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芊芊&小可の馬迷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適量咖啡因 產生幸福感

2006年11月14日
公開
27

從三合一咖啡廣告裡的「再忙也要和你喝杯咖啡」,到現在台灣本土咖啡盛行,喝咖啡已蔚為風潮,甚至有料理標榜咖啡入味、佐餐。 咖啡因是一種植物鹼,除了咖啡之外,還有許多飲品都含有咖啡因,例如茶、可可、巧克力、碳酸飲料。 適量攝取50至200毫克的咖啡因,可以提神醒腦、減少疲勞感、幫助增加警覺性、有幸福感、增進語言和動作操作功能,較持久地從事智能活動,減少反應所需時間。 另外,咖啡因也是常使用的精神作用藥物,有一些治療感冒的複方成藥會添加咖啡因,也可與麥角胺鹼合併用於一些預防偏頭痛的藥物,但一定要遵照醫師或藥師的指示使用這些藥物。 然而,大家普遍把咖啡當做飲品或食材作料,往往忽略其藥用功能,萬一攝取過量發生「咖啡因中毒」,對身體健康有潛在風險。 當一天攝取咖啡因超過五百毫克時,會出現焦慮、坐立不安、易怒、肌肉抽動、臉紅、惡心、尿液增加、腸胃不適及失眠等咖啡因中毒症狀;如果每日攝取量超過一千毫克,就可能會出現思考渾沌與言語渙散、心律不整、不覺疲勞及激動,甚至有些人會出現耳鳴及看見閃光;每日攝取量達十公克或更多時,可能會引起癲癇發作,甚至導致呼吸衰竭。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孕婦和小孩,咖啡因滯留孕婦體內時間是一般人三倍,所以孕婦很容易對咖啡因產生過敏症狀,加上對胎兒的潛在風險,婦產科醫師會建議女性在懷孕後最好不要喝咖啡,攝取含咖啡因食物時也應小心。 孕婦若攝取過量咖啡因,可能會導致流產、嬰兒出生體重過輕及孩童容易暴躁、焦慮及學習效率變差等連鎖反應。至於孩童,由於肝、腎發育尚未完全,咖啡因在體內代謝半衰期延長,一般建議十二歲以下兒童最好避免攝取咖啡因,以免出現不良反應。 行政院消保會推動咖啡因「紅、黃、綠」分級,將一杯咖啡飲品依照咖啡因含量分為︰紅色(200-300毫克或以上)、黃色(100-200毫克)及綠色(100毫克以下)等三種標示,目的在提醒消費者,適可而止。 咖啡因含量涉及不同濃度和不同品種咖啡豆,甚至同一品種、不同烘焙方式也會導致不同含量。而其他飲品,如茶或碳酸飲料,或者巧克力或可可,咖啡因含量差異也大,所以,此種標示若能遍及所有含咖啡因食物及飲品,將對民眾更有幫助。 不論再忙,喝下咖啡前,請記得先看看咖啡因含量標示。 萬一攝取過量出現不適症狀時,請盡速就醫。 記者:徐士傑、曾淑儀╱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藥劑部藥師

認識「分離焦慮症」

2006年11月10日
公開
47

你的寶寶是否總是在你離開他的視線範圍時,開始焦慮不安呢?寶寶是否總是要你陪在他身旁,才感到安全與滿足呢?或者寶寶總是亦步亦趨的黏著你,無時無刻需要你的安撫呢?這可能是孩子產生了「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的表現。 當寶寶成長至三、四個月時,漸漸發展出基本的認知能力,可以藉由感官來分辨熟人與陌生人的不同。成長至五個月大左右,寶寶會開始依附著時常與他接觸的對象,發展出如藤蔓般無法分割的情感,藉由與依附對象的親密互動來安撫著他的情緒,所以寶寶才會在看見熟悉的人感覺到心安,而對陌生者感到害怕。這時,對於孩子所產生不同反應的處理方式也就顯得格外重要,因為這些情緒上的顯露都有可能進而影響到孩子未來的獨立行為與學習傾向。 面對寶寶可能有「分離焦慮症」的情況時,父母親除了在寶寶情緒不安時給予的安撫之外,父母不捨寶寶哭鬧而立即給予擁抱、關愛的舉動,會不會因此轉變成過度膩愛的表現?久而久之,當寶寶在某些情況下想得到自己的需求時,也會習以為常的認為使用哭泣是一種達到父母疼愛手段。此外,寶寶因為害怕分離而有哭鬧不休的情況時,父母親也應該盡量避免自身情緒上的不耐而使用驚嚇的方式來威脅寶寶,例如:欺騙寶寶若不停止哭泣將會被鬼怪抓走吃掉、將寶寶獨自關在陌生且黑暗的環境裡直到哭聲停止、或者當場大聲斥責孩子。再者,也要盡量避免在寶寶已經極度不安的情況下,仍然使用強制分離的方式與強迫寶寶分開。這類的處理方式非但不合適,更有可能加深孩子對於分離的惶恐,同時也會在人格與心靈上產生負面的影響。 伴隨寶寶一起度過分離焦慮的過度期並非難事,父母親可以試著採用以下幾種建議來協助孩子面對分離的恐懼: 一、給予適度的安撫: 當寶寶因「分離焦慮症」的恐慌而有情緒上有負面的反應時,應提供寶寶適度的安慰,除了能讓寶寶感到心安,也應順勢向寶寶解釋短暫的離開是必須的,父母親仍然會再度回到寶寶的身旁,並不會因為此時的分開而永遠消失。 二、放鬆彼此的心情: 除了寶寶會因為分離的情緒感到不安,父母親也同樣如此。倘若父母也時常在孩子面前顯露過度憂慮心情,這樣的反應相對地也會投射到子女的身上,讓子女感染到同樣氣氛。所以父母親也應學習適度的放鬆與放手,除了讓孩子藉此適應陌生的環境,也可以培養獨立自主的個性。 三、提供適度的教育:人是一種相互模仿進而達到學習的動物,當寶寶看到其他年齡相仿的小朋友在沒有父母親陪同的環境下也能自在玩耍的同時,應趁此教育寶寶:短暫的與父母親分開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讓他看到其他的寶寶都能克服心中的恐懼還能夠自在的玩耍,你的寶寶也同樣可以克服,不但能夠鼓勵他,還能夠達到相互學習的目的。 寶寶的分離焦慮症不但會影響到獨立自主的養成,也會影響將來對於學習上的渴望。因為分離焦慮症可以從數個月大起,一直拉長到孩子的入學期間,讓孩子因為害怕離開熟悉的對象而產生拒學的心理。所以家長們應從旁給予適度的支持與教育,幫助孩子克服心中的恐懼去面對不同的環境,體驗不同的新事物。唯有如此,才能讓孩子擁有自主的個性去面對自己人生的舞台!

愛撒嬌的小跟屁蟲!

2006年11月09日
公開
44

愛撒嬌的小跟屁蟲! A Gentle Heart to Your Lovely Child 了解1歲至2歲幼兒成長心理 摘錄自《影響孩子一生的教育方法》 平井信義◎著 世茂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你家也有個令人又愛又頭痛的頑皮小孩嗎? 1歲至2歲的孩子,正值小小心靈探索世界的重要階段,想知道他們小小的腦袋瓜裡在想些什麼?以下內文將幫助父母們更深入體會小孩任性哭鬧背後的可愛撒嬌心態喔! 回應孩子撒嬌的需求 一歲~兩歲之間的孩子,非常期盼和爸爸媽媽一起相處的時光,因此在家中營造一種快樂的生活氣氛將有助於安定孩子的情緒,所以爸媽不妨儘量增加與孩子一起快樂遊玩的機會。玩耍之間,孩子經常會出現一些撒嬌的行為,也請爸媽給予孩子溫暖的回應,如果怕會因此寵壞孩子而拒絕孩子的話,將會導致孩子情緒上的不安。 至於「寵壞」的情況,通常是指照著孩子的任何意思給予吃的、喝的或者玩具之類的物質需求,像這樣的要求應該明白地給予回絕;但是身體上的撒嬌需求,就不妨充分地回應滿足孩子。反過來說,如果孩子很少依偎爸媽,向爸媽撒嬌的話,那麼這種沒有身體撒嬌需求的孩子,和爸媽之間會缺乏親子的感情聯繫,因此父母一定要儘量抽空和孩子一起玩、陪孩子一起入睡。 另一方面,生活習慣的訓練在這個年齡層也是急不得的事,如果過於急著訓練孩子,通常不會獲得孩子的服從遵守,所以父母責罵孩子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使得親子之間的感情出現裂痕。而在嚴格的管教下,或許某些孩子會確實地遵守父母的指示,但這充其量只是害怕被父母責罵所裝出來的樣子罷了,這樣的孩子,心靈會逐漸變得冷漠。 此外,管教的教育方式往往會把孩子框入某個固定的類型,而這樣的類型一旦被父母稱讚為「好孩子」之後,孩子從此將付出許多心力只為了達到父母心中「好孩子」的樣子。但是,非常遵守規矩禮貌的孩子,心底其實深處暗藏著抗拒的情緒,因為生活中行駛原本內在活力的意願早已受到扼殺。進入青春期,當他開始思索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之後,所有的情緒就此爆發開來,甚至會出現家庭暴力的行為。 像個跟屁蟲般的孩子心 像個跟屁蟲一樣,媽媽走到哪裡就跟到哪裡的行為,也是這個年齡的特徵。尤其是孩子曾經有看丟媽媽的經驗時,想必會更緊緊地跟著媽媽的行動吧!例如當媽媽和孩子一起在房間裡面,孩子正在聚精會神玩玩具,而媽媽也在一旁織毛線或做其他的事情,所以沒有注意到媽媽突然去上廁所或到外面丟垃圾,等到孩子發覺剛剛明明在身邊的媽媽已經不見蹤影時,他的不安將會升到最高點。有了這種經驗之後,孩子的心中會常常擔心媽媽是不是又會突然不見,於是就會「媽媽!媽媽!」地到處喊個不停。 如果媽媽以「吵死了」來責備孩子的話,等於漠視孩子的情緒,因此媽媽不妨輕聲安撫孩子,也要記得經常給予孩子親密的擁抱,在不斷的安撫和擁抱中,相信孩子這種跟屁蟲的行為將會逐漸緩和。其實,這種緊跟媽媽的行為,正是一種與媽媽之間有著緊密情感聯繫的證明,如果妳的孩子看不到媽媽的蹤影也沒有什麼反應的時候,千萬不要認為那是孩子學會獨立的緣故;相反的,妳應該思考與孩子之間的心靈聯繫是否出了問題,而且也必須重新檢討之前的養育方式。因此,請儘量多陪伴孩子一起入睡和玩耍,如此一來,便可以期待一個怕生又可愛的跟屁蟲了。 一歲到一歲半孩子的特徵 ◆靜不下來總是到處亂跑

媽咪不能不知道的!!

2006年11月08日
公開
49

媽咪不能不知道的!! ●傳統PC材質奶瓶的問題點? 1999年,日本學者研究發表PC塑膠奶瓶在盛裝高溫食物時會溶解出一種叫Bisphenol A(雙酚及單體)的化學物質,此種物質會影響人類的生殖荷爾蒙,換言之,就是人類創作下一代的能力因此減少,即影饗生物的生殖能力。這就是所謂的「環境荷爾蒙」。特別是使用在新生兒起廣泛使用的哺乳瓶上,問題猶為嚴重。 因此,在台灣市場上充斥的PC (聚碳酸脂) 材質奶瓶日本也早在2000年起各大廠商亦不在生產或進口。而台灣在2005年5月經煤體報導 PC 塑膠奶瓶的所引發的毒素問題受到社會的關注。 ●奶嘴材質的差異對寶寶吸吮感覺的影響 一般市面上奶瓶多強調矽膠奶嘴,但矽膠又分很多等級,成本差距很大,專利防漲氣奶瓶的奶嘴使用更接近媽媽胸部與乳頭的感覺,且不易被拉長延伸的超柔軟型 Soft type 矽膠奶嘴,不論是觸感與口感,都更接近媽媽胸部的感覺。 此外, V F 型奶嘴可依寶寶吸吮的力道自動控制流量,吸大流大,吸小流小,特別適合各階段吸吮力道不同的寶寶使用。 ●什麼時後開始使用奶瓶呢? 如果有其他的原因無法以母乳餵食嬰幼兒的話,就可以開始使用奶瓶了。但是使用母乳與奶瓶時,在吸允的時候所使用的肌肉及所喝的方法完全不一樣。如果在還沒有習慣喝母乳的方法時又讓他開始使用奶瓶時,嬰幼兒可能會不知道如何的喝法而導致混亂。因此儘可能使用奶瓶的時候是在出生後等3個月後再開始使用會比較好。 ●餵食奶瓶的時候應該用什麼樣的姿勢呢? 如果讓嬰幼兒在水平的姿勢狀態時餵乳的話,嬰兒的呼吸將會變得非常難過。而且有可能奶水會跑入耳朵中。 因母親的手挽將嬰幼兒抱起,並將嬰幼兒的上半身稍微的往上傾斜,在開始餵食是比較好的餵食姿勢。 此外,在餵食時,儘量避免奶水與太多的空氣一起被喝入,將奶瓶稍微的傾銷,避免瓶子的前面堆積太多的空氣,是避免嬰幼兒因喝入空氣而造成腹漲及腹痛的原因發生。 ●怎樣讓寶寶輕鬆打嗝呢? 在給嬰幼兒餵奶時,如果空氣與奶水一起喝下的話,將使寶寶的情緒變壞或是身體感到不適。一般來說,不論是喝母奶或是以奶瓶餵食時與空氣一起喝下是無法避免的。但是以奶瓶餵食所喝入的空氣一般會比喝母奶時所喝入的空氣較多。嬰幼兒在喝奶水的時候因為喝下了空氣而造成身體的不適或是情緒變壞時,可先停止餵奶,先讓他以打嗝的方式先將肚子裏的空氣吐出。如果不這樣做,繼續餵奶時,進入口內的空氣的量將會越來越多。氣,是避免嬰幼兒因喝入空氣而造成腹漲及腹痛的原因發生。 在此,介紹兩個讓寶寶打嗝的方法,請媽媽們選擇1個最適合自己方法: 1.讓寶寶的頭部以身體直立方式稍為跨在母親的肩膀上面,用一隻手輕微的撫摸嬰幼兒的後背或是輕輕的拍打背部使其打嗝。接下來保持這樣的姿勢一段時間以後讓他睡覺。 2. 讓寶寶坐在自己的膝蓋上面,如右圖所示用一隻手支撐嬰兒的胸部及頭部,另外一隻手輕微的撫摸嬰幼兒的後背或是輕輕的拍打背部使其打嗝。接下來換個如步驟 1 的圖所示將寶寶抱起後讓他睡覺。

讓寶寶獨睡好不好?

2006年11月07日
公開
58

讓寶寶獨睡好不好? 文.執行�邱明瑜 指導醫師�林口長庚兒童醫院一般兒科主治醫師朱世明 前言:在台灣,多數的父母是習慣與幼兒同睡一個房間,甚至同床睡,以利於方便就近看顧幼兒。其實,讓幼兒學習獨睡,可以避免大人與小孩互相干擾,建立更優質的睡眠品質。 (同房睡的優點,方便家長照顧嬰幼兒,更可讓爸爸多與嬰幼兒接觸互動。) 良好睡眠型態的發展,主要源自腦部功能的逐漸成熟。但睡眠習慣的養成,是根據父母本身的認知和期待,以睡眠型態做為基礎,逐步引導寶寶建立起來的。滿月前的新生兒因睡眠型態尚不成熟,會有所謂的「日夜顛倒」,往往令新手父母不知所措。如果能提早讓寶寶的晝夜節奏早些形成,對於父母而言將是一大福音。 日夜型態的建立除了嬰兒本身逐漸成熟外,環境因素及父母的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光線對日夜生理時鐘的影響極大,所以夜晚光線要暗,白天則要亮且與人互動多。 同房易照顧 分房訓練獨立 因為文化傳統的關係,台灣人多是小寶寶與父母同房,甚至同床睡;但在西方,則多採父母與小寶寶分房睡的方式。同房睡的優點,除了方便家長照顧嬰幼兒,更可讓爸爸多一些機會與嬰幼兒接觸;缺點是容易彼此互相干擾,進而影響睡眠品質。單獨睡的好處,在於培養小孩獨立不依賴的性格,父母的活動較不會吵醒孩子,環境較乾淨,空氣較清新。但在照顧上則較為不便,如果加上孩子有發燒等生病的狀況,隔太遠總是令人不放心。 對於一歲以下的嬰兒基於需要父母頻繁照顧的原因,較為折衷的方法,可與父母同房但應睡在嬰兒床上,而不要與父母同睡一張床,否則不僅母子雙方無法得到充分的睡眠,大人也很可能會不小心吵醒嬰兒。同時也有證據顯示,父母與嬰幼兒分床睡可以減少產生嬰兒猝死症的機會。 孩子睡眠環境要安靜嗎? 其實,未滿三、四個月的寶寶,睡眠不大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寶寶的睡眠型態主要是由腦部控制,安靜的臥室和嘈雜的百貨公司,對他來說沒有什麼不同。稍大一點之後,寶寶開始對環境裡的聲音、影像產生興趣,睡眠就可能會受到環境干擾了。 無疑的,在安靜的環境中,一定會睡得比較好。但每一個人的生活環境都充斥著各種聲音,不可能全然安靜。夜裡雖然靜得多,仔細傾聽,仍然有不少聲音,馬路上的車聲、冰箱的馬達聲、時鐘的滴答聲、風聲、同房人的鼾聲......,這些經常存在的聲音,通常並不會影響我們的睡眠,因為我們已經習慣這些聲音了。孩子也一樣,只要環境不嘈雜,也沒有突發的噪音(如飛機聲、火車聲、機器聲等),孩子會習慣於他的睡眠環境,不受那些經常聲音的影響。 有些父母在嬰兒入睡以後,禁止大孩子活動,甚至踮著腳尖走路,其實是沒有必要的。孩子一旦習慣了這種刻意安排的安靜環境,反而不能忍受環境中無法避免的一些聲音,而常常驚醒過來。 (寶寶開始學習分房睡時,一定會不習慣,但父母要慢慢幫孩子養成獨睡的習慣,培養獨立不依賴的性格。) 6個月大的嬰兒 易患有分離焦慮 如果在孩子六個月以前沒有及時分房,以後可能就得多花點心力去調整他的睡眠習慣。因為六個月至三歲之間,孩子會有強烈的「分離焦慮」,他們常常將睡覺視為一種與母親之間的分離,即使和母親同房或同床睡的孩子,也常有抗拒睡覺的現象。 寶寶開始學習分房睡時,一定會不習慣,但父母要慢慢幫孩子養成獨睡的習慣,使他能培養獨立不依賴的性格。晚上在睡覺前,先讓孩子安靜下來,躺在自己的床上,父母則在旁陪伴,可給他講床邊故事,或是聽一些輕柔的音樂,亦或給孩子特殊的寵愛物,如:小棉被、娃娃等,成為孩子的慰藉物,讓孩子能漸漸不依賴父母而安然入睡。半夜醒來也可藉由他的寵愛物得到安全感,不需父母的安撫即能再度入睡。 如何處理分離焦慮症 有不少孩子原本是和父母分床睡的,但是在五、六個月大以後,由於開始有「分離焦慮」,所以行動和表達能力也逐漸增加,就常會在夜晚醒來時,隔著床欄杆咿咿呀呀的叫喚父母親,更大一點甚至會攀爬著欄杆,站起來呼叫。只要有那麼一次,因為不忍心或只是為了「息事寧人」,將他抱上大床一起睡,他就再也不肯獨睡了。 解決方法 1小欄杆上可以用小毯子圍著,阻斷彼此之間的視線接觸。 2.更理想的是用隔簾或屏風擋起來。 3.如果孩子呼叫,可以去看看他,哄哄他,讓他知道你就在附近。 4.孩子哭時,千萬不要抱上床一起睡,否則之前為了分床睡所做的努力就全都白費了。 循序漸近訓練獨睡 六個月以上的嬰兒可以訓練獨睡,但父母要視其年齡給予安全的睡眠環境,父母雙方在一天中也要有固定和子女相處的時間,才不會覺得捨不得。其實,讓孩子學著自己睡,不但免除大人、小孩都睡不好的窘況,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亦是重要的。 無論是大人或小孩,夜晚充足的睡眠,才能使人白天有好的心情及好精神。通常一個月內的新生兒較容易有日夜顛倒的問題,透過父母細心的照顧與調整,一、兩個月內多能養成日夜正常的作息。為人父母就是需要如此的費心費力,但在看到孩子安睡時的可愛面容,再多的辛苦都會化為欣慰的笑容。 利用小床或房間一角訓練獨睡 什麼時候該放手讓幼兒學習獨睡呢?因為一個人在睡眠週期變化中的一些響動,會刺激同床的其他人,改變他的睡眠狀態,使醒來的次數增加。所以與父母同床的孩子,夜醒的機率比分床的高出很多。 而且,孩子一旦有機會與父母同睡,以後要分床或分房時,通常會相當的抗拒。獨睡也有助於孩子發展出獨立的自我,比較能夠忍受分離的焦慮。基於這些因素,讓孩子獨睡會比較好。如果不放心分房,至少要讓孩子有自己的小床,甚至在房間一角打個地舖也可以。 同睡與獨睡的優劣比較表 同睡優點:方便照顧嬰幼兒多一些機會與幼兒接觸。 同睡缺點:容易互相干擾而影響睡眠品質。 獨睡優點:培養小孩獨立不依賴的性格。 父母與小孩不容易彼此干擾。 環境較乾淨、空氣較清新。 獨睡缺點:照顧上較為不便。 (資料來源:媽媽寶寶雜誌 94年6月號 第2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