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珽寶貝&晴心肝的MA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分享-教寶寶從小學習七件事

2010年11月22日
公開
49

『培養想像力』 外在世界裡,輪子是圓的,時間到了就要吃飯,山用來爬,吃東西不能掉在地上,孩童的內在世界裡卻沒有這些限制。 輪子是什麼? 他們張開好奇的眼睛觀看;他們心裡不一定有吃飯的時鐘;山可以移動可以撞開;吃東西掉到地上撿起來繼續吃。 這麼沒有限制的孩子對尋找創造力的大人來說經常是啟發。但對需求效率與省事的父母而言有時卻變成災難。 孩子尚未規範良好的世界,永遠有各種可能。那是活生生的生命,充滿天真的新鮮之眼。他們可以一遍又一遍重聽一首歌,他們可以重複同一個動作100遍,然後依舊笑得興奮。孩子聆聽充滿想像力的內心世界, 運用隱喻的觀點是很好的工具。 有些孩子的內在世界,充滿了對立衝突與掙扎,那反映了他白日的現實生活裡,許多無意識的情緒,也許是父母的衝突,也許是管教過嚴格之下,自己心裡的壓抑的憤怒敵意或衝突。有些孩子的在世界充滿了愛,那也是現實世界的縮影。 要了解孩子的內在世界是怎樣的? 聆聽孩子的夢境,聆聽他遊戲時無意中說出的話語。 在說故事時,聆聽他最在意之處! 隱喻的內在世界,是孩子想像力的源頭,也是能深入觸碰孩子的語言。 『面對恐懼』 「恐懼」是孩子的基本情緒之一。除了恐懼類別之外,還有「愛」、「快樂」、「憤怒」、「悲傷」、「厭惡」、「羞恥」、「驚訝」等類別。「愛」與「恐懼」是本能與自發的情緒,攸關孩子的生死存亡。「愛」讓孩子靠近依附母親,收到溫暖時自然發出燦爛的笑意,激盪母親與孩子的連結,孩子獲得照顧得以生存。恐懼則是當”異物”靠近時,尋求保護或逃跑的訊號。 因應恐懼有兩種姿態:「逃跑」與「戰鬥」。這兩種姿態,是原始人的本能,在穴居時代面臨動物侵襲的兩種保命姿態。現代人的生活情境複雜,恐懼源頭不再只有入侵的動物。在現代人的情緒光譜裡,恐懼還包括害怕、焦慮、擔憂、猶豫、無助等等表情。若只使用「逃跑」與「戰鬥」兩極端,反而失去面對真實的勇氣。 現代人有的恐懼,經常不是逃命訊號,而是習得的焦慮:想到上學就害怕,或因焦慮而人際退縮,害怕體重過重而厭食…. 這些焦慮,我們稱為「精神官能性情緒」,焦慮恐懼的對象不是客觀的危險,而是主觀的認定。這種恐懼焦慮,遮蔽真實人生,阻礙學習,停滯生命的前進。 面對這樣的焦慮或恐懼,最好的態度就是:《不逃跑了,轉身面對》以及《不戰鬥了,面對面互相了解》。當恐懼由內在世界產生時,轉身面對,相互了解,就是魔法本身了。 『合作力量大』 合作是人際學習中很棒的事情。孩子學習奉獻一份心力,在團體中感受到群策群力的歸屬感,並享受成功後的族群榮耀感。合作與競爭都是群己關係中的經常現象;這社會有許多競爭的刺激與活動,但合作活動的機率較低。父母能作的是在生活中把握合作的機會,邀請孩子共同參與。幫孩子選擇夏令營或學校活動,也強調合作的本質。語言是一種增強,同樣是運動會中的拔河,你強調團結合作的力量,或強調兩隊相爭的輸贏,就增強了孩子意識的強度。 洗被單鋪床折棉被,是兩人合作的好時機。 搬重物移動家具,是展現共同力量的有活動。 說故事也可以共同創作。 洗衣服折衣服可以一起參與。 旅行的規劃以及資訊蒐集,家裡的布置以及整體規劃,宴會的策劃安排與行動,就是一場大型的合作歷程。 捕捉機會或創造,讓合作的活動頻繁地出現,然後用語言來讚嘆,讚嘆合作過程裡的美好。讓合作與競爭意識在孩子的心裡是平衡的,同樣有趣。 『尋找好朋友』 充滿想像力的孩子,需要與充滿想像力的孩子一起玩。 他們不需要太多玩具書籍,光是一個足以奔跑的空間,孩子追逐嘻笑就能創造許多快樂。孩子需要孩子伴。當父母的我們,童年時不匱乏玩伴,當我們變成父母時,由於獨生子的原因,我們經常是孩子的主要玩伴。 大人陪小孩玩,怎麼陪都不如小孩陪小孩玩。怎麼辦呢?創造機會讓孩子尋找他的好朋友吧! 社區的鄰居,孩子年齡相仿的家庭,可以組成一個小團體,孩子輪流聚在其中一人的家庭,時間不用多,下課後到晚上8點,就回家睡覺了。主題不用過度設計,保留一顆開放的心,準備好在孩子爭執時給些聆聽,就能邀請孩子的小伙伴到家裡來玩了。若3家組成的輪流團體,給一次可以休息兩次。那就是夫妻約會的時間,夫妻的單獨相處對依家庭而言,必要需要且重要。當夫妻可以擁有親密的關係,孩子們的內在世界,就多了許多愛與甜蜜。 幫孩子尋找好朋友吧!讓孩子有共同遊戲,擁有許多共同童年記憶的玩伴。 『學會對不起』 父母與老師經常在孩子作錯事的時候,跟朋友說:「對不起」。道歉這是重要的品德教育,也是人際EQ的一大能力。在我的觀點裡,【道歉】不只是有禮貌的習慣,而是一種能力,我們來看看,它需要哪些基礎? 首先,道歉需要有同理心,也就是對別人因自己而受的苦有所覺知與感受。 其次,道歉需要自我肯定又能自我承認。因為能自我肯定,所以能在認錯時,不會感受到自我的縮小或消失,於是能自我承認。 接著,要有人際表達能力,能夠真誠地看著對方的眼睛,能夠真心地用語言表達出心中道歉的情感。或在對方質問或怪罪時,能夠真誠地承擔自己的責任,又不會一眛地認錯,而承擔了不屬於自己的責任。 最後,道歉還要有一定的邏輯思考力。道歉,有時不只是一句話了得,可能對方會責怪,可能需要賠償對方。這時候就需要有清晰的邏輯思考能力,包括思考到自己的責任是哪些?對方的責任又是哪些?哪些行動,可以剛剛好地在情分與實質上彌補,讓寬諒可以發生,讓平衡可以恢復,於是人與人的親密聯繫可以繼續存在。 在現代社會,父母在邀請孩子道歉時,可能有常犯的錯: 把道歉當作是一個「只要說對不起,就會沒事」的單薄禮貌。 在邀請孩子道歉時,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錯誤,甚至自我貶抑。 道歉,表面上是禮貌,實則上是靈魂平衡的負責行動。 『生活規律好作息』 對幼兒而言,規律的作息能穩固他們的靈魂,能讓他們的發展,在心靈的韻律下進行。睡眠是潛意識處裡平日意識焦慮的時機,安好規律的睡眠,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助益。 若父母本身有著規律作息的紀律,孩子比較容易跟上。 維持紀律的秘訣是:不要太鬆,也不要太緊。 紀律太鬆的父母,孩子失去保護傘,看似自由快樂,但心靈其實會無依散亂。 紀律太緊的父母,孩子失去與自身的連結,乖巧聽話雖讓人喜歡,但壓抑的情緒能量才是人生的大變數。 紀律的方向清晰具體,確實執行。 在執行的過程,別忘了聆聽孩子同時讓孩子有表達與創意的展現。 現在家庭生活的挑戰在於,雙薪有孩子的家庭; 在睡前,通常父母比孩子累,於是失去精神集中度,孩子容易散漫或過渡興奮,失去身心的聯繫。睡眠的要見就是讓腦袋跟隨身體,讓腦袋的思緒不在運轉,與身體聯繫。因此,即使再累也可以用少少的能量集中在自身的身心連結,然後幫助孩子身心連結,於是孩子可以早睡,自然可以早起。 身心連結就是,覺知到自己的呼吸,覺知到身體各個部位的放鬆,覺知到身體的溫度,覺知到心跳,覺知到逐漸沈重而放鬆的四肢,覺知到皮膚的毛細孔逐漸平緩而和諧的呼吸。

不要讓孩子失掉自尊!

2010年11月18日
公開
52

這篇文章真的能提醒我們做父母的責罵態度! 文/彭菊仙 Chu-Chu媽咪 有機會坐計程車,我通常會和運匠們聊聊天,但是絕不聊政治和私事。我最喜歡聊教養問題,一趟二三十分鐘的路程,聊天可不是浮光掠影,真的可以讓我深入了解到社會百態中男性教養的方式與哲學。 昨天送完孩子趕往電台接受新書訪談的路上,我坐到了一部年過七旬老翁的車,這位白髮蒼蒼卻老當益壯的運匠,說起話來非常有精神,腰桿挺直,滿面笑容,態度相當熱忱,完全感覺不到入行幾十年的疲態與無奈,感覺就像第一天來開車似的,非常帶勁。 我當然好奇這麼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家為什麼還要這麼辛苦的工作。 「沒事做啊!這樣比較好過日子啊!我媳婦一天只准我開五小時,因為怕我坐太久,傷身體!」細問之下,才知道他有三個孩子,兩個哈佛大學畢業,一個是麻省理工學院畢業,聽他一路辛苦栽培孩子的過程,真是感佩之至!但是當他提到自己三個孩子都是「兒子」時,我的眼睛睜得雪亮,因為這位前輩跟我一樣也是三位「公子」啊,而且絕對可以大聲驕傲的和我說嘴,我迫不及待和眼前這位成功教育家取經。 不過他一開口,我正啜飲的咖啡差點吐出來。 「我不相信『愛的教育』!」老翁斬釘截鐵的說。 「所以你以前會打孩子?」 「當然!我是軍人出身的,對孩子很嚴格,尤其我生的是男生,一定要從小把他們的品行道德引到正途,男生不能不好好管教啊!」 生養三個小公豬的我在當媽媽十一年以來,常常能深刻感受到男孩女孩的大異其趣,男生天生喜歡挑戰,喜歡試煉,我發現我天天都要整理自己,時時刻刻都要把持好「尺度」,提醒自己不斷回歸到堅固的底線,絕不讓小皮豬們隨便越雷池一步,才能教化管束好男性天生難以理解的不馴,因此對他所述「對男孩要嚴格管教」深表贊同,然而對他劈頭一句「不相信愛的教育」卻充滿遲疑。他繼續補充: 「我打孩子有兩個原則,第一:絕對不在別人面前打;第二,打品德,不打成績。」 他解釋,小孩子書讀不好,或許和天性、興趣、資質有關,未必是他的錯,但是品格不好,做事不認真、不盡責、不守規矩,就一定可以糾正,而且一定要糾正。然而無論如何,當下他會忍住,把孩子帶到沒有人的地方再來處分責罵;如果在家,他會把孩子帶到房間,房門一關,再來處罰。這樣,一對一、面對面,旁邊沒有別人,孩子才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做錯的地方,不會把注意力放在別人對他的眼光,也不會讓他覺得自己做錯事,全世界都在唾棄他。一方面,一定要讓孩子得到了教訓,好好反省,了解分際;另一方面一定要堅守孩子的自尊,不要讓他們失去向上的意念。 「打孩子罵孩子沒什麼大不了,像我們這一代都是被打大的,也不會忌恨自己的父母,我小時候也皮,要是我小時候沒被狠揍,恐怕現在會是個狠腳色!不過有一點非常重要。」他再三強調:「你不要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因為你保護好他的自尊,他才會懂得尊重自己,願意做好自己。」 聽完他的話,我馬上開始反省,有時候,我真的也沒有顧慮到孩子的自尊,孩子惹我生氣的當下,往往話就衝口而出,甚至當著別人面前,也就毫無顧忌的開罵起來,完全沒有顧慮到孩子當下的感受,尤其孩子愈來愈大,對自己的感知愈來愈深刻,這智慧老翁的當頭棒喝來得正是時候,孩子做錯事,我們罵的時機不對,用詞不當,不但沒有達到糾正的效果,反而破壞了孩子努力求好的本心與善性,甚至讓孩子模糊了是非焦點,我們好意教誨或許最後變成了孩子的忌恨與不安的來源。 我也回憶起自己的小時候,我最不喜歡家裡有客人的時候,被爸爸媽媽嘮叨,即使是幾句不怎麼言重的話語,但是對於自尊心極強的我,就是一種莫大的痛苦、侮辱,將心比心,對待自己的孩子也要時時提醒自己,孩子有錯一定要嚴格以對,但是不論是在外人面前,乃至於阿嬤、外婆、姑姑、叔伯、阿姨,甚至是孩子的爸爸、哥哥、弟弟的面前,都應該要小心翼翼的維護孩子的自尊,顧慮他們的感受。 老翁又補充:「我連孫子都是這樣教的,我把孫子當兒子一樣的教導,會體罰,但是絕對是只有我跟他兩個人獨處的時候,我甚至都到學校跟老師說,就怕老師不處罰,但是很怕老師當著全班的面嚴厲處分,不給他面子!」 芝加哥大學社會心理學古雷(C.H.Couley)提出「鏡中我」的概念: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是從他人口中、眼裡的各種綜合評價,建立起對自己的形象概念。擁有正面且穩固的「鏡中我」,就是擁有自尊心的人,這樣的人具有自知之明,願意求好,擁有榮譽心,有力爭上游的成就動機。反之,一旦破壞了孩子的自尊心,他們就會變得凡事無所謂,不痛不癢,習慣了別人異樣甚至唾棄的眼光,所以根本就無法砥礪自己,避免犯錯,淪落到「無恥之恥」的敗壞極致。  兒童自尊心的影像正是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所有親人、師長、朋友、同學等表現出來的態度、褒貶、喜惡等,真的就如同一面鏡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心像,而我們做父母的,影像力最為巨大,在孩子可塑性最強大的時候,讓我們提醒自己,耐住性子,調教他們的起步,就從建立他們健康、正面的自尊開始吧! 引用:教養好好玩 http//tw.myblog./....../...

分享-孩子止不住的眼淚

2010年11月16日
公開
61

孩子止不住的眼淚 番紅花◎著 該堅持說「不」的時候,就是要堅持「不」!讓孩子每一次用眼淚探測父母縱容的底限,就是讓孩子每一次學習到失去理性的溝通模式,讓孩子陷溺在情緒管理失控的局面。小小的心靈大可以學習到好的溝通技巧,我們其實要把持住那溝通和紀律的關口。 許多父母都無法理性面對孩子哭鬧時,那止不住的淚水。 當孩子以天使之姿降臨在我們建築的雙人小宇宙時,她們的一顰一笑就每分每秒牽扯著我們的思緒和情感。還記得那些美好的時光,我把她們懷抱在胸前哺餵時的相互凝視;我在黎明起身以軟紗布清潔她透著奶香的牙齦。我拉著她那肥胖的小手指向鏡中澄澈微笑的她自己;或是將她們放在澡盆裡洗澡時,聽見她們銀鈴般清脆的戲水咯咯笑語。在那些一生難忘的共處時刻,我真覺得自己中年的疲憊靈魂,都被孩子們給洗滌乾淨。 那個時候,嬰兒的哭泣即使是半夜無止盡的長啼,我也會無眠無怨地把她端抱在手裡,在客廳與餐廳之間,來回緩步地輕唱著搖籃歌、嬰仔歌以溫柔安撫。因為那啼哭是每夜必有之聲響樂音,我就這樣夜夜抱著嬰孩走著走著,有時會誤以為家裡客廳的走道,都被我一整年深夜的踱步給踏成一條母親的溝渠。 滿一歲之後,嬰兒為了生存之啼哭,開始會慢慢地隨著他心智的日日展進,而轉變成物質或精神上索求不果的大聲哭泣。有時候,這哭泣甚至會慢慢地成為孩子們對父母的「攻勢」。 孩子吵著想要喝一瓶路口7–11的養樂多,你因為怕糖分腐壞他的牙齒而拒絕,熱愛甜食的他開始哭泣。雖然你是那麼細心地為他解釋牙齒保健的原因,雖然,他都聽得懂。 孩子一時路過,想要擁有百貨公司展示的可愛布偶與玩具,你拒絕購買這家裡已有太多質性相同的玩具,失望的他開始哭泣。任憑你是那麼溫柔地為他解釋家裡玩具的爆滿與不缺,平日甜順的他,卻突然會在百貨公司的地板哀號打滾,以表他內心的挫敗與不如意。 已經看完了一開始就約定好的兩集巧虎或迪士尼卡通節目,時間到了,你想要依約關上電視,不順心的他開始哭泣。雖然你耐著性子對他說明視力的照護是不可以輕忽的,這樣眼睛會壞掉啊,如此的道理,聰明的他其實也聽得懂。 孩子發現你開始鍛鍊他吃一些他不喜歡的食物。他不想吃小黃瓜、不想吃木瓜、不想吃要咀嚼的香噴噴肉品,不想吃雞蛋、不想吃所有你覺得頭好壯壯的食物。面對這吃與不吃之間的親子拉鋸,他最後開始哭泣。雖然你告訴他食物要珍惜、營養要全面不可偏廢、吃完了就帶他去公園玩,他依然企圖耍賴不肯嚥下這些大人精心準備的食物,並且越哭越大聲,到最後演變成一發不可收拾的餐桌戰局。 上床睡覺的時間到了,孩子本就應該要養成規律的作息好好長大,一整天下來父母的身心也都累了需要休息,孩子們卻因為貪玩還不想睡覺,面對母親堅決的熄燈號,開始號啕大哭,任憑你好說歹說,他的眼淚還是像斷線的珍珠撲簌簌滾下來,還刻意伴隨著讓你痛苦的魔音。 怎麼會這樣呢?這些曾經讓我們迷醉、扣我們心弦的愛笑小天使,慢慢地,在某些長大的時刻,因為某些目的的不順遂,開始嘗試著以眼淚、以哭鬧、以哀號來做為與我們抗爭或談判的方式。 當整個室內或室外的空間、當各種有外人或沒有外人的場合,開始迴盪著我們孩子的淒厲魔音哭聲時,這攻勢不是凌厲難擋,就是令人聽之或見之不捨。心肝寶貝那止不住的淚水和吶喊,只有父母具備堅定的理性,才擋得住他們排山倒海而來的親情征戰。 他們要的其實不多啊,我們都買得起、給得起,都很容易可以妥協。只要一點頭答應,我們就可以看到孩子收拾起傷心的淚水,重展歡欣甜淨的笑靨,多好!這豈不是雙贏的局面?又還原到溫柔慈母與開心孩子寧靜的空間。 但教養孩子不可以就是不可以的,外表的雙贏其實是裡子的雙輸,讓孩子每一次用眼淚探測父母縱容的底限,就是讓孩子每一次學習到失去理性的溝通模式,讓孩子陷溺在情緒管理失控的局面。小小的心靈大可以學習到好的溝通技巧,我們其實要把持住那溝通和紀律的關口。寵孩子誰不會?那是父母最容易做的事。可我們有天職,我們得耐著性子好好地帶孩子、教孩子,不要使他們哭鬧的眼淚讓我們心碎。 打從Milla兩歲開始,我總是告訴她,千萬不可以用你的眼淚和媽咪講話,那是這個世界上最沒有用、最不會成功的方法,媽咪一定不會受理你哭鬧的眼淚的。 儘管當時她還小,也許聽了似懂非懂,但孩子其實從小就一直默默學著察言觀色,她從媽媽專注的眼神、堅定而溫柔的語氣裡,解讀到媽咪的理性與不輕易動搖的態度。她一次又一次,不放棄地用眼淚和哀號來探測我所能容忍的底限,然後一次又一次地發現自己失敗了。不可以的事情就是不可以,媽咪不會動搖的,費盡力氣用哭的從來就沒有奏效過。 等到Milla上了幼稚園,語言的理解能力發展到更細緻複雜的程度後,每當她又耍脾氣開始哭鬧以達某些想望渴求時,我總是耐著性子重複這樣的語句: 「不可以就是不可以,我知道你現在很傷心,因為不能看這麼多電視。 「人傷心都是會想哭的,媽咪也一樣。 「每一個人都有傷心想哭的權利,在這個家裡,你也享有這個權利。 「但是,人沒有用哭聲來打擾別人、讓別人不舒服的權利。 「所以,你如果非哭得很大聲不可,請你馬上轉身回你房間去哭,你自己聽就好。 「如果你想哭給我看也可以,請你閉上嘴巴哭,不要故意哭得很大聲來影響我現在做事情。」 我不僅這麼說,我也堅持這麼做! 我絕對不讓孩子因為不能把持情緒,在我面前大聲哭鬧。要是經過一番規勸還不聽,就一定把她帶進房間去,請她不妨獨自大哭,發洩夠了、覺得自己眼淚可以停了,才可以走出房間。 讓孩子一個人在房間哭,就是讓她失去了聽眾和舞台,她也因此失去了大哭的動力和興致。沒一會兒,她只好無趣地止住哭泣,走出房間,試著好聲好氣和我做一些溝通和談判。為了鼓勵她發展有意義的溝通模式,我有時甚至會答應她的一點小小請求,例如開放多十五分鐘的電視時間,或是延後十分鐘的床邊故事。 讓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好好講、有禮貌的請求,可能會得到母親的理解與同意。用哭鬧讓父母在公共場合難堪,或是在家裡魔音穿腦,只是浪費力氣、徒增父母的不開心罷了,根本不可能因此而得逞。孩子這麼愛我們,他們也懂得要疼惜父母、不希望讓爸媽不開心,前提是我們要設法講清楚讓他們知道。 Milla自三歲開始,足足聽我說了一整年這樣的話: 「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傷心痛苦的時候、想哭就要哭的權利。但是,哭是為了發洩自己的情緒,哭不是為了讓別人聽了不舒服,哭不是為了讓別人答應自己的願望。 「所以,不可以故意哭得很大聲給別人聽。但你可以在自己的房間愛怎麼哭就怎麼哭。在你的房間,你最大。如果,你一定忍不住要哭給人看,要媽媽給你秀秀,也可以。那至少請你閉上嘴巴小聲哭,減少別人耳膜的痛苦,這是尊重別人的表現。」 經過了一整年這樣的訓練,Milla和Nana學到,原來哭泣是有權力上的約束,哭鬧必須是節制的。她們後來不僅在公眾場合很少用失態的哭鬧手段,即使在家裡,也可以控制自己、噙著眼淚、閉氣來找爸媽嘗試有效的討論和溝通。 這樣的過程,使得Milla和Nana在情緒管理上得到很大的進步和穩定力量。 不曾習慣誇張的哭鬧,她們也就少了情緒上的自憐波瀾,從而容易找到很多生活上的快樂小地方,而這也才是我的最主要宗旨──讓孩子們從小就自己去發現小小的幸福。她們有這份感知能力的。如果我當年總是短暫地滿足孩子一時的哭鬧,屈服於她們穿透耳膜的哭聲,我想,我現在就看不到Milla和Nana面對挫折時的樂觀積極態度,也聽不到她們每天小聲讚嘆著自己是多麼地快樂! 當孩子們還小的時候,面對著他們的淚汪汪,別害怕和他們不厭其煩地說道理,過幾年你就會開始收成,看到自己的孩子變成一個快樂的EQ高手,一切都是因為,當年該說No的時候,你永遠溫婉堅定地說No。你沒有縱容他的眼淚,他就會發展出「好好說」的能力,這可是他這輩子在社會上最重要的資產哪! 出自:圓神出版 《看得遠的,就是好母親:建立你自己的教養格調》

米家媽咪的-七田真:如何激發幼兒智力與才能~

2010年08月11日
公開
46

七田真:如何激發幼兒智力與才能~ part 4 三歲至四歲閱後重點整理分享: 三歲開始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 三歲前,教育只需以教導和記憶為主。三歲後,腦的前頭葉部分會有顯著的發育成長,必須將重點放在思考上。 ■這時期的玩具必須讓孩子能夠靠自己的思考創造、組合出各種新的東西。例如三色板(由紅、黃、藍三色組成的三角形平面的色板),如果能引導孩子用這種三色板製作交通工具、鳥或昆蟲等,將可以成為一種更加理想的遊戲方式。 ■盡可能培養孩子各種運用手指的技能,例如讓孩子學習用剪刀、貼黏膠、折紙等遊戲,或是讓他學習扣鈕釦、繫鞋帶。 ■應該教孩子學習拿筷子,並且讓自己穿脫衣服。 ■可以讓孩子學習騎三輪車、吊單槓,學習畫畫,學習彈鋼琴,學習算盤等等。 幫助他建立百分之五十的自立心 由於自我思考能力的成長,使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黏到媽媽的身邊,但這只是百分之五十的自立,雖然會暫時離開媽媽身邊,但還是會不斷回到媽媽的身邊,並不斷重覆這樣的過程。這百分之五十的自立非常重要,父母應協助他建立這自立心。 以前,一直認為三歲是繼「可怕的二歲幼兒」後的另一反抗期,其實不能視為反抗,而是孩子自立的開始,應該視為積極的行為。父母應積極加以協助孩子的自我主張和自立的行為。 為此,必須讓孩子充分感受到母愛,只有當孩子相信,即使自己離開母親身邊,母親還是深愛著自已,他才能放心離開。因此,不要讓孩子一個人玩,媽媽要盡可能多陪孩子玩。在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之前,應該有足夠和媽媽一起遊戲的經驗。 ■父母應努力讓孩子經驗各種戶外體驗。例如帶孩子去動物園、水族館,帶他去海邊、河川、高山和原野,帶他去車站、百貨公司、菜市場、麵包店、書局、圖書館…等各種不同場所。但光帶他們去這些地方還不夠,應該讓孩子從各種體驗中,學習正確的概念及豐富的語言、分析事物的能力、和綜合歸納的能力。為了做到這一點,最佳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報告他體驗的內容。當他真正了解、思考事物時,就能將所體驗到的事物用抽象的語言加以表達,也能通過語言想像實體,或是將實體用語言表達。 用對話和讀繪本彌補孩子對語言的渴求 三歲的幼兒是繼二歲之後另一次語言能力呈現爆炸性成長的階段,在一生中記憶能力最強的時期,父母應盡可能給予孩子豐富的語言。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說話,並使用成人的正確語言、說話要富有條理,才能使孩子的思考也富有邏輯性。例如,不能光對孩子說「不要吵!」必須告訴他「不要吵,我正在打電話」。於是孩子就可以瞭解不能吵的原因。「帶把傘吧,天氣預報說今天要下雨…」即使對孩子說話,也要採取這種合情合理的說話方式。 ■盡可能多讀繪本給他聽,一天讀五本、十本也無妨。 ■在孩子三歲時,就應該帶他去圖書館,讓他挑選自己喜歡的書借回家,養成借閱的習慣。 ■要使孩子對文字產生興趣,使他產生想要自己看書的心情,有些孩子產生興趣後,即使沒有刻意教他,也會主動一個字一個字問媽媽「這個字怎麼讀?」,久而久之就記住了很多字。 ■如果母親能夠加以引導「這本書裡的故事好有趣,但我現在很忙,沒時間讀給你聽,如果你自己識字的話就太棒了」孩子一定會想要自己認字。 ■三歲孩子對童話故事及與自己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故事最有興趣。 不必介意這個時期孩子的口吃 有些二歲半至四歲半的孩子會突然有一天開始口吃,這種情形是語言中樞在某一側腦半球固定時,所發生的自然現象,不必太在意。如果對孩子的口吃太神經質、一一加以糾正,會加重孩子的精神壓力,口吃現象反而會加重。 從這個時期開始教孩子外語 一位名為史坦的學者,發表了以下的見解「在這個時期學習外語的好處之一,在於能與學習母語的時間重疊,因此,就可以讓孩子以學習母語的方式學語外語」。在三歲至六歲的語言成熟期,教孩子學外語是遵循自然的規則,錯過這時期再來學困難的外語,違反了腦生理學的理論。 孩子在這時期學外語,可以憑生理的感覺正確記憶發音與文法,並深深留在潛意識中,即使中途有一段時間不再學習外語,只要日後再接觸這門外語,還是繼續以往的正確發音。 玩,對成長有害無益 如果讓孩子一味的玩,放棄一些對孩子有益的學習,對處於成長期的孩子的頭腦反而是一大弊害。二、三歲的學習並非單純吸收知識而己,而是將腦的神經細胞改變為非常高度的細胞(變成密集地、含有被稱為記憶因子的RNA的神經細胞),將有利於日後的學習。 ■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為孩子準備一個良好的環境,使自然賦予孩子的各種機能、記憶力、思考力、運動力、繪畫能力等無數能力得以充分發揮。 ■另,盡可能讓慮子多幫忙做家事。去買菜時,請他幫忙拿東西,或是請他幫忙找要買的東西在哪裡。當孩子幫上忙時,要及時加以稱讚。孩子在受到認同,被視為具備有獨立的人格時,就會逐漸培養他的成人意識。 興趣偏好有助培養集中力和智力 在幼兒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因材施教。有的孩子從二、三歲開始喜歡車,有的開始喜歡花…,當孩子對某個主題產生強烈的興趣時,父母應該為他感到高興,並協助這種傾向的發展。因為,當孩子集中於某個興趣時,會有兩點好處。首先,可以培養孩子高度的集中力,另一方面當孩子專心投入某件事時,就會思考與興趣相關的事,思考會更加深入,有助於智能的提昇。因此,應該瞭孩子的興趣愛好,並加以認同、稱讚,就可以促進孩子的成長 。但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認為孩子的興趣整天在變化,所以,絲毫沒有想要進一步培養,反而蹂躪孩子的興趣。

米家媽咪的-七田真:如何激發幼兒智力與才能~

2010年08月10日
公開
29

七田真:如何激發幼兒智力與才能~ part 3 二歲至三歲閱後重點整理分享: 此時孩子處於自立期,什麼事都想自己做,也充滿學習的意願。二歲的孩子一刻不停,千萬不要防礙其活力和學習意願,應該思考如何才能加以協助。 三個重要關鍵:運動、語言和簡單的技能 (一)每天散步讓孩子有充分活動的機會: ■除了在平地走以外,還要帶孩子走坡道,讓孩子走「獨木橋」,上下樓梯、雙腿並攏跳上台階,再跳下台階… ■如:媽媽帶孩子去一個坡道,媽媽站在坡道上方,孩子站在坡道下方,媽媽將球滾下讓孩子去追。剛開始孩子只能追球跑,在練習多次以後,孩子就可以預測球的滾向,以最短的距離追到球。 ■每天讓孩子跑一定的距離,逐漸增加距離。 ■二歲半以後可以讓孩子在彈簧床上走路、跳躍、翻觔斗,學習平衡的感覺。 (二)一生中對語言最敏感的時期: 二歲的幼兒身上會出現語言的爆炸現象,這現象在二歲半時就會消失。在這時期,千萬不要對幼兒說「童言童語」,也不要故意學孩子口齒不清的話,應盡可能以正確的「大人話」與孩子交談。 ■在為孩子洗澡時,應重覆教他身體各部位的名稱。手腕、手肘、手臂等細節別遺忘…然候問孩子,你要先洗哪裡? ■在為孩子換衣服時,也要教他衣類的名字:藍色褲子、紅色毛線衣…也不要遺漏「袖子」、「顉子」、「釦子」… ■語言遊戲: 如: o問孩子「在這個房間裡,什麼東西是紅色的?」 o問「哪些東西以『大』開頭?」 ■盡可能多為孩子買書,不要讓他自己看,應由媽媽讀給他聽。可以一天讀五本、十本繪本,只要孩子願意。可以分別採取精讀和略讀方式。這時期的孩子最想知道的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事,另對事物因果關係也有興趣。(因果關係:若孩子摸暖爐而燙傷了手,就可以告訴他,不能用手去摸正在使用中的暖爐,否則手會燙傷。但如果這時對孩子說暖爐真壞…孩子就無法瞭解正確的因果關係)。別忘記在睡覺前為孩子閱讀繪本。 ■讀詩集給孩子聽:不用分析、解釋各種詩句,只要反覆讀給他聽,孩子會自然記憶,例如三字經。 ■讓孩子熟悉文字:認字會改變頭腦的構造,成為優質頭腦。 如: o可以將孩子的名字寫在紙上,貼在牆上,並反覆讀給他聽。 o同時讓孩子注意到書背上、商品的商標上都有文字,並教他讀。 o當相同的字出現在報紙和書中時,要指給他看,以增加對文字的興趣。 o走在路上也讓他注意招牌和汽車上的字。 o去醫院時可以從告示牌上找孩子認識的字。 (三)滿足孩子想要自己動手的欲求 二歲的孩子有強烈的欲求,想要自己處理自己週遭的事,認同此需求並加以協助,是培育優秀孩子的祕訣。即使在剛開始父母必需花比較多時間教他,但日後就可以高枕無憂。當孩子完成以下工作時,一定要盡情的加以稱讚。要注意的是,如果在孩子做了以後,大人在他面前重做,是最差勁的育兒方式,無論如何都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讓孩子嘗試自己洗手、綁鞋帶、扣釦子… ■讓幼兒幫忙做家家。擦桌子、收拾、擦不會打破的盤子… ■在孩子手搆得到的地方放一個整理架,讓他便於整理自己的玩具。為孩子固定不同玩具的位置,分別貼上紅、藍、黃、綠的標籤,在玩具上也分別貼上不同顏色的標籤,並告訴孩子,貼有紅色標籤的玩具必須放在貼有紅色標籤的架子上。另外,玩的時候,也不要讓孩子一下子拿太多的玩具。在要求孩子整理玩具時,不防用命令遊戲的方式進行。例如,「把這個球收到架子上去,桌子上的娃娃拿到這裡來。」 ■讓他學習拿筷子。 ■讓孩子玩玩黏土,但不是交給他一個人瞎玩,而是要給他蘋果、草莓、…等範本,讓他按照範本製作。媽媽引導他觀察製作,但不要去更改他的作品。 ■玩積木、玩好的玩具(組合的房子、可組合的貨車、拼圖等) ■與其給孩子機械性、只會動的玩具,不如給孩子一些紅豆、黑豆、黃豆…各十粒,混在盤子中,讓他將各種豆子分別放到不同的杯子中。另外再準備二、三種不容易拿起的迴紋針,依前述方式進行分類。訓練孩子用大拇指和食指拿東西的能力。 -------------------------------------------------------------------------------- 如何克服第一反抗期 這種「可怕」大約會持續四到六個月。如:當大人說「不可以」時,他們會表現出強烈的反彈,無法如願時,就會歇斯底里的大哭大鬧、發脾氣、滾在地上大哭。這是他想自已動手卻無法如願的欲求不滿表現。 作法: ■必須給他一些較簡單有趣的教材,使他逐漸產生「我也做得到」的自信;另一方面應充分進行說話的訓練。這樣的孩子可以瞭解自己照顧自己,輕鬆的將自己的想法傳達給對方。 ■孩子在哭時,不妨設身處地思考一下,告訴他應該如何表達自己的心情,不應一味訓斥。 ■雖然要努力瞭解孩子的想法,但凡事不能過度,不要搶先為他說出,剝奪他自行表達的權利,傾聽孩子的心聲也很重要。 ■當孩子在做什麼時,不要過度插手,應該靜靜地在一旁觀察,使他產生成功的自信。 二歲兒童具有天才記憶力 幼兒在二歲至三歲期間,會迅速成長。在這時間所學到的東西,將會反應在日後的學習態度上,絕對不能馬虎。這時期的幼兒應接受嚴格的記憶訓練。這時期的記憶並不是填鴨式教育,這訓練不但可以增加記憶力,所吸收的知識也一輩子留在潛意識中,日後,將成為高度潛在能力和高度思考能力的基礎。 ■可以讓孩子記憶世界各國的國旗、記憶汽車的車種,記憶鐵路車站的名稱等等。 ■在幼兒面前排列十個盒子,將東西放入其中三個,讓孩子猜東西放在哪裡,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可以一開始就猜出,所以先從一個開始試起。 ■在桌子上放十樣東西,讓孩子看一分鐘,然候,藏起其中的一個,讓孩子猜少了哪樣東西。 另外,也要同時培孩子的觀察力 ■「剛才去的那家店裡有些什麼東西?」訓練孩子盡可能多回憶剛才在店內所看到的物品。可以和媽媽比賽一下。 ■帶孩子去公園,觀察螞蟻,收集大量樹葉加以觀察。帶孩子去寵物店,讓孩子觀察寵物,然候,讓他談談剛才所看到的一切。 ■可以帶孩子去動物園、水族館、遊樂園、農場、消防隊…等不同的場所,並訓練他將所看到的一切說出來。讓孩子塔火車、坐公車、帶他去海邊,去果園,盡可能讓孩子有各種豐富的體驗。 二歲的幼兒也適合學習外語。只有三歲以下的孩子可以識別細微的發音差異,並且能夠理解複雜的語言體系。 ■不妨讓孩子在二、三歲時,多聽世界各地的搖籃曲。 ■孩子在遊戲時,不妨為他放一些類似的音樂(例如「世界搖籃曲」) 最重要的是,這些訓練和學習必須每天持續進行,即使每天只有短短的時間也無妨。如果只在想到的時候加以訓練,根本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越有耐心重覆教導多次,就越能培養孩子高度的才能。 但是必須根據孩子的反應循序漸進。如果孩子對這種訓練和學習產生排斥,就應該改變方式,嘗試孩子有興趣的訓練。 所有的訓練、學習都應該以遊戲的形式,使孩子愉快地接受,這也是提升學習效果的重要祕訣。

米家媽咪的--七田真:如何激發幼兒智力與才能~

2010年08月09日
公開
56

七田真:如何激發幼兒智力與才能~ part 2 一歲至兩歲閱後重點整理分享: 這都是米米麻趁米米睡覺時一個字一個字打的喲,歡迎需要的媽咪打個招呼,打包帶走! 首先要讓孩子有充分的運動量;將孩子帶到寬敞的地方,讓他充分四處走走;也可以帶他爬坡道,再走下來,並給他帶一點不太重的「行李」,讓他按大人的指示拿到某個地方。當孩子跨越嬰兒床時,千萬不要訓斥。 讓實驗期(一歲到一歲八個月)的幼兒為所欲為:這時期的孩子不斷「測試」實驗著重力、軌道、惰性和彈力等物理的法則。如:當幼兒拉扯桌巾,將杯子打破,也不要罵他,孩子所做的事沒有惡意,這種行為不會扭曲孩子的性格。幼兒會從遊戲中學習,大人應該仔細觀察幼兒的一舉一動(如丟東西是用哪隻手、姿勢、力量是否改變?) 不要禁止孩子,要誘導他玩其他遊戲:如孩子拉扯桌巾而打破杯子,或許下一次會有同樣的行為,這時可讓孩子以其他方式學習類似的經驗,像是在孩子面前舖一塊毛手,上面放一個他心愛的玩具,或將玩具放在很靠近毛巾的地方,看他會不會拉毛巾。接下來把玩具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再將一根木棒放在他可以拿到的地方,看他是否會用木棒獲得玩具。如果孩子會走路,將餅乾放在比孩子稍高一點的地方,再放一個可以成為階梯的垃圾箱(箱口朝上),觀察孩子是否會將垃圾箱翻過來,並踩在上面,去拿那個餅乾,若會的話,代表他的智力已經很發達,已經很懂得思考。(這個遊戲我覺得還不錯,前天試過,米米會把紙盒翻過來,踩在上面拿桌上的東西,只是紙盒破了,各位爸媽可以試試喔!…)只有當孩子在做非常危險的動作,對性格養成帶來不良影響時,才能說「不可以」。 玩具可以培養幼兒的技能:(我喜歡這一點,又給了米媽敗家的好理由)要給予他各種不同的玩具,但必須注意: 1.玩具必須使孩子能夠從中獲益、學習。 2.不要一下子給太多玩具。 3.母親也要參與遊戲,了解孩子對玩具的反應(讓孩子壓、丟、滾、滑、扔玩具。兩手扔?左手扔?右手扔?柔軟的東西、硬的、圓的、扁平的東西…),這時別忘記同時進行語言教育。給他玩具時,說「給我」並讓他伸出手來拿,當他拿東西時,也要教他說「謝謝」 以下為可以參考的遊戲及玩具內容: ■在洗澡時,讓他將球、木片、石頭沉入水中看看,或是試試海綿、塑膠的容器,滿足孩子的實驗欲。 ■可以重疊的杯子和箱子:學習內、外、底、上、大、小等詞彙。 ■氣球:學習空氣和引力,以及顏色的教材。應避免孩子咬、舔氣球。 ■布偶、填充玩具:培養孩子社會性。 ■樓梯:買一個市售的三階左右的木製樓梯,讓孩子上上下下玩。 ■尋寶遊戲:在孩子面前將玩具藏起,再讓他去找。在三個茶杯中的某一個中,藏起點心。再在杯子上蓋以紙巾、十秒後,取下紙巾,問孩子點心在哪。如果孩子能夠立刻回答,就是他智能發達的證明。 ■模仿:媽媽將眼睛遮起,讓孩子也將自已的眼睛遮起(依此類推其它身體部位) ■大人拿起鉛筆寫字,看孩子是否會學樣,若會,代表他的智力相當高。 ■盡可能帶孩子外出,讓他接觸一下外界的空氣。讓他看看與他同年齡的孩子,即使沒有一起玩,也有助培養社會性。 創造一個語言豐富的環境:這時期的孩子若使用奶瓶會影響口腔音律的調節,孩子說話會比較晚,在八個月至一歲時,就必須給孩子斷奶(米米媽是覺得不可能斷奶啦,這時期的孩子不是都還很依戀nene的味道嗎?)在這個期時的後半段,幼兒的語言模仿能力接近尾聲,滿一歲時可以擁有四、五十個字彙量,滿二歲時,可以說三百句話。媽媽做法如下: ■穿衣服時,吃飯時,散步時,都要盡可能和孩子說話。洗澡時,盡可能多教孩子身體各部位的名稱。同時也要教他房間中家具的名稱。 ■從五、六個月開始就讀繪本給孩子聽,可為孩子做一個專用的書架,他一定會拿出他喜愛的書央求大人讀給他聽,大人應不厭其煩的反覆讀他喜愛的書。 避免志向期(1歲8個月至2歲)的幼兒遭受挫所感:這時期的幼兒會表現出驚人的思考力。重要的是別讓孩子產生挫折感。幼兒雖然可以思考,卻無法在現實世界中加以實現,會令幼兒倍感挫折。因此父母不能對幼兒表現出不愉快的表情加以訓斥。這時期銀好玩具可以分為五大類型: ■填充玩具:即使關了燈,媽媽不在身旁,只要抱著填充玩具,心情可以平靜,範例:(這個填充玩具會不會太大了啊?) ■可以發揮孩子想像力的玩具:布偶、娃娃的家、積木、黏土和簡單的操作布偶 ■模仿大人的玩具:辦家家酒的道具、小貨車、小汽車、及有城鎮、農場等組合的玩具 ■運動材料:三輪車、盪鞦韆、溜滑梯、小型彈簧床、球類 ■有助於知性成長的玩具:花片、按大小順序不一的盒子組、拼圖、可以分解的小貨車、放大鏡、磁鐵等 不要讓孩子只聽機械的聲音:當孩子每天聽五、六個小時電視、錄音帶、CD等機械所發出的聲音,就會適應機械的聲音,無法對人類的聲音做出正確的反應。 在一歲半以後,開始教孩子認字:記憶文字可以使腦細胞中「記憶分子RNA」這種腦內物質增加,例如,在遊戲中,配合繪畫和文字的學習;可以將狗的圖片與狗的字相配合。讓孩子學習注音符號,讓他能讀短句、短文,使孩子循序漸進。必須每天持續進行訓練,而且反覆多次。在訓練時,也必須顧及孩子的心情,否則可能導致失敗。每次訓練時間不要太長,只需二、三分鐘即可,最多不要超過五分鐘。等他對文字遊戲產生興趣後,就可以逐漸增加時間。另外還可以嘗試改變學習方式,避免孩子感到厭倦。

培養寶寶耐性的

2010年07月23日
公開
57

現在的孩子沒有耐性是眾所周知的,動不動就耍脾氣,同小朋友們打架,缺乏耐性時,遇到很小的困難就會放棄。 判斷孩子的耐性指數 1.做事不能有始有終。 2.任性。 3.經常容易哭。 4.情緒易激動,很難預測他們會幹什麼。 5.吃飯時愛動。 6.看電視時一會坐著,一會站著。 7.不能堅持玩一個玩具,而是拿拿這個,碰碰那個。 8.自私,只關心自己。 9.咬手指甲。 10.神經敏感、神經質或經常感到不安。 11.情緒不穩定,變化無常。 12.所做的事與年齡不相稱。 13.經常爭吵。 14.坐立不安,多動。 15.經常打碎朋友或家裏的物品。 16.不能同朋友和諧相處。 17.經常打架。 18.衝動,做事前不思考。 19.飲食調節不好。 20.發火時罵人或說一些傷人的話。 21.不能如自己的願望時就打滾耍賴。 22.經常哭哭啼啼地鬧。 缺乏耐性寶寶的特徵 缺乏耐性的孩子會出現三種傾向:過度的暴力性、依賴性及散慢性。 暴力性 這是缺乏耐性兒童的最大特徵。不管是誰讓自己做不願做的事或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就失控地尖叫、罵人或打小朋友等。剛開始自己還會自責,不過一旦形成習慣,自責感就會消失,連父母的勸導都聽不進去,反而會使性子、發火。 依賴性 碰到稍陌生或困難的問題,便喪失了獨自解決問題的意志,轉而向別人求助,這種依賴性會使寶寶漸漸變得意志薄弱。 注意力低下 沒有耐性的寶寶做事肯定沒有持久性,因而會顯得注意力低下、散漫。玩玩具時,看看這個拿拿那個;參加鋼琴、美術、書法等學習班,沒有一個能堅持下去。 培養寶寶耐性的招數 為了培養寶寶獨立做事的意志和耐性,爸媽應掌握如下的招數。 1.爸媽言傳身教 父母首先要學會忍耐等待,才能讓孩子學會忍耐。爸媽性子急躁,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存在畏怯或霸道等情緒問題。 2.勿包辦代替 對於缺乏耐性的孩子,父母往往愛一切包辦,這樣一來孩子如果不喜歡時,父母便全權代勞,使孩子失去求知欲,更失去了耐性。 3.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無論是誰都不喜歡困難的問題和費力的事情,看到孩子做題慢或不能做出來而將答案告訴孩子的辦法是錯誤的。應當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4.重過程甚於重結果 剛會走的孩子是不可能會跑的,初學鋼琴的人不可能即刻演奏出動人的樂曲。孩子要經過爬、走的過程後才能學會跑;學習鋼琴必須有一個反復熟悉琴鍵的過程。即使孩子著急,做父母的也不應當著急,應抱著相信孩子的態度,耐心等待。 5.別對孩子過分期望 孩子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欲求而出生、存在的。父母應當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並對孩子給予關注和鼓勵。 6.堅持有規則的運動 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會有健康的心理。運動有無與倫比的功效。讓孩子確立可行的目標,每天進行一定量的運動鍛鍊,孩子會逐步具備自我調整的能力。 7.玩益智玩具 讓孩子玩一些具有開發智力功能的玩具,例如積木類。一個個小木塊堆積在一起組成不同的形狀,在這個過程中鍛鍊了孩子的耐性。此外,剪紙同樣也是一種培養孩子耐性的好方法。沿著畫好的線小心地裁剪,自然而然地鍛鍊了孩子的耐性。 8.多玩團體遊戲 與單獨玩相比,多玩一些團體遊戲可以使孩子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在遊戲等待的過程中,鍛鍊了孩子的耐性和團結協作精神。 9.因材施教 看到別人的孩子學鋼琴,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學琴班;看到別人的孩子學圍棋,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圍棋班。這樣只會讓孩子感到厭煩。當孩子對某種學習確實有興趣時,給孩子創造機會,使其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10.從容易的教材入手 對於沒有耐性的孩子而言,一開始就接觸較難的教材,會使孩子喪失學習興趣。如果從簡單的教材入手,等孩子能很好地理解時再稍增加難度,這樣一來,孩子在一點點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便逐漸提高了耐性。 11.說出自己的目標 在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他們確定目標,並幫助他們最終實現。此時,孩子最好要反復用嘴說出自己的目標,因為透過這一方式,向自己暗示一定要堅守承諾,從而產生堅強的意志。(

分享--寶寶吃飯專心的10 個妙招

2010年05月21日
公開
43

寶寶吃飯專心的10 個妙招 1、為孩子準備專用餐具 大人的碗筷、叉子不適合孩子使用。用又大又重的杯、碗盛滿果汁或牛奶,孩子會有壓迫感而影響食欲。尖銳的叉子以及易破的餐具,也不宜讓孩子使用,以免發生意外。兒童食具比較適合孩子,可以帶孩子一起去購買,讓他自己選擇喜歡的食具,以促進吃飯的興趣。 2、教會孩子自己用餐 不少吃飯坐不住的孩子都是由父母餵飯的,父母就可以教他學用湯匙筷子,學會自己吃飯,也容易坐得住。若他能自行吃光,就會有成功感,慢慢就能增加他對吃飯的興趣。雖然開始弄得滿桌飯粒,臉上身上都一塌糊塗,但是這是必須有的一個開始。 3、提早十分鐘通知孩子吃飯 若孩子玩得正高興時,突然被打斷,難免會有生氣、反抗和拒絕的心態,所以即使面對一個1-3歲大的孩子,也應該事先告訴他即將要做的事,然後給予他緩衝時間,將玩具收拾乾淨,準備用餐。 4、讓寶寶少吃零食 少量多餐是最有利於孩子的飲食方式,但是正餐之外點心的份量不可太多,以免孩子到了正餐時卻吃不下。而且要選擇營養價值高的食品當點心,不要吃“垃圾”食物。 5、讓孩子一起幫忙 為了滿足孩子的學習欲望,吃飯前媽媽可以叫孩子一起來幫忙,如整理餐桌、擺碗筷等,這樣,孩子會充滿對用餐的期待,乖乖坐下吃飯的可能性也就提高。 6、換換烹調方法 孩子吃飯坐不住的理由,不一定在於菜的味道不好,有時是因為烹調的方式讓孩子無法接受。所以不妨經常換換烹調方式,清蒸啊、紅燒啊,讓寶寶有新鮮感。另外,大多數的孩子都喜歡色彩鮮豔的食物,若燒成灰灰的,恐怕就難吸引孩子乖乖坐著吃飯了。此外,溫度太冷或太熱的食物孩子也不會喜歡。 7、餐中多加孩子喜歡吃的東西 雖然均衡攝取各類食物,才可幫助孩子健康地發育成長,但也不可強迫孩子進食。可先以孩子喜歡吃的食物為主,再由少至多,漸漸加入其他的或新的食物,讓孩子接受各類食物,這樣可以發掘更多孩子喜歡吃的食物,只要飲食更富變化,孩子自然樂意安安穩穩坐下吃飯。比如孩子很喜歡吃豆腐和豆子,在嘗試新菜的時候就可以經常放點豆腐或豆子進去,這樣比較容易接受點。 8、飯桌上別罵孩子 吃飯時氣氛要輕鬆點,令孩子自在。媽媽千萬別為了讓他多吃一口而想方設法,甚至大動干戈。不要總是急著問:“你還想再吃嗎?”如果寶寶說:“吃飽了。”父母就別再強求他吃了。這樣,他才能慢慢體會出吃飽了是個什麼概念。不會剛吃幾口飯就往外跑。 9、讓孩子有饑餓感 孩子之所以不肯乖乖坐下吃飯,有時是因為他不餓。所以,要想辦法讓他有饑餓感。父母可以在孩子吃了幾口就跑開的時候,心平氣和地說“好了,孩子吃飽了”,然後把碗收掉,不要在乎他剩下多少。幾次下來,孩子就會知道不乖乖坐下吃飯就會包餓肚子。這個方法聽著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因為父母首先要硬下心來,不能總擔心孩子餓,給他零食吃,那就適得其反了。 10、吃完飯多表揚 當孩子能夠很安穩坐住吃飯時,不要忘了表揚他。或是飯後爸爸媽媽可以陪他玩一會兒作為獎賞,讓他產生關於吃飯的快樂記憶,以後對吃飯就不會排斥了。爸爸媽媽平時也要有意識地多給孩子灌輸"好好吃飯,長得更快,變得更聰明"之類的觀點。

好文章分享-- 當兩個孩子爭吵不休時

2010年05月19日
公開
48

作者:陳安儀 「媽媽,姊姊打我!」弟弟來告狀。 「是他先打我的!」姊姊也立刻補上一句。 如果兩個孩子吵架的當時,正逢我有空、心情也算平靜的時候,我通常會耐心的傾聽他們爭吵的發生經過,並且仔細的詢問:「是誰先動手的?」 姊姊說:「是弟弟!」 「好,弟弟,你可不可以告訴我,你為什麼要打姊姊呢?」 「因為她搶走我拿到的布。」弟弟很委屈的說。 「那麼,姊姊,請問妳為什麼搶走弟弟在玩的那塊布呢?」 姊姊理直氣壯的說:「那塊布是我的!他每次都拿我那塊,不用他自己那塊布!」 「好,弟弟,你自己也有一塊布。那麼你可不可以告訴我,你為什麼不用你自己那塊布,要拿姊姊的呢?」 「因為我想要當小飛俠。」不到四歲的弟弟,有點語焉不詳。 媽媽只好開始當福爾摩斯,迅速尋找線索。「喔!是不是因為你的那塊布比較短,不夠長、不能綁在胸前?所以你想要拿姊姊的那一塊比較長的布?」 「對!」弟弟點頭。 賓果!當媽當了七年,這點是難不倒我的!我帶著「看著辦」的表情,望望姊姊,給予一個詢問的眼色。姊姊看看我,有點不甘心的嘟嘴:「可是他應該要先跟我借啊!」 我再看看弟弟。 「可是妳又沒有在玩。我玩一下有什麼關係?」弟弟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 事情到此真相大白。弟弟一個人在樓下玩,拿了姊姊的布當披風,姊姊一下樓看見弟弟在玩她的布,於是立刻上前將布搶走,於是弟弟生氣的追打姊姊。姊姊力氣很大,不但搶走了布,還重重的回打了弟弟。 「那現在該怎麼辦?」我問。「弟弟,你想玩姊姊的布應該怎麼辦呢?」 「要問姊姊可不可以借我。」「巧虎」的台詞是背的滾瓜爛熟沒錯,但通常只是台詞。 「對啊!」我轉頭看姊姊:「那你願不願意借弟弟呢?」 「好吧!那我借你玩,但是等一下你要還我。」姊姊一臉故做慷慨的神色。 兩個人問題解決了,準備要各自走開。 「等一下。姊姊,那妳用搶的要回弟弟手上的東西、還有打弟弟這個行為對嗎?」姊姊嘟嘴搖搖頭。 「弟弟,你沒有經過姊姊的同意拿她的東西,又打姊姊,這樣對嗎?」 還不知羞恥為何物的弟弟,大聲的說:「不對。」 「好了,那麼向對方說『對不起』,抱抱親一個。快!看誰動作快!」福爾摩斯媽媽此時變成法官,做最後的終結判決。 然後,兩個孩子就會互相撲上去,亂親一通,然後大笑著跑開。 通常這樣解決一樁糾紛要花上五分鐘,甚至更久,不過我覺得很值得。每次這樣處理完糾紛時,我就會給自己一個「愛的讚賞」,覺得自己真是一個超棒的媽媽! 如果是我正在忙碌的做家事,或是看資料時,當兩個小孩來告狀,我就會停下來很嚴肅但是很簡單的說:「媽媽現在沒有時間,你們要不就自己解決,要不就兩個通通不要玩:弟弟去樓上畫畫,姊姊在樓下練琴。你們自己決定!」 通常,兩個小鬼就會悻悻然自動一起走開,然後我就當作沒有這回事,繼續忙我的。通常這樣的解決只需要花一分鐘,甚至更短。每次這樣處理完一樁糾紛,就會給自己一個「愛的無奈」,因為我實在心有餘而力不足。 如果是我正在車上開車,兩個小傢伙在後座開打,不但跳離座位,而且影響到我的情緒時,我會二話不說,單手抄起一隻「打人梳」,提高聲調說:「立刻停止!誰再動手,我就要敲下去了!」 通常,吵鬧會在一秒鐘內消失,兩個人會立刻回到原位上坐好!這樣處理完一樁糾紛,大約只需要花30秒或更少的時間。但是每次我選擇這個方式之後,心裡不免感到一陣「愛的愧疚」,因為我覺得我實在欠缺修養與耐性。 在我閱讀「人本」系列的書籍裡,當孩子發生爭執時,建議的方式通常是:傾聽兩個孩子發生衝突的原因,然後引導他們自行解決衝突。 在我的經驗裡,這個方法的確可以將爭端消█於無形,不過,那的確需要媽媽的耐性與堅持。我一直鼓勵自己盡量用這個方式解決爭端。不過,我也承認我不是完美的媽媽,我也會有耐性不足的時候,這時,恐赫威嚇紛紛出籠,希望迅速壓制兩小的吵鬧、達到耳根清淨的效果。不過,我自己知道,那樣其實並不能夠教導孩子解除怒氣、並且引導他們以和平方式解決紛爭。 通常,我覺得在孩子爭吵間,要當一個公平的仲裁者並不容易。因此,我盡量不去當一個仲裁者,以免他們每次發生問題時都得找我解決,最後變成依賴我解決紛爭。我希望他們自己練習溝通與解決問題。所以,除非情況嚴重,否則多數時候,我會用第二種方法解決孩子的問題__也就是請他們自己解決紛爭。 不過,在我的管教規章中,有幾個規範,是我很嚴格遵守的: 第一:我從來不說「大的要讓小的」這句話。或是,「你是姊姊,你應該要讓弟弟。」這類的話。我覺得這對老大很不公平,也會讓老二覺得理所當然、而漸漸變得不講道理。 但是,有時候,因為弟弟年幼不懂事的狀況而引發的戰爭,我沒有辦法向小的解釋、只能請大的諒解、不要跟小的計較時,我通常的說法會是:「姊姊,當你跟弟弟一樣大的時候,妳也是........等他長大一點,媽媽就會........妳覺得這樣可以接受嗎?」 第二:我規定我在訓誡其中一個孩子時,另一個不准說話。 我對孩子們說:「當你在挨罵時,你希望你旁邊的同伴也跟著大人一起附和:『就是啊!你不可以......』這樣的幸災樂禍嗎?」所以女兒、兒子都很習慣在媽媽訓人的時候保持安靜。挨罵已經很倒楣了,這時候另一個孩子的幸災樂禍往往造成更深的仇恨。 第三:如果孩子當下不願意道歉,表示他並不服氣。也表示問題並沒有解決。這時候,一定要弄清楚他為什麼不願意道歉,而不是硬逼他道歉。 第四:當孩子不講道理時,我會採取「不理會」政策。 有時後孩子會因為人不舒服、想睡覺、或是面子問題、倔強的脾氣,明明臉上已經寫著:「我知道我錯了!」但嘴巴就是不肯認錯誤或是屢勸不聽。這時候,我就會採取「忽視」他的作法,不理會他的哭鬧、反抗,安靜但堅定的將我該做的事情做完,比方說把不該玩的東西拿走、關燈睡覺、或是繼續進行我們大夥該做的事,而不會試圖說服或是安慰他。等他的情緒過去,我們再來討論這件事。 第五:絕對不把孩子拿來做比較。 絕對不要說:「你看,姊姊好乖、你都不乖。」「姊姊畫圖畫的很棒,你看你都不會!」這樣無異是在孩子的心裡種下仇恨的種子。所以應該盡量避免說這樣的話。 第六:盡量不要以「不愛」來威脅孩子。 「媽媽愛姊姊,不要愛你了!」「你都這樣,我不要愛你了!」成人都有這個習慣,我覺得這對改正孩子的錯誤一點也沒有幫助。萬一不小心脫口而出,記得跟孩子道歉:「媽媽剛剛是生氣時說的話,那不是真的。媽媽是永遠愛你的。只是我不喜歡你剛剛做的....事。」並且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再這樣講了。我每次聽到婆婆這麼說,我也都會在一旁補充說:「阿嬤是開玩笑的,那不是真的,阿嬤一直都很愛你。」 第六:盡量不體罰。 我覺得這一點真的很難。面對一個小惡魔,有時後你真的會氣得想要給他兩巴掌或是順手抄起什麼東西揍下去。但,「我們決不能把體罰當成教育孩子的唯一手段」,或是「依賴體罰」。 體罰是最差的管教方法,也是下下策。我也是常常忍不住「開打」的媽,但我都會告訴自己:「你輸給孩子了!」「你被激怒了!」當一個文明人忍不住施以暴力的時候,不論對方是成人或是小孩,都代表你的情緒控制已經出現了問題,所以那絕對不是「對的」! 第七:教導孩子體貼。 兩個孩子的相處,有時後有賴「體貼」當作潤滑劑。讓姊姊試圖體會一下弟弟的感受,多用一點語言去描繪對方為什麼會做這樣的事。有時後,這也是解決紛爭的方法。 第八:常常提醒手足之情的愛。 比方說,我家小姊姊去看醫生,一定會幫弟弟多拿一份糖果和貼紙。弟弟也一樣。每當兩人吵架生氣時,我都會說:「你記得姊姊昨天把學校的糖果留回來給你吃嗎?你看姊姊多愛你!」 第九:給每個孩子單獨與父母相處的機會。 偶爾讓其中一個孩子獨佔你,我覺得這個蠻重要的,親密的獨處有助於情緒的緩和。然後請他帶點小禮物給另一個孩子。比方說,我帶姊姊去上自然課時,回程就會提醒他,今天弟弟一個人在家好可憐喔!都沒有人陪他玩。你把餅乾留一份給弟弟吃好嗎? 第十:賦予大的孩子照顧小的的責任與權利。 我常常說,我們家全家人都在的時候,阿嬤最大。阿嬤不在的時候,爸爸跟媽媽最大。爸爸媽媽都不在的時候,姊姊最大。姊姊必須要照顧弟弟,而弟弟對於姊姊合理的要求,也必須服從。比方說,姊弟倆單獨外出在社區裡騎腳踏車,如果姊姊覺得這裡危險不許弟弟去,而弟弟反抗,我會告訴弟弟,姊姊是為他好,所以他要聽姊姊的話。而姊姊的責任就是「要將弟弟帶出去,就要將弟弟帶回來」。 我們家女兒從六歲大就會幫弟弟洗頭、洗澡,在我忙的時候,不但可以幫弟弟穿好衣服、帶弟弟去尿尿、上大號,甚至連鞋襪都會幫他穿好。有好幾次,我把女兒跟兒子放在友人家,在我不在的時候,姊姊不但會幫弟弟裝飯、裝菜、催促弟弟吃飯,還會很負責任的一路盯著弟弟。 有一次,我把小孩給小樺帶出去,結果回家的時候,小的滿臉都是抓傷的痕跡。我看了著實心疼,問姊弟倆:「怎麼回事啊?」弟弟說:「是姊姊抓的啦!」我有點生氣的責問姊姊:「妳怎麼會把弟弟抓成這樣?」正準備開始罵人時,弟弟說話了:「我坐在車子邊邊,門打開,我掉下去,我哭了,姊姊抓我抓的好痛!」我聽了一陣莫名其妙,但弟弟沒主動告狀,顯然中間大有曲折。經過詢問之後,終於弄懂,弟弟坐的太靠車門,因此到目的地之後,門一開弟弟就掉到車外去了,姊姊聽到弟弟大哭,為了救他,緊急間拼了命伸出兩手要去抓住弟弟,結果不抓還好,一抓抓在弟弟臉上,把弟弟抓成了一個花臉! 我聽了真是哭笑不得,可是心裡又很感動。姊姊怕我責罵,一說完經過就哭了。我抱起姊姊親了親,謝謝她這麼努力的救弟弟!對一個七歲小女孩來說,她已經是一個很棒的姊姊了! 我的年齡跟弟弟妹妹差距遙遠,所以童年十分孤單。因此女兒與兒子的手足之情,看在為娘的眼裡,十足珍貴。每次看到姊弟倆抱在一起入睡,或是看到姊弟倆一起玩耍那種童稚的模樣,我都覺得好羨慕、好幸福。沒有一對兄弟姊妹是不打架的,但我相信,只要父母不偏頗,將來他們的感情就不會有偏差。在我的經驗裡,周遭朋友與兄弟姊妹的感情不睦的,原因幾乎都出在父母親處理手足之爭時的態度。所以我們怎麼能夠不小心翼翼的處理孩子們的紛爭呢!

分享-巧妙化解孩子鬧脾氣

2010年05月12日
公開
42

巧妙化解孩子鬧脾氣 作者:編輯部  出處:親子天下 在安靜優雅的餐廳用餐時,孩子突然放聲大叫; 在熙來攘往的大賣場,孩子堅持要買個玩具被拒, 立即躺在地上嚎啕大哭……所有人注視著你,難堪、尷尬,該怎麼辦? advertisment 學步兒常鬧脾氣,只要讓孩子覺得可以趁機予取予求,久而久之,將會成為習慣。其實,孩子會鬧脾氣,多半由於精疲力盡,飢腸轆轆,情緒失控或身體不適。一旦孩子較「懂事」,鬧脾氣可能只是想測試底線,或觀察你的反應。  孩子永遠選在最糟的時機耍脾氣。你希望孩子在你開車、購物、上館子或拜訪友人時,好好表現,不要出狀況,偏偏總是事與願違。家長往往因為孩子亂發脾氣而覺得丟臉,出言恐嚇或處罰,希望能立刻制止孩子的行為。只是,大人必須記得孩子鬧脾氣必有緣故,唯一有效的解決之道是找出問題,試著滿足孩子的需求。 家長可以從孩子鬧脾氣的類型,以及行為模式來判斷孩子狀況。  鬧脾氣的類型:  由於疲倦、飢餓或生病所引起的負面情緒,和生氣、受挫或挑戰大人極限而鬧的脾氣截然不同。前者需要家長鎮定輕鬆的找出原因,給予食物、休息、或照顧與安撫。雖然孩子在雜貨店或社交場合中失控哭鬧,會讓家長尷尬,但至少是生理因素,搞清楚就能對症下藥。  後者則像權力爭奪戰。孩子感到無力時,會用不理性的言行,試圖抓住一些主導權。要記得,無論孩子說「不」或大哭大鬧,他們其實都有話想跟你說。你必須保持冷靜,退一步,努力找出隱含意義。說不定他們只是需要你聽他說說話,畢竟他們跟大人一樣,有時會覺得被忽略冷落了。  行為模式:  從平日生活的固定模式,試著找出讓孩子不高興的導火線,並加以解決。  請保母照顧孩子。如果他常在和你購物時鬧脾氣。先不要帶他出門,讓保母照顧。  事先告知行程。孩子常因計畫臨時改變而使性子。讓孩子知道你的計畫,然後徹底執行。  醜話先說在前頭。例如,準備外出購物時,孩子說他想買玩具,事先告訴他你的決定,記得要信守承諾、堅持原則。  然而,因為孩子太小,無法清楚解釋問題,大人有時候也很難判斷他鬧情緒的原因。所幸,多數家長可以學著辨識症狀,憑經驗判斷。  如果你認為,孩子餓了:即使還未到用餐時間,也儘速找東西給他吃。最好,隨身準備一些健康點心,以防萬一。   如果你認為,孩子累了:儘量不要再逗他,和他說話。輕聲細語,將他摟入懷裡或輕輕搖擺,儘速帶他到房間或適合的地方休息。  如果你認為,孩子病了:輕聲說話,靜靜安撫他。如果他快吐了,請準備空碗、垃圾桶和一條溫熱的濕毛巾。如果他需要看醫生,請鎮定的帶他就醫。   有些孩子在轉換環境時,常常調適不良,就會鬧脾氣:例如,在遊樂場玩時,離開前先通知孩子,「再十分鐘就回家囉,你想多溜滑梯,還是想盪鞦韆?」家長做到事先告知,讓孩子有選擇,孩子在轉換環境時,會比較容易調適。  如果孩子擺明在測試你的極限:保持冷靜。語氣輕柔的告知,你知道他在生氣,但規定就是規定。例如,「我知道你希望留在遊樂場繼續玩,但我們必須回家做中飯。」   如果你認為,孩子被冷落了:例如,你在午餐時跟朋友聊天聊很久,或講很久的電話,記得在談話結束後,要給孩子足夠的關注。  無論孩子如何使性子,態度如何強硬,或試圖操控局勢,千萬不能屈服。當學步兒開始鬧脾氣時,不妨用遊戲轉移他的注意力,這招多半管用。只是,如果他不願冷靜,你可能得坐下來閱讀或離開房間,避免戰火蔓延。當然,前提是,你確定他不會做危險的事。  此外,一次不要做太多事。很多家庭把自己搞太忙。記住,學步兒喜歡固定的生活模式,馬不停蹄的行程,讓他們很容易生氣和疲倦。雖然情況有時難以避免,但務必先考慮清楚後,再幫幼兒報名舞蹈課、幼幼體操或其他幼兒課程。活動愈多,大家壓力愈大,情緒也愈緊繃,所以幫孩子預留充足時間,不要手忙腳亂的趕場。 消弭就寢戰爭 對親子而言,就寢時間可能是親密時間,也可能是一場混戰。孩子不願聽話睡覺的原因有很多:他們討厭人家告訴他們該做什麼、害怕自己錯過什麼、不疲倦,或者想待在家長身邊。遇到這種狀況時,先問自己是否明白孩子不睡覺的真正原因,再想辦法滿足孩子的需求,但是仍堅持要他上床睡覺。  建立固定作息。良好的作息可能包括睡前點心,接著洗澡、刷牙、講故事,然後在幫孩子蓋棉被前依偎一會兒,親親臉頰,互道晚安。每天晚上重複相同作息。這些睡前儀式可以讓孩子恢復平靜,覺得安心。  在希望孩子入眠前一小時,開始執行就寢作息。這時的氣氛應寧靜祥和,不適合熱鬧興奮。準備睡覺前十分鐘,開始提醒孩子結束手邊工作。孩子如果難以入眠,試著用抒情音樂當配樂,然後說些溫暖可愛的故事,例如你和孩子坐在魔毯上旅行,或順著美麗的河流揚帆而行。  另一種策略是和孩子聊些快樂的回憶,「你小時候常坐在媽媽的肩上,記得嗎?」或者互相誇獎對方,「你對每個人都很好,媽媽真以你為榮。」用正確方式的提問,引導孩子分享自己的一天。例如,「今天有哪件事讓你最快樂?」而非問「你今天做什麼?」這樣得到的答案通常就是「沒什麼。」 態度一致。孩子就寢後,立刻安靜離開。為了避免孩子一再起床找你,事先告知「上床後,如果來找我,我還是會帶你來睡覺,有急事的話另當別論。」不爭執,也不屈服,態度鎮定、溫柔與堅決。絕不能輕易妥協,一旦你無法貫徹自己訂定的規則,孩子就會開始搞怪,測試這些規則的效力。不過也要視狀況,例如孩子有時因為害怕或生病,所以半夜時來找你,要觀察,然後權宜變通。 孩子鬧脾氣的因應之道面對孩子的脾氣時,記得下列原則: 不要訴諸暴力: 不要甩耳光或打屁股,大人是孩子模仿學習的對象,用暴力相待,孩子很容易學會以拳頭解決問題。 不要嘗試控制孩子的行動: 在他鬧脾氣時,除非有立即危險,如跑到馬路上或傷害自己,否則不要控制他們的行動。 不要威脅或處罰: 孩子不理性時,這些方法絕對無效,只會火上加油,讓情緒更糟糕。 不要爭執: 你辯不贏一個失去理性的人。 不要讓孩子難堪或取笑他的行為,這會教他日後用同樣方式攻擊別人。 不要在大庭廣眾下處理: 帶孩子到四下無人的地方單獨談話。這是對周遭他人的禮貌,也讓你較容易處理問題。

分享--幼兒的學習

2010年04月30日
公開
53

來源:太平洋女性網   1∼2週歲 盡量引導孩子說話   1.家長盡量少用「不可以」   此時的孩子喜歡嘗試去做各種事情,家長千萬注意不要一味以「不可以」來制止孩子的行為。 如果家長這樣做,孩子將會變得非常消極,無法建立自信心。只有當孩子所做的事具有危險性,或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會有極不良的影響時,才說「不可以」。   2.給孩子玩具的方法   家長給孩子的玩具必須是孩子能從中學到某些東西的玩具,例如可以發展想像、訓練發聲等的玩具;不要一次給孩子太多玩具,會使孩子精神不集中,而無法培養出注意力集中和性情穩定的孩子;家長應和孩子一起玩,以幫助其智慧的增長。   3.家長要盡量多跟孩子說話   這個時期的孩子在語言理解方面會有極快速的發育,對家長所說的話的理解力急速增強,但這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盡量引導孩子說話,並教給他正確的語言。   4.文字的閱讀   為寶寶讀故事情節簡單的圖畫書??發展語言能力,擴大詞彙量,發展寶寶的情感。寶寶在這個階段的詞彙量應從2∼3個擴大到250個左右。每天和寶寶一起閱讀半小時,如果寶寶對書上的字、詞感興趣,你可以邊讀邊用手指沿字行移動,讓寶寶在口頭語言與文字所代表的意義之間建立起聯繫。 2∼3週歲 規範語言親近文字   1.把散步作為孩子每天的功課   對於2週歲孩子應把散步當作每天的固定課程,這是造就優秀大腦的第一步,也是獲得健美身體的第一步。 但是,僅僅在平地上走還不夠,走坡道、過獨木橋、上下樓梯、兩隻腳併攏在一起跳,這些訓練也是非常必要的。   2.接觸正確的語言   在這一時期,家長必須盡可能地用規範的語言對孩子說話,不能用嬰兒語言對孩子說話。給孩子多買一些圖書,由家長念給他聽,並且給他們念詩歌、講故事。   3.讓孩子親近文字   為了讓孩子喜歡上文字,家長可以有意讓孩子注意到書的封底、商品的標籤上印著的文字,並把字的讀音教給他;或者一邊散步一邊讓他留意商店招牌上的字、汽車牌號上面的字和數字等。孩子學會一個新字後,可以讓他從書和報紙中找出這個字來,這樣,他對文字的興趣會增強。   4.技能的訓練   2週歲孩子非常迫切地希望自己來做好自己的事情,像洗手、繫鞋帶、扣扣子之類的事情,父母只要耐心地把正確的做法教給孩子就行了,即使要花去相當多的時間,也應該讓孩子自己去做。孩子會充滿興趣地學習,並且對學習任務完成得很好,這樣不僅使他的願望得到了滿足,而且會使他對自己做這件事情的能力產生自信。 3∼4週歲 培養邏輯思維和注意力   1.多給孩子念圖畫書和說話   家長必須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盡量多地對孩子講話,就像對大人一樣,用正確且條理清晰的語言對他們說話,使他們能夠由此產生邏輯性的思維。   除了對孩子說話,父母還應多給他念圖畫書。要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培養他對文字的興趣,使他自發地產生想讀書的願望,念圖畫書是最好的。   2.單純的玩耍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因為嬰幼兒時期是大腦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如果外界給予發育中的大腦以各種刺激,一方面可使大腦的發育更快更好,另一方面大腦優秀的組織結構和功能又會反過來作為其智能發育的基礎,表現為孩子的高智能。如果孩子只是單純的玩耍將會錯過大腦發育的這個高峰時期,由此導致孩子將來的智能達不到應有的程度。   3.重視家庭對孩子注意力的影響   在家裡,要注意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避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家長無論是教孩子收拾、放置物件,或是使用各種勞動工具,都要提出具體的要求,並且給予具體的指導,使他做事有始有終,做出結果。   4.在遊戲中培育孩子的注意力   遊戲是孩子們最喜愛的一種活動。遊戲不僅可以寓教於樂,讓孩子在遊戲中不知不覺獲得智能的開發,還可以通過家長的參與,增進親子關係。就培養孩子的注意力而言,遊戲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4∼5週歲 閱讀和表達 數字和方位   1.鼓勵孩子自己看書   家長可每天大聲閱讀書籍,並鼓勵孩子自己看書。 同時還可為孩子提供一些閱讀材料,如報紙上的廣告,上面有不少的生字和內容可以讓孩子閱讀。和孩子一起念一些兒歌並用手指表演,鼓勵他們給更小的孩子講故事。   2.為孩子提供多種藝術體驗   讓孩子玩生麵團和安全的橡皮泥之類可以用手捏的玩具;鼓勵孩子嘗試用新的材料,如軟木塞、吸管、棉線和紗線等來做拼貼畫。家長在教他畫畫時,還可教會他混合不同的顏色,產生新的顏色,同時激發他對色彩的好奇和好感。   3.樹立孩子數字和方位的概念   把看到的各種東西分類並計數,如金屬物品、襪子、石頭、樹葉等等。在與孩子的講話中談到裡面、上面、正面、後面、旁邊、以前和以後,比較大小以及太近、太遠等概念。   4.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當孩子提問時,應該很認真地傾聽他的問題,然後和他一起思考問題的答案並教給他尋找答案的方法,即使遇到家長不懂或很不好回答的問題,也要通過積極的方式表揚他的提問,保持他的好奇心;當孩子正熱衷於某一事物的時候,不要打斷他,不要用大人的想法來對孩子所專注的事情指手畫腳;對孩子所做、所想的事情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讚揚。 5∼6週歲 在日常生活中鍛煉能力   1.讓孩子多接觸和使用不同的工具   幫助孩子學會熟練地使用剪刀。 給孩子提供一些舊衣物和用舊的小工具,讓他們做一些拆裝工作。還可以讓他幫忙做家務,例如抹桌子、掃地等等,使他在勞動過程中,掌握更多的工具使用。   2.在日常生活中鍛煉孩子的各種能力   給孩子講到熟悉的故事時,先不要講結尾,停下來,讓孩子為故事加上自己的結尾。問孩子「如果……會怎樣」的問題,如果「小紅帽」遇到的是只小兔子而不是大灰狼,那會怎樣呢?給孩子提供一些在日常生活環境中處理分類、分組、配對、數數和排列等的機會,例如擺桌子,數排隊的人數,把襪子分類,把織物配對等。   3.培養孩子的思維獨創性   為孩子創造寬鬆的家庭氛圍。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和各種新穎、獨特甚至有點可笑的創造性設想,不要阻撓孩子的自由發揮。告訴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沒有標準答案,消除孩子對書本上、大人話的百依百順。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孩子自主活動,獨立辦事,鼓勵孩子用新辦法來解決問題。   孩子的大腦發育就像一棵小樹苗的成長,需要充分合理的營養供應和盡心盡力、方法得當的養護,家長在促進孩子的智能發育上就要從營養和教育這兩方面入手,抓準時機、抓住根本,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罰孩子該如何拿捏

2010年03月08日
公開
48

罰孩子該如何拿捏 兒童教育專家 /丁慧瑜 當孩子調皮搗蛋、沒大沒小時,適當懲罰,可以讓孩子學習循規蹈矩,做個謙恭有禮的人;但相反的,若父母任意而為、毫無具體目標的懲罰孩子,容易使孩子失去自信,甚至更加頑皮,因此,懲罰孩子時,方法和時間須拿捏得當。 當立法院正式通過教師不得體罰學生的條文後,相信許多人心中必然同時萌生另一個疑問:「那麼為人父母者是不是也不能處罰子女?」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大家不妨先來談談「懲罰」這件事。 「懲罰」為警惕的意思 根據字義, 「懲罰」就是「責罰以示警戒」的意思;有人犯了錯,做了不該做的事,因此必須受罰,好讓他知道自己的錯誤,日後不會再犯。就心理層面而言, 「懲罰」就像一盞分辨是非黑白的警示燈,時時照亮可與不可的界線,提醒大家不要踰越,以免傷己害人。 而家長對於孩子的「懲罰」,更自認多了「教養」的意義,所謂:「養不教,父之過。」「不打不成器。」主要是希望小孩能夠學好,知道待人接物、應對進退的道理,將來才能成為循規蹈矩、謙恭有禮的人。以此觀點而言,「懲罰」似乎的確有其必要性。 懲罰可分為三種形式 一般來說,父母「懲罰」子女的形式,大致可分為口頭叮嚀、取消權利及體罰。 1. 口頭叮嚀 「口頭叮嚀」是以說的方式,把對方所犯的錯誤陳述出來,使孩子明白自己不對的地方,並知道日後應該如何做才正確。因此,大人說話時務必簡明扼要,直接指出重點即可,千萬不要偏離主題。 例如:當小孩亂丟玩具時,家長不妨直視著他的眼睛,鄭重的說:「玩好玩具不可以亂丟,要收好!」而不是:「你怎麼又亂丟玩具!不是告訴你要收好嗎?你看!弄得亂七八糟的,以後都不要買給你了!」 有時說得太多,或是發怒謾罵,反而會模糊焦點,令人無所適從,不如清楚地指出不對的地方,並告知合宜的做法,才能發揮正向的力量。 2. 取消權利 「取消權利」是以讓人失去某些機會的方式,來凸顯要求的重點,並讓孩子從中學習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是在此之前,最好先提醒幾次,讓小朋友試著反省、修正;當屢勸不聽時,方才取消他原有的權利。 像是小朋友多次搶別人的玩具,口頭叮嚀仍然無效時,就應該取消他玩玩具的權利;或是親子原本約定好,只要小孩在規定的時間內吃完飯,便可以看卡通影片,但經數次提醒後,孩子仍未做到,這時就必須取消其看電視的權利了。 在執行的過程中,小朋友可能會採取哭鬧、生氣、耍賴等方式,希望能改變原意,所以大人更應堅持立場,控制情緒,以溫和堅定的態度面對,可別輕易地舉白旗投降喔! 3. 體罰 「體罰」是以讓身體感到不舒服的方式,使心中有所警惕。這項在教育專家眼裡最不可取的方法,卻是大部分家長最常運用的,主要原因是──似乎又快又有效:不聽話嗎?打耳光!說謊嗎?打手心!不睡覺嗎?打屁股!……然而,體罰真的是萬靈丹嗎? 根據研究顯示,經常被打的孩子不僅缺乏自信,同時也慣於使用暴力,因為那是在成長的歲月中,他們唯一學會的溝通技巧。另外像罰站、半蹲、青蛙跳等,雖然不是用打的,但也都對身心造成了負面的影響。 由此可見,體罰實在不是最佳的選擇,如果真要罰,建議頂多採取靜坐(十分鐘以內),才能避免無謂的傷害。 總而言之,在教養子女的路上,與其經常懲罰,不如多多獎勵與讚美,畢竟,人都有向善之心。若因一時失手而造成終生的遺憾,那可是永遠都無法彌補的啊!

時間感,從爸媽作息開始

2010年03月05日
公開
50

時間感,從爸媽作息開始 【文�柯寶絢 (學前教育雜誌親職專欄作家)】 寶貝動作慢,在剛出生的頭幾年感覺上是「好事」,只要在爸媽眼皮下,幾乎都來得及阻止寶貝突如其來的頑皮,譬如四處倒水或者是觸碰危險物品。不過上學之後,在時間追趕下,壓力緊接著而來,親子關係也常因為一個催快一個慢慢來而緊張。其實,只要慢得「有技巧」,慢吞吞寶貝也可以成為時間的主人。 5歲的時間感逐漸明確 寶貝3歲左右開始有時間觀念,知道天亮了就是白天、天黑了就是晚上。使用詞彙時,也慢慢加入時間相關的詞,譬如「昨天」或者「明天」;但他們並不十分清楚什麼是昨天,即使是上禮拜去動物園玩,也可能說成是「昨天」的事。 一直到5歲左右,時間感逐漸明確,早上起床他會自動跟媽媽說聲Good morning,如果媽媽說:「吃完午飯再帶你去公園玩」,寶貝也能耐心等待。 看錶需要先認得阿拉伯數字,並瞭解數字的大小順序,甚至是5的倍數的加法和乘法,這大概要6歲才能勝任。6歲之前,精確的「10分鐘後再吃點心」寶貝可能沒辦法瞭解,這時就要藉助鬧鐘提醒。多次的10分鐘等待,寶貝就能逐漸建立「10分鐘」的生理感覺,慢慢地他自然能瞭解10分鐘比3分鐘要久、10分鐘大約是多久、他在這時間內可以做哪些事。 規律生活有助於建立時間 寶貝對理解抽象的幾點幾分較為困難,他們的時間概念通常與具體的生活事件和大自然有關,譬如天黑就是「晚上」,天黑時吃的飯叫做「晚餐」,爸爸回家時就會吃晚餐,吃完以後玩一下下就準備洗澡睡覺,睡醒了「明天」就來了。 規律生活有助於寶貝建立時間感。爸媽可以觀察:由於白天黑夜更替相當規律,所以寶寶學會早上和晚上,相對地比較容易。所以請爸媽從小儘量配合寶貝的作息(而不是讓寶貝來配合我們),該幾點睡、幾點吃飯就確實執行,先幫寶寶植入一個準確的生理時鐘,這樣他就會在規律的時間醒來。 有了規律的生活,爸媽以事件教導時間感也比較容易,譬如「早上醒來,吃的牛奶麵包是早餐」。而不是一下子早起有吃早餐、一下子睡太晚直接吃午餐,這時寶貝很容易混淆:「早上」為什麼不見了? 效率是慢吞吞的特效藥 寶貝的慢動作,或許受限於天生氣質,譬如適應時間比較長,或者注意力分散度低;當寶貝正在專注玩車子,即使爸媽在旁邊催促著:「趕快換衣服,我們要出門囉!」也可能不動如山,因為他根本充耳未聞。所以爸媽要抓住寶貝的tempo,預留足夠的時間讓他做好準備,才不會每次「皇上不急、急死太監」。 另一個可能是因為缺乏練習。有時候趕時間,爸媽實在沒辦法讓慢吞吞寶寶自行打理好吃穿,只好快手快腳地幫他餵飯穿衣。雖然節省了時間,但也犧牲掉不少寶貝練習的機會。熟練也是加快行動的方法之一,趁著假日有空的時候,請爸媽多讓寶貝自己動手,以後才會愈做愈快。 有時候寶貝的拖拖拉拉,是因為做事情的步驟不夠精練,譬如穿鞋子時,沒有先分辨左右腳,或者在第一時間就將腳趾頭儘量往鞋子前面塞,所以後面要花費許多時間調整。爸媽可以給點技巧指導,像是先將左右腳排好,告訴寶貝:「鞋尖突出來的是要裝大腳趾,要擺在中間。」減少錯誤動作拖延的時間。

孩子養成壞習慣3大禍首

2010年03月04日
公開
49

孩子養成壞習慣3大禍首 壞習慣往往是一種頑疾,一旦形成,改起來就難了。並非每一個孩子都幸運能夠輕而易舉地改掉。所以做家長的與其坐待孩子形成壞習慣後再費盡心思地幫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壞習慣的家庭成因,早做預防。這在家庭教育中顯得尤為實際而重要。   兒童不良習慣的家庭成因,除了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遺傳),主要有三:   (一)模仿   習慣源自模仿。調查發現,一般孩子容易出現的壞習慣,絕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響,如大人睡眠時間晚、吃飯時間不固定或邊吃邊看電視、用完東西隨手放置、在家鼓勵孩子學習孔融讓梨,而在公共汽車上卻與老人、兒童搶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內』的牌子下讓孩子爬到雕塑上擺pose等等。   嬰幼兒時期孩子的模仿力極強,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為孩子所吸引、模仿,進而造成一些不良習慣的養成。   一位父親在談到女兒的不良習慣時,檢討說:『女兒總是習慣隨手亂丟東西;做作業時,一會兒找削筆刀,一會兒喝飲料,一會又看動畫片……。再三催促下寫完的作業,字跡潦草錯誤很多,實在令我們頭痛,也不得不令我們反省。我想,壞習慣養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纔能采取針對性措施予以糾正。女兒的情況不能說與我們無關,雜亂的屋子、無規律的生活方式,影響了她的的注意力,是導致她形成上述壞習慣的主要原因。』   (二)重復   習慣是行為不斷重復制造出來,並根據自然法則養成的。一個動作,一種行為重復N次就會成為習慣。   大哲學家柏拉圖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訓斥了一個小男孩,因為這個孩子總在玩一個很愚蠢的游戲。   小男孩不服氣:『您就為這一點小事而譴責我?!』   『你經常這樣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圖回答說,『你會養成一個終生受害的壞習慣。』   重復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則會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害孩子一輩子。所以,為人父母者應密切關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盡可能地避免重復造成的不良習慣,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這樣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時候也要及時發現並設法制止。   (三)縱容   還記得臨刑前咬掉媽媽乳頭的那個盜竊犯的故事嗎?他之所以成為江洋大盜並最終被判處極刑,與小時侯母親對他的縱容是有直接關系的。試想,當他第一次偷人家東西的時候,母親及時予以制止而不是采取贊許和鼓勵的態度,他也許會有另一種人生。   很多孩子的不良習慣,都是在父母的縱容下形成的。當孩子第一次做了錯事,父母一定要明確地表明自己的態度,並予以制止,否則一旦形成惡習,改起來就難了。   有時侯,父母對孩子偶發的不良行為,采取不聞不問的沈默態度,這也是不對的。須知沈默也是一種縱容,是一種心理的暗示。它會使孩子覺得這樣做沒什麼不可以,於是放手去做,終成惡習,貽害終生。   後天環境和後天教育是可以人為控制的。父母了解了不良習慣的家庭成因,從改正自身不良習慣做起,給孩子做好的榜樣,並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預防,就能極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兒童不良習慣的形成。   遠離壞習慣,養成終生受用的好習慣,家庭教育就會事半功倍,孩子也就比較容易走向成功。這不正是我們做家長的都希望看到的事實嗎?

不打不罵的十大管教方式

2010年03月03日
公開
50

不打不罵的十大管教方式 管教孩子的方法有千百種,打罵孩子可以說是最直接的。但是時代在變,觀念也在更新,家長管教孩子的方法當然也不可能不變通!也許家長會感到疑惑,如果把棍子收起來,是不是就會寵壞孩子?其實,當孩子犯錯時,以尊重的態度讓孩子自己負責,反而更能培養孩子獨立而理性的人格。   家長的手應該充滿關愛與溫暖,而不是讓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懼。一個在戰戰兢兢中長大的孩子,會漸漸發展出負面的行為,例如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感覺就說謊,有需求不敢說就偷竊等。不過,有些家長又時常感到很為難,因為除了打罵之外,他們似乎總是難以找到有效的教養方法。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不打不罵的10大管教妙法吧! 打罵孩子的常見原因   當被問到為什麼要打罵孩子時,許多家長的回答都是“不聽管教”。針對這個原因,程桂英老師在此要特別澄清一下。當父母在打罵孩子的時候,總是把原因全部推到孩子身上,認為是孩子逼自己這樣去做,卻很少去尋求其他的方式來教導孩子。其實,不管用什麼管教方式來對待孩子,其責任都要由父母來擔起,而不是孩子。正是因為家長不願意花心思去尋找其他的教育方法,所以才會有打罵的草率表現。一般來說,家長之所以要打罵孩子,主要有以下4大原因。 傳統教養觀念   不可否認,傳統的教養觀念對我們仍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因為在傳統觀念中,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就是上對下,並沒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處的概念。傳統文化的尊重多放在平輩的相處上,但在親子關系中卻十分欠缺。 自我情緒管理不佳   如果家長的心智不夠成熟,那麼對孩子而言就是很沉重的壓力與包袱。當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有些家長就容易把怨氣發洩到孩子身上。當家長對自己生活或工作的期望無法滿足時,就更希望孩子可以完全按照他的指示來行事,一旦孩子的表現不能令家長滿意,那麼家長多半會打罵上前。 熟悉的成長經驗   由于沒有及時接受新知識,或是經驗不足,所以有些家長就直接就套用原來父母的管教模式一一只要不順父母的意,就會受到這樣的打罵處罰。因此,當他無法使自己的孩子照他的方式來做事或生活時,也就喜歡用最熟悉的方式管教孩子。 尋求快速方便的方法   有些家長懶得思考其他的方法來管教孩子,認為打罵教育最方便,見效也最快。因此,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處罰孩子。 不打不罵的10大管教妙法   很少有父母天生就會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為育兒高手。要想做一個成功的父母,就需要不斷地充實新知識。如果您從小就沒有得到太多良好的教育體驗,現在又很難去思考應該如何對待孩子,那麼請參考一下程桂英老師提出的10個方法。當您被孩子氣得火冒三丈的時候,不妨用這些方法來取代打罵的教養方式。 1. 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了解孩子,與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盡量對孩子在幼兒園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2. 吸收教育知識   社會在變化,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在變化,那麼教養方式自然也要不斷進步。身為家長,就要責無旁貸地主動吸收教育新知。在傳統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權威來教育孩子,而打罵處罰更是權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幫助家長跳出自己的成長經驗,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 3. 耐心傾聽孩子   如果是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此時,程桂英老師建議家長先冷靜下來,嘗試著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並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4. 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對此程桂英老師特別建議,希望家長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給予尊重。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大,表達能力沒有問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5. 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于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6. 讓孩子去體驗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那麼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後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麼正確和重要。 7. 同孩子做協商  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麼不只是孩子痛苦,就連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當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比如當孩子想要跳沙發,而家長卻有事情要思考的時候,就可以請孩子去臥室的床上跳,或者請他等一會再跳,或者等家長把事情處理完,再帶孩子去公園盡情地跳。 8. 盛怒時不管教孩子   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家長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家長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程桂英老師建議家長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如打電話給朋友聊天、聽音樂等。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後,再和孩子好好談談。 9. 修正對孩子的期望   有時家長真的太過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或許是家長自以為能夠做到,但實際上從來沒有做到過!)來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家長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10. 真誠對待孩子   有些家長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指責或命令式的語氣,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據程桂英老師介紹,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很誠實地將自己的擔心或情緒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他的行為會讓你難過,或是會讓你擔心、懼怕。只要語氣是平和的、態度是真誠的,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樂意體貼爸爸媽媽的!

《學前教育雜誌》 孩子撒謊? 「撒謊」不是絕對的錯

2010年03月02日
公開
51

《學前教育雜誌》 孩子撒謊? 「撒謊」不是絕對的錯 很多人小時候,被父母刻板、嚴厲地教導「要誠實」,寶寶再也不敢撒謊了,父母們很滿意。可惜這種滿意並沒有持續多久,因為他們發現寶寶什麼話都實說,有點太「老實」、太「實在」了,於是他們又開始罵寶寶「死心眼兒」。這些父母不知道責任很大程度在於自己,是他們自己一開始就誤導了寶寶,可現在他們又反過來責怪寶寶。父母很重要的共識就是「從來都是寶寶的錯」。仿佛自己是導演,不參與生活的演出。 建立孩子對「撒謊」的正確認知 「撒謊」不是應該一棍子打死的,而且也不可能打死,而且打死了可能寶寶的思維也被打死了,寶寶因此成為不能隨機應變的機器。所以,問題不在於撒不撒謊,而在於什麼情況下「撒謊」以及如何「撒謊」,這是我們應該好好思考並教會寶寶的。我覺得下面幾個問題是值得考慮的: 1、 為什麼盡可能的不撒謊 第一,誠實守諾是基本的人品,會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第二,誠實讓內心坦然,沒有心理負擔,因此能不撒謊就不撒謊,這需要父母以身作則,也需要父母對寶寶更加寬容和民主,對寶寶不同於父母的感受、意見和需要給予尊重,讓寶寶不必為「說不」而不安,從而親子間建立坦率的良性關係。第三,父母要知道寶寶說謊都有自己的理由,不要只是責怪,而應該瞭解,去掉了寶寶對自己撒謊的根源,就不必擔心寶寶撒謊了。 2、 教會寶寶區分撒謊的性質 動機決定了性質,有的撒謊就像正當防衛一樣是需要的,比如對敲門的陌生人謊稱家裡大人在;有些撒謊就像故意殺人一樣屬於惡意,比如欺騙別人的感情和財物;有些撒謊是一種變通或委婉,比如用時間不巧來拒絕一個自己不想參加的約會;有些撒謊是一種善意和安慰,比如對奶奶不好吃的菜說好吃。 需要提醒的是,不必去問「寶寶這麼小,能理解嗎」,我們用寶寶能理解的話講出來,寶寶就會慢慢理解,這就是成長的過程。實際上,現在寶寶的理解力常常超出我們的想像,很多時候,他們不僅理解而且早已「運用」了,區別只在於恰當還是不恰當的運用。

好文章分享---幼稚園老師的魔法

2010年02月01日
公開
54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在幼稚園和在家簡直判若兩人?在幼稚園裏,他大方、得體、講衛生、懂得尊重小朋友,但是一旦回到家裏,他又變成了登基三年的小皇帝,太獨、太懶、太沒耐性、太不聽話。幼稚園老師究竟有什麽魔法?她們遇到我們經常遇到的教育難題時會怎麽處理呢? 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是天生的兩面派:他們在幼稚園的時候就能做到物歸原處、輪流玩玩具或者排隊領蘋果,但是在家卻是東西四處亂扔、玩具不許別人碰、連一秒鐘的耐性都沒有…… 其實,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把孩子在家的行爲當作前提,把他在幼稚園的表現看成轉變的話,我們就可以欣慰地告訴自己:“我的孩子已經進步很多了!”“他能夠和小朋友合作了。”“看來他完全能夠很好地適應家以外的環境和生活。”當然,欣慰過後我們還是要想辦法,讓我們的“1/2好寶寶”成長爲“全天候好寶寶”。 那麽,孩子們爲什麽在幼稚園那麽懂事?是迫于老師的威嚴,還是這些接觸過無數小搗蛋鬼的老師,確實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在家裏經常遇到的頭疼事,在幼稚園老師那裏會怎麽解決吧。希望她們的經驗可以幫助你培養出一個“家庭裝好寶寶”。 頭疼問題1 只要有小朋友碰我兒子的玩具,他就會大發脾氣。   老師的魔法   ●允許他藏起最喜歡的那一個。當孩子們發現自己不能控制局勢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採取極端行爲。所以我們應該爲他保留最後一塊領地,使他有必要的安全感。比如,在小朋友到來之前,我們完全可以讓孩子選擇幾件他最喜歡的玩具藏起來不讓別人見到。這樣,就讓他有了些許控制權,以至於他可以在自己能夠接受的範圍內跟小朋友分享玩具。   ●示範給他一個姿態。當我的班上有兩個孩子因爲一件玩具起爭執的時候,我都會告訴他們說:“事實上,這是我的玩具,我讓你們一起玩是因爲我喜歡這樣,看到你們能夠一起玩兒我很高興。”所以,如果是媽媽的話,可以在買回家的玩具裏面爲自己留下幾個,並且告訴孩子:“這個是媽媽的遙控汽車。”然後,當有小夥伴來玩的時候,你就可以把“你的”這輛車給他們,並且告訴自己的孩子,你看到他們玩你的玩具時,心裏有多麽高興。   ●編織一個關於分享的故事。不要小看故事的影響力,想一想我們至今還記得的《小紅帽》《木偶奇遇記》《狼來了》和《等明天》,你就會感受到童話的巨大威力。所以,你可以利用玩耍的時間給孩子編織一些關於“分享”和“朋友”的小故事。比如,你可以利用畫有小人的圖書、兩個布娃娃或者是天線寶寶的玩偶—如果你的孩子是天線寶寶的超級Fans,這一招就更靈了。你給他看當娃娃甲不給娃娃乙玩玩具時,娃娃乙很難過,但是當娃娃甲和娃娃乙一起玩,或者兩個娃娃交換玩具的時候,大家都很開心。日子久了,“大家一起玩更開心”的觀念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了。 頭疼問題2 我女兒在看書的時候總是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   老師的魔法   ●選對時間很重要。孩子情緒的好壞對於她的注意力影響很大,所以應該選擇在她心緒最平靜時進行閱讀,比如午睡起來以後或者晚上臨睡前。如果你剛把她從幼稚園接回家就希望她能夠安安靜靜看一本書,以便爲你爭取出準備晚餐的時間的話,那是肯定不可能的。   ●使閱讀變得有趣。就像我們喜歡看真實生動的電視劇一樣,孩子們也喜歡那些真實可感的故事。所以如果你僅僅是讓她自己坐在那裏看書的話,她肯定會覺得乏味。而如果你能夠記住故事情節,然後通過你們之間的語言把它講述出來,或者是通過捏著鼻子學小女孩、啞著嗓子裝老奶奶的技巧,都可以讓孩子覺得這是很有趣的事情。   ●選擇適合她的讀物。不要照搬那些網上搜索到的書單,你應該爲孩子篩選出真正適合她的一部分。好的兒童讀物的基本要求是,配圖精美、色彩明快、內容有趣,在此基礎上,你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愛好和認知水平,給她提供那些對她來說既不會太艱深也不會太幼稚的讀物。   頭疼問題3 我的孩子永遠是“我現在就要……”怎麽能讓他更有耐心?   老師的魔法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個辦法適合兩三歲的孩子,因爲在這個年齡段裏,他們的注意力範圍是有限的,這一點可以爲我們所利用。一個兩歲的孩子往往覺得自己要求的事情必須現在就去做,但是當你給他一個玩具、一塊餅乾或者唱一首他最喜歡的歌時,他就會把剛才刻不容緩的要求抛到九霄雲外。   ●幫助孩子感知時間。如果孩子到了三四歲,你就不可能輕易讓他忘記自己的要求了,你可以嘗試幫助他建立時間長度的概念。當你跟他說:“我們一個小時以後才能去公園”時,他並不能感知到底是多長時間,你可以把這段時間分解成幾個連續的段落:“洗衣機10分鐘以後才會停,媽媽需要再拿出10分鐘來晾衣服。然後我們用5分鐘走到車站,坐30分鐘的車就可以到公園了。”這樣他就會知道接下來的時間裏有多少事情需要做,他也就知道自己的期待什麽時候能得到滿足。你還可以通過畫條狀時間表的方式,讓他直觀地看到每件事情的時間長度。   ●幫助他打發等待時間。“等待”對孩子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應該讓他明白,不是他的每個要求都可以馬上如願。你要不停地強化:“對不起,寶寶,你必須等到明天才能去迪斯尼。”他就會慢慢接受這個事實。而當孩子等待的時刻終於到來的時候,你不要忘記誇讚他:“你耐心地等了這麽長時間,真棒!” 頭疼問題4 當我們說“該吃飯了,等會兒再玩兒”時,女兒總是大發脾氣。   老師的魔法:   ●要適當進行警告。由於學齡前的兒童時間觀念不強,所以需要我們在他們的小腦袋瓜裏放個計時器之類的東西。比如通過做一些遊戲:你和女兒一起在紙板上畫出連續的數位標記,然後告訴她這是吃飯時間的倒計時:“媽媽每分鐘指一個數位,等數位到零的時候,就該做什麽了?”“該吃飯了!”她接下茬的時候,就是感興趣的時候。   ●來點兒競爭。小孩子的好勝心都很強,他們喜歡參加並且贏得比賽,那麽爲我們就不妨來個將計就計,不時地給他們製造一些競爭氣氛。比如跟他說:“來,我數20下,看你能不能在我數完之前把玩具全部放到箱子裏,然後去衛生間洗乾淨小手到飯桌邊坐好。”   ●搞搞新花樣兒。很多時候,我們可以把生活變得多姿多彩,孩子也就樂在其中了。比如說,孩子不想關掉電視去洗澡,你可以引誘他說:“你能學大花貓的樣子爬到浴室麽?”或者“讓我們像青蛙一樣跳過去好不好?”最好每次都來點兒新鮮的,比如學大象、學鴨子,學小狗。    頭疼問題5 我的女兒在公共場合太黏人。   老師的魔法   ●笨鳥先飛。當幼稚園組織集體活動的時候,我們都會建議那些有害羞寶寶的家庭最好比別的家庭提前一些到達,這樣可以讓孩子有充裕的時間適應陌生環境。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到來之前,孩子很可能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小夥伴,不會再同時遭遇“人生”與“地不熟”的困境了。這一招同樣可以用在孩子參加其他社會活動的時候。   ●讓他集中注意力在某件事情上。你的孩子可能從下車開始就抱住你的腿不放,不要急著甩開他。你領他到他最喜歡的活動區域,然後你自己也參與進去,因爲當他看到你和他在一起的時候,他才可以安心地投入到玩耍當中。當你發現他已經和小朋友們打成一片之後,你再悄悄地退出。   ●不要強迫他。尊重孩子的情感和個性,如果強迫他投入到使他感到恐懼的環境中,只能愈發加重他的膽怯。所以,如果你觀察發現孩子確實是那種可以從旁觀當中獲得樂趣的人,那麽就讓他保持這種狀態吧。我們希望他和大家一起玩,也是爲了讓他快樂。 頭疼問題6 我讓孩子收拾好玩具和衣服的時候,他總是說:“我不會!”   老師的魔法   ●爲孩子創造便利環境。幼稚園專門訂做的那種兒童型的座椅、衣架和衣櫃會讓孩子感覺更自如,這是孩子在幼稚園比較勤快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家裏最好也能創造一個便於孩子使用的操作環境,比如把他的衣服放在衣櫃最下面的兩個抽屜,在衣帽架下方爲孩子釘一個很容易就能夠到的挂衣鈎,同時最好給他的夾克縫製一個比較大孔的扣袢。   ●讓收拾變得很有趣。我們並不是真的希望孩子能夠把家裏收拾乾淨,只是希望讓他從小養成好習慣,所以不妨把收拾房間當成一次遊戲。用不著昂貴的收納箱,完全可以用那些孩子喝空的奶粉桶當作容器,分別盛放他的小汽車、拼圖、卡片、膠泥,並且讓他爲每個桶畫一個小圖當作標誌。讓他把收拾玩具當作玩耍,他就很樂於參與了。   ●你收拾屋子的時候請哼著小曲。你應該讓孩子看到做家務是一件輕鬆快樂的事情,吹著口哨或者哼著小曲都可以,只要不是愁眉苦臉。   ●激勵措施。畫一個彩色的任務表,裏面填上他每天應該完成的任務,每當他完成一項就在上面粘一個卡通不乾膠貼畫。小孩子都是爭強好勝的完美主義者,他們會爲了爭取五彩斑斕而努力工作的。

小桃子分享--如何正確教養3~4歲兒童

2009年11月11日
公開
69

有些人稱3歲兒爲一種“完成期”,也有人稱之爲“所有的出發點”,其實兩種說法都包含著3歲兒的形態。 和1、2歲兒相較之下,3歲兒不管在哪一方面都已經開始成長。尤其是和混亂及粗暴的2歲兒互作比較的話,3歲兒可說是編制的完成期。同時,3歲兒也立足于人類文化性的出發點,他們透過文化認知,將所有最原始的本性隱藏起來;因此,3歲兒的成長可視爲一個階段分水嶺。對好動的2歲兒感到疲憊不堪的父母,可以從小孩到3歲後體會到安詳的感受了。 儘管3歲兒思考能力幼稚,但卻有靈敏而豐富的感情;在生活習慣上有著明顯的成長,而運動機能也已減少危險性。至於排泄方面,也不再那麽需要大人幫忙了。 在社會方面,3歲兒已有顯著的成長,交友的層面擴大,而遊戲的種類也更加活潑;另外,對他人的感情動向及表情也很敏感,當心情好的時候就會和別人保持和諧及友愛的關係。 不過3歲兒在夜晚時間比較難應付,假如這個時候由白天上班的父親來陪伴,情況可能好一些。 不感覺累時,3歲兒會活蹦亂跳地參與團體遊戲或獨自享受遊戲的樂趣,各種具有創造性的活動他都想試試看。在會話能力方面有進步,聽話及說話的態度也都非常認真,對指導及規則都樂於遵從,這時大人應多給予指導。而且,爲了博取小孩的信賴、尊敬和喜歡,大人要扮演著適當保護者的角色。 依照一般情形而言,3歲小孩有接受集體活動指導的必要,並且注意家庭以外的教育是否能爲小孩所接受。當然,小孩成長過程中,除了接受父母提供的各種新課題以外,大人有時也應該聽聽孩子的意見作爲參考。 1、敏感的情緒 感情中有一種最早萌芽的原始感情,我們稱之爲“情緒”,而幼兒的感情幾乎爲情緒所左右。嬰兒的情緒最初只有快樂和不快樂兩種,其後如樹分枝般地,2歲以後就有愛、得意、喜悅、憤怒、恐懼、厭惡等各種感情。 2歲兒的情緒大多是衝動性的,容易興奮、感情起伏大;和2歲兒相較之下,3歲兒情緒就穩定多了。此時,大人便可以發現孩子的感情非常豐富且敏銳。由此可知幼兒的情緒比其他語言、智慧發育得更早,他們對事物往往不加以理解而直接以感情直覺去判斷。所以與其對幼兒說教講道理,不如訴諸情感效果來得好。看見父母吵架,他們會在一旁哭泣;見母親與奶奶之間不和,也會安慰媽媽說“今天奶奶不在真好。” 還有,他們對成人之間親密的感情也會敏感地接受與反應。有一位母親說這樣說:“我在看一部三角關係的電影時,不知不覺爲劇中人物的命運而歎息流淚,想不到坐在一旁的3歲女兒也跟著掉眼淚,可真把我嚇了一跳呢!”3歲兒並不懂劇情,只是被母親的情緒感染,3歲兒就是這般的敏感。 如果雙親有困難,3歲幼兒會非常懂事,如需要幫忙他還會適時伸出援手。雙親高興,他們也很高興,甚至會說:“媽媽今天很開心!” 在這種情境下,雙親如果要管教幼兒或禁止他們做某種行爲時,只要以不愉快的感情去刺激他即可。不過說是容易,如果真正要做卻是相當難的。因爲每一位父母在命令幼兒時,自然而然都會變得嚴厲起來;而想禁止幼兒做某件事時,又會表現得猶豫不決、態度曖昧不明。 各種情緒當中“恐懼”對3歲兒最爲強烈。不曾見過的動物、黑夜或看不到雙親在身邊等。都會使他們感到恐懼。“忿怒”的情緒在2歲時達到頂點,到3歲則趨於緩和,所以3歲兒較少發脾氣。“嫉妒”的情緒多半由於弟妹分享父母的愛。3歲兒也較少啼器,因爲他已學會用哭以外的方式提出他的要求,所以哭鬧使父母心煩的情形也較少,他們已能體會雙親的心情了。 如果3歲兒若動輒發脾氣的話,雙親就得好好檢討。3歲兒在“愛”、“幽默”、“美”方面的情感變得十分豐富,由於情感會隨著成長而豐富,使經驗的累積變得穩定、多情,所以父母必須慎重處理。 2、愛的學習 當幼兒有了弟弟或妹妹時,他就要開始學習與弟妹分享雙親的愛,這對幼兒來說,是相當不容易做到的。對3歲小孩而言,學習分享這件事確實很困難。不過,能儘早讓他體會人生的無奈,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所助益的;否則等到他長大以後,這份獨佔的愛才突然被分割,以致心理上受到打擊。因此,始終讓幼兒認爲一切的愛集於自己一身,那對他而言才是真正的難過。若是這樣,幼兒將來上幼稚園會認爲園裏的老師、朋友都只屬於自己所有,反而會受到取笑或責難。所以即使有些困難,也該讓3歲的幼兒知道“愛是必須與他人分享的”。 愛雖被分割,但是在3歲幼兒的心靈中,另一種愛卻悄悄萌芽了,而這種新的愛將能改變他的情緒;因爲愛雖是一體卻有兩面,那就是“愛”與“被愛”。 過了3歲,幼兒開始尋找愛的物件。有些人對這種說法也許不以爲然,他們認爲孩子所需要的只是大人的疼愛;事實上,小孩出需要擁有愛的物件。 當然,他無法一開始就去愛家中所加入的嬰兒,起初會滿懷嫉妒,但是天天與嬰兒接觸,日子一久,愛就會慢慢滋長。同時,在這之前,先讓他經歷愛其他物件也很好。 這時孩子的生活中已經出現了一些小寵物,像布制玩偶、洋娃娃、甚至嬰兒時期的玩具等,不過他最中意的還是有生命的動物。 然而,像小鳥、金魚等反應不明顯的動物,並不適於幼兒飼養,而貓似乎也較適合老人趣味;所以具有活動及積極性等特色的狗,才是最理想、最討人喜歡的。 孩子喜歡狗,而狗也喜歡孩子,他們之間的關係很容易成爲一體。由這種經驗可知,幼兒渴望照顧與疼愛比自己弱小的動物,開始嘗試與被愛不同付出愛的喜悅。 尤其是備愛大人寵愛以及兄姊呵護的老麽,更需要愛的物件;此時並不需要特別珍貴的名犬,反而是弱小的狗最適當。 有些神經質的母親深怕飼養的小狗一旦發生意外,會使幼兒痛苦而不敢飼養動物;但是果真有這麽一天,相位那只小動物留給幼兒愛的經驗已足夠彌補悲傷。更何況這種失去所愛的痛苦,幼兒遲早都要面對的。 愛與被愛二者平衡,幼兒才能理解“愛”的真義。 3、教養方法 在育兒的生涯中,父母也許會陶醉在1歲兒的天真無邪裏,以爲這種樣子可以一直持續下去;一旦目睹2歲兒的反抗情緒才有所醒悟。正當他們耽心這種反抗不知要持續多久時,步入3歲的幼兒卻又表現出另一種溫柔的面貌,令他們著實大吃一驚! 3歲兒有著可以治癒父母“育兒恐懼症”的沈著;他很安定,卻自我意識漸漸增強,凡事請求的情形也不見了,已不需要信賴父母來消除心中的不安。 在語言能力方面較以前進步,大人說話的內容比較容易懂,能自我表現,與人相處的情形良好,對於父母的命令都能聽從。 當他給予大人幫忙時,最喜歡看見大人高興並給予肯定,因此3歲兒特別喜歡幫助人。 無論在家裏、在朋友中,他開始培養忍讓、等待等耐性。 人們一向認爲3歲是開始教養的年齡,這表示3歲兒已經到達開始需要管教的年齡;不過,也不能操之過急,必須確實、按部就班地引導他自動自發去做。父母若急於教育、要求太多,會使3歲兒變得被動且扼殺了他的獨立性。 目前幼稚教育的科學理論正逐漸被確立,教導幼兒只要依循科學的育兒方法必能收效: (1)因材施教 3歲的安安小時候不管做什麽事總是慢條斯理,經常被其他小朋友催著“快點、快點”,連父母對她的緩慢有時都會覺得不耐煩。但是有一天,幾個小孩同時幫媽媽做一件事情時,就她做得最徹底、最仔細,這使媽媽恍然大悟,原來她花那麽多時間不是沒有道理的,如果要她快,勢必做得不仔細。 而她這種個性並非媽媽教的,而是與生俱來的。 父母在管教子女時,必須配合他們的個性,也就是因材施教才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選擇合適的課題 把5歲小孩的課題硬塞給3歲的幼兒,然後對別人誇耀:“我的孩子已有5歲的水準了!”這樣一來勢必苦了孩子。況且,這種情形不可能長久維持下去,終有一天他會失去興趣,所以這並不是科學的指導方法。 視幼兒的發育情形,最初給他稍低水準的課題,等他達成後給予誇獎;然後再提高標準,但給予不能過於勉強,否則幼兒會喪失興趣。 當然幼兒在完成課題時,千萬別忘了誇獎他,這是促進他學習的原動力。 (3)明確定出範本及目標 教導孩子時可先讓幼兒看範本,再告訴他:“在外面遇到認識的人要打招呼說:‘您好’”並示範給他看、讓他模仿,有不當之處立刻加以糾正。 不過,只教他形式,而不告訴他爲什麽要這樣做,即使他照做了,也缺乏打招呼的誠意。因此大人還得讓他瞭解打招呼的意義是“表示你遇見對方心裏高興,如果你不跟對方打招呼,他會以爲你討厭他。”幼兒懂得這些道理以後,跟別人打招呼時就會面帶微笑。面對3歲兒的微笑,任何人都會打從心底感到愉快,這樣就達到打招呼的目的了。 (4)機會教育 一次家中來了訪客,3歲的冰冰很興奮,但又無法加入大人的談話,於是他煩燥地在客廳裏鑽來鑽去,最後把一壺熱茶打翻,手也燙傷了。 從那次慘痛的經驗裏他學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有客人的時候,小孩必須在自己的房間裏玩或看畫冊。許多事情都可讓幼兒得到機會教育,所以不管結果是好是壞,都應該讓幼兒想想“爲什麽會這樣”“應該怎樣做才對”。 (5)承認他的心理狀態並加以勉勵 凡是眼睛所看得到的,都容易成爲你教導幼兒的題材,但是孩子的心理狀態卻常被大人所忽視。善解人意、忍人所不能忍的美德,在3歲兒身上經常可見。但是大人往往忽視而不加以適時的嘉獎或鼓勵。一位每次到超級市場就吵著要吃霜淇淋的孩子,某次跟媽媽去購物時,媽媽事先和他約定不能買霜淇淋,於是他拼命地忍耐;媽媽知道他一直在忍耐,便適時地誇獎他說:“你忍耐得很好哦!”小孩聽了也很高興地回答:“媽媽怎麽會知道?”由此可見因爲他的忍耐受到肯定,使他得到一種滿足感。 (6)教養必須徹底 有些父母管教子女都只有三分鐘熱情,想到時就說:“睡覺前要說晚安”、“吃飯時間要把電視關掉”,但講過之後自己也忘了;等到突然再想起時,才急急地訓示或加以責備,這就是他對子女的教養不夠徹底,小孩往往也不知道自己何時會被斥責而感到不安。西德的科學家曾經用貓作實驗,不定時給貓不同的食物,結果那些貓都顯得非常恐懼不安。 所以教養小孩不能隨興而行,一定要配合小孩的成長狀況立下長遠的計劃,按部就班地給予適當的課題與教導。

分享--讓孩子快樂又自信的祕密

2009年11月06日
公開
51

分享給大家一個鼓勵孩子正向思考的小故事 放學了。 回家的途中,小鐵不停地踢著地上的保特瓶, 心想:「今天真是倒楣,一早就被媽媽罵,到了學校才發現作業沒帶,數學考不及格,體育課時又沒打到球……唉!為什麼我的運氣總是這麼差?」 就在這個時候,小鐵看到路旁有一塊長相十分奇怪的大石頭。 當小鐵停下來注視著這顆石頭時,一個圓滾滾的紫色小精靈突然咻地蹦了出來! 「嘿嘿嘿,你真的想知道答案嗎?」 這個可愛小精靈轉動著水汪汪的大眼俏皮地問.。 小鐵被小精靈嚇了一大跳,以為自己看錯了。 他揉了揉眼睛,確定小精靈是真的, 趕緊定定神反問小精靈: 「你真的可以告訴我,為什麼我的運氣總是那麼不好嗎?」 「當然可以。」小精靈點點頭,並拿出一副有著精緻魔法符號的小眼鏡說: 「這是一副神奇的魔法眼鏡,只要你戴上它,嘿嘿嘿……你就可以發現『好運氣與壞運氣』的祕密了…… 記得喔,我只借你兩個月喔,兩個月後,我會向你拿回神奇眼鏡!」說完,小精靈一溜煙地消失了. 第二天一早,小鐵將魔法眼鏡放在書包,迫不及待地上學去。 走著走著,他看到同學小莓就在他的前方。 小莓可說是班上最倒楣的人了,她不但常掉東西,也經常被同學欺負, 連小鳥都會大便在她的頭上,所以在班上她有一個「倒楣王」的綽號。 「嗯,讓我來看看小莓壞運氣的祕密是……」 小鐵快速地戴上魔法眼鏡,望向小莓。 「天啊!小莓的頭上,怎麼出現了好多大大小小的叉叉?」小鐵不禁驚呼。 這些叉叉影像像煙霧一樣,不斷從小莓頭上冒出來。 再仔細一看,小鐵發現, 這些叉叉上面都有不同的字,像是「我真笨」、「我好倒楣」、「我怎麼都不會」……等。 更慘的是, 小鐵看到許多一樣帶著叉叉的人事物像被強力吸鐵吸引般,快速地吸向小莓。 就在小鐵感到驚訝時,俏皮小精靈的聲音輕輕地在小鐵耳邊響起。 「你看,小莓平常都想著不好的事,所以就會出現這麼多的叉叉。而這些叉叉又會吸引更多的叉叉,像是『被誤會』、『跌倒』、『錯誤』等,都吸到小莓的身上去了。」 「原來,這是一副可以看到別人內心想法的眼鏡!」聽了小精靈的解釋,小鐵十分興奮,也很好奇,為什麼小精靈要送他這一副魔法眼鏡呢? 這跟好運氣或壞運氣有什麼關係呢? 「這個嘛.……你繼續看下去就知道了。」小精靈故意賣個關子。 這時,有人拍拍小鐵的肩膀。小鐵一轉頭,看到了小聰。 小聰是班上的全能王,他功課好、體育好,連小鐵最喜歡的小愛都喜歡他…… 「我一定要看看小聰為什麼這麼好運?」 小鐵用力的看向小聰,發現小聰頭上都是好大的圓圈, 上面寫著「我喜歡讀書」、「我很棒」、「我做得到」、「我可以」。 哇!好多有著「好運」、「順利」、「成功」圈圈影像的人事物向著他飛奔,集中到小聰的身上。 看到這兒,小鐵心中靈光一閃, 原來「同學心裡想什麼,好像就會得到什麼」, 他發現,小莓、小夫和小聰想著什麼,就會吸引相同的事情到身上。 原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顆強力小磁鐵。我們的運氣,都是我們心裏想出來的。 只要我們想的是美好的事,也會吸引好的運氣;如果我們想的是不好的事,不好的事也會來找我們。

文章分享--給孩子機會

2009年11月02日
公開
57

給孩子機會 作者:盧桂櫻 張媽媽的女兒小學還沒畢業,小小年紀卻已具備了許多現人應有的特質:如樂於助人、積極主動、有領導能力、遇事則腦筋動得快、點子也多…許多人問張媽媽:「孩子這麼能幹,可有什麼訣竅呢?」張媽媽只是笑一笑輕鬆地說,父母不要太能幹,孩子就會比較能幹。她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把機會留給孩子,她並舉了一些例子說: 在女兒很小的時候,帶她到別人家作客,孩子問媽媽可不可以吃桌上的糖,張媽媽既未答應也不拒絶,只是告訴孩子,自己去向主人開口說。 稍大以後,偶爾張媽媽晚上有事要出門,便先問問女兒,媽媽不在的這兩個鐘頭內,你打算做什麼呢?(她並未安排孩子讓她做什麼)孩子會說,我要畫圖,打電動玩具,寫音樂班作業,給表姐打電話…等。媽媽便和悅地對女兒說:「好,那媽媽等著回來欣賞的你的成果哦!」回來後,如果孩子完成了大部份,她便不忘摟一摟親親孩子,給孩子一些激賞與信任的表示。 上小學後有一天早晨,張媽媽看天色陰暗,提醒女兒恐怕會下雨,記得帶雨具,女兒卻嫌麻煩不想帶,媽媽也沒有勉強她,到了下午果然下起大雨來。要不要為她送雨衣去呢?張媽媽想了想,決定不要。放學後,孩子果然淋濕了回來,媽媽並未責備嘮叨她,只是叫她先洗個澡把身體弄乾暖了再說,再然問她:「下雨了又沒穿雨衣回來,很著急吧!」女兒說:「嗯,我原來在走廊等,一直沒看到媽媽來,心想晚上功課多,再等下去不是辦法,也想過和同路的同學共傘,又覺得自己住得最近,所以把機會讓給較遠的人,最後我就用書包頂著頭跑回來了。」你看!只因張媽媽未代勞,孩子竟可有那麼多思考該如何解決問題的機會! 父母這樣「不能幹」是不負責任,都不必管孩子了嗎?不是的。每一次張媽媽都會用心設計過,在沒有安全顧慮下,把機會盡量給孩子。像出外旅行該帶什麼,這個月家用不夠了該怎麼辦,都讓孩子一起參與、幫忙想辦法,希望孩子能透過做決定、選擇、甚至犯錯中,去學習生活的本事,父母只要信任、寬容地在旁邊陪著就行了! 「給孩子機會」只是一個原則,執行的方法要父母親因材施教、用心設計,這中間還要依不同孩子、不同年齡而有不同的應對方式,越早給孩子機會,他便發展的越好!

侯文詠:不要讓孩子的快樂輸在起跑點上

2009年10月28日
公開
58

侯文詠:「若養育小孩過程能重來一次,希望自己能早一點明白『陪伴』跟『玩』的重要性,人家都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我倒認為孩子的快樂不要輸在起跑點上才對。」 侯文詠:不要幫孩子做決定 雖然從小拿第一名,成為醫生,又是知名作家和電視製作人,不過侯文詠從不拿自己當標準來要求孩子。「這是個變動的時代,現在成績好不代表以後就有成就,我覺得對這個世代的小孩而言最重要的,是培養他『連結』別人的能力。」 侯文詠:我們為人父母可以影響孩子、給他洗腦,但不能替他做決定。 侯文詠有兩個兒子,一個18歲,一個15歲,大兒子比較浪漫,很會聊天;小兒子就很酷,長得很帥,講話很直接、有時甚至有點尖銳。雙子座的侯文詠笑說,「其實我也有這兩種個性。」面對已經長大的兒子,侯文詠不敢自認是一個好爸爸,「但我確實花了時間和心血陪伴他們,生活重心也因為他們而有所調整。」 學習「連結」 面對全球競爭 「乖乖聽話」可說是大部分父母對孩子的基本要求,然而侯文詠卻反而希望孩子不要「乖」。他認為,在這個變動的時代,應該在乎的是孩子的身體健康、良善的品格,還有去跟別人連結的能力。 侯文詠解釋,「今後是一個全球化競爭的年代,你不必是最聰明的人,但是你可以找到最厲害、最聰明的人來幫你做事,這個就是我所謂跟世界、跟其他人連結的能力。要能用語言好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而且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了解別人,這個人在想什麼、他有什麼企圖、他有什麼慾望。這些能力聽起來很抽象,卻是面對未來的關鍵。」 由於很注重這樣與人連結的能力,侯文詠不贊成讓小孩玩電動玩具,「因為在電玩中,你被人家KO擊倒了不會痛,殺死敵人也沒有感覺。但如果是真的打籃球,你就可以感受到別人和自己的情緒。」 他強調,健康、品格和連結,構成了一個人最基本的能力;至於專業,則要看孩子的興趣。「我相信只要前面的基礎打得好,孩子找到喜歡做的事情,自然就會做得很好。」萬一沒辦法做得很好,侯文詠則勸父母們要想開一點,「他如果沒有能力,就不要硬逼他去做,那麼他就會很痛苦。孩子最幸福的是可以做他喜歡、又能夠勝任愉快的事情。」 勇於「選擇」 開心承擔結果 在陪伴、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侯文詠花最多時間的,就是和他們討論「選擇」。「我會讓他們知道有很多條路可以走,和他們一起分析、討論不同的選擇可能會怎麼樣,讓他們自己決定,而且讓他們知道,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侯文詠的大兒子今年高中畢業正等著當兵,小兒子國中畢業,現在在美國念高中。侯文詠並不諱言,他們基測、學測都沒考好,但孩子們自認盡力,因此他並沒有責罵,而是和他們討論其他選擇。 像是大兒子可以去念他沒那麼喜歡的學系,也可以去當兵,當完兵後要重考或出國唸書都可以;小兒子也可以選擇重考,但他卻決定要隻身到美國念高中。10幾歲的孩子獨自一人在國外求學,父母當然擔心,尤其媽媽更是難捨寶貝兒子,但是侯文詠對太太說,「我們為人父母可以影響孩子、給他洗腦,但不能替他做決定。」 「只要兒子跟我說:『爸,這是我的決定。』我就會閉嘴不說了。」像出國念書,其實侯文詠以前就曾和孩子們討論過這個可能性,但這回卻是小兒子自己提出來的,「他現在在美國適應得很好,過得比國中開心多了。」 養孩子像養植物,「我也希望植物長得好啊,但我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一天看五、六次,太常澆水、施肥,植物死得更快!」 暢談「錯誤」 找出癥結所在 侯文詠不希望孩子「乖」,其實還有另一個思考,「孩子犯錯,正是學習的開始。」因此只要兒子做錯了事,侯文詠就會拿出「囉唆」和「不怕麻煩」兩招。「我兒子說,媽媽生氣像是狂風暴雨,爸爸則是綿綿細雨。」舉個例子,小兒子愛打籃球,常常耽誤了回家的時間,「但是他遲到半個小時,就要聽我講一個小時,久而久之他發現這樣很不划算,就會自己注意時間。」 在這一個小時的囉唆過程中,沒有爸爸的生氣責罵或大道理訓示,而是父子一起分析和釐清晚歸的原因,並討論怎麼做可以不遲到。例如約定11點到家,兒子卻11點30分才進門,侯文詠會問,「你什麼時候知道自己可能會遲到?」兒子回答,「10點半。」侯文詠又問,「那你那時候為什麼不馬上走?」「球賽很精采、我很想看,我想我可以用跑的去搭捷運,這樣就可以趕得上時間。」侯文詠再問,「那你後來有跑嗎?」兒子也很老實的說,「因為晚太久了,我想跑也來不及了,所以就沒有跑。」 令人驚訝的是,這樣的對話不僅一、兩次,而是已經持續了好幾年,讓人不得不佩服侯文詠的耐力和磨功驚人,「我老婆個性比較急,一天要念孩子19件事情,小孩子記都記不起來了,怎麼可能聽話?我跟老婆商量,選出最重要的三件事情,給我五年的時間來解決。」 侯文詠認為事情要聚焦才能夠有效解決,而守時又是他個人很重視的原則,因此願意花很多的時間來和孩子一起面對處理。「兩、三年下來,他們進步很多,現在已經不會遲到得太誇張了。而且從這個討論的過程中,他們知道不需要用說謊來掩飾過錯,而是可以大家坐下來好好講。孩子願意談,就很好了!」 不當孝子 最愛找麻煩 許多父母可能會選擇其他更有「效率」的方法來解決孩子的問題,像是處罰、甚至體罰,但侯文詠比喻養孩子像養植物,要讓他自己成長,偶爾除除草、澆澆水,有需要的時候施一點肥料,「我也希望植物長得好啊,但我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一天看五、六次,太常澆水、施肥,植物死得更快!」 對現代父母多成為「孝子」「孝女」,侯文詠搖搖頭說,「就像養植物一樣,你幫小孩做什麼都沒有用,做得越多、做得越好,他們不會的越多。」他強調,「小孩要讓他越麻煩越好。而且要在他們現在還有很多時間的時候,幫他們找麻煩。」他舉例,有一次兒子掉了悠遊卡,媽媽氣著叨念去重辦很麻煩,但侯文詠要求兒子自己想辦法處理。經歷了詢問、拿零用錢繳保證金、重新辦卡的過程,兒子不僅直呼「好麻煩」,之後除了隨時留意自己的悠遊卡,還會提醒別人,「悠遊卡掉了要重辦很累的!」 快樂「陪玩」 才是幸福時光 其實侯文詠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放得開,「做父母是要一直學習的,只是以前都沒有人告訴我們。」他坦承,剛為人父的時候,曾經胸懷大志的認為除了「做之父」,還要「做之師」,因此兒子上小學時就要他們讀一些自己認為很棒的歷史故事書,沒想到強迫學習的結果卻是讓孩子排斥、抗拒。「這時我才警覺到,如果不好玩,哪怕是再好的東西,孩子都沒有辦法接受。」 從此,他將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除了是敎育和教導的父親,也是孩子的玩伴。「其實這個玩是隨時隨地的,不見得一定要去哪裡玩,最重要的是玩的氣氛。」侯文詠開始把孩子當自己的朋友,也讓自己當孩子的朋友,「原本我以為這個想法已經夠卑微了,沒想到有一次證嚴法師竟然跟我說,『此時此刻,你就只要好好地相處。』」 侯文詠至今才慢慢體認到,自己不可能做孩子一輩子的朋友,「小孩成長很快,你能陪他們的時間有限,很快的,你的影響力就比不過他同學的一句話。現在能夠好好陪著他,跟他玩,這樣就夠了。」而這個領悟來自侯文詠寫作新書《沒有神的所在》時,所參考的《金瓶梅》中的一句話,「養兒無須屙金溺銀,只需見景生情。」意思為,養兒育女需要的不是金錢,而是在他需要的時候陪伴他。 對於兩個兒子都即將離家,侯文詠心中還是有那麼一點點不捨,「雖然我們家中永遠吵鬧,但回想起來,那都是最幸福的時光。」而若養育小孩的過程可以重來一次,他希望自己早一點明白「陪伴」和「玩」的重要性,「人家都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我倒認為是快樂不要輸在起跑點上才對。」

文章內的小標題是:硬性移植,容易水土不服

2009年10月15日
公開
49

文自--Ashley•艾胥黎愛說話--部落 昨晚陪著孩子們點心宵夜,翻了翻「親子天下」雜誌(10月號), 李坤珊女士在「家有學前兒」專欄:《教養幼兒•從了解與接納開始》一文中的某個舉例, 讓我急急想打字放在網誌上與大家分享(找不到網路文字版)! 文章內的小標題是:硬性移植,容易水土不服 幾年前,我受邀到台北學生的一家蒙特梭利幼兒園裡,看她們的教學現場。 有一個四歲的小孩,跳到工作檯上,不肯下來。 那個班上的一位老師,慢慢地走到櫃子旁,輕聲細語的一直對孩子說:「請你下來,這樣好危險。」 那個孩子,一定是聽慣了這樣的「勸導」,充耳不聞,也置之不理。 事後,我問那位老師為什麼她會這樣處理? 她回答說:「我想尊重小孩。」進一步的,她問我:「老師,要是你,你會如何處理呢?」, 我半開玩笑著說:「對那個孩子來說,引導過一次後,還不聽,我會像老鷹一樣,一把把他抓下來,因為他可能有生命危險。」 好了,這是10月號親子天下,我最喜歡最心有戚戚的一段; 之前快速瀏覽封面主題與目錄後,雜誌被我放在書房一陣子(因為【網路小孩】這個主題對我有些遙遠:p), 但是在認真閱讀了李坤珊女士這篇文章,又讓我熱血沸騰; 如果你在這篇文章:【喃喃】不要一開始就想成為朋友,對於某些育兒的恩威並濟有些蛛絲馬跡的想法, 非常推薦閱讀這期親子天下的第90,91,92,93四個頁面, 我相信,你也會跟我一樣,引頸期待這個新專欄的繼續! 在育兒路上,我們除了要端穩住:「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美好」這樣的觀點與自我悅納, 更要提醒,身為父母千萬別往「理盲而濫情」的陋巷鑽, 尊重與放縱, 是限制還是保護, 是壓抑還是自律, 該放手還是抓緊(或者別去盲從放手,看好成熟的時間點再放), 除了育兒參考書,除了育兒偶像, 我們都得真正經過反芻與思考,聽聽自己的聲音,下最好的判斷! 不諱言說,其實我們還不真正熟悉這個非本土的根「尊重小孩」的內涵。 這個不熟悉,可能讓我們在執行五花八門的、那些進口的、宣稱重要的教養撇步時,驚慌失措。 這個不熟悉,也可能讓我們就以自己所熟悉的操作方式,硬套在新觀念上,甚至導致了隨意斷句般的文化移植。 父母如果不能尊重自己的判斷, 隨意被所謂的「育兒聖經」或「育兒精品」或「育兒典範」哄抬牽著鼻子走, 那怎麼能真正去尊重孩子,對孩子真正有益呢? 請你先了解自己,先了解自己將如何演繹/揣摩父母這個角色, 然後你才有可能沉心靜氣去「了解孩子」, 了解孩子,才有可能「用對方式去(真正)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到底是個圓,還是方,還是無法以尋常形塑定論。 理明又合宜的尊重不簡單,最容易的是盲從與錯置尊重, 父母是低頭的麥穗, 而低頭不是對孩子容忍放任,是先看清自己,才能成就孩子的飽滿,真正的親子互重。

八種讚美絕招 讓孩子更棒�沈蔚穎著

2009年09月01日
公開
49

八種讚美絕招 讓孩子更棒�沈蔚穎著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別人肯定,小孩子也不例外,所以表揚和讚美是教育孩 子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孩子還沒有學會正確的行為規範之前,需要用「讚美」 作為行動準則,因此,家長若想要孩子按照一定的行為方式去做,就必須肯定孩 子積極的一面,鼓勵他繼續往好的方面發展。然而,「讚美」需要有技巧,若方 式不當,可能會適得其反,就讓幼教專家告訴父母們八大「讚美」絕招。 第一招 抓住重點 表揚孩子,不要只注意到孩子成功的那一小部分,也應著重在孩子不怕困難的決 心和認真態度,特別應該讚美孩子最努力的地方。例如:孩子在幼稚園畫好了一 幅畫,一開始他可能不太會畫,於是他畫了又擦,擦了又畫,雖然時間花得比別 的孩子多,但終於還是畫好了。這時候做家長的,一定要對孩子有所鼓勵,表揚 他有始有終及求進步的學習態度,孩子在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之餘,就能建立 努力就能克服困難的信心。 第二招 讚美要具體 家長應特別強調孩子令人滿意的具體行為,讚美得愈具體,孩子對哪些是好行為 就愈清楚,愈容易了解何為努力的方向。比如,如果家長說:「你今天真乖。」 孩子往往不明白大人所說的「乖」是指什麼。這時候爸爸媽媽可以這樣說:「你 今天早上按時起床,上幼稚園沒有遲到,又幫陳老師收拾小朋友玩的玩具,所以 你是一個乖孩子。」用這種方法來肯定孩子守時和助人為樂的好習慣。 第三招 讚美要及時 如果孩子做了某一件好事,家長就應立即讚美,不要拖延,否則,時間過長,孩 子就會淡忘讚美,更不能強化好的行為。 第四招 確立表揚目標 讚美孩子的進步,首先要確立一個目標。比如,家長的目標是要求孩子玩耍後, 自己收拾好玩具;儘管孩子從來不這麼做,你仍然要堅持不懈地重複此一要求, 如果有一次,他把一個玩具放在玩具盒裏,表揚的時機就來了。 「你把娃娃放進了玩具盒裏,真不錯,媽媽幫你把別的玩具收起來好嗎?」又如, 你跟別人說話時,孩子總愛打岔亂嚷,希望你不要忽視他,但是如果突然有一次, 孩子開始靜靜聽你和別人說話,你應該停下來讚美他:「真乖。」然後再繼續講 話,隔久一點之後,可以再表揚他一次,這樣孩子就學會了等待。當目標達到時, 一種新行為完全建立起來,這時仍要視情況給予表揚及讚美。 第五招 不同年齡讚美方式有異 對年齡很小的孩子,在口頭讚美的同時,最好可以給他一個吻、一次擁抱或者其 他的身體接觸;而對大一點的孩子,表揚的方式則可以含蓄一些,父母可以寫一 些小紙條夾在他的書裏,或心領神會地向他眨眼睛,或豎起大拇指表示自己已經 注意到他的好表現。總之,家長應不斷地嘗試,留意哪一種讚美方式,對自己的 孩子最有鼓勵作用。 第六招 慷慨給予讚美 父母們千萬不要吝嗇你的讚美,尤其是對年齡小的孩子。如果你用成人的眼光去 看待孩子的行為,當然會覺得沒有幾件事是值得表揚的,但其實,年齡小的孩子 能做好一些「簡單」的事,已經很不容易了,而良好的習慣和好成績,就是由這 些「簡單」的行為累積而成。父母若能慷慨地給予讚美,孩子的表現將隨著年齡 的增長而更棒。 第七招 讚美時不忘提出新要求 在讚美的同時提出新要求,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小朋友拿著他新創 作的一幅作品給你看時,在表揚他努力的同時,聰明的父母也別忘了提醒孩子: 「如果你把用過的畫畫工具自己收拾好,那就更棒了」。 第八招 把握讚美時的感情濃度 讚美時,爸爸媽媽的感情流露要「冷熱」適宜。有些家長在孩子稍微有點進步時 就欣喜若狂,讚不絕口,久而久之,必然讓孩子產生驕傲心態;還有的家長儘管 已看到孩子有很大的進步,但為了防止孩子驕傲,他們會按捺住內心的喜悅,在 語言、行動上顯得冷淡,經常這樣的話,必然會挫傷孩子的進取心。正確的方法 是:在讚美孩子時,儘量做到「冷熱」適度;有時對孩子輕輕的一個微笑,會勝 過許多讚美之詞。 讚美及表揚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方法,在表揚孩子時,大人一般都要態度熱情,表 情親切,孩子自然會感到很高興,很興奮,這種體驗可以加深對成功本身意義的 認識,並且願意在以後繼續這樣做。當你想要表揚你的孩子時,不妨試一試以上 的絕招,或許會給你和孩子帶來一份意想不到的快樂。 4種不恰當的讚美 ★不要隨便讚美 有的爸爸媽媽在寶寶每做對一件事,或每回答對一個問題時,就會用「真乖」、「真 好」、「真聰明」之類的話來鼓勵孩子,但過於頻繁的讚美,只會讓孩子失去新鮮 感,反而沒有鼓勵的作用,還將讓孩子產生「不讚美就不去做」的錯誤意識。再 者,無節制的讚美,往往是滋生虛榮、自負、驕傲心理的溫床。 ★不要和別的孩子比較 有的家長喜歡對孩子說「你比××好」、「××不如你」,這種做法同樣不可取。每個 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不比較別人的長處,只比別人短處的情況下,只 會讓孩子變得盲目和過於自信,形成自以為是、驕傲、瞧不起別人等心理。 ★勿用物質當作表揚 家長若要以物質來獎勵孩子須慎重,一般情況下,僅對孩子口頭表揚就夠了,但 如果孩子的表現特別,偶爾可以給予一些特別的獎勵,但切記,過多的物質獎勵 容易成為孩子滿足物欲的管道。 ★別當面誇孩子聰明 家長若想激勵孩子在學校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最好的辦法是不要誇獎他們聰 明,而是讚美和鼓勵他們刻苦努力學習。那些經常被稱讚聰明的孩子,往往把分 數看成自己的聰明所得,將分數高低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一遇挫折就容易灰心, 且不願意選擇新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而那些被誇獎努力和刻苦的孩子,則會 更願意努力提高學習成績。

轉貼--被溺愛兒童症候群

2009年07月02日
公開
47

有一種病毒, 正在全球各個角落肆虐,對著孩子們發動攻擊。如果你是個非常疼愛孩子的父母,小心了! 這個病毒的感染源不在空氣中,被感染也不會發燒、嘔吐,但日子一久,孩子可能出現七大負面人格特徵:驕傲、憤怒、妒嫉、懶散、暴食厭食、陷溺、貪婪,從而影響一輩子的競爭力。 現象:千禧之子常見被溺愛兒童症候群 這個病毒帶來的症狀,名叫「被溺愛兒童症候群」(Pampered Child Syndrome),感染源只附著在父母身上,在一九八○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們,發病率尤高。這已成為二○○○年以來全球兒童教育界最憂心的現象。 卡拉(Carla Wagner),十七歲,美國佛羅里達州學生。這一天,她用美國運通金卡消費了一杯龍舌蘭,酒後,她駕著Audi A4揚長而去,撞到了一位女學生。當法院打算以酒醉駕車以及傷害的罪名起訴她時,她的父母問法官:「那麼,卡拉今年夏天是不是還可以像往年一樣到巴黎度過夏天?」 這是二○○一年八月,美國《時代》雜誌封面故事「Power Struggle, who's in charge here?」裡的真實案例,該主題係探討美國小孩被溺愛及父母企圖扭轉這個風氣的情況。 二○○五年十月,英國《泰晤士報》也刊出一篇專文:「如何終結被溺愛兒童症候群?」(How to end spoilt brat syndrome?),文中提到一個案例: 「她,只有十三歲,已經有了第一次性經驗,用違禁藥品,自殺過一次,每次離家出走都要好幾天才回去。」你可能會認為,這個少女成長於暴力家庭,事實不然,她的父母受良好的高等教育,總是細心呵護,給她一切她所要的,讓她成為家中的「老大」! 這個女孩,正遭受「被溺愛兒童症候群」的侵襲! 調查:三分之二父母承認孩子被寵壞 不止英、美國,這股病毒也入侵了台灣。阿文(化名,編按: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兒童及少年未受適當之養育或照顧時,媒體不得報導該兒童及少年之姓名),基隆某國中三年級學生。 國小時,他很聰明,父母極度寵愛。一次他欺負同學,老師請父母來學校。他的父親,從BMW座車下來,就怒氣沖沖直奔找導師,母親則穿著水藍色碎鑽小禮服,隨後跟來。父親劈頭說:「我的兒子,我很了解!」母親再說:「我家阿文很乖,一定是有人激怒他,才會欺負人。」阿文就這樣一直被護著進入國中。 國一時,阿文的學習狀況有了變化。數學老師發現他連簡單的運算都不會,請父母來校了解狀況,導師說:「也許他要去檢定一下智力……」話還沒完,阿文父親拍桌:「你腦袋才有問題!」 升上國二,父母這時才意識事態越來越嚴重。父母決定帶他去鑑定。鑑定結果出爐,醫生說:「阿文是抗拒學習,而且懶惰,造成智力退化。」夫妻倆回想著過去一味稱讚阿文的結果,竟讓兒子變成這樣,兩人愣在原地,久久不能言語。 過去,人們總高唱「給孩子的愛永遠不嫌多」。但如今,過多的愛、不當的愛,卻讓孩子們失去競爭力,甚至產生負向性格。 以下六個數據,分別來自二○○一年哈佛大學的研究、二○○一年CNN及《時代》雜誌聯合進行的民調、二○○二年美國非營利公共意見研究團體Public Agenda的調查: 一、八○%的人,都認為今天的孩子比十年或十五年前被寵壞了。 二、三分之二的父母承認自己的孩子被寵壞了。 三、七五%的人認為,現在小孩比以前做更少的家事。 四、只有九%的成人認為,他們在公共場所看到的孩子「對成人有所尊重」。 五、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師,因為「無法忍受」學生的行為,認真的考慮離開教職,或他們知道有人因此離職。 六、也是最驚人的數據,一九八四年時,孩童可以影響父母達五百億美元的消費。到了二○○一年,這個數字達到三千億美元。更進一步推論,父母給孩子的物質享受,比上一個世代整整成長了五倍!(編按:這段期間兒童人口數僅成長一五%) 這些數據共同指出一個現象:孩子對父母的控制權越來越大,但其被寵壞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五倍的愛,五倍的物質,孩子消化得了嗎? 病源:嬰兒潮後期出生的父母易溺愛子女 兒童心理學先驅、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金德倫(Dan Kindlon),以美國九所學校逾千戶家庭為樣本,研究四至十九歲兒童行為與父母教養方式後,提出一份報告。 該報告指出,嬰兒潮後期陸續誕生(一九五五至一九七九年)的父母,很容易變成溺愛的父母,他將其稱為「溺愛世代」。原因有三:一、他們在物質上比上一代富裕;二、孩子生得少;三、他們揚棄權威的教養方式。 在溺愛世代的家庭,美國的平均孩子數目已從四個變為兩個;台灣每個家庭孩子數則僅一.一八人,他們的孩子享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與愛。而這一代的父母,過去都被權威方式管教,因此他們質疑權威,如今他們選擇與兒女做朋友、採取寬鬆的教養方式。 這群溺愛世代生下的孩子們(一九八○年以後出生),被稱為「千禧之子」(Millennials),被譽為「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代」,因為他們擁有最豐富的資源。 根據統計:這群孩子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房間裡有個人電腦、三成兒童及五成青少年房間裡有電話。他們讓父母或爺爺奶奶帶著到全世界旅行,而且以前屬於大人的活動──出外用餐,現在變成全家人的事;有九○%的父親會進產房看孩子誕生。隨著家庭的收入越多,他們到倫敦聽大笨鐘鐘聲、到巴黎塞納河乘船、到威尼斯聖馬可廣場餵鴿子的機會就越高。 癥結:民主與溺愛,一線之隔 千禧之子,是歷史上得到父母最高注意力的兒童,然而,越多的愛,越多的物質,卻出現越來越嚴重的副作用。 根據教育理論,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類型(見右圖,民主、權威、溺愛、忽視),此分類係根據父母付出的「溫暖、支持」,與「指導、要求」程度而有所區別。 其中,「民主型」父母,是最佳管教方式,他們既給孩子充分的「溫暖、支持」,又給予適當的「指導、要求」,孩子因而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與尊重,同時發展出高度的自我接納與個人控制。 但一不小心,「民主型」可能就會變成「溺愛型」父母,兩者常常只是一線之隔。輔大兒童與家庭學所副教授陳富美指出,若只是一味給予「溫暖、支持」,卻未給予「適當的指導、要求」,賦予過度的自由,將變成溺愛型父母,孩子無法制止本身負向、不合理的行為,自我接納能力也低。 而溺愛型父母又可再分為兩類:放任,或過度保護。前者沒有為孩子設定規則,接受孩子所有的欲望和行為。後者則主動代替孩子解決問題,沒有提供孩子嘗試錯誤的機會。 台北現場:怕廁所不乾淨,菲傭陪伴上學 鏡頭轉到台北的大安社區。八歲的Angela(化名),頭髮整齊的程度如同一把利劍削過。她的父母常常出國,收入屬中上程度,但因她是獨生女,從小備受寵愛。 平常她的打扮都是配套好的,花色蘇格蘭裙,肯定搭配相稱的素色上衣,襪子樣式絕不會搶走上衣的風采,腳踩的是ELLE童鞋,連包包款式、該斜背、側背,都有講究。她的人生被父母安排得十分完善,連上廁所這件事也不例外。 她就讀仁愛國小一年級時,每週二中午,菲傭為她送便當。只見菲傭迅速的跑進教室、放下便當,牽著小Angela的手,兩人很快來到廁所前。菲傭一間間敲開廁所的門,「太暗、地上有水、馬桶上有黃漬」的都被淘汰。如廁完後,菲傭迅速的幫她整理衣服,接著把她拖到洗手台,用肥皂搓了兩分鐘之久。小Angela的媽媽要求她,學校廁所不夠乾淨,若想上大號,盡量忍住不要在學校上,免得「處理不好」。但一年下來,她還是決定將女兒轉到廁所更乾淨的康橋國小。 逢年過節的時候,Angela的媽媽一定認真打點,從接車的阿姨、司機、到外籍課程老師、導師等十幾人,都送上高檔禮品。因為這些錢可保證她的女兒坐上校車最好的座位,一旦在校有任何異常,老師總是第一時間回報、聯絡簿的老師留言也總比別人多得多。 大陸現場:兒子打媽媽巴掌說「雞腿是我的!」 房間有人掃、上廁所有人伺候、出門有人接送,Angela能做什麼呢?常常,她讓自己變成一座雕像,不發一語。她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已經完全被剝奪了。 不只台北,在上海的地鐵車站裡,有很多「地鐵父母」。上海的地鐵有三層,最底層是搭車處。這天,一位爸爸在車站外買早點,他拿著手機,氣急敗壞對著另一頭的太太說:「叫你先去排隊買票啊!上什麼廁所?萬一兒子來不及怎麼辦?」說著邊掏錢、邊罵、邊揮手叫兒子先去月台等。 原來,上海父母為了讓寶貝兒女省時間,夫妻兩人分工合作,一人買早點,一人買票,好讓孩子不用浪費時間,多個十分鐘看書。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也曾說過一個小故事。他第一次回老家祭祖時,包了一輛計程車。當天,郭台銘趕夜車,從山西南部夜渡黃河。晚上十點多,月光瀉了一地,司機跟郭台銘坐在黃河邊聊天,聊啊聊啊,司機先生竟哭出來了。 原來,這司機每天賺了錢,只吃兩個饅頭、兩根蔥,但為了孩子,他一定會買根雞腿回去給兒子吃。有一次,他生病了,妻子把兒子的雞腿給他吃,兒子竟然打妻子一巴掌說:「這雞腿是我的,為什麼要給爸爸吃?」 郭台銘感嘆:小孩一直以為雞腿是他的,連他爸爸生病了,也不讓步。這種小孩沒有感恩心,只曉得占有,不曉得失去的滋味。 美國現場:餐廳拒收失控的小孩進門 放任的溺愛型父母也很多。在紐約長島,有間名為「船塢」的餐廳,門口就曾掛了牌子寫著:「如果你不能好好控制你的孩子,請你們不要進來用餐。」餐廳的規定則是:「No checks, no credit cards, no cell phones, take screaming children outside.(不收支票、不收信用卡、不能在裡面打行動電話,把會尖叫的小孩帶出去)」。 另一個主角Dorothy(化名),則出現在台北市中心的快樂瑪莉安美語幼稚園。 六歲的Dorothy活在母親對她百依百順的羽翼下,在學校,只要別人不合她的意,她就用尖叫、大吼抗議,母親對她束手無策。 每天,她帶著家裡的高級糖果,從私家轎車下車,略仰著頭慢慢走進學校,她袋裡的糖「叮咚叮咚」碰撞發響。「各位同學,我今天帶來的是摩洛哥可可巧克力糖。」接著,她將糖一顆顆放在同學掌心上,「你,哼!沒有!」只見她跟一個男孩說。 因為昨天這位小男生拉了她的辮子,今天必須接受懲罰。Dorothy在學校,就像「蜂后」一般,懂得利用物質發號施令。 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周文君分析,孩子在社會互動中,最需要的就是「妥協、分享、互動」三種特質,被溺愛的孩子,容易喪失學習這些特質和演練的機會,就容易自我中心。 幼稚園,是社會情境的第一關,被溺愛的孩子因為不具上述三種特質,容易與同儕出現爭執,隨著時間長大,在人際交往上就會產生挫折感。這個挫折感緊接著會帶來焦慮、憂鬱、拒學,然後產生更多的情緒問題,甚至出現自殺、攻擊性的行為。 此外,被放任的孩子,由於將「獲得東西」視為理所當然,通病就是「等不得」,當「無法獲得」的情境出現,就容易出現犯罪行為。 忠告:「易開罐的愛」只會害了孩子 然而,溺愛的問題不在於愛多、愛少,而在於「怎麼愛」。愛的方法正確,孩子的行為加乘;愛的方法不正確,錯誤的行為也更嚴重。 這樣的狀況你應該不陌生,或者,你應該見過:全家吃飯時,父母因為愛孩子,總是主動幫孩子夾菜,將最好的菜留給孩子,等到孩子吃不下,父母才吃下剩餘的菜。 久而久之,孩子理所當然以為,「我本來就該吃最好吃的菜」。有一天,當他看到愛吃的食物,問也不問,一口氣全盤吃光,不管其他人是否取用時,你才發現,原來你的愛給錯了方式! 周文君分析,成功的愛,孩子不僅感受到父母的用心,還會回頭反問母親要不要吃一口,而不是全部吃完。這樣的愛,就沒有多餘的問題。 美國權威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羅伯.寇爾斯(Robert Coles)曾對富家子弟進行研究,他指出這些孩子的問題:「儘管擁有財富及特權,可是他們依然不快樂、不滿足。 所有的錢財、玩具、旅遊,全都不請自來。他們已擁有許多,還想更多,得到後卻沒有很大的滿足感,只是生出更多的欲望。在這表象之下,充滿著糾結不去的無用感。」 同樣的,因為不虞匱乏,千禧之子也失去努力的動機、生命的熱忱。 也如同美國心理學教授索羅門.史奇莫(Solomon Schimmel)形容希臘諸神,後來為何變成易怒的一群:「正因為他們要什麼有什麼,有任何願望可以馬上實現,就變得不再有希望。希望,是建立在有未實現的理想、有需要花費力氣才能滿足的需要上。由於不需要希望而失去希望,神也會變得煩躁。」 愛孩子,就別讓你的愛,變成「易開罐的愛」:廉價、易開、隨取隨有。收回你的一隻手吧!

每個孩子會帶來不同的挑戰

2009年06月10日
公開
43

每個孩子會帶來不同的挑戰,在每個成長階段也會帶來不同的挑戰。我希望我能夠告訴你這是有權宜之計的,比如:『只要這麼做,你的孩子就會一生都受到激勵。』很抱歉,沒有這回事。要養育出動力十足的子女,需要艱辛的努力,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更好,就必須努力成為更稱職的父母」。——羅葳 ■如何激勵你的子女 在工作之外,養育子女大概是另一項會耗費你大半時間和精神的事。在工作上所運用的激勵策略,在家裡同樣適用。關鍵在於,在子女度過5個成長階段中的每一個階段時,都要能適當而成功地予以激勵。 1. 嬰幼兒:出生到3歲 在這個階段,你的優先要務是要保護和導正你的子女。你要讓他們知道,自己必須對行為所造成的結果負責。在這時要記住一個重要原則:「細漢偷挽瓠,大漢偷牽牛」。不去容忍子女在這個階段的不當行為,就能給予正確的教育。 2. 學齡前兒童:4歲到11歲 你這時的優先要務是好好享受天倫之樂,要給予肯定,並和他們建立友誼,以因應不久之後動盪不安的青少年時期。在這個階段,你應該:盡量陪孩子玩,時間愈長愈好;幫助子女發掘他們的天分;稱讚他們的獨特之處和長處;給他們穩定而和諧的家庭環境;共同創造美好的回憶。 3. 青少年:12歲到19歲 無疑地,這是最困難、最動盪不安的階段。你這時最明顯和急迫的優先要務,就是讓子女具備必要的能力去創造成功人生。 在子女的青少年階段,了解他們的激勵DNA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時期最關鍵的挑戰,就是要持續和子女溝通,不過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記住,要和青少年相處沒有一體適用的方法。以下提出幾項建議: ●要和青少年溝通是一門藝術,不是科學。要學會傾聽他們的聲音,並和他們交談。要做到這點,就要設法避免負面的批評。基本觀念是,你的青少年子女並不希望你替他們解決所有問題,但他們倒是很喜歡和像你這種比較有經驗的人討論各種選項(不論是實際或完全不切實際的)。 ●花時間和努力去找出激勵每個子女的方式,即便是由同樣的父母、在同樣的環境下養育的孩子,也會有完全不同的激勵因素。描繪並了解每個孩子的激勵特性,然後依據這樣的特性去調整你的教養方式。儘管你對每個子女的愛都是一樣的,還是必須用不同的方式互動,才能維繫關係。 ●在子女的青少年時期,要加倍努力去參與他們的生活,盡量參加他們所有的運動比賽和表演,他們可能會裝出一副很丟臉的樣子,但是其實他們會深愛你所付出的努力。這也表現出,你對他們所努力的目標或所做所為感到驕傲,這一定會贏得他們的好感。 ●在子女的青少年時期,也非常適合用筆和紙去和你的子女維繫關係。寫卡片、小紙條和信給他們,為他們人生中的重要里程碑留下紀念。另外也可以用信件來讓每一位子女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讓他們準備好面對將來的挑戰。這些簡單動作可以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所以要好好加以善用。 4. 青年:20歲到25歲 在子女成長到這個年紀的時候,你可能會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為人父母的責任可以卸下來了,實則不然,青年人還是需要從你身上獲得許多東西,例如: ● 他們希望獲得你的友誼和尊重; ● 他們希望獲取你的智慧; ● 他們至少偶爾會需要你的協助; ● 他們會想為自己的作為負起責任。 身為父母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優先要務,就是要退一步讓子女自己作決定。雖然這並不容易做到,但還是要盡量只在他們詢問的時候才給建議。你大概會在某一天很驚訝地發現,子女的喜好和價值觀跟自己並不一樣。最好盡量不要大肆批評他們的選擇。 尊重子女的隱私,了解到他們有自己的生活,並且要為他們想要達到的成果負責。讓他們能夠自立自強,先學會走再去學跑。

孩子的敏感我懂(文章來自非凡)

2009年06月04日
公開
50

高度敏感的氣質會讓孩子與眾不同,當別人暗示你的孩子有問題的時候,不要讓孩子相信這些話。善意的包容與適切的引導,敏感的心將可以在充分的安全感下盡情發揮觀察力與思考力,開創非凡的人生。你的孩子是不是: ●太容易受到驚嚇 ●常常抱怨衣服粗糙扎人、襪子縫線不舒服、衣領標籤磨得皮膚癢 ●經過興奮的一天後,難以入睡 ●直覺強,好像可以看透你的心 ●總是有問不完的問題 ●沒有陌生人在旁的時候表現得比較好 ●在吵雜的環境中會顯得焦躁不安 ●無論你動過家具或換了髮型,小細節的改變他都會注意到 如果孩子大致符合以上描述,或雖然只符合其中一兩項但表現得十分明顯,那麼他很可能具有高度敏感的特質。這樣的孩子可能讓人覺得貼心,也可以教人抓狂。如果你願意嘗試著接納他的感受,調整教養的方式,教導孩子適應改變的方法,保護孩子免於受到訊息風暴的摧殘及社交活動造成的壓力,你將會擁有一個懂事、觀察力敏銳又容易溝通的孩子。 大約有15~20%的孩子從小比較愛哭、容易發脾氣、會說出充滿哲思的話、常常獨處或顯得若有所思──這些貼心卻難帶的寶貝,他們都有可能是高度敏感的孩子。這些孩子因為特別容易接受到環境中感官或情緒的刺激,而且處理訊息的方式也比較仔細、比較徹底,所以當各種管道的訊息大量湧入腦中,超出他們能夠負荷的範圍,就可能會因為反應不及而呈現當機狀態,或由於挫折和混亂而出現行為、情緒失控的現象。本書詳細介紹這些具高度敏感氣質孩子的特徵,探討家長個性如何影響親職功能,也呈現出養育特定年紀(從嬰兒、幼兒、學齡孩童到青少年時期)高度敏感孩子可能遇到的挑戰。當這些與眾不同的孩子承受過大壓力時,言行也許出現幼稚退化,心情好的時候,舉止則又常有超齡表現。不同發展階段的孩子面臨的環境刺激有很大的差異,造成的影響及需要的協助也有很大的變化;如果家長能清楚孩子在各個階段可能會出現的狀況,對於目前的教養會更加得心應手。 只要能夠瞭解、接納孩子的特質,用對的方式教養、引導,擁有一個高度敏感的孩子其實是一件幸福的事;但是如果抓不到要領,則很可能在無意中傷害孩子,導致親子關係的緊張。這本書提供了如何養育敏感孩子的方法,你可以也應該做為孩子的避風港,讓他自在的成長、肯定自我的價值,還能適應良好、勇於發揮獨特的創造力。

分享--對待孩子的二個原則

2009年04月21日
公開
45

德國的國家,是一個強盛也是一個優秀的民族,為什麼他們能夠在第二次大戰失敗後,馬上就能復興呢?或許以下的故事可以讓我們從其中略窺一二。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一是事先的約法三章,二是事後毫不妥協。 比較亞洲父母與歐美父母對小孩的教育方式,常發現歐美家長就比亞洲家長來得民主開放些,她們視每一個小孩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會重視「尊重」與「溝通」。但例外的是,西方家長對於小孩的社交禮儀及餐桌態度,就有著遠比亞洲家長更嚴格的標準。 猶記得一年前,我受邀到德國友人家作客,友人有一子,年約四歲,用餐前,友人特別以小碟子盛一小份食物和藹的告訴小孩:「如果沒有乖乖吃完,那你就沒有任何餐後甜點了。」 當日晚餐,美酒佳餚,大人痛快閒聊,年幼稚子不知何時已不聲不響離開餐桌,留下一碟只扒了幾口的殘食。宴末,女主人端出巧克力冰淇淋,小孩一見是自己最愛的甜點,露出機靈的目光,百般央求媽媽分一些解饞,德國媽媽卻絲毫不為所動,只顧招呼客人。我心中暗想,不過是個四歲的幼童,做媽媽的何必如此一板一眼,嚴厲以對呢? 過了一年,再度受邀到同一家庭作客,小孩的改變著實令我吃驚,用餐前,媽媽依然約法三章,只見小孩認真用畢餐盤食物,並徵詢媽媽同意,才離開餐桌到角落玩玩具。 所以,當天,小孩吃到了喜愛的餐後甜點。 德國友人對我說:「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一是事先的約法三章,二是事後毫不妥協。」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與德國鄰居出外野餐。 百花綻放的春天,與鄰居一家人郊遊踏青,鄰居太太準備了新鮮的麵包、乳酪、香腸當作午餐。隨行孩子們因禁不住原野的呼喚,不顧飲食而嬉戲遊玩。媽媽告誡小孩,用餐時間如果離去不吃,到下午回家前,不會再有任何食物。小孩依然玩她們的。果然,開車回家途中,小孩們哭鬧著肚子餓,德國媽媽視而不見,同行的爺爺奶奶也立場一致,並未遊說鄰人。一個多小時的路程,竟果真不給小孩任何食物,任由其哭鬧。 事後,我與鄰居太太聊及此事:「小孩子哭著肚子餓,你心裡不難過嗎?」鄰居太太說:「當然也會不捨得!可是,只要想到,如果父母自己先違背原則,那麼教育小孩就會一次比一次難。」 我又再半開玩笑問:「可是,你不怕小孩生氣,或長大後留下心理陰影?」「不會,因為我們自己孩提時代也是如此教育,當時也會偷偷抱怨父母,可是,日漸成長便會理解父母要求……」鄰居太太說「其實,教養小孩並不難,難的是父母親本身,是否可以前後立場堅定,這對身為父母的我們也是一種『意志力』的考驗呢?」 有太多的父母因為心軟,因為疼惜自己的孩子,所以無法堅守自己說出的話,結果小孩就順竿而上,越大越難教育……這種情形在我們出外到餐廳吃飯時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小孩…… 親愛的家長,在我們尊重孩子的想法的同時,是否也可以和她(他)們溝通,讓他們知道我們的堅持與原則。或許一時之間您會覺得不忍,您會覺得孩子吵鬧感到不耐,但請您堅持,因為這是訓練孩子們「為自己行為後果負責」及提昇「挫折容忍度」最好的時機。

教養方程式培養親密手足關係..

2009年04月17日
公開
44

手足,是bobo學習人際互動最初的對象,也是人生最長的親密關係。協助孩子建立親密手足關係,不僅使家庭氣氛和樂,也有助於他日後面對更多元的人際關係。 家有2個以上小寶貝的你,是不是發現情況並不如傳說的:「兩個人會自己玩,那時候你會輕鬆多了!」有了老二之後,要面對的問題並未減輕,因為除了要個別照顧兩個小孩,還要處理他們衍生的相處問題,常常讓爸媽忙得不可開交。 【Part1專家說】手足關係•受多方因素影響 擁有2個以上孩子的家庭,爸媽可能面對的手足問題大同小異,可是有更多爸媽在談及子女的手足關係時,發現同樣是有一大一小的bobo,卻面對不一樣的問題? 中華民國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理事長王貺懿表示,影響手足關係的因素很多,包括年齡差距、性別、出生序、父母的態度等。但是她強調,每個孩子都是很不一樣的個體,每個孩子對爸媽的行為會有不同的解讀,她認為,若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處理他們的問題,大部分的孩子有能力找到與手足互動的「最佳解決方式」。 通常手足間有嚴重的問題產生,多半因為爸媽太求好心切,介入太多,並且在介入過程中摻入太多的情緒。所以,許多家庭看似有嚴重的手足問題,追本溯源,其實都是爸媽的情緒造成的。 【P2】對父母的6個提醒 手足,有著類似的文化、成長背景與價值信念;手足關係,比友誼關係時間更長,又不像親子關係充滿長幼位階和權力。面對當前社會趨勢:家庭規模愈來愈小、人類愈來愈長壽、愈來愈多母親外出工作、年輕者的壓力愈來愈大,手足關係益形重要。 父母的教養態度,在手足關係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王貺懿認為,若能在早期就建立良好的手足互動,就是給予孩子陪伴他成長最好的禮物。在培養bobo的手足關係時,她提醒家長有6點要注意。 Tips 1 孩子的問題還給孩子 養育子女不是件容易的事,爸媽常賦予自己太多的期待與責任,以至於每當孩子發生爭吵,就跳出來當仲裁者,甚至希望藉此給予機會教育。但是,在不清楚前因後果的情況下,爸媽慣以成見(例如:弟弟就是比較霸道!)或是一些似是而非教養迷思(例如:哥哥那麼大了,怎麼還跟弟弟計較這些?)做為仲裁標準,就貿然決定誰對誰錯,誰該讓誰。 王貺懿指出,這種情況久了,孩子會累積不服爸媽仲裁的情緒,認為爸媽偏心對方,也使bobo失去解決問題的機會,而且會使手足的爭吵變得不單純,他們爭執的不再是原來的事件,反而會不自覺的「演」給大人看,希望得到仲裁者的支持。長久下來,bobo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喪失與同儕積極溝通的練習。 所以她建議,孩子的問題就還給他們,爸媽的介入愈少愈好,孩子會因為沒有人幫忙,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與對方溝通,爸媽要做的就是等待,不要急著處理問題,因為手足衝突的過程,往往會比結果更能給孩子學習的機會。 Tips 2 不要帶情緒處理問題 可是,要爸媽完全不理會手足間的衝突也很難,他們會擔心,埋下的情結萬一延續終生,累積成為往後更大的衝突又該怎麼辦?至於如何判斷要不要介入呢?王貺懿認為,如果手足的衝突很大,甚至形成肢體傷害,爸媽的確有必要介入。 需要處理的狀況不勝枚舉,爸媽必須視家庭氣氛、對bobo的了解和自己的教養風格而定,最大的原則是「不要帶情緒」。王貺懿強調,爸媽都有處理bobo問題的能力,通常問題無法處理,都是因為爸媽在第一時間很憤怒,用大罵、大叫的方式威嚇bobo,或許在第一時間將眼前的問題壓下來,但孩子的委屈還在,因積壓成更難解的情緒。 當孩子們有衝突讓你想介入時,不妨先深吸一口氣,平緩一下的情緒,問問自己:「我要介入,是因為我覺得很煩?還是不介入,怕有人會受傷?」如果你發現自己已經被情緒所駕馭,不妨請求家中其他成員的幫忙,千萬不要帶情緒處理問題。 Tips 3 不要忘記他還是孩子 王貺懿指出,許多家長會有迷思,認為哥哥姊姊長大了,應該懂事,有時甚至會希望他照顧弟弟妹妹,她提醒爸媽,孩子無論再怎麼大,都還是個孩子,如果每一次手足的衝突都要求大的要讓小的,而使大的無形中承擔許多責任,為了當爸媽心中的「乖小孩」,導致小小年紀必須「很懂事」,不能在情感上、能力上示弱,也就不願意表達心中的委屈。 王貺懿強調,雖然有了弟弟妹妹,但他仍是個孩子,必須把屬於孩子的生活還給他,不要因為弟妹的到來而要求他一夕長大。她也指出,在教養bobo過程中,爸媽會希望藉由手足互動學習分享,但是在bobo心裡有許多委屈的時候,要求他分享有如緣木求魚。 Tips 4 培養需要時間 手足間的紛爭,幫助bobo學習妥協、學習處理不同意見和憤怒、學習幽默和折衷之道,以及在必要時堅持己見等,這有助於日後他在人際關係上的彈性,也有助於他們了解別人的需求和感受。 王貺懿提醒,健康的手足關係,應該是衝突與合諧交錯發生,手足感情的培養需要時間,不是一朝一夕就看見效果。爸媽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爭吵,就認定他們感情不好,而急著介入。她建議,爸媽不要拘泥於爭吵的對錯細節,反而藉此觀察他們常常為什麼事吵?吵架時的互動模式?什麼時候最容易吵架?留意這是不是其他問題的表象,待日後他們相處真的出現狀況時,也比較知道如何處理。 Tips 5 讓他們感受你的愛 無論有多少兄弟姐妹,也無論和手足間的感情有多好,bobo對爸媽的愛的渴望是不會減少的。許多時候,bobo挨到身邊來告狀,其實不是要你仲裁,而是想得到爸媽的安慰,感受你的愛。王貺懿說,所有的手足發生衝突,第一要處理的都是他的情緒,用同理心聆聽他的感受,很多時候,當他知道你了解他的感受,原先的爭執點就會消弭了。 Tips 6 相信孩子會長大 王貺懿強調,面對任何手足的爭執,爸媽都要抱持「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心態來面對。競爭與不公平本來就是世界的常態,爸媽用不著希望提供一個公平的環境給他,bobo會在每一次的嘗試中成長,爸媽若願意營造一個尊重孩子、相信孩子能力的環境,他會以令你驚喜的方式長大。 資料來源 bobo小天才雜誌

家有快樂好寶寶

2009年04月10日
公開
54

家有快樂好寶寶 總是覺得寶寶愛哭嗎?還是容易緊張?或是翻臉比翻書快呢?這些情緒的變化讓生活添增了許多色彩,但若是處理不當,可能就會讓每天的生活都蒙上一層灰。別看孩子還小,就認為他應該不會有什麼情緒問題,其實在3歲以前,孩子大多以自我為中心,若是情緒上有什麼變化,他就會很直接的表現出來,也因此,有許多新手父母常會搞不定寶寶,最後就演變成「親子大戰」。其實,只要能夠充分了解寶寶想要表達的情緒,掌握處理的關鍵原則,相信家中也就能出現健康快樂的好寶寶喔! 我不是愛哭鬧 8種常見的情緒困擾 分離焦慮∼我的媽媽不見了! 嬰幼兒分離焦慮的行為表現,以黏人最常見。一定要媽媽的陪伴,跟在媽媽身邊,或是媽媽必須在視線之內,否則就會感到強烈不安,哭鬧地非常嚴重。大一點的孩子會透過拒絕參與某些活動來表現分離焦慮:不願意上學、不想去保母家等等。較嚴重的情況可能會有頭痛、肚子痛、哭到嘔吐等狀況出現。 生氣∼這個是我的! 多數的寶寶在生氣時,可能表現出緊咬牙根、緊閉雙唇、臉漲紅及肌肉緊繃、尖叫、哭泣、踢、打或是咬。寶寶一旦生氣可能就會變得無法控制自己,他必須經過學習才有辦法了解,應該如何處理自己生氣的情緒。而生氣的情緒也可能是從懊惱、羞愧、緊張等情緒,所轉換延伸而產生的。 害怕∼那是什麼聲音! 害怕是所有生物的本能,是為繼續存活為目的最重要的反應。寶寶表達害怕的方式可能會把眼睛瞪得大大的、臉色變得蒼白、冒冷汗等等。只要害怕的警訊傳到全身,體內就會開始分泌荷爾蒙,以面對可能遇到的危險。當寶寶發出了害怕的訊號,他尚未能自己處理前,就是希望爸媽來解救他的時候了! 難過∼我的氣球飛走了! 寶寶難過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餓了沒人理、身體疼痛不舒服,或者最愛的東西不見了。他們表現難過的方式,可能會出現低頭、皺眉、癟嘴、掉眼淚等;大一點的寶寶也可能會因為難過而看什麼都不順眼,而出現搞破壞的行為。當寶寶出現難過而哭泣時,當爸媽的你,千萬別想著要馬上「止哭」喔! 煩躁∼媽媽,好了沒? 有些寶寶很容易「發脾氣」,尤其在等待的過程中,常常需要大人「立即」回應,否則就會出現生氣不耐煩的表現。這樣的狀況可能讓家長困擾不已,但多數孩子會有這樣的表現,是受到爸媽或照顧者的影響 吃醋∼我不要媽媽抱妹妹! 因為有「愛」,所以會有吃醋的感覺,因為寶寶很愛媽媽,對媽媽產生了依戀,自然而然就不希望有「其他人」的介入。這樣的感覺需要爸媽介入來幫寶寶調適,協助他了解並建立手足情誼。 害羞∼我不想說HELLO! 面對陌生人時總是感到害羞的孩子,除了天生氣質使然,也可能與爸媽的教養方式有關。爸媽是否藉由多次與陌生人接觸的機會,去教導孩子如何觀察並逐漸接受、認識對方,這是讓天生害羞的孩子,不再躲躲藏藏的關鍵。 開心∼唱歌跳舞好快樂喔! 也許您正納悶著,「開心」的情緒為什麼還需要處理?其實,在寶寶產生開心、快樂、興奮等正向的情緒時,爸媽的反應也是很重要的。建議家長強化這些情緒,讓寶寶知道可以適當的表現出正向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