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Blue-field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我們真的要誠實嗎?

2008年02月06日
公開
22

來源:網路流傳 我們真的要誠實嗎? 我在報上看過一個高中生的投稿,叫做「誠實讓我受了傷」,她說:在她國小四年級的時候,老師正在為大家複習數學,臨時決定小考,一時間,同學們都發出了不滿的雜音,大家都不想考試。 老師對同學們的反應也不太滿意,要大家「把眼睛閉起來,不想考的舉手」。由於想做個誠實的小孩,她勇敢地舉起了手,天真地以為有好多人都會參加表決呢。 沒想到,睜開眼睛後,她才發現,全班只有她一個人舉手,剛剛起鬨最大聲的鄰座同學還搖身一變,變成衛道者,對她說:「你怎麼不考呢,多練習也不錯啊。」 反應最激烈的是老師。老師冷冷地走到她面前把考卷拿走,說:「不想考就不要考。」 那堂課是她求學過程中最不堪回首的一堂課,全班只有她一個人沒有參加小考,即使過了好些年,她的記憶還因為一時的誠實而繼續受傷…… 雖然只是一件小事,但我可以感同身受,這真是一件很令孩子想不透、就算想開了也無所適從的事情。大人們不都要我們誠實、要我們不要說謊嗎?可是讓小孩的誠實受傷、從歲月累積中學會說謊的,往往就是這個「口是心非」的成人世界。 在我看來,這個案例裡頭,最不應該的是那個老師,他不該故意設下陷阱捕捉誠實的孩子,讓孩子的天真受到傷害,這種做法,比隨意懲罰孩子更有害。 我也有過類似的經驗。記得那年我還更小,或許才剛會寫ㄅㄆㄇ吧,我跟著一位阿姨從宜蘭到台北來逛商展。這位阿姨在售貨小姐遊說下買了一頂假髮,但不久就後悔了,牽著我的手衝回原來的店裡,要求退錢。 售貨小姐面有難色,阿姨隨口撒了個謊:「我們家在南部,買了這頂假髮之後,我們就沒有車錢回家了,我非得退掉不可。」 「我們家不在南部,在東部,沒有那麼遠,」我剛學會看台灣地圖,得意洋洋地插了嘴。冷不防一個巴掌就揮到我臉上:「誰叫你多嘴。」 我當然被打得一頭霧水,卻還很不識相地一邊哭一邊爭辯:「本來就是在東部嘛,我又沒有說錯……」 仔細回想小時候挨打的經過,我竟然發現,都是因為我說了真話,而不是說謊話。小時候的我完全搞不懂,為什麼我說真話,就被老師或大人認為是「頂嘴」,當我故意壓抑自己的時候,我就變成人見人愛的乖乖牌? 這也是我在成長時期一直沒有搞懂的事。成人的社會其實並不鼓勵「天真的誠實」。我想,政治圈是最沒有人敢號稱「我只說實話」的一個圈子了。因為實話常和「政治正確」兩相妨害,為了政治利益,大家必須說自己其實也不那麼認同的話,維護著黨團利益。 參加政治議題的談話性節目,最能了解其中的荒謬有趣之處。在節目播出時,觀眾常會看到各黨的代表人士劍拔弩張,簡直就是在互相叫罵,進廣告時,大家馬上變得一團和氣,打躬作揖說:「剛才對不起,你也知道,我只能這麼說……」 廣告時間結束,進現場,又是一番殺戮和對立。有朋友打趣道:「唉,其實觀眾看不到的時候最精彩。」 連怒髮衝冠時的情緒也不誠實,真是「不誠實」的最高境界啊。 別急著對誠實的功用灰心絕望,別急著說:「我就是因為太誠實才吃大虧。」因為,長久來說,不誠實才會真的吃大虧。 其實,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人際脈絡複雜的社會,誠實的定義也不再那麼單純。 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西方諺語叫做:誠實是上上策(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誠實真的是上上策嗎?基本上是對的,但還得看我們如何定義誠實兩字。 如果你把誠實定義為坦白說出心中話的話,過度坦白,有時非常殘酷,也很刺傷人。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不是一旦建立友誼,就永遠平靜無波。再怎麼親密的朋友,也會有看不順眼的時候。在看對方不順眼時,我們心裡有時會忍不住詛咒:「我真希望你去死」、「真後悔認識你」、「你真是笨得像豬」、「你的長相真是難看死了」,但如果沈不住氣把這些怨言誹語全部說出來,恐怕會永永遠遠破壞友誼。 很多很沒人緣的人,都認為自己是因為「太直」吃了虧,其實是因為他對誠實的定義太膚淺、太粗糙,對旁人的感覺也不夠體貼。 說實話是對的,問題是,什麼時候該把實話說出來?還得評估,說這句話是不是只逞一時口快,卻會造成別人永久的傷害? 還要分遠近親疏,對知己,可以直接說出的建言,未必能夠對陌生人從實道來。 誠實需要一點圓融,卻又不能油滑,否則久而久之,就沒有人相信,你的嘴裡會有真話吐出來。 在這個必須講求.E.Q.才能和諧的社會,誠實最好的定義並不是坦白、有話就說、口無遮攔。誠實是一種心態,願意了解真相、看清本質的心態。 華盛頓砍倒櫻桃樹,是誠實。但你不必為了表現自己的誠實,而砍倒了無辜的櫻桃樹。 別人不經修飾的誠實,可能造成自己的傷害。但勇敢面對誠實的傷害,才能訓練出高貴的氣度來。 我認識一位很了不起的國小老師。身高只有一百二十幾公分高的她,講起成長過程,真是笑聲中帶著一把辛酸淚。因為別人的誠實而尷尬不已,是這位何老師的家常便飯。 她走在路上的時候,常常碰到「很想再看她一眼,卻又故作鎮定」的大人,以及童言無忌的孩子。小孩子看到她時,常會拉住爸媽說:「看,那個大人好矮哦。」 大人總是很不自在地拖著孩子往前走,假裝沒看到,或者小聲地要孩子不要亂講話。 但不識相的孩子因此常會更大聲地說:「你自己看嘛,她真的很矮。」 有的大人氣急敗壞,會賞給孩子一巴掌。孩子哭了,更多的人回頭來看。特殊目光的投射讓她更不自在她當然也不希望每天走在路上被人家指指點點。但她說,孩子並沒有錯啊,孩子說的是實話,因為誠實而挨打,她實在很不忍心。 孩子的誠實,固然對她造成了種種尷尬,但這樣的反省卻使她更能誠實面對自己的身材:沒錯,我就是這麼「高」,我自己必須先接受它,不要怕別人講。 因為誠實,她有著非常堅強的靈魂和開朗的性格,克服了身材上的種種困難,找到了好工作,學生們都喜歡她,談戀愛、結婚、生子事事否極泰來。 我從她這番話中學得:對自己誠實,才有真正的尊嚴。 這樣的勇氣並不是天生的,得靠後天慢慢增長功力。 也許,一時的不誠實可以換得某些及時的利益。但長久以來,不會有人信任你,連自己也都無法信任自己。我們的人生,誠實有時是助力,有時是阻力,敵友難分,但我們卻必須與它在風風雨雨中相伴走來,才能換得舒坦自在。

談貧窮、學生笑 李家同氣得中斷演講

2008年02月05日
公開
26

http://www.chineseworld.com/forum_topics/text2.html#here2 台灣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日前應邀向全台菁英高中生演講,談到印度窮人向猴子要食物的實例,學生們居然一陣爆笑,李家同氣得中斷演講,在學生們表達歉意後才繼續。李家同批評台灣年輕人太不嚴肅,台灣大學生不關心國事及全球面臨的問題,多數知識份子只懂得享受,且道德淪喪,台灣企業被掏空者益見增多。有評論指出,此事件反應台灣人文教育之不足,同時,台灣政治紛爭不斷及流行的電視搞笑節目都對社會產生不良影響。但亦有人認為,學生們勇於認錯並接受教誨,仍顯示台灣教育的希望。對於李家同之怒,你怎麼看?人文教育貧乏及道德淪喪是否為兩岸的共同現象? ............................... 談貧窮、學生笑 李家同氣得中斷演講 【2008/01/29 聯合報╱記者唐秀麗、李青霖�連線報導】 李家同談到窮人向猴子要東西吃,台下高中生爆笑,他一度氣得拒絕演講。 記者唐秀麗�攝影 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昨天向全國菁英高中生專題演講,談到印度窮人向猴子要食物吃時,現場一陣笑聲,他氣得說:「我不是小丑,不是來愉悅大家,我們國家總要有人告訴年輕人嚴肅的事,看見世界真相,不是只在台上唱歌跳舞。」一度欲中斷演說。 一名女學生當場道歉說:「李教授我為我們的無厘頭感到抱歉。」嘉義女中校長陳怡君也為學生解圍說,這一段已是很好的機會教育,希望為學生繼續演講;李家同才繼續。 「TTSA高中校際聯盟資訊研習營」昨天起一連三天在國立嘉義女中舉行,包括政大附中、師大附中、高雄中學、新竹女中等十二所高中派出一百多名菁英學生參加,下午邀請IBM公司總經理童至祥、李家同等名人演講。 李家同以「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為主題演講,指出人類面臨道德日漸淪喪、巨大仇恨、貧富不均等九大問題;我們國家貪汙嚴重,數千年來如一日,再如印度,是不折不扣的民主國家,但印度老百姓卻生活在悲慘之中,「印度的政黨輪替,其實就是輪流貪汙」;這時台下傳出笑聲。 他接著說,印度去年獨立六十年,他有一名學生在印度看到成年人在垃圾堆中找食物,還有人看到廟裡猴子有很多食物吃,竟向猴子要東西吃。此語一出,現場又一陣笑聲,引起他不悅。 「不要對悲慘的事笑得那麼開心,難道你們認為是可笑的事,認為不值得談嗎?」「叫我怎麼講下去,是誰請我來的,是否找錯人?」 李家同說,在美國若有世界銀行、國際貨幣組織要開會,華盛頓等大學會關門,大學生會成群跑去向這兩個單位抗議,因為他們認為人類貧困是這兩個組織造成;多年前在網路上看到一個外國媒體反諷說,這些會議到台灣開一定沒問題,「因為台灣的大學生不會抗議」。 「這是在嘲笑你們」,他說,台灣大學生不關心國際大事,以及人類面臨的問題,我們的高知識分子只懂得享受,台灣企業被掏空的例子越來越多、天然資源消耗、軍備競賽、環境汙染等議題都值得重視。

三種父母

2008年02月04日
公開
34

三種父母 身為家長的你(妳)是屬於哪種家長呢? 上星期有天晚上兒子從學校宿舍打電話到報社給我。  「娘!我要跟妳分享一件好棒的事!」聽起來頗興奮的樣子。但我正在忙,請他等我下班再說。  下班途中,我給他回電話。他知道我還在捷運上後,就說:「我有很大的收穫要跟妳分享,妳要仔細聽,下車再打!」  幹嘛?搞神秘啊!那天是他拍的短片在班上發表的日子,八成是片子得到讚賞吧!我心裡這麼想,覺得這小子真好玩,雖然未免太「小題大作」了點。  下車不久,他的電話來了。  「今天我們班有三個同學在校抽煙被記過。」啊?這、這…這是哪門子「分享」?老娘被兒子嗆到學乖了,暫且按下不表,咬住舌頭、豎起耳朵,繼續給它聽下去。  「學校要他們和父母連絡。結果,妳知道嗎?三個同學的爸媽正好有三種不同的反應。」  「喔?」  「J從小挨打,還曾離家出走在朋友家住了一段時間。她媽一聽,在電話裡破口大罵,吼她:『妳不要命了啊?』,所以J一整天心神不寧,都在害怕、想像回家被打的情景;U的爸爸很酷,居然處罰最寶貝頭髮的U放學直接去剃光頭,以示懺悔,否則不准回家,結果U超不爽,每節下課都在跟同學談頭髮;而S的爸爸最神,他只是沉默了一下,然後平靜地說,他知道了,學校已經處理了就好了,爸爸媽媽不會再罵他,並要S放學早點回家,因為媽媽今天會做飯。」  「嗯,然後呢?」  「然後,妳知道嗎?我看到三個同學裡面,為被記過這件事難過、反省最深的,就是S。然而,S的父母卻是花最小力氣的。」  「啊!有意思ㄋㄟˋ!那…,你為什麼高興咧?」  「啊?妳不覺得這是很寶貴、很寶貴的一課嗎?我很高興學到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十五年後我也會這樣教育我兒子!我一定會是一個很棒的爸爸!」  哈,現在變「十五年後」了喔?以前不是說十七歲就當爸爸最好嗎?我只貼著手機猛點頭:「喔喔,是啊!謝謝你喔!媽媽很喜歡你這個分享。」  「好啦!就醬,我要去晚點名了,Bye!」  呵呵,我走了一段路,才意識到自己在笑。小子說得很清楚,但他更清楚,他真正要說的那一句不必說出口,媽媽一定心知肚明。  那一句就是:「娘,看看人家是怎麼當爸媽的,妳要學著點啊!萬一哪天我也被記過,妳可別大驚小怪、白費力氣!」  臨睡前,媽媽給小子發了一則簡訊:  「謝謝分享,好感動!無論如何,我相信他們對孩子的愛,本質上沒有差別。我願作慈悲智慧的娘,但有時力不從心,請多多包涵!」  當然媽媽也「暗蓋」了一句沒寫,那一句就是:  「你以為S的父母花的是最小的力氣?哈哈,外行!等你當爸爸就知道,力氣最大、內功最深的父母,才有辦法若有似無地輕輕提起、放下啦!」

補習教育的印記

2008年01月19日
公開
4

"補習的目的若是只是為了爭名次爭地位,那只是操短線的做法,非常可能因而喪失學習的興趣與方向,那就是倒果為因了。" 【本文摘錄自《天下雜誌》387期•2007/12】 教育觀察》補習教育的印記 文/葉匡時(中山大學企管系教授) 可憐的台灣學者們,從小學補習一直到上研究所;好不容易拿到博士,卻還要繼續補習以便發表論文。補習印記的影響竟如此深遠……。 最近有位素昧平生的人寄給我一封電子郵件,該郵件主要是來毛遂自薦,強調他本人具有豐富的各種競賽經驗,可以來替我們學生演講上課,教導同學要怎麼面對競賽、獲取名次。 這讓我想起心理學的印記理論(imprinting theory),該理論認為有些生物在學習的過程中,在某個關鍵期間所養成認知模式,會一直持續型塑這些生物的一生。 例如,小鴨子剛開始學走路時,要是有個人把母鴨移走,讓小鴨們跟隨一個人走,小鴨一輩子都會認定這個人是它的母親。人類的認知行為要比一般生物複雜得多,可以透過學習來改變認知的模式;但是,無可否認的,很多成年人的認知行為還是深受幼年所型塑的印記所左右。絕大部份在台灣成長受教育的人,都有過為了考高分上好學校的補習經驗,這個補習經驗就成為許多台灣人不可磨滅的印記。 在面對各種評鑑或比賽時,許多人會很自然地以少年時的補習印記來面對。這個印記因而創造了一些可能的商機,發給我電子郵件的陌生人,就是想要掌握這個商機。有不少應當具有獨立思考研究能力的大學教授,也難以擺脫補習的印記。這幾年,我國高等教育對於大學教授學術研究的要求,起了很大的變化,開始要求學者們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 國科會以及許多大學都很積極地邀請論文豐富的國外學者,以及一些國際期刊的編輯,來為台灣的教授學者們「補習」,期望國內學者能通過「補習」而多發表國際期刊論文。有位在國內小有名氣的大學教授,甚至開起補習班,到處發廣告郵件,要來教導大家怎麼發表論文。 可憐的台灣學者們,小學時要補習參加科展;國中時要補習上好高中;高中時要補習上好大學;大學時要補習上研究所;好不容易拿到博士,原以為可以喘一口氣了,卻還要繼續補習以便發表論文。補習印記的深遠影響,可想而知。補習並非萬惡不赦,要看其目的是什麼。年輕教授剛進入學術圈,在論文寫作與發表上,經驗確實不足,找些國際級的資深教授來與年輕學者分享他們的學術經驗,當然有正面意義。對於參加競賽的大學生或研究生來說,有專家能在他們比賽前指導臨場的表現方式,也是一種學習方式。 但是,補習的目的若是只是為了爭名次爭地位,那只是操短線的做法,非常可能因而喪失學習的興趣與方向,那就是倒果為因了。(作者為中山大學企管系教授)

「Google大學」鈍化學生好奇心

2008年01月18日
公開
4

"教師必須訓練學生成為積極批判的思想家,讓學生具備詮釋及過濾網路資料的能力,而不是照單全收。" 「Google大學」鈍化學生好奇心 諶悠文/綜合報導 【本文摘錄自《中國時報》2008/01/15】 網路時代,只要在網路搜尋引擎Google鍵入關鍵字就能輕易查到相關資料,英國布萊頓大學媒體研究教授塔拉.布拉芭蓉便形容Google是「心智的白麵包」,但她也指出,網路正製造出一個仰賴不可靠資訊生存的學生世代。 據英國《泰晤士報》14日報導,有18年大學教學經驗的布拉芭蓉本周將在布萊頓大學授課。她認為,資訊取得容易使學生的好奇心鈍化,同時抑制了辯論風氣。 此外,許多剛進入大學的學生根本分辨不出網路上張貼的軼聞與毫無根據的資訊之間有何差異,卡拉芭蓉稱這種教育是「Google大學」教育。 英教授批網路資訊不全正確 卡拉芭蓉指出,艱難的問題能從Google找到簡單答案。但學生無從分辨這些答案是來自嚴謹的期刊論文或者只是粗淺的概念,Google的資訊包羅萬象,但未必是有營養的內容。 布拉巴蓉的疑慮與《業餘愛好者的教派》(The Cult of the Amateur)一書的作者安德魯.基恩的看法不謀而合。基恩痛批「線上業餘主義」,他在書中寫道:「現今媒體正在把這個世界撕碎成十億個個人化的真理,每個都看似合理而且等值。」 布拉巴蓉教授指出,學生雖身處在資訊時代,但他們欠缺正確的資訊,他們上到維基百科網站找資料無可厚非,因為唾手可得。可是由網友編撰內容的維基百科曾被批評充斥不正確資訊,甚至它的創辦人之一拉瑞.桑格在去年離開這個網站之前,曾說維基已經「無可救藥」。 資訊易得 學生不作過濾 由於傳統圖書館式微、藏書減少及圖書管理員人數下降,從Google等媒體平台尋找解答天經地義,然而箇中要訣就是學習如何善用網路工具。 布拉巴蓉認為,教師必須訓練學生成為積極批判的思想家,讓學生具備詮釋及過濾網路資料的能力,而不是照單全收。 迴響: 凌健 由國際教育評估協會(IEA)主導的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台灣排名22,遠落後於排名分居第2及第4的香港及新加坡,在華人地區敬陪末座。專家認為,可能和台灣傳統語文教育方向和國際不同,及沒有獨立的閱讀課程節數有關。調查發現,台灣學生很少為了興趣而課外閱讀。學生都把閱讀當成是學校的功課,被逼著去做,所以跟其他國家的學生閱讀習慣不同。 香港於2002年首度參加閱讀素養調查時,成績也很差,但他們隨即改變語文教育模式,加強現代通俗文章的閱讀教育,學生一學期要讀2、30本書,教法完全不同。以前學校閱讀能力,是用閱讀報告來看,現在改做閱讀檔案,可以演戲、做廣播劇、即興劇、辯論等來評量終於在這次調查時交出亮麗的成績來。 美圖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對於數百萬美國學生來說,閱讀是他們課堂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閱讀不只是學校作業,同時也成為學生們在業餘時間喜歡的一項趣味性活動。 洪蘭教授認為,很多人都知道閱讀的重要,而且開始閱讀,不過,台灣學生很少為興趣做課外閱讀,不將閱讀當「悅」讀,台灣的孩子很可憐,不但當學習是負擔,連應該快樂的閱讀,也變成苦差事。洪蘭說,知識不分課本內外,但現在不少家長不讓孩子讀喜歡的東西,她認為,開卷有益,家長應多給孩子自由的時間,看喜歡的書。 張忠謀:「網路無益於知識的累積,要知識,還是要藉閱讀與思考而得。」明道中學,不但鼓勵閱讀,還透過圖書館利用課程,培訓學生資訊技巧,提升學生「資訊素養」,即「懂得發現、評量和有效地運用資訊,以解決問題或作適當決定」。「資訊素養」是把「資訊」轉化為「知識」的重要過程,簡略不得。

書法老師教錯啦

2008年01月14日
公開
24

書法老師教錯啦�侯吉諒 ——刊載自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8/01/10)   這幾年「參觀」過不少書法家現場揮毫和教學情形,值得效法學習的非常多,但也普遍存在不少書法怪現象。最常常看到的,就是書法老師總是在示範講解的時候說:「我們寫書法要用宣紙……」,然後只見老師拿筆往硯台上沾了沾墨,再順著筆毫的方向在硯台的邊緣上用力刮了刮毛筆,調整一下筆中的墨量,然後大筆一揮,龍飛鳳舞起來。這樣的「寫字表演」,幾乎就等於一般人的「書法觀」:「書法就是用毛筆在宣紙上寫字」。   一般人總認為,寫書法就是要用宣紙,或者說,不用宣紙寫字,就比較不正式或不講究,甚至不入流。   不過,就我所知,很多本來喜歡寫書法的人都是在用了宣紙以後,從此斷絕學寫書法的念頭,原因是,用宣紙寫書法實在太困難了。   用軟筆寫字已經很困難,用軟筆在吸水性強的宣紙上寫字,那可是難上加難,而且難上無數倍。   常常在參觀書法展的時候,聽到許多人說,他們對書法有興趣,但卻不敢學書法,最主要的原因是,就是因為老師教他們要用毛筆、在宣紙上,練顏真卿或柳公權。   很不幸,在宣紙上練顏真卿或柳公權的楷書,剛好是扼殺書法興趣的「最佳方法」。   因為,在宣紙上練顏真卿,其實包含了兩個書法最根本的錯誤。 宣紙非必要   怎麼會這樣呢?寫書法要用宣紙、寫書法要先學楷書、學楷書就要寫柳公權、顏真卿,這幾乎是台灣書法教育的真理了,怎麼會是錯的呢?   事實上,我曾經懷疑,如果叫顏真卿或柳公權用宣紙寫楷書,他們是不是也可以寫得很好?我還懷疑,如果唐朝的人用宣紙寫書法,也許楷書就不可能出現在唐朝。   根據現存的書畫文物、文獻資料,我們雖然無法用實物來分析唐朝紙張的纖維組成,但可以肯定其中的主要原料是麻、籐的「樹皮」。   使用樹皮纖維製作的紙張,本身就比宣紙不吸水,再加上後加工──硾打、上漿、填粉、染色、砑光等等程序,紙張的「疏水性」會增加,用這種紙張寫字,書寫速度可以放慢,可以比較從容的追求筆畫的嚴謹工整,而不必擔心使用宣紙般的滲墨暈墨。   從技術上來說,只有緩慢書寫,才有可能寫出楷書那種規矩、節制和工整的線條,因此,如果不是唐朝的紙張剛好已經發展到了適合寫楷書的紙張,楷書很難在「不容易寫」的情形下出現或完成。反過來說,因為唐朝人追求楷書風格,所以就發展出麻藤類的後加工紙張。   根據考證,宣紙最早發明於唐朝末年,也有說是宋初,但無論如何,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柳公權、顏真卿這些偉大的書法家肯定沒用過宣紙。   從現存書畫真跡看,從宋、元到、明末,恐怕大部份的書法家,還是比較習慣用不吸水的絹或紙寫字。   歷史的發展如此,為什麼我們卻一直認為「書法等於用毛筆在宣紙上寫字」?   那是因為,清朝初年以後,宣紙的確成為書畫應用最廣泛、最方便的紙張。   宣紙潔白柔軟,濃淡墨韻非常漂亮,很適合明末以來最主流的「寫意」山水、花卉,宣紙吸水性強,濃淡、乾濕對比強烈,也特別適合表現篆書、隸書、魏碑這一類的書法,尤其濕濃墨韻的淋漓、乾澀線條的蒼勁,更是書法家的最愛。   幾百年的習慣累積下來,宣紙很自然就成為書畫的「真命天紙」。   但從學習書法的角度,不但沒有必要一開始就用宣紙的,連寫書法是不是一定要用宣紙,都值得探討。 楷書非入門   學書法的第二個根本性錯誤,是學書法一定要從楷書開始。   一般人學寫字,總是一筆一畫從最基本的楷書開始學起,而後隨著年紀的增加、字形的熟悉、書寫技術的熟練,便愈寫愈快,就好像行書一樣。因此,大家總也認為,書法就是這樣發展的。   其實不然。書法從商、周的甲骨、金文(大篆),到秦小篆、漢隸書,基本上是從象形進化到抽象筆畫結構的過程,隸書出現時,中文字形的演化已經進入完成期,隨著毛筆技術的改良和紙張的發明,書寫的方便性快速提升,於是,從現存的秦簡看,快筆書寫的行草書,甚至在漢朝隸書完全定型之前就出現了。   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生活的應用上,快速書寫有其必要性,既然快速,筆畫就不可能像篆書那麼絕對的垂直和水平,筆畫的轉彎也不會那麼圓潤、均一、講究;快速書寫的線條「解放」了篆、隸書的線條,同時改變、複雜化了書寫的技術和字型結構,種種複雜的筆法才慢慢被發明、發現,於是需要比較高明書寫技術的草行楷才有出現的可能。   王羲之是公認最偉大書法家,因為他的書法寫得最好、技術最厲害、字最漂亮。而且他的書法影響了當代和後代。   王羲之的書法是不是寫得最好,技術是不是最厲害,字是不是最漂亮,也許見仁見智,難有定論,但是,王羲之的書法影響了後代至今,是既定的事實。我們現在寫字的字型、風格,即是王羲之(那個時候)形成的。   而如果可以用這樣的角度「承認」王羲之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書法家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說,歷史上最偉大的書法家,沒有學過楷書。   既然最偉大的書法家沒學過楷書,那麼,我們為什麼一定從楷書開始學書法?   也許有人會說,小楷「樂毅論」、「黃庭經」不都是王羲之的字嗎,怎麼說王羲之沒學過楷書?   沒錯,王羲之寫過楷書,不過那種楷書當時叫「真書」,而且和我們現在所認為的楷書有極大不同。   現存最早的「真書」,應該是鍾繇的「宣示表」,鍾繇生於西元一五一年,二三○年逝世,梁武帝蕭衍稱譽他的書法「勢巧形密」,質樸渾厚,雍容自然,晉史中記載王導東渡時將此表縫入衣帶攜走,後來傳給王羲之,王羲之又將之傳給王修,王修便帶著它入土為安,從此不見天日。現在傳下來的,記載是王羲之的臨摹本,字體端整古雅,結體略呈扁形。三○三年出生的王羲之距離鍾繇的年代將近七十年,所寫的「樂毅論」、「黃庭經」即很有鍾繇筆法、結構的影子。 寫字不是畫字   從「宣示表」到「樂毅論」、「黃庭經」,都是所謂的真書,運筆比較緩慢、結構比較工整,的確接近唐朝楷書,但和工整如刻畫、結構端正嚴謹到一絲不苟的唐楷,還是有很大的距離。   一般書法史都認定,結構、點畫、筆法都定型的楷書,一直到唐朝才完成,這時王羲之根本尚未出生。所以王羲之時代的楷書和唐朝的楷書,兩者是不同的。   仔細分辨,無論「宣示表」或「樂毅論」、「黃庭經」,起筆、收筆、結構、運筆的速度、工整度,都不如唐楷那樣嚴謹刻板,王羲之的真書,包含許多行書的筆法和速度。   唐楷確立了中文字體最後的定型、筆法的規律性以及統一性,對初學識字、寫字都非常方便,因此成為書法的入門功課。   然而,唐楷規律的、一點一畫的筆法,卻也使初學者在容易入手的同時,也被這種太過機械式的結構、筆法所限制,於是寫字的時候,很容易就成為一筆一畫的「畫字」,而不是筆筆之間筆意連綿的「寫字」,加上後來宣紙的發明,為了不讓緩慢的書寫時墨跡滲開,於是不得不增加墨汁的濃度,墨太濃,就不容易「寫」出字來,於是便只好「畫」字。   畫字的結果是,點畫很容易「製造」出來,但「寫字的筆法」卻不見或扭曲了。   許多人辛苦練字,其實只是努力的畫字,多年下來,畫的字型固然可以產生工整、甚至流暢的線條,但讓他們寫行書,卻完全不能應付,原因就在畫字,而不是寫字。   書法線條中種種力道、粗細的變化,是在下筆、運筆、收筆時,用各種筆法去變化完成的,畫字卻是利用毛筆筆尖的移動把書法線條的畫出來,其中的高低之分,自是不可同日而語。   書法流傳二千多年,限於記錄科技的不足,我們只能在古人的文字描述中去嘗試體會書法的各種可能,然而古人的形容詞中有太多玄奇的詞彙,後人則有太多誤會的理解,以致人云亦云、將錯就錯。   寫書法不容易,學到正確的寫字方法更不容易,不過,了解寫字就是寫字,而不是畫字,然後想辦法體會使用毛筆的方法,就比較不容易發生錯誤。

2008年01月12日
公開
5

【本文摘錄自《中時電子報•人間•三少四壯集》2007/12/21】 家/龍應台 當場被讀者問倒的情況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個問題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問的是,「家,是什麼?」 家是什麼,這不是小學二年級的作文題目嗎?和「我的志願」、「我的母親」、「我的暑假」同一等級。怎麼會拿到這裡來問一個自認為對「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早有體會的人? 問者的態度誠誠懇懇的,我也只能語焉不詳蒙混過去。這麼難的題啊。 作為被人呵護的兒女時,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趕車時,有人催你喝熱騰騰的豆漿。天若下雨,他堅持你要帶傘。燙的便當塞在書包裡,書包拎在肩上,貼身還熱。週末上街時,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擠在一輛機車上招搖過市。放學回來時,距離門外幾尺就聽見鍋鏟輕快的聲音,飯菜香一陣一陣。晚了,一頂大蚊帳,四張榻榻米,燈一黑,就是黑甜時間。兄弟姊妹的笑鬧踢打和被褥的鬆軟裹在帳內,帳外不時有大人的咳嗽聲,走動聲,竊竊私語聲。朦朧的時候,窗外絲緞般的梔子花香,就幽幽飄進半睡半醒的眼睫裡。帳裡帳外都是一個溫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這個家,會怎樣呢? 人,一個一個走掉,通常走得很遠、很久。在很長的歲月裡,只有一年一度,屋裡頭的燈光特別燦亮,人聲特別喧嘩,進出雜踏數日,然後又歸於沉寂。留在裡面沒走的人,體態漸孱弱,步履漸蹣跚,屋內愈來愈靜,聽得見牆上時鐘滴答的聲音。梔子花還開著,只是在黃昏的陽光裡看它,怎麼看都覺得淒清。然後其中一個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個,從暗暗的窗簾裡,往窗外外看,彷彿看見,有一天,來了一輛車,是來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鎖了門,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輪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張白布蓋著,被抬出去。 和人做終身伴侶時,兩個人在哪裡,哪裡就是家。曾經是異國大學小城裡一間簡單的公寓,和其他一兩家共一個廚房。窗外飄著陌生的冷雪,可是臥房裡伴侶的手溫暖無比。後來是一個又一個陌生的城市,跟著一個又一個新的工作,一個又一個重新來過的家。幾件重要的傢俱總是在運輸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個新的城市裡一點一點添加或丟棄。牆上,不敢掛什麼真正和記憶終生不渝的東西,因為牆,是暫時的。在暫時裡,只有假設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恆。家,也就是兩個人剛好暫時落腳的地方。 可是這個家,會怎樣呢? 很多,沒多久就散了,因為人會變,生活會變,家,也跟著變質。渴望安定時,很多人進入一個家;渴望自由時,很多人又逃離一個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許遇見的是一個渴望自由的人,尋找自由的人也許愛上的是一個尋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變成一個沒有溫暖、只有壓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涼,但是家卻可以更寒冷。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以更寂寞。 很多人在散了之後就開始終身流浪。 很多,一會兒就有了兒女。一有兒女,家,就是兒女在的地方。天還沒亮就起來做早點,把熱騰騰的豆漿放上餐桌,一定要親眼看著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總不願拿傘,因為拿傘有損形象,於是你苦口婆心幾近哀求地請他帶傘。他已經走出門,你又趕上去把滾燙的便當塞進他書包裡。週末,你騎機車去市場,把兩個女兒貼在身後,一個小的夾在前面兩腿之間,雖然擠,但是女兒的體溫和迎風的笑聲甜蜜可愛。從上午就開始盤算晚餐的食譜,黃昏時,你一邊炒菜一邊聽著門外的聲音,期待一個一個孩子回到自己身邊。晚上,你把滾熱的牛奶擱在書桌上,孩子從作業堆裡抬頭看你一眼,不說話,只是笑了一下。你覺得,好像突然聞到梔子花幽幽的香氣。 孩子在哪裡,哪裡就是家。 可是,這個家,會怎樣呢? 你告訴我,什麼是家,我就可以告訴你,什麼是永恆。

閒閒洗洗切切炒炒

2008年01月12日
公開
5

閒閒洗洗切切炒炒�愛亞 ——刊載自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7/12/29)   家常菜就是家裡經常吃到的菜。   原本我以為這是無需解釋的,每天早餐匆忙午餐便當或一碗麵,晚餐是一家人各自在外累了一天,回得家來餓壞了,要好吃又要用最快的速度燒出三菜一湯四菜一湯的那種讓一家人圍著飯桌的家常食物。   我顯然忘記這已是另一個時代,很多人家中爐灶只供觀賞用,或備而少用,或,家中連「人」都只有一個,談什麼「圍著飯桌」,如果一定要談家常菜,應該是泡麵、微波餐之類的東東吧。 快狠準的外食   大家都外食,但沒有一個時代外食像這二十年來這樣普遍,「全民外食」是怎樣開始的?   在家,我們吃婆婆媽媽太太燒的家常菜,吃了好多年之後,忽然大家經濟上寬裕了,大量的吃起館子,婆婆媽媽太太也吃膩了自己燒的家常小菜,也放假了,也要吃館子,加上女權高張,沒有人敢說:「妳的職責就是燒飯!」而台灣的男人又不習慣下廚,於是偶時我們吃像樣的大餐廳,平常為省錢省事便吃小館或便當,小館為了競爭,想盡花樣吸引客人,為了符合「快、狠、準」這現代發達準則,不用高湯用味精,重用油、鹽、辣,多用肉類與海鮮……,但,養豬養牛養雞養鴨養魚的人也追求快、狠、準,於是抗生素、生長激素、瘦肉精……然後,豬牛雞鴨魚速速可以變食物,但味道都不一樣了,有的變得有怪味,有的變成「沒有味道」,真的是「白」味道,沒有任何味道!小館只好再出招,最後,拼到雞鴨魚蝦都放味精,真是滑天下大稽。   青菜也沒好到哪裡,大量農葯化肥可達到「快、狠、準」,兩三棵菠菜便有一斤重已不稀奇,以前傳統種菜法半個多月可收成的東西現在一周就採收了,但,也和快速養殖的魚、肉一樣,蔬菜變得沒味道,外食蔬菜供應少餐廳的理由更玄,魚肉可以冷藏冷凍,但蔬菜在未入鍋前體積大、佔空間,不方便冷藏,置放一般位所呢?因著大量化肥農葯,蔬果極易腐爛,尤其夏日裡,葉菜類幾乎隔夜就爛,不堪想像!只好用少量些,每日進貨。   於是漸漸我們會聽到:   「好怕吃喜酒,不論哪一家,味道都差不多!」   「味精太多了,嘴巴都發麻了,一直要喝水。」   「為什麼這樣重口味?又油又鹹。」   「清燉雞、香烤鴨、紅燒魚,變不出別的嗎?」   「這道菜一半是菜一半是蔥薑蒜!味道就是蔥薑蒜!」   「一桌席十二道菜,只有兩個是青菜………」   哇咧,抱怨還真多。   其實一切都是惡性循環。大環境小環境都在轉動著改變著,這樣轉那樣轉,這樣變那樣變。   最後……   是全部的人都忘記了一個被嫌文雅的詞──醞釀。 醞釀的味道   醞釀需要時間,時間培養醞釀,老古人早說了,不肯花時間怎麼有好結果?速食是速食的味道,當然也有速食的結果。   對於我這種曾經有家有兒女闔家一起吃飯的家庭型人,既使已在過空巢生活,自己在家不燒點什麼吃吃,那日子是沒法過的。   我當然愛外食,牛排、生魚片,多好吃!這位名廚,那位名廚,不論燒什麼菜都有他們各自的美滋味,尤其做家庭主婦久了,甚至曾經覺得只要不是自己燒的吃膩的味道,都是好東西。也曾因為很少接觸,有時會高高興興幾近驚艷地吃泡麵、便當、漢堡。有一點好笑。   但這全是「非生活」,「非生活」是合身剪裁的西裝加束緊的領帶,帥!是高領旗袍內藏緊身褡,美!或懶散寬垮地出現人眾之前,過分!真正的生活是在家裡,要撤除一切用了強力的加壓傢伙,換上軟衣短袖舒適又做事便利,這樣的真生活搭配著隨性、放鬆、自在、要求不多,既便食物也是如此。   朋友之間互問:你最近曾去什麼人家中吃飯嗎?答案幾乎都是和朋友約了在外面大餐廳或小飯館吃,頂多吃完回家喝茶聊天,也的確,現在已經沒有誰有膽「在家請客」了!麻煩呀!很多人也不會燒菜了,久不燒,忘光光,像畢業以後功課就還給老師一樣,杜拜在哪一國大家都不知,真的忘了,想當年我也能燒一桌酒席哪,現在,當然不成,不成。   可是真的外食吃得不耐煩了,漸漸有人傻乎乎地問「我們在家吃吧?」有人膽大地問:「可不可以去你家吃飯?」   大家要回歸了,想吃從前的那種家常小菜。 家常菜的特色   家常菜的特色是什麼?和外面餐廳飯館的不同在哪裡?答案是:   一、絕對不放味精   二、當然少油少鹽   三、買季節菜、盡量用有機蔬果或「鄉下婆婆菜」   四、吃肉吃魚但有半數菜餚含蔬果豆腐類   五、快刀細切、不炸不醃   六、燒好菜後不擺盤不講求虛招   七、燒菜過程不過分勞累   八、不耗用過久的時間   九、不加太多調味料   家常菜真的要十分簡單,以前是因為窮吃得簡單,現在是因為營養過剩必須簡單。記得小時候「炒蛋」就是加菜,蛋炒蛋、蔥炒蛋、番茄炒蛋都是沒有菜或菜不夠或擔心營養不足時的「救火隊」,蛋真是好東西,(「現代蛋」也沒有味道,買些土雞蛋、古早蛋、營養蛋吧!)但既是家常菜就得重視日常病,一顆雞蛋膽固醇含量260單位,每人每日膽固醇總需要量是200單位,這,這,這,燒菜時一定要算著人頭用蛋,必要時撇掉二三個蛋黃不用,只用蛋白就好,不要捨不得喲,而雞鴨皮、豬油、牛油等等要命的心血管疾病殺手都不必吧!假的牛油,那種植物性牛油有反式脂肪酸也別吃,鮭魚、白北仔這類汞重金屬會積存切片賣的深海大魚也少吃,花枝、小管、內臟這些含嘌呤(普林)高的「痛風促進協會」的食材也少用,當然燕窩、髮菜、仔魚、鯊魚有違環保的也不吃,麻煩嗎?習慣就好,好吃重要,不生病更重要。   好吃的人不論去哪裡遊玩不論購買與否,好食材都會是一個大吸引,我在每一個偉大的城市走過美麗的風景賞過令人讚嘆的博物館品過在地特殊的食物、水果之後,我是一定要去逛一逛在地菜市場的,超市也逛傳統小菜場也逛,市場幾乎是一地文化與社會的調查報告書哩! 逛傳統市場   要吃家常菜最好也養成逛傳統市場的習慣,去傳統市場的人若多,它便比較容易被保留下來,比較不會被勒令拆除而改建成現代化的什麼位所,只有傳統市場才買得到真正傳統的舊東西,真正適合燒家常小菜的食材。   那天去萬華逛三水市場,立時發現不怎樣鹹又沒染色的客家酸菜(水鹹菜),不管重量把兩大棵都買回自家廚房,在三水市場旁又買了李錦利家製醬油。酸菜用辣椒牛肉炒了百頁,那酸菜製作味道差我的初中同學陳菊妹尚有一大截,但我已可以接受,倒是李錦利家製醬油完全是我童年時的醬油味道,濃釅香甘,有豆味卻無甜味,燒什麼都美味!樂壞了我。   每個地方都有傳統市場,有一些些髒,有一些些沒章法,有一些些疲舊態勢,買菜賣菜的人都及不上超級市場裡人的優雅,但它就是迷人,沒辦法!像那天逛三水市場,竟發現市場裡有許多老得脫色的招牌,老得殘舊的攤位,配著老得髮白背弓的老闆。逛到肉鬆攤店、甜不辣攤店、粽子攤店發現賣的東西製作法都與眾不同,老顧客一買二三十年!某些食材店來源特別,別處並不易購得,像我看到來自最好產地澎湖海域的象魚,來自桃園鄉下的自種矮小青蔬,即使生肉嗅聞起來都有香味的宜蘭黑毛豬……真是讓好吃的人讚嘆地發笑。   我因為怕胖又太忙碌,加之怕餐廳館子過分的美食害我健康,偶時也會狠起心咬著牙婉拒朋友相約的美食聚會,但對於約到家裡吃家常菜,我可是從來都厚著臉皮一口答應,甚至不怎樣熟的朋友,只要有人約,我都能手特一朿鐵炮百合就混到飯桌上去了,用鐵炮,是因為沒有人抵擋得了她的美啊!   所以有朋友說要來家吃家常菜,我倒不覺「恐懼」,真正是家常,絕不是請客,請客多可怕!而且我幹嘛請客?我只想閒閒地洗洗切切炒炒,燒幾隻小菜,大家難得地鬆一鬆自己,說說話,吃一吃小菜,真正是聊聊家常,吃吃家常菜。

五六七的斷代史

2008年01月11日
公開
4

五六七的斷代史�林冠廷 ——刊載自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8/01/08)   台北車站新開幕的微風美食廣場很時尚,四面巨幅美麗代言人的倩影,讓路過每位大男人小男孩不只胃,連「心」也糾結了一下,正對面的新光三越的週年慶很廝殺,五年級的熟女帶領六七年級的妹妹,宛若大內高手一般在人潮洶湧的折價區高來高去。於是,世代的糾結在一些事務裡瓦解了,大家同樣的愛著、恨著。   不過故事還是要從頭說起。   我們這一代,媒體上所謂的七年級,如果可以把歷史拉成時間,那十大建設是在我們出生前的幾刻鐘前完成,我們呱呱落地在新的開始上,一切都正在開展。那時,台灣「正式」跟 國際接軌了,大人們開始運作資本主義,瘋狂萬點的股票市場就好像陪小孩子玩的大富翁遊戲,沒人願意承認膨脹的財富是泡泡,一戳就沒了。不過不久大人發現,連小孩子都沒空陪他們玩大富翁了,小鬼們多半躲在在漫畫店看著悟空變身成超級賽亞人,月光仙子邊談戀愛邊拯救地球。日本御宅系的種苗就這樣藏在三台的卡通裡,慢慢成長在某些人的體內。   那時候男孩都以為自己是被選中的勇者,當然長大以後都沒有實踐的可能。好一點的看完灌籃高手開始認真打籃球,長大以後成為學校的系隊校隊,算是對小時後的夢想有了交代。那是一個全民發夢的年代,大人小孩都在做夢,財富的夢、拯救地球的夢。我們這一代的成長伴隨著,也許該說很幸運的我們跟著台灣的夢想一起成長。   再大一點點的時候,讀了一點國家升學主義要我們讀的書籍歷史,我們才發現,在自己出生後,台灣發生了一些大事,我們「擦身而過」了站在街頭對抗過往威權的機會。那時候我們可能把爸爸媽媽的手牽得很緊,也不知道外面吵吵鬧鬧是為了什麼。不過那樣的記憶已經遙遠,也毫不激動。   然後唸了大學,入了職場的時候,忽然不知道誰發明了五六七年級的理論,一個大帽子就這樣往頭上一套,連辯駁的機會也沒有,只要小小的抱怨生活上的不如意,就被指涉「抗壓性」太差。這套理論看似合理不過很明顯的有針對性,君不見八年級的世代有被描述成任何的世代特性,所有的島嶼痛苦頹廢,以及島民對未來的哀愁都找一群未經世事的七年級去扛。於是我們看到四年級老闆吃香喝辣,五年級童子軍大玩國家機器,六年級主管對自己頤指氣使,才忽然覺得自己的幸福成長是一個假象,身不逢時才是真的。應該要早生幾年在台灣的成長中卡好位置,先苦後甘總比先甘後苦好。   先苦後甘嗎?五年級也許會冷哼一聲,心裡暗罵你們這群這既政治冷感又無所事事的小子,怎麼可能會去了解我們的苦痛我們的ㄍㄧㄥ。   是啊,是不解。   除了對我年齡相仿的人,其他年紀的人我其實都不太了。年級之說,就像世紀初的斷代史一般,把台灣分成一階一階的十年,這十年裡各有各的春秋興亡,與其他十年毫無關係。這個十年的人跟那個十年的人談戀愛,就像穿越時空般的有挑戰性,十年與十年之間充斥著不解與互斥。那或許該問,是什麼讓我們這麼的「不同」?   如果重新去檢視個用民國作碳十四的歷史,可以發現,解嚴後,我們飛出楊過以鋼彈,找出芭比在原漢,所謂的斷代春秋裡實為諸神混亂,沒有一個人可以確切形容在威權崩解後,自己是屬於是哪裡。   也許有人慌了,急急忙忙的用年齡去做我群的分界,希望作為原子化後個人的依歸。或許這才是媒體上五六七之分的真相。   所以重新去想想,自己年幼過,經歷過青春期,慢慢步入青壯年,然後進到中年。這樣的歷程重複在每個人身上,是毫無疑問的,那麼所謂的「不同」再放大來看,也都是相同的,相似的。我們都一樣會因為愛情而傻笑,會因為傷心而痛哭,會因為連續劇寫的太爛而狂罵,會因為 101煙火尖叫。太多太多的相同大過於不同。   所謂的年級史觀,其實也只是對於自己逝去過往的懷念。也因為希望懷念的事務是不可侵犯,於是用年級把世代的高牆築起。   如果你看過週年慶那些高來高去的購物女高手,那些大男人小男孩看到林志玲的癡迷表情,或許會發現,在當下的美好之下,自己是不是哪個年級,沒那麼重要了。   斷代春秋就此而止,不是嗎?

無憾

2008年01月10日
公開
3

那天在急診室醒來,第一個念頭是打電話給妳...萬一下次運氣沒這麼好,記得幫我寫身後留言...大概我想說的妳都知道...哈哈... 老大寒假要輔導呢!單子已經填了,也分班了,老師不會肯放人. 仍是謝謝妳...一定找機會把他們丟給妳,請放心! Grace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Vivian Wong To: Grace Lin Sent: Thursday, January 10, 2008 8:04 PM Subject: RE: 近況 要你的孩子過來就是為了讓你不用那麼忙碌, 請你好好想一想, 只要你點頭, 在孩子面前說兩句, 相信他們也會願意的. 我很希望你可以一個人真正的休息, 孩子始終會長大, 你也必須習慣爭取個人空間, 其實不只對你, 對孩子也有得益, 在我補習班之中, 那些常在假期穿梭各地的學生, 似乎都比較成熟突出. 我已和老公提起, 更提意親自到台探望你, 只是我在台人生路不熟, 什麼都要問, 恐怕來到後反倒給你添麻煩. 我們是多年好友, 一起經歷了很多-- 生離死別...我全以第一人稱道述, 在我而言, 世上所有都是身外物, 可以幫忙的, 值得幫忙的, 我想起的, 能力做到的, 都想做, 更何況朋友遇上問題! 我只是做我應盡的本份, 你不用謝 -- 請你好好想一想. vivian ......................... From: grace To: vivian_wong Subject: Re: 近況 Date: Thu, 10 Jan 2008 13:58:57 +0800 身上瘀青都顯現出來,都是皮肉之傷,除了右小腿受到直接撞擊較嚴重,腫了兩倍大...@@ 現在走路一跛一跛的就是...還有頭上的"高樓"讓我睡不好...5555 謝謝妳的好意!無以言謝...這封信我是一邊看一邊掉眼淚..... 過年大家都忙呢!遲些時候吧!有需要一定請妳幫忙! 這些我都承受得住,不用擔心! Grace ..............................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Vivian Wong To: Grace Lin Sent: Wednesday, January 09, 2008 5:02 PM Subject: RE: 近況 你怎麼樣了? 真讓我擔心. 只可惜相隔兩岸, 不能給你任何幫助, 很是焦急, 希望兒子可以幫助你打點家務. 讓你多點休息. 農曆新年有多久假期? 讓孩子過來一兩星期, 讓我和工人照顧.就讓我盡一些棉力, 好讓你早點康服. 我或要花一兩天拜年, 不能每天待在他們身邊, 但一定會有工人在家, 如你不過來, 孩子可以托空姐照顧帶領, 有很多朋友的孩子也是這樣子飄洋過海的. 放心吧! 告訴他們這裡有冒險樂園, 暖水泳池, 就近海洋公園, 也可以搭10分鐘小船到南Y島... Best wishes, Vivian ......................... From: grace To: vivian_wong Subject: 近況 Date: Wed, 9 Jan 2008 00:44:35 +0800 Dear Vivian, 全身都痛,睡不著...頭上一個大包,怎麼躺都不對...明早四點半還要叫老大起床唸書 >_

政治無道,則社會寡德

2008年01月10日
公開
4

道德:政治無道,則社會寡德 【聯合報 2008/01/10 ╱張作錦】 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憂心台灣亂象,特發行《道德月刊》,首期元月十日問世,每期印兩萬份,免費贈閱大眾,希望能收匡正風氣之功。 張榮發的這項善行義舉,是合乎「道德」規範的。但善念未必即有善果,主要是他的方向、目標有問題。 倫理道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龐大而複雜。老子講的道德是「天道之德」,順應天道即為德,遵道守法即為道德。孔子講的道德是「仁義道德」,道德來自仁義。透過教化,希望人人都能行仁布義,成為有德之士。 無論是「天道」還是「仁義」,都不能脫離人世,而是以人的幸福為目標。尤其孔子強調「仁政」,則道德的最高意義和價值實在於約束統治權力。 鴉片戰爭,暴露中國政治的腐敗。而官吏之貪瀆,尤為道德退化之病灶。有良心的官員,以律己來提升道德。兩江總督陶澍為自己立下做官準則:「要半文不值半文,莫道人無知者。」林則徐則自勉:「當保涓潔,弗逐流波奔。」 但知識分子逐漸了解,挽救國家不能只靠個人自修。龔自珍就認為,官僚和士大夫的寡廉鮮恥、阿諛奉承,肇因於專制統治者。他說,主政者「去人之廉,以快號令;去人之恥,以嵩高其身。一人為剛,萬夫為柔」。 魏源的思想更明晰,他認為要拯救人心,關鍵在整頓統治集團的道德。他指出:「(在上位者)身無道德,雖吐詞為經,不可信世。主無道德,雖襲法古制,不足以動民。」 道德之改造,雖後來續有志士仁人如嚴復、譚嗣同、梁啟超等人鼓吹呼號,但清廷已徹底腐敗,無由革新。於是章太炎發表《革命之道德》,孫中山推翻了帝制。 民國雖建,民主未立,袁世凱的洪憲稱帝,是對道德的徹底反動,道德秩序之建立就難上加難,於是軍閥之割據與混戰起焉。 政治道德對社會整體道德之破壞,無過於毛澤東之統治大陸。一連串的政治運動,到文革達於高潮。革命無罪,造反有理;可以隨意瓜分、占有他人的財產;可以任意加上罪名,羞辱、毆打任何人,雖碩彥鴻儒、高級官吏亦不可免;可以不經法院審判,監禁、處決一切看不順眼的人……今天大陸百姓各種各樣的道德問題,豈是無因? 所以說:政治無道,則社會寡德。 回頭看看台灣,陳水扁的民進黨政府,主政快八年了,他們有誠信嗎?有正義嗎?有廉恥嗎?有法律嗎?有文明嗎?有「食民祿、報民恩」的念頭嗎?他們給台灣留下什麼有形的建設和無形的價值嗎?凡是列於道德信條上的,他們做了幾條? 他們表現最「傑出」的,是貪汙,是弄權,是亂政,是分裂同胞,是為一己之私什麼都做得出來的卑劣,是使台灣向下沉淪。 這些話說得太過分了嗎?舉一個最近的例子:民進黨政府拗公投綁大選,前陣子派三人擔任北市、北縣和中市三選委會主委,三人都有刑事案件,受法院拘傳或判刑。行政院對此解釋說:找他們來是主持選務工作的,不是來搞形象的。 嗚呼!這種行徑豈是「無道」二字可以形容的。 面對這樣的主政者,誰還能要求百姓講道德?即使民間人人皆聖賢,能「教化」得了這個政府嗎? 張榮發的《道德月刊》讀者對象搞錯了,普羅大眾雖然在道德上絕非完人,但比起府、院裡的那些人,是強得太多了。月刊不必每期印兩萬本,印三兩本送給少數「道德缺乏症」最嚴重的人,也就夠了。 不過,道德不是認知問題,是實踐問題。即使那幾個人真讀了,從他們的品格表現來看,能改嗎?

寒氣逼人手機知

2008年01月09日
公開
6

摘錄:"也或許五千年的中醫文化是如此深奧,現今的科技尚無法探其堂奧,但是在我們願意接納它,聽信它,並利用它觀自己體質、補自己身子的時候,其效益卻如冬盡春來,不見其始,但已蒙其恩吧!" 寒氣逼人手機知 方力行�聯合報 年輕的時候身體熱得緊,倒不是會出汗,而是冬天不管多冷的天氣鑽入冰涼的被窩,手腳一下子就暖了;天寒地涷的季節在高山溪流裡作研究,海拔幾百到上千公尺的高山上,水溫低得從十幾度到七度都有,大多也只穿條游泳褲,光著膀子就下水去。台灣山溪枯水季的一泓深潭通常不超過一百平方公尺大小,潛泳其中,剛好凍得牙齒打顫,咬不住呼吸管時,資料也收集得差不多了,爬上河岸,山風一吹,皮膚都凍得發紫,但是只要擦乾身子,穿上衣服,沒幾分鐘又是一條好漢。至於在海洋中潛水作業時,因為工作時間長,不穿潛水衣在幾十公尺的水下若發生失溫現象,那可是性命交關,不容輕忽以待,所以這時我總會盛裝以赴,但也儘量選穿較薄的防寒衣,原因無他,身子熱嘛! 幾十年下來,公務的操勞,俗事的憂煩,歲月的消磨,身體其實愈來愈虛了,心中的那一捧火應該也愈來愈弱了吧!但是自己哪裡會知道,學理工的我,信服的是人類這種溫血哺乳動物,只要健康,體溫永遠是恆溫攝氏三十六度半的科學證據,怎麼會相信中醫所說的,那虛無縹緲的「體寒氣虛」之言,又怎麼肯聽信老婆大人講的:「年輕的時候你比較暖和,現在我的腳都比你熱了!」那種有失男性體面的話?因此,冰冷性寒的食物、食法,照吃不誤,性熱增暖的飲食做法,嗤之以鼻,還以為這正是儉樸「寒」士應有的自律,生物學上的「困境磨練法」呢! 但是最近這些日子來,身體不適的警訊還未明顯,長相左右的手機反倒先不靈光了,那是一具新型的手寫感熱板式手機,因為LKK(老人家),既無法有效的學會中文輸入法,甚至連手機按鍵上的小ㄅㄆㄇㄈ都看不清楚,廠商研發這一款以面板感應手指熱力而可寫出中英文簡訊的手機,真是英明神武,解民於倒懸,讓如我這一群原本被排除在新科技時代門外的老朽之徒,突然有機會一窺年輕世代溝通的堂奧。 可是面板怎麼壞了呢?我用手指在上面寫一個字,筆畫有一筆沒一筆的出現,就像電力不足而閃爍的燈泡一樣,看似可用,但又磨蹭得令人心急。我嘗試送修,得到的答覆都是沒壞,到底那兒出錯了呢?沒有人知道答案。 就在這段時間裡,我因為另一段機緣,遇到一位年近七旬的大陸中醫師,他為我把了脈,問了診,覺得身子大致還不錯,只是「體寒氣虛」,要調養一下;順手開了一張方子,要我去抓三服草藥,兩天一劑,煎湯早晚喝了,一個星期就夠了。有這麼神?怎知道有效沒效?我半信半疑,但是所費有限,又不傷筋動骨,就照著去做了,一周後其實也看不出明顯變化,既沒有面色紅潤,額頭發光,也沒有精神飽滿,夜不需眠,但是煩別人照顧了自己的身體,心中仍感激不已。 可是我的手機卻好了!在感熱面板上寫字時,居然一筆一畫都像從前一樣,在螢幕上出現鏗鏘有力,活力十足的大紅粗線。 我的天呀!三帖中藥治好了手機! 原來中醫文化中告訴人們的「體寒氣虛」,是可以度量的,只是世人沒有找到適當的方法而已。當身體中「寒氣逼人」時,遠端的血管無法再「熱力四射」,指尖的溫度就降下來了,因此在靈敏的感熱板上寫字,當然有氣無力,若有似無了。 一具看似與健康無關的手機,居然能在不經意間就一五一十的反映了主人寒、熱的體質,一件看似完全科學的產品,卻意料之外觸及了文化的脈搏,實在令人難以置信!或許在日益科技化的今天,我們已忙碌得無暇去顧及老祖宗的智慧了,也或許五千年的中醫文化是如此深奧,現今的科技尚無法探其堂奧,但是在我們願意接納它,聽信它,並利用它觀自己體質、補自己身子的時候,其效益卻如冬盡春來,不見其始,但已蒙其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