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Angel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0-6歲幼兒的發展與適合的教具

2006年12月18日
公開
31

0-6歲幼兒的發展與適合的教具 適合0-1歲幼兒的教具 一. 0-1歲幼兒的發展任務 A. 建立對人及週遭世界的信任 B. 建立與照顧者間的親密關係 C. 滿足生理發展的需要 D. 滿足感官剌激及功能的建立 E. 注意個性品質的培養 教具特色 1. 柔軟 2. 無尖角、安全性高 3. 容易清洗 4. 耐摔(咬)不易損壞 5. 能剌激嬰兒發展 6. 能滿足發展需要 教具名稱示例 •六色球(福氏恩物) •布球、沙包 •嬰兒積木 •爬行毯 •音樂盒 •玩具書 •塑膠槌 •驚奇盒 •布娃娃 •洗澡玩具 適合1-3歲幼兒的教具 二. 1-3歲幼兒的發展任務 A. 學習走路 B. 學習說話 C. 學習控制排泄機能 D. 學習日常生活基本技能 E. 學習表達自己的需要 F. 建立動作技能 教具特色 1. 安全 2. 耐用、不易損壞 3. 適合獨自使用 4. 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5. 能滿足孩子愛操作的特質 6. 能引發孩子學習的興趣 教具名稱示例 •推拉式教具 •搖馬 •上發條的玩具 •小型三輪車 •大型樂高 •彩色積木 •動物模型 •海灘球、軟球 •6-8塊型拼圖 •敲打型教具 •扮家家用具 適合3-6歲幼兒的教具 三. 3-6歲幼兒的發展任務 A. 學習認識性別與有關性別的行為和禮節 B. 完成生理機能的穩定 C. 形成對社會與身體的簡單概念 D. 學習自己與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人之間的情緒關係 E. 學習判斷「是非」,並發展「良知」 教具特色 1. 材質多樣化 2. 具有簡單的遊戲規則 3. 能多功能使用 4. 內容變化多 5. 具有趣味性 6. 能讓孩子自行探索 教具名稱示例 •10片左右的拼圖 •玩具房屋 •娃娃、服飾及配件 •大肌肉訓練教具 •圖字卡 •日常生活訓練教具 •福祿貝爾恩物 • 孟特梭利教具 • lasy潛能開發教具 •益智教具 •語文教具

10種遊戲克服感覺統合障礙

2006年10月22日
公開
51

10種遊戲克服感覺統合障礙 資料來源�育兒生活雜誌 台灣社會高度都市化的結果,剝奪小朋友「玩」的空間及機會,進而使不少小孩都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困擾。所幸,要增進寶寶的感覺統合能力並不難,只要花點時間,陪寶寶玩點小遊戲,很容易就可以達到目的,而且邊玩,還可以邊促進親子關係喔! 您的寶寶很「龜毛」,不喜歡別人碰觸?還是個性孤僻,很難交到朋友?抑或是平衡感很差,經常跌倒?那麼您得提高警覺,趕緊動手開發寶寶的感覺統合能力,否則待寶寶長大後,想後悔,可來不及囉! Part1.感覺統合啟蒙 營造和諧人生 臨床上有些潔癖的媽媽,經常讓寶寶處於極完美的環境,寶寶不能在地上爬、身上不容許一點小污垢、不准旁人抱等,這些看似對寶寶有益的環境,反而是造成寶寶感覺統合失調的主因。親愛的媽咪,偶爾讓寶寶接觸一些「不太完美」的事物吧!玩些無傷大雅的小豆子、小砂子,反而可以創造出感覺很「完美」的寶寶! 何謂感覺統合? 爸比、媽咪來上課囉!身為現代寶寶的家長,您不能不知道什麼是感覺統合,否則擔誤寶寶啟蒙的黃金時期,可就糟了!何謂感覺統合?適健復健科診所職能治療組長張旭鎧說明,感覺統合就是神經發展的過程。簡單來說,即人類受到感官刺激,經由大腦統合,最後做出反應的歷程。其發展程序包含:聽覺、前庭覺、本體感覺、觸覺及視覺等部分。 千萬不要小看感覺統合的重要性!倘若寶寶這項能力發展不全,可能會在集中注意力、組織、自制力、學業學習、抽象思考、身體與大腦的單側專業化,與理解等能力,及自尊心、自信心等出現障礙,並影響往後的課業成就及人際發展。為了讓家長有更深一層的認知,將各種感覺失調可能造成的影響列於下: 1.聽覺 聽力對寶寶有重要的影響力!倘若寶寶的聽覺發展不完全,可能影響大腦的接受能力,進而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及注意力等。舉例來說,當您叫喚寶寶,但寶寶卻時常沒反應,就有可能是聽覺受損。 2.前庭覺 前庭主宰人類的身體平衡感,與重力安全感,如果前庭不夠敏銳,可能會影響身體的感覺、身體雙側協調及手眼協調,進而產生容易暈車,或是為了滿足大腦的需求,不斷地跳躍,卻不會感到疲累等反應。 3.本體感覺 本體感覺影響人的肌肉張力及姿勢,與人的動作計劃能力有絕對的關係。缺乏時,孩子可能會懶的動,例如坐著時,會用手支撐頭部;爬樓梯時,會有執行困難,不知該先抬那隻腳等。 4.觸覺 觸覺發展主要是藉由吸吮、吃等,母嬰親情及觸覺快感,來獲得滿足。寶寶如果觸覺發展有困難,可能會在活動度、注意力、情緒穩定上出現困難,呈現的表徵有:挑剔衣服、不喜歡人碰觸、不敢接近人群等。有些嚴重的寶寶可能會產生觸覺防禦,假設您輕碰,寶寶也會覺得痛而反抗。 5.視覺、嗅覺、味覺 喜歡用聞的來辨識東西、對味道有特別的偏好的孩子。 感覺統合發展重點 「七坐八爬」是耳熟能詳的幼兒發展階段口訣,而「八爬」正是感覺統合發展的重點。許多家長擔心寶寶在地上爬會弄髒身體或受傷,所以直接省略這個步驟,但您可能不知道,爬對寶寶手腳的觸覺刺激很有幫助。 張旭鎧表示,人的大腦會針對爬行時所接收到的刺激,做整體的比較、整理,進而促進腦部的發展。所以聰明的父母,在寶寶不斷學習新事物的同時,應給予其充份的刺激,給其大腦足夠的學習機會,才能培養出聰明的寶寶! 至於家長何時才會發現寶寶有問題?大體來說,從寶寶八個月至一歲起,是其大動作發展的主要階段;到了三歲起,主要發展重點則為轉為精細動作、小肌肉及認知等。而一般父母大約會在寶寶二歲左右,與其他寶寶接觸較頻繁時,才會發現寶寶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 感覺統合失調 原因大剖析 寶寶為什麼會感覺統合失調,張旭鎧分析原因有二:一為遺傳,二為環境。首先來談遺傳因素,先天性的輕微腦部受傷,也可能造成感覺統合失調。所幸,人類的神經具有可塑性,所以70%的患者,可經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來改善。 其次,現代父母較為繁忙,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小朋友,但為了安全因素又必須將小孩侷限於一處,使其失去探索世界的先機,進而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此外,不少新生代的父母對小孩過度保護,也是原因之一。家長因擔心小孩在地上爬會割傷,爬高、倒吊會跌倒、摔傷,其實只要環境許可,且確定在安全範圍,就不需刻意阻止小孩玩,讓小朋友自由發揮,反而才是對的喔!要知道小孩也有玩的權力! Part2.玩出好人緣 來玩遊囉!想訓練寶寶,玩遊戲是最好的方式!從遊戲中悄悄地訓練各種技巧,寶寶反而會樂在其中,想培養感覺統合能力,一點都不難,只要運用身邊一些垂手可得的小工具,六個月後,就可以明顯看出成效! 1.擺盪遊戲:(0∼1歲起) 從寶寶出生起,就得開始訓練寶寶的感覺統合能力!只要由家裡的長輩將孩子抱在懷裡輕輕地搖晃,就可以達到刺激前庭、改善平衡反應、增加肌肉張力的效果。等到寶寶一歲大左右,就可以找一條大毛巾,並將孩子置於毛巾中間,由爸爸、媽媽各拉住毛巾的一邊,輕輕搖晃。 2.丟接球:(1∼3歲起) 寶寶一歲時,可將直徑約20公分的橡皮球,放在孩子的面前,並鼓勵孩子主動伸手拿球;待寶寶二歲後,就可以玩進階遊戲,即使用20∼30公分的橡皮球,然後與孩子間隔約2公尺,分別坐於地上,用滾球的方式與寶寶玩傳球遊戲。寶寶三歲就可以完高階遊戲,將您與寶寶的距離拉長至3∼5公尺,並改以彈跳的方式傳球。如此一來,可以改善寶寶的手眼、雙側,及視覺追蹤的協調性。 3.地面探險:(1∼2歲起) 僅需不同材質的拼裝地毯,就可以提供寶寶觸覺及本體覺刺激,有助於改善其動作計劃能力。玩法很簡單,寶寶一歲時,就可以在家裡佈置各式不同材質的地毯,讓寶寶在地毯上爬或走,或從事任何遊戲,讓寶貝接受不同材質的刺激。等到寶寶二歲起,媽咪就可以做難度稍高的設計,將地毯高度任意變化,讓寶寶在不同高度的地毯上,從事各種遊戲。 4.鏡子遊戲:(2歲起) 從寶寶二歲起,就可以開始玩模仿遊戲。藉由孩子模仿父母動作的過程中,可藉機讓寶寶認識自己的身體,及區辨左右方向,這對寶寶的觀察,與動作計劃能力有長足的進步。不過,一開始不要太難,應從一隻手開始,再進展到全身,以免動作太複雜,寶寶一時記不清,而產生挫折。 5.疊積木:(2∼3歲起) 自寶寶二歲起,就可以開始著手進行精細動作訓練,工具是約5公分立方的積木,讓寶寶嚐試用一手或兩手將積木疊高即可。待寶寶長大些,到了三歲,就必須換小一些的積木,約3公分立方來訓練,讓寶寶試著使用積木,進行疊高或創作遊戲,有助於改善手眼協調,並可順道訓練寶寶的創造力,及注意力,一舉數得。 6.跳格子:(3歲起) 現代都市寸土寸金,孩子遊戲的空間大大縮減,想玩跳格子遊戲,似乎不是容易的一件事。不過,也有變通的方式,不能在戶外玩,換個地點在家裡也可行,只要運用家裡的拼圖地墊,就可以享受童年。玩法很容易,將每塊地墊放置於地,並固定,注意喔!每塊的間距需為20∼30公分,然後就可以讓寶寶用跳的方式踩地墊,很有趣吧!這對baby的空間概念訓練,及本體覺刺激,都相當有幫助,不妨多進行。 7.打鼓遊戲:(3歲起) 使用最簡單的工具──手,也可以玩出興味!在不同材質上拍打,然後請孩子模仿。遊戲進行時,可配合節奏,先在某一器材上連續拍打一次或二次,接著再換拍另一項材質製品。有順序地進行,可一併訓練寶寶的記憶力、動作計劃能力,此外,因使用的材質不同,也可增加寶寶的觸覺刺激。 8.沙箱:(3歲起) 動手製作沙箱或豆豆箱,並不如想像中困難,裝放家電用品的小箱子就很好用。為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可發揮美術創造力,將空箱子的外表好好裝飾一番,愈有想像力愈佳,或者可讓寶寶自由發揮,自己試著替箱子穿衣服。準備完成後,在小箱子中,藏放筆、鑰匙、小豆子等,讓小朋友閉著眼睛,以手找出東西,並猜猜看是什麼?在尋找及觸摸的過程中,可增加寶寶的觸覺刺激,增進觸辨覺能力,及注意力。 9.黏土創作:(3歲起) 讓寶寶親自動手,製作屬於自己的小玩意。買一包黏土,含各種色,讓寶寶發揮觀察力及想像力,用黏士捏製動物,或其他感興趣的小東西。製作時需靈活運用手部動作,對寶寶的觀察力、精細動作及雙側協調,都有不錯的幫助。 10.手指畫:(4歲起) 寶寶的手偶爾弄髒了,先不要急著罵人,其實這也是訓練寶寶觸覺刺激的一種方式。找一天晴朗的好天氣,不管身上的顏料有多難洗,盡情地和寶寶一起玩一場色彩遊戲。拿些水彩顏料,沾在手指上,就這樣輕鬆地畫一幅美麗的畫作吧!除了觸覺刺激外,空間概念及注意力也一併訓練完成,絕對值得。

漫談感覺統合

2006年10月17日
公開
56

漫談感覺統合 復健醫學系 汪宜霈 講師(88年2月) -------------------------------------------------------------------------------- 在學齡前,小朋友的大腦,可以說是一部處理感覺的機器。在這段時期,小朋友都是直接藉由各種感覺,來認識自己的身體和他周遭的環境。他會學習在空間中如何對抗地心引力、做出適當的肢體活動、並且要學習不同的感覺刺激,所代表不同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在這些過程中,小朋友可以學習如何去主宰環境、能夠因應環境的要求,扮演適當的角色,例如做一個好的遊戲者、學習者,並適當的與他人相處。 小朋友的大腦,在正常狀態下,是一個組織良好的系統。我們雖然無法透視小朋友的大腦,但是,小朋友外顯的行為表現,就是大腦活動的反射。當小朋友表現出來的行為,與一般兒童不太一樣,或是沒有依循著發展程序發展時,我們便可以猜想,小朋友的大腦,是否有組織整合不佳的問題。感覺統合(SensoryIntegration)是大腦組織整合感覺訊息,為應付環境需求,做出適應性反應的一個過程。所以,這樣一個理論架構的提出,可以提供我們在治療上某種程度的幫助。但由於大腦中感覺整合的過程,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複雜,而且臨床上,小朋友表現出來的情形,也會不太相同,因此,感覺統合理論也同其他治療性的理論一樣,都有被不斷修正研究的必要。 感覺統合的創始者珍•艾爾絲博士,在一九五○年代初,開始致力於感覺統合理論的研究與發展,一開始,她利用此理論治療介入的對象,大部份為學習障礙的小朋友,她發現有許多智力正常的小朋友,但是一直學不會綁鞋帶、動作很笨拙,或是在課業上的學習上,會有學習不佳的情形。後來,這個理論被延伸到其他有神經行為發展問題的小朋友身上,包括智能障礙、自閉症、情緒困擾、不同形式的行為異常,及其他神經感覺基礎的問題。 感覺統合的三大主要系統: (一)觸覺系統:是最基本、影響力最大的系統。觸覺是提供我們有關周圍環境的訊息最主要的來源,可以讓小朋友避開或抵抗危險,同時,它對小朋友心理社會化的發展,非常的重要。小朋友經由觸覺,在早期,可以和媽媽建立親密的關係,而在以後,可以幫助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基礎。另外,在手部動作方面,觸覺和區辨覺的建立,可以促進小朋友對物體形狀、大小、重量的認識,是往後認知發展重要的基礎。 (二)前庭系統:它能使小朋友去感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及身體各種形式的移動及運動。而前庭系統在腦幹部的前庭神經核,能夠經由上行或下行神經通路及腦幹本身的功能,影響其他的感覺系統。它與眼外肌也有密切的關連,所以對於小朋友視覺-動作的協調,也有很大的幫助,而前庭系統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對肌肉張力的影響,使小朋友能發展出正常的肌肉張力(尤其是對抗地心引力的肌肉群)、維持姿勢、產生動作及發展出正確的身體空間概念。此外,它會告訴我們個體在環境中的空間關係,使人在身體與情緒上有安全感,也有助於小朋友的心理發展。 (三)本體感覺:本體感覺主要是經由肌肉、關節或骨骼等受器而來的訊息,而其對感覺統合最大的功用,是維持肌肉正常的收縮,使關節能夠自由活動,因為動作是促進感覺統合發展最主要的途徑。它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興奮狀態,增加本體感覺的輸入,有助於情緒的正常化,另外,本體感覺會影響個體視覺知覺及身體空間概念的發展,進而影響個體計畫活動的能力。同時,因為本體覺本身有抑制性作用,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有阻力本體覺活動,使活動量太高的小朋友安靜下來。 而感覺統合的治療原則,就是利用臨床觀察及各種評估工具,去分析小朋友在那些方面產生了問題,而針對上述所提三大系統,直接給予小朋友各種適合的感覺刺激,或者利用特別設計的活動,間接的給予刺激,感覺與動作之間有密切的關連,利用經過設計的活動,來控制各種感覺刺激的輸入,小朋友為了達成既定的目標,自然會整合各種輸入的刺激,做出適當的動作反應。感覺統合理論的提出,使人們不再只著重於運動功能的訓練,而進一步注意到感覺與動作之間的重要關連,而評估的進行、治療活動的設計,都必須經由合格的職能治療師來進行,才能達到最大的治療效果。

漫談感覺統合

2006年10月17日
公開
50

漫談感覺統合 復健醫學系 汪宜霈 講師(88年2月) -------------------------------------------------------------------------------- 在學齡前,小朋友的大腦,可以說是一部處理感覺的機器。在這段時期,小朋友都是直接藉由各種感覺,來認識自己的身體和他周遭的環境。他會學習在空間中如何對抗地心引力、做出適當的肢體活動、並且要學習不同的感覺刺激,所代表不同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在這些過程中,小朋友可以學習如何去主宰環境、能夠因應環境的要求,扮演適當的角色,例如做一個好的遊戲者、學習者,並適當的與他人相處。 小朋友的大腦,在正常狀態下,是一個組織良好的系統。我們雖然無法透視小朋友的大腦,但是,小朋友外顯的行為表現,就是大腦活動的反射。當小朋友表現出來的行為,與一般兒童不太一樣,或是沒有依循著發展程序發展時,我們便可以猜想,小朋友的大腦,是否有組織整合不佳的問題。感覺統合(SensoryIntegration)是大腦組織整合感覺訊息,為應付環境需求,做出適應性反應的一個過程。所以,這樣一個理論架構的提出,可以提供我們在治療上某種程度的幫助。但由於大腦中感覺整合的過程,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複雜,而且臨床上,小朋友表現出來的情形,也會不太相同,因此,感覺統合理論也同其他治療性的理論一樣,都有被不斷修正研究的必要。 感覺統合的創始者珍•艾爾絲博士,在一九五○年代初,開始致力於感覺統合理論的研究與發展,一開始,她利用此理論治療介入的對象,大部份為學習障礙的小朋友,她發現有許多智力正常的小朋友,但是一直學不會綁鞋帶、動作很笨拙,或是在課業上的學習上,會有學習不佳的情形。後來,這個理論被延伸到其他有神經行為發展問題的小朋友身上,包括智能障礙、自閉症、情緒困擾、不同形式的行為異常,及其他神經感覺基礎的問題。 感覺統合的三大主要系統: (一)觸覺系統:是最基本、影響力最大的系統。觸覺是提供我們有關周圍環境的訊息最主要的來源,可以讓小朋友避開或抵抗危險,同時,它對小朋友心理社會化的發展,非常的重要。小朋友經由觸覺,在早期,可以和媽媽建立親密的關係,而在以後,可以幫助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基礎。另外,在手部動作方面,觸覺和區辨覺的建立,可以促進小朋友對物體形狀、大小、重量的認識,是往後認知發展重要的基礎。 (二)前庭系統:它能使小朋友去感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及身體各種形式的移動及運動。而前庭系統在腦幹部的前庭神經核,能夠經由上行或下行神經通路及腦幹本身的功能,影響其他的感覺系統。它與眼外肌也有密切的關連,所以對於小朋友視覺-動作的協調,也有很大的幫助,而前庭系統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對肌肉張力的影響,使小朋友能發展出正常的肌肉張力(尤其是對抗地心引力的肌肉群)、維持姿勢、產生動作及發展出正確的身體空間概念。此外,它會告訴我們個體在環境中的空間關係,使人在身體與情緒上有安全感,也有助於小朋友的心理發展。 (三)本體感覺:本體感覺主要是經由肌肉、關節或骨骼等受器而來的訊息,而其對感覺統合最大的功用,是維持肌肉正常的收縮,使關節能夠自由活動,因為動作是促進感覺統合發展最主要的途徑。它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興奮狀態,增加本體感覺的輸入,有助於情緒的正常化,另外,本體感覺會影響個體視覺知覺及身體空間概念的發展,進而影響個體計畫活動的能力。同時,因為本體覺本身有抑制性作用,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有阻力本體覺活動,使活動量太高的小朋友安靜下來。 而感覺統合的治療原則,就是利用臨床觀察及各種評估工具,去分析小朋友在那些方面產生了問題,而針對上述所提三大系統,直接給予小朋友各種適合的感覺刺激,或者利用特別設計的活動,間接的給予刺激,感覺與動作之間有密切的關連,利用經過設計的活動,來控制各種感覺刺激的輸入,小朋友為了達成既定的目標,自然會整合各種輸入的刺激,做出適當的動作反應。感覺統合理論的提出,使人們不再只著重於運動功能的訓練,而進一步注意到感覺與動作之間的重要關連,而評估的進行、治療活動的設計,都必須經由合格的職能治療師來進行,才能達到最大的治療效果。

感覺統合功能障礙

2006年10月16日
公開
53

發展遲緩兒童常見的感覺統合功能障礙 感覺統合功能障礙 作者:黎曉鶯 「感覺統合」這個名詞已漸漸被大眾所熟知,但其真正的涵義卻不容易讓人充份瞭解,尤其在發展遲緩這類兒童上更不清楚。若是一個動作能力與實際年齡相差不多,但有情緒上困擾,語言發展落後現象的孩子,在評估時常被忽略轉介職能治療師。然而職能治療師除了一般的動作發展之外,對孩子感覺統合的功能亦會加以評量。例如有些孩子活動量異常、注意力過短、情緒上常哭鬧不安、起伏過大,不喜歡被人碰觸等行為,常是神經系統造成的,也都是屬於「感覺統合功能障礙」。 依定義來說,「感覺統合」是整個腦組織處理訊息的過程。這些訊息可以是來自身體,也可以是環境中的刺激。這些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刺激,必須經過解釋、連結、篩選、比較等過程。這項過程的發生是非常自然而然的,我們從不察覺它的存在。這個功能若是正常運作,我們便能正常學習、適應良好,並且有舒適感;若是不能正常運作,則會造成許多問題,如發展落後、活動量異常、注意力短暫或易分散、哭鬧不安、動作協調問題、自我刺激……等等。 因為處理訊息過程無法經由儀器現示,只能由行為上的表現來判斷。訊息傳導的途徑,除了視覺、聽覺系統之外,「感覺統合」特別重視前庭、觸覺及本體神經系統。前庭系統負責頭部位置偵測、地心引力及身體的運動;觸覺系統是負責由皮膚傳遞的訊息;本體系統負責肌肉關節傳遞的訊息。這些神經系統的反應,有的是過份敏感,有的則是過份不反應。 在功能障礙上可分成: 「防禦型」(Defensiveness)、 「調節問題型」(Modulation problems)、 「感覺登錄問題型」(Registration problem)、 「統合損傷型」(Impaired integration)。在具體行為表現上,可依此三種神經系統再分類: 1.在觸覺神經系統上: 孩子可能挑剃某種質料的衣服,或是不穿套頭式衣服,不穿毛衣等;不斷將袖管或褲管往上推,露出手臂或腿部皮膚,甚至將衣服脫光;也可能衣服是一層一層地包裹住皮膚;不喜歡穿襪,或不喜歡赤腳等;對食物也顯得挑剃,只能接受某類食物,如不吃青菜或肉類,或只吃軟質食物等。 這些孩子曾經不喜歡洗臉、洗頭、刷牙、洗澡、剪頭髮、剪指甲等;也不會用手去拿東西;他們不喜歡旁人,尤其不喜歡陌生人靠近;常顯得愁眉不展,甚至害怕、生氣旁人碰他們;有的也會反常地黏著媽媽,不容易分開。 他們常喜歡躲在角落桌子下,或往狹窄的空間擠;在觸覺神經系統的自我刺激行為方面,他們會喜歡把手放入口中,咬衣服或任何放在手上的東西,會玩口水、用手指甲摳東西的表面,雙手喜歡抓握,嚴重程度甚至到自我傷害,而有咬或摳刮手、手臂,或是拔自己的頭髮等行為。 2.在前庭神經系統上: 這些孩子在姿勢動作變化時需要協助,如由坐姿到站姿需用手協助;坐在桌子前常要用手撐著頭。因為身體穩定度較差,力量控制也較差,以致動作常用力過猛,走起路來常搖晃、易跌倒。跌倒時也不會用雙手保護,而造成受傷。站立的姿勢也常是縮著頭,挺出腹部,雙手臂彎曲緊靠著身體:走路的步子較碎小:不太願意抬起手臂;跳躍的動作常一腳前、一腳後著地:容易撞到人或傢俱,不太會閃躲障礙物。 上下樓的步伐缺少交替的動作,不太敢上下樓或走斜坡;需用雙手操作的事情常只用單手做;他們也可能怕爬高、怕搖晃,可能對環境的安排敏感,稍有改變即會激起情緒反應;換環境時會出現焦慮。前庭系統的自我刺激行為有搖晃身體、搖頭、自己轉圈,或在眼睛兩旁玩手指。 3.在本體神經系統上:這些孩子的肌肉張力偏低,所以在外表看起來不結實,容易疲勞,不太愛動;手的抓握力也不夠,握在手中的東西容易掉落,甚至影響說話的清晰度;動作技巧上常顯得笨拙,在跨越階梯時,腳抬得過高;他們常喜歡用力跳、雙手如同鳥翅般拍打。踮腳尖走路。也喜歡震動手腕或腳跟,雙手吊單槓。口腔上的需求,常用牙緊咬物品再拉扯,或磨牙。在本體神經系統上的自我刺激行為,有用頭或身體撞牆,用手敲頭、打耳光、咬手等。 另外在口腔動作上,有些孩子吃東西不會嚼,或口水控制不好,不會吹的動作。有些甚至影響牙齒的健康。 從以上這些具體行為,可以讓我們瞭解是屬於哪些神經系統上的問題,以便職能治療師擬訂治療計劃,也可解答家長們的疑惑,更進一步知道如何提供感覺輸入,使孩子情緒放鬆,改善困擾的不當行為。 在臨床處理上,職能治療師會依個案在各個神經系統上的需求,設計出適合個案個別化的治療活動或感覺輸入餐(sensory diet)。治療性活動常適於治療室的情境,而感覺輸入餐則可合併在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學校內或早期療育計劃中。 首先要從孩子一天的生活中,找出屬於各個神經系統的需求,分析這些行為出現的時間、強度、頻率及持續時間。這些資料可由父母、主要照顧者提供,再加上治療師的實際觀察,然後設計出各個神經系統的活動,重新建立日常生活的常規(routine),在每天例行的起床、穿衣、吃飯、洗澡、睡覺、出門等事情之前,先執行這些活動。另外,需改變與孩子的互動方式,包括調整說話方式、聲調,或說話速度。並配合環境上重新設計,準備一些孩子可隨時利用的設備器材,握在手中把玩的小玩具,或是可塞入口中的吹吸玩具等,再替孩子安排一些遊戲技能,從遊戲過程中獲得所需的感覺輸入。 原則上,在各個神經系統的活動,可依「覺醒」(alerting)或「安撫」(calming)功能分類。如在前庭系統方面,快速的、旋轉的運動,以及在懸吊器材上的運動,具有「覺醒」的功效;慢性有節奏的運動,及在固定器材上的運動,則具有「安撫」功能。 觸覺系統上,在臉上不預期地輕碰、輕戳、摸頭等,以及利用粗糙質料、冰涼的,有尖角的刺激,具有「覺醒」功能;重壓、按摩皮膚、平滑的、溫熱的、圓鈍的刺激則屬於「安撫」功能。 在本體系統上,震動關節、快速的、突然的刺激屬於「覺醒」功能;關節擠壓、慢慢伸展,有阻力、慢速地交替推、拉動作,屬於「安撫」功能。 在視覺系統上,在視覺周圍,不預期的刺激、明亮色彩及光線、對比強烈的屬於「覺醒」功能;持續不變的、晦暗的、可預期的刺激屬於「安撫」功能。在聽覺系統上,不能預期的、大聲的、複雜的聲音刺激屬於「覺醒」功能;可預期的、熟悉的、柔和有節奏的、簡單的聲音刺激屬於「安撫」功能。在嗅覺系統上,所有的氣味均屬於「覺醒」;熟悉的、使人有愉快聯想的氣味屬於「安撫」功能。在口腔動作上,吸吮動作有使人「安撫」的功效;咀嚼的動作可以使人頭腦清晰,清脆的咬可以使人「覺醒」。另外,前庭系統的輸入,可以維持四至八小時,肌肉關節的本體系統輸入,則可以維持二小時。 因每個孩子有其獨特的需求,以上的建議需依職能治療師的意見做不同的設計和安排,才能對每一個不同需求的孩子做最大的協助。 (作者為資深職能職療師 現任職於天母兒童治療工作室)

認識孩子的學習能力

2006年10月16日
公開
64

認識孩子的學習能力 馬偕紀念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高雅蓓 關鍵字:學習、感覺統合 一、概述: 影響孩子學習能力的因素有很多。而“感覺統合”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很多孩子外在表現出來的,是學業成績不理想、分心、過動、個性衝動等問題。此時,家長往往認為是小朋友不乖、不聽話,而在教養方面大傷腦筋,甚至用打罵教育,企圖讓小朋友安靜下來,專心學習。但事實上,很有可能是小朋友在中樞神經系統的感覺統合上出了問題,以至於無法和環境有良好的互動,也無法在不同的狀況下,有合適的行為表現。例如:上課鐘響後,進了教室就不能隨便離開座位。小朋友因為感覺統合不良,因而即使是在上課中也“不得不”動來動去,以尋求刺激,甚至離開座位,尋求更大量的刺激,以滿足神經系統的需要。 感覺統合和一般的生理疾病不同。一般的生理疾病,可經由各種的理學檢查,如:X光,血液、尿液的檢驗,而找出病灶。但感覺統合方面的問題則不同,它無法經由理學檢查而得知。而是透過小朋友的外在表現,經由家長、老師、治療師的觀察,輔以各種的評估工具,來診斷出小朋友在感覺統合方面的問題所在。 二、感覺統合功能的發展: 有研究顯示,感覺統合功能的發展,從出生前已開始。特別是前庭系統。因此,有專家倡議,孕婦應多散步、多走動。不單是對生產過程有所幫助,同時也能給嬰兒較多的前庭刺激,以幫助神經系統的發展。 待嬰兒呱呱墜地後,便開始接受大量的感覺刺激。而嬰兒也多喜歡接受外界而來的刺激。因為,就如同需要各種的營養素,以幫助體格成長一般,神經系統也需要各種的感覺刺激,如同營養素一般,幫助其成熟。例如,嬰兒喜歡被適度的搖晃。因為可從搖晃中,得到所需的前庭刺激。 隨著小朋友逐漸發展,便開始更多的去探索環境。藉著在探索過程中,所得到的“感覺回饋”,可使得神經系統發展更臻成熟。舉例來說,小朋友藉由觸覺及本體覺,而建立起身體圖像的概念。有了完整而正確的身體圖像概念,再進一步的發展成空間概念。 因此,在嬰幼兒時期,家長應盡量給予探索環境的機會。在安全的前提下,鼓勵自發性的探索行為。而最有效的探索行為,就是“玩”。 三、治療: 感覺統合的治療,就是透過遊戲,來達到治療的目的。經過治療師的安排,在遊戲中,給予小朋友所需的感覺刺激,以促進神經系統的統合及發展。一般說來,最常給予的感覺刺激有:前庭覺,本體覺,觸覺。這三種基本刺激,有如金字塔的底層,是扮演基礎角色。而後,才逐步統合發展出平衡、動作計劃、手眼協調、注意力集中等較高層次的功能。 因此,感覺統合治療,並非直接訓練不足之處,而是由“基礎”打起。例如,平衡不佳的小朋友,通常會先給予前庭刺激〈如盪鞦韆〉及本體覺刺激〈如爬行〉,而並非直接訓練困難的平衡感。 感覺統合治療並非一蹴可及。需要長時間,逐步地累積。同時,也需要家長的配合。在日常生活中,配合治療師的建議,常常安排給予小朋友所需的刺激,才能達最佳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