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乖麻麻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今天新聞

2007年12月01日
公開
56

幼聯會請願遊行 教部:已與各界充分溝通 更新日期:2007/11/27 20:00 (中央社記者周永捷台北二十七日電)「中華民國幼教聯合會」今天陳情後仍決定如期舉行「1201為幼教而走」請願遊行活動,教育部除表遺憾,也對幼聯會主張不應將托嬰中心、居家照顧服務及國小課後照顧一併納入「兒童教育及照顧法草案」的相關訴求提出說明,並表示已與各界充分溝通。 為解決幼稚園及托兒所長期以來分屬不同體系、學前教育與保育分流,並參考先進國家學前階段提供兼具教育及照顧的綜合性服務趨勢,教育部擬具「兒童教育及照顧法」草案,建立完整及連貫的兒童教育與照顧體系。 教育部說,兒教照顧法草案函送立法院前,經教育部五十九次會議討論研修,也在於台北縣、台中市、高雄市及花蓮縣辦理四場公聽會,並有各種不同屬性團體參與,已充分聽取各界意,但幼托整合事涉面向複雜,草案無法每一條文都符合各種不同立場團體的需求。 教育部國教司表示,為考量雙薪家庭父母課後照顧子女的需要,教育部將國小階段課後照顧服務一併納入草案規範,除橫向整合幼稚園及托兒所,也縱向將托嬰中心、國民小學課後照顧服務及居家照顧服務納入。 另外,考量目前幼托園所與家長發生的各種消費糾紛,為減少雙方消費糾紛,保障彼此權利與義務,減少事後爭訟,兒教照顧法草案第五十二條明定,「幼兒園須訂定型化契約範本」。 國教司說,幼兒園定型化契約條文研擬過程中未採納幼聯會意見,是因為這項條文是兒教照顧法草案授權訂定的子法,仍在研擬階段,未來將廣徵各界意見並辦理公聽會,持續與各界溝通,以達共識。 由於國內公私立幼托機構分佈不均、合格幼教人員比率偏低、經濟弱勢幼兒比率偏高,國教司指出,許多家長長期仰賴私立機構,使養育幼兒經濟負擔沈重。 幼托整合政策規劃未來幼兒園招收對象為兩歲至六歲幼兒,因此,教育部推動「友善教保服務實驗計畫」,希望透過非營利托教服務模式擴大政府公共支出、提供家長平價托育服務、建立公私立機構合作關係,營造三贏局面。 幼教經營者認為這是政府要消滅私立幼托機構,並圖利特定機構,國教司說,這項計畫是以公部門資源(提供場地)徵求優良經營團隊辦理,提供有別現行公私立幼托機構外的非營利托教服務型態,採公私立機構合作關係,收取合理費用並接受政府監督管理機構營運。 教育部強調,包括家長團體、學者、保育人員團體等團體都認同教育部將幼稚園及托兒所整合為幼兒園的規劃方向,符合幼托整合的意旨,並未悖離現實。961127

我們的排汗真是太少

2007年11月08日
公開
4

汗和排尿的差別 【您知道為什麼馬拉松選手不得癌症嗎?】 德國體育醫學龍頭艾倫斯特〈譯音〉博士發現,所有運動選手當中,唯獨馬拉松選手沒有罹患癌症的病例。因此艾倫斯特博士為了找出不得癌症的原因,不斷的研究,結果發現了一項驚人的事實。艾倫斯特博士採集了每天跑步 30 公里以上的馬拉松選手的汗水,分析其汗水的成份,結果發現汗水中含有鎘、鉛、銅、鎳等之重金屬物質。 艾倫斯特博士下的結論是 「每天跑 30 公里以上的馬拉松選手,自體內深處排出大量汗水的同時,亦將體內累積的致癌成份〝重金屬〞排出體外,徹底去除癌症的根源,因此馬拉松選手是不會得癌症。」 根據以上的研究結論,艾倫斯特博士發表了「以排汗的方式,徹底去除體內的累積物,可預防癌症」的研究報告,艾倫斯特博士強調的「想要健康長壽,就要一天一次大量排汗。」這句話是絕對值得信賴的。 【您知道排汗市場如此龐大?】 能量之國韓國的排汗市場一年約新台幣 6000 億 ,您知道為什麼一年有幾億人次的韓國國民到黃土能量房去排汗嗎?在沒有任何廣告宣傳的情況下,短短 15 年內形成了如此龐大的市場全靠體驗後的口碑相傳。因為體驗過後發現 能量排汗無論對慢性病患的病症、促進血液循環或皮膚美容,以及維持苗條的健康身材上皆具有驚人的功效。 【出汗能夠排泄體內有害物質】 對身體而言,為何出汗特別重要呢?排泄體內不需要物質的基本功能,就是排便、排尿與出汗。其中, 汗具有排泄體內疲勞物質或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毒素的重要作用。雖然尿也會排出重金屬,但是排出功能卻遠不及汗。亦即藉由出汗,能夠排出大量的重金屬。汗也具有調節體溫的重要作用。 全身健康的出汗,就能夠強化現代最欠缺的體溫調節功能與自律神經。汗從體表氣化,令人得到爽快感,對精神也有很大的幫助。藉著氣化熱消耗熱量,能夠提升代謝力,減少體脂肪,有助於消除肥胖。對身體而言具有重要作用的汗,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全身出汗,就能夠強化自律神經,提升代謝力,排出老舊廢物與毒素,對於美容與健康都有幫助。 汗與尿中的重金屬元素量〈 100 克 中〉 鉛〈 μ g 〉 鎘〈 μ g 〉 鈷〈 μ g 〉 鎳〈 μ g 〉 銅〈 m g 〉 汗 84 6.5 1.2 32 0.11 尿 4.9 0.65 0.6 3.1 0.01 〈註〉假設 1 天出汗量為 2 公升 資料來源:醫學博士 石井宏子、松原英多合著『遠紅外線三溫暖的秘密』〈安立出版社)

文章分享 --人生都在學做人

2007年11月05日
公開
1

人生都在學做人! 很棒的文章~~ 星雲大師有一位徒弟,台大畢業後,到夏威夷讀碩士, 又到耶魯讀博士,花了好多年的時間,終於得到博士, 非常歡喜。 有一天他回來,對星雲說: 「師父,我現在得到博士學位了,以後要再學習什麼呢?」 星雲說:「學習做人。」 學習做人是一輩子的事,沒有辦法畢業的。 星雲覺得人生,不管是士農工商、各種人等, 只要學習就有進步,今天要跟大家分享需要學習的事。 第一、「學習認錯」。 人常常不肯認錯,凡事都說是別人的錯, 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其實不認錯就是一個錯。 認錯的對象可以是父母、朋友、社會大眾、佛祖, 甚至向兒女或是對我不好的人認錯, 自己不但不會少了什麼,反而顯得你有度量。 學習認錯是美好的,是一個大修行。 第二、「學習柔和」。 人的牙齒是硬的,舌頭是軟的,到了人生的最後, 牙齒都掉光了,舌頭卻不會掉,所以要柔軟, 人生才能長久,硬反而吃虧。 心地柔軟了,是修行最大的進步。 一般形容執著的人說,你的心、你的性格很冷、很硬, 像鋼鐵一樣。 如果我們像禪門說的調息、調身、調心, 慢慢調伏像野馬、像猴子的這顆心,令它柔軟, 人生才能活得更快樂、更長久。 第三、「學習忍一口氣」。 這世間就是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忍,萬事都能消除。忍就是會處理、 會化解, 用智慧、能力讓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各位要生活、要生存、要生命,有了忍, 可以認清世間的好壞、善惡、是非,甚至接受它。 第四、「學習溝通」。 缺乏溝通,就會產生是非、爭執與誤會。 現在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 兩岸三地最重要的就是溝通, 相互了解、相互體諒、相互幫助, 大家都是龍兄虎弟,互相爭執、不溝通怎麼能和平呢? 第五、「學習放下」。 人生像一只皮箱,需要用的時候提起, 不用的時就把它放下,應放下的時候,卻不放下, 就像拖著沉重的行李,無法自在。 人生的歲月有限,認 錯、尊重、包容才能讓人接受, 放下才自在啊! 第六、「學習感動」。 我們看到人家得好處,要歡喜; 看到好人好事,要能感動。

健康文章

2007年11月04日
公開
7

三角習題 高血壓、腦中風、失智症 2007/11/02 【聯合報╱王文甫�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醫師】 氣候逐漸轉涼,神經科住院病人有逐漸增多趨勢,這當中又以腦中風患者佔了多數。 腦中風又稱腦血管疾病,是指突發性的腦內出血或缺血,造成腦部受傷,引發身體某些部分功能暫時或永久喪失,如肢體癱瘓、語言障礙、步態不穩,甚至意識昏迷或死亡。腦中風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僅次於癌症。 哪些人容易發生腦中風呢?一般而言,腦中風的危險因子可分兩大類:一類為不易改變的危險因子,如年齡(年紀越大越容易發生)、性別(男性中風機率較女性高)、有家族史者。另一類是經醫療或生活形態可改變的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膽固醇、肥胖、抽菸等。 另外,在神經科的門診也常看到許多曾中風的老病患,經過兩三年後,發生第二次甚至第三次中風,結果變得口齒不清,吞嚥、走路困難,大小便失禁,情緒不穩定,甚至變成血管型失智。 失智症的特性包括智能減退,尤其是近期記憶喪失、行為障礙以及逐漸喪失日常生活獨立能力等現象。有時病患及家屬會將這些能力的減退及生活能力的喪失,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的過程,甚至認為是憂鬱症,以致延誤就醫時機。這種智能減退及生活能力的依賴,往往造成家庭重大負擔,並讓病患及家屬都可能經歷失落的情境。 失智症的種類可區分為退化型、血管型、混合型及其他原因造成。其中血管型和混合型失智症佔了將近30%。這是直接和腦中風或腦部血流不足有關的疾病,如能控制腦中風的危險因子,相信此類疾病也能獲得改善。而一些研究報告更指出:使用抗高血壓藥物及控制高血壓相關的血管性疾病,可能會降低失智症發病的危險性。 因此,好好控制血壓便成為一舉兩得的美事,不但可以預防腦中風,還可以降低失智症發病的機會。 依據衛生署的建議:正常血壓的範圍是指收縮壓在130毫米水銀柱以下,舒張壓在85毫米水銀柱以下。高血壓是可以治療的疾病,只要患者好好定期量血壓,養成良好飲食及生活習慣,並配合醫師治療,不僅血壓可以控制,也可減少因高血壓導致的併發症。

關於心的事情

2007年11月04日
公開
7

女人「心」殺手 未必預見「胸」兆 2007/10/24 【聯合報╱鄭博仁�長庚醫院婦產科副教授】 在歐美,造成婦女死亡的頭號殺手是心臟病。此一現象與一般人認為乳癌對婦女的威脅遠超過心臟疾病的觀念,相去甚遠。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的調查,中年婦女平均死於心臟病與中風的機率是癌症(包括乳癌)的二倍。而此一趨勢在台灣地區亦然,民國95年婦女十大死因中,腦血管疾病與心臟病即分居二、四名,其中婦女心臟病的死亡人數亦超出乳癌死亡人數甚多。 就解剖觀點來看,女性的心臟與男性並無不同,但臨床研究顯示,男女性心臟病發的症狀迥然有別。男性通常會有呼吸困難、胸痛等被視為是心臟病發的典型症狀。女性心臟病發時,痛可能上至下巴,下至手臂。很多婦女沒有胸痛的感覺,症狀往往難以捉摸;有些患者只是一直覺得疲倦、或僅出現呼吸急促、惡心或消化不良、背部或腹部疼痛等症狀,甚至只有怪怪、不舒服的感覺。 近年來的醫學進展揭開了婦女心血管疾病的成因,並進一步釐清何以婦女罹患心血管疾病(包括中風及心臟病)遠較男性罹患者難以診斷及治療的主因。其中,美國聯邦政府資助的婦女缺血症評估(Women’s Ischemia Syndrome E-valuation;WISE)研究,更顛覆了數十年來醫界認定心臟病無性別差異的觀點。 傳統觀念認為,更年期前婦女,受雌激素保護,發生心臟病機率遠低於同年齡層男性。而一旦發生心臟病,狀況與男性患者並無兩樣。因此,目前診治心臟病的流程皆源自對男性患者的研究。 在缺乏性別差異的考量下,無論男女,一旦出現症狀例如胸痛,先安排非侵襲性壓力測試,檢視氧氣需求增加情況下,心臟血液供給是否足夠。假如測試結果顯示心臟血液供應不足,則進一步安排冠狀動脈血管攝影檢查;若呈現血管阻塞現象,則採用冠狀動脈血管成型術,或冠狀動脈血管繞道移植手術治療。 近十幾年來,因冠狀動脈疾病的診斷及治療快速進展,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穩定下降,但受惠者卻僅限於男性。婦女接受血管成型術及繞道移植手術的成效皆不如男性患者。 WISE研究發現,許多出現症狀且壓力測試呈陽性反應的婦女,血管攝影並無異樣。然而,這些婦女接受血管功能測試,卻仍呈現異常反應。原來,他們的冠狀動脈及支配心肌的微小血管,無法在血流需求增加時適度擴張──即發生所謂的血管機能不全。血管機能不全可發生於暢通且無明顯狹窄的冠狀動脈。此一情況被稱作冠狀微血管機能不全,微血管疾病,或X症。 為何,又如何發生冠狀微血管症?炎性反應是最常被提及者。其中,動脈硬化症往往被認為與炎性反應有關。而心臟的炎性反應異常,例如自體免疫疾病,在婦女發生的機率明顯高於男性。 除了傳統的心血管疾病相關風險因子,例如基因、高密度脂蛋白偏低、低密度脂蛋白偏高、三酸甘油脂上升、血糖、高血壓及肥胖症之外,WISE團隊發現三種與心臟病的炎性反應有顯著關聯的蛋白質──C反應蛋白,第六型介白質,及血清類澱粉A。這三類蛋白質值偏高的婦女發生心臟病或五年內死亡的機率明顯上升;而她們發生冠狀動脈阻塞的機率卻僅略為增加。 另外,解剖學研究也證實了,因心臟病死亡的男女在病理病因的明顯差異。男性心臟病往往是血塊或粥狀物結成團塊阻塞住冠狀動脈管腔所致;大部分女性患者則是粥狀物均衡地附著在血管腔內壁,漸漸使管腔狹窄、腐蝕,甚至破裂,進而失去機能所致,而這正是慢性炎性反應的特徵。 可以預期,新的研究結果將徹底改變婦女心臟病防治的醫療準則;而婦女愛「心」、護「心」自我保健,亦應抱持嶄新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