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Angel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觸覺的重要性

2008年05月25日
公開
60

觸覺辨識活動在重度多障個案之應用 作者�楊惠雅 觸覺的重要性 觸覺辨識能力是幼兒了解自己及認識外界的基礎,透過觸摸,幼兒能夠辨別質地、輕重、大小、厚薄、長短、冷熱等各種差異,更清楚了解實體,進而建立認知概念,掌握自己與環境間的互動,對於一些視覺、認知能力不足的特殊兒童,觸覺辨識訓練更有提升認知能力的效益。 由於我們的皮膚有許多不同觸覺感受接受器,當我們需要辨認接觸的物品位置及形狀時,藉由散佈在手指頭、嘴巴附近及身體上對觸覺靈敏的梅斯那氏小體(Meissener’s corpuscle)及莫凱爾氏盤(Merkle’s discs)傳導觸覺訊息,皮膚在接受訊息後做出不同的感覺及反應。一般觸覺刺激的重要性有下列幾點: 1.辦別物體的輕重(例如:輕/重的球) 2.辦別物體的形狀(例如:圓形/三角形/菱形/方形的玩具或實物) 3.察覺溫度的變化(例如:冰/溫/熱水) 4.辦別刺激的強度(例如:摸冰塊時會縮手) 5.區分來自身體各部位的各種感覺(例如:摸五官遊戲而有不同表情反應) 6.辦別物體的質地(例如:材質粗/細不一的砂紙) 7.辦任身體各部分的相對位置(例如:摸兩邊耳朵) 觸覺辨識活動在重度多障個案的應用──觸覺板 ◆ 製作觸覺板 *觸覺板材料: 1.黑色大型絨布、內襯、子母帶 2.白色、綠色、藍色不織布及其他不同顏色不織布 3.錄音帶、手搖鈴、奶瓶、尿布、角落卡、湯匙、襪子、鞋子實物 4.圖卡(例如:綿羊、魚、錄音帶、手搖鈴、奶瓶、尿布、角落卡、湯匙、襪子、鞋子圖卡)或將實物拍成照片 5.AAC溝通板及SWITCH *製作方法: 1.利用縫有內襯的絨布,縫成大型絨布觸覺板 2.選擇三種不同顏色的不織布縫製成不同類別的實物形狀,並加上珠子、亮片 等物質裝飾,提供孩子不同的觸覺經驗。例如: ◎白色-食物類 (1.)利用紅色不織布縫成草莓形狀,並利用白色珠子縫成草莓上的珠子,以及加上會發光的玩具在裡面。當孩子碰觸草莓形狀的觸覺板時便會發光。 (2.)利用黃色不織布縫成黃色的鳳梨,並利用亮片以及假葉子裝飾;。 ◎藍色-動物類 (1.)將不織布縫成魚的形狀,利用亮片縫成魚鱗。 (2.)將不織布縫成綿羊的外型,再利用棉球沿邊縫成一圈一圈的羊毛。 ◎綠色-日常生活用品類 (1.)將牙刷、襪子、湯匙、手搖鈴、鞋子、錄音帶等物品利用子母帶黏在綠色不織布上。 (2.)連結圖片、AAC溝通板及SWITCH黏在絨布觸覺板上。 (3.)帶領孩子碰觸牙刷並壓已經錄好『牙刷』的溝通AAC及SWITCH,孩子會將牙刷實物及『牙刷』的聲音、圖片做連結。 (4.)可以將錄音帶、手搖鈴、奶瓶、尿布、角落卡、湯匙、襪子、鞋子等實物依順序排列黏在大型絨布觸覺板,便成為『觸覺作息表』(如圖示)。經由觸覺提供重度多障的孩子固定的作息時間提示,可讓孩子認識作息情形,也能發揮穩定孩子情緒的作用。 ◆觸覺辨識活動教學原則: 1.一次只提供一種同一材質的觸覺物品 2.提供觸覺物品的材質由細緻舒適到粗糙(例如:花瓣→葉子;棉線→粗材質毛巾) 3.提供觸覺物品時應輕輕重壓,速度不宜太快 4.取材方便且具有替代性(例如:洗澡用的棉球、花瓣、水、鈕釦…) 5.提供的教材注重安全性(例如:提供豆類的觸覺物品時,請隨時注意孩子是否容易吞食或塞入不當地方) 6.教材的多樣化(例如:豆子類-花豆、大紅豆、玉米粒、綠豆) 7.教學進行中應提供孩子能探索、操作的經驗 8.可以結合不同感官教學一同進行(例如:水和沙教學主題中,可以結合紫外光燈,將水族箱內放入會發光的塑膠石頭和沙子;如此在打上紫外光燈時石頭即會發亮) 9.任何教學都能夠相互的運用而非侷限同一個活動 10.可藉由不同遊戲方式呈現 結語 重度多障個案受限於行動、語言、認知能力等障礙,在學習上常有接收及表達的困難,藉由觸覺作息以及提供不同觸覺材質的物品運用,彌補了其他方面的不足,提升了孩子的認知能力,更了解周圍的事物。在教學時,常常可以從孩子一個注視、眼神或一個聲音、動作、微笑、表情而看見孩子的反應,在外人看來,雖是小小的一點點進步,卻是他們與外界發生互動的一大步哦!

發展遲緩兒的肌力訓練活動

2008年05月18日
公開
65

發展遲緩兒的肌力訓練活動 作者/賴文婷 「妹妹總是不愛走路,就連走到巷口便利商店買個東西也要媽媽抱!」「家裡住公寓三樓,每次妹妹只爬了一層樓就喊腳酸,一定要爸爸背!」經常碰到一些有發展遲緩現象的孩子,爸爸媽媽總會抱怨孩子似乎比較 「懶」,例如不肯走遠路、輕的東西也不願意拿、也很少看見孩子和一般孩子一樣跑跑跳跳。其實,這些孩子並不是懶,而是他們通常都有肌肉張力偏低的問題,進而造成肌肉的力量和耐力都比一般的孩子來得差。 肌力偏低易造成許多負面影響 : 什麼是「肌肉張力」 呢? 我們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當我們下班之後,舒服的臥在沙發上看電視時,雖然我們並沒有「用力」的坐好,但是我們的確能坐在沙發上而不至於滑下來;這便是我們利用肌肉張力在維持身體的姿勢。也就是說,雖然我們不感覺到在用力,事實上,肌肉卻依然維持一定的力量來挺住身體。然而,肌肉張力偏低又是怎麼回事呢? 相信大家都有感冒的經驗,吃了感冒藥之後總是昏昏沈沈,全身沒力沒力的。若此時要求你背脊挺直、只能坐板凳三分之一,恐怕要不了一、兩分鐘就撐不下去了。沒錯!這個時候平日維持一定的力量來挺住身體的肌肉張力變得比較低,因此平日稀鬆平常的姿勢,現在卻變得十分費力了。 而發展遲緩兒童常見的肌肉張力偏低,就是類似這樣的情況。試想,當你全身虛弱無力時,要求你爬樓梯、搬東西、甚至跑跑跳跳,是不是都讓你很辛苦呢? 而肌肉張力偏低除了讓孩子不愛動之外,也可能會讓孩子的關節較鬆動,容易扭傷、甚至變形。也因為孩子不愛動,影響了探索、學習的意願,更進而影響孩子的社會互動、人格發展;當然,更不能忽略不愛動所帶來的肥胖問題。 *加強肌力的簡易活動* 因此,在無法改變肌肉張力的情況下,我們便希望由訓練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來著手。以下,我們便列舉幾個簡單又有趣的活動提供讀者參考,這些看似平凡的活動其實都必須有全身肌肉的幫忙,才能有協調性的動作。 *可以加強頸部和上背部肌力與耐力的活動 日常生活中: 讓孩子趴在地上看故事書、畫圖或玩遊戲。可以提供孩子頸部後方與肩胛附近的肌肉較長時間出力的機會。 遊戲與活動: 小牛耕田----這個活動對於手的力量也有幫助。抓著孩子的兩腳膝蓋,讓孩子用兩手走路。這個活動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玩,或是兄弟姊妹輪流玩;甚至人多一點時,分組來個小競賽也很有趣喔! *可以加強雙手肌力的活動 日常生活中: 讓孩子有多一些的機會做你的 「小幫手」,可以幫忙做一些簡單的事或搬、拿一些東西。另外可以給孩子一把屬於他自己小椅子,從客廳回到房間或其他地方時,便可以自己搬自己的椅子。 遊戲與活動: 相撲娃娃----兩個人站好,雙手互推。這個活動也可以用牆壁為假想對手來推牆壁。進行這個活動時,要隨時注意安全,必要時地板應鋪軟墊,以避免跌倒受傷。 支援前線----利用家中的整理箱做為 「物資箱」,讓孩子從起點推到前線,聽指令應補充的物資之後,再推回起點補充物資,然後送至前線。 *可以加強雙腳的肌力與耐力的活動 日常生活中: 多多製造散步的機會,並且不要一下便要求走很遠,可以每天走一小段路, 一兩週後再增加一點。另外盡量不要習慣坐電梯,可以爬樓梯;或著坐幾樓電梯,最後兩、三樓不用電梯,改走樓梯。 遊戲與活動: 跳格子----畫一些線條、格子或呼拉圈,讓孩子雙腳跳、雙腳單腳交互跳、或左右腳單腳跳。若孩子的跳躍能力尚未穩定,亦可以雙手牽或單手牽來幫忙。 烏龜慢爬----讓孩子躺在滑板上面,利用腳來推滑行走前進。當孩子的動作熟練之後,也可以加上枕頭讓孩子抱著推移前進,當當 「小烏龜」。 *可以加強背部肌力與耐力的活動 日常生活中: 給孩子一個屬於他的小背包,出門時可以讓孩子背自己的水杯等小東西,也讓孩子學會保管自己的東西。 遊戲與活動: 火車過山洞----讓孩子躺著,腳彎起以腳板踩地。拿玩具火車,告訴孩子火車要過山洞了,屁股要抬高高,火車才過得去喔!讓孩子學習抬起屁股拱起背,來訓練背部肌力。如果需要,一開始可以先幫孩子固定住腳板,這樣會比較容易抬起來。當孩子動作熟練,力量逐漸增加後,提醒孩子手不可以幫忙,或者拿一個布偶給孩子在胸口抱著。 小超人天空飛----趴在地上,胸口與肚子可墊一個軟墊(毛巾或小枕頭),手與腳同時抬高離地,此時爸爸媽媽可以加點想像力,帶著孩子出發,一起飛到動物園(或其他孩子喜歡的地方),會很有趣的呢!當孩子動作熟練,力量逐漸增加後,可以將軟墊加高、時間加長,以增加難度。 *可以加強腹部肌力與耐力的活動 日常生活中: 讓孩子有機會練習唱歌或答數,並鼓勵孩子加大音量和拉長音。 遊戲與活動: 仰臥起坐----開始練習時,孩子可能需要爸爸媽媽拉著手幫忙,可以在孩子動作熟練,力量逐漸增加後,漸漸減少幫忙。 手腳抱枕接力----讓孩子躺著,先用手抓好小抱枕(大小以孩子能輕易以腳夾住的)然後傳給自己的腳,接著傳給下一個人的手,然後繼續傳下去。 腳腳打排球----讓孩子躺著,腳高舉來踢氣球;也可以把皮球綁好垂吊於天花板下,調整到適當高度來踢。 以上是一些加強孩子肌肉力量與耐力的簡單方法,爸爸媽媽可以在家中多製造機會讓孩子練習。提醒爸爸媽媽,與其一個禮拜魔鬼訓練一個小時,不如將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中,或者每天玩個10分鐘的小遊戲才能達到最棒的效果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