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芭樂媽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感統問題�螃蟹車橫著走? 小心成感覺統合失調元兇

2007年06月15日
公開
47

記者蔣文宜�專題報導 許多三代同堂,或是父母雙薪家庭,由於白日無法照顧小孩,因此多半會交由阿嬤等長輩照顧,一來為自己親人、二來又比較放心,不過卻時有所聞,老一輩阿嬤常會將孫仔放在螃蟹車,任其四處横走,也許只為圖個照顧方便,然而,小兒復健科醫師卻指出,在提早利用雙腳力量、缺少爬行的訓練之下,恐為造成日後感覺統合失調的元兇之一。 先來看看,為什麼螃蟹車壞處多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主治醫師楊佩瑜說,雖然醫學上並沒有真正做過醫學實驗對照組研究,但是,不難想像當幾個月的小孩正興高采烈的進入探索期,如果卻受限於只能動手敲敲、用腳滑行的小空間裡,對小孩的發展絕對沒有好處可言。她並指出,有5成以上感覺統合異常的小孩,多半是爬得少的結果。 不過,職能治療師張旭鎧則指出,坐螃蟹車未必百分百的壞處,不過,要看家長動機正確與否,比如許多長輩動機在於讓幼兒提早學走路,可能會使得幼小身軀過早承受身體重量,加上雙腳骨骼尚未發育健全,則容易導致O型腿。 所以,張旭鎧提出若以「七坐八爬」作為成長判斷標準,那麼8個半月到9個月大,才比較適合坐螃蟹車,甚至也有骨科醫師認為,10個月之後再坐螃蟹車更好。張旭鎧提出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就是若寶寶雙腳碰觸地面時,有反抗力出現時,就表示已有足夠力氣,再坐螃蟹車會比較適當。 但是要坐螃蟹車也有前提喔!他說,對於已經在學走路的小孩,1次最好坐不超過半小時,也就是螃蟹車只是輔助學走路的工具,其他時間,則必須讓小孩多爬行,或坐著自己動手玩,訓練其爬高爬低等,至於,若是將小孩成天放置於螃蟹車或嬰兒床內,常常在狹窄空間活動,則會對其感覺統合發展造成扼殺可能。 愈來愈多人知道,爬行對於寶寶感統發展的重要性。張旭鎧說,醫學界也普遍肯定爬行的好處,他舉例而言,爬行是所有學習的基礎,手撐地的觸覺刺激,能夠建立手的肌耐力,有助於將來拿筆寫字的穩定度、不致容易喊手痠。 此外,爬高爬低也是種與環境互動的學習,爬行過程中視覺開始進行空間觀察,能提升未來學習上的專注力;匍匐前進的動作,鍛鍊到腹肌力量足夠,長大也較能坐得住椅子,不會出現有些媽媽常說自己的小孩好動、扭來扭去坐不住的情況。 不過,若是有些幼兒走得早且快,爬行時間不長,醫師則建議,還是可以從玩過山洞的遊戲當中,或是藉由安全的遊戲設備,爬行玩溜滑梯等彌補,因為這些過程皆有助於訓練前庭平衡與感覺統合協調的發展。

入睡困難、夜間驚醒 分居嬰幼兒睡眠問題前兩名

2007年03月22日
公開
60

一項最新研究數據顯示,北台灣有超過六成的寶寶有睡眠問題的困擾,睡眠問題所帶來的不良睡眠品質可能增加照護者壓力及同時造成照護者睡眠不足之外,也將造成寶寶生理及心理上的相關疾病。 進行該項研究的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科助理教授,同時也是亞太地區兒童睡眠專家聯合會以及世界兒童睡眠醫學會成員之一的周怡宏醫師表示,嬰幼兒於睡眠時,尤其是在夜間10點至淩晨2點之間,所釋出的生長激素較清醒時高出三倍或以上。此外,良好睡眠能促進寶寶免疫力生成及腦細胞發育,要維持寶寶高人一等的成長及健康,充足良好的睡眠是不可或缺的首要元素。 研究顯示,嬰幼兒睡眠問題在北台灣相當常見,其中「入睡困難」和「夜間驚醒」分居一、二名 周怡宏醫師之這項最新研究發表於國際知名睡眠期刊「Sleep & Biological Rhythm」最近一期雜誌之中,調查顯示下列重要的臨床結果:(1)將近四成的嬰幼兒經常在半夜醒來;(2)超過七成的嬰幼兒需要三十分鐘或更久才能入睡;(3)三成五的嬰幼兒因為其他疾病而影響夜間睡眠品質;(4)將近六成五的照護者認知嬰幼兒有睡眠方面的問題。 周醫師之研究結果係針對506位於長庚健兒門診就診的0~6歲嬰幼兒睡眠調查所完成。由問卷調查結果可發現,北台灣最普遍之嬰幼兒睡眠問題為夜間驚醒(醒來次數大於一次)和入睡困難(超過三十分鐘方能入睡、於就寢時發生掙扎現象)。周醫師同時表示:「嬰幼兒睡眠問題不只在台灣,從一些跨文化的研究發現,嬰幼兒睡眠問題似乎是全球普遍的現象,例如在美國、中國、日本、韓國、泰國等等,我們皆觀察到類似的嬰幼兒睡眠問題。」 至於何謂夜間驚醒?何謂入睡困難?周醫師解釋:夜間驚醒為常見的小兒睡眠狀況,其發生原因主要為寶寶沒有從小培養自我舒緩入眠的能力,而每次夜間醒來後都需要父母再次撫慰入眠。入睡困難代表的則是寶寶經常在睡前掙扎抵抗、拒絕入睡,或是需要30分鐘以上才能入眠。長期的「夜間驚醒」及「入睡困難」皆會造成寶寶與照護者本身之不良睡眠品質,更會影響寶寶的正常發育!「夜間驚醒」及「入睡困難」所帶來之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小兒睡眠對成長發育的重要性及未來成人時期重大疾病的影響 良好的睡眠品質幫助維持人體功能正常運作已是眾所皆知的訊息,然而對寶寶來說,良好睡眠品質更可促進生長、提昇免疫力及大腦細胞的積極發育。睡眠能加強釋放肌肉生長與修復的主要賀爾蒙,而嬰幼兒於睡眠時,尤其是在夜間10點至凌晨2點間,所釋出的生長激素較寶寶於非睡眠時期高出三倍或以上!此一生長激素能幫助嬰幼兒燃燒脂肪並轉化成肌肉能量、幫助身體強化韌帶與肌腱發展、加強蛋白質合成…等。在學習方面,認知功能的維持與記憶力的發展也與良好睡眠有直接的關係,而良好記憶力發展有助於寶寶學習能力的提升。睡眠同時也是一種發洩情緒與壓力的管道,有些寶寶晚上沒有睡好,一早起來就會有起床氣,容易發生注意力不集中或情緒焦躁不安的情形。 在疾病方面,睡眠減少會造成體內細胞異常分裂,引起低度發炎的C-反應蛋白增加,而C-反應蛋白質會破壞動脈內壁,進而導致心血管及心臟等相關疾病。此外,研究證實(Stapleton, 2001),睡眠減少與細胞免疫力的降低也有直接的關係。 良好睡眠習慣的養成有助於寶寶獲得優良的睡眠品質及增加親子之間的親密互動 面對這麼多的嬰幼兒睡眠問題,家長應該要怎麼照護及解決呢?周醫師表示,良好睡眠習慣的建立能有效提升寶寶的睡眠品質;至於良好睡眠習慣的養成可分為下列兩個部份:第一、培養規律的睡眠時間及步驟;第二、學習自我舒緩入眠。 協助寶寶培養規律睡眠時間及步驟有下列原則可循:(1)固定寶寶的睡眠時間。例如:每晚固定九點就讓寶寶上床睡覺,逐步制約、調整寶寶的生理時鐘,進而減少睡前哭鬧或因精力過於充沛而無法入睡的情況發生。(2)替寶寶於睡前執行數種舒適、安靜的活動,將有助於培養寶寶就寢情緒、同時減少入睡所需時間!周醫師表示:「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會在睡前幫寶寶讀個小故事、唱首輕柔的安眠曲,這樣的方式不只能讓寶寶獲得良好的睡眠品質,在建立睡眠習慣的過程中還可增加父母親與小寶貝之間的親密互動!可說是增進親子關係的好方法!」 執行以上步驟之後,在寶寶已產生睡意而尚未完全入睡時,將寶寶單獨置於床上,促使寶寶單獨入眠,以建立其自我安撫、睡眠的能力;這樣的概念就是「自我舒緩入眠」。如此一來,即使寶寶發生夜間驚醒的情況,也毋須父母立即起身安撫,非因尿布濕、疾病…等其他因素,寶寶就應該倚靠「自我舒緩入眠」再次獨自入眠。周怡宏醫師表示:「睡前充分建立跟寶寶的親密感、安全感、舒適感,就能加強寶寶自我舒緩入眠的能力。自我舒緩入眠能力的培養,不只能解決睡眠問題,更能幫助寶寶將來獨自面對問題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孩子獨立自主的性格。」 周醫師最後補充:「嬰幼兒睡眠問題很常見,有可能是長期、慢性的!然而只要從小幫寶寶養成良好睡眠習慣,不只能讓寶寶一夜好睡,更有助於減輕父母照護壓力!我呼籲所有家長一同關心與重視嬰幼兒睡眠問題!」 記者:健康中心

什麼是感覺統合

2006年08月15日
公開
181

什麼是感覺統合? 2006-04-19 Page:1/1 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李欣怡 什麼是感覺統合? 感覺統合是一種神經系統正常運作的過程,對來自環境中的感覺訊息作選擇性的吸收,再加以組織、整理,使個體可以適當運用其肢體、情緒與環境互動。例如:寶寶剛開始學走路,一開始相當不穩又常跌倒,但在不斷練習中,寶寶整合視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及一次比一次走得更好的成就感,最後寶寶終於可以自己放手走路。又如:寶寶一開始學拿湯匙時,尚不知該用多少力量來拿湯匙或舀東西,抓湯匙的動作亦相當笨拙,手眼也相當不協調,但經過多次的練習中,寶寶會不斷的修正他的反應,最後它可以適當的運用湯匙舀起不同種類的食物,在這過程中,寶寶結合了視覺、味覺、觸覺、本體覺以及練習過程中的回饋反應,才使他學會如何操作湯匙。所以,感覺統合的發展是從嬰兒、幼兒到學齡的過程中,藉著環境的刺激,內在及外在的需求,引導個體不斷去整合這些刺激,做出適當反應,再藉著這些經驗不斷去修正下一次的反應。一般大約在8~10歲,兒童的感覺統合能力已大致成熟,但終其一生會因感覺的經驗再作一些細部的調整。 小朋友的大腦,在正常狀態下,是一個組織良好的系統。我們雖然無法透視小朋友的大腦,但是,小朋友外顯的行為表現,就是大腦活動的反射。當小朋友表現出來的行為,與一般兒童不太一樣,或是沒有依循著發展程序發展時,我們便可以猜想,小朋友的大腦,是否有組織整合不佳的問題。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理論,可以提供我們在治療上某種程度的幫助。但由於大腦中感覺整合的過程,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複雜,而且臨床上,小朋友表現出來的情形,也會不太相同,因此,感覺統合理論也同其他治療性的理論一樣,都有被不斷修正研究的必要。   感覺統合的三大主要系統:   (一)觸覺系統 :是最基本、影響力最大的系統。觸覺是提供我們有關周圍環境的訊息最主要的來源,可以讓小朋友避開或抵抗危險,同時,它對小朋友心理社會化的發展,非常的重要。小朋友經由觸覺,在早期,可以和媽媽建立親密的關係,而在以後,可以幫助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基礎。另外,在手部動作方面,觸覺和區辨覺的建立,可以促進小朋友對物體形狀、大小、重量的認識,是往後認知發展重要的基礎。   (二)前庭系統: 它能使小朋友去感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及身體各種形式的移動及運動。而前庭系統在腦幹部的前庭神經核,能夠經由上行或下行神經通路及腦幹本身的功能,影響其他的感覺系統。它與眼外肌也有密切的關連,所以對於小朋友視覺-動作的協調,也有很大的幫助,而前庭系統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對肌肉張力的影響,使小朋友能發展出正常的肌肉張力(尤其是對抗地心引力的肌肉群)、維持姿勢、產生動作及發展出正確的身體空間概念。此外,它會告訴我們個體在環境中的空間關係,使人在身體與情緒上有安全感,也有助於小朋友的心理發展。   (三)本體感覺: 本體感覺主要是經由肌肉、關節或骨骼等受器而來的訊息,而其對感覺統合最大的功用,是維持肌肉正常的收縮,使關節能夠自由活動,因為動作是促進感覺統合發展最主要的途徑。它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興奮狀態,增加本體感覺的輸入,有助於情緒的正常化,另外,本體感覺會影響個體視覺知覺及 身體空間概念的發展,進而影響個體計畫活動的能力。同時,因為本體覺本身有抑制性作用,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有阻力本體覺活動,使活動量太高的小朋友安靜下來。 何謂感覺統合失調? 大部份的兒童平常遊戲活動中,就能發展出感覺統合的能力,但一部份的兒童無法按照正常的步驟來發展,當感覺統合的過程發生失調時,一些動作、學習、情緒、行為也會發生問題。引起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目前並沒有一個定論,可能的原因包括遺傳、化學因素、生產過缺氧、腦傷、早產、腦膜炎等各種經系統的傷害;自小缺乏刺激或過早給一些訓練,以至於?奪早期該有的感覺運動經驗等,都是可能的原因。 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在行為上會有一些徵兆,以下列出幾種情形供做參考,但是否有感覺統合失調,仍需專業的職能治療師做詳細的評估後才能作判斷。 感覺處理障礙的行為表現 感覺處理障礙的行為表現,有以下數種形式:  逃避感覺刺激的孩童 有些感覺處理障礙孩童對感覺輸入過度反應,他們的神經系統很容易感覺到外界的刺激,有時即使是一般強度的感覺刺激他們都感受很強烈,他們覺得外界的感覺訊息好像「炸彈」一般在轟炸他們,以致他們有抵抗或逃避的反應,這種情況稱為「感覺防禦」(sensory defensiveness)。這些孩童會逃避或想辦法降低外來的感覺訊息,例如避免被碰觸,挑剔衣服的質料。 常見的行為反應有: ●對他人的碰觸回以攻擊行為或退縮 ●害怕運動或爬高,或運動後或爬高後覺得不舒服 ●對新的事物小心翼翼或不願意嘗試 ●在吵雜或繁忙的環境中覺得很不舒服,例如球賽或超市 ●很挑食,或對食物的味道過度敏感 尋求感覺刺激的孩童 有些孩童對感覺刺激反應不足,他們的神經系統似乎對感覺輸入不曾知覺到。以致他們對感覺刺激的需求不曾滿足過,他們不斷的尋求感覺刺激,或尋求較強或較長的感覺經驗,例如動個不停,坐時會搖椅子,站著會在原地跳躍或四處觸摸,喜歡自高處跳下來等。 常見的行為反應有: ●因他們不斷的尋求感覺刺激顯得過動 ●常察覺不到被碰觸或疼痛,或常去碰觸他人,或碰觸得太用力,以致被人誤以為是攻擊行為。 ●從事危險活動,例如爬得很高,或自高處跳下來 ● 喜歡大的聲響,例如電視或收音機開得很大聲 運動技巧問題     有些孩童因為無法適當處理感覺訊息,以致對於計畫和執行新的動作以及形成目標或概念或發展新的動作技巧有困難,這些孩童通常動作笨拙,容易發生意外。  他們常見的問題有: ●精細動作技巧差,例如書寫 ●粗動作技巧差,例如踢球、丟、接球。 ●模仿動作困難,例如玩「請你跟我這樣做」 ●有平衡、順序動作、兩側協調上的困難 ●僅喜歡玩他熟悉的遊戲或活動,例如常將玩具排成一排鮮少有變化 ●僅喜歡靜態活動,例如看電視,讀書,玩電玩。 這些孩童容易受挫折,而且常很固執。有些小孩可能喜歡與比他小的孩童玩或避免玩新的遊戲活動。 *即使你的孩子有以上的幾種狀況,請不要過度緊張,並不一定代表他有這方面的問題,請找職能治療師做進一步諮詢或評估。 何謂感覺統合治療 感覺統合治療是依照孩子的發展與特殊需要所設計的活動,而非教孩子作某一特定的活動或學習某種運動技巧。設計活動時須注意到這是有目標的活動過程,強調孩子的主動參與性或依其需要適當的引導,在活動的過程中,仔細觀察孩子對這些活動刺激的適應性反應、神經系統反應,以隨時修正活動。治療需由接受過專業訓練之職能治療師執行,越早治療療效較佳。所以一般坊間有許多未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主張他們是做感覺統合訓練,且不適當的誇大其效果,造成感覺統合這幾個字的濫用,使有些人對這方面的真正療效造成誤解。其實感覺統合理論只是職能治療師在解決孩子問題的一個參考架構,治療一個孩子的問題時,我們還需多方考量其它因素及其它參考架構。所以有些人不適當的誇大,認為只要做感覺統合就可以解決孩子的所有問題,其實是相當錯誤的。  感覺統合建議訓練活動 一、 觸覺活動 用大球或厚棉被在趴姿下滾壓其身體四肢,或坐在搖椅上可使安靜下來。 在鋪地毯或毛毯的斜坡上側翻滾。 手伸入觸覺箱內找尋玩具(觸覺箱內裝各式豆子、米粒、通心粉、玉米粒、種子等)。 玩黏土遊戲,例如將黏土做成各種動物形狀。 玩手指畫(可以顏料、醬糊、砂等當材料)。 全身抹乳液.若孩子有排斥現象,建議他自己擦 二、 前庭覺活動 溜滑梯(坐著溜下或趴著俯衝下來)。 慢速規律性盪鞦韆。 讓小孩坐在大球上,雙手扶住其腰部,幫他做上下彈的動作,或趴在大球上做上下彈。 讓小孩趴在大球上,大人雙手抓住小孩的腿做來回向下俯衝動作。 讓小孩趴在大球上,大人雙手扶住小孩的大腿或腰部,令小孩彎俯撿起地板的球或沙包,再抬起身將球或沙包投到籃子裡。 趴在大球上做活動,如繪圖或拼圖。 雙手抱球高舉過頭,全身似木頭翻滾一段距離. 三、促進兩側統合活動 袋鼠跳或小白兔跳。 船行前進,即長坐在地板上,以手或腳前後移動。 雙腳跳格子 雙手滾大球類(或海灘球) 用粘土以雙手搓湯圓 四、 促進動作計畫能力 大人手腳做出不同姿勢,讓小孩模仿。 大人臉部做不同表情,或口部做出不同表情,令小孩模仿。 大人以積木疊成不同模型,令小孩模仿。 大人做出兩個(可依小朋友能力增加)步驟的動作,令小孩模仿。 五 . 本體覺活動 跳床活或邊在跳床上彈跳,邊投球入籃框 在運動軟墊上袋鼠跳 以雙腳夾布球方式運球比賽 小牛耕田(孩子在地皮上呈狗爬式,大人將小孩的雙腳抬起,令其以雙手走路) 鑽呼拉圈或椅子山洞 以各種方式比力氣

如何和寶寶聊天

2005年03月15日
公開
48

如何和寶寶聊天 當孩子開始學說話,你跟他的溝通就進入了另一個階段。跟孩子聊天,是引導他發展的第一步,如果你是一個懂得跟孩子聊天的父母,那麼,你不但擁有開啟他心房的鑰匙,也是跟他做朋友的開始。   研究顯示,如果孩子聽到的詞彙愈多,他學習語言的速度也就愈快,專家發現,常對孩子說話的父母通常會使用較多的形容詞、提出較多的問題,並說明事情的原委,而不是只對孩子說「不行」、「停」、「吃下去」等這些單調的詞彙。很多父母可能會覺得「他又聽不懂、說那麼多也沒有用」,不過孩子其實從大人的說話中會漸漸了解意思,因此你不需要一直問孩子問題或期待他回答,而是要幫助他發展理解能力,進而奠定未來的表達能力。當然每個階段的孩子都需要父母正確的引導,陪他說話聊天,才能讓他的語言世界多采多姿。 ★陪一歲以下的寶寶聊天   隨著寶寶漸漸長大,他也能發出不同的聲音,有時候咿咿呀呀,有時候會大聲吼叫,他們開始逐漸喜歡說話,父母記得這時候起,就要多和寶寶說話。 1.配合寶寶表情和他說話   例如看見寶寶打哈欠,可以說「你累了嗎?今天玩了好多遊戲一定很累了吧!」。聽見寶寶在發出ㄜㄜ的聲音,也可以學他發出一樣的聲音,順便問他說「你是不是肚子餓了呢?為什麼ㄜㄜ叫啊!媽媽沖奶粉給你喝好不好?」 2.幫寶寶熟悉自己的名字   例如「這是小奇的書」「小奇該起床了」,讓寶寶對名字熟悉,不過不要使用太多的名字,有的父母會取別名、英文名、阿公阿媽慣稱的小名等,這時候用得太複雜,他可能會搞混。 3.搭配肢體語言帶領寶寶說話   可以舉起寶寶的手說,「寶寶的手舉得很高喲」;或者看到寶寶的雙手揮舞,可以說「寶寶很開心對不對」。如果他指著電視,你就說「那是電視,看太多電視不好」。 4.從遊戲中陪他聊天   例如陪寶寶玩球,球在滾動時就說「球是圓的、所以會滾動」。或者突然把臉藏在一塊布後說「媽媽不見囉!寶寶看不見媽媽了!」這時候的寶寶對於會移動的物體或是突然消失的東西都會感到很有興趣,透過遊戲激發他的好奇,也會讓他慢慢學習這些詞彙的意思。 ★陪一到兩歲的寶寶聊天   一歲之後的寶寶開始逐漸會說單字了,漸漸地一個詞也會跑出來,到了18個月之後,詞彙可能突然會爆發出來,甚至會將幾個詞彙組合在一起。這時候的父母和孩子聊天時,要多培養他的理解能力。 1.帶孩子邊做家事邊聊天   這時候的孩子模仿力能強,可以讓他學著拿小掃把來掃地,父母可以順便告訴他「這是掃把、畚箕,把地掃乾淨,寶寶就不會弄髒身體了」。也可以讓他陪著你澆花,一邊陪他說「澆花就好像是給花兒喝水一樣,如果它都沒有喝水,就好像寶寶一樣會覺得很渴、會不舒服」。 2.順著寶寶的問題來陪孩子說話   如果寶寶拿起電話問這是什麼?除了回答他「這是電話」之外,也可以順著說明「電話就是可以講話的工具,如果媽媽出去買東西,寶寶有事要找媽媽,可以打電話給媽媽」。如果寶寶看著圖卡上的魚充滿好奇,媽媽也可以解釋「魚是住在水裡的,它在水中會游來游去,下一次媽媽帶寶寶去河邊玩,一起去看魚住的地方」。 3.多引導寶寶將東西從A處拿到B處。   媽媽可以說「飛機、拿飛機給媽媽」。當寶寶順利完成任務時,媽媽除了拍手讚美之外,可以多說一些關於飛機的常識,例如說「飛機昰在天空飛的,可以飛好高好遠…..」也可以拉著寶寶的手一起玩飛機,讓寶寶對這個物品有深刻的記憶。 ★陪兩到三歲的寶寶聊天   這時候的寶寶喜歡模仿、對什麼事物都充滿高度興趣,因此他們還會常常問問題,最喜歡問的就是「那是什麼」「他們是誰」「要去哪裡」。他們會用幾個字詞來表達心中的感受,因此父母與他們聊天時要特別重視引導他們說出內心感覺。 1.鼓勵孩子說出感受   如果因為不能帶他出去玩,看見他嘟著嘴,就問他「心情不好嗎?怎麼嘟著嘴?」也許寶寶還不太能完整表達出心中感受,父母不妨替他陳述「你不能去公園玩,所以心情不好對不對?」「媽媽知道你今天很不開心,因為今天不能帶你出去玩」,透過這樣的親子聊天,可以讓寶寶知道你是明白他的感受的,也可以趁機說明你今天不能帶他出去玩耍的理由,讓寶寶理解事情的原由。 2.透過遊戲讓寶寶學習顏色、數字、大小和空間等概念   例如陪著寶寶一起玩積木時,可以告訴他「這個積木是黃色的」「你把藍色的積木拿給媽媽」「這個積木比較大、那個積木比較小」。 3.重複讓寶寶說同樣的句子,他才會印象深刻   例如坐上大型玩具車,父母和寶寶一起坐車去玩耍,教孩子說「叭叭,要開車了」父母也回答「我們要去動物園了」,再引導孩子說「車子要開了、叭叭開車了」,多重複一些相同的語句概念,讓孩子記得牢、也讓這樣的遊戲聊天充滿樂趣。  ★陪三到四歲的寶寶聊天   這時候的小孩語句增加、詞彙愈來愈豐富,可以說一個完整的句子,只不過有時因為表達有誤差,或是因為創造力強,句子的產生也常常令父母一頭霧水。例如他會說「今天學校很花」,可能是學校開滿了花,也可能是老師帶著他去看花。這時,千萬不要指責孩子說不清楚,應該慢慢引導他形容說出今天看到的一切,反而會充滿驚喜。 1.多談談學校生活   這時候孩子花在上幼稚園的時間愈來愈多,對於學校中老師教的東西、以及他與其他小朋友的互動每天都不同。所以家長看見孩子可以說「今天看起來好開心,是不是吃了好吃的東西?」如果父母本來就知道今天是冬至,學校有安排搓湯圓的活動,一定要問「搓湯圓好不好玩?你搓了幾個湯圓?好不好吃呢?」讓孩子覺得他今天的點點滴滴都有人可以一起分享。 2.帶孩子一起閱讀   其實唸故事書給孩子聽,不但可以增加孩子的詞彙,還可以啟發孩子的情感認知的世界。不妨每天抽一個固定的時間,讓孩子習慣那是「故事書時間」,每天念一段故事給他聽,其中可以穿插問一些問題,聽聽孩子的反應。 ★陪四至六歲的寶寶聊天   四、五歲的寶寶喜歡吹牛。他會說「我爸爸的車子是全世界最大的」「我爸爸的車子能坐一千萬個人、比你的大」。他們也喜歡大吼大叫,不過也愛講悄悄話,他們還能清楚表達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概念。由於他們能言善道,因此父母應該多提升他們口語表達的清晰和流利程度。至於六歲的寶寶已經充滿創造力,他們很愛想像、勇於創造、樂於表達自己,甚至開始有自己的心事,這時候的父母和他們聊天時,要重視他們的創造性,更要引導他們表達自己的真感情。 1.分享秘密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秘密心情,也認為媽媽會有心中秘密,不妨讓秘密成為一種遊戲。媽媽可以說:「有個秘密讓你猜猜,如果猜對了,你也得分享一個心中的小秘密。」因此可能他會說「我覺得老師好兇」「我覺得同學小玲很漂亮」……,透過秘密的分享,可以讓親子之間的關係更緊密。 2.陪他玩扮家家酒   角色扮演可以讓孩子接觸不同的生活、也會開拓他的想法。他會變成「媽媽」,學習照顧你,你也會從中發現他對媽媽這個角色的認知為何;他會成為「牙醫生」,要你張開嘴看牙齒,你可能才會發現他原來有多害怕看牙,為什麼怕看牙?不同的角色轉換,你可以順便告訴他每個角色、每件事情的意義。 BOX 陪孩子聊天的注意原則 1.不管他聽不聽得懂,父母要學習自言自語。 2.和他說話時,記得多觀察他的表情眼神。 3.做個好聽眾,千萬不要忽視寶寶的說話,逕自地表達意見。 4.不要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儘管他的說法很無厘頭,也要有參與感。 5.順著孩子關心的事陪他聊天,不要他明明在看魚缸,你硬要他數積木,反而讓他覺得很無聊。 6.對孩子要有合理的期待,不要他話說得不清楚就指責,不要拿他和別的孩子一直比較。 7.讚美、讚美再讚美。只有鼓勵讚美不斷,才會讓孩子和你的話題源源不絶。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提供

如何讓寶寶自己入睡

2005年03月07日
公開
46

(轉摘自...超級嬰兒通...) 很多人並不了解嬰兒需要父母的引導,來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小寶寶並不了解該如何讓自己入睡,記住,你所做的每一件事,寶寶都在學習,因此,當你將他抱在胸前或是搖晃他四十分鍾來讓他入睡,其實你正在訓練他這種入睡的方式.一旦你讓他養成了這種習慣,你就有好長一段時間得抱著搖他,他才會入睡, 我們需要幫寶寶變的獨立,我所謂的獨立,並不是指放任他哭泣(那只會使他變的更沒有安全感,更悲觀),而是去滿足他的需要,包括他在哭時抱抱他,安撫他,但當他的需要被滿足,也安靜下來後,要隨即放他下來. 不要讓寶寶依賴道具.所謂的道具是指任何器材或是干預的動作,一旦缺少時,寶寶就會覺得苦惱.如果我們讓他習慣爸爸的胸膛,三十分鍾的摟抱,或是吸吮媽媽的乳頭才能入睡,我們就無法期待寶寶學會自己入睡.而且當我們抱他,搖他,摟他為了讓他入睡,其實是養成他去依賴這些道具,剝奪他學習自我慰藉的機會,也讓他沒法學會自己入睡.我們要讓他自己去發現能讓自己平靜下來的方法. 睡覺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嬰兒會不斷成長且會經由不斷的重複去學習,所以在睡覺前我們永遠得做一樣的事,說同樣的話,那様嬰兒就會知道(喔,這表示我得睡覺了)凡事依老規矩來,相同的事,一樣的順序.帶他進房間時,保持安靜,低調一點. 睡覺時間到了的徵兆:嬰兒疲累時,可能會揉眼晴,拉耳朵,或是抓臉,被抱著的嬰兒會把頭埋入你的胸部,嬰兒累了的話會變的較不協調,對玩具失去興趣. 睡覺三部曲: 第一部: 嬰兒會顯示如上的疲累訊號(揉眼晴,拉耳朵,或是抓臉),或打哈欠,當他打第三個哈欠時,就把他放床上,訓練他自己入睡. 第二部: 進入備戰,此時嬰兒會固定,專注的凝視,看起來呆呆的,我稱之為:目不轉睛,持續三,四分鍾,他的眼睛張開,但精神正在某處神遊. 第三部: 放任他去,現在嬰兒頭有點搖晃,看起來像要睡著,眼晴突然又張開,整個身子會突然顚簸一下.此一情形會重覆三至五次,直到進入夢鄉. 所以睡前將寶寶抱個五分鍾,平靜他的情緒,或低聲說話給他聽,當他開始目不轉睛時,或眼睛開始閉上,表示他要進入第三部曲了,此時不要再抱他,在他進入夢鄉前,將他放回床上,是幫助寶寶發展自己入睡技能的最好方式.還有另一個理由是,當寶寶在你懷中或搖椅上睡著,結果郤在他的嬰兒床上醒來,這就等於是我在你睡著時將你的床推到公園裡去一様.你一醒過來,一定是充滿疑惑與驚慌:我怎麼會在這裡,最後變成嬰兒無法在嬰兒床中感到舒服與安全,那麼他就更不喜歡在嬰兒床中入睡. 當你在第三部時將寶寶放入嬰兒床時,寶寶仍會有些不安和哭鬧,這時你只要輕輕的拍拍他的背,當他停止不安時,馬上停止拍背,如果你拍的比他所需的更久,他會將拍背和睡覺連結在一起,開始需要拍背才能入睡.切記,嬰兒需要花二十分鍾才能真正入睡,當他躺在床上晃動時,不要匆匆想去介入,如果這樣做了,打斷了他的睡意,他會變得煩躁,無法進入第三部曲,那會讓他醒來,不睡,一切又得重頭來過,這就像成人欲入眠時,突然被電話聲吵醒,會覺得被惹惱一樣,很難馬上再入睡. 當你錯失寶寶所發出的疲累訊號時,那時寶寶己瀕臨過度疲累,千萬不要再對他做以下的事:對他蹦蹦跳跳,或是去搖動他,帶他散步或趴在胸口睡,要記得他己經被過度剌激了,他哭是因為他己經受夠了.此外這也是壞習慣發展的當頭,父母會帶他散步或搖動他來讓他入睡,當他超過八公斤後,父母又試著在沒有這些安撫的情況下要他入睡,寶寶從那時開始大哭是可以被理解的,他在表達:平常不是這樣做的,你得搖動我或帶我散步來讓我入睡. 當寶寶過度疲累時,他們會揮動手腳,害怕光線的消失,又常因為揮動手腳而受驚嚇,因為他們不知道這些手腳是自己的,一個半月之前你可以用包巾將寶寶包起來,但七週之後,不要太限制他手的活動,讓他的手可以摸到他的臉.輕輕的拍他的背,低沈的發出:噓..噓.聲,這有助於他安靜下來,把房內燈關小,減低他的視覺剌激,接下來就是不要屈服,當寶寶過度疲累時,你得有極大的耐心,決心,特別是當寶寶己經養成壞習慣時,寶寶喊叫時,父母就不斷的拍背,結果哭的更大聲,被過度剌激的寶寶會不斷的哭,高分貝的哭聲會越來越響亮.然後,暫停一下,又繼續開始,通常,在寶寶平靜前,這樣分貝漸高的情景會上演三次,通常在第二次時父母會聽見,在情急之下,他們又重拾原來的撫慰的方法──抱抱他,讓他吸奶,令人生畏的搖晃.問題在於,一旦你認輸了,寶寶得持續不斷需要你的幫助去入睡,不用多久,寶寶就會變的依賴了──一,二次就足夠,因為他的記憶空間不大.如果一開始的出發就是錯的,你每天只是在加強他的負面行為. 我從來不讓嬰兒一人獨自叫喊,相反的,我會去思索嬰兒的表達,同時我也不建議當你已迎合嬰兒的需要時,還要去抱他或安慰他.一旦他平靜了,就放他下來,這樣你才能幫助他獨立. 關於一覺到天亮 嬰兒的一天是24小時,他不知道白天跟夜晚的差別,所以一覺到天亮對他毫無意義,你得訓練他去做,教他白天和夜晚的差別.我希望你能記錄寶寶的進食和小憩,這樣做的話,你能更了解他的需要.舉列來說,如果他在早晨特別煩燥,且在下一次吃奶前會睡半個小時,就讓他那樣做,但是時間到時你得叫醒他.但是你也要去判斷,在白天不要讓寶寶睡超過三小時,因為那會剝奪他晚上的睡眠.我保證,如果寶寶在白天不被打擾的睡上六個小時,在晚上決不會睡超過三個小時. 不要急著介入,嬰兒斷斷續續睡著,這已經是他們能做的最好的了,父母如果在需要時妥當回應,寶寶就不會害怕去探索.父母如果不斷營救,寶寶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沒有發展探索世界或是讓自己覺得舒服所需要的技能.

自我安慰,寶寶的平靜主張

2005年03月07日
公開
39

自我安慰,寶寶的平靜主張 來源:《父母》 你知道嗎,寶寶吮手指,打哈欠,歎氣,蜷起身體,轉過頭去,甚至踹一踹他們的小腿,都是自我安慰的方式呢。為了能夠認知這個世界,他們必須找到一個使自己身體和情緒安靜下來的方法。   曾經有一個媽媽對我說,她的孩子無論幹什麼都必須隨身帶著一個絨布小圍嘴,只有拿著這個圍嘴,他才能安靜地做事,否則一定哭鬧不休。有一次去拍照,無論怎樣哄,他都必須將圍嘴拿在手裏,而那已經變了色的圍嘴在鏡頭裏看上去實在不美觀,大人們只好像做遊戲一樣將圍嘴藏在身後,引孩子去找,然後搶拍幾個鏡頭。睡覺就更不用說了,沒有"圍圍"的陪伴,孩子是怎樣也不肯睡的。   或許你也碰到過這樣的事情,孩子總要找到一個安慰他們自己的東西,特別是睡覺的時候,更是斷斷少不了。孩子們尋求的安慰不只是那些看得見的奶嘴、毛巾,他們哭,打哈欠,蜷起身體,或者閉上眼,也是安慰自己的一種方式呢。   寶寶也需要自我調整,於是他們找到一個方法安慰自己,使自己安靜。   是的,你的寶寶還很小,需要你的照顧和安慰,但同時,他也需要發現一個自己安慰自己的好方法。爸爸媽媽們熱衷於花費很多的精力在對嬰兒全方位的照顧和早期教育上,他們就忘記了,嬰兒也需要更多的休息時間安安靜靜地自我調整。寶寶們會尋找時間自己單獨呆著,他們轉過臉去什麼也不看或者乾脆閉上眼睛,然後對從外界收到的資訊進行加工處理,減少外界的刺激,充分休息。   令人驚奇的是,大多數寶寶天生就有自我安慰的能力。雖然寶寶看起來是那麼無助,但是他們並不是被動去接受大人的照顧的。寶寶離不開照顧他們的父母,他們與母親日夜相伴,母親幫助他們吃飯和睡覺,但是,為了能夠認知這個世界,他們必須找到一個使自己身體和情緒安靜下來的方法。   所以,從一開始,寶寶們就主動實驗不同的方法。而照顧他們的父母,可以有很多機會去幫助寶寶學會自我安慰。不要認為寶寶尋求安靜的舉動是軟弱的,根據最新的調查,自我安慰對寶寶來說是非常必要的。這種能力對孩子獨立行為的發育非常關鍵,比如他們可以自己在夜裏睡一個整覺。   在第一年裏,你將有好多機會去幫助你的寶寶學會自我安慰。   "吮手指是我最喜歡的自我安慰方式,它對我幫助可大了。"   還在媽媽肚裏的時候,寶寶就已經學會了吮著手指自我安慰了。很多小寶寶在出生不久,就發現了自己手指的妙處,他們邊流著口水邊嘬得津津有味。吮手指是寶寶的本能,沒有人告訴他們怎麼做,他們自己很自然地就親近了小手指頭。可是,你發現了嗎,寶寶在吮手指的時候,是那麼專注,而且那麼安靜,不哭也不鬧,不打擾大人。   若是寶寶不喜歡吮手指,而對安撫奶嘴特別感興趣,一種新的觀點是讓寶寶自由地享受,不要剝奪他們安撫自己的權利,他們吮吸,是因為他們有這個需要。   "我已經暗示你們我在安慰自己呢,你們沒有注意到嗎?" 哭是大多數寶寶自我安慰的一個手法,所有的寶寶都用哭的手段表明他們餓了,累了或者受到太大的刺激了。但是,剛剛當爸爸媽媽的父母們並沒有意識到寶寶也會用一些不顯眼的方式自我安慰。比如說,當外界的刺激越來越大了的時候,你的寶寶可能會用以下的方式表明他要脫離外界的刺激了:打哈欠,歎氣,蜷著身,轉過頭看其他地方,捂著耳朵,裝著嘔吐,臉變紅或者變得蒼白了,或者睡著了。有一些寶寶會拽毛毯的毛或者捏揉著毛毯或衣服的一角使他們自己冷靜下來。可能你想不到,還有一些寶寶會使勁地揣腿,那是他們在說:我累了,我要休息。有意思吧。   小寶寶需要時間來自我安慰,自我調整,當你的寶寶傷心的時候,或許他在告訴你"讓我安靜一會兒",你就別再一個勁兒地安慰他了。但是,在讓寶寶有時間自我安慰的同時,你應該留意寶寶不再哭鬧的時候他在幹什麼呢,當他急噪不安的時候他是怎麼做的,是什麼使他感到平靜了。當然,沒有一個神奇的方法能夠安慰所有的寶寶,也沒有一個方法對一個寶寶從始至終都有效。父母們需要不斷地去嘗試和實踐。   仔細的觀察能夠讓父母找到一個幫助寶寶的好方法。如果你的寶寶在傷心的時候喜歡把臉埋在胳膊裏或者蜷縮著身子,那你可以試著抱緊他。如果他喜歡媽媽輕輕地撫摸,你可以溫柔地輕撫他的後背或者臉頰。當你看護和安慰你的寶寶的同時,你也得到了寶寶對你的信任和依戀,正是這種信任和依戀能夠使他試著自己安慰自己。但是,你要注意,千萬不能把自己置之度外。當你的寶寶急噪不安的時候,你要幫助他嘗試每一個你所能想到的安慰方式,可以每次試一種,一段時間後看看是否有效。   "我已經轉過頭了,你們別再打擾我了,我需要思考一下。"   當你的寶寶還處於嬰兒期的時候,他會越來越喜歡模仿你,和你一起玩耍。不過,當你給寶寶唱歌,或是介紹一個總是喋喋不休的陌生人給他認識的時候,你該多注意寶寶的眼睛。若是他露出厭煩的眼神,或者索性轉過頭去不看使他感到過於刺激的某個人或某個事物,這些舉動都是非常普遍的一種自我安慰的手法。   你和寶寶面對面交流的時候,一開始他會盯著你看,但是,如果他感到過於刺激,他就會轉過頭去或者眼睛看別的地方了。過一會兒,他平靜下來了,可能會偷偷瞥你一眼。等他再次感到太刺激的時候,他又會轉過頭去不看你了。若你總是不停地說話,寶寶就會閉上眼睛,不再理睬你無休止的講話了。所以,當你與你的寶寶在一起的時候,他露出厭煩的眼神或者眼睛躲躲閃閃,這是在告訴你他需要休息了,你可以抱著你的寶寶,讓他趴在你的肩膀上看一會兒窗外的風景。或者乾脆讓他在嬰兒搖椅上獨自呆一會兒。   "要想我晚上睡得香香甜甜,睡前、睡中的安慰也不能少呢。"   寶寶能夠在夜裏睡一整覺,簡直是每一個剛剛做媽媽的人夢寐以求的事情。或許你的寶寶身體很好,出生幾個月後,他已經不需要在半夜裏吃奶了,你所面臨的就變成了寶寶自我安慰的問題了。   寶寶夜裏的睡眠有一個深度期和淺度期的交替過程。當他處於睡眠淺度期的時候,他常常醒來找一些事物使他重新睡著。一旦寶寶找到了一種自我安慰的方式了,比如吮手指,他就能夠自己應付半夜醒來這件事情了。不過他仍然需要外來的安慰,比如父母跑來照看他或者輕輕地搖一搖他的小床。   養成一個規律,可以使你的寶寶對每一個外界的挑戰都有所準備。幫助寶寶建立有規律的生活方式,把他一天的時間分成幾大塊來做不同的事情,那麼,到了一定的時候,寶寶自己就會知道"哦,我們該做這件事了"。做好了心理準備,從一件事轉到另一件事的時候,寶寶就能夠很容易使自己平靜下來。這一點在夜晚更加重要,尤其是當你的寶寶在黑夜裏獨自度過一段時間的時候。   第一步就是你需要找到一些每晚你可以重複使用的安慰方式。你一定要在寶寶能夠睡整覺之前就開始這樣做。嘗試任何一個可以使寶寶平靜下來的方法,比如講故事,或者唱歌給寶寶聽。   第二步是當寶寶昏昏欲睡的時候把他放下,但不要離開。這樣就逐漸使寶寶習慣于自己睡覺了。對一些父母來說,尤其是對那些急切盼望寶寶趕緊閉上眼睛睡覺的父母,顯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是,可以試著去做,在寶寶沒有睡著之前,可以嘗試不去給寶寶餵奶或者搖他的小床將會怎樣,也許寶寶慢慢就會習慣了,自己就睡著了。

手腳動一動,發展會更好!

2005年01月10日
公開
35

孩子的成長與發展,是由大到小、由粗到細一步步向外延伸,因此,在跟寶寶相處時,最好要多跟他互動,唱唱歌、說說話,玩玩肢體遊戲,都能促進孩子的發展。 所以,可不要以為孩子的身體發育符合生長曲線標準,就算發展正常了!天生的「好手好腳」,也需要勤加訓練,才能讓寶寶與外界的互動更加無往不利。 週歲內寶寶的手腳動作發展 0∼3個月重點 在最初兩個月,寶寶的身體只有反射動作,因此,這個階段的重點是促進其非反射性動作的發展。 手部方面 家長要常常去扳開寶寶握緊的手掌,讓他熟悉手掌和手指張開的感覺。 手臂方面 零至三歲的寶寶頭部力量微弱,爸爸媽媽可以把他的手放在他胸前,讓他因為想抬頭,而嘗試用手去撐起身體,此時,寶寶已有伸手碰觸東西的欲望,家長可以將玩具放在寶寶面前半個手肘的距離,然後不斷改變位置,讓寶寶做手臂伸展的動作。 腿部方面 家長可以用手握住寶寶的腳踝,幫助他做腿部伸曲訓練,也可以把不同材質的東西放在他的腳板附近,當寶寶做腿部伸曲動作時,可以獲得不同的觸感。 4∼6個月重點 現在無論寶寶的手或腳部力量都急速增強,是培養他未來基本動作能力的關鍵期,所以這個階段的訓練重點是手臂與腿部的大動作。 手部方面 可以重複訓練寶寶「拿」和「放」的能力,由爸爸媽媽拿東西給寶寶,再教寶寶把東西還給爸爸媽媽,也可以跟寶寶玩「拉橡皮筋」的遊戲。 手臂方面 寶寶正在學習翻身,家長可以助他「一臂之力」,當他想要翻身時,拉著他的一手、一腳,向另一側翻過去,但是要小心,不要扭到寶寶的手腳。 腿部方面 可以佈置有點坡度的場地,然後把他喜歡的玩具放在前面,誘導他爬行,學習在不穩定的狀態下控制肌肉。 做伸展操須注意的重點 1. 訓練時,要讓寶寶穿著棉質、輕便的衣服。 2. 這是為周歲內所有月齡寶寶設計的伸展操,家長必須視自己寶寶的手腳發展狀況來篩選可做的動作。 3. 家長要注意保護寶寶的關節部位,做好輔助動作,動作也不可太激烈。 4. 訓練前後1個小時不可給寶寶吃東西。 5. 準備適當、安全的輔助器材,材質以軟墊、海綿、地毯為主。 6. 時間勿太長,以30∼40分鐘為限。 7. 不要在寶寶想睡覺或剛睡醒的時候進行。 8. 如果寶寶不肯做某一個動作,不要勉強。 9. 注意安全,翻滾動作要在軟墊上進行。 叮嚀 由於寶寶的四肢發展會隨著月齡進展,家長千萬不可在其發展未成熟之前揠苗助長,讓寶寶做超過他能力的動作,否則不但無法讓他的四肢更強壯,反而會造成肌肉或骨骼的傷害!

安撫奶嘴的功與過

2004年12月28日
公開
47

【醫星顧問尹書田紀念醫院主任 小兒科丁綺文醫師】 安撫奶嘴幾乎是每一個小嬰兒必備的用品,大約有百分之八十的小嬰兒至少持續使用過幾個月以上。然而安撫奶嘴對孩子是好處還是壞處多?始終是一個引人爭論的問題。 小嬰兒對安撫奶嘴的情結,應該追溯到子宮內的胎兒期。吸吮反射是哺乳類動物求生的本能,胎兒在羊水裡無所事事,就會吸吮自己的大拇指自娛,所以手指是先天配備的第一個安撫奶嘴,有的胎兒或嬰兒還不一定慣用大拇指,而對其他手指有偏好呢。 這個小把戲的意義,不只是自我滿足口慾,其實更重要的是胎兒在進行「野外求生」的課程,如果沒有充份演練,技不如同胞,以多胞胎的哺乳類動物,如豬隻為例,肯定會遭到淘汰出局,無法存活。所以,嬰兒持續需要滿足吸吮反射才會有安全感。 ●安撫奶嘴的功── 安撫奶嘴對孩子確實是有正面的作用,只要看孩子想睡而煩躁不安時,塞 入奶嘴就安靜下來微笑入睡,任何照顧者,都要為安撫奶嘴鼓掌。提倡奶 嘴的學術論文,歸結奶嘴的好處包括:清洗容易,滿足口慾,增加安全感 ,甚至有研究指出安撫奶嘴可以降低嬰兒猝死症的發生率。 ●安撫奶嘴的過── 既然安撫奶嘴好用,為什麼反對聲浪未曾平息呢?問題出在使用的時間不 宜太長。嬰兒吸吮的生理需求在出生至六個月大的這段時間最強,此時依 賴奶嘴可以理解。但是家長或孩童如果習以為常,一路伴著長大,就可能 造成負面的影響了。根據學術論文歸納出的奶嘴壞處包括:增加口腔內念 珠菌感染,促進齲齒細菌滋長、長期使用造成咬合不正,提高中耳炎的發 生率等。 ●如何正確使用安撫奶嘴── 綜合正反兩方的辯論,我們可以客觀的找到使用安撫奶嘴的正確態度和方法: 一、餵哺母乳的嬰兒,因為母乳泌乳速度不及人工奶瓶,所以孩子須要更用力,耗更久的的時間吸吮,自然滿足了口慾。一般說來,餵母乳的時間 越久,孩子比較不依賴奶嘴,有些嬰兒甚至因為奶嘴質感與母親的乳頭不同而拒吃奶嘴。這樣藉著餵哺母乳減少使用替代品來安撫嬰兒,當然是最自然健康的。 二、在新生兒學會適當的吸吮母乳之前,不要使用奶嘴,否則可能干擾孩子學習正確的咬合技巧。 三、安撫奶嘴是父母照顧孩子的輔助品而非替代品。許多家長聽到孩子哭聲,就塞進奶嘴讓他閉嘴。或者照顧者疲累時,就想到安撫奶嘴這個法寶 來應付,其實這樣的使用方法,對孩子和對大人而言都是壞習慣。 四、完全不使用安撫奶嘴,而喜歡吸吮自己手指的嬰兒,事實上更令人困擾。尤其在孩子會爬會走之後,雙手到處亂摸,病菌污染的機會很高。手 指取用方便,隨時可能放進嘴裡,造成病從口入。安撫奶嘴還是比手指容易清洗和管理。 五、使用安撫奶嘴比吸吮手指容易戒掉。如果父母決心不再讓孩子吸嘴, 只要狠下心,藏起奶嘴三天,大部份的孩子哭幾天就忘了。最好戒奶嘴的時機,是孩子感冒或是鼻塞的時候,鼻子不適吸奶嘴更難受,孩子樂意放棄。 六、長期吸吮手指會造成手指浸泡在唾液裡,容易罹患甲溝炎和指甲形。 如果孩子開始想吸手指,寧可讓它戴手套,改用安撫奶嘴,觀察它的依賴度,再找適當時機戒掉。 七、六個月以上的嬰兒,吸吮需求下降,可以完全不使用奶嘴。或者只限於在引導入睡的時候才用,清醒及睡著時就拿開。 八、十個月以上的嬰兒,最好中止使用安撫奶嘴,除非孩子改吸手指才用奶嘴暫時替代。 安撫奶嘴用得早不如用得巧,把握它的適用年齡可以作為照顧孩子的好幫手,但是,也不要忘了,當孩子成長,它的階段性任務完成後,記得讓它功成身退。 轉貼自春暉醫星球

0-1歲寶寶基本動作發展的輔助要領

2004年12月27日
公開
55

0-1歲寶寶基本動作發展的輔助要領   「翻身、坐、爬、站、走」是嬰兒期發展的五大動作,每個動作是否依適當的時機發展,對寶寶來說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父母應該在寶寶各階段的動作發展上適時給予輔助,讓寶寶能在成長的過程中,獲得最佳的學習成效。   0∼1歲的嬰兒時期是寶寶成長過程中變化最大的階段段,無論是食物的攝取(由液體變成固體)、語言的發展、腦部的成長...等等,「翻身、坐、爬、站、走」五大動作的發展也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變化。   多數的父母會對寶寶究竟幾個月時應該會翻身、會坐、會爬、會站、會走而詢問醫師,深怕自己的寶寶發展狀況出了問題。台北市立婦幼醫院小兒科醫師吳芬芬表示,寶寶的各項動作發展因人而異,有些寶寶發育得快,有些寶寶發育得慢,她提供了「嬰兒粗動作發展評表」供家長參考,並提醒家長當寶寶各動作的發展進度落在顏色較深的部份,即表示該動作的發展是屬於後面的90%部份,就該注意囉!   從出生起注意骨骼狀況     骨骼的發育也是粗動作發展中重要一環,台北馬偕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劉士嘉表示,通常嬰幼兒若有骨骼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在出生時就察覺出來,而且愈早發現治療的效果愈佳,嬰幼兒常見的骨骼問題為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父母可在寶寶約二∼三個月左右,觀察寶寶腿部活動的狀況,如果發現寶寶兩腿的長度不一,且髖關節皮膚有明顯的紋路,最好帶寶寶至醫院檢查。此外,有時寶寶的關節會發出聲響,通常都無大礙,但為求安全起見,劉士嘉醫師建議當家長懷疑寶寶的骨骼發育有問題時,還是須由專業的醫師做診斷。   1.嬰兒翻身階段的7大重點 (一)發展時機:四∼六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   吳芬芬醫師表示,嬰兒在五∼六個月左右有意義的翻身,由於此階段寶寶的身體各部份發展已臻成熟,會出現反射反應,其發展的歷程為俯姿翻為仰姿,再由仰姿翻為俯姿。   (三)所代表的意義:   嬰兒身體各部位已漸漸發展成熟,包括神經、骨骼、肌肉...等,所有的環節配合良好,粗動作才能漸漸有所發展。而翻身動作良好,將有助於接下來一、二個月後坐姿的發展。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   馬偕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劉士嘉表示,有些家長會發現寶寶在翻身時,有一隻上臂會有內旋的情況,這種情形通常都是因為手臂兩側的神經尚未發育成熟所致,父母不必過度擔憂,但最好也能帶到醫院,由專業醫師做診斷。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   台北市立婦幼醫院小兒科醫師吳芬芬建議,父母可在寶寶清醒時,用手將寶寶的頭握住慢慢的轉,由上往下帶動身體轉動。或者用雙手抓住寶寶的腳,慢轉至另一方向,由下往上帶動身體的翻轉。父母也可將寶寶抱起,讓他與自己身體保持一段距離,但不要貼著胸部,讓寶寶可以看到媽媽的臉,這樣可以訓練寶寶支撐頭部的力量,鍛鍊頸肌,亦有幫助寶寶翻身的功用。   (六)建議輔助工具:小被單。   (七)安全環境的安排:   由於此時寶寶大部份的時間是仰臥在床上,因此需要注意周遭是否有任何危險物品,以防寶寶隨意抓握弄傷他,甚至放入嘴巴中造成梗塞。床對剛學會翻身的寶寶而言,無疑是最危險的物品。從床上滾下、墜落都容易使寶寶的頭部受到嚴重的傷害,所以家長們切不可輕忽。建議父母可在寶寶的床邊安裝護欄,以避免寶寶在享受翻身樂的同時,而遭受意外。   2.嬰兒學坐階段7大重點 (一)發展時機:   六∼八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   吳芬芬師說,寶寶到了六、七個月大時,  此從翻身到坐起是連貫動作的自然發展;通常寶寶會先靠著呈現半躺坐的姿勢,接下來身體會微微向前傾,並以雙手在兩側   個半月的嬰兒時期,寶寶會開始學會獨立的坐姿,但是如果傾倒了,就無法自己恢復坐姿,一直要到八∼九個月左右才能不須任何扶助,自己也能坐得好。   (三)所代表的意義:   寶寶會坐得穩了,表示其骨骼發育、神經系統、肌肉協調能力...等發育漸漸趨於成熟。當然,此時寶寶的頸部發育也慢慢的穩定。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   在寶寶剛學會坐的時候,父母應該特別注意寶寶坐的時間不宜太久,因為這個階段寶寶的脊椎骨尚未發育完全,如果長時間讓寶寶坐著,容易造成脊椎側彎,造成生長發育的損傷。劉士嘉醫師提醒父母,不要讓寶寶採取跪姿使兩腿形成「W」狀或將兩腿壓在屁股下,如此都容易影響將來腿部的發展,最好的姿勢應該是採用雙腿交叉向前盤坐的姿勢。此外,有些寶寶在坐著時背脊會有突出處有皮膚顏色異常的狀況,就須小心留意。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   一般來說在寶寶四個月左右,父母可用手支撐寶寶的背部、腰部,讓他維持短暫的坐姿。到了六、七個月開始學習坐穩時,父母可在寶寶的面前擺放一些玩具,引誘他去抓握玩具,漸漸練習放手之後也能坐穩。   (六)建議輔助工具:   各類具有靠背的椅子,或鋪有軟墊的地板。   (七)安全環境的安排:   當寶寶會坐時,切不可讓他單獨坐在床上,如果將寶寶置於床上,床面最好與其身體呈垂直的角度,以防有外力或寶寶動作過大而有摔下床的危險。此外,父母可將寶寶坐的空間用護欄圍起來,且可放置玩具讓寶寶有興趣坐起來。   3.嬰兒學爬階段 (一)發展時機:   八∼九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   大致上分為兩個階段,為俯爬以及狗爬式。一般而言,寶寶在八個月左右時懂得自然的爬行。在學習爬行的初期,幾乎都是以同手同腳的移動方式進行,之後會   分緩慢。在九個月大時,身體才能慢慢離開地面,採兩手前後交替的方式,開始順利的往前爬行。   (三)所代表的意義:   爬行是所有粗動作發展的基礎,讓孩子爬行幾個月的時間是有許多好處的。首 還會左右轉動,這樣的舉動對頸部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另外幼兒爬行時用手腕支撐身體重量,能訓練手腕的力氣,對孩子未來拿湯匙吃飯、拿筆塗鴉都有所助益。在寶寶爬行的過程中,更可訓練寶寶膝、臂動作的協調與四肢關節的靈活度。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   有些寶寶在爬行時出現用一腿爬行來帶動另一腿的方式,如此易讓父母誤以為寶寶另一腿發育不良,劉士嘉醫師指出,會出現這種情形是因為嬰兒在剛開始學習爬行時,兩隻腳的力量並不平衡,經常一隻腳較不靈活,這種情況屬於正常現象,父母不須過度擔憂,然而如果這種狀況維持太久而沒有改進,就要懷疑寶寶可能罹患了肌肉神經或腦性麻痺等異常狀況。爬行最容易發生的是頭部的外傷,當寶寶撞到頭部時,不管當時有無出現不舒服的情形,父母都應仔細觀察寶寶,最好在寶寶睡覺時也能叫醒他2∼3次,看看是否有異狀,如果孩子出現嚴重頭痛、嘔吐、昏睡、抽慉等症狀就要立即送醫,特別提醒父母在發生頭部傷害的三天內,都應細心觀察。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   建議父母應儘量把寶寶放在地板上,並利用色彩鮮豔、豐富的玩具或其他有趣的東西,誘導寶寶向前爬行、當寶寶努力爬到「終點」時,父母也別忘了須適時給予鼓勵。此外,為了讓寶寶爬得好,一定要將爬行的環境準備完善。爬行的地方必須軟硬適中,摩擦力不可過大或過小,父母可於地皮上鋪設塑膠軟墊或巧拼地板等輔助用品,為寶寶營造一個安全的爬行環境。   (六)建議輔助工具:   各式色彩鮮豔的玩具、圖片、軟墊、巧拼地板。   (七)安全環境的安排:   當寶寶到了爬行的階段,容易碰到的危險地方或物品更多樣化了,吳芬芬醫師提醒父母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容易發生意外的地方: 1.地板: 水泥、磨石子、磁磚等所鋪設的地板,對學習爬行的寶寶來說,都容易因一不小心跌倒,而造成無可彌補的遺憾。為避免發生危險,可在硬地板上面鋪設軟墊,不過注意要使用厚度較高的軟墊才能發揮功用,並且避免買有很多小花紋的軟墊,以防寶寶將小花紋摳起來吃。 2.桌角、櫃子角: 尖銳的桌角或者是櫃子角,對家有學爬的寶寶來說簡直就是個「危險地帶」,其改善的方式為:最好一律將所有的桌角或櫃子角套上護墊,就算嬰幼兒不慎撞到,也能將傷害降到最低。 3.電插座: 寶寶在到處爬行的過程中,可能會爬到插座附近,如不小心留意將有觸電的危險,父母可使用電插座的防護蓋,在未使用的插座上加裝此一裝置,或是使用安全插座。   4.嬰兒學站階段7大重點 (一)發展時機:   八∼十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   吳芬芬醫師指出,一般嬰兒在八個月大左右可經由扶持而慢慢學習站立,九個月時能攀扶著傢具站起來,到了十個月大時就可獨立站立。   (三)所代表的意義:   站是走的前驅期,嬰兒在學會了站及接下來走的動作之後,其活動力會比之前增加好幾倍。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   O型腿、X型腿、內八、外八、扁平足這些腿部問題常令父母十分憂心,但劉士嘉醫師表示,這些都是屬於生理性的情況,無關疾病問題,而是與個人差異有關,會自然而然隨著時間而漸漸獲得改善,與坐學步車或學習走路毫無關連。他更進一步指出,在扁平足方面,只要寶寶在墊腳時出現弓狀,父母就不須擔心。而在O型腿方面,通常99%都是屬於生理性情況,通常在寶寶一歲半∼二歲半左右會漸修正,但如果過了三歲之後仍有此問題,就該考慮是否屬於病態。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   父母可將寶寶放在家中桌子前或是茶几前,最好選擇高度與寶寶高度較適當者,再將寶寶喜愛的玩具放置在桌面上,讓他站著玩玩具,藉此訓練他雙腿的耐力及穩定性。另外,仰臥起坐及蹬腿運動也非常適合此段的父母與寶寶一起進行。◎仰臥起坐: 讓寶寶仰躺,家長拉寶寶的雙手讓他坐起→站立→坐下→躺下,如此重複進行,可增強寶寶的肌力。 ◎蹬腿運動: 父母從寶寶腋下將其抱起,讓寶寶在父母身上彈跳,如此可促進寶寶腿部的伸展。   (六)建議輔助工具:   各式玩具、高度與寶寶身高相當的桌子。   (七)安全環境的安排:   針對會站的寶寶所需注意的安全環境設計如下:1.桌子: 切勿讓寶寶獨自站在蓋有垂落桌巾的桌腳旁,因為寶寶可能會去拉桌腳而扯下桌面上的東西,造成危險。建議家有學站時期的嬰兒,最好不要在桌子上鋪設垂落於桌腳的桌巾。 2.冰箱: 會站的寶寶也可能會去開冰箱的門,寶寶隨意的去開啟冰箱可能會導致危險。父母可使用防止隨意開門的門氈,此外在冰箱上可加貼安全的裝置,以防止嬰兒隨意去開啟冰箱。 3.電扇: 防止寶寶的手因一時好奇而將其伸入電扇中,父母在選擇電扇時,宜選擇有加裝安全防護的設計,當寶寶一碰觸時電扇就會停止,或者加套較細間隔的防護網。   5.嬰兒學走階段7大重點 (一)發展時機:   十∼十五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   寶寶走的動作發展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十∼十一個月):   此階段是寶寶開始學習行走的第一階段,當父母發現寶寶在放手後能穩定站立,可以開始嘗試走路了! ◎第二階段(十二個月左右):   蹲是此階段重要的發展過程,父母應注重寶寶站→蹲→站連貫動作的訓練,如此做可增進寶寶腿部的肌力,並可以訓練身體的協調度。 ◎第三階段(十二個月以上):   此時寶寶扶著東西能夠行走,接下來必須讓寶寶學習放開手也能走二∼三步,此階段需要加強寶寶平衡感的訓練。 ◎第四階段(十三個月左右):   此時父母除了繼續訓練腿部的肌力,及身體與眼睛的協調度之外,也要著重在訓練寶寶對不同地面的適應能力。 ◎第五階段(十三∼十五個月):   寶寶已經能行走良好,對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漸增強,父母應該在此時滿足他的好奇心,使其朝正向發展。   (三)所代表的意義:   當寶寶開始走路就代表著具備以下三項條件:1. 寶寶能自主性的握拳,並隨其意志使用手指及腳趾。 2. 寶寶腿部肌肉的力量已經足以支撐本身的重量。 3. 寶寶已經能靈活的轉移身體各部位的重心,並懂得運用四肢關節,上下肢各動作的發展也已經能協調得好。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   有些寶寶在學習走路時會出現墊腳尖走路的行為,這到底是正常或異常呢?劉士嘉醫師表示,父母可觀察寶寶墊腳尖走路的頻率來判斷是否為異常現象,若寶寶有時用墊腳尖的方式走路,有時恢復正常狀態,則毋需擔憂。一般來說,寶寶大約在三歲之後運動協調才發展成熟,在此之前走路走不穩都不用過度擔心。很多剛學會走路的寶寶最容易發生的意外就是扭傷,再加上這時候的寶寶通常不能表達的非常清楚,父母就要細心觀察寶寶的一舉一動來得知。劉士嘉醫師表示,父母應仔細觀察寶寶走路是否出現一拐一拐的,或者躺在床上踢一踢,看寶寶是否能踢得好,除此之外,也可壓一壓寶寶腿部各部位,看看寶寶是否會感到疼痛。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 ◎第一階段: 父母可利用學步用的推車或是學步車,協助寶寶忘記走路的恐懼感學習行走。 ◎第二階段: 訓練寶寶學習蹲→站的方式為,父母將玩具丟在地上,讓寶寶自己撿起來。 ◎第三階段: 父母可以各自站在兩頭,讓寶寶慢慢從爸爸的這一頭走到媽媽的那一頭。 ◎第四階段: 讓寶寶練習爬樓梯,如家中沒有樓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讓寶寶一上一下、一下一上的練習。 ◎第五階段: 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邊高、一邊低的斜坡,但傾斜度不要太大,讓寶寶從高處走向低處,或由低處走向高處,此時父母須在一旁牽扶,以防止寶寶跌下來。   依以上五個階段走路動作發展的不同而給予不同的輔助方式。   (六)建議輔助工具:   學步車、樓梯、木板、小椅子。  『備註』:寶寶在使用學步車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要領: 1.最好等寶寶七個月大以後,能夠支撐頸部並平穩坐立時再使用。 2.學步車的高度須適合寶寶的身高,不宜過高或過低。 3.每次使用的時間不宜過長,以不超過20分鐘為原則。 4.使用學步車應在大人們的視線範圍內。   (七)安全環境的安排:   學走路的寶寶所碰到的危險比前面幾項動作接觸的危險來得更多了,在環境安全的注意上,父母可要費更多的心思。除了居家環境的安全外,父母也可幫寶寶穿上防滑的鞋襪,以防止寶寶跌倒。1.陽台: 寶寶一旦學會行走,「到處亂走」是必然的情形,此時父母就必須特別留意寶寶走到陽台上。沒有圍欄或欄杆在85公分以下,欄杆間隔過大(超過10公分以上),或者陽台上擺小凳子....等容易使寶寶誤爬上,而導致危險。 2.傢俱: 傢俱的擺設應儘量避免妨礙寶寶學習行走,父母宜將所有具危險性的物品放置高處或移走,並且須留意所有傢俱中具有尖銳的,角以防寶寶去碰撞。 3.門、窗: 寶寶容易在開關門中發生夾傷,父母可使用門防夾軟墊來避免危險;至於窗戶方面,最怕寶寶走窗邊玩窗簾繩,如此容易發生被繩子纏繞造成窒息的危險   把握最佳的輔助時機   整個嬰兒期寶寶的動作發展是否正常,關係著生理健康及日後的認知發展,如果寶寶動作發展受阻,不但會影響日後的學習,也會形成心理的障礙,所以父母應該時時注意寶寶每個階段的動作發展情形。   另外,寶寶每個動作的發展都代表著一層意義,如果能在最佳的時機給予適當輔助,對寶寶的動作發展將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寶寶愛吃手怎麼辦?

2004年12月16日
公開
29

齒型美醜有關係 寶寶愛吃手怎麼辦? 專家�和氣裕之 小兒牙科專家  編譯�吳丹寧 寶寶愛「吃手」,是讓全球父母都感到頭疼的壞習慣。除了把細菌吃進肚子以外,父母更擔心的是,吃手會不會影響寶寶長牙和齒型呢?以下來看看日本小兒牙科專家怎麼說! 雖然有不少心理學家和醫生將寶寶吃手的行爲解釋爲「寶寶探索認知的第一步」,而一旦「吃手」變成了寶寶改不掉的壞習慣,父母就會擔心起來:寶寶要咬著手指長大嗎?吃手會影響齒型嗎?牙齒會不會長不出來了……? 日本Midori小兒牙科醫院院長和氣裕之先生長期從事小兒牙齒健康的研究。他曾對日本9個小兒牙科健康門診的1∼6歲就診寶寶進行調查研究,研究結果發現,1歲6個月的寶寶中,有19.2%的寶寶有吃手的習慣;3歲寶寶中,有10%的寶寶仍愛吃手;而3歲6個月的寶寶中,保留吃手習慣的比例下降至7.8%。由此可見,吃手的壞習慣在全球各地的0∼6歲寶寶中都甚爲「風行」。 • 0∼3歲寶寶吃手 父母不必太過擔憂! 和氣醫生說,3歲之前,寶寶正處於乳牙的初步發育階段,在這個階段寶寶的吃手行爲,還不至於對寶寶日後的齒型造成太大的影響,因爲每個人都有第二次的長牙機會,即便乳牙長得參差不齊,只要長恆齒時多加注意,還是有機會長出一口漂亮的恆齒來的。但是,乳牙若發育不良,還是會産生或多或少的後遺症,所以,父母最好能讓寶寶在3歲前改掉吃手的毛病,確保日後的牙齒健康。 • 3∼4歲寶寶吃手 易留下齒型後遺症! 這個年齡階段,是寶寶牙床發育的關鍵期,吮吸手指的動作可能會導致恆齒前傾。因此,如果3∼4歲的寶寶過度地吃手,就有可能導致恆齒的齒型缺陷,例如長出齙牙等症狀。3歲寶寶如果還在吃手,父母除了用各種方法來協助寶寶改掉惡習外,也可以每天用手指有意識地爲寶寶做牙齒按摩。按摩的方法是,用食指朝寶寶吃手時手指的反方向,做緩慢的按壓動作,並注意確保成人的手部清潔。 • 4∼5歲寶寶吃手 細心誘導效果最佳! 4歲的大寶寶還在吃手,父母一定會擔心變成無法修正的頑固性惡疾。當你失去耐心時,也許會發現,越是強制地幫寶寶戒掉吃手惡習,越是適得其反。和氣醫生建議父母可以在寶寶吃手時,利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導正;在日常生活中,切忌使用反覆「提醒」(在寶寶沒有吃手的時候,也一直嘮叨著:「不要再吃手嘍!」)的方式來強化寶寶吃手的意念;如果想讓寶寶瞭解吃手的害處,可以透過講故事或一些生活化的方式來講道理。 • 結語 一般來說,人的恆齒會在6∼13歲之間發育完成,因此,在6歲之前讓寶寶改掉吃手習慣勢在必行。但在此要特別提醒各位父母的是,習慣並非一日養成,導正更需要耐心和方法,聰明的父母,祝你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