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盧小霏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該不該吃轉骨方

2013年09月24日
公開
65

孩子該不該吃轉骨方? 身高是評估依據 台灣新生報作者: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9月24日 上午12:00. 許多家長擔心小孩長不高。中醫師陳京慶表示,當發現小孩子有開始發育的徵兆時,就可以考慮是否要吃轉骨藥。轉骨除了幫助身高成長,對於身體肌肉發展,女性的荷爾蒙的分泌,預防月經不順等婦科問題也有幫助。 中醫師陳京慶表示,中醫古籍記載著,女子二七而天葵至,男子二八腎氣盛;也就是女生14歲、男生16歲進入青春期,但是以目前的統計,都有提早現象。女生大概在11歲前後、男生在13歲前後就可看到第二性徵的出現,所以大概在這個年齡的前後,只要發現有開始發育的徵兆時,就可考慮要不要吃轉骨藥了。 陳醫師表示,雖然一般人對「轉骨」這個名詞的印象,都是和「長高」連結在一起,可是轉骨對青少年幫助的層面,絕對不只有長高這一塊。當兒童進入青春期後,荷爾蒙會促成身體許多變化,由下視丘及腦下垂體的激素刺激卵巢及睪丸成熟,卵巢及睪丸再分泌性荷爾蒙來讓第二性徵顯現,以及刺激身體成長;轉骨最大的意義就在於,經由中藥的調節,可讓身體可以分泌充足的荷爾蒙來支持成長,以及增強身體接受荷爾蒙成長的幅度。 就男生而言,轉骨最重要的當然是身高的成長,但是同時也可以促進身體肌肉質量和功能的發展,以及性器官的發育;對於女生而言,除了長高及促進胸部發育外,如果提早由轉骨改善女性荷爾蒙的分泌,也可預防往後經痛、生理不順、血量過少等的婦科問題。 陳京慶表示,臨床上常見許多家長對轉骨常會有「到底該不該吃轉骨藥?」或「我的孩子還來的及轉骨嗎?」等問題,對於這點的評估,身高是一項很重要的依據。 陳京慶表示,一般而言,男生在開始青春期後可以持續成長3~5年,而以前2~3年的成長幅度最大;女生在初經來潮前1~2年成長最快,當月經開始後則趨緩,可以成長到15~18歲左右。家長可比對孩子的身高,在平均生長曲線的落點,如果每個月成長的幅度符合或大於生長曲線的預測,孩子其他方面的第二性徵也發育良好,就不一定要吃轉骨藥。 但是如果本來身高就低於平均百分比,或者是進入青春期後卻成長幅度不如生長曲線的預測,那就可以考慮以轉骨藥補助進行3個月至半年的療程,同時評估成長狀況,再決定後續是否要繼續服藥或休息。 陳醫師表示,通常青春期開始後兩年內都來得及轉骨,效果當然是愈早進行愈好,如果比較晚才考慮到轉骨的問題時,這時就可以藉由「骨齡」來評估;藉由左手的X光觀察骨骼成長及生長板的癒合狀況,來看是否還有成長的空間,以及評估未來可能成長的幅度。 .. . . . .

天天喝糖飲 阻鈣吸收長不高

2013年09月23日
公開
57

早餐配奶茶、可樂等飲料,當心孩子長不高!董氏基金會調查全台50所國小1萬2851位國小學童發現,近4成學童天天喝含糖飲料,最常喝的就是高糖、高油的奶茶,糖和油脂都會破壞鈣質吸收,體重橫著長,還增加骨鬆、長不高風險;即使有喝乳品習慣學童,有些不是喝鮮乳,而是喝含乳量不高的調味乳、發酵乳。 董氏基金會是在101至102年間,調查台灣北、中、南、東4區共50所國小、1萬2851位學童的乳品攝取現況,結果發現,高達38.2%的學童每天至少喝一次飲料;另有25.8%的學童,則是2至3天會喝一次飲料。最常喝的含糖飲品為:奶茶、含糖茶飲、運動飲料等。 天天喝飲料,小心鈣流失,增加長不高、骨鬆機率!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表示,高油、高糖食物除了讓人變胖、增加心血管疾病罹患率,常被忽略的是,更是造成骨質疏鬆的隱形殺手,糖份會讓好不容易吃下肚的鈣游離出來,而油脂更會與鈣結合成不溶性的鈣鹽,阻礙身體對鈣的吸收與利用。 調查同時發現,雖然有88.4%的國小學童平時有喝乳品習慣,但進一步分析,最常喝的乳品除了第一名的鮮乳之外,仍有超過一半學童習慣喝的是含乳量不高的調味乳、奶粉、乳酸飲料。 許惠玉說,離譜的是,仍有12.7%的國小學童以為奶茶裡的「奶」指的是牛奶,連家長也常誤會,所以早餐會幫孩子買奶茶,喝糖飲不喝奶的後果,容易喝下高糖、高熱量,鈣質卻攝取不足,對於發育期兒童有負面影響,導致體位橫向發展長不高,更會影響骨骼健康、生長發育及學習力,並增加蛀牙、骨折與骨質疏鬆症的發生機率。 許惠玉強調,存骨本要趁早,根據研究顯示,25歲之前,甚至更早18歲之前,如果骨本存不夠,日後再怎麼補也補不回來,呼籲父母務必把關,不在家中存放含糖飲料,更別讓成長中的孩童輕易「斷奶」,應從小養成「每天兩份奶」的奶類攝取習慣。 專家建議,可選擇鮮乳、保久乳或是以3湯匙低脂奶粉沖泡,孩童每天喝2至3杯,幾乎就能獲得一天的鈣質所需;另如無糖優格、無糖優酪乳、低脂起司等乳製品,都是良好的鈣質攝取來源。

孕婦補充魚油

2013年09月17日
公開
90

DHA比例高的魚油,一人吃、兩人補 孕婦補充魚油,新生兒腦力好、學習快、還能預防過敏氣喘。但DHA比例高的魚油才適合孕婦喲! 過去魚油是用在預防血管阻塞的保健食品,最近五年來,則有愈來愈多研究證明,孕婦可以放心地藉由魚油補充兩種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DHA和EPA,不僅能夠防止早產、避免產後憂鬰,也能幫助胎兒早期腦力和視力發展,甚至讓小孩子未來比較不會有過敏、氣喘等問題。 營養師陳宣佑表示,他有兩個小孩,老二是媽媽在懷孕期間就開始吃DHA含量高的魚油,老大則是出生之後才補充DHA。現在兩個孩子都不像同齡小孩常有過敏的問題,但在媽媽肚子裡就補充到DHA的老二,很明顯地在學習力上面比老大好一些,可見孕婦及早補充魚油的重要性。 不過,孕婦吃魚油之前,務必看清產品標示。營養師陳宣佑強調,市面一般魚油的DHA、EPA比例以2比3較多,其中含量較多的EPA能減少血液凝固,因而防止血栓的形成,降低血栓造成血管阻塞的機會;然而,這種「EPA比例較高」的魚油卻不適合孕婦,因為孕婦在懷孕後期會有一些出血的問題,甚至需要剖腹生產,不宜攝取太多EPA影響血液凝固,所以孕婦必須選擇「DHA比例較高」的魚油,最佳比例應該是DHA佔30%、EPA最好在5%以下。 至於每天的攝取量,美國國家科學會的建議是──孕婦每天至少應補充魚油(DHA加EPA)650毫克,其中DHA的補充量至少應該有300毫克。但這只是「最基本的補充量」,臨床上醫師、營養師通常會建議孕婦每天補充一到二克的魚油,從懷孕的第三個月起,就應該開始補充。 小朋友出生之後,母親也要持續補充魚油,才能透過哺育母乳的方式,讓小朋友攝取到足量的DHA。如果無法哺育母乳,父母親最好選擇添加DHA的奶粉給寶寶;等小孩稍微長大,也可以讓他們補充魚油,需要量大約是每天100到200毫克的DHA。 最近常有深海魚遭戴奧辛、重金屬污染的報告,取自於深海魚的魚油當然也有被污染的危險。營養師陳宣佑特別提醒,通常只有信譽優良的品牌才會嚴格檢驗魚油的戴奧辛、重金屬,所以消費者務必選擇信譽良好的公司與品牌,才能保障自身安全。此外,取自魚眼窩的魚油才會含有較多的DHA,也才是比較適合孕婦和小孩的魚油。 (以上資訊摘錄於陳宣佑營養師2006/12/09接受快樂聯播網「快樂好元氣」節目專訪內容) -------------------------------------------------------------------------------- 嬰幼兒盲目吃魚油可能埋下隱患 時下許多年輕父母為了給新生寶寶補充營養,常喂其吃深海魚油。而記者從“嬰幼兒智力發育與喂養的關係——DHA的臨床應用專題學術研討會”上獲悉,這一做法並不科學。廣州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產科主任、博士生導師陳敦金教授對此解釋說,由於魚油中富含的EPA對其血管發育會造成損害,而且某些魚類含汞,極易損害嬰幼兒正在發育的神經系統,因此嬰幼兒應慎吃魚油,轉為補充更為容易吸收的藻類DHA.   嬰兒攝入過量深海漁油增加失血風險   上海市兒科醫學研究所、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新華醫院主任醫師張偉利介紹,DHA是一種以很高的濃度集中存在於人體的幾個關鍵部位,大腦的灰質、眼睛的視網膜以及母乳,對增進嬰幼兒智力及視力發育有重要作用。而廣州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產科主任、博士生導師陳敦金教授介紹,藻類的EPA含量僅為魚油的1�20,DHA含量卻是後者的4倍。“EPA也是一種脂肪酸,由於它會增加血液的黏度和血流量,因此嬰幼兒攝入過多會增加失血的風險。並且目前環境污染比較嚴重,很多深海魚通過食物鏈會攝入生活在海面受污染區的小魚,這就增加了安全性隱患。而藻類DHA幾乎不含EPA,且DHA含量高,不易氧化、容易吸收,並且也避免了被污染,因此,不僅純度和安全性更為可靠,也更適合孕婦和嬰幼兒服用。”   孕婦DHA攝入量普遍不足   據陳敦金教授介紹,人體大腦自胎兒期就開始發育,主要在妊娠中第三個月及出生後前兩年。胎兒營養主要來自母體,因此孕期婦女需要大量補充DHA.美國國立衛生院和國際脂肪酸和油脂研究協會建議,一個健康成人每天至少攝入220mgDHA,而懷孕及哺乳期婦女則至少要攝入300mg.“但是據調查,美國人平均每天的DHA攝入量還不到100mg,中國香港地區也做過調查,攝入量同樣明顯不足,大陸地區有明顯的地域性差別,沿海地區稍好,內陸則嚴重缺乏。”陳教授在研討會上對DHA攝入量不足的情況表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