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duen

日期

#Tag

2007年08月30日
公開
34

開學日

當天正式上課並供應午餐

2007年08月29日
公開

電腦拿去修理

電腦拿去修理

2007年08月26日
公開
17

社區中元節拜拜

社區中元節拜拜

2007年08月26日
公開
13

電腦壞了

電腦壞了

2007年08月24日
公開
5

喔~面試~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啊!

有個公司男經理要應徵女秘書,結果來了五位女生要應徵。 他叫主任叫她們一個一個進來問她們問題,為了測驗她們的 性格,經理出了一個很簡單的題目:1+1=? 1. 這時第一位進來了,主任問道:「1+1=?」 她非常快速的回答:「2!」 主任問經理這個人怎樣合適嗎? 經理說:「做事非常果斷,但是缺乏思考。」 2. 輪到第二位了,主任問道:「1+1=?」 她想了一下說道:「應該是2 吧!?」 主任又問經理這人怎樣? 經理說:「做事前會思考,但決策時優柔寡斷。」 3. 輪到第三位了,主任問道:「1+1=?」 她想了一下寫在紙上:「1+1=王」 主任又問經理這人如何? 經理說:「很有創意,但不務實。」 4. 輪到第四位了,主任問道:「1+1=?」 她說:「數字為2 ,國字為王」 主任又問經理這人如何? 經理說:「考慮周詳,但是模糊了真正答案的焦點。」 5. 到了第五位了,主任問道:「1+1=?」 她說:「數字為2,國字為王,但是真正的答案只有經理知道,只要經理希望是2就是2,希望是王當然是王嘍!」 主任又問經理這個如何? 經理說:「各方面都不錯,可是有拍馬屁的嫌疑。」 這時候主任請這五位先回去,等候通知,明天會打電話給她們。主任很為難的問經理:「這幾位妳想選哪位?她們基本上都答得不錯呀!」 . .. ... .... ..... ...... ....... ........ ......... .......... 經理說:就那個穿迷你裙,胸部大的那位吧!面試嘛∼看順眼就好囉!

2007年08月24日
公開
3

教育子女的著力點

~(鄭石岩主講 游建峰整理 刊於慈懷會訊第39、41期)~   我認為時代在快速變化,所以我們對待小孩、教育子女甚至待人接物,也應要有所轉換。因為我們的子女未來所處的生活環境相較於現今社會,其變遷的速度是目前的四倍,所以若我們不教育他們如何去適應那變遷的社會,我相信有一天,他的生活會遇到一些困難,我會提出一些數據,提出一些推估,讓大家對未來有多一些了解,也去感受到社會在變,所以對孩子的教法、甚至對子女的期待,也應和過去不同。我們知道進入公元2000年,也就是所謂e世紀(Electronic age)電子(通訊)時代,社會變遷很大,所以說我從種種的學術研究和世界上的一些趨勢來和大家分享「如何教育子女」。   在我二十幾年來,從事教育、心理諮詢所遇到的孩子,如果一段時間未見面,這些孩子即產生變化而不同以往,二十幾年前,孩子所發生的事和現在孩子所發生的絕對不一樣,二十年前孩子所要打拼的重點和未來我們小孩所要打拼的重點也不一樣,所以今天我的講題是「教育子女的著力點」,也就是說我們對孩子要用心在那裡,要注意那幾點,我從這方面提出來與各位鄉親分享。過去我們只要學個識字,即能勝任社會上的工作,識字在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但是現在你若不會使用電腦、上網路獲取資訊,就無法生活,就像一個不識字的人,現今每個小孩從國小就學習電腦、使用網路,但是他們是否真的在用電腦獲取知識呢?他在網路上探險,去看色情、暴力,以及你不希望他看的東西,然後在交談室中和陌生人談天,當你進入房間時,他就立即進入文書處理狀態,說他正在打字、學電腦或交作業,你不相信,但你不會電腦也只好相信。電腦很方便,但也有太多不好的東西,色情、暴力、他們任意在虛擬的網路世界探險,成天在電腦前打電玩和人聊天,把自己假設成別人:一個國中年紀的女孩在網路自稱是一個大學生,一個五十多歲中年男子在網路自稱是一個美少女……而漸漸偏離現實、逃避現實,造成「虛擬人格」。   另一方面,現代人每天接受許許多多資訊,形成「資訊焦慮」,是是而非的資訊令人目不暇給,面對快速變遷的社會形成強大的壓力,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委託哈佛大學做過一個研究,後來提出一項呼籲,如果人類沒有好好注意情緒的發展、適應能力的開展的話,那麼公元2020年時,人類的第一大疾病是心臟病,第二號疾病是憂鬱症。心臟病越來越多是由於情緒生活所引發的,而憂鬱症更是受情緒跟情感問題所帶來的。這個呼籲值得我們留意,那是一個人失掉了適應環境能力的一種現象,雖然我們不希望這個推估成真。請各位仔細想想,2020年時您的子女將面臨怎樣的世界,不要等20年後再求助心理醫師、輔導人員、社工人員,現在就為子女思考未來,教育他們學習去面對應變未來的世界。接下來,為因應未來快速變遷的社會我提出以下幾個教育子女的著力點來和大家分享: (一)培養子女主動學習的習慣   一個能自動自發的人,不管社會進步得多快,都會不斷的學習,一直追上時代。一個孩子能培養出這樣的習慣、基本態度,他才能真正的適應現代社會,才能不斷的成長。期望孩子能有自動自發的精神,有幾個觀念需要注意: 第一、培養健康的自我觀念   孩子有好的自我觀念自然會比較有信心,感覺自己有價值,因此也比較能自動自發。培養孩子這方面的技巧,是你無論如何要欣賞他在生活或工作中所表現的優點,不要認為孩子幫你洗碗是應該的,他洗完碗後你應該說:「哦!你的碗洗得真乾淨,實在是很好。啊,你還懂得把流理台擦乾淨,我真欣賞。」就是這樣,你不要講聰明或能幹那些抽象的字眼,要真正講出:「你把碗洗得很乾淨。」這就夠了。適應生活的能力是一點一滴養成的,平常能欣賞孩子對的地方,指導他改正錯的地方,他就不會變成不好的自己,自我價值、信心、尊嚴也會慢慢的建立起來,對自己期許的動力更會持續增強。 第二、教導孩子能幹   越是能幹的孩子越能自動自發,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培養孩子各方面都僅一點,在他兒童、青少年時期就要求他把平常的工作做好,他就會越來越能幹,這種情況我們在心理學上說他的自我功能是好的。自我功能好有三個因素,第一個因素是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個因素是情緒習慣不錯;第三個因素是有毅力去完成應該完成的事。一個孩子貝備有這三個因素,就表示他的自我功能很好。 第三、主動學習的身教   美國前教育部長賴利曾經說過:「每個父母一天至少要陪孩子念幾個小時的書。且家裡應該要有足夠的讀物可以閱讀、討論。我們要給予孩子較多的陪伴跟鼓勵。」做父母的能主動學習,一有空就看書,孩子自然會吸收這種主動學習的態度,自動自發的能力當然就越來越好。告訴各位一個故事。我有一天坐計程車,看到計程車司機座位旁邊放了一些書,這些書都是一些現在暢銷的、跟得上時代的作品。我說:「司機先生,我發現你是個用功的人,你受過高等教育吧?」他說:「老實說,我只有國中畢業。很久以前,我的孩子還在讀國小時,我去聽了一場演講,那個演講者說:『只有你自己陪孩子閱讀,孩子才會閱讀;只有你自己不斷進修,孩子才會自動自發的讀書進修。陪孩子讀書並不是坐在旁邊指指點點的教地做功課,而是你要讀自己的東西,因為重要的是,你主動學習的態度可以影響孩子。』所以我就照做,買了一些書跟孩子分享,從簡單的書到引起讀書的興趣,到現在讀這麼多書。我的四個孩子每一個都讀國立大學。就是去聽了那一場演講,當時年輕的我,養成這個習慣,我的孩子也受惠無窮。我讀過的書就擺在客廳裡,孩子也會拿去讀;孩子買了書也會告訴我這本書值得看,我們就這麼不斷的學習。」 第四、主動嘗試的機會   我是很肯花工夫、也很勇敢的讓孩子去做一些嘗試的。記得孩子正要上小學一年級時,我問他:「你敢不敢自己去外婆家?」「敢啊!」我說:「好,你如果敢那就太好了,我給你銅板,你自己坐車把這個東西帶去給外婆。」那個正要升中班的弟弟說:「老爸,我也要去,我也要跟哥哥去。」我問:「哥哥,你有沒有辦法帶弟弟?」他說:「我有辦法,我敢!」於是哥哥就帶著弟弟到外婆家。從我家到木柵外婆家必須坐指南客運,大家都知道指南客運的開車速度是很快的,但是我勇敢的讓他們去嘗試。   於是兄弟倆手牽手到外婆家,我就變成偵探跟在後頭。這個哥哥帶得很好,他讓弟弟先上車後自己再上,我則叫了一部計程車在後頭跟著,看他們在政大下車後,怎麼走、怎麼過馬路、怎麼把東西送到外婆家再繞回來,總共花了一個多小時。自從讓他們這樣試過、看他們過馬路的情況後,我對他們就有信心了。你要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如果你處處害怕,怕油會噴到他的臉,怕他會迷路、出意外,等孩子長大後他也什麼都怕,什麼都要問你,你反過來覺得他沒用,那就太晚了。   教導孩子自動自發的精神必須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平常就要給他機會,讓他有勇氣去嘗試,但是千萬不要沒有教就讓他去嘗試。你必須教會他注意事項後,再勇敢讓他去試,而且要在旁邊看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你對他信任, 孩子就會顯得不一樣,像我剛剛請到我那兩個孩子從外婆家回來時,我發覺他們的胸膛突然間長厚了,他們感覺到一份特有的自尊,覺得幫爸爸完成一件重要的事,變成一個有用的人了。   智慧其實可分為七種類型: 一、語文智慧   二、邏輯----數學智慧   三、音樂智慧 四、空間智慧   五、肢體----動覺智慧   六、人際智慧   七、內省智慧 身為父母應認真發覺子女這七類智慧最佳者,再去帶動其他智慧,而不是一味要求父母所期待發展的智慧,而研究指出:人類的學習10%來自書本、15%來自聽聞、75%來自生活體驗。所以,不要一切都幫子女安排好,更不要讓子成天補習上課,那將使子女失去主動學習的動機,讓他懂得去處理,應對變遷的社會,從生活中得到良好的體驗,而主動性是跟大人學來的,讓孩子能夠掌握自己最擅長的那部分能力,好好去開拓它,同時以此培養多元的智慧,有了多元的智慧,我們就能夠適應和應付這個自由開放不斷進步的社會。 (二)培養子女情緒管理 第一、良好情緒教育的開端   我們如果希望子女在這樣一個繁忙、高競爭的環境裡能夠適應得很好,那麼他就必須要有良好的情緒,因為情緒比較穩定的人,不只是在待人接物上表現良好,他的創意、穩定性,甚至對於某些理念跟原則的堅持,也都有比別人好的表現。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在我們的人生、事業上,IQ決定成功的機率是20%,而EQ則是80%。我非常相信這項評估,因為在我長期的諮商、觀察中發現,有很多非常聰明的人卻經常幹出傻事,只因為跟老師吵架,竟然放火燒掉資料室;因為感情發生問題,軌把情敵給殺了,因此而斷送掉自己的前途甚至生命,原因就在於他們的情緒狀態不好,適應環境的基本態度受到很大的情緒干擾。 第二、避免不當的身教   心理學家羅傑斯在一篇名為《我們如何教孩子懼怕》的論文裡說,孩子的懼怕通常是透過我們的身教學來的,很少是透過語言。父母親在家庭生活中所表現出的不安全感,孩子會直接拷貝過去。近日的九二一大地震,我們就發現,災區的孩子說我聽到爸爸媽媽大叫,他們比較害怕,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懼怕大都是你在沒有覺察的情況下教給孩子的」,它會對孩子構成嚴重的壓力。我曾提過的提出多元智慧觀念的心理學家迦納,也同時提出了另一個問題,今天教育上最大的失敗是甲等主義、升學主義、功利主義,這三件事足以讓一個人在學習上產生扭曲,構成嚴重的壓力,以至於無法開闊的發展自己的潛能。你滿腦子都是功利,對孩子產生壓力,壓力引發懼怕,焦慮就隨之而來。其實人很少被他的功課或一個正當的負載給壓垮,真正會把自己壓垮的是懼怕所產生的壓力,是害怕時所增加的垃圾負載,這些垃圾負載會把人給完全淹沒。所以我們在做情緒教育時,強調必須有好的身教,即使碰到不如意的事,也可以笑笑的講出來,或先把它擺到一邊,然後高高興興談點別的,聽聽值得歡喜的事,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情緒教育的身教。 第三、給孩子嘗試的機會   身為父母者要注意發展孩子的責任感跟信心,要容許孩子去做一些嘗試,不要批評他,越是能讓他主動去嘗試,他越不會害怕,越有成功的機會。我每次完成一件事,我的媽媽都會說:「嗯,你做得不錯。」這樣的態度好像會遺傳。其實,你只要讓孩子多去嘗試,他就會多才多藝,不過孩子做好後,要記得對他表示欣賞,他就會更勇於去嘗試更多的東西。勇於嘗試是一個人成功的基本要件。你讓孩子主動去試試看,他就會有責任感,有信心就不會害怕。 第四、教導樂觀的態度   我們要教導孩子樂觀的態度,孩子越是能樂觀的面對未來,也就越勇於嘗試和接受挑戰。樂觀與悲觀最大的不同在於,樂觀的人會鼓舞自己、激發自己,碰到失敗時很清楚的知道,失敗只是一點,大部分還是好的;悲觀的人就不懂得鼓舞、激發自己,看不到光明的一面,只要碰到失敗就一切都完了。所以我們要常常提醒、注意自己是不是有這樣的態度,以便能引導孩子產生樂觀的氣質。 第五、優點教學   情緒教育的最後一項,就是要能經常欣賞孩子的優點,才有機會去糾正他的缺點,千萬不要以糾正缺點為教育孩子的重點。一個家庭裡的成員能彼此欣賞,就表示能互相支持,就能使情緒越來越穩定。如果我們在這方面做的失敗, 孩子就會退卻,情緒狀態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就會大打折扣。我常用父母親看孩子的成績單來作比喻,你是看「怎麼只有六十分,不用功」,或「不錯喔,已經六十分了,再加油一下,一定會更好」呢? (三)培養子女生活基本規範   生活規範是一個人的基本生活紀律。孩子有好的待人接物的禮貌習慣,懂得如何處理朋友間的紛爭、拿捏應有的分寸,跟人的衝突就會減少,成功的經驗相對地也會增加;懂得如何規劃自己的生活,有好的作息習慣和紀律,生活適應乃至於學習適應都會比較好,信心也就能逐漸增強,這都是一些基本的生活規範。 (1.)建立延緩報償的習慣   講一個我自己的經驗給大家分享。我的孩子念幼稚園時,我總是會偶爾帶孩子逛百貨公司順便買些東西。在出發前我會先跟孩子說:「明天我們去逛百貨公司,你們想不想去?」「想去!」我說:「去的時候當然會帶你們到玩具部去盡情的把所有的玩具看個過癮再回家。可是我們今天就不買玩具了,下一次我們儘量省錢來買你想要的那個玩貝,可能要分兩次或三次的結餘才有辦法買,這樣好不好?」他說:「好。」看完後再問他:「買不買?」他說:「不買。」我覺得不好意思,就說:「那個小老鼠一隻才五塊錢,我們買一隻好不好?」他說:「好吧,也好。」就買了一隻小老鼠回家,到了百貨公司門口,我說:「你們表現得太好了,我們到地下室買根棒棒糖鼓勵自己。」就一人拿了一根棒棒糖,高高興興、浩浩蕩蕩的準備回家。「現在是坐計程車好呢?還是坐公車好?」他們說:「坐公車好。老爸,這個錢要省下來,是要買那個玩具的哦。」   平常我會跟孩子說:「爸爸跟媽媽都是上班族的,一共只有這些錢,不能超支,所以我們出去時第一要買吃的、穿的、用的和文具,這是用錢的優先順序,再來的順序就是買你們的玩具。但是如果到最後我們的錢實在買不起玩具,那就要衡量我們剩下的經費預算分幾次節餘來買,不會疏忽玩具的。」   再下一次出發到百貨公司前我還會先說:「如果想多省一點、多留一點錢買玩具,我們就不坐計程車,坐公車。」孩子想一想說:「坐公車、坐公車。」節儉的精神就出來了。到了百貨公司東西都買好了,就一起到玩具部去,快到之前我總是會蹲下來提醒他們,別忘了我現在總共只有這些錢,如果你要買的玩具超過我們的預算,我們可以把錢省下來,下次來時再累積節餘的錢來買。他們就問:「老爸,那你一共還有多少錢 ? 」我就說:「你看看,就剩這麼多。」這樣一來,他們很快就學會算術了。一進去,他們看完後說:「老爸,我要買搖控汽車,那一部車子我最喜歡。」我說:「好啊,可是我們今天的錢不夠那怎麼辦 ? 」於是小孩子從這樣的活動裡學會了如何累積、如何節省,甚至於學會了一種很重要的「延緩報償」的習慣,不會非要不可。一個人如果看上一樣東西就非要不可,那是一種很大性格學上的缺憾,台灣話叫「破格」,是很不好的。慢慢的從生活當中去培養他基本的生活習慣,他就學會負責。 (2.)嚴禁濫看電視、開夜車   看電視也是一種生活習慣。我奉勸各位不要太常看電視,選擇好的節目,千萬不要縱容孩子看太多電視,寧可跟孩子聊天、歌唱、談話、閱讀,也不要看那些沒有營養的電視節目。還要注意的是,電視常是暴力跟色情的來源。並且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電視看得比較多的孩子,他的挫折容忍力會下降,智力的發展也比較差,原因在於電視是直接引導你,使看的人無法思考、沒辦法操作,所以他失掉了思考跟操作的機會和能力。所以你要適度的選擇好的電視節目。 我們也要幫孩子建立好的基本生活作息,規定幾點睡覺、幾點起床,建立孩子良好的睡眠習慣。很多國、高中的學生常念書念到半夜兩、三點才睡,第二天拖著疲憊的身子到學校,根本就沒辦法集中精神,整天迷迷糊糊的,晚上再去補習,回家後又搞到三點,請問他白天的時間是不是全浪費掉了?我一向嚴禁我的孩子在國小、國中、高中這段時間做這種事,而要求他們在白天眼睛一定要是亮的、耳朵是清明的,這樣老師講的東西你就可以記上七、八成,回家後稍稍複習一下就可以記得很多了。這些都是一種生活基本規範,生活規範越健全,孩子就會適應得越好,越能在這個複雜多變的社會生存。   同時我們也需要帶孩子學習一些基本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越好,溝通能力越強,就有友誼的溫暖,這種友誼的溫暖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做父母的除了身教之外,還要能夠引導他跟別人做朋友,勇於去跟其他孩子相處,這樣交友的經驗就會慢慢的增加。所以做父母的應該積極鼓勵孩子,做一些穿針引線的工作,我知道有些家長很善於使用這種動力,會邀集幾個家長把孩子聚在一起,一同去參加一些活動,比如說夏令營、遊學活動等,這對孩子的幫助是很大的。最怕的是你都不帶他出去,他就自己偷跑出去,每天跑到漫畫書店或電動玩具店,那才是麻煩呢!   交友是從實際經驗中慢慢學習來的,我們如果勇於踏出去跟別人合作,人際關係會有很大的突破。有些人有很好的學位,可是沒有得到應有的成長;有些人有一技之長,卻連基本的人際相處都處理不好,有時候甚至保不住工作,所以人除了需要在專業領域上下工夫外,當然也必須要有處理人際的能力,這才是一個不斷成長的人。 (四)培養子女正當信仰   什麼是孩子的心靈生活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宗教。不過我反對一部分的宗教,尤其是迷信的、把人的腦子教成刻板思考的宗教,這種宗教我們早就應該放棄掉。我所謂的宗教是指正信的高級宗教,像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等,這些正規的宗教可以給我們心靈的啟發。 (1.)宗教旨在開啟智慧   真正的宗教在於談生命之道,我們從何處來、往何處去?在這個人生裡應該怎麼做人 ? 怎麼做才是上蒼給我們的真正啟發?怎麼做才能符合極樂世界的要求 ? 怎麼做才能跟天理吻合?這些是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就要給他的。我認為宗教是開啟一個人生命的智慧,只要違反這一點就不是宗教,只能稱為迷信的東西,是一種寄託而已。一個能真正開啟人的智慧、開啟愛的心靈,它才是真正的宗教。 宗教可以使一個人變得有豐富的生命力、豐富的感情能愛物愛人,我們稱為「博愛」;讓一個人肯長進、不斷的努力累積經驗,從而開啟生命的智慧,我們稱為「寬廣的智慧」。《聖經》裡這麼說:「我們要培養博愛,同時需要寬廣的智慧。」而儒家所講的是「仁智雙修」,仁就是仁愛,智就是智慧,其實是一樣的,它是儒家的道統。再來看看佛教,佛教說「悲智雙願」,悲、智就是慈悲與智慧,也就是愛;人要打開視野才能生活得好。有慈悲心、有愛心的人,就能讓自己跟別人相銜接,所以已立立人、已達達人,這是耶穌,孔子、佛陀所共同的教化。   我們從生活中看出生命的原委、生命的意義,使自己更為豐富;我們有愛、有熱情,可是也知道生命的侷限性,還有一個更遠的未來,那個末來我必須現在負起責任,必須現在的我是快樂的,有能力快樂、能愛人,我才是上蒼的子女,才是那個極樂世界的一員。這個精神生活從有限的生命跨到無限的未來,這是我們在教育當中必須教給子女的。 (2.)每個人都該被平等看待   如果你能每天回家時內心都很平靜、歡喜,都知道我今天沒有白過,懂得感恩,也懂得發展智慧跟愛,我相信這樣的宗教、這樣的心靈生活,是在未來的世紀裡所必須開拓的宗教。其實它不是新的,只是我們把過去宗教 信仰的錯誤面紗拿開,讓我們真正得到精神上的成長;心靈上的解脫,然後看到了光彩的人生,滿足這一輩子我 們到這裡生活的喜樂跟多樣性。 這樣的人生是寬廣的,這樣的人生是不拘泥於自己將來要賺多少錢,要有多高的地位,而是每一個人都是快樂的。我覺得教育的真正宗旨,是無論一個人的職業是什麼,無論學歷、地位,都應該被平等的看待,都有一份自己的榮耀跟尊嚴,而每一個人都知道來這世上只是扮演一個不同的角色,最後都要到那美麗的未來精神世界裡頭。   如果我們能帶領孩子看到永恆的、精神生活的這一面,就不會責備他為什麼考出這樣的成績,讓我們沒有面子了,我們就不會產生這樣的錯誤,不會做出這種違背教育正則的事 。生命真正最好的饗宴就在這個地方開始 ,我們有快樂有幸福,不會在差別之中產生屈辱和不滿,心靈就能真正得到滿足。這就叫精神生活,是心靈生活 的一部分。

2007年08月21日
公開
3

管教欲?佔有欲?

你的管教有時候是「佔有欲」在作祟,你試圖照自己的理想的樣子去捏去塑造,完全不管孩子是他自己的,不是你的…。 有友來訪,看見我和女兒在下象棋有說有笑,羨慕的說,他們家先生和女兒如能這樣相處,該有多好! 回想一年前,我女兒的關係非常緊繃。有一次我到書房,想要噓寒問暖,問她:「學校情形如何?」︱沒回應;再問:「功課忙不忙?」她沒搭腔;再問:「跟同學相處還好嗎?」她仍不發一語。我在也耐不住性子,斥責她傲慢無禮。然而她確未有絲毫辯解,以更沈默作抵制。盛怒之下,我轉向內人,怪她寵壞孩子。 後來,由於同理心課程的啟發,對於孩子的心理有了較正確的認識,我也慢慢調整管教態度。某個週末下午,我刻意坐在她身邊,一起觀看皮卡丘卡通。她向我瞟了一眼,像是無法理解這個人怎麼會在這裡。過了一會兒,我隨口問片中神寶貝的名字,出乎意料之外,她很熱心地向我解說,並更進一步如數家珍地介紹各種神奇寶貝和其屬性,及其互相剋制的關係。 從前,全家一起用晚餐時,我就像上了魔咒似的,總是看她的儀態不順眼,再不就是數落她生活上、課業上的不是。吃飯像是清算不會,弄得氣氛緊張,經常不歡而散。後來,吃飯時間,故意不要瞧她的姿態,以免看了生氣;對於她日常點滴處,也忍不住不當頭批判。從此,用餐成為女兒抒發學校點滴的時刻,她話匣子一打開,有如水銀瀉地,不可遏止。 其他諸如生活上很多看不慣的事,諸如書桌、臥房一團亂,從不自動整理;功課總是柪到臨睡前最後一刻才做等等,對於一絲不苟、個性急的我來說,真的很不能接受;也不知道講過多少回,而她那種粗枝大葉、慢吞吞的個性依然故我,多說只是增加互相的不快,沒有任何改善。可是難道都不管教了嗎?然而,徒以為自己的動機是好的、做法是最正確的,就要孩子全盤接受,是否變成一種另類的「佔有慾」而不自知,只是為了滿足掌握、操控的慾望罷了。何況,生活習慣、課業等,只不要踰矩、不離譜,本來就是孩子的事,應由其選擇及負責;事必躬親,越俎代庖,反而是逆向操作。此後,一改過去凡是愛管的習慣,而讓她自由發展,當然,也讓她了解必須為自己的事負責。從此,家庭的氣氛變好了,也由於有較多的包容,而能認識及欣賞到她獨特個性的一面。 這一年來,和孩子發生的衝突不少,究其原因,是未能照見自我,及控制情緒。事實上,孩子的木訥靦腆、急躁易怒、好辯、不肯勇於認錯的個性,不就是自己翻版?假使只見到缺失就要生氣,徒然讓自己陷入情緒的泥淖中,而一味怪罪孩子,不能虛心檢討改進,只會促使彼此關係更加惡劣。 與孩子相處,堅持自己,永不改變;或是打落牙齒和血吞,動心忍性改變自我,全在一念之間。當然,這是一輩子的事情,須因應不同的階段做適當的調整,然而,恆久的愛心與耐心及虛心學習,是永不可缺的。與孩子相處,是自己的另一次成長機會,也是人生的一個轉折。轉折處,自然要轉型,轉型必然有痛苦;人生的豐富精采,不也正在此嗎?

2007年08月18日
公開
30

聖帕颱風

聖帕颱風

2007年08月18日
公開
38

做孩子的顧問

★如何才稱得上是稱職的父母?讓孩子委曲時,能和你討論;挫折時,尋你靠泊;愉快時,與你分享;戀愛時,跟你商量;傷心時,找你傾訴。 ★唯有你願意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當個滿懷笑容的聆聽者,孩子才會願意表白心中的喜、怒、哀、樂,並流露出純真的童稚之情。只要你懂得如何聆聽,孩子便會很樂於扮演訴說者。 ★個人的生活環境及品質,對其未來的人格特質有著不可言喻的影響,也許它是無形的,但卻真實存在。 ★懂得鼓勵、接納、傾聽孩子的一言一行。 ★讓孩子也有嘗試失敗與挫折的「權力」。 ★聽聽孩子心裡的委曲與困難。 ★以身作則,使他有位可玆模仿的對象,建立家庭規範,讓他有套可玆依循的準則。 ★以權威及權力,威脅孩子遵從他的們期望,在這種教育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最大的問題是:極有可能產生人格方面的異常。 ★對小孩一方面寵之如「小鳥」,另一方面又管之如「小狗」,這樣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子女,八、九不離十,會是反叛心強,巧言令色,及見風轉舵的「牆頭草」寶寶。 ★要結什麼果,就應先知道該怎麼栽。 ★十項全能的父母,會製出「樣樣不能」的小孩。由「超人父母」撫養長大的孩子,多半是「低能寶寶」。 ★一隻經常被人類責打、處罰、電殛的猴子,其腦波常會出現異常的波紋,反應行為則是露出齜牙咧嘴的暴力傾向,而且很容易被激怒。 ★多給孩子一些溫情的刺激吧!切莫讓孩子成為你委曲與挫折的出氣筒!落寞與憂傷的「活靶子」。溫情可以防止暴力。 ★只要稍不留心,孩子便很容易,從你身上「拷貝」出很多「壞影子」哦! ★做孩子的楷模吧!尤其得特別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語言。 ★既然想生兒育女,就不要逃避育兒的責任。 ★只要你勤於動腦,勇於嘗試,很多育兒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 ★潛在的優越條件,再怎麼也比不上「找回信心」來得重要。 ★家中的禁忌越少,孩子的開創性越高。 ★反抗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階段!一個平時經常和你頂撞的孩子,並不表示他就是壞孩子,也許那只是成長的一種表徵,或是他渴望你的「關懷」與「愛」。 ★讓孩子在接納的情形下「成長」,在關愛的環境中「成熟」。寬容一方面代表著「自由」,另一方面則意謂著「關愛」。 ★從錯誤中來學習。 ★每個人都須學會「因應失敗之道」。 ★成人可能需要較具衝擊性的事物才能滿足,然而對孩子而言,一花一草、一朵白雲,談談天、微微笑,及親子間的擁抱都能使他們驚奇且滿足。 ★打不僅無濟於事,反而會使事情弄得更糟;雖然它能獲得短暫的效果,但終究對孩子的「生理」及「心理」還是產生了不可抹煞的傷害,更壞了親子關係;對於較年長的孩子,尤其容易激起反抗的心態。 ★幼小的孩子,只要較嚴肅的語調就能收到效果。此外也可採用「隔離」,即闢一個角落讓他獨自反省,或是讓他收拾弄擰的部分。 ★較長的孩子,試著不要使用父母的權威,而考慮給予額外的工作作為懲罰,或讓其反省及表現良好的行為來彌補過錯。最後別忘了,再多加點愛與諒解吧! ★依照心理學的原則而言,各種懲罰中還是以「剝奪孩子的權利」最為有效。 ★家庭會議中可能會出現一些爭執或衝突,此時務必將焦點執著於說理,談法,而不能變成情緒化的激辯,否則就失去會議的意義。 ★家庭會議是父母了解孩子的最佳管道。 ★孩子的嫉妒也有可能來自玩具分配不均,不被重視等。 ★反抗心有時代表的是:孩子有其獨立自主的想法,不受干預也不受支配,從好的方面而言,這也正是他發展判斷力的啟蒙期,值得父母重視。 ★勇於接受孩子的想法與觀念,甚至容許他反對你的做法,如此才是真正的幼教之道,也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最佳方法。 ★孩子的反抗並非忤逆,而是一種表達自我的方式。 ★孩子回來告訴你:他在學校挨老師罵了!孩子此刻最需要的是:你的了解。亦即了解他心中的委屈與不滿。然後引導他說出事情的始末,以及他心中的感覺。這樣的方式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同理心」,也就是說,站在孩子的立場考量事情,並接納他的情緒,使他積壓在胸中的氣憤、不滿、與怒氣能在短期內發洩掉。如此對孩子才真有幫助。 ★孩子真的非常需要父母的同理與信賴,當他們在外面受了傷害時,家即是他最佳的療傷「醫院」,父母則是該院的醫師。 ★設身處地替別人想的同理心,有時也應該用於自己的孩子身上。 ★當孩子有意願準備去完成某種特定的工作時,便是教導他的最佳時刻了! ★重要的並不在於如何使孩子的心靈不再受傷,而在於怎樣讓孩子受創後儘速獲得紓解。 ★不論你想為孩子做什麼事,都應該嘗試以他的角度為標準。 ★接納意謂著是否為父母所接受,進一步詮釋便是,父母是否能容忍他的錯誤。 ★懂得運用能力解決難題、跨越障礙的孩子,才有機會開創自己的前途。 ★讓你的視野與孩子保持一致,才是溝通最佳的交集點。 ★孩子的成長,通常是由嘗試與錯誤堆砌而成的結晶。 ★當你信其可行,他便可行;當你信其不可行,他將萬劫不復。 ★我深信孩子皆有才能,問題僅在於身為父母的你,能否為他的潛力「鑽探」成功而已。 ★懂得了解孩子興趣的父母,才不至於讓他陷入「一無所有」的困境。 ★當你預言孩子是個壞種,他便將慢慢如你所料。 ★一個長期被忽略的小孩,很容易出現敏感、不安、冷漠、內斂等輕微異常的人格特質,漸漸的,會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對其周遭的人也會衍生缺乏信心的態度。 ★大多數的孩子都是「明理懂道」的人,只要你能說出一套令他信服的說法,或是其中的原委,即使初期他會有所憤怒,但最終還是可以接受的。 ★敷衍,就像不長眼睛的劍般,很容易刺傷小孩。 ★「忙碌」永遠不是好藉口,更何況,今日不做還可能淪為明日的罪惡感咧! ★對孩子而言,吵架正是鍛鍊思考的大好機會,倘若只一味的禁止,不但無法幫孩子解決困難,還將有礙其智能的發展。 ★孩子並沒有一般人想像中那麼不可理喻。有時他的不講道理,正似一面清明的鏡子,反應的是:「你的不講道理」。 ★孩子需要一個讓他信賴的家庭、感情和睦的父母、溝通融洽的生活模式,以及沒有高壓力、高期望、高要求的教育方式。 ★所謂「培養」,並非漫無止境地「餵」以各式各樣的教材或上才藝班,而是當孩子對某些東西感興趣時,能夠和他一起探討、一塊研究,或提供他想了解或能幫助他了解的題材。這即是「關鍵期」訓練的真義。 ★只要你能主動陪孩子看電視,它便可能成為深具建設性的教學器材。 ★你的堅持所象徵的也是一種「忍耐」啊!它可以給孩子很大的示範作用。假如你自己連一點耐心都沒有,怎麼有資格要求孩子深具耐性呢! ★你還得接納孩子的「溫吞」行為,不要凡事都要求孩子一如急驚風的快速,所謂「欲速則不達」。 ★耐性十足的孩子,背後一定有對具有耐心的父母。 ★唯有你願意提供孩子思考,他才能有機會舉一反三。 ★不只一個的研究發現,喜歡飼養寵物的孩子,往往更具慈心。 ★唯有你具備有墾荒者的精神,孩子的腦力才不會荒蕪。 ★也許你不習慣對孩子說:「謝謝」、「請」、「好不好?」、「能拜託你嗎?」,但這些卻是相當重要的。 ------------------------------------------------------------------

2007年08月17日
公開
35

*生活大能力,你的孩子得幾分?

答題方式 請根據孩子的真實狀況快速給分,依照符合程度,分數各異:偏高2分、一般1分、偏低0分,做完24題後,累計總分 (檢測對象 此問卷設計係針對孩子6歲至12歲的父母) 1. 大部分時間,自己整理書包、準備上學用品 2. 受挫或被拒絕時,不會一直吵鬧,或與父母交換條件 3. 很想要超市、百貨公司的某樣東西,未經同意,能等待或放棄 4. 借東西前,會先向物主說一聲 5. 做錯事不會一直說是別人的錯,會想下次怎麼做更好 6. 會時常關心家庭其他成員 7. 客人來家裡,會分享所有物或玩具,或給大家留愛吃的東西 8. 規定、約定打電動或看電視時間,或上床睡覺時間,可以遵守 9. 需要做決定時,知道自己要什麼,不會不知所措 10. 對於分配到的打掃、洗碗家事或功課,大多能負責 11. 清楚表達想法或需要,不需父母猜測、詢問半天 12. 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不會馬上喊父母來協助 13. 能自然的對別人招呼,如鄰居、管理員 14. 被指出錯誤,會反省,會思考別人說的,不是只有「我對」 15. 生氣適可而止,能說出為何讓他生氣的事 16. 當父母稱讚別的孩子,也能學習欣賞別人 17. 知道父母為他做的一切不是理所當然的,會表達感謝 18. 在家與在校,態度、表現一樣 19. 在零用錢的額度內適當使用,不超支、不預支 20. 喜歡自己、欣賞自己、肯定自己,有自信的 21. 容易親近,大方和善,或樂於與人合作 22. 喜歡動手幫忙做家事,不懶散 23. 在大熱天,雖會煩躁、抱怨,也能去做該做的事 24. 不會一直比較物質的貴賤,或覺得高人一等 檢測結果 37分以上 你不會太寵愛孩子,你的孩子已具備很好的社會化能力,能應付變遷快速的社會 36-25分 你有一點寵愛你孩子,現在你要幫助他建立較欠缺的能力 24-12分 你蠻寵愛孩子,有時過度保護,有時又太放任,阻礙他發展相關能力的意願與標準 11分以下 你已經過度寵愛你孩子,使他無法建立許多能力,你應該要檢視他欠缺這些能力的原因,謹記「停收等慢」4口訣

2007年08月15日
公開
33

敦悶燒

敦悶燒

2007年08月15日
公開
38

德國教育法

為人父母者,請不要因不捨,而一直改變自己的標準。小孩在人格成熟前,會不斷的測試父母的底線,如果想要自己的孩子有很好的人格發展,以及確保自己老來還要受折磨,就請學著德國教育方式,既輕鬆又簡單。 德國的國家,是一個強盛也是一個優秀的民族,為什麼她們能夠在第二次大戰失敗後,馬上就能復興呢?或許以下的故事可以讓我們從其中略窺一二。比較亞洲父母與歐美父母對小孩的教育方式,常發現歐美家長就比亞洲家長來得民主開放些,她們視每一個小孩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會重視「尊重」與「溝通」。但例外的是,西方家長對於小孩的社交禮儀及餐桌態度,就有著遠比亞洲家長更嚴格的標準。 猶記得一年前,我受邀到德國友人家作客,友人有一子,年約四歲,用餐前,友人特別以小碟子盛一小份食物,和藹的告訴小孩:「如果沒有乖乖吃完,那他就沒有任何餐後甜點了。」當日晚餐,美酒佳餚,大人痛快閒聊,年幼稚子不知何時已不聲不響離開餐桌,留下一碟只扒了幾口的殘食。宴末,女主人端出巧克力冰淇淋,小孩一見是自己最愛的甜點,露出機靈的目光,百般央求媽媽分一些解饞,德國媽媽卻絲毫不為所動,只顧招呼客人。我心中暗想,不過是個四歲的幼童,做媽媽的何必如此一板一眼,嚴厲以對呢?過了一年,再度受邀到同一家庭作客,小孩的改變著實令我吃驚,用餐前,媽媽依然約法三章,只見小孩認真用畢餐盤食物,並徵詢媽媽同意,才離開餐桌到角落玩具。所以,當天,小孩吃到了喜愛的餐後甜點。德國友人對我說:「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一是事先的約法三章,二是事後毫不妥協。」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與德國鄰居出外野餐。百花綻放的春天,與鄰居一家人郊遊踏青,鄰居太太準備了新鮮的麵包、乳酪、香腸當作午餐。隨行孩子們因禁不住原野的呼喚,不顧飲食而嬉戲遊玩媽媽告誡小孩,用餐時間如果離去不吃,到下午回家前,不會再有任何食物。小孩依然玩她們的。果然,開車回家途中,小孩們哭鬧著肚子餓,德國媽媽視而不見,同行的爺爺奶奶也立場一致,並未遊說鄰人。一個多小時的路程,竟果真不給小孩任何食物,任由其哭鬧。事後,我與鄰居太太聊及此事:「小孩子哭著肚子餓,你心裡不難過嗎?」鄰居太太說:「當然也會不捨得!可是,只要想到,如果父母自己先違背原則,那麼教育小孩就會一次比一次難。」我又再半開玩笑問:「可是,你不怕小孩生氣,或長大後留下心理陰影?」「不會,因為我們自己孩提時代也是如此教育,當時也會偷偷抱怨父母,可是,日漸成長便會理解父母要求……」鄰居太太說「其實,教養小孩並不難,難的是父母親本身是否可以前後立場堅定,這對身為父母的我們也是一種『意志力』的考驗呢?」 有太多的父母因為心軟,因為疼惜自己的孩子,所以無法堅守自己說出的話,結果小孩就順竿而上,越大越難教育。這種情形在我們出外到餐廳吃飯時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小孩……。 親愛的家長,在我們尊重孩子的想法的同時,是否也可以和她(他)們溝通,讓他們知道我們的堅持與原則。或許一時之間 ---------------------------------------------------------------------

2007年08月15日
公開
40

停、收、等、慢~培養孩子11大能力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77 期^^ 提醒家長「要收回一隻手」。檢視一下,自己是怎麼和孩子相處的∼ • 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表示,現代孩子最需要具備的十一種能力包括:(同理力、自信力、勇敢力、接納別人的能力、適度的表達力、決定的能力、等待力、親和力、尊重力、合作力、智慧力),經過核對後發現:被寵溺的孩子幾乎樣樣缺乏。 • 尤其,父母溺愛孩子的「首要傷害」,會造成孩子缺乏同理心。因為孩子從未被父母喝叱「不行!」,他就無法體會別人的情緒、需要、想法。被溺愛的孩子也容易沒有自信,因為父母為他做了一切,他還能做什麼?而總是伸出一隻手要幫孩子的父母,也要小心孩子表達力會有問題,因為在他還沒表達前,父母就已為之代勞了。 ● 停:給愛前,先問這是誰的需要? 溺愛的父母在行事前要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要替他做的,是我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 ●收 :孩子的問題,留給他們解決有一些事要收手,好父母最好是少一隻手。:父母應該問:「現在發生的問題,問題所有權人是誰?」讓孩子處理屬於他自己的問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政大心理系教授鍾思嘉指出,父母這樣做並不意味停止對孩子的愛,而是肯定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這個管教態度對子女而言,就像送給子女一份『信任他』的禮物,不用花錢,卻是一份無價禮品。」 如何劃分問題所有權呢?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這事有沒有干擾或妨礙到我的生活?」、「這事對孩子和他人是否造成傷害,甚至危害生命安全?」 ● 等:不立即服務,讓他為自己負責,父母要學會等,等一等,不要立即反應,讓孩子經歷自然與合理的行為結果。父母一直為孩子做太多不必要的服務,叮嚀嘮叨,結果讓孩子養成不在乎的習慣,父母就得一直扮演「為孩子負責」的角色。很多父母一早就耳提面命要孩子帶外套,到學校要記得隨溫度變化穿脫,出門前又親自將衣服穿上。如果這時父母能夠停下來,讓孩子自己嚐到沒帶外套的自然結果,父母往後就不需要再吃力不討好的提醒了。(和「德國教育法」一文提到的一樣,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慢:延後享樂,競爭力更強,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針對史丹佛大學附近的四歲小朋友們進行一系列為期十多年的追蹤研究。當時,他手上拿著兩種零食,讓每個孩子區分出最喜歡和次喜歡的。然後他告訴小朋友說,他會出去這個教室,但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不想等的小朋友會拿到次喜歡的食物;如果可以等,但不知道會等到何時的小朋友,會拿到最喜歡的食物。十多年後,米歇爾發現:「等待越久的小孩,長大後處理挫折的能力越好,比較專心,表達力、邏輯力、計畫力等也越好,且其日後大學入學學力測驗的分數也越高。」這就是被稱為「延後享樂」的經典研究。 要父母突然改變與孩子長期相處的模式,並非一蹴可幾。初期,父母可先將溺愛的頻率降低,然後再將「給愛」的方式移轉成孩子真正需要的。 「停、收、等、慢」,將你的愛昇華,才能真正對孩子有幫助。 ----------------------------------------------------------------- 十一種大能力,敦似乎也很缺乏,慢慢學習「要收回一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