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詠寶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16年05月29日
公開
20

《書》情路九號 & 畫布下的樂園

勇媽手札 看過「只要一分鐘」之後,對於作者原田舞葉產生興趣,剛好禮拜五在圖書館看到她的另兩本書「情路九號」與「畫布下的樂園」,便一次打包帶走。 這兩本書差一天開始,差幾小時分別閱畢。 兩本書都是和畫作、藝術有關,因為作者本身是美術史專科背景,以此為題材相對得心應手吧,不過,「情路九號」的故事太為薄弱,不夠細膩,只能當喝白開水一樣,一飲而過,平淡無奇。 至於「畫布下的樂園」,被譽為日本版的『達文西密碼』,大大提昇其閱讀性,然而,就層次而言,根本無法與之比擬,甚至是落差很大,不過,因為本書,我重新認識享利.盧梭這位畫家,不斷搜尋他的畫作後,更是完全折服於他畫筆下。 盧梭是一位半路出家的畫家,人生一直到49歲才投入繪畫事業,不過,他的畫風始終不被當時的社會大眾接受,甚至被嘰笑為像小孩子的作品,因此在他改行當畫家之後,生活可說過得相當清苦。盧梭的畫作在他生前,一幅也沒賣出去過,但他仍懷抱著對繪畫的熱情,一直畫到病終。 雖然盧梭畫作的藝術價值是在他死後才被發掘,不過當時仍有慧眼識英雄之人,此人就是畢卡索。畢卡索可說是盧梭唯一的知己,不僅對其天賦驚為天人,更真心與盧梭交往。懷才不遇,應該很適合做為盧梭的註腳。(心酸) 盧梭非常喜好畫大自然,然而據說他從來沒見過真正的叢林,他的靈感皆源自於圖畫書、植物園、或野生動物標本。他的線條看似簡單,其實是融入高度的繪畫技巧,是真的可以感受得到畫作的生命力! 盧梭的畫作有種靜謚的力量,簡單卻充滿神秘感,有種靈魂會被吸入畫作當中的感覺。 我個人好喜歡這幅『沈睡的吉普賽人』,他的用色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深度與魔力。 盧梭個人的自畫像。

2016年05月13日
公開
18

《書》燭光盛宴

勇媽手札 讀完了蔡素芬的「鹽田三部曲」後,對這位作者的作品產生興趣,繼而看完了這本《燭光盛宴》。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裏,我個人覺得最動盪最悲慘的一段歲月無疑是清末民初至國共兩黨絕裂,有將近50年,半個世紀這麼長的時間,人民是過著朝不保夕、家破人亡的日子。戰爭,絕對是人性貪婪下的終極產物,蠶食的不是只有領土,而是每一個人的人生! 《燭光盛宴》的背景講的正是日本侵華到國民黨戰敗退守台灣的這個悲情時代,並以故事中的故事串起兩代人的命運。 故事中的第一代,白泊珍原是富甲一方的千金,因為不滿父母擅自招婿,使她淪為家族傳宗接代的工具,憤而離家到前線當起戰地護士。隨著戰事,跟著軍隊四處飄搖,最後逃難來到台灣;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白泊珍開拓她自己的新人生,將白家的志業在台灣重起爐灶,異地繼承父業。 一輩子的辛苦打拼,在陸續將子女送至國外讀書後,白泊珍終於等到中國門戶對外開放,於是輾轉回到故里省親。由於當年兩岸貧富差異懸疏,陪著白泊珍回大陸省親的女兒,除了無法苟同撒錢的作風,更無法接受自己的父親與母親在對岸都各自有婚生子女。然而,那就是大時代的悲哀啊! 故事中的第二代,是白泊珍在台的女傭菊子的外娚女,是名文字工作者,因緣認識白泊珍之後,受託於白泊珍,代為操筆記錄其上半生,因而認識白泊珍的么兒。 故事縱橫交錯,然以餐宴上的七道佳餚舖陳的卻是故事敘述者與她的愛人,即白泊珍的么兒的一段愛戀情事。 有別於坊間的小說,《燭光盛宴》是本深沈、內斂的創作。

2016年05月09日
公開
18

《書》只要一分鐘

勇媽手札 又是一本看到哭的書。(嗚嗚嗚嗚) 「只要一分鐘」是描述一位時尚雜誌編輯藍與其飼養的黃金獵犬里拉之間的故事。 『編輯』簡單講就是早出晚歸、天天與時間賽跑的工作,尤其女主角藍還是身處時尚雜誌,其忙碌可想而知。就在一次專題採訪當中,她巧遇了里拉,在寵物店店員的請託下,決定飼養再無人收養就即將被安樂死的里拉。 為了飼養里拉,藍的生活做了很大的改變,像是居住處所從市中心搬到單趟車程就要一個小時的郊區,每日通勤,更多時候是趕末班電車回住處;也為了里拉放棄旅行、放棄名牌服飾,假日也只能帶著里拉到附近的狗公園散步。 然而,就在她努力工作,漸漸受到上司器重之際,和同居男友的感情出現問題了,原本打算放棄里拉撫養權的她,卻因里拉選擇了她,讓她決定獨力撫養。可是繁重的工作與照顧里拉的雙重壓力下,她的心裏居然閃過希望里拉死掉的可怕念頭,就在這個時候,里拉得了癌症!(開始哭) 因為里拉的生病,藍重新審慎自己的人生,她才發現因為工作她長期忽略男友,忽略了里拉,於是在里拉生命垂危的時候,她放棄升遷的機會,只為守在里拉身邊,深怕里拉離開的時候她不在身旁。不過最後,還是差了一分鐘,藍並沒有見到里拉最後一面.....(淚崩) 看這本書好有感觸,因為我也曾經養過一隻狗「杜比」,偶爾想起杜比,心裏還是好不捨,忘不掉杜比曾經陪我度過的美好時光,忘不掉杜比每天坐在門口等待我下班的情景,狗狗的心思單純得如同作者描述的,是那麼直接、那麼窩心、那麼不計較。 養過竉物的人會知道,養竉物和養小孩一樣,都是甜蜜的負擔;也因為有他(牠)們,在放慢腳步的時候,我們不經意發現了天空的美好、草地的美好、世間萬物的美好。 看完書之後,我孤狗了一下,才知道這本書在2014年有改編成電影,還是李崗執導的,也立馬在網路上收看起來,不過.....還是看書好,書中的情境永遠是一個小時或兩個小時的電影無法妥善表達出來的。 但,我喜歡電影的結尾,真心覺得男女主角應該重新在一起! 我......其實蠻感謝前男友當時讓我帶走杜比,也很感謝老王視杜比如己出。 杜比永遠是我的大兒子!

2016年05月02日
公開
27

《書》鹽田三部曲

勇媽手札 自從公婆回去後,老娘就狂帶兩兄弟跑圖書館,把憋了三個禮拜的書癮一次爆發出來! 於是,一個禮拜的時間,我讀了三本書,將「鹽田兒女」三部曲一網打盡。 「鹽田兒女」這本書其實是老書了,出版於1994年,也被翻拍成連續劇,故事背景發生在40、50年代一個台南貧瘠鄉村『七股』。七股濱海,鄉民多靠大自然吃飯,不是曬鹽、養蚵,就討海,那時的生活清苦不難想像,人人都想脫離貧困,於是台灣社會面臨轉型,由農業社會過渡到工商社會,年輕人多離鄉至城市謀生,原本熱鬧的鄉村漸漸地人口凋零;除此之外,媒妁之言亦是當時普遍的社會現象。此故事敘述的就是女主角明月苦情堅毅與無奈的一生,故事很有張力,也很能牽動情緒,彷彿自己也置身於那個時代那個社會,故事人物的悲歡離合就是我的悲歡離合。 二部曲「橄欖樹」寫的是第二代的故事,以明月的女兒祥浩為主軸,描寫大學時期的校園生活,出版於1998年。這本書相較於一部曲顯得平淡許多,但仍可感同深受,尤其它串起民歌的歲月,那不正是我的童年嗎?所以腦子裏是有那些畫面的。 三部曲「星星都在說話」於2014年出版,距一部曲已歷時20年,它延續橄欖樹但卻以男主角晉思為軸心,交織出70、80年代台灣年輕一輩對世界的嚮往,異國生活的波瀾與創業的艱辛。然,我實在無法認同晉思的自私與祥浩的情痴,不過,它成功反應幾個當時代的現象,像是想在美國居留,就必須找美國公民結婚;香蕉人的混淆,明明思想傾洋,父母仍期待嫁娶華人,等等。故事的結尾不叫結尾,而是保留了好大的想像空間,但,我真的不認為祥浩應該和晉思在一起,距離與未知會創造一種淒美,一旦走在一塊,或許反而幻滅了。 蠻過癮的,一週的時間拼完了三部曲........要當年我啃教科書有這麼認真,現在搞不好也名揚四海了噢! 呵∼幻想無罪 XD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