾次,讓小朋友試著反省、修正;當屢勸不聽時,方才取消他原有的權利。 像是小朋友多次搶別人的玩具,口頭叮嚀仍然無效時,就應該取消他玩玩具的權利;或是親子原本約定好,只要小孩在規定的時間內吃完飯,便可以看卡通影片,但經數次提醒後,孩子仍未做到,這時就必須取消其看電視的權利了。 在執行的過程中,小朋友可能會採取哭鬧、生氣、耍賴等方式,希望能改變原意,所以大人更應堅持立場,控制情緒,以溫和堅定的態度面對,可別輕易地舉白旗投降喔! 3.體罰 「體罰」是以讓身體感到不舒服的方式,使心中有所警惕。這項在教育專家眼裡最不可取的方法,卻是大部分家長最常運用的,主要原因是──似乎又快又有效:不聽話嗎?打耳光!說謊嗎?打手心!不睡覺嗎?打屁股!……然而,體罰真的是萬靈丹嗎? 根據研究顯示,經常被打的孩子不僅缺乏自信,同時也慣於使用暴力,因為那是在成長的歲月中,他們唯一學會的溝通技巧。另外像罰站、半蹲、青蛙跳等,雖然不是用打的,但也都對身心造成了負面的影響。 由此可見,體罰實在不是最佳的選擇,如果真要罰,建議頂多採取靜坐(十分鐘以內),才能避免無謂的傷害。 總而言之,在教養子女的路上,與其經常懲罰,不如多多獎勵與讚美,畢竟,人都有向善之心。若因一時失手而造成終生的遺憾,那可是永遠都無法彌補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