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嘉華

日期

#Tag

遺傳~身高.膚色.眼睛.智商

2011年11月12日
公開
50

各位:先看看這文章在來教育寶貝們吧~~ 身高是誰的遺傳大? ——父母各占一半 在營養狀況下的前提下,孩子的身高有70%的主動權掌握在父母的手裡,父母的遺傳是決定孩子身高的主要因素,因為決定身高的因素35%來自父親,35%來自母親。假若父母雙方個頭不高,那就要靠寶寶後天那30%的努力了。 性格是誰的遺傳大? ——爸爸 ⋯⋯ 性格是父親的遺傳大。性格的形成固然有先天的成分,但主要是後影響。 ⋯⋯ ⋯⋯ 比較而言,爸爸的影響力會大過媽媽。其中,父愛的作用對女兒的影響更大。 一位心理學家認為:“父親在女兒的自尊感、身份感以及溫柔個性的形成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另有一位專家提出,父親能傳授給女兒生活上的許多重要的教訓和經驗,使女兒的性格更加豐富多彩。 相貌是誰的遺傳大?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膚色: 總遵循“相乘後再平均”的自然法則,讓人別無選擇。 若父母皮膚較黑,絕不會有白嫩肌膚的子女;若一方白一方黑,大部分會給子女一個“中性”膚色,也有更偏向一方的情況。 眼睛: (眼形)孩子的眼形、大小遺傳自父母,大眼睛相對小眼睛是顯性遺傳。父母有一人是大眼睛,生大眼睛孩子的可能就會大一些。 ( 雙眼皮)雙眼皮是顯性遺傳,單眼皮與雙眼皮的人生寶寶極有可能是雙眼皮。但父母都是單眼皮,一般孩子也是單眼皮。 (眼球顏色)黑色等深色相對於淺色而言是顯性遺傳。也就是說,黑眼球和藍眼球的人,所生的孩子不會是藍眼球。 (睫毛)長睫毛也是顯性遺傳的。父母只要一人有長睫毛,孩子遺傳長睫毛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鼻子: 一般來講,鼻子大、高而鼻孔寬呈顯性遺傳。 父母中一人是挺直的鼻梁,遺傳給孩子的可能性就很大。 鼻子的遺傳基因可能到青春期才開始明顯,小時候矮鼻子,成年還可能變成高鼻子。 耳朵: 耳朵的形狀是遺傳的,大耳朵相對於小耳朵是顯性遺傳。 父母雙方只要一個人是大耳朵,那麼孩子就極有可能也是一對大耳朵。 下顎: 是不容“商量”的顯性遺傳。 父母任何一方有突出的大下巴,子女常毫無例外地長著酷似的下巴,“像”得有些離奇。 肥胖: 會使子女們有53%的機會成為大胖子,如果父母有一方肥胖,孩子肥胖的概率便下降到40%。 這說明,胖與不胖,大約有一半可以由人為因素決定,因此, 父母完全可以通過合理飲食、充分運動使自己體態勻稱。 禿頭: 造物主似乎偏袒女性,讓禿頭只傳給男子。 比如,父親是禿頭,遺傳給兒子概率則有50%,就連母親的父親,也會將自己禿頭的25%的概率留給外孫們。 這種傳男不傳女的性別遺傳傾向,讓男士們無可奈何。 青春痘: 這個讓少男少女耿耿於懷的容顏症,居然也與遺傳有關。 因為父母雙方若患過青春痘,子女們的患病率將比無家庭史者高出20倍。 腿型: 酷似父母的那雙脂肪堆積的腿,完全可以通過充分的鍛煉而塑造為修長健壯的腿。 倒是那雙腿若因遺傳而顯得過長或太短時,就無法再塑,只有聽任自然了。 智力是誰的遺傳大?——媽媽 智力有一定的遺傳性,同時受到環境、營養、教育等後天因素的影響。 據科學家評估,遺傳對智力的影響約占50%-60%,就遺傳而言,媽媽聰明,生下的孩子大多聰明,如果是個男孩子,就會更聰明。 這其中的原因在於,人類與智力有關的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體上。女性有2個X染色體,男性只有1個,所以媽媽的智力在遺傳中就占有了更重要的位置。 為證明此點,我們首先來復習下高中生物知識:男寶寶和女寶寶是怎樣來的? 男生是XY,X (卵)是來自母親,Y(精子)是來自父親。 女生是 XX,X (卵)是來自母親,X(精子)是來自父親。 所以生男生女 都是 先生的錯,不要怪罪媽媽的肚皮不爭氣。 請注意: 男生是XY,所以男生的智商全部都是來自母親的遺傳,女生是XX,所以女生的智商是父親跟母親各有一半影響。 因為女生的智商是父親母親都有影響,所以會有中和的效應。所以女生智商的分布會呈現自然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就是倒鐘狀,中間最多,兩邊較少。 然後男生因為是完全只受一方影響,所以男生智商分布會呈現在偏向在兩個極端。也就是說,男生天才比較多,但是同時,蠢材之中也是男生特別多。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1. 你要判斷一個男生聰不聰明,看他媽媽就知道了。可是,你又要怎麼判斷一個男生的媽媽聰不聰明?......。.想不出簡便的方法...。. 2. 然後我們用機率來算: 生男孩的機率= 1/2;生女孩的機率=1/2。 生男孩的時候,母親對於男孩智商的影響力 = 1 生女孩的時候,母親對於女孩智商的影響力 = 1/2 所以說母親跟父親對於下一代智商的影響力(期望值)的比例是 1 X 1/2 + 1/2 X 1/2 : 0 X 1/2 + 1/2 X 1/2 = 0.75 : 0.25 = 3 : 1 = 母: 父 所以說,如果你: 1. 是男生,如果你覺得你很笨的話。你千萬要娶一個聰明的女生來。這樣你小孩翻盤的機率還有七成五,人生還是充滿了希望。 2. 是女生,如果你覺得你很笨的話,因為,你翻人家盤的機率有七成五...。.啊,我不能再說了.......。.總之,最近天氣不錯,出去走走。 3. 當你看到一個男生很聰明的時候,則,他父親很聰明的機率是 0% (應該說,就算他父親很聰明,也對他是沒有影響的),可是他母親很聰明的機率是100%。 也就是說,如果你在考慮要嫁給一個很聰明的男生的時候,你就要小心他媽媽,可能會是一個很會算計的婆婆。 反之,當你看到一個男生很笨的時候,沒錯,他通常會很有錢,這是上帝的安排,上帝為了不讓人類滅亡,所以他會讓很笨的人很有錢,這樣他才能娶到聰明的女生。 這告訴我們.... 各位媽媽們.........千萬不要罵自己的孩子笨...........因為千錯萬錯都是妳的錯呀!!更多更多

當小蘇打遇到醋---好用分享

2011年10月31日
公開
55

當「醋」遇見「小蘇打」-好到不行的萬靈丹 以前只知道洗碗時加白醋清潔可以去除擾人的腥味,特別是處理過肉類、海鮮類的cutting board與料理用刀,白醋去腥的功力一流,就連吃蝦剝殼後的滿手腥味也一併去除的很徹底。 而蘇打粉就只是烘培糕點時偶爾用到的調味料。怎麼樣也無法將它與居家清潔去汙聯想在一塊兒。 然而,一次在誠品書店的偶遇《小蘇打+醋的無毒清潔法》讓我對小蘇打、醋這原本平淡無奇的廚房調味料看法完全改觀且肅然起敬。 在不知道當「醋」遇見「小蘇打」以前,廚房爐子、壁面、抽油煙機、水槽、乃至浴室浴缸、洗手槽、馬桶......等居家清潔、消毒全部交給「白X士」、「魔X靈」及酒精;除了清潔力一流外,使用時還要戴上口罩外加閉氣,化學劑的惡臭仍然在家中各個角落流竄著久久才消。 發現「醋」加「小蘇打」後,居家清潔不再是以身試毒的痛苦事了,而且應該說做家事也是一件快樂又開心的得意事! 現在就來分享當「醋」遇見「小蘇打」的神奇功效囉!就是這兩個平淡無奇的廚房用品,為我打造一個無毒的家! 小蘇打粉居家清潔用途→強力去油汙、除濕、去味的無毒天然清潔劑。 平常可以準備小蘇打水、白醋水裝瓶備用。 (倒掉「魔X靈」等化學清潔劑,將空瓶沖淨拿來裝小蘇打水.白醋水剛剛好) 「小蘇打水」→→ 3大匙的小蘇打粉加 500C.C.的水。 「白醋水」→→白醋:水的比例為1:2清潔用途:廚房(爐子、料理台、微波爐、烤箱、洗碗槽、壁面......)、浴室(洗手槽、洗臉盆、浴缸、馬桶、牆壁....)冰箱、洗衣服以及清潔洗衣槽等地方。 使用方法: 一、廚房、浴室清潔 1.將小蘇打粉灑在廚房爐子的髒汙處靜置約5分鐘,再用一般的廚房用濕抹布擦拭即可去除油汙。 2.如果是對付囤積已久的髒油汙只需在灑上小蘇打粉後再噴灑白醋水在小蘇打粉上,一樣靜置約5分鐘後擦拭即可清除頑汙。 3.一般天天清潔的廚房爐子或料理台只用小蘇打粉水噴灑後靜置約5分鐘後再擦拭即可去除髒汙。 4.同樣的方法用來處理浴室等需清潔的地方。 5.燒焦的鍋子灑入一匙(約 10ml)小蘇打粉加水蓋過燒焦的地方,加熱後熄火靜置20分鐘即可輕鬆刷淨焦鍋。 6. 微波爐、烤箱:微波碗裝 100c.c.的小蘇打水放置微波爐內,微波一分鐘後取出,利用微波後的蒸氣清潔擦拭絕對清潔溜溜、徹底乾淨,之後再裝 100c.c.的白醋一樣微波一分鐘後取出,微波爐中的食物異味也通通消失囉!烤 箱也一樣,但是請記住要用烤箱專用的器具如烤盤、烤碗喔! 也可以裝一杯小蘇打粉放在微波爐中靜置一夜,隔天取出後一樣有去異味功能。取出的小蘇打粉還可以重複使用咧!(鋁製用品不適用小蘇打粉清潔) 消毒:料理台餐桌清潔後,再噴灑白醋水靜置10分鐘,再擦乾就有消毒功用了喔! 二、冰箱清潔 每星期的冰箱清潔也適用小蘇打水、及白醋水做最後一次的消毒。 三、衣物清潔 先生的衣領、袖口,孩子公園玩樂後的「禮物」、吃飯喝咖啡不小心滴落的醬油、咖啡汙漬通通都可以交給小蘇打粉及白醋。 使用方法: 1.一樣是灑上蘇打粉在衣領、袖口等髒汙處,噴灑白醋水靜置約20-30分鐘後再刷洗。接下來再用一般的洗衣劑按一般洗衣程式清洗。 2.如果是小孩玩樂後特別髒的衣物,則需將衣物與洗衣劑+小蘇打粉一起浸泡在熱水中約6個小時。接下來再用一般的洗衣劑按一般洗衣程式清洗。 四、洗衣槽清潔 每月一次的洗衣槽清潔,一次加入一包的小蘇打粉入放滿水的洗衣槽,啟動洗衣機攪動約5分鐘,關掉開關靜置一夜;隔天洗衣槽內的髒汙會一一浮現,再做一次洗衣程式(洗衣、排水)。 小蘇打粉除濕、去味用途:冰箱、微波爐、衣櫥、鞋櫃、浴室櫥櫃…等地方。 1.用杯子裝一杯小蘇打粉(放在冰箱衣櫥的小蘇打粉,可在杯口加上一層紗布再用橡皮筋綁緊,防止不小心打翻灑出)放在衣櫥、冰箱、浴室櫥櫃除濕兼去味。(布丁杯很好用喔!) 2.鞋櫃用的小蘇打粉,則可使用家中淘汰的舊襪子裝入小蘇打粉。 五、居家消毒 凡餐桌、櫥櫃、玩具、地板、牆壁、電源開關都可用抹布沾白醋水消毒。 以上,就是主婦的居家無毒清潔好用心得大分享!真的超好用!無毒又健康!! 快快丟掉你家的化學清潔劑吧!不但健康又環保,愛家人也愛地球喔! 小蘇打粉與白醋都不可以同時加化學清潔劑使用,否則會有結合毒物產生,切記喔!

好文分享--正確面對 孩子的說謊問題!

2011年06月28日
公開
43

分享MURMUR facebook PLURK twitter Del.icio.us 鼓勵孩子承認錯誤,切不可厲聲打罵,對有意說謊的孩子應該嚴肅地告誡他說謊的後果和危害,及早防止形成不良品德。對無意說謊的孩子,則要幫助他分辨事實真相,澄清錯誤的概念,防止孩子利用說謊來達到目的。當孩子勇於承認錯誤時,要立即給予充分的肯定。   說謊是孩子不誠實的開始。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誠實正直,然而,很少有孩子不曾說過謊。因此,一旦發現孩子出現說謊行為時,瞭解原因與適度溝通就是非常重要的。 瞭解說謊必有因   孩子說謊的原因無奇不有,甚至有些說謊的目的聽來天真可笑。例如:有的孩子是因為做錯事後,害怕責備懲罰而有意說謊;有的是由於孩子的知識經驗有限,對某些事物不理解而無意說了謊;還有的孩子是為了能得到父母或老師的讚賞;或是是覺得模仿別人說謊誇張的模樣很好玩……。   凡此種種,都說明孩子不是天生就有說謊的毛病。當說謊的行為在孩子身上還未形成一種習慣時,是完全可以糾正的。   生活中經常出現這種情景:孩子在玩耍時,無意中弄壞東西,或者闖禍怕挨罵,就會想掩飾自己的錯誤。   因此,當孩子無意中折斷了花盆裡的花,為了怕大人發現,他們通常會把折斷的花扔掉。打翻了飲料,他們會把飲料瓶罐藏起來,再用報紙或別的東西蓋住灑到飲料的地方。一旦父母發現而質問他們:「是不是你把花盆裡的花折斷了?」或者:「飲料是不是你打翻的?」孩子會立刻聯想到挨罵,就會說謊:「我沒有!」或者:「不是我打翻的!」「我不知道!」   孩子不敢承認做錯事而說謊的行為,常使父母困擾不已。根據調查,父母最厭惡孩子的不當行為即是愛說謊。   小事說謊,雖不值得追究,但可怕的是一旦放過,恐怕會因而養成孩子說謊的惡習。所以父母總是從小就教導孩子不可說謊,一旦發現他們說謊就非常氣憤,於是狠狠地責備幾句,想使孩子懼怕而以後不敢再說謊。   但結果往往相反。父母責罵得越厲害,孩子為了怕挨罵,凡是闖禍或做錯事,就越想說謊了事。   有個孩子很頑皮,上課不認真聽課,下課不做功課,結果國文和數學考試總是不及格。父母要看成績單,孩子怕挨罵就塗改分數,有時實在無法塗改,就謊稱成績單丟了。父母一看就知道成績單的分數被塗改過,便質問到底是考幾分?為什麼要塗改?或者成績單怎麼搞丟的?是考多少分?   在一次又一次的責罵中,父母發現孩子仍然會塗改或謊稱成績單搞丟。父母雖然非常生氣,卻也拿孩子完全沒辦法。久而久之,對孩子成績的不滿,漸漸轉變為對孩子說謊的憤恨……。   事情發展至此,責任究竟在誰呢? 告誡孩子「誠實是最好的對策」   說謊的孩子往往有較強的虛榮心和自尊心,缺乏承認自己有某些缺點或犯錯的勇氣。他們不能面對現實,總想耍耍「小聰明」,用說謊來掩蓋錯誤。明白孩子說謊的原因後,父母處理時就不能一概歸結為孩子的品德問題。此時必須及時鼓勵孩子大膽承認錯誤,切不可厲聲斥責或打罵。   對有意說謊的孩子,應該嚴肅地告誡他說謊的後果和危害,及早防止形成不良品德。對無意說謊的孩子,父母要幫助他分辨事實真相,澄清錯誤的概念,同時防止無意說謊的孩子利用說謊來達到目的,成為有意說謊。當孩子勇於承認錯誤時,要立即給予充分的肯定。   平時,家長要教育孩子不向人家要東西,不隨便拿人家的東西,還要對孩子進行誠實教育。不妨說一些孩子們喜歡聽的故事,如《狼來了》、《小木偶》,透過這些生動有趣的故事,幫助孩子培養誠實的美德。   總之,要使我們的孩子成為有用之才,就要把「誠實」看作孩子的立身之本。要讓他們知道,只有誠實的孩子人們才會喜歡。 不要助長孩子說謊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吉.諾特分析兒童說謊的原因表示:「說謊是兒童因為害怕說實話會挨罵,而尋求的一個避難所。」因為孩子一方面被教導「不要說謊」,另一方面卻又因為有說實話而挨罵的經驗。這種矛盾是造成孩子為自衛而說謊的主要原因。   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在一般情況下,是大人造成孩子不得不說謊的形勢。」   因此,杜絕孩子說謊的最佳對策是:「不追究,讓孩子消除說實話的顧慮,而自覺地不再說謊。」   從前面所舉的兩個案例來說,當父母發現孩子折斷了花時,可以說:「花開得好好的,可以讓人欣賞,而且也是生命,以後不要再折斷了。」;而發現孩子打翻飲料時,可以說:「幸好飲料打翻的不多,不會很難清理。」如此,可消除孩子對做錯事或闖禍會被挨罵的顧慮和恐懼,就不會再說謊,反而會反省:「當時應該老實向爸媽認錯,爸媽會原諒我的。」   在孩子犯錯時,父母給予的適度包容與理性溝通,能讓孩子比較敢於認錯,不會以說謊來掩飾錯誤,因為他們知道:「只要不逃避,和爸媽勇敢承認,爸媽會原諒我。」反之,如果一發現孩子說謊,父母就立刻又打又罵的話,就算再乖、再聽話的孩子也不敢認錯,因為他們會立刻將「被打被罵」與「說實話」連結在一起。因此,當孩子說謊時,父母要特別注意自己的情緒與處理方式。   總之,孩子說謊是時常發生的事情,杜絕孩子說謊、養成孩子誠實的習慣,實屬重要但確實執行不易。父母除了需要持之以恆地努力,更要用愛心和耐心加以開導,以消除孩子對說實話挨罵的顧慮。當然,也絕不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孩子的說謊行為不聞不問或包容寵溺,那樣又會變成過度放縱了。如此,孩子只會越來越慣於說謊,以致謊言越來越大而不可收拾,甚至走上歧途。必須特別注意,不可輕忽。 與孩子理性溝通不責罵 減少孩子說謊機會的最佳良方,就是父母應該主動打開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大門,鼓勵孩子誠實表白。而面對孩子的說謊行為,正確的處理之道就是先同理孩子害怕被罵而說謊的想法,然後讓孩子明白說謊是不對的行為;最後,一定要讓孩子明確知道,父母不會因為他犯錯就不再愛他,所以根本沒有說謊的必要! 出處書名:《我的第1本親子教養書》讓孩子擁有與眾不同的49種能力 作者:親子工作坊著 出版社:意識文化

爬爬爬玩玩球教出聰明寶寶

2011年06月18日
公開
42

轉載: http://tw.myblog.yahoo.com/jw!3M95_XOTHB7iOi0ANjBIiGT14g--/article?mid=5169&prev=5172&next=5146 爬爬爬玩玩球教出聰明寶寶 寶寶走一走、爬一爬都能增加他們的動作以及肌肉耐力的要求程度,而且還能鍛煉寶寶的視覺系統之平衡功能,以及前庭平衡功能,媽媽快來跟著我們一起做遊戲吧! *12∼18個月寶寶 提高肢體運動、視覺空間智慧遊戲 遊戲1 爬行訓練(一) 遊戲道具:小套環(要比寶寶的頭略大,注意不能大過寶寶的肩膀,否則在執行步驟5時,套環就會滑到寶寶的身上) 遊戲步驟: 1.邀寶寶過來到媽媽身邊哦! 2.媽媽示範,把套環套進自己的腦袋。 3.然後,請媽媽把小套環交給寶寶,要讓寶寶自己抓取哦。 4.寶寶來學一學媽媽的樣子,把小套環套進自己的小腦袋吧。 5.寶寶和媽媽一起,在地板上盡情地爬吧。小心套環不能掉下來喲。 遊戲說明: 讓寶寶戴上套環,是爲了讓寶寶在空出雙手之後能用頸部力量支撐物體,並借由觸覺刺激促使頸部保持直立動作。這個年齡層的寶寶由於受限於本體功能,所以在戴上套環時需要雙手操作才能達成,媽媽可以多多鼓勵寶寶哦。 遊戲2過小橋 遊戲道具:地墊、玩具物品各1件 遊戲步驟: 1.請媽媽先把軟軟的地墊放在地板的中央。 2.媽媽和寶寶分別在地墊的兩頭,準備開始遊戲哦。 3.媽媽手中拿一樣寶寶喜歡的玩具,吸引寶寶的注意。 4.請寶寶爬過地墊,到媽媽這頭來拿自己喜歡的玩具。 5.媽媽要注意寶寶的行走路線哦,一定要爬過地墊(小橋)才能到河對岸(媽媽處)喲。 6.如果在遊戲進行過程中,寶寶沒有在地墊上爬行,媽媽就要表現出不高興的樣子,並且要鼓勵寶寶重新來一次。 遊戲說明: 寶寶在爬過地墊的時候,柔軟的觸覺能提供寶寶上肢強烈的本體刺激,有助於寶寶上肢動作的發展與表現,所以在進行這個小遊戲的時候,媽媽一定要注意好寶寶的行走路線喲! 遊戲3 爬爬爬 遊戲道具:食品玩具1件(如塑膠做的漢堡包模型) 遊戲步驟: 1.請媽媽把食品玩具放在地板上。 2.媽媽和寶寶分別在食品玩具的兩頭坐下來哦。 3.請媽媽裝作好餓的樣子,並說:「寶寶,媽媽好餓好餓,好想吃東西哦。」 4.此時,媽媽可給予寶寶暗示,指指地板上的食品玩具,再指指自己的嘴巴。 5.如果寶寶沒有及時反應過來,媽媽可以直接用言語提示,請寶寶把食品玩具送過來給媽媽吃。 6.要請寶寶把食品玩具抓牢,別掉了喲。 遊戲說明: 這個遊戲可以訓練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寶寶在抓取物品的同時,需要開合手掌,這也是寶寶動作控制能力表現的時候,同時,請寶寶把食品玩具送給媽媽,還促進了母子間的情感交流呢! *19∼24個月寶寶 提高肢體運動、視覺空間智慧遊戲 遊戲1 滾球球 遊戲道具:大球 (如:足球) 遊戲步驟: 1.媽媽要對著寶寶說:「寶寶看,媽媽這裡有什麽呀?」請寶寶回答。 2.「寶寶真棒,猜對囉 !媽媽這裏有顆好大的球球,我們一起來玩球吧!」媽媽要用言語獎勵寶寶說對了,並請寶寶一起坐下來玩。 3.媽媽稍微用一下力,把球推出,讓球慢慢滾到寶寶的身邊。 4.請寶寶也要用一下力,把球推出去,讓球球慢慢滾到媽媽這邊哦。 5.媽媽們可要注意嘍,寶寶和媽媽之間至少要保持2米以上的距離。 遊戲說明: 在這個遊戲中,如果寶寶無法自行將大球往前推出,媽媽可在後側用雙手抓握寶寶的雙手做出推球動作。此外,藉由發展良好的雙手協調能力,可以促進複雜性操作功能的發展。 爬爬爬玩玩球教出聰明寶寶 <遊戲2 推大熊> 遊戲道具:大熊玩具1隻(也可以是其他體積比較大的玩具)、斜長軟坡道(斜角30度,用書堆疊後,將木板或塑膠板的一頭放置在書的一邊即可,需要2個並排),平臺(用書堆疊就可以了) 遊戲步驟: 1.寶寶和媽媽一起來玩遊戲啦。 2.寶寶推著大熊玩具往前走,慢慢走上斜坡。 3.媽媽要注意寶寶的安全哦,看寶寶推大熊玩具到平臺並且走下斜坡。 遊戲說明: 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是在視覺作爲指引的狀態下有技巧地使用他自己的手,這也和基本的動作控制能力相互影響,而良好的手眼協調能力是寶寶將來有效地和環境互動的必要條件。 <遊戲3 踢球> 遊戲道具:小足球 遊戲步驟: 1.寶寶和媽媽一起坐下來,保持2米左右的距離哦。 2.媽媽告訴寶寶,今天我們要用小腳來踢足球。 3.媽媽示範,把球踢給寶寶。強調是用腳哦! 4.寶寶也用自己的腳把球球踢回媽媽那裏。 5.等寶寶熟悉坐著踢球之後,媽媽和寶寶還可以嘗試站起來踢呢。 6.要注意:站著踢球的話,要給寶寶穩固的支撐物,如讓寶寶扶著椅子踢球,防止寶寶跌倒。 遊戲說明: 這個小遊戲無論是站著還是坐著進行,都可以訓練寶寶的平衡能力,所以,媽媽們趕快行動起來帶著寶寶踢踢球吧! *25∼30個月寶寶 提高肢體運動、視覺空間智慧遊戲 <遊戲1 丟接球> 遊戲道具:室內球(需有彈性) 遊戲步驟: 1.來,寶寶和媽媽面對面站好喲! 2.媽媽要開始把球球扔給寶寶嘍,寶寶注意看好嘍! 3.媽媽用手將球向上扔給寶寶,請寶寶接住。 4.寶寶把接到的球用同樣的方法回傳給媽媽哦。 遊戲說明: 接球動作本身是一個難度非常高的活動,寶寶除了必須有要有良好的手眼協調能力外,還必須有良好的身體平衡能力及專注力。如果您的寶寶動作正確但時間掌控不佳,媽媽可要給予鼓勵,使您的寶寶能繼續嘗試哦。 <遊戲2 扔一扔> 遊戲道具:小球 遊戲步驟: 1.請媽媽和寶寶站在離牆壁2米左右的地方哦。 2.寶寶快來看,媽媽手裏有一隻小球哦。 3.媽媽示範,雙手高過頭頂,把球向牆壁扔去。 4.寶寶也和媽媽一樣,把球球用力向牆壁扔過去吧! 5.媽媽在選擇地點的時候,要注意在空曠的地方哦,以免發生危險。 遊戲說明: 這個遊戲中寶寶將雙手高舉過頭丟球的動作,其意義主要在於訓練及增加幼兒上肢肌肉能力及關節穩定度。丟球除可增強上肢功能外,對於動態站姿平衡的維持也是一大考驗,即在做出這一大肢體動作時,要訓練寶寶維持身體的平衡而不至於過度搖晃而跌倒。 <遊戲3 連環球遊戲> 遊戲道具:球1顆,全家(至少要2位家長哦) 遊戲步驟: 1.寶寶和家人一起,圍成一個圓圈。 2.大家都盤腿坐下哦。 3.請媽媽示範遊戲:媽媽一邊喊“爸爸”,一邊把球滾向爸爸,而爸爸呢,就要馬上接住媽媽滾過來的球哦。 4.請寶寶按照媽媽的方法,先喊出“爸爸”或“媽媽”,然後把球滾向爸爸或者媽媽。 5.哈哈,寶寶和爸爸媽媽一起遊戲,好開心哦! 遊戲說明: 寶寶手臂的穩定性取決於上肢功能的發展。上肢前端是發展寶寶手部動作的重要基礎,更可提供上軀幹動作的必要穩定性,同時也是探索環境並與外界互動的最重要的基礎之一。從上肢前端功能的發展,不但可預測寶寶動作能力的發展,而且全家人一起玩、先喊名字再滾球的動作,更可增進寶寶的社會互動能力 分享Facebook Plurk YAHOO! 分享在我的 Facebook 分享在我的 Plurk 分享在我的即時通

分享-黴漿菌肺炎作怪,讓小兒久咳不癒

2011年04月15日
公開
51

此篇報導刊於94/1/23-自由時報健康醫療版 文-許志煌 在醫院工作久了,常接到一些小兒科診所轉來久咳不癒的孩童, 尤其是在天氣變化的時節,門診裡常是此起彼落的咳嗽聲,小朋友 們往往咳剽滿臉脹紅, 甚至嘔吐不已. 根據經驗及臨床檢查的結 果,除了部分是本身氣喘體質的急性氣喘發作外,其他很多是黴漿 菌在搞怪. "黴菌?肺部也發黴嗎?"黴漿菌不是黴菌,它在小兒傳染病中是 很常見的致病菌,主要引起氣管炎及肺炎.一般侵犯的年紀多為三 歲以上的孩童以及成人.兩歲以下的嬰幼兒較少受感染.黴漿菌的 潛伏期可能長達兩.三個星期;一旦發病,小朋友可能出現發燒.頭 痛.肢體酸痛.咳嗽等症狀,起初可能是乾咳,三.五天後,變成有痰 的深咳,往往一咳就是三.四個禮拜,令父母心疼不已.除乳幼兒外 ,大部分病童比較不會流鼻水,這是和一般感冒不同的地方. 不過,感染黴漿菌 肺炎的孩童雖然咳得很癘害,但精神都還不 錯;而聽診時,可能呼吸聲都很正常,但是 X光片卻很糟糕,令醫師 及父母感到困惑. 此外,有時黴漿菌表現很奇特,小朋友不太會咳 嗽.流鼻水,反而是嘔吐.肚子痛,看起來以為是腸胃炎,結果X光片 卻發現是嚴重的肺部感染. 因此一不小心就可能忽略黴漿菌肺炎 的存在. 而氣喘急性發作有時也是黴漿菌感染的傑作,根據台大醫院小 兒科的研究顯示,氣喘急性發作時,常合併黴漿菌的感染.因此氣喘 小病號久咳不止時,除了考慮氣喘控制不良而需調整氣喘控制藥物 外,也不要忽略了這個可能的病因,不然一直使用類固醇來壓制氣喘 ,可是得不償失. 臨床上,如果懷疑感染黴漿菌,可以抽血檢驗.在急性期時,黴漿菌 抗體會明顯上升,如果上升超過四倍,即可診斷黴漿菌感染.然而可惜 的是,這個抗體沒有長期保護的效果,因此病患痊癒後,仍可能再次感 染. 一旦診斷確立黴漿菌肺炎後,治療其實是很簡單的,一般服用紅黴 素或四環黴素十四天即可.不過八歲以下孩童最好不要使用四環黴, 因為它會造成牙齒的損害.此外,有二十%的病患服用紅黴素會感到嚴 重腹痛,造成服藥困難.還好新一代的藥物(azithromycin),沒有這個 缺點,而且每日只需服用一次,連續三日即可,是一個很好的替代藥物 (本文作者為台中童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五個發展特徵

2011年02月23日
公開
50

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五個發展特徵 作者:張瀞文 出處:親子天下 1至3歲學步期,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全世界兩、三歲孩子的父母,都深為家中那個「天使和惡魔的化身」而困惑苦惱!學步兒「難纏」,是因為身心面臨了重大的發展。父母有哪些事一定要知道?又可以怎麼做,幫助孩子順利跨越這段從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 一歲的妮妮很喜歡將桌上的東西統統掃到地上。爸爸好言相勸無效,有次發火打了她,她當下哇哇大哭,隔天依舊以此為樂。 兩歲的小米想喝飲料,媽媽拿柳橙汁時他大哭大鬧,他說的飲料是多多,不是柳橙汁。媽媽好不容易弄清楚了,給他多多,他又氣得打翻,因為杯子不對!媽媽每天在這些戰爭中精疲力竭。 好幾次,奶奶帶著三歲的如如,開心去超市買東西。到了門口,她突然就耍起脾氣來,既不進店裡,也不回家,什麼都不要,任憑奶奶好話說盡,結局總是大哭一場。 西方「恐怖的兩歲」、東方「三歲小孩,貓狗都嫌」的「名言」,在有小孩的家庭流傳。短短幾個字的確安慰了父母,因為那代表了,或許全世界兩、三歲孩子的父母,都深為家中那個「天使和惡魔的化身」而困惑苦惱! 這個小人兒,常常讓你前一秒氣得快要爆炸,轉瞬間,卻因為他笑著奔向你給的擁抱,完全融化,棄械投降。搞不懂這個又哭又笑、大吵大鬧的小孩,怎麼如此的麻煩、難懂,卻又如此的可愛。 父母又愛又恨的學步兒 發展心理學稱一到三歲的孩子為「學步兒」。短短兩年間,孩子學會走路、學會說話、學會分辨人我好惡,嘗試許多生命第一次的體驗:嫉妒、憤怒……。 有人稱學步期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常被拿來與青少年相提並論;學步期是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就像兒童轉為成人必須經歷青少年期一樣。 人生中不可能再有一個時光,在如此短暫的時間中身心面臨遽變,孩子面對的「成長壓力」,其實不亞於成人的生活壓力。這的確是個了不起的階段。 學步兒之所以「難纏」,是因為身心正面臨父母可能不知道的發展。 發展特徵一:感受並學習處理更多的情緒 研究發現,一歲半到兩歲的學步兒會開始試著去控制令他們苦惱的人或物。他們也會透過和同伴說話或玩玩具等策略,因應需要等待點心或禮物的挫折。 小人兒的心中,每天都有好幾種情緒在作怪:恐懼、害羞、嫉妒等。很多情緒都是孩子第一次經驗到,他必須面對並處理這些情緒,對他來說是人生的大課題。 根據約翰•洛斯門(John Rosemond)在《兩歲小霸王》書中的說法,兩歲孩子的智能總是比體能發展得快,所以孩子可能已經知道事情的解決方式,卻無法付諸行動實現。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也解釋,兩歲孩子已經有很多想法,但是語言能力卻還不夠成熟,無法順利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都會讓他們挫折及生氣。 父母可以這樣做: 父母可能因為孩子「很難搞」而苦惱,其實孩子也不好過。他絕非「故意」做對,只是處於身心遽變的不穩定狀態;他最壞的時候,正是最需要父母幫忙的時刻。父母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幫助他。 1.抒解他的情緒:台北市三民托兒所所長李慧娟認為,情緒化是幼兒的本質,這是他一生對光線、色彩及線條最敏銳的階段,所有他接收的都會反映在情緒上,有時也不知道原因,加上語言能力有限,很難表達其中細膩感知。對於孩子的情緒,先不要問理由,而是接受他:「你心情不好喔!」 2.教他更好的情緒表達方式:孩子有情緒時,不要壓抑,鼓勵他用語言表達挫折和憤怒。如果他的語言技巧還不純熟,試著幫他說,幫他重組句子,或用完整的語句重述心情:「沒辦法完成拼圖,讓你很生氣,對不對?」 面對正在發脾氣的學步兒,冷靜但堅定的和他說話可以幫助他消氣。你對待他的方式,就是他學習如何處理情緒的對象。 3.建議他另外的解決之道:學步兒其實已經有察覺情緒的初步能力,出現令人沮喪的刺激時,他會試著轉移注意力,或試圖控制。引導他說出感覺,並轉移注意力到比較舒服的情緒上,像是:「媽媽現在不在,不過等她回來,我們就可以一起讀故事書了。」 發展特徵二:是個追求自主的探險家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認為,一到三歲是人格發展成「活潑自動」或「羞愧懷疑」的關鍵。這個階段兒童必須學習「自主」──吃飯、穿衣、大小便等。若無法獨立自主,孩子可能會轉而感覺羞愧、懷疑自我能力。 突然學會走路、說話,讓孩子的探索疆界更為廣大。為了追求獨立自主,他可能有一些危險動作:堅持自己過馬路、自己喝熱湯、拿剪刀剪紙等。 孩子想知道這東西是什麼?可以做什麼用?能夠打破嗎?透過接觸把事情弄清楚,是個停不下來的小探險家。這些探險幫助他建立自主能力,分辨人我,了解自我地位。 父母可以這樣做: 凡事堅持自己來,是孩子發展個性的宣示,透過這個過程,他成為有自己思想的人。 1.給他無障礙探索環境:將家中危險物品盤點清楚,如清潔劑、藥品、刀子等,或是珍貴的物品,如水晶、名貴陶瓷等,收到孩子拿不到的高處或放入有安全栓的廚櫃中。同時將孩子可以探索、觸摸、試驗的東西拿下來,放在他可以隨手拿到的地方。在他高度可及處留下一個「寶寶的櫃子」裝他的玩具和物品,讓他可以盡情翻箱倒櫃。 洛斯門在《兩歲小霸王》一書提醒,孩子大約兩歲半左右會有分辦是非的能力,這時候父母可以慢慢將一些物品歸位,並且向孩子介紹,讓他摸一摸、聞一聞,充分滿足好奇心,再放回原位。並且教孩子分辨哪些是可以玩的玩具、哪些不能亂拿。 2.教孩子如何安全探索:這時候的孩子樂於學習,尤其是與生活有關的一切事物。 孩子想自己吃飯時,準備易拿握、不易摔壞的碗和湯匙給他練習,並忍受孩子練習吃飯時滿地食物、滿嘴飯粒、滿手油膩膩的情況。孩子想玩水時,與其禁止,不如開放一個小小空間讓他知道在哪裡玩、怎麼玩。孩子想幫忙家事時,拿安全的刀子讓他幫忙切香蕉,分配個碗讓他洗。 3.引導他達成目標:好的引導需要清晰的步驟。若父母希望孩子進到家裡就去浴室洗手,就必須帶著他做,並且一個一個步驟講解。「把袖子拉起來,水龍頭打開,雙手沖濕,壓一次泡泡,手心手背搓搓搓,把泡泡沖乾淨,手擦乾。」更重要的是,把任何的引導和生活教育都當成遊戲,帶著孩子做,並且樂在其中。 發展特徵三:變得更為倚賴 這個時期的孩子也會出現另一個極端:更倚賴。在嬰兒時期膽大包天的孩子,可能突然變得黏人、膽小,怕陌生人、怕分離、怕黑或打雷。 因為探索讓他知道世界比想像中更複雜,他不了解自己能力的極限,甚至會感到不安全,轉而更倚賴照顧者。這是學習獨立的過程。 另外一個可能是,他的想像力(抽象思考)開始發展。所以報紙發出窸窣的聲音,會讓他覺得報紙變成活的東西,或可能做出可怕的事。 父母可以這樣做: 對於孩子的倚賴,洛斯門建議: 1.允許孩子黏你:為了學習獨立,孩子必須先接受、處理他的不安全感,父母能夠給予安慰是最好的。足夠的安全感使他有信心探索世界。讓他黏你,將來他就不會那麼黏;在他需要時抱抱他,最後他就不會那麼需要人抱。 2.讓孩子相信你有能力保護他:孩子害怕時,不要問他為什麼,因為他說不清楚;但也不要輕視他的恐懼。先接受他的心情:「我知道你覺得黑黑的很可怕。」或認同他的感覺:「我小時候也怕黑喔!」 接著運用使他害怕的想像力趕走恐懼。請他想像有個超人叫「嚕嚕」,害怕的時候叫嚕嚕的名字,嚕嚕就會進房間把妖怪趕走。 3.穩定的生活作息:《聽,寶寶在說話》一書指出,幼兒強烈獨立慾望的初兆之一是恪守規則。兩歲孩子會嚴格遵守從觀察學得的某些規則:何時該做什麼事?什麼東西該放在哪裡?可預期的生活節奏,可以帶給孩子安全感。 發展特徵四:公然挑戰父母,愛說「不要!」 學步期的孩子愛說「不」,因為孩子突然發現,這個簡單的字竟然可以拒絕大人的指示。弘光科技大學講師李淑如解釋,在小孩心中,大人世界原來是絕對權威的,當他敢挑戰、敢嘗試碰撞原來很權威的大人世界,正是「成長」的宣示。 孩子的反抗行為(例如:一直將桌上的物品往下丟、做所有你告訴他「不行」的事、替他穿衣或餵他吃飯時猛搖頭說「我不要」等),都是在測試限度(你的耐心限度、你的規則限度,以及他影響及改變環境的能力限度)。孩子正積極按自己的極限處理事情,看看事情不是原來的樣子,會是什麼樣子? 父母可以這樣做: 父母會感到困惑:原先那個快樂、可人的孩子,怎麼變得如此難纏、固執、為所欲為?面對公然挑戰父母權力的學步兒,你可以這樣做: 1.欣賞他的勇敢:你的孩子又「長大」了,而且很勇敢!如果你發現自己真的很難「欣賞」,不妨採用《幼教老師的教養魔法》書中的建議:每一天的結束前,寫下十件今天孩子做得很棒的事。這有助於你更正面看待孩子的作為。 2.故意投降:《聽,寶寶在說話》一書建議,處理學步兒煩人的不適當要求,最好的方式是故意投降,讓他發現要求並不適當。例如他堅持夏天穿最喜歡的毛背心,就讓他穿,讓他體驗不舒服的感覺,自動把背心脫掉。 3.轉移注意力:有立即危險的情境,就不適合讓孩子做決定,應該將他抱起並限制其行動。最好的方式是轉移他對眼前事物的注意力,到新的、有趣的事情上。 4.堅持他該有的常規:不論你覺得他是如何霸道、難纏,都必須維持他應該遵守的常規。任何讓步都會使他覺得越界是件容易的事。如果已經講清楚規定,孩子還不為所動,不妨使用安妮特•卡斯特尚(Annette•Kast-Zahn)在《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書中的建議,使用「壞掉的唱片」這一招:重複幾遍孩子應該做的事,不要理會他的反對。讓他知道,你體諒他、接受他,但只有你才是掌控局勢的人。 5.好的身教:可喜的是,和「宣示獨立」一起出現的是「社會參照」的運用增加;孩子在決定自己要如何面對新刺激時,會先看爸媽的反應。例如在路上遇到一隻大狗,孩子會先觀察父親的臉,才決定他要怕狗呢,還是趨前去摸摸狗。 孩子表面上處處與你作對,其實一言一行都模仿你。面對又哭又笑、情緒起落大的學步兒,「身教」勝過更多的教育理念。 發展特徵五: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 學步兒以為別人所想、所見、所感覺的,「理應」跟他一樣,無法理解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經常遇到的例子是:玩捉迷藏時,他把頭埋進棉被而露出整個屁股,卻喜孜孜以為自己躲得很好。或把最喜歡的海綿寶寶送給你,以為他喜歡的東西,全世界也都喜歡。 正因如此,當他無法我行我素時,就會尖叫、生氣、踢、咬、打人。 但是「以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狀態,也會隨著成長改變。洛斯門舉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說明,孩子三歲時,對父母有「全能迷思」,相信父母無所不能、無所不知。這個時期,也是孩子從「自我中心」過渡到「父母中心」的關鍵時刻。 父母可以這樣做: 這時期,父母有個「艱鉅」的任務:既要接受他以為自己是宇宙中心的心情,又要溫和堅定的讓他知道,他並不是宇宙的中心。 1.和孩子建立好關係:在他不搗亂時給予更多關注。他有危險動作時,盡量用「你可以……」取代「不可以……」。另外,還要練就一身轉移注意力的功夫。孩子開始「盧」時,找到更吸引他的事物。盡量讓局勢掌控在你手上,這樣也會讓孩子有安全感,順利過渡到「父母中心」。 2.固定的「媽媽時間」:洛斯門建議,每天早上和下午各撥出三十分鐘給孩子,告訴他這是「媽媽時間」,和他一起玩、看書,同時將定時器撥到三十分鐘。告訴孩子,鈴響的時候,你就必須回去工作。一開始,孩子或許會抗議,但如果你的態度堅定且持續,他很快就會適應。 3.夫妻間要多注意彼此:孩子會以為自己是世界的心中,是因為在生活中,他總是家裡的中心、眾人的焦點。父母必須少注意孩子一點,多關心彼此一些,先做好夫妻、才做好父母。試著交辦孩子一件專屬的家事,讓他為家裡做些貢獻。 用「體諒」取代「耐心」 當父母需要耐心嗎?這是肯定的。如果能夠了解孩子的發展和特質,你就不會期待兩歲的孩子願意分享、三歲的孩子控制脾氣。減少不切實際的期待,可以過著挫折比較少的日子。 更高的境界是,父母可以真的理解孩子的不同,以體諒取代耐心。 發展心理學博士周育如提醒,人類的發展並不是像小豬變大豬、小牛變大牛這樣的「連續發展」;比較像是毛毛蟲變蝴蝶、蝌蚪變青蛙這樣的「階段發展」。毛毛蟲的樣態、食物、生活方式,甚至對世界的理解(如果毛毛蟲可以表達的話),與蝴蝶是那麼的不同。孩子並不是一個「具體而微」的大人,成長不是「量」而是「質」的改變。這是一種本質上的差異,不僅僅是程度的不同而已。 有了體諒,還不足以讓你當個篤定的父母。身邊的人總是好意的提供教養法則──尤其當孩子處於情緒風雲變色的學步期。有人認為不可任孩子為所欲為,得好好管教;有人認為「孩子懂什麼,大一點再教」才是對的;有人說「打就對了」;也有人說,打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 李淑如認為,面對那麼多好意的建議,關鍵是「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 《幼教老師的教養魔法》一書建議父母,花幾分鐘為自己建立「教養白皮書」,思考「你對孩子抱持的期望」「你會如何描述身為父母的自己」。白皮書不需要其他人認可,只是藉此讓你在教養孩子時有「自己的主張」。書中強調,父母所使用的方法,不應該和本性與價值觀有太大不同。 就算你對所有教養建議執行無誤,孩子還是可能出狀況。所有學步兒的父母(或者所有的父母),都要很有彈性和幽默感,對孩子帶來的讓人驚奇的混亂,一笑置之。 父母不妨為家中那個好奇、樂於探索、堅持自我、勇敢挑戰的學步兒拍拍手,他正在經歷人生最快速而混亂的成長,卻樂此不疲。也為身為學步兒父母的自己鼓鼓掌,因為你正在做世上最難為的工作,卻絲毫沒有退縮,並認真思索如何給你的學步兒更多的理解和愛。

爸媽不抓狂完全手冊

2011年02月23日
公開
37

爸媽不抓狂完全手冊 文/李想 專家/蕭勵健 幼兒教育專家 家有發飆寶貝,動不動就大發雷霆,搞得做父母的也快抓狂。其實,孩子愛發脾氣並非沒有理由,多半是因為遇到挫折或無法表達心中想法的一種外在表現,父母如能對症下藥,就能輕鬆降低緊張的親子關係。 學齡前幼兒亂發脾氣是常見現象,因為他們還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多數父母遇到這種情況,經常是手足無措,一旦處理不當,孩子就會愈鬧愈嚴重,事情一發不可收拾,最後父母自己也跟著抓狂,長久下來,親子關係就會變得愈來愈惡劣。要解決上述難題,首先得要了解孩子為什麼發脾氣。 • 了解孩子為何發飆 三歲前的孩子由於語言表達能力不夠,所以當他們遇到挫折或不知如何表達自己想法或欲望時,發脾氣就成了最佳的表達工具。常見的孩子發飆方式有:尖叫、哭鬧、丟摔東西或是賴坐在地上、停在原地不動要你拖才走…等。 平常這些情況若發生在家裡,父母比較方便處理,但是如果一旦發生在公共場所,如餐廳、百貨公司、捷運或公車上,那可就不得了,除了要尷尬面對旁人的側目之外,如何快速平復孩子的情緒,才是考驗所有父母的最大難題。 其實,孩子有時候並不是真的在發脾氣,他們憤怒或哭鬧的表現,有時只是因為父母不懂他們的需求而做出錯誤的決定,導致他們覺得不被尊重。父母應該利用各種方式去了解孩子發飆生氣的原因,以避免下次再出現同樣的情形,進而也能減少孩子發飆的機會。 糾正孩子的惡形惡狀如果你的孩子在公共場所出現以下這些狀況,做父母可要幫助孩子糾正過來。惡習1 高聲說話、尖叫惡習2 說髒話惡習3 沒大沒小,不尊重長輩惡習4 取笑捉弄惡習5 隨意打鬧、舉止粗魯惡習6 東奔西跑、探人隱私惡習7 行為暴力惡習8 忸怩自閉 • 父母不抓狂八大法寶 當孩子在公共場所鬧情緒的時候,爸媽肯定是既緊張又尷尬,在眾目睽睽下,想盡辦法要讓他安靜下來,無奈他就是不買帳,您愈急他愈故意。到底要如何安撫怒氣衝衝、又哭又叫的孩子呢?以下提供八大法寶,讓您處變不驚、臨危不亂。 ●保持耐心 深呼吸,不要自己也跟著生氣。你必須避免自己情緒失控,否則事情會更糟。其實孩子的記憶很短暫,只要在事發時運用適當方法,他的情緒很快就會過去。譬如你可以對正在生氣的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很生氣,但是生氣是不能解決問題,告訴媽媽,你為什麼要生氣?」雖然孩子年紀還小,他可能聽不太懂你的意思,也不一定可以完全說出他生氣的理由,但是面對如此情緒平和又有耐心的爸爸或媽媽,他也許會有樣學樣,慢慢和緩自己的怒氣。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當你感覺到孩子開始浮躁不安時,先下手為強吧!用他有興趣的事吸引他,讓他暫時忘了原本的不高興。例如,在餐廳中,他可能一直吵著要下餐桌去玩,這時你可以跟他玩個小遊戲,你可以告訴他:「我們用牙籤來排圖案好不好?看誰第一名!」轉移他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種,但千萬不要用賄賂的方式,如果給他食物或玩具,嘗過甜頭的他可是會變本加厲的。 ●幫助孩子利用其他方式洩憤 當他準備發怒時,試著引導他唱他喜歡的歌,或是要他講他喜歡的故事,或者拿出他最心愛的玩具,你可以告訴他:「小維尼看到你在生氣囉,你這樣生氣不理人,小維尼會不陪你玩喔!」或者你可以告訴他:「小維尼是你最好的朋友,你可以告訴他你為什麼生氣,讓他分擔好朋友的心情如何?」另外,塗鴉也是個發洩情緒的好方法,國外近來使用「藝術」來改變孩子的情緒,如聽音樂、畫畫、演奏樂器等。 ●讓他自己平靜 長輩的干預愈多,他的脾氣可能愈強烈。孩子鬧情緒,有時是帶點試探的性質,爸媽表現得愈在乎,他可能愈是過份,所以,如果不會影響到其他人,就試試讓他哭夠了自己安靜下來吧! ●鼓勵他敘述 例如,當孩子吵著要買東西時,鼓勵他說出:「媽媽不讓我買小火車,我很不高興!」讓孩子學著瞭解自己的情緒與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嘗試用其他方式解決問題。 ●講道理 告訴他這些行為會對別人造成什麼困擾,教他學習尊重別人,並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 ●適度的處罰 可以用適度的處罰,例如取消例行的散步或點心時間等等,但必須要讓孩子明白處罰的原因。處罰過後,他的心裏一定不是滋味,別忘了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讓他知道處罰歸處罰,爸媽還是愛他的。 ●使用隔離法 孩子變得不可理喻時,可以把他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告訴他:「如果你覺得已經不生氣了,就可以出來和我們一起玩。」很多爸媽都用過這個方法,但必須注意隔離處的安全性,而且不能是會讓孩子產生恐懼感的地方,例如黑暗的小房間或不熟悉處;當然也不能是太有趣的地方,否則孩子連玩都來不及,不可能學到教訓。最重要的一點是,您可得隨時注意他,別因為忙別的事而把他忘了。 事情結束之後,記得要把它置諸腦後,別讓它影響自己的心情。孩子的脾氣就像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發,別太在意,試著微笑面對吧! 有些教育專家建議父母,當孩子發小脾氣時,不需要刻意去安撫他,因為人都是有情緒的,太過克制或壓抑反而有害身心發展,除非有安全上的考量,否則你可以讓孩子短暫地紓解情緒。 • 孩子有禮貌 脾氣不亂發 你的孩子有沒有良好的行為規範,與他是否經常發脾氣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孩子對許多事都有一定的認知及規範,則會增加他們對周遭事物的理解,明白有很多事情不能做或不可以時,就能減少他們發脾氣的次數。 ●以身作則 要教孩子成為有禮貌的人,身教重於言教。有一家麵包店的老闆娘對客人總是笑咪咪,噓寒問暖,態度和善有禮,所以她那四歲大的小女孩,在媽媽的耳濡目染,待人接物也就自然地和善有禮,客人進門時她會說:「你好!很高興你來買麵包喔。」這不是一貫的生意技倆,而是因為孩子平日看多了母親的示範而自然培養的態度。如果你時常讓孩子看見你等車時排隊、在下車時對司機說謝謝、在公共場所輕聲細語、會在拿其他人東西時先詢問告知…,你可以發現孩子也會跟你這樣做。 ●制定明確的規則 孩子對反覆無常的規則,最沒有辦法應付,而那些不確定、不清楚的規定和教條,對他來說最沒有說服力。最好的方法是明確地告訴他該怎麼做,如「你看那裏有條界線,不要超過喔。」與其對他說「你要對客人有禮貌」、「在公共場所要守規矩」這樣的含糊籠統的規矩,倒不如明明白白具體地告訴他。當然,孩子表現的行為有正面負面,在教導的過程中,獎懲賞罰也就難免。爸媽還必須堅持這些原則,千萬不能因為自己一時情緒不佳或心軟,造成孩子混淆,也就不易建立明確的價值判斷標準。 ●培養孩子的自我滿足感 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有某些反應時,爸媽可以更明確地告訴他:「你看,你對爺爺說晚安,爺爺很高興喔」。引導孩子體會自己正面負面的行為態度所可能造成的影響,尤其是當孩子正在建立自我意識與信心的階段時,如果讓他知道自己真的做了一件令大家高興舒服的好事,孩子會感到十分的有成就感。注意,這並不是助長孩子傲慢,也不可拿這些「規矩」作為一種威脅強迫的手段,應是帶領孩子體會人被尊重、和氣、溫暖對待時的好心情。相信孩子會將這樣美好的經驗延伸貫通,學習發揮自己的善良溫和的一面。 ●認真回應孩子的疑問 為什麼要有禮貌?怎樣才有禮貌?小小孩常會用「問句」表達自己的疑惑,此時爸媽的回應態度必須認真親切,才能讓他進一步對事情有所瞭解。如果只是敷衍、答非所問,不但不能打消他的好奇心,恐怕只有讓他更加懷疑行為的合理與必要性。用孩子懂得、可理解的說法,即使必須重複,也要耐心懇切地說給他聽。 http://blog.baby-kids.com.tw/trackback.php?id=3238 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sID=520777&bid=20

[育兒] 寶寶愛丟東西的原因分析

2011年02月23日
公開
18

[育兒] 寶寶愛丟東西的原因分析 一、兒童正常的發展時期 *嬰兒感覺動作期的認知發展中之第五個階段 (1) 第一、二階段:是出生後至4個月之間,以反射動作和簡單的肢體活動為主。 (2) 第三、四階段:是4∼12個月之間,嬰幼兒的注意力開始轉移到外界的東西上,且開始運用過去的經驗來探索其他情境。 (3) 第五階段:1歲∼1歲半,這階段的幼兒喜歡不斷用嘗試錯誤的方法來探索環境。 (4) 第六階段:1歲半∼2歲,寶寶開始學習使用內在的符號系統來思考及解決問題。 因此1歲∼1歲半之間的寶寶,對東西或玩具掉在地上特別感興趣。丟不同的玩具,改變不同的手法,得到不同的結果,這可說是幼兒早期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一種表現。因此,藉由不斷地實驗,改變不同的方法來達成目的,幼兒逐漸認識周圍事物。 *遊戲發展的一個階段 當孩子1歲∼1歲半大時,喜歡把玩具拆開來看,再試著裝回去,他們喜歡亂丟各種不同的玩具或物品,例如將球丟在地上會彈起來,將鍋蓋丟在地上會發出匡郎的聲音……。 二、兒童問題行為 *玩具太多、亂丟玩具 玩具是幼兒成長時期不可缺少的東西。但是現代父母常因為疼愛孩子,而不斷地添購玩具,造成幼兒不珍惜的態度,往往一個玩具沒有玩多久就丟在一邊,因玩具太多,就隨處亂丟。 *丟玩具行為之背後的需求 (1) 得不到關愛,想引人注意:孩子為得到父母的關愛,而以丟東西引起父母的注意。 (2) 未被重視或自卑而爭權力:例如父母生了弟弟後,對弟弟特別重視,而以丟東西的行為來表現。 (3) 報復:如玩具被弟弟弄壞後,會以破壞、亂丟玩具來報復。 (4) 自我放棄:如拼圖無法完成,便把拼圖丟了滿地而放棄。 *缺少計劃性 根據心理學家們研究發現,孩子亂扔東西的原因有可能是缺少計劃性,缺乏對事情的統籌安排。周密的計劃性對孩子的學習非常重要,亂扔東西的孩子可能學習也會受影響。 *進入最初反抗期 2、3歲的兒童已進入「最初反抗期」。這個時期的兒童傾向於頑固和嚴厲,想要什麼就非要什麼不可,若不順他的意,可能以亂丟東西來發洩。 結語 總之,寶寶愛丟東西的成因很多,若是正常的發展階段,應以平常心對待;若是問題行為,應找出問題的癥結,不同的問題應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適當的溝通、培養孩子物歸原處的習慣、以身作則及適當的買玩具,是解決孩子愛丟東西的基本原則。 【文章來源: 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2005年二月號】

1~2歲寶寶成長與學習

2011年02月23日
公開
20

1~2歲寶寶成長與學習 ★學步期 1~2歲--學步期 寶寶從大約從周歲左右學會走路,他的發展又進入了另一個階段,我們可以叫它「小探險家階段」,也是小孩建立自信的重要階段。 所有的東西,對寶寶都是新鮮的東西,大人這時候不是阻止寶寶去碰東西,而是把會傷害到寶寶的東西移開,除非是火、電等危險物品,清楚的跟寶寶說「不要!」。其他時候,都是寶寶在學習,如果你什麼都跟寶寶說「不要!」很快,寶寶就對學習沒有興趣,對自己也會開始產生懷疑 ★成長與學習 1.寶寶很喜歡模仿,讓寶寶幫你一起做家事,他會玩得很開心。 2.寶寶開始用語言來表達情緒,慢慢引導寶寶說出來,用大人的正確的發音和字彙和寶寶對話,不要學習寶寶的童音,以免延誤寶寶口語水準的提高。 3.讓孩子多接觸不同的音樂,和各種樂器可發出的不同音樂。 4.跟寶寶一起看書,指著書上的東西教寶寶說話。最好是選擇硬紙板的書,因為撕書和咬書也是寶寶的探險項目之一。 5.不要只跟寶寶說「不要!」要解釋給他聽,例如「插頭---會電人」等。 6.常常抱抱寶寶,親他,唱歌給他聽,跟他說話,讓寶寶知道---他是被愛的。 ★玩具是寶寶最好的教科書  不是從玩具店買來的玩具才叫做玩具,凡是寶寶可以玩的東西就是玩具了,電腦箱就是一個房子,面紙盒就是鼓,保鮮膜紙心是望眼鏡…看一看四周,有多少東西可以變成是寶寶的玩具。  1.學步車仍然是很好的玩具。 2.可藉由積木、拼圖或其它玩具,讓寶寶認識形狀和區分形狀和建立數量觀念。 3.幫寶寶發展大肌肉,室內滑梯是不錯的玩具,可以滑、可以爬,又可以上階梯,可以讓寶寶一直玩到入學。 4.拉著玩的玩具可以讓寶寶學習平衡。 5.佈置一個寶寶放玩具的地方,每天睡覺以前讓寶寶學會自己收好玩具 ★檢查你的居家環境 1.把自己當作是寶寶一般,檢視一下自己的居家環境--是否有任何危險物品。 2.把所有不該小孩拿到的東西,如打火機、香煙、藥、殺蟲劑、洗衣粉放到小孩拿不到的地方。 3.隨時檢視地板,有無破玩具片、別針、銅板、鈕扣等危險物品。 4.小孩一定會把玩具拿去嘴巴「探險」一番,所以請注意玩具不要太小、還有玩具的質材是否有毒。 5.把所有的插座封起來。 6.不要吃會哽住的食物。 7.寶寶洗澡時,先放冷水再放熱水,不可將寶寶獨自留在浴室。也不要把收機、電熱器放在澡盆附近。 8.將家具稜角包住或是使用柵欄等保護措施。 9.幼兒睡覺時要注意棉被的擺置及睡姿,不要趴睡,以免堵到口鼻。 10.不要讓桌布垂下靠近地板,以防幼兒拉下。 11.不要因為時間很短,就留寶寶單獨在車子。 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sID=2368530&bid=20

[文章分享] 于美人:穩定自己的情緒,孩子才能穩定的成長

2011年01月10日
公開
43

◎撰文/人本教育基金會 (本文刊登於4月26日的國語日報) 明快,直率,是許多人對于美人的印象,于美人堅持不打小孩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打完小孩會讓自己的心情不好,所以我不打小孩!」篤定的語氣,反映出體罰從來就不是她的選項,「打小孩?這麼可愛怎麼打的下手?」 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于美人說:「我是成長在50年代的人,我當然也被打過,很多的經驗是,我不覺得我做錯了什麼,只是我沒有照著大人的意思而已,像國中有一次數學沒有考好,我就被老師打了一巴掌,但是,我也沒有因為被打了這一巴掌,數學就開始變好。」于美人認為,大人打小孩,常常是因為小孩沒有遵循大人的意思,表面上看起來,問題出在小孩不願意配合,但我們更應該深究的是,這些「大人的意思」到底合不合理? 工作量這麼龐大,回到家還要陪兩個小孩,難道于美人不會有受不了的時候?「當然會有,」于美人緩緩的說:「像是兩個孩子一直吵、互不相讓的時候。遇到這種情形,我就是耐著性子和他們談,或者,暫時離開現場。」于美人認為,透過說理,孩子感受到問題被認真的看待,也就不會用激烈的爭吵來博取大人的重視,反而可以很快的化解衝突。「當你很清楚選擇不打,你才有可能去想、去試其他的方法,我偶爾也會對孩子大聲,但這就是我的底限,我絕對不會打小孩。記得有一次,我對兒子大聲說話,兒子就跟我說『媽咪,我不喜歡你這樣大聲跟我講話』──這就是他學會解決問題的表現,我們不是希望孩子能夠成為有想法、會表達的人嗎?我們不是希望孩子有心事都願意跟我們說嗎?不打小孩,才有機會讓孩子恣意發展他們的生命。」 于美人能夠這樣把自己的情緒照顧好,得力於她看待孩子成長的角度很特別。她說:「當小孩需要花很多的力氣去跟爸爸媽媽謀合、去試探大人的底限在哪裡、去處理我們在情緒上的互動,小孩自然就沒有時間去思考學會其他的事情,那麼,小孩當然要胡鬧!胡鬧,其實是孩子在釋放求助的訊息,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會引發那些失序的行為,最後,變成大人自己的困境。」 「穩定情緒。」快人快語的于美人,精準扼要的建議所有爸爸媽媽:「穩定自己的情緒,不打小孩,孩子才能穩定的成長。」

*分享*教導孩子時絕對不可說的話

2010年12月31日
公開
34

轉貼分享給大家^^ ======================================================== 注意到有對夫婦,兩歲左右的兒子在身旁邊跑邊喊。這對夫婦在路邊買了兩支冰棒,邊走邊吃,小男孩也想拿支吃,母親說:「寶貝,你可以從我這兒咬一口,但不能吃整支,因為太冰了。」可是小男孩伸出手來要整支,他母親再次把手拿開,他失望地哭了,父親又重複他母親的做法。小孩邊哭邊向前跑去,想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但很快又跑回來,嫉妒又難過地盯著兩個正吃得起勁的大人。一次又一次,他伸手去要整支冰棒,但大人緊握著寶物的手卻一次次縮回去。 小男孩愈是哭,他的父母愈覺得有意思。他們不停地笑著,並想跟他開玩笑:「你看你,這有什麼重要的,值得你這麼吵鬧?」於是小男孩坐在地上背對父母,朝母親方向扔小石子,但他又突然站起來,焦慮地四下張望,想知道爸媽是否還在那裡。父親吃完自己的冰棒後,把小木棒遞給兒子,自己繼續向前走。小男孩期待地舔著小木棒,看了看,把它扔掉,又想撿起來,但最後還是沒有撿。接下來他一臉失望,孤獨又傷心地哭起來,全身顫抖。然後馴服地跟在父母身旁。 這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家愛麗絲.米勒(AliceMiller)親眼見的景象,寫在《幸福童年的祕密》裡,她非常驚駭於父母可以如此羞辱小孩,其後也展開對小孩成年後也會對弱者輕蔑的關聯性研究。 米勒認為小男孩並非因為「貪吃的慾望」沒有得到滿足而傷心,而是他的情感不斷受到傷害和打擊。不但願望無人理解,更糟的是,他的需求還被開玩笑。 父母把他們的觀念與夢想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為了生存和愛,學著去服從,甚至對父母所說的傷害自尊心的話,也只有壓抑下來,這樣的情景在我們社會裡每時每刻在發生,很多大人不自覺地常犯這些錯。 在婦幼節前夕,我們整理出一些耳熟能詳的句子,提醒您,別再說了,別再讓羞辱與輕蔑代代傳下去了。 ◎侮辱、人身攻擊:笨蛋、壞蛋、混蛋、人渣、死人、豬、烏龜、朽木、娘娘腔、男人婆。 ◎情緒性的語句:我討厭你、我恨你、你欠揍、恨不得沒生你、不想再看到你。 ◎否定、貶抑:你真沒用、沒人喜歡你、你什麼都不會、你考不上好學校、找不到好工作、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壓抑:說不准就不准、閉上你的嘴、小孩子不懂少插嘴。 ◎不讓孩子解釋:再給我頂嘴、你說什麼我都不信、你還有理由啊? ◎諷刺、嘲弄:你也太?o明了吧、這種事只有你做得出來、你能考及格我就謝天謝地了、這麼簡單也不會。 ◎威脅:你給我試試看、給我小心點、打電話跟老師說、送你去警察局、你如果…我就…、你不要後悔、把你送給別人、我看你以後怎麼辦。 ◎哀求:爸求你不要這樣、你再這樣媽要哭了。 ◎冷漠:你活該、我早就告訴你了、自己不會想啊、自己看著辦。 ◎比較:你比得上×××嗎?人家比你強多了、如果你能跟×××一樣就好了。 ◎強調父母的經驗和權威: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早就會了、你得聽爸爸的。 ◎懷疑:你實在無法讓我信賴、我看你沒這麼厲害吧?那有什麼了不起。 ◎不耐煩:到底要我講幾遍?為什麼老是忘記? ◎不當的引導:去死吧、乾脆跳樓算了、出去就不要再回來、給我滾。 ◎誇張:你對不起列祖列宗、自從有你,我再也沒有一天安寧的日子。 ◎放棄:我對你不抱任何指望、再也不管你了。 ◎利誘:你少打一點電動,就多給你零用錢。 ◎過於明察秋毫:終於逮到你了、又出錯了吧、你以為我不知道? 責備孩子的原則 1.尊重孩子的人格。小孩也有自尊心,也需要尊重,不適當的責罵、管教有時造成反效果。 2.向孩子說明為什麼受到責備,不要讓孩子覺得無故挨罵。 3.告訴孩子該怎麼改進。責備的目的是下次不再犯,父母可以告訴孩子行為哪裡不對,該怎麼做,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讓他自己思考怎麼改進。 4.父母的身教很重要。例如要求孩子對人有禮貌,父母自己就不能粗魯無禮。先得到子女的尊敬,他們才會信服管教。

6歲前 治療近視效果好

2010年12月04日
公開
50

轉載 6歲前 治療近視效果好 國民健康局日前調查發現,小一新生有2成罹患近視。兒童眼科醫師林超群說,6歲前兒童眼睛還在發育,眼球外壁柔軟易變形,上小學前如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如畫圖、打電腦等,容易近視,但及早治療多半可恢復,應從3歲起定期檢查,掌握6歲前的大腦視覺細胞發育黃金期。報導╱許芷維 攝影╱王永村、王文廷 3歲起定期檢查 嬰兒出生時是遠視,隨年齡成長,眼球逐漸變長,遠視度數會逐漸降低,3歲以後,眼球會漸漸發育完全,遠視消失,但如用眼過度,就會開始近視。因此,最好從3歲開始,每3個月檢查一次視力,發現有近視傾向馬上就醫。 依年齡用散瞳劑 假性近視是近視的初期,發生前3個月內治療可完全恢復。治療時常用散瞳劑,6歲前兒童因視覺未發育完全,不建議使用藥效長達7-10天的長效型散瞳劑(阿托品Atropine),可用藥效只有4-6小時的短效型散瞳劑。 要一併檢查散光 看書姿勢不正確、不當揉眼,導致眼球變成橢圓形,就會出現散光,有些兒童天生角膜發展異常,若未早期發現,容易使近視度數加深,甚至因視覺未正常發展,大腦視覺功能減退,形成弱視。 這樣做眼睛離桌40公分 近距離用眼容易使睫狀肌持續收縮,造成近視加深,學齡前兒童看書、寫字時,容易姿勢不正確,眼睛與書本或桌面距離過近,家長要注意要與桌面保持40公分以上的距離。 寫字畫圖選粗筆 除了看書、看電視,寫字畫圖時,學齡前的小朋友,盡量避免拿筆寫字,如要提前學習,要挑選顏色重、筆劃粗的筆,練習本的格子也不要太小,每天寫字、畫畫的時間也勿超過1小時 讀物字數勿太多 幫學齡前小朋友選擇童書時,要注意字不要太多,字體大小適宜、印刷清晰,可選擇圖片較多的繪本,也要注意紙質是否會反光,避免造成眼睛疲勞。 聽力學習少用眼 6歲前小朋友眼球外壁柔軟容易變形,每天閱讀時間不宜超過1小時,6歲的學前教育,可用聽力學習代替閱讀,如學語言可聽CD,看書可由家長朗讀,孩子以看圖片、聽故事方式學習,避免過早用眼。 要注意學習才藝勿過早 如讓小孩學樂器、珠算等才藝,因需近距離、長時間用眼,容易近視,林超群醫師建議,最好等到國小中年級後學珠算,學樂器讀譜時勿用眼太久,每30分鐘要休息一下,並選擇字體大的鋼琴譜本,在光線充足的地方練習。 學齡前少用電腦 使用電腦容易使眼睛疲勞,不要讓幼兒太早接觸電腦,將電腦螢幕調整至最清晰、穩定。電腦應裝置不反光、過濾輻射線良好護目鏡,電腦螢幕應避免照明光源或日光產生反射眩光。 不要直接配眼鏡 眼鏡行雖能驗光,但驗光前不能用藥物(短效型散瞳劑),易驗配出比實際重的度數。散光75度以下,也常不配散光度數,而是加深近視度數,易造成夜間眩光、頭暈、近視度數加深,建議先到眼科檢查,再決定是否配鏡及鏡片度數。 醫師說閱讀比看電視傷眼 兒童眼科醫師 林超群 同樣看1小時,閱讀比看電視傷眼,因眼睛與書本的距離很近,而且視線要專注對準焦點,眼睛較易疲勞,6歲前的小朋友眼睛還在發育,每天閱讀勿超過1小時。

早期的寶寶教育

2010年11月25日
公開
38

轉載分享 剛剛看了一為媽咪說 他會失控的打小孩 我也是 那我最常找的理由 就是 是媽媽都會 不過 我不希望自己在替自己找理由 裡面剛好有些媽媽介紹他看些書 其中 包括了 2歲小霸王(博客來沒有) 接著 搜尋了 聽,寶寶在說話-0∼3歲孩子的心智發展 裡面找到ㄧ本書: 早期的寶寶教育 裡面序 有寫下一段文章 希望分享給大家 ************************************** 前言   有人說,女人是一本書,需要男人用一生的時間去細心的讀,慢慢的品味,才能體會到書中的芬芳與美麗;有人說,生活是一部書,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用畢生的精力去研讀,去體驗,才能悟出生活的真諦與人生的價值;其實,每一個孩子又何嘗不是一本書呢?只是,這是一本空白的書,這本書需要我們的父母用心去寫,並用腦子去讀,才能使這本書的內容變得豐富多彩、精彩紛呈。否則,這本書的內容將會空洞乏味,不值一讀。   從某種意義上講,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過程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甚至是一生的。   一個孩子在充滿批評與挑剔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吹毛求疵譴責他人;   一個孩子在充滿敵意與壓抑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叛逆與反抗;   一個孩子在充滿驚嚇與恐懼的環境下成長,他會變得恐慌與迷茫;   一個孩子在充滿暴力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打擊別人;   一個孩子在充滿嫉妒的環境下成長,他他學會了勾心鬥角;   一個孩子在充滿恥辱的環境下成長,他會變得自卑與仇恨;   一個孩子在充滿猜忌的環境下成長,他會變得煩燥與不安;   一個孩子在充滿虛偽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偽裝自己;   一個孩子在充滿溺愛的環境下成長,他會變得弱不禁風;   一個孩子在充滿被憐憫的環境下成長,他會變得自哀自怨;   一個孩子在充滿束縛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墨守成規;   一個孩子在充滿嘮叨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排斥他人;   ……   一個孩子在充滿寬容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心存感恩;   一個孩子在充滿鼓勵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擁有遠大的志向;   一個孩子在充滿賞識的環境下成長,他會變得充滿自信;   一個孩子在充滿認可與接受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愛惜自己、尊重別人;   一個孩子在充滿肯定的環境下成長,他會擁有寬廣的胸懷;   一個孩子在充滿尊重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平等對待他人;   一個孩子在充滿分享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慷慨大方;   一個孩子在充滿公正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誠實;   一個孩子在充滿正義的環境下成長,他懂得了真理的可貴;   一個孩子在充滿友善的環境下成長,他懂得了親情的可貴;   一個孩子在充滿安全感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信任他人;   一個孩子在充滿安寧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熱愛生命。   ……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天才,那麼請你捫心自問一下吧,你有沒有給予天才成長的土壤?正如一粒種子如果放在石頭上,你就不要指望他能夠生根發芽,只有埋入肥沃的土壤中,他才會有蓬勃的生機。語言教育永無止境,正如雨停下來便不再是雨,風停下來便不叫風。作為父母,應該不斷地提升、更新、修正、完善自己,才能使自己充滿魅力,成為孩子心中的太陽!   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與問世能夠與廣大的家長朋友共悟、共鳴、共用! ******************** 分享給大家

副食品低敏&過敏食物清單

2010年11月17日
公開
45

●較不易過敏食物: 1.水果類(建議加熱『低過敏原化』): 蘋果、梨子、葡萄、芭樂、木瓜、棗子、酪梨、小紅莓、杏桃。 2.蔬菜類:胡蘿蔔、地瓜、地瓜葉、青江菜、空心菜、高麗菜、莧菜、 花椰菜、萵苣、甜菜。 3.五穀類:米類。 4.肉類:雞肉、火雞、羊肉。 ●高過敏食品(一歲或一算半以後再給予): 1.奶蛋類:牛奶、羊奶、巧達起司、乳製品、蛋 2.肉類:牛肉、豬肉、鴨肉。 3.海產類:有殼海鮮(鮑魚、九孔、蟹、蛤、牡蠣、蝦、貝類等)、 鱈魚、鮭魚、魷魚、鰻魚、海帶、魚翅、鮪魚。 4.五穀類:麥膠蛋白、麥麩、玉米、小麥、芝麻。 5.堅果類:葵花子、杏仁、核桃、芝麻、可可豆、花生、腰果、栗子等。 6.豆類:花豆、綠豆、大豆(黃豆、毛豆、黑豆)。 7.蔬菜類:蘆筍、竹筍、芹菜、茄子、豌豆、芥菜、四季豆、 芋頭、蕃茄、蘑菇、香菇、殘留農藥的蔬菜。 8.水果類:香蕉、柑橘類(柳橙、橘子、葡萄柚等)、奇異果、芒果、 橄欖、柑桔類、鳳梨、哈密瓜、草莓、椰子。 9.其他類:胡椒、酵母、蜂蜜、香草、咖啡、茶、醬油、含酒精飲料或食物。 10.備註: •奶蛋類隱藏來源:麵包、餅乾、蛋糕、各式糕點、布丁、濃湯、冰淇淋、 焗烤、濃湯、可可飲品、含奶油的食物、肉汁及一些醬汁......等等,族繁不及備載。 •海帶的隱藏來源:海帶醬、海帶粉、昆布醬油、日式高湯。 •綠豆的隱藏來源:八寶粥、綠豆糕、冬粉。 •花生的隱藏來源:貢糖、八寶湯、潤餅、割包、豬血糕、麻糬、市售米漿。 •小麥的隱藏來源:麵包、包子、饅頭、麵條、義大利麵。 •黃豆的隱藏來源:含豆腐、豆漿、豆花、豆乾、豆奶等。 •菠菜:草酸會跟鈣結合,形成難以吸收的草酸鈣。一方面不易消化,二方面會妨礙鈣質的吸收。 •鹽、糖:調味料會刺激寶寶的味蕾,不宜在週歲前食用。 ----------------------------------------------------------------------------------------------------------------- 在陳俊旭『吃錯了,當然會生病!』一書則作如下建議,僅供參考: ●兒童食物過敏引發的各種症狀: ☆鼻竇炎、喉嚨痛、常感冒、黑眼圈、頭痛、皮膚癢、起疹子、便秘、 腹瀉、疲倦、異位性皮膚炎、流眼淚、學習不專心。 ●該給寶寶吃哪些東西? ☆一歲以內的寶寶最好只吃素食,一歲以後再開始吃肉。 ☆九個月大之前要避開蛋白質食物。 ☆寶寶的免疫系統需要三年才發育完整,所以越容易干擾免疫系統的食物要越晚吃。 ☆食物都以有機無毒為選擇標準。 ☆六到九個月大的寶寶,可以吃點水果泥與磨成泥狀的根莖類和瓜類, 例如新鮮蘋果泥、煮的很軟的有機紅蘿蔔磨成泥。 ☆九個月以上的則可吃豌豆、木瓜、白米、稀飯、燕麥粥……。 ☆一歲大以後,可以開始吃豆腐、酪梨、羊奶、糙米飯……。 ☆一歲半以後,比較不會過敏的肉類,如雞肉、羊肉、魚肉(含重金屬多的鮪魚除外), 可以慢慢嘗試了。 ☆二十一個月時,則可吃豆奶、酵母、小麥和蛋。 ☆到了兩、三歲以後,就可以吃比較容易過敏的東西,例如鴨肉、貝類、花生、 玉米、乳酪……。 ----------------------------------------------------------------------------------------------------------------- 在上田玲子的『最新斷奶食物全書』,標示的過敏食物如下,僅供參考:: ☆蛋、小麥、蕎麥、乳製品、大豆、明膠、山藥 ☆魚貝類:鯖魚、鮭魚、烏賊、蝦、蟹、鮭魚卵、鮑魚 ☆肉類:牛肉、雞肉、豬肉 ☆水果:奇異果、橘子、桃子、蘋果、香蕉 (過敏也可能以口角炎症狀出現,水果加熱可以『低過敏原化』) ☆堅果類:花生、核桃 ----------------------------------------------------------------------------------------------------------------- 在陳俊旭『吃錯了,當然會生病!』一書提到的七大過敏原: 乳製品、雞蛋、小麥、玉米、芝麻、柳橙、黃豆 在陳俊旭『過敏,原來可以根治!』一書提到的台灣十大慢性過敏原: 台灣十大慢性食物過敏原之一 第一名:乳製品 第二名:雞蛋 第三名:小麥麩質 第四名:玉米 第五名:芝麻 第六名:蘑菇 第七名:大蒜 第八名:鳳梨 第九名:花生 第十名:黃豆 (資料來源:2003年王桂良統計766人) 台灣十大慢性食物過敏原之二 第一名:牛奶 第二名:蛋 第三名:小麥 第四名:黃豆 第五名:花生及堅果類 第六名:玉米 第七名:魚和甲殼類海產 第八名:鳳梨 第九名:酵母 第十名:葡萄柚 (資料來源:2006年歐忠儒統計633人) 原文出處至小雨的媽咪,所辛苦整理出來的資料! 在為渺小妞增加一項副食品之前我都會拿出來參考。

※BB 4-5個月大 必看的副食品重點※

2010年11月14日
公開
53

摘自http://www.wretch.cc/blog/mwshui/21421341 ※BB 4-5個月大 必看的副食品重點※ BB出生後,轉眼就滿4個月,漸漸出現厭奶現像怎麼辦?專家說吃配方奶的BB滿4個月大可開始嘗試副食品(母奶6個月),但副食品的資料林林總總,蛋麻將自己看過的、做過的,做了個重點整理備忘(蛋麻年紀大囉~容易健忘),也與辛苦又忙碌的媽媽們作個分享~~ ※配方奶不是副食品!! ◎該餵的時機: BB滿4個月,開始逐步添加水果、蔬菜、米(麥)粉等副食品(→液體狀→泥狀或糊狀→細碎塊狀→固體)。 ◎副食品目的: 訓練BB吞嚥及咀嚼食物的能力(→所以最好用小湯匙餵)。 ◎食量: 每天餵1~2次,每次米糊最多3茶匙再加蔬菜類1茶匙,或水果類1茶匙。 ◎其他注意事項: 。先吃副食品再喝奶。 。一次只餵一種新的食物,且量要少(最多1茶匙=5公克)。 。每試一種新的食物,試2-3天,且注意有無過敏或便祕。 ◎可吃的食材 。水果類: 稀釋果汁—蘋果、葡萄、蜜棗(極有助排便!!)、木瓜、蕃石榴、西瓜、柳丁(過敏兒先別試)、橘子(過敏兒先別試) 。蔬菜類: 菜湯—高麗菜、菠菜、地瓜葉、青江菜(極有助排便!!)胡蘿蔔(極少量)、南瓜(極少量,因含脂溶性維命,不宜過量) 。五榖根莖類: 米糊(過敏兒吃米精) 。蛋白魚肉類: 都還不能吃ㄛ!! ※副食品要餐餐現煮,不要吃隔餐。 冰磚從4-5個月副食品即可製作使用。 所謂餐餐煮,是指最好每餐都再取出材料(新鮮食材或食物冰磚)加沸煮過。 冰磚製作,詳 http://www.wretch.cc/blog/mwshui/21452232 ◎食譜: 。米湯(4個月以上) [材料] 白米一小撮 水 [做法] 1.用3隻手指抓1小把白米,洗淨加入量米杯1杯的水量放進電鍋。 2.外鍋1杯水,電鍋煮好跳起來後悶10分鐘再掀蓋。 3.等米米沈澱後,用湯匙舀上面的米湯放涼。 ※米湯至少吃2-3天,沒過敏或不適就可吃以下副食品囉~ 。蔬果米糊(4-6個月以上) [材料] 嬰兒米粉(或米精) 溫開水 任一種可吃的蔬菜或水果 [做法] 1.蔬菜洗淨切小段,加少量水煮熟,再加米粉(或米精) 或水果洗淨切小丁,加米粉(或米精)、溫開水 2.用食物調理機打勻。 ※可先試蘋果、高麗菜、蜜棗 。牛奶米糊(4-6個月以上) [材料] 嬰兒米粉(或米精) 奶水 [做法] 用平常泡奶的比例調製奶水,或用擠下的母奶,再拌入嬰兒米粉(或米精),調成適當稠度的米糊。 。米湯米糊(4-6個月以上) [材料] 嬰兒米粉(或米精) 米湯 [做法] 用上述米湯的製作方式熬煮米湯,再拌入嬰兒米粉(或米精),調成適當稠度的米糊。 ※要刷牙了(用溼紗布巾清潔口腔)。

易過敏食物

2010年11月14日
公開
53

◎易過敏食物:最好一歲或一歲半之後再給予 ,粗體字食物兩歲後再給予較好 -水果類:柑橘類(柳橙、橘子、葡萄柚等)、草莓、奇異果、芒果、蕃茄、香蕉、哈密瓜、西瓜、椰子、桃子 -蔬菜類:竹筍、茄子、芋頭、香菇、草菇、金針菇、鮑魚菇、芹菜、磨菇、韭菜、芥菜、馬鈴薯、殘留農藥的蔬菜 -豆類:大豆、黃豆(豆腐、豆漿、豆花、豆乾、豆奶等)、碗豆、綠豆 -奶類:一般配方奶、鮮奶、羊奶、乳製品(奶油、布丁、冰淇淋、優酪乳、乳酪、起司等) -蛋類:蛋白、蛋製品(蛋糕、沙拉、美乃滋等)(蛋黃可於八個月後,由少量開始給予) -五穀類:玉米、小麥(麵粉製品、麵條)、蕎麥、全麥、麥粉、烘培類食品、芝麻 -堅果類:花生及花生製品(花生醬、花生油等) 、杏仁、核桃、腰果、胡桃、栗子等 -肉類:豬肉、牛肉、鴨肉、鵝肉 -海鮮:帶殼海鮮(蝦、龍蝦、螃蟹、蛤蜊、蚌、貝類等)、鱈魚、鮭魚、小管、墨魚、無鱗魚(白鯧魚、白帶魚、土虱、泥鰍、 鰻魚、鱔魚)、不新鮮的魚 -含咖啡因類:巧克力、咖啡、可可、茶、可樂 -其他:蜂蜜、肉桂、芥末、酵母、醬油、調味料、餅乾糖果、人工食品添加物(人工色素、防腐劑等)、含酒精飲料或食物 ◎較不易過敏食物:粗體字食物有爭議,依個人情況自行斟酌 -奶類:母乳 -水果類:蘋果、梨子、葡萄、芭樂、櫻桃、木瓜、棗子、酪梨、小紅莓 -蔬菜類:胡蘿蔔、南瓜、地瓜、地瓜葉、青江菜、空心菜、高麗菜、莧菜、花椰菜、萵苣、蘆筍、甜菜 -五穀類:米飯、燕麥 -肉類:雞肉、火雞、羊肉 胡蘿蔔的部份,我們家醫生說法是胡蘿蔔其實是容易導致過敏的食物,不過由於它富含的營養素對於正在發展視力的Baby很好, 所以在利大於弊的考量下才會建議讓Baby嘗試。 至於莧菜、萵苣跟甜菜根雖然都屬低敏食物,但是因為硝酸鹽含量很高,嬰兒若長期攝取可能會引發毒性反應;菠菜與白蘿蔔也是有高含量的硝酸鹽,所以其實不建議讓太小的Baby吃。 ◎過敏的可能症狀: -呼吸道:打噴嚏、鼻塞、喘鳴、久咳、呼吸急促 -皮膚:乾燥、濕疹、異位性皮膚炎 -胃道:脹氣、腹絞痛、食欲不振、夜哭、嘔吐、腹瀉、便秘 -眼睛:眼白充血、眼結膜紅腫、黑眼圈 ◎副食品添加原則 為降低誘發過敏的機率,副食品最好等到六個月大後再開始添加(若過敏嚴重的寶寶甚至九個月後再添加),一次只添加一種,一星期換一樣,添加時要從汁→泥、糊→切細碎→切薄片、丁的順序;濃度由稀至稠、糊狀至塊狀、細至粗,並且不要過度加工及調味,若寶寶有任何不適的反應時,最好馬上停止並且更換,如此才能確定寶寶的過敏症狀是哪種食物引起,並避免再次給予。 高過敏性食物並不是完全不能給予,只是最好延後給予的時間,待寶寶腸胃較成熟後再給予,而每個寶寶腸道成熟時間是有個別差異,應仔細觀察每次添加這類食物後寶寶適應情況來加以斟酌。

閒談幼兒童牙齒保健

2010年10月15日
公開
93

轉載95年的文章 閒談幼兒童牙齒保健(因彰化電視台與台灣日報醫療版合作登載) 現今台灣普遍出生率降低,在社會貧富懸殊的情況下,兒童口腔衛生的維護如同兒童教養與教育問題一樣,一直是父母非常傷腦筋的課題。尤其是毫無經驗的新手父母,在忙碌的工作與經濟壓力下,常把學齡前的幼兒,不是轉交祖父母、保姆,就是在家由外傭帶大,口腔衛生清潔的維護實在是一大死角。幼兒的口腔保健,成為今日父母的重要課題。 兒童牙醫在近十幾年,開始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健保局去年開始大力推廣兒童口腔檢查與塗氟服務。雖然全台灣只有百來位的專科醫師,要應付全台灣的兒童,門診量是無法消受,還好有台灣近萬位的一般家庭科牙醫師默默的在分擔這些維護兒童口腔衛生與治療的工作,否則分散在各地的兒童牙科專科醫師,其實還真是不夠用的。 其實,並非所有的兒童,都需要兒童牙醫幫他們診治。兒童牙醫屬於轉診醫師,是第二線的醫療服務,倘若,一般家庭科牙醫師都無法處理的情況下,例如年紀特別小的幼童(零到三歲)、行為處理有困難的或身心障礙等特殊情況的患者,才需要轉診給兒童牙醫師診治。 大部分幼兒口腔衛生不良的因素,跟照顧者有很大的關係。新手父母,通常在”第一胎照書養”的情況下,幼兒何時該開始刷牙,是否有蛀牙,都有很大的疑問。尤其是三代同堂,或完全是隔代教養時,問題更是嚴重。祖父母通常是非常袒護孫子的,要他們勉強小孫子刷牙清潔,簡直像是打一場混亂的戰爭,終究是玩玩牙刷筆劃兩下,意思意思就好了!親人都如此了,更何況是保姆與外傭。等到爸爸媽媽發現小孩蛀牙或牙痛了,總是懊悔不已。甚至當父母帶到兒童牙醫門診,對醫師的治療與建議,家人會有很大的意見,造成醫師與家長之間溝通的阻力。殊不知用古老的傳統牙科的觀念,加諸在自己的孫子身上是弊多於利。 在兒童牙醫門診中最常見,也是最無奈的是奶瓶症的幼童。由於照顧人對牛奶與母乳滯留在口腔裡的清潔不良,造成乳牙前門牙區嚴重的蛀牙,它的殺傷力遠超過一般家長所能想像。 家長常有的反應是,『為什麼喝奶也會蛀牙?難道不要給他喝嗎?』、『有刷牙啊!可是刷不起來啊!』、『這麼小,怎麼治療?要根管治療嗎?那是抽神經的意思嗎?不是會痛死了!』、『抽了神經,那大人牙還會長嗎?還會有神經嗎?』、『做完補起來行不行?,為何要做牙套套起來呢!』…。家長一連串的問題,隨著醫師的解釋,心情也像在洗三溫暖似的,兒童牙醫角色,是在傳統牙科治療的領域中常被忽視的。如今這一群含著金湯匙長大的孩子們,面臨的是早期五六十年前牙科觀念與現代兒童牙醫的衝擊,有家長積極治療,甚至願意把幼童全身麻醉,一次治療完畢;也有許多家人是遲遲觀望型的,希望牙齒永遠沒有腫痛,不必上牙科點藥拔牙齒的老觀念。 健保局在每年支付高額的兒童補牙與治療的經費下,在去年七月,開始推行五足歲以下,每半年(滿一百八十天)免費檢查塗氟的服務。希望家長能提早帶領兒童到牙醫診所,與牙醫師做第一次的接觸,培養兒童有定期檢查的習慣,與牙醫師建立良好的溝通與信任,讓牙醫師提供足夠的諮詢,一起為兒童的口腔教育而努力。當然,何時是最合適的看牙年齡,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一般兒童牙科醫師建議,門牙上下四顆萌出時,就可以做第一次的口腔檢查。通常牙醫師可以經由兒童的行為表現,與家長的互動,口腔牙齒的情況,顏面骨骼的發展,給予家長適當的建議。尤其是針對有夜間喝奶,吸奶嘴,吸手指頭,愛吐舌頭等等的習慣,造成牙齒與顎骨變形時,讓家長認知壞習慣日後會造成顏面與牙齒排列的變形。往往家長在對兒童刷牙時的疑惑『刷牙會流血』、『不讓我刷、嘴巴都不張開』、『刷了會痛』、『他都要自己刷』、『會咬人』…等,牙醫師會建議家長去發現兒童不願意刷牙的原因,可能是方法不對,姿勢不舒服,牙刷毛太硬或太大,用力過度,牙齦已經發炎…等。建議家長多花心思,無論是威脅利誘,甚至搬出牙醫師的權威來警惕小孩不刷牙的下場,都是有必要因人而異,循循善誘,才能達成潔牙的效果,家長殊不知,在這種角力與互動下,親子關係,無形間又親密瞭解許多。 俗話說,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相同的寫照,在許多家長的小寶貝身上牙痛到睡不著覺,一樣是讓家長非常的不捨的事。如果大家都能同理心,早日把檢查牙齒掛在嘴上,把問小朋友”你吃飽了嗎?” 改成問”你刷牙了嗎?” ,如此家長(或照顧者)把口腔衛生的維護,當成一種實際的行動,而不是『有做就好了,有刷就好了』的鴕鳥心態,這樣必能使小朋友們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免除牙痛並且擁有一口白牙的健齒寶寶。 (本文作者 曾任 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 兒童牙科主治醫師 現任 小哈佛兒童牙醫診所  蕭若怡 醫師)

腸病毒痊癒後指甲剝落~感覺真恐怖

2010年10月05日
公開
40

看到這則新聞覺得很實用,提供給各位媽媽们 大人也會被傳染..腸病毒管的範圍真是越擴大了 大家還是要常洗手 保安康啦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主任李銘峻說,當了近20年的兒科醫師,對於腸病毒可說「閱病無數」,所以應瞭如指掌自信滿滿。不過今年的腸病毒似乎有點不一樣,他不禁大嘆,看得越多越不會看了。 到底跟往年哪裡不一樣?李銘峻提出以下幾點說明: 大流行:「2生染腸病毒 全班停課10天」這是常見的報紙標題,所以就有家長抱怨「小孩一直放假」,因為自己剛得腸病毒「生病不上課」了七天,接著班上累積兩名腸病毒又停課10天,孩子樂得放連假,卻苦了要上班的爸媽和補不完課的老師,台灣教育竟被腸病毒打敗。 由於十多年前爆發「腸病毒71型」大流行,造成許多孩童併發腦膜炎、肺水腫、急性肢體無力等重症甚至死亡。讓台灣人民如驚弓之鳥,以致「家家戴口罩,戶戶勤洗手」,因而十年來無風無雨,累積了太多無抗體的孩童,今年一次爆發。 「手足口症」的疹子侵犯全身:往年 「手足口症」疹子如豬的「口蹄疫」多侷限於口腔、手掌、腳掌,頂多加上膝蓋和屁股。今年不僅水泡有的好大一顆,更侵犯到「水痘」的地盤-軀幹。 年齡層大,甚至成人也淪陷:一般腸病毒都好發6歲以下幼兒及學童,今年有些爸媽卻也共襄盛舉,加入生病行列,偶而內科醫師會轉來二十幾歲的病人給兒科,因為有內科醫師很少看過腸病毒。 罕見症狀:指甲脫落、紅眼症:年中在中南部來勢洶洶的流行性結膜炎,有部分是拜腸病毒之賜。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9273 奧莉維媽咪我家三個 八月中已得過了 除了老大喉嚨長皰疹 另兩個小的是手足手病 不過老二輕微 身上只長兩三顆水泡 老三就非常的嚴重 全身長水泡 體無完膚 很慘 腸病毒約要5~6天才會好 水泡要結痂到完全消失不見 要兩個多禮拜 結果都好了"一~個~月"了 老二現在(九月多)才開始掉指甲了 手指加腳趾 20隻全都"漸近式"脫落 不會痛 但是指甲若勾到衣服會叫痛 老三不外乎的 也在掉指甲中 除了老大沒有像他們這樣 不過報紙上之前就有寫喔 說這次腸病毒會掉指甲 我家小孩痊癒後 觀察一段時間 以為沒事了 沒想到過了一個月才開始指甲剝落

轉載七價VS十價肺炎鏈球菌疫苗

2010年09月29日
公開
30

七價肺炎鏈球菌疫苗 以前是美商惠氏藥廠製造 目前歸輝瑞藥廠 管 理因為公司合併 十價肺炎鏈球菌疫苗 是GSK公司所生產 1.就保護細菌數量而言, 十價似乎多了三種,比七價優勝,但是這只是表面上這樣,事實上真正要看的是還要搭配台灣的流行菌種去比較,這才是最準確的,很多家長不知道,就會被醫護人員的說明給蒙騙......,而翻開台灣流行病學數據,顯然發現七價和十價並沒有差異,也就是說十價所多出來的三種細菌,對台灣而言效果不是那樣多,但是對於落後國家或是流行不同菌種的國家可能有不同效果,但是台灣而言,是沒有差異的。 2.就安全性而言 七價肺炎疫苗已經上市10年,世界各國已經有多數國家變成公費疫苗,安全性一定沒有問題 而十價肺炎疫苗,雖然剛上市,但是既然可以上市,基本上安全性也是沒有太大問題, 但是疫苗是注射到身體裡面,不管事七價或是十價未來會不會有問題,沒有人可以拍胸普保證,但是至少有一點可以知道的,出來越久的,施打人數越多,相對的安全性也會稍微比較高,這沒有絕對,但是有相對比較性。 3.就施打年紀範圍和保護效果年限而言 七價肺炎疫苗可以從出生開始二個月施打至九歲,效果至少十年以上 十價肺炎疫苗也是可以從二個月開始施打,但是只能施打至二歲,保護幾年,目前尚未知道,因為台灣今年才新上市,。 4.到底是否可以混合轉換施打? 基本上,沒有缺貨時,不建議轉換,因為兩家疫苗的成分組成不同,就像當初五合一缺貨時,在不得已狀況下,才轉換,但是會怎樣呢?沒有人敢說,有誰敢說一定沒事,答案是沒有,醫師都不敢說沒有,那個為爸媽,你說呢????? 因此 還是不要任意轉換,這樣比較安全,保護力也比較足夠。 5.施打七價和十價的好處與缺點 施打七價好處 安全性高,保護力也長,保護效果也沒有問題,未來又可以轉換成 13價 缺點:就是比較貴一點,(就像LV名牌依樣),永遠都不會降價,價錢硬梆梆 施打十價好處 保護細菌多三隻,但是就台灣而言目前沒有特別多,安全性問題應該是沒有問題,因為可以上市,最後價錢比較便宜, 缺點:保護效果和保護年限,不敢多說 因為今年才在台灣上市,台灣的數據不多 未來不可以接換13價疫苗(就長久未來而言,比較需要思考) 超過二歲兒童不可以施打,要注意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