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欣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電視傷害,你想不到的大(轉貼)

2004年12月02日
公開
6

電視傷害,你想不到的大 吳韻儀 看電視不僅妨礙孩子的腦部發展,更會降低思考能力、注意力與想像力……,不管什麼節目,只要打開電視,就可能傷害你的孩子。   節目開始了。恐龍布偶挺著大大的肚子,一跳一跳的出現在電視螢光幕上,與一群小孩唱兒歌、玩遊戲。還不及電視高的孩子,站在螢光幕前仰著頭,不時隨著玩偶搖動身體,哼哼呀呀。   也許你心裡想著:才開始牙牙學語的孩子,就能跟著電視節目唱歌、甚至學英文,真是愈來愈聰明。   這可是大錯特錯。   「只要在電視螢光幕前坐上半個小時,人的新陳代謝與活動力都下降,智商減少五十。」美國《聖路易郵訊報》報導了曼菲斯幾位心理學家的研究指出。此外,還有研究顯示,看電視會使人變得被動與焦慮。   真的嗎?   近年針對腦波的研究,讓我們透視電視對腦部的影響。   人腦中有阿法波(alpha waves),與類似催眠效果有關;還有貝塔波(beta waves),顯示意識、理性思考。研究發現,人在閱讀時,腦中產生活躍、快速的貝塔波,一旦轉為看電視,腦中立刻就產生大量的阿法波。看電視的時間愈長,腦中的阿法波愈強,貝塔波愈弱,腦部活動力大減,人就像被催眠一樣,思考力與注意力都下降。   而長時間看電視造成腦部活動力大減,對兒童的影響尤其大。澳洲大學的艾莫瑞夫婦在《空洞的目光》(The Vacuous Vision)一文中指出。   因為幼兒自呱呱落地後的前幾年,是腦部發展與成長特別重要的時期。美國小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還公佈政策,極力主張父母避免讓兩歲以下的孩子看電視,正是有鑑於幼兒在這段時間看太多電視,對腦部發育有負面影響。 只要看電視就有礙發展   《電視對孩童心靈的傷害》(How Television Poisons Children掇 Minds)一書的作者艾佛略特(Miles Everett)甚至指出,「不論電視播放什麼節目,只要孩子花更多時間坐在電視機前面,對他們就是有害的。」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小兒科行為與發展部助理臨床教授強生(Susan Johnson),深有同感。   強生有個六歲大的兒子。雖然強生謹慎挑選電視節目,還是發現電視對兒子造成不良影響。強生的兒子只要一看電視,就對四周環境沒有反應,一關掉電視就變得焦躁。而且看電視後,他的動作變得衝動、不協調,遊戲內容也不再像過去用木棍與石頭做東西,取而代之的是重複演出電視節目的內容,不再自己創造主題,缺乏自己的想像。   到底,電視如何影響孩子?電視真的會把孩子變笨嗎?   知名兒童教育學者皮爾斯(Joseph Chilton Pearce)在《進化的終點》(Evolution掇 End)一書中指出,幼兒的潛力就像種子,需要培育與滋養,才能正常的成長。   對於快速發育的幼兒頭腦,電視非但不能提供養分,甚至反而剝奪幼兒腦部吸收適當養分的機會,不僅妨礙腦部發展,還傷害未來的學習能力。 特寫音效剝奪孩子思考機會   電視迷人的聲光色彩,是幼兒腦部發展的頭號障礙。   電視節目為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三不五時就會出現閃爍的色彩、特寫的畫面、大分貝的聲音。這些看來豐富的刺激,卻只能刺激腦部較原始的部分,不能幫助幼兒發展思考能力。   新生兒還摸得到急急脈動的小腦袋,就像粉嫩的小身體一樣,在出生後經歷快速的發展階段,建立大量的神經連結。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助理臨床教授強生在一篇論文中指出,幼兒的腦部由掌控動作的最原始核心部分(core brain)開始,發展到包圍在核心周邊掌管情感的區域(limbic brain)。到四歲左右,這兩個部分完成了大約百分之八十的神經連結,然後發展的重點轉向思考區域(thought brain,neocortex)。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腦部需要不同的刺激,才能促使神經快速發展、建立連結網路。   電視聲光與畫面的刺激,讓腦部一直維持在較原始的區域運作,無法刺激思考區域的發展。思考區域至少需要五到十秒來處理刺激,但是大部分的電視節目每五、六秒,有些廣告甚至每兩、三秒就變換畫面,像連發砲一樣,讓思考區域毫無參與機會。   教育心理學家海莉(Jane Healy)在引起廣泛討論的《心靈危機》(Endangered Minds)一書中指出,兒童如果缺乏思考的習慣,電視節目就算提供豐富的資訊,也無法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長時間下來,這樣的刺激不僅無助於思考發展,甚至讓人沮喪。   由於分辨真偽是思考區域的工作,腦部掌控行動與情感的區域接收到電視畫面的刺激時,無法分辨真實或虛幻,立刻做出「反擊或逃走」的反應。接著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輸送到四肢肌肉的血液隨之增加。強生在《電視與兒童心靈》報告中指出,由於這一切反應都只發生在體內,四肢並沒有做出配合動作,所以電視節目的確讓觀眾長期處於沮喪或焦慮中。 色彩刺激使左右腦失衡   此外,電視以色彩畫面為主的傳播方式,使左腦與右腦不能均衡發展。   《心靈危機》一書指出,看電視會減少對於左腦的刺激,連帶影響左右兩腦的連結,因而影響孩子未來智力與創意的發展潛力。   人的右腦是直覺區,對於視覺影像、色彩、新奇的經驗特別有反應。   左腦則是處理邏輯推理,負責分析語言的聲音、意義與抽象思考。   電視的色彩刺激,幾乎全由右腦處理,相對減少對左腦的刺激,削弱了左腦的功能。這不僅影響對語言、閱讀、分析能力的培養,也減少聯繫左右兩腦之間的神經發展。   左右兩腦之間的神經聯繫,是腦部最後成熟的區域。各司其職的兩部分,必須透過神經聯繫,學習彼此協調。許多神經心理學家認為,如果聯繫兩邊的神經沒有接受足夠的刺激、不能適當發展,可能會造成注意力與學習困難。 看電視的眼睛懶得看書   電視傷害了兒童閱讀能力,是影響未來學習的另一個因素。   電視對於兒童閱讀的影響,不僅是搶占了兒童看書的時間,而且破壞了視覺系統的學習。看電視的時候,眼球很少運動,眼睛只要盯著電視螢光幕,既不用擴大瞳孔,也很少、甚至不用來回移動,而且缺乏一般的瀏覽活動。這使得培養閱讀習慣所需要的搜尋、瀏覽、對焦的能力受損。   看書的時候,眼睛必須不斷在書頁上下左右移動,需要眼睛肌肉有活動的能力與力氣。看電視讓眼睛肌肉缺乏運動,對於閱讀所需的能力與精力有負面影響。   電視不僅讓眼睛缺乏運動,也讓我們的心變得懶惰、被動。   真正的學習與解決問題,需要主動與堅持。但是,阿拉巴馬大學教授布萊恩指出,電視降低了主動聚精會神的能力。他觀察孩子看過很多快節奏的電視節目後,再要求他們閱讀或解決複雜的謎題,他們完成的堅持力與意願,都會降低。   因為電視節目用了各種花樣吸引兒童的注意力,使得兒童習慣於因外在的刺激而學習,而非自發的主動學習。一旦碰上難一點的問題,心思就飄向他處,等待轉台。   布萊恩並且強調,電視降低主動聚精會神的能力的問題,在三到五歲的幼兒身上特別重要,因為這段時間似乎特別容易受到影響。   難怪耶魯大學的電視與兒童專家辛格(Jerome Singer)深信,「在學習與閱讀習慣完全培養好之前,最好完全不要看電視。」 孩子畫不出自己的白雪公主   電視傷害了孩童的閱讀能力,改變了孩童的閱讀習慣,也就使得孩童失去想像力。   芝加哥大學生物心理學家勒維(Jerre Levy)指出,兒童看書時,必須自己創造出所有的情節。兒童一面看,一面要想像出人物的形象、揣摩他們的情緒、模擬他們說話的語調,還要創造出人物周遭的環境,想像環境的感覺。這種自我創造很重要,但是電視並沒有為這創造過程留下發揮的空間。   「看電視造成的問題,就是使得孩童習慣於完全不用自己的想像思考能力。」強生指出。   腦部掌管情感的區域,負責對於所學、所記憶的事物賦與價值、意義,與記憶關係密切。由於電視畫面投射到情感區,不僅使得思考區域沒有練習創造畫面的機會,而且畫面會直接進入記憶。進入記憶的畫面,不會被忘記,而成為未來創造的限制。如果看過白雪公主的電影,未來再看白雪公主的書,腦中就浮現記憶畫面,很難創造自己的圖像。   「腦子是被設計來接受認知挑戰的。腦子就像肌肉,如果不運動,腦子就會萎縮。」勒維指出。   想像力的萎縮,是一大損失。如果對同一個故事,你有先看書再看電影的經驗,就會了解這種損失。通常,看完電影後,都會大失所望,這正是因為我們自己在閱讀中的想像,比螢幕能夠呈現的,豐富太多了。   強生並且指出,「創造畫面的想像,不僅是娛樂,也是我們夢想與直覺、激勵等高層思考的基礎。」我們用圖像來夢想、思考、幻想未來的可能性。失去了創造畫面的能力,連夢想的能力都受到影響。   總而言之,「電視影響了人之所以為人的三項特徵」,強生在《電視與兒童心靈》中指出。在人生最初的三年,孩童應該學走路、學說話、學思考。但是電視卻讓幼兒坐著,沒時間進行有意義的談話,而且嚴重傷害思考能力。 思考力結凍   英國兒童文學家達爾(Roald Dahl)在一九六四年寫了《查理與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被翻譯為西班牙文、挪威文等,流傳世界。他在書中寫道:   電視腐蝕了腦中的感官!   它扼殺了想像力!   它阻塞、攪亂了心靈!   它把孩子變成如此遲鈍與盲目。   孩子再也不能了解幻想與夢境!   他們的腦子變得像乳酪一樣鬆軟!   他們的思考力生銹、結凍!   看來貼近兒童、善用創意的兒童文學家,最了解電視對兒童的傷害。   關掉電視,說個故事吧,給孩子的夢想一雙堅強的翅膀。牽起孩子的手,到真實的三度空間世界中探索去,讓孩子有踏踏實實的學習經驗。   才起步的孩子,有太多的發展里程碑要完成,別讓他呆坐在電視前。 (轉載自《天下雜誌》特刊第27期)

火鍋湯汁 普林超高有痛風體質 高血壓 心血管疾病 少喝 (轉貼)

2004年12月01日
公開
39

火鍋湯汁 普林超高有痛風體質 高血壓 心血管疾病 少喝 【大成報 記者 曾鈺庭�報導】 食物在鍋裡不斷的煮食後,普林會從食物中釋出於湯汁裡,因此,有痛風體質、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人,火鍋可以吃,但要盡量少喝湯,而糖尿病患者雖較沒有這層顧慮,營養師也建議少喝為妙 林佳姿指出,吃火鍋時,餃類因為鹽分較高,所以建議大家少吃或只能意思般地吃一點,同時,不管是肉類或是這些餃類,「普林」會隨著加熱煮食的過程中釋放出來,由於普林被認為會影響尿酸代謝,因此,對有痛風體質的人將是一大折磨,她指出,菇類雖然被認為具有很好抗癌成分,它也是高普林食物,有痛風的人不能多吃。 火鍋湯頭裡,除了有普林的顧慮外,鈉含量過高及高脂肪量也是健康上的一大顧忌,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與高血壓的人,喝湯時要小心,糖尿病患者則當心高脂肪造成的負擔,她認為,不妨以喝無糖或低糖飲料來代替。 至於,有血脂困擾的人,一般認為海鮮是高膽固醇食物,林佳姿建議,痛風的人吃魚時就不能吃魚皮,而吃蝦時,很多人愛吸吮蝦頭,其實這個部位才是膽固醇最多的地方,另外,含有卵的魚或蟹也要少吃,就能減少膽固攝取。

該怎麼給孩子吃維他命? (轉貼)

2004年11月26日
公開
46

該怎麼給孩子吃維他命? 許多父母希望寶寶發育更好,頭好壯壯,而餵食多種維他命,但根據美國最新醫學研究指出,嬰幼兒過早服用多種維他命,將來容易引發氣喘與對食物過敏。因此醫師建議,營養素應在寶寶一歲以後、發育較健全再添加,才不會引發過敏。 為人父母者常為了孩子胃口不好、偏食等問題煩惱,給孩子吃鈣片、VitC、綜合維他命……等,真的有必要嗎?到底要怎麼吃才正確?吃多了有沒有關係?最近有報導指出,最新的醫學研究顯示,嬰幼兒服用過多維他命,容易引發過敏性氣喘反應,此報導刊出後造成許多父母親的恐慌,到底需不需要給小朋友添加營養劑? 太早吃維他命會過敏? 此篇報導是引述美國小兒科期刊PEDIATRICS Vol.114 No.1 July 2004,p27 “Early Infant Multivitamin Supplementation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for Food Allergy and Asthma”,這份研究以八千名以上的幼兒及母親為對象進行調查,以了解她們是否曾在孩子幼兒時,給予服用多種維他命,及孩子是否曾出現氣喘或對食物過敏的問題,研究分為服用維他命和沒有服用維他命作對照。 報告結果顯示,三歲時服用多種維他命的嬰幼兒,有10%診斷罹患氣喘、4.9%出現食物過敏;而在六個月大以前,就服用多種維他命的嬰兒,對食物過敏的比率,比起沒有服用的嬰兒高出7%,引發氣喘的比率比一般孩童多出1%,結果發現嬰幼兒過早服用過量的多種維他命,會提高未來引發氣喘與食物過敏的危險性,特別是高劑量的維他命D,將會增加對食物過敏的危險。此外,也發現以母乳哺餵的嬰幼兒,不會增加對食物過敏的風險。 不過國內醫師指出,嬰孩本來就比較容易出現食物過敏現象,因此建議,四個月大再添加副食品,而蛋類、海鮮、香菇和竹筍,應在二歲以後再吃。 維他命的功效 維他命又稱為維生素,可分為「水溶性維生素」與「脂溶性維生素」兩種。「水溶性維生素」,主要有維生素B群及C。維生素C有促進膠原形成的作用,所以與體內的結締組織、骨骼及牙體質的生長有莫大的作用,嬰兒若維生素C缺乏易罹患壞血病,骨骼影響尤多,會因肋骨與肋軟骨連結處腫大如串珠般,稱之壞血病串珠。若兒童缺乏維生素C易造成生長遲緩、抵抗力差、牙齦出血、傷口癒合遲緩等症狀。 「脂溶性維生素」包括維生素A、D、E、K。維生素D缺乏,會影響鈣與磷的吸收不足,使骨骼、牙齒無法充分鈣化,造成骨骼硬度不夠,無法承受身體重量而畸形,兒童期正值骨骼發育期,若維生素D缺乏其症狀有腿成O或X型,肋骨與肋軟骨連結處肥大形成球狀似串珠,稱為佝僂病型串珠(rachitic rosary)。但脂溶性維生素中的A及D,卻容易因過量而破壞肝細胞,引發肝毒性及其它全身性的不適症,尤其對兒童來說,維生素D之每日所需量,與中毒劑量極為接近,一不小心便可能引發嚴重的中毒現象,服用時應特別小心。 維他命該怎麼吃? 維他命該怎麼吃才適合?檢查一下每天給小朋友吃的補充劑中所含的劑量。以「維生素D」為例,含量較多的維生素D之食物,包括:魚肝油、奶粉中添加及鈣片中所含的,雖然僅攝取鈣未同時攝取維生素D,鈣質無法被留在體內,然而一般成人所需的維生素D約為200∼400IU(5~10微克),而兒童的建議劑量也是一樣(一歲大之前為400IU,一歲以後為200IU),但中毒劑量卻僅有一800∼2000IU。 如果你每天給小朋友喝1∼2杯強化維生素D3的奶粉泡成的牛奶(150∼300IU),吃一~二顆糖果般的綜合維他命(600∼800IU),及300∼500毫克含維生素D的鈣片(150∼350IU),再加上三∼五粒的魚肝油球(400∼600IU),那麼您家的小朋友可能已在過量維生素D,而引發中毒的威脅下了。 因此請家長必須仔細計算用量,小朋友常吃的魚肝油雖含VitaminA、D,但要注意是否還有補充綜合維他命、鈣片等其他的營養補充品,而造成有超量使用的問題出現。在計算食用量上若覺得困擾,另外提供一個簡易的計算方法:幼稚園以下的服用劑量為成人四分之一,六至十二歲的劑量為成人二分之一,十二至十七歲則建議是四分之三的成人使用量。 人體一天能夠吸收的水溶性維生素,畢竟有其上限,過量的維生素B群及C,最後還是會隨尿液排出體外,容易增加腎臟負擔;而脂溶性維生素A、D、E、K及礦物質容易累積在體內,過量會產生副作用,對身體有不良的影響,此外也不符合經濟效益,除非有特別需要。 購買市售維他命的訣竅 由食物中自然獲得必需營養素是最安全、有效的,盲目的攝取高劑量維他命或其他營養品,很容易造成某些成分攝取過量而導致中毒,對身體無益反害!其實針對每個人不同的飲食生活習慣,有不同的選擇方式,總之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低鹽、低油、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與良好的習慣,仍是營養的最佳不變之道。 取自:http://hercafe.yam.com/hertalk/herbaby/list.php?KindID=diet

破除幼兒英語學習迷思-給家長的貼心建議(轉貼)

2004年11月23日
公開
32

破除幼兒英語學習迷思-給家長的貼心建議 【林玉珮】 在強大的社會壓力下, 家中有幼兒的父母容易染上「英語焦慮症」, 台北市教育局特邀專家,透過學理及觀察, 為大眾破除幼兒學英語的迷思。 一、要關心而不焦慮 幼兒不必提早學習,過早學習反而阻礙孩子未來學習英語的方法、興趣與意願! 英語學習必須兼顧聽力、口語、閱讀、書寫的整體能力培養,同時需要配合幼兒語言認知、邏輯推理、整合創新等全面發展。等孩子具備較好的本國語言基礎、抽象思考也開始迅速發展,才是比較理想的英語學習年齡。 在台灣的語言環境中,英語並非第二語言,而是外國語,這與部份國家有雙語或多語的社會是不一樣的。 幼兒由於生活經驗有限、語言認知能力尚未發展成熟,學習另一種語言並沒有像廣告所言「自然而然學會英語」的神奇效果。 台灣孩子生活環境中的其他成員大都不是以英語為溝通工具,環境中無法提供足夠豐富的英語互動經驗,孩子學英語通常仰賴強記、背誦等低層次的學習策略,而無法運用邏輯推理等高層次認知能力。 一旦某些常見英文語句能琅琅上口,往往造成「英語學得不錯」的假象,到了國、高中以後反而會出現英語能力無法朝向進階發展的困境。 二、要了解而不要迷思 本國語是學習外語的基礎 有人認為孩子生長在台灣、不用擔心本國語學不好,而應該將時間用來學習英語。然而語言除了便於互動溝通外,本身也具有邏輯性,更是幫助孩子學習、思考的重要工具。研究顯示,本國語能力較強的孩子,在外語學習上的表現通常也較優異,而本國語學不好卻能學好外國語的例子甚為罕見。 這種相關性其實並不難了解,因為語言的學習並不只是「熟能生巧」的反覆記誦,更重要的是必須能從聽到、讀到的語言中逐漸歸納、類推出語言的原則,進而能運用語言與人溝通,表達思想。這種語言理解、推理與運用能力,通常會在孩子學習本國語的交談、溝通及閱讀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出來;而這些能力也是學習外語的重要基礎。 由於英語在台灣是外國語,故幼兒須靠本國語來理解語言的規則,而專業的幼教老師通常會透過遊戲、唱歌、戲劇、律動、兒歌、故事等生動的活動方式,讓幼兒能輕鬆、有興趣地學習,本國語的初步聽、說、讀等能力得以順利發展。坊間有些以英語為訴求的幼稚園、托兒所、補習班等,規定只能說英語,No Chinese,孩子無法用熟悉的本國語盡情溝通,既無法打好本國語文能力的基礎,又無法應用本國語去學好英語,因此造成本國語與英語能力雙雙低落。 三、要拒絕偏食的學習 英語不宜成為幼兒學習的全部 幼兒時期正值身體動作、語言、認知、社會、情緒的基礎發展階段,語言學習是幼兒完整學習的一部份,英語又僅僅是語文經驗中的一環,不應取代全部的幼兒教育。唯有專業的幼兒老師,知道如何在幼兒的生活、遊戲中,透過課程活動與師生互動,顧及幼兒統整學習的特性、呵護幼兒終生受用的學習能力與興趣。 幼兒階段是養成各種知能均衡發展的重要階段,只要耐心地等待並提供孩子充分學習的機會,孩子將如在適當孕育環境的種子一般,漸漸茁壯。就因如此,幼兒教育必須提供許多遊戲、想像、閱讀、操作的時間與機會,讓孩子快樂地成長、自信地學習。若因急於看到學習英語的成效,則往往必須犧牲其他層面的學習,結果實在得不償失。 四、要讓孩子健康的學習 陪伴孩子玩出語言學習的樂趣 如果家長仍然想讓幼兒接觸英語,學者建議以遊戲、歌謠、故事等活動,掌握幼兒對語音敏感的優勢,同時培養閱讀習慣、增進本國語言能力,為日後英語學習奠下基礎。切記要求孩子強記、背誦,以免造成囫圇吞棗、錯誤學習的反效果。 家長能夠與孩子從共讀、共玩、共學中,共同享受學習語言的樂趣,將是對孩子最大的幫助。(取材自「台北市幼兒英語學習政策說帖」)

母語是一切學習的基礎(轉貼)

2004年11月22日
公開
29

母語是一切學習的基礎 【蘇以文】 母語是思想的憑藉, 如果孩子沒有學好母語前就學英文, 將使其他學科的學習窒礙難行……。 當前台灣掀起一股學英文的熱潮,上自政府提前國教英語教學,計劃引進外籍英語教師,並期望早日將英語列為準官方語言;下至美語補習班林立,甚至幼稚園、安親班也爭相以提供美語教學為號召。 英文之路上,大家前仆後繼,浩浩蕩蕩,宛如全民運動。然而,是否有人停下來想一想,這條路,究竟帶領台灣走向何處?提倡英語或許立意於「國際化」之美意,但是,我們所做的,真的能讓孩子培養出世界觀、國際觀嗎? 許多學生熟背英文單字,往往不知如何應用:英文造句即便文法正確,邏輯上卻又叫人啼笑皆非;看外國影集時,就是聽得懂每一句台詞,也常不知笑點為何。這些現象全起因於我們將英文視為「工具」來學習,而忽略了其內在蘊含了極豐富、複雜的民族性、歷史、地理、傳統、文化等獨特因素。 要培養孩子的國際觀,與其讓孩子從小學英文,不如講述一些國外地理、歷史和文化讓孩子知曉,讓孩子知道海外世界的風貌。英文畢竟不是我們的溝通語言,在日常生活中也少有機會應用,英語教育,成了游離於語用環境之外,無法活用的記憶性知識。 根據語言學家霍爾夫(Benjamin Whorf)的理論,語言的使用在在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模式。 思想的憑藉 一個人的思想不自覺地受制於無法變更的模式——即其語言中內隱之錯綜複雜的系統,此系統與其他語言系統有同有異;而思想本身便是語言之一部份。在生活中,無論是演繹或是歸納的過程,都需要語言來進行,語言就是邏輯思考的工具,語言影響我們的思考。進一步說,語言本身即思想。學習適切地使用母語,方能加強邏輯推理與思維組織的能力。「母語」是一個人從生存環境中所創生出來的「思想」憑藉。極少數的人同時有兩種以上的「母語」,可以兼有附屬於兩種不同文化中的兩種「思想」。 兼容並蓄 人在某些終極價值的選擇上,總會傾向某一種文化。若無,則不能有獨特的創造性思考能力。文字與思想實為一體之兩面,中文基礎不夠扎實,將影響到其他領域的文字理解及學習成效。如果我們的學童沒有學好母語之前便去學英語,我們文化的發展創造將停頓,不可能再開發有自主性的文化。而英語之學習又無法兼及西方文化的層面,在原創力上萬萬不可能與以英語為母語的西方人並駕齊驅。 身為一個英語教育者,當然樂見英語教育之推廣與提升。但母語實在是一切學習之磐石,如果我們捨本逐末,導致我們的學生連母語都學不好,缺乏分析推理及批判思考的能力,那麼學生不但學不好英文,就連其他學科之學習成效都教人憂慮,「國際化」並非捨己從人,而是兼容並蓄。 我們固然希望能精通雙語,但切不可因噎廢食、捨本逐末,強化了外語,卻犧牲了我們所賴以思想的母語。 取自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