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Blue-field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40歲以上的女人

2007年10月21日
公開
27

對40歲以上的女人的看法! 這是美國 CBS 60 Minutes (六十分鐘 ) 主持人Andy Rooney 對40 歲以上的女人的看法 : As I grow in age, I value women over 40 most of all. 隨著年齡增長,我越來越珍惜40歲以上的女人 。 Here are just a few reasons why? 為什麼呢? A woman over 40 will never wake you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and ask, "What are you thinking?" 40歲以上的女人不會在半夜把你吵醒,然後問你:你在想什麼? She doesn't care what you think. 她才不在乎你在想什麼。 If a woman over 40 doesn't want to watch the game, she doesn't sit around whining about it. 40歲以上的女人如果不想看球賽,她不會坐在你旁邊抱怨東抱怨西。 She does something she wants to do, and it's usually more interesting.她會去做她想做的、更有趣的事情。 Women over 40 are dignified. 40歲以上的女人穩重自持 They seldom have a screaming match with you at the opera or in the middle of an expensive restaurant. 不會在歌劇院或高級餐廳裡跟你大呼小叫 Of course, if you deserve it, they won't hesitate to shoot you if they think they can get away with it. 當然,如果你罪有應得,她們也可能神不知鬼不覺地一槍把你給斃了。 Older women are generous with praise,often undeserved. 熟女不吝於讚美 (不管是不是實至名歸) They know what it's like to be unappreciated. 因為她們親身體驗過被忽略的滋味 Women get psychic as they age. 女人越老越通靈 You never have to confess your sins to a woman over 40. 你永遠不需要向40歲以上的女人懺悔 Once you get past a wrinkle or two, a woman over 40 is far sexier than her younger counterpart. 只要能夠對皺紋視而不見,40歲以上的女人遠比年輕美眉性感。 Older women are forthright and honest. 熟女直接又誠實 They'll tell you right off if you are a jerk if you are acting like one. 如果你是蠢蛋她們會馬上叫你滾蛋 You don't ever have to wonder where you stand with her. 你完全不需要傷腦筋揣摩她的心意 Yes, we praise women over 40 for a multitude of reasons. 40歲以上的女人有很多優點 Unfortunately,it's not reciprocal. 40歲以上的男人呢 ? For every stunning, smart, well-coiffed, hot woman over 40, there is a bald, paunchy relic in yellow pants, making a fool of himself with some 22-year old waitress. 相對於每一個性感、迷人的40歲以上的女人,就有一個禿頭凸肚的熟男,厚臉皮地跟小他20歲的美眉調情。 Ladies, I apologize. For all those men who say, 女士們,請容許我在這兒為妳們說句公道話: "Why buy the cow when you can get the milk for free?", 那些說只想喝免費的牛奶而不願買頭母牛回家的男人 here's an update for you. 實在是太搞不清楚狀況了 Nowadays 80% of women are against marriage. 今天有80%的女人寧願不結婚 Why? 為什麼呢 ? Because women realize it's not worth buying an entire pig just to get a little sausage! 因為她們終於發現不需要為了一根香腸,買回整隻豬!

一句話的溫柔

2007年10月20日
公開
41

一句話的溫柔 我們常對別人的不幸,不知所措。 但適時的一句話或一個擁抱,卻能給對方極大的安慰。 文�吳若女 我在波士頓唸書時,曾認識一對公費留學的夫妻朋友,先生在通過博士論文口試的那個月,發現自己得到一種罕見的癌症,而且是末期。 太太在電話那頭哽咽:「他病了,為什麼這麼好的人會碰到這種事?」在美國和他們互相照顧,親似家人的我,竟啞口無言,不知如何是好。 先生出殯那天,我在告別式上,看到太太和4歲與6歲的小女兒,站在台前木然遲緩地鞠躬答禮,想到「她們母女三人,以後要怎麼走下去?」心中就有說不出的悲傷與不捨,淚水也止不住地流,滴在黑色的衣襟上,我自己,都快哭到昏厥。 直到晚上,哀慟的太太才喃喃自語說:「你看他做人多成功!」那時只剩下我,聽她沒頭沒腦地說,「來的人都捨不得他,好多人在哭,連你也哭成這樣……」我是真的除了哭,什麼也不會。 後來,我才知道,好多人跟我一樣,碰到這種情況,常不知所措。當朋友生病、面對親人死亡、離婚或失業時,自己會突然「失能」,變得不會說話,也不會應對,甚至,連手腳都不會擺。 但我對自己的無能,卻有些愧疚與不安,直到讀了一篇報導,心中才慢慢釋然。 美國杜克大學社區健康照護中心的社工師皮契爾解釋,如果我們目睹別人的痛苦或不安,會變得無能無語,甚至想逃離,都是正常反應,因為,那表示我們對此也感到害怕或焦慮。 但安慰陪伴,也是一種人際關係。許多研究發現,人在沮喪時,如有朋友相伴,即使是最拙的話,也有安慰效果。因此,每個人都該培養這種能力,才能與人互為支持,彼此幫助。 於是,我開始我的學習之旅。 去請教不同人,特別是有經驗的心理諮商與輔導人員,問他們怎麼適切、有效地陪伴朋友? 當朋友生病了 在馬偕醫院的協談中心,和社工師曹淑華聊起上述遭遇。 她勸我別太自責,別怪自己好像使不上力。其實,無聲的陪伴與關心,已經給他們很大的力量。 但她也提出許多建議,卻是我從前不知道的。 像是朋友罹患重病時,我們能做的,是先傾聽及接納他的感受,而不是用常識或醫學知識與他辯駁,企圖說服他別擔心。生病的人多半既震驚又害怕,也可能忿忿不平,覺得為什麼是他,或已坦然接受。但不管怎麼樣,都要先接受他複雜的情緒,讓他安全無懼地說出來。 接下來,再表達你對他的疼惜或不捨。像是「知道你病了,我心裏也好難過」。如果已進入重大手術或化療,不妨告訴他:「你好勇敢,聽說這種手術或化療很辛苦,你真的很不容易。」 如果,他的情況愈來愈糟,甚至進入臨終狀態,更要仔細聽他心裡想說的話。因為他有可能想交代後事,也可能想感謝或叮嚀朋友,別拒絕或壓抑他,不要用「別想那麼多,一切都會沒事」的話來搪塞。反而要適時問他,「你還想做什麼?」、「還有什麼願望?我們可以幫忙的?」 當朋友失去所愛的人 至於那位太太的遭遇,曹淑華說,我和她一起同哭,是再好不過的安慰了。 面對親人的亡故,人會有很多情緒,像傷心、哭泣、自責或強烈的失落感,這時,還是先照顧他的情緒。 當對方傷心哭泣時,就在旁邊遞上衛生紙,拍拍他或抱抱他。人在極度哀傷時,無形的肢體語言,比什麼都有用。 如果還是想說點話,不妨說:「我知道你很難過,我也是」、「我也很想念他」。但別說:「別再哭了,這樣哭對你身體不好」或「你要節哀順變」,因為這只反應出我們不知如何是好,希望趕快停止這窘境。但真正對他好的,是讓他的悲傷有個出口,把情緒宣洩出來。 有時候,做點什麼會比說什麼更好。但別只說:「要幫什麼忙,告訴我」,而是更具體的:「我要去超市買菜,要不要順便帶點東西給你?」或「我要帶小孩去看電影,你那個大的可能有興趣,要不要讓他一起來?」不著痕跡的邀約或幫忙,會給對方說不出的溫暖。 最後,失去親人的朋友,需要長期陪伴和關注,而不是葬禮結束就好了。根據觀察,失去親人,通常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才能慢慢恢復,有人更長。所以做朋友的,別忘了繼續關心他,隔一陣子打個電話、寫個e-mail或卡片,問候一下。 我很感謝曹淑華給我這麼多寶貴的建議,如果能早點知道該多好。但陪伴安慰原來不止一種,還有別的,而我很快就碰到了。 當朋友丟臉難堪 那天一大早,我被急促的電話聲吵醒,「我的事,有人說要爆料,」一個女友慌張地說。 「什麼事?」 「就是我和某人在一起的事。」原來,是前陣子和她有親密關係的男子,身旁還有許多舊愛,其中一人威脅她離開,否則要把她抖出來。 「這樣會害死我,我還有先生和小孩,」她急得哭起來。我嘆了一口氣,心想「我不是都跟妳講過了」,但看她如此驚慌,便不忍再苛責。 後來,她吃了很長一段時間抗憂鬱的藥,醫生診斷她是重度憂鬱。 她的事,又再一次讓我覺得,自己實在不是好的安慰者,除了耿直的脾氣和強烈的道德感,好像什麼忙也幫不上。 於是,我又帶著疑惑,去找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關輔中心主任葉貞屏。 在討論過程中,她給我許多亮光,讓我知道,做人,其實可以更柔軟有彈性。 從頭講起吧,如果朋友願意跟你說他丟臉不光彩的事,表示你是他可信賴的對象。要珍惜這陪伴的機會,因為他可能除你以外,再也沒有人可以講。 不過,如果你的價值觀和他有所不同,基於安慰陪伴的立場,不妨先放下自己的價值觀,傾聽並接納他的感受。接納他的情緒,不等於贊同他的行為,所以不用太緊張。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到,不妨委婉告訴他:「我可能不適合陪你,因為我怕把情緒帶給你,也許某某人比較適合。」 但不管是否贊同對方,在傾聽過程中,不要急著給建議,而是等他自己說。從他談話內容,再增強可行的部份。因為,成年人多有自己的打算,做朋友的不見得全盤瞭解,如果冒然給建議,恐怕不夠完善。如果事情發展不順遂,當事人也許還會怪你,損及兩人情誼。 也有可能,是朋友的另一半發生狀況,帶給他難堪。此時,別過度追問或加油添醋,就是最好的陪伴。有些人會希望別人別再問,因為那像在傷口上撒鹽。有些人會覺得很丟臉,好像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如果是這樣,不妨安慰他:「那不是你的錯,我們也不會這樣看你。」站在他那邊,給他情緒上的支持。 如果,是他受到八卦或攻擊,不妨等候他的反應或需要。假如是他受到委曲,一定會想澄清,此時聽就好了,但在他想報復或還擊時,適時提醒一下: 「這樣做好嗎?可能會對你更不好。」讓他冷靜下來。假如他根本不願意提,就跟他一樣,若無其事,一直到他想講或需要協助,這就是沉默的陪伴。 如果他離婚了 其實,我更常碰的問題是,身旁的朋友離婚了。我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 我找了好多專家的意見,特別是美國人的,因為他們離婚率比我們高(美國是每兩對有一對,台灣是每三對有一對),他們應該有更豐富的經驗,教人如何陪伴離婚的朋友,整理如下: 別隨便說恭喜。雖然現在離婚愈來愈普遍,對有些人來說,離婚甚至是一種解脫,但《療效對話》的作者南絲.格爾馬丁仍提醒,真正離過婚的人都知道,那是很大的失落,實在說不上恭喜。 先陪伴寬慰他們低落的心情。某些人離婚後會變得很沮喪,特別是因配偶外遇而離婚的人,會對自己有所貶抑,認為是自己留不住另一半。這時朋友能做的,是先聽他說任何低潮沮喪的話。需要時,適時提醒一下:「婚姻是兩個人的事,不是只有一個人的問題,別太自責。」 別批評他過去的配偶。可陪伴、可傾聽,但一定要勒住自己的舌頭,別批評他過去的配偶與婚姻,因為那對於安慰他,一點幫助都沒有,只會讓他更沮喪,覺得自己的過去,好像做了一件很糟的事。 康乃迪克大學健康中心的心理學教授茱莉亞.福特說,「做朋友最容易犯的錯是,過度投入別人的婚姻,並告訴別人該怎麼做。」謹守朋友的本份,就是讓他知道,你願意陪伴他,並相信他有能力處理。 看他的支援系統夠不夠?有時候,還得問一下:「錢夠用嗎?」、「小孩有沒有人照顧?」、「有其他親友的支持嗎?」把他拉回現實面。支援系統較強的人,適應得較好,也容易走出婚變的陰霾。 若有需要,建議他尋求專業的婚姻輔導。有些人在離婚後,會想和對方復合,或者和其他人約會,也可能陷入混亂的情感糾葛,若有需要,不妨建議他去找婚姻輔導人員,給他較好的協助。 如果他被資遣失業 還有一種情況,是這幾年常發生的,那就是因組織的縮編或解散,朋友被資遣、優退或解僱了。 最近發生在我身旁的,是個跑了十幾年新聞的男記者。也是一大早,打電話到辦公室找我,一開口就說:「我上個星期已經離開報社了。」 「什麼?你怎麼沒跟我說,這麼重要的決定,」我大叫,雖然之前已略知一二,但還是令人吃驚。 「我什麼人都不想見,我已經躲起來好幾天了,但今天狀況實在太糟了,所以才打電話給你。」 我想起來前面幾位輔導人員所說的,當朋友主動找你時,表示你是他重要的支援系統。所以,我趕快放下手邊寫不完的稿,專心聽他說。 「那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我為這地方賣命十幾年,這麼熱愛新聞工作,但現在,連戰場都沒了,」他打開心中的鬱悶,一點一滴說了起來。 和前面幾位朋友一樣,我也很同情他的遭遇。大環境的不景氣,加上工作場所的人事糾紛,讓他不得不離開戰場。才四十出頭,還不到退休年齡,這對有社會壓力的男人來說,應該是很大的打擊。 所以,我跑去請教同是男性的張老師基金會執行長張德聰,問他怎麼安慰這樣的朋友? 他說,中年失業的人,多是中階主管或資深人員,所以會夾雜著許多情緒與不平,像是面子上過不去、不甘心,或即將而來的經濟問題。因此,除了聽他們倒垃圾,也可從這幾方面安慰他。 像是別急著問問題或給建議。剛失業的人,最怕別人問:「你接下來要幹什麼?」因為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當然不知如何回答。也別一直「指導」他該怎麼做,好像我們比較能掌握人生,實際上,失業的人,自信心已經很低,別再讓他們覺得自己很蠢。 小心自己的言語,肯定他們過去的表現。失意受挫的人,很容易把事情放大或扭曲,所以,我們得留心自己的言行,也要同理對方的遭遇。告訴他:「你以前就很棒、很負責。」或是「我永遠不會忘記你做的某件事,真是太好了。」這些都是肯定他的價值與表現。 別讓他太封閉自己,適時邀他吃飯、做喜歡的事。中年失業的人,很多是靠朋友才站起來的,因為,中年人多有豐沛的人脈與資源,可互相支持。邀他出來,讓他知道,朋友一樣支持他,情誼不受影響,這是給失業者正面的經驗。 小孩考試升學不理想時 中年時,還會碰到親子升學與教養的問題,特別是中年的媽媽,很容易覺得挫折沮喪。 像前陣子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揭曉了,我有個朋友的朋友,為了小孩的成績哭了三天三夜。我朋友問我,她的眼睛都哭腫了,怎麼勸比較好? 主修兒童心理和輔導的葉貞屏建議我,轉告那個朋友,先肯定那個傷心媽媽所做的努力,包括每天照顧小孩的三餐作息,接送他上下學與補習,還有其他的。 再提醒她,是不是對小孩有過高的期待,如果繼續責備孩子,會不會讓兩個人更加疏遠,關係更緊張? 如果那個媽媽還是很傷心,不妨找她出去逛菜市場、爬山運動,把負面的能量釋放出來。 過了幾天,我朋友告訴我,這幾個建議還滿管用的,那個傷心的媽媽,不再那麼執著孩子的學測成績,母女倆終於可以說話,也願意和她出去逛街買菜。 得著安慰的勸,有時真管用。 經過這幾次事件,我也比較懂得怎麼安慰別人,但願你也能從這些建議得著幫助,陪伴需要的人。 因為,我們永遠會記得並感謝,在我們最傷心失意時,曾拉我們一把,或說一句貼心話的人。

共老�龍應台

2007年10月19日
公開
24

共老�龍應台  刊載自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7/10/12) 我們走進中環一個公園。很小一塊綠地,被四邊的摩天大樓緊緊裹著,大樓的頂端插入雲層,底部小公園像大樓與大樓之間一張小小吊床,盛著一點青翠。   淙淙流水旁看見一塊凹凸有致的岩石,三個人各選一個角,坐了下來。一個人仰望天,一個人俯瞰地,我看一株樹,矮蹲蹲的,樹葉油亮茂盛,擠成一團濃郁的深綠。   這三個人,平常各自忙碌。一個,經常一面開車一面上班,電話一個接一個,總是在一個紅綠燈與下一個紅綠燈之間做了無數個業務的交代。睡覺時,手機開著,放在枕邊。另一個,天還沒亮就披上白袍開始巡房,吃飯時腰間機器一響就接,放下筷子就往外疾走。和朋友痛快飲酒時,一個人站到角落裡摀著嘴小聲說話,仔細聽,他說的多半是,「屍體呢?」「家屬到了沒?」「從幾樓跳的?幾點鐘?」然後不動聲色地回到熱鬧的餐桌。人們問「怎麼了」,他說,「沒什麼。」大夥散時,他就一個人匆匆上路,多半在夜色迷茫的時候。   還有我自己,總是有讀不完的書,寫不完的字,走不完的路,看不完的風景,想不完的事情,問不完的問題,愛不完的蟲魚鳥獸花草樹木。忙,忙死了。   可是我們決定一起出來走走。三個人,就這樣漫無目的地行走,身上沒有一個包袱,手裡沒有一張地圖。   然後,我就看見它了。   在那一團濃郁的深綠裡,藏著一隻濃郁深綠的野鸚鵡,正在啄吃一粒綠得發亮的楊桃。我靠近樹,仰頭仔細看它。野鸚鵡眼睛圓滾滾地,也看著我。我們就在那楊桃樹下對看。   另外兩個人,也悄悄走了過來。三個人,就那樣立在樹下,仰著頭,屏息,安靜,凝視許久,一直到野鸚鵡將楊桃吃完,吐了核,拍拍翅膀,「嘩」一下飛走。   我們相視而笑,好像剛剛經過一個秘密的宗教儀式,然後開始想念那缺席的一個人。   是一個陽光溫煦、微風徐徐的下午。我看見他們兩鬢多了白髮,因此他們想必也將我的日漸憔悴看在眼裡。我在心疼他們眼神裡不經意流露的風霜,那麼──他們想必也對我的流離覺得不捨?   只是,我們很少說。   多麼奇特的關係啊。如果我們是好友,我們會彼此探問,打電話、發簡訊、寫電郵、相約見面,表達關懷。如果我們是情人,我們會朝思暮想,會噓寒問暖,會百般牽掛,因為,情人之間是一種如膠似漆的黏合。如果我們是夫妻,只要不是怨偶,我們會朝夕相處,會耳提面命,會如影隨形,會爭吵,會和好,會把彼此的命運緊緊纏繞。   但我們不是。我們不會跟好友一樣殷勤探問,不會跟情人一樣常相廝磨,不會跟夫婦一樣同船共渡。所謂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過,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擇和承受。我們聚首,通常不是為了彼此,而是為了父親或母親。聚首時即使促膝而坐,也不必然會談心。即使談心,也不必然有所企求──自己的抉擇,只有自己能承受,在我們這個年齡,已經了然在心。有時候,我們問,母親也走了以後,你我還會這樣相聚嗎?我們會不會,像風中轉蓬一樣,各自滾向渺茫,相忘於人生的荒漠?   然而,又不那麼簡單,因為,和這個世界上所有其他的人都不一樣,我們從彼此的容顏裡看得見當初。我們清楚地記得彼此的兒時──老榕樹上的刻字、日本房子的紙窗、雨打在鐵皮上咚咚的聲音、夏夜裡的螢火蟲、父親唸古書的聲音、母親快樂的笑、成長過程裡一點一滴的羞辱、挫折、榮耀和幸福。有一段初始的生命,全世界只有這幾個人知道,譬如你的小名,或者,你在哪一棵樹上折斷了手。   南美洲有一種樹,雨樹,樹冠巨大圓滿如罩鐘,從樹冠一端到另一端可以有三十公尺之遙。陰天或夜間,細葉合攏,雨,直直自葉隙落下,所以葉冠雖巨大且密,樹底的小草,卻茵茵然蔥綠。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鐵軌,倒像同一株雨樹上的枝葉,雖然隔開三十尺,但是同樹同根,日開夜闔,看同一場雨直直落地,與樹雨共老,挺好的

遠方

2007年10月19日
公開
10

(蔡含識南美記行的部落格網址:http://blog.pixnet.net/hankris) 遠方 廖玉蕙�聯合報 兒子出門前,許多朋友聽說了,都警告我中南美是個落後、缺乏秩序的地方,要我轉告他得步步為營。兒子去了秘魯一段時間後,來信說一切都十分圓滿,秘魯根本不像大夥兒說的那樣危險、恐怖,要我們不用擔心!哪裡料到,這約莫就是所謂的「風雨前的寧靜」…… 在電子業工作四年餘,業績正臻高峰,前途一片看好之際,兒子忽然萌生「棄業」之思。他說:「工作太累了!夙夜匪懈這麼久,我想辭職休息一陣子。」 「四年多叫『久』?有沒有搞錯!你老媽我自投入職場以來,今年堂堂邁入三十年,從來也沒想到過可以辭職休息,怎麼平平是人,命運差得這麼多!」我哀怨地嘀咕著。 「你不同!你當教授,工時短,寒暑假又有兩、三個月可以休息,哪像我們日也操、暝也操,一刻不得閒。……更可怕的是,竟然我好像對眼前的工作越來越適應,似乎一輩子就可以這樣子過下去了!可是,實在不甘心啊,我的一生難道就該這樣決定了嗎?……依照你們的期待娶妻、生子,或朝九晚五,或無日無夜坐飛機在各國的旅館間穿梭往來?」 我急急撇清:「我可沒期待你娶妻、生子,抱不抱孫子我一點也不介意!一切都請自行負責,不要『牽拖』!」 「我想辭職到中南美洲去好好思考我的人生!」他眼神縹緲卻語氣堅定。 從潭子到台北養病已一段時日的外婆,坐在一旁聽了半晌,也興奮起來,她想出兩全其美之計:「要思考人生,敢不行佇厝內或是去比較近的所在去思考?潭子我那間厝,闊隆隆,汝要安怎去想都可以,無人會吵汝,順便去幫我澆澆花,極久無轉去,恐驚我種的那些蘭花都死了了!」 兒子聽了大笑起來!哄著外婆說:「阿嬤!你的花,我會找時間回去澆水啦!不會死啦!您不用操心。」 為什麼選擇中南美?不選擇比較先進一點的歐美國家?兒子有一番奇異的說辭:「我想藉由你們老人家看似危險、年輕人欣羨的壯遊,將自己抽離習慣的舒適環境,強迫學習獨立生活的能力,藉此克服內心的恐懼,並思考未來的下一步該怎麼走,這叫『一兼二顧,摸蛤兼洗褲』。何況,中南美的奇險壯麗不是很吸引人嗎?」 我以為兒子自小天不怕、地不怕的,竟然說要藉「壯遊」來壯膽,我雖然覺得他的理由太官方,但他一向超有主見,一旦決定的事,非常不容易被說服,與其大費唇舌和他做無謂的爭論,不如乾脆順水推舟,至少可以贏得「孝子」(孝順兒子)的美名。何況我私心裡也挺羨慕他的機緣與壯舉,於是,只好訕笑著說:「好啦!既然決定了,就放心去吧!我和爸爸都支持你。你先去,如果覺得不錯,我們也跟著過去思考我們往後有限的人生吧!」 就這樣,兒子的中南美之行算是拍板定案。 接著,遞辭呈。早就風聞的老闆百般勸阻、軟硬兼施,最後,眼看勢不可擋,甚至還慷慨允諾給他長時間的假期,但兒子豪邁地說:「做人要顧道義,自己愛玩,不能拖著公司下水。何況,老闆不知民生疾苦,只要一聲令下,苦的可是我那些可憐的小主管、同事與下屬。」 聽起來像是古之義士。雖然不免覺得一份好端端的工作辭了可惜,卻也為他有擔當的作風感到驕傲。年終的股票沒了!每月孝敬我們的三分之一薪水飛了!我們咬牙佯裝豁達:「錢再賺就有了!人生可只有一回。」 可不是人生只有一回嗎!病弱的外婆終究等不及孫子成行,在大年初三撒手仙逝。兒子履踐他幫外婆澆花的承諾,回潭子外婆家照顧院子的花花草草。在外婆說的「闊隆隆」的透天厝裡,一邊學習西班牙語,一邊準備各項資料,更重要的是陪伴並安撫離情依依的女友。外婆百日過後,他終於帶著一只大背包和幾張金融卡、信用卡瀟灑上路。 臨走的那個黃昏,我們在福華麗香苑的沙拉吧給他餞行。該與不該叮嚀的話早都說完了,許是大夥兒都還沒從外婆往生的悲痛中恢復,場面顯得有些冷清、寂寥,也或許是我們夫妻倆的臉孔看起來有些僵硬,兒子打哈哈地安慰我們: 「去年,有一位身材瘦小的女性朋友,和我一樣揹著一口大背包出國雲遊,她媽媽到機場送行時,交代了又交代,拚命忍住眼眶裡含著的淚。過海關後,她一轉身,看見爸媽兩人的臉統統縮得小小的,眼睛顯得格外大且驚恐,她差點兒心軟地回頭。結果呢?上山下海一年浪遊後,還不是平平安安的回來。」 一年後?外子和我同時驚詫地複述著,原本想要安慰我們的,卻因為這「一年後」三個字,引起我們更大的焦慮。但是,為了不顯示出太過保守或纏綿,身為爸媽的我們決定不在這個話題上窮追猛打。孩子大了,遠走高飛是遲早的事。只是,想到剛經歷了和母親的死別,隨即又得面對兒子的生離,臨別擁抱時,心情真是格外悽愴;兒子用手拍拍我的背,保證道:「不用擔心,我會想辦法平安歸來的。」 母親走了,不知去了何方!兒子緊接著遠走他鄉!去到我沒辦法想像的南美洲,而我也糊裡糊塗接到新學校的聘書,即將變換跑道。一張張學生致贈的卡片,寫滿了捨不得我離開的字句,讓我閱之肝腸寸斷。幾個重大的變化接踵而至,攪得我手忙腳亂,心裡亂糟糟。幸而學期已近尾聲,學生忙於準備期末考,我倉皇搬離窩了九年的研究室,打包時,心情既繾綣又忐忑,像是無端被發配到不可測的遠方!當初只是想幫生病的母親打氣,成全她長久以來念茲在茲要我轉到公立大學的心願,如今,如願了,母親卻來不及知曉,留下我獨自面對茫茫的未來。 因為捨不得老家易主,我在母親往生之前,便將坐落潭子的老家買下,兒子走後的一個月,我將研究室囤積的書籍搬回潭子,發現花兒全凋謝了!葉子垂頭喪氣,水池內的魚兒暴斃了好幾條,院子裡的紅磚地灰撲撲的,曾經是母親病中魂牽夢縈、一心歸去的家,竟是一片荒蕪了。我杵在以前常跟母親坐著聊天、賞花的石椅前,內心慘怛,哽咽吞聲。夜裡,母親和兒子一起來入夢,翌日,我捎了封信給兒子,說:「……聽你女友說,她可能到玻利維亞找你;聽妹妹說,你正學西班牙文;聽我的夢境說,你爬了好幾座高山,因此扭傷了腰;在帆船上耍寶,差點兒掉進海裡……不知道這些都是真的嗎? 我昨天重新看了四年前到中研院訪問詩人楊牧的文章,他說起多年前曾提到的『壯遊』,他說:『我在《一首詩的完成》裡頭提到『壯遊』,其實我好像也不太贊成那樣子。我覺得跑來跑去幹什麼,一下子去巴西、一下子去布拉格,我覺得不見得有那個必要。不過讀書大概還是要,讀書是一種想像力的訓練。』 我引這段話的意思,不是打擊你的志氣,只是湊巧看到,想到這本書的出版,少說已有十多年,十多年前,詩人還大力鼓吹『壯遊』對寫詩的重要,十多年後,也許因為年紀的關係,他開始不大覺得此事有何重要。不過,趁年輕的時候有能力(包括體力和財力)到處走走看看,我和你爸爸倒是都很贊成的,只要你能保持清明的心智,注意防範意外,我們基本上是給予最大的支持的。」 兒子對這番委婉的剴切言辭,視若無睹,全無回應。一個多月後,他的女友果然決定動身前去陪伴(或監督?),也辭了教書的工作,迢迢奔赴。有人同行,我們總算放心多了。兒子出門前,許多朋友聽說了,都警告我中南美是個落後、缺乏秩序的地方,要我轉告他得步步為營。兒子去了秘魯一段時間後,來信說一切都十分圓滿,秘魯根本不像大夥兒說的那樣危險、恐怖,要我們不用擔心!哪裡料到,這約莫就是所謂的「風雨前的寧靜」,其實危機已然四伏。一日,凌晨兩點鐘左右,朦朧正要進入夢鄉,忽然鈴聲大作,電話那頭傳來兒子氣急敗壞的聲音,說是只在市集中點了幾道吃食,一回頭,背包已經被偷,所以,請我們連夜為他的提款卡、簽帳卡辦理止付。被這一攪和,我睡意全消,辦過手續後,竟睜眼到天明。第二天,接到兒子的E-Mail,列出損失清單,總計:「iPod一台、美國簽證一份、貴重夾克一件、照相機一部、記憶卡三張、尚未儲存的照片4GB、LV皮夾一只、信用卡、金融卡各兩張、notebook(中有珍貴日記)一台、新買背包一個及帽子一頂……其他族繁不及備載。」 他在信裡幾度重申:「真是恨得牙癢癢的……」 花開一朵,靜靜地藏身枝葉間,卻讓我感覺它彷彿是個特別的神蹟。珥珥難道一向愛花、愛熱鬧的母親果真成了花神?藉由單開一枝的花朵來嘉許我促成全家再度團聚的苦心嗎?…… 看完之後,不禁莞爾,想到彈藥已被鎖進彈藥庫,也許他會因彈盡援絕而提早歸來。正當我將這不足為外人道的竊喜告訴兒子時,他哈哈大笑,說:「正好相反!因為許多的紀錄與照片都毀於一旦,所以,可能延長歸期以補回那些遺失的日子……可不可以麻煩你們先墊些錢寄到女友的帳戶裡?」 真是太讓人失望了!既知孺子頑固不可教,我遂將眼光轉向潭子的老家。母親雖然走了,相信她可不希望庭園敗壞,家人四散、兄妹各行其是。於是,趁著暑假,我和外子展開另類的耕種生活。每天像苦行僧般,披頭散髮種花、種樹、種竹子;洗衣、洗被、洗院子;拖地、擦窗、曬被子;釘鉤、掛畫、掛簾子;搬土、搬磚、搬盆子!每天汗流浹背,汗水像雨水般灑下,不要命似的工作,腰也彎了,人也黑了。我們將大門進來左方的大片水泥地敲開,種了三株四方竹,芭樂樹、芒果樹、檸檬、奇異果各一棵,幾株聖女番茄,還在小池裡養了幾盆蓮花、池邊植了柳樹,大缸裡種了荷花,棚架旁兩株巨峰葡萄迎風招展,外子還修了摩托車、買了腳踏車,屋裡安上新窗簾、方桌鋪上桌巾、裝上音響;那樣子,像是要在潭子老家長住久居。我讓女兒拍了各個角度的美美照片寄去玻利維亞,引誘兒子: 「院子經過一番整理,煥然一新;客廳的日曆及月曆被取下,換上雷驤伯伯的裸女畫、華仁叔叔的鳥類版畫和爸爸的小幅風景畫作,人文氣息立刻浮現。等你們回來時,也許不但可以摘葡萄、釀葡萄酒,還可以爬芭樂樹,嘴裡吃著芒果、番茄,眼裡看著依依的楊柳、田田的荷葉和精神煥發的蘭花,坐在竹林下成為七賢之一……爸爸已把大畫布搬回潭子,打算在葡萄架下畫出驚世之作,我們正拭目以待。」 兒子雖表達驚豔之意,卻仍然鎮靜以對,依然叨叨敘說著世界之大、他鄉山河的美好壯麗、異地人情的種種。我有些失落,心裡的某處像是被鑿了個大窟窿,空空洞洞的,在屋裡踱過來走過去,老覺心神不寧。 中秋長假之始,我召回散居各處的兄姊及其家人,大大小小,合計接近二十口人,炒米粉、買來鵝肉、端出媽媽最拿手的紅燒肉、筍乾,摘下院子裡的九層塔炒茄子,也沒忘記我最專長的什錦菜,我跟母親生前一樣,待在廚房裡,細細切絲、大火熱炒,把廚房搞得熱騰騰、火辣辣……前廳有人打麻將,有人聊天,中小孩看電視、打電腦;小小孩拿著手電筒四處奔來跑去,還有人在院子裡烤香腸,依然熱熱鬧鬧的一家人,彷彿母親從來沒有離開過。夜深了,人散了,我像母親一樣,打開櫃子,拿出幾罐茶葉;從冰箱上層取出儲備的魚、肉;下層翻出青菜、蔬果和剩菜,分別打包,讓各家帶回。汽車一部一部駛離,我像昔日的母親一樣,將頭伸進開著的車窗,交代駕駛人:「小心開車哦!免趕緊!」然後,站在紅門口揮手道別,車子緩緩陸續開出巷口,我抬頭看到天空上寥落的星星一閃一閃的,淚水忽然像泉湧,母親的心情,從來沒有一刻像當下那般分明! 雖然疲累不堪,心情卻是亢奮的。我慫恿女兒將紅燒肉、炒米粉、筍乾等食物的照片,用MSN遞送到天涯海角,並隨圖附上幾句話:「每逢佳節倍思親,我思我父我母,更思人在遠方的我子,而你莫非樂不思蜀?可別忘了蜀地的父老日日引頸盼望,就怕兒子浪蕩成習,成了天涯流浪漢。今天的月亮很圓,想你猶然羈旅海外,家人都讓院子裡的炭火嗆出了淚來了。」 兒子想是被油亮的紅燒肉給感動了,立即引用了孟老夫子的話來回應中文系出身的老母,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漢客在南美過的是困苦的日子,每天用半冷不熱的水洗浴,在此無一刻不思念家鄉的麻辣鍋、牛肉麵與肉圓,您傳來的爌肉配米粉更是讓人垂涎,但在南半球的月亮盈虧與北半球不同,能夠換個角度看世界,換取人生經驗,這樣的困苦又算些什麼!十分想念老父老母,一切可好? 流浪漢Hank」 四兩撥千斤的,兒子輕易就掙脫了我撒下的密密親情網罟,身手矯健地脫身而出,若無其事地繼續他在遠方的天涯追尋。 中秋那天清晨,女兒起了個大早,忽然在院子拉開嗓門呼叫:「媽!您趕快來看!很奇怪呢,九月天竟然開出一朵粉紅的杜鵑花。」 我穿著睡衣、睜著惺忪的睡眼跑出去,看到久不開花的院落,獨獨開出了一朵小小的粉紅杜鵑花,怎麼都沒注意到何時結的花苞!我不知道一向開在「淡淡的三月天」的杜鵑花,是否經過改良而能在任何的季節綻放,但是,花開一朵,靜靜地藏身枝葉間,卻讓我感覺它彷彿是個特別的神蹟。分明是琵琶半遮面的「欲言又止」模樣!難道一向愛花、愛熱鬧的母親果真成了花神?藉由單開一枝的花朵來嘉許我促成全家再度團聚的苦心嗎? 那夜,母親迢迢來入夢。夢中的母親依然孱弱,枯瘦的身子和我併肩站在大片落地窗前,窗外細雨霏霏,遠處一脈橫臥的蔥綠高山,近處是挨擠著的長排豔紅美人蕉,像極一張濕淋淋的素雅彩畫。母親不堪久站,將頭倚在我的肩頭,神情愉悅且滿足地說:「真正是極美啊!」然後,頭一歪,似是沉沉睡去一般。我也不驚惶,好像理當如此,就這樣讓母親靠著,兩人一直靠著、靠著…… 「母親累了,睡了,就讓她靠著多睡一會兒吧!」 我在夢裡如此寬慰自己。 中夜醒來,肩頭隱隱痠麻,我愣坐著,覺得母親真的回來過了,回想她觀花時的滿足表情,彷彿告訴我:遠方並不可怕!

從李安到張愛玲

2007年10月18日
公開
9

從李安到張愛玲�張小虹   ——刊載自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7/09/28、29) 在西方電影圈開玩笑,要害一個導演,就叫他去拍莎士比亞,不僅因為莎翁經典深植人心,朗朗上口,不易討好,更因莎劇字字珠璣,意象豐滿,若是拆了叫演員一字不漏朗讀一遍,又叫攝影機用影像畫面拍攝一遍,沒別的話,就是畫蛇添足。   若是換了在華人電影圈開玩笑,要害一個導演,最好是叫他去拍張愛玲。從1984年香港導演許鞍華找來周潤發、謬騫人拍《傾城之戀》,就是一連串災難史的開始,其中稍稍及格的,只有關錦鵬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多虧了導演的敏感細膩,演員陳沖紅玫瑰的精彩詮釋和藝術指導朴若木的美術構成,總算抓到那麼一些些老上海的氛圍、張愛玲的底蘊。   這回李安要拍張愛玲,真是讓所有李迷與張迷又愛又怕受傷害。兩個大難題,張愛玲怎麼拍?前面的例子可以說是拍一個死一個。老上海怎麼拍?十年來的上海熱,從台北、香港一路延燒回上海,早已讓老上海的影像熟極而爛,要不落入窠臼套式,難上加難。又是月份牌,又是老旗袍,又是黑頭車,往往不是不夠真實,而是所有的真實都已過度曝光成了超真實,更別提還有那廂王家衛透過香港所折射出來的老上海懷舊風格,難以揮去。   但李安還是拍了,拍出了一個驚心動魄的張愛玲,一個恐怕連張愛玲也覺得驚心動魄的《色,戒》。若是按照慣常的文學電影讀法,當然是從張愛玲到李安,從張愛玲的小說《色,戒》到李安的電影《色,戒》,前者是「原著」,後者是「改編」,再東轉西繞兩相比對一番,談的終究還是是否忠於原著的老問題。這樣的談法既不尊重文類的基本差異──小說是用文字講故事,而電影是用影像講故事,更是讓「原著」成為終點而非起點,讓影像的再次創作,淪為文字的重複敘述。   所以我們要反過來說,從李安到張愛玲,這種違反常識的先後時序倒置,就是要讓我們跳脫「改編」的魔咒,真正看到影像創作的爆發力。李安的《色,戒》拍出了張愛玲寫出來的《色,戒》,李安的《色,戒》也拍出了張愛玲沒有寫出來的《色,戒》。李安的厲害,李安的溫柔蘊藉,打開了《色,戒》藏在文字縐褶裡欲言又止卻又欲蓋彌彰的《色,戒》,李安是在張愛玲的文字地盤上,大開色戒。 肉體情慾的暴亂   電影《色,戒》從片子一開頭,就充滿了強烈的懸疑緊張氛圍。李安成功地運用了兩種語言的加成,一種是快速剪接、局部特寫的電影鏡頭語言,一種是爾虞我詐、各懷鬼胎的華文牌桌文化語言,只見易公館麻將桌上一陣兵慌馬亂,玉手、鑽戒、閒話交鋒的影像雜沓,一時間難以分辨是誰的手拿著誰的牌,搭著誰的話,碰了誰的牌,吃了誰的上家,胡了誰的莊。這種電影語言與文化語言的完美搭配,讓《色|戒》從一開場就引人入勝,讓觀眾立即進入懸疑片的心理準備狀態──不確定中的焦慮與興奮,也讓《色,戒》同時擁有了電影語言、電影類型的「全球性」與特定華文殊異文化的「在地性」。   於是有時車子開在路上,你會錯以為是希區考克的懸疑諜報片,一會又以為是五○年代的黑色電影,轉個身卻又像是老好萊塢的浪漫通俗劇。李安不愧是李安,這種運「鏡」帷幄的大將之風,穩健中見細膩,平凡中見功力。只有李安才有這等電影語言的嫻熟,這般電影類型的出入自如。於是《色,戒》從快到慢的影像節奏,配合著由外到內、由表面練達油滑的交際人情到赤身裸體接觸的心理掙扎,給出了一個完全「去熟悉化」了的老上海,法國Alexandre Desplat幽沉的電影配樂,墨西哥Rodrigo Prieto光影層次的攝影,再加上香港朴若木平實而不誇張不過度風格化的美術構成,讓鏡頭前的「老上海」有一種特意搭構出來的「假」,假得既熟悉又詭異、既本土又異國、既真實又如夢境,假得恰到好處,假得正好假戲真做。   但這些鏡頭語言與文化細節掌握的成功,只能讓《色,戒》從一部中規中矩的電影,升級成為一部上等之作,而真正讓《色,戒》可以脫穎而出成為一部上上之作的關鍵,就在《色,戒》最受爭議的大膽露骨床戲。有的導演拍床戲是為了噱頭與票房賣點,有的導演拍床戲是前衛反判的一種姿態,《色,戒》中的床戲卻是讓《色,戒》之所以成立的最重要關鍵。李安的尺度開放,不在於讓梁朝偉與湯唯全裸上陣,而在於第一場床戲就用了S/M「虐戀」作為全片床戲的基調。原本明明是麥太太按捺下易先生,走到較遠的椅子邊,打算演一齣寬衣解帶的誘惑戲碼,哪知易先生一個箭步向前,扳倒大學生王佳芝偽裝的麥太太,抽出皮帶,綁住她的雙手,推倒在床上,強行進入。這種突如其來、反客為主的暴烈,嚇壞了業餘玩票的女特工,當然也嚇壞了戲院裡正襟危坐的觀眾。有必要這樣S/M嗎?就劇情的合理度而言,S/M凸顯了易先生作為情報頭子的無感,必須藉由如此暴力的強度,才能在獵人與獵物、掌控與被掌控、佔有與被佔有的肉體權力關係中,既重複也紓解各種血腥刑求所造成的內在扭曲。   但僅以這樣的角度去理解《色,戒》中的S/M,絕對是不夠的。《色,戒》中的S/M,除了要展現權力的掌控,「行房」作為「刑房」的一種扭曲變形,除了要徹底摧毀既定的道德體系與價值系統,更是要在逼搏出身體暴亂情慾的最高強度中,展露出身體最內部、最極端、最赤裸、最柔軟的敏感與脆弱,這樣的「性愛」才有「致命性」,會讓人在最緊要的關鍵時刻,一時心軟憐愛而迷迷糊糊地賠上了性命。在片中這樣的「致命性」,讓女大學生王佳芝茫然困惑,無助卻又迷戀,一次鼓起了勇氣,向同學鄺裕民與重慶派來的上級指導員老吳坦承自己的無法把持,越往她身體裡頭鑽的老易,就越往她心裡頭鑽。這露骨的不吐不快,讓兩個大男人目瞪口呆,無言以對。他們不懂也不能懂,易先生與麥太太則似懂非懂,卻深陷其中,欲仙欲死。身體的交易,帶出了情慾的高潮,而體液的交換,帶出了靈魂的交纏。於是幾場重要的床戲,透過鏡位、景框與剪接的精準安排,透過梁朝偉與湯唯的投入演出,我們看到的不再只是肉體橫陳,不再只是變換中的姿勢與體位,而是那種擊潰所有防線所有自我保護後無助的肉體親密貼合,有如嬰兒般脆弱捲縮的相互依偎。這是王佳芝的「意亂情迷」,也是易先生的「易亂情謎」。動盪大時代中的徬徨無助,都轉化成情慾強度的極私密、極脆弱、極癲狂。《色,戒》中情慾影像的強度,傳達了極暴戾即溫柔,極狂喜即致命的無所遁逃。 「到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   然而如此這般肉體情慾的暴亂,會是張愛玲嗎?短篇小說《色,戒》成稿於五○年代,張愛玲多次大修大改,一九七七年發表於《皇冠》雜誌,一九八三年收錄於《惘然記》出版。二三十年的時間過去了,張愛玲究竟琢磨出怎樣一個版本的《色,戒》,來鋪陳涉世未深的天真女大學生,下了台沒下裝,想演一齣美人殺漢奸的戲碼,卻因自己一時的意亂情迷而功敗垂成。這其中的反諷我們懂,張愛玲用色與戒之間的逗點,疏離了我們慣常對「色戒」等同於「戒女色」的認知,《色,戒》既是美色與鑽戒的連結,也是本應由男漢奸犯下的色戒轉移到了女特務自身所犯下的色戒,色不迷人人自迷,美人計中的美人反倒中了計。張愛玲在《傾城之戀》中曾說,「一個女人上了男人的當,就該死;女人給當給男人上,那更是淫婦;如果一個人想給當給男人上而失敗了,反而上了人家的當,那是雙料的淫惡,殺了她也還汙了刀」。就這點觀之,王佳芝想給漢奸當上卻上了漢奸的當,就算迷迷糊糊給槍斃了,似乎也難博得同情。   但小說《色,戒》中有破綻,有陷阱,因為其中所涉及的真正緣由與轉折我們卻不懂,好好一個女大學生為何會愛上一臉「鼠相」的中年漢奸,為了粉紅鑽戒而感動?為了任務不惜失身而懊惱而混亂而尋覓救贖?是人海茫茫無依無靠的戀父情結?還是單純因為燈光下易先生的睫毛有如「米色的蛾翅」而生出溫柔憐惜之心?就第一個層次而言,我們不懂是因為張愛玲讓王佳芝到死也沒弄懂自己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但就第二個層次而言,我們不懂是因為張愛玲也不懂,或者不想完全弄懂,而盡在文字裡穿插藏閃。而小說《色,戒》的文字猶疑,正是電影《色|戒》影像游移的最佳切入點,讓李安拍出了張愛玲沒有寫出來的《色,戒》,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打開文字的縐褶,用影像探訪文字的潛意識,那不乾不淨不徹底的情慾糾纏。   因而看完電影《色,戒》後,再回過頭來看張愛玲的小說《色,戒》,就懂得李安懂得張愛玲懂得卻沒說清楚講明白的那個部份。小說中三處曲筆,隱隱帶出王佳芝與易先生的肉體曖昧情慾。第一處點出王佳芝逐漸豐滿的乳房,「『兩年前也還沒有這樣嚜,』他捫著吻著她的時候輕聲說。他頭偎在她胸前,沒看見她臉上一紅」。第二處則是兩人共乘一車,「一坐定下來,他就抱著胳膊,一隻肘彎正抵在她乳房最肥滿的南半球外緣。這是他的慣技,表面上端坐,暗中卻在蝕骨銷魂,一陣陣麻上來」。短短幾句,強烈的身體官能情慾,明說是易先生,又暗指王佳芝,十足曖昧。第三處則是一連串正經八百的引述,先以一句英文俗諺「權力是一種春藥」,作為王佳芝自我心理分析的開場,接著又引諺語「到男人心裡去的路通到胃」,指男人好吃,要掌握男人的心,先要掌握男人的胃。但真正要帶出的重點,卻是緊接在下面的那句「到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   此驚世駭俗的話語既出,防衛機制立即啟動,百般遮掩,先是考據此語出自某位民初精通英文的名學者,曾以茶壺茶杯的比喻,替中國人妻妾制度辯護(暗指辜鴻銘),接著又執意不相信名學者會說出如此下作的話語,再接著質疑是什麼樣女人的心會如此不堪,要不是「老了倒貼的風塵女人」,就是「風流寡婦」,並以自己做為反證,為達成任務而跟同學梁閏生發生性關係後,就只有更討厭他的份。但否認後的否認,曲筆後的曲筆,又回到了核心問體的揭露,「那,難道她有點愛上了老易?她不信,但是也無法斬釘截鐵的說不是,因為沒戀愛過,不知道怎麼樣就算是愛上了」,就這樣一路由性逃到了愛,又由愛逃到了缺乏經驗無從評斷。有答案了嗎?當然還是沒有答案,但依舊不忘加上一筆,再次撇清關係,「跟老易在一起那兩次總是那麼提心弔膽,要處處留神,哪還去問自己覺得怎樣」。此地無銀三百兩,我王佳芝可不是喜歡驚險刺激、耽溺於魚水之歡的女人。   但我們必須說整篇《色,戒》中最大膽最下作最荒唐的一句話,就是「到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也是張愛玲要一再撇清、一再否認的一句話,當然也就成了最富玄機、最深藏不露的一句話,而好巧不巧,李安的《色,戒》就拍足了這句話,提供了不僅女性版本的王佳芝,也提供了男性版本的易先生(男人的心終究不是通過胃的問題)。《色,戒》的曖昧不僅在於忠奸難分,更在於情色難離,沒有大徹大悟,黑白分明,漢賊不兩立,沒有情是情,色是色,作戲是作戲,真實人生是真實人生。張愛玲冷眼嘲諷了愛國的浪漫與幼稚,卻又在民族大義的框架下,偷渡小眉小眼、小情小愛的諜報版性幻想,但在帶出身體情慾真實困惑的同時,還是點到為止,非禮勿視。李安則是靦腆探問「色易守,情難防」的無解,只因色就是情的後門,鑽到身體裡的就能鑽到心裡,色與情一線之隔,一體兩面,而《色,戒》之所以驚心動魄,就是在那肉體纏縛中,動了真情。   小說中的結尾,易先生為求自保立即處決了那群大學生,事後想起王佳芝,尚不免自鳴得意,說她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電影中的結尾,那群大學生被帶到空曠的南礦場,一字排開的大遠景,沒有慷慨赴義,引刀成一快的「悲壯」,只有一種無情大時代青春生命的「蒼涼」,又可笑又可憐,臨到盡頭都還迷糊的悲哀。而易先生回到家中,面對王佳芝的空床,廳堂裡喧譁談笑聲依舊,只是暗影遮黑了他的雙眼。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張愛玲冷,讓易先生終究旁觀者清,李安溫情,讓易先生依舊當局者迷。在這一點上,張愛玲畢竟是張愛玲,李安畢竟還是李安。

別鬧了,大學校長們!

2007年10月18日
公開
11

別鬧了,大學校長們! 【2007.10.17聯合報╱楊照】 你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與其這樣浪費小孩的時間,讓他們根本得不到「人」的教導,還不如放他們在學校之外,早一點開始去探索開發自己的人生方向吧! ------- 美國康乃爾大學發給教授的新版須知手冊,中間有一段這樣的內容: 「請穿單色衣服,避免衣服上有複雜的條紋或花樣。避免做出讓人分神的反覆動作,例如用筆無意識地敲桌子或口袋裡銅板一直發出聲響。看攝影鏡頭時請微笑,一次看兩三秒鐘,假裝攝影機是班上的一個同學。幫助同學自在地說話,示範給他們看科技如何影響互動。」 這段內容特別針對「電子課程」,也就是教授可以一邊上這個班的課,一邊讓另一棟樓甚至另一個校區的學生,透過轉播同時參與。如此一來,教授能教的學生人數,就可以大幅增加。相對地,大學用在聘用教授的薪資成本,就相對下降了。難怪就連長春藤名校都趕時髦,希望教授學會如何有效地上「電子課程」。 可是,教授的職務責任不只是課堂上講授啊,至少還有考試改考卷改報告的工作。課堂學生倍數增加,教授怎麼應付同時倍數成長的考卷和報告? 沒關係,科技也幫得上忙。主管SAT考試的「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發明了一種自動改卷的軟體,將報告掃描進電腦裡,軟體就會分析報告中的文法與字眼,然後評斷這篇報告的「論證力度」,給出一個分數來。神奇吧?更神奇的是,據說這樣得出的分數,跟人工閱卷給的成績,有百分之八十七到百分之九十四的高相似性。 教授也不必親自看報告了。讓電腦軟體跑一次,成績就列印出來,頂多挑出裡面特別高分或特別低分的多看一眼,使自己心安就好。這樣教授當然就可以一人當兩人用,甚至一人當三人用,學校也就不必再聘用那麼多教授了,多好! 大學招聯會決定還是不設入學低分門檻,道理很簡單,怕招不到足夠學生,學校沒有營運所需的學費收入。財務吃緊不敢少收學生的大學,一定很快會將腦筋轉到如何省錢上面,也一定很快就會引進「電子課程」和「自動改卷」,減少校園人事成本。收考試考十八分的學生進來,然後給他們看轉播課程,將他們寫的考卷報告送進電腦裡跑成績,這恐怕將是台灣大學教育的主流路線。 誰敢問誰敢想,如此方式會教出什麼樣的學生嗎?不敢問不敢想,但我們非問不可非想不可,而且還要不識時務地大聲說:別鬧了,大學校長和學務長們!你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與其這樣浪費小孩的時間,讓他們根本得不到「人」的教導,還不如放他們在學校之外,早一點開始去探索開發自己的人生方向吧!

婚姻中,有一種感動叫做守口如瓶

2007年10月17日
公開
6

轉貼:婚姻中,有一種感動叫做守口如瓶 男人失業了。他沒有告訴女人。他仍然按時出門和回家。 他不忘編造一些故事欺騙女人。 他說新來的主任挺和藹的,新來的女大學生挺清純的……女人掐他的耳朵,笑著說,“你小心點。”那時他正往外走,女人拉住他, 幫他整理襯衣的領口。男人夾了公文包,擠上公交車,三站後下來。 他在公園的長椅上坐定,愁容滿面地看廣場上成群的鴿子。 到了傍晚,男人換一副笑臉回家。 他敲敲門,大聲喊,“我回來啦﹗男人這樣堅持了5天。 5天後,他在一家很小的水泥廠找到一份短工。 那裡環境惡劣,飄揚的粉塵讓他的喉嚨總是乾的。 勞動強度很大,幹活的時候他累得滿身是汗。 組長說:你別幹了,你這身子骨不行。 ”男人說:“我可以。”他緊咬了牙關,兩腿輕輕地抖。 男人全身沾滿濃濃的粉塵,他像一尊活動的疲勞的泥塑。 下了班,男人在工廠匆匆洗個澡,換上筆挺的西裝,扮一身輕盈回家。 他敲敲門,大聲喊,“我回來啦﹗”女人就奔過來開門。滿屋蔥花的香味,讓男人心安。飯桌上女人問他“工作順心嗎?” 他說︰“順心,新來的女大學生挺清純。”女人嗔怒, 卻給男人夾一筷子木耳。女人說,“水開了,要洗澡嗎? ”男人說︰“洗過了,和同事洗完桑拿回來的。 ” 女人輕哼著歌,開始收拾碗碟。男人想︰好險,差一點被識破。 疲憊的男人匆匆洗臉刷牙,然後倒頭就睡。 男人在那個水泥廠干了二十多天。快到月底了。 他不知道那可憐的一點工資能不能騙過女人。 那天晚飯後,女人突然說︰你別在那個公司上班了吧, 我知道有個公司在徵人,幫你打聽了,所有要求你都符合, 明天去試試?”男人一陣狂喜,卻說,“為什麼要換呢? ”女人說,“換個環境不很好嗎?再說這家待遇很不錯呢。 ”於是第二天,男人去應徵,結果被順利錄取。 那天,男人燒了很多菜,也喝了很多酒。 他知道,這一切其實瞞不過女人的。 或許從去水泥廠上班那天,或許從他丟掉工作那天,女人就知道了真相。 是他躲閃的眼神出賣了他嗎?是他疲憊的身體出賣了他嗎? 是女人從視窗看到他坐上了相反方向的公共汽車嗎? 還是他故作輕鬆的神態太過拙劣和誇張? 他可以編造故事騙他的女人,但卻無法讓心細的女人相信。 其實,當一個人深愛著對方時,有什么事能瞞過去呢? 男人回想這二十多天來,每天,飯桌上都有一盤木耳炒蛋。 男人知道木耳可以清肺。 粉塵飛揚中的男人需要一盤木耳炒蛋。有時女人會逼他吃掉兩勺梨膏。 男人想,那也是女人精心的策劃。 還有,這些日子女人不再纏著他陪她看電視連續劇, 因為他是那樣疲憊。現下男人完全相信女人早就知曉了他的祕密, 她默默地為他做著事,卻從來不揭開它。 事業如日中天的男突然失業,變得一文不名,這是一個祕密。 是男人的,也是她的。 她必須咬著痛,守口如瓶。她不能讓任何人知道,包括製造祕密的男人。 男人站在陽台看城市的夜景, 終有一滴眼淚落下。 婚姻生活中,有一種感動叫相親相愛,有一種感動叫相濡以沫。 其實還有一種感動,叫做守口如瓶。

重建張愛玲廢墟──專訪《色∣戒》編劇王蕙玲

2007年10月17日
公開
24

重建張愛玲廢墟──專訪《色∣戒》編劇王蕙玲�藍祖蔚 自自由時報副刊(2007/10/8、9) 編輯室報告:導演李安以張愛玲小說〈色,戒〉為本,拍出眾論沸騰的《色—戒》,彷彿也打破了張愛玲小說變為影像必定失敗的魔咒。今、明兩天特地刊出藍祖蔚專訪編劇王蕙玲,窺看從文字到影像之間,進行了怎樣的創造工程。 王蕙玲是台灣影視圈的傳奇作家,學音樂出身的她,卻在劇本寫作上嶄露頭角,寫了20年的影視劇本,王蕙玲產量並不多,電影劇本只完成了《飲食男女》、《夜奔》、《臥虎藏龍》、《候鳥》和《色—戒》五齣,其中有三部是和李安導演合作,「我是幸運的,」回頭看自己的編劇人生,王蕙玲笑著說:「能和李安一合作就是三齣劇本,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而且又能把張愛玲的作品與人生揉合在一起,我只能說人生因緣真的非常神奇。」 配合《色—戒》台灣首映,王蕙玲回到台北,抽空聊起了編劇歷程,短短一小時訪談中,王蕙玲談及了她和李安、張愛玲的淵源,以及創作《色— 戒》劇本的心路歷程,「張愛玲的小說〈色,戒〉,往往在看似不經意處藏有迷團,愈往下挖,愈感覺深不見底的黑;李安的電影《色—戒》亦然,是迷宮也是藏寶圖,有太多的東西等待大家去挖掘。」王蕙玲說 :「原本覺得創作人應該保持沉默,讓觀眾自己去觸摸電影,但對於創作過程,許多人感到好奇,我也認為值得和大家分享這一種難得工作的經驗。」 問:先談你創作《色—戒》劇本的緣起吧? 答:我必須說人生因緣非常神奇,不是《臥虎藏龍》,我就做不到《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不是李安,我也許永遠不會去碰〈色,戒〉。 2001年,因為《臥虎藏龍》獲得了奧斯卡編劇獎的提名,我獲得了一張直飛洛杉磯的機票,參加奧斯卡盛會固然好玩,但是能得走訪張愛玲生前在 Westwood的故居,對於我而言更是意義不凡,因為那時我才剛開始要為電視劇腳本大量蒐集張愛玲的各項資料。 張愛玲生前最後落腳的寓所位在羅切斯特大道(Rochester Ave.)10911號上,對街就是一家戲院,剛巧正在演著《臥虎藏龍》,當時我就心想,張愛玲如果還在人世,會不會一晃一晃地慢步走進戲院也來看《臥虎藏龍》呢?畢竟,李安和張愛玲都是最懂得用英文表達東方思想精髓的人啊。 奧斯卡盛會當晚一念閃過,張愛玲最愛漂亮衣裳的,我很想帶著她去走一趟星光大道或者奧斯卡party,聽她如何對美國明星花枝招展的盛況品頭論足一番,那一年起,整整三年的時間我只生活在張愛玲的世界裡,甚至在上海安了家。 2004年我做完公共電視製作的電視劇《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後,以為自己可以將張愛玲的種種都打包了,短期內不會再碰這批資料了,不料,就在李安籌拍《斷背山》前後,他卻告訴我下一部作品就是要改編張愛玲的〈色,戒〉,當時我直覺是:「完了!」因為〈色,戒〉之精練,之難,是讀來最神祕、最參不透的一篇小說,坦白說,我從來沒有衝動(應該說是沒有膽量)想要改編它,一聽說他要做〈色,戒〉,當下我就傻愣在那裡,心裡就想問他:「你何不去找別人?」偏偏李安卻是一個決定要做什麼就一定要做到的人,雖然態度低調,卻是眼前就算有三座大山橫亙在前,他也一定會跨越征服過去的人,除了拔刀相助,我似乎沒有其他選擇。 問:從1980年代開始,台灣和香港有多位導演都試圖改編張愛玲的小說,成績都不盡理想,她的文字魔障總讓導演在雕琢意象的同時,都跳脫不了張愛玲的文字魔障,不得不用字幕卡夾雜幾句書中精彩文句,改編〈色,戒〉之前,你不擔心嗎? 答:張愛玲的文字是華麗的,太多導演都急著捕捉或者複製潛藏在文字之間的意像,千言萬語都想要轉化成影像,所以我常說改編張愛玲的小說,就像面對著一次文字獄的挑戰:你一旦落進她的文字中,就如同坐進了監牢之中,再難翻轉脫身了。過去五十年來,喜愛張愛玲作品的文藝青年,少有人不活在張愛玲巨大的文字魅影之中的。 張愛玲每完成一個作品就像建立了一個廢墟,你只能去憑弔,不可能再造以取而代之的,她一造好文字堡壘,人就走了,但是殘影如廢墟卻一直在讀者眼前徘徊不去,任誰都不可能複製,李安與其他導演最大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從來不是張迷,從來沒有想過要複製張愛玲的文字影像,沒有膜拜之心,才能優遊自在,才有可能重新創造小說在文字之外的另一種生命我則是因為編寫《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的電視劇,參考閱讀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其中有關他第二任丈夫賴雅(Fedinand Reyter)的日記,更是非常珍貴的第一手素材,賴雅受過紮實的記者訓練,即使日記寫作也像一則則的新聞報導,儘管都是芝麻蒜皮的生活瑣事,對我而言卻像是提供了非常詳細的祕密攝影機,讓我得能窺見張愛玲下半生的有如「在荊棘中穿梭」的真實人生,更加體會她的冷調與深情的人生情貌。 再加上《人間四月天》和《她從海上來》的導演丁亞民,當年曾和朱天文姐妹一起認識了胡蘭成,在工作中他們也提供了汪政府時期胡蘭成撰寫的政論等等與當年第一手接觸的見聞實錄,使我對張愛玲的一生及作品都有了更深入寬廣的認識當李安決定要拍〈色,戒〉,我只心中冥冥有感,莫非三年的努力有其必然的意義和目的? 做為一位小說家,早慧的張愛玲,最精采的作品大約就在她25歲前即已完全展示出來了,轉赴香港美國以後,寫作難免有為了謀生而寫的壓抑。〈色,戒〉卻是她到了50歲才發表的作品,精工細琢磨寫十年,文壇行家都明白,那是她的作品中最精煉的寶石,堪稱是極品中的極品,層次之深,耐人尋味。故事是不是採集了鄭蘋如暗殺丁默?事件?是不是試圖暗示解說她和胡蘭成之間的情仇恩怨?其實都不是重點,她在創作小說時所用的技巧,以及最後完成的作品登峰造極,才是對張愛玲投以讚歎的關鍵所在。 問:長篇小說因為事件多,人物雜,改編成電影,通常就得刪砍挪移;短篇小說則是文意精練,字字珠璣,要擴大成為劇情長片,在不失原味的情況下加油添醋,就是許多改編工程必要的手段,你如何著手的呢? 答:我的第一稿,其實就像拆鬧鐘一樣,把〈色,戒〉的小說整個切碎拆散,索性徹底地把它解體了。 為什麼?一切只因為我一直認為〈色,戒〉是一篇無法改編的小說,文字之間有太多的空白,三言兩語就講完了一場戰爭,但是你只要細看張愛玲的文字,其實她的一生都縮影在〈色,戒〉的小說之中。整個人的老辣和銳利都淹沒在字裡行間之中,她又是文字的精算師,有人說〈色,戒〉是張愛玲自己的故事,她卻有本事把自己細細隱藏在文字之中,又時而又呼之欲出,面對她大段精練的文字描寫往往在電影改編上全無用武之地,而戲劇關鍵處常常如同兩張蓋住的王牌沒頭沒腦的一筆就掠過,張愛玲是曹雪芹的知音,這恐怕是我們後人讀她時不能忘記的重要線索。面對這麼廣大的文字魔障,把小說全拆了,就是我自以為脫困的唯一方式。 原著用一場牌局做主軸,兩位主角就在牌局前後,思想一再閃回,故事就說完了。看起來,結構並不複雜,但是文字底層下卻潛藏遮蓋了太多的東西,於是我根本不管原著的故事架構為何,先拆了再說,拆了才知道裡面有多少零件?多少空隙? 用什麼方式結構組合起來的?我把原著的一字一句全都像零件一樣給拆下來,給一個編號,給一個位置,了解張愛玲把這副零件這樣擺,到底在想什麼? 問:在拆解和還原拼組的過程中,你遇到的第一個瓶頸是什麼? 答:梁閏生。 讀〈色,戒〉時,我最震撼,或說最過不去的就是梁閏生事件,我看到張愛玲筆下的冷酷,王佳芝要色誘易先生,就得先開苞,同學之間只有梁潤生有性經驗,卻是嫖妓來的,要犧牲,就得便宜了他,同學們是商量過的,而鄺裕民絕無可能挺身而出,所以輪到梁閏生,還要讓王佳芝帶著怕染髒病的憂慮,只能怪自己傻。張愛玲三言兩語就交代了王佳芝的心情起伏,我卻是看了如同芥末衝鼻頭皮發脹,始終過不了這一關,因為我寫不出如此天真的壞,我常常要問李安:「梁閏生到底長什麼樣子?她怎麼可以?他們怎麼可以?」小說中,王佳芝後來怎麼鬧僵、懊悔的,同學間如何避嫌疑,甚至一度可能喜歡鄺裕民的她,結果還是恨了他,這些散落各地的文字,看似不經意,卻都有脈絡可循的,切碎之後,也才能任由串連的線頭來重組。 問:所以原著中只有一句:「也不止這一夜。」到了你們手上就成了王佳芝、梁閏生二試雲雨情的素材藍本了? 答:是的。雖然只是一個短場幾句話,此處的艱難對我而言是整個故事的痛點,也許要從最純真的友情開始摧殘起而後此去一路…… 問:拆掉之後,就要重組,經過重新組裝,模糊的人影就可以逐漸浮現了,這時,最關鍵的人影是誰? 答:易先生。 回頭再看〈色,戒〉小說,最初感覺易先生除了鼠相外貌和特工工作的習性之外,其他資訊幾乎是一片空白,什麼都沒有,小說的前五分之四,他簡直像空氣一樣,感覺不到他的存在,但是最後的五分之一,心理活動突然轉到他身上,結尾高潮戲分全在他身上。張愛玲沒寫的,我們得找到,這樣觀眾才能看見,所以我們要開始去拼貼易先生的人格、出身和工作性質,才能整理出他內在的壓力和觀察他扭曲的性格。這種拼貼工程就是一片一片做,對了,就留著,不對,就丟掉,直到最後,電影裡的易先生走出來了,並且仍與小說裡的人遙相呼應。 我是先就著戴笠的模樣來寫易先生的,還要研究有關汪政府特工機關76號的相關資料,查考當時發生的各種有組織或沒組織的暗殺行動,透過上海社科院近年來各種陸續出版解密的近代史資料,才發現其實在上海孤島時期有多起的暗殺行動甚為荒謬,往往是沒有嚴格訓練的熱血青年一時衝動就幹,和小說裡一群大學生演話劇轉成情報工作者一樣。汪政府和重慶政府之間互通款曲,私下往來的曖昧情勢,也更添了那個年代的價值錯亂。其實,不管是鄺裕民、老吳和老易,看似立場不同實則都走在同一條不歸路上,李安說今天的鄺是明天的老吳,今天的老吳當然也就可能是明天的易先生。那鼠相的後面不也曾是掛在易先生書房牆上的那個英挺青年嗎? 問:讓每個人物的情貌清楚浮現,當然是電影劇本的重要工程,從結果論來看,看完電影,確實發現妳穿鑽進了張愛玲的文字底層挖出了她埋在其中的情緒與含意,讓演員演出了各種必需交代的心理轉折細節,其中,有關王佳芝的身世和心情,你就自行加了不少料,讓我們看到了她和父親的矛盾心情,也暗示了她想要前往英國的心理,為什麼? 答:我們增加的部份有許多是張愛玲個人的生命脈絡。 當我們在摸索王佳芝,尋找她的身影時,幾番尋思,感覺在這世界上,似乎沒有比張愛玲更像王佳芝的人了。真實生活中,她嫁給胡蘭成,背負上文化漢奸的罪名,即使真事隱去,但是港大的生活經歷,戰亂中沒有家庭與親情的描寫,孤單的和幾個話劇社同學相依相伴,一次話劇體驗讓她綻放青春的光芒,還有那些喃喃自語的心情,只覺眼前走過來的是一個王佳芝、走過去的是一個張愛玲的背影。 小說中沒有交代王佳芝和家人的關係,所以我就把張愛玲的身世揉進王佳芝生命裡,張愛玲的母親從小就離開她到法國去念書,她也感受不到父愛,父親的再娶也讓她痛哭,她一直想要去英國念書,但是命運總是唾手可得的時機就翻盤不見了,先是通過了倫敦大學的入學考試,卻因為歐戰爆發,去不成英國,只能轉往香港大學就讀,就在她爭取到全額獎學金,甚至可以保送到英國念大學時,又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而泡了湯。參考張愛玲的故事,替王佳芝添加入她對父親的愛恨情結,也找一些她對易先生這樣的男人某種心理上的投射。另外,則是張愛玲的文字處處令人費解。 王佳芝發動暗殺行動前打了電話給鄺裕民,交代訊息之後,張愛玲卻突然來了一句「片刻的沉默」。這個突然的停頓到底在暗示什麼?她是在躊躇遲疑什麼呢?關鍵時刻突然感到對鄉音的依戀,還是對發出鄉音的那個人的依戀,你看幾百次小說都會記得在電話進行中有一個點如同唱片跳針一樣在同一處重複發生,再往下探索,愛情的DNA彷彿就在其中。 問:除了拆解,你也做了不少新建工程,話劇社的這段社團歷程就是重要的樑柱,夏天的暗殺行動是稚嫩的練習曲,回到上海,才是正式的殺人劇演出,只是最後的觀眾只剩下易先生一人,不過,戲夢人生的對照關係,就是《色∣戒》電影很重要的論述架構。 答:是的,李安一直很希望有人能從表演這個層次上來看《色∣戒》。不只是「戲假情真」這個層次,而且進入到演員從投入到著迷的歷程中,檢視演員人生的「真與假」、「實與虛」。 鄺裕民這個角色其實有李安自己青春期的投射在裡面,光是名字就讓人有學生王子的夢想和期待,受過教育,人又長得白淨清爽,不時還有熱情衝動,是天生的領袖,容易讓女生傾心,願意為他do something ,甚至do everything,王佳芝剛開始的感覺無非就是如此吧。所以李安在拍片時才會一再提醒攝影師一定要拍出青春學子的純真、青澀和慘淡情懷,因為李安自己當年就是因為那樣既燃燒又投入的話劇經驗,才知道自己一輩子都是要為戲而生的,這也是當鄺裕民一叫「王佳芝,你上來」時,她的精氣神都被喚了出來,就再也回不了頭的感覺一樣。 王佳芝被叫上樓,就得演起麥太太這個角色,就得為戲而生,為戲而在,當戲劇的需求與人生起了這麼緊密的連結之後,所有的犧牲都不算什麼了,她可以不顧一切拆毀眼前的障礙(包括沒有性經驗),唯有如此,才能蹦出新生命來。小說中說「她倒是演過戲,現在也還是在台上賣命」,張愛玲就這麼淡淡兩筆,王佳芝人生的不同舞台和戲碼都提點了出來,我和李安就得努力寫出她筆下暗藏的心意了。 問:你曾經說過好的劇本是「讓人心動,有真誠、純粹的情感」,在重塑王佳芝、易先生和梁閏生等人的過程中,確實讓這些角色的人味更加顯揚,但是改編小說時,最大的挑戰卻在於是否忠於原著,你原本拆了張愛玲的小說,然而重組後卻和原著小說的結構差別不大,為什麼? 答:我的第一稿劇本完成時,其實時空跳動得比原著更厲害,我刻意要讓時空前後亂跳,但是李安一句:「這故事沒有這麼艱難,還是要讓觀眾看得懂。」就讓我又回到張愛玲的原始架構裡了。只是再回來時,腳已經比鞋子大了許多,也不再局限於小說現有的內容了。 我始終記得李安有個很重要的理念:電影中最重要的元素就在人,劇本最重要的工程就於如何分析角色,找到合適的表達方式。他曾經說過:「我只在乎人,我的鏡頭只服務演員。角色人物的感覺出不來,一切都是空的,玩再多的鏡頭變化都是沒有意義了,唯有人物刻畫得繁複多層次,角色才會活潑鮮明。」 我的初稿劇本往往會加很多註解,說明很多的環境心理細節,因為深怕別人看不懂,但是李安最終會像榨甘蔗那樣,汁有了,渣就吐掉了,他要的就是最好、最精采的東西。 劇本成形後,他會把我加上去的那些描述都拿掉,讓演員或工作人員都能有更繁複的觀點來看故事,尋找其他的表達方式,讓大家有更多的選擇,這就是好電影的魅力所在:留給大家更多的想像空間,例如終場前老易坐在床上交代易太太說話小心點,他的表情有太多的痛與不捨,可是易太太什麼也沒問,轉身就走了,老易和王佳芝的關係,易太太到底知不知情?看完電影後,大家都會低頭盤算著沒有說出來的陣陣暗潮,這個時候創作者和觀眾之間的交流互動就完成了。 劇本提供了心理脈絡,最後還是要導演用意象來傳達意境,最後副手交給易先生那顆鴿子蛋鑽戒時,易先生脫口而出:「那不是我的。」嘴巴硬歸硬,形勢危殆歸危殆,但是晃動的鑽戒,卻讓他彷彿想見了王佳芝。我還記得第一次看完《色∣戒》毛片時,只能告訴李安,我十指冰冷。 問:李安的《色∣戒》,電影最忠於原著的戲是哪一場呢? 答:封街的那場戲。我感覺李安重搭起舊上海的街景,讓那輛三輪車可以來回穿梭,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因為那就是李安和張愛玲的光芒交互輝映的一刻,也是我每看必落淚的一場。 我們在改編〈色,戒〉的過程中,一直在衝破禁忌和框架,也從張愛玲和胡蘭成的著作中挪移了不少素材(註:例如易先生和王佳芝在日本居酒屋幽會,提到日本歌太悲,意謂日本將亡的那一段,就出自胡蘭成《今生今世》中的〈民國女子〉中的張愛玲談話),但是只有封街這場戲是李安對於原著的描述一個字也不肯輕易放過,從綠屋夫人服裝店玻璃櫥窗裡的「蝙蝠袖爛銀衣裙的木美人」,到紙紮的紅綠白三色小風車到吹哨拉繩封街,一個快踩,一個目顧,千頭萬緒的慌亂迷亂盡在其中,當車伕回頭對王佳芝笑,一句:「回家。」頓時就讓人覺得好奢侈的一問,什麼是家?回哪個家?回誰的家?真實的王佳芝是哪裡去也不了的。 問:你們也很會吊觀眾胃口,就在那三輪車上,王佳芝摸出了藥丸時,心頭在盤算些什麼呢?她可以一死了之,結果沒有,她在等待什麼呢? 答:劇本只是提供了磚頭和水管,任著導演去施工,既要呼應前面的脈絡,同樣也要開啟接下來的機會,那時候的王佳芝也許還有點活在希望中,也不確知封街之後會如何。她還沒有脫離麥太太的角色我猜想,任務並沒有完成,她也未必相信老易會殺她,種種無盡的可能,甚至以為或希望同學們都沒有來,只有她傻,一個人如此奮不顧身。 問:編劇過程中,最辛苦的是什麼工作? 答:找出張愛玲原著中的關鍵字。 例如張愛玲用了「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係,虎與倀的關係,最終極的占有」來形容老易與王佳芝的關係,好比「虎與倀」,就得深入研究一再反芻,常說「為虎作倀」簡單說就是虎大王愛吃人,人死了就成了倀,成為虎大王役使的手下,會幻化成人形繼續找更多的人來填飽虎大王的肚腸。張愛玲用這句成語來解釋占領者和受奴役的人之間的關係,當然極為貼切,一方面適用於日本侵華時期的漢奸行徑,多少人心甘情願地為征服者服務盡忠?另一方面卻也適合轉化成為老易與王佳芝的關係,真誠鮮活的王佳芝,讓原本已經心死的老易重新活了過來;原本已經槍決死了的王佳芝,卻永遠活在他的心裡,你不免要問:那到底誰是虎?誰是倀?誰是人?誰是鬼? 我們的編劇過程真的就像是《世說新語》,在既定的詞句中翻找出主角的個性脈絡,例如老易的工作就需要從動物性的理解,他本性像狼,為了生存,為了工作,刑求殺人都是必要的手段,狼在黑暗裡獵食,然而初會王佳芝他卻坦言他怕黑,為什麼?或者怕黑本身就是誘餌,更引王佳芝隨他往黑處去。遇見了王佳芝,讓他做為人的那一部分漸漸給喚了出來,戲假情真到這裡就有了多重解讀,老易的痛苦與撕裂,到底是要做人或做動物?還是動物再度還魂成為人?就構成老易角色的複雜性了。 問:這種動物性的矛盾,也就具現在三場床戲中了? 答:是啊,李安是試圖從床戲中說一點人生哲學。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一開始的強橫凌虐,是在展示老易雄性主宰優勢的心情;後來的體位變化,則兼具了男性情緒扭曲以及女性身心變化,主客易位的複雜關係,李安試圖從人體美學讓人們看見,以及情欲人生因而有了對照與對話。 李安用「走過地獄」來形容自己的拍戲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人的身體何等尊貴,又包含著多少的禁忌,展現身體就蘊含著巨大的驚懾,其次在肢體的動作細節中又要窺見角色的內心變化,直到現在我仍能夠每次都從這幾場戲中看見新的東西,它很微妙,與我們自己心展開的程度有關,真是不可說。 問:李安用了電影《桃李劫》的主題曲〈畢業歌〉來詮釋抗日期間熱血青年的節操,歌詞中:「我們是要選擇『戰』還是『降』?我們要做主人去拚死在疆場,我們不願做奴隸而青雲直上!」剛好用來對照話劇社同學的鋤奸行動,至於〈天涯歌女〉的清唱更是委婉深情,你們怎麼想到用這些音樂的? 答:李安有很多的音樂素材選擇,透過歌曲來串連時代的感覺是必要的行動,不管今天還有多少人知道〈畢業歌〉的時代背景,那個年代的人唱那個年代的歌,就有那種氛圍。 《色 ∣戒》的另一個功能當然就是讓那一段被時光淹沒,很少人再去觸及的抗戰�漢奸歷史,有了讓年輕人重新審視及認識的機會。那段〈天涯歌女〉其實是李安的神來之筆,女人對特工人員一直都只是玩物,玩過了就得死,但是李安卻能用這首曲子讓觀眾看到漢奸墜入情網的過程,湯唯的小曲唱得好,完整唱出了女人憐惜男人的心情,一切就像小說中所寫,王佳芝看著燈光下的老易,「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頰上,在她看來是一種溫柔憐惜的神氣」,那種愛還帶著占有,憐惜中還能成全的微妙情愫,都完全捉到了。 問:你懂麻將嗎?牌戲寫作困難嗎? 答:我不會打麻將。參考一些牌經不難,術語現成都是,但劇本要做的就是呈現每個角色手與心的互動關係,李安要求的牌戲精神是讓觀眾「不要因為沒有(麻將)知識而被遺棄」,我寫完了戲,自然還需要有麻將專家來設計適合的牌戲內容。 我的心思反而擺在牌局上的人,小說中為什麼要突顯馬太太,她的三克拉鑽戒是誰送的?王佳芝為什麼會認為她在吃味?為什麼易太太又要對王佳芝特別好?所以,這場牌戲其實是講四個女人的政治,眼神勾一下,手指晃一下,都有深意,因為情婦之間最在乎排名了,老易好色,會不會四個女人都是他的女人?鑽戒的比量,不就意謂著他們的身分排名?想起以前的富家大太太最愛把家裡的女人都集中在牌桌上,便於集中管理,才不會出亂子,易太太會不會就是這樣?想想外國觀眾看不懂,也只能是遺憾了。 拍牌戲最辛苦的反而是工作人員,場記要清楚記下每張牌的位置,現場有兩副牌,一副是演員在打,另外則是場記照著排,一旦牌一推一洗,換個鏡頭再來拍,每張牌的位置都要對,於是他們還發明了鏟牌的鏟子,牌一推倒,替代的新牌就鏟補上來好連戲,真是辛苦又好笑的。 問:談談你和李安的合作因緣吧! 答: 1992年,徐立功先生籌拍《飲食男女》時,丟一個故事大綱給李安,李安說找不到編劇,徐立功就直接找上我了,我只花了一個禮拜時間趕出劇本,急著要先送輔導金,沒想到李安看了之後哈哈大笑,許多劇本之中的古怪幽默和暗示細節他都看得清清楚楚,後來他回台北約我到紫藤廬聊天,一聊就是十二個小時,兩人好像已經認識很久感覺,在我心中,他就像是自家大哥一樣,親切又能在戲劇寫作上提攜指點我。 我沒有受過學院訓練,創作上只能說是匹野馬,也不特別愛鑽研電影(年輕時其實是因為看了會怕,不知才不怕,鳥兒就是不知,所以才會無憂無慮地站在高壓電線上高歌),李安常要我做類型電影研究,他說看不到前輩已經整理出來的遊戲規則,就只是憑著自己的感覺去走,總是危險。要懂江湖規矩,這像是李慕白的口氣。 提到《臥虎藏龍》,劇本我只是幫忙,原本故事要寫的是俞秀蓮和玉嬌龍兩個女人之間的感覺,李安一直在磨劇本,到了開拍前三、四個月,一切都已經箭在弦上了,他來找我,我想我是在結構上幫了一些忙,原著小說中沒有著墨李慕白和玉嬌龍彼此勾纏的戲,但電影需要將這兩個武學上旗鼓相當的對手連結起來,一種降服與臣服的關係無論在武打或愛情上多了幾層交織的含意。 李安往往有他獨特的影像力量去傳達某一種難以言明的複雜關係,我記得竹林戲就是經典,他先有竹林的意象設計,然後要我去寫男女之間的對白與互動,我就會進一步問他竹林的意象與內涵到底代表什麼,竹子有曲線力度,人踩在竹林上就有施力與反作用力的互動關係,一人動,就會連動到其他人,既是武學功力的展示,同樣也是男女愛情的暗示象徵了。 這次的《色∣戒》劇本亦是如此,張愛玲的原著就是淡淡幾筆,隱諱得很,張愛玲眼在制高點,心則在人間,她的文字帶著一股悠悠仙氣,讓人打不到摸不著,也像一縷精魂,沒有起沒有落,沒有句號與逗點,精煉至極,其實她是挑剔自己到沒有人可以再挑剔她的地步,我們隨著文字底閃爍的光芒下探,才發覺那麼短短一篇小說竟然黑到深不見底,文字的後勁更是震動了我們的五臟六腑,回想起這些年,我做張愛玲傳記到改編〈色,戒〉小說,一切真有鬼使神差的神奇感覺了。

The Day After 50歲

2007年10月16日
公開
9

轉貼: The Day After 50歲 10歲的時候,希望快點長大,可以談戀愛,可以騎車兜風不被碎碎唸;20歲過後,希望快點賺到人生第一個100萬,最好在30歲左右擁有一間小套房,40歲之前當上CEO。 人生似乎就是這樣,在不斷縮短的跑道上,在注定變老的節奏中,眼看著歲月如沙漏,少年時期等待暑假到來的日子可能只有一個禮拜,卻像十年那麼久;而30歲過後的十年,卻又像一年那麼短。尤其離開校園、成為上班族之後,時間座標不再由學期與寒暑假切割,而是由年資與經歷計量,感覺上,蒼老的速度來得既凶猛又無情。職場前十年,工作狂熱與升遷誘因或許讓人卯起來衝刺,接下來的十年,有人收割,有人反芻,也有人重新起步。當工作不再只是收入與成就感的唯一宿主,生命除了打卡、升官、業績、進度、紅利之外,是不是還有什麼夢想,等著你去闖一闖呢? 最近,很多人都在談論一部電影,「The Day After Tomorrow」,對於未來,也就是明天過後,雖然有諸多不確定,但有些事,總可以提前想想的。 我很喜歡看詹怡宜製作主持的「一步一腳印」,之前,我曾經讀過一篇報導,敘述詹怡宜製作這個節目的動機,她曾經有機會成為許多記者羨慕的晚間新聞主播,也曾經在收視率與理想之間掙扎,最後她選擇卸下螢幕前的濃妝,換下套裝與高跟鞋,跟著一群喜愛鐵道的高中生搭普通車探訪東部最接近太平洋的小站;或蹲在田間跟一個執著將草莓移民到東部的阿伯談論箇中酸甜滋味。 某集節目介紹兩個奇特的人,一位從平面媒體攝影記者退休、現在是領有國際執照的專業爬樹人,他在樹上觀察鳥類棲息,觀察樹木紋路,也協助遲緩兒透過爬樹的訓練,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另一位則是老鷹守護者,他不看電視,長年赤腳不穿鞋,講起基隆地區的老鷹,目光炯炯有神,撰寫專業生態記錄報告,是他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日子過得清貧卻自在。 爬樹人在正規職場退休之前,就已經盤算好出國接受訓練的計畫,而老鷹職人也早就決定把觀察自然與鳥禽當成終身志業。不曉得是不是節目刻意安排,這兩個離開職場之後,反倒走進人生的「特殊人物」,恰好都過了50歲。 當我們以為那些被媒體吹捧的菁英新貴才是楷模時,卻忽略了這些在島嶼生活、「安靜,卻幸福的窮人」,其實才令人羨慕,於是我開始思索,50歲以後,要變成什麼樣的人。 許多人在職場環境中,也許像詹怡宜一樣,曾經有機會坐在同儕羨慕的位置上,很拚,很辛苦,在業績或收視率的數字間搏命。職場前二十年,或許要成家,要養小孩,要付貸款,工作是保障,也是飯碗,不是率性就可捨棄。可是,二十年過後,早婚的人,小孩也許成年,不婚的人,手頭積蓄可能不差,至於晚婚的人,養兒育女的擔子雖然還未卸下,但職場人力汰換的齒輪可能在幾步之隔的身後頻頻追趕,除非你是張忠謀、王永慶、或是許文龍,否則多數人在50歲前後,大都面臨一個問題,就是職場角色轉型。 50歲其實還很年輕,但無形中就是一道殘酷的門檻,倘若在這之前跨進領導核心,就是菁英,在這之後還在中下階層浮沈,很容易就遭到後輩排擠,成為怪物。許多人因此感覺失落,總是拿過去的光輝歷史當成嘴邊反覆憑弔的素材,不知不覺,成為自怨自艾的白頭宮女。 可是,越來越多人懂得在這個微妙的渡口,替自己的人生轉個彎,遠離高速折舊的場域,做開心的事情,不必過度動腦,不必心力交瘁,夠溫飽就好。也就是說,很多人在公司強迫他們退休之前,就打算好怎樣將公司fire掉了。 有個45歲的朋友,寫了將近二十年的會計程式,腦汁都快搾光了,她說,50歲以後,她要去住家附近的生鮮超市當收銀員,那些抓程式bug、聽user抱怨的日子,她是怎麼都不願意繼續了。 另一個剛過39歲生日的朋友,長久在廣告界賣命,他已經看好故鄉大溪一片地,打算50歲過後,在那裡開闢一處昆蟲復育博物館。而不到40歲就接下外商公司財務長的朋友,早就決定50歲以後,當一個專業國家公園嚮導,那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 我居住的社區,有一位笑口常開的管理員,他曾經是一家中型成衣廠的負責人,收入最多的時候,都在跟不斷到期的支票賽跑,50歲過後,他結束工廠,脫掉西裝,應徵管理員,收信、澆花、看門兼打屁,事業雖然結束,但人生仍舊繼續。就好像「一步一腳印」報導中的爬樹人與老鷹守護者一樣,從企業體退場的人,頭銜、薪資、配車、休假、分紅,可能不是成就感的來源,清楚自己想做的事情,似乎比較重要。也許你才25歲,也許剛過36,以為50歲以後的人生,還很遠。但是想想看,農曆新年是不是剛過,可是下一個春節,很快就來了,50歲,其實不用等太久。 The Day After 50歲!你即將變成什麼樣的人?想過什麼樣的日子?有空,不妨想想吧!

深圳和香港一體化不一定有利

2007年10月14日
公開
8

[五常問答室第93期]深圳和香港一體化不一定有利 香港 Henry 問: 最近有許多人主張深港一體化,請問香港與深圳能否真正一體化呢?如果兩地真是能夠一體化,你認為能夠產生什麼經濟效益? 張五常答Henry: 從經濟整體利益的角度看,香港與深圳一體化不是上策,因為這會減少兩個大城市的互相競爭,而政治費用也會因而提升了。 地區之間的競爭很重要。最近為高斯寫好了的一篇英語長文中,我指出地區之間的激烈競爭是中國經濟奇跡的主要原因。問題是,如果中國真的是全部開放,像香港那樣放,港深之間的競爭很可能對香港不利,而一體化是說香港與深圳的開放程度相同,對香港也有不利之處。可能只有若干年對香港不利。長遠一點看,競爭而又互相交易,大家都有利,只是在過渡期間,大家同樣放香港會遇到困難。 想想吧,自由行到香港購物者眾,如果進口貨深圳沒有關稅,一律自由,國內還有誰跑到香港購買西藥、購買名牌呢?深圳的零售成本比香港的低那麼多,自由進口香港人會跑到深圳購買真貨。 中國的人材,尤其是深圳或上海等地的,除了英語比不上香港,本領相同的工資只有香港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十多年前我就發現這個現像:深圳的年輕官員,除了英語水平,本領不少比香港的高,但工資只香港的十分之一。深圳的一般是北大、清華、復旦等名校的碩士或博士,香港的恐怕不容易考進去。香港的官員一般是好的,我歷來欣賞,但與深圳的相比,工資相差太甚,而論及先天智慧與後天干勁,當年我在深圳見到的很難得。 我說過,中國大事開放金融,幾年後上海會超越香港。在金融那方面,深圳不容易勝於上海,但金融開放,深圳大搶香港的生意會出現。 今天,深圳的人口剛好高於香港的一倍,但政府的支出卻倒轉過來,香港不知高出多少倍。只看這一點,不用看其它,中國大事開放——像香港那樣放,或港深一體化,香港要大事調整的項目實在多,而在這調整期間,香港人會苦不堪言。 從過渡期的角度看,深圳開放對香港不利,一體化(即同樣放)對香港也不利。過渡期後,香港要是調整得宜,一體化減少了競爭,不對,但長遠地看,深圳開放,不一體化,互相競爭,調整後大家都有利。

Gareth Gates-Angel On My Shoulder

2007年10月14日
公開
13

Gareth Gates-Angel On My Shoulder http://vlog.xuite.net/vlog/guest/basic.php?media_id=c245VEpkLTMwNTIwNy5mbHY= Gareth Gates回來了 大家還記得那位當時講話口吃 參加英國歌唱比賽"Pop Idol"竄紅的偶像歌手"Gareth Gates"嗎 沉寂許多年的他 已悄悄發了新單曲"Angel On My Shoulder" "守護天使" 在往返LA的各7hrs路程幾乎都在播著他的新專輯 三百萬張專輯銷售、全球廣告代言、以及世界巡迴演唱會等,並沒有讓今年22歲的小葛,在閃光燈下迷失自己。他用他的’薪水’,幫家裡買了一棟農莊,希望親人過的更好;他用他歌唱以外的時間,攻讀「馬奎爾語言治療計劃 (McGuire)」,以最年輕的身份拿到了語言障礙治療師資格,發願幫助跟他一樣患有語言障礙的朋友。現在的小葛,害羞仍在卻更真誠,不安還在卻更勇敢,全然的投入自己,推出了第三張個人全新專輯【Pictures Of The Other Side 深情寫真】。 My life was flashing before my eyes A second later and I woke to realize My heart had crashed and burned in shame You pulled me from the flames I took your hand and you Helped me up on my feet I confessed but you had forgiven me There’s courage in the truth you said Our love will never end You shield me from danger You're my shelter You are my hiding place There's an angel on my shoulder here tonight Making sure that I'm alright When I'm fallin fast you rescue me You love unconditionally And when I'm cold and so alone Back in your arms I feel at home I pray that you will always be The guardian angel sent for me My dream comes between us every now and then I make mistakes Get in trouble time and again I ain't proud of who I am When I'm down you understand Blinded you can always seem to show the way You're the light You're the reason I'm here today If you cry I will cry So dry your eyes There's an angel on my shoulder here tonight Making sure that I'm alright When I'm fallin fast you rescue me You love unconditionally And when I'm cold and so alone Back in your arms I feel at home I pray that you will always be The guardian angel sent for me

華人家長易犯的十大錯誤

2007年10月11日
公開
25

華人家長易犯的十大錯誤 (來自中國的一篇網路文章 但...很貼切大多數華人父母) (一)以為孩子只要身邊有人看就好   很多中國父母以為孩子只要身邊有人看著,沒有生命危險就好。其實從出生開始,孩子就需要和別人交流。不會說話也可以交流。肌膚的接觸,擁抱,關注的眼光,和他說話,孩子需要不斷的交流,會變得比較聰明,對愛有安全感。我們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沒有關注的環境下長大,腦子會變得怪異呆滯,然後永遠缺乏愛的安全感,終生追求那童年、嬰兒時期,失去卻永遠追不回的愛。 (二)把孩子當炫耀比較的物件   中國人一方面愛面子,一方面想鼓勵孩子上進,常常說,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績多好,人家又得了什麼獎。這種比較最要不得。況且常常是當著很多人的面說。說難聽點,孩子考試考不好只怪你基因太差。人受到基因影響太多,包括智力,個性種種。並不是孩子不願意做好,實在是你的基因問題太多。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別人比,只能帶來不滿和痛苦,對於事情沒什麼幫助。這種比較和競爭的心理,也導致中國人團體比較無法和諧做事,喜歡互鬥。對於能力強的人不是佩服,而是嫉妒,要拉他下來。學校的老師更是火上加油。整個家長和老師的教育觀念需要加速修正,否則中國人的團隊合作永遠不如人。 (三)不尊重孩子的隱私和權利。   很多父母抱著傳統的觀念,把父母擺在權威的角色,認為子女是屬於父母的。這種不把孩子當一個擁有完整權利個體的錯誤觀念,會導致個人和社會很多不良的後果。父母進入子女房間應該先敲門,移動或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他的允許。任何牽涉到子女的決定應該先和子女商談,不要隨意翻看子女的日記或隱私。應該尊重孩子的所有權利,把他當一個成人一樣尊重,這個尊重是從出生換尿片開始。換尿片前,先和顏悅色告訴他要換尿片了,向他道歉,請他忍耐一下,這種尊重的精神是我們社會所缺乏的。在我們看來社會缺乏服務和尊重的觀念,是一種危險的信號,不被尊重的人以後也不知道如何尊重別人。 (四)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方向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遺憾寄託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為是正確的路上走。即使孩子並不適合,或者不喜歡。譬如學鋼琴,譬如出國,在這種壓力下,家庭變得不快樂,親子的愉快時光成了鬥爭大會。犧牲了親子的和諧關係,去追求一些莫明其妙,也不見得正確的父母理想。當子女長大回想起童年,儘是不快樂的回憶,的確是些愚蠢父母的作為。 (五)把學校成績當成一切表現的指標   認為越用功越好,一切面向高考,面向出國。很多父母愚蠢地以為,學校的成績代表一切。人生的目標兩個,一是高考,二是留學。目標訂清楚了,父母剩下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威逼利誘苦苦哀求,來達到這個目的。這個科舉時代遺留的過時觀念,至今仍舊深存人心。其實事實擺在面前,很多人出國回來現在找不到工作,很多北大清華的現在也只能混口飯吃。在學校的成績並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響他們一生的重要因素。 (六)認為早起很好,睡覺就是懶惰   成長中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目前全國教育界正在集體犯罪,剝奪孩子們的睡眠時間,毀滅中華民族的健康下一代。很多孩子6點就起床,每天睡不足8小時。全國還在推廣早起才健康的錯誤觀念。睡不足會影響發育,腦力會減退。我們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對全國違法讓孩子在週末學習或晚睡覺的教育人士,應該用嚴厲的法律措施來禁止。剝奪中國孩子的玩耍、放鬆、睡覺的時間,是全國性的集體犯罪。應該逮捕這些犯罪的教育人士。 (七)認為孩子不應該做家事,應該把時間拿來學習   社會學家調查的結果,在家常做家事的孩子將來生活比較幸福,可能是因為處理事情的能力比較強,所以長大以後比較不容易有挫折,或者比較能面對挫折。中國的父母為了讓孩子學習,剝奪了一切孩子做家事的機會,剝奪了他學習工作,學習分擔責任,學習面對問題的機會,教養出一個個只會解幾題數學(又解不好)的傻孩子。中國父母應該讓子女充分分擔家事。學校應該全面減低作業分量。 (八)缺乏幽默感和輕鬆的一面   或許因為各種壓力,家庭的基本氣氛就是逼孩子學習。什麼是家庭生活?什麼是親子活動?完全不知道。父母因為生活壓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輕鬆。一切都是逼,都是趕,都是高考。實在不知道人活著是為什麼。親子或夫妻在這種缺乏輕鬆和幽默感的氣氛下,一個小挫折就會引爆衝突。 (九)認為父母的愛可以是對子女任何不合理要求的藉口   男女之間,愛並不是一切為所欲為的藉口。或許因為電視劇演太多了,很多人以為愛就可以當一切的藉口。很多父母常對子女說的一句話:我們這樣做,也是因為愛你,為你好啊。想用這句話堵住子女的反駁。這簡直荒謬。要求不合理就是不合理,別把愛扯進來當擋箭牌。父母的要求應該要合理。讓孩子心服口服。 (十)認為養孩子是艱苦的義務,不是享受   中國父母,經過傳統的教育,習慣把養育兒女當成艱苦的義務。也因為這個苦,而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報、孝順。比較正確的態度是,養孩子是一種上天賜予的享受。應該享受和子女相處的時光,享受看著他成長的樂趣。

我要我的孩子知道的20件事

2007年10月10日
公開
34

我要我的孩子知道的20件事 by 蕭慧英 1995年我第一次讀「黃金階梯」這本書,原著書名是「20 Things I Want My Kids To Know,我要我的孩子知道的20件事」。當時我是三十八歲的職業婦女,仍在「確認」自己人生價值觀的階段,也在學習如何教導三個別是12、10及6歲的女兒。 記得那時讀完這本書,我的確整理了自己「人生方向」的一些想法,我也記得當時真有所感:「這是我要我的孩子知道的20件事」。 十二年過後的今天,女兒們已是24、22及18歲,我再度翻開這本書,我還是覺得「這是我要我的孩子知道的20件事」,尤其當她們已經是「年輕人」。 作者在引言裡,寫出他為何寫這本書的理由: 1. 因為我愛年輕人,我了解他們的生活並不容易 2. 因為學校裡不教「如何生活」,也不教「人生的基本要素」 3. 因為年輕人需要外界的幫助,來發絕自己的美好潛能 4. 因為老式的真理從不過時 到底是那20件事?以下節錄與父母們分享。 1. 成功在於做,不在於得 成功就是將我所有的做最好的運用。成功是在於做,而不在於得;是在於嘗試,而不在於勝利。 / 戴韋恩(Wynn Davis) 2. 人生是艱苦的 人生是一連串的問題。我們要去埋怨?還是去解決這些問題? / 派史考特(M. Scott Peck) 3. 人生充滿樂趣 開懷大笑應該是人與生俱來最高層次的天賦本能。 / 克曾茲(Norman Cousins) 4. 我們依靠選擇而活 上帝並沒有問我們要不要來到人世間,我們只能接受而無從選擇。我們唯一可以做的選擇是:決定如何活著。 / 畢亨利(Henry Ward Beecner) 5. 態度是一種選擇 人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被奪走,除了一件東西,就是人在任何情況下,選擇自己的態度與道路的自由。 / 法蘭科爾(Viktor Frankl) 6. 習慣是成功的關鍵 事實上,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唯一的差別在於,他們擁有不一樣的習慣。 / 曼迪諾(Og Madino) 7. 感恩是一種最好的習慣 不要為你所沒有的抱怨……要珍惜你所擁有的。 / 朱德(H. Stanley Judd) 8. 把人生建立在尊敬的基礎上 「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 馬太福音七章12節 9. 誠實依然是最好的策略 「在國際外交事務、人際關係、勞工、商業、教育、家庭與控制犯罪上,誠實是最好的策略。因為,真理是唯一有效的東西,也是建立持久關係的唯一基礎。」 / 克拉克(Ramsey Clark) 10. 和善的言語成就大事 「世界上沒有幾件事比積極的鼓勵更有力量,一個微笑、一句樂觀、充滿希望的話。當事情遇到困難時,說一句:『你能辦得到。』」 / 德伏斯(Richard M. Devos) 11. 真正的動機發自內心 「不論你是誰、你年紀多大,如果你想要得到持久永恆的成功,那驅使你邁向目標的動機必須發自你的內心。」 / 梅爾(Panl J. Meyer) 12. 目標是有底限的夢想 「有目標的人們成功是因為他們知道他們往那裡前進。」 / 奈丁格爾 (Earl Nightingale) 13. 辛勤工作無與倫比 「生命所提供的最好獎賞就是:有機會為值得做的事情辛勤工作。」 / 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14. 有得必有失 「決定你要什麼,決定你願意用甚麼來與之交換,把你的前後次序搞清楚,就開始去工作。」 / 韓特(H. Lamar Hunt) 15. 成功者創造時間 「時間是生命,是不可重來、不可逆轉的。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掌握時間就是掌握生命,並充分地使用生命。」 / 蘭凱(Alan Lakein) 16. 自尊是自己成就的 「自尊是在你內裡深處對自己價值的感受。」 / 魏特利(Denis Waitley) 17. 心靈成長也需要營養與運動 「身心靈和諧的運作,決定了我們整個人與我們的健康。」 / 桑若森博士(Dr. Carl Thoresen) 18. 每一個人都有失敗經驗 「如果你願意接受失敗,並從其中有所學習;如果你願意相信失敗是一個化妝的祝福,並從中板回優勢,你就有擁有一個最有利的成功因素與潛能。」 / 舒格曼(Joseph Sugarman) 19. 用心體會人生基本要素 「這是我的秘密,一個非常簡單的秘密,就是人只有用心眼去看才會看得正確,真正基本的東西是用肉眼看不見的。」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 / 聖艾克斯柏利(Antoine de Saint-Exupery) 20. 最基本的原則是做一個好人 「盡你所能的做一切的善事,用你一切可能的方法行善。」 / 魏斯理(John Wesley 原著書名:20 Things I Want My Kids To Know(我要我的孩子知道的20件事) 中文譯名:黃金階梯—人生最重要的二十件事 作者:Hal Urban 出版社:宇宙光

貪看湖上清風-側記「色戒」

2007年10月09日
公開
7

貪看湖上清風--側記「色戒」 文/龍應台 電影的瞬間大眾魅力真的不是文學的慢火細燉可以比的。張愛玲的「色戒」是一篇比較少人知道的短篇;如果不知史實背景,小說本身的隱晦粗描筆法更讓一般的讀者難以入門。李安的電影,卻像一顆來勢洶洶的大火球從天而落,邊落還邊星火四濺,嗤嗤作響,效果是,人人都在談「色戒」,涼涼的小說也被人手人嘴磨蹭得熱了。 小說裡的漢奸大壞蛋易先生,因為在小說裡被處理得不夠「壞」,當年「色戒」發表時還被評論家批判,覺得張愛玲是非不明、忠奸不分。當時讀了「域外人」對張愛玲的批評,我忍不住大笑。 胡蘭成不早就說過張愛玲的人格特質了嗎?在「民國女子」裡,他這麼看二十三歲的她:「愛玲種種使我不習慣。她從來不悲天憫人,不同情誰,慈悲布施她全無,她的世界裡是沒有一個誇張的,亦沒有一個委屈的。她非常自私,臨事心狠手辣。」又說,「愛玲對好人好東西非常苛刻,而對小人與普通的東西,亦不過是這點嚴格,她這真是平等。」 而且,張愛玲文學作品裡頭最讓人震撼、最深刻的部分,不正是她那極為特殊、極為罕見的「不悲天憫人」的酷眼。 如果張愛玲有一般人的「忠奸意識」,她大概也不會在二十三歲時,嫁給了赫赫有名的「漢奸文人」胡蘭成啊。 易先生在小說裡不夠「壞」,除了張愛玲本身的認知價值和性格,除了她和胡蘭成的極深刻、極纏綿的愛情之外,我看見一個很少被人提及的角度,那就是,小說和電影之外,民國史裡頭的「易先生」,其實也不見得是個多「壞」的「壞人」。 易先生的「原型」丁默邨,一九零三年出生,因為陳立夫的舉薦而做了調查統計局第三處的處長,第三處後來撤銷,他就加入了汪精衛的政府,歷任要職。中日戰爭結束前夕,他是「偽浙江省省長」。 一九四七年五月一日,丁默邨被槍斃,罪名是「通謀敵國,圖謀反抗本國」,判決書裡列出好多罪狀,包括「主使戕害軍統局地下工作人員及前江蘇高二法院庭長郁華、與參加中統局工作之鄭蘋如。。。」 這樣的一個「漢奸」履歷,他的死刑不是理所當然嗎? 不這麼簡單。 我在德國的雪夜裡翻讀南京市檔案館所保存成書的審訊漢奸筆錄、判決書、種種做為證據的信件、電報、便條等等,慢慢地看出一個故事的輪廓。塵封的史料所透露的真實人生如此曲折,幾乎有血肉模糊之感,其幽微傷痛諷刺殘酷完全不需要假借文學家之手。 在鄭蘋如因為刺殺丁默邨未遂而被秘密槍決之後一年,一九四一年,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陳立夫和丁默邨秘密取得了聯繫,對這位當年被他提拔過、如今為汪偽政權特務頭子的後輩「曉以大義」,指示他應該設法「脫離偽區」,如果不能「脫離偽區」,就當「伺機立功,協力抗戰」。陳立夫「策反」成功,往後的幾年,丁默邨表面上是傀儡政府的交通部長、福利部長,私底下,他為戴笠的軍統局架設電台、供給情報,與周佛海合作企圖暗殺當時的特務首腦之一李士群,並且配合戴笠的指示不斷營救被捕的重慶地下工作人員。 這些被營救的情報人員,在審判庭上,也都具函作證,丁默邨和重慶政府的合作是毫無疑義的。而在日本戰敗以後,局勢混亂,重慶政府為了防止共產黨趁機坐大以及新軍閥崛起,又適時而有效地運用了丁默邨這個棋子。他被國府任命為「浙江省軍委員」,這一回,「浙江」前面沒有「偽」字了。 我讀到戴笠給「默邨吾兄」的手書,戴氏要求丁默邨在混亂危險中「切實掌握所部,維持地方治安,嚴防奸匪擾亂,使中央部隊能安全接收。」而丁默邨也確實一一執行了重慶的指令。在中央部隊進入浙江之前,「奸匪」已經占有浙西半片,是在丁默邨進行「剿匪」之後,中央部隊才穩穩地接收了浙江。 夜半讀史,我揉揉眼睛,困惑不已。 那麼這丁默邨等於是國民政府招降成功的一名降將,這名降將不曾回到「漢軍」中來披麾上陣,但他留在「曹營」暗中接應,做蘋果裡的一條蟲,等於是國民政府植在敵營的間諜,其處境何等危險,其功勞何等重要。在戰爭中,隱藏的間諜所發揮的作用絕對不小於沙場浴血的戰士,不是嗎? 當重慶政府需要丁默邨的協助時,陳立夫和戴笠都曾對他提出保證:陳立夫應允丁可以「戴罪立功,應先有事實表現,然後代為轉呈委座,予以自首或自新」。戴笠則說得更明確:「弟可負責呈請委座予以保障也。」 好啦,那麼為什麼國民政府在勝利後就殺對它有功的「降將」和「間諜」呢?尤其在早巳給予不殺的具體保證之後?問題出在「委座」──蔣介石嗎? 正在困惑時,陳立夫的回憶錄出版了。於是飛電請求朋友「火速寄《陳立夫回憶錄》來歐」。一周後書寄到,郵差從雪地裡走來,鬍子上還黏著白花花的細雪。我從他手中接過書,一把拆了包裝,幾乎就在那微微的飄雪中讀了起來。 我竟然找到了答案。 《陳立夫回憶錄》第232頁: 丁默邨本來可以不死的,但有一天他生病,在獄中保出去看醫生,從南京拘留所出來,順便游覽玄武湖……這個消息被蔣委員長看到以後,蔣委員長很生氣的說:「生病怎還能遊玄武湖呢?應予槍斃! 」 丁默邨就被槍斃了。只因為他從獄中出來,貪看一點湖上清風,被一小報記者認出來,寫上了報。 啊,我不禁掩卷嘆息。難怪丁默邨的死刑判決書讀起來那麼的強詞奪理,對丁默邨所提出來為自己生命做辯護的種種白紙黑字的有力證據完全漠視。原來,判他死刑的,根本不是一個真正的法院,也不是一部真正的法。 在那樣的時代裡,你對所謂「忠奸」難道不該留一點人性的空隙嗎,不管是易先生還是丁先生,是張愛玲還是胡蘭成?

記憶順著消失的方向走

2007年10月08日
公開
9

記憶順著消失的方向走 文/褚士瑩 久違的台灣,久違的台北。 那一天參加完在國家戲劇院舉辦的座談會以後,十多年不曾在台灣搭乘過公共汽車的我,為了要到西門赴約,突發奇想地跳上信義路口的公車上,滿心以為每一班車都會到中華路口,結果過了十分鐘以後,我已經身在一個完全陌生的街路上。 匆匆忙忙下了車,發現人在南機場。 好熟悉的名字。可是,我曾經到過這裡嗎? 小學中高年級的時候,舉家搬到台北,我的生活圈子,無論是上學還是補習,打工還是住家,幾乎就只在大安區裡,所以我學生時代所認識的台北,幾乎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四條平平整整的路之間。 南機場對我來說與其是台北的另外一個角落,實則更像是另外一個世界啊! 等到經過中華路二段309巷的時候,忽然間我高中時代失落的記憶通通回來了。 我確實是來過南機場的! 高中的時候我班上比較要好的同學,是個AB型的怪傢伙,也正因為他怪,所以我們相處得好極了,後來他上了台大哲學,我念台大政治,雖然生活圈子很不同,但兩個人還是時常有機會就聚在一起,然後我去了埃及唸書,輾轉到美國念公共政策,就這樣留在波士頓不知不覺十多年過去了,他也到美國念了MBA,還是一副怪脾氣,畢業後沒進財金界,卻去了洛杉磯當起私人健身教練,後來搬到紐約,這一年又去了佛羅里達,我們還是常聯絡。 嚴格說來,大多是我單方面常保持聯絡。 『你怎麼從來不會想到主動跟老朋友連絡呢?』我有次在紐約一起吃飯時終於忍不住發牢騷。 結果他只是聳聳肩,『因為我是那種只往前看,不准自己往後看的人啊!』 乍聽之下似乎很殘酷,但是剎那間我卻完全諒解他了。我的記憶跳回到當時我們都還是高中生時,雖然他的家也在台北市,卻寧可租屋在學校旁邊加蓋的頂樓跟班上的僑生一起住,我問他為什麼不跟家人住,他於是帶我回到生長的地方,就是南機場夜市的正中央,我看到雜貨排滿得沒有旋身之地的店舖裡,他的母親疲倦的身影,他告訴我他們兄弟姊妹都是在龍蛇雜處的南機場夜市裡,父母無暇看顧、只好自己長大、學著保護自己,學習如何追求夢想,學習如何一有機會,就趕快長大離開。 或許是這樣,覺得自己不可以回頭,才能成為他理想中一直努力要成為的那個人,那種心情,是東區長大的我無法理解的。 但是我深深記得那一天,他帶我吃了夜市路口超便宜的牛排,然後喝了蝦仁羮,還一手拿著超大的黑輪,一手握著現打的木瓜牛奶邊走邊吃,不知道爲什麼,那晚路邊攤的美味,無論我後來到世界任何角落,吃遍山珍海味,都會想起來南機場的色色樣樣,夾雜在供奉三太子的道觀,穿制服的學生頭上還有髮捲的睡衣主婦下班的建築工人中,人馬雜踏交織成奇妙的景象,一抬頭,幾乎每一個陽台上都有人露天洗衣服煮飯吃飯洗碗乘涼打小孩,一面還可以隔空聊天話家常,彷彿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少年時代的南機場,如今突然再度出現在我的面前,彷彿中間這麼長的時間,都停格在同一畫面不曾改變,連路邊的鐵板牛排還是冒著跟當年一模一樣的人造奶油香氣,一份還是七十五元。 我忍不住拿起手機,連著照了幾張,當場寄給遠在美國的老同學,南機場,這是他急於離開,從沒有回頭看的故鄉,如今住在佛羅里達井然有序的美麗港邊,過著純然美國式井然有序的生活,是否偶爾也會容許自己的思緒失控,想念起南機場可愛的混亂? 回到家後,我上網找南機場的歷史,才知道沒有飛機的「南機場」,原來是日據時代遺留下來的地名,當初日軍在此設有軍機場,後來則改建成眷村及國宅,由於來往人口眾多,漸漸發展成「南機場夜市」。有趣的是,台北市文化局舉辦的,裡面也有一段提到南機場: 民國五十一年歐伯、愛美兩個颱風使得台北市西南隅受災嚴重,市政府開始興建〝雙園〞、〝水源〞堤防,為了安置堤外的違建戶,次年市政府於陸軍管理的南機場地區興建11棟5樓〝平頂連棟鋼筋混凝土清水紅磚樓房〞的一期整件住宅,民國53年完工,定名為〝南機場公寓〞,又稱忠勤社區。 自中華路二段上可以看見當地人所稱的〝飛天旋轉樓梯〞。一期公寓最大的特色即在每一棟公寓分作兩棟建物量體以四座旋轉樓梯連結,除一樓沿街面外其餘住戶皆自防火巷由樓梯進入。樓梯的形式是當時歐美建築新工法來的,剛建之初樓梯中間支柱是中空的,當時用作垃圾收集,每戶人家倒垃圾時自樓梯間往中柱開口丟下,在一定的時間由清潔隊員經過防火巷一個一個樓梯收走。 南機場公寓徐太太:〝我們空間小啊,你看每戶家裡洗衣機都放外面,走廊就當陽台晾衣服。大家洗衣服晾衣服久了就三姑六婆。有時後夏天天氣熱吃飯也在走廊吃,晚餐後也都在走廊上歇涼。… 然後我也在不同的部落格裡,讀到南機場每天只賣二小時,卻可以天天賣兩三千顆的肉圓,賣了三代,每天賣上千份的蚵嗲,每天賣掉上萬顆水餃的立中餃子館,還有每道只賣70元的海鮮熱炒,使用木製蒸籠現蒸的獨門臭豆腐、號稱「全國最辣」泡菜的小地攤,每天也可以賣掉五百包,…就這樣終夜留連在網路上,發現這個外表不起眼的南機場,原來有著這麼多的Fans,從熱衷的討論區跟留言版中,我也漸漸感受到南機場的生命力,代表著一種我所不知道的台北真面目,雖然只有少年時期淺薄的記憶,但是我記得每一個混亂都是一份活力,我在古典的瑞士,優雅的巴黎,或是如女人的指甲般細心修剪的東京,都沒有看到可以比擬南機場的庶民文化。 我的老友,果然一如往常的沒有回音,但是當他睡前偶爾看一下我手機傳給他的三張模糊照片,是否心裡也會有一點點酸? 回頭真的是弱者的表現嗎? 如果可以的話,我多麼希望自己能夠時時回頭,看仔細我來時的路,然後再邁出下一步,但畢竟人有百百種,用我O型單純的想法,是無論如何也想不透AB型的人腦袋裡頭究竟在想些什麼呵! 最近一個要從美國調派到台灣來的朋友,問我台北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城市,我腦海裡立刻浮現一半南機場,一半信義商圈的極端影像,最後我回答他: 『台北=大阪+上海-共產制度。』 我的朋友聽了我的算式以後,似懂非懂的點點頭,我想等到浸潤在台北至少一年之後,他應該可以漸漸了解我的意思,就像我如今才漸漸開始理解台北一樣。

神祕的查理

2007年10月07日
公開
10

神祕的查理〈Charles──by Shirley Jackson〉 我兒子洛瑞上幼稚園的第一天,就不肯穿帶遮胸的燈芯絨工裝褲,而開始穿束腰帶的藍色牛仔褲;那天早晨,我目送他跟鄰居一個年歲比他大的女孩子一同到學校去,看出自己生命裡的一個階段結束了,我那聲音好甜的兒子不再是上託兒所的寶寶,而是穿長褲高視闊步的男孩子,他忘記在轉角處跟我揮手道別。 他回家時也是那樣,砰然一聲把門打開,把帽子甩到地上,突然變得粗聲粗氣地喊道:「家裡沒有人嗎?」 午飯時他盛氣凌人地跟爸爸談話,打翻小妹妹的牛奶,還告訴我們老師說過不要褻瀆神靈。 「今天上課的情形究竟怎樣?」 「過得去。」他說 「你學到些什麼?」 洛瑞冷冷地看著父親。「我什麼也沒學到。但是老師打了一個男生,因為他不規矩。」他補充說,嘴裡滿是食物。 「他幹了什麼壞事?」我問道,「他是誰?」 洛瑞想了一想。「是查理,」他說「老師打了他,還罰他站牆角。他實在很不規矩。」 「他幹了什麼壞事?」我追問。他爸爸說:「小傢伙,聽著!」話還未了,洛瑞已滑下椅子,拿了塊餅乾走了。 第二天,洛瑞剛坐下來吃午餐就說:「唔!查理今天又不規矩了。」他帶著滿面笑容說:「今天查理打了老師。」 「真不得了,」我說著,心裡牢記切不可褻瀆神靈,「我想他又挨打了,是不是?」 「當然!」洛瑞說。 「查理為什麼打老師?」我問道。 「因為他要查理要用紅蠟筆著色,」洛瑞說,「查理卻要用綠色的。老師說誰也不准跟查理玩,但每個同學都跟他玩。」 第三天,查理用蹺蹺板把一個小女孩磕得頭破血流,於是老師罰他整個小息不准出教室;星期四上故事課時,查理又罰站牆角,因為他兩腳不停跺地板;星期五,查理失去用黑板的權力,因為他扔粉筆。 星期六,我跟丈夫說:「你可認為洛瑞進了幼稚園是否覺得不安,不知怎樣適應?他學得這樣粗野,說話不合文法,還有查理這個孩子,聽來會有很壞的影響。」 「沒關係」丈夫說,要我放心:「世界上總有查理這種人,早晚會遇到,倒不如現在就遇到好。」 星期一洛瑞回家很晚,有很多消息。「你知道查理做了什麼?」他神氣地問:「他在學校大叫大嚷,吵得一年級派學生來請老師叫查理不要吵。所以下學後查理要留堂。於是所有的同學都留下來看他。」 「他做些什麼?」我問道。 「他只坐在那裏,」洛瑞一面說,一面爬上他的餐桌位。「喂,爸爸,你這老拖把!」 「這個查理長得什麼模樣?」我丈夫問洛瑞說。 「他比我大一點,他沒有膠鞋,從來不穿短外套。」 星期一晚上舉行第一次家長教師會。我極想和查理的母親見面,只是小女兒著了涼,沒能參加。 星期二洛瑞突然說:「今天老師有朋友來學校看她,是個男人,他要我們做體操,一定要我們把手碰到腳尖。看!」,他蹲身伸手碰腳尖。「就像這樣,」他說,又一本正經回到椅子上,拿起叉子繼續說:「查理跟本沒做體操。老師的朋友叫查理伸手碰到腳尖,就像我剛才那樣。但查理踢了他。」 「照你看,他們會怎麼對付查理?」洛瑞爸爸問他。 洛瑞用力聳聳肩。「我猜會把他開除,」他說。 星期三和星期四跟以往一樣,查理在故事課上大聲吵鬧,還揍了一個男孩的肚子一拳,把那孩子打得直哭。星期五查理又留堂了。 洛瑞進幼稚園後第三個星期,查理成為我們家裡的一部份;小女兒哭了整個下午,就說她像查理。洛瑞把裝滿泥的手推車拉過廚房時,就說他像查理;甚至我丈夫手肘被電話線纏住,把桌上的電話、煙灰盅和花通通甩到地上,也說「就像查理。」 但是在第四個星期,查理似乎洗心革面了。星期四午飯時,洛瑞板著臉報告:「查理今天很乖,乖得老師給他一個蘋果。」 「什麼?」我說。我丈夫也半信半疑地問:「你說是查理嗎?」 「是查理,」洛瑞說,「他發蠟筆給同學,然後又收簿子,老師說他是個助手。」 一連一個多星期,查理做 老師的助手;每天發東西、收東西;沒人留堂。 「下星期又要開家長教師會了,」一天晚上我告訴丈夫說:「我會見到查理的媽媽。」 「問他查理怎麼會變得乖啦」丈夫說,「我想知道」 同一個星期的星期五,一切回復正常。「你知道查理今天做了什麼?」洛瑞吃午飯的時,略帶敬畏的語氣問道:「他教一個女孩子說一個字,她說了,老師便用肥皂洗她的嘴,查理笑了。」 「查理後來怎樣?」我丈夫問道。 「沒事,」洛瑞說,「他在發蠟筆。」 星期一參加家長教師會的時候,我剛入座便迫不及待地細看每個慈母的臉,要找出隱藏著查理之祕的那張臉。沒有一個是像那麼飽受折磨的。 散會後我找洛瑞幼稚園教師。 「我一直很想見見妳,」我說,「我是洛瑞的母親。」 「我們大家都對洛瑞很感興趣」她說。 「他的確很喜歡幼稚園,他整天說學校的事」 「最初一兩個星期,我們在適應方面有點困難。」她嚴謹地說,「現在他是個好的小助手,但當然有時會放肆一點。」 「洛瑞通常很快便可以適應環境,」我說,「我想這一次他是受了查理的影響。」 「查理?」 「對,」我笑著說,「有查理在幼稚園,妳一定忙的不可開交。」 「查理?」她說,「我們幼稚園裡沒有孩子叫查理。」

你今天「SQ」了嗎?

2007年10月06日
公開
10

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id=2011770627494&actid=epbook071004 SQ:I-You共融的社會智能 1995年,丹尼爾.高曼出版《EQ》 一書,改變了許多人只重視IQ的觀念,了解IQ並非成功的主要因素,而掌管情緒管理、認識自我能力的EQ,才是決定成功、快樂與否的關鍵。一時之間,「EQ」這個詞,成了個人性格評斷指標之一,反映出一個人的主動性、自制力以及理性程度。 隨著最新科學發現:我們先天就具備與他人連結的神經迴路,即所謂「社會腦」的研究。2006年,丹尼爾.高曼援引此科學理論,出版《SQ》一書,用大腦實驗的證據來解釋人的社會行為,再次獲得熱烈探討,強調每一個人除了擁有高EQ之外,還必須培養人際互動的「社會智能」(Social Intelligence),簡言之,就是指將EQ發揚光大,除了建立自身良好的人際關係,更可推己及人的關懷他人,使社會更和樂共融。 社會是由人組合而成,因此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牽一髮而動全身。然而社會的進步以及網路的發達,卻在無形中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冷漠,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是: 一名機車騎士被撞後倒地,躺在人行道上動也不動。行人照樣從他身旁走過,汽車駕駛等紅綠燈時也漠然旁觀,就是沒人肯停下來伸出援手。一對夫妻對於擠牙膏的方式各持己見,先生問:「如果你愛我的話,為什麼不能為了我,而從後面擠牙膏呢?」結果太太回答說:「如果你愛我的話,為什麼不讓我隨便擠牙膏?」 有鑑於此,丹尼爾.高曼在本書中透過各種實例佐證,鼓勵大家尋回建置在「社會腦」裡的愛與溫暖,多一些同理心,多一點對他人的關懷,與他人互助合作,如此一來,親子、夫妻、師生、兄弟、朋友等各種「I-You」關係,都可以獲得更加圓融的發展,共建和樂融融的社會。 從中不難發現,無論是《SQ》還是《EQ》理論,一言以蔽之,不外乎做人處世的智慧結晶,其論點和中國儒家思想《詩經》《論語》可說不謀而合: 孔子說:「弟子們,你們為何不學習《詩經》呢?《詩經》可以啟發智慧,可以觀察事理,可以使群體和諧,可以抒發情緒。」 就連丹尼爾.高曼自己都曾了然於心的如是說:「我所闡揚的自我覺察、自律、同理心與社會技巧等重要理念,都與傳統中國文化的深層價值相互呼應。」原來,古聖先賢早就藉著詩的詞句,來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及其感想。 現在,就讓我們將「SQ」當成問候語,時時提醒自己及他人「SQ」的精神。 所以,你今天「SQ」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