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aQua~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創造的勇氣

2007年06月21日
公開
2

大部分人都不敢愛、不敢恨,為什麼?? Rello May 在 'The Courage to Create' 提到幾種Courage 我覺得好有道理,把他翻譯出來,分享給對勇氣好奇的人參考 1) Physical courage that does not deal with muscles or violence, but with the body as a way of cultivating empathy and sympathy. 身體的勇氣並不是指有肌肉或是用暴力,而是用身體做為培養移情作用與同情心的地方。 2) Moral courage that takes a stand against violence of any type: physical, moral, spiritual, and psychological. The most frequently experienced form of cowardice is the statement, "I did not want to become involved." 道德的勇氣是針對身體,心靈和心理的任何一種暴力採取反對的立場。膽怯,最常見的的標準說法是;「我不想被牽連進去!」 3) Social courage which includes risking oneself to achieve meaningful intimacy, to invest one's time, emotions, energy over time in order to develop relationships. It is the courage to withstand the fear of autonomy, abandonment and self-actualization. It is also the courage to stand up to the fear of being totally absorbed by the other. 社會的勇氣包含為了讓自己可以達成有意義的親密感而去冒的風險,將自己的時間、情感、能量不斷的投入以發展關係。那勇氣是一種對抗自主權、任性和自我實現的恐懼。那勇氣也是一種讓自己處於被完全耗盡的恐懼。 4) Creative courage, which includes both the discovery and the appreciation of new forms, ideas, patterns and symbols. It is the courage to defy death, not by denying physical death, but by reaching beyond it through the products of our creative acts. Creativity comes from the struggle and courage to confront death and to rebel against it. Courage means seeing death as an injustice and fighting it and all injustice. 創造的勇氣,包含新的型態、概念、圖案和符號的發現和欣賞。那是一種挑戰死亡的勇氣,不是挑戰身體的死亡,而是藉由我們的行動所產出的事物來超越它。創意是來自於面臨死亡、對抗死亡的掙扎和勇氣。這勇氣代表的是試著去抵抗死亡跟死亡的不公平。 我的感想: 要有美麗的身材,需要有抗拒美食當前的勇氣 韓語班的同學,大辣辣的做弊,我沒有道德勇氣去把這件事情說出來~那是怯懦! 但是管誰愛誰,誰又跟誰分手,那是無聊! 愛一個人,交一個朋友,表示你的生活有部分必須跟他分享,那需要承諾的勇氣。 創作跟創造一個生命一樣,都是從無到有,都是煎熬與痛苦。創作和誕生、死亡關係密切。

Better with Age

2007年06月20日
公開
5

歐普拉取代阿湯哥成為最有影響力名人 富比世雜誌公佈它們票選的今年度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百大名人,去年名列第三的歐普拉躍升兩名,攻佔榜首,高球天王老虎伍茲和流行樂天后瑪丹娜,分踞二、三名。 歐普拉(Oprah),是在陪著我在韓國清靜的日子裡,鼓舞我的一個很厲害的女人,即使他已經是有錢有勢的人,總是有辦法讓一般市井小民覺得他們自己很重要,看到他,我覺到好像看到光與火。瑪丹娜從我高中開始,就一直是我的偶像,到現在為止,在我心中還沒有任何一個女歌手,能夠超越她的地位。她幫我說出心裡那個離經叛道,勇於挑戰社會約束的慾望。 這兩個女人都不年輕了,卻依然活得有聲有色。 最近不斷的想,為什麼?大家,尤其是女人在意他的年紀?不管在韓國或台灣,每天跟學生混在一起的我, 常常忘記自己的歲數,也深怕自己的年紀被揭露,今天忽然有所頓悟,其實,怕的不是年紀,而是年紀背後的那個"標籤"。我最喜歡聽到:「什麼?你有兩個孩子?看不出來?」「什麼?你已經三十X歲?天阿!一點都不像!」每次聽到這些話,我總是樂呵呵,笑得花枝亂顫的~~ 許多的經典名言告訴我們,"老"代表一種悲哀,當媽媽代表一個人生不再有自己的舞台的女人,真是這樣嗎?當這兩者都是你的角色時,要撕掉標籤真得很需要勇氣,但是,"老"有錯嗎?是一種羞恥嗎? 年輕就是代表一定會快樂嗎? 我,即使自己真的不覺得自己老,但眼見著,KTV裡唱的歌,自己沒有一首知道,曾經迷過的偶像,年輕人連名字都不知道。拿出自己大學時的照片,怎麼梳著怪裡怪氣的髮型?然後就自己對號入座,把自己跟"老"化上等號。尤其,我的職業又是"老"師,更是要老生常談,才有一個學者的樣子。有人跟我說,不然的話,你的學術地位會受到質疑?更慘的是,我又是兩個孩子的媽,所以,遇到一些沒品的人,我一說話不順他們的意,就會說我像"媽",愛"唸"。為什麼要汙名化你媽? 要跟著MC Hotdog念那些RAP,ㄍㄧㄠˇ髒話才代表年輕嗎?這個我真的做不來。學也學不像,但我喜歡我喜歡的ICON,我現在不是那麼聽得下李宗盛、羅大佑、陳淑樺的歌,不是因為他們老,而是因為陶喆、周杰倫、蔡依林、張惠妹的歌反而比較能夠反映我的心境。但是,像許多台語、西洋老歌曲,我到想現在還很喜歡。 要撕掉標籤很難,因為人是社會的動物,他人的閒言閒語總是讓人很困擾,所為三人成虎就是這樣,等我自我心理建設好屬於我這個年紀的自信,我會大聲告訴你。 我三十?歲,等我研究好撕標籤策略的時候 Sad and Old: It Ain't So We may lose our hair, not hear as well, and get more wrinkles -- but we'll have big smiles on our faces. It turns out that growing older isn't such a drag. Time and time again, 70-year-olds report higher levels of happiness than 30-year-olds. Are you happy? Why might older adults be happier? It could be that the kind of maturity that can only come with age allows people to keep an emotional even keel. Or that with advancing years, we simply become more skilled at coping with our circumstances -- even those that are life changing. Whatever the reason, it's good news for our health.

別叫莫札特當律師,陳水扁唱歌

2007年06月18日
公開

越來越覺得,一個人有沒有人緣,是與生俱來的特質,也許可以透過教育達到某種進步,但是要跟那些天生有人緣的人比,還是很吃力 靜思語錄說,不要比,比像兩把利刃,一把刺向別人,一把刺向自己。 為什麼每個人都要有"群性"?又有誰敢保證他的"群性"是合格的? 又有誰是完美的? 政治人物一定要有群性,宗教家,要有群性,科學家,工程師,卻不一定很討人喜歡。 看到一個長輩,有群性的人會主動打招呼,弄得長輩樂乎乎,沒有群性的人害羞的躲在媽媽的背後。 朋友忽然熱情邀請你要去吃飯,但你原本就有計劃,但不去就傷了朋友的心,去了對不起自己,有群性的人會配合,沒群性的人不給臉~ 在一個重人情和關係的社會,群性很重要,他會為你的才能加分。 在這個小小的房間內,透過網路,我卻發現那些之前教過的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不那麼特別突出的,在虛擬的環境裡,卻能展現才華。 許多我們認為對人類社會有貢獻的人,如莫札特、牛頓都不是太有"群性"的人。 想想看,世界如果少了莫札特的音樂,生活會有多無聊,沒有牛頓,我們也許不知道什麼是"飛機",沒有陳水扁,台灣的政壇會有多乏味~ 我們現在的基礎教育,卻試著要莫札特當律師,陳水扁唱歌,牛頓跳舞?因為大家在學校裡,要配合團體的要求,要有群性

睿睿,媽媽好想妳。

2007年03月20日
公開
6

[left1]睿睿,媽媽好想妳。如果真要說我這輩子,到目前為止,最遺憾的事,就是沒有親自照顧你,陪著你睡,甚至,要離開你來到韓國。 每次MSN哥哥總是讓你在桌子下探頭叫著媽媽,你也會在攝影機後面的沙發晃來晃去。你會唱"媽媽回來了”這首歌,總是讓我啼笑皆非。最近,你還會說“WHAO~~”,教你做什麼,你還會說:好啦、好啦。媽媽對你每一個進步,都感到欣喜萬分。慶幸的是,你ㄧ直以來,都好像蠻快樂的。除了要你刷牙和要你學會自己尿尿之外。 另外,媽媽對不起你的一件事是,我沒讓Anty好好照顧好你的牙齒,結果,讓你牙齒後面蛀掉了。所以,需要看牙醫,你受苦了。 那天在OPRAH SHOW裡,一個人他說無論怎麼苦,他跟他的孩子就是在一起。我聽了心理一振,一直不斷問自己在這裡做什麼。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夠?孩子,千萬別怨我,人生有太多的選擇不是嗎?我希望那個人的說法,只是一個浪漫的藉口。我發誓,經過這段期間,媽媽會陪著你們一直到你們不希望我陪你們為止。媽媽也會盡量想個辦法,可以在家裡工作,每天送你們去上學,幫你們做早餐。我會早點回家。 孩子,我希望你知道你父母親的能力有限,卻又要給你們過著好生活,所以有時候,必須因為工作的關係而分離。雖然物質生活不能代表什麼,但是有時那個重要性你卻不能不忽略。 當我們一起在我們家庭院,一起吃早餐時,那種快樂的幸福感,真是言語無法形容。

女人•離家

2006年12月06日
公開
11

來到韓國的這三個月,統計有些在這裡一直不斷被問到的問題如下: 問題一:會不會想孩子? 問題二:丈夫怎麼會答應我在這裡?長久分離會不會怎樣? 問題三:一個人在這裏,不會無聊、寂寞,想家嗎? 女人離家,何其難! 難在佇立在身外監視把關的人太多,更難的,卻是站在自心的關口前,卻以為自己手上沒有別人批准的通關証,而兀自徘徊著! 大部分女人,等待有一天她認為所有家人都不需要她的時候,她才能放下這一切,才能離家。 女人被認定應該守著家,然而,想離家的女人,何其多呀!想離婚的、想追求夢想的、想獨自去旅行的女人、想拿到更高學位的女人…,都是想離家的女人(我是其中一種)這些渴求的主角若是男人,自然會有女人無怨無悔支持他離家去完成這些渴望,若換成追夢者是女人,那麼不應該與不負責任的懷疑必定堆滿了女人的頭頂..... 不敢離家的女人,比想離家的女人更多,被打了半死也不敢離婚的、先生不斷外遇也不願放棄婚姻的、放棄自己的才華而一生哀傷的、覺得此生非我願而報憾怨懟的女人,何其多啊 ! 所以...... 難怪,大部分我的女性朋友都很羨幕我現在的機會。 我也是一個從小一直都是個想離家的人,更確實地說是我常有一種「沒有家」的感覺。本來以為婚後會有家,卻更覺得失去了歸屬感,這種感覺,在除夕夜的晚上最強烈。「婦道」是女人的緊箍咒,這頭箍被很多女人當成是最尊貴的皇冠,“要一輩子,為了丈夫孩子而活著”,作為生命價值的證明與炫燿•我願意為家庭付出,但是從來都不願意戴上那頭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