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Blue-field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魂斷羅湖橋

2008年03月06日
公開
4

魂斷羅湖橋 楊恆均 羅湖橋是連接香港和深圳的一個小橋梁,橋的兩頭分別設有香港和深圳海關。橋分上下兩層,從香港進入深圳走上面一層,從深圳進入香港通過下層的橋。 香港是1840年鴉片戰爭時,清政府在英帝國主義槍炮脅迫下,被迫割讓給英國的人的。教科書上聲稱,割讓香港給英國人標志著中國近代屈辱歷史的開始。1949年共產黨奪取中國大陸的政權後,毛澤東同志並沒有派兵搶回香港和澳門,隨後韓戰爆發阻止了解放軍攻占台灣,結果形成了持續至今的兩岸三地政治格局。 香港能夠順利回歸,要歸功於高瞻遠矚的“一國兩制”政策。“一國兩制”是鄧小平政治智慧的最高結晶,當然首先應該歸功於他本人。然而,“一國兩制”政策的提出不是沒有客觀原因的。當時無論從公開的意見征詢還是秘密的情報收集得出的結論,一直支持這樣一個判斷,那就是如果不承諾保持香港的制度不變,中方到時收回的將是一個“空港”,或者“臭港”,甚至是“死港”——各方當時都希望回歸後的那塊地方仍然是一個“香港”。 我是1992年被政府派到香港一家中資貿易和旅游公司任部門主管。這之前出國公干時,我兩次經過香港,但都是匆匆而過。這次我是來工作,是要長期住在香港的。當時中資機構的主要任務是做生意,但其領導干部幾乎都有“維護香港穩定繁榮、確保香港順利回歸”的不言而喻的任務。我是學習國際關系的,又有扎實的英語基礎,加上工作後表現不錯,很快入黨和提干,使得我在年輕人中脫穎而出,獲得了二十多歲就駐外的機會。 一到香港我就知道自己是多麼幸運,當時在國內的工資只有不到兩百元,一到香港就拿到將近一萬元的工資。不久我還發現,除了我和其他一些真正干事(做生意)的專業人員和中級主管外,從大陸外派出來的中資機構的領導干部幾乎都是清一色的高干子弟,或者和各省高級干部沾親帶故的。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由於大量的中資機構進駐香港,使得香港配給大陸中資機構工作人員的工作簽證名額供不應求,輪到我這個級別的干部過去時,只能持多次往返簽證。多次往返簽證就像現在的通行證,持此簽證的人在香港住滿十五天時必須出境一次,以便重新進入時再次得到停留十五天的停留簽證。當時離香港最近的處境地是澳門和深圳。到澳門的船票貴一些,深圳不但火車票便宜,而且過去後的消費也相對較低。 就這樣我和連接深圳與香港的羅湖橋結下了不解之緣。回顧我前後在香港工作的四年多時間裡,雖然見證了“香港之死”和香港移民潮、中英爭拗、兩地經濟大發展以及香港回歸,可到頭來,給我留下印像最深的竟然是那座小橋——就是我平均每個月都要來回兩次的羅湖橋。 至今我還記得第一次、第二次踏過羅湖橋的情景,我彷彿還能夠聽到每一次走過羅湖橋時自己的腳步聲和心跳聲,羅湖橋周末擁擠的人流至今還歷歷在目—— 記得開始的那些日子,每次踏上羅湖橋都有一種新鮮感,特別是看到身邊提著大包小包匆匆而過的香港居民(當時深圳居民出入境還不是那麼方便),我都有一種莫名的興奮,想到香港即將回到祖國的懷抱,一百多年的屈辱歷史最終將要劃上句號,而我不但將見證歷史,而且還或多或少地參與其中,我忍不住昂首闊步,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牛逼烘烘。不過沒過多久,我心中開始產生了不安,我開始感覺到羅湖橋連接的那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第二年,當我一次又一次踏上羅湖橋時,我的興奮和自豪感漸漸消失了,我沒有讀很多書,也沒有思考更深的問題。可是,我卻憑直覺感到不對勁。我開始對照、思考腳下的羅湖橋連接的同一個中國的兩個部分——這截然不同的這兩個世界,我也開始學會敞開胸懷,試著去了解香港和香港同胞。我原以為我在認識和思考香港,其實我卻是在思考我一直生活其中的大陸…… 第三年,一次次走過羅湖橋的我心中生出越來越多的疑問和痛苦:香港要收回到祖國懷抱了,香港市民為什麼充滿恐慌?鄧X小平為什麼再三答應要保持香港制度不變?香港的制度到底優越和吸引人在什麼地方?……我當時的想法很幼稚,但卻是最真實的想法。八十年代充斥在大學校園對制度和文化的反思對我的影響有限,我這人不見棺材不流淚,一切以眼見為實。再說,從我咿啞學語就被反復不停被灌輸的那些大陸最偉大、全世界都在受苦受難的觀念實在已經深入骨髓,不是靠一些人的演講和幾本啟智的書就能動搖的。 直到今天,很多老朋友老同學和老同事會不時冒出這樣一個問題,楊子,到底是什麼促使了你思想上的變化?你又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化的? 如果一定要說個時間,我想就是在我一次次踏上連接兩個世界的羅湖橋;如果一定要說出個地方,那就是羅湖橋。也許我已經被教育成一種人了,但我始終認為自己的本性是“從善如流,嫉惡如仇”。眼前的兩個世界不可能不引起我的思考。香港是一個法制的地方,也是人民享受充分自由的地方,有了這兩點,這裡貪污腐敗無法萌發更無法成長起來,港民安居樂業、和諧相處……。 可是,這一切該歸功於誰和什麼呢?在感情上,我無論如何是不能把這一切歸功於帝國主義英國的。而且,英殖民主義者並沒有拿錢來建設香港,他們當初帶來的只不過是一種有別於中國幾千年歷史的殖民制度,這種制度與時俱進,演變成一種尊重人權、尊重個人自由,講究法制,人民不但充分享受言論結社和出版自由,而且還擁有一定的監督政府的自由和權力……把這一切和羅湖橋這邊的大陸相比,不用我這個深入其中的體制內干部,就算一個外人,一個文盲也能看出來,我們這裡是一個缺乏人權,人民沒有言論和出版自由,政府的絕對權力不受限制,每天每時每刻都在產生絕對腐敗……。 我是作為一個年輕有為的共產黨人思考這個問題的,我的內心痛苦和掙扎至今還留有痕跡。有那麼一段時間,我甚至認為,收回香港並沒有洗刷掉我內心深深烙上的恥辱,收回一個比大陸任何地方都繁榮、文明、自由和法治的香港才是我們內心更應該感覺到羞辱的。畢竟——當初割讓香港給英國時,香港只不過是一個人煙稀少的臭港……。如今,香港人要回歸祖國了,可是卻憂心忡忡,弄得鄧X小平不能不向人家承諾“五十年不變”——這是否也能算上是我們中華民族屈辱歷史的新一頁? 如果我們還沒有完全的麻木,那麼在香港回歸十周年歌舞升平的氣氛中,我們至少不應該停止思考,自由和獨立的思考! 彈指一算,去國已經十年,可是卻仿佛始終在羅湖橋上踽踽獨行,心中也始放不下那座小橋兩頭的土地和同胞。 這些年,我開始以各種形式(包括寫小說等)抨擊集權和落後體制弊端,抓住一切機會提倡政治改革,最近又建議把香港的法治和自由(言論和媒體自由)引進到大陸的上海、廣東等地),有好朋友問我,你到底是出於什麼目的?我告訴他們,我的目的和我二十年前參加工作、加入共產黨時一模一樣,我想中國變得強大,人民變得幸福和富強。朋友笑說,那麼偉大和無私?我說,你恰恰錯了,我是最自私的,我無論走到哪裡,都無法改變自己和子孫後代那張中國人的臉,只有中國真正強大了,不但大國崛起,而且人民也富裕和活得有尊嚴了,我才能真正從內心牛逼起來。我就是這麼自私的。 普通老百姓對外面那個“最不壞的”民主政治體制所知有限並不奇怪,奇怪的是很多精英,包括我認識的那麼多華人華僑,他們都把自己的子女放在海外,卻在那裡幫著某些國內的精英和權貴鼓噪外面的制度不適合中國,可見他們自己和自己的子女倒是很合適這樣外面的制度。 還是說到香港,香港人在英國人的體制下過得和諧得很,這次選特首也讓大陸人開了眼界。 其實,對於中國的精英,中國目前的機會(包括一夜暴富,發財,升官,甚至玩女人)確實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然而,普通老百姓呢? 精英們應該明白,他們自己也許有能力在腐敗和不公正的體制中,靠不那麼光彩或者不那麼光明正大的手段爬到高位,從而用特權和損人利己的方式讓自己的家人生活富裕、享有特權,但沒有人有能力保證他們的子子孫孫都享受不受人欺負的人上人的特權,只有一個人民自己創造、為了人民存在和服務於人民的民主的社會制度,才能保證所有的人生活在公平、合理的環境下。 1997年香港回歸後的第二個月,我離開香港來到美國,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智庫任資深研究員,我認為我已經弄懂了香港,我需要了解更廣大的世界。 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一個決定,至今還有朋友不理解。當時我已經成功從政府部門脫出,開始在香港做生意,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和人際資源。可是,就在這個時候,我突然拋棄一切,要到一個完全陌生(甚至語言都沒有完全過關)的地方去搞學術研究。我其實哪裡知道什麼學術研究? 可是我還是選擇了這條道路,如果要找原因,大概也是因為羅湖橋,羅湖橋已經把我的魂勾去了,從那以後,我有點失魂落魄了。羅湖橋讓我認識到這個世界這麼大,自己的認識又是如此膚淺,我得找機會多走一些地方,多走過和認識一些類似的像羅湖橋——連接世界各地,連接不同的世界…… 很多人當然不必像我這樣,他們比我聰明,也更有悟性,他們靠幾本書就能認識到真理。我不同,我早已經不再相信任何人告訴我的,我必須靠自己去感受。你說西方的民主制度好,好在哪裡?怎麼個好法?我一定得自己住在那裡用耳朵和眼睛去體會,用心去感受。同樣的道理,當我說香港的制度好的時候,有我在那裡生活四年的經歷支持我的結論。 也只有深入到某地和某種制度,你才能從內心感受到好壞和優良。我見到太多吹捧西方制度的人,其實他們只不過從書本和報紙上看到了一點皮毛而已,一旦到了那個國家,最不能適應的就是他們,一旦參入政治活動或者有了點小權,最先暴露原形的也是他們。這些人一個個平時高調之極,遇到一些挫折就垂頭喪氣了。 多少年後,當我告訴朋友我當初去美國的原因時,幾乎沒有一個人相信,有些甚至認為我在編故事,還有說我“傻B”。向周圍看看,我確實有些傻。中國人出國有各種理由,但有幾個是要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為了所謂要去探索制度和思想的優劣的?再說,又有幾個自費出國的人會愚蠢到一頭扎進華盛頓這種政治和思想中心去搞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研究呢? 我就是這樣的傻B 了,而且一點也不後悔,人活一輩子,不就是為了活得明白?我認為我在一些事情上已經有些明白了,我堅決相信,無論中國走什麼特色的道路,最終一定會以法治和自由、民主為終點,而在法治和自由(包括言論自由、結社和媒體的自由)方面,羅湖橋那一邊的香港遠遠走在我們的前面,就是我們的楷模!我們不應該拉住她的後腿,而應該大踏步趕上去。 不要強調什麼客觀原因,不要說有多少阻力和困難,不要說人民有多愚昧,只要晚一天引進香港的制度到大陸,中國的老百姓就會多受一天貪官污吏的欺負,北京中央政府的威信就減少一天,同時人民的耐心又失去了一天…… 一般多年了,回歸十年了,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大陸的同胞跨越過那座小小的羅湖橋? 在我心中,羅湖橋連接的不止是香港和大陸,而是此岸和彼岸。 如果一個人不再被愚昧、貪欲和殘忍擋住雙眼、蒙蔽心智,那麼他心中應該裝著一座羅湖橋,那麼,再朦朧的彼岸也不是遙不可及的。 寫於2007-5-3,修改於2007-6-30 香港回歸十周年 (楊恆均香港回歸十周年三記:《魂斷羅湖橋》、《把香港的制度引進到上海》、《香港,你準備五十年都不變嗎?》

香港同胞,請再耐心等十年!

2008年03月05日
公開
3

香港同胞,請再耐心等十年! 楊恆均 2008-1-1 台灣 桃園 北京人大常委會12月29日做出決定,香港可以在十年後(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立法會也將在2020年進行全面的普選…… 短短幾行字的消息,卻讓我心潮起伏,感慨萬千。和香港人生活、工作在一起的幾年時間,是我人生的轉折點(見《魂斷羅湖橋》)。雖然我的香港話說起來連我自己都聽得別扭,雖然我的長相還是一個北方人的樣子,雖然我的行為舉止也讓人一眼看出和香港人的區別,但在看到這則消息的那一刻,我想,我是一名香港人!因為這一刻,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喜悅和憂傷,失望和希望…… 香港,歷經百年滄桑的香港,仿如大海裡的一葉扁舟,任憑風吹雨打……從腐敗的滿清政府像切除一個毒瘤一樣割下香港,丟給英帝國主義者那一天開始,香港人就從來沒有停止過爭取掌握自己命運的鬥爭。 今天,這種追求和奮鬥已經取得成果。這一天對於香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十年以後,香港將實行一人一票選舉特首的民主體制。 這一刻也應該載入共和國的史冊!就在中國人大常委會做出決定的這一刻,中國執政黨向世人宣告:中國共產黨有決心和能力發展民主事業,中國人不排斥被各個民族先後接受了的民主制度。同時,這一決定也讓中國那些認為自己的文化是糟粕,認為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只適合皇帝獨裁的“文化決定論”者感到無地自容。 這一刻,誰不想當一名香港人!誰又不為自己是一名香港人而感到自豪?當然這一切和香港人苦苦等待的耐心,堅忍不拔的韌性,以及持之有時的恆心分不開—— 大家不會忘記,英帝國主義統治香港百年之久,並沒有把他們引以為傲的民主制度搬過來,倒是定時從英國送過來一個又一個的香港總督。也許他們骨子裡認為低人一等的中國人不適合這種自己當家作主的民主制度吧?也許他們害怕香港人在走上民主後,會用選票把他們派來的總督趕回大不列顛? 大家也不會忘記,就在香港回歸前,來自英國的那個總督要在香港搞民主選舉,來自北京的則說為了香港穩定和繁榮,不能搞選舉,而香港人則冷眼旁觀來自倫敦和北京的人爭論和決定著自己的命運,唯一能做的就是耐心等待…… 大家更不會忘記,香港回歸後,有那麼多位高權重的香港名流富商都出來傳話,為了香港人的利益,還是不要搞那種西方的民主,否則有人會不高興的,或者會天下大亂的。也有人更直截了當地說,香港這樣就很好,民主不一定適合。於是香港人默默忍受,繼續等待…… 我們又怎麼會忘記,這一等,就整整等了十年!十年,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足可以改天換地,更不用說把一個人的思想徹底改造。可是香港人依然痴心不改,他們仍然想堂堂正正在自己的國土上當家作主,他們追求一人一票直選管理自己的特首,他們有恆心追求,也有耐心等待,更表現出堅持到底的韌性…… 終於等到了——不過,等到的是一個決定,一個時間表,一個承諾,為了這個承諾,香港人還必須再等待十年。 就在我激動得差一點淚流滿面的時候,我才發現香港人開始表達自己的沮喪和失望,因為原來香港人想立即擁有選舉權,或者最遲在2012年實行雙普選(選特首和立法委員),原來他們已經耐著性子等了一個十年,又一個十年,他們不想再等十年。 就在我興奮地告訴一位香港朋友說,只要再等十年,你們就可以……,香港朋友卻激動地打斷我,喊道,我們為什麼還要等十年?你告訴我,楊恆均,我們為什麼還要再等十年? 我突然怔住了,我突然不知道說什麼,因為我發現我竟然沒有像香港人一樣思考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他們為什麼還要再等十年?我們為什麼還要讓他們再等十年? 十年後的我已經五十多歲了,十年後,你我都已不再年輕,哦——十年後的你,又會在哪裡?十年間,香港老化的人口中會有幾十萬個悄然離開人間,十年,世界也許又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十年,怎麼聽上去,竟然如此遙遠? 他們有什麼理由讓香港人再等十年?我又有什麼道理在那裡興奮、高興?幾年前,當我還是一個青年的時候來到香港,我第一次進入到一個自由和法治的社會,也開始深深感受到香港人骨子裡對民主的渴望。這種渴望也傳染給了我。 說到經濟基礎,香港早就是一個富裕的城市,講到市民的教育水平和政治素質,香港人在世界上是突出的,香港還有世界上最開放的媒體和受到保護的新聞x自由……這一切都讓香港人早就准備好進一步:普選。 可他們要再等待十年,就因為有人這樣決定了?於是我苦思冥想,要給我的朋友,也給所有香港朋友找出一個答案,哪怕只有一個簡單的理由或者借口——我不能讓他們失望。當然,我也想為自己找到答案,告訴我自己,我還需要等待多少年…… 香港人有哪一個不知道普選是人類政治發展的大趨勢?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唯一途徑?我們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也一再重申,中國也將建設民主、法制的和諧社會……那麼各項條件和素質早就符合的香港人,為什麼還要再等待十年?他們在等什麼?或者,在等誰? 莫非北京讓他們再等十年,等待的正是我們大陸?! 再等十年,——你們是在等待我們,等待大陸同胞能夠在人類進步的道路上,和你們悄悄拉近一點距離! 民主是個好東西。任何人都不能否認,也許你不說、不能說或者不敢說,但民主畢竟是個好東西!民主制度是迄今人類歷史上最不壞的政治制度,得到它的民族死也不願意放棄,沒有得到它的民族會以死的代價前僕後繼直到追求到它。而且,追求到它的國家會越來越多。就在我們南邊的巴基斯坦那個令人尊重的奇女子為了民主而獻出生命的時候,離開不遠的另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國尼泊爾悄悄舉行了歷史上第一次民主選舉! 香港人民有福了!雖然你們只得到一個承諾,但你們畢竟有了目標,不像大陸人,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許還要繼續摸著石頭過河,繼續創造形形色色的中國特色。 我這一代大陸人從生出來,先是被告知,西方的民主制度不適合我們,因為它是腐朽的,落後的。等我們長大了,又被告知,那個制度不適合我們的原因不是那個制度落後,而是我們自己太落後——我們的教育水平和知識文化還不能讓我們強壯到舉起那一張輕輕的選票。他們說得理直氣壯,大陸目前還比較貧困,地也不大,物也不博,人民的素質也不高,加上我們接受的中國文化大概也比你們深(?),所以,我們還不知好歹,不知道選什麼樣的人來統治我們對我們最好…… 看起來我們大陸同胞還沒有准備好適應選舉的制度,可是讓你們香港同胞等十年是什麼意思?如果民主是個好東西,香港的條件已經成熟,那麼沒有任何理由讓你們再等十年。如果民主是個不適合中國人的制度,那麼再過一百年也不應該允許你們玩火自焚。可是——。我想,只有一個意思,那就是讓你們耐心等待一下,讓大陸加快腳步,能夠拉近和你們的距離,不至於當你們得到民主制度的時候,大陸同胞會突然感到那麼不適應和不服氣,以致都想躍躍欲試。你看,你們一個區區600萬人口的地區得到民主制度事小,就此給全國埋下不穩定的因素就大件事了。 香港同胞,當他們讓你等十年的時候,其實是想請你再給我們十年時間。十年能夠干什麼?我想,在這十年裡,我們的黨和政府會加大力度,消除通向民主制度之路上的障礙,再來一次解放思想,逐步實現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縮小大陸和香港的距離,等到你們到達追尋了一百年的目標的時候,大陸也離那裡不遠了。但願這不是我的幻想…… 2008年新年的鐘聲已經敲響,我知道香港同胞是多麼急切想跨入2008年,畢竟跨進2008年,意味著你們離2017年只剩下九年,離 你們夢寐以求的目標更近一點。我們大陸人何嘗不是如此?每一個新年,我們都有相同的願望。 那麼,讓我們大陸同胞和你們一起,急不可耐地進入2008年、2009年、……2010 年……2017年!讓我們倒數,不是倒數奧運會,不是倒數世博會,也不是倒數某些決定我們命運的大會和小會。讓我們用十年時間倒數,一天一天計算,然後一起走進2017年,我相信,十年時間,我們都不會停留在原地……

道德是能力 不是知識

2008年03月02日
公開
5

香港的中學有類似公民教育科, 一般的教學模式是個案討論, 剪報討論,提供反思的空間, 而不是由老師逕自"教授"。教會學校有道德聖經課, 大多由老師自個兒說。 不過, 學生會否聽得入耳, 是道德課還是呵欠堂呢? 說到底怕給老師罰、媽媽打, 可能多於想:是否夠道德! 可能約束比思考對年輕人更有效。 ...................... 本文摘錄自《中國時報》2008/02/21 道德是能力 不是知識 李丁讚(清華大學社會所教授) 日本文科省決定,各中小學設立道德教師一名,推廣道德教育,並準備把道德課程科學化,變成一門正式學科。這項提議後來雖然沒有通過,但也因此引起台灣教育界的熱烈討論,是否台灣也應該增列道德課程。 台灣中小學過去設有「生活與倫理」、「公民與道德」兩種道德課程,教改專家們認為,道德與倫理這種學問不能教,應該融入其他課程之中,不宜單獨開課。因此,「生活與倫理」的課程就取消了。「公民與道德」一課也改成「公民」,「道德」不見了。 道德是什麼?一般傳統觀念裡,道德泛指忠孝仁愛等傳統德性。這固然沒錯,但隨著時代的演進,更具時代意義的新德行,如信任、尊重、溝通、合作、共享、甚至反思、批判的態度等等,也都是新時代的重要德行。更寬廣來說,道德泛指一個人面對周圍人、事、物的心志、能量與態度。 很多研究報告都指出,廿一世紀人類最重要的兩項能力,一項是個人的專業能力,另一項則是個人的品格能力。一個人面對自己、面對人群、面對社會、面對自然的能力,將是這個人能否成功、快樂、幸福的最關鍵要素中之一。我們怎麼能說道德不重要呢? 但很可惜的,目前所有的教育,幾乎都集中在專業能力的培養,對於品格教育則幾乎掛零。表面上是將生活倫理課程融入其他課程,但除少數老師有能力處理這個問題之外,大部分的學生頂多只是接受一些生活常規的要求,幾乎從來沒有真正進入道德與倫理的內在世界中。 大家都說,道德不可教。這句話有一半對,但也一半錯。對的是,道德是一種能力,不是知識。所以,它不能用普通教科書的方式來教,考試更是沒用。能力要親身去學,才能獲得。只有讀書,吸取知識,並不能培養能力。正如游泳,念再多的游泳書籍都沒用,而必須跳到游泳池練習,才能獲得游泳的能力。 所有的能力,都需要從身體的具體實踐中慢慢培養。游泳需要從游泳中學習,開車需要從開車中學習,演講的能力必須在演講的過程中學習,批評、判斷的能力必須在批評判斷的過程中學習。公民的素養必須在公民參與的過程中學習。能力不能只是別人教,而必須親身學。 道德當然也是一種能力。念再多有關道德的書,也不能保證有道德能力。在這個意義下,所謂道德是不可教的。但是,這並不表示,所有的德行課程因此都不必了。道德必須親身學,但在學的過程中,還是需要有人從旁幫忙,甚至提供各種支援。就像,學游泳,必須提供游泳池。學開車,必須提供車子。 那麼,學道德,必須提供什麼?跟游泳、開車這種能力不一樣的是,道德是一種「關係」的能力。所有的道德,必須在道德的關係中才能學會。要學生學會尊重,老師必須先尊重學生。人只願意跟那些能夠跟別人合作的人合作。只有被愛以後,才有能力去愛人。德行的能力,只有在德行的關係中才能培養出來。 因此,道德可以教嗎?當然可以,只是不能用教科書教,更不能用考試教。而必須用老師的身體來教。這是所謂的身教。但是,講身教太沉重,老師也是人,不一定能具備那麼多好的德行。因此,我們應該說,老師和學生相互教、一齊學,共同創造一種德行關係,雙方的德行就可以在這個關係中一齊成長。 因此,生活與倫理應該是一門必修課。在這個課程中,老師從自我反省與尊重學生開始,從討論生活上的「倫理關係」切入,帶動建立與學生之間的信任、合作、共享的關係,只要這個關係開始萌芽,這些德行就會逐漸增強,其他更強大的心智與能量,也會逐漸浮現。關係對了,所有美好的,就隨之而來。誰說,道德不可教?(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所教授)

龍應台◎你是有選擇的

2008年03月01日
公開
5

活脫脫就是色戒的陽極版: 女特務 -> 男特務, 女色引誘->竊聽, 同樣的孤寂, 同樣地戀上了被刺探者(色戒是因同是天涯淪落人, 而這則是為了對方的音樂才華),同樣的結局--叛離了特務的職責, 付出沉重的代價, 而對方仍舊照常生活。 最大的分別, 讓[色]不能打敗[竊]得獎, 是後者棄暗投明, 邪不能勝正, 前者則相反; 況且在鬼佬心目中, 中日戰爭又怎比得上東西德圍牆悲壯吸引? 再加上一個是女的為兒女私情而反叛, 一個是男的為偉大澎湃的音樂而轉軑---當評判的, 一定會貶"色"而獎"竊"。 正如當老師的, 會說最後白雪公主和王子快快樂樂地生活下去; 但現實中, 公主死了, 就是皇后繼承了皇帝的遺產, 富富貴貴地生活下去。 明知如此, 我們接受了, 不叫[老師說謊]為[說謊]。 所以,獎是讓[竊]拿了, 但論內涵, 論功力, 還是李安了得, 他的心思實在太細膩了, 把現實血淋淋地暴露出來, 是的, 這才是現實, 這才是人性。 相反, "像魏思樂那樣「良心發現」的祕密警察,對不起,一個都沒有。" 一個痴人說夢的故事, 會比一個現實的故事容易編造。 P.S. 唯一欠缺的----那東德女角很漂亮啊! 身材呵呵! 湯唯氣質是對了, 就是少了點對男士的吸引力, 始終現在仍是雄性當道的世界。 (我是女人---李安, 再一次不向現實低頭。好!) ........................................... 龍應台◎你是有選擇的 1.列寧聽貝多芬 《竊聽風暴》(別人的生活),今年度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真的很特別。一夜成名的導演,東諾士馬克,是個初出茅廬的人,只有三十三歲。得獎的作品,是個啼聲初試的作品,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而且,他不只是導演,劇本也出自他的手。從構思到完成,整整九年。 九年前,東諾士馬克還是個慕尼黑電影學院的學生,有一天在家中發呆,聽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突然想到列寧當年是怎麼談這個奏鳴曲的: 沒有比《熱情奏鳴曲》更美的音樂了,驚人、超尋常的音樂!它總讓我像幼稚的孩子一樣由衷地覺得自豪──怎麼人類可以創造出這樣奇蹟似的樂曲。 1949年一月,美國的《時代周刊》報導了莫斯科紀念列寧逝世二十五周年的情景: 〈這樣一個人〉 全共產世界(不日落國)都在紀念列寧逝世二十五周年。在莫斯科,面! 帶! 笑容的史達林和其他共黨重要人物坐在莫斯科大劇院觀禮……如往年一樣,一整天都是歌頌列寧的演講致詞,還包括一個以列寧生平為內容的廣播劇,長達一小時。廣播劇以列寧最崇拜的貝多芬《熱情奏鳴曲》作為壓軸尾聲,並配上列寧的話作為旁白:「沒有比《熱情奏鳴曲》更美的音樂了,驚人、超尋常的音樂!它總讓我像孩子一樣由衷地覺得自豪──怎麼人類可以創造出這樣奇蹟似的樂曲。」廣播劇以最甜的聲音結束:「列寧,就是這樣一個人!」 四十五分鐘之後,美國電台也開始發音,播放美國版的列寧生平。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也響了起來,列寧熱愛這個曲子的話,也被引用,但是,這一回是全文:……讓我像幼稚的孩子一樣由衷地覺得自豪──怎麼人類可以創造出這樣奇蹟似的樂曲。 但是我不能常聽這個樂曲,因為,它會影響我,使我有一種衝動,想去讚美那些活在汙穢地獄裡而仍舊能創造美的人,想去親撫他們的頭。可是這個時代,你不能去親撫人家的頭,除非你要讓你的手給咬斷。你得重擊人家的頭──毫不留情地重擊──雖然說,理論上我們是反對任何形式的暴力的……我們的任務真的很? 禶! d。 東諾士馬克心裡已經有一個故事:一個共產東德的祕密警察如何監聽一個名作家的私生活。三年的時間,他藏身在維也納一個修道院裡寫劇本,但在動手寫作之前,他已經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採訪曾經做過祕密警察和線民的東德人。 「我發現,」東諾士馬克說,「祕密警察是一群把內心情感上了鎖的人。他們變成只講究原則的人,感情元素整個被排除、被封存起來。而這其實就是列寧所表現的:他害怕他的感情會壞了他對原則的追求。」 有一個退休的祕密警察邀了東諾士馬克到家中晚餐。很愉快地,這個人告訴他東德祕密警察如何以最高效率蒐集「潛在敵對勢力」的「氣味樣本」,只有一次失誤:有一個女人,被蒐集「氣味」的時候,她剛好來月經。祕密警察把帶血味的「樣本」給狗去聞,「那狗被搞胡塗了。」 講故事的前祕密警察說著說著就大笑起來。 東諾士馬克坐在一旁喝茶,心中戰慄不已:原來,「徹底的野蠻和文明,隔得那樣? 鞢! C」 2.布萊希特看伽利略 列寧為了保持革命的純粹性而拋棄他最愛的《熱情奏鳴曲》,東諾士馬克就試圖用電影藝術來演繹:如果革命家真正聽了《熱情奏鳴曲》那樣的音樂,世界會不會不一樣? 地點是德國民主共和國的首都柏林,時間是「一九八四」──這絕不是個未經細思的年分。歐威爾的黑色預言,正籠罩柏林。祕密警察魏思樂,是個奉公守法、愛黨愛國的忠貞公務員。他善於偵訊,用精準的心理手段摧殘敵人意志,取得口供。他相信,國家的安全必須依靠像他這種忠誠共產黨員的無私付出。 領導交付他一個新的任務:二十四小時監聽名作家德瑞曼,找出他的「汙點」。 德瑞曼是個典型「體制內」的作家。愛國,不反黨,享有盛名,與黨的最高領導都有交情。所編的劇本演出時,總是冠蓋滿京華的待遇。文人朋友中,有憤懣的不合作者被禁止出境,他不作聲。有批判當局者被監視、被孤立、被「滅音」,他同情,但不行動。這樣被黨所愛,他也自信自己不在被國家監控的名單內。 ? L? ㄙ器D的是,文化部長看上了他美麗的情人,舞台劇演員克麗斯塔。部長將他置入全面監聽,期待找到汙點,以遂私慾。克麗斯塔,在絕對的權力下,不敢不從。她先是屈服於部長的慾求,又在威脅之下出賣德瑞曼;文人和藝術家在國家機器的巨輪之下猶如螻蟻求生。 一個前輩導演的自殺帶來了德瑞曼的轉變。深受德瑞曼尊敬的舞台導演,因為「不聽話」而被剝奪了藝術生命,終於以死來表達抗議。向來選擇不挑戰當局而如魚得水的德瑞曼,在聽到消息的一刻,沉痛之餘,坐在鋼琴前,開始忘情地彈起熱情澎湃的《好人奏鳴曲》──一首以《熱情奏鳴曲》為範本的新曲。 德瑞曼面臨抉擇:他繼續獨善其身,假裝看不見那個充滿壓迫的世界,還是準備犧牲所有既得的利益,起身以行動反抗。 他決定成為行動者。冒著死罪,寫了一篇長文,揭露東德隱藏自殺人口統計數字的文章,透過地下管道,送到西德發表。 認真監聽著他的祕密警察魏思樂,戴著耳機,當下就聽見了《好人奏鳴曲》,激動不能自已,流下了眼淚。 在此之前,他從德瑞曼的書房裡「借」了! 一! 本小書出來,躺在床上念,那是布萊希特的詩: 〈憶瑪麗亞〉 夏日晴空在我倆之上 深深凝視那朵雲 那樣純白,那樣高 當我再度凝視 它已消失 眼睛如冰冷玻璃,從來不流露任何情感跡象的祕密警察魏思樂,在深夜的孤獨裡,讀詩。 從監聽,魏思樂當然知悉德瑞曼的「叛國」計畫,忠貞的祕密警察面臨抉擇:他應該忠於他信守了一輩子的愛國愛黨那一套原則,還是他心中被「奏鳴曲」和詩意外甦醒的善惡直覺。 布萊希特的名字在這裡出現,也不會是未經細思的。他是東德共產黨供在神桌上的社會主義偉大作家。可是他的兩部盛名之作,《伽利略》和《四川好人》,探討了同一個核心問題:在面對不公不義的強權時,個人的抉擇是抵抗還是妥協?在面對善與惡的拉鋸時,個人的抉擇是往善還是從惡? 在布萊希特的劇本裡,伽利略面對教會的壓迫,選擇了不抵抗的妥協,但是用妥協所贏得的空間設法將自己相信的真理傳遞出去。所以他的學生認為,他的妥協其實是一種真正的英勇。《四川好人》的道德,使得她(女主! 角! )無法生存;必須依靠一定程度的「惡」,才能保護她自己,讓她的善得以存活。布萊希特半生面對納粹的國家強權,輾轉流離;到了美國,又被邁卡錫反共主義逼迫著交代政治立場。個人面對不義的國家強權時,究竟要怎樣做自己的道德抉擇,究竟要如何找到安身立命的平衡點,一直是布萊希特作品裡最重要的問題。 在「一九八四」的歷史時空裡,作家德瑞曼和祕密警察魏思樂所面臨的,是和伽利略,和布萊希特,同一個問題。 3.穆荷演魏思樂 東諾士馬克拿著寫好的劇本四處籌錢拍片時,一路碰壁。碰壁的理由都是一樣的:它不是喜劇,而且主題太嚴肅。 柏林圍牆倒塌之後的十五年間,以共產東德的生活為題材的電影不是沒有,但得到市場青睞的幾乎全都是喜劇片,譬如膾炙人口的《再見列寧》,對於消失了的東德社會主義歲月用一種落日餘溫的溫情、不傷筋骨的調侃,加上一點淡淡的懷舊情緒,組成了面對過去的主調。《竊聽風暴》在德國引起騷動,除了電影本身的藝術品質之外,一個很關鍵的原因是,這大概是! 兩! 德統一十六年來第一部不加糖加奶的,認真刻畫東德祕密警察恐怖統治的影片。 圍牆在1961年樹立起來,到1989年倒塌的二十八年光陰裡,祕密警察最大宗的業務就是防範人民逃亡。七萬五千人因為企圖逃亡而被監禁,八百零九人因為逃亡而喪生。大約七千五百名邊境警察「監守自逃」,三分之一成功逃走,不成功的三分之二被關進監牢。東德總共雇用了九萬名正式祕密警察和十七萬五千名祕密線民去管控一千七百萬人民──相對之下,希特勒只用了三萬名祕密警察監控整個德國。十七萬五千名線民,包括妻子監視丈夫,學生監視教授,兒女監視父母,情人相互監視。飾演魏思樂入木三分的名演員穆荷自己,在兩德統一後去察看自己的「忠誠資料」,發現有長達六年的時間,每天向祕密警察報告他的一言一動的,正是他自己的妻子。 所以東德人並不那麼願意去翻開自己的資料。在祕密警察的檔案裡,是的,有太多的「真相」,但是知道「真相」,究竟會帶來幸福還是更深的痛苦?大多的電影對東德陰暗的歷史輕輕帶過,是不是因為,人們並沒有那麼大的力量能承受痛苦?或者說,人們也沒有那麼大的力量去承受罪責? 曾經擔任過祕密警察的東德人也組織起來了,添了白髮的他們說,他們當初也不過是盡他的「守土有責」,做的是一份榮譽的工作,並沒有罪責可言。可是那因他們的「榮譽」工作而家破人亡的其他的人們,仍被記憶折磨。政治學上所謂「轉型正義」──在改朝換代、價值翻轉之後回頭來清理是非、分辨善惡、追究獎懲和責任,是二十一世紀的人類仍舊在困惑摸索的巨大課題。 東諾士馬克每天接到很多很多的來信,「有時候,」他說,「我不敢打開,因為,裡面有太多痛苦。很多人想來跟我訴說,我只好說,我不是神父,沒法幫你告解。但是通過我的電影,人們似乎認識到一件事:你,是有選擇的。」 他指的是祕密警察魏思樂。為了不忍見德瑞曼以叛國坐牢,為了忠實於他在聽《好人奏鳴曲》和讀布萊希特的詩時的感動,他選擇放棄仕途,付出代價:被降職到地下室去作拆信員。統一變天之後,他也翻不了身,仍舊在最卑微的底層艱辛求存,做一個遞送免費廣告的送報員。 而在「一九八四」的朝代裡呼風喚雨的那個文化部長,統一之後,搖身一變,又是一個新時代的大人物。東諾士馬克的電影用了很多當初東! 德! 的機關大樓實地拍攝,但是監獄博物館的館長卻拒絕了他拍攝的請求。原因?館長說,因為東諾士馬克的劇本不符合史實:整個東德歷史,像魏思樂那樣「良心發現」的祕密警察,對不起,一個都沒有。

轉個彎,人生更美好

2008年02月29日
公開
4

轉個彎,人生更美好 ◎文�游乾桂(作家;臨床心理師) 六月的甘露之晨,我汗涔涔的提著一大箱講義,飛往陌生的馬來西亞作為期十天的短期講學,未知與不確定感,讓我理解什麼叫緊張?這是多年未有的經驗;我已習慣站在講台上侃侃而談,彷彿那是我的工作一般,從未有過其它的設想。   原來「無知」也是一種病,會使自信萎縮成自卑!   無知的背後藏著「太高的自我要求」,希望短短的十天能把所學盡情傳授,要求愈高害怕愈深,在高空中,飛機隨著亂流搖擺機翼,我的心情跟著忐忑晃蕩,第一天,睡得並不安穩。   「我是來分享的」,臨機閃過的這個念頭,讓我慢慢放落心中的巨石;在台灣的演講,我都以此為期許──當個分享者而非演講家──但出了國門,心念顛倒,「想當演說家而非分享者」的壓力,叫恐懼跟著到來。   心念翻轉,擔心遠颺;想的盡是要到麻六甲逛荷蘭街、葡萄牙街、骨董街,尋找百年來古老記憶的歡愉場景;走在檳城跳蚤市場,喊著一元、二元、五元,漫天殺價的快樂時光。   第一場演講果真在放鬆的情境下結束,在四、五百人的熱情掌聲中,我放下心中忐忑的掛念。   轉個彎,人生竟是如此美好!   有位好友一直把當醫生當做畢生的夢想!  三十歲時,這個夢想是理想。四十歲了,理想接近於幻想。五十歲還想考個聯考,學上七年醫科再當醫生,則近乎妄想。    最近看他神清氣爽,他說不當醫生了,死腦筋那麼多年,牆壁都快撞一個洞來了,也沒弄出什麼名堂,倒是走了幾條冤枉路,如果理想只走出煩惱,應該不怎麼「理想」。 還想做些什麼?   他說:「不了,只想做個會生活的人,這樣離人生最近。」   酷愛美術的小玉,每天喜歡摺摺剪剪,把一張紙剪成各式各樣的美麗圖案,就是剪不成蛇,一次、二次,一個月、二個月,紙總是半途而斷,垃圾筒中塞滿她的實驗紙。 媽媽終於發現她剪成了一張美麗蜿蜒的紙蛇,曼妙的放在桌上!   「你怎麼做到的?」    她說的倒輕鬆:「轉個彎就好了」。   但這個轉彎,足足轉了半年。   縱情在浪漫的陽明山百花齊放的野境多年,時常會與一位七十歲左右的老者在擎天崗邂逅談心,他以前是位醫生,現在是個生活家。   他說當醫生的日子,多了財富,少了自我。   當起生活家,有了快樂,少去憂愁。   每天忙忙碌碌的歲月,讓他忘了自己也是血肉之軀;十年前罹患癌症,才從南柯一夢中驚覺,原來救人的醫生也可能是最爛的病人;終於捨去光鮮的頭銜,做個快樂的戀山人,十年了,罹癌的身子反倒比忙碌的醫生還健康。   對他來說,這叫「生命急轉彎」,來得冷不急防,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他會選擇享受生活。   屋頂上有座美麗的夢幻花園,是我辭別忙碌人生後經營出來的方寸仙境,我因貪綠,小小的花園早已花滿為患,有自我繁殖的孕育花,有被人養得要死不活棄置街旁的流浪花,有從天而降的飛來花,也有我隨手插枝而活的天賜花,還有隨口吐了籽籽長成的野果子,西瓜、香瓜、絲瓜、蕃茄隨處亂竄,滿園果香、花香交織。   牽牛花的野趣十足,飄香藤四散飄香,去年在朋友家剪枝回來隨手插的軟枝黃蟬,竟也竄出一塊自己的天地,花苞滿滿,把金色的夏飾得湛黃溢美;花園實在太小了,很難讓隨性的軟枝黃蟬花四處奔放,只能把它委曲在小小的盆子之中,壓縮它快樂自在的生活哲學。   軟枝黃蟬似乎一點都不為意,枝椏仍隨意攀爬,穿過蕃茄,閃過橘子,進入密密叢叢的牽牛花中,彎身從川七林內竄出,緊扣住為絲瓜搭的棚子,優適的占棚為王,開出十朵暢行的黃花。   美麗的黃蟬喜歡轉彎,轉出美麗新天地。   直到現在,仍有人問我,當初如何下那麼大的決心,辭去穩固且高薪的工作,以前很難說明,老是搬出一堆別人聽來似懂非懂的大道理,現在可不這麼說了,就是「轉個彎而已」。   我回問,當前行路寫著此路不通,你說該怎麼辦好?   他們異口同聲的答案是:「轉個彎了」。   沒錯,這就是答案。   每個人轉彎的理由不一,轉彎的方式也不一,什麼時候該轉彎也不盡相同,但一定都明白什麼時候是轉彎的時刻,沒有人不明白,身體與內在天天都在巧妙對話,感冒次數太多,身疲心乏,壓力感重重,睡眠狀態不佳,沒有理由不承認免疫系統出了狀況。   轉個彎有時代表的正是「承認」人會老化,生命必須時常轉彎,轉成自己最能應付的狀況,自如的承接挑戰。   轉個彎有時意謂的是尋找最適切的立足點;有二百萬存款的人,買了一千萬的房子,真的大大不智,八百萬元的負荷,足以令人窒息喘不上氣來,一百塊過一百塊的生活,五百元有五百元的生活,實事求是,每天都在進步中生活的人,生命天天都轉彎。   生命該轉彎了,年過四十應該把生命檢視一遍,修修補補使它恢復正常運作;我習慣用運動修補身心,因為我相信付出,沒有付出的努力多數是假象。所有拒絕轉彎的理由,抗爭的全是自己,並非他人;別跟自己爭辯了,他是你的生命呀!   黑夜的轉彎是白天。   不安的轉彎是安寧。   恐懼的轉彎是平靜。   孤獨的轉彎是熱情。   憂心的轉彎是快樂。   常常有障礙,處處可轉彎,美好人生就是不遠燈火闌珊處。

終結壞情緒

2008年02月28日
公開
17

終結壞情緒 文�陳雪峰   一大早,我看到一個小朋友,衣衫不整的來上學。我問他:「怎麼穿成這樣?」他態度惡劣回答:「衣服沒乾!」那時候,我心裡燃起一把火:這個孩子怎麼對師長這麼沒禮貌?如果不糾正,長大還得了?所以,我要孩子在一旁反省。但是,忽然,又有一個念頭閃進我心中:平常他雖然調皮,但是待人還知分寸,今天為什麼像吃了炸藥似的,一觸即發呢?   我趕緊打電話問家長,才知道:上學前,他晚起了,洗臉、刷牙和吃飯又慢吞吞,所以被媽媽修理,心不甘情不願的來學校。原來如此,他憋了一肚子的壞情緒,才會那樣表現。不過,遷怒他人是不對的,不知道如何發泄情緒是他的弱點。我還是將事情理性分析給他聽,再教他可以發泄壞情緒的方式;而且告訴孩子:這事件的起因是他沒有早睡早起,如果生活規律,就不會惹父母生氣了。   其實,要有「不遷怒」的修養,是要學習的。每個人都有脾氣,但要控制得宜,可不簡單;情緒不佳,憋住會內傷。因此,發泄壞情緒的時間點可要精準,才不致把脾氣發在第三人身上,連帶把壞情緒傳染他人,甚至一傳十、十傳百的散播,讓許多人蒙受其害。   如何正確的發泄情緒,是孩子應該學習的,也需要大人給予正向建議。例如告訴他們: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找好友談談天、找老師說說話、打軟枕頭、踢踢腿、扭扭腰……只要不傷害自己和別人,可以把情緒快速恢復正常,都被允許。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安頓心緒,做脾氣的主人,才是不傷人己的生活高手。

龍應台:距離

2008年02月27日
公開
20

──文˙攝影�龍應台;中時電子報 《三少四壯集》 2008/1/18 龍應台:距離   從泰寮邊村茴塞,到寮國古城瑯勃拉邦,距離有多遠?   地圖上的比例尺告訴你,大約兩百公里。指的是,飛機在空中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的直線距離。兩百公里,需要多少時間去跨越?   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已經坐在瑯勃拉邦古城一個街頭的小咖啡館,街對面是舊時寮國公主的故居,現在是旅店。粉紅的夾竹桃開得滿樹斑爛,落下的花瓣散在長廊下的紅木地板上。你幾乎可以想像穿著繡花鞋的婢女墊著腳尖悄悄走過長廊的姿態,她攬一攬遮住了眼睛的頭髮。頭髮有茉莉花的淡香。   寮國的天空藍得很深,陽光金黃,一隻黑絲絨色的蝴蝶正從殷紅的九重葛花叢裡飛出,穿過鐵欄杆,一眨眼就飛到了我的咖啡杯旁。如果它必須規規矩矩從大門走,到達我的咖啡杯的距離,可不一樣。   茴塞是泰寮邊境湄公河畔的小村。一條泥土路,三間茅草屋,嬰兒綁在背上的婦女兩腿叉開蹲在地上用木柴生火。一個衣衫襤褸的孩子肩上一根扁擔正挑著兩桶水,一步一拐舉步艱難地走在泥地上;凶悍的火雞正在啄兩隻打敗了卻又逃不走的公雞。茴塞,沒有機場,因此空中的兩百公里只是理論而已。   如果有公路,那麼把空中的兩百公里拿下來,像直繩變絲巾一樣拉長,沿著起伏的山脈貼上,變成千迴百轉的山路,換算下來就是四百公里。四百公里山路,從茴塞到古城,無數的九灣十八拐,需要多少時間去橫過?   這個問題同樣沒有義意,因為,貧窮的寮國山中沒有公路。從茴塞,走湄公河水路是唯一抵達古城的方法。   湄公河這條會呼吸的大地絲帶,總長四千兩百公里。其中一千八百六十五公里穿過山與山之間潤澤了寮國乾涸的土地。從茴塞到瑯勃拉邦的水路,大概是三百公里。這三百公里的水路,需要多少時間去克服?   本地人說,坐船吧。每天只有一班船,趁著天光,一天行駛七八九個小時,天黑了可以在一個河畔山村過一夜,第二天再走七八九個小時,晚上便可以抵達古城。   我們於是上了這樣一條長得像根香蕉的大木船。茴塞沒有碼頭,船老大把一根木條搭在船身和河岸上,我們就背負著行李危危顫顫地走過。村民或赤足或趿塑膠拖鞋,重物馱在肩上,勾僂著上船。雞籠鴨籠米袋雜貨堆上了艙頂,摩托車腳踏車拖上船頭,旅客們擁擠地坐在木板凳上。木板又硬又冷,不耐艱辛時,人們乾脆滑下來歪躺到地板上。沒有窗,所以河風直直撲面終日冷嗆,但是因為沒有窗,所以湄公河三百公里的一草木一岩石、一迴旋一激蕩,歷歷在眼前。   沒有人能告訴你,三百公里的湄公河水路需要多少時間,因為,湄公河兩岸有村落,當船老大看見沙灘上有人等船,他就把船靠岸。從很遠的地方望見船的影子,村落裡的孩子們丟開手邊的活或者正在玩的東西,從四面八方狂奔下來。他們狂奔的身子後面掀起一陣黃沙。   孩子們的皮膚曬得很黑,身上如果有蔽體的衣衫,大致都已磨得稀薄,或撕成碎條。比較小的男孩,幾乎都光著身子,依偎在哥哥姊姊的身旁,天真地看著人。每經過一個村,就有一群孩子狂奔到水湄,睜著黑亮的眼睛,望著船上金髮碧眼的背包客。船上有一個歐洲的孩子,捲捲的睫毛,蘋果似的臉頰,在年輕的父母身上愛嬌地扭來扭去,咯咯笑個不停。講荷蘭語的父母讓孩子穿上寮國的傳統服裝,肥肥手臂上還套著金光閃閃的手環,像個部落的王子。   每經過一個村子,就有一群孩子狂奔過來。他們不伸出手要糖果,只是站在沙上石上,大大的眼睛,深深地看。這裡是寮國,幾近百分之五十的人不識字。這些湄公河畔的孩子,也沒有學校可去。他們只是每天在大河畔跟著父母種地、打漁,跟伙伴們在沙裡踢球。然後每天經過一次的船,船上有很多外國人,是一天的重大記事。   這些孩子,距離船裡那打扮得像個寮國王子的歐洲孩子又有多遠?可不可測量?

建立親密關係六招

2008年02月26日
公開
24

建立親密關係六招 文�慕凡;家長學苑電子報166期《新好父母》 親子關係想要保持親密互動,應常常使用下列六招: 一、關懷:是最甜密的開口笑。 孩子每天放學回家,父母第一眼看到他,最好笑臉迎人問:「今天在學校有什麼好笑、有趣的事嗎?」你讓孩子知道關心他的生活或跟同學、老師的相處情況,跟他分享喜樂或分擔憂傷。千萬不要劈頭就問:「數學考幾分?英文考幾分?」這種只愛分數不愛人,且會引發不愉快的話題,是應該避免的。 二、擁抱:是最貼心的交流道。 親子間最好養成「一日三抱」的親密接觸,就是早上上學前、下午回家時及晚上睡覺前,如果親子作息不同,也可一日一抱或見面就抱的。擁抱時順便說句稱讚或祝福的話,都會帶來溫暖、窩心的感覺,家長先主動釋出善意,孩子習慣就成自然,也就不會和父母之間形成代溝了。 三、傾聽:是最大聲的啦啦隊。 言為心聲,燈不點不亮,話不說不明。父母要多聽少說,才能了解孩子的想法、做法,進而給予輔導或建議,如此才能真正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知己知彼,才能百愛百勝。父母願意傾聽孩子的心聲,就是給予最大的支持和鼓勵。 四、分享:是最短音的合奏曲。 分享就是瞭解孩子的心情故事,隨著他的喜、怒、哀、樂情緒而起舞,讓孩子有被你接納、認同及瞭解的喜悅或安慰,快樂分數可增倍,所以他笑一聲,你要笑三聲;他哭一分鐘,你要哭三分鐘。你如此感同身受,孩子才會:把你當知音良伴,親子間就能無所不談了。 五、陪伴:是最好玩的百寶箱。 尤其孩子在小學、幼稚園時,父母要多陪伴他,跟他說話、遊玩、做運動、讀書等,當孩子的大玩偶,大人帶動的花樣多,越能啟發孩子的智慧和創意。孩子在家時,一定要有一個大人陪伴,孩子才有安全感。 六、讚美:是最開心的快樂丸。 讚美豬,牠都會爬樹,讚美能增強孩子的動力,並發揮無限潛力。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關係人,孩子是朝著你稱讚的方向去的。 讚美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提昇他的榮譽心,進而帶來責任心,這「三心」是互為影響的三胞胎,也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心靈雞湯。所以只要孩子在品德、課業或做人做事方面有小小的進步,父母就不妨大大地稱讚他喔!

龍應台:低調

2008年02月25日
公開
21

中國時報  2007.12.28 ■三少四壯集---低調 龍應台  大陸人和台灣人很容易看見香港之所缺,譬如香港的書店很少,二樓書店很小,在品質上完全不能和台北的誠品或金石堂相提並論,在量體上不能和上海或深圳書城來比。譬如香港缺少咖啡館或茶館文化,既沒有上海咖啡館那種小資風情,也沒有北京酒吧的前衛調調,更沒有台北夜店的知識份子「左岸」氣氛。譬如說,香港的政府高官很擅於談論一流的硬體規劃,但是很少談文化的深層意義和願景。香港的知識份子很孤立,作家很寂寞,讀者很疏離,社會很現實……有些人嚴苛地說,香港其實既不是國家也不是城市,在本質上是一個營運中的「公司」,缺少「營利」以外的種種社會元素。  可是,大陸人和台灣人也看見很多東西,香港獨有,而大陸和台灣卻望塵莫及,學都學不來。譬如廉政公署之肅貪有效,大陸受一黨專政所限,連想都不必想,即使是民主的台灣,以過去這幾年的管治亂象來看,即使把制度抄襲過去,真運作起來恐怕也很難讓人有信心。譬如香港馬會之兼公益和營利,來香港取經者絡繹不絕,但是在建立起一個完善的制度之外,還需要公私分明、不偏不倚的工作態度,還需要一絲不苟的執行能力──大陸和台灣要達到香港的高度,恐怕也需要時間。譬如香港機場的管理和經營,巨大的人流物流繁雜穿梭交匯,人在其中卻覺得寬鬆舒適,秩序井然,管治嫻熟化於無形。相較之下,任何一個華人世界的機場都顯得笨拙落後。  香港所獨有,而大陸人和台灣人不太看得見的,還有一個無形的東西,叫做都會品味。它不是藏書樓裡鑑賞古籍善本的斟酌,那份斟酌北京尚未斷絕;它不是復古巴洛克大樓裡裝上最炫魅的水晶燈的張揚,那份張揚上海很濃;它也不是禪寺或隱士山居中傍著茶香竹影傾聽「高山流水」的沉靜,那份沉靜台北很足。  香港人的都會品味,充分表現在公共空間裡。商廈大樓的中庭,常有促銷的酒會或展覽。你提早一個小時去看它的準備:鋪在長桌上的桌巾,絕對是雪白的,而且熨得平整漂亮。穿著黑色禮服的侍者,正在擺置酒杯,白酒、紅酒、香檳和果汁的杯子,他絕對不會搞錯。麥克風的電線,一定有人會把它仔細地黏貼在地,蓋上一條美麗的地毯。賓客進出的動線,井井有條;燈光和音響,細細調配。  同樣的商廈酒會或展覽,放在大陸任何一個城市,多半會凌亂無章,嘈雜不堪。放在台灣,則可能要費很大的勁,才可能做到杯子不會擺錯,桌巾沒有油漬,麥克風不會突然無聲。  如果是放在五星級酒店的募款晚會,也只有香港人知道「華洋雜處」的藝術,把什麼人跟什麼人排在一桌才有社交效果,放什麼樣的影片和音樂才能令人感動,拍賣什麼東西、如何「靜默拍賣」才能募集到錢,全程流利的英語,包括用英語講笑話,使來自各國、語言各異的賓客都覺得揮灑自如。  同樣的晚會,如何放在大陸或台灣呢?  如果是藝術演出前的酒會,香港人不必說就知道,舞台是藝術家的專利區,政府官員要在眾人前作長官致詞,紅頂商賈要在鎂光燈前接受表揚頒獎,都在舞台外面的大廳舉行,避免上台,奪了藝術家的光彩。致詞,多半很短;頒獎,多半很快。  在香港人的都會品味裡,「低調」是個核心的元素。  因此,回歸十週年時,解放軍特別來香港表演高亢激情的愛國歌舞──我猜想,香港人帶著某種微笑在看。  我路過一場草地上的婚禮。白色的帳蓬一簇一簇搭在綠色的草坪上,海風習習,明月當空,鳳凰木的細葉在夜空裡飄散,像落花微微。幾百個賓客坐在月光裡,樂隊正吹著歡愉的小喇叭。一盞小燈下,豎著一張照片──新娘和新郎相擁而立的小照片。好靜。

The Road Not Taken

2008年02月24日
公開
11

The Road Not Taken 沒有走的那條路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黃樹岔開兩條路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遺憾的是,我無法全赴(可惜我不能兩條都選。)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於是,我佇足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儘可能地向前方遠顧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直到路的轉彎處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也如此的張望,另一條路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也許它看起來比較吸引人吧!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它被如茵的草所披覆,期待過客關注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雖然,對於所有的過客而言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其實都在這兩條路留下相同的腳步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那個清晨,它們同樣靜靜的躺在那裡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也沒有任一片葉子被睬過變黑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啊!讓我改天再走第一條路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但也知,往往這條路連接著另一條路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我懷疑是否有機會再回溯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如此,我也只能輕聲一嘆,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從前從前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黃樹岔開兩條路,而我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走了一條較少人走的路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而從此造就了這所有不同的人生路 ~Robert Frost (1874-1963) 杜淑芬 譯 ......................... 另一譯本: 林中兩路分,可惜難兼行 遊子久佇立,極目望一望 蜿蜒復曲折,隱於叢林中 我選另一途,公理亦公正(有誤)-一模一樣的路 草密人跡罕,正待人通行 足跡踏過處,兩路皆相同 兩路林中伸,落葉無人跡 我選一路走,深知路無窮 我疑從今後,能否轉回程 數十年之後,談起長嘆息 林中兩路分,一路人煙稀 我獨選此路,境遇乃相異

電影:《竊聽風暴》

2008年02月23日
公開
5

http://www.sonyclassics.com/thelivesofothers/ 強勢問鼎 2007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外語片! 德國奧斯卡最佳導演 賀克唐納斯馬克(Florian Henckel-Donnersmarck)驚人鉅作 《大快人心》歐洲影帝 歐路奇莫赫(Ulrich Mühe)精彩代表作 電影簡介: 穿越黑暗時期《竊聽風暴》閃動人性光輝 本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榮獲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的《竊聽風暴》,以「竊聽」為題材,讓觀眾置身每3人就有1人遭到監聽的恐懼時代,並在恐懼疑雲中捕捉一絲人性的溫暖氣息。它是影史上首部將前東德國家情報局「史塔西」(Stasi)搬上銀幕的電影,劇情高壓緊湊令觀眾屏息。本片不僅德國票房告捷,更一舉囊括「德國奧斯卡」金蘿拉獎最佳影片七項大獎,代表德國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東德情報機構「史塔西」是舉世聞名的國家機器,它一度擁有令世人望而生畏的力量-90000名機關人員、120000名諜報人員、1000名電話竊聽人員和2000名郵件秘檢人員,被稱作「情報皇冠上的珍珠」。《竊聽風暴》鉅細靡遺傳達出了東西德分裂時期,它是如何以密集的情報佈建,監控著這個國家;在人口僅1800萬的東德,竟然有30多萬人從事間諜活動,有600多萬人被建立秘密檔案,堪稱是史上最空前的超密度間諜網。其監控力道無遠弗屆的程度,就連當時西德總理柯爾都無法倖免。這樣規模的情報工作,使得處處都是線民,監視、告密甚至是人們生活的一部份。親人、朋友、同事,甚至夫婦之間,人人在壓力的逼迫下或在利益的誘惑下,出賣了別人,甚至最愛的親人。 《竊聽風暴》的故事背景發生在柏林圍牆倒塌的前後五年,片中男主角是一個東德秘密警察,他日夜竊聽一位劇作家和她的演員女友,卻意外成為他們生活的一份子,甚至最後為了保護他們鋌而走險…。究竟什麼因素會使一個鐵面情報員改變其初衷?而他真能順利擺脫這個恐怖體制嗎?《竊聽風暴》忠實傳達出柏林圍牆倒塌前的恐怖黑夜,緊張精彩的劇情充滿著人性的最嚴苛試煉,卻在結束前透出了曙光和溫暖,教人看得熱淚盈眶! 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結束兩德分裂,史塔西隨之解體,該機構案卷也終於曝光。埋藏在冰冷錄音帶裡的秘密,有著人們意想不到的故事,《竊聽風暴》將帶領您親臨那段德國最黑暗的時期,探索其間最閃動人性光輝的一頁。 劇情大綱: 人性共振的關鍵時刻 1984年11月的東德,柏林圍牆倒塌前5年,東德國家情報局「史塔西」正以恐怖威權控制著人民。渇望升遷的東德秘密警察衛斯勒,奉命進駐了一棟華廈,秘密監控名劇作家德瑞曼和他的美麗女友-知名女伶西蘭。 劇作家德瑞曼雖被懷疑撰寫反動文章,「史塔西」卻苦無證據逮人。衛斯勒於是成為最佳爪牙,全天候監控德瑞曼和西蘭的生活,期能盡快找出關鍵證據來。日夜不停進行竊聽工作、完全沒有自我生活的衛斯勒,卻在不知不覺中,逐漸融入了德瑞曼和西蘭多采多姿的生活。他不但私下對德瑞曼產生了友誼,更分享了他和西蘭之間的愛情與爭執、秘密與謊言…,而德瑞曼和西蘭卻渾然不覺。 當德瑞曼和西蘭感情出現嫌隙,衛斯勒於是趁勢對西蘭進行逼供…。西蘭會出賣德瑞曼嗎?衛斯勒能順利找出證據嗎?德瑞曼又能成功躲過這場竊聽風暴嗎?一場危險卻超級精彩的情報角力自此展開…。

洗手間裡的晚宴

2008年02月21日
公開
6

心存感激.善念,樂於分享的人-------相信幸運之神一定常伴您左右 當我沒做到時, 記得一定要提醒我喔!!! 洗手間裡的晚宴 有一位 女傭 ,住在主人家附近一片破舊平房中的一間。 她是單親母親,獨自帶一個四歲的男孩。 每天她早早幫主人收拾完畢,然後返回自己的家。 主人也曾留她住下,卻總是被她拒絕。 因為她是女傭,她非常自卑。 那天主人要請很多客人吃飯。客人們個個光彩照人。 主人對女傭說,今天您能不能辛苦一點兒晚一些回家。 女傭說當然可以,不過我兒子見不到我會害怕的。 主人說,那您把他也帶過來吧。 女傭急匆匆回家,拉了自己的兒子往主人家趕去。 兒子問,我們要去哪裡? 女傭說,帶你參加一個晚宴。 四歲的兒子,並不知道自己的母親是一位傭人 ……… 女傭有些不安。 到處都是客人,她的兒子無處可藏。 她不想讓兒子破壞聚會的快樂氣氛。 更不想讓年幼的兒子知道主人和傭人的區別,富有和貧窮的區別。 後來她把兒子關進了主人的洗手間。 主人的豪宅有兩個洗手間,一個主人用,一個客人用。 她看看兒子,指指洗手間裏的馬桶。 這是單獨給你準備的房間,她說,這是一個凳子。 然後她再指指大理石的洗漱台,這是一張桌子。 她從懷裏掏出兩根香腸,放進一個盤子裏。 這是屬於你的,母親說,現在晚宴開始了。 盤子是從主人的廚房裏拿來的。 香腸是她在回家的路上買的,她已經很久沒有給自己的兒子買過香腸了。 女傭說這些時,努力抑制著心底的難過 男孩在貧困中長大,他從沒見過這麼豪華的房子,更沒有見過洗手間。 他不認識抽水馬桶,不認識漂亮的大理石洗漱台。 他聞著洗滌液和香皂的香氣,幸福得不能自拔。 ! 他坐在地上,將盤子放在馬桶蓋上。 他盯著盤子裏的香腸和麵包,為自己唱起快樂的歌。 晚宴開始的時候,主人突然想起女傭的兒子。 他去廚房問女傭,女傭說她也不知道,也許是跑出去玩了吧。 主人看女傭躲閃著的目光,就在房子裏靜靜地尋找。 終於,他順著歌聲找到了洗手間裏的男孩。 那時男孩正將一塊香腸放進嘴裏。 他楞住了,他問,你躲在這裏幹什麼? 男孩說,我是來這裏參加晚宴的,現在我正在吃晚餐。 他問,你知道你是在什麼地方嗎? 男孩說,我當然知道,這是晚宴的主人單獨為我準備的房間。 他說,是你媽媽這樣告訴你的吧? 男孩說,是的,其實不用媽媽說,我也知道,晚宴的主人一定會為我準備最好的房間。 不過,男孩指了指盤子裏的香腸,我希望能有個人陪我吃這些東西。 主人的鼻子有些發酸,用不著再問,他已經明白了眼前的一切。 他默默走回餐桌前,對所有的客人說, 對不起,今天我不能陪你們共進晚餐了,我得陪一位特殊的客人。 然後,他從餐桌上端走兩個盤子。 他來到洗手間的門口,禮貌地敲門。 得到男孩的允許後,他推開門,把兩個盤子放到馬桶蓋上。 他說,這麼好的房間,當然不能讓你一個人獨享,我們將一起共進晚餐。 那天他和男孩聊了很多。 他讓男孩堅信,洗手間是整棟房子裏最好的房間。 他們在洗手間裏吃了很多東西,唱了很多歌。 不斷有客人敲門進來,他們向主人和男孩問好, 他們遞給男孩美味的蘋果汁和烤成金黃的美食。 他們露出誇張和羡慕的表情, 後來他們乾脆一起擠到小小的洗手間裏,給男孩唱起了歌。 每個人都很認真,沒有一個人認為這是一場鬧劇。 多年後男孩長大了。 他有了自己的公司,有了附帶兩個洗手間的房子。 他步入上流社會,成為富人。 每年他都拿出很大一筆錢救助一些窮人, 可是他從不舉行捐贈儀式,更不讓那些窮人知道他的名字 有朋友問及理由, 他說,我始終記得許多年前, 有一天,有一位富人,有很多人, 小心地維繫了一個四歲男孩的夢想與快樂。

那一夜,我們司馬遷

2008年02月20日
公開
102

那一夜,我們司馬遷◎張曼娟 每個梯次的課程結束時,我們會和小學堂的學生討論,令他們印象最深刻的課程。「我最喜歡的作家是司馬遷,讀他的鴻門宴,有一種喘不過氣來的感覺。」念少年班的國一女生,講起這個經歷和感受,臉頰紅撲撲的,彷彿她是酒宴上的守衛,樊噲從她身邊衝撞而過,直接闖入項羽的營帳中,她的心臟還卜卜的躍動著。 常有人問,國小五、六年級的孩子,在小學堂念些什麼?我告訴他們,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韓非子……聽見的人,包括家長,都要皺眉頭:「這些對小孩子來說,會不會太難了啊?」即使是至聖至賢的人,也都說過最簡單明確的道理,小孩子也能知解明白的。所以,我們念的是選文,而不是全部的篇章。讓孩子先感覺這些古人說的故事挺有趣,講的道理也實用,他們自然就會把古人當朋友,作了朋友,免不了要常常探望,自然會受益良多了。 到了少年班,我們選出《史記》的〈項羽本紀〉給國中生念,並且講解了幾位關鍵人物的生平,像是漢武帝、李廣、李陵和司馬遷。這些人物對他們來說並不熟悉,連平日看來總是睏倦無神的孩子,也睜大了眼睛聆聽。聽見小小的漢武帝劉徹對姑母說,若是能得美麗的阿嬌為妻,就要築一幢黃金的房子,把她藏起來,情竇初開的他們便悄悄的微笑起來了。並且提起筆,記下「金屋藏嬌」四字成語。 當我說到李廣拉滿弓,朝著老虎射去,長箭卻深深地插入了石塊中,他們忍不住吟出兩句詩:「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氣勢磅礡地。當我講到李廣的孫子李陵,彈盡援絕,被困在山谷中,匈奴源源不絕,層層包圍了他們,沒有糧食,只能喝馬尿;沒有箭矢,只好從同袍的屍身上拔出箭來再射。那個彷彿永遠不會天亮的黑夜裡,到最後的時刻,所有的箭都射得精光,山谷中卻仍聽見漢軍嘶聲厲吼,聽見彈空弓的聲音,他們何嘗不知道這場戰役已經一敗塗地?只是,他們不能停止,不願停止…… 一片沉寂,久久的靜默中,一個少年自言自語的說:「他們已經瘋了。」 這句話為的不是引起譁笑,也沒有引起任何譁笑,少年們神色都很莊嚴,像是明白了,並不是做每件事都能成功的,不能成功的事,有時候為了某些原因,也值得堅持。這種執著近於瘋狂,有著震動人心的力量。 然後,我們講到那個年輕的史官司馬遷,他有著嚴整而完備的訓練,有著平坦而光明的前途,只要好好的做完紀實的工作,就大功告成了。以他的才情與志向,歷史與文學史中,可能也會有一席之地,但,他在不恰當的時候說了不恰當的話,他的命運大逆轉,也轉到了歷史與文學史上最為璀璨的位置。 漢武帝為了李陵兵敗卻不死,大為震怒,將李陵一家滿門抄斬。文武百官都知道漢武帝過份殘暴了,卻沒人敢替李陵求情。司馬遷與李陵談不上深厚交情,沒必要為他兩肋插刀的,卻直言勸諫武帝,差點惹上殺身之禍,後來身受腐刑,才得以茍活偷生,完成《史記》的著作。 「大家都不說話,他也可以不說話的。可是,他還是忍不住說了,他難道不知道說了話會惹禍上身?他難道是為了讓點頭之交的李陵感謝他?他難道是想留下一個仗義執言的好名聲?都不是的,他只是為自己說話,為真理說話,他非說不可。」 「老師!如果是妳呢?」那個常常在班上搞笑的男生,忽然出聲了:「如果妳是司馬遷,妳會這樣做嗎?」這一次,他問得很認真,身體微微前傾,雙眼透過鏡片,專注的凝視著我,等待我的回答。 有那麼一刻,我的胸中被澎湃的情緒鼓動著,無法說話。 我想到過去乃至於現在,我在工作與生活中,曾經做過的許多事,說過的許多話,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別人。在許多「聰明人」眼中看來,這都是些「傻事」與「傻話」,是徒勞的,只是把自己放在難堪的處境中,毫無好處。我並不是不明白,知道隨波逐流可以更省力;知道虛與委蛇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但,我到底是怎麼了?我為什麼總在最後關頭走上那條孤獨、黑暗的道路呢? 原來,那條路其實並不孤獨,我感到了許許多多司馬遷的陪伴,他們的雙眼炯炯燃燒,召喚著我,使我無所畏懼。 「我想,我會這樣做的。像司馬遷一樣,做應當做的事。」我發自內心的回答。 少年們原本有些緊繃的身體放鬆了,氣氛也漸漸活絡起來,我想,他們可能得到了一些安慰。 而我自己,也在瞬間感到安心。 經歷了這麼多事,這麼多歲月裡的波折,曾經受過打擊傷害,曾經感到萬念俱灰。 結果,我一點也沒有變聰明,我還是原來的我,這樣就好。 這樣真好。

陪孩子長大

2008年02月18日
公開
43

【本文摘錄自《講義雜誌電子報》第71期2008/02/18】 陪孩子長大 文/呂代豪;整理/羅芝華 身為一位為人傳道、解惑的基督教牧師,常有人問我,在這個世界上,什麼是我最珍惜的東西?我總是毫不猶豫地告訴他們,那就是「親情」。在我心中,世界上再也沒有什麼比太太、兩個寶貝女兒更重要,這是再多金錢也無法替代的無價之寶。 曾聽人說,「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情人」。如果這句話成立,那我很慶幸可以擁有兩個如此令人疼惜的好情人。不過與其說是情人,倒不如說是知心好友來得更貼切,因為從小到大,女兒和我們總是無話不談,常常話匣子一打開,就聊個不停。大女兒永潔、小女兒永馨常主動和我們分享最近認識哪些有趣的人、發生哪些好玩的事,看著她們興高采烈的模樣,我們也跟著樂在其中。 很多人看到我們和孩子感情這麼好,常會好奇個中祕訣是什麼?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隨時隨地相互關懷。多花時間陪孩子,這樣的過程不能省略,更無法速成,因為沒有人可以代替父母的角色,唯有經過時間的醞釀,才能讓親情持續加溫。 以前,我也曾因為忙碌而忽略家庭。那時我獨自在美國攻讀博士,每天忙得團團轉,根本無暇參與兩個女兒的成長,日復一日下來,直到有一天太太很嚴肅地對我說:「現在孩子還小,正是最需要你陪伴的時候,等她們長大,即使你想陪,也已經不讓你陪了。」太太這番話有如當頭棒喝,我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究竟要追求什麼。深思熟慮後,我決定收拾行李,回台灣陪伴兩個女兒一起長大。 當時,我每天早上都會牽著永潔、永馨的手一起去學校,她們的手不大,但握起來很溫暖。放學後回到家,我會趁女兒臨睡前念床邊故事、唱兒歌給她們聽,她們最愛聽我說以前當「黑道大哥」時,如何躲避敵人追殺的驚險故事,總是聽到入迷而捨不得上床睡覺,但太太認為「內容太暴力、小孩不宜」,因此只准我說童話故事。不過,有時拗不過女兒的撒嬌央求,我還是會忍不住偷偷講,小心翼翼地不讓太太發現。直到現在,回憶起那些歷歷在目的有趣情景,我和女兒都還會很有默契地相視而笑。 此外,「教養」也是我們很重視的一環,因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我們認為,父母不能只是「養而不教」,而要將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從中培養負責任的態度與良好的品行人格,讓孩子知道自己有犯錯的權利,但也有改進的義務,不能一錯再錯。我運用的教育原則就是「教、做、帶、看、讓」。「教」是「教孩子去做」、「做」是「做給孩子看」、「帶」是「帶著孩子做」、「看」是「看著孩子做」、「讓」是「讓孩子去做」。換句話說,父母必須經過教導、示範、實踐、監督、傳承等方式,循序漸進地教育。例如,為了讓女兒不害怕上台說話,我會先教她們演講的祕訣與方法,並自己講一次給她們聽,之後帶著孩子一起練習、看著她們演練,經過時間累積,女兒自然而然就能在台上展現流利口才與穩健台風。藉由這樣的方式,兩個女兒不但是學校演講比賽的常勝軍,在眾人面前發言也能侃侃而談。 藉由這樣的教育原則,永潔、永馨不但能專注於課業,也同時發展出多元興趣與才能,喜歡閱讀、熱愛運動,做事認真負責的她們,更順利考上自己最想念的柏克萊大學心理系,讓我們覺得很欣慰。 在我們眼中,她們雖然是只相差一歲的姐妹,卻是各自獨立的個體。大女兒永潔體貼感性,總是能替別人設身處地著想,未來想當心理諮商師;小女兒永馨獨立理性,頭腦清楚、喜歡與人互動,對企業管理很有興趣。儘管兩個孩子的人生規畫大不相同,但我們卻樂見其成。父母不能對孩子置之不理,但也不能強迫他們一定要依循父母構想的人生藍圖,而是要讓孩子適性發展。如此一來,才能讓孩子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 看著女兒一路成長,我突然發現時間過得好快。還記得她們小時候牙牙學語的可愛模樣,沒想到一轉眼已經亭亭玉立,準備展開人生新階段。不過,雖然女兒已經長大成人,但不變的是她們仍貼心懂事,直到現在,每年父親節、母親節都還會收到她們親手做的卡片、毛衣。卡片上寫著:「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是我生命中最好的榜樣,感謝你們給我這麼多的愛,即使已經說過很多次,但我還是要再說一次,我真的很愛你們。」 女兒的這番話,是我聽過最感動的幸福言語;她們所編織的毛衣,也是最溫暖的。其實,不只她們會說「我愛你」,我和太太也經常把「愛」字掛在嘴邊,讓女兒知道爸媽有多愛她們。隨著她們年紀漸長,身為父親的我知道,總有一天她們會嫁人,共組另一個甜蜜家庭,人生藍圖也會有所改變;但我相信無論經過了多少年,我們一家人對彼此的愛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減法思維vs.加法思維

2008年02月16日
公開
7

【本文摘錄自《聯合報•閱讀藝文》暨《經濟日報》2008/02/16】 藝言堂》減法思維vs.加法思維 文/邱天元 「考試」這件事對在台灣的學子們一點也不陌生,誰不是經歷過大大小小的考試才能過關斬將來升學?而考100分成了好學生、模範生的同義詞。 其實我們觀察社會上很多有成就的人,他們的成就和他們學生時代的考試分數高低,不是那麼相關。除了主觀上不可控制的命運因素之外,創意也是那些人有成就的部份原因。 常有人問,到底是台灣人有創意,還是西方人有創意?其實同樣是老師為測驗學生舉行考試,但東西方的給分思維卻有極大的不同。 台灣的學校考試,不外乎是非題、選擇題、問答題等,學生寫完試卷後,老師和標準答案比對,錯的就劃一紅色斜槓,到最後統計一共有多少紅斜槓,迅速算出應扣多少分,然後由100分去扣減,立刻算出學生的得分。 多年來我們習慣了這種「減法思維」的計分方式,包括企業考評員工,也都是這樣的思維。 據報導,在北歐的教育體系中,則充滿「加法思維」。考試完對答案時,先以老師的答案為參考標準,學生答案一樣的就先打勾,學生答案不一樣時,則先不予劃叉,當考卷發下去後,學生可以就這不一樣的答案向老師辯護,如果學生有道理,就算和老師的答案不一樣,老師也可以給分,最後再把分數加上去。假使把老師的答案都答對了,學生又再提出不同的答案,那麼甚至超過100分也不是不可能。 其實在台灣這些用減法思維而考100分的學生,並不見得就是很有創意的學生,因為他們只是去符合老師心目中的標準答案,久而久之,可能失去尋找創新答案的欲望。 說到這裡,可能有一些考不到100分的學生會暗自竊喜:「哈哈!我就是因為太有創意,所以才考不到100分!」的確,現在社會中很多創意人當初都是考試的失敗者,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許多藝術家、設計師、文化創達人,應該會同意這種看法吧? 不過,考100分其實還是很重要,因為那是表示充份理解老師,追求100分,講的是對品質的追求。而當我們可以站在前人已經驗證過的基礎上,開始對過去提出質疑,並開始自尋解答,如果這創意性的解答也為大多數人所接受,那麼這就是第101分,第101分開始才是創意。 台北101大樓做為目前世界最高的建築物始終是世人注目的焦點,原來101不只是代表樓層,它也代表創意的原點。而台灣話中用來表達多少有一點的方式是說:「加減啦!」或許在老祖宗發展創意的能力時,早已經洞悉了創意的加減思維。 (作者是政治大學商學院EMBA班文化創意特邀講座主講人)

許台灣一個未來:打造實力國家

2008年02月15日
公開
6

【本文摘錄自《聯合報民意論壇》李家同/暨南大學資工系教授(投縣埔里)2008/01/17】 許台灣一個未來:打造實力國家 最近正值選舉,政客們當然知道人民對於國家的狀況不太滿意,所以紛紛告訴我們他們要替我們打造一個美好的國家,不再有政黨惡鬥,不再有貪汙,不再有緊繃的兩岸關係,也不再有不當的經濟管制,讓人民潛能可以充分發揮。 但他們沒有告訴我們,他們心目中長久以後的台灣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我們不能只將目前的一些缺點改掉,就算大功告成。我們必須要有遠大的眼光,不僅能使人民在近幾年內有好日子可過,而且要使我們的子孫都有好日子可過。 如果看看世界上所有富有國家,不難發現,除了少數靠自然資源的國家,幾乎都有個共同的特色:工業水準非常高。 北歐的小國,一直是國人羨慕的對象。為什麼這些小國的經濟如此之好?以芬蘭為例,芬蘭是一個非常小的國家,人口只有幾百萬,更沒有什麼自然資源。但是芬蘭的Nokia公司已在近日內即將有自己的CDMA技術(一種通訊技術),充分表示它們的工業水準。 再看荷蘭,國民所得高達三萬八千美元,全世界第十名。荷蘭的菲利蒲公司是世界家喻戶曉的公司,可是最值得荷蘭驕傲的是他們有ASML公司;在全世界十大半導體儀器供應商中,這家公司名列第三,供應的儀器動輒上億元台幣。 半導體儀器可以說是最精密的儀器,一個國家能夠製造這種儀器,就可以說是工業水準高的國家,十大這類儀器供應商,只來自三個國家,美國、日本和荷蘭,我們實在應該佩服一個小國能夠有如此高水準的工業技術。 我們不妨看看所有工業技術高的國家,他們也許有經濟不景氣的時代,但是不會因為經濟不景氣而發生民不聊生現象;日本有過經濟蕭條,既使在這些日子裡,你去日本也不會感覺到這種經濟蕭條影響了人民的生活。 我們不妨來看看台灣的情況。雖然我們的工業水準不能算很差,但是比起先進國家,我們落後得非常之遠。我們不會製造重要的儀器和機器,不會製造關鍵性的零組件和原料,也不能掌握關鍵性的製程。我們的技術是建築在先進國家的技術之上,因此產品附加價值不高。 由於附加價值不高,只好強調減低成本,而最快方法乃是將工廠外移到工資低的地方去。這種現象造成了高失業率,嚴重地影響到我國的經濟。 我們未來的國家一定要是有實力的國家。所謂有實力,乃是指有能力製造出高附加價值產品,這種能力,來自本領高強的工程師。如何能培養這種工程師呢?建議政府出資贊助幾個極有挑戰性的研發計畫,參與計畫不能大量引進國外技術,必須一切從基本做起,以確保我們國家有相當好的工業基礎,由於計畫具一定難度,可由此培養大批優秀工程師。 我們的工業技術已經落後於韓國,我們的工程師的聰明程度絕不亞於韓國工程師,但他們的領袖們有野心和耐心。因為有野心,他們的研發計畫往往極具挑戰性;因為有耐心,他們肯花時間來做往下扎根的工作。 如果我們的領袖們有遠見,想將國家改造成一個有實力的國家,他們必須有野心和耐心。只要他們肯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做事,我們的工業一定會有大大的進步,經濟一定會大為改善,國民所得也會大為增加。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的領袖們只會叫一些發展創意之類的口號,不論兩岸關係多好,社會多和諧,經濟不會變好的。 我們是有實力成為一個有實力的國家的,我們有數以萬計的工程師在等待挑戰,一切都看領袖們了。

想法簡單,生命更寬

2008年02月14日
公開
4

想法簡單,生命更寬 人生有好多難關,課業的難關、感情的難關、 工作的難關、健康的難關…… 想要過關,的確需要很多豐富經驗和專業知識, 但別忘了一個小小的訣竅:及早把人生的路拓寬! 個性像個傻大姐的她,人緣極佳。常常「人未至,聲先到」,腳步還沒跨入辦公室,就聽到她「哈哈哈」的笑聲傳進來。 一位剛畢業的年輕美眉問她:「大姐,你看起來好像很快樂,難道妳都不會像我這樣每天想東想西的嗎?」 午間休息,她請年輕美眉去附近的咖啡館喝杯咖啡,如同開導自己的妹妹一般,語重心長地說:「從前,我最常被朋友念的一句話就是:『你想太多了!』當我聽見別人這麼說我時,真的很不開心,彷彿別人都在我背後笑我『很多心』本來是想跟朋友傾訴煩惱的,但被說成『你想太多了!』不但說不出口,反而感受到更大的壓力。」 她說得沒錯,當一個人心情不好時,以找朋友傾訴作為心靈減壓的辦法,但朋友給他的回應是:「你想太多了!」,這句話聽在失意人的耳朵裡,其意義幾乎等同於「疑神疑鬼」、「沒事找事」、「杞人憂天」等負面的評語。但是,如果一聽到「你想太多了」這句話,就真的繼續連想到「疑神疑鬼」、「沒事找事」、「杞人憂天」等負面的評語,那也的確真是想太多了。 ◎用簡單的想法,化解複雜的情緒,心靈得以舒張,生活游刃有餘 「後來,我學會了放過自己。想歸想,這是個性使然,很難改變的,但我想完一遍之後,覺得自己對『最好的』和『最壞的』情況,都已經有所準備了,就不再擔心它。」 原來,看來像個傻大姐的她,並不傻!體察並接受自己的個性,找到適當的解壓方法,就可以用簡單的想法,化解複雜的情緒,心靈得以舒張,生命有了寬度,一切就變得游刃有餘了。 想多,有什麼錯呢?孔子不是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嗎?對不可預知的未來,存在些戒慎恐懼的擔心,其實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但問題是,我們不能讓自己的情緒永遠只停在戒慎恐懼的擔心上,必須即時把這份擔心轉化為處理的行動。找到解決的方法或準備可能的替代方案,然後就放下這份擔心的壓力,順隨事件的自然發展,用最適合的方式去因應。 法鼓山聖嚴法師的「四它」名言,很有步驟地教人們心生煩惱時的解決辦法:「面對它、接受他、處理它、放下它。」不論多麼複雜的負面情緒,都可以用這麼簡單的邏輯化繁為簡,恢復心靈的平靜,行動會更有力量,生命也將因此而更加有寬度。 曾經我也是常被朋友笑說:「你想太多了!」的那種人,天生個性上的拘謹,讓我很放不開。對愈在意的事情,就愈緊張;但是愈緊張,腦筋就愈不容易轉彎。自己覺得很煩惱,別人卻認為是過度神經質。 直到最近幾年,我才漸漸找到讓自己放鬆的方式。我相信:把自己的心放得寬厚一點,別人就覺得你溫和許多;對別人寬容一點,世界就會給出一條更寬闊路讓你走。 ◎壓力在人的心裡面儲存久了,就會變化成為身體的疾病 現代人面臨的生活難題所帶來的壓力,可以說是和空氣一般無所不在,它不會平白無故消失,但若不真實面對,它也可能像空氣一般令人很難察覺出來。當壓力在人的心裡面儲存久了,就會變化成為疾病,藉由身體的症狀向主人提出警示。不但生命的寬度沒有增加,甚至連生命的長度都縮減了。 根據來自美國的一項統計指出:去醫院看病的人之中,大約有75∼90%患者的病因和壓力有關。而在台灣的資料顯示:每四個人之中就有一個人因為壓力太大,而出現身體不適的現象,稱之為「身心症」。 很多頭痛、失眠、胃潰瘍、胸悶的病人,經常出現在醫院的內科、神經科、心臟科、家醫科門診,但他們真正需要看的是「精神科」。否則,長期拖下去,就會惡化成為「憂鬱症」。 每個人的生活中,也許都會碰到很複雜的事情。但不同的想法,卻可以找到不同的出路。一個人陷在裡頭「想東想西」,很容易變成「胡思亂想」,不如找有處理經驗的人一起「集思廣益」,找到可以讓自己放心的解決辦法。 找人傾訴,是不是個好的減壓方法?關鍵在於你是不是找對了人,一個心靈能量很高的人,能夠耐心聽你訴苦,並給出客觀的建議,的確有助於你獲得正面的想法。但是只會說「你想太多了!」的朋友,幫助就有限了。 如果你認為「求人不如求己」,那麼讓自己睡個好覺、多吃點高纖低脂等具有減壓效果的食物、聽喜歡的音樂、閱讀有益的書籍,或百忙中來個無所事事的下午茶,放自己一天假……簡簡單單地善待自己,輕輕鬆鬆的想法就會如清澈的山泉不斷湧現。 善待自己,第一個動作是:寬待生命。原來,不是問題真的有那麼難解決,而是心頭的壓力成了絆腳石,阻擋了我們去路。 找尋解決方案之前,要先學會放下。孔武有力的人,可以搬開擋路的石頭;力氣不夠的人,可以從旁邊繞過去,總之,不要讓自己碰壁。過了心頭的這一關,智慧就在前面招手。 人生有好多難關,課業的難關、感情的難關、工作的難關、人情的難關、健康的難關……想要過關,的確需要很多豐富經驗和專業知識,但別忘了一個小小的訣竅:及早把人生的路拓寬。 ◎只要用對指令,Enter!就能改變命運 「我們不能控制生命的長度;但是可以開拓生命的寬度!」這句經常用來互勉的話,但是要開拓生命中的哪些寬度呢?我想,最基本的是:對別人的「寬容」、自己的「寬心」、對生活的「寬厚」、對前途的「寬闊」。 .當我們懂得對別人「寬容」,願意時時付出關心,就會常常開心。 .當我們學會讓自己「寬心」,有效練習鼓勵自己,就能保持樂觀。 .當我們能夠對生活「寬厚」,彼此勉勵舞動心靈,就有更多能量。 .當我們想要讓前途「寬闊」,趁早規劃生涯發展,就要從心開始! 運用這些觀念和行動,來開拓生命的寬度,就像電腦鍵盤的Enter按鍵一樣,只要用對指令,Enter!就能改變命運。 快樂與幸福,其實就在這麼簡單的一念之間──輸入「心胸開闊」的指令,按下Enter,就會出現「人生寬廣」的結果。關鍵是:你願不願意、以及何時採取行動? 現在,就在你心靈的鍵盤上Enter一下,試試看!美好而寬闊的人生,於是展開在眼前。

秤的秘密

2008年02月13日
公開
4

秤的秘密 從前的秤十六兩一斤,因此有半斤八兩之說。還在十六兩一斤的年代,縣城南街開著兩家米店,一家字號“永昌”,另一家叫“豐裕”。 “豐裕”米店的老掌櫃眼看兵荒馬亂生意不好做,就想出個多賺錢的主意。 這一天,他把星秤師傅請到家裡,避開眾人,對星秤師傅說:“麻煩師傅給一桿十五兩半一斤的秤,我多加一串錢。” 星秤師傅為了多得一串錢,就忘掉了行德,滿口答應下來。老掌櫃吩咐完畢,留下星秤師傅在院裡,自己就踱進米店料理生意去了。 米店老掌櫃有四個兒子,都幫他料理米店。最小的兒子兩個月前娶一塾師的女兒為妻。新媳婦正在屋裡做針線,公爹吩咐星秤師傅的話被她聽見了。 老掌櫃離開後,新媳婦沉思了一會兒,走出新房對星秤師傅說:“俺公爹年紀大了,有些糊塗,剛才一定是把話講錯了。請師傅星一桿十六兩半一斤的秤,我再送您兩串錢。不過,千萬不能讓俺公爹知道。” 星秤師傅為了再多得兩串錢,就答應了。一桿十六兩半一斤的秤很快制成,星秤師傅果真沒把秤的變化告訴老掌櫃。老掌櫃曾多次請他星秤,對他的手藝信得過,當天就把新秤拿到米店使用了。 一段時間後,“豐裕”米店的生意興旺起來,“永昌”米店的老主顧也趕熱鬧,紛紛轉到“豐裕”買米。 又一段時間後,縣城東街、西街的人也捨近求遠,穿街走巷來“豐裕”買米,而斜對門的“永昌”米店簡直門可羅雀。 到了年底,“豐裕”米店發了財,“永昌”米店沒法開張了,把米店讓給了“豐裕”。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餃子。老掌櫃心裡高興,出了個題目讓大家猜,看誰猜得出自家發財的奧秘。大家七嘴八舌,有說老天爺保佑的,有說老掌櫃管理有方的,有說米店位置好的,也有說是全家人齊心合力的…… 老掌櫃嘿嘿一笑,說:“你們說的都不對。咱靠啥發的財?是靠咱的秤!咱的秤十五兩半一斤,每賣一斤米,就少付半兩,每天賣幾百幾千斤,就多賺幾百幾千個錢,日積月累,咱就發財了。” 接著,他把年初多掏一串錢星十五兩半一斤秤的經過講說了一遍。兒孫們一聽,都驚訝得忘了吃餃子。驚訝過後,大家都說他不露山不顯水的,連自家人都沒察覺,就把錢賺了,老人家實在高明。老掌櫃高興極了,把鬍子捋了一遍又一遍。 這時,新媳婦從座位上慢慢站起來,對老掌櫃說:“我有一件事要告訴爹,在沒告訴爹以前,希望您老人家答應原諒我的過失。 ” 待老掌櫃點頭後,新媳婦不慌不忙,把年初多掏兩串錢星十六兩半一斤秤的經過講給大家聽。 她說:“爹說得對,咱是靠秤發的財。咱的秤每斤多半兩,顧客就知道咱做買賣實在,就願買咱的米,咱的生意就興旺。盡管每一斤米少獲了一點利,可賣的多了獲利就大了。咱是靠誠實發的財呀。” 大家更是一陣驚訝,一個個張大了嘴巴。 老掌櫃不相信這是真的,拿來每日賣米的秤一校,果然每斤十六兩半。老掌櫃呆住了,一句話也說不出,慢慢地走進自己的臥室。 第二天吃過年初一早飯,老掌櫃把全家人召集到一塊,從腰裡解下賬房鑰匙說:“我老了,不中用了。我昨晚琢磨了一夜,決定從今天起,把掌櫃讓給老四媳婦,往後,咱都聽她的!” 眾人為秤,半兩之差,心明如鏡。 做生意,講究“誠”,做人豈不更是如此?

人生的26個字母

2008年02月11日
公開
13

人生的26個字母 A 感激(acknowledging):感激上蒼賜予你的一切,包括:你的自知能力、獨創性、想像力、你的良知。如此將使你自己變得更具智慧。 B 信念(belief):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有堅定的信念。 C 信心(confidence ):相信自己有能力充分利用上蒼賜予的一切,自信自己能創造出有意義、有成就的人生。 D 夢想(dreaming):敢於做大夢, 追尋似乎是不可能的最荒誕的夢想。為實現夢想,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正確目標。 E 心靈相通(empathy):保持一顆同情心,理解他人的情感和他人的思維方式。 F 樂趣(fun):享受自己每一天的生活,能從自己所做的一切和每一種做事的方式中找到自己的樂趣。 G 給予(giving):將你的時間、你積極的想法、 你的善心和你所能拿得出的所有東西慷慨地帶給周圍的人。 H 幸福觀(happiness):對你自己和你在生活中所做的事情都感到滿意,這樣幸福將常伴隨著你。 I 想像力(imagination):伸出你想像的翅膀去追尋你的夢想,找出達到你目標的實施方法。 J 歡樂(joy):把你的歡樂帶給你的家庭、你的同事以及你所見的人們。 K 知識(knowledge):不斷學習各種知識,並把你所學到的知識用於改善生活和促進社會的進步。 L 愛心(love):無條件地奉獻出你情感和身心上的愛心, 以及你愛的精神。 M 激勵(motivation):自我約束, 不斷地激勵自己和別人實現自我超越。 N 友善(nice):即使對陌生人也保持一顆友善的心。 O 開化(openness):對別人的、 新的想法以及荒誕而有趣的主意都能敞開你的胸襟。 P 耐心(patience):成功往往需要有驚人的耐心, 耐心地等待機會。控制自己,調整節奏,確保自己邁出自然的步伐。 Q 安寧(quiet):為自己找到一段安寧的時間,找一塊安寧的地方去回顧、反思並使自己重新獲得活力。 R 尊重(respect):尊重所有的種族、宗教、文化、信仰和價值觀。 S 微笑(smile):要有以微笑面對絕望的能力。 T 信任(trust):信任自己、你的親戚、朋友和其他人。 U 團結(unity):要與你周圍的人和平相處,團結你的家庭、朋友和同事。 V 成功(victory):要認可自己在生活中所取得的每一個小小的成功,並進行慶祝。 X 未知因數(X factor):發現你自己和別人身上的特長, 找到每一個人的優點,並將它發揮出來。 Y 贊同(yes):迎接積極的挑戰和具有一定的冒險精神。 Z 極大的生活樂趣(zest):把所做的事情都做得最完美, 努力達到生活的頂峰。

鎮靜出智慧

2008年02月08日
公開
3

鎮靜出智慧 鑽戒 有一個博物館被盜了,丟失了十件珍貴的文物,好在一枚珍貴的鑽戒沒有被盜。警方經 過多次努力也找不到線索,這時一直很冷靜的博物館館長卻提議讓電視台採訪他。 於是電視上播出記者採訪博物館館長的鏡頭。記者問:請問這次失盜共丟失了多少件文 物? 館長答:共丟失了十一件文物。記者問:這些文物都很珍貴嗎? 館長答:是的,都很珍貴,特別是一枚鑽戒價值連城! 時隔不久,警方就查到了線索順利地破了案。線索來源很簡單,幾個盜賊在毆鬥時被警 方抓獲,而他們毆鬥的原因竟然是互相猜疑究竟是誰私藏了第十一件文物那枚鑽戒。 ............................... 油紙傘 還有一個故事。有一個巨商,為躲避動蕩,把所有的家財置換成金銀細軟,特製了一把油紙傘,將金銀小心地藏進傘柄之內,然後把自己打扮成普通百姓,帶上雨傘準備歸隱鄉野老家。不料途中出了意外,他不慎打了一個盹,醒來之後雨傘竟然不見了!巨商畢竟經商數年,他不露聲色地仔細觀察,發現隨身攜帶的包裹完好無損,斷定拿雨傘之人肯定不是專業盜賊,估計是過路人順手牽羊拿走了雨傘,此人應該就在附近。 巨商於是就在此地住了下來,購置了修傘工具,做起了修傘的營生。春去秋來,一晃兩年過去了,他也沒有等來自己的雨傘。但是巨商在修傘的過程中,瞭解到有些人的雨傘壞的不值得一修的時候,就會重新買新的雨傘。巨商於是又改行「舊傘換新傘」,並且換傘不加錢。一時間前來換傘的人絡繹不絕。不久,有一個中年人夾著一把破舊的油紙傘匆匆趕來,巨商接過一看,正是自己魂牽夢繞的那把雨傘,傘柄處完好無損,巨商不動聲色給了那人一把新傘。那人離去之後,巨商轉身進門,收拾家當,從此消失的無影無蹤。 鎮靜出智慧。博物館長的故意聲張和巨商的無言等待,都是一種鎮靜之後的智慧。在突如其來的事件面,博物館長和巨商都能夠沉著應對,從而化險為夷。對人生而言,學會鎮靜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它會讓你懂得,一旦面前出現驚濤駭浪、烏雲籠罩,焦慮、苦惱非但於事無補,有時還會使事情變得更糟,而恰如其分的鎮靜能夠讓你穩住陣腳、挽回損失。 鎮靜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韌性。 八十多年前,一把火燒光了愛迪生的實驗室,愛迪生站在廢墟上說:現在我們又可以重新開始了! 任何知道這句話的人都會為愛迪生的鎮靜發出由衷的讚歎。

大風無法搖撼一座山

2008年02月07日
公開
8

大風無法搖撼一座山!(很棒的觀念和想法) 當別人對你說了一些刺傷你的話,批評你、羞辱你,你會怎樣? 你會火冒三丈,氣呼呼地罵回去,或是忍氣吞聲地強壓下來? 然後呢?你是否會愈想愈氣,整個情緒都大受影響? 有天,佛陀行經一個村莊,一些前去找他的人對他說話很不客氣,甚至口出穢言。 佛陀站在那裡仔細地、靜靜地聽著,然後說:「謝謝你們來找我,不過我正趕路,下一村的人還在等我,我必須趕過去。不過等明天回來之後我會有較充裕的時間,到時候如果你們還有什麼話想告訴我,再一起過來好嗎?」 那些人簡直不敢相信他們耳朵所聽到的話,和眼前所看到的情景:這個人是怎麼回事? 其中一個人問佛陀:「難道你沒有聽見我們說的話嗎?我們把你說得一無是處,你卻沒有任何反應!」 佛陀說:「假使你要的是我的反應的話,那你來得太晚了,你應該十年前就來的,那時的我就會有所反應。 然而,這十年以來我己經不再被別人所控制,我己經不再是個奴隸,我是自己的主人。 我是根據自己在做事,而不是跟隨別人在反應。」 是的, 如果有人對你生氣,那是「他的」問題; 如果他侮辱你,那是「他的」問題; 如果他粗暴無禮,那仍是「他的」問題。 因為他要怎麼說,怎麼做,那是「他的」修養,你能怎麼辦? 讓我再重複一遍佛陀所說的: 「我己經不再被別人所控制,我己經不再是個奴隸,我是自己的主人。 我是根據自己在做事,而不是跟隨別人在反應。」 你是情緒的主人,而不是奴隸。 曾聽過一則故事─ 有個人每天都固定向某報攤買一份報紙,儘管這個攤販的臉一向都很臭,但他還是每次都對小販客氣地說聲謝謝。 有一次和他同行的朋友看到這情形,便問他: 「他每天賣東西都是這種態度嗎?」 「是的。」 「那你為什麼還對他如此客氣?」 那人回答:「我為什麼要讓他決定我的行為?」 是啊!我們為什麼要讓別人的表現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