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智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分享】應付孩子的壞脾氣

2008年07月19日
公開
46

當孩子在公共場所鬧情緒的時候,爸媽肯定是既緊張又尷尬,在眾目睽睽下,想盡辦法要讓他安靜下來,無奈他就是不買帳,您愈急他愈過份,這時爸媽們一定在心裡嘀咕著,怎麼他偏在這種時候發脾氣呢? 針對孩子鬧情緒的問題,您必須注意下列幾項原則: 保持耐心,避免自己情緒失控。 深呼吸,不要自己也跟著生氣,其實孩子的記憶很短暫,只要在事發當時運用適當方法,他的情緒很快就會過去。 避免讓孩子予取予求。 雖然年紀還小,他可比您想像的要聰明。如果爸媽在每次孩子發脾氣時都屈服,孩子就會知道,發脾氣可是勒索爸媽的好法子呢!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當您感覺到孩子開始浮躁不安時,先下手為強吧!用他有興趣的事吸引他,讓他暫時忘了原本的不高興。例如,在餐廳中,他一直吵著要下餐桌去玩,這時您可以提議:「我們用牙籤來排圖案好不好?」。轉移他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種,但千萬不要用賄賂的方式,給他食物或玩具,嚐過甜頭的他可是會變本加厲的。 幫助孩子用其它方式宣洩怒氣。 當他準備發怒時,試著引導他唱他喜歡的歌,或是要他講他喜歡的故事,或者,塗鴉也是個發洩的好方法。 如果可能,可讓他自己平靜下來。 您的干預愈多,他的脾氣可能愈強烈。孩子鬧情緒,有時是帶點試探的性質,爸媽表現得愈在乎,他可能愈是過份,所以,如果不會影響到其他人,就試試讓他哭夠了自己安靜下來吧! 鼓勵孩子用言語描述自己的感覺。 例如,當孩子吵著要買東西時,鼓勵他說出:「媽媽不讓我買小火車,我很不高興!」讓孩子學著了解自己的情緒與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嘗試用其他方式解決問題。 試著和他講道理。 告訴他這些行為會對別人造成什麼困擾,教他學習尊重別人,並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 適度的處罰。 可以用點處罰的方式,例如取消例行的散步等等,但必須要讓孩子明白處罰的原因。處罰過後,他的心裡一定不是滋味,別忘了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讓他知道處罰歸處罰,爸媽還是愛他的。 適當使用隔離法。 孩子變得不可理喻時,可以把他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告訴他:「如果你覺得已經不生氣了,就可以出來和我們一起玩。」很多爸媽都用過這個方法,但必須注意隔離處的安全性,而且不能是會讓孩子產生恐懼感的地方,例如黑暗的小房間或不熟悉處;當然也不能是太有趣的地方,否則孩子連玩都來不及,不可能學到教訓。最重要的一點是,您可得隨時注意他,別因為忙別的事而把他忘了。   事情結束之後,記得要把它置諸腦後,別讓它影響自己的心情。孩子的脾氣就像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發,別太在意,試著微笑面對吧! 文章來源:奇蜜父母學習中心(www.kimy.com.tw)

【分享】如何才能不生氣 ─ 代替處罰的十種方法

2008年07月18日
公開
60

孩子雖然有時像小天使般可愛,有時卻又頑劣固執得像個小惡魔,教爸媽頭疼不已。當孩子實在是太過份時,再怎麼理智的爸媽,也很難不被激怒。這裡提供幾個小祕訣,幫助爸爸媽媽以和平的方式圓滿解決問題。 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   避免老是以大人的權威命令孩子這樣那樣,讓孩子有機會作選擇,覺得自己意見被尊重,往往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問他「你想先刷牙還是先洗澡?」本來兩者都不想做的孩子,可能就會勉強選擇一種。 尋求其他解決之道   當孩子想做一件會引起麻煩的事時,不要直接告訴他不可以,而是提議另一種能夠讓他做那件事的方式。例如,如果孩子想要在廚房蓋積木城堡,建議他到客廳去玩,因為在那裡可以蓋更大更豪華的城堡。 聽孩子說內心的感覺   氣極了的爸媽,往往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試著冷靜下來,問問孩子的感覺,或許你會發現孩子其實也是情有可原。例如孩子欺負弟妹,可能只是因為害怕弟妹搶走爸媽的愛,所以想引起爸媽注意而已。 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外,爸媽也要在實際情境中教孩子道理,孩子才會愈來愈懂事。例如,孩子搶弟妹的玩具,問他「如果你的玩具被別人搶走了,你會不會不高興?」,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別人。 讓孩子嚐到自己行為造成的苦頭   在無大礙的前提下,讓孩子自己體會自食惡果的滋味。例如,孩子堅持繼續玩不吃飯,屢勸不聽後,就別勉強他;當他自己餓了要求吃飯,告訴他「你說不吃的,我們就全都吃完了啊!」先讓他餓一陣子,再拿東西給他吃。有了這樣的經驗,他就會知道準時用餐的必要。 以有趣的方式轉換衝突情境   爸媽如能發揮幽默感,不但能讓自己不生氣,也能化解孩子的反抗態度。例如孩子不肯刷牙時,爸媽可以說:「我們來試試一種好玩的方法,我刷你的牙齒,你刷我的牙齒好不好?」 協商雙方都能接受的辦法   有時和孩子談條件、彼此各退一步也是不錯的方法。例如,天色已晚,孩子還不願意離開遊樂場,可以和孩子協議再玩三次溜滑梯就回家。 稍作讓步   爸媽稍作讓步,通常可以立即解決問題,不過這種方式只能偶爾為之。例如,孩子吵著想睡覺,不願意刷牙,爸媽可以說:「好吧!既然今天你這麼累,就不要刷牙好了,可是只有今天喔!」 暫時離開,直到自己平靜為止   極度忿怒的爸媽,可能無法理智處理問題,此時最好先離開一下,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做點其他事,例如打電話給朋友、聽音樂等,暫時不想孩子的事。等自己平靜以後,再來解決問題,和孩子好好談談。 修正自己的期望   有時換個角度想,孩子年紀小,好動、固執、健忘、沒耐性、自我中心、異想天開,其實都是很正常的。只要自己不要太苛求,事情並沒有那麼嚴重。 文章來源:奇蜜父母學習中心(www.kimy.com.tw)

【好文】孩子膽小並不都是壞事

2008年07月16日
公開
55

■《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膽小不是壞事   看電視上的法治節目,一個小孩游泳的時候,靠近水泵站的進水口,被吸進了機器,慘死。節目在追究到底是誰的責任。   這類事件太多了,比如高壓線電死人,圍牆倒塌壓死人,失腳墜樓摔死人等等。就算追究清楚責任又能怎樣,一個鮮活的生命已經消失。   難道就沒有一點預感嗎?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為什麼?就因為危牆下面出事的概率比較高。   能否預見事情發生的可能性,也是一種生存智慧。我們的孩子為什麼缺乏這種智慧?為什麼不能遠離高壓線,遠離水泵站,遠離危牆,遠離一切可能發生危險的地方?   恐懼是人類的本能,也是上帝送給我們的禮物,讓我們知道害怕,知道逃避,知道保全自己。無畏源於無知,無知的人是難於生存的。   無知無畏,不僅是身體不能保全,在複雜的社會關係中,倘若不知天高地厚,膽大妄為,最終是被社會所傷害——心靈的傷害,精神的傷害,以及財富和地位的受損。有了這些傷害,人生的附加值也就大大降低了。   膽小並不總是壞事,上帝賦予人的稟性都是有用的。   無知者無畏,膽小的孩子是聰明的。孩子之所以膽小,往往是因為他知道太多,對世界的凶險、對自己的弱小都太瞭解。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越聰明的人越懂得自保。膽小其實就是一種自衛,退縮是為了安全。   在現實世界中,孩子就是弱勢群體,無論在體力還是精神上,他都只是被保護者,依賴於成人的愛護而生長。孩子能感覺到這一點,說明他能審時度勢,有自知之明。   這種意識,即使對於成人來說也是難能可貴的。一個人不僅要知道自己能夠做什麼,還要知道自己不能做什麼,這樣才能把握分寸,把事情做得周到,同時也能規劃好自己的一生,發揮最大的能量。這樣的心智才是成熟且健全的。   當然,膽小也有一些不利因素,尤其是在人際關係方面,膽小的孩子常常由於緊張、害怕而不敢坦然面對不熟悉的人,對師長也採取迴避態度,因此常被誤認為高傲、冷漠、沒有禮貌。   禮貌的本質在於尊敬和善意,孩子沒有禮貌往往並不意味著不敬和不善,只是怯於表達而已。   膽小是源於不自信,不自信便不敢承受壓力,只能退縮逃避。這種心態在學習中也是有害的。有些孩子外表憨厚,內心卻很敏感,很容易受到傷害,他們必然會用自己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當他受到表揚和鼓勵時,學習很積極,但受到批評或挫折,便沮喪甚至牴觸,有時連老師也誤認為他不認真、不配合。其實,這正說明他的脆弱。強硬不一定代表堅強,有時反而是自卑的表現,是他在借此維護自尊。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體力和智力都在增強,漸漸對世界越來越有把握,隨之帶來自信,膽子就會逐漸大起來。很多兒童時期膽小內向的人,長大以後變得幹練瀟灑,小時候很頑皮膽大的,長大後反而變得畏畏縮縮了,就因為不同的成長經歷和不同的生活處境,讓他們對自己和世界的認識發生了改變。   一個能力不斷提高、不斷取得成功的人,他的性格就會越來越開朗,在人際交往中也會越來越有魅力,這都是自信的結果。   關鍵是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力量,不斷地經歷成功,信心就會建立,膽小的孩子也會膽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