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欣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把心帶回家(轉貼)

2005年06月01日
公開
48

程天縱──出身惠普(HP), 在他離開時, 惠普(HP)員工送給─程天縱(德儀Texas Instrument亞洲區總裁)之口訣: 以健康為中心,瀟灑一點,糊塗一點,功勞是老闆的,錢財是子女的,官爵是一時的, 只有身體是自己的。 各位有想過生活要怎樣過嗎? 把心帶回家 「不要把一生心血精華賣給公司,留給家人的卻是破銅爛鐵」。 維豐在新竹科學園區上班,每天不管工作到幾點,他一定開車回台北的家,每個人聽了 都好羨慕他們夫妻如此恩愛。 季擇聽了這種事,頗不以為然,說他每天雖然應酬到很晚,一定回家睡覺,他也是新好 先生,怎麼沒人讚美他? 鼓勵做老公做爸爸的男人回家,是一樁推行很久的運動,有些男人就把「回家」當作指 標,但他卻忘了,他的心有沒有一起跟著回家。 曾經在美國住過一陣子,他們的社區裡,每到下班時間,就看到一家家的先生開車回 來。回來後可沒閒著,衣服一換,不是除草修自行車,就是遛狗整理庭院。 夜幕低垂,全家一起看電視,很早就上床睡覺,很少人會去喝酒應酬。 週末假日,不是在院子裡除草、烤肉,或在車庫辦個小型舊物拍賣,就是全家出門旅 行。他們回家,是把心和身和愛,都一起放在家裡。 反觀我們這兒,賣命加班、努力應酬、拚命喝酒、用勁唱歌,把實驗室當家、把PUB當 家、把朋友家當家,你的家只是摸黑回去了,管他是沙發是地板是浴室,倒頭就睡。 醒來迷迷糊糊的,梳洗一番又去上班了,沒跟太太說上一句話,沒跟孩子打過一個照 面,搞不好跑錯人家,你都不知道。 做爸的如此,兒女上行下效也如此,做媽的心想,你們都不回來,我也出去吧! 「家」就變成了一個空殼子。 不論你家誰是一家之主,不妨率先示範 ※每週最多一晚去應酬。不管是談生意,跟朋友聊天,或是跟主管籠絡感情,一週最多 一次,其餘時間應該留給伴侶談話,和孩子聊天,跟家人建立感情。 ※即使晚歸,也要清醒。醉酒開車要重罰,真是一個福音,至少大家都不敢在夜裡喝 酒。最好是連計程車也拒載酒醉之人,說不定能挽救不少形同陌路的婚姻。因為沒喝 酒,回到家,至少還能清醒的跟家人說說話。 ※回家以後,不以自己會賺錢自誇,照樣樂在家事中。家事是全家人的事,在外奔波雖 然很辛苦,但是在家忙碌,也不輕省。互相體貼,付出愛心,隨手做家事。 ※不要把一生心血精華賣給公司,留給家人的卻是破銅爛鐵。為公司賣命,贏得高薪與 高職,確實很有成就感。但隨著你的退休被淘汰,遣些都成過眼雲煙。然而,你給家人 的愛,卻是一輩子不會變質,他們會回報你以更多的愛。 Be home with your heart. _____ 看完這一封信,不知道你是否也和我一樣有相同的感觸,我們每個人似乎都將工作的順 位給顛倒了,總是工作第一、應酬第二,忽略了家庭的重要性。 甚至未婚的年輕男女,也許因為過於賣命的工作,而失去了許多結交男女朋友的時間與 機會,而已婚的男女,亦常常忽略了家人的重要性,不要以為結了婚就是保證,殊不知 現在離婚率這們高,每五對夫妻,就有一對離婚。 也許我們都應該停下來想一想,我們工作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改善目前的生活,讓家人過好日子呢?是為了要讓喜歡的人得到幸福而事先做好 準備呢?還是毫無意義的工作,只因為自己已長大了。亦或是在權力與地位上的追求, 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不要管任何人怎們想,真實的面對你自己,正視你所要的是什麼,也許將腳步放慢點, 你會發現我們要的不僅是為了賺很多錢,而是為了自己的理想在努力奮鬥,為了實現對 你所愛的人的承諾,沒有什麼是不能捨得,因為有捨才有得。與你共勉之!

滿一歲九個月了

2005年05月31日
公開
36

這個月真是偷懶 日記好無趣唷! 因為媽咪都泡在討論區裡 流連忘返^^a 好啦!下個月會好好改進啦! 這個月的欣 日常生活的對話 聽懂的比例應該是99.9%吧! 大多數的指令都可以安全無誤的完成 講話的部分也進步很多 媽咪在這個月也特別認真教小寶發音及說話 小寶要求媽媽做任何事情的時候 媽咪都會告訴她,不能用哭的 要用說的 通常媽咪這樣教~ 場景:飯前要洗手 媽咪:小寶說洗手,洗~ 小寶:洗~ 媽咪:手~ 小寶:手~ 場景:小寶哭著要喝ㄋㄟㄋㄟ 媽咪:小寶說喝ㄋㄟㄋㄟ,喝∼ 小寶:喝∼ㄋㄟㄋㄟ 場景:小寶哭著想要拿某樣東西 媽咪:小寶要拿東西不要用哭的 小寶說媽媽拿 小寶:媽媽 媽咪:拿~ 小寶:拿~ <範例四> 場景:指著冰箱大叫,想吃維他命(媽咪都說是糖糖) 媽咪:要糖糖不能用哭的唷! 說媽媽~糖糖~ 小寶:媽媽~ 媽咪:糖糖~ 小寶:糖糖~ <範例五> 媽咪:小寶說愛 小寶:愛~ 媽咪:媽媽~ 小寶:媽媽~ 媽咪:說媽媽親親 小寶:親親 媽咪~抱著小寶猛親^^ 一開始小寶還是會用哭的表達自己的需要 慢慢慢的到月底的時候媽咪看到成果囉! 現在吃到好吃的食物會跟媽媽說:還要! 要拿什麼東西也會一邊指一邊說"要!" 最厲害的卻是"不要!" 又清楚又響亮 所以爸媽和小寶的溝通就是不斷的做是非題 媽咪:小寶~講故事好不好? 小寶:好~ 把拔:小寶來刷牙好不好? 小寶:不要!!! 常常把"不要"掛在嘴邊 問什麼都"不要" 真是叫人傷腦筋 不過書上有寫到這是一歲孩子會經過的過程 所以我想就隨她吧! 對於語言上的發展雖然還不是進步很多 大多是單音或是疊字 但是至少在進步當中 孩子的成長有自己的時間表 我們所能做的 就是給予最大的鼓勵與支持吧! 原本進行中的如廁 媽咪決定暫停 因為一開始並不是媽咪的本意 而是小寶自己要求的 這個星期媽咪問她 要不要去做馬桶 她都說不要 媽咪也覺得ok 生理發展成熟了 自然水到渠成 無須用嚴厲或是人為的方法來要求 這是媽咪的想法 已經離嬰兒期好遠的欣~ 越來越有主見 可以自己決定 好或是不要 媽咪有點想念那個抱在懷裡哇哇哭的小嬰兒欣 我知道我要好好記住她每個階段的可愛模樣 這是媽咪最寶貝的記憶~

小常識 -- 發霉對身體健康造成的危險

2005年05月29日
公開
34

小常識 -- 發霉對身體健康造成的危險 美國紐約的卡倫貝爾老太太從來沒想到,她所居住的公寓竟然差點奪走她的性命。 15年來,她一直住在同一間公寓裡,但身體和精神狀況變得愈來愈差,而且找不出病因。 1998年春天,她的體重掉了近14公斤,而且歷經3次休克,只能虛弱的躺在床上,且必須請護士在家看顧。 當護士聞到臥室衣廚裡一股強烈的發霉味道時,終於真相大白。 原來是家裡高濃度的黴菌,讓老太太產生中毒反應。 從事飯店管理工作的尼克,曾經發現飯店內有嚴重漏水的情形,雖然日前已離職,但因長期吸入飯店中潮濕發霉的空氣, 他的肺部纖維化,肺功能幾乎損失一半,且必須終身服用至少十多種藥物來維持生命。 近來,這些刊登在美國知名媒體《商業週刊》、《新聞週刊》的真實案例,讓許多人對平日輕忽的黴菌徹底改觀。 大雨過後,泡水的家具、車子或許可以維修處理,但是卻少有人會注意到發霉的問題。 事實上,發霉對身體健康造成的危害,遠大於你的想像。 因為造成發霉現象的黴菌,不但會釋放出過敏物質,引發過敏、氣喘,有些毒性強的黴菌,更會引起嚴重的肺部病變,甚至死亡。 因此美國環保署在今年3月已經提出警告,黴菌可能造成潛在性的健康危害。 我家也有恐怖份子1999年雪瑞醫師(DavidSherris)在梅約醫學中心發表研究,93%的慢性鼻竇炎感染患者是因為對黴菌過敏。 台灣的研究也發現,黴菌是造成中老年人過敏發作的主因,約佔37%。 其實,大部份的黴菌並不會對人體產生傷害,但是一些特有種類如 麴菌(aspergillus)等,則會讓某些人產生類似感冒的過敏反應,比如頭痛、流鼻水、眼睛不舒服,或是氣喘發作等。 有些黴菌本身有相當毒性,當累積到一定濃度時,便會對人體產生威脅。 比方卡倫貝爾老太太的例子,不只是單純的過敏,而是一種對於毒物的反應。 一般暴露在相關環境中的工作者,例如農業、畜牧業、家具裝潢工人、植物製品行業者較易抱怨有類似情形產生。 而且具傳染過敏能力的黴菌孢子(種子)體積微小,由空氣傳播,不僅容易飛散,且會隨著鼻腔、呼吸道到肺部停留, 一些慢性疾病,如肺部疾病患者,特別容易因此造成感染,病情加重。 黴菌的出現也會受氣候影響。多數黴菌孢子喜歡在乾燥多雲的氣候裡傳播,因此,美國黴菌的高峰時間是在7∼10月, 冬天的寒冷會讓黴菌暫時消失一陣。但較溫暖的地區,則四季都可見黴菌蹤跡,台灣的氣候濕熱,從3∼12月,都是大量繁殖黴菌的季節。 你可以做什麼值得慶幸的是,並不是每個人對黴菌都會有過敏反應,專家建議,如果你有查不出原因的頭痛、記憶喪失、注意力難以集中、不停咳嗽、流鼻水、呼吸困難、鼻子癢或慢性疲倦等情形,可以考慮到醫院做過敏試驗,看是否對黴菌過敏。 因為黴菌細小,一般濾網沒有辦法完全濾淨,因此最簡單的方式,還是從防止黴菌生長下手。清潔和保持乾燥,是解決黴菌問題的關鍵。 ● 清潔時注意溫暖潮濕的地方,例如廚房、浴室等。 特別留意冷氣機的出水口、水槽的排水孔、冰箱的底盤、浴缸等是否有黴菌或漏水情形產生。通常黴菌可以靠嗅覺聞出來。 ● 辦公室的窗邊、牆壁、天花板、植物盆栽是黴菌藏匿地方,清潔時要特別留意。 ● 牆壁上可見的黴菌孢子,可用海綿沾取稀釋過的漂白水擦拭,也可在溫水中滴一點白醋或檸檬汁,成為天然除霉劑。 ● 如有衣物、袋子遭黴菌污染,可在1加侖的熱水中,加入1小杯的檸檬汁和1小杯鹽巴,以布擦拭,可以清除霉污,記得在通風的戶外清洗。 ● 清潔時請打開窗戶及戴上手套或口罩,以免引起過敏反應。 ● 潮濕季節時,請使用空調和除濕機。 ● 家裡應保持良好通風。最好在廚房和浴室,裝設通風扇。 ● 維持室內濕度穩定。濕度最好在40度以下,防止黴菌產生。 ● 如果清除後,黴菌仍然持續生長,表示可能有漏水的問題。檢查水管線、天花板及地板,並請專人整修。 ● 對黴菌過敏的人,美國疾病管制局提醒,注意以下場合:如三溫暖、古董店、溫室花園、農場、工地、花店等。 卡倫貝爾太太搬到了新住所後,遠離了黴菌困擾,她以令人驚訝的速度恢復健康。 也許,你也可以從室內環境中,找出讓你生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