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筠と瑄☆╮奶爸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06年09月17日
公開
42

回外婆家

回外婆家

2006年09月15日
公開
45

媽咪早班

頭痛喔不能看王建民嘍

2006年09月11日
公開
39

產檢

從超音波看到妹妹在吃手

2006年09月07日
公開
48

陶喆 今天妳要嫁給我MV

2006年09月03日
公開
46

回外婆家

回外婆家

2006年08月27日
公開
74

如何幫寶寶按摩

採訪╱李政青 諮詢╱台灣國際嬰幼兒按摩協會理事長 鄭宜?    台灣國際嬰幼兒按摩協會秘書長 林美兒    萬芳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郭雲鼎 按摩是成人世界常見的玩意兒。忙碌了一整天之後,找個人馬一下,全身立刻放鬆舒緩,整個人恢復精力,隨時可再度衝刺。幫小貝比按摩不僅可讓寶寶心情愉快,根據研究顯示,嬰兒按摩對於寶寶的成長發育還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幫助,可說是個超優值的親子互動方式喔! 【嬰兒按摩功效篇】 按摩是一種流傳久遠的療法,在兩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皇帝內經裡已經有詳盡的記載,唐代太醫署還設有按摩博士的官職。歷史悠久的埃及也有記載,在古老的醫學經典裏建議用按摩法來治療歇斯底里症,印度最早的醫學典籍中也列舉按摩和飲食運動一樣,為恢復健康的主要途徑。傳統的哥倫比亞,盛行袋鼠哺育法,把嬰兒直立的包裹在母親胸前的衣服下,形成親密的肌膚接觸,。墨西哥人則腸用腹部按摩來治療腹脹,便秘,消化不良,肚瀉和嘔吐等症狀,效果對嬰兒和兒童更顯著。台灣早期習慣幫新生兒抹黑麻油,這其實也是嬰兒按摩的一種。 隨著時間流逝,嬰兒按摩曾被遺忘過一段時間,直到近代,又重新被現代醫學發現,應用在早產兒照顧上。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於1986年刊載的一篇研究發現,假如每位早產兒一天按摩三次,一次按摩時間15分鐘的話,早產兒的死亡率可從30%降到10%。台大醫院也曾做過研究,幫四十個出生十天後的早產兒,連續十天每天三次每次按摩十五分鐘,結果十天後,這些早產兒的體重增加近四成,提早數天出院。 萬芳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郭雲鼎指出,按摩之所以對早產兒的成長有如此顯著的幫助,乃是因為按摩可以降低交感神經的分泌,讓早產兒情緒穩定,進而睡眠安穩、能夠攝取較多營養。若將按摩應用在一般健康寶寶身上,當然也能夠有同樣的功效。 按摩除了能夠讓寶寶情緒更安穩、睡得飽、吃得好之外,藉由按摩時親子間的親密接觸,也能夠讓寶寶透過種種撫觸的動作及眼神交流,感受父母的呵護之情。台灣國際嬰幼兒按摩協會理事長鄭宜?更指出,其實一個個搓腿揉手的動作,無形中就是一種教育,讓寶寶對自己的身體有更進一部的認識,知道從肩膀、手臂到手掌是連在一起的,手指頭有五隻等等。 觸覺是嬰兒最早發展出來的感官之一,經常撫觸寶寶,讓他感受到手的觸感、各種輕重不同的力道、嬰兒油的滑潤等各種質感,都能刺激嬰兒的感覺統合能力,讓寶寶發育得更好。家裡如果有發展遲緩、腦性麻痺寶寶或過動兒等特殊需要兒童,藉由嬰兒按摩,也可以讓他們的肌肉神經不那麼緊張,得以舒緩下來,進而改善寶寶的生理狀況。但是一定要先諮詢小兒科醫生。 對父母而言,在嬰兒按摩的研究中也發現,大部分的產婦幫寶寶按摩時,都有溢乳的情況,因此嬰兒按摩不僅幫助到寶寶,也讓媽咪能夠分泌更多乳汁來哺餵,一舉兩得!除了能夠促進乳汁分泌外,經過按摩的寶寶總是情緒穩定、發育良好,減少了爸媽養育上的許多困擾,更能享受為人父母的喜悅喔! ◎ 嬰兒按摩的好處 【嬰兒按摩演練篇】 1. 事前準備 A. 嬰兒油或乳液 幫寶寶按摩前,最好是先在手掌塗抹一些嬰兒油或乳液,如此一來可以減少按摩時皮膚和寶寶接觸的摩擦力,按摩起來會更滑順。其中嬰兒油的滋潤效果又比乳液好,按摩時也不用一直添加用量。但選擇時,最好還是看寶寶的體質而定。使用前最好先進行皮膚測試,測試的方法為先在嬰兒一小塊皮膚上抹一小滴油,等待30分鐘,30分鐘後如果該處出現紅色疙瘩,同時約1∼2小時才會消失,就表示嬰兒會對這種油產生過敏,則必須改用別種產品。寶寶的皮膚會吸收嬰兒油及乳液,因此按摩完後,並不需要特地將寶寶清洗乾淨。 B. 毛巾 按摩時,要在寶寶身體下面墊一條毛巾。選用平常用的毛巾即可,有家裡的味道,讓寶寶有安全感。 C. 按摩者的指甲要剪短 幫寶寶按摩時,指甲記得剪短,以免刮傷寶寶。 D. 手上不要帶飾品 包括手錶、手鍊、戒指等最好先拿下來,否則按摩時容易刮到寶寶,讓她覺得不舒服。 E. 室溫維持在25-28℃左右 基本上以27~28℃左右最佳。由於寶寶按摩時通常都會脫光光,因此要注意室溫不要太低,以免讓寶寶著涼了。 2. 開始按摩囉! ◎ 嬰兒按摩時的原則 1. 每次按摩前都要先告知寶寶,將雙手靜置在要按摩的部位,讓寶寶知道你現在要按摩他身體的哪個部位。例如按摩寶寶胸部前,可先將兩手放在寶寶胸口靜置,讓他知道你現在要開始按摩他的胸口了。這個動作不僅尊重寶寶,也能讓寶寶在按摩時有心理準備,情緒會比較平穩。 2. 按摩油或乳液的量可自己評估添加,按摩時的動作能夠流暢順手即可。一般來說,每換一個部位按摩就要加一次油。 3. 按摩的動作愈慢愈好,不要急躁。寧可慢,不要快。 ◎ 什麼時候不適合幫寶寶按摩 1. 寶寶發燒時。 2. 飯後30分鐘內。 3. 寶寶情緒不穩時。

2006年08月23日
公開
56

三歲看大,五歲看老

三歲看大,五歲看老 呂適存醫師 美國醫師執照考試及格(ECFMG) 執照號碼174-250-1 美國芝加哥COOK COUNTY醫院新生兒ICU專科醫師 教育部審定小兒科 講師(講字4776號) 教育部審定小兒科 副教授(副字第9220) 三總小兒科ICU暨嬰兒室 主任 中華民國 肥 胖學會 專科醫師 (全國共12張執照) 現任: 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 常務理事 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 常務理事 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 研究暨教育委員會 主任委員 專屬綢站:育兒電子書 http://www.pediatrics.com.tw(衛生署評鑑最優育兒網站) 著作: 1、實用內科學(教育部審定教科書) 2、遠離醫院-母親是最好的醫生 三歲看大,五歲看老 寶寶從小長大,除了身體的健康要小心照顧外,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會是他未來一切的基礎,古語說「三歲看大、五歲看老」,就是提醒我們,從小開始就要注意到一個人人格及個性的培養。 性格是從小養成的 一個人的性格可以影響到他一生讀書做事的成敗,而性格的形成是由出生以後就開始受到環境的影響,當然也有人會追溯到更早一點,例如談到懷孕期間胎教會影響到寶寶出生後的性格。現在我們簡單一點,只就從嬰兒出生以後開始談: 寶寶出生以後在保溫箱裡的時候,如果媽媽把臉對著寶寶笑,寶寶也會出現笑容;但是如果擺出一付很凶的臉色嚇他,寶寶看得懂、也會哭,所以可以知道,連剛出生未久的寶寶,情緒上也是有感覺的。 門診中見微知著 門診時,有時候會遇到一些特別嬌寵的寶寶,在醫師的壓舌板或聽診器還沒有碰到寶寶身體的時候,就開始撤嬌式的扭動、掙扎,如果父母(尤其是有老人家在場時)此時再搶著摟他、親他,他的哭聲也就愈大。 的確,很小的寶寶就懂得利用父母嬌寵的心理,仗著受寵時表現自己的個性,父母愈不加以拘束,他則更變本加厲;相對的,如果父母能擺點臉色,他不僅看得懂,也能自我約束。其實,這時候醫師內心非常瞭解,這種過度的寵愛時常會養成寶寶日後太無拘無束、非常自我、別人管不住的個性,對他的未來絕對是不好的。 多數人的性格,從小便已定型 有些父母以為等孩子長大一點,或者上學以後再教他,但到了那個時候,再教時往往為時已睌,因為性格已經養成了,要改並不容易。 大家或許都有這種經驗:小學時功課就不錯,有秩序、守規矩的小朋友,二十年後能順利讀大學的,還是這群人。當大家長大成人再開同學會的時候,也發現每個同學都改不了他當初在學校的那個樣子;也就是說只要從小「定型」,一生是很難改的。當然有的人也會在成長的過程突然開竅,性格變得很好的,但是那絕對只是少數。 從生活中培養良好的個性 生活習慣的建立是逐漸的、是潛移默化的 例如:如果家中時常保持整齊乾淨,寶寶自然會熟悉並喜歡那種環境,長大也比較愛乾淨。 我們很難例一一說明日常應注意的生活小節,在此只列舉一些最基本的予父母參考,希望 有助您培養寶寶良好的個性與生活習慣。 從生活中培養良好的個性 1. 從小就要慢慢教寶寶,玩具玩完後要收好。 2. 三、四歲開始上小班亂塗鴉的時候,要給他一個桌子,讓他可以有固定的地方,不要隨便地任由他趴在茶几或地板上塗鴨。當他畫完了以後,要教他並陪著他把用具收好。但是現在仍有許多家庭,直到小朋友上了小學都沒有給過他一張固定的桌子,以為小孩還小不需要,是非常不正確的觀念。 3. 用餐的時候給孩子一張小椅子,坐在餐桌旁與家人一起用餐,不要端著飯碗,坐在電視機前面餵他吃。平常,全家人每天至少一次儘量同桌一齊用餐。 人格養成,累積在生活的點滴之間 現代社會的家庭難得家人有共同用餐的機會,仍然建議要儘量安排時間,家人共用一天中的睌餐,一方面在用餐時共聚一桌,經過一天忙碌之後,是家人能夠放輕鬆,彼此溝通的很好時間。 餐桌上的氣氛也特別會給人一種親近和睦感覺,容易增進一家人的情感,更能幫小朋友建立良好的用餐習慣,是訓練他生活教育良好的機會。 記得以前看過一部名字叫《真善美》的電影,有一位修女帶著一群孤兒,印象深刻的是那一群小朋友好可愛,年齡很小才三、四歲大的小朋友在吃飯的時就很乖,很有規矩、有禮貌。 西方國家的一般家庭中也是非常注意用餐的氣氛與禮節,他們認為這是生活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環,愈是良好的家庭,用餐時的規矩就愈講究。用餐時有規矩的家庭,所教養出的小朋友,其生活習慣、守規矩性、整潔性都不會差。 由一般日常生活小節中養成寶寶良好的生活習慣之後,到了上小學時、他自然在教室裡能坐的住、能專心、能守規距、也能把書包功課放整齊,很容易是個好學生,也會為他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礎,將來有成就的機會自然高的多。 如果等壞習慣已經養成以後再慢慢改正,一方面非常不容易,另一方面所花的時間會更多,所以何不在起步的時候就給他一個很好的生活模式,養成他好的習慣,可以事半功倍。 現代父母們時常非常注意給小朋友各種學材藝的機會,但是忽略了隨手可做的生活教育,父母們忙碌之餘,何不定下心來,重新思考我們要從那一個方向塑造我們的孩子? 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 早餐篇 1. 不吃早飯,肚子空空,頭腦空空。 2. 上課注意力不集中。 3. [第三節] 症候群:肚子痛、頭暈、想吐。 4. 早睡早起,早飯吃的飽,晚飯吃的好。 5. 不以牛奶代替早餐。 6. 吃飯不看電視 7. 吃飯不玩玩具 8. 飯前不吃零食 9. 家人一起用餐,製造用餐氣氛 10. 不要太寵小孩 11. 鼓勵、處罰 並重 12. 加強飯前的 [參與感] 13. [誘導] 出進食的興趣 14. 給他 [適當高低] 的座椅 15. 用餐不大聲聊天 16. 養成用餐好習慣 17. 養成用餐禮節 行為治療 包括 : 減少看電視的時間 增加親子互動的機會 改變吃甜食的習慣 父母適給予適當的獎勵。對於較大的小孩,父母可以在觀念上與他溝通,使他能了解肥胖的壞處,以期早日達成飲食治療的目標。 增加運動量 離開電視、電玩、電腦等靜態的活動,不坐電梯、多爬樓梯、練習做家事,並利用假期多從事戶外活動。較大的小朋友每週至少要運動3∼5天,每次時間不得少於30分鐘,每次運動都要流汗。 養成良好的飲食作息習慣,不但可以防止肥胖的發生,也可以大為改善生活及生命的品質。

2006年08月05日
公開
45

回外婆家

回外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