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盧小霏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新生兒黃疸

2013年11月22日
公開
75

2005.3嬰兒與母親 兒科診療室 baby皮膚怎麼黃黃的? 認識新生兒黃疸 文�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總醫師 顧明修 輯�張玉櫻 新生兒黃疸在新生兒是很常見的情況,然而父母卻很擔心寶貝身上黃黃的到底要不要緊?多久會好?聽說餵母奶會引起黃疸,怎麼辦呢?在此我們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帶領大家認識什麼是新生兒黃疸,以及它的治療與注意事項。 (內文) 什麼是新生兒黃疸? *黃疸的成因 人體血中的紅血球老化後經代謝產生一些廢物,其中一種稱為「膽紅素」的廢物最後經由肝臟排出體外。如果這種廢物產生過多(如紅血球破壞過度)或無法排出(如肝膽系統疾病造成排出異常)就會累積在體內,引起皮膚、眼白泛黃,也就是所謂的「黃疸」。所以說黃疸是許多不同的原因,造成膽紅素堆積在體內而形成的臨床表現。 在醫學上以血中膽紅素的濃度來代表膽紅素累積的程度,如膽紅素濃度為12mg/dl,表示100㏄的血中有12毫克的膽紅素。而醫護人員解釋病情時會以「?黃疸指數」來簡稱膽紅素的濃度,如黃疸指數12表示膽紅素濃度為12mg/dl。而新生兒黃疸包括「生理性黃疸」及「病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 新生兒紅血球較成人多(因此紅血球代謝後廢物較多),而且肝臟較不成熟(因此膽紅素較不易排出),所以比較容易產生黃疸。這種因生理現象導致的黃疸稱為「生理性黃疸」。一般嬰兒或多或少在出生第二天開始就會有生理性黃疸的出現,第四天達到最高峰(最黃),1∼2星期後逐漸消退。生理性黃疸的黃疸指數通常小於12,除了皮膚、眼白泛黃外,無其他症狀,通常不需治療就會消退。 *病理性黃疸 如果是病理因素造成的黃疸稱為「病理性黃疸」,這些病理因素包括: 1. 新生兒血液方面的疾病,如ABO血型不合(註1)、Rh血型不合、先天性溶血疾病等導致紅血球破壞,使膽紅素代謝增加。 2. 肝臟疾病如先天性膽道閉鎖、先天性肝炎等,導致膽紅素無法排出。 3. 新生兒感染,導致紅血球破壞、肝功能降低。 4. 生產過程導致新生兒頭皮淤血,淤血內的紅血球破壞而產生膽紅素。 病理性黃疸的黃疸指數通常大於15,不但需要治療,而且若不注意有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 (註1)ABO血型不合:若母親為O型,嬰兒為A型、B型或AB型,則有可能因紅血球破壞增加而出現黃疸。 父母應注意什麼? *寶寶是否有黃疸? 首先,需注意寶寶是否有黃疸。可將嬰兒置於明亮處,觀察嬰兒皮膚及眼白的部分,若比前一天觀察到的黃或比其他嬰兒黃,就可能有黃疸。同時觀察不同的部位,若只有臉部泛黃,表示黃疸程度並不是很嚴重;若泛黃的情形向下延伸至腹部或以下時,則黃疸可能已經到達需要照光治療的程度了。 *若有黃疸需注意什麼?何時送醫檢查治療? 黃疸需注意的是,是否有需住院治療的病理性狀況。爸媽們可以注意下列幾點: 1. 注意黃疸的程度:若腹部或以下皮膚泛黃,或是皮膚泛黃的速度很快(如泛黃很快的由臉延伸至胸部、腹部時),需送醫檢查。此外,出生24小時內就有黃疸,或是足月兒黃疸超過1∼2週,早產兒黃疸超過2∼3週,也是病理性黃疸的表現,最好送醫檢查。 2. 注意病理性黃疸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嘔吐、膚色蒼白、活力變差、食慾不振、腹漲、腹瀉、發燒、小便變濃茶色、大便顏色變白(註2)等情形。若有以上情形需立刻送醫檢查。 3. 注意某些使黃疸加重的因素:如早產、生產時曾缺氧、家族史中有溶血性疾病(如蠶豆症)、嬰兒產前或產後可能有感染(如媽媽產前有發燒感染、早期破水)也是須注意的事項,並於送醫時告知醫生此病史。 (註2)若有大便顏色變灰白、小便變濃茶色等情況,可能是先天性膽道疾病,有時嚴重到需要換肝甚至危及生命,需多加注意。 *黃疸兒的居家照顧 生理性黃疸如果無異常狀況,只需多加觀察,按照一般照顧的方式照顧寶寶即可,不需特別處置。建議方法如下: 1. 給予足夠的餵食。 2. 不建議給予葡萄糖水、開水或退胎水,因為不但無法改善黃疸,反而會加重症狀,甚至會影響食慾,造成離子不平衡等嚴重後果。八寶粉等藥物也不可服用。 3. 照陽光或一般日光燈照射或許有點幫助,但效果如何仍無定論,而且須小心不要被曬傷。 4. 一些會導致黃疸或加重黃疸的情況需避免,如蠶豆症嬰兒需避免接觸奈丸、紫藥水等會引起溶血的物質。 5. 用藥時須經醫師處方,因某些藥膏或藥物也會引起蠶豆症嬰兒溶血。 6. 避免感染、飲食不足、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等情形。 *喝母奶會引起黃疸?黃疸兒可以繼續喝母奶嗎? 喝母奶可能引起黃疸。若黃疸出現時間在第2∼4天,稱為「早發性母乳性黃疸」,原因和餵食不足,導致排便量減少(隨糞便排出之膽紅素因而減少)有關,所以需給予足夠的餵食。若黃疸在出生後10∼14天才出現,則稱為「晚發性母乳性黃疸」,可能持續2∼3個月才會完全消退,原因和母乳內所含的物質有關。一般而言,母乳性黃疸極少引起嚴重的病情,不需因怕黃疸而停止哺餵母乳。 根據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的建議,當黃疸指數小於15∼17時,仍可放心的哺餵母乳並且照光治療。超過此指數時可以持續哺餵母乳,或暫時以母乳加配方奶餵食,或暫時換成配方奶,再加上照光治療。至於該採用什麼方法,可以和醫師討論比較適合寶寶的處理方式。 (詳文請見2005年3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產後保養

2013年11月20日
公開
72

產婦生產完流行用束腹帶,希望快速恢復窈窕身材。但婦產科醫師指束腹帶無益瘦腰,且不少產婦綁太緊,造成子宮、膀胱下垂,增加未來尿失禁、子宮脫垂風險。醫師說,只有剖腹產後為壓迫傷口、避免滲血,可使用數天,自然產後不應用束腹帶,調整型內褲或束褲也應少穿。 無助瘦腰 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部孫副主任說:「臨床常遇到產後數個月的婦女,下腹部有下墜感,腹部隱隱作痛,且有腰酸、頻尿等狀況,問診發現,她們產後長達1、2個月使用束腹帶。」 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謝醫師也指,有產婦束腹1個月,早晚都用,不但腹部疼痛,有下墜感,用手伸進陰道,竟能摸到下垂的子宮。 謝醫師表示,坐月子用束腹帶,不僅無法讓肚子變小,還會在產後骨盆底肌肉最柔軟之時,直接造成損傷與鬆弛,「讓本已肥厚的腹壁變成銅牆鐵壁,咳嗽、走路、起身、甚至憋氣、解便時,升高的腹壓會把尚未復原的骨盆底肌肉向下推。」 孫副主任說,骨盆底肌肉損傷的這類女性4、50歲就可能有尿失禁、子宮脫垂的困擾。 調整內褲也別穿 謝醫師說,身體組織具極佳展延性,產後不需束腹帶,也可逐漸回復,「僅剖腹產後為壓迫傷口、避免滲血,須使用數天束腹帶,否則產後都不要用,而調整型內褲或束褲也應避免。」 孫副主任說,產後3個月內不要做仰臥起做、避免粗重工作,多做可幫助骨盆腔收縮的運動可預防子宮、膀胱下垂,避免尿失禁與陰道鬆弛,對恢復性生活也有幫助;謝醫師也提醒,坐月子不要吃太補,多躺著休息。 產後瘦肚子注意事項 ◎束腹帶無益瘦肚子,產後不需使用,僅剖腹產後,為壓迫傷口、避免滲血,徵詢醫師後,可使用數天 ◎產後應舒適平躺按摩腹部,幫助子宮恢復彈性與排出惡露 ◎產後3個月內不要倒立、仰臥起坐或做粗重工作 ◎坐月子不要吃太補、太油,應以均衡為原則,多躺著休息 ◎產前到產後持續練習骨盆肌肉收縮運動,可預防尿失禁、陰道鬆弛,以及子宮、膀胱下垂

妳用對束腹帶了嗎?

2013年11月19日
公開
71

產婦生產完流行用束腹帶,希望快速恢復窈窕身材。但婦產科醫師指束腹帶無益瘦腰,且不少產婦綁太緊,造成子宮、膀胱下垂,增加未來尿失禁、子宮脫垂風險。醫師說,只有剖腹產後為壓迫傷口、避免滲血,可使用數天,自然產後不應用束腹帶,調整型內褲或束褲也應少穿。 無助瘦腰 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部孫副主任說:「臨床常遇到產後數個月的婦女,下腹部有下墜感,腹部隱隱作痛,且有腰酸、頻尿等狀況,問診發現,她們產後長達1、2個月使用束腹帶。」 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謝醫師也指,有產婦束腹1個月,早晚都用,不但腹部疼痛,有下墜感,用手伸進陰道,竟能摸到下垂的子宮。 謝醫師表示,坐月子用束腹帶,不僅無法讓肚子變小,還會在產後骨盆底肌肉最柔軟之時,直接造成損傷與鬆弛,「讓本已肥厚的腹壁變成銅牆鐵壁,咳嗽、走路、起身、甚至憋氣、解便時,升高的腹壓會把尚未復原的骨盆底肌肉向下推。」 孫副主任說,骨盆底肌肉損傷的這類女性4、50歲就可能有尿失禁、子宮脫垂的困擾。 調整內褲也別穿 謝醫師說,身體組織具極佳展延性,產後不需束腹帶,也可逐漸回復,「僅剖腹產後為壓迫傷口、避免滲血,須使用數天束腹帶,否則產後都不要用,而調整型內褲或束褲也應避免。」 孫副主任說,產後3個月內不要做仰臥起做、避免粗重工作,多做可幫助骨盆腔收縮的運動可預防子宮、膀胱下垂,避免尿失禁與陰道鬆弛,對恢復性生活也有幫助;謝醫師也提醒,坐月子不要吃太補,多躺著休息。 產後瘦肚子注意事項 ◎束腹帶無益瘦肚子,產後不需使用,僅剖腹產後,為壓迫傷口、避免滲血,徵詢醫師後,可使用數天 ◎產後應舒適平躺按摩腹部,幫助子宮恢復彈性與排出惡露 ◎產後3個月內不要倒立、仰臥起坐或做粗重工作 ◎坐月子不要吃太補、太油,應以均衡為原則,多躺著休息 ◎產前到產後持續練習骨盆肌肉收縮運動,可預防尿失禁、陰道鬆弛,以及子宮、膀胱下垂

母乳的保存

2013年11月18日
公開
67

有媽媽問到母乳保存,我順手回的,先貼在這兒。我有更詳細的資料下次再貼過來。(一邊寫一邊為下一本哺乳書做準備啦!哈哈!) 母乳隨著初生的天數以及氣溫,可以存放在室溫下的時間,從24小時到5小時不等,不過我覺得比較保險及好記的方式:3、3、3 也就是說室溫三小時、冷藏三天、冷凍庫三個月 不過這裡所說的是上、下分開的冷藏、冷凍庫喔! 同一瓶母乳,回溫後盡快在室溫三小時內吃完,不建議再放回冷藏下一頓吃,更絕對不能冷凍保存,因為回溫吃剩的奶,後就像熱過的剩菜,腐敗的速度會加快。 母乳的回溫,不能夠直接加熱,應該要「隔水溫熱」,溫熱的水以手摸不會感覺燙手的水溫(約45度以下)為準,超過五十度的水溫會破壞母乳中的一些活菌及酵素。室溫直接回溫也可以,我看過很多外國人是不回溫的,拿起來搖搖冷的就直接餵了!但記得室溫不要超過三小時。 母乳的儲存及回溫 整理/Gloria、小春、anne 一、 母乳儲存注意事項: (以下之母乳儲存資訊,僅適用於健康足月的寶寶。早產兒及病嬰通常有更嚴格的集奶方式跟儲存期限。) ●集奶前先洗手,使用經過熱水消毒及乾燥過的儲奶容器。包括:消毒過的硬塑膠瓶、玻璃容器、專用的母乳消毒袋。一般設計用來餵奶後即可丟棄的袋子;因為會透氣,較不適合儲存。若用來存放母乳,最好包裹2層外袋,且儲放時先將空氣擠出,再直立放入。 ● 對寶寶來說,新鮮的冷藏母奶比冷凍母奶好。如果你是準備寶寶的近期存糧,冷藏即可。 ● 冷凍時,宜選用消毒過可重複使用的玻離或塑膠瓶,如果不確定寶寶大致的食量,可以在每個容器儲存約60-120CC的母乳,這樣解凍比較容易也不會因為吃不完而浪費。 ● 在明顯的地方標上擠奶的年份、日期、時間。如果托兒場所或保母也有其他的母奶寶寶記得把寶寶的名字也寫在標籤上。如果有服藥或吃特殊的食物也一併註記。 ● 已解凍餵食過後剩餘的母乳,不可再次冷藏、解凍。 ● 同一天擠出的冷藏母奶,可以放在同一個瓶子儲存。 ● 可以在已經冷凍的母奶上加新的奶水,但要先把新的奶水在冰箱冷藏1個半小時放涼。同時冷凍母乳須多於新的母乳。 ● 你的庫存母奶,已先進的先出為原則(舊的先用)。 ● 儲放冰箱時,應儲存在冰箱深部,避免儲存在靠外面的冰箱門上,以維持溫度的穩定。 ● 擠出的母乳會出現脂肪分離,看起來分成兩層,上層比較黃,下層比較清,這是正常現象。使用前輕微的搖晃,使脂肪混合均勻。 ● 當你儲奶給住院中的寶寶時,優先選用消毒過且可密閉的硬容器,以減低奶水受感染的機率。 二、母乳的安全儲存時間: ●室溫 初乳 攝氏27- 32度時 12小時 成熟乳 攝氏15度以下 24 小時 攝氏19- 22度時 10小時 攝氏25度時 4- 6小時 ●冷藏室(一般冰箱的下層):5天 儲存溫度在攝氏0-4度冷藏室: 8天 ●冷凍室: 單門式冰箱內之冷凍層:14天 獨立冷凍層(上下分門、冷凍與冷藏分開的冰箱):3-4個月 恆溫攝氏零下十九度之獨立冷凍室:6個月或更久 ●解凍過後但未加熱之母奶: 室溫下:4 hour 冷藏室:24 hour 注意不可再冰凍 ●已加熱之解凍奶: 冷藏室:4 hour 注意不可再冰凍 ● 以上的時間資料,如果覺得不容易記住,目前母嬰親善醫院的衛教方式是指導新手媽媽記住:「三、三、三原則」,就是在室溫可放置三小時、冷藏室可放三天、獨立之冷凍室可放三個月。這是絕對安全的時間,媽媽們可以以此為儲存標準。 四、母乳儲存方便的工具 ● 目前,台灣市售的母奶容器,有日本進口之消毒母乳袋(200cc及100cc兩種容量)各式玻璃奶瓶、六甲村的集乳杯等等,國外則有各種容量的消毒玻璃瓶、塑膠罐、以及各種容量的母乳袋。 ● 可準備小型冰桶、冰塊、冰寶、冰袋,以利上下班時攜奶外出。 ● 如果以冰塊放在冰桶裡冷藏時,要注意冰塊溶化後,容易滲入奶瓶污染奶水,所以,冰塊的高度不能高於奶瓶,且奶瓶不能傾倒於冰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