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乖麻麻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網路文章

2007年05月23日
公開
20

情緒的「適」放 我很願意講一個故事給大家聽:有一天,一位婦人帶著她新買的寵物狗,準備坐火車去看她的親戚。在火車上,她座位對面的一個年輕人正陶醉地聽著隨身聽,不時搖頭晃腦,甚至開始唱了起來。 她覺得有些吵,流露出不耐的表情,但坐對面的那位年輕人不但沒有收斂,反而越唱越大聲,越唱越大聲…,而這位婦人的火氣也越來越大,越來越大…。忽然間,這位已經忍無可忍的婦人大吼一聲:「別吵啦!」接著歇斯底里地把自己那新買的寵物狗給丟出窗外…。 可能我們都會覺得故事中這位婦人的行為實在誇張,引起她怒氣的是對面的乘客,但到最後卻是那隻無辜的寵物狗受害。 當我們為這位故事中這位婦人的行為覺得哭笑不得時,想一想,您我自己會否在常在生活中,扮演這位「故事中的婦人」的角色呢? 比方說: 明明是老闆惹我們生氣,但我們卻把怒氣回家發洩在自己家人身上; 明明是同事得罪我們,但我們卻把怒氣發洩在配偶的身上; 明明是自己失誤而把情況搞雜,但卻總是氣急地怪罪不相干的旁人; 明明是某人做錯事,但我們卻遷怒到他身邊的朋友、親人。 想一想,您我的怒氣, 會否常以「不適切」的方式,發洩在「不適合」的對象身上呢呢?我們的情緒需要「釋放」,但更要懂得「適放」,懂得適量地抒發,懂得適可而止,並針對適合的表達對象。 生氣並不一定等於犯罪,端看我們是否懂得情緒的「適」放。 如果放過了頭,或放錯到不適當的對象身上,往往會讓自己後悔莫及。 【上帝的小叮嚀】不輕易發怒的,大有聰明;性情暴躁的,大顯愚妄。(箴14:29)

抗暖化行動

2007年05月23日
公開
7

你我他都能做到的抗暖化錦囊 一起投入抗暖化行動吧! 依據聯合國統計司資料,全球二氧化碳10大元兇依序為美國、中國、俄羅斯、印度、日本、德國、加拿大、英國、南韓、義大利。以排放總量排名,台灣居第22位,但以人均排放量計,台灣則高居全球第3名(11.9公噸),僅次於美國(19.9公噸)和澳洲(19.4公噸)。這不是台灣驕傲,而是全球危機。在氣候變遷下的未來,預測世界現存的22,000隻北極熊會在45年後絕種,2050年左右,阿爾卑斯山上的滑雪聖地有70﹪不再有雪可滑,世界最大的珊瑚族群大堡礁,可能在2100年之前消失,同時間台灣包括台北盆地內的台北車站、國父紀念館,甚至101大樓4樓將完全淹沒,而中國北京將被沙塵暴掩埋。 抗暖,是人類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你我他都不能幸免!以下抗暖化錦囊由國家地理頻道提供,請從當下開始勵行吧! 一、 下班電腦關機,一台電腦持續開一整晚,消耗的能源可列印一萬張資料。 二、 每使用 一公升 汽油,會產生 2.4公斤二氧化碳。而撘乘大眾運輸系統使用的燃料,每 1.6公里 只有汽車消耗量一半左右。 三、 隨時保持輪胎在充氣狀態,能減少6﹪汽油消耗。定期保養引擎,能減少15﹪至50﹪汽油消耗。 四、 手機充好電,立刻拔掉充電器插頭,只要全球10﹪行動電話使用者做到,省下的能源,相當於6萬戶歐洲家庭耗電量。 五、 每天煮東西加鍋蓋,所需要的能源消耗量能減少多達90﹪。 六、 只要回收一公噸重的紙,就能節約:17棵樹;2桶油;足以供應一戶人家5個月所需的電力;或減少 25公斤的空氣污染。 (以上資料摘自1013期商業周刊) 請吧!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2007年05月23日
公開
4

講義雜誌 游乾桂 歲月轉瞬即過,父母親要把握機會讓孩子留下美好的童年回憶 培養孩子成為具有智慧(思考、想像、創造力)的人 會讀書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做出對的答案(擁有的是記憶力);有智慧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找出錯的地方,或是從錯的答案裡找到對的地方(擁有的是思考想像和創造力)。 會思考、會動腦的人可能在學校的表現差強人意,然而記憶無法長久,因為我們的腦總是重複在做記憶和遺忘的工作,許多的答案也隨著時空變化而有所不同。 許多現有的科學知識在八年內已被新的結果推翻,例如玉山的高度隨著地殼變動而改變,每年實際高度都不同;一九○四年萊特兄弟發明飛行器才開始有「飛」的名詞產生;過去速度是低音速,目前是高音速,將來可能是光速。 因此,記那麼多東西幹嘛?腦袋如果背太多東西,就不可能想很多;若只會背,不會想(思考),腦子就好像被水泥糊起來一樣。 曾經有記者問過我,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健康、快樂和記得愛我。許多人是用錢養孩子,不是用心。 最近自己一直在想:有天我老了,會希望孩子怎麼對我?他們以後會有什麼記憶?會想到爸爸給過他什麼?你想到孩子的又是什麼?我會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想到好多好多,例如:我和兒子是一起騎腳踏車、泡湯、爬山、溯溪的好朋友。 然而,有人每天的生活模式是:早上刷牙、洗臉、罵小孩,晚上是吃飯、沐浴、更衣、罵小孩,希望大家和孩子之間不是這樣的朋友。 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 一張白紙上若有個黑點,我們通常只是看到那個黑點,這些年透過自己不斷學習,我漸漸看到的是白色的部分。 孩子若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優點,百分之十五的缺點,大部分的家長都忘記看見他的優點好處。所以,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孩子需要一個懂得疼惜他的父母」,有個「比馬龍」定律就是:你以什麼眼光看你的孩子,他就會成為那樣的人。 發明電燈的愛迪生,當學校的老師都放棄他,認為他一無可取,把他帶回家交給他媽媽時說:「笨蛋還給你。」愛迪生的媽媽卻對他說:「別人看不起你,媽媽覺得你不錯。」因此看孩子的角度不同,結果就會不一樣,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自信。 我曾經在精神病院輔導過一位台大醫科畢業的病患,透過對談了解他的成長歷程,發現他從小學到高中從未得過第二名,從中讓我體認到承受高壓力(高處不勝寒)的人容易失敗且敗得很慘。 其實失敗可以帶給人經驗和閱歷,兩者加起來則形成智慧。 我們究竟是要培養孩子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有智慧的人? 不忘讚美孩子 讚美可以以最少的力量發揮更大的效果,看到孩子的好處,就要去讚美他,他才會演好他自己,孩子會用父母所看到他的好處,演給父母看。 例如:我女兒很喜歡烹飪,我讚美她:今天一定有一個仙女來過,不然怎麼會變出這麼好吃的東西?女兒就會愈做愈起勁。 每天孩子一回來,我問的不是你在學校學了什麼,而是:有笑話嗎?現在兒子回到家就會對我說:今天有笑話,聽不聽? 「量力」而行,現在做不到,來日方長,日後有可能做得到,因此不要讓孩子永續的能力失去了,給孩子自信,他就會告訴自己:我行、我能,我再加加油。自己會為自己加油,未來就會有獨領風騷的機會。 將來的時代是創意取勝的時代,創意就是把兩個不相干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例如:WALKMAN就是結合Walk和Man的兩個概念而創造出來的;水管是因為澆花的人要澆好幾處不方便而發明的;透明電梯是因為除了上樓梯外,還想看風景的想法而產生的。 家長必須得常常聆聽孩子的心聲,當孩子有時候突發奇想時,千萬不要罵他胡思亂想,而是要教他好好再想一想。 家長是孩子的推手引領者,如何把孩子珍貴的東西引發出來,並將孩子從幻想世界慢慢導入現實是家長的責任。 教孩子閱讀自己和大自然兩本書 有位哲學家說:教孩子要讀兩本書:一本是自己,一本叫做自然。希望孩子能夠好好閱讀這兩本書,不單是用眼睛。 第一本書讀自己,就是指興趣、性向、能耐,能夠演活自己演好自己的人生(擁有自身獨特性)。 有些人是大器晚成者,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他考不上大學,後來是因為拉得一手好手風琴,某位校長破例讓他在該校讀書,他主修歷史,自修文學,三十歲的時候才念醫科,三十八歲畢業。老頑童劉其偉,有許多頭銜,工程師、人類學家、冒險家、畫家,他在三十八歲才開始畫畫,六十六歲成名,他的一生活得豐富而精采。因此,有的人是大器晚成,有的人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時路轉個彎會更好。 成功需要時間,當累積到很豐富時,成功就會來到,就會水到渠成。 很多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因為他提早將自己的日月精華用光了;如果兩歲就會吊單槓,對他的身體發展反而會有害處。記得有個長跑選手蒲仲強很早受矚目卻不能持久;有人提早上大學,但他們幾乎沒有童年的生活。例如:有個人十二歲上哈佛大學、十六歲畢業考上普林斯頓研究所,記者問他:「你在哈佛最大的經驗是什麼?」他回答:「除了寂寞,還是寂寞。」 因此,我們不要以大人的角度來要求孩子,時候到了就會水到渠成,該你的就是你的。 第二本書是大自然,不要只是一味教孩子看書,要多帶孩子看山看水,看古道幽徑星星月亮,從自然中可以學習到很多書本裡學不到的東西。 例如:颱風來襲時,行道樹東倒西歪,躺下數萬棵,但森林中的樹往往屹立不搖,我發現其中的道理隱藏在自然的平衡哲學裡,森林的樹枝幹對稱而生,找著最平衡的肌理,於是耐得住風吹雨打;行道樹修修剪剪,則弱不禁風。 要給孩子一是活路(演活自己人生的路),二是退路,不會讀書硬要他讀書就會成為死路。人活著常常會忘記兩件事——呼吸和快樂,因此只要他還存在(有呼吸)就有希望。就如同「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意思。 教育的目的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教育的目的歸要一句話就是教他成為一個人。我們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是這樣嗎:一、每天忙得像豬,每天做牛做馬(動物)。二、每天活得像機器。(會動的人、會走路的殭屍,還是年輕的老頭?) 你偉大的貢獻只是工作嗎? 我們讀了那麼多書是為了工作?還是為了生活?很多人生活就是拚命讀書、努力工作、拚命賺錢,最後是養病。 讀書和工作並沒有最直接的關係,並不是很會讀書就會當總經理,它所靠的是能力;生活就是一種能力(能耐),讀書和錢只是一個媒介,最終的目的是懂得生活,也可說是為了編織一個夢想,一個活生生的夢,快樂有趣的夢。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這比讀書更重要,會成為一輩子受用的資產,也是現今社會所欠缺的東西。一流的人不慈悲就沒有用,醫師不慈悲,對病患不能視病猶親,就對社會無用;一流的化學家不慈悲,製造毒物來害人就是恐怖分子,也對社會無用。 我有個朋友是醫師,他說他每天開藥時都很掙扎,為了平衡自己,他在開藥的同時,也提供養生資料給病患,希望他們身體健康下次別再來。 其中有個養生方法是: 天天 要運動、好好睡個覺、慢慢吃頓飯。有人一早起來就喝咖啡和茶,難道一早起來還這麼累嗎?不健康的人,脾氣會不好,就不會以身作則。 最近的詐騙事件頻傳,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像我就想不出這種騙術,如果他們把聰明才智用在正途該有多好。 因此,一流未必有用,有用必定一流,希望社會不要充斥著一流而無用的人。 有用的孩子或許很質樸,但他們會像金庸筆下的周伯通般「大智若愚」。 培養孩子的內在智慧 人有外在智慧與內在智慧,外在智慧指的是成績和分數,內在智慧則指動機(即主動學習的能力)這是孩子將來智慧的源泉,包含慈悲、尊重和理性。 隋文帝至清乾隆年間總共出了八百六十八個狀元,每個幾乎都沒有什麼出息;曹雪芹(《紅樓夢》作者)、李時珍(《本草綱目》作者)等人都是落第的書生;因為曹雪芹的文思澎湃(思考創意取向)無法符合八股的科舉制度(記憶取向)。 另外,興趣也很重要(如果沒有興趣做一份工作,很難做一輩子),職業只是努力讀書謀求生活的工作(會想退休);志業則是很喜歡做很開心的工作(永不退休),而慈悲就是一種志業,希望我們能夠培養孩子能以志業的心情去做工作。 把孩子的體力健康找回來 如果孩子不健康,他所跑的人生是短路不是長路,擁有健康身體能夠讓學習產生一點七五倍的效率。 建議每個家庭建構一個運動時間,我們家是騎腳踏車,兒子稱它為——「發現台北的祕密花園」,因為和他們一起騎腳踏車,我發現台北的美,甚至發現住家(木柵)附近特別漂亮的地方和小湖泊。你對自己住的地方了解嗎?是否能夠讓孩子有美好的回憶?和他們一起去織夢? 和孩子一起編織夢想 《讀者文摘》上有個故事:老師告訴小朋友每個人只要捐出五元就能幫助非洲的人鑿一口井。有個小朋友回家跟媽媽要五元,媽媽說我們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這五元。 後來 老師說上次我說錯了,鑿一口井應該需要五千元,於是那個小朋友號召全班同學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錢,加上企業的贊助,最後完成了這個夢想。絕對不要小看孩子,他們有無限的可能性。希望每個父母都能幫助孩子圓夢,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給孩子機會,他們一定可以做得到。 我和孩子一起去溯溪時,原本很擔心他的安全,有次他跑得太快,不小心跌倒了,他反而告訴我那裡有窟窿,你要小心喔;如果不給孩子機會,他的這種特質(關心他人)不會表現出來。 我會帶孩子一起去球場,自然而然他就很喜歡球類運動,也精通許多球技。也會自己看NBA(主動去學習),有次和一位年長者比賽他故意比輸,他告訴我他是故意讓他的(會為別人想)。 這世界原本就有風風雨雨,重要的是如何跨越面對風雨,孩子有一天終究會離開學校,還原成一個人,馬上就得去面對嚴酷現實的生活,所以要有生命,有夥伴朋友助力,如果擁有這些特質,就會有機會。讓孩子開心一點,歲月轉瞬即過,這些事不趕快去做,以後就做不到了。

有趣ㄉ文'章

2007年05月23日
公開
6

耐心看完 故事棒 結論更棒 有一個國王去打獵時墜落山谷,當孤立無援時, 有一隻巨大的神龍出現。 神龍告訴國王一個交換援助條件 :國王必須正確回答一個 全世界最困難的問題才能獲得神龍的救助。 神龍發問:女人究竟真正要什麼? 國王被問倒了,於是想出緩兵之計。 國王說:神龍可否先救我,我將靈魂抵押給你, 讓我回到王宮尋求答案,七日後我會帶著答案再來找你。 神龍說:可以,不過如果七日後你不信守承諾,你就會因失魂落魄而死。 國王回到宮中將經歷告知內閣大臣及國策顧問, 結果大家都想不出答案而愁眉苦臉。 眼看日子一天天過去,期限只剩兩天了。 一位國王的馬夫說:城南有一位巫婆知識淵博,他應該知道答案。 於是英俊瀟灑的侍衛長立刻騎快馬將巫婆請到宮中。 巫婆到宮中後,國王將經歷與神龍的問題告知巫婆。 巫婆說:答案我是知道的,國王的命我也能救,不過我有交換條件。 那就是要陛下的侍衛長在事成後娶我為妻。 國王毫不考慮一口就替侍衛長答應了並立下詔書為憑。 巫婆說答案是:女人真正要的 , 是能由自己決定主宰她自己的生活方式。 國王告訴侍衛長關於巫婆的要求,侍衛長差點昏倒, 但為了國王的性命,只能愁眉苦臉且無奈地接受事實。 國王帶著答案去找神龍要贖回自己的靈魂,神龍聽到標準答案後, 稱讚國王是全世界最聰明的男人,也依約將國王的靈魂還給國王。 一行人回到宮中後即開始籌備侍衛長與巫婆的婚禮 ( 婚紗照,喜餅,菜色等事宜 )。 婚禮當天,雞皮鶴髮的新娘配上年輕英俊的侍衛長, 喜宴上巫婆吃像難看不打緊,還邊吃邊大聲放屁,不時發出不雅的笑聲。 侍衛長為了國家犧牲自我,男人的威嚴一點都不敢在喜宴中發作。 好不容易熬到入洞房的時刻。當巫婆換下禮服,從淋浴間出來時 , 侍衛長不敢相信他的眼睛,因為走出來的是一個比馬莉亞凱莉, 飯島愛,濱崎步更超級性感十倍的辣妹。 她對侍衛長說:" 因為你信守承諾,沒有對我發怒, 容忍我在喜宴中放肆丟你的人, 我決定往後每一天中有十二小時變成超級溫柔美女陪伴你, 但是你可以決定我固定在白天變美女還是晚上變美女, 而且選完就不能改變心意 "。 年輕英俊的侍衛長頓時陷入兩難的局面。 因為他不知應該選擇白天帶一位絕世美女出門向朋友炫耀,讓眾人羨慕, 而晚間要和一位雞皮鶴髮的巫婆同床共枕(要面子犧牲裡子), 還是白天讓眾人對老巫婆指指點點, 嘲笑侍衛長的可憐, 而晚上他可以和超級美女夜夜春宵(犧牲面子要裡子)。 想了半天,年輕英俊的侍衛長最後向巫婆說:" 你自己決定何時要扮演你喜歡的角色就可以了, 我不干涉你的生活方式。" 巫婆聽了很高興,對年輕英俊的侍衛長說:" 由於你的包容與智慧,我決定天天二十四小時變成一個 有教養的超級性感溫柔美女陪伴你照顧你。" 侍衛長突然驚訝的發覺:原來幸福竟然如此意外地降臨在他身上。 國王、侍衛長、巫婆最後皆大歡喜,眾內閣官員全數跌破眼鏡。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 : 1. 人要信守承諾。 2. 小人物的建議有時應參考一下。 3. 未經你的同意,你主管幫你包山包海承諾的事情還是要盡力完成。真是經典 4. 婚姻的幸福與否與婚禮的排場無關。 5. 對女人一定要有包容心,讓女人自己決定她的生活方式。 6. 不管外表如何裝扮或改變,女人的內在本質還是一個巫婆。 真是超經典 7. 不要指望你的另一半看完這故事會大徹大悟。 ( 尤其打你的手機第一句話是問你現在在哪裡的人-- 因為標準答案是 "我在你心裡 "。) 8. 在台灣,巫婆是不會變美女的。

【天下雜誌368期 別當直昇機父母】

2007年05月23日
公開
35

別當直昇機父母(上) •天下 2007/03/29 你經常沒事往學校跑,幫孩子看頭顧尾,你總是為孩子安排各式各樣「對他好」的補習、 活動,深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其實,你正是台灣六百萬「直昇機父母」的一員 。 【文�瓈麚歇鴴F攝影�㼄孺刋鞳j 直昇機父母無所不在、無所不管,在孩子上空盤旋,介入孩子的一切,對孩子的未來、對 台灣的教育,正產生深刻但卻可能是負面的影響。 在這關鍵時刻,父母與社會正需要另一種新教養、新價值, 來重新思考真正「愛孩子」的方式。 現場1 許昌街徐薇補習班。 徐薇永遠忘不了那個鉛灰色的夜晚,教了二十年國高中補習班英文、看過形形色色的父母 ,前些時間卻遇上無法招架的劇情。 那晚,九點半下課聲響起,學生們湧上發問;排在人龍第一位的北一女學生,連珠砲式的 ,一問二十分鐘,後排學生騷動顯出不耐;徐薇委婉說道,「妳先讓其他同學發問,待會 兒再來好不好?」她揪了眉轉身離去。徐薇不以為意。 幾十分鐘後,徐薇的手機響起,電話那頭,一位中年男性劈頭興師問罪:「妳為什麼不回 答我女兒的問題?她一回來就躲起來哭,說後面那位明倫高中學生的問題,會比她的重要 嗎?」 甜美的笑容轉為愁苦,徐薇傻了眼,不情願道了歉。 現場2 台北市內湖某明星學校。 游泳池畔,五年四班的三十名學生下了游泳課,準備換裝;泳池畔幾位志工媽媽原本是來 協助現場整理與秩序維護,但其中一位志工媽媽看到女兒出來,大步趨前,拿起吹風機吹 起女兒的長髮,「別著涼了,」媽媽壓低了音量說話。 ■新趨勢: 過度介入、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 這是一群台灣新生的「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是歷史上不曾出現的一批 「過度介入」與「過度焦慮」的父母。他們像極了直升機,在孩子上空盤旋,無時無刻守 望孩子的一舉一動。 以目前五到十四歲的三百萬孩童為基礎,再加上學齡前與就讀高中的一百多萬學生,這群 父母約有六百萬(平均每對生兩胎或一•五胎)。 這六百萬的父母,大多數在一九六一到一九七六年階段出生、解嚴前後接受大學或義務教 育,被威權教育訓練為學歷至上的競爭動物,上最好的學校、爭取頂尖的工作。 他們看到社會的轉變,試圖以不同於父母輩對自己的權威教養,創造出較民主或自由的「 教養觀」(parenting)。 但,在教養上,這群父母遭遇上了史無前例的兩大挑戰。 ■新教養: 對「完美小孩」的期待 挑戰一,少子化伴隨的焦慮。在直升機父母的上一輩,多半有四到五個孩子分散父母注意 力;但直升機父母的世代卻最多只有兩個小孩。最新的數據是,一位婦女生不到一.一二 個。因此,家族的關注點全集中在少數孩子身上。 挑戰二,第一代教改實驗下的父母。直升機父母的孩子是未成年的學子或學童,是第一代 教改? 犒龠H;做為教改實驗父母,他們被迫與教改亂象共處,也在全球化無情競爭、就業 市場不確定的環境下,教養下一代。(見一一○頁) 台灣教改十年了,創造了六百萬名直升機父母。他們把教養當極限運動(extreme sport) 。 從零歲開始的焦慮 這個極限運動從孩子一出生就啟動。 星期三早晨,台北市的健寶園裡擠滿了一到兩歲的小朋友等著排隊進教室上課。孩子玩的 遊戲很簡單,吹泡泡、溜滑梯、唱歌跳舞,希望透過吹泡泡增加手眼協調、爬坡鑽洞訓練 肌肉與平衡發展。 四十五分鐘的課程、費用七百元,但不少父母趨之若鶩;一旁陪玩的父親拉開嗓門唱歌, 好像是自己在上課,「我們的孩子要比別的孩子玩更多,」他說道。不少名人像陳孝萱、 任賢齊等藝人也常親自送小baby來上課。 這天,三十二歲的蘇筱甯開著車,帶著四歲女兒與一歲兒子,從桃園縣經國路北上。早在 女兒八個月大,她便上網蒐尋小baby可上的課程,「不想讓她看電視成長。」 但桃園的教育資源顯然無法滿足她。到現在,蘇筱甯一星期上台北三趟,除了健寶園,她 還送女兒到唭哩岸游泳、上雲門律動課程。 她每天一定幫兩個小孩寫成長部落格,「十個媽媽有八個都在做網頁,很多是邊上班邊做 。」她甚至為女兒設計精美的名片、每年帶孩子進攝影棚拍照,很用心思照料。 以專案管理的方式,從出生開始啟動孩子的各項學習,父母兢業提供各種刺激點,填滿孩 子的人生。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市場上出現各種成人學習的「幼兒版」。 以往遊學最多從高中生開始,但補習班與私立小學寒暑假推出各式「遊學團」,一所知名 私校甚至辦了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科學遊學團;還有從嬰兒開始的皮紋性向分析 ,透過嬰兒的指紋判斷是藝術型或領導型人物的諮商……。 說穿了,父母就怕輸在起跑點。 陽明大學教授洪蘭曾目睹一位母親這麼帶她的孩子:這位母親從書上得知,要開展孩子的 肢體,必須每一天讓孩子接觸硬軟方圓或各種觸感的材質;職業婦女的這位母親為了「有 效」運用時間,她拿了個碼錶,每二十分鐘為單位,孩子玩完積木,母親就捉起孩子玩沙 坑,學習像按表操兵。 讓孩子適性發展、給孩子多元的碰撞點,是天下父母心。只是一旦把學習當做軍備競賽, 就成為過度介入的直升機父母。 不安與比較 位在台灣大學旁的一所小學,不久前由家長舉辦了一場聯絡學童情感的班級音樂會;孩子 開心的表演才藝,但活動一結束,媽媽們就圍著方才彈奏蕭邦別離曲孩子的父母,問道: 「妳家兒子彈得真棒,從幾歲開始學的?怎麼練的?哪位老師教的?能不能介紹一下?」 琴音流洩召喚的不只是欣賞,更伴隨父母濃厚的不安與比較。少子化使父母對孩子的未來 有「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賭注。 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柯文賢解釋,以前一家如果有四個小孩,每個孩子分到的注意力只有 四分之一。現在如果是獨生子女,就得承受父母外加兩對爺爺奶奶的關注,那是好幾倍的 期待與壓力。 直升機父母的出現,其實顯現現代父母內心對「完美小孩」(perfect child)的期待。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研究員湯茂竹博士,憶起他當爸爸的那刻起,就夢想兒子能成為布 袋戲裡的「史艷文」:長得又高又好、功課第一、會玩會念書、心地善良,人人都愛戴。 湯茂竹的兒子已經國一,他花了長時間自我探索,如今能笑看過往的謬想。 家長的迫不及待反映了心中深層的焦慮。 台塑生技董事長、近來大力提倡孩子讀經的楊定一表示,「我們似乎認為,只要小時贏過 身旁的人,就能在日後成為更有生產力、更成功的人,並以成人的觀點,將就業市場的競 爭、職場生涯需一帆風順的那一套,拿來設計、評估孩子的課程。」 知識超挖,生活能力缺乏 直升機父母口說不愛升學主義,但他們卻相信「愛=讓孩子成功」。而成功的定義是上好 的公立大學、長春藤名校、有極強的人脈、過很好的生活。 雖然沒有父母會否認行行出狀元的價值,但他們還是無法避免用各種量化指標,判斷孩子 的成敗。 以父母最在乎的英語為例,補教業者估計,台灣每年報名各類英檢的小學生有四到五萬人 。補習班的廣告也都打著「一年內要學會幾千個單字」。 英語老師徐薇認為,真正的英語實力是孩子能輕鬆瀏覽英文網頁或閱讀書籍、與外國人互 動。但台灣父母有「檢定熱」,拿到分數、證書才能安心。家長不由自主追求成績、數字 、級數。 對未來世界的恐懼、對台灣教改的沒信心,強化父母必須花更多時間做有競爭力學習的信 念。 不久前,徐薇趁著過年,為國中生加開初一到初五、早上七點半到九點的寒假英文特訓班 ;沒想到名額爆滿,還有父母問她為什麼不上到深夜十一點? 「這是一個知識超挖的年代,」全國家長聯盟秘書長陳松根點出這代父母教養的盲點。 陳松根說,教改十年,大學入學率達九成以上,研究所更超過兩千五百所,孩子升學壓力 不減反增;「我們還以製造業的方式教育孩子,我們有沒有問過,一個到高中的孩子,到 底要給他什麼?」 父母在十年教改過程中,為孩子設下「升學與學習的高標」,但卻也帶來更多無法逆轉的 後遺症。 四月一日,由前教育部長曾志朗、陽明大學教授洪蘭為首的家長,將帶領數十個全國家長 團體,發起三萬人簽署「愛你一輩子」的承諾書,就是發現教改十年,父母還陷在「升學 主義」的泥淖。 他們已經看到「知識超挖」對下一代、對台灣競爭力的影響。 例如,在知識上,台灣孩子學習的內容能應用在未來的,不到三○%;而每天超過十六小 時單調的學習,根本無法出現創造的文化。這要使台灣的產業如何升級? 此外,下一代的身心健康,也被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忽略。 私立愛德幼稚園午餐時間,三到六歲的小朋友安靜坐著吃飯,今天的主食是飯、青菜以及 豬肉塊,有小朋友看到這些食物直說不喜歡。 「孩子吃太精緻的食物,甚至吃水果一定要果汁機打過,」汪慧玲認為,這都造成孩子咀 嚼不足、牙床長得不好。(註:這也是兒童牙齒矯正比例升高的原因之一) 最新一期《康健》雜誌針對國小四到六年級學童進行身心健康調查,結果發現有四成六的 學童沒有正常排便的習慣,其中有五成三以上的學童十點後才就寢。孩童明顯缺乏良好的 生活習慣。 但當問及家長晚睡的定義時,家長認為十一點到十二點後才叫晚睡。父母健康觀念的薄弱 ,已徹底影響孩子為未來的人生儲備體力。 二○○六年七月一日,瑞士籍人類學家大衛.史格納(David Signer),以〈台灣的愛與 寂寞〉(Love and Loneliness in Taiwan)為題,於荷蘭報紙《Trouw》發表他停留台灣 兩星期的感受,文中談及台灣人的教育觀,直指核心。史格納寫著: 世界好像沒有一個地方的孩子,睡眠像台灣孩子那麼少。不少台灣人把自己稱為「pm people」(夜行人)。大部份資訊科技產業的人在晚間工作,因為這剛好是歐美客戶的白 天時間。 「pm people」的孩子和他們一起熬到午夜,一起吃東西、看電視、玩電玩。但是和大人 們相反地,孩子又必須在早上七點起床……。 一位外國人類學者竟透徹剖析台灣父母對孩子生活教育的忽略。 進校園輔導學生十餘年的光寶文教基金會的認輔志工團召集人吳銀玉觀察,這代父母和上 世代最大的差異是:雙薪、工時過長。 怕他不再愛我 家庭情況較好的,則是全職媽媽陪伴,父親角色經常缺席。 白天,雙薪父母把孩子交給學校與補習班,晚上八點或十點,各自拖著疲累的身體回到家 ;忙碌父母內心的愧疚,使他們對小孩生活習慣的建立,先行繳械。 在學習上,父母花錢請補習機構代替父母監督;但生活上,忙碌的父母為表達愛,又變身 成為不敢要求、沒有原則的「好朋友」。 父母的忙碌造成「教養的空窗」。 一位職業婦女母親原本規定孩子每天玩電腦時間不超過一小時。但實施不到幾天,就因就 讀小學高年級的兒子鬧情緒不說話,她決定投降。「怕拿走孩子的電腦,他便不再愛我, 」她的語氣聽來沮喪。 ■新校園: 國民教育失能、親子關係緊張 ? 膜刉髐鬙彌a來的影響,不僅發生在家庭,也影響到校園。 民國八十三年開放師資多元,修滿大學教育學程二十六個專業學分就可進國中教學、四十 學分就可教小學。在教育界二十八年的校長蔡秀媛感慨,師資培育多元化後,國中小教師 專業不足,地位一落千丈。師資結構改變教學現場,而直升機父母的增加也帶來校園的質 變。 一九九四年的四一○教改後,權力下放,家長積極進入校園;兩千年初期,台灣各縣市陸 續明文規定家長會參與校園行政的權利。 都會區家長對學校的參與尤深。不少明星學區的家長具備「三高」(高學歷、高收入、高 位階)條件,家長學經歷優於老師是普遍現象。 一位校長無奈說,「許多高學歷父母好像認為,只要曾當過學生、念到博士,就懂教育。 」 家長力量有多大,看校園「愛爸愛媽」(愛心爸爸與愛心媽媽)志工團就知道。 以往的校園只有老師與學生,現在,校園裡不但有家長會的辦公室、從早到晚還可看見愛 媽們在學校各角落幫忙。 以敦化國小為例,愛媽有三百多位,比老師人數還多;家長們為了確保孩子的安全,還出 錢聘請七位保全,上課? 犰b校內巡守。 目前許多國中小,每班多有家長代表、家長召集人,就像另一個正式組織,協助班級、學 校運作。從班遊、校遊、學校制服設計、營養午餐的監理,都由愛爸愛媽協助。 師權低落,親權高張 原本老師、行政、家長三種力量是要在教育專業、行政專業、家長愛的力量陪伴下,協助 孩子健全的成長。但現在三方卻互不信任,不乏家長過度介入,凌駕學校事務。 位在中科院、中研院、台灣大學附近的國中小校長、老師,都經常抱怨這些三高的「家長 很難伺候」。家長介入老師的考題、教學方式,成為老師的上級指導。 去年底,零體罰規定納入教育基本法,三讀通過。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柯文賢認為,家長 力量興起,動輒挑戰老師權威,不少老師為了避免麻煩,如今只教不管。 這些都促成教師的退休潮。民國九十年,公立國中小退休教師不到七千人。退休人數在九 十三年達高峰,超過九千人。五年下來,已有四六七九三名國中小學教師退休。 師權的低落、親權的升高,使教育體系兩股最大的力量互不信任。 台北市民族國中校長姚榮華經常遇到父母說,「升旗是多餘的,? ㄜn去晒太陽,在教室溫 書多好」;也有家長要求,校外教學時學生不得穿制服,否則要打憲法官司。 內外在競爭與不確定的環境,造就了直升機父母,而直升機父母又回過頭對教育體制加壓 。這樣的惡性循環,四十六歲的台灣杜邦總裁陳榮二感受最深。 陳榮二相信行行出狀元,每個孩子都有他的秉賦;但他的小兒子在升上國一那年,曾有長 達四個多月的時間,無法進教室,只要一被拖進教室就口吐白沫,臉色發白;陳榮二的妻 子還因過度自責,從五十公斤瘦到三十五公斤,家庭曾陷入危機。他尋訪中西名醫,都查 不出原因。他猜測可能當時兒子是不適應國中的升學壓力。 雖然小兒子在四個月抗爭後,終於回歸常軌,但他幾乎快失去兒子與妻子的痛苦,讓他見 識台灣教育制度,如何創造出焦慮的親子。 「當台灣的父母和孩子真是太苦了,」這位管理七百多人的總裁談起往事,還心有餘悸。 ■新價值: 找到屬於孩子自己的成功 直升機父母就像啟動教育食物鏈的改變,父母的觀念改變了老師的態度,老師態度影響孩 子的動機。 國民教育的功能萎縮了,而家庭親子關係也變得緊張了? C 研究發現,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也容易養出焦躁的小孩。 美國孩童發展研究中心指出,直升機父母經常會因孩子的成功或失敗,而有過度的憂傷、 哭泣,有較多負面的想法、較少的愉悅與生活滿意度。 因為直升機父母不經意會愈飛愈快速、愈管愈多,深怕一減速,就摧毀自己與孩子的人生 。 這是一場價值之戰。直升機父母被困在一種愛的陷阱裡。誤以為愛孩子,就要為孩子掃除 一切人生的障礙、幫孩子成功;其實,愛的價值是在幫助孩子找到重要價值。 「我們的痛苦源自沒有真正接受自己的孩子,」陳榮二認為。一旦堅信孩子都是獨立的個 體、都有其價值,父母就能學會接受與放下。全國家長聯盟裡,所有的家長寫下他們共同 的反省: 當孩子誕生時候, 我們就曾承諾要愛他一輩子, 但,我們真的這樣做了嗎? 教改十年,台灣創造了一大群「直升機父母」,在這個關鍵時刻,該是父母與社會回頭自 我檢驗的時刻。

喔喔 這就是乖麻

2007年05月12日
公開
9

胖在「內在」 瘦子麻煩大了 更新日期:2007/05/12 08:50 記者:編譯彭淮棟�美聯社倫敦十日電 如果「內在」才算數,那很多瘦子麻煩大了。他們可能「外瘦內胖」,是糖尿病、心臟病候選人,尤其如果有人不運動,只靠節食控制身材。 醫師指出,包圍著心、肝、胰臟等重要器官的體內脂肪,肉眼看不到,卻和「中廣」等一望可見的肥肉一樣危險。 倫敦帝國學院分子造影系教授貝爾說:「胖瘦的觀念必須重新界定了。瘦並不必定代表不胖。」他的研究小組從1994年以來用磁振造影掃描八百多人,發現箇中玄機。很多身段苗條的人,脂肪不外露,而是藏在體內。連職業模特兒也有「外瘦內胖」的。 今天最明顯的肥胖尺度是「中廣」,很多人因為沒有鮪魚肚,就認為自己沒有過胖,很健康,心臟病、糖尿病沒法近身。 連最流行的「體質量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x身高【公尺】)也出現問題。貝爾小組掃描的女性,BMI正常(20至25)而體內脂肪累積過多者達45%,男性更有將近60%。但大部分專家認為,BMI仍是可靠的健康指標。 貝爾表示,「內胖」族基本上踩在過胖的門檻上。他們吃高脂、高糖的東西,而且不運動來燒掉這些不好的東西,但他們的總食量又不足以使身體外表發胖。科學家說,這不是他們沒有肥肉,只是儲存在別處。 「內肥」會打亂人體內部的通訊系統,包裹著體內臟器的肥肉可能送出錯誤的化學信息,使身體把肥肉貯存在肝或胰臟裡,終至心臟病或乙型糖尿病。 在貝爾的發現之前,專家已知道,胖但活動量大的人,可能比皮包骨或體重正常但活動量不足的人健康。相撲選手看起來身上肥浪滾滾,但他們的新陳代謝可能比觀眾席上很多瘦子更好,因為他們的脂肪基本上很「膚淺」,就在表皮底下,而不是在體內器官和肌肉裡流竄。 所以,真正的健康沒有捷徑。貝爾說:「如果你只想看起來苗條,那節食可能就夠了。如果你要真正健康,請你一定要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