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翰兒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從視知覺的角度來看注意力

2012年08月27日
公開
48

從視知覺的角度來看注意力 注意力缺失的發生率約佔整體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兒童的20%∼30%,全台約有4∼6萬的孩子受到此困擾。這群被診斷為注意力缺失的孩子,多數被認為是大腦內部出現了一些功能障礙,如多巴胺或正腎上腺素的分泌與吸收出現問題,因此醫師會開立利他能或專思達等藥物來改善這類的問題;同時,根據多數研究顯示,如果搭配行為療法、良好的環境與親職教育等,多管齊下,效果相得益彰。然而,所有被診斷為注意力缺失的孩子都能在上述的治療策略下都能獲得改善嗎?答案肯定是:「No!」。 ~~~~~~~~~~~~~~~~~ 「專注力缺失」的症狀: (1)無法注意細節,在活動中經常粗心大意; (2)難以維持注意力,容易受外界干擾而分心; (3)無法按時完成學校作業; (4)逃避需全神貫注的活動,如學校作業和閱讀; (5)日常生活中容易忘東忘西。 然而,有部分的孩子在接受藥物、行為治療或環境改善後,症狀依然沒有明顯的改善,此時我們即可合理的懷疑這群孩子是否伴隨著「基礎能力不佳」的問題,其中「視知覺缺失」可能就是主因之一! ~~~~~~~~~~~~~~~~~ 從視知覺的角度來檢視 什麼是視知覺?簡單來說就是了解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資訊,涵蓋在範圍內的能力包含: a.視覺區辨:辨識物品的異同。 b.視覺記憶:記住眼睛所看到的資訊。 c.視覺空間概念:判斷物品於空間中的位置與距離。 d.視覺完形:見微知著,看到物品的局部就可以判斷出全貌。 e.視覺前景-背景概念:可以在顏色相近的物品堆中找到指定的物品。 f.物體恆常概念:不管物品如何改變大小或旋轉都能認得出來。 ~~~~~~~~~~~~~~~~~~~ 如果,我們以視知覺能力缺失的角度來看上述注意力缺失的症狀時,將可以獲得不一樣的解釋: (1)無法注意細節,在活動中經常粗心大意 由於視覺區辨能力不佳,導致無法確實的看出物品或文字的細節處,如相似圖形(如正三角形與等腰三角形)或相似字(如大、太)的判讀等。 (2)難以維持注意力,容易受外界干擾而分心 由於視知覺能力不佳,導致學習能力不佳,因此無法有效吸收或理解家長、老師所教導的事物,自然而然就無心在學習上,注意力相對難以維持。 (3)無法按時完成學校作業 由於視知覺能力不佳導致在書寫作業時發生困難或需冗長的時間。舉例來說,視覺記憶不佳的孩子,在書寫生字時需「看一筆寫一筆」;視覺空間概念不佳的孩子在寫字時可能發生超出格子或字體怪異等問題。

習慣15 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

2012年08月25日
公開
37

怎麼讓小腦袋健康長智慧?吃好、睡好、多運動; 給他滿滿的愛、陪他玩耍、帶他多接觸探索自然。 這些,用心的父母都做得到。 鍛鍊大腦不必花大錢,其實最好的方法就在平凡不過的生活習慣和教養態度裡。一旦掌握了大腦的基本特性,澆灌以愛與適當養分,每個孩子的腦部都能健康 茁壯的成長!以下綜整出專家建議從小就應該養成的十五個生活習慣,不用花大錢買閃字卡和參加大腦潛能開發班,就可以讓孩子的小腦袋健康長智慧。 習慣1 一切從吃得好開始 大腦細胞每五個月更新一次,要讓大腦有機會絕頂聰明,最容易見效的第一個方法,就是給它足夠的好營養。 有 心為孩子健腦的家長,魚和魚油,是護腦必備的好食物。丹麥的研究比較了五千多名健康老人的飲食發現,一個人的飲食中魚的成分愈多,他保持記憶力的時間也就 愈長。因為魚油中所含的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包括EPA與DHA)對人體有益,DHA是大腦神經細胞傳遞訊息的化學物質之一。由於人體很難透 過飲食轉化合成omega-3,因此可透過食用深海大型魚類的眼窩、油脂部位,或魚油膠囊來補其不足。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教授黃士懿建議,若孩子不敢吃魚油,可在烹調過程中剪開魚油,滴入魚湯中,記住不要燜,也別久滾。若吞膠囊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壓力,多吃魚就好。 習慣2 睡得好才記得牢 剝奪嬰幼兒的睡眠,會影響他們的生理成長與認知發展。嬰幼兒特別需要大量而不被打擾的睡眠。睡眠主要有四個功能,一、修補神經元,二、複習白天所學,三、淘汰不需要的記憶,四、調節情緒。因此我們應該從現在起學會重視睡眠,就像重視營養與運動一樣。 孩 子到底睡多久才夠?根據研究,新生兒每天可睡十六小時以上,學齡前兒童則至少十二小時。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吳嫻指出,人在入睡約九十分鐘後 會進入REM期(快速動眼期),此時腦波的活動狀況跟清醒時差不多,甚至更活躍,在這段時間,大腦會把白天學到的神經元凝固下來,具有去蕪存菁的重大意 義。小嬰兒睡眠週期中,REM期比例最高,大腦會儲存重組記憶,增補神經傳導物質幫助學習。 睡眠會受到生理時鐘與生活習慣的左右,即使孩子生理上該睡了,若是睡前情緒太高亢、從事激烈運動、習慣跟大人當夜貓子,生活習慣便會擊敗生理時鐘,改變孩子的作息表。為了寶寶的成長,家長要特別用心穩定孩子的睡眠作息,早睡早起才是王道。 習慣3 運動可以增強腦力 吃 好、睡好可以讓大腦維持在運轉巔峰,但運動卻能額外增進神經元細胞的快速增長,等於幫大腦多裝了好幾條記憶體。運動可以將新鮮血液帶向腦部細胞,大腦會產 生多巴胺、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等三種神經傳導物質,誘發大腦神經元增生,多巴胺使運動的人心情愉快,血清素與情緒和記憶有直接關聯,正腎上腺素則和提升注 意力有直接關係。 日本文部科學省最新研究顯示,律動遊戲課程不但可活化四∼六歲幼兒的前額葉皮 層,也有助於啟動幼兒的自律神經系統,促進心神安定。任何比走路還複雜的肢體技巧都需要學習,也因此為大腦帶來挑戰,寶寶剛開始會有點手忙腳亂,但隨著神 經連上小腦、基底核,前額葉皮質區活躍起來,動作於是愈來愈精確。 台北體育學院運動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周建智則認為,帶孩子多運動對健康好,對大腦也好,但家長卻普遍缺乏從事運動的創意,對運動強度認知也不足。 親子運動是遊戲、而不是比賽,不需要很專業正式,只要達到基本的運動強度就好。 若真受限於場地時間,夜市簡單的籃球機、棒球練習場練揮棒,以及任何想得出來、合理、不違反道德的遊戲,都可以成為鍛鍊腦力的有趣運動。假日在公園玩簡單的互相接球,都比待在家裡玩運動遊戲機的健腦效果強。 習慣4 愛孩子比學英文更要趁早 專研兒童發展的中央大學閱讀研究室研究員周育如指出,早期的安全依附是一切兒童發展的基礎,甚至可以用來預測孩子將來的成就。因為嬰幼兒的依附和探索行為幾乎可以說是一體的兩面,那些能夠與主要照顧者建立起安全依附的幼兒,通常也比較願意對周遭環境進行探索。 安全依附的孩子有較多的探索行為,愈多的探索意味著與環境有愈多的互動,愈多的互動使孩子的腦神經連結愈複雜愈緊密,孩子當然也就愈聰明優秀。 周育如特別強調,情緒發展有所謂的「情緒窗口(emotional window)」,意思是說嬰兒期和學步期是情緒發展的關鍵期,而這個窗口是人類所有發展中最早關閉的。因此為人父母應對此有所警覺,愛孩子比學英文更要趁早,不要等到來不及了才後悔。 習慣5 遊戲是最好的心智挑戰 過去人們一直以為孩子遊戲時大腦在休息,但最新發現是,遊戲的角色扮演和想像力可以幫助他們建構抽象思考能力,有助於增進學科表現。 《教養大震撼》一書指出,抽象思考能力是掌握現實與抽象符號之間的連結,每個學科都用得上。而孩子在扮演遊戲中把一張書桌和幾把椅子想像成消防車,大腦就學會如何把抽象符號和其他元素串連起來,等於經歷了一場高階抽象思考過程。 腦神經科學家也認為,遊戲是最好的心智挑戰。當一個小男孩專注玩積木,進入了平靜忘我的境界,大腦正在經歷一段與他心智能力相合的挑戰,這也是大腦最活躍、最有創造力的瞬間。 周育如指出,光「玩」並不算真正的心智挑戰,家長或老師應該提供比孩子的能力稍微難一點、但又足以達成的挑戰,大腦會經歷了一段平衡、失衡又平衡的過程,神經元又走出一條以往不曾通過的新路。 周育如強調,其實孩子真正的喜悅不是成為超齡小天才,而是完成他這個年紀所能做的偉大事情,真正的滿足是來自於對手邊的工作盡了最大的努力。 因此,林口長庚復健科職能治療組組長黃恢濤建議,家長該做的是時時觀察陪伴孩子,確切掌握孩子的發展進程與獨特氣質,並且適時適量的給予引導,安排有趣的活動與遊戲,不予勉強或急切想要看到學習效果,否則可能早早壞了學習胃口。 習慣6 動手做過才會留下痕跡 周育如強調,孩子一出生,腦中已具備這一生要用的幾乎所有神經元,決定他智力高低的是這些神經元之間連結的密度與強韌度。 這樣的連結在嬰幼兒時期最為快速,然後到了九∼十歲之間腦部開始做的是修剪的工作,把用不到的和連結不強韌的部分修剪掉,只留下最常用、連結得最強韌的部分。 決定孩子腦部神經元之間如何連結、連結的密度和強度,則是與環境互動的經驗。 尤其是那些他主動探索、主動處理過的訊息,在腦中會建立最長最強韌的連結,而被動被灌輸的經驗所建立的連結,往往是脆弱而短暫,將來很容易就被拋棄掉,這就是發展上的「用進廢退」原則。 所以我們拚了命塞給孩子的,最後都難逃被修剪掉的命運,反而是孩子在自發性玩耍、探索、主動閱讀中得來的經驗會被保留下來。 給時間,讓孩子動手做,也是鍛鍊大腦重要的過程。腦神經訓練師王秀園分析,大腦是為生存而存在的器官,外在環境不斷給磨練,大腦才有機會學習諸多生存技能。 「一定要親自走過,才會在大腦留下痕跡」,孩子早該自己學坐捷運了,家長還每天接送;永遠匆忙的早晨,總是忙到沒耐心等孩子綁鞋帶,其實都已經剝奪了孩子 建構大腦的珍貴歷程。 習慣7 正向管教教出自信的孩子 孩子在遊戲中解決問題,了解因果關係,擁有最初的成功經驗時,家長若能真誠鼓勵與讚美,孩子的臉上會出現一抹滿意的微笑。 此時,孩子的大腦神經細胞,也因為分泌了「多巴胺」這項正向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而微笑著。 多巴胺在期待與獎勵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滿足是學習的重要刺激,當人們專心、與自我一致、與世界和諧相處,或成功達到任務時,這種美好的感覺會引發成功的學習,並儲存在大腦。 習慣8 好奇心是大腦思考的燃料 幼教大師蒙特梭利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是小小科學家,他們熱愛觀察世界,進行「要是這樣……會怎麼樣?」的探索。初生兒和學步兒會從高腳椅上丟玩具,在洗澡時玩水,這股探索的動力隨著年紀繼續增強。 好奇心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學習驅力,像是能讓大腦機器全速運轉的核心燃料,孩子願意去思考,堅持打破砂鍋問到底,是鍛鍊腦力的最好習慣。發展分子生物學家約 翰.麥迪納(John Medina),在《大腦當家》一書中強調,對孩子來說,「發現」帶來快樂,就像一種會上癮的毒品,探索創造出更多發現的需求,帶來更多快樂,這是一個直 接的回饋系統。 家長可以要孩子先「猜猜看啊!」小腦袋就會進行歸納與推理。「即使猜錯也沒關係,我們的文化太注重要『對』,容易澆熄孩子的探索好奇心,」王秀園說,有時孩子會冒出很無厘頭的問題,父母更應引導孩子想得更深入,而不是阻止發問。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授史丹利.葛林斯班,在《優秀孩子的十大關鍵能力》一書中 建議,最能引發幼兒好奇心的做法,是帶他去大自然中散步,在訊息豐富的環境中探索。另外,當父母願意聆聽──而非評價孩子的意見時,最能夠培養孩子的好奇 心。「如果你想增進子女的好奇心,拓展他們的智能範圍,就要多多徵求他們的意見,」史丹利提醒。 習慣9 從小學習為自己負責 學步兒經常鬧脾氣,用一個簡單有力的「不」字對抗全世界,常讓家長頭痛不已。其實家長可慢慢放手,開放幾個你可以接受的選擇讓孩子自己決定,讓他從中獲得獨立、自主的權力感,也同時學會為自己負責。 一開始,父母可以提供多個選項,讓孩子從中選擇,如果孩子嘗試後,感受到自己能做決定的成就感,就會慢慢願意嘗試自己選擇。如果孩子自己選擇卻有不好的經 驗,家長也不要心急,可以告訴孩子,雖然他的選擇沒有成功,但願意嘗試的勇氣很令人佩服,下次再試試看就好。重要的還是讓孩子慢慢嘗試,用他自己的節奏來 發展自我。 習慣10 父母言教不如身教 「父母要以身作則」是一條亙古不變的教養守則,一九九二年義大利帕瑪大學研究團隊的研究發現「鏡像神經元」,解讀了父母的身教那麼的重要,原來跟大腦息息相 關。腦中的鏡像神經元是一組可以反映外在世界的神經細胞,只要觀看別人的動作,就會在腦中重現相同動作,彷彿鏡子反射,人類透過鏡像神經元的「模仿」學 習,不需透過語言,進而理解他人的行為、意圖與情緒,拉近彼此關係。 模仿是學齡前孩子重要的學習歷程,孩子早期的模仿場域是家庭,這也呼應了身教、言教、學習環境的重要性。鏡像神經元的存在也說明了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品格是長期模仿、觀察、內化的結果,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歷程,模仿對象除了父母以外,同時受到環境與經驗的影響。 尤其品格的培養是一種內隱的學習,大腦在孩子不知道的狀況下處理並儲存訊息。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醫師鄭雅薇指出,二∼三歲的孩子就能展現「同理心」,但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卻是後天學習而來,若能在成長過程中讓孩子多與人互動,才能逐漸學會設身處地為人設想。 習慣11 不要讓壞習慣坐大 孩子的壞習慣很難改過來是有道理的。大腦資源地圖不時因經驗而修正改變,好習慣和壞習慣的神經迴路在其中互相爭奪地盤,想站穩腳步。 《改變是大腦的天性》指出,大腦有個特性叫「神經可塑性」,每一次做不同的活動,大腦會改變結構與神經迴路,使它更適合手邊的作業,假使某個零件壞了,其他部 位還可以接手這項工作。大腦有彈性、知變通,卻也使我們某方面變得更食古不化,我們一些最頑固不能改變的毛病其實也是神經可塑性的產物。 假如我們停止使用某種心智技術,不但會忘記如何運用,連它在大腦的空間也會被其他常用的技術搶走。 當我們學會一個壞習慣,它佔據了大腦地圖的空間,每重複一次壞習慣,它又佔多一點地盤,讓好習慣更難立足,這也是為什麼戒掉一個壞習慣比學它時難上十倍,也是為何童年教育這麼重要,很多事情最好一開始就教對,不要讓壞習慣坐大,有競爭優勢了再去拔除它。 若是壞習慣已經養成,光是禁止於事無補,必須用另一個正確的行為來取代壞習慣,因此當你大聲喝止孩子說「不能做A」之後,切記補充說「應該做B」,並重複讓孩子練習。 習慣12 長期家庭壓力會傷大腦 心理學實驗證實,長期的嚴重壓力會改變行為,讓人放棄學習。一九六○年,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把兩隻狗放進通電的籠子裡,接受同樣程度的電擊,有主控權的狗在通電時用鼻子壓住按鈕把電停掉,另一隻狗則是怎麼做都無效,只能哀鳴。 當兩隻狗被放進新籠子裡,壓住按鈕讓電停止已經無效,原來有主控權的狗在情急之下,會跳過不高的柵欄到籠子另一邊,成功逃過電擊;原本哀鳴的狗即使到了新 環境也不會想辦法逃脫,只能躺在地板上被電擊。這個極度的悲觀被稱為「習得的無助」。 當孩子長期目睹父母吵架,又無力停止或改變這個令人無 助的狀態,這種失去控制權的感受會影響孩子一生很多事情。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說,童年不當的責罵或受虐經驗會永遠傷害神經元的發育,家長 對孩子的責罵應該更為謹慎。《大腦當家》指出,壓力太大或太久便開始傷害學習。壓力大的人數學做不好,語言處理不夠快,記憶力差,不會把過去的訊息類化到 新的情境,也不會修改舊的訊息適應新的需求,更無法專注。壓力大的人在認知作業上,比壓力小的差了五○%。 習慣13 多跟孩子說話和擁抱 新生嬰兒是個大近視,他們的視力大概只能看清楚三十公分左右的距離,不能自動調整焦距,更遠或更近的物體就會變成一片模糊。造物者似乎是設計好要嬰兒把身邊愛他的人看得更清楚。因此,爸媽應常常抱寶寶,雙手環抱將他貼近胸前,有如回到子宮般安全。 跟孩子說話時記得和他四目相接。洪蘭曾說,如果不是眼睛看著孩子,面對面跟他說話,那些聲音是背景噪音,對孩子神經連結沒有什麼幫助。 美國天普大學嬰兒實驗室主任凱西.赫胥—帕賽克(Kathy Hirsh-Pasek)在《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中建議爸媽,談論孩子正在觀察或正在做的事情,根據孩子的談話主題增加對話內容,專家稱此為「拓展」現 象。這樣一來,我們示範了剛剛他們所講的內容,還可以有更豐富、清楚的表達方式,可以不著痕跡的增加孩子的新語彙。 有些爸媽常自豪「我家有個不哭不鬧的乖寶寶」,這樣的乖寶寶卻成為幼教專家最擔心的一群,因為無論在自己家、保母家或是幼兒園,他們經常被忽略,被擺在哪裡都沒有意見。 和其他敏感型的寶寶比起來,乖寶寶不哭也不鬧,照顧者會忘記主動去和他們說話、擁抱和互動,長久下來對他們的發展有不良影響。 習慣14 睡前帶孩子回憶一天 卡通裡,愛探險的Dora和Boots每次結束一趟旅程,總會問彼此:「你最喜歡今天旅程的哪一個部分?」讓觀看者仔細回想一遍,分享自己的感想。 爸媽也可以在每天睡覺前,靜下來跟孩子聊聊今天發生了哪些事情,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想法,哪些事讓他開心、哪些事讓他傷心。回憶一天的感受,幫助孩子消化整合,紓解情緒,成為睡前儀式的一環。 諮商心理師楊文麗每天睡前都跟兩個孩子聊,鼓勵孩子今天做對了哪些事情,讚揚他們有善良而美好的性格,讓他們充滿自信而溫暖的進入夢鄉。 習慣15 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 你的孩子是不是出門前一定要做某件事?睡覺前有一定的活動程序?不少父母對幼兒這樣的「無法變通」和「龜毛」感到困擾與不耐煩。 幼兒發展專家李坤珊提醒,固定的生活時間表是幼兒成長過程中,安全感的重要來源。成人的生活很複雜,充滿變化,成人可以隨時應變調整生活程序,但幼兒還不具有時間概念,他們唯一能掌握的就是此時此刻,所以他們要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依靠生活中的固定事件來掌握未來。 因此李坤珊建議,家長要盡全力使幼兒的生活作息維持一定的規律,讓生活中的大小事情依循一定的程序。這些固定的程序,從開始到結束,一個也不能少,少了一個 步驟就會讓他們焦躁不安。讓孩子放心的等待,有信心的期待,這就是安全感。孩子愈能掌握外在世界的互動方式和規律,愈能預測外在世界的變動,就愈覺得自己 有能力,因為他們將慢慢的學會如何處世。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個頭好壯壯的腦,但所有權威性的研究都一致指出,培養愛學習的好大腦,家長該做的不是送孩子去全腦補習班,而是吃好、睡好、多運動;好好愛他、陪他玩、讀書給他聽,以及多帶他去接觸探索自然。每一件事,都不需花大錢,用心的父母都做得到。

恩如~~受用

2012年07月31日
公開
12

有需要這篇筆記的朋友 歡迎可以在留言板留MAIL跟我說^^ ~~~~~~~~~~~~~~~~ 101.07.21恩如分享會-森林的另一個入口 1.不要把小孩吵鬧歸於原因是自閉症!因為如果把我放在同樣的位置,我也會是同樣的反應。 2.當小孩回應時眼神不看就不看,例如被要求跟別人說再見眼睛不看人!我現在不會去堅持叫小孩眼睛一定要看(look)!因為小圓沒辦法看著一個東西離開!這樣對小圓壓力很大!因為腦子對那個圖像處理有連結上的問題!所以不會很正確的解讀剛剛的圖像是要離開或是他不能掌控的!所以要用正確的路徑來引導,通常過一段時間一定會有成效出現! 3.我的小孩他就是我的小孩,他並不是一個診斷名稱!診斷也只是因為申請資源能得到幫助! 4.影片Asd小女孩跟姊姊玩,玩具只會排排站+若排列時中間突然被拿走一個不見了也不知道+挫折忍受度低不順就哭了,途中看到姐姐介入拿湯匙假裝要吃東西,結果Asd小孩嚇到就會推開,因為asd小孩吃驚看到湯匙可以拿來假裝吃東西,無法猜測對方動作時可能直接揮過去,就變成是小女孩會打過去的畫面!所以別人就會解讀asd會推人打人!一般小孩久了就會覺得你無聊!不想跟你玩了。 5.視力是可以看見東西,通常就是眼科醫師檢查的度數稱為視力。 6.有效的視覺:即使視力沒有看到,也可以聽到後,在腦子裡會有圖像, 所以視覺是可以了解你所看到的(解釋看到甚麼)! 最後用情緒與感覺解決整個情況! 視力好+但視覺不好=無法合理化,所以會一直處在不安,記得視力不等於視覺。 7.當要求小孩就只是怎樣而已,但實際上是因為小孩無法處理或解釋不了解的東西,所以我們需要給他們逐一體驗!例如玩沙…。 8.統整視覺+聽覺=腦海中的畫面=能正確解讀。 9.我們會很驚訝生活中是要由小地方發覺小孩是需要被幫忙的!例如拿水杯!小孩需要看一下下才能伸手去拿!表示他視覺可能有問題需要被幫忙,例如沒有經歷[爬]的階段!抄表抄得很慢,等等就要考慮視覺是有問題的。 10.給小孩東西要從中線給(不要從眼睛側邊給東西要小孩接手)!幫助小孩能眼睛對焦,就能經常練習眼神對焦。 11.做[眼睛對焦]練習的時候就會是要[動]的練習!沒有動!視覺是沒有用的。 12.視知覺活動的次序:肢體動作→眼睛的運用→視覺/視知覺/視覺空間。 13.『開過來?開走?』『遠?近?』:覺得手是離開身體!因為中線不明顯!反轉就會是有問題的。 14.前庭覺不好:所以左右容易不分,左右反轉是有問題的!乘除就不行,認時鐘會有問題!所以要回到前庭覺的活動來幫助解決左右不分。 15.原始反射動作:例如擁抱反射或驚嚇反射,通常3個月就會內隱!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所以有些小孩持續都沒有內隱,例如會怕聲音!容易失控,被驚嚇,而影響全面生活中的活動,發現小孩內分泌不平衡,瞳孔自然會放大一點,容易累!因為容易覺得視力模糊等等 16.練習反射動作的活動:讓孩子坐在半球體的物品中!腿可以置於地板上,左右搖晃或轉動球形坐椅,讓小孩自然調整身體 17.知道自己身體的圖像很重要,小孩只有2度空間!無法掌握週遭跟他的距離感覺!小孩就容易東西看不好!過動!摸來摸去啊…之類的動作!才能很順利的建構小孩周圍的圖像 18.測試身體圖像:當測試他的時候,先在地上鋪好一張大張的紙,順著孩子的身體描繪出人形,測試完之後,把紙貼在牆上,孩子面向人形,站在紙正前方,大人站在小孩背後,從小孩背後去觸碰他的身體,再讓小孩去摸牆上他自己人形的相同部位 19.小孩要怎麼知道怎麼動自己的身體:用遊戲方式去測試小孩 (1)我站在小孩正前方,我伸出手說:你眼睛的位置在哪裡?再讓小孩用動作比出來,或小孩說”往上一點?往下一點?” (2)用物品往小孩身體假裝刺過去,叫小孩要閃開!例如刺向腰部,小孩能不能挪動腰部?小孩是否能閃開就知道小孩知不知道怎麼動自己的關節 20.測試左右反轉有沒有問題:手勢正向模仿→手勢反向模仿→手腳反向模仿→動作過中線模仿 21.情緒失控的時候!安全行動受威脅!所以更不能去抓住他身體! 而是給小孩可以簡單做選擇,並向小孩保證說”我不會碰妳” 22.肢體動作-組織及統整:沒有韻律感!通常過動小孩身上會有這情形,過動兒也會有視覺景深的問題!因為抓不到!所以會摸個不停!要去思考小孩兩眼同時看東西的能力可能有問題 23.斜視是慢慢發展出來的,因為你的腦袋告訴你這樣看是對的,跟肌肉沒有太大的關係,因此做手術只會讓妳外觀更好看而已!而是要從腦部練習對焦等做處理! 24.小孩常跑來跑去,很快的掃視全場,是因為定點注視不好!無法控制他的眼睛!所以要練一些視覺遊戲,而不是只苛責他要坐好 25.有些看書看不久的小孩:可以嘗試把[白底黑字]的書頁影印成[淡彩單色底], 看能不能幫助閱讀,因為有可能會因[白底][黑字]反差過大而不適! 26.不要想說在訓練小孩甚麼能力!就只是把它當成[我跟小孩是在玩] 27.練追視+對焦+遠近的能力遊戲:點到哪就幾分,蓋到移動中的筆蓋… 28.視覺思考:只有數字沒有圖像,例如:在地上教1跟15的數字的距離,例如要他理解橋中間是空的,並不用要求他排一模一樣!只要知道中間是有空的就ok了!因為目的達到!不一定要距離多遠;知道目的!教的時候才不會失焦 29.不要直接告訴他對錯!而是讓他自己發現! 這樣才能做自我更正,而且年齡越小這樣做越好,很重要!ASD沒有治好!只有越來越好 30.視覺有二種:焦點視力及週邊視力;週邊視力是與動覺有關,會影響到觸覺聽覺等感官,通常ASD太仰賴焦點視力,就壓抑了週邊視力,所以常常看不見週圍!只專注某項物品或數字 31.教導小孩控制呼吸很重要,常常因為過度專注目前正在做的事情!而忘了呼吸 32.視知覺不好,會發現小孩看到新的東西第一個動作是拿起來去聞,因為他們會用(另外)其他一個感官去輔助另外一個很弱的感官,所以我們幫助小孩把這些視知覺活動做得越多,生理反應就會越好!其他奇怪的行為就會變少 33.腦子能負荷的量就是這麼少,很費力!所以沒有其它能力去處理其他資訊!例如鏡像神經元,分辨人臉。根據研究訓練孩是要跟著我們發展的途徑做訓練!而不是用不同的方式訓練我們的小孩,例如”看人說要看眼睛喔”!這就已經不是現在的治療方向,而是要回歸一般人訓練的途徑,例如要訓練的是對人的情緒有感覺才去打招呼,而不只是要求看對方眼睛而已 34.感官知覺:可分為過度敏感,正常範圍,過度低敏 (1)過度敏感:反應過度,逃避,失控,關機 (2)過度低敏:反應不足,對低程度收入沒有反應,需要較高的感覺收入,外尋刺激 35.音樂是有結構性的!語言是沒有結構性的,自閉症處理語言的窗口太大,例如[我的名字是提恩如],一般人處理是[我的名字]+[是]+[提恩如],ASD處理後是[我的名字是提恩如],這就稱之為窗口太大 所以他們雖然會說話,但發現他們會針對某個句子來回應你 36.大腦只能處理聽得懂的東西 37.通常我們可以知道自己[眼睛一亮]就能辨識自己是高興的感覺,但ASD無法辨識自己的情緒,例如自己生氣起來的時候!無法分辨自己是生氣,等到開始的時候就來不及了!然後我們看到的就只是小孩的行為問題 38.不要把自己的經驗加到小孩身上,處理小孩情緒時比較容易平靜下來!這能讓他控制的比較好!對環境學習就會越來越好 39.感覺餐:可以照三餐給他,治療師會常說”我們要來吃感覺餐囉”,父母可自己設計或跟治療師討論 40.跟治療師溝通的內容可以是:我(父母)希望可以有甚麼活動,在孩子發生甚麼時候是我可以做的 41.本體覺:例如深壓,找到介入的點,小圓平常會拿大毯子壓在身上,在餐廳吃飯時可能拿毯子壓時!我還可以用手重壓他身上某個點!幫助他平靜下來!他比較能再坐起來做原本在坐的事情 42.不要單單做感覺!而是要說說話!或唱唱歌,例如刷觸覺刷, 永遠要把感覺跟情緒做連結(這句話很重要) 43.知道自己情緒失控的感覺!並能知道我可以做甚麼,讓他知道如何穩定自己! 44.前庭覺可以增加警醒(或穩定)程度,也會幫助語言,例如鞦韆,轉轉椅用這些東西輔助嘗試有用之後!就可以是通則 45.深壓力可以拍打背後,深壓骨盆,用心跳頻率的節拍,輕輕的跟他說”我現在很生氣…”,我們可以用雙腿夾住他骨盆的地方;下腹部穩的話,可以幫助穩定下來!用身體感覺收入,情緒較容易平穩下來,所以骨盆部位很重要!加上臉頰低張,接著也會影響他的拳頭會握緊!當整天緊張之後握拳的手就容易出去,失控率就會逐漸增高 46.感覺餐的通則: (1)當不確定要增加哪種感覺收入時,以本體覺為優先, (2)同時輔以前庭覺活動,可增加深壓力及本體覺的效能, (3)當使用前庭覺活動之後,可在輔以本體覺活動來增加規律 47.做有阻力的活動來增加本體覺,所以我們要想的是小孩可以做的!我們如何增加阻力來做變化 48.深壓力:增強多巴胺(Dopamine)效能,使經驗感到愉悅與放鬆,平靜神經系統 49.感覺餐的目的:增加多巴胺及血清張素的效能,才能更平順的處理及統整收入的訊息,多巴胺跟血清張素這兩種是穩定神經系統的神經傳導物質 50.早餐要吃蛋白質吃的夠!小孩血清素高!才會穩!再給澱粉接著再幫助蛋白質轉換,這樣可以輔助小孩平穩過的好 51.當[鋅]不夠→[味覺]會是錯誤的!所以當小孩都吃很鹹時!可以考慮去補充鋅 52.生醫:現在建議已經不用去抽血驗重金屬或汞!可以由口味很重,挑食來判斷! 53.給(他需要)的感官收入足夠之後!就可以合理處理不喜歡的味道(感官) 54.如何判斷視覺或前庭覺有問題: 觀察很多線索之後再去判斷,例如觀察小孩對於上下樓梯的距離感!喜歡看線條…. 55.對於甚麼特別怕的時候!他們的反應都一定是有邏輯的,所以我們要能合邏輯的去判斷他的行為,去想想他的感官是否哪裡有困難,例如觸覺防禦(毛囊旁邊),辨識系統是不同的 **防禦系統:發現→辨識系統啟動:妳發現這是沒有威脅的!就會直接轉換身體直接做反應,所以他們對被摸到很敏感!但可能不知不覺間的受傷是沒有感覺 56.關節擠壓適用於觸覺敏感及觸覺低敏 57.當我學到去上課或某項技巧時(例如按摩),不會當作是治療在做,而是把它當作是一種跟小孩可以一起玩的遊戲在做 58.聽(hear)跟聽到(listen)是不同的,聽覺處理失序的人可以聽,但對接受到的訊息有消化上的困難 59.我們評估要不要處理小孩某些能力的思考方向:要不要顧這塊!就看你覺得重不重要,例如拿筆可以寫字但拿的不正確!是否真的要處理”拿不正確”這件事 60.要問治療師的是…『我可以做甚麼』,好的治療師是要清楚知道小孩的目標!而且能說服你「小孩可以做到甚麼」「你問的問題治療師可以告訴你還可以做甚麼」 61.體驗小孩失控的方法:當我自己已經很火發飆了!發覺自己是如何使用我的語言??用力拍桌面… 就可以了解當小孩失控時,我們要求他要能說得出話是很不合理,是非常困難的 62.通常原始反應在6~12個月就可以內隱,有些3個月就可以內隱,若是原始反應沒有內隱!會影響小孩的情緒、感覺收入、感覺處理、知識及日常生活等等 63.丟接球很難,要考慮到可能是有抓握反射的問題! 64.前庭覺差,肌肉容易低張,肌肉低張的小孩會常需要用力,容易累 65.ATNR(不對稱頸部張力反射)如果沒有內隱:小孩會有[同手同腳][越過中線的問題][手眼協調受影響][視線追視弱][視知覺的困難,特別是對稱形狀的辨識] 66.ATNR是否殘留的測試:眼睛閉起來,口語提示:頭不要動,手往前伸平慢慢的平行轉向兩側,如果ATNR沒有內隱,妳的頭會跟著轉動;我能幫助ATNR活動有:蜥蜴動作;游泳(自由式)動作;射箭動作 67.理解我的小孩受到這麼多的困難 68.視知覺治療:跳彈簧床接球,踩紙牌往前走 69.小孩有身體心像[我]的圖像,才有能力應付危機處理!及學習妳我 70.一般你跟人家要水:你腦海中只會有[水]的圖案!所以要先教[水],不要直接先教[我要水],因為他不會有”我””要””水”三個圖像,接著是要教[要][水]…. 71.不要教[是]或[還要]來代替所有的回答,因為教導語言不要教死向語言(跟從別人指令的語句) 72.當你發現小孩不自主的搖晃,可以用手輕壓在他頭頂,他就會慢慢地停下來了 73.小孩躺下來,氣球+一點重量飄下來,小孩看著氣球飄下來,如果是單眼可以練單眼定焦,是雙眼就可以練習雙眼對焦 74.莫名其妙怕很多東西,不是一直去處理他害怕的東西,而是要先每次支持她走過這段害怕的過程,不要一輩子處理都在處理他失控的時間,情緒焦慮害怕的當時,他也無法處理學習任何東西, 即使他仍會失控,但你會發現小孩逐漸失控的時間會縮短…. 75.只要開始做神經發展療程時就不要停下來,要做9~12個月,每次遊戲只要做5~10分鐘 76.原始反射動作的內隱運動:動作完不完美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 77.幫助STNR反射的運動:可以幫助緊張反射,動作有(1)貓伸腰;(2)熊滾球動作 78.只要願意帶小孩去運動,一定都會某程度的幫助到反射動作的內隱 79.影響社會情緒發展的肢體反射動作: (1)手的支撐:創造他不得不拉住東西的時機,把身體往前拉,加一點點壓力,我可以如何把自己的身體往前拉 (2)手的拉引:與[手的支撐]合併練習 (3)行走:踩紙牌滑走 (4)爬行 (5)跳躍及著地 (6)依序隨地滾動 80.不要把小孩只特定放在某一個地方做療育,當放在一個地方連續三個月都沒有功效,就要考慮是否繼續 81.呼拉圈使用: (1)身體的察覺:將呼拉圈以跳繩方式轉動呼啦圈,並向前跨過呼拉圈行走 (2)姿態的察覺:兩人到三人以上,手拉手,將呼拉圈掛在彼此之間交握的手上,以腳部開始,將全身身體穿過呼拉圈,OK之後,也可以倒退穿過呼拉圈 82.其實說話是字跟字排序,所以當小孩沒有行動計畫能力時,講話就沒辦法排序 83.行動計畫或控制能力很差的時候,必須很清楚的給結構、順序,因為這樣會很有安全感,思考一下,我們每個人都會喜歡規律化!並不是因為自閉症喜歡規律化,而是我們都會需要、喜歡安全感,清楚並不是因為自閉症而必須結構化,目的是不同的 84.設計課程:結構化,有安全感,就會期待!也容易配合 85.…不要忽略非語言溝通,妳不能跳過這一步,我們的手勢,姿態,表情,聲音,這整個系統一定要先語言而發生…不要因為別人告訴妳,三四歲的孩子應該要用說話的方式溝通,就心急的要孩子說話,這種態度會帶來更大的問題(Lewis) 86.他沒有辦法正確讀取環境的線索,所以會發現他不論對象是誰!都講一樣的話 87.教導使用語言:通常要小孩一定要發出聲音才給他,小孩都會一直在哭,因為asd小孩堅持度很高,以前會說你要比他更堅持,直到某位治療師提醒你,會發現小孩原來還有因為其他因素說不出來,而不只是因為自閉症不說話,原來還有因為[低張][年齡]…等因素,導致小孩說不出來,所以好的治療師會提醒妳日常生活中可以做的事情,例如叫小孩不要盤腿坐或W坐,要坐在椅子、鞦韆上,如果真的只能盤腿坐的時候,可以教小孩用側坐的方式;另外花時間練呼吸,吹氣哨子吹泡泡等練習口腔運動,訓練低張 88.口腔按摩: 每天做個5~10分鐘,連續做3~6個月,放音樂開心的做 89.AS雖然會說話,但有時候吃飯吃很久….所以還是可以做口腔按摩 90.整個口腔運動做完後,一定要有運用口腔功能性的事情,例如立刻吃點東西或說點話 91.口腔運動有臉部按摩,吹哨子,吹泡泡,使用吸管,口腔按摩,嚼棒,壓上顎,舌頭(舔)的運作 92.有癲癇病史的小孩不能用電動牙刷 93.要常常功能性的使用玩具,才能比較快進入假扮遊戲,所以玩具是要越快建立玩玩具的規律,就會越快正常的玩玩具!而不只是排玩具 94.圖片交換系統是可以用,但重點是要很快的退除圖片交換系統:圖片交換系統對語言溝通來說是不完全的,它只是快速達到某種溝通的用具!要把它轉成真正講話的方式!希望我的小孩不用一直依賴這些東西,所以要迅速退除 95.語言是雙軌的! 96.玩象徵性的玩具:當小孩在玩這些東西的時候,我們是要努力人工性的幫助小孩建立腦子裡的圖像 97.上課與治療師對話時:雖然小圓講不清楚,但發現小圓講一樣的話!但每次講的音調都不同!這就是很棒的地方! 98.DIR模式的精神:是一種花很大的心力去做感覺收入、介入的方法,研究發現DIR可以改變大腦的處理模式 99.SCERTS模式目前是王道偉老師在做 100.有學派是認為ASD小孩語言很差是因為分享式注意力跟社會參照很差,所以會花很多時間在做分享式注意力 101.教分辨[你][我]:必須會跟別人幾個來回的溝通,才能分辨你我的差異 102.感覺處理不好!很難有同理心!因為我看到別人跌倒,我的感覺收入並沒有痛! 103.語言行為:一般小孩可以將以下的語言功能可以互換!但自閉小孩每區學到就是那一區!所以需要花很多時間做整合 104.語言行為分為: (skinner將語言依使用時的功能特性分類) (1)表達需要 (2)標示指稱:得到利益的是別人,所以對asd是沒有太大意義的!所以沒做出反應 (3)聲音模仿 (4)字詞互動 (5)接收性語言 (6)給予某事物的特徵 (7)閱讀 105.要教小孩用語言邀請別人一起玩:是我們要去創造一個遊戲的自然情境!asd小孩可以自己玩,但讓他知道[加入某某人加入會更好玩],小孩就會發生自然的去叫他來玩!這才是正常友誼發生的程序,而不是單純指令叫小孩去說邀請他來玩!希望的是小孩知道邀請對方會更好玩的理解下!主動去邀請別人來玩 106.語言速成方法是(1)加手勢(2)加圖卡 107.不要先教[幫忙][還要][好][是],因為小孩會用這樣的字詞,來代替所有的語言 108.教導社交時,不要用模仿的方式 109.教核心字彙時,挑選的字詞是小孩喜歡的,是要對小孩具有意義的字彙,而不是對大人你有意義的 110.對抽象的事物需要用對比強的例子,教導的圖片盡量也要是小孩能理解有經驗的 111.手勢是非常好用的!例如教[稱謂] 112.教聊天:因為asd小孩有排序上的問題,所以會不知道如何回答你的問題,例如:”我們今天去哪裡?”會讓小孩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回答!就會停住!就可以使用語言介入技巧,例如提示 113.教五官:要從看的到的地方開始教 114.不希望小孩失敗!所以本來希望小圓同時可以接受[水]+[白飯],但挑戰喝了水,但沒辦法再挑戰白飯!就要立刻調整目標!注意細節!過程中適時給予關節按摩!成功給增強 115.要給夠多的輔助物,來幫助我們跟小孩有成功的玩樂時間 116.不是給小孩一大堆的標籤!最後希望的是能讓大家看到自己小孩的樣子,不要用標籤把小孩蓋住! (最喜歡Ending這句話:讓大家看到自己小孩的樣子!很讚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