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柚子媽咪

喜歡簡單的人事物~更喜歡小朋友歡樂的笑聲~^^

喜歡簡單的人事物~更喜歡小朋友歡樂的笑聲~^^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孩子過早識字易導致缺乏想像力

2008年01月20日
公開
5

小學教師發現:讓孩子過早識字易導致缺乏想像力   如今的學前班紛紛開起了小學一年級課程,教拼音、寫漢字、學計算,忙得不亦樂乎。然而,來自多所小學校的調查顯示,這種不正規的學前教育給孩子智力發育帶來的負面影響將在小學三年級開始顯現,有的甚至影響其終生。   為此,市民進委員會呼籲,儘快清理、規範學前班,還孩子們一個快樂、健康的童年。   學前班都在教什麼   記者走進地段街附近一個學前班時,屋內近20個孩子正一筆一畫地學寫漢字。一位年近六旬的教師說,這是專為即將升小學的孩子辦的學前班,功課基本上以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數學為主。記者問到孩子的學習情況,老教師隨意叫起幾個孩子,讓他們口頭計算了“15+30”、“40-29”等算術題,結果準確無誤。   在隨後對另外幾個學前班的採訪中,記者同樣發現了幼稚教育“小學化”的現象。   在與幾位元家長的交談中,記者瞭解到他們的觀點幾乎一致,即希望多教孩子一些知識,並認為如果不開設這類課程,是不負責任,會耽誤孩子的前程。一位家長表示,提前讓孩子掌握一些小學課程,將來不吃力,還可以騰出更多時間學習外語、電腦等。同時,現在升中學、考大學,甚至跨區上小學都要考試,誤了哪一步都不行。   據市民進會員、市政府幼稚園園長黃躍榮介紹,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就開始學習小學一年級課程,在哈市兒童中相當普遍。學前班為招徠生源,家長要求學什麼就學什麼。一些幼稚園迫于生存壓力,也不得不在大班孩子中滲透小學課程內容。   學前班應該教什麼   市民進秘書長蘇永忠認為,幼稚教育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從幼兒心理、生理特點出發,因材施教,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哈市進入學前班的孩子年齡大多數為5歲,這一年齡段應重點培養其觀察力、抑制力、想像力、語言表達能力,即訓練其形象思維。現在,家長們普遍把學前教育簡單地理解為認識多少字、會算多少題。這種教育完全違背了孩子心理、生理發育規律。人的思維發育是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而孩子們在學前班裏靠死記硬背獲得知識,使其思維發育出現逆轉,使孩子喪失了培育形象思維的關鍵階段。   市政協委員、兆麟小學教師徐秋雲介紹,在近年的音樂教學中發現,上過學前班的孩子普遍缺乏想像力,聽音樂做律動很吃力。   市民進會員、奮鬥小學教師孫曉萍認為,在學前班孩子不適宜的情況下,強行施加學習壓力,回家還要按要求完成作業。在這種重壓下,易使其產生“學習是苦差事”的錯誤想法和厭煩情緒。   據介紹,上過學前班的孩子在進入小學後,最初確實比其他孩子適應快,字跡工整,學習不吃力。但這種優勢大約在兩個月以後就逐漸失去,並漸漸陷入劣勢。而沒上過學前班的孩子儘管前一個月較為吃力,但卻在不斷進步中培養起了學習興趣,且有學習後勁。   學前班亟待規範清理   為什麼把識字、算題當成學前教育會這麼普及呢?徐秋雲認為,家長普遍存在的功利性、從眾性和學前班的一味迎合是重要原因。包括對幼兒形象思梧養在內的智力開發短期難以顯效,往往被家長忽視;而認字、算題這些知識教育在他們看來卻是實實在在的。   蘇永忠認為扭轉家長的認識誤區是當務之急。要通過細緻的宣傳,使家長瞭解兒童智力發育規律,使其認識到開發智力是無價之寶。同時,幼稚園、學前班不能為了商業目的而一味迎合家長,違背教育規律。   市民進會員、蘇甯小學教導員尹秀成認為,國家對學前班的開設有明文規定,而哈市幼稚園處於飽和狀態,數量已達到500所左右,遍地開花的學前班應予清理。   市民進會員、市教育研究院王桂秋認為,哈市幼稚園雖然數量較多,但存在地區分佈不均衡、資源分配不合理的現象,應進行宏觀調控,實現整體提升,為孩子們營造一個科學、健康的學前教育體制。 在你迫不及待去實施今天所學到的一切時,我們卻要潑點冷水。不要以為指導孩子早期閱讀只要肯去做就可以了,很多家長做了很久卻還收效甚微,原因恐怕就在於沒能走出這兩個誤區—— 一、閱讀等於識字 這類家長的思路看起來很清晰:要讀書當然就得識字,不然怎麼讀?孩子學會了多少張識字卡片,一本書背下來又認識了多少字,他們就特別興奮,到處跟人炫耀。其實絕大多數專家學者都認為,識字根本不應該成為學前兒童的主要任務。 在識字之前進行的閱讀可以稱為“前閱讀”,孩子可以通過對圖畫和大人講述的理解慢慢體會讀物的內容,這就是個學習的過程,也是個享樂的過程。慢是慢一點,但孩子的收穫會很多,而且過程中很快樂。 對孩子來講,閱讀就應該是一種像吃飯、玩耍一樣自然的生活,而不是需要完成的作業。認字也好、背誦也好,種種打著培養兒童早期閱讀能力的旗號硬性要求孩子達到某種教育功利指標的方式,都不符合學齡兒童生理、心理發展的水準,我們不能這樣去做。 二、買書注重實惠 千萬別以為字越多越好,圖畫太多浪費錢。曾以有位少兒出版社的負責人就談到類似令人擔憂的現象:從他們社出版的各類童書的銷售記錄來看,比較受歡迎的多數是以文字為主的傳統圖書,而一些海外引進的大圖、多圖、少字的新型童書銷售起來則略遜一籌。 這種現象由價格而起,也由觀念而來。傳統童書印刷、紙張方面成本都比較低廉,價格自然不高。海外版為追求色彩鮮豔,往往成本較高,價格難免居高不下。再加上家長觀念上總認為圖片多、文字少,薄薄的一本就要十幾元甚至幾十元,性價比低,太划不來。 其實,兒童閱讀的興奮點大多是在色彩和圖片上,那些文字繁多、拿起來沉甸甸的大塊頭,家長覺得買著實惠,孩子看起來未必領情。孩子不愛看,價格再實惠,也毫無價值。看起來,還得遵循兒童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來指導孩子的閱讀。

早期識字教育中的慢速培養含義

2008年01月18日
公開
11

作者:SHIMAJIRO 就我個人來說,我並不認為早期教育就無條件地不好。孩子越是幼小,就越容易吸收各種學習經驗。如果這種學習是在適當的時期進行的話,確實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對這一點,我從來都不加否認。   問題並不在於早期教育本身,而在於實施這種教育的方法。   說到早期教育,大多數人的腦海裏首先都會浮現出嬰幼兒用的各種教材,或者那些所謂教育天才的機構,並想到要把在幼兒園或小學才學的知識過早地就灌輸給幼兒們,這樣他們就可以比別人更快地成長和發展起來。我遇到的大多數母親都抱有這樣的想法,實際上她們確實也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教他們英語和母語了。   但是,這種過早地教孩子學習的方式並不總是能行的通,在教孩子學一些什麼東西的時候,你要清楚在這時期的學習過程中,他們具有與其他年齡孩子學習時完全不同的一些特點,對這些特點一定要很好地加以利用。孩子們在嬰幼兒時期,一個十分突出的特徵就是,他們總是本能地想要去探索一些新東西。也就是說,對於孩子們來說,好奇心本身就是一種本能,因此每當他們看到一些新的、有趣的東西之後,總是會感到特別高興。孩子們的這種探索活動本身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過程。當他們看到周圍有一個新的東西,跑過去摸它的時候,這個行為本身就是學習。   就讓我們舉一個例子吧。在孩子面前有一個鍋蓋,孩子們在看到這個圓圓的東西之後,會感到很新奇,他們會想:“它的樣子長得真古怪啊,媽媽用它蓋什麼呢?為什麼要蓋呢?”以這種好奇心為基礎,孩子們會得到大人們難以想像的知識和資訊。   以嬰幼兒的這一特徵為基礎提出的早期教育理論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One step behind”(晚一步)理論,另一種是“One step ahead”(早一步)理論。   “One step behind”(晚一步)理論指的是:對孩子的行為要稍微慢一拍地去應對。也就是說首先要在一旁靜靜地觀察孩子的行動,當孩子對什麼東西顯示出好奇心以後,母親再因勢利導加以推動就可以了。簡單一點兒地說,就是你只要去附和孩子就可以了。   與之相反,“One step ahead"(早一步)理論指的是要比孩子的行動提前一步作出反應。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孩子坐在一碗米飯前,正在說:“佛,佛,佛……”的時候,一旁的媽媽可以提前一步十分明確地說出“飯”這個詞。   我認為,如果能把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同時適當地加以應用的話,就會取得最佳的早期教育效果。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判斷什麼時候應該“One step behind"(晚一步),什麼時候應該“One step ahead"(早一步)。既有錯過了孩子最佳學習時期的母親,又有過於著急,在孩子對學習還毫無興趣的情況下,就提前讓他進入了學習過程的母親。   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取決於母親對孩子的關心程度如何。平時就把自己的全部愛心都投入到了孩子身上的那些母親是既不會錯過、也不會在孩子最佳學習時期到來之前就過早地進行早期教育的。   既然如此,那麼以這一理論為基礎,母親們最關心的母語、英語等方面的學習,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以什麼方法進行比較呢?   雖然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盡相同,但是,對於那些首先要求以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為前提的學習來說,一般要等孩子長到4-5歲的時候進行才能收到效果。因為起碼要到了這個年齡,孩子們的大腦皮層才能發達到足以吸收並消化這些知識的程度。   在孩子還只有兩歲的時候,就有不少母親試圖教自己的孩子認字。但是,這時孩子對字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它們的樣子是圓的這樣一種程度。當然,孩子在母親的強迫下也完全可以把這些字背下來,並能閱讀它們。但是,這和鸚鵡學舌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當然,我們並不否認確實也有一些在認知力(認識並理解問題的能力)上發育比較早的孩子,有一些對新事物的好奇心特別強、探求慾望特別高的孩子。對於他們,即使沒有母親的強迫,他們也會對認字這樣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如果你的孩子錶現出了這種興趣的話,就沒必要阻止他。如果你對孩子在學習方面是否有興趣、以及這種興趣到底有多大不太清楚的話,只需認真地觀察一下孩子的反應,就可以知道了。如果孩子討厭這種學習的話,就應該立即中止。   有一天,我妹妹很興奮地打電話給我,告訴我說她的女兒能認字了。事情是這樣的:有一次,這個孩子在她經常去的地鐵站上,看到寫著站名的標誌牌,就大聲念了出來。開始的時候,大人們還認為這不過是偶然的巧合。可是,後來即使到了其他地方,只要是有寫著那個車站名字的文字出現,她都能準確地念出來。到底是什麼原因使這個剛剛才兩歲的孩子就能夠“識文斷字”了呢?   原來,這個孩子的外婆就住在她最初讀出站牌的那個地鐵站旁邊。孩子平常就特別喜歡去外婆家,來回都會聽到列車播音員多次播報這個車站的站名,去了幾次之後,就在無意之中把它記了下來,然後孩子把站牌上寫的字和聽到的車站名聯繫起來,並把它背住了。也就是說,孩子之所以能夠識文斷字,其中的秘密完全在於兒童那種對自己喜愛的人或事物表現出的天真無邪的關心。 可是,在電話裏興奮了半天的妹妹卻正式宣佈說:“從現在開始,我要正式地教她識字了!”我對她詳細地說明瞭孩子之所以能夠識字的原因,提醒她,強迫孩子學習的教育方式,是絕對不會產生什麼好的效果的。然而,對孩子充滿了期望的妹妹根本聽不進我的話,馬上就開始教連話都說不流利的孩子學習母語了。   果然不出我的所料,沒過多久,妹妹又打來了電話,告訴我說:只要她一把識字卡片放在孩子的手裏,孩子就會大哭大鬧,把卡片遠遠地扔在一邊。沒辦法,她只好放棄了教孩子學習母語的想法。   儘管這一切都在我的預料之中,但我也曾這樣想過:萬一孩子在這個媽媽強加給她的學習過程中對認字產生了興趣,說不定也是可以提前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教育的。因為只要孩子有興趣並能從中得到樂趣,那麼對孩子來說,學習識字和其他遊戲就沒有太大的差別。   在我朋友的孩子中間,有一個孩子特別喜歡吃美國31種風味冰淇淋(Baskin-Robbins)。經常和孩子一起去冷飲店的媽媽,有一次無意中指著Baskin-Robins冰淇淋的第一個字母對孩子說“這個字母念B”。孩子在聽到這句話的瞬間就背住了這個英文字母,以後無論他走到哪,只要看到B字就會大聲地把它念出來。   像這樣把學習和孩子喜歡的東西聯繫起來,就會使孩子產生出切實的學習慾望。通過這種方法學習到的東西就會深深地刻在孩子的腦海裏。   不顧孩子的興趣強迫孩子進行的學習則不僅會使學習的效果明顯降低,而且還會使孩子失去其他很多寶貴的東西。比如會降低孩子的自信心;在學習的態度和方式上,還會使孩子形成只會機械記憶、不會積極思考的習慣。結果,強行進行的早期教育反而成了製造沒有思想的孩子的捷徑。有一個出生於富裕之家的孩子。他的父母全都是名牌大學畢業,因此對自己獨子的教育就更是格外重視。根據母親的安排,這個孩子從四歲開始就在專門的英文幼兒園上學了。   由於母親的強迫而不得不去學英語的這個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後沒多久,就開始無緣無故地動手毆打和他一塊兒學習的孩子,並表現出其他一些十分反常的行為,常常躺在幼兒園門口不起來。   焦急的母親跑到附近的兒童問題諮詢所,給孩子做了智慧檢查,結果孩子的智商只有80。當這位吃驚不小的母親跑來找我的時候,她孩子說話都比別的孩子慢,可是她本人竟然不知道!   為了確保準確無誤,我再次對孩子的智商做了檢查,結果和上次沒有太大的差別。可是,在對這個孩子進行了一段時間仔細認真的觀察之後,我發現他的實際智力並不像智商測試結果顯示的那麼低。孩子的智商檢測結果之所以低,並不是因為他不會回答測試的問題,而是因為他對智商測試本身就拒絕合作。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檢測結果呢?   這個孩子從上專門的英語幼兒園那天起,就非常討厭學習。雖然根據媽媽和老師們的要求不得不背那些枯燥無味的英語單詞,可是,並不能因為這種努力就可以使他在短時間內喜歡上原本討厭的東西。結果,孩子因為英語學習的負擔和壓力喪失了對生活的自信心。這種心理通過毆打幼兒園的其他孩子或撒潑耍賴、拒絕上學這樣的行為表現了出來。一旦孩子失去了自信心,在他的潛意識中對智商檢查這樣普通的測試也會產生出一種排斥心理。   父母們常常認為,把單詞背會並能原封不動地寫出來的記憶能力就是智商,實際上並非如此。相反,孩子們不知道一兩個單詞並不要緊,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就是說,當遇到一個新問題的時候,能夠獨立思考、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懂得問為什麼的能力更重要。如果沒有這樣的能力做基礎,只會背單詞和數字,那麼這樣的兒童只能成長為“記憶能手”,成為一個不會思維只會背誦的傻瓜。   我大兒子景慕是在入學前兩個月才開始學習母語的。按照我們現在的一般看法,到了8歲還不會寫字可以說是匪夷所思、駭人聽聞了。可是,就是在這短短的兩個月裏,我們的景慕就學習並掌握了母語。   “這個太容易了,為什麼要教我學這個呢?比學英文字母簡單多了!”景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學會了母語並不說明他本人是一個天才,而是因為他的學習完全是按照大腦發育的時間順序進行的。如果從很小的時候起就開始教這個固執的要命的孩子學習母語的話,說不定反而會引發一些心理上的問題。   我想起了在早期教育發源地美國的一件事,那時我曾經訪問了一個幼兒園。在這個被認為是丹佛市最好的幼兒園裏,根本就找不到幼兒用教材、教具一類的東西,甚至連一般幼兒園裏可以經常見到的玩具汽車都沒有。如果說還有什麼的話,那裏只有寬闊的草地、泥土和汽車輪胎這一類的東西。老師們說,孩子們如果想要什麼東西的話,他們會自己研究並動手把它們做出來。成品玩具會阻礙孩子們創造力的發展,他們是絕對不會使用的。   我非常想讓那些隨時想教孩子一些什麼東西的母親們,也到那個幼兒園去看看。如果那樣的話,我就不需要費力地向她們說明為什麼要慢慢地培養孩子了。   想要慢速培養自己孩子的話,首先就要真正地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弄清楚他們最需要的東西究竟是什麼,然後才有實現的可能性。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你可能會犯無數的錯誤,但是,你不能討厭或害怕犯這些錯誤。因為,這是希望慢速培養自己孩子的父母們最起碼應該做到的事情。

三歲前就是要玩~^^

2008年01月11日
公開
19

遊戲是孩子體育啓蒙的第一課,遊戲可使孩子聰明伶俐、身體健康。遊戲的目的不僅在於增強體力,使孩子們的四肢得以均衡使用,從而有效地彌補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因爲單一的活動對大腦的不均衡刺激,促使大腦發育。尤其是在嬰幼兒快速生長時期就更爲有利,將使孩子終身受益。嬰幼兒遊戲的選擇:   一、 娛樂性、趣味性、模仿性強的遊戲。  培養參加體育運動的興趣、激發經常鍛煉的積極性、養成體育衛生習慣。可選擇模仿各種動物行走的遊戲,如兔跳、螃蟹行、蚯蚓爬、狗跑、鴨步。   二、適合此年齡段孩子身心特點的遊戲。  嬰幼兒大腦皮層中興奮過程佔優勢,並易於擴散和轉移,情緒波動大,心理狀態不穩定。如貪玩、好動、注意力及易分散、理解能力差,因此,應選擇動作簡單、節奏明顯和說、唱、領、動相結合的遊戲。   三、集體性遊戲。  嬰幼兒從整天圍著家長或阿姨轉逐漸發展到對同齡兒童表現出強烈的興趣,集體性遊戲可促使他們要考慮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學會如何更好地與同伴協作。可選擇傳遞球遊戲、接力遊戲、追逐遊戲、攻防遊戲等。   四、選擇多種器官共同作用、共同完成的身體活動遊戲。   1—6歲是幼兒感覺運動發展的最佳時期,此時有目的、有計劃的發展幼兒的感覺和運動,不僅對大腦是良好的刺激,以提高大腦對全身各器官系統的支配能力,還能促進運動神經的發展。其中:   1—3歲可選擇眼、手協調的遊戲,如投水平目標、投垂直目標、手指體操、捏橡皮泥等;眼、腳協調的遊戲,如踢定點球、踢滾動球、踢球打目標等;聽覺遊戲,對語言、音樂等刺激作出反應等;本體感覺遊戲,如側滾、馱物爬、兩腿兩足夾物走、拍球等。   3─6歲可選擇身體協調性、柔韌性的遊戲,如各種曲線跑、各種躲閃遊戲、跳皮筋、伸展性體操等;平衡性遊戲,如單足站立、在低平衡木上走、學騎自行車等;彈跳性遊戲,如跳起摸高、腳猜拳、跳房子、跳繩等。  身體活動遊戲中的注意事項:  ◎在老師或父母的指導下進行。  ◎遊戲前做一些適應性的準備活動。  ◎掌握並及時調節活動量,避免過度疲勞。  ◎注意安全,選擇平整鬆軟的場地進行。   十九世紀學前教育之父福錄貝爾提出對幼兒進行遊戲教育的主張。在他創立的世界上第一所幼稚園裏,實施以遊戲爲基礎的教育取得好效果。60年代以來,各國教育心理學家在對幼兒發展規律的研究中,對遊戲教育有一致看法。他們指出:幼兒期蘊藏著豐富的發展潛力,這些潛力可在遊戲中挖掘。因此,爲使孩子成長爲一個完整的人,實施教育的正確途徑與方法是組織好遊戲活動。    一、樹立正確的遊戲教育觀    年輕父母應怎樣看待遊戲教育呢?對此,我曾向幼兒和父母作過調查。我以兩位媽媽的教育行爲爲例,星期天,小明媽帶小明去公園玩,小冬媽帶小冬去學外語。問:哪個媽媽好,你喜歡誰?中班83.7%的孩子認爲小明媽好,理由是他們喜歡去公園玩;而大班60%的孩子讚揚小冬媽,理由是“好孩子是不玩的”。不過,這些天真的孩子仍表示,喜歡去公園,喜歡玩,只是大人不讓他們去。調查反映出不少父母對遊戲的不正確態度,他們認爲遊戲並不重要,只有學習、上課才是重要的。     兒童以遊戲爲生命,遊戲是幼兒的正當權利     遊戲對幼兒具有特殊的意義。這是因爲他們在生理上發育還很不成熟,表現在他們以遊戲爲生命,遊戲是他們生活的方式,學習和工作的方法。幼兒就是在遊戲中生活,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成長的。因而,有遊戲生活的兒童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兒童,也只有在遊戲生活中成長的兒童才會是身心健康的兒童。遊戲是兒童的正當權利。對於兒童,社會將以法律的形式保護他們的遊戲權。因此,不讓孩子玩的做法是極其錯誤的。     愛玩、會玩是評價好孩子的標準之一     當前在嬰幼稚教育中,遊戲行爲往往不被鼓勵,愛玩的孩子常被看作是淘氣、調皮搗蛋、不用功、沒出息的孩子。喜歡不喜歡玩,會不會玩,對大人也許不那麽重要,可對幼兒卻是件大事,它是衡量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標誌。由於幼兒遊戲水平反映著他們的身心發展水平,因此,會玩的孩子總是聰明能幹的、身體健壯的、善於交往合作的好孩子。英國有句諺語說得好:整天用功不玩耍,聰明孩子也變傻。     遊戲是幼兒最自然、最有效的學習     遊戲與學習對立是實施遊戲教育的重要障礙,其實,遊戲的對立面不是學習而是不遊戲。在遊戲中學是幼兒學習的特點,遊戲的過程就是孩子的學習過程。你看見孩子玩玩具嗎?他們在充滿新奇、幻想和奧秘的玩具世界裏,小腦袋不停地問,並努力去擺弄、操作以期得出答案。不倒翁爲什麽不倒?陀螺怎麽會轉?火車怎麽會叫、會冒煙?這些問題不僅激發孩子豐富的想象力、思維力,同時也成了孩子認識世界的工具,啓迪他們智慧的教科書。著名動畫片藝術家萬籟鳴,從小喜歡和母親玩手影遊戲。他常被牆上晃動耳朵的“兔子”、汪汪叫的“小狗”迷住。形態生動逼真的手影遊戲,激發了他對動畫藝術的興趣,長大以後他製作了我國第一部彩色動畫片《大鬧天宮》,成了著名藝術家。美國語言學家斯特金娜夫人,她常和女兒維尼玩語言遊戲、表演遊戲。維尼3歲就會寫詩,4歲寫劇本,5歲出詩集。由於遊戲爲孩子們提供了一個輕鬆愉快、具有豐富刺激的、能鼓勵幼兒自己學習的良好環境,使他們獲得安全感、自尊和自信,獲得對學習的持久熱情,從而終身受益。而一些父母力圖讓孩子提早學習,其結果很可能適得其反。因此,遊戲是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應充分發揮它的教育作用。     二、父母應研究幼兒遊戲     幼兒玩哪些遊戲     3—6歲幼兒玩的遊戲內容是極其豐富的。 3歲孩子開始還玩0—2歲孩子玩的遊戲(感覺運動遊戲),如拿小鈴反復搖晃,跟著小球跑,把盒子裏的東西倒出、裝進等。在這些遊戲中,充分發展了他們的感官,到3歲時逐漸過渡到象徵性遊戲階段。     1、角色遊戲。孩子假扮媽媽餵養娃娃。他們用自己去替代角色人物,用玩具去替代真實用具,這一切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礎上,通過角色扮演進行的。角色遊戲是幼兒期最爲典型的遊戲,是促進幼兒社會化、發展語言的重要遊戲。     2、結構遊戲。孩子們喜歡玩搭積木、串木珠等構造活動的結構遊戲,從中他們認識了物體的形狀、色彩、大小、輕重等特徵,得到了關於結構造型方面的知識技能,培養了審美情趣。   3、表演遊戲。表演童話、故事,玩木偶戲、影子戲。這些表演遊戲從小培養幼兒對戲劇活動和文藝作品的興趣,培養未來小觀衆和小演員。以上這些遊戲都屬於一種創造性遊戲,是孩子們自己獨立自主、創造性地開展的活動。    4、由成人編制的有規則遊戲。如以唱歌、跳舞爲內容的音樂遊戲;以走、跑、跳等基本活動爲內容的體育遊戲;以觀察、注意、想象、記憶和思維等爲內容的智力遊戲。這些遊戲都有明確的發展目標(如發展動作,發展智力,培養藝術審美能力),是成人根據一定的教育要求,用規則編制而成的。除此以外,那些民間遊戲也是幼兒喜愛的。      幼兒怎麽玩      1、依靠玩具玩。幼稚教育家陳鶴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著手玩的。必須有許多東西來幫助,才能玩得起來,才能滿足玩的欲望。”如玩騎馬至少需要一根竹竿,才能跑來跑去地玩起來。玩具是遊戲的工具,是兒童的天使,是啓蒙的教科書。有的父母不准孩子玩那些瓶瓶罐罐的玩具,是不對的。沒有玩具,遊戲也就中止了。      2、依靠想象玩。遊戲都是一種假想的行爲。當“醫生”假裝看病打針、當“司機”假裝開車。大人稱這些是“兒戲”,並不當真。這些兒戲建立在假想基礎上,它使孩子的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創造力強。      3、獨自專心玩,與夥伴友好合作玩。3歲幼兒由於能力較差,所以,個人遊戲很多,他們常把布娃娃當物件,和它說話,玩耍,然後再過渡到和小朋友一起玩。不過最初的集體遊戲只是一種在一起玩的形式,而無合作的內容。真正有分工、有互助、有協調的合作遊戲要到大班才出現。所以,3歲時和鄰居孩子玩,往往玩不好,到6歲,孩子們已很能幹,協作合群能力提高,他們可以玩很長時間的集體遊戲。當然,獨立性也更強了。      4、在規則的指導下玩。遊戲都有規則,只不過有的規則明顯,有的隱蔽。遊戲規則是根據遊戲目的提出的,它能在遊戲中起組織、約束、調整幼兒遊戲行爲和相互關係的作用。孩子們爲了玩,願意遵守規則。      三、父母應掌握指導遊戲的技能      孩子們玩遊戲需要成人指導      不少父母給孩子買玩具從不計較數量和價格,但不關心孩子的玩。他們認爲孩子玩就玩吧,只要不闖禍就行。其實他們不知道遊戲有好與壞之別,不是任何遊戲都具有教育價值的。如孩子玩“死人”的遊戲,反映迷信的內容,就是不好的遊戲。玩好遊戲時,如缺乏正確指導,同樣也會給孩子以不良影響。如運動量過大的遊戲會損害健康,不掌握玩具操作技能的遊戲會危及生命,在遊戲中常處於被支配地位的孩子會形成膽小、軟弱的性格,而那些霸道孩子在遊戲中如得不到指正,將會形成自私、驕橫的性格。這些個性品德上的問題將會影響他們一生。遊戲中的教育因素需父母去引發才能達到遊戲教育的目的。如玩水,父母給孩子一塑膠袋,讓他將水裝進袋內,並用小針紮幾個小洞,父母指導孩子觀察水的流動,引起孩子對水流形成的興趣,發揮玩水遊戲的教育價值。若不指導也許只是玩玩而已。      同時,指導遊戲需要父母的愛心。對遊戲的指導是一門藝術,它是建立在父母愛心基礎上的,這種愛表現爲對孩子的遊戲的仔細觀察、瞭解,對孩子的尊重,表現爲父母作爲孩子的遊戲夥伴,平等地參與遊戲。      具體指導方法      1、親子共玩的技巧。教給孩子玩新玩具的方法:將新玩具給孩子時,應讓他們自由地探索一會,邊觀察邊和孩子談話,積極向孩子提出問題和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如這是什麽玩具,它叫什麽名字等。之後在孩子要求下才演示玩法。指導孩子玩舊玩具時,要鼓勵他們想出新玩法,如玩“小熊吹泡泡”,玩時可建議他們去追捉泡泡,觀察泡泡上天化了的有趣現象。一物多玩也需要啓發。親子共玩時要注意與孩子間合作、交流,引發孩子感情,産生共樂的效果,如父母可作爲觀衆觀看孩子表演,拍手評價産生共樂。  2、選購玩具的學問。選購玩具雖有許多要求,如教育性、藝術性、經濟能力等等,但最主要的還是要考慮爲什麽買、買給誰,考慮玩具的功能對孩子的影響,否則你就花冤枉錢。其次,要識別玩具的好壞,那些製作精細、技術先進、功能單一、操作簡便的玩具常常不是好玩具,它的欣賞性只能帶給孩子一時快樂,不會對遊戲産生長久影響。而一些傳統玩具如娃娃、積木,還有那些廢物當玩具的,由於它能激發想象,有多種用途,能充分給孩子自己動手機會,孩子百玩不厭,他們對用這些玩具所開展的遊戲傾注極大熱情。買玩具不如做玩具,孩子喜歡成人做的玩具,同時更喜歡自己做的玩具,那些動手折疊的手槍和帽子曾使孩子威風了好一陣子。      3、遊戲角——孩子遊戲的小天地。要給孩子安排一個玩具箱或玩具櫃,最好能給他們一個玩具角,使他們有一個自己的遊戲王國。在這個天地裏,要求他們做小主人,愛護玩具,場地整潔,培養責任感和勞動技能。當然做這工作是不容易的,父母要記住,一要對孩子嚴要求,二要教會孩子整理技能,三要運用表揚批評鼓勵與懲罰手段去督促他們的行爲,四要學會有耐心和堅持。成功總是屬於認真的父母。 

親子營 5~10:30(點心)

2008年01月08日
公開
15

滾動吧!輪子(參考 魔法科學苑 動動手玩科學~機械篇 閣林國際圖書) 冠媽 2.請小朋友介紹自己準備的車子 請小朋友自行準備一個有輪子的交通工具(玩具、模型、圖片皆可) 。 由小朋友(媽咪可從旁協助)簡單介紹交通工具外型、顏色、輪子形狀、數量…。 3.game~ 藉由垃圾車遊戲認識圓形、三角形、正方形 冠媽準備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紙卡先發給小朋友 冠媽駕駛垃圾車 小朋友得依指令分別將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紙卡垃圾丟入垃圾車 4.實驗一 為什麼需要輪子? 冠媽事先做好成品,並示範。 再由小朋友輪流操作。 5.實驗二 省力的輪子 看看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輪子哪一種形狀比較省力? 由小朋友輪流操作。 6.做做看 自己動手設計一輛玩具車 1.紙盒 2~3個紙盒(不需要都一樣) 可以組合成小貨車 小汽車 或是火車 依自己喜好 紙盒寬度大約5~10cm左右(大約就好了) 紙盒長與高就不設限 2.瓶蓋 4個一樣大小的蓋子(一般車子有四個輪子 ) 4個就夠了 如過要多帶也可以(可以做火車或是多做幾輛小車車) 3.竹筷 竹筷或竹籤或是棉花棒的軸棒也可以(這是用來當輪軸的) 4.一個有輪子的交通工具 請小朋友自行準備一個有輪子的交通工具(玩具、模型、圖片皆可) 。 由小朋友(媽咪可從旁協助)簡單介紹交通工具外型、顏色、輪子形狀、數量…。 5.白膠或膠水或雙面膠 這是用來組合紙盒用的 7.game “紅燈停、綠燈走” 小朋友依冠媽指令開車子,看到綠燈就開車,看到紅燈就停車。 在這部分,怡安媽建議可以藉機讓小朋友認識更多交通號誌,真的是很棒的提議耶,因此,冠媽會再想個遊戲介紹一些常見的交通號誌給小朋友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