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duen

日期

#Tag

2007年10月21日
公開
37

孩子也在等父母

孩子也在等父母 【朱台翔】 有一回,在森林小學的父母成長班上,我講了一位年輕主管的故事。他從小是被媽媽打大的。 有一天,他和媽媽一起看電視,螢幕上一個大人正在打小孩。媽媽有感而發地說︰「你小時候都不聽話。」他說︰「妳都用打的。」媽媽沒說話,他問:「妳覺得有用嗎?」媽媽想了想,搖搖頭說︰「沒有用。」 那位主管事後跟我說︰「和媽媽談完之後,突然發現,這麼多年以來,我一直都在報復。我報復的對象不是媽媽,而是我身邊的人,不管是誰,只要犯了錯,我都盯得非常緊。神奇的是,那天我媽媽只不過搖搖頭、淡淡地說了一句︰『沒有用!』我所有的報復心就都消失了。」 小廷,是當時森林小學的學生,他最大的困難是不太會跟人相處,動不動就哭,發起脾氣來還會摔椅子。父母成長班結束的隔周,小廷來到學校,卻像換了一個人似的,不但不容易生氣,臉上還經常帶著笑意。 有一天,他終於又被同學惹毛了,當他舉起椅子,正準備摔出去的時候,竟然停頓了一下,然後很用力地把椅子放回原處。 我們跟家長連絡才知道,是那天父母成長班的故事觸動了爸爸,那個周末,爸爸買了一雙直排輪,陪兒子一起溜,摔得很慘,可是,兩個人的感情卻好得不得了。 爸爸說,回想小廷的成長過程中,他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不准哭!」如今,他改變了跟孩子互動的方式,才發現原來小廷等他已經等了很久。

2007年10月20日
公開
42

教您《做個不罵孩子的媽媽》PART5

第三部分:父母應該這樣說的話(下) 如何鼓勵孩子學習 您不應該說:學習是第一位的,什麼時候都不能放鬆!   您應這樣說:要努力學習,但是也要注意身體。   您不應該說:題目再難,只要多花時間,就一定能解出來的。   您應這樣說:用功學習是好事,不過要量力而行,別讓自己太累。   學習、玩、健康,對孩子來說都一樣重要   有個朋友,談到他的父親,總是感歎父親對自己的影響之大。其實說起來也不過是一件平常的小事。   他父親平時工作繁忙,根本沒時間管他。有一次父親偶爾閒下來了,跟他談話,末了說了這麼一句話:「我都沒怎麼管你,一來我忙,二來我看你也很努力,功課不錯。不過呢,也要注意勞逸結合,別搞垮了身體。」   這個朋友當時正上高一,成績中上,平時玩得特別瘋。父親這一句話,讓他心裡覺得愧疚不已,但是又讓他感受到了一種絕對的信任。他在心裡暗暗告訴自己:一定不能辜負父親的信任和關心。事實上,他後來也的確做到了這一點。   一句話感動一個人,影響一個人,改變一個人,並不是天方夜談。很多孩子的人生,也許就因為父母的一句話而發生意想不到的改變。   學習的問題,一直是父母和孩子的心頭結。父母眼裡只有成績,孩子老是擔心成績差遭父母罵。父母要孩子把學習放在第一位,而孩子除了學習,還要玩樂。   孩子們最常聽的一句話就是:「趕快寫作業去!」學習真的就重要到那種地步,寧願以孩子的健康和快樂去換取嗎?   每個大人都是從孩童時代過來的,應該能夠理解孩子好玩的天性。   對於孩子來說,玩樂和健康跟學習是一樣重要的。有健康的身體,有玩樂的輕鬆,才有精力把學習搞好。健康是資本,玩樂是放鬆。家長必須明白這一點。不要隨便地就呵斥孩子「你給我學習去」。 讓孩子在鼓勵中感受到關懷   既然家長是要鼓勵孩子學習,那麼肯定是不希望孩子討厭學習。   但是想一想,孩子如果每天回家都聽到父母說:「好好學習去吧!」心裡該是多麼厭煩!他會覺得父母除了關心學習,根本不在乎他本人。這個時候,他對學習哪裡會有好感呢?   鼓勵孩子學習,首先要給予他足夠的信任,認為他可以做得好,其次是要他量力而行,除了學習,還要結合自己的實際,不要太勞累,不要太強迫己。孩子聽了父母這麼說,感受的不僅是鼓勵,還有來自親人的最真誠的關懷,這會讓他心裡覺得溫暖。同時,學習帶給他的壓力也因此而化解了。 鼓勵孩子學習也要因人而異   當然,鼓勵孩子學習,也並不是光一個理兒就行得通,還得就具體情況而定。   有的孩子特別貪玩、調皮,父母就要因勢利導。比如孩子玩累了,可以對他說:「歇一會兒,去做功課吧,做完了功課,可以玩得更開心了。」   有的孩子內向,或者成績不好,每天一回家就只顧著埋頭苦讀,父母就必須想辦法讓他多跟其他的孩子一起玩,或者帶他出去玩,讓他減輕學習帶來的心理上的負擔。孩子做完了功課,你可以對他說:「現在功課做完了,你可以出去玩會兒,讓大腦休息一下。這樣明天才有精神學習新的功課呀。」或說:「學習是很重要,但是不用這麼拚命,咱們不急,一點點來。該玩兒玩,該學學。要把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   先瞭解清楚孩子的性情,再來對症下藥吧! 將命令改成建議   您不應該說:去,幫媽媽把碗刷了,你反正沒事。   您應這樣說:孩子,媽媽現在有點忙,你能不能幫媽媽把碗刷了。   您不應該說:還不趕快去學習,還看什麼電視!   您應這樣說:好了,動畫片看完了,你不打算去學習一會麼?   您不應該說:我都說了不許看電視,你怎麼不聽呢?   您應這樣說:爸爸在休息,看電視會打擾他的,你先看會書好嗎?   命令的口氣會養成孩子怯懦的性格   想想,誰能忍受一個人老是對自己頤指氣使,動不動就要求你給我這樣、你給我那樣?做父母的也不喜歡有個人成天這麼對自己吧?   命令是一種單方面的交流,只顧及自己,而不考慮別人。   很多父母可能會說:「我是孩子的家長,我有權命令他。」這就是一種完全不替孩子著想的觀念。孩子只是個孩子,並不是奴僕,他跟父母是平等的關係。他也同樣是一個個體,有自己選擇的權利。   如果父母指望在對孩子的命令與呵斥中建立自己的威信,那他就等著嘗失敗的苦果好了。   沒錯,很多孩子對家長惟命是從,但是他內心裡就一定接納了這樣的命令嗎?他不過是無力反抗而已,等到這種情緒在心裡積澱到一定程度,爆發出來就可能產生難以想像的後果。這是第一個不容忽視的。   一個生長在專制的家庭中,長期聽著父母的訓斥「你給我聽著」「你給我去……」的孩子,他心中就可能形成一種對強者惟命是從的習慣,養成怯懦的性格。這是第二個不容忽視的。   做父母的一定要記住,沒有孩子是喜歡聽著命令長大的。   建議的口氣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思維和判斷能力   父母平時對孩子說話時,往往會說成「你要給我……」的命令型。這樣的命令,並未考慮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主性,只會讓孩子感到害怕或反感。   如果把這樣的命令改為「你能不能……」「你試著……如何」這樣建議的話語,會起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這個時候,孩子會覺得父母是在跟自己商量,在徵求自己的意見,他首先會覺得自己是受了重視。在心理上,他更容易接納父母的要求。同時,他也會隨著父母的引導,鄭重思考要做的事,做出決斷,並考慮該如何做,這對他的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也是一種有益的鍛煉。   父母要學會引導孩子,有意識地提出選擇項,讓孩子自己做出決定。如,孩子在家裡無事可做,千萬不要動氣命令他:「馬上給我看書去!」而應該問他:「你不打算去看會書嗎?」孩子會自己去考慮是要聽父母的,還是該幹別的。總之,他會慎重對待家長的話,而不是產生反感。 都是孩子的錯嗎   先來看看這麼一個故事。   一個小孩子,有一天偷了爸爸錢包裡的錢出去買東西吃,被爸爸發現了。爸爸把他叫到跟前,命令他跪下,氣沖沖地說:「這麼小就開始偷東西,長大還得了。偷東西是犯罪,你知道不知道?這次的事爸爸不能饒你,你給我站到院子裡去,站一個小時!」   當時正值寒冬臘月,院子裡寒氣逼人。小孩子在院子裡站了不一會兒,就開始哆嗦起來。爸爸看著孩子的可憐樣兒,突然意識到,孩子犯這樣的錯,根本原因不在他,而是自己平時就沒有好好關心、教育過孩子。這時,他也站到兒子身邊,對兒子說:「孩子,偷錢是你的錯,但是把你教育成偷錢的孩子,是我的錯。我更應該受懲罰。爸爸罰自己站一個小時,你只要站半個小時。」父親的認真和懲罰分明,打動了孩子的心。此後,孩子再也沒犯過同樣的錯。   大人往往有一個不好的毛病,就是只要孩子犯了錯,就光顧著訓斥、罵,認為全是孩子不好、不聽話,而很少靜下心來想想:孩子犯錯,自己有沒有責任?   倘若孩子能自己成長為一個十全十美的人,還要家長和老師的教育做什麼?很多時候孩子犯錯也是父母自己忽略了對孩子的引導,或教育方法不對。   做父母的,要善於從孩子的問題中發現自己的問題,給孩子做一個榜樣,讓他也學會客觀考慮自身行為。一個人只有能客觀對待自己時,才能主動考慮改變自己的行動。 家長有錯,也必須道歉   一直以來,做父母的都有一種觀念,認為在孩子面前自己永遠是正確的。即便是自己真的錯了,也加以掩飾或搪塞,認為承認錯誤,會失去做父母的威信。   父母是孩子的表率,那為什麼不在孩子面前光明磊落?為什麼不以自己的行為告訴孩子:人無完人,誰都可能犯錯,但是重要的是敢於承認錯誤,承擔責任,並且知錯必改?   大人在對待犯錯誤的孩子時,更重要的是向孩子傳達一個信息:無論誰犯了錯誤都應自己去承擔責任   所以,孩子錯了,父母首先要弄明白孩子犯了錯,是不是自己的責任。倘若是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那麼就應向孩子坦言,並且道歉,然後再來說孩子的錯。這樣做,不僅取得了孩子對父母的信任,而且家長的言傳身教也讓孩子明白:一個人犯了錯誤沒關係,重要的是敢於承認和改正錯誤。   再回頭看看前面那個例子,如果做爸爸的只懲罰兒子,而看不到自己的失職,將會是什麼後果?兒子有可能在心裡怨恨爸爸,從此再不學好。這樣的教育實在是失敗得徹底了。 讚揚孩子不要太過   您不應該說:嗯,真不錯,你的畫趕上大師的水平了。   您應這樣說:這朵花畫得很逼真,蠻好看的。   您不應該說:你今天好乖呀。   您應這樣說:你今天把房間收拾得真乾淨,謝謝你,孩子。 讚揚也要適度   「寫得真好,孩子,你簡直就是個小詩人!」   我們經常聽家長這樣稱讚孩子。   在大人的意識裡,表揚孩子,會使孩子開心,可以建立他們的自信心,也能讓孩子因為這種讚美而更聽話。 事實是這樣的嗎?   沒錯,我們現在提倡多表揚孩子,但是多少父母注意到正確的表揚方法?對孩子,並不是事事都要讚揚,也並不是讚揚越多越好。稱讚不當的結果,會使孩子產生緊張的情緒和惡劣的行為。   有的父母喜歡對孩子說:「你好乖啊!」   可是孩子有時覺得他心目中的自己並不那麼乖,這樣誇他反而讓他心裡有壓力,因而對父母的稱讚產生了反感。所以,他得到的讚揚越多,為了表「真正的他」,就可能有越惡劣的行為。心理學家H·G·吉諾特通過研究發現,「幼兒受到過分表揚,覺得自己不值得表揚,反而感到不安」。   做父母的,可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就是那麼好哄騙的,你說的話幾分真幾分假,孩子心裡也有數呢。讚揚太過,他會覺得父母沒有誠心,很虛假。時間長了,他很可能根本不把這些稱讚的話放在眼裡,也會對父母產生心理上的反感和排斥。   另外,過分的讚揚會顯得很抽像,孩子聽了,也未必能真正理解自己所得到的肯定。   所以,有時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父母剛剛誠心誠意地表揚了孩子,他就又開始不聽話,故意弄些惡作劇;或者,你表揚了他,他根本理也不理。 稱讚孩子的原則   作為父母,應該明白:讚揚跟藥品青黴素一樣,不是拿起來就能用的。必須遵守使用的量和度,並注意可能產生的過敏性反應。這裡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讚揚孩子應就他的努力或成績而說,不要涉及到他的個人品格。 舉個簡單的例子:   週末的時候,孩子把家裡打掃收拾了一番。媽媽看了,只需要對他說:「家裡今天可真乾淨,看著叫人心裡舒服。謝謝你,孩子!」就可以了。   像其他什麼「你真是個了不起的孩子!」「你今天真是乖呀!」這樣話,就不必當面對孩子講出來了。   說起來,孩子只是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他內心裡也十分地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至於自己是否「了不起」、是否「乖」,他也許根本沒想過。父母的讚揚只需中肯就行,孩子也能在這樣適度的稱讚中自行演繹出他的品格,不需要父母來給予某種肯定。 過分讚揚可能嬌慣孩子   難以想像,一個在生活中聽慣了好話的孩子,將來對自己會有清醒的認識嗎?長大了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或意見嗎?   我們不能讓孩子在受責備的環境中成長,但是也不能讓他們整天泡在甜言蜜語裡。    適度適時的讚揚,對於鼓勵孩子,幫他們建立自信是非常有用的。 但是過度、過分的讚揚,往往讓孩子產生一種錯覺:覺得自己就是最好的,或者自己做事總是做得很好。於是他們看不到自己的缺點,也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所做的事。將來也未必能經受挫折和批評。   要記住,讚揚,只是對孩子努力的肯定,也許只要那麼一點點就夠了。  

2007年10月19日
公開
34

如何做個稱職的父母

親職教育專題演講   講題:「如何做個稱職的父母。」 主講人:鍾思嘉教授   校長、各位家長各位老師,很高興來到這個優美環境的學校,我們都知道一個環境對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優美的環境可以培養出好的學生。我喜歡以講故事的方式並在描述過程中舉實際的例子如跟你們家裹的情形略同証明他不是虛構的,那表示你並不孤獨,我是鼓勵各位成為一個稱職的父母。   現在報章雜誌談的青少年IQ及EQ的問題,我們談情緒問題,EQ是情緒能力,簡稱做人能力,智商很高,升學考試很好,不一定很有成就,他的成就只有反映20%其他是EQ.簡言之是做人處事的能力。   怎樣培養孩子EQ呢?首先必須談談父母親的問題: 一、你常對孩子發脾氣嗎?這是我們今天所要探討的問題: (一)情緒問題:不管孩子行為如何,只要不聽話就生氣。你讓我很生氣使我很不高興,但是你有沒有想到孩子給我們刺激我們就什麼反映。生氣的權力,情緒的權力在你自已,父母親需要一個很高EQ(情緒能力)孩子很有創造力所以孩子常常出招,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最後萬箭穿心,所以天天生氣。你必須去思考沒有人讓你生氣,如果你要培養孩子EQ你要孩子從你身上學到沒有人讓我生氣,最重要的是我自己決定我自己情緒的權力。 (二)很多情緒問題探討什麼?為什麼生氣?在孩子的教育中你生氣,你先輸,所以我們不要生氣。孩子的行為讓我很生氣,其實中間通過一個想法通常我們沒有去想,為什麼生氣?什麼理由讓我生氣就像自動化思考,處理自己的情緒應思考,我們要改變自己的想法,你會生氣心中有幾種想法:(1)嚴重、不幸、憂慮,從沒想到一個良好的行為是慢慢形成,一個不良行為是慢慢改變的。孩子的長大像是電波一樣不是直線、不是走正軌而是脫軌的。孩子的成長想必是從錯誤中學習,從事物中成長,父母應該容許孩子有時間、空間、來學習。孩子不聽話是正常的,你不要生氣,只能說我不喜歡,但不要認為是非常嚴重不幸的行為。(2)我應該、我必須:孩子不聽話,父母就教導他糾正他,應該怎樣、必須怎樣、非怎麼樣,你就會生氣,這壓力太大了,所以請原諒我要說「你不要做一個成功的父母」因為他們不是真正為著孩子的教育,只是要證明給別人看重視面子沒重視孩子。所以希望你們要做一個稱職、愉快的父母親。(3)我不能我無法:孩子不聽話我不能忍受,不能接受這種行為,我無法……。這也是沒有EQ沒有彈性甚麼都不能接受。「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孩子犯錯沒甚麼了不起,他是正常的情形,孩子是慢慢學習的,在教育過程中好的越來越多,壞的越少這是他的學習用心。(4)自責內疚:孩子不聽話父母都是自責、開始生氣,其實孩子長大想法改變、情緒改變、反映不同。 二、你了解孩子嗎? (一)身心發展的差距:孩子身心發展的差距,生理早熟二到三年,心理晚熟三到五年。 (二)孩子情緒變化:情緒特微有三: 1.起因不明:依據醫學與生理學研究,通常因荷爾蒙因素,生理影響心理就會這種情形,自己都無法控制,不知原因做父母何忍苛責他,大家放寬心一點。 2.反應直接:喜怒哀樂形之於色,反應直接衝動。 3.負向情緒較多因心裏有需求、慾望、想法、但不願說出,說出父母親也不會接受,如孩子提情緒問題時做父母不要有拒絕的態度以免與孩子不能溝通。 (三)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的危機: 1.自我認同:孩子自十二、三歲時慢慢漸進自我了解,對未來的前途想法,做很多的憧憬。做父母有機會幫助孩子自我了解如性向、興趣、能力‥‥多聽孩子的想法。 2.社會認同:孩子社會認同、人際關係的重心,由父母、老師轉到同儕、我們可用朋友的角度,立場和孩子溝通。 三、親職溝通之道: (一)描述孩子的身體語言:表情、動作即身體語言:看其臉色表情動作把它描述出來。 (二)邀請:不要用逼供、「邀請」我願意聽聽看你能不能告訴我。 (三)等待:要有耐性等待他述說原委。 (四)沉默:有一段沉默時間各自做自己的事緩和情緒。 (五)傾聽:願意陳說時傾聽其述說,如不願意說再邀請、等待、沉默‥反覆方式來溝通。用教訓的方式孩子很難接受,並用朋友的立場與其溝通傾聽其心聲,如需孩子聽話,父母必須先練習傾聽孩子的話。傾聽「是專注的聽」要有技巧,如點頭微笑等等‥。傾聽有淨化作用。 1.身體語言表達: ヾ技巧:眼神不斷注視他ゝ點頭:表示接納尊重,但不等於贊同ゞ微笑:放鬆前傾。只要心裡專注則所有動作均可做出。 2.重述:重述對方的話幫助他澄清其感受。重述他的話一定要以問號結束。 3.改句子:用我了解的意思,再用我的話來說,猜測他,要有淨化作用。 4.舉例:參考舉例引導孩子說 5.摘要:不鼓勵打斷孩子的話,但孩子話越說越多為幫助整理孩子的思想與情感必須打斷孩子的話摘要大意說出。 6.引導:ヾ電腦式,很簡單的話如「哼」…ゝ多說開放式句子少說關閉式句子。 7、8.勸導、建設:問題在那裡給予建議及勸導。 以上ヾ-い剛開始父母話少孩子話多讓其傾吐完,平靜下來以後孩子就比較容易接受你的勸導與建設。 (六)同理心:不是批評與指責,同理心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感同身受之意。 1.反映:把孩子的感覺說出來。 2.接納:我了解我知道孩子的感覺。 3.討論:與孩子討論,用什麼方法改善進步,這種情形反映、接納要反反覆覆的做到淨化作用,再來討論改善進步 四、結論:   以上這些都需要時間與經驗的累積,我誠懇衷心的建議父母,親情可用這個方式開始進行。現在這個社會中有太多孩子真正要注意他們的個性、情緒的問題,成績的好壞並不重要,成績好的學生都很勢力、自私自利、很功利主義、成績不好的學生比較有禮貌、重感情,會感激感恩,一個人的成就我們發現能力再強IQ再高EQ不好不能與別人合作,相處,不能情緒穩定,沒有克服困難的毅力,基本上是不會成功的。我們培養孩子的EQ從現在開始為時不晚必須不斷的「邀請」他把你的關懷傳達出去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稱職的父母親,不要培養一個讀書的機器,要的是身心健康的孩子,高EQ的孩子。祝福你們,謝謝你們的傾聽。

2007年10月19日
公開
38

做孩子的心理醫生

做孩子的心理醫生 作者:不詳 做孩子的心理醫生(值得做父母的一看) 我在臨床工作十六年,前幾年的對象是精神病人,照應精神病人對於我在做親職教育有很深的影響,因為精神病人其實是在囚籠裡頭不會回來的黑暗份子。原先我跟很多人一樣,一直認為一個人會住到精神病院一定是腦袋秀斗,前半段的假設是對的,但是有一部份的假設是錯的,我們以為他笨,事實上我在醫院裡頭看到很多孩子其實很聰明。 我在醫院曾經看到一個從台大醫科畢業的孩子,我花了很長的時間跟他接觸,他只要看到穿白袍的人走近,就會狠狠的瞪著對方,有時甚至會無預警的搥對方,所以所有的醫護人員都很怕他。我大概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才可以跟他坐下來慢慢談,大概半年後他才能意識到我對他的關心。我常常利用下班時間去陪他下五子棋,也就是從這兒開始,讓我覺得很難過。我常在想:「一個這麼聰明的孩子,為什麼現在只能跟我坐在這兒下五子棋?」於是,我開始追尋他生命的歷程。 我從他身上發現兩個秘密:第一個令我驚訝的是──他從小學到高中從來沒有考過第二名。這讓我想到了金庸筆下的一個人──東方不敗,這時我才領悟到原來東方不敗指的就是一敗塗地。有人是東方不敗,但是只要一敗就會塗地,所以由中抽離出一個很重要的物質就叫做成功。有人十幾歲就成功,有人中年成功,也有人老年才成功,但是太早成功所代表的就是壓力重重。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裡頭並不是靠第一名長大的,他要的是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及學習歷程比學習結果重要,但是我們現在往往只在乎結果,不重視歷程,這樣一來,對孩子而言就是壓力。我們期望孩子成績好,永遠名列前茅,而孩子就會想辦法保持第一,壓力因此而來。在心理學來講這就是「高期望」,但是「高期望」=「高壓力」。沒有一個人能夠永遠得第一,有一個專家勞瑞爾曾說:「我是物理學專家,所謂的『專家』就是在我的領域裡我會,其它的領域我就叫白痴。」但是現在我們要求我們的孩子全會,全會也就代表了全不會。所以一個人要演活自己,何謂演活自己?就是一個人演一個自己才能全心全意的演好自己,如果一個人分兩顆心,就叫做半心半意,一個人要學三樣好,就叫三心兩意,一個人要多才多藝、四項全能就叫做分明找死。因為一個人不可能什麼都會,如果什麼都會就不叫「專家」。從這個孩子身上我又想到金庸筆下的另外一個人,叫做獨孤求敗,獨孤倒過來就叫做孤獨,獨孤求敗好孤獨,這意謂著人在高處不勝寒。我們看到我們的孩子成績很好,考試第一名,但是我們忘記了孩子他好孤獨、好寒冷,也忘了他有壓力。所以我們一直以為孩子成績好應該很有自信,但是由研究中我們發現:成績好的孩子大多沒有自信,成績差的孩子大多數很自卑。 以前有部連續劇叫保鑣,裡面有個人物我非常喜歡,叫做賈糊塗,我喜歡他那種難得塗糊的個性,所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最後都是賈糊塗解決。我們在老子裡頭有看到一句話:大智若愚。有的時候有些人看起來笨笨的,學習笨笨的,走的笨笨的,其實是最聰明的。有很多人都是這樣子,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他是一個醫生,他的成長過程並不順遂,他大學沒考上,後來因為他手風琴拉得很好,所以進了大學唸歷史系,他大學畢業後,三十歲才開始念醫科,卅八歲醫科畢業,人生過半的史懷哲畢業之後到了非洲創造了一個不朽的基業,成為非洲之父─慈悲的代言人。另外一位,印度的勝雄叫甘地,甘地是印度的國父,但是他在四十歲之前是紈跨子弟,他一直以為自己是英國人,穿著很英國、打扮很英國,直到有人告訴他,他是印度人,四十歲他的夢才幻滅。他四十歲的時候帶領著印度做和平的革命,創造了不朽的勝雄甘地。 還有一位我們更熟悉的人叫做劉其偉,他今年九十二歲過逝,卅八歲才學畫,畫了廿八年,在六十六歲時才成名,活了九十二歲,但是他畫出了畫壇奇葩。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有一位是日本人叫小才昌俊,他研究微粒子。他念書時的成績是慘得不能看,但他在得獎時說過一句話:「成績單不是人生的保證,我就是例子。」 我花很多時間在做研究、做實驗,所以我不可能背很多東西,「背」跟「思考」、 「想像」、「創意」是有差別的,我們現在的教育就是背得多分數就高,但是你可有想過,有位禪師講過一句話:「這一分鐘你找到美好,這一分鐘你就不會找到不美好」。而我的理解是:「這一分鐘你拿書來背,這一分鐘你就不會思考、不會想像、不會創意。」因為它同時進行,但是未來的世界是送給會想的人,不是送給會背的人。196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叫費曼,他曾說過他爸爸送給他三個能力:會思考、會想像、有創意。從他爸爸的教育中他才知道,一個問題可以有很多個答案。 宇宙是無限大,而地球在宇宙中並不是唯一,我們的孩子也許可以贏得全台灣、全亞洲,甚至全世界,但是他在宇宙中還是渺小的。很多事情以前是對的,現在卻是錯的。例如:飛機在以前不會飛是對的,現在卻是錯的。所以,我們的腦袋如果只是死記,我想孩子未來有的只是壓力,未來學歷並不難拿到,而未來徵才要的是會工作的孩子,不是會讀書的孩子。因此,我們要培養的是孩子的能力。未來有些東西是很重要的,例如:志氣要高、勇氣要足、骨氣要硬,我想這是一個孩子應該要具備的。而這些是我在這個台大醫科的孩子身上所發現的。 另外一個秘密,就是他告訴我:「如果我學音樂,我現在會是一個快樂的音樂家。」 換言之:如果他學音樂,他就不會住在精神病院,如果他沒有住在精神病院,他就會有人生。 還有另外一個個案,原本應是孩子住進來,最後卻是媽媽住進來。這個孩子他的求學過程很辛苦也很順利,因為他媽媽對他的期望很高,而他也很順遂的考上托福出國留學,在他畢業拿到學位的當天,寫了封信寄回台灣給媽媽,之後便跳河自殺死亡。信中有句話非常刺痛人心,他說:「媽媽,妳的夢,我幫妳圓了,請妳放我一馬。」媽媽看完信之後受不了,住進了精神病院。 我們千萬不要忘了,每個孩子都有適合他的位置,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心理學家早已提出多元智慧的理論,意思是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舞台,都有一套不同的智慧結構,有些人長於音樂,有些人長於科學,有些人長於運動,會音樂的人學不成科學;會科學的孩子藝術並非頂尖;我們不要老想把孩子當做科學家來養,重要的是找出孩子擅長與眾不同的智慧。我們一定要記住一件事情:行行有狀元,而且未來一定是每一行每一業都有狀元。當然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必定是跌跌撞撞,所以,我們要教孩子:這一條路走不通可以走另一條路,不要因一時的跌倒而失志,人生是可以轉個彎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是可以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你是否記得當你的孩子小時候哭鬧時,你敏銳的聽聲音便能知道他是尿床還是肚子餓。我發現在孩子六歲以前,每一個爸爸媽媽都像心理醫生,為什麼孩子長大以後,你就不像了呢?你以為孩子長大了嗎?還是你敏銳的特質不見了?還是有些東西去阻礙了你敏銳的特質?或者是你不夠用心呢?其實這些因素都包括,但是我認為不夠用心是最重要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請你記住,孩子的名字永遠叫『小孩』。」縱使是資優,他還是小孩。專制成性的中國父母最不會利用同理心了解孩子心裡想什麼,我們以為孩子自己生的,應該了解的;其實不然,孩子在每個年紀都有一些不一樣的成長使命,三歲的孩子與十一歲的孩子絕對不一樣,孩子需要我們做父母的用心去了解。何謂了解?就是三歲時就把他當做三歲的孩子來看,五歲時就當做五歲來看,十歲時就當做十歲的孩子來看,這才是了解。 一個孩子的學習需要動機,動機是成就的原動力。例如:閱讀是一種動機,假若閱讀不是一種動機的時候,閱讀就是一種考試,如果閱讀是一種考試,那麼閱讀不會持久,也就不會有成就。因為人生是一輩子的事,閱讀也是一輩子的事,假如你唸完書就不再閱讀,那麼你就會變成草包。 而做學問不是死記東西,是要知道它在哪裡。 所以爸爸媽媽們對面孩子的詢問時,可以常常用「我不知道,我們一起來查書」來回答。「我不知道」表示人有進步的空間,如果全知道,就是全不知道,假若一個五歲的孩子全都知道,那就完了,表示他已經滿了。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在這個年紀不夠飽滿、不夠豐富,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也正因為他不夠,表示他正等待吸收很多東西。所以滿分哲學到底是對或錯?一個每一次都考滿分的孩子,對他而言已經足夠了,因為他沒有再進步的空間,也不能夠退步,那麼下一次的考試該怎麼辦呢?這時他的壓力就來嘍!所以我們應該要讓孩子有進步的空間,即使退步了,我們也要給孩子鼓勵使他有唸書的動力。孩子專心的時間會因興趣而有變化,例如對數學有興趣的孩子,他的專心時間就會加長。若孩子常常忘東忘西並不表示他不夠聰明,因為在十歲以前的孩子腦袋裡頭只能專心做一件事情,但是我們可以想別的方法加強孩子對事情的專注,使他不容易忘記。例如:下雨天時,我們可以將雨傘掛在電梯門口,提醒孩子不要忘記帶雨傘。 可以用很多種不同的方法,如果一種方法行不通,我們可以用二種、三種,甚至更多種,盡量少責備、多了解。在做教育之前,我們要學會一件事:會愛自己的人才會愛別人。人生有四個要件,而這四個要件是做教育的準備:健康、快樂、時間、美好生活,若再加上一點金錢,就叫做富有的人。如果一個人只是努力工作、努力賺錢,然後逼著孩子好好讀書未來努力工作、賺錢,那麼這就叫做有錢人。人生裡頭有二件事情是很重要的:一是努力得到我們想要的;二是享受我們得到的更為重要。 我們常常盲目的生活、工作、賺錢,而賺錢的目的不就是要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嗎?但是大多數的人卻不知道要享受我們得到的。我認為人生過四十之後一定要有兩個圓在交集,一個圓是「精神」、另一個圓是「物質」。四十歲之前我們可能為了過更好的生活而每天工作、賺錢,假設人的一生能活八十歲,四十歲已是過半了,所以四十歲之後,我們不能永遠只想到工作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要擁有美好的生活,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健康,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之母,心理健康是家庭健康之母。沒有健康,教育便是虛假,所以有健康的身體才會有好心情,有好心情就不會對孩子亂發脾氣,也就能夠有耐心聽聽孩子說的話,相對的親子關係就會更融洽,家庭氣氛會更和諧。 另一個重要的要件便是快樂。現代的孩子普遍都不快樂,因為功課太多、壓力太大,所以如果孩子有機會開懷暢笑時,我們不要去嚇阻他,要尊重孩子的快樂。研究指出:快樂的人比不快樂的人學習效率多了1.76倍,假若我們的孩子是快樂的,那麼他的學習≠壓力、學習≠高期望。我們甚至可以花點心思製造快樂,例如:每天找個時間全家坐在一起說說笑話。當孩子說笑話給我們聽時,即便不好笑,我們也要笑得很開心,孩子會說得更多,並且從中得到自信與快樂。 童年,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很遙遠的事,有些人甚至沒有美好的童年回憶,但我們別忘了,現在正是孩子的童年,我們有機會再過一次童年,陪著孩子一同成長、一同過童年。所以,我們要學習拒絕忙碌,錢是永遠賺不完的,事情是永遠做不完的,而孩子的童年卻只有一個,撥出一些時間陪陪孩子、了解孩子,親子關係才會建立,互動會更好。

2007年10月19日
公開
35

教您《做個不罵孩子的媽媽》PART4

第三部分:父母應該這樣說的話(上) 孩子拿回了成績單,你的眼光不要只盯著他考得不好的科目,還要看他考得優秀的科目。把「數學考得這麼差,還有臉回來見我」這樣的數落改為「語文考得不錯嘛,數學得加把勁哦」,應該不會太難吧。當他本以為要挨罵的時候,你給他稱讚與鼓勵,孩子會為你的理解而感到驚喜,為不讓你失望而加倍力。 不能妥協於孩子的撒潑耍賴   您不應該說:好吧,別哭了,改天媽媽給你買。   您應這樣說:你這個要求很過分,媽媽不能答應你。   您不應該說:今天不行,明天好嗎?   您應這樣說:等你用得著的時候,再買不遲。   孩子撒潑耍賴時,不要隨便滿足他 也許你不止一次看到這樣的情形:   商店裡,賣玩具的櫃檯前,小孩子看上了某個玩具,說他的小夥伴們有,纏著媽媽要買。媽媽好言哄他:「這個玩具不好,我們去別的地方買。」或者說:「今天媽媽沒帶夠錢,明天再來買好嗎?」孩子不依不饒的,非要買。媽媽這時來氣了:「今天說不買就不買,跟我回家去!」好了,孩子倔脾氣上來了,哇哇大哭起來,甚至賴在地上,亂踢亂鬧,死活不肯起來。最後,媽媽實在沒辦法了,為了哄住孩子,只得把玩具買下來。   沒錯,孩子是暫時給哄住了。但是下次呢?   嘗到了「甜頭」的孩子,找到了對付家長的最有效的「武器」,他在下次還會繼續使用,甚至會使用得登峰造極。孩子學會了耍這種小聰明,他的要求會越來越離譜,那時,家長更拿他沒有辦法了。所以,要在一開始,就讓他知道:無理的要求,即便是撒潑耍賴也不能得到滿足。 不要給孩子開空頭支票   有的孩子好哄一些,爸爸媽媽說一句「回頭再說」「過幾天再買」,就立即破涕為笑。他們相信父母不會騙自己,期待過幾天,玩具就真的給買回了。事實上,父母也不過是為了暫時擺脫尷尬局面,向孩子扯了個謊,開了一張不兌現的「空頭支票」。   可是,在孩子心裡,父母的話是值得信賴的,他對這個承諾充滿了期待。倘若父母真的不兌現,可以想見,他會是多麼難過和氣憤。父母在他心目中的高大形象也許會瞬間坍塌。這種欺騙的「戰術」,除了傷孩子的心、失去孩子對自己的信任,還有什麼好處呢?況且,這種手段也只能糊弄孩子一兩次了。   同時,還應注意,父母以「回頭再說」這樣的話迴避與孩子的對立,想借時間讓孩子忘記自己說的話,而達到既解決問題,又不與孩子產生矛盾的的,這麼做,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自立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父母敷衍了事,不告訴孩子為什麼不可以,孩子也沒有思考的機會。 給孩子一個拒絕他的理由   孩子雖小,但也不是不可理喻的。在他無理取鬧的時候給他一個可以相信的理由,他會聽進去的。   對於脾氣實在很倔的孩子,家長大可把他帶到一個人少的地方,給他時間,讓他鬧夠鬧累了,再鄭重告訴他,為什麼不能滿足他的要求。   一般來說,孩子都是懂道理的,只要父母給的理由充足、有說服力,他肯定會乖乖聽話。比如,孩子耍賴皮,硬是要買玩具,你可以告訴他:「這個玩具太貴了,我們回去和爸爸商量一下,再來一起買,好嗎?」或者說:「這個玩具要等你大一點才可以玩,明年你過生日的時候買給你。」在充分說明理由的同時,也可以轉移他的注意力:「這個玩具不適合你玩,咱們去買小人書看怎麼樣?」   總之,你得讓孩子知道,父母不同意的事,總是有其道理的,而不是刻意跟他過不去。 小貼士:如何增強孩子的滿足感   要求得到滿足的程度,與等待實現的心理過程是成正比的。夢寐以求而終於得到時的喜悅,和想要的當時就得到時的喜悅,是有天壤之別的。給孩子買玩具也一樣。當他想要火車、布娃娃時,父母立即答應,孩子獲得滿足的程度就會降低,也不會產生視如珍寶的惜物之情。同時,也難以培養「忍耐」這種十分重要的素質。 嚴厲管教孩子要說明理由  您不應該說:說了不能去,就是不能去,沒有為什麼。   您應這樣說:不是媽媽偏不讓你去,是因為那個地方正在裝修,太危了。   您不應該說:這件事你就得聽我的,問那麼多做什麼!   您應這樣說:你還太小,不明白這些原因,等你長大了,就知道媽媽為什麼這麼做了。 強詞奪理沒有說服力   「大人說的話你還敢不聽?」   「媽的話你也不聽嗎?」   「我是你老子,我說怎樣就怎樣!」   不少家長還不知道或不習慣以平等的身份說服孩子。孩子反駁或辯解句,大人、父母的身份就被當作一種打壓孩子的王牌。這是典型的強詞奪理。以看似權威的身份來威壓孩子。   沒錯,這一手段很見效。孩子什麼也不說,乖乖按照你的意思去做了。那也不過是他無力反駁和反抗而已,並未心悅誠服。他仍會在內心裡堅持自己的想法,而且還多了一份對這種「霸道」的反感。   向來強詞奪理都是不能服人的。好比兩個人吵架,往往理虧的人叫聲高,希望借聲勢壓人。父母在說服不了孩子的時候,以權威身份來壓服孩子,實際就表明自己已經到了「理屈詞窮」的境地。稍微懂事一點的孩子都能體會到這一點。可不要把他們當傻瓜。   何況孩子天生就有一種逆反心理。你越是強制他做什麼,他越不願意做。你越是不講道理,他越不會信服你。長此以往,會讓孩子形成條件反射,不管你要求做什麼,他都想和你對著幹。   再說了,孩子又不是無賴。你跟他講道理,他不會不聽。能說服他,他一定會乖乖地聽你的話。比如孩子提出某個要求,而你又有難言之隱,大可不必沉下臉來呵斥「不行就是不行」,只要說一句「你還小,不明白這些原因,等你長大一點,媽媽再告訴你」,孩子自然就能理解。如果他仍然對那個要求戀戀不捨,你也可以提出新的主意,轉移他的注意力。   聰明的家長會讓孩子心服口服,相信你也不希望給孩子一個蠻橫無理的印象。 不要剝奪了孩子思考的權利   父母強詞奪理,以個人威嚴來壓服孩子,還有一個非常不好的後果。有的孩子天性軟弱一點,平時懼怕父母。所以父母說什麼都乖乖聽從,而自己從不考慮對錯好壞。   「媽媽的話你也不聽嗎?」這樣的話,就是說「媽媽的話必須絕對服從,沒有道理可講」,暗含的意思是「除了聽我的,不要再想這想那」。好吧,有的孩子就真的惟父母之命是從,為了不惹父母發怒,就一切照辦。   父母可以用這種手段把孩子培養為「聽話的孩子」,但同時也是培養了一個沒有主見、沒有判斷能力,甚至唯唯諾諾的人。   面對父母的這種不講道理,孩子有時會忍不住加以反駁,因為他有他的想法。這是好事。父母明智的做法是認真聽聽孩子的意見,給予適當的評價,然後再耐心地講明自己的理由。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將自己的想法和父母的理由加以對比,能領悟到一些是非對錯,這是非常重要的。   何況,父母往往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考慮問題,沒有顧及到孩子的處境。有時也許是誤會了孩子,一句「你就得聽我的」這樣的話,會特別傷孩子的心。因為他不僅得不到理解,而且還被強迫遵從父母的意思。 指出孩子的錯誤要心平氣和   您不應該說:叫你不要到處亂扔垃圾,你長耳朵沒有!   您應這樣說:孩子,要是每個人都像你這麼把垃圾到處扔,那我們生活的地方會多麼髒啊。您不應該說:那些東西家裡又不是沒有,你還去跟小孩搶,丟不丟臉啊。   您應這樣說:跟別人借來玩一下可以,但是不可以去搶呀。   孩子犯錯誤是件很平常的事   先來看一個例子。   孩子在院子裡踢球,一不小心,球被踢飛了,砸到窗戶上,玻璃全碎了。這時正在做家務的媽媽火冒三丈:「早就說了叫你不要在院子裡踢球,你就是不長耳朵,現在也不長眼睛,以後你再在院子裡踢球,看我怎麼揍你。」本來準備向媽媽道歉的孩子,被媽媽這麼一頓數落,覺得挺委屈的,也對媽媽感到失望。從此後,不論媽媽說什麼,他根本聽都不聽了,更別說放在心上。這就是失敗的教育。   在生活中,誰不犯錯呢?大人難免,何況孩子。而且在孩子的世界裡,沒有那麼多規矩,他們也不是一開始就知道哪些是應該的,哪些是不該的。他們有時候犯錯誤甚至都是無心的。很多時候,是大人誇大了孩子的錯誤,把不嚴重的事弄得非常嚴重,自己生不必要的氣不說,還讓孩子無辜地受責罵。   父母教育孩子,首先就應該把孩子犯錯誤當平常事來對待,對他們犯錯誤表示理解。這樣一方面可以緩解孩子因犯錯誤帶來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也讓自己對孩子有一個正確全面的認識。 指出孩子的錯誤要心平氣和   過分的或者不問緣由的指責,會使孩子畏畏縮縮,產生逆反心理,甚至形成乖僻的性情。想想,犯了錯的孩子,他內心裡本來就很害怕,擔心挨罵、挨打,有時可能不是他故意的,想對父母解釋,而父母不分青紅皂白,一頓落,他在對父母產生恐懼感的同時,還會感到失望,覺得父母並不理解和寬容自己。久而久之,孩子和父母只會越來越疏遠。   父母的責任就是在孩子犯錯誤時,及時給予提醒,制止他們的這種行為,引導孩子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家長自己首先要冷靜。所以不論有多氣,都必須壓住怒火,先弄明白整件事的經過,瞭解孩子是犯了什麼錯,為什麼會犯錯,錯到了什麼程度;然後再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他怎麼不對了,應該怎麼改正。   就像開頭舉的例子,孩子踢球打碎玻璃,完全是因為不小心,並不是他故意要這麼做的。就算砸碎了玻璃,也不用對孩子侮辱加威脅的。   如果媽媽能平心靜氣地對孩子說:「院子不是踢球的地方,媽媽以前就告訴過你的,你看,現在砸到玻璃事小,要是砸到人了,多危險呀。以後要到球場去踢球,記得要注意自己和別人的安全。這話媽媽只說一遍,你要記哦。」那麼孩子不僅能知道怎麼錯了,還會把媽媽的教導記在心上,以後也不會再犯了。 告訴孩子:你可以失敗   您不應該說:這次期末考試你一定要考好,再考砸了,你就別想上學了。   您應這樣說:孩子,放鬆些,考試考得不好沒關係,重要的是你盡了力。   您不應該說:兒子,明天的比賽一定要拿第一!   您應這樣說:孩子,勇敢一點,失敗了也沒關係,不就是一次比賽嘛。 把失敗的權利還給孩子   做父母的,往往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門心思撲在孩子身上,天天在孩子耳邊念叨:成績要好呀,要努力呀,不能掉隊呀。一到考試的時候,更是比孩子還著急,不厭其煩地囑咐孩子一定要考好,不許失敗。   這樣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真的對孩子有害無益。   沒有誰能事事成功的。也不是任何事一次就能做好的。   孩子只是孩子,他沒有生活的閱歷與應驗,他還處在人生中最初摸索的階段。他有權利失敗。   哪個做父母的不是在磕磕絆絆中走過來的?那麼,也請寬容孩子吧,把失敗的權利還給他們。 允許孩子失敗,就等於是給了他鍛煉自己意志力的機會,也給了他增加自己閱歷的機會 。   其實,在生活中,讓孩子適當地承受一些失敗是很必要的。作為父母,必須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失敗的可能,失敗並不可恥,更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了不敢面對,不去改正不足。 父母要有「失敗即教育」的意識   父母不允許孩子失敗,往往是只看到了失敗的一個方面,把它看成是丟臉的事,卻忽略了失敗的價值和意義。   父母應該有「失敗即教育」的意識。   孩子失敗了,但是他獲得了「痛苦的體驗」,將來就知道如何去避免。同時,他也有了挑戰困難的契機。孩子從失敗走向成功的過程,就是一個鍛煉自身,慢慢成熟的過程。他的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出來。   在一帆風順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脆弱的心理會漸漸定型,有一天當他面對突如其來的挫折時,會驚慌失措,甚至一蹶不振。   人生缺少了磨練,想取得永久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嘗試做一些事情,在失敗的磨礪中,鍛煉出膽量,摸索出經驗。   有時,父母就算知道孩子成功的幾率很小,也要讓他做做看。 告訴孩子:失敗了沒關係   生活中,父母常為孩子的錯誤和失敗擔心、著急,害怕孩子下次再犯,有時就忍不住地警告孩子:「你到底要這樣失敗多少次?」可是父母是否想到,給孩子「不許失敗」的壓力,孩子的心理負擔會更重,情緒也會一直處於緊張狀態,不但不能夠從失敗的狀態中走出來,甚至更糟。   運動心理專家有這樣一個發現:在重要比賽時刻,如果一味地給運動員施加壓力,不但不能鼓舞士氣,反而會影響到運動員的發揮水平。但是,如果將很重要的目標簡單化,淡化比賽的緊張情緒,那麼運動員就會有一種輕鬆的感覺,很容易發揮正常水平甚至超常發揮。   同理,在關鍵時刻,我們也應給孩子創造一個輕鬆的心理氛圍。   孩子考試或比賽之前,不要催著孩子去學習,可以允許他們適當看看視,跟別的孩子玩耍。也可以帶孩子出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跟孩子聊聊天,表現出對考試成績或比賽結果不在乎的態度。盡量讓他們脫離緊張的氣氛,調整好狀態。父母的這種態度會讓孩子心裡輕鬆起來,並大受鼓舞。壓力釋放掉了,真正的水平才能發揮出來。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失敗,也跟父母施加了太大壓力有關。   孩子做某件事失敗了時,父母不應以憐憫的態度來對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聲歎氣,更不應劈頭蓋臉責罵孩子。正確的方法是讓孩子明白,失敗是人人都可能碰到的,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勇敢、聰明的人應該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繼續努力。   這其中還有一個潛在的心理效應:允許孩子失敗,也是對孩子能夠成功的一種信任。那麼,請你也給孩子這份信任吧。 不好回答的問題也要有交代   您不應該說:小孩子不需要懂這些!   您應這樣說:孩子,這個問題很複雜,等你長大一點了,媽媽再告訴你。   您不應該說:告訴你了你也不明白,一邊玩去。   您應這樣說:這個問題媽媽也說不好,等明天弄清楚了再告訴你好嗎?   認真對待孩子的提問 做父母的可以想想這個問題:   如果在一個咨詢台詢問一件什麼事,但是對方只是隨便敷衍幾句來搪你,你會是什麼心情?如果每次都碰到這樣的事呢?你又會怎麼想?   估計你除了氣憤,多碰壁幾次後,再也不會去咨詢什麼事了。   那麼,由己及人,也來想想孩子們吧。   孩子天生好奇心強,有時他們也沒有途徑去滿足好奇心,便只好拿不明白的事去問父母。而父母們往往覺得他們只是在沒事找事,問的問題實在多而無聊,甚至可笑。有時,大人又因為工作忙或者孩子的問題實在難以回答,便應付說「現在忙,過一會再說」或者「你自己想吧」。有時大人實在惱了,沒好氣地說:「你問我,我問誰去?」   這樣的態度,首先,會嚴重打擊孩子的好奇心。如果經常這樣,孩子會逐漸變得對身邊的事物失去興趣,也失去了思考的機會,大腦會趨向於遲鈍。其次,會影響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係,因為孩子會覺得父母根本就不關心自己。   奉勸家長,要「孩子優先」。無論多忙,無論孩子的問題多麼可笑,多麼難以回答,都要認真地對待。這樣,不僅使孩子的求知好奇心自然地得到展,也能確立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協調關係的基礎。 無論如何,要給孩子一個答覆   孩子的心理沒有那麼複雜,有時提出一個問題來,卻讓父母難以回答。這個時候怎麼辦呢?   有的家長正在煩心,孩子一問,便沒好氣地說:「小孩子問那麼多幹麼,玩你的去!」或者說:「這不是你要知道的事!」他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態度。畢竟,大人之間的糾葛,跟孩子說了無益,何況還講不明白。   但是,一定非要用這樣的話來把孩子的問題頂回去不可嗎?就沒有別的更好的方式?   有的孩子天性敏感,內心脆弱,好不容易有了興趣問問父母,卻碰了一鼻子灰,他的心裡該是多麼難受。而且很可能在潛意識中害怕再次受到傷害,而再也不問父母問題,甚至疏遠父母。這樣的次數多了,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會不斷淡化,交流與溝通的和諧關係被破壞。長久下去,孩子的心只會離父母越來越遠。   聰明的父母,應該學會接納孩子以及他的問題。即便是很難回答的問題,也要對其提問表示出關心,並明白地告訴他,「你等你長大了自然會明白」或者「這個問題太複雜了,等明天媽媽弄清楚了,再告訴你好嗎?」當然了,你說到就要做到,不能敷衍孩子。   也許孩子提問並不一定就是要一個準確的答案。他們的快樂有時在提問這個過程,而不是答案本身。所以,父母對孩子提問有個交代,孩子心理上就獲得了被接納被重視的滿足感,他的好奇心及對父母的信賴會慢慢地發展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父母千萬不要隨便亂說,胡謅一個答案。尤其是一些涉及科學知識的問題,一定要自己弄清楚了再告訴孩子。

2007年10月18日
公開
60

看見自己的天才

有次在無意間看到中視公民大講堂節目上盧蘇偉教授的演講 覺得他講的很不錯,敦剛好也在旁順便叫他看,敦似懂非懂的說 媽媽是不是毎個人都是天才哦~ 上網找資料才知盧蘇偉教授這樣有名,出了好多書籍~ --------------------------------------------------------------- 看見自己的天才  ◎文�盧蘇偉 我國小畢業時,大姊也從師大畢業,為了讓我及早適應國中生活,大姊提早教我認識英文字母,每天早上,大姊教的是英文,下午用來教我算術及國語,她十分詫異我算術能力僅限個位數及十位數加減,至於乘法則因為一再的練習九九乘法,好像會一點,但一學到除法,不管她怎麼教我都不懂。國語也是一樣,一開始,大姊要我唸課文,但由於識字有限,根本唸不下去,她只好教我把認識的字先圈起來,再一一教我不認識的字,這下子才發現有許多我看似認識的字,也知道字的意思,讀音卻不對,她只好找出大妺有注音的課文讓我唸,她才發現我注音都沒學好,ㄣ、ㄥ、ㄤ、ㄗ、ㄘ、ㄕ、ㄖ、ㄉ、ㄊ、ㄠ、ㄡ,都分辨不清,教會了這個注音符號兩個音合成一個音卻拼不出來!  大姊的眼淚   怎麼辦呢?開學緊迫在即,以我現在的程度,國中的課程我一定跟不上,為了怕我國中三年又白學了,她只好買了整套國小教材,一邊上國一、一邊補國小的課程。教了一陣子之後,大姊發現我最大的困難是記憶能力很弱,不易專注,學過就忘記,而且忘的一乾二淨,毫無印象,可是不只是識字要靠記憶力,學習任何一門課程都需要記憶功夫,問題是找到了,但是要快速補救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可能最好重讀一次小學,但現實卻不容許,該怎麼辦呢?   這期間她曾找英文老師及數學老師做我的特別家教,但由於我的程度實在太差,兩位老師根本不敢教我,最後,仍是大姊一手包辦了所有科目。當時她是班上的導師,雖然她明知道即便是我只做學校作業,都已經力不從心了,若再加上複習國小課程,根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然而,她又不能放任我不繳作業,這一連串的困難把一開始任教的大姊弄得慌亂無比,這是她教書的第一年,若實習分數不過關,就領不到畢業證書,所以,她必須在教學上花工夫準備,然而這位「老師的弟弟」,又常會不經意出些狀況,一個月下來,她疲累不堪,我也痛苦難當!   第一次月考,她對我的唯一期待──六十分及格,但她接二連三收到我的考卷,剛開始她尚能自我調適,並安慰我說沒關係──第一次考試而已,但當她知道,除了她教的國文、公民勉強六十分,其他科目不僅不及格,有幾科還十幾分、個位數,她捧著這些考卷,想這幾年來自己的期待及這幾個月的努力,心中百感交集,真不知道接下來的路該怎麼帶我走下去,她再也忍不住的放聲大哭! 我不是很懂大姊為什麼哭,我自己覺得還好啊!至少國文、公民及格,每一科都有分,又不是沒有,可是我也不知該如何安慰傷心的姊姊,我的笨又不是故意的,我也很認真在學啊!想著想著我也覺得委屈,忍不住哭起來了,大姊也沒因我哭而停止哭泣。   事實上,大姊哭完了,就好像沒事一般,找出了考過的考卷,試圖讓我把失去的分數找回來,想讓我知道錯在哪裡!可是這個努力沒多久,大姊就放棄了,程度實在差太多了,考卷上的文字,我還有許多不相識的,要理解它要考什麼?要知道答案是什麼?似乎還有一段距離,教了十幾分鐘,大姊把考卷狠狠的拍在桌上,大聲說了一聲──「算了!」   我嚇了一大跳,以為大姊生氣了,不再理我,但大姊馬上和緩自己的情緒,對我說:「考過!就算了!別理它了!我們去操場運動!」   在操場上,我跟著大姊後面慢跑,她似乎沒有真的就算了,我可以感覺得到這位個性堅強的姊姊並沒有放棄努力!她仍在思考,怎樣做才是對我最好的學習?   我們運動完回到宿舍,她把小學課本收到櫃子裡,她告訴我,要補小學不會的,又要學國中的太辛苦了!英文才剛開始或許還可以補救,數學真的有困難,四則運算會了就好了,救不回來就算了,語文是基礎,要我勤讀勤寫,提升閱讀及寫作能力,每週除了週記,她都訂一個題目讓我寫作文。  孤鳥不孤,有姊相陪   這樣的改變減輕了我許多壓力,也提升了我學習的興趣,尤其是寫作文,剛開始她發現我語詞不通,一句話都難找到完整及通順,原因是我識字有限,她引導我用最簡單的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會的字就查字典或空著,另一個方法就是用自己會的字,寫作文成為我每週六下午最期待的事,由於大姊都用正向積極的角度評語我的作文,讓我在此獲得極大的成就,有一次她找不到適當的作文題目,就任我自選題目,我寫了一篇〈孤鳥〉,把自己從小學到國一,因學習成績差,宛若孤鳥般在天際漂遊,心中孤單無助,十分嚮往那些書讀得會,試考得好的雁群,大姊看了這篇作文十分感動,她在作文上評語──孤鳥不孤,有姊相陪,蘇偉的努力,老天有眼,終將還給他應得的分數!   大姊的鼓勵雖未改善我多少成績,不過我開始喜歡閱讀大姊買給我的各種課外讀物,我漸漸能獨立讀懂文章的意思,於是大姊更進一步要我試著去了解一篇文章的要旨及重點,當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我文章常看了下一句,上一句就忘了,看了後段,前段寫些什麼,竟絲毫沒有印象,像有一次大姊拿了一本長一點的故事書給我讀,因為人物稍多,我便眼花撩亂,看完了也弄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還有一次,大姊帶我去看電影,我也分不清這個人和那個人是否同一個人,這樣困擾一直都是我的問題,還好人物角色複雜的電影並不多,而且他(她)們的衣服也很少換來換去,所以,看久一點就會分的清楚,但在實際生活中,人的長相和人名的辨識,對我而言,一直是件困難的事,只是一般人不易察覺,我從幾次經驗中學會不輕易主動和不熟的人打招呼,而避免稱呼他們的姓或名,看到可能認識的人就點頭微笑,以籠統的稱呼「大哥」、「先生」、「小姐」之類帶過,尚不至對生活人際互動造成困難。   跟著大姊這一年,每一次考試大姊都要面對任課老師對我成績的批評,大姊自幼對自己要求很高,這個笨弟弟常讓她神經緊張,一考試她就陷入焦慮不安,雖大姊一直都把這些負面的經驗承擔下來,但內在受挫的情緒總會影響著她,所以,每考完試或發成績單的當天,我都會跑出去玩到很晚,或在校園的工地躲起來,她前幾次會找我,後來她也懶得找,知道我沒地方去,晚一點自己會回來。   事實上,讀書上課聽不懂的苦悶,或考試不會、成績不好的痛苦,實在都不及大姊為此的煩惱及焦慮,所帶給我的自責及不安!我常獨自一人幻想,是不是會遇到一位神仙,給我一顆仙丹,我便能過目不忘,成為人人羨慕的好學生、大姊一定會以我為榮!  發現我有創意思考的天分   升上大二,原以為終於擺脫了英文的恐懼和重擔,準備好好朝自己未來專業領域做努力,沒想到開學不久,就遇到了一件意外。   上心理測驗的教授是我們的系主任馬傳鎮教授。馬教授習慣的上課模式是,上課前先開一、二十本參考書書單,當時,我可能是唯一一個把他開的書單裡的書,一一翻閱過的學生(因有半數以上是原文書,我根本沒能力讀懂!),後來我也才領略即使是原文書,把書名、目錄仔細讀一遍的收穫還真不小,不知詳細內容,但大略窺見其綱要,遇到類似主題便知道,那本書,那個作者曾有類似見解,在四年中,不論老師開什麼樣的書單,有幾本書,我都會把書從圖書館找出來,即便有時不及翻閱,摸摸書皮,親近一下這本書也覺得十分過癮!   但這門「心理測驗」,未如我想像的上課方式,老師每教一段,就發一種測驗,光智力測驗就做了十幾種,然後自己評量,印象裡,老師不太關心結果,只隨口問一五0以上的舉手,沒有人,一四0是班上一位第一名畢業的同學,一三0的好幾位,一二0、一一0、一0 0、九十,七十以下應該沒有吧!我舉了手!老師瞪我一眼,似乎告訴我──「盧蘇偉!你要認真啊!」 我是很認真,接下來好幾次的智力測驗,我幾乎都在七十以下,老師開始重視這個問題,在下課約談了我,把我歷次的智力測驗逐一檢視!我怕老師誤解我不認真,把我國一重讀特教班、智力七0的事向老師報告,沒想到老師哈哈大笑: 「那一次測驗一定沒照測驗的程序做!你如果真的智商七十分,絕不可能考上警官學校!」   我告訴老師我考七年五次,最後因退伍軍人加分優待才考上大學的,老師驚訝的看著我許久,一副不可置信的問了我好幾次: 「這是真的嗎!?」「盧同學!你說的是真的?」   我眼淚流了下來,因我擔心教授不相信,以為我不夠認真,把我當了,那我該怎麼辦呢?   馬教授隔一週上課,在課堂後他告訴我,他發現我有一個奇特的地方,那就是我對圖形、記憶、比較、聯想、辨識能力項目幾乎都是用猜的,因為幾種測驗,類似的有對有錯,當然大部分都是錯的,所以他要我利用課餘做一項蘇明尼加多項人格智力測驗,印象中有好幾百題,教授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逐項分析,他驚喜的告訴我:「盧蘇偉!我猜的沒錯,你不是白癡!而是不一樣的天才,你的天才一直沒被發現!」   教授拿出他用手寫的分析筆記,那麼多項目中,我有七、八成學習能力的評量都偏低,但在組織、分析、整合能力的項目分數卻偏高,尤其我創意思考,延伸性思考能力表現上特別好,這也就是說,如果我是從事藝術創作,應該會有很好的表現。   在整個教育體制,所要的都是固定的答案,對我是很大的挫敗,因為我記憶、圖像比對、數和符號等學習能力不足,我的努力是「事倍功半」,只能靠勤能補拙,教授特別勉勵我這一路走來「真是辛苦了!」他輕描淡寫的做了一個簡單的結論:善用你的優勢能力,不要再用別人的方法讀書,用你自己的方法!   這一席話,宛若在我頭腦炸開一扇窗,我離開系辦公室,走回寢室,心中忍不住激動的熱淚盈眶,從小學不會、讀不來、背不起來,原來不是我不夠用功,而是我的智力上有所限制,還好我走過來了,我有機會知道:「用自己的優勢能力學習!」「用到自己的天才!」我仰望著天空,密佈的烏雲快速移動著,陽光從雲隙裡透射出來,我心中吶喊著──我要把失去的分數找回來!我會的!   我調整我上課,讀書的策略,看書先讀綱要目次,建立系統表,然後把關鍵字填在系統上,老師上課我就問自己,老師考試會考什麼?他要什麼答案!由於這樣的改變,二下的成績我提升至班上的前三名,拿到成績單時,我並沒有特別高興,心中甚至有些懊惱──「為什麼我沒有早一點知道!」  「我並不是笨,而是聰明和別人不一樣!」   我之前成績不好只有一個原因,老師考的我沒讀到,老師要的答案我沒給到;成績好只有一個原因,讀老師要考的,給老師要的答案,老師就給我要的分數。我有一種雀躍不止的心情──「我要把上帝欠我的分數討回來!」每一次考試我都十分興奮,上帝把過去沒給我的分數,全還給我了,還給了我更多!   我運用我的優勢能力,分析、整合、組合的能力,將雜亂的資訊,整合成有系統的知識,在多位同學合力及當時的校長周世斌先生的鼎力支持下,在五十週年校慶時出版警政學文獻分類目錄一巨冊,將四十年間散落各圖書館及期刊的專書,論文分類編成系統的目錄,我們使用的工具,不過是一張張裁剪成兩張名片大小的小紙片,逐一抄錄編目、分類,以今日電腦資訊的發達來看這本目錄,可能價值有限,但以當時卻是警政學上的創舉!   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在辛法春、顧力仁老師的指導下,以學生自力編纂而成,雖獎勵上只是兩支小功、一個獎牌,但對我生命的旅程不僅建立了一個重要紀念碑,更重要的是讓我對知識的領域,有了明確的認識,任何的知識一定要有系統,才有價值,沒有系統的知識只是資訊而已! 在往後的考試,對我而言,只是輕而易舉的事──只要準備好老師的答案,在考試卷上舖陳嚴謹、周到而深入,甚少有不得高分的,畢業時,我以系上第三名畢業,畢業那年即以第三名考上高等考試司法行政觀護人類科,每每我遇到苦讀而屢挫敗的學子,心中都會升起一股悲憫──用功認真是對的,但一定要用對方法,勤能補拙,但若方向偏了或方法錯了,勤反而成了一條無止境的路,很難見到自己要的成就!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即將出版的《看見自己的天才》一書。) --------------------------------------------------------------------- ●愛是什麼?愛是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的一切! ●沒有學不會的,只有還沒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上帝只是把你的成功,延遲了一點時間而已!衪從不讓一個努力的人失望! ●在生命旅程裡,在當時我們可能只在手其中的得或失,但在回憶裡,最美的,卻是那未知得失的過程。 ●幸運來自於我們正向積極的思考,永遠都養成臉面向陽光的習慣,當我們面向陽光,黑暗自然在我們腦後,當我們往好處想,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而且都有益於我們,事情沒有好壞,只有想法不同,為什麼要咀咒自己呢?挫敗來自我們把注意力放在我們不要及失去的部分,成就則是看見我們的努力及得到,要求完美的一百分,是推自己掉進挫敗的泥沼,何不每件事都從零分開始,得幾分就賺到幾分呢? ●沒有人有意欺負我們或傷害我們,我們自己也常在不同立場的朋友群中選邊站,有意、無意製造對立,釋放出敵意,而我們卻不知內在真正的需求是什麼?我們與人的互動中真正要的又是什麼? ●只要你相信!你就能夠! ●你相信你是什麼,你就是什麼! ●因為我相信,所以我能夠! ●結果可能異於我們原先期待,但因努力,任何的結果都是甜美的! ●不要有遺憾!不管你現在的處境,只要開始播種耕耘,你要的,和你得到的通常相差不遠! ●人際互動裡,若把每一個人都當成「貴人」,珍惜彼此相處的因緣,生命會因此減少障礙,而看見更多愉悅和和諧,把每一個人都看得很「重」要,貴人就會不求自來哦! ●當你看見了真正的自己,你就會找到真正的力量,因為自己努力的力量,永遠要比為別人的付山來得真誠有力量! ●生命是個經歷,不論它遭遇了什麼,它都是有意義和價值的! ●什麼是好呢?什麼又是壞呢?那只是比較的結果,為什麼要讓生命浪費在懊悔及遺憾呢? ●年輕時,要有夢想的勇氣,更要有實踐夢想的毅力! ●不論你的夢想是什麼,只要你在現實裡找得到出路或曾經有人做過,它都非難事,重點是你有多想要它呢?你渴望達成的指數從零到一百分有幾分呢?別光是胡思亂想,藉口逃避眼前的困難;如果你不是,請用行動證明,請用努力讓自己更明確自己所要的! ●失敗的人是因為不知道他離成功有多麼近!所以,放棄了繼續努力! ●永遠積極正向思考,即使再來的是更大的挫敗,也是一樣,永遠面對陽光! ●每一個人都期待,上天看見我們的努力,給我們一個公平的結局,不過事常與願違,老天不是在開玩笑,因為衪準備了更豐盛的禮物,在下一片刻等著我們,「永遠都不放棄努力!直到得到我所要的一切!」上天一直睜亮眼看著我們是不是能再堅持下去,再決定要不要給我們這份禮物! ●生命的美好,來自曾經痛過、苦過,曾經在生命的谷底掙扎過。甘甜和辛酸是比較的結果,愈苦澀的經歷,愈能在最後嚐到甜美,當我們在生命的低潮時刻,生命最易有感動的樂章,會在彼刻譜寫完成!生命的亮麗是從最黑暗的幽谷透出,珍惜它吧!它是生命中最珍貴的禮物! ●我見過許多比我幸運的人,我原本嫉妒他們,後來才明白,幸運來自更多的努力及堅持! ●生命中的記憶與美好,在事件當時我們是無知的,即使是蒙羞、屈辱也無須看得太重!在生命旅程裡,都會給這些事件一個公平的評價。挫折、失敗、冤屈、污辱、毀謗……有一天我們會明白,那不過是生命中的小小意外而已。 ●全力以赴的努力!再努力!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你達成目標的必經過程,專注你的注意力在目標、夢想上,揮灑汗水的耕耘,就會等到歡欣收穫的一刻。 ------------------------------------------------------------------ 堅持,才是成功最大的本錢。 不管花多久的時間,不管有多少的挫折和屈辱,我相信我一定會考上!一定會考上! …國中畢業後高中也有去考都沒考上,最後跑到高雄去考,八月十五日收到十六張落榜成績單,每一個學校都差一百多分,然後爸爸媽媽跟我講說:「沒希望了到補習班去補習吧」,我就跟爸爸講:「還有兩所學校還沒寄來,怎麼叫我要去補習」,我就跟我爸爸說「我們老師曾經說過犧牲不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   就這樣等,又等了幾天,差不多一個禮拜,又收到另一張通知單,是一所職業學校寄給我的通知單,上面寫著貴子弟經本校口試及格錄取本校電子科,我就這樣考上了,我就跟人家開玩笑講,那種不用考就可以去讀的學校,我是不願意去讀的,不過我去讀了之後才發現我去讀的那個學校很特殊,那一年招生招了三次,人家招生一次兩百個,我們那個學校招了三次才湊足了一百五十個,我就是這樣考上的。   不過剛才談到這個學分制的時候我感慨萬千,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辦法完全學四則運算,我不會減法和除法,而且不會注音符號,不會拼音,就是那個注音符號我沒辦法拼音,這個很難想像。   我在高職的時候,不論寒假或者暑假都被留在學校輔導課業,所以人家通常放假時都會問說你到哪邊玩?我的同學都不是問我去哪邊玩,而是問我說你補考過了沒有,還有幾科沒有過?   我記得印象很深刻,我有一科電子電路,補考了六次,結果老師給了我六十分,後面又簽了簽”厚臉皮”,我爸爸不大能接受這個成績單,我就覺得及格就好了,管他去寫了什麼,然後我爸爸就跟我說,「從小到大我就教你,一個人成績可以不及格,但是人格一定要及格,你是不是作弊?」我說:「沒有啊!我真的沒有啊!」他說:「沒有老師為什麼會這樣寫呢?」我就拿成績單去問老師說「那你寫這個什麼意思?」老師說:「我在這個學校教書教了十年,給他一次補考兩次補考三次補考都還有人來考,但是給他四次五次六次補考還敢來考的就只有你這個人,我不是被你的分數打敗的,我是被你的臉皮打敗的」。   我在畢業的前一個月,不知道為什麼回家的時候我跟我爸爸講說:「爸爸,我想去考大學」,我爸爸都不講話,然後眉頭皺起來,然後點香煙吸起來,吸…,一根煙抽完了,又抽另外一根,吸…,「哎…」,都不講話,我心裡在想我爸爸到底是怎麼搞的?是生病了還是吃錯藥,後來我爸爸終於講話了,他說:「父母親不能為你做任何的決定,在你做決定之後,全力支持你,兒子,你決定要考大學那你就勇敢的去吧!」可是我都不知道我爸爸到底在擔心什麼,後來我媽媽告訴我我們學校的老師打電話給我爸爸說我現在有兩條路,一個是留級,一個是轉學,各位如果你是我爸爸會怎樣想?眼前都沒辦法畢業了,還想要考大學。   所以大學我整整花了七年考了五次,我第一次考大學的時候錄取分數三百二十分,我差的不多,兩百多分而已,去補習第二年進步了一百多分,我到第三年我考不下去了,我考不下去了,我就跟我爸爸講說:「我想要去做水泥工」,我爸爸那時候在日本出差,長途電話跟我講了半個小時,最後他就跟我講了一句話:「父母親不能為你做任何的決定,在你做決定之後,全力支持你,他說你要做水泥工,那你就勇敢的去吧!」。 所以我當過水泥工當了將近十個月,我後來為什麼又沒有當水泥工,又回來考聯考,是有一天我在工地,那時候我只有四十六點五公斤,一包水泥五十公斤,所以我第一天去上班的時候扛了一包水泥,歪歪斜斜走到在那個牆轉角上面摔下來,連水泥連人摔下來,我的老闆從口袋拿了五百塊跟我講說:「你明天早上不要再來了,你若受傷這很難處理」,我跟老闆講說:「你給我試用三個月的時間,如果三個月你滿意才給我薪水,不滿意你都不用付我錢」,我很認真的做了三個月,到了第三個月的時候我就可以肩上扛著兩包水泥一百公斤從一樓爬到五樓跟人家這樣賽跑,我爸爸跟我講說你如果真的要當水泥工那你就好好幹。 不過那個時候我在當水泥工的時候,讀書是為了要去考試讀大學,我自以為可以,所以我考大學那幾年幾乎都是選擇學習,那時候我在看柏拉圖的一本書叫做理想國,那時我一個朋友也是在做水泥工的,看到我看那本書就說:「那沒有什麼好看的,我們都是被別人選剩下,(意思是被人家挑剩下的),你看這個沒有用啦!」,那我非常感慨,他也非常激動,他流了眼淚,我也流了眼淚,最後他唱了一首台語歌”杯底不要飼金魚”,一首非常有名的台語歌,每次我聽到這首歌我都會流眼淚,非常感動,因為這首歌最後一句話”等待何時咱們的天”,那時候我覺得我們沒有希望,所以我們兩個握緊拳頭,把我們昨天才剛弄好的那個的水泥磚一劈,碰的一聲打下去,那整片牆都垮下來,那時候我們兩個都發了一個誓,如果二十年後我們還是沒有前途的話,我們兩個準備就一起去跳河自殺,我們覺得說,我們好好努力,一定要爭出我們的一片天。 那演講一開始,我想為什麼我要跟各位報告分享我的這一段,雖然,我們的孩子會來讀這一所學校,是一種無奈,因為考不上更好的學校,在沒有更好的選擇之下,我們來讀這所學校,但是你不要小看你的孩子,不要小看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以後有無限的可能,你的孩子以後有無窮的希望,關鍵在於你是不是一個會激勵你孩子的父母親,就這樣子。 我在八歲的時候得了很嚴重的腦膜炎,因為發燒三個禮拜,在醫院都是四十度,三個禮拜之後才發現是腦膜炎,我聽我媽媽講送到醫院的時候,手和腳都反轉過來,因為抽筋都手腳反轉過來,送到醫院拒收,後來救活了,醫院的醫生特別交代我的母親說:這個孩子可以救活已經很幸運了,不要再想教他學寫字了,所以我國小幾乎沒有學過任何東西,沒有辦法學習,雖然看得見,但是看不懂,雖然聽得見,但是人家跟我講話不大聽得懂對方的意思。 可是我很感恩我的父母親用對了教養的方式,我常在講,如果我比較不幸運,生在別人的家裡,我現在將沒有任何的機會,像我這樣子的,沒有任何的機會,因為小時後就是這樣頭大大流口水,各位可能很難想像那是什麼樣子。 我印象最深刻就是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有一位老師他不了解我是生病,所以對我的要求很多,有一天,因為我們是鄉下學校要升五年級的時候學生要一個一個交給五年級的老師,那叫到我的時候,叫「盧蘇偉」,他不曉得我家住哪裡,成績怎麼樣,老師很好奇問說:「盧同學,你家住哪裡呢?」小時後都沒有讓老師叫起來講話過,很緊張,我一直到三十歲才知道我小時後為什麼會頭大大流口水,因為習慣性下顎脫臼,台語叫做”落下頦”,這樣(示範動作,喀!喀!),有時候不大敢試,現在掉下來很容易放上去,但是小時後掉下來放不上去。 有時候兩三天我媽媽會覺得很奇怪,有時候都無法理解為什麼會這樣,所以老師叫我起來問話的時候,我很緊張下巴就卡住了,老師問我家住在哪裡,「住..住..住..」還沒住完,四年級的老師就跟五年級的老師說:「免跟他問啦,你沒有看到他現在在流口水嗎?淹到口水的房子,就是他家啦!」好輕的一句話對不對,很輕的一句話卻重重的壓傷了我的心,我對這個老師一直不能夠諒解,所以我六年級的時候,老師要我們寫一篇作文叫做”我的志願”,我的志願就是長大之後要去老師家拜訪,其實老師不知道這是我一生中第一個立的志願,就是長大之後要去老師家拜訪,看看老師的兒子、老師的女兒會不會頭大大流口水,所以今天有可能因為你的一句話壓傷你兒子的心,但是相信我,你也有可能因為一句話給你的兒子無限的希望,給你的兒子無限的希望。 也是同樣我四年級的這位老師,講錯了一句話,我現在想想我覺得他很有幽默感,以前我非常的恨他,因為我覺得即使如此,也不應該講的那麼坦白那麼實在,我記得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他叫我去拿什麼東西,我聽不懂,聽不懂人家在講話是什麼意思,我就自己跑去玩了,後來班長叫我回去,說老師叫我回去,後來老師發現我雙手空空,不得了,說:「我平常罵你豬還不夠,你真的是腦震盪的豬啊!」 豬已經夠可憐了還腦震盪,聽不懂,老師常罵我豬我還覺得豬蠻好的,因為我住鄉下每天都和豬一起玩,而且最重要的是,小時後很難得吃到豬肉,豬肉很好吃啊!有時候老師罵我腦震盪我就聽不懂,因為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詞,就問老師:老師,什麼是腦震盪啊?老師氣得受不了,說去叫你姊姊來。 我姊姊智力很正常,所以老師罵她她都聽得懂,我姊姊被罵哭了,回家就跟爸爸講:爸爸,弟弟在學校又被老師罵了。爸爸說:弟弟那一天到學校沒被老師罵,是很委屈妳,每次妳弟弟做錯事都害妳被老師罵。因為老師罵我聽不懂,只好罵姊姊,叫姊姊回家跟爸爸講。我姊姊說:可是今天爸爸你不知道,老師罵得很難聽,他罵弟弟是豬。今天換做您的子弟在學校被老師罵是豬,你會有什麼反應?一種反應是罵回來,「你自己才是豬,自己是豬才會罵別人豬。」所以我當老師後,我不敢輕易罵學生豬,要不然會被家長罵回來。我爸爸沒有這麼反應。我姊姊不服氣跟我爸爸說,那時候我爸爸沒有講「妳弟弟本來就不是豬啦,不是豬老師怎麼罵他豬。」他沒有這樣說。 他說什麼你知道嗎?他說:「我跟妳說,妳弟弟如果是豬,他也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一隻豬啦。」哇塞!我爸爸還是一個礦工,他是在礦場工作,是一個技術人員。 那時候我感受到被尊重,他說我最聰明呢!姐姐不服氣強調說:「您不知道老師說得多難聽,她說弟弟是腦震盪的豬呢!」你知道我爸爸怎麼說嗎?他說:「別人腦震盪是越震越笨,妳弟弟是越震越聰明」,又聽到”聰明”兩個字。所以很多人問我說在你成長的過程中,遇到那麼多困難,遇到那麼多挫折,你為什麼有勇氣去面對,各位知道為什麼嗎?就是我爸爸在那個緊要的關頭給我貼上非常重要的標籤,他說我是聰明的,而且越來越聰明,所以遇到困難的時候,我相信我很聰明,而且我越來越聰明,所以我才有勇氣去面對生命當中的困難和挫折。 您的孩子今天可能在環境上面在條件上面,可能都比我們在當孩子的時候來的好,可是你有沒有發現,妳的孩子少了一點點東西,都好像不大願意去為自己做最大的努力,是不是這樣。不大願意去為自己負責任,因為沒有感情,如果沒有感情妳就不要去怪妳的孩子,我準備在十二月在民生報開另外一個專欄,專門站在年輕人的立場,去寫給年輕人看,我站在輔導工作人員的立場來看,我覺得我們的社會很不了解年輕人,不懂得他們的心,不懂得他們要的是什麼,所以我們都認為青少年很叛逆,但是我跟各位講,妳的孩子絕對不會叛逆,如果你了解他的話。因為你不了解他,妳會覺得他很叛逆,但是如果你了解他就不會覺得他叛逆。 我們一個人(十年前做這個工作),一個人手邊要輔導三百五十個小孩子,現在隨時一個人要輔導一百八十個小孩子,各位可以想見的,一百八十個小孩子,比一些比較小的學校學生總數還要多呢!只有一個人負責。因為我們法院總共有三千多個輔導中的小孩子,只有二十一個觀護人,以前我都認為青少年很叛逆,應付青少年我只有兩招而已,那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惡吾惡以及人之惡。”用國語講絕對行不通,要用台語”老是老,我比你還要老,凶惡是凶惡,我比你還要凶惡。” 我是覺得小孩子在家裡爸爸媽媽管不動,在學校裡老師管不動,那來到我們這裡我就要用非常的手段管他,所以我經常在各個縣市,法治教育對訓導人員我也講,我們常常開玩笑,我有一本秘笈,我有寫了一百五十種打學生不會受傷的方法,這是以前。後來我才發現說,你越是想要處罰他,他越是叛逆給你看,因為這處罰沒有辦法教導他,你必須要了解他,必須要去協助他,對他才有幫助,而不是處罰他、管束他。我們必須改變以往的觀念,以前我們一直認為說,一個孩子做好是應該的,做不好的時候才需要特別注意,所以你的孩子就做不好給你看。 我們成立了一個實驗教育研究中心,我們有自己的實驗幼稚園,經過長期的紀錄跟觀察,我們把幼稚園的小朋友分兩邊,一邊全部用負面的語言,用我們傳統的「你不可以、你不要、妳不行、妳如果這樣我就處分妳」,另一邊我們告訴他「你可以、你要、妳能夠」告訴他全是可以的,經過三個月之後,每個孩子的反應每個孩子的行為全部做紀錄,發現負面對待的孩子會非常消極畏縮沒有自信,經常犯錯。叫他杯子拿好不要打破,乓就打破了。這邊的孩子不是叫他不要打破,而是叫你要把杯子好好端好,犯錯的機率少了非常非常多,這是我從事青少年輔導工作十幾年中間,我們做了非常多實驗。 有一個孩子酗酒,每次都酗酒,看到這個孩子酗酒就很火大,我就很生氣講說:「你為什麼每天就是要喝酒」,這個孩子也很皮,他就說:「什麼叫每天都喝酒,你每一個禮拜見我一次面而已,怎麼說我每次都酗酒,我還有三天沒有喝,你就是故意要找我麻煩。」他的話給我很大的啟示,他今天之所以理直氣壯的喝酒,原因你知道嗎?就是因為他喝酒的時候一直被人家注意到,後來從那一天開始,他喝酒我就裝做沒看到,因為我糾正他喝酒沒有用,所以我注意他沒有喝酒的另一面,兩個月之內,這個孩子完完全全把酒戒掉。我每次看到他沒有喝酒就告訴他「你今天氣色真好,精神真好、你今天頭腦非常的清楚」,他跟我講說:「老師是真的嗎?」後來變四天、變五天、變六天到最後七天都不喝酒,這就是行為改變非常重要的奧妙所在。 可是我們很多的老師很多的父母親使錯力了,花了這麼大的力氣,給子女這麼好的環境,這麼好的條件,為什麼還不會自己用心做最大的努力呢?關鍵就是你不是一個會鼓勵孩子的父母親,沒有在你孩子身上用對了方法。父母親會做錯這是很正常的,所以我們不應該去怨我們的父母親,我們的孩子犯了什麼錯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我們在孩子身上作對的事情。是不是說對了話,作對的事,非常重要。 我記得我小學的時候成績非常的簡單,丙丁丁丁丙丁丁,丙丁丁戊丙丁丁,我爸爸受日本教育戊看不懂,很酷,都不會笑,小時後從來沒有看他笑過,覺得我爸爸好嚴肅,怎麼會這樣,可是我現在長大發現我爸爸很有幽默感,所以我最近寫了一本書叫做「親子幽默一百招」,專門寫我爸爸在我身上用的幽默,爸爸看不懂戊,問我說這是什麼字,我說這個字叫做ㄒㄩˋ,旭是什麼意思,旭就是比丙丁好比乙差一點的叫做”旭”,他說有進步喔!我說當然了,要不然老師哪裡需要寫呢?人家問「你兒子拿這麼多的丙,在班上是第幾名」,我爸爸說:「班上共五十四個學生排名是五十三名」,聽了嚇一跳,如果你兒子在學校排名五十三名你聽到不曉得是什麼滋味?可是你知道我爸爸講什麼話嗎?我小學五年級幾乎每一天或每個禮拜都會翹課,為什麼要翹課你知道嗎?因為去學校讀書的時候,如果有小孩子要被老師處罰的時候,老師都說盧蘇偉你順便也出來,你多打絕對不會有錯。這什麼話嘛!以前認為老師打你就是教你就是愛你,你就會啊!多打絕對不會有錯,你比較笨就是要多打一點。聽到我覺得為什麼同學犯錯我要陪著被打,所以我就很不喜歡進教室,覺得教室裡面沒有希望。那時候我爸爸講對了一句話,從那天開始我從來沒有逃過課,他跟我說什麼你知道嗎?他說「不錯啊!雖然被打,但是你還贏一個人啊!」 為什麼這句話影響很大你知道嗎?因為每次從來沒感到希望對不對,最後一名的位置上看一看,他的書包如果在的話,我就感覺到非常的安心,你知道嗎?我不管怎樣我也還贏過他,老師要打我的時候,我都會說老師,阿○沒有打,我這位同學叫做阿○,老師就說:阿○,一起出來。他就瞪我,我這個朋友真夠衰的,老師要打我的時候,至少我也還有伴呢!對不對!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講對了話」是非常重要的。 我所說的這位同學,是我從小一直到現在最好的朋友,我們幾乎是難兄難弟,都是一起被打,他國小畢業以後就沒有再讀書,在做水電工。現在是我一起讀書的同學中最有錢的,我不是用錢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就,而是他真的很有錢,前些日子颱風來,我們家的電燈壞掉了請他來修理,修好之後我媽媽跟他開玩笑說,阿弟,怎麼這麼打拼啊!從小到大從來沒有改過的一句話,你知道嗎?伯母,我們就不會讀書,不比人家勤奮怎麼可以。 這個人唯一的條件是他很努力,我一天工作十二個小時而已,他一天工作十四個小時,各位很難想像一天工作十二個小時的情況是怎樣的,我除了輔導法院一百八十個小孩子以外,我一年要講兩百多場演講,一個月要寫兩本書,再輔導刊物上的專欄,還要主持一個研究中心,還要在廣播電台主持節目,各位妳可以想像工作壓力有多大,可是我樂在其中,原因是什麼,因為這些工作是我願意我喜歡的,所以我去做。所以,今天你要激發你孩子無比的潛力只有一個條件,每一件工作,是不是你孩子願意的,是不是你孩子喜歡的。如果是的話,你的孩子就可以發揮無限的潛力,發揮無限的潛能,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 那我發現我這個同學,他爸爸比我爸爸還要偉大,最後一名,爸爸講話還能非常大聲。最後一名爸爸能說什麼,我只見過他爸爸一次而已,這個最後一名的同學能夠成功,一定有一個理由,我花了很多時間去找,結果讓我找到,就是他有一個不一樣的爸爸,他爸爸在國小畢業的親師懇談會出現了,出現的時候老師很高興,因為我們那個老師心懷鬼胎,平常要爸爸來他都不來,趁這個機會報老鼠冤,座談會開始第一個點名的就是這個陳爸爸講話。老師說:「陳先生,您兒子真厲害,每一學期非常均勻的都是第一名(倒數),您怎麼這麼會教?」這是在跟他諷刺,明明是最後一名,說成是第一名。他聲音更大說:「老師,您不要看不起我兒子,不要看他成績不好就不喜歡他,醜醜馬也有一步踢,根據我的研究,是研究喔不是隨便講講的喔,阿○有一個優點是全班所有同學都沒有的…」,各位什麼優點知不知道,猜還有送,送還有獎。沒有獎品就不會有人猜,學校演講常常都是這樣,所以要把獎品拿出來,這是中視愛心節目花了好幾百萬錄製的我的成長故事,猜不猜得到都送給你啦。請,啊!沒猜中還是送給您(拍手)。這個錄影帶只能送不能賣,因為版權是中視的。他爸爸講什麼,他說「我們阿○根據我的研究,他有一個優點是全班都沒有的,那就是他是全班唯一沒有退步過的學生啦(全場笑)!」 如果你的小孩最後一名,你還能講他是班上唯一沒有退步過的學生,你的兒子就可能會自己做最大的努力,真的會變,那每一個人都有無限的可能,無限的潛能,你可能說我兒子的智能很差,哎!沒什麼用就對了,懶惰、脾氣差又不聽話,有一位口足畫家叫做謝坤山不曉得各位認不認識,他只有一隻腳,沒有手,只有一個眼睛,咬筆在畫圖,因為他被電擊,手和腳都壞掉截肢,每一次我聽他演講我都很感動。有一次我問他,你只有一隻腳而已,沒有手,只有一隻眼睛,你怎麼有那麼大的毅力和勇氣面對生命中這麼多的困難跟挫折。他說很簡單,你看到的只是我失去的部分,看到我失去兩隻手跟失去一隻眼睛,你知道我看到的是什麼,我看到的是我擁有的部分,我還有一隻腳,一隻眼睛,我還有一張嘴,還有鼻子會呼吸,各位知道嗎?你的孩子有沒有擁有比謝坤山先生擁有的還要多?我相信有,可是你有沒有看到你孩子所擁有的,當你看到你孩子所擁有的,看到你孩子所努力的過程,每一個孩子都被鼓勵,每一個孩子都能夠被激起來,我不騙各位。 我在研究中心製作非常多的有聲書,推廣這些有效學習的方法,去年有一位義務來幫我推廣的陳先生,他一個月竟然推廣了二千五百套,我真的對他非常崇拜他真的是推銷高手,一般一個人大約只有兩百套,就已經很厲害了,多了十幾倍,我就去拜訪他,拜訪他之後我嚇了一跳,昨天聽說是陳進興被捕的紀念日,我看了嚇一跳,因為他長的跟陳進興非常的像,心裡想沒事長的跟陳進興那麼像幹什麼?和他講話的時候我更加吃驚,為什麼吃驚呢,因為他大舌頭口吃,講話支支吾吾說不清楚,他怎麼推銷的你知道嗎?他一隻手放在口袋裡,一隻手拿錄音帶問說:「你是要買錄音帶,還是要吃槍子兒?」我想這樣研究中心的名譽會被他破壞殆盡,我很緊張就問他,陳先生你為什麼免費為我們推廣賣錄音帶,他說:「如…如..如…如果..果..果…我…我去..去人人…人…人..家家…家家..裡裡..裡,我我..我講….講.講給.給…給..他….他.他聽….聽.聽….聽…」,喔!我想他不只賣我的錄音帶會賣得很好,破襪子他都賣得出去。如果將來你碰到像這樣的推銷員,你要不要買? 我想藉著這個笑話跟各位分享一個觀念就是,你認為他的缺點是不是缺點,只有一個觀念,你站在什麼觀點上看待他的缺點,如果你站在欣賞的觀念去看待他的缺點,那所有的缺點都能夠變成別人無可比擬的優點,口吃呢,而且那個陳先生智能上也比較低呢,還能成為行銷高手推銷高手,所以你的孩子現在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不是一個能夠去發揮孩子無限可能的奇蹟高手,如果是的話,你的孩子毫無疑問的他在下個世紀,就有一個很好發揮的空間,甚至他會有機會成為世紀領袖中的領袖,我跟各位保證,只要你用對了方法。但是不客氣講,很多孩子對老師和家長造反,因為看到的都是他的缺點,看到的都是他做錯的地方。沒有看到孩子努力的過程,沒有看到孩子受罪的狀況。這非常重要,所以要改變我們對孩子的語言模式,語言模式,我們以前用負面的限制的否定的話從現在開始我們要用正向的肯定的話和孩子溝通,這個魅力非常非常的大。 我記得有一次,我輔導一個小孩子,輔導他就業,被老闆退回來八次,你說這個孩子會不會氣死人,不是偷人家東西,拿人家東西,要不就是破壞人家東西,每次回來我就要他跟老闆跪下拜託再給他一次機會,當然我口才很好,每一次老闆還是把孩子帶回去了。可是,前幾個月,因為他知道講不過我,所以先打電話到法院給我告訴我說:「盧老師,今天無論如何,這個孩子我絕對不再把他帶回來」,我們是會聽的人喔,一個輔導工作者的人不是很會說而是很懂得會聽,聽到這個陳老闆這樣講,我們知道一定是發生很大的事情,我說:「陳老闆,我的孩子在您那邊一定發生很大的事情喔。」「哎!」他說:「盧老師,他偷拿我的東西,打我小孩打我弟弟,我都可以原諒他,但是今天這件事情我不知道要如何原諒他」,我說:「陳老闆是什麼事情怎麼會這麼生氣」,他說:「我太太從兩個星期前,曬在陽台上的內衣內褲都不見了,結果昨天在他的衣櫥中發現,才知道都是他偷拿的。」我說這個真的是好沒面子,我說:「陳老闆,請你把孩子帶回來,我不會叫你再把他帶回去。」這個孩子在老闆家都已經跟老闆差點起衝突差點打起來了喔,來到法院的時候他就是這樣:「你是想怎樣哼!」就一直瞪我握著拳頭。我也一股氣,我也握起拳頭,最想做的是什麼事情各位知道嗎?往他臉上這樣轟一拳下去,以前我這樣做過喔,可是拿起拳頭的時候我心裡就這樣在想「我在外面都跟人家分享說要對孩子講正向肯定的語言,可是我很生氣啊!」所以要罵他之前我講了什麼話你知道嗎?我說:「你很棒你知不知道?因為你很棒所以我很生氣你知道嗎?因為你很棒,所以…,因為你很棒所以….,因為你很棒所以…」我要罵他之前一定要先講「你很棒」,結果講到第十個「你很棒」的時候,這個孩子頭就低下來不再瞪我,然後拳頭也放下來,當我講到第二十個「你很棒」的時候,他的眼淚這樣一直滴一直滴。這個陳老闆看到這種情況,他說:「盧老師,不要生氣了,我再把他帶回去試試看好了。」 所以一個孩子能不能教,一個孩子能不能為自己做最大的努力,關鍵不在於孩子本身,關鍵在於他是不是那麼幸運能夠遇到貴人,您一定希望在學校,您的孩子的老師是終生陪伴他成長的,我有非常多的老師從國中一年級一直陪我到現在,你現在願不願意有這樣的老師陪你的孩子成長,如果你願意的話我教你一個簡單的秘訣,這是國小三年級,我爸爸媽媽教我的。 我到國小三年級的時候還不會看時鐘,甚至零到九的十個數字都不會,六和九分不清楚,所以我的數學每次都考零分,有一天我數學模擬考我考十分,我爸爸非常的懷疑,怎麼可能,老師今天怎麼這麼懶惰,他不相信我考十分,我考十分很高興拿給媽媽看,「雞腿拿來給他吃」,那天剛好七月半,剁一隻雞腿,一隻手拿雞腿,另一隻手拿醬油,非常高興。我的鄰居那個考四百九十分,全班第一名,他爸爸對他的要求是差一分打一下,然後他坐在門口哭,一直看著我吃著雞腿。他很疑惑我也很疑惑,怎麼會考這麼多分還被人家打,所以我跟我姊姊辯「你考名次那麼多,分數那麼少,居然有雞腿吃;他名次那麼少,分數那麼多,居然被人家打。」 我小學三年級還不會看時鐘,人家都已經在看時鐘的下面了,我連時鐘都還不會看。所以老師三點多就把我留下來,手裡拿著棍子,古早的老師都是用打的,老師跟我說:「老師只問三次,問不會我就打。幾點幾分?說?說?」錯!啪!「七點五十分」;「幾點幾分?說?說?」錯!啪!「六點四十分」,打到了七點多天都黑了,老師不知怎的,藤條一丟坐在椅子上哭了起來。我很鬱卒呢,是你打我的,怎麼打的人在哭啦。看見老師在哭,我忍不住放聲大哭,哭的時候居然兩個在哭居然有第三個的聲音以為鬧鬼,鬼來了,就不敢哭了。不哭的時候就聽的很清楚了,門口的聲音好像是我爸爸的聲音,到門口一看,果然是我爸爸,我爸爸站在門口哭的像一頭牛一樣。我說:「爸爸,老師又沒有打你,你是在哭什麼?」那天爸爸也沒有罵我,回家的時候他跟我講一件事情,我希望各位能把這句話帶回去教你的孩子,如果你可以像我爸爸媽媽這樣做到也這樣教你的孩子,我敢跟你保證每一個老師都能夠成為您的孩子心目中一生當中的貴人,保證老師會加油添料的來教你的孩子愛你的孩子,我爸爸說什麼你知道嗎?他說:「老師教你一個比教十個還要辛苦,所以你要比別的學生更加十倍的尊敬你的老師。」我說:「爸爸!拜託!你說對老師九十度鞠躬,我不只九十度還停了三秒鐘,你還要我怎麼樣。」他說:「你不僅要對老師尊重,走在老師的後方,要離老師三尺,不可以踏到老師的影子。」日本人對老師的尊敬,到現在很多日本人都還是這樣子做,走在老師背後必須離老師三尺,不可以踩到老師的影子,我從小到現在沒有例外。有一次我去一所學校演講,校長帶我去參觀校園,每轉一個彎每過一個橋我就換一個地方,他說:「你這樣子換來換去我要和你講話就很不方便了。」我說:「校長,您是老師,我很尊重你,所以每轉一個彎太陽換一個位置,我必須要避開你的影子。」所以,我是用這樣的心態尊敬老師的。如果你有用這份心在尊敬你孩子的老師,也希望你的孩子用這份心在尊敬他的老師,我跟各位保證每一個老師都會像孔子一樣偉大,甚至比孔子還要偉大。因為這是人性,多少老師是被這個社會蹧蹋了,他的愛心被這個社會毀滅掉了。 我們台北縣,有一次我非常非常的憤怒,我們台北縣的縣議會,那些議員居然為了一個校園事件把所有的校長叫到議會在議會裡面罰站。我說你民意代表對校長都不尊重了,你要去叫學生尊重老師可能嗎?找訓導主任,找班級的老師去那邊罰站,因為學生發生了一些事情,因為這個社會對老師不尊重,你要我們學生對老師尊重,可能嗎?一個學生對老師不尊重,你想從老師身上學到東西,可能嗎?絕對不可能的嘛!是不是?可是,如果我們保持一顆恭敬的心去恭敬老師,今天你來學校,回去之後跟老師打個電話,跟老師說:「老師啊!我今天去學校的時候,一看之下發現你長的好像觀音菩薩一樣慈眉善目,要是能讓您這樣的老師教到我的孩子,不知道有多好;結果,我到班上一看,啊!你真的是我孩子班上的老師也,我實在很高興,我孩子真是太好運了能讓您教到。」我跟你說,你如果跟老師這樣子講的話,老師本來是沒有什麼耐心的,被你這麼一講,馬上就有耐心起來了。這個都是人性。生物都向著有陽光的地方成長,人都是朝善良的方向努力,老師需要我們給他努力給他支持。老師需要社會、父母親、學生給他鼓勵給他支持,任何人都是平凡的,但是有別人支持鼓勵,每一個人都會偉大。 我不騙各位,因為這是人性,所以今天你希望,老師能陪你的孩子一輩子,我就有一位老師從國中一年級陪我到現在,我讀了四年的國中,換了三所學校,我的姊姊盧美貴,她為了我去讀師大,它最大的興趣就是讀外文,結果為了我去讀師大,因為她跟我爸爸說:別人沒辦法教,我去讀師大,我自己教弟弟。一年級的時候把我帶到三重的光明國中,結果我姊姊自己去讀教育,然後來教弟弟,這個代價是不是太高啊!她是怎麼教,真的是拼了命在教也,結果一年級除了國文和公民,其他全部不及格,所以拿到成績單姊姊哭嗚嗚嗚,我拿到成績單晚上都不敢回家了,在外面晃啊晃的逃家,我的姊姊在家裡難過啊!所以我真的是有一個很好的爸爸,我決定重讀一年,我說:「爸爸我想重唸」,準備重讀。各位剛才我已經跟各位分享過了,如果你能夠懂得把決定權交給妳的孩子,妳就會扮演一個啦啦隊長的角色,我跟我爸爸講說:「爸爸!我要重讀」,你知道我爸爸跟我講什麼:「父母親不能為你做任何的決定,只有在你做決定的時候,全力支持你,兒子,你要留級就勇敢的留吧!」這是我第一次聽到的,你看這麼一句話多麼好用啊,如果你回去不肯用在你孩子身上我也沒辦法對不對,就是跟他說:「父母親不能為你做什麼,前提是,在你做決定的時候全力的支持你,你決定要做什麼就勇敢的去吧!」沒有什麼不可能嘛!孩子能夠為自己前途負責,他才會去做最大的努力。 我轉學轉到板橋海山國中,我們本校蘇校長在板橋高中當過主任,海山國中當時三十六個班我讀一年一班,別的班有四十個學生,我們班只有三十個學生,別的班有一個導師,我們班有兩個導師,我們班都是頭大大留口水的學生,那我也有一點點,各位知道這是什麼班,我第一次知道轉學的時候我才知道我智商只有七十,各位智商只有七十不曉得各位感覺怎樣,可是,我那個時候很慶幸遇到一位林老師,這個老師非常特別,一百五十幾公分而已,可是這個老師我發現她有一個非常大的特質可以從國中一直陪我到現在,我的太太就是她幫我找的,我太太是她的同事,她幫我找的,從四百多位的老師當中一個看一個去找的,還搬了椅子坐在旁邊觀察,從四百多位老師中撿選的,所以我非常滿意,因為不滿意的話,我這個老師保證售後服務。 你看,一個老師陪著你的孩子成長,還幫她選了一個太太,這樣子的老師,你希不希望成為你孩子的老師,我相信你當然希望對不對。可是,關鍵在哪裡,就是因為我對這位老師多了一份恭敬心,這個老師有一個特點,這個老師對學生她很少罵學生,因為我們這個班很難上課,他看到我們這個同學,就一個一個去讚美,讚美到同學都抗議「老師,他每次都摸魚,每次當值日生都不肯當,每次抬便當你都不肯去。」可是在每次上課的時候老師都知道,同學根本就聽不懂,可是同學都裝的很認真的樣子。 可是你知道嗎?老師這樣無心貼一個標籤,竟然造就了我後來發願要去當一個作家,我今年大概能夠出完三十本書,你看一天至少要寫三千到五千個字,最近寫到指甲凹下去了,以前是寫到指甲瘀血,各位很難想像,為什麼那麼樂意去,因為每次拿起筆來的時候,就想到我們老師說我很勤勞,就會非常亢奮。所以,影響一個孩子的行為不是在認知和意識上面,必須在下意識和潛意識上面下工夫,如果你的孩子一拿起書來,他就開始哭,非常鬱卒,他書就讀不好。如果你的孩子一拿起書來,他就非常興奮,非常高興,他書一定可以讀的很好,可是孩子為什麼拿起書來非常的鬱卒,各位知不知道?因為拿起書,第一次你就罵他,就像我孩子一樣,他才六歲讀大班,他媽媽是一個老師,老師的做法是看孩子在哪裡寫不好,「歪掉!重寫!」、「歪掉!重寫!」、「歪掉!重寫!」講到第三個歪掉重寫的時候,我兒子就開始流眼淚,「人家老師和爸爸都說我寫的很好,妳都叫我重寫」,你看他以後怎麼讀書啊! 所以我跟我太太講說不要這樣,這樣做以後孩子會出問題,我太太說我有給他鼓勵啊!我說妳順序顛倒,我說妳先給他鼓勵,再給他糾正;她先糾正之後,再給他鼓勵,這沒有效果。我太太就說:「那你是專家,那小孩給你管。」我就換了一個方式,在小孩子寫錯,寫歪了的時候,暫時先不要糾正他,看他哪一個字寫得不錯,馬上給他獎勵,「哇!你這個字寫得很好,比老師寫得還好。」他會說「真的嗎?是真的嗎?」我說:「真的」。我兒子每天回家都跟我怎麼講:「爸爸,來,我們來寫作業。」寫作業感覺非常的快樂,我的名字很難寫,你看我叫做盧○○,我兒子馬上跟我說我叫盧蘇偉,我兒子叫做盧○○,你看我們的名字姓都很難寫,他現在幼稚園大班而已,他現在名字寫得很好,我到小學四年級了我的名字還寫不全。所以我覺得我兒子蠻厲害的。 你知道關鍵在哪裡,因為他願意他喜歡,他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他覺得非常高興他被肯定,所以你希望你的孩子好好讀書,在你發現他讀書的時候,你要立即給他很強而有力的鼓勵,強而有力的讚美。那麼,他讀書和快樂會連結在一起,那在他考試的時候,不管他考幾分,讓他覺得考試是一件很快樂興奮的事情。但是一般的父母看到的都是孩子失去的分數。想一想,你從小的時候怎麼樣教你的孩子,妳的孩子拿了九十五分,「你為什麼這五分昨天媽媽跟你做複習的時候才做過,還特別叮聆,你為什麼還失去。」是不是這樣,是嘛,所以你的孩子一考試的時候,他就很挫折,很緊張,很焦慮。很挫折,很緊張,很焦慮,去跟人家考試那他怎麼考得好呢?是不是,所以你必須改變習慣,就像是我的爸爸看到,我雖然只是考十分而已,他一定給我雞腿吃,結果我看到的不是我失去的分數,我看到的是我得到的分數。這很簡單,如果你改變你的想法,看到的是你孩子得到的分數。不管得到幾分,表示你孩子學到幾分嘛!對不對。假使你孩子考五十分,表示比以前進步五十分,表示他學到五十分的東西嘛。是不是值得你去鼓勵他,值得啊!所以當你看到孩子的分數的時候,肯定的聲音,自然就會從你的嘴巴說出來,這只是一個觀念而已,只是一個想法而已。當你的想法改變了之後,你才有辦法做一個有效的啦啦隊隊長。 接下來要跟各位分享的,是各位比較關心的問題,我大學考了五次,這七年當中,曾經去服兵役三年,第四次考大學是退伍前一個月考夜大,我以為可以考上,還請人家吃東西,結果拿到成績單的時候不多不少差了兩分,那個時候實在沒有勇氣再去面對眾人,自殺了無數次,吃安眠藥啦,上吊啦,那個痛非常挫折,我覺得說為什麼這麼努力,這麼辛苦的讀,為什麼我沒有拿到我應得的分數,我回去看我國中這位老師,我覺得我這一生當中遇到的老師都很有幽默感,我跟老師講說:「老師,我這些話講完,我就要去自殺。」如果你遇到一個人這樣跟你講你會有什麼反映,一般人馬上跳起來把他肩膀按住,告訴他,「條條大路通羅馬,考不上大學沒關係,你還是可以很有前途。」我們老師有沒有講這個話,沒有,她說:「你如果要死,就自己靜靜的去,當作沒來過我這裡。」居然有這種老師,那時候我有一股衝動,她的辦公室在四樓,我就準備從四樓跳下去死給她看。可是我們老師敢講這種話,她不是簡單人物啊!她說:「等一下,過來過來,你現在死,不等於是逃兵,畏罪自殺。我建議你,明年去考第五次大學考上要死再死。」她說:「你考上之後再自殺,那報紙一定會刊的很大說你花了七年,考了五次大學終於考上了,為了抗議教育制度,聯考制度的不公平,因此表達不上大學的決心,你想這不比拒絕聯考的小子還轟動,我才不相信,對不對。」所以我就決定參加第五次大學聯考 考上的原因並不是我進步很多,而是因為退伍軍人加分百分之十,我考上大學,我數學很幸運的考超過了十分,考了十九分,對了一題而已,為什麼對一題十九分,因為那是座標題,我們補習班老師說你數學放棄,用尺量一量,運氣好還可以拿到幾分,我就這樣劃一劃量一量,拿了十九分。英文呢?我的英文很棒,各位看過我的簡歷就知道,我每一年都要到國外演講,至少兩個國家。我現在已經去過七個國家了,今年十二月我還要到馬來西亞,明年寒假要到紐西蘭和澳洲,每一年都至少到兩個國家巡迴演講,很多人都認為我英文很行,還可以對外國人直接演講。錯了,不懂英文到國外演講都很輕鬆,因為兩個小時的演講你只要講一個小時,剩下的一個小時是翻譯講的。翻譯在講的時候,還要慢慢想,所以真的是夠輕鬆,我跟人家講:「我的英文很厲害,二十六個字母每一個字母我都認識,不過一定要分開站,它併在一起的時候它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它。」 真的是這樣,待會兒我會跟各位分析我的智力結構,我沒有短暫記憶,所以我認識的英文單字裡面沒有超過四個字母的,我第一次要到美國演講的時候,人家從美國打電話來說了半個小時,我還不敢跟她講說:「好,我去。」為什麼?我英文這麼差,我去美國怎麼辦?多虧了我太太,給我準備了幾千個卡片,這邊寫中文,那邊寫英文,這邊寫中文,怕我不會講就拿給人家看,然後跟我準備一封信,告訴我到了櫃檯就告訴人家:「Hello ! It's yours .Ann…」,結果蠻順利的。去美國十五天多,都是早上飛下午到晚上演講,早上飛下午到晚上演講,所以人家問去美國有沒有逛一逛,我說有看到勝利女神像,在飛機上看到的。因為根本沒有時間。每到一個地方,我覺得說既然要掌握機會晃一晃,所以到了一個城市之後,準備要去晃一晃,藍色的屋瓦,白色的牆面,然後種了一棵松樹,認一認我想就可以找回來,我就很放心的去逛,逛了二三十分鐘。發現奇怪,這邊的房子怎麼蓋的都一樣,我不知道從哪邊出來的。繞了兩個多小時,繞的嚇得要死,這下子在這邊迷路要怎麼辦,也看不到一個中國人。最後很緊張的看到一部警車把它攔下,警察就:「上車!」毫不猶豫地就把我載到我原來出來的那戶人家,後來一進門才知道人家給我報失蹤人口。 這還不打緊,第二站到休斯頓,休士頓一下飛機人家就給我別了一張名牌,這個名牌做的很漂亮,上面寫什麼意思我不知道,但是上面有我的名字,那每一次我到任何一個地方,只要我秀出我的名牌給人家看,人家就很親切的幫我處理很多事情,甚至於把我帶到我要去的地方,哦!這個名牌真好用,每到一個地方就給我一張名牌,到了機場你只要這樣,看一下看一下,馬上就會幫你帶到登機口,我想說,美國真的是很尊重專家,我那時候以為這是某種專家的標誌,所以每一次演講的時候我一定把胸部(名牌)露出來,讓人家知道可以尊重我們一下,尤其是錄影的時候,這樣人家才會知道我是很厲害的專家嘛!結果飛機飛來飛去,從紐約飛芝加哥飛舊金山,舊金山回台北我還捨不得拿掉,太好用了嘛,對不對!但是我實在不明白,那個牌子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就問送我到機場的同學,這個牌子到底寫的是什麼,同學說:「這是你的名字」,我說:「這我知道,我想知道這牌子到底是什麼意思」,同學:「嗯…嗯…,你真的想知道?」我說:「廢話,不想知道,我問你幹嘛!」他說:「這是,這是寫,這個人完全不會英文,他如果需要任何的協助,請給予協助,或者打以下電話聯絡,或者送他到下面這個地址。美國某某協會和觀光局製。」我才知道那個牌子到底是什麼意思各位知道嗎?你到美國不懂英文,但是你到美國負有重要任務的人,他給那個牌子,希望你到達任何地方都能夠得到協助。 當時我覺得這個事情很丟臉都不敢講,但是後來我覺得沒什麼。因為在新的世紀裡面,你的孩子不會什麼東西重不重要?絕對不重要,我一年辦多少次演講要約我演講真的很不簡單呢,現在要請我演講至少要排到明年九月,真的,我行程表就是這樣,沒辦法,這個月講了三十場,各位可以想見到,每天講嘛。今天早上這邊講,下午到黎明國小,明天到新竹還有兩場,到台中更誇張,從早上九點講到晚上九點講了四場,那我常常在想說,人家會不會因為我數學不會英文不會就不請我演講,我想不會嘛。人家重視的是,我找你會的嘛。所以今天重要的是你要去想說你的孩子到底會的是什麼,只要你的孩子會一樣東西,在未來的世紀你的孩子就會有非常好的發揮空間。我記得上禮拜四我到台中對學生的訓導主任演講,之前一年是對輔導主任演講,跟輔導主任分享的一個經驗,他說:我們學校創校將近百年,培育了無數的人才,半年前他們都以這些人才為榮,不過現在都不覺得怎麼樣,因為他們學校出了一個奇才,我說什麼樣的奇才,難道是連先生嗎?連戰連先生嗎?他是台中人嗎?他說不是,我們學校有一個學生,國小畢業的時候連名字都不會寫,唯一會的是爬椰子樹,從下面爬到上面爬了二十秒鐘,唯一的興趣是爬到很高的地方跳下來嚇老師,這個學生畢業十幾年後開了賓士轎車回來看老師,老師一個想法想這個孩子一定去當什麼?小偷!只會爬牆壁,什麼都不會的學生,怎麼會開賓士,一定是去當賊。這個老師跟他問說:「你現在做什麼工作?」,他說:「老師,我做建築。」,「做建築哪來這麼多錢?你一個月多少薪水?」,「老師,最近景氣比較差,我一個月三十幾萬而已。」,「三十幾萬,做工一個月三十幾萬,你不要騙我了,怎麼可能。」,「真的,我一個月三十幾萬啊!」,「你在做的是什麼?」,他說:「我在做那個超高樓層,二十層三十層,超高樓層的鋼骨銜接工作。」他說:「敢爬這麼高的沒幾個,敢爬這麼高還能夠走來走去,還能夠控制的又更少了,我的技術很好,又快又穩。」這個老師對這個學生另眼相看,可是我相不相信?我不相信啦,我跟他講:「如果是這樣,我就去猴子訓練學校就好了嘛,對不對!會爬牆就好嘛!」 有一次我去高雄演講,高雄有兩棟好高很大的建築,那是那裡我不知道,其中有一棟有一位建築師姓江,我就住在他家,我說:「江先生,這些人什麼都不會只會爬高,會爬高一個月就領三十幾萬,真的嗎?」,他說:「盧老師,你指的是那個高空結構師傅嗎?」,我說:「對啊!」「三十幾萬…,那種公司算小牌的喔!」他說他們公司有五個,保證薪水一個月五十萬,我說:「你們建築怎麼這麼好賺啦。」他說:「不是啦,這五個人領的比董事長總經理還要多。」我說:「為什麼?」他說:「這種人,人才稀有,十萬人難得找一個敢爬那麼高,而且還能夠很順利的工作,而且不怕掉下來,這種人真的很稀有,你不要以為這很簡單。」我回來之後,對我這個屬猴兒子另眼相看,我這個兒子出生的時候猴手猴腳,連現在走路的時候也是這樣,最愛爬高,看到什麼都爬,我看到馬上(我在外面講親子教育,現在就做不良示範)我就打。自從聽了這個故事之後我看他在爬都說:「別怕,再爬,再爬!爬高一點,再爬!」,我想,如果我兒子什麼都不會,很會爬高,後拿鐵鎚這樣敲一下,一個月可以領三十幾萬,他願意給我十萬塊的話,我就辭掉所有的工作,當一個全職的義工,我這輩子最大的夢想就是當一個全職的義工。 最想跟各位分享的是什麼?今天您要改變您的焦點,因為未來的世紀裡面是一個多元化的世紀,前一陣子我在報紙上看到,美國在台協會代表的夫人,在學台灣原住民的編織,我們台灣沒有人要學這個啦,可是你知道嗎?再過幾年,你要學台灣原住民的編織,你要到美國去留學,因為台灣沒有人會。各位了解我的意思嗎?所以你的孩子不需要懂得很多,他只要懂一樣全台灣全世界都沒有人會只有他會的,你兒子不變成國寶都很難,各位了解我的意思嗎?這是很重要的,未來的世紀絕對是走向專業化的世紀,你只要會一樣東西,就能夠擁有自己的一片天,每個人都必須要去找到自己的那一片天,這非常重要,而最重要的是,你希望你的孩子去發揮自己無限的可能。 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這是我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我上了心理測驗,老師一看了我的測驗,很不敢相信,他覺得奇怪,考上警察大學的,怎麼是一個白痴,不可能只有七十,教授不相信,後來經過不斷的評斷,經過很多的測驗,最後發現說,的的確確我在某些點,確確實實是一個白痴,各位不知道有沒有看過叫做「雨人」,這個片子值得各位看,各位可以租回來看,這個片子雨人男主角他會的我不會,他不會的就是我會的,我沒有短暫記憶,沒有符號的學習能力,數學的學習能力也很差,相對觀念,圖像學習觀念都很差,可是我創造分析整合能力,尤其文學能力幾近於天才,我們教授跟我講說,你要改變讀書的方法。你可能聽過勤能補拙這句話,我媽媽就跟我說過「人家讀一次你就讀五次六次,就能夠跟別人一樣。」不可能的,除非你用對了學習方法,勤才能夠補拙,成功一定要努力,但是努力方法跟方向正確了,才可能成功,對不對。所以你千萬不要告訴你的孩子說:「你要努力喔!」,比努力更重要的是他的方法和方向要正確。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 所以我們研究中心有一項重心,就是學習方法,因為學習方法決定我們的孩子在未來的世紀有沒有學習能力,有沒有競爭能力,就這麼簡單。你吸收資訊的速度是不是比別人快,你的創意是不是比別人快,我們的孩子在未來的世紀,只不過是和時間在做賽跑,看誰想的快,看誰想得遠,看想得東西是否與眾不同,就是這樣而已。那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比別人優勢的學習方法,經過我們教授的協助,我之前都是吊車尾,幾乎都是班上不是倒數第三就是倒數第二,從二年級開始,我花費整年的時間,找到自己的學習方法。畢業那一年,我是全系第三名,並且畢業的時候我只花了七天準備考試,我就考上了高等考試,而且是第三名考上,我不是跟各位父母親炫耀說我多麼行多麼棒,而是想要跟各位分享的,你的孩子只要用對了方法,如果你願意花廿七年再去找這個方法,我也沒什麼意見。但是,如果你希望早一點決定的話,我有帶我們研究中心的一些資料,我們就把這些方法全部錄製成有聲書,有的是給孩子聽的,有的是給父母親聽的。如果你希望用更短的時間,能夠用我爸爸媽媽花了二十幾年所有的精華,你想用這些方法來教導你的孩子,讓你的孩子在二十一世紀中成為領袖中的領袖,請把你的資料留給我們。 我們研究中心是一個公益團體,為什麼成立這個研究中心的原因是,當時我存了一筆錢要用我爸爸媽媽的名義捐給慈善機構,我問我的爸爸媽媽說要捐給誰,我爸爸媽媽說:「不必捐啦,捐給你自己就好了。」我問爸媽這什麼意思,他說:「你可以去做一些研究嘛,不要讓別人的父母像我們一樣流淚陪你長大啊,這是很痛苦的,不要讓別的孩子像你一樣,要這樣跌跌撞撞,甚至於要去自殺。」我恍然大悟,所以就把那筆錢,捐給我們研究中心,那這個研究中心,未來我們要把它成立一個基金會,三年後要成立基金會,我們希望把它送給社會,把它當成一份好禮物送給這個社會。 所以,我們最大的期望就是「分享我們研究的成果,分享一些精華」我希望各位的孩子都能夠成為未來世紀中領袖中的領袖。唯有各位的孩子比我的孩子優秀,我的孩子才有前途,我不騙各位這是我的想法。所以你不要想自己孩子好就好了,你不要這樣子想。自己的孩子好,別人的孩子不好,很抱歉,你的孩子再怎麼好也沒有機會發揮它的能力,因為我發現,任何一個人要發揮他極致的潛能只有一個條件,就是環境。 你看那個參加奧運賽跑的,參加過回來他成績都是破全國紀錄,各位為什麼知道嗎?因為高手在旁邊你不想跑好都不行,因為那個情況讓你很會跑,那個環境讓你必須要努力,我以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跟第一流的一起學習,能夠跟你的孩子當未來的夥伴。這是我從一位議員的一個故事裡面得到的啟示,就是說美國很喜歡種植農產品,什麼農產品?我也看過一次,那個南瓜好大好大,那其中有一個農夫種玉米,有這麼大,又大又長,記者問他說,某某先生你的玉米怎麼可以種的比別人大這麼多倍,你可以告訴我什麼秘訣。他說:「很簡單,玉米收成的時候,我都把最大最肥的玉米種子分給我左右鄰居種玉米的農夫。」記者說:「你頭殼壞了嗎?你把最好最肥的玉米給人家你的玉米怎麼會又肥又大。」他說:「你錯了,玉米是靠花粉傳播,所以只有我週遭的農夫玉米又肥又大,我的玉米才有可能比他們更肥更大。」 各位了解我的意思嗎?所以今天不要以為只要我們的孩子好就好,我們家好就好。只有你們家好,那好不起來,除非你的左右鄰居,除非整個的社會,都比你的孩子優秀,你的孩子只要跟它靠著邊,不優秀都很難,各位你懂我的意思嗎?今天雖然台灣面臨很多金融的危機,可是你跟東南亞世界許多國家比較起來,我們還算小CASE啦,你知道有一個人是我們國內相當重要的人物,我今天早上在看報紙的時候才看到,他在經濟研討會上面發表建言,就是張忠謀先生,當然王永慶先生也對我們國家貢獻很大,可是張忠謀先生施振榮先生對我們國家來講是一個決定性的地位,你知道張忠謀先生今天之所以成為張忠謀先生,他在他幼年時期,各位如果讀他的自傳就知道,他在幼年時期發了一個願,他說:「我身為中國人,就應該為中國人做一點點事情。」他跟他爸爸這樣講,他說:「我這一輩子會努力為中國人做一點點事情。」還好,他口中的中國是台灣,不是大陸。如果是大陸,那台灣會完蛋了 各位你了解我的意思嗎?所以你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你是不是能夠給他有效的啟示,你的孩子可能成為一個世紀中的風雲人物。所以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父母親,你的孩子都是充滿了影響力,你的孩子都能成為世紀中領袖中的領袖,我相信我的孩子站在你孩子的旁邊,你的孩子也是我孩子指導上面的小領袖,我們就是要有決心培養我們的孩子成為世界級的領袖,我們要把目標定的那麼高,我們的孩子不僅在台灣要當領袖,我們還要當世界級的領袖。你看,我們台灣只要多幾個世界級的領袖,還有什麼不能做的事?所以你不要小看你的孩子,每的孩子都有無限的可能。 一個智商只有七十,一個小時候是頭大大流口水的人,我今天出的書同步在美國發表,我們台灣人很奇怪,我一直在推銷我的書都沒有人相信,可是我有自信在三年之後,我研發出的這三套書,這三套教材,會進入美國暢銷書的排行榜,到時候再把它翻譯成中文,一定很暢銷。可是你知道,一個台灣作家他研究的東西,送到美國去發行,而且是一個大型研究機構出版發行,那不是亂發行,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我所提出來的論點,我所提出來的方法,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我的企圖不只是要當台灣輔導的專家,當台灣親職教育的專家,我的企圖是要當全世界青少年輔導的專家,也要當全世界親職教育的專家。 只要你願意沒有什麼不可以。所以我覺得我們不要用力的想框框,去框住我們的孩子,不要小看我們的孩子他今天只是讀海事水產職業學校而已,他有多麼重要各位知道嗎?因為土地是有限的,所以一定要向海洋發展,如果你的孩子能夠有一個構思,引發出一套水產試驗或養殖的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新技術,全世界的人都要來跟你的孩子學習。你的孩子會沒有發展嗎?所以不要小看我們的孩子,任何一個點,任何一個地方,有可能就是一個大世界。在最後也祝福我們各位爸爸媽媽,都能夠培育出新世紀的領袖的孩子。

2007年10月18日
公開
38

教您《做個不罵孩子的媽媽》PART3

謝謝你,孩子 幫我拿一下報紙,謝謝你,孩子。   孩子,謝謝你送媽媽禮物。   父母對子女說「謝謝」並非客套   在傳統的大多數家庭裡,並沒有說「謝謝」的習慣。不光是家庭,就是朋友之間、親戚之間,也總覺得道謝是很見外的事。大家都覺得,既然如此親密,用得著那麼客套嗎?   沒錯,我們不習慣說「謝謝」,就是因為我們把它僅僅當作一種客套。尤其在家庭裡,父母不會這麼說,也不會教育孩子這麼說。他們都把互相之間的給予當作理所當然。   做父母的,還有這麼一種心理:「孩子是我撫養長大的,我給他吃,給他住,給他穿,供他上學,難道在家裡讓他幫我做點事,我還要對他說『謝謝』?」照這個意思,父母養了孩子,那麼孩子為父母做什麼都是對父母的回報。那這跟交易有什麼區別?   人和人之間是需要互相體諒,互相存有感激之心的。哪怕是父母和孩子,也不例外。父母給予孩子生命和好的生活,撫養孩子成長,這是孩子應該感激他們的。即使父母不說,他的內心裡也一定潛在著這種感情。那麼,父母也要尊重孩子作為一個個體的人的所作所為。孩子幫了你的忙,做了一件令你開心的事,你都有理由對他真誠地說聲「謝謝」!這個時候,你是在無形中教育孩子要有一顆感激的心,要對別人的給予表示謝意。有一天,他一定會以同樣深厚的感情,來回報你為他付出的一切。   該說「謝謝」的時候,就應該切實做到。比如你要孩子幫你拿鞋子、遞東西,他的確是幫助了你,你當然得道謝,這是最基本的禮儀。對孩子而言,這也是對他的努力的一種肯定。   父母的感激對他來說是莫大的支援和鼓勵。他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價值與作用,體會到了付出的快樂。這些對孩子的成長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經營一個會說「謝謝」的家庭   什麼樣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   當然是有愛的家庭。   那麼有愛的家庭又是什麼樣子?   無疑,應該就是一個人人都充滿了感激之情的家庭。   可以想像,當一個人從另外一個人那裡獲得了應當的感謝之後,他的心情是愉快的、充實的,他會不自覺地對別人也給予應該的感激。一個家庭不正需要這種互相感激的氛圍嗎?孩子幫了忙,你對他說聲「謝謝」,不僅讓他覺得很開心,而且也會讓他產生「下次有機會再幫忙」的意願。   父母經常對孩子說「謝謝」,孩子自然也明白感激父母。   也許有人會反駁:「心裡知道就行了,幹嗎非要說出來?」可是許多事情,你不說,別人怎麼知道你是怎麼想的?   的確,重要的是有一顆感激的心,但是惟有我們時時把這種感激當作習慣,才能培養出如此一顆心啊。   我們要把「謝謝」說出口,不是為著一種形式,而是需要把它當作我們生活的習慣,當作一種習以為常的東西。   說「謝謝」源於我們心中真誠而美好的愛,讓我們隨時都知道,有幸福的生活,是拜很多人所賜。哦,這是老爸的傑作嗎?真是讓人激動的驚喜! 勇敢一點  勇敢一點,你能唱得很好的!勇敢地說出來,你的看法很不錯!   你給了孩子勇氣嗎?你是否在孩子跌倒時讓他學會自己站起來?你是否在孩子有新想法時給他機會去「冒險」?你是否常常對孩子說「勇敢一點」?   父母常常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膽小怕事,可是,他們沒有意識到,孩子的膽量是慢慢鍛煉出來的。而父母,正是培養他們的好「老師」啊。   有的孩子膽小,怕黑,也怕自己一個人待在家裡。要是恰好父母有什麼事要出去,必須留孩子一人在家,孩子死也不肯一個人待著。沒有辦法,父母只好說:「這麼害怕呀,那算了,你跟著我們吧!」要知道,一個人對於黑暗的恐懼很可能是會持續一輩子的,並不一定成人之後就能消除。所以,你的孩子要是這樣,就應該慢慢讓他適應黑暗,而不是逃避。   還有的時候,孩子有一些新想法。比如,本來一直是家長送他上學的,但是有一天他突然說以後不要家長送了,願意自己一個人去。這很可能是因為他覺得自己長大了,還讓父母送,會讓同學們笑話;也可能是因為他體諒父母,怕他們太辛苦,總之這個想法對他來說,是個不錯的改變。可是父母能夠理解嗎?他們也許立即表示反對:「不行!你一個人不安全!」孩子自己已經有膽量去嘗試他能做的事了,為什麼父母不對他的勇氣給予鼓勵?   實際上,你把一些要注意的事項,如過馬路要看看紅綠燈,注意車輛,不要隨便跟陌生人走等等,都告訴他,孩子的表現不會讓你失望的。也有的孩子天生聰明,他們善於思考,腦子裡老有一些奇怪的想法。也許有一天他產生了打破常規的想法,比如他用報紙做了一頂古怪的帽子,想戴出去給小朋友「欣賞」,可是又怕給人家笑話。這個時候你千萬不要也來打擊他的積極性,說出「這個帽子這麼難看!」、「別人肯定會取笑你的!」這樣的話來。不如給他打打氣:「勇敢一點嘛,小朋友也許會搶著戴呢。」要知道,這是孩子創造力的體現,他有這樣打破常規、敢於創新的勇氣,為什麼不支援呢?   勇敢不等於冒險生活中,孩子因為第一次做某事,或接觸某件東西,很可能產生畏懼感,在應該給予「勇敢一點」這樣的鼓勵時,家長不能吝嗇這幾個字。可是,家長也必須明白,鼓勵孩子勇敢並不等於是讓他去冒險。孩子跟別的小朋友鬧了矛盾,廝打了起來,你不去勸架,反而鼓勵他說:「別怕,勇敢一點,你打得過他的。」這就是在慫恿他使用暴力了,是萬萬不可的。勇敢必須是正當的行為。做父母的怎麼能給孩子做壞事的勇氣呢?這遲早要害了他。   對於一些冒險的嘗試,比如游泳,在之前也先告訴孩子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並且大人要從旁指導。不贊成無意義的冒險,比如孩子說他要爬到一棵大樹的樹頂上,這樣的勇敢不是勇敢,而是逞能了。這一點必須讓孩子明白。除了行為上的勇敢,還有心理上的勇敢。比如勇敢地說出自己心裡的想法,勇敢地對待自己的過錯。這更需要父母的悉心指導。早知如此,我就逃學了。 你自己選擇   你喜歡什麼,自己選吧。   爸爸不干涉你的選擇,但是你自己要慎重。   你自己選,媽媽當參考。   你來決定這件事。   選擇是一種能力   許多的父母喜歡包辦孩子的一切。從生活到學習,甚至到將來的人生方向、婚姻家庭,都要去干涉,該做的做了,不該做的也做了,卻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傳統。   一個人,從小到大,會面臨無數的選擇。可是怎樣去做一個決斷,怎樣做出最好的選擇,需要逐漸培養這方面的能力。選擇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做出一項正確的抉擇,需要考慮與之相關的一切因素:有利的、不利的、眼前的、長遠的。它考驗的是一個人的眼光、智慧、魄力與膽量。一個事事都由父母拿主意的孩子,長大後會有這樣的能力嗎? 把選擇權還給孩子   太多的父母習慣於把「選擇權」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為孩子「規劃」生活和學習。不是逼著孩子練鋼琴,就是命令孩子學美術,不准這樣,必須那樣,根本不去管孩子喜歡什麼,需要什麼。說得嚴重點,這就是在扼殺孩子的天賦,毀壞孩子的前途。可是家長們往往早早地就為自己的英明決斷而沾沾自喜,以為給孩子選了一條將來可以飛黃騰達的道路。   父母的這種「主動」,對孩子的成長其實是很不利的。如果你的選擇是對的,那麼孩子只是坐享其成,他無法從中獲取有益的體驗,無法享受到實現自我價值帶來的愉悅感。如果你的選擇錯了,孩子就失掉了好的機遇,他就會怪你。家長們何苦還要吃力不討好呢?   奉勸這些過於積極的父母一句:如果真想你的孩子有出息,那麼就把選擇的權利逐步交給孩子自己吧。   父母一味替孩子拿主意,最後會是這樣的結果:讓孩子失去了自己的決斷力,變得沒有主見。這樣的孩子在生活中做任何事都會顯得膽小畏縮,只會順從別人的意思,甚至任人擺佈。這將影響孩子的一生啊。把自己的要求強加給孩子,是不會調動起孩子的積極性的,結果只會是什麼目標也達不成。而且父母的這種做法往往會引起孩子的反感,讓他產生逆反心理。 好的父母,既是孩子的朋友,也是孩子的老師。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就應慢慢從他的生活中退出來,讓他做主角,學會自己去做決定,運用自己的頭腦和力量。   如果真的一時難以完全放手,可以試著用這樣的方法:在和孩子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有意識地為孩子提供一些不會出錯的選擇項,讓他做最終決定。比如,你要孩子培養一種興趣,可以問他:「你是想學畫畫、彈琴,還是書法?」在你允許的範圍內,讓他去選擇。孩子會很高興父母對他的信任、理解與尊重,也會慎重地對待自己的選擇。一次兩次,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慢慢放手,給孩子越來越大的選擇空間。   當孩子做選擇的時候,希望父母在陳述完自己的意見後,真誠地對孩子說一句「你自己來決定」。 孩子,你能行   總有一天你能學好的,媽媽相信你。   只要去做,你一定能行!   好吧,你來試試看,爸爸知道你能行。   不要吝嗇你的鼓勵   做父母的,在內心裡都有一個潛在的意識,就是覺得孩子小,做事不小心,對孩子的能力缺乏足夠的信任。也有的父母出於保護孩子的心理,不讓孩子去嘗試做他沒做過的事。一旦孩子提出要做什麼,家長就說「你怎麼行」之類的話。   「媽媽,讓我來切菜吧。」   「爸爸,我出去買東西吧。」   有時,孩子會向父母提出類似的這些要求。但是,父母的第一反應往往是表示反對,開口就說:「你太小了,做不了。」因為孩子初次做的事通常難以做好,父母要花許多時間來指導,還要替他們收拾爛攤子。同時,也擔心孩子的安全。這樣想,的確沒錯,但是經常如此,對孩子將產生怎樣的影響,父母又想過嗎?   父母是孩子最信賴的人,他們的話能造就一個孩子,也能毀掉一個孩子。這已經不是什麼新鮮道理了。試想,當孩子想做一件事的時候,父母總是說「你不行的」、「你做不好」這類的話,孩子本來潛在的能力或許就從此被遏制了,永遠無法發揮出來。到最後,孩子自己很可能產生這樣的錯覺:「我真沒用,什麼都做不了。」長期下去,他會慢慢對事物失去興趣,那個時候,也許就真的「什麼也不會做」了。   還要注意,孩子的好奇心永遠都是難以捉摸的。有時,他得不到父母的允許,會自己偷偷地去做想做的事,這比在父母的指導下去嘗試更危險。   你希望你的孩子最後成為一個什麼事都不敢做,甚至畏手畏腳的人嗎?   如果不,那麼就別吝嗇你的鼓勵和賞識。   教育理論上,有一種賞識教育。父母可以把它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來。這樣的話應該經常說:   「孩子,你能行的,媽媽相信你。」   「好吧,爸爸讓你來,你可以做好的。」   在孩子要求做某事的時候,不妨給他機會去嘗試。當然了,也許某些事對孩子來說有一定的危險,但是,只要父母事先告訴孩子做事的步驟、技巧和注意事項,並在一旁靜靜觀察,不會有事的。這個過程中,父母最好是保持冷靜,並且做個絕對的「局外人」。一切讓孩子自己動手、動腦。這是個鍛煉孩子的好機會,結果如何並不重要。所以,你也不要在孩子沒做好事情時,給他潑冷水,說「我就說過你做不了」這樣的話。明智的做法是幫他找原因,鼓勵他重做一遍。   你可以看到,孩子在一次次的嘗試和努力中,的確能學到不少東西,他處理事情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這便是你對孩子不吝鼓勵的結果。    賞識和信任,是激發孩子興趣的一個很有效的方式,也是讓孩子潛能得到發揮的契機。你試試就知道,這不是一句空話。 對孩子的賞識要發自內心   很顯然,並不只是對孩子說句「你能行」就算是對孩子的賞識。賞識是一種建立在對孩子的性格、能力完全瞭解的基礎之上的看法。說得簡單些,它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裝出來的。   你是否在心裡拿自己的孩子同別人的孩子比較過,遺憾於孩子的短處,而對他的長處卻視而不見?   你是否在嘴上說著「你能行」的時候,心裡卻還是很不情願讓孩子嘗試去做他想做的事?   你是否在孩子嘗試做一件事的時候,一邊說「你能做好」,一邊忍不住地伸手幫忙?   如果是,那麼只能說,這種賞識是你討好孩子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真心實意地要讓孩子學到什麼東西。   怎麼才叫發自內心的賞識?就是你對孩子說「你能行」的時候。   永遠學不會對孩子放手的父母,不僅自己累,還讓孩子失去了很多的鍛煉機會。 孩子,媽媽愛你   孩子,媽媽愛你!   你這麼可愛,看著你慢慢長大,媽媽好高興。   經常表達愛意能讓孩子覺得舒心和安全   毫無疑問,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並且以各種方式實實在在地關愛著孩子。中國的父母一向習慣於默默地為孩子做很多事,不將愛掛在嘴邊。這除了跟傳統的思想觀念有關,也是因為父母們認識不到把「愛」字說出口的重要性。他們總是認為自己為孩子做了什麼,孩子都能體會得到,就算不說,孩子也能明白父母的一片苦心和愛心。   有人說,愛並不一定要說出口。在情人之間,或許行得通,可是,在父母與孩子之間,「愛」必須很明確地表達出來。   就只是這麼一個字,說出口和藏在心裡,是有很大區別的。情感是很微妙的東西,如果僅僅把它藏在心裡,對方就不能真正準確地感受得到,尤其是孩子,有時他甚至不確定你是否有這樣的情感。這時,就需要你明白地告訴孩子,你是如此地愛他。   「我的孩子,媽媽好愛你哦!」   「寶貝,媽媽非常愛你!」   「小傢伙,爸爸愛你!」   這樣的話往往讓一些父母羞於啟齒,他們還不習慣這樣與孩子對話。在他們看來,這樣的話顯得矯情、肉麻、做作,甚至多餘。都是一家人,還老說愛不愛的,有必要嗎?如果你真這麼想,那就錯了。正因為是一家人,才要互相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愛。這是家人相處的基調,有它才有生活的和諧。   孩子在幼年的時候是特別依賴於父母的,只有待在父母身邊,他們才覺得舒心和安全。但是,生活中,父母難免照顧不周,難免責罵孩子。一旦孩子處在這種境地,他就可能懷疑並且害怕爸爸媽媽再也不愛自己了。沒錯,父母為孩子付出了很多,孩子也看得見;但是,父母也有責罵孩子的時候啊。如果你從來不對孩子表達你愛他的心意,他真的會搞不明白你到底愛不愛他,是真愛他,還是假愛他。   難道一句「孩子,我愛你」就能解除他的擔憂嗎?父母往往對這句話的作用表示懷疑。不用懷疑了。對於一個年幼無知的孩子來說,父母的話往往是最可信的。何況,當一個母親真的對孩子說這種話的時候,她的內心也確實充滿了愛子的柔情。就跟嬰兒聽到母親的聲音就安靜下來一樣,孩子聽到父母愛的表達,會全身放鬆下來,並且心情愉悅。   還有些父母平時面對孩子是比較嚴肅的,你不能說他們就不愛孩子。他們有可能比別的父母更愛孩子,只是不喜歡跟孩子嘻嘻哈哈,總覺得應該保持家長的威嚴。這樣的父母,除了讓孩子覺得畏懼,還給了他一種錯覺:你們根本不愛他。   所以對孩子說句「媽媽(爸爸)非常愛你」,會讓他感到心安。   愛是世上最美的語言   有人說,愛是這個世界上最美的語言。   它的美就在於,它讓人感到一種精神的安慰與依靠。人都是害怕孤獨的,只有愛,才讓我們覺得身邊有人在陪伴,才讓我們感到溫暖和安全。孩子的心單純無瑕,他更需要來自於他人尤其是父母的關愛。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愛給他的是安全感和滿足感,讓他感到自信。   你真誠地告訴孩子,他是最可愛的,是你最喜歡的孩子,你特別愛他,因為他是你的孩子。為了不讓父母失望,他會努力去做一個更優秀的孩子。   經常對孩子說「我很愛你」的父母會知道,當對孩子說這句話的時候,孩子總是會回應一句:「媽媽,我也愛你!」也許孩子並不能完全理解愛的含義,但他肯定懂得,這是一種很美好的情感,是喜歡一個人的表示。這句話在他心中紮下了根,也能讓他懂得回贈別人以愛。   一個心中充滿了愛的孩子,將來定會有豐富美好的心靈和自信寬廣的生。 孩子,對不起 剛才的事是媽媽不對,媽媽向你道歉。   爸爸誤會你了,真對不起!   向孩子道歉不是件丟臉的事   「什麼?讓我們做父母的向孩子道歉?那置家長的威嚴於何處?」   也許看到這個題目,家長們會感到無法接受。   的確,向來我們就沒有長輩向晚輩道歉的傳統。在孩子面前,父母總有不可侵犯的威嚴。可是這種傳統未必就真的那麼理直氣壯。   孩子犯了錯,家長要求他說對不起,為什麼父母錯了,就不能向孩子說對不起呢?這對孩子來說太不公平了!   說起來,根本就是做父母的那種高高在上的心理在作祟,把自己的面子看得比教育孩子更重要,拉不下臉來跟孩子說對不起。「做錯了事要道歉」,小孩子經常這樣被大人教導著。為什麼家長就不能向孩子說聲「對不起」呢?   何況,向孩子道歉,並不是什麼丟臉的事。在孩子面前,父母並不需要做個十全十美的人,事實上也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犯了錯立即道歉,這是一個人有良好教養的體現。在孩子眼裡,勇於說「對不起」的父母是親近的,他只會更加信任和尊重父母,而不會看輕他們。   反而是那些有了錯還拚命掩飾的父母,會令孩子覺得反感。不要把孩子當傻瓜,是非對錯,孩子心裡明白得很。如果你想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信」,那麼最好不要這樣不講道理。 父母應該以身作則   你希望孩子怎麼做,首先你自己就得那麼做。   某天,你因為心情不好而責罵了孩子,事後覺得很後悔,但是又拿不下面子來道歉,並心存幻想:「孩子那麼小,事情又過去幾天了,也許他早就忘了吧。」這裡可要奉勸你,最好不要把孩子當傻瓜。他也許一輩子都記得父母曾經怎樣錯怪了他,而且是那樣蠻不講理。你願意留給孩子這樣的記憶嗎?特別是在錯誤非常明顯的時候,你的掩飾、搪塞或者置之不理,會讓孩子覺得你很虛偽。那麼他今後還會信任和尊重你嗎?   其實孩子的心非常寬容,父母錯怪了他,只要說一句「對不起」,他還是一樣敬重和愛著父母的。說一句「對不起」,該是一件多麼簡單的事,只要有一顆尊重孩子的心,甚至都不需要過多的解釋。以平等的態度向孩子道歉,這是愛孩子的一種表現,相信孩子自己能體會的到。   做個光明磊落的父親或母親,不是非常好嗎?   如果你覺察到自己錯了,那麼就請及時向孩子說聲「對不起」吧! 多交幾個朋友   不要老是待在家裡,出去跟小朋友玩吧。多交幾個朋友,別總是一個玩。孩子最需要的是玩伴而不是玩具如果你給孩子買了玩具手槍,而只許他待在家裡,相信孩子寧願不要玩具手槍。沒有人跟他一起玩,他沒有機會展示他手槍的「威力」,沒法獲得樂趣,那又有什麼意思呢?孩子怕的就是孤獨,就是沒人跟他玩。你給孩子買一堆的玩具,不如讓他去交一個好朋友。玩具玩久了,會生厭。而跟一個好朋友在一起,會有無窮無盡的樂趣。每個人都不可能離群索居。也許有時嚮往安靜,但是更多的時候是希望有個人陪伴著。這樣才不會覺得孤獨。孩子也是,他的世界本來就比大人的要窄,如果連朋友也沒有了,他該是多麼地孤獨和無助。你會發現,多子女的家庭裡,孩子們雖然難免吵架,但是都很快活。而獨生子女家庭裡的孩子往往最羨慕別人有兄弟姐妹,因為他也希望有人陪他玩。   當一個孩子經常獨處時,他會顯得很無聊,很孤單。長期下去,就會變得沉默寡言,變得內向。也很可能患自閉症。做父母的,應該通情達理,別把孩子老是關在家裡。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應該帶著他到處串門,讓他認識別的孩子,與同齡人相互溝通。也可以與鄰里各位家長取得共識,讓孩子們多多來往,給他們一個寬鬆的玩耍空間。孩子稍大一點的時候,給他時間出去玩。「去找你的朋友玩一會,別老悶在家裡。」不要小看這麼一句話,它也許會帶給孩子莫大的驚喜和收穫。一個有很多朋友的孩子,性格會變得開朗,而且比孤獨的孩子更具有獨立性。因為當大家在一起玩的時候,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不可以撒嬌,也不可以任性,誰也不能遷就誰,沒有人希望自己被嘲笑。你可以發現,一個在家裡愛撒嬌、慣會耍賴的孩子,和他的朋友們在一起的時候卻極其謙讓和勇敢。幫助孩子交朋友「怎麼可以讓孩子隨便交朋友呢?交到壞朋友怎麼辦?」家長們很可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這也是他們平常限制孩子交朋友的理由。出於對孩子的關心和保護,擔心孩子受傷害,因此而不讓孩子交朋友,這是一種因噎廢食的做法。把孩子關在家裡,他就永遠不受傷害了嗎?做家長的,也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在孩子身邊。在你管不到的時候,他一樣要和別的人打交道。除非你永遠不讓孩子出門,除非你每一分鐘都跟在他身邊,這可能嗎?   有些母親雖然允許孩子交朋友,但是規矩很多,而且過分干涉。孩子有了新朋友,就橫豎打聽,稍不稱心,就不准孩子跟人家來往。孩子選擇朋友,當然是依自己的標準和喜好,母親怎麼能把自己的標準強加給孩子呢?還有的家長限制不了孩子,就給他們臉色看。當孩子帶著小朋友到家裡來玩的時候,就顯出非常不耐煩的樣子,甚至當著別人的面,朝孩子發火,說些不中聽的話。這麼做不僅會使你的孩子從此失去一個好朋友,而且也深深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連交朋友的自由都沒有,孩子在夥伴面前是會很沒面子的。聰明的母親,不是不許孩子交朋友,而是幫助孩子交朋友。如果你擔心孩子交朋友受到不良影響,事先可以提醒他,在外面交朋友,應該注意些什麼,告訴他什麼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母親只作善意的提醒和建議,而不加以干涉。平常也可以引導孩子談談他的朋友,這也是側面瞭解他交友情況的一種方式。比如聊天的時候,你給孩子講自己的朋友,孩子也許就來了興致,跟你講他的生活圈子。瞭解的情況中,好的現象予以鼓勵和支援,不好的現象給以提醒和建議。有一點,母親需要明白,朋友之間應該是能互相幫助、取長補短的。如果你的孩子沉默內向,你可以讓他和性格開朗、外向一點的孩子玩;如果孩子在家裡比較嬌慣,就建議他跟獨立性強一點的孩子玩;如果孩子很膽小,就多讓他和大膽勇敢的孩子在一起。有很多的快樂,是家長不能給予孩子的;有很多的東西,也是只有朋友才可以給孩子的。 跟媽媽說說話  來,跟媽媽說說話。跟我說說話,談談你的想法。   主動找機會和孩子交流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小集體。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如果不經常地溝通和交流,就會漸漸疏遠和隔膜起來,既而產生矛盾。尤其是父母和子女之間。這樣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一般來說,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他是喜歡和父母在一起,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的。可是一旦孩子有了較強的自我意識,個人的世界逐步成型,他就不再事無鉅細地跟父母說了。這也就是父母和孩子產生「代溝」的時期。   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最好主動找孩子說話。如果你看到孩子一個人悶悶不樂地坐著看電視,或者一回家就待在自己的房間裡,你可以主動跟他說:「要是你有空,跟我說說話吧。」或者說:「一個人待著多沒意思,跟媽媽說說話。」如果孩子默許了,你就試著找些他感興趣的話題來談,他聊著聊著,也許就眉飛色舞起來。只要話匣子打開了,他很可能就會向你敞開心扉。   其實孩子們也並不希望和父母有隔閡與矛盾。很多時候是因為父母不瞭解他們,而他們對父母產生了恐懼感和厭倦感。如果父母能夠主動消除這些感覺,孩子是非常願意以真心回應的。畢竟,誰不希望和自己的父母和睦快樂相處呢?孩子們內心的許多想法,實際是非常願意告訴父母的。當然,這個前提是父母能夠像一個朋友一樣理解他。他之所以不說,是害怕父母聽了不高興,把他一頓數落。家長有意識地要求孩子「說說話」,主動一點,給予誘導,就相當於給了孩子一個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讓他的傾訴慾望得到滿足,讓他有機會發洩心中的不滿,訴說內心的苦惱,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是很有好處的。   讓孩子能持久感受到你的關心如果父母從不主動過問孩子,孩子如何能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呢?他可能在想:爸爸媽媽對我在想什麼不聞不問,他們一點也不關心我。時不時用輕鬆平和的語氣邀請孩子跟你說說話,孩子便能常常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心。他知道父母有瞭解他的慾望和興趣,就不會再和父母保持著距離了。時間久了,哪怕你不再說這樣的話,他也知道,你的心也是向他敞開著的,只要他想說,你都會聽他說。在這樣的家庭氛圍裡,孩子能夠生活得更快樂,成長得更健康。   主動找孩子交談,也是你把自己的想法傳達給孩子的好機會。教育孩子並非一定要正襟危坐,完全可以在輕鬆活潑的聊天中,把你對孩子的要求、期待,把應該注意的事項,不經意地告訴他。當你不再是家長式地教導時,孩子反而更容易認同和接受你的想法與觀點。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你要孩子和你「說說話」,一定不要強迫他。而是先徵求他的意見,如果他實在不願意說,比如心情實在不好,不想理任何人時,比如有其他要緊的事要做時,你都要表示理解,把機會留到下一次。強迫帶來的只是孩子更大的反感。老爸今天也嘗到了被人冤枉的滋味。 你自己選擇   你喜歡什麼,自己選吧。   爸爸不干涉你的選擇,但是你自己要慎重。   你自己選,媽媽當參考。   你來決定這件事。   選擇是一種能力   許多的父母喜歡包辦孩子的一切。從生活到學習,甚至到將來的人生方向、婚姻家庭,都要去干涉,該做的做了,不該做的也做了,卻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傳統。   一個人,從小到大,會面臨無數的選擇。可是怎樣去做一個決斷,怎樣做出最好的選擇,需要逐漸培養這方面的能力。選擇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做出一項正確的抉擇,需要考慮與之相關的一切因素:有利的、不利的、眼前的、長遠的。它考驗的是一個人的眼光、智慧、魄力與膽量。一個事事都由父母拿主意的孩子,長大後會有這樣的能力嗎? 把選擇權還給孩子   太多的父母習慣於把「選擇權」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為孩子「規劃」生活和學習。不是逼著孩子練鋼琴,就是命令孩子學美術,不准這樣,必須那樣,根本不去管孩子喜歡什麼,需要什麼。說得嚴重點,這就是在扼殺孩子的天賦,毀壞孩子的前途。可是家長們往往早早地就為自己的英明決斷而沾沾自喜,以為給孩子選了一條將來可以飛黃騰達的道路。   父母的這種「主動」,對孩子的成長其實是很不利的。如果你的選擇是對的,那麼孩子只是坐享其成,他無法從中獲取有益的體驗,無法享受到實現自我價值帶來的愉悅感。如果你的選擇錯了,孩子就失掉了好的機遇,他就會怪你。家長們何苦還要吃力不討好呢?   奉勸這些過於積極的父母一句:如果真想你的孩子有出息,那麼就把選擇的權利逐步交給孩子自己吧。   父母一味替孩子拿主意,最後會是這樣的結果:讓孩子失去了自己的決斷力,變得沒有主見。這樣的孩子在生活中做任何事都會顯得膽小畏縮,只會順從別人的意思,甚至任人擺佈。這將影響孩子的一生啊。把自己的要求強加給孩子,是不會調動起孩子的積極性的,結果只會是什麼目標也達不成。而且父母的這種做法往往會引起孩子的反感,讓他產生逆反心理。   當孩子做選擇的時候,希望父母在陳述完自己的意見後,真誠地對孩子說一句「你自己來決定」。 錯了沒關係   孩子,沒關係,這只是一件小事,媽媽知道你是無心的。   錯了沒關係,下次別再犯就行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我們想像一下,假如你這個做爸爸的在工作上出了一點差錯,領導對你大發脾氣,把你臭罵一頓,你會是什麼心情?要是領導並沒有過於指責,而是給你機會去改正錯誤,挽回損失,你又會是什麼心情?如果你對此有切身的體會,那麼,請不要為難你的孩子,請你也給孩子一次機會,請你學會對孩子說:「錯了沒關係。」   人一生,不犯錯誤是不可能的。古人早就總結出了這個道理。然而,大人們往往用它來安慰自己,而不肯借它來原諒孩子。大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也有共通的「法則」,為什麼大人們常常偏袒自己,而對孩子那麼苛刻呢?這太不公平了吧?   「我早就說過你做不來的,看看吧,現在吃到苦頭了吧?」   「你為什麼老是犯錯誤?就不能聰明一回嗎?」   看看,父母們最會這樣責罵孩子了。一旦孩子犯錯,也不管是什麼原因,具體怎麼回事,斥責的話就說出口了。孩子難道就願意犯錯誤了?其實,父母也知道,在生活中,犯錯誤是件多麼平常的事。只是,他們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了。   家長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事穩妥,不犯錯,可是他們又不能接受孩子通過試錯法去積累經驗,鍛煉能力,而是在一邊潑冷水,甚至說風涼話,使孩子沒有機會獲得新的體驗。 以寬容幫助孩子改正錯誤   當然了,凡事肯定有利也有弊。過分的寬容是不可取的,但是在該寬容的時候,我們決不能過於苛刻。   孩子做錯了事,你一句「錯了沒關係」,會讓他心裡輕鬆很多。父母的寬容會讓孩子心生感激,他會努力去改正錯誤來作為對這種寬容的回報。此時,你也是給了他改過並獲取成功的勇氣。孩子不是木頭啊,他懂得感情的回報。   不過,僅僅是一句「錯了沒關係」還是不夠的。寬容也不是無條件、無原則的,它也有個度。在你諒解了孩子的錯誤時,也不要忘了告訴孩子,他為什麼錯了,該如何去改正。你必須讓孩子明白,做錯了事沒有關係,但必須瞭解犯錯的原因,並且及時改正。   也許有的父母會擔心這種寬容會讓孩子無所顧忌而犯更多的錯誤。其實,一個孩子怎麼成長,在很大程度上受著父母的影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應該逐漸地告訴孩子哪些事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而不是等孩子犯了錯再來告訴他是非。如果你的孩子在寬容之下犯了更多的錯誤,那就要問你自己是不是教育不當了。 你盡情地玩吧   父母之所以嚴格限制孩子玩,是因為他們總認為,孩子玩的時候根本不動腦筋,就只是純粹地在浪費時間。這可真是冤枉了孩子。孩子的好奇心可比大人強得多,而且他的知識水平有限,所以玩的時候,他的小腦瓜可是一刻也沒停止過思考呀。腦子越用越靈活,家長們都知道這個道理。可是又有幾個人知道孩子玩耍正是鍛煉大腦的最好方法之一呢?   在孩子學習了一天之後,讓他自由地去玩,這不僅是給他放鬆的機會,也是讓去接觸書本之外的知識。其實,父母也能夠發現,孩子在玩的時候才會發現問題,才會特別主動地去思考問題。這種自主性也可以由玩而慢慢轉移到學習上來。也有的父母不許孩子玩,是覺得他們通常會弄得一身髒兮兮的回家。每天為他洗一堆的髒衣服就夠累的了。但是,母親能因此就不給孩子玩的機會嗎?到底是孩子玩得開心盡興重要,還是一身衣服重要?如果母親僅僅是忍受不了洗衣服,那麼這樣的媽媽也太懶了,太吝於付出親情了。   要是一個孩子在天真爛漫的年齡裡卻整天乖乖待在家裡,死氣沉沉,這個時候倒真值得擔心了。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們的權利。如果你曾經有個美好的童年,為什麼不讓你的孩子也享受那樣的樂趣呢?塑造一個神采奕奕的孩子沒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神采奕奕、朝氣蓬勃。那麼就放心地把玩的權利交給孩子吧。父母的支援是最好的精神動力。孩子在父母的允許下去玩,心情會完全放鬆。不要對孩子的玩進行限制或者監視。   如果可以,你不妨跟孩子一起玩,找機會略微點撥他,讓孩子在玩樂中發現不同的趣味,啟發他的好奇心。孩子的主動性並非生來就有,父母應多給孩子創造機會,把他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在學習的時間用功學習,在玩的時間盡情玩,對孩子來說,這是有效的勞逸結合。玩耍的時候,孩子身心放鬆,多半是身體運動,這對於孩子的身體健康也有幫助。

2007年10月17日
公開
46

教您《做個不罵孩子的媽媽》PART 2

第二部分:父母應該經常說的話 你是否在心裡拿自己的孩子同別人的孩子比較過,遺憾於孩子的短處,而對他們的長處卻視而不見?你是否在嘴上說著「你能行」的時候,心裡卻還是很不情願讓孩子嘗試去做他想做的事?你是否在孩子嘗試做一件事的時候,一邊說「你能做好」,一邊忍不住地伸手幫忙?如果是,那麼只能說,這種賞識是你討好孩子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真心實意地要讓孩子學到什麼東西。 別哭,告訴媽媽是什麼原因   到底是怎麼回事,好好說給我聽聽。   先告訴媽媽,發生了什麼事?   孩子哭泣時,最好的安慰就是聽他傾訴。   做父母的,最怕的就是孩子哭。孩子一哭,趕緊安慰:「別哭了,乖。」如果他根本不聽,哭得更厲害,家長立即就不耐煩地呵斥:「哭什麼!不許哭!」很少有家長肯耐心地聽孩子傾訴。   一個朋友講起自己的小時候時,總是會提到一件事。   有一天,家裡來了客人。他和哥哥在房間裡去玩。本來玩得好好的,但是因為搶著看一本漫畫書,兩個人打起來。他被哥哥推到地上,漫畫書也給搶走了,忍不住大哭起來。母親進來把他帶到客廳,拉到自己身邊,溫和地問他:「怎麼回事呀?說給媽媽聽聽。」於是他邊哭邊把事情的經過講了一遍。母親耐心地聽他講完,然後替他擦乾眼淚說:「兄弟倆應該互相謙讓,漫畫書讓哥哥看完你再看吧。他有不對,媽媽再找他談。」   「你不知道,當時我還以為母親要大罵我們一頓呢。因為我看到父親在一邊已經要發火了。之後很多年我都記得這件事,覺得母親很寬容、很理解我們,允許我們訴說委屈。現在我也這樣教育我的孩子。」說起當年的事,朋友仍然感慨不已。   孩子哭鬧,多半是受了委屈或者某種慾望得不到滿足。作為家長,只說一句「不許哭」、「哭也沒用」來強行禁止孩子哭泣,是非常不負責任的,也是沒有效果的。他既已心裡不滿,你卻還要不問緣由地斥責,不是讓他更難過更委屈嗎?   無論如何,你必須得先弄清楚孩子哭泣的原因。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聽他慢慢訴說。並不需要很多附加的安慰,做父母的只要用一雙耳朵去聽就夠了。   心理學上,有一種「淨化」原理,很值得借鑒到家庭教育中來。當一個人受到委屈或者某種慾望得不到滿足而無法發洩時,心中的怨氣和不滿會越積越多,一旦爆發,不定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但是,如果給他機會傾吐不快,他便能委屈盡釋,也不再堅持滿足原來的要求。這時父母要做的,不是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分析和判斷,而僅僅是做一個聽眾,幫助孩子敞開心靈,發出怨氣。   這種方式,能夠讓孩子慢慢平靜下來,直至從令他難過的事情中走出來。他在講述事情經過的過程中,也能夠認識到自己行為的是非對錯。太小的孩子也許對自身沒有足夠清醒的認識,但是能讓他說出心裡話,就是替他解了心結,哪怕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他也不會一直記在心裡。   孩子哭是很經常的事,如果你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那麼就請在這個時候對他說一句:「告訴媽媽是怎麼回事。」 孩子哭泣只是撒嬌時另當別論   與一見孩子哭就呵斥的父母相反,還有一些家長,一聽到孩子哭就心疼得不得了,趕緊把孩子抱在懷裡,百般哄勸、安慰,甚至為了止住孩子哭泣而滿足他的一些無理要求。似乎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只有如此才可以補償。當然了,疼愛孩子是值得肯定的,但也不能不分情況、不講原則地寵愛。孩子一哭就去哄,會讓孩子產生一種依賴性。   有時,孩子哭,也並不一定就是受到委屈或者某種傷害,而不過是為引起父母注意,撒撒嬌,裝可憐,以此獲取父母的愛撫、疼愛罷了。也許孩子起先並沒有這種意識,只是偶爾發現只要一哭,父母必定會來哄,於是在以後他就學會了使用這種「伎倆」。   遇到這種情況,辦法還是那一個,不要禁止孩子哭泣,也不要馬上去哄,而是很平靜地讓孩子把哭的原因告訴你。哪怕孩子什麼也不說,他也可能因為家長的這種鄭重而停止哭泣。至少,他「騙」不到同情,自己也會覺得沒意思,哭一會就不會再哭了。   說起來,不管孩子是因為什麼哭,家長都要有「傾聽孩子心聲」的意識。這是一個態度問題。 這個問題自己解決   這個問題你可以自己解決。   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   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逐漸接觸各種類型的人,見識簡單或者複雜的事情,他自己也可能遇到一些問題,一些麻煩。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把孩子的事都攬過來,應該學會留空間給孩子。   張先生當爸爸許多年了。別人提到他上初中的兒子總是讚不絕口。但是他自認為,孩子的成長,自己其實並沒有費太多的心,因為很多的事情都是孩子自己處理了。在兒子很小的時候,他就很少主動替孩子做什麼。孩子摔倒了,他只是不慌不忙地說:「自己爬起來。」孩子玩玩具拼圖,怎麼也拼不好,他在一邊稍加指點,然後告訴孩子:「爸爸可不幫你,你能拼好的。」在他認為兒子能夠完成一件事的時候,從不主動幫忙。有一天,孩子放學回家對他說:「爸爸,我們老師說要組織一次野炊活動,可是經費得自己想辦法,不能向家裡要。可是我到哪裡去掙錢呢?」做父親的說:「自己的問題可要自己解決。爸爸只能提個建議,要靠自己的真本事掙錢。」後來,兒子就和幾個同學約好,替報社賣報紙,辛苦了一個週末,也掙了不少錢。孩子也慢慢被調教出來了,遇事不再找父母,而是先自己想辦法,實在解決不了,才要求父母幫忙。事實也證明,孩子在能力所及的範圍,是可以自己去解決很多問題的。   張先生的教育方式非常值得借鑒。父母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度,適時放手,培養的是孩子獨立自立的能力。家長應該對自己孩子的能力有充分的認識,知道他可以做什麼。當你意識到孩子完全能夠應付他遇到的問題時,就讓他自己去解決問題好了。父母可以充當顧問,但是最好「袖手旁觀」。   孩子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要判斷、決定、行動,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養出來的,需要不斷積累經驗,不斷鍛煉。父母也能夠從孩子處理問題的過程中,看出孩子各方面的素質,也好在今後實施相應的教育。對孩子說「這個問題自己解決」,也是在告訴他,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處理,不能依賴他人。而且你做了什麼事,都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讓孩子明白這些,對於他將來的獨立非常重要。   孩子可以解決的事父母不要插手父母們總是以為愛孩子,就等於事事要替孩子去做,不讓他操半點心。不僅將孩子生活打理妥帖,而且孩子一遇到什麼問題,就主動替孩子做了。孩子未必就樂意讓父母這樣一手操辦。因為往往父母還沒有瞭解真相和實情,就自以為是地替孩子做了決定,結果將事情弄得更糟糕。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他有時遇到的問題是不需要大人的干預。比如和朋友鬧了點矛盾,比如老師給他佈置了課外實踐的任務。這些問題他自己能夠解決,父母就不要都替他做了。   有些父母缺乏耐性。比如孩子在家裡做一件老師要求做的模型,一些細緻的活他做起來顯得很笨拙,或者整個地就慢吞吞的。這時家長就看不過眼了,趕緊替孩子幫忙。孩子都不急,你急什麼呢?他做他的模型,你做你的事,為什麼要操這麼多無用的心?孩子實在碰到困難,他會來找你的。再說了,孩子就是孩子,他做事慢一點,笨拙一點,都是很很正常的,不要對他高要求。   還有的母親總覺得孩子太小。所以,有時過於心疼,寧願自己為孩子都做了。孩子:「媽媽,我衣服上的扣子掉了。」媽媽:「這可是你自己的事呀,自己縫上去。」孩子:「我不會呀……」媽媽:「媽媽先教你,然後你自己縫,好嗎?」這樣的媽媽才是聰明的媽媽。盡到了一個母親的責任,也給了孩子鍛煉自我的機會。   家長在一邊指導,教給孩子的只是方法和技巧,具體的實踐,必須讓他自己去做。這樣孩子才能學到真本事。 我們應該心存感激   我們吃進嘴裡的每一粒米都來之不易,我們應該感激那些讓我們有米吃的人。我們應該感謝他們才對,你看,正是他們每天辛苦勞動,我們才能住上美麗的房子呀。   父母和孩子都要有一顆感恩的心看到這個題目,也許做父母的會有不同的想法。是啊,我們都是靠自己的雙手,靠勞動來獲取報酬,為什麼要對別人心存感激?我自己掙錢養活我自己,難道還要對別人說謝謝?聽起來,的確有道理。但是,事實真的那麼簡單嗎?誰能說自己活在世上,不需要他人呢?我們時刻都不能脫離了他人而生存。哪怕你整天一個人待著,你住的房子,你吃的米,你穿的衣服,你用的傢俱等等,哪一樣不是由別人提供給你的?是的,你為使用這些東西而支付了報酬,但是,請想一想,假如它們不被製造出來,你即便有錢也買不來呀。   每個人的生活都滲透了他人的勞動,這一點無庸置疑。而我們,正是要對這樣的勞動表示出我們的感激與敬佩。當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時候,我們的心底才會產生愛,才會對於我們享受到的一切予以尊重和珍惜,才能體會到幸福的來之不易,才會明白,之所以有好的生活,正是拜許多人所賜。沒有愛的世界是可怕的。   無視他人,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是可恥的。更重要的是,一個人心存感激,才會心中有愛,心中有愛,才會真誠地去關心別人。而社會的和平、美好恰恰需要每個人都付出一點自己的愛心。父母必須把這樣的思想傳達給孩子。美好的品德是需要代代相傳的。當然了,父母要求孩子如此,他們自己首先得有這樣的認識。   如果你的孩子嘲笑那些灰頭土臉的建築工人,請你一定要對他說:「孩子,我們應該感激他們才對。」品格的教育一樣很重要在培養孩子的能力、興趣等方面,家長很重視,也花了不少心思。品格的教育卻成了一個缺口。這種無形的東西最重要,卻往往被忽略了。父母關心最多的,是孩子考試得了多少分,有些什麼特長,能做什麼事情,至於他是否正直,是否善良,是否自私,是否虛偽,是否有一顆愛心,都無所謂。大人總覺得這是一個很虛的東西,不實在,孩子將來在社會上也用不到。   一個人的人品與才能,都很重要,缺一不可。父母只注重孩子的才能,而忽視他的品格培養,將來孩子由著性子,亂用才能,那一定會闖出禍來。擁有愛心,是良好品格的一個方面。愛是很神奇的一種情感,它能夠衍生出許多美好的事物和現象,能夠讓一個人感染另一個人。當一個社會遍佈著愛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無邊的幸福與快樂。   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應該不失時機地將良好的品格傳遞給孩子。這往往也取決於父母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一般來說,什麼樣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就是什麼樣的。所以,如果你想教育出一個德才兼備的孩子,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則。老師說過,歌德的書跟磚頭一樣厚! 你的心情我也理解   爸爸也是這樣,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也有很多的不安和焦慮。   很不服氣?媽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現在不是氣的時候。   媽媽明白老師說的話,但是更瞭解你的心情。 理解孩子,是溝通的第一步   生活中有很多蠻不講理的霸道父母,不瞭解孩子,也不願意去瞭解孩子。更可悲的一種是明明不瞭解孩子,卻自以為瞭解。一個父母與孩子不做溝通的家庭,往往是危機四伏的。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比較強烈了,他們不再像小時候那樣依賴父母,不再把什麼事都講給爸爸媽媽聽。在他們眼裡,父母就只是大人,而沒有意識到父母也是從孩提時代過來的,也有過他們這樣的青春年華,也跟他們一樣有過不安、焦躁和煩惱。他們把父母放在大人的世界裡,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世界裡,所以不願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小秘密」。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強烈,情緒波動也大。也許一點點的小事,都能讓他大喜或者大悲。 也許有一天,你的孩子突然跟你發牢騷:   「真氣憤,那傢伙有什麼資格那樣說我?」   「可惡!他比我差呢,居然數落我!」   「我肯定不會輸給他的,走著瞧吧!」   也許他針對的是老師,或者朋友,甚至是一個陌生的人,也許只是芝麻大點的事。但是他的確牢騷滿腹,憤憤不平。這個時候,做父母的,別急於勸解,最好是先對他的不滿表示出理解和共鳴,然後不動聲色,讓孩子把事情經過細細說給你聽,弄清楚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比如,你可以說:「是這樣啊?你覺得很不服氣,對吧?媽媽非常理解你那種不甘的心情。」   也許孩子並不能立刻接受你的態度,但是至少在心理上,會獲得暫時的安慰。這是你進入到他的心靈世界的第一步,需要耐心和平靜。孩子認同了你對他的共鳴,那麼後面的問題就比較容易解決了。   有一位母親很善於和孩子溝通。在她讀初二的女兒為一段感情而難過時,她對女兒說了這麼一番話:「我很理解你現在的心情。媽媽跟你一樣,也有過青春期,有過這樣的經歷。而且,還比你煩惱得多,甚至因為不安和焦慮,都快要崩潰了。但是最後還是挺過來了呀。只要一步一步向前,沒有什麼障礙是跨越不了的。現在想起那時候,儘管有很多苦惱,但是那的確是一個令人留戀值得回憶的時代。可能現在的你比媽媽當初更累,但是沒關係呀,你可以把這當作成長的一種體驗。」   也許做女兒的並不會因為母親這麼說就把自己所有的心裡話都說出來,然而在她心裡,母親跟她之間那種大人和孩子的差距已經消除了。這,就已經是一種進步了。理解和溝通,都是需要時間的。

2007年10月16日
公開
49

教您《做個不罵孩子的媽媽》PART1

第一部分:父母一定不能說的話 你的孩子可能在一個方面比不上別人的孩子,但是在另一方面卻遠遠強於別人的孩子。而你,發現了孩子比別人強的這個方面了嗎?比如,你的孩子雖然愛玩一點,但是天性善良,富有愛心,懂禮貌;也許腦子沒那麼靈活,但是很上進,很努力,很正直;也許不善於交際,但是很細心,很獨立。既然如此,為什麼要抓住孩子的缺點不放,而不對他的優點加以讚揚和鼓勵呢? 別動不動就向孩子繳械投降   算了,算了,不過,就只有今天,下不為例。   好了,別哭了,媽媽給你買去就是。   好吧,好吧,這次爸爸帶你去玩,以後不許再這樣耍賴哦。 必須拒絕孩子時絕不「心慈手軟」   童童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裡。做母親的,總覺得孩子沒有父親很可憐,所以他有什麼要求,也盡量滿足。甚至一些無理的要求,能做到的,她也一定做到。童童一直被媽媽這樣寵著,也慢慢有了小脾氣。有的事媽媽不答應,他就耍無賴,使小性子。有一次,睡到半夜,孩子忽然醒了,硬是要吃水果。深更半夜的,到哪兒去買水果?母親為難了。她只能安慰孩子:「現在外面沒有賣水果的。咱們再睡一會,天一亮,媽媽就給你去買,啊。」童童仍然不依不饒,哇哇大哭起來。做母親的最後也火了,把孩子狠狠打了一頓。她也終於明白自己的溺愛害了孩子,也苦了自己。   很多的父母就是這樣自己給自己製造負擔的。   在該拒絕孩子的時候「心慈手軟」,孩子也就在這樣的「妥協」中放任自己,甚至變本加厲。   「下不為例」的話千萬不要說。你給他破例一次,他還會貪心第二次。而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最狠不下心的。等到第二次,說不定又一句「下不為例」就過去了,而忘記孩子已經無理要求兩回了。人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讓孩子嘗到了一次甜頭,學到了乖,後面就沒有罷休的時候。人的慾望也是無限擴大的。有了小小的便宜,還不夠,希望有更多的、更好的。家長能滿足孩子到什麼時候呢?一時的心軟,帶來的是無窮的「後患」。有一天孩子要天上的月亮,難道你也替他摘下來?   一些原則性的事情,不能答應,就是不能答應。比如孩子深更半夜要起來玩耍,要吃家裡沒有的東西,你必須讓他明白,無論他怎麼鬧,這個無理的要求就是不能答應。孩子「碰壁」了一次,知道耍賴也沒有用,那麼下次他也不會再如此了。對於過分的要求,沒有「下不為例」可言。 曾經在公共汽車上,看到這樣一番情景:   一位老爺爺抱著兩三歲的孫子,開心地說著話。說著說著,孩子用小手打了爺爺一巴掌,快活地笑了。大概是覺得這樣好玩吧,他打了一巴掌又一巴掌。啪啪聲不斷響起。爺爺的臉都被打紅了。可是他竟半點阻止孩子的意思也沒有。車廂裡很多人都露出鄙夷不屑的神情。   孩子能這樣寵嗎?做爺爺的再疼愛孫子,也用不著如此犧牲自己的臉,讓孩子對自己使用「暴力」吧?家長如果都這樣做孩子的「奴隸」,讓孩子隨便打,讓他怎麼高興就怎麼著,那麼培養出來的就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小「暴君」啊! 不要做「好好家長」「好好家長」   的確容易做。自己省心,孩子也高興。說一句「算了算了」「下不為例」,落得輕鬆。不必費很多口舌跟孩子講道理,也不必費盡心思讓他停止哭泣。「暫時滿足他的要求,下次不由著他性子就行了。」不少父母總是這麼想,可事到臨頭,還是犯同樣的毛病。   碰到一些會撒嬌或者平時比較聽話的孩子,父母更是經不得一磨。「媽媽,只有這一次,你就答應我吧。」「爸爸,下次我再也不要了,我保證!」一聽到這樣的話,父母的心立馬就軟下來了。「好好家長」容易做,但是孩子可不是這麼教育的。   父母的妥協與放任,也往往讓孩子做事半途而廢。比如孩子練鋼琴練到一半,就央求媽媽讓他玩一會。本來媽媽不許的,但是經不住孩子軟磨硬泡,只好說:「好吧,好吧,去玩一會,下次不許這樣。」可是有了一次,下次他又故伎重演。最後父母也懶得去管。孩子也許就從此乾脆不練琴了。   事事順孩子的意,孩子就會認為父母會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甚至認為父母是在怕自己。於是,他想怎樣便怎樣,父母也半推半就,更讓他有恃無恐。惡性循環下去,你就等著有一天他真正無視你的存在,不把你當一回事吧。趾高氣揚慣了的他,處身社會的時候,如此自私和無理,又怎麼去與人合作?   小時候在家裡有父母寵愛,長大了,旁人不再給予他這樣的「關心」,孩子會變得消極、絕望和無助。也可能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任何一種結果,都不是父母所期望的吧。 語帶嘲諷會寒了孩子的心   老是心不在焉,說不定哪天腦袋也會忘了帶回家!   真是豬腦袋,連老師交代的作業都記不清楚。   哎呀,竟然主動念起書來了,真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   喲,得了滿分,可真是讓人吃驚啊。 嘲諷是惡毒的武器   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那些平時口才不怎麼樣的父母,一旦挖苦起孩子來,可真像是有非常好的天賦。   「今天主動來幫忙啊,是吹的什麼風啊!」   「同一件事你到底要我重複多少次才能做得好?你是聾了嗎?」   「你可真聰明呀,十道算術題就有九道算錯了!」   聽聽這些話吧。本來只需說聲「謝謝你的幫忙」、「我只說一次,你要聽好」和「算錯了沒關係,重新來」就可以了,可是做母親的偏偏要語帶譏諷,把話說得酸溜溜的。   這麼做的父母沒有意識到,這種話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人身攻擊。用這樣尖酸刻薄甚至冷酷無情的語言來傷害孩子,它不是一種「惡毒的武器」是什麼?它傳達出的信息就是對孩子的不信任,對他取得的成績的蔑視,對他的人格的侮辱。它就像一把利劍深深扎進孩子幼小的心靈裡。   家長或許不知道這種由語言帶來的傷害,比起皮肉上的痛楚,造成的後果要更為嚴重。因為無法一眼看到內在的傷痕,所以我們往往忽視語言帶來的傷害,尤其是用嘲諷這樣「惡毒的武器」帶來的精神上的創傷。哪怕這種語言「攻擊」停止了,傷害仍會在孩子內心繼續存在,像一個巨大的陰影籠罩孩子一生。 你打算傷害孩子到什麼程度?   父母說出酸溜溜的話,也許本意並非是想挖苦孩子,但是一開口就忍不住把話說成諷刺意味的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父母往往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覺得自己有資格說任何話,孩子只有聽的份兒;無論說什麼,都是為孩子好。這種自以為是,完全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自尊和感情。   孩子也是一個人,他也有自己的感情和尊嚴。被人揶揄,小孩子也會心情沮喪。作為父母,應該以溫和的態度去對待孩子。   有的父母特別喜歡故意嘲笑孩子幼稚,以為這樣可以激勵孩子。比如,四、五年級的孩子把簡單的算術題算錯了,做母親的就馬上說:「你是個一年級的學生吧,這樣的題都不會做。」這麼說話的母親應該想想,如果別人批評她做事像個小孩子一樣幼稚,她是什麼心情?由己及人呀,在同樣性質的事情上,你做父母的都不能忍受,更何況孩子?你自己既已知道這樣的羞辱傷人的心,為什麼還要將它加之於孩子?   一個小孩子,與大人和大孩子相比,本來就有個子小、力量弱、知識少等不可避免的劣勢。他內心裡有著想成為大人或者想跟大人一樣威風的願望。倘若大人經常嘲笑孩子幼稚,把他看成他恰恰不想成為的那類人,那麼孩子內心的這種「不如大人」的意識會變得強烈,很可能使他真的無法擺脫幼稚。明明一個五年級的孩子,你說他像一年級的學生,那就是說他在退步,孩子的理解往往就是這麼簡單。如果孩子天性敏感,這樣的話更是無形的刀,會深深刺傷他的心。在這種心理暗示下,孩子的心理很可能處在幼稚階段徘徊不前。   孩子犯了他這個年齡不應犯的錯,父母最應該做的,就是給予引導和鼓勵。比如說做錯了簡單的算術題,你可以對他說:「這麼簡單的題都做錯了,自己找找是什麼原因,下次不要再錯。」你要對他的錯報以平淡的態度,其實,這也的確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要是一開始就否定孩子,那麼他哪裡還會有繼續努力的熱情?父母教給孩子的,應該是一種為人或者處事的方法,讓孩子能夠舉一反三。   要是你想讓孩子的潛力得到展現,想讓孩子的才能得以盡情發揮,那麼,如果孩子有錯,就請你用坦率的態度幫他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如果孩子取得進步,就請你用坦率的讚美言辭鼓勵他繼續努力。把嘲諷一類的字眼統統扔掉吧! 不信任就是不尊重孩子   就你那破鑼嗓子,還想當歌星?做夢吧!   別逞能了,你哪會做這個。   這麼簡單的都不會,看你將來怎麼辦!   小孩子懂什麼,一邊玩去。   你怎麼知道孩子不行?   「奇奇,你將來想去做什麼呀?」爸爸問。   「我要當中國最好的大學校長!」奇奇很認真地回答。   一旁的媽媽冷笑一聲插話了:「切!你那五門有三門不及格的成績還想當校長?」   奇奇想起這次期末考試的成績,不禁低下了頭。   拿破侖說過一句話: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世上的事,只要肯努力,就有做到的可能。重要的是,首先你要有這樣的理想。   你能想像的到上面的事例中,媽媽的話會怎樣打擊奇奇的自信心嗎?孩子要當大學的校長,跟他現在的成績有必然的聯繫嗎?理想和現實,肯定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倘若連個理想也沒有,又何來奮鬥的目標和動力呢?本來應該受到鼓勵的孩子,卻遭到媽媽的一頓搶白,他心裡肯定不是滋味。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改變。用靜止不變的眼光來看待孩子,是很不科學的。作為父母,哪怕你瞭解孩子的性格、能力、天賦,也無法斷定孩子將來一定能做什麼,一定不能做什麼。   與其打擊孩子的自信,不如給他一份希望。   你就那麼吝嗇自己對孩子的信任嗎?   通常地,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   一是嘲諷孩子的幼稚。經常對孩子說:「小孩子不懂事,瞎摻和什麼?」   二是嘲笑孩子相貌、能力等缺點。如對孩子說:「你個子小,就別做籃球明星的夢了。」   三是打擊孩子對未來所萌生的希望。如開頭舉到的例子。   想想,父母對孩子連這種最基本的信任都沒有,還如何能教育好孩子呢?經常被父母如此「打擊」的孩子,又怎麼能夠健康成長?無論什麼年齡的孩子,被父母否定未來,都會感到難過、沮喪,嚴重的,還可能從此消極下去。   如果父母換一種完全相反的態度,結果就會大不相同了。   信任,是一種很巨大的力量,它能使人產生強烈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充分發揮潛能,克服重重阻力,到達成功的頂點。獲得信任的人,會覺得身後有強大的力量在支撐著自己,雖然是無形的,但卻是精神上的莫大安慰。   同時,信任也是一種尊重。如果你對孩子說「你當然可以的,媽媽相信你」,那麼這就是對他的價值和能力的肯定。雖然他可能還無法意識到這一點,但是他肯定明白自己是受到了「重視」。而這,往往可以激勵孩子為他的目標付諸努力。一旦孩子有了「今後總會有成就」這種希望,他就會產生主動做事情的積極性。   在信任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充滿自信,信任的力量正在於讓孩子覺得「我能行」。你每天早上總是不忘提醒孩子帶這帶那,結果他反倒丟三落四。孩子本來有能力自理,你的嘮叨卻使他失去了自信。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一句話,好與壞,都會成為他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的話。所以,即使開玩笑,也要避免說具有負面影響的話。 不要侮辱孩子的人格   你真的很沒用,你到底能做什麼啊?   天天都把衣服弄這麼髒,看看你,跟個叫花子似的。   你將來就配給人家刷盤子吧!   你是豬吧?   即便是父母,也無權侮辱孩子的人格   「笨得跟豬一樣!」   「你簡直一點用都沒有!」   家長氣極的時候這樣的話容易脫口而出。孩子是自己的,大人覺得有權罵,而且口不擇言,有時故意說惡毒的話來解氣。   做父母做到這個份兒上,真得好好反省一下。   孩子再怎麼錯,也不至於否定和侮辱他的人格。是的,也許孩子還沒有人格意識,但是他會為這樣的話感到屈辱,會覺得自己的心靈被刺傷了。這樣的傷痕也許一留就是一輩子。   孩子做了錯事,就事論事已經能夠教育他,為何要牽扯到人格尊嚴上去?難道你罵孩子「跟豬一樣笨」,他以後就可以變聰明了?既然對孩子有害無益,又何必說些不中聽的話來傷他的心?   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張臉。孩子雖小,他也是人,有自尊心,希望獲得肯定與讚揚,不喜歡被罵。難聽的話他未必聽不出來。孩子來到這個世上,就表明他是個獨立的個體,他的人格神聖不可侵犯。 別讓一句話毀掉了你的孩子   別人侮辱他,取笑他,也許孩子不會當一回事,可是,連自己最依賴的父母都這麼罵,他還能對自己有什麼信心?   有的孩子生性敏感,哪怕是父母說的玩笑話,也當成了真。父母說一句「你笨得跟豬一樣」或「一點用也沒有」,他可能就會在心裡想:「我真是太笨了,這點事都做不好。」「唉,我怎麼這麼沒用呢?」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父母的話會對孩子起到強烈的暗示作用。   說「笨得跟豬一樣」,就相當於告訴孩子「你已經笨到極點」,暗含有「無藥可救」的意思。而「你一點用也沒有」這樣的話更是把孩子所有的能力都否定了。經常說類似的話,孩子會逐漸地對自己失去信心,無法正確認識自身的能力。這都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在今後的生活中,面對機遇的時候,他可能因為不自信,還沒開始嘗試,就主動退縮了。   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強,老是被父母這樣罵,他會因為人格的傷害而記恨父母。發展下去,可能出現性格缺陷。等他長大了,對自尊與人格的過分敏感,很容易讓他發怒而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   要是你真那麼愛自己的孩子,就把這些帶侮辱性的字眼從自己的話語裡清除乾淨。 嘮嘮叨叨只會令人厭   去學習,聽到沒有!今天你已經玩了很久了,從上午開始玩到現在,總該花點心思在學習上吧。還坐在那裡不動,我說的話你到底聽到沒有啊?你到底去不去?還不去是吧?……   媽媽說的話你總是不聽,現在吃到苦頭了吧?以後看你還不聽話!喂,我說的你到底聽進去沒有?你要是再不聽,下次只會吃更大的苦頭。到時候可別怪媽媽沒提醒你…… 老調重彈不起作用   人們對於自己擁有的、隨時可聽可看的東西,常常缺乏熱情的關注,並逐漸把它忽略掉了。也就是說,對於不是惟一的東西,人們往往不會重視和珍惜。   那麼你可以想想,如果在孩子的耳邊老是重複同樣一句話,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物以稀為貴,相信說話也是這個道理。   常有母親抱怨:「我家孩子老是不聽人說,真讓人操心。同樣的事要說幾遍才聽得進去。」究竟是孩子不聽話,「同樣的事要說幾遍」,還是「同樣的事要說幾遍」,孩子才不聽話?既然那些話隨時都能聽到父母講,今天沒注意,明天還可以再聽,當然也就心不在焉了。   還有的母親發牢騷說:「我那孩子,不管你說多少遍,他根本理都不理,跟沒聽見似的。」做母親的不覺得自己很多時候是說過了頭嗎?天天跟個破錄音機似的在孩子耳邊嘮叨同一個問題,他不煩才怪呢。任誰也受不了呀!   老調重彈,反反覆覆說同樣的話,會讓人產生一種習慣性的模糊聽覺,也就是明明在聽,卻根本不入心裡去。這是長期重複聽同樣的聲音而產生的一種心理上的不在乎。所以,做父母的,不要老是只怪孩子不聽話,也該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嘮叨了。 重要的話只說一次   老調重彈到最後就導致一種惡性循環:父母太嘮叨,孩子不願意聽;因為孩子不聽,父母就不停地說。而說得越多,孩子越討厭。   於是,就出現這樣的情況:有時孩子看起來好像是在認真地聽,但是你很快就會發現他根本什麼都沒聽進去;有時聽進去了,但是很快就忘了;就算沒有忘,也懶得按照吩咐去做。因為不重視嘛,就不當一回事。   說起來,這事也的確夠惱人的。但是,既然已經發現嘮叨不奏效,就應該及時改變「策略」。把要嘮叨的事鄭重嚴肅地告訴孩子,也許會取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如果要囑咐或提醒孩子做什麼,與其這樣嘮嘮叨叨,累己累人,不如告訴孩子,「你聽好了,這話媽媽只說一遍。」首先在心理上讓孩子有一種必須重視的意識,那麼他就會集中注意力來聽父母後面要說的話。   比如,你要提醒孩子「吃飯前一定要先洗手」,只需要預先聲明「聽好了,媽媽不說第二遍」,孩子肯定不會心不在焉地聽。   要是你有一些很重要的事需要向孩子交代,那麼最好是找個合適的時機,和孩子面對面坐下來,心平氣和,嚴肅認真地告訴孩子。這樣的態度,會讓孩子覺得這件事非同尋常,是必須重視,必須做好的。   還有,盡量避免自己在工作或者特別忙碌的時候交代孩子什麼事情。你自己對吩咐的事情都是這樣的態度,孩子怎麼可能重視它呢? 小貼士 孩子喜歡什麼樣的父母   一項對600名中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這樣的父母:   ★不但是長輩,而且是朋友;   ★能夠容忍孩子的小毛病,少發脾氣;   ★多留一點時間和孩子在一起;   ★平等與孩子交流;   ★不擅自替孩子做決定,事先徵求孩子的意見。 別把孩子比來比去   你看隔壁的小明,一直都那麼聽話,你怎麼跟人家比啊。   你怎麼不學學你姐姐,整天就知道玩啊玩的。   人家的孩子一回家就複習功課,你就知道玩遊戲!   你就不能像…… 為什麼非要把孩子比來比去   明明放學回家,一放下書包就打開電視,因為待會有他最喜歡看的動畫片。正在準備晚餐的媽媽見孩子回來就顧著看電視,有點生氣,忍不住數落起來:「你就知道看電視!作業做了沒有啊?你看弟弟多聽話,一回來就做功課,做完了還幫我出去買東西。你跟他比比,還像個哥哥的樣子嗎?」「是啊,是啊,什麼都是弟弟好,那當初你幹嗎要生我?」明明生氣地喊起來。他就是不明白,為什麼同樣是媽媽的孩子,弟弟老是受到表揚,而自己總是挨罵呢?難道自己就真的一無是處,真的這麼多餘嗎?媽媽的話真的很傷他的心。   這只是很多例子中的一個。如果你是一位母親,你能理解孩子遭到這種數落時的心情嗎?   家長們罵孩子的時候,最容易拿孩子同其他的孩子做比較。   「你弟弟比你聽話多了。」   「人家怎麼能考滿分,不是一樣在聽課嗎?」   當孩子被這樣罵的時候,他也知道父母說的是事實,無力反駁和辯解,所以往往會感到氣餒,對自己喪失信心。尤其是在一個家庭中,當一個孩子被作為另一個孩子的標準時,時間一長,被比下去的孩子就會不自覺地把自己排除在這個家庭之外,認為自己是「多餘的」,是「沒用的」,甚至認為父母不愛自己了。他們很有可能產生這樣的心理:   「唉,反正我不管做什麼都比不上弟弟。」   「看來,我在這個家裡完全是多餘的,媽媽根本不喜歡我。」   孩子一旦產生了這樣的想法,自卑感會越來越重,會越來越沒有鬥志和熱情。也許他本來可以成為一個很有出息的孩子,但是因為這種自卑,長大後自暴自棄,一無所成。我們說,父母一句話,影響孩子的一生,並不是危言聳聽啊。   孩子犯了錯,父母批評可以,但是千萬慎用言語,千萬不要把一個孩子作為衡量另一個孩子的標準。家長自己也有過童年,難道你們小時候就喜歡聽這種話嗎?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性,如果他完全像另外一個孩子,他就不是他了。 ●每個孩子都是一塊璞玉   不管你是父親還是母親,不要老是羨慕別的孩子怎麼怎麼聽話,怎麼怎麼聰明。每個孩子都是一塊尚未雕琢的璞玉,都有成為人才的可能性。而這塊玉是放出光芒,還是失去光彩,就得看父母如何教育了。一句話可以造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掉一個人。   人與人是不一樣,哪怕是親兄弟姐妹,也會存在性格、能力、天賦等許多方面的差異。你的孩子可能在一個方面比不上人家的孩子,但是在另一個方面卻遠遠強於別人的孩子。而你,發現了孩子比別人強的這個方面了嗎?比如,你的孩子雖然愛玩一點,但是天性善良,富有愛心,懂禮貌;也許腦子沒那麼靈活,但是很上進,很努力,很正直;也許不善於交際,但是很細心,很獨立。既然如此,為什麼要抓住孩子的缺點不放,而不對他的優點加以讚揚和鼓勵呢?   而且,大人眼中的好與壞,是比較主觀和簡單的。孩子的能力會以很多種方式表現出來,做父母的可否明白這之間的差別呢?對孩子沒有全面而準確地瞭解就下結論,這是非常愚蠢的。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不公正的。   許多父母都喜歡光憑學習成績來評價和比較孩子。成績優異的,給以讚揚和獎勵;成績差點的,不是責罵,就是嘲笑。要知道,成績往往只能代表智力,而不能證明孩子的品格、性情及其他潛在的能力。它只能當作評價孩子的一項指標而已。如果你的孩子成績沒別的孩子好,你可以對他說:「雖然你現在成績沒他好,但是你很努力,努力了就會取得好成績。」你的側重點在鼓勵,而不是比較,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這樣的話傷孩子自尊   給我滾!就當我沒有你這樣的兒子!   你以為你是誰,你可是我養大的!   媽媽不要你這種不聽話的孩子,現在馬上給我滾出去!   你簡直一無是處!   你很討厭! 愛你的孩子,首先給他尊嚴   「養個你這樣的孩子,我真是倒了八輩子的霉!」   「你可是我養大的,有本事別讓你老子養著你呀!」    父母動怒的時候,往往口無遮攔。因為是對自己的孩子,覺得有資格罵,所以多難聽的話都能說出來。有時覺得說得越難聽,越能提醒孩子注意。哪裡想到,許多話是有嚴重後果的,絕對不能說出口。上面列出的,可是禁語中的禁語啊。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什麼?是尊嚴!如果連自尊也隨便被踐踏,他還算一個獨立的人麼?孩子雖小,但一樣有生存的權利、做人的尊嚴。忽略孩子的基本權利,這樣的父母是不合格的。   很多父母可能會說:「孩子是我生我養的,我怎麼不能說他?」沒錯,是你給了孩子生命,給了他生存的保障,但是生他是你自願的,養他是你的責任。孩子不是你的附屬品,也不是你的奴隸,你有什麼權利剝奪孩子的尊嚴呢?   靜下心來想一下,如果你在父母的辱罵中成長,你會是什麼心情?如果你曾經有過被踐踏自尊的痛苦,那麼不要再把這種痛苦加在你的孩子身上。   自信、自立的基礎是自尊。一個在羞辱中長大的孩子,他的自尊是殘缺的,他的內心是自卑的,將來,他如何有信心面對生活和事業?一個從小失去尊嚴的孩子,長大後會堂堂正正做人,抬起頭來走路嗎?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將來像奴隸一樣,那麼就把自尊還給他! 他是你的孩子,但是你無權傷害   話說回來,孩子犯再大的錯,也不必用惡毒和刻薄的言語去責備,好像要一句話置孩子於死地一樣。況且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的錯,而不過是做父母的自己心情不好,遷怒於孩子。   「你不想想是誰給你飯吃!」   「給我記著,你是老子養大的!」   聽聽這話吧,簡直就是一種「威脅」。孩子聽到,心裡會怎麼想?也許他還沒有關於「自尊」意識,可是這話會讓他感到自己是個沒用的人,是個累贅,可又無力改變這個現實。這種矛盾的心理會讓孩子惶恐和無所適從。這樣的情緒壓抑得太久,必定會化為憤怒,總有一天會爆發出來。那時,很可能會有嚴重的後果了   有些孩子太小,也許就乖乖順從了父母,但並不表示他認同了父母的話,而是因為內心的恐懼,害怕被父母拋棄。在這樣的心理壓力下,孩子很難健康成長。   事實上,未成年的孩子被父母撫養,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父母卻把它當作是一種負擔,當作一種向孩子炫耀和示威的借口。這種行為很可恥!想想,誰不是由自己的父母撫養成人的?   「滾吧,滾吧,滾得越遠越好!」   這句話也是很多父母的「口頭禪」。一不順心,就讓孩子「滾」。當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東西呀?如此簡單一個字,你想想,有多少侮辱、蔑視和嘲諷的成分?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這樣的責罵不是太過分了嗎?   還有的孩子比較黏人一點,有時喜歡賴著父母。這個時候家長不耐煩了,就會一把推開孩子說:「你知不知道,你很討厭!」你不願意陪著孩子玩也就罷了,為什麼還要說這樣的話來傷害他的自尊心?這會令孩子因為父母厭惡自己而憂慮。他未必知道父母討厭自己什麼,也不懂分析父母只是不喜歡他黏人這個行為,而非討厭他本人。如果父母不加以解釋,就會在孩子心裡留下陰影。   小孩子往往依靠父母來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從父母那裡獲得關於人和人生的認識,所以父母給予孩子信心和信賴,非常重要。可是父母們卻經常說許多貶損和否定的話,而從來意識不到它的傷害和嚴重後果,這是多麼讓人擔憂啊!   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將來有出息,那就謹慎自己的言辭吧。貶損的話,一句也別說。時刻記住:孩子是你的,但是你無權傷害。 知識比分數重要   這次考試得了多少分?排第幾名?   怎麼又只考了這麼點兒分?   除了分數就不能問點別的?   做學生的,都知道流傳甚久的一句話:「分,分,學生的命根。」在學校裡,老師看重的是分數;回到家裡,父母問得最多的也是分數;親朋好友來了,問的還是分數。成績好的孩子,倒覺得沒什麼;成績差一點的,簡直就無處藏身。   是啊,孩子們也不明白:為什麼從來只問分數?   「最近考試了沒有?得了多少分?」   「這次考試在班上第幾名啊?」   有的父母也許並不是在意分數,而是以這種方式來表示對孩子的關心。誰知倒弄巧成拙了。在孩子聽來,它只是讓人感到厭煩的一句話罷了。張口考試,閉口分數,聽得耳朵都快起繭子了。就不能例外一下,換點別的東西問?   你大可以換個角度,問問他這次考試的題目難不難,有些什麼題目。要是考語文,可以和孩子討論討論作文;要是考英語,可以讓他講講試卷上有趣的故事。也可以打聽一下他最近學到了什麼新知識,班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學習有沒有碰到困難,是如何解決的。甚至可以跟他討論學習中的某個問題,既幫助他思考,又能從側面瞭解他的學習情況。   如果你實在想知道孩子的成績,可以直接對孩子說:「讓媽媽看看你的試卷,可以嗎?」你的溫和平靜的語氣,會消除孩子的顧慮。只是,不管你看到孩子的成績如何,都不要毫不客氣地責罵他。你陪著他,幫他找出錯誤,分析原因,這才是一位好家長應該做的。   僅僅問分數和名次,就好像是例行公事,這樣的語氣和態度只會讓孩子覺得你除了看重表面的分數以外,對分數背後的學習過程和艱苦努力漠不關心。   根據教育專家的理論,對於中小學生而言,兩個方面的教育很重要:一個是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一個是教孩子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做到這兩點,孩子的學習成績自然會好起來。 分數不是衡量孩子能力的惟一標準   考試是檢驗孩子學習情況的一種手段,它是一項比較單一的檢測。這基本上是對孩子學到的書本知識的抽查。   分數永遠只是個形式,是一個非常抽像的東西。它不能證明孩子真正學到了多少知識,也不能證明一個孩子的品格與所有才能如何。它不是衡量孩子聰明與否的惟一標準。   分數並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一個孩子的能力。有很多孩子平時學習特別好,各方面能力也不錯,但是一考試就考砸了。還有一些孩子,平時小測驗沒問題,但是到了升學考試這樣的關鍵時刻,就發揮失常。這就是一個心理素質問題,考試怯場,就無法發揮自己的正常水平。   另外,隨著大家對分數的越來越重視,許多學生學會了弄虛作假,並且「發明」了無數種手段在考試時作弊。這樣的招數有時連老師都瞞過去了,更別說家長。對於這樣有水分的分數和名次,父母們又作何感想呢?你還打算兩隻眼睛只盯著分數嗎?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並沒有很高的文憑,但是他們一樣有所成就。不是說文化知識不重要,而是說,我們不能忽略了孩子的全面發展。除了分數,他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他的品德修養,他的性情習慣,都是影響孩子一生的東西。   僅僅憑一個分數就來判斷孩子是否聰明,那只能說你是個目光短淺的家長。   當然了,也不能完全地把分數拋在一邊。父母要學會通過分數判斷孩子學習的情況。如果他考得特別不好,你要和他一起分析原因,而不是一見分數太低就加以責罵。如果他考得好,也應拿出試卷,就某些問題和他討論,以鞏固他所學的東西。 讓孩子把話說完   住口!   不用解釋了!   不要再說了! 為什麼不讓孩子把話說完: 這裡先來看一段資料:   「父母讓我們住口,而他們卻整天喋喋不休。」   「父母太小瞧我們了,一點也不給我們講話的機會。」   「為什麼讓我們閉嘴?我們心裡有許多話要說給父母聽呀!」   不久前,一所社會咨詢機構對兩千名在校學生做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住口」是孩子們最不願意聽到的父母說的話之一。   是啊,為什麼父母自己老是嘮叨不停,而不給孩子自由表達的機會?把孩子的嘴巴封起來,然後自己說個不停,這也未免太不公平了。   常常有這樣的情況:父母決定了一件事,孩子持有反對意見,剛說了一兩句,父母就聽不順耳了,喝令他「住口」。父母老是覺得孩子不懂事,輪不到他們說話。其實,孩子從他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往往有獨到的見解,哪怕孩子氣一點,也的確可以啟發父母,彌補父母的決定或認識的不足。   有時是孩子犯了一個小錯,父母憑著自己瞭解的情況對孩子的行為做出評價,而孩子據理力爭地申辯。這時做父母的氣上加氣,心想:「你犯了錯還狡辯?」於是,對孩子一聲斷喝:「不用解釋了!」你能想像的到孩子這個時候有多委屈嗎?哪怕事後你為冤枉了孩子而向他道歉,但對他的傷害仍然已經造成。法庭審問犯罪嫌疑人還給其申訴的機會呢,怎麼做父母的就不能容忍孩子為自己的過失辯解? 父母不讓孩子把話說完,往往是出於這樣幾種心理:   ★第一,孩子的話說到自己的痛處,讓自己覺得沒面子。所謂童言無忌,孩子總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沒什麼忌諱。父母不妨抱著輕鬆的心態聽聽孩子怎麼說,或許自己也能受到啟發。   ★第二,總認為自己是對的。這樣的父母屬於頑固型,不聽解釋,不聽辯解,老認為孩子是在找借口。長期如此,孩子就會慢慢習慣了沉默,哪怕是面對冤屈,也緘默不語。一個不會據理力爭的孩子,很難適應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   ★第三,覺得小孩子不懂事,沒有耐心聽孩子說。其實,孩子的思維比大人簡單得多,往往能從複雜的事情中看到本質的東西。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   孩子也有話語權,他想說話的時候,父母應該給他機會表達。   你會發現,老是被「住口」二字打斷話頭的孩子,慢慢就變得沉默了,他也就懶得跟父母說話交流了。這是因為父母的「禁令」讓他覺得自己的意見根本不受重視,說了也是白說。而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孩子的自我表達能力便會逐漸降低。這對於他的成長和人生都是非常不利的。   而老是聽到「你不用解釋」的孩子,會漸漸習慣了放棄為自己辯解的權利,會背著很多的冤屈,一個人默默承受。而這樣的重負很可能讓他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所以,你給孩子發表意見的機會,也就是在避免上面提到的種種不良後果。其實,聽孩子把話說完,又能浪費你多少時間?而你又多了一個瞭解孩子的機會。你可以根據孩子說的話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他理解有偏差的地方,你可以糾正;他看法片面的時候,你予以補充。這樣,孩子的判斷能力和思維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當然,除了在他想說話的時候,讓他盡情地說,還要在他沉默的時候鼓勵他說。因為有的孩子根本沒有為自己辯解的意識或者膽量。鼓勵孩子說出心裡的想法、不滿或者委屈,會讓他變得善於思考,也會使他的自主意識和表達能力得以增強。 恐嚇威脅孩子是愚蠢的做法   要是再不聽話,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去。   再哭?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   再哭,讓狼把你叼走!   還敢撒謊,我撕爛你的嘴巴!   走不走?不走我走了! 孩子更需要安全感: 記得曾經見過這樣的場面:   一位母親在路邊哄孩子。小孩子不聽勸,拚命地哭。母親說好話,給他東西,都不管用。最後,母親實在不耐煩了,大聲說:「你還哭不哭?再哭我就走了!」並做出要走的樣子。孩子哭得更凶了。母親二話不說,扭頭就走。孩子見媽媽真的走了,不要他了,慌了神,趕緊追上去,邊哭邊喊:「媽媽,不要扔下我,我不哭了……」   這樣的場面看著是很令人心疼的。這位母親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非這樣對孩子不可嗎?父母是孩子最依賴的人。孩子從出生起,就對父母有特別的眷戀,同時也有著沒有父母就不能生存的潛在不安感。心理學上管它叫「基礎不安」。不管孩子是否懂事,他的心裡,都經常有「爸爸媽媽會不會不要我」這樣的擔憂。在這種心理背景下,還對孩子說「你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之類的話,他的潛在不安會加劇,易於受到大人無法想像的打擊。這種精神上的不安,很可能會讓孩子做出極端的舉動,比如自殺。到這個時候,父母後悔就太遲了。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有時並不明白父母只是為了哄他而說出恐嚇的話,並非真的不要他或不愛他。作為父母,應該明白,恐嚇和威脅是一種很愚蠢的手段,它不但不能讓孩子變得聽話,而且會傷害孩子的心靈。   孩子需要的是一種安全的環境,包括身邊的和心靈的。 如果不想毀掉孩子,就不要恐嚇他   每個人都會有恐懼的心理。這種恐懼又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然的本能反應,即對於危險的恐懼。另一種就是神經性的憂慮,即一個人在沒有遇到危險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無端的害怕,可能說不出理由,也可能說出了,在常人看來不足以引起恐懼。小孩子最容易產生這種神經性的恐懼。所以,家長不僅不能恐嚇孩子,以免加深孩子的恐懼,還要以正確的方法教育他,使他不致於產生無謂的恐懼心理。   孩子不聽話時,如果你對他說:「你不聽媽媽的話,就讓妖怪來捉你!」這的確比費心地向他解釋為什麼要聽話、怎麼才算聽話容易得多,可是,它產生的後果卻是許多家長始料未及的。   千萬不要用醫生、警察、老師及其他讓孩子害怕的人去恐嚇他。一個怕醫生的孩子,生病的時候是不會跟醫生合作的;一個怕警察的孩子,即使他迷路了,他也不會去問警察;一個怕老師的孩子,怎麼可能安心聽老師的課?   所以,易於造成孩子精神不安的話,千萬說不得。   孩子的心裡有不安的土壤,重則會萌發出許多的恐懼,並可能最終演繹為不幸;輕則無法集中精力學習,性格壓抑。而這,就相當於毀掉了一個好好的孩子。

2007年10月05日
公開
6

第二次~三週作文

午餐教育

2007年10月03日
公開
26

優點治療法

最近喜歡上看大愛的"回甘人生味" 大愛的戲劇很温馨且含有人生的道理,"回甘人生味"裡面的男主角是個會打老婆的人,可加入慈濟受了影響而有了轉變,裡面兩夫妻也有面臨到小孩子的教養問題,而不知所措,會客室時女主人提到聽到曾教授的"優點治療法"來教育她的小孩 所以上網搜尋找到一篇不知是不是,可是應該也可當做參考 上人說:要給七分表現的孩子十二分的讚賞,還說父母是孩子的模 -------------------------------------------------------------- 優點治療法 所謂「優點治療法」,就是幫助一個人找出他的亮點,亮點是要在觀察錯誤行為中找出優點,然後做強而有力的自我肯定,進而養成有勇氣嘗試新事物,這就是優點治療法。 優點就是亮點,針對他的優點去做誇獎,放大他的優點而不是一直數落他的缺失 經由慧眼找出孩子的天賦,看出亮點      套一句廣告詞,﹝這社會沒有推介不出去的孩子,除非碰到不會教的父母親﹞。在為孩子做生涯規畫前,要了解孩子有哪些優點,先做評估,有一個口訣:「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爺山上住;山上沒得住,爺爺家中住。」總之,總有地方讓孩子去,而眼前的障礙也一定可以順利跨過去的。 有人因為一句話就能改變自己 但也有人說到卻做不到 境界一來還是被考倒 唯有讓自己在美善的團體裡 去慢慢薰陶 去耳儒目染 去改變自己的習性 優點教育 對一個本來不太會口說好話祝福孩子的台灣父母 做起來不容易哩 常常碰到一種情形 讚美朋友的孩子 朋友或許是謙虛吧 或許不自然 通常的反應是 反而數落那孩子多皮多壞多不乖多恰 我們應該用感恩的祝福 相信孩子 因為有您的祝福 孩子會越來越好 優點教育 父母先學口說好話 很受用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