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S_Hsin I

日期

#Tag

奶奶來電_拜託媽咪多與大姑姑互動

2008年10月13日
公開
12

AM10:24奶奶來電,惟媽咪實在太忙碌了,只好等待有空檔再回電給奶奶嚕! PM16:15去電板橋,是爺爺接聽的電話,礙於奶奶如廁中,所以媽咪過些時間再撥打嚕! PM16:17~16:25致電給大姑姑,詢問是否方便請快遞將披肩送去家中?惟大姑姑表示不必麻煩,待週日見面再拿取,但媽咪希望可提前讓育緹表姊試穿,若有需更換,週日即可交給媽咪去更換。 暫約定本週四中午,由大姑姑來公司找媽咪拿取。 PM16:26~16:29去電板橋,仍是爺爺接聽,惟表示奶奶和失心瘋的爛人已外出,替姿陵小姑姑買東西去了。媽咪又聽爺爺提及大姑姑正準備載育緹表姊去長庚醫院附近上鋼琴課,如此即可提前相約將披肩給予大姑姑了。 PM16:30~16:33媽咪再度致電給大姑姑,相約於育緹表姊鋼琴課後至媽咪公司門口拿取。 PM16:37~16:48回電給奶奶,電話中奶奶是為了拜託媽咪幫忙紓解大姑姑低落的情緒。據奶奶說,週六傍晚我們母女倆離開板橋後,大姑姑又一度在家鬧上吊。大姑姑不穩定的情緒使奶奶相當憂心,不過,經過昨天大姑姑很開心地致電對奶奶說著媽咪已經替育緹表姊找到披肩了,使得奶奶深深覺得媽咪是可以幫忙大姑姑提振情緒的對象,也情商媽咪有空就與大姑姑通通電話嚕! P.S.:只要做得到,媽咪肯定會付出的,畢竟每個人都會有瓶頸,只要走過了,一切就會海闊天空嚕!

換個角度看世界

2008年10月12日
公開
10

人的一生,多多少少都有幾次登台的經驗,只是踏上的是講台,還是司令台,或者是演出的舞台;然而也將有著不一致的台風穩健度,媽咪心想有些人一輩子就算有過多次上台經驗,但也許還是免不了受舞台大、小,參觀人次多寡等等因素,仍會產生情緒緊張而影響表現的。 惟談及緊張而產生的失控,媽咪認為絕不能以責罵的方式成為顯著改善的法則,如此一來,很可能還會產生反效果,甚至將使演出者更是畏懼上台一事呢! 換個立場,若能讓參賽者站在觀賞者的角度參與,應該就會有不一樣的策勵方式並減少緊張的失控了。 對媽咪而言,能夠走上舞台,無論大或小,都是相當值得鼓勵的一件事情,畢竟那已是得充滿勇氣的表現嚕! 參賽前,顯見大姑姑的壓力又再度集中,然從育緹表姊練琴時,在一旁的大姑姑更是認真地陪伴著。只是那種神情與感覺,說不上是陪伴,對育緹表姊而言,勉強算是嚴厲的監督呢!精神感受上卻是一點兒也不得鬆懈的啦! 然而,有了去年參賽錯彈的經驗,以致如今育緹表姊背負的壓力更是沉重,因為只要再次錯彈,她的媽咪應該又是一場無法原諒她的延續吧!(是大姑姑給予每個旁觀者的感受) 媽咪會將育緹表姊練琴的全程攝錄下來,是為了減少大姑姑對其一昧的指責,畢竟要求一個參賽者演出時,要完全避免情緒緊張是相當相當困難的。 會因為緊張而吐舌,或因緊張而使身體、手指僵硬的模樣,確實是有空間可以改善的,也許參賽者親自看過僵直的肢體語言呈現,也等於徹底透析出原本內心深層的怯場,還會令自己扼脕不已呢! 所以,無論如何就讓自己換個角度看世界,這才是人生必備的歷練嚕! P.S.:趁著睡前趕緊燒錄成光碟,儘早讓大姑姑用另一種溝通的模式,可與育緹表姊共同討論著其後所需改進的小細節唷!

沒有爸爸,不見得可憐

2008年10月08日
公開
10

Gaia在哥大已經受夠了一個不講理的孩子了。 開學時,這孩子是這樣對著同學們說:「我爸爸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死了,所以我沒有爸爸。」其後,即藉此話博取同儕間的憐憫,然後向同學索物,比如:橡皮擦、鉛筆、尺、鉛筆盒、墊板......等等。 倘若不從的同學則將受到輿論的壓力,也就是這孩子會對其他同學訴苦,甚至挑撥彼此間的情誼,再一起聯合所有同學排擠不從的那位學童,就這樣分裂著同學們的關係。就連同學們帶去分享的餅干或零食,一旦分發給全班後,這個孩子就在吃完時,會立刻又向人家要,然而每個人皆僅存自己的分量而不捨割愛,這孩子又將展開相同的挑撥手段繼續挑釁。 乍聽之下,這孩子確實可憐,因為沒有父親。 可是,Gaia雖有父親,卻不比這孩子還不可憐。 對Gaia而言,有父親不見得是好,反而還很不齒,然Gaia即無此般偏差的行為與思想,更藉此博得他人的同情呢! 很幸運地是Gaia打從開學的鄰座即是這孩子,也讓Gaia見識與自己完全個性大不同的孩子,這算得上是一個很好的負面示範,也令Gaia懂得不該學習此般姿態。 今天,Gaia樂得老師將她們位置調開了,原因是這孩子就在Gaia無心的超過桌子1/2時,即用手肘用力頂撞Gaia的胸,卻使Gaia敢怒不敢言。畢竟類似的問題早曾發生過,但是媽咪仍要求Gaia要靠自己解決,而非藉著有口告狀即算是解決。 然而,礙於先前Gaia曾有好言相勸的經驗,如今亦得知再怎麼好言,這孩子仍是桀敖不馴,因此早就不與其一般見識了。 殊不知老師是否於今天有見其狀,才有調換位置的安排,還是早已有此決定了,不過,倒是考驗一下媽咪該認真思考應如何回應這般行為的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