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duen

日期

#Tag

【 兩代價值觀】

2008年01月02日
公開
48

種水蜜桃,還是土芭樂? 文╱賽夏客(國小校長) 日前報上有位大學生投書,標題是「種了水蜜桃,又嫌水蜜桃。」文中指出,現在四、五年級這個世代的父母,整天只會逼著孩子讀書、補習、學各種才藝,用金錢來填滿孩子成長的歲月,把孩子當作嬌嫩高貴的水蜜桃來栽培,如今卻又嫌孩子沒有挫折容忍力、對人不知感恩、對物不知惜物、好逸惡勞、家事一竅不通等等,其實都是父母親造成的。 次日有許多讀者迴響,紛紛指責該文作者實在很過分,享盡父母的恩寵與社會資源,卻絲毫體會不到父母養育之恩,又反咬父母一口,書讀得那麼多,所學聖賢道理何在?俗語說:「吃果子就要拜樹頭。」如果沒聽過,至少「飲水思源」這四個字應該不陌生吧! ●為何孩子不懂得感恩? 我的看法卻是另一種觀點,因為大環境改變太多,當然孩子的價值觀也會隨著與我們不同,當大人們認為,今日的孩子對人不知感恩時,請想想看,當我們不斷的付出時,有沒有提供給孩子感恩的機會呢?情意的型塑,是需要靠我們貼心去營造,孩子才能感同身受,而不是叫他拼命的讀書,就可從課本學到的。 記得我小時候,對上學感到十分興奮與快樂,因為好命的孩子才能正常讀書,命苦的孩子要在家裡照顧弟妹、煮飯,幫忙養牛養羊或跟著父母到田裡作粗活。但我也有無奈與窘境,那就是每學期無法如期繳交學費,因為我的學費是靠媽媽編織草帽的手工賺來的錢。 我們家是大家庭,家族的大人白天要上工,貢獻勞力所得歸公 ,婦女可以利用收工時間編織草帽,賺取微薄的私房錢,供孩子唸書。我媽媽是長媳,責任感重,侍奉公婆一肩挑,往往忙到三更半夜才有空編草帽。每學期開學時,我總是在一旁乾著急,恨不得媽媽的雙手變成八爪章魚,因為草帽賣出去,我才有錢繳學費。媽媽看出我內心的焦慮,常常趕工到天將破曉,單薄的身子更加難以支撐,看在我眼裡好心疼、好自責啊!但又愛莫能助。   ● 天之驕子如何體貼親心?   有一年,媽媽生了小寶寶,身邊多了一個會哭鬧的磨人精,讓她編草帽的進度嚴重落後,眼看著大家的學費都繳齊了,只有我仍遙遙無期,每天上學心裡總是忐忑不安,上課都不敢抬頭望老師一眼,總覺得老師會用責怪的眼神瞪我,心裡真的好痛苦。突然我心生一計,放學回來趁媽媽還在外頭工作時,就躲在陰暗的房間替媽媽編草帽,整整編了一個下午,滿意的走出房間,才發現我的無名指被藺草拉扯割傷,一條一條殷紅的線條,又痛又腫,但也成為犯罪的證據。 那時我惹的禍還不小呢!媽媽必須花加倍的時間拆掉我編錯的部分,而且拆過的藺草很難平整,重新再編就沒有那麼漂亮 ,賣的價錢自然會大打折扣。為此,我吃了一頓竹筍炒肉絲,體貼親心的幼小心靈著實受創不淺啊!然而我心中無半點怨恨,反而更努力學習編織的技巧,利用大人淘汰掉的藺草,苦練各種編法,而獲得媽媽的肯定與信任,同意我當她的助手,從此我能如期繳交學費且順利完成學業。 兒時走過那段窮困拮据的生活,特別能感受親情的偉大,總是想辦法盡孝道。相對的,今日的孩子簡直是天之驕子,要什麼有什麼,父母再困難都不讓孩子吃點苦、受點委屈,如此善待孩子,卻無法開啟孩子的善門,怎不讓父母痛心疾首呢?時代進步到今天的繁榮,是不可能退回到從前了,但人類顛撲不破的價值觀是千古不變的,當我們痛定思痛之餘,應該有所覺醒,是繼續種水蜜桃呢?還是改種土芭樂呢?

吳淡如-放手更能讓他長大

2008年01月01日
公開
33

感情關係裡,有宿主,才有寄生蟲。宿主的營養愈來愈缺乏,寄生蟲還會怪宿主供應差。愛他,就請不要「無微不至」地照顧他,讓他變成寄生蟲。 網友傳了一個笑話給我:聯合國出了一道題目,請全世界的小朋友作答:「對於其他國家糧食短缺的問題,請你談談自己的看法?」結果,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小朋友會回答這個問題。 因為,非洲小朋友看完題目後不知道什麼叫做「糧食」。歐洲的小朋友看完題目後不知道什麼叫做「短缺」。拉丁美洲的小朋友看完題目後不知道什麼叫做「請」。美國的小朋友看完題目後,不知道什麼叫做「其他國家」。亞洲小朋友看完題目後,不知道什麼叫做「自己的看法」。 我看了之後,苦笑了很久。我覺得創造出這個笑話的人真有程度,這確實是一針見血的諷刺:我們確實從小都不知道什麼叫做「自己的看法」,多數人總要掙扎很久、糊塗很久,才發現,啊,原來我活的人生「好像不是」我要的人生。 我也常碰到在戀愛、工作的選擇上,為了長輩的「反對意見」痛苦很久的人。我會問他:「那你自己的看法是什麼呢?」我總發現,他們痛苦的原因,並不全因為別人的反對或逼迫,而是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很多人活到七老八十,還是成天聽著東家長西家短,把自己弄得心煩意亂;或者寧可求神問卜,就是不敢自己做決定。有自己看法的人少之又少,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要求「乖寶寶」的社會裡,為了方便管理,我們從沒被訓練成有主見的人。 「太有主見」總被當作負面批評。「好乖」一向是大人對小孩的最佳讚美之詞,只要有耳朵就好,嘴巴最好也只用來說「好」。就算是所謂「小時候很叛逆」的人,也未必有自己的看法。往往只是覺得「大人這樣說是不對的,我就是不從」,因為反抗而走上的道路,常常是「明知這樣也不對,卻糊裡糊塗地往歹路走」,也一樣不是出於自己的意願。走上歧途,都說是「被壞朋友帶壞了」。 自己的看法,來自對自己的信心。不久前,我訪問了一對父子檔,父親是電子行銷界相當知名的總經理,他的兒子十九歲時自己創業當了總經理,目前公司的營業額也相當穩定;我對這個「年輕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回答問題時眼神堅定、條理分明、很有創見。我忍不住問他的總經理爸爸:兒子這麼優秀,是怎麼培養的呢? 爸爸的臉上難掩得意地說,他向來鼓勵兒子說出自己的看法。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就會把身為老闆遭遇的困境拿出來跟兒子討論,要兒子說出自己的意見:如果你碰到這個難題,你會怎麼辦? 兒子的看法,雖然未必成熟,但有時神來一筆,也會幫他解決一些想不通的問題呢。他說:「我最欣慰的不是兒子創業成功,而是我們父子互動良好。我很欣賞他,遇到困難時,他總有自己的一套。」 很多企業家都以威權教育下一代,孩子有意見也不能說,儘管家族事業再成功,父子間的感情常只停留在「表面工夫」。這位總經理的父子情深,讓我深覺感動。你也一定很羨慕這種父子關係吧。這位父親很有遠見,他知道: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看法,才會有真正的自信心。 我們不會天生就有自己的看法,也不是生長在一個「鼓勵你有看法」的家庭;要有自己的看法,只能靠自我的對話練習:遇到人生的選擇題,先問問自己:到底我有何看法?不要急著問別人。當然,「自己的看法」必然要有支持它的後盾,那就是:承擔失敗的堅強與自我負責的勇氣。 再來看看這個可能發生在你我周遭的「e世代幸福小孩」的例子。 芳瑜自小成長過程,倍受父母呵護,從來沒有單獨離開家。高一暑假,她加入學校的遊學團到加拿大遊學,她每天欣喜地等待著這一小段獨立生活的來臨,沒想到母親的歇斯底里症狀卻和她的開心成正比。「她連衣服都不會洗,自己根本沒法照顧自己--沒有我跟在她身邊,該怎麼辦?我去問問學校,看媽能不能跟著去……」 芳瑜的好友也都加入這個遊學團,芳瑜並不孤單。母親的提議當然讓芳瑜很倒胃口,但還好學校的答案是,父母即使要隨行,也不能夠像四九、銀心一樣跟著梁山伯與祝英台住在一塊兒。 也還好芳瑜的母親是個公務員,沒有那麼長的假期可以隨侍左右。「啊,糟了,糟了。我看你還是不要去好了,你看,」在臨行前幾天,母親一邊看報一邊大聲喊叫,「有一個女生,到加拿大去遊學,結果被謀殺了,好恐怖,我看--那邊的治安並沒想像中的好,不要去算了……」 芳瑜說,全世界都有人被謀殺,她在台灣也可能被謀殺。結果,和媽媽吵了一架。媽媽覺得芳瑜變叛逆了,更找上學校的輔導老師。 幸好輔導老師滿了解其中的奧妙,芳瑜保證自己一定會萬分留意自己的安全,而且在行前把媽媽的叮嚀白紙黑字寫下來,讓媽媽放心,終於順利成行。回來之後,也讓媽媽覺得,放手,使孩子變成熟了,更懂得體諒,不再只是飯來張口的小女孩。 這算是個溫馨可愛的例子:放手不是失職,而是讓依賴者成長的必經階段。怕他羽翼未豐,怕他自己飛不好,是一向扮演「照顧者」的人最大的憂慮。 但如果一味的擔心,一直不肯領會他遲早有一天必得要長大的事實,照顧者和被照顧者,就會變成恆久的宿主與寄生蟲關係,本來是共生,後來卻因太緊緊相繫,變成共毀。演變成共毀關係,只會令人頭痛,一點也不溫馨可愛了。共毀關係,常在親密的人之間不經意地無奈形成。 有個女性朋友新婚,怕寡母獨居寂寞,很有心地將她接到自己的家中住,沒想到這位岳母動不動就進女兒、女婿房裡,屢勸不聽,有回女婿正在換衣服,岳母大剌剌地推門進來,赤條條的女婿被嚇得魂不附體,岳母也還見怪不怪地說:「哦,沒關係,我什麼沒看過?一家人嘛……」 小夫妻當然沒能相處得太好。妻子已經習慣母親鉅細靡遺的照顧,然而新婚丈夫卻怎麼也消受不了,不久就離了婚。岳母比女兒還激動,大罵女婿沒良心,並不知道自己惹了多少禍。丈夫離開了,女兒當然也埋怨母親,為什麼只要有媽媽介入,她的感情從沒好下場? 這可不是「罕見案例」。當事人如果換成婆、媳與夾心餅乾的丈夫,相信每個人家隔壁就能找到現成的例子:因為不肯放手,所以不懂分寸,故意聽不見聲音。這些家庭糾紛如何解決?真的很難。 放手是一種對別人獨立生命的尊重,需要漸進式的練習,在我看來,三、四十歲時還不懂得尊重的人,活到六十歲更學不會尊重。 有個女孩抱怨,前三任男友都變成「孬種男」,不只自己家的事常要勞煩女友代為處理,連生病跟老闆請假也要女友打電話。在與她信件往返中,我大概也嗅出問題所在:她自己相當能幹,是個只要遇到任何事情,就會拍胸脯對男友說:「沒關係,有我在,我來想辦法」的女孩,她一個人就等於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加上驍勇善戰的五虎將,男友怎能不變成阿斗呢? 不只是在親子關係裡,在任何感情關係中,比較弱勢的那一方,常常會變成寄生蟲。寄生蟲幼小時,不會造成宿主的困擾,但牠會一日一日吸收養分慢慢長大,大到使宿主面黃肌瘦,「偉大」的宿主筋疲力盡,寄生蟲也會貪得無厭,對宿主充滿怨言,並不會感到幸福。 愛他,就請不要「無微不至」地照顧他,讓他變成寄生蟲。

忙爸爸如何當好爸爸

2008年01月01日
公開
42

文.吳若女 康健雜誌81期 忙爸爸當久了,容易變成盲爸爸, 錯失孩子重要的成長歷程,親情一點一點淡薄。忙爸爸如何調整自己的時間,不在孩子的生命中缺席? 有一個名叫辛西亞的美國小女孩,曾隨父母搬到愛爾蘭住了三年,結果回到美國讀三年級時,不僅帶著濃濃的愛爾蘭腔,也從沒玩過美國小孩的遊戲如踢鐵罐、打棒球和跳繩,她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渴望被同學接受、也渴望交到朋友。更糟的是她的數學能力,遠遠落後班上其他同學,她不但沒有求助老師,反而開始偷取考試的卡片和答案,作弊得到高分。由於表現優異,她開始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注意,甚至當選模範生。 一開始辛西亞覺得飄飄然,慢慢卻受到良心的譴責,因為違背了父母所教導的誠信原則,不過八歲大的她卻已經不知如何收場,她為此痛苦不已,也經常在家發脾氣,感覺不安,卻沒有人知道為什麼。直到有一天,她和父親進行固定的私人談話時,再也忍不住哭倒在父親懷裏叫著:「我數學作弊!」 父親柔聲安慰她:「你把這件事藏在心裏真可憐,早些告訴我就好了,這樣我能早點幫助你。」結果,父母一起為她想辦法解決,陪她去見學校老師,也請一位六年級同學為她補習數學。辛西亞長大後回憶,至今她仍然記得放下重擔那一刻的心情,也感謝父親有固定聆聽她說話,和她聊天的習慣,否則她若繼續進行不誠實的勾當,不知道還會做出什麼事,走上什麼路。 她的父親,世界知名、出版《與成功有約》一系列書籍的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也經常回顧這段經驗,他說:「假如我一直忙碌著急,焦慮地趕赴許多約會,急著完成許多『更重要的事』,以至於沒有時間聆聽孩子說話,我不曉得會發生什麼事情,女兒會走上哪一步。」 有多少孩子能像辛西亞一樣幸運,有一個忙碌卻願意花時間聆聽且支持她的父親?有多少父親總是推說「很忙,沒時間」,一再對孩子失約,或是要孩子「等以後再說」?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02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 --家庭生活」的統計,有近六成五的父母每天花三小時以上陪伴6∼12歲的子女,但仍以媽媽為主。即使在雙薪家庭也不例外。每100個女性就業者中,約有75人( 75.35%)花三小時以上陪伴子女;但每100個男性就業者只有不到48人(47.95%)花同樣的時間陪孩子。平均每兩個上班的父親就有一人十分忙碌,陪伴子女的時間有限、互動少。爸爸為什麼這麼忙,是什麼事卡住了他們,讓他們陷在忙碌的迷思中,一點一滴流失親情? 忙爸爸的迷思 身為一家之主,很多爸爸習慣把認真打拚等同於對家庭負責、照顧妻小的全部,並且抱持著「事業成功,孩子理所當然會尊敬我」的想法,疏於經營家人間的親密互動。淡江大學企管系系主任洪英正和許多正在職場打拚的中壯年男性一樣,每天、每個月都有做不完的事,要教書、演講、指導研究生、為企業做評估案、還有教會的服事,有一陣子總是被人追著跑,被催稿、催案子、催人情債。 有一天,他突然發現自己好一陣子沒和兩個兒子聊NBA的籃球賽,也好久沒聽寶貝女兒講學校的生活,更久沒和太太促膝長談,分享心情。突然間心中有很強的失落感,一陣空虛湧上心頭,使他不得不停下手邊的工作開始思索:「我為什麼會這麼忙?」、「我需要這麼忙嗎?」 有心理學背景也專門為企業體做評估的他,決定為自己好一陣子的混亂忙碌做分析,他給自己一個內在對話的時刻:「我到底要什麼?不要什麼?」、「我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結果他發現,得到的都是屬於外在、自己的好處,像是外面給予的肯定名聲或是金錢報酬,但失去的都是家人的部份,沒機會和家人吃飯,孩子看到的都是一個精疲力竭的父親。 他坦承,很多男人其實很喜歡忙的感覺,好像忙一點才會讓自己更有價值,更有成就感。但,忙久了也會變成習慣,甚至在忙碌過程中麻醉自己「男人就應這麼忙」,愈陷愈深。「男人要對自己的價值觀有正確的剖析,」洪英正領悟,事業成功不是生命的全部。在張老師心理學苑開設新好父親工作坊的親職教育講師林啟鵬也記得,自己在早期貸款購屋時,曾拚命工作賺錢,想早一點清償貸款,犧牲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一開始他自認是為了小孩和老婆,後來卻在內心細微深處體察到,他是為自己的內在動機在忙,不全然是為家人。其實真的可以不用那麼急,慢慢來也可以。 忙碌也是很好的藉口 有時候,男人也想用「忙」來逃避親密關係中的困難與挑戰。已帶領男性成長工作坊多年的林啟鵬觀察,台灣男性在成長過程中,普遍較少被鼓勵或教導如何和另一半及小孩建立親密關係,因此這方面的能力相對較弱,在面對妻子的抱怨或是孩子的需求時,常用忙碌來搪塞,因為快又好用。 但林啟鵬提醒,父親是小男孩生命中重要的男性典範,教他「男人是怎麼回事?」對小女孩來說則是她生命中第一個異性典範。如果男性能了解父親在孩子成長中扮演多麼重要扮演的角色,他們就會更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了。美國心理學家諾瑪.拉定的研究發現,有父親參與較多育兒工作的孩子,語言能力比沒有父親參與的來得好。而解決問題和社交能力,也領先別的孩子。也有其他研究顯示,有父親陪伴長大的孩子,人格與情緒也較穩定,較不易有上癮行為。而美國教育部教育研究促進委員會的研究則顯示,孩子上學後,如果父親能多參與學校的活動,學業和行為表現會比只有母親參與的來得好。 當爸爸的如果能投入父職工作,對自己也很好。布萊恩•紐曼醫師也在《爸爸手冊》指出,父親可從育兒過程中更了解自己,也對別人有較深的同理與了解,思考能更加周延寬廣,性格也愈來愈成熟;也因為參與育兒,減輕另一半的負擔,婚姻關係會更好。 但很多忙爸爸,總在孩子出問題後才驚覺:原來親子關係也需要長期經營,如同事業一般需要付出心力。 一位在醫界服務的忙爸爸,家庭交由妻子一手打點,他只負責提供優渥的物質生活,幾乎沒陪過孩子。但曾經當選模範生的小女兒居然在國二時迷上網路,從網友處得到許多認同與安慰,之後還翹家翹課,流連於西門町。後來事情愈來愈嚴重,父親終於出面「管教」孩子,但已邁入青春期的女兒毫不領情,憤憤表示:「爸爸從來沒關心過我,現在憑什麼來管我?」甚至還遷怒媽媽:「你為什麼要嫁給他?為什麼要生下我?」最後,父親開始學上網,用暱稱在網路上尋找女兒,甚至到女兒可能出現的地方等她。經過許多努力,才挽回一個走失的孩子。 希望孩子未來變成什麼樣子? 沒有一個男人天生知道如何當爸爸,但如果能先問問自己:「我希望我的小孩以後變成什麼樣子?」也許更知道該怎麼做。中興保全廣告宣傳室經理朱漢光就是在思考過這個問題後,用心陪伴教導孩子。他和擔任國中老師的太太只有一個九歲大的女兒,他希望女兒獨立、有知識、人緣好,因此他和太太從小讓她自己睡一張床,訓練她獨立。也從小為她講故事,現在她已經很喜歡閱讀,能自在輕鬆地吸收各種知識。至於人際關係,他和太太利用每個週末帶她出去玩,認識不同的人,培養她交朋友的能力。朱漢光和太太分工,早晚照料孩子的生活,一起完成上述明確的教養目標,他確信,女兒在未來能擁有進入社會的各種能力。「只要有心,不會找不出時間,」工作也十分忙碌的朱漢光分享個人的經驗。 忙碌,但不缺席 除了要有心,忙爸爸其實也可以隨著孩子不同生命週期的需要,適時參與,讓孩子得到父親的愛與關懷,「忙碌,但不缺席,」台灣大學社工系教授林萬億提醒。 像剛出生的嬰孩,一直到學齡前,的確很需要父母密集的陪伴與呵護,如果沒辦法成為時間充裕的奶爸,至少也要成為他最好的玩伴。「幫孩子洗澡,多跟他們玩吧,」已有生養4個小孩經驗的林啟鵬會如此建議忙碌的現代爸爸。因為嬰孩的純真可愛很容易讓人放輕鬆,忘卻一天的疲憊與煩惱,更重要的是,父親與孩子間親密的玩耍互動,有助於建立彼此的關係,是爸爸能給小小孩最好的禮物,讓孩子從中得到安全感,覺得自己倍受重視與呵護。 當孩子進入小學時,他們會開始有自己的玩伴與學習,但需要父母在旁隨時解答疑惑。現在是愛立信中國公司副總裁的蔡桐木在他新著《忙爸爸的私房故事》中自承,要一個忙碌的父親每天陪孩子做功課,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他自己就經常要出差,無法在孩子身旁,但他卻要求自己把握幾個重點。 比如說,不出差時儘可能抽空在晚上陪兩個兒子閱讀、做功課及討論他們正在做的專題報告。如果出差了,就透過電話和他們討論手邊正在進行的學校作業。此外,儘可能參加孩子在學校的家長會。「對忙碌的父母親來說,家長會是一個不能不參加的活動,」蔡桐木強調,花一點時間,如同定期健康檢查一樣,能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真實情況,包括他們的優缺點及人際互動。有一回,蔡桐木和老師交談後,才知道孩子的作業經常遲交,而他和太太居然都不知道。身居企業要職的他深知時間管理和掌握進度的重要,於是回去用不責怪的方法和孩子深談,並且幫助他們克服拖延的壞習慣。 慢慢轉變為朋友的角色 當孩子進入國中,需要貼近孩子的時間就不是那麼多了,但卻需要更用心,慢慢把孩子當朋友,自己也有兩個小孩的林萬億教授建議。正值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想探索自己的世界,想和自己的朋友在一起。父母要放手讓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空間,但在他們最脆弱、最需要父母時,要適時出現,伸出援手,「要和他們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林萬億建議。除了面對面的關心,也可以善用現代新科技,像是寫 email,上MSN,發簡訊,讓他們覺得父親也跟得上時代,酷斃了!深諳青少年心理的林萬億笑著提醒,新科技不是只用來賺錢,也可以建立現代的親子關係,幾分鐘就搞定。 像有一個父親,無意間聽到孩子和同學通電話,得知兒子的朋友們都看過某部電影了,只有兒子還沒看過。他在第二天主動用手機發了一個簡訊給兒子,上面寫著:「兒子,星期六晚上去看電影好不好?錢放在櫃子上,請你先去買票。」 3分鐘就搞定,兒子自然很開心,覺得父親如此關心自己。也曾有一回,他感覺孩子好像有什麼話想說,第二天也是主動發了簡訊:「晚上去吃飯好嗎?在捷運站等我,不見不散。」主動製造讓孩子說話的機會。 當孩子愈長愈大,進入高中大學時,當他們朋友的成份愈多愈好。在他們面對大學、留學或就業等人生重大抉擇時,當他們的人生顧問與諮詢對象,但不是強迫他們接受大人的想法。而且在他們重要的日子,像生日、重要的比賽或畢業典禮,忙碌的爸爸一定要撥出時間參加。 「父親的角色一定要慢慢轉變,從嚴父、規範者變成朋友,因為孩子是循著自己的生命軌跡不斷在前行,」林萬億語重心長地提醒。尤其很多父親十分忙碌,一轉眼,就不知道自己的孩子長多高、改變多少了,還用小時候的方式與他相處,關係自然愈來愈疏離。他比喻,孩子的成長像一部緩緩駛過的列車,父母如果沒跟上,就會覺得車子怎麼開得那麼快,只能在後望塵莫及。如果跟上了,還能一起在車上分享與同樂。 忙爸爸,以質取勝 忙爸爸除了彈性因應孩子不同階段的需要外,還可以「以質取勝」,彌補時間上的不足。 像成功大師柯維在出版《與成功有約》之後,邀約不斷,忙著到處演講、擔任顧問,四處奔波,他的書曾在美國暢銷書排行榜長達七年,在全球70個國家,以28種語言發行超過 1000萬本。但他卻仍然能和九個孩子維持極親密的關係。 因為他和太太每週會跟孩子有定期的家庭聚會(可稱之為家庭時間或家庭會議吧)。他們讓孩子決定自己想做什麼,而他們也會在這段時間教導孩子許多好習慣,創造優質的相處時光。 有一位瑞典女士曾和柯維分享家庭聚會對她的影響。她說,她的父親是一個忙碌且成功的生意人,留給孩子的時間不多,但卻願意固定和家人聚會,跟孩子述說他對生活的看法,這使得她覺得父親很重視他們,感受到深切的父愛。 此外,柯維也會和孩子有固定一對一的談心時間,以不評論但用心傾聽的方式讓孩子談任何他們想談的事情。像大女兒辛西亞在小學三年級作弊的事,就是在私人談心時講出來,讓父親能及時幫助她,走正確的人生道路。而善於溝通、鼓勵人心的卡內基大中華地區負責人黑幼龍,也曾有一段時間因工作與孩子相隔兩地,那時又碰上他們的青春期,叛逆不已,他只好開始跟孩子寫信,他說:「忙碌父親能做的是以質彌補時間的不足。」 直到現在,他都很鼓勵企業界的朋友,不管是自己外派,或是小孩已到國外唸書,都要早日動筆給他們寫信,即使還住在一起也可以寫,分享嘴巴說不出來的關心與叮嚀。只要有心,忙爸爸也可以是好爸爸。 除了黑幼龍,《康健雜誌》這次還介紹了目前當紅的談話性電視節目主持人鄭弘儀,以及忙碌的婦產科醫師也是台北長庚醫院副院長謝燦堂。雖然三人都謙稱自己做的還是太少,但他們都很用心經營親子關係,且看這三位忙爸爸的心情告白。忙爸爸,加油!

新竹市迎接2008跨年晚會~幸福•快樂•ㄕㄨˇ新年

2007年12月31日
公開
39

主辦單位: 新竹市政府 活動開始日期: 96.12.31 活動截止日期: 97.01.01 活動地點: 市政府前廣場 邀請對象: 市民 活動時間: 96年12月31日(周一)晚間8時—97年1月1日凌晨30分 聯絡人員及電話: 03-5319756*213 活動內容 為迎接戊子鼠年,訂12月31日晚間8時起至97年元旦凌晨30分,於市政府前廣場舉辦「迎接2008幸福•快樂•ㄕㄨˇ新年」跨年晚會,節目多元精彩,歡迎全市市民一起到場同歡。 市長林政則表示,新竹市近年推廣城市、地方產業行銷,藝文、觀光機能豐沛,除感謝全體市民的熱心參與,更要感謝新竹市議會議長鄭成光及全體市議員的支持,新的一年,迎鼠送豬,特別規劃「迎接2008幸福•快樂•ㄕㄨˇ新年跨年晚會」活動,與民眾一起迎接嶄新的一年。活動繽紛熱鬧,喜氣洋洋,呈現花園城市快樂迎新年歡樂景象。 文化局長林松表示,今年跨年晚會,分二個階段進行。31日晚間8時至9時,首先由新竹市知名欣蕾舞蹈團及新竹踢踏舞團聯手演出「幸福快樂~ㄕㄨˇ來寶」,為晚會揭開序曲。接著「豬事大吉~迎鼠年」、「大紅燈籠高高掛」、「孔雀開屏喜洋洋」、「禮讚新竹市」、「族群大融合」、「邁向2008新世紀」等舞蹈節目,象徵鼠年好運連年,豬事吉祥如意。 晚間9時開始,邀請電視名主持人唐從聖、李佳豫以及知名藝人棒棒堂、K-ONE、黃立成、麻吉及張懸等歌手精采演出,並進行公益摸彩活動,接近凌晨時分,市長將率領市府一級主管與民眾一起倒數跨年,同慶戊子鼠年的到來。 活動中令人矚目的公益摸彩活動,獎品豐富,今年提供了高級休旅車乙部、摩托車三台及高級腳踏車十輛。民眾只要憑96年11-12月份發票,即日起可至市政府、文化局、稅捐處、三區區公所及玻璃工藝博物館、影像博物館、文化局演藝廳等九處服務台兌換摸彩券,每張發票限兌一張,每人最多兌十張,兌完為止。 得獎民眾,休旅車及摩托車必須於活動現場兌獎,腳踏車得主可於活動結束後,97年元月2日至11日(週一至週五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至新竹振道有線電視公司領奬。換得的發票將全數捐給創世基金會,捐發票送愛心又能抽大獎,歡迎市民攜家帶眷共襄盛舉,一同參與盛會。

去聽免費的~新竹縣民歌演唱會

2007年12月21日
公開
40

時間:2007-12-21 18:30 ~ 22:30 地點:新竹縣體育館(竹北市福興東路) 主辦單位:新竹縣政府 大學城民歌手重唱動人金曲「竹縣飛揚、幸福翱翔─2007新竹縣民歌演唱會」 新竹的民眾有福了,縣政府將在12月21日(五)晚間六點三十分於新竹縣體育館舉辦一場盛大的金曲民歌演唱會,在凍薪時代,不但不售票,還比照售票演唱會規模辦理! 此次演唱會特邀潘越雲、施孝榮、金智娟、黃大城、王夢麟等,民歌全盛時期的代表性歌手參與演出,當天將帶領聽者穿越時空,重溫無數經典動人的純真回憶,除了享受民歌手們的金曲回顧,更安排大家耳熟能詳的曲目來介紹新竹的好山好水,讓大家醉心於美妙的歌聲外,還可遍覽新竹縣的美好風光!    誠摯邀請所有熱愛民歌的民眾,共同來到新竹縣體育館,一同聆賞旋律和歌聲所構築的美好時光中!此外本次演唱會特別精心規劃,保留500個貴賓席給身心障礙的朋友,讓身心障礙的朋友也能共襄盛舉。 --------------------------------------------------------------- 先帶敦到東元回診 回程才到新竹縣立體育場 到時都8點多了,才剛好聽到鄭永金的兒子唱歌 老實說唱什麼都聽不清楚 没辦法人家是縣長的兒子就可以上台表演 本以為没有名歌手要來演唱 耶之後就看到王夢麟人來了 繼續聽囉 陸續來了大小百合,黃大城,王瑞愉,最後是潘越雲唱壓軸 毎個人唱四首歌 雖然只有聽到5位歌手唱民歌但聊勝於無 還是勾起以前無限的回憶 以前的民歌真的很不錯聽~~

轉貼教育文摘-跳脫刻板教育 解讀才能解毒

2007年12月20日
公開
20

台灣立報記者胡慕情2006.2.21專稿. 「一歲的孩子學走路,不論跌倒1、2百次,父母總是不斷鼓勵:『好棒、好棒!』,那為什麼當孩子學著畫畫,家長卻總說:『你畫那什屁!』」...... 鄧美雲與周世宗夫婦,今年受邀參加台北國際書展說明如何手製繪本,但他們要傳遞的,並不是製作繪本的「技術」,而是父母應該如何藉由創作與孩子溝通。他們的孩子叫周燁,周燁2歲時,他們就開始讓孩子畫畫。鄧美雲說:「創作是孩子表達的方式。」她認為所謂的「教」,並不僅是讓孩子認識符號,而是要讓符號也同時有內涵、有故事,因此她不在意孩子畫出什麼東西,而是瞭解孩子如何透過圖畫表達。 周世宗說,「父母常干涉孩子應該畫什麼,可是有趣的是,這些父母通常不是專業。」他認識那麼多會干預孩子的父母,大約只有3個人會畫畫。他指出,時代在變遷,現在孩童對影像、視覺的能力都比過去強太多,「但大人卻用社會優勢去壓制。」他強調這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也會埋下日後親子衝突的種子。 ◆畫狗不像狗 沒關係 「大人總認為自己比較懂。」周世宗分析,這是因為已社會化的成人需要強烈的認同感,「我們的社會不太尊重差異。」因此大人會認為小孩如果畫狗不像狗,就是「錯的」、「畫壞的」;其次,是把創作當成一種商品,「很目性,可是小孩畫畫一定要拿去賣嗎?」。此外,周世宗認為許多成人都太懶惰,「因為他們可能只願意花2分鐘解決孩子的問題。」 周世宗舉一個學生的例子,一個女孩把自己畫得像公主,媽媽像皇后,但父與弟弟,卻小小黑黑一坨,幾乎無法辨識。「大部分的爸爸如果看到,一定會罵她畫錯,因為爸爸比較高。」可是,這個孩子畫裡所表達的,其實是家庭關係的結構,「她爸爸常出差,弟弟還很幼小。」因此,周世宗認為成人不斷否定的行為很荒謬。 ◆不斷追問「為什麼」 「家長應該學會問『為什麼』」。鄧美雲認為,孩子是活的,而創作是表達想法的介面,家長的否定與不瞭解,等於阻礙了溝通的管道,「你要他不要這樣畫,孩子很簡單,就是不畫,但他以後就再也不會讓你看見,那不就是代溝嗎?」鄧美雲進一步說明,更何況創作有時候不需要理由,也不見得要有功能性,讓孩子知道有人肯定,孩子才會願意再說、再做。 周世宗強調,他否定非常狹義的閱讀。他認為「閱讀」不是只有書本,而是應該認識周遭環境,「閱讀書,會有一個定義、一個答案,但生活不會。」他舉例他和周燁時常閱讀人群,猜測一位路人開心或難過的原因,透過觀察,不但培養細心,也培養想像力與創造力。 周世宗進一步批評台灣的教育體制與社會價值過於僵化。「我們很功能性。」因此孩子被教導、賦予階段性的目標,他認為,只有神才能預測未知的一切,但成人時常以自己的經驗法則去扮演神的角色,「所以你問孩子他以後要幹麻,他只會跟你說我要讀建中,問題是,建中能讀一輩子嗎?」 ◆活得好 需要努力 鄧美雲認為,人文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一種「精神」,「社會價值並不等於人的價值。」過去的教育是希望能增加有利的「生存」條件,可是真正的教育,應該是要讓孩子知道如何「生活」。 「活得好」,其實需要很多努力,周世宗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讓孩子有終生學習的能力、練習做事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做自己」的能力。周世宗強調,一個沒有內在趨力的孩子不可能學得好。「要當漣漪還是花朵?」鄧美雲以影像的概念解釋,漣漪式的學習,是不斷地往外擴展,但學得愈多,就離核心愈遠;然而花朵式的學習,是不斷地回到本身,找尋各種力量去支撐本身的在。 ◆鍛鍊學習的意志力 鄧美雲透露,孩子畫單張繪畫通常可以很盡興、快速,但製作繪本就不同,為需要理性思考,將圖畫說成故事,因此繪本可鍛鍊學童的意志力。她強調,孩童一定要有「3H」:Heart、Head、Hand,有了這些能力,孩子才能走正確的路。有些孩子會畫暴力、血腥的圖,家長看到不免心驚膽跳。鄧美雲坦承她也曾走過這一段,一開始她也非常焦慮,但蒐集資料後瞭解,這只是孩子發洩的方式,會願意畫出來的,通常都不會有什麼問題;周世宗補充,不論任何事,偏執才會出狀況,但如果孩子90%的繪畫都是血腥與暴力,家長也千萬不要斥責,而是應帶孩子看心理醫生,或試圖溝通與瞭解。 鄧美雲說,現在的教育其實非常不平衡,雖然普遍認為孩子應具備八大智能:語文、邏輯數學、視覺空間、肢體動覺、音樂、人際、內省與自然觀察者智能,但台灣的教育對後面3項,幾乎是忽略與排擠,「這是強調競爭的後果。」周世宗說,但是,台灣的父母真的懂「競爭力」是什麼嗎? ◆幫助孩子做自己 麥可.波特曾說:「競爭力,就是定位與差異化。」周世宗說,learning to be才是最重要的,不知道自己要幹麻,就無法專精,而在相同領域裡卻沒有差異化,就沒有競爭力可言。因此他認為,父母許多憂慮都是多餘的,要做的,只有輔導、幫助孩子「做自己」。 他指出,台灣的學校、社會教育,幾乎是有目共睹的糟糕,但養成孩子的人格,卻需要家庭、學校與社會。「當其他兩者都很糟了,家庭也要跟著嗎?」他們夫婦認為,家庭應該形成一個強大的支撐。周世宗說,年前有一位朋友想跟他討論親子關係的問題,他拿了天下雜誌的專刊讓朋友讀,請他讀完再說,但過完年了,朋友連翻都沒翻。「有時候家長的『解決』,只是想要宣洩,並非真正在意問題。」他認為許多家長習於將問題推給孩子,卻從未思考自己是否出了問題。 ◆做個有吸引力的家長 周世宗夫婦強調,沒有快樂的童年,就沒有快樂的人生。因此他們認為家長有義務提供孩子這樣的環境。「父母要讓自己有吸引力。」周世宗建議父母應該自我成長,讓孩子覺得父母是有趣的、可學習的,才能增進親子互動,進而瞭解孩子的想法。當然,對許多父母而言,有些傷害可能已經造成,但他強調,傷痕是可以彌補的,透過一些簡單的對話,慢慢修復,總比永遠不做的好。 鄧美雲也建議,受傷的孩子也應該自立自強,擺脫「受害人」的角色。她以過去輔導的案子為例,認為許多父母對孩子所做的要求,其實源於他們背後的社會與歷史背景,時空造成的矛盾是必然存在的,孩子可以多一份溫柔,學著原諒父母。 「只有願意解讀,才能解自己的毒。」周世宗溫柔且堅定地說,不論父母或孩子,都應該跳脫一般社會化的刻板角色定義,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改變教育環境,就從自己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