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柚子媽咪

喜歡簡單的人事物~更喜歡小朋友歡樂的笑聲~^^

喜歡簡單的人事物~更喜歡小朋友歡樂的笑聲~^^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你家小孩AQ高不高?

2008年03月02日
公開
25

你家小孩AQ高不高? 文╱王譓茹 你家小孩的IQ、EQ再高, 都比不上擁有高AQ(逆境商數)的挫折復原力! 怎樣才能培養出屢敗不餒、愈挫愈勇的小孩? 「現在的小孩真好命,什麼都不用做,什麼統統有,」周遭生活圈不乏聽到這類話。現代社會事事便利,日子的確比上一代舒適,加上孩子生得少,一個、兩個都是寶,看來確實是比較好命。 然而,小孩備受呵護,想要的都能到手,無形中也養成不能延宕滿足、忍受挫折的負面性格,甚至一有不如意,就用偏激的反應來表達。類似「國小學童成績退步,遭父母責備跳樓自盡」、「法律系學生知法犯法,搶劫店家數款新型手機」、「不滿對方態度不敬,十五歲少年割斷十二歲同伴喉嚨」等駭人事件,現實生活中屢有聽聞。 「擁有高指數的AQ(Adversity Quotient,逆境商數),比IQ(智商)、EQ(情緒商數)更加奠定小孩的健全與成功,」擁有十五年家庭教養與心理諮商經驗的布魯克斯博士和戈爾茲坦博士,在新書《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中,直指家長與教師在孩童人格養成教育中的核心職責。 任職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布魯克斯博士,是當前有關挫折忍受力、自尊心、激勵與親子關係等領域的頂尖演說家。戈爾茲坦博士則是猶他大學精神醫學系臨床講師,並任職兒童醫院與神經精神病學研究所,同為最具影響力的權威及演說家。 在協助無數經歷醫療、發展、情緒和行為等問題與障礙的孩童、青少年,及其憂心的父母等臨床經驗中,作者深刻了解到,培養孩子有能力處理生命中無可避免的壓力與挫折,遠比處心積慮雕鑿他們成績優異、成就突出來得重要許多。 「其實,每個小孩都具備適應及克服困境的能力,並不是少數天賦異秉的小孩才獨享這種資質,」作者認為。既然肯定人類具有抵抗挫折的基本特質,為何有些小孩有能力克服艱難處境,有些卻成為早年經驗及環境挑戰的受害者? 性格決定命運 教養決定性格 作者解釋:「許多家長與老師都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導正孩子的缺點,陷於『缺陷模式』的負面教養腳本,而非擴充孩子的心性資產。」而子女是否能成為父母殷殷期盼的健康快樂、體貼他人、堅韌圓熟的成人,端賴家長是否以身作則,示範逆境中自處與從中復原的智慧,並使之潛移默化至子女的性靈與氣質之中。換句話說,想要教出屢敗不餒、愈挫愈勇的小孩,恐怕家長自己得先改頭換面一番;具備自我改變的洞察力及勇氣,才能改變教養語言、改寫負面腳本。 「因為小孩是機伶無比的觀察者,他們不是照我們所說的去做,而是照我們做的依樣畫葫蘆;幸或不幸地,家長就是小孩的榜樣,」作者犀利點出影響小孩性格發展的關鍵要素。 愛迪生發明電燈應該無人不曉,但當中的實驗過程大概鮮有人知。他曾經試過三千多種燈絲的材料都做不成,助手紛紛勸他:「算了吧,別做了,我們注定失敗的,根本就不可能用電發光。」愛迪生卻說:「可是我們終於知道這三千多種材料是不能做燈絲的。這就是收穫,不是嗎?怎麼會是失敗?」 這種堅持到最後一次失敗,進而獲致成功的精神,正是教育學家稱許的「聰明的失敗」。如果冀望子女擁有這般堅韌心性與強力復原力,就要儘快放棄「問題出在小孩」的慣性思惟,並檢討自身的教養腳本。簡單地說,有問題兒童,多半有問題父母;要求子女之前,請先挑戰自己。

不發火一切都美妙

2008年03月02日
公開
11

不發火一切都美妙 文:劉墉 --------------------- 內妹帶長子回台,一百九十公分的十六歲大男生,跑前跑後地幫媽媽提東西、用電腦整理資料,羨煞一群親戚朋友,問她是怎麼教的。「沒怎麼教,他們自己長成這樣。」內妹笑答。 她說得一點沒錯,而且因為工作忙,十幾年來,她連晚飯也沒燒過幾頓。有一陣子,三個兒子放學,得先自己走很長一段路,去「男童中心」用餐、作功課。每個孩子都很乖,功課也很好。雖然媽媽極少去學校參加家長會,卻常接到孩子帶回家的獎狀。 有一天,內妹一家來玩,我看孩子隔不久就這個過去抱抱媽媽、那個跑去親親媽媽。我好奇地問四個孩子,為什麼跟媽媽這麼親?「媽媽愛我們。」四個孩子異口同聲地回答。 孩子成績不及格 她笑開懷也誇獎 太太常說,她的好朋友麗蓮跟我小姨子很像。我小姨子是「牧師娘」,麗蓮則是慈濟的資深義工。小姨子除了成天忙教會,每個星期天下午,無論刮風下雪,都和丈夫站在紐約街頭傳教。 麗蓮則是四處為慈濟辦活動、到老人中心帶老人唱歌遊戲,還每天幫美國政府,開車為獨居的老人送晚餐。麗蓮的孩子也長得帥、功課又好。只是幾年前,我太太常聽麗蓮說她兒子的成績,從九十分、八十分、七十分到六十分,還有不及格的。妙的是,麗蓮一邊說一邊笑得很開心:「多棒!ABCD都有。」 所幸孩子愈大,成績愈進步,現在居然成為全A的資優生。據說,有一天麗蓮問孩子為什麼自己知道用功了。孩子說:「媽咪從來不給我壓力,還誇我。小時候我沒感覺,但是漸漸長大,開始覺得慚愧,怎麼考那麼爛媽媽還誇?只好拚命用功。」 女兒晚歸她沒罵 換來真誠的道歉 電視新聞報導法院的少年觀護人盧蘇偉,小時候有一次五科才考十分,媽媽認為他智商低,沒責罵,還給他雞腿吃。 盧蘇偉坐在門口啃雞腿,看見同班同學也拿成績單給家長。那鄰居爸爸一張一張翻:「一百、一百、一百、一百,咦? 怎麼這個才考九十,另外十分呢?」鄰居小孩指指盧蘇偉:「十分掉到阿偉家了。」可是,盧蘇偉後來拚命,考進警察 學校,以第三名畢業。他更用小時候力爭上游的經驗,帶領「更生少年」,找回許多迷失的孩子。 我有個朋友的太太,以對子女嚴格聞名。有一天,她上大學的女兒出去玩,說好十一點以前回家。當晚她也有應酬,進門,覺得累,和衣躺在床上,沒想到就睡著了。夜裡一點突然驚醒,想到第二天要來我家聚餐,由她負責的「羅宋湯」還沒燒,趕緊跑去把牛肉丟進鍋裡煮。她睡意未消,坐在廚房椅子上發楞。 這時候女兒悄悄進門了,一眼看見媽媽,嚇得臉都白了,隔了一下,主動向媽媽道歉,自己沒能抓準時間,回家晚了,害媽媽操心。「我從來沒看過女兒那麼真誠地認錯。過去她只會叛逆,跟我頂、跟我吵。」朋友的太太,第二天聚會時對我說:「可是昨天,我根本沒想到她回家晚了,她卻以為我是坐在那兒等她。」我笑問,她的女兒為什麼那天特別真誠。小丫頭笑笑:「因為媽媽沒像以前那樣,劈頭就罵我。她如果罵我,我一定叛逆,她不罵我,我反而不好意思了。」 只怪我媽不罵我 害我沒有叛逆期 一個朋友中年失業,脾氣特壞,常跟上高中的兒子衝突。有天一大早,他睡不安,醒了,去做早餐,也順便為兒子打了杯果汁。校車要來的時候,兒子才衝出臥室。朋友把果汁遞過去。兒子一揮手:「我不喝。」就轉身去穿鞋。 朋友那天整夜失眠,身體很弱,沒力氣罵孩子,坐下來,沒說話。卻見那大男孩已衝出門,又突然轉身回來,從桌上拿起果汁一飲而盡。朋友當天晚上問他兒子,為什麼早上那麼有良心。 他兒子說:「因為你沒像平常一樣破口大罵。我知道,那是你早起特別為我準備的,不喝對不起你。出了門,心不安,所以回來喝掉。」還補一句:「奇怪,我猜我衝出門的時候,背後一定會傳來你的吼聲,你早上為什麼沒吼?你會不會身體不舒服,該去檢查檢查?」 我高中時很不用功,年年兩科不及格,必須補考才能過關,還在校刊上寫文章說:「我要寫詩、我要作畫、我要的是什麼都不在乎。凡我將來不需要的,滾他的蛋!」同學看了都罵我。文章拿回家,我娘卻猛點頭,說:「寫得真棒。」 直到大學聯考前兩個月,我才知道拚命,熬夜讀書,我娘居然說:「身體重要,別念了。既然喜歡畫畫,不上大學,開個畫室也很好。」我沒聽她的,一番臨時抱佛腳,居然進了師大。後來常有人問我的叛逆期是怎麼過的,我都笑說:「我沒叛逆期,只怪我媽不罵我,我沒得叛哪。」 講了這麼多真實故事,我不想再多說什麼。 因為許多東西不必說,如同父母對子女的愛,不必多說。 只要去愛、去奉獻、去關懷、去付出,有良心的孩子,多半自己會覺悟。 ***************************** 〈做的有熱忱 就真的有熱忱 〉 智慧女人六要點 一個中心 : 一切以健康為中心 二個基本點: 凡事瀟灑一點、糊塗一點 三個忘記 : 忘記年齡、忘記病痛、忘記恩怨 四個擁有 : 無論你有多強,到你四十歲時一定要擁有以下四樣----擁有老公、擁有居所、擁有老底(積蓄)、擁有幾個老朋友 五 要 : 女人無論年齡多少,要唱、要跳、要掉(肉)、要俏、要笑 六 不 要 : 不要餓了才吃、渴了才喝、睏了才睡、累了才休息、病了才看、老了才鍛煉

幼兒情緒

2008年02月29日
公開
36

謝謝~映辰媽媽分享~^^ 這次的家長座談會依舊請到了很棒的講師,看到研習時大家討論的盛況與不斷的笑聲,相信家長們都在短短的倆個鐘頭中獲益不少,我自己也相當認真的做筆記,希望讓無法參加的家長也能分享到這麼精彩的幼兒情緒探討內容,進而幫助更多的孩子。以下是我紀錄到的內容,如有不全再請家長們補充。 秋香老師ㄧ開始就強調情緒其實只是一種「反應」,它是由外在環境、人事與內在經驗、習性、特質等交錯所構成的,在人智學中提到真正的「我」是要到21歲以後才會長出來(回想看看我們自己真正的成熟,是不是也是到高中、大學以後?),也才可以真正的管理情緒。 有家長問到孩子非常善辯,連轉移他都很難,該怎麼處理?秋香老師很明確的回應,現代父母的通病就是問孩子太多問題、過度尊重孩子的意見,當父母把問題一再丟回去給孩子時,孩子的感覺反而是迷惑、信任減少「為什麼大人什麼都問我?我該怎麼回答呢?沒有人可以告訴我答案嗎?」,過度的詢問孩子或是每件事都一定要分析給他聽,其實是讓孩子更焦慮,只會刺激他「腦」的開發,卻忽略了在3-5歲階段,最重要的應該是中段身體,也就是胸腹心肺的建構。 聽到這裡讓我不免和生活上的經驗做了聯結,很多父母在處理分離時,總是很理性的「分析」給孩子聽,「媽媽要去上班了,因為媽媽上班才能賺錢,賺了錢才能…,所以你也要上學…」,當然並不是都不要做解釋,孩子也該了解自己的責任與現實生活的狀況,但卻不能忽略孩子在理性的分析過後,更需要的是再見面時的一個擁抱與親吻、週末親子共處時「沒有目的」的陪伴、晚?#92;用完後或睡前親暱的分享一本本的繪本。 秋香老師也提到並不需要什麼事都要尊重詢問孩子的意見,每天都問孩子「你今天是要吃麵還是吃飯呢?」,如果父母心裡早有決定,就請簡短明確的告訴他「我們今天吃飯呢!」,沒有必要聽到不是自己要的答案後,又想盡辦法的去說服孩子,這樣只會造成孩子養成「辯解」的習慣,因為孩子是世界上最維妙維肖的模仿者。我們該身體力行給他看,不過度刺激他的思考,當他養成過度用腦的習慣時,他的思考將習慣性的抽離他的身體,無法形成一個真正的我,更進而造成對於世界的冷漠感。 一個安祥合諧的環境是0-7歲孩子最需要的,成人的暴怒將會完全被孩子吸收到肉身與心靈當中,這個階段孩子最大的任務是知道「我是被歡迎來到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可信任與安全的」。成人不該製?y出讓孩子焦慮、緊張、害怕的環境,因為這將影響孩子一輩子,甚至有研究指出童年時期生長於成人不穩定情緒中的孩子,可能會埋下長大後得到腦、心血管的疾病的因子。 面對孩子的情緒時,成人該有確定自己的作法與想法的決心,然後幫助孩子轉移情境,用意是站在愛孩子、幫助孩子的前提,讓孩子去經驗自然世界的法則,當成人的念頭有一絲的不善時(偷懶、為自己找藉口、不忍心等),所有的策略就一定會失敗了。 越小的孩子(2、3歲)越要帶著他去做而不是只用口頭上重複的提醒告知。自由的遊戲時間更是需要的,因為在這樣的遊戲中,孩子才會感受到他是「king」的感受,孩子需要的不只是被關注,而是自願、自發的去經歷,不然很容易就會成為思想的巨人卻是行動的矮人。 &nbs p; 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不要讓他有過度的?#92;疚或是造成內心的負擔,一再強調「因為你不聽話,所以你不可以…」時,只會讓他內心的力量逐漸減弱、縮小、最後萎縮,盡量以自然的陳述輕描淡寫的帶過,陪著他一起經歷自然的後果,如果前一天已經提醒過要早起才能出去玩,但早上孩子還是起不來耽誤了時間,只要以「真可惜,因為今天太晚起了,來不及出門,好吧!那我們一起來看看可以在家做什麼吧!」的方式來表達,這樣自然後果的原則把握到了,更不會造成孩子的?#92;疚與壓力。 讓孩子知道我是做得到的(I am o.k!),而不是在大量的拒絕中生活。拿掉條件式的對換,因為只會造成孩子重點放錯、目標迷失,孩子該自己去了解大自然的法則,成人不要總想著要靠外在的力量去矯正他。 最後老師送給大家一句話(現場忘了說,我在這裡補充)「面對孩子的情緒請『看在眼裡、明在心裡、輕描淡寫、淡然處之~』」。

重視才會吵架

2008年02月29日
公開
35

重視才會吵架(轉po) 常常我們認為會跟一個人吵架一定是跟他感情不好, 其實不然,最容易跟家人吵架,最常跟情人吵架, 最會跟好朋友吵架。 想想,原來最常跟我們有爭執的人竟然都是跟我們最親密的人, 而能夠跟我們發生爭執的人也對我們有一定的瞭解 ,所以有人常說『吵架』也是一種溝通, 而願意跟你吵架的人, 才是真正想瞭解你的人。 有時候我們與人發生爭執時會說『算了』, 或者『不說了』,這兩句話其實都是殺傷力很強的話, 代表著你不想把你的想法跟他說,不想讓對方瞭解你, 也代表你們的感情會停留在原地。 有時兩個人爭執,忽然聽到了一句話『我是為你好』; 在感情的世界裡,每個人都很自私, 有人常會對你說『我是為你好』,這其實是很不負責任的說法, 因為我們會把自己的觀念加諸在別人身上, 為他人決定一些事,但是再想想, 對對方來說,我的方法真的好嗎? 你為他決定了事情,但是要負責的人卻是他, 這是很不公平的,唯有他自己才能決定什麼是對自己最好, 若是錯誤的決定也才不會有埋怨,也才能對自己負責。 『通常願意留下來跟你爭吵的人,才是真正愛你的人。』 每個人天生就不一樣' 因為不一樣~自然而然每個人所看的所想的也不會相同 不要怪別人不夠懂你~換個立場~ 其實我們也不敢說自己有多了解他人 '無聲'是一種無形的、 最遠的距離若能從吵架中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總比大家把話悶在心裡都不說出來的好 但千萬要避免在衝動時說出傷害對方的言語 有些話~一旦說出口~就很難收回了 聊天→是增進感情..... 約會→是多一點共同的回憶.... 吵架→是多認識對方....並且學會和好.... 承諾→是證明這段感情要經得起考驗....  努力→是代表妳真的很在乎.... 感動→是因為被愛...一點一滴滑過心坎裡....!!! 付出→是因為愛不知怎麼給....不能不求回報..但也不苛求! 真心→是因為真愛不容易來臨,一但來,就該真誠地去握!! 痛苦→是絕對在乎的表現...沒有是很不尋常...有了又很苦! 自私→難免嘛 ~ 不然怎麼叫「最愛」!!! 珍惜→ㄟ...是因為怕失去....所以呵護著..視之為奇遇! 冷淡→是因為正在沉澱....可是不要沉過了頭嘍!! 思念→是因為心裡常常有著妳....這就是愛的魔力!!! 掛心→是因為很愛很愛著....心跟著心愛的人跑!! 溫柔→是要讓愛....表達的甜美....永難忘懷!! 耍賴→是愛情裡的小孩子氣的表現....很甜喔∼∼! 撒嬌→是想要多一點呵護及在 乎 ~~ 打情罵俏→讓生活過的甜蜜又有趣!! 重視→是絕對的愛情保障....沒有重視就沒有愛情!! 在乎→是為了要愛妳...心有所屬ㄇㄟ∼∼! 差別待遇→是要讓妳知道妳最重要.... 信任→是感情維持最重要的元素..要一起努力做唷∼! 多來往→是為了讓感情更穩定....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距離! 分享→是要讓對方多了解彼此....有助於維持感情喔

貧窮是一種感覺

2008年02月29日
公開
37

貧窮是一種感覺 今日看到此篇再次提醒自己的幸福要滿足~ 也與朋友們分享~ 你必須停止與別人比較,拒絕讓別人把快樂建築在你的痛苦上。 如果你覺得錢不夠用,請不要難過,因為你不是特例,有成千上萬的人跟你一樣不夠用, 但是如果你覺得窮困,問題就比較嚴重了。錢不夠用可以用理財的方法解決, 但是貧窮是社會問題,不是理財可以解決的。 快樂的人,比較容易有錢 實際上,大多數人面對的是錢不夠用,而非貧窮問題。貧窮是一種感覺,經過比較而產生的一種心裡假象,《紐約時報》曾刊登一篇文章指出,老百姓的快樂程度與國民所得沒有正比關係,有些中南美洲國家的所得低,但民眾的快樂感很高; 我相信美國及台灣有許多覺得自己很窮,而且非常不快樂的人,如果他們以相同的所得居住在中南美,說不定就會非常快樂了。 在台灣真正一貧如洗,無法過日子的人算是少數,他們多數是技能不足,無法找到餬口工作的人,既然連吃飯都成問題,如何奢談理財呢?他們需要別人的幫助,如果社會能提供機會,增進他們的工作能力,才有辦法脫離貧窮。 如果你不屬於這種真正窮的人,其實沒有必要為自己製造貧窮的假象,存心讓自己不快樂。 首先你必須停止與別人比較,拒絕讓別人把快樂建築在你的痛苦上,在許多情況下,快樂與痛苦都是經由比較產生的,有錢人有時是因為看到沒錢人的情形,才非常慶幸自己可以過不一樣的生活,如果你沒有錢卻非常快樂,反而會讓有錢人反省自己是否真正的快樂。 許多有錢人並不快樂,因為他們跟別人比較總會有不足的地方,譬如有人會比自己有錢、地位高、更健康,或家庭更幸福等等,所以只要你不停的比較,就不會快樂,因此現在開始就要停止比較,我們不需要因為沒錢給小孩補習、買名牌的球鞋、穿質料較好的衣服,或者出國旅遊,就覺得自己不如人,在非洲有許多人連衣服都沒穿過,除了居住地,根本不知道世上還有比自己富有的人,他們的平均壽命遠比歐美低,但極可能很快樂。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卻很多 但是就算停止比較,如果覺得錢不夠用,還是不會快樂。其實只要不強求與別人的生活水準一樣, 錢就會夠用。在台灣一般人餓不死的原因是具有相同功能的東西,價錢卻有天壤之別,一碗麵可以是30塊,也可以是300元,行動電話有的只要幾百塊,有的卻要上萬元,只要願意節省,大部分人的所得是夠用的。 不良的花錢習慣,是造成不夠用的主因。有的人手頭鬆,看到喜歡的東西,只要價錢便宜就買了,在夜市裡左手100元買一對耳環,右手30塊買一串魷魚,錢在不知不覺中就花掉了,研究顯示,無法累積財富的最大原因,就是隨意把錢花掉了,你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覺周遭有這樣的親戚朋友,賺得錢不比別人少,但就是不夠用。 花錢習慣可不是說改即可改的,即可改的需要自覺和別人的幫忙。自己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才有可能改變,還要輔之以親戚朋友的鼓勵與控制,譬如你有兄弟姊妹或朋友有這種情形,就千萬不要借錢給他,否則只會放縱壞習慣持續下去,而且儘可能鼓勵做不花錢的消遣,譬如讀一本好書,就是很節省、又有益身心的活動。 記帳是培養自覺的一個好方法,只要持續鉅細靡遺的紀錄花費3個月以上,所有的人都能找到節省的途徑。記帳一陣子之後,你很快就會發覺,持續原來的消費型態會讓將來痛苦不堪,只要願意做一些調整就能累積財富,讓將來的生活更好,而且一旦不再覺得不夠用之後,心情就會快樂起來。 覺得不夠用或窮困不僅會讓自己不快樂,還會產生惡性循環,讓自己更窮。 不快樂的人沒有安定心,會急切的想趕快賺錢,而無法認真的把工作做好、穩健的求進步,最後反而愈來愈窮;能夠接受自己的所得水準,量入為出,就會比較快樂,快樂的人較容易與別人相處,工作態度會較樂觀,也較願意腳踏實地的工作,久而久之反而有錢了。 從今以後千萬不要再覺得自己窮,否則只會愈來愈窮﹗

如何教大班生學拼音

2008年02月29日
公開
30

如何教大班生學拼音 2008 / 2 / 27 大班是銜接幼稚園到小學的關鍵年,在學習上要面臨的課題,就是運用注音符號來表達。只要加強熟記三十七個注意符號及拚讀方法,便能拼出林林總總的字音,發揮「我手寫我口」的作用。 建立拼音的基本觀念  在注音符號的學習過程中,孩子最感困難的就是拼音,一旦不懂掌握拼音原則,就容易失去信心。坦白說,拼音的確會造成大班生很大的壓力,如果在孩子接觸拼音之初,就要求「正確」、「快速」,這麼一來,壓力就產生了。因此,家長在協助孩子拼音時,應建立兩個基本觀念: 學拼音前,必須熟練每個注音符號    無論看到哪個符號,都能不假思索讀出來,而且發音要求「正確」。 拼音最終的要求是能「直拼」    在學習過程中必須循序漸進,並協助孩子做層次上的安排。  接下來,家長要做的步驟就是「確認」孩子是否熟稔每一個注音符號;而且在引導孩子認讀時,千萬不要按照符號順序,這樣只會造成孩子死記,而非通曉。此外,教導孩子發音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容易念錯或混淆的注音,如:ㄓ、ㄔ、ㄕ、ㄖ、ㄝ、ㄟ、ㄣ、ㄥ。 練習拼音的好方法  練習拼音,不妨從最簡單的「第一聲雙拼」開始;ㄇ和ㄚ可以拼成ㄇㄚ,ㄎ和ㄞ能拼成ㄎㄞ。為了訓練孩子熟練度,反覆練習是免不了的,家長可以從下列方式著手: 練習轉換聲符、韻符時,搭配注音符號卡  不但能加速熟悉,也能避免反覆練習產生的無趣感;同時搭配注音符號卡,把ㄅ和ㄚ放在一起,拼出ㄅㄚ;然後把ㄅ換成ㄌ,拼成ㄌㄚ,這就是「換聲符拼讀」的方法。同理,把ㄚ換成ㄞ,ㄅㄚ就變成了ㄅㄞ,這就是「換韻符拼讀」。親子之間透過這種方式學習拼音,不但增加親子互動,也充滿著樂趣。 利用聽覺輔助,從助拼起步    所謂「直拼」,就是一看到聲符和韻符的組合,就能立刻拼出字音,對於一個剛學習拼音的孩子來說,是件困難的事情;而且要達到直拼的程度,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很難取巧達成的。在此建議家長先以「助拼」作為起步,要拼ㄅㄚ,就把ㄅ音拉長,隨即接上ㄚ,以聽覺輔助孩子學習,然後一次拼得比一次快,慢慢的就能拼出字音了。當孩子有辦法「助拼」,我們就可以把過程音量轉小,成了「暗拼」。如果能夠暗拼,離直拼的層級就往前邁進了一大步。    在學拼音的過程中,家長的耐心陪伴、積極鼓勵,是幫助孩子勇於嘗試的動力,千萬不要吝嗇您的陪伴與鼓勵唷! 《摘自巧連智月刊學習版 2007年9月號》 相關討論話題如何教孩子拼音與聲調? 作者:6隻魚の媽咪分享如下: 功文幼兒課的.基礎四聲練習(加動作一兩次就會) 一聲都沒有(小朋友立正站好雙手並攏.像立正站好一樣) 二聲爬樓梯(小朋友舉起右手.右手五根手指頭動一動像彈琴一樣) 三聲打勾勾(小朋友右手軸關節彎起.做打勾勾手勢) 四聲下樓梯(小朋友右手指地上) 輕聲頭上長包包(小朋友雙手放頭上疊出包子的手勢) 基礎四聲練習加動作很容易記住 在來就是熟悉.聲介合符.頡合韻符的發音 先從二拼音開始.慢慢帶小孩唸 二拼音會唸後.再帶三拼音就很容易了~ http://www.benesse.com.tw/knowlege_in.aspx?id=540

穩定自己的情緒,孩子才能穩定的成長

2008年02月29日
公開
8

穩定自己的情緒,孩子才能穩定的成長 2008 / 2 / 27 于美人:穩定自己的情緒,孩子才能穩定的成長 明快,直率,是許多人對于美人的印象,于美人堅持不打小孩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打完小孩會讓自己的心情不好,所以我不打小孩!」篤定的語氣,反映出體罰從來就不是她的選項,「打小孩?這麼可愛怎麼打的下手?」  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于美人說:「我是成長在50年代的人,我當然也被打過,很多的經驗是,我不覺得我做錯了什麼,只是我沒有照著大人的意思而已,像國中有一次數學沒有考好,我就被老師打了一巴掌,但是,我也沒有因為被打了這一巴掌,數學就開始變好。」于美人認為,大人打小孩,常常是因為小孩沒有遵循大人的意思,表面上看起來,問題出在小孩不願意配合,但我們更應該深究的是,這些「大人的意思」到底合不合理?  工作量這麼龐大,回到家還要陪兩個小孩,難道于美人不會有受不了的時候?「當然會有,」于美人緩緩的說:「像是兩個孩子一直吵、互不相讓的時候。遇到這種情形,我就是耐著性子和他們談,或者,暫時離開現場。」于美人認為,透過說理,孩子感受到問題被認真的看待,也就不會用激烈的爭吵來博取大人的重視,反而可以很快的化解衝突。  「當你很清楚選擇不打,你才有可能去想、去試其他的方法,我偶爾也會對孩子大聲,但這就是我的底限,我絕對不會打小孩。記得有一次,我對兒子大聲說話,兒子就跟我說『媽咪,我不喜歡你這樣大聲跟我講話』──這就是他學會解決問題的表現,我們不是希望孩子能夠成為有想法、會表達的人嗎?我們不是希望孩子有心事都願意跟我們說嗎?不打小孩,才有機會讓孩子恣意發展他們的生命。」  于美人能夠這樣把自己的情緒照顧好,得力於她看待孩子成長的角度很特別。她說:「當小孩需要花很多的力氣去跟爸爸媽媽謀合、去試探大人的底限在哪裡、去處理我們在情緒上的互動,小孩自然就沒有時間去思考學會其他的事情,那麼,小孩當然要胡鬧!胡鬧,其實是孩子在釋放求助的訊息,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會引發那些失序的行為,最後,變成大人自己的困境。」   「穩定情緒。」快人快語的于美人,精準扼要的建議所有爸爸媽媽:「穩定自己的情緒,不打小孩,孩子才能穩定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