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Blue-field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七種不需本錢的布施

2008年04月25日
公開
5

七種不需本錢的布施 時常有人問如何行善布施,我總以為行善布施要從我們週遭的親戚、朋友、鄰居、兄弟、父母開始,凡事對他們心存恭敬、心存和樂、心存感恩、心存寬恕,如此比對外界行種種財施,浪得虛名,而自己內心仍難以安寧,要來得更有意義。 沒有錢財布施,可以讚嘆別人布施,或者看見別人布施時,心存歡喜或發願將來能相互幫助,共成其事。何況,對別人講述人生的經驗或布施利益,並不需花什麼本錢。連默默的關懷和祝福都是一種無形的布施。 以下有七種布施是不需要花本錢的,這叫做無財七施: 一、心施   凡事心存誠懇,而不虛情假意。   凡事心存恭敬,而不藐視他人。   凡事心存謙讓,而不貢高我慢。   凡事心存和樂,而不厭煩暴躁。   凡事心懷感恩,而不自讚己功。   凡事心存慈憫,而不幸災樂禍。   凡事心存法喜,而不貪戀物慾。   凡事心存寬恕,而不吹毛求疵。 二、面施   面孔和藹,常保持笑容,否則處處表現一副「苦瓜臉」,使人望而卻步,非但不得人緣,又容易到處碰釘子,真是自討苦吃。 三、眼施 常以慈眼視一切眾生,見人得利起隨喜同樂心而不眼紅,不可勢利眼,狗眼看人低。 四、身施 以身作則,建立好榜樣;不矯揉造作,不奇裝異服;喜好助人,時常恭敬禮拜佛菩薩和一切聖賢。 五、言施   說話誠實,不口是心非、亂打妄語;言語婉轉柔和,說話不粗魯;說和合語,不挑撥離間;常讚美別 人長處,不背後說人的過錯。 六、座施 讓座位給老弱婦孺;能捨自己的立場或利益,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七、房施 讓遠來的客人住宿方便;以房間供作佛堂、講堂或圖書室,請人來講經說法,或提供大禮拜和讀經的場所。

紀錄片:人類消失後的世界

2008年04月25日
公開
8

google直接提供了整部影片,長度約一小時廿八分鐘,不用在youtube上分批看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4939078184096254535 ................................... http://share.youthwant.com.tw/sh.php?do=D&id=23003826 2008年美國歷史頻道推出的紀錄片 ' 人類消失後的世界 ' 動畫影片很長.有興趣要看請自搜尋Life After People http://share.youthwant.com.tw/sh.php?do=D&id=23003826 2008年美國歷史頻道推出的紀錄片 ' 人類消失後的世界 ' 動畫影片很長.有興趣要看請自搜尋Life After People 原介紹文: 想像一下,末日來臨、人類完全消失在地球上之後,這個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美國歷史頻道在進入2008年一開始,就推出了紀錄片「人類消失後的世界」(History Channel Life After People),根據專家的分析預測,人類滅絕之後,所有現代建築、書籍文物都會崩解消失,主宰世界的動物將是狼和熊。 隕石撞地球、人類面臨滅絕的威脅,多年來電影業者不斷描繪想像,不過來看看恐怕更精準的紀錄片。美國歷史頻道今年1月推出紀錄片「人類消失後的世界」,根據專家學者預測,隕石撞擊地球之後,滾燙熔漿爆發火燒森林,人類遭受攻擊滅絕,人類消失之後的第一年,植物四處蔓延,盤據整個街道。 20年後動物開始橫行街頭,不過主宰世界的將不是聰明的猴子或猩猩,而是大型動物熊和狼。 25年後,倫敦及阿姆斯特丹等低窪地區將遭海水淹沒;100年後,倫敦塔橋將因為風化,整個腐蝕崩落;而200年後,人類現在引以為浪漫地標的巴黎艾菲爾鐵塔也將倒塌風化。 1萬年後,人類曾經主宰地球的證據將完全消失,因為書籍文件電子資料將全部崩毀,連埃及金字塔也會埋入沙漠,可能只剩部分大陸的萬里長城還存留著。 這段預測人類滅絕後的影片,首播就創下540萬人收看,電力斷絕、動物主導黑暗世界的地球,看來驚悚,不過樂觀一點想,或許到這麼一天,人類智慧已經發展到如何躲過自然浩劫,或者轉到外太空發展了。

孩子們

2008年04月23日
公開
49

孩子們 文/李 娟 一個年輕的母親拖著自己滿臉鼻涕的小孩子到我們店裡,說要買玩具,這使我們非常驚奇。在山裡呆久了,幾乎都忘記了世上還有“玩具”這個東西。是呀,山裡面的小孩子都是怎麼長大的呢?每個孩子的童年,都像個秘密一樣。 在顧客們看來,我們店裡十全十美,樣樣都有,清油呀,麵粉呀,酒呀茶葉呀鹽呀糖果呀,衣服褲子鞋子呀,汽水呀娃哈哈呀,還有電池和鐵皮煙囪,還有補鞋子用的麻線和莫合煙——卷莫合煙的報紙都有賣的呢!甚至有時候還會有蔬菜和水果……可就是沒有玩具。 我們這裡的小孩的玩具一般都是空酒瓶子。空酒瓶子很好玩的,因為它可以用來裝水;而且,裝了水後,還可以把水再倒出來。 更多的小孩子是空著手跑來跑去地玩。     還有的小孩子進森林拾柴禾玩,有的放羊玩,有的挑水玩。總之,在我看來,他們的遊戲和勞動好像沒什麼區別,但還是玩得那麼高興。 我把我們非常有限的商品瀏覽了一遍,又和我媽商量了半天,最後向這個母親推薦澆花用的噴水壺。 最後她只好把噴水壺買走了。 從此,我們天天都可以看見她的小孩用那壺在自家氈房子門口的草地上澆水,澆完一壺後,再歪歪扭扭跑到河邊,很努力地滿滿灌一壺,再跑回家津津有味地接著灑。 再想一想,我們居然賣噴水壺!居然在深山老林裡賣噴水壺!真不知我們當初提貨的時候到底怎麼想的……噴水壺到了深山裡,也的確成了一個跟玩具差不多的東西…… 我們這一片帳篷區的小孩子挺多的,而且我們這裡喜歡逗小孩逗到哭為止的人也很多,於是,一天到晚,寂靜的山谷裡動不動就會傳來那麼一兩下哭喊聲或尖叫。等出去看時,又平平靜靜的,什麼事也沒有了。氈房子和氈房子之間靜悄悄的,只有兩個小屁孩坐在草地上,全神貫注地往一根長木棒上綁釣魚線。 我們這裡的小孩都喜歡釣魚,而且釣魚都特厲害。出去不到半天,就一個個排著隊回來了,每人拎著一串魚,高價賣給我們。 不知為什麼,我和我媽就是釣不上魚來。我們家的釣魚杆特正規特漂亮,是那種可以收縮的;我們家的魚線也很地道,是專門的魚線而不是毛線或幾股搓到一起的縫衣線。而且,我家的魚鉤也是真的魚鉤而不是弄彎了的大頭針。另外我家的魚餌也不錯,別說魚了,我們自己吃著都覺得很香。可是,就是從來也沒有…… 我們去釣魚,半天沒有動靜,可是下游那邊一會兒傳來一陣孩子們的歡呼聲,一會兒又傳來一陣歡。我們就連忙收了杆湊過去,換在他們大有收穫的那個地方重新拋鉤。但還是半天沒動靜,這時,上游那邊――我們剛剛離開的地方――又傳來歡呼聲。 我脾氣不好,試幾次就不耐煩了,可是我媽卻永遠不怕打擊,永遠興致盎然,換了一個又一個地方,越跑越遠,天黑透了才回家。一進家門就迫不急待向我們解釋這次沒能釣上魚來的原因一二三四,完了照例會來一句:“本來有一條眼看就要咬鉤了……” 除了賣魚,這些孩子還老我家賣牛奶和酸奶。他們提著桶――那個桶大到完全可以把提桶的人都裝下――很辛苦地穿過整條山谷,筆直走向我家帳篷。 我們收下牛奶,掏一塊錢給他,不走;再給五毛錢,還是不走。衝他發脾氣,他就哭。沒辦法,再給五毛錢,但還是不走。最後給一塊泡泡糖或者一把瓜子,才勉強能打發得掉。 有好幾次,我們不想給錢,讓這些孩子隨便從貨架上取點價值兩塊錢的餅乾汽水什麼的。他們不幹,他們非要現錢。給了現錢後,才很放心地對著貨架指指點點,要這要那,直到兩塊錢剛好花光為止。 還有些孩子賣完牛奶後死也不花錢,攥著錢趴在櫃台上觀察半天,把擺在貨架上的幾乎每一種商品的價格都詢問一遍,包括鞋釘和蘇打粉在內。問完了就在那裡悄悄地想了又想,最後悄悄地走了,悄悄地跑到別的小雜貨店,花無比漫長的時間逐一對比、細心推敲、反復取捨,最後再悄悄回到我們店裡作最後一輪掙扎……最最後,還是捏著錢堅定地離開。不知道那錢最後到底花掉沒有。 最有趣的情景是孩子們集體去拾柴禾。一人推一個獨輪車——就是那種只能用來哄小孩的玩藝,基本構造是兩根木頭交叉著綁在一個勉強能夠滾動的圓東西上面。通常每推動二十米,那個圓東西就會掉下來一次。 這些孩子一邊賣力地幹活,一邊賣力地修車,一個個汗流浹背的,深為勞動所陶醉。 那些家長們真聰明呀,給小孩們找個這樣的事情,真好,省得他們沒事幹,整天就知道哭。 他們每天不停地從森林到帳篷區這邊來回跑,一窩蜂地來,再一窩蜂地去。偶爾互相打打架,在草地上滾來滾去的。打完了又接著幹活。 他們一整天拾回來的柴禾足夠晚餐用的了。如果不夠用,家長們就順手把那個獨輪車也填爐子裡燒。 我後來認識的小孩子庫蘭有一雙銀綠色的,漂亮的,可以稱得上是“美艷”的眼睛——在此之前我真的不知道小孩的眼睛也可以說是“美艷”的。她眼睛的形狀狹長,外眼角上翹,睫毛瘋長著,零亂而修長,像一種名叫“金絲獻瑞”的菊花品種那潑潑辣辣的外圈花瓣。迎著這瞳子一看,裡面盛著一池碎玻璃,再一看,又全是鑽石顆粒——晶瑩交錯,深深淺淺的綠晃著閃閃爍爍的銀……被這小孩的美目正眼瞅一下,一定會失神片刻的。 可惜小孩子到底也是小孩子,除了眼睛和牙齒干淨以外,她的小臉上沒有一處不是泥巴乎乎的,一雙小髒手上,只有指甲蓋兒是透明而潔白,指甲縫裡也藏污納垢,黑黑的十個圓弧。 本來小庫蘭還有滿頭膨松濃密的金髮的,還是自來卷呢,和她的綠色眼睛一配,整個人跟洋娃娃似的稀罕。可是後來……後來嘛,她想讓爸爸給自已買裙子(當然,一定是我媽慫恿的,這一帶只有我們家店裡賣小孩裙子……),就天天對她爸爸含蓄地嚷嚷著:“熱,熱,熱……”,她爸爸就當真了,三下五除二把倒霉的庫蘭剃成了小光頭。這下這小孩再也不喊熱了,也不指望新裙子了。重新混入髒髒的孩子群中,手持大棒,勇敢地追狗,把這片草場上的所有的狗追得從此沒有一隻敢靠近我們這片帳篷區。 和別的孩子不一樣的是,庫蘭家不是牧業上的,她家是定居後的哈薩克農民。雖然定居多年,但夏天來時,仍會攜家帶口,趕著不多的牲畜到清涼的夏牧場住一段時間。消夏避暑——這是我所知道的很多的定居後的哈薩克家庭的習慣。連一些城裡人也這樣做,只要是牧業上有親戚,並且條件許可的話,就會在暑期裡讓孩子們進山渡過假期。老人們在夏季清爽燦爛的日子裡最渴望的也是能夠到夏牧場生活一段時間。 尤其是緊鄰著夏牧場的一些村莊,一到夏季,幾乎全空了,家家戶戶宅門深鎖,牛羊圈也空空蕩蕩,全村只留幾個男人懶洋洋地守著無邊的田地和水渠。 千百年來傳統的生活和勞動方式固然在短短的幾十年中就已經完全接受了改變,但隨之會面臨的,還有一個更為漫長、艱硬的過渡期――從具體生活到心靈世界點滴適應、緩緩想通的過渡期。我想,這恐怕不只僅僅出於對自然與生俱來的依戀吧? 庫蘭家在這片草場上開著一家小小的糧油店,同時也賣點餵牲口的粗鹽呀,收點羊毛呀什麼的。她家的氈房子和帳篷築在河邊,是這片帳篷區最靠邊上的一家。而我們家帳篷則遠在另外一邊。每天清晨傍晚去河邊提水時,才從她們家路過幾次,她母親總是站在門口,高聲和我們沒完沒了地打招呼。我們也放下桶,陪她慢慢喧話。但是這小孩從來不和人說話,問她什麼,嘴巴一張,就只知道笑,笑得又實在又坦率,兼以“咯咯咯”、“哈哈哈”等音節輔助。真讓人羨慕啊,而我們一般只有在遇見實在可笑的事情時,才會這樣笑。 她的母親很精明很開朗的樣子,穿戴非常利索。這個夏天她已經在我家店裡訂做了兩條裙子了,又因為我們家只有那兩種花色的布料,所以很艱難地放棄了做第三條裙子的打算。 但是有一天她自己帶著一塊布來了,就是那種南疆維族地區產的艾得來斯綢,但卻是質量最差的一種,看上去閃閃發光,斑斕精致,其實,編織得松散異常。不管哪個裁縫,用這樣的布料干活,都痛苦得不得了――必須得在縫紉機上搞微雕似地小心謹慎,手上動作稍稍重一點,布料就給手指戳出窟窿眼了……恨不得用縫衣針手縫……裙子做好了,連熨都不敢熨,熨鬥輕輕地滑過去,布料上也會沿著緯線拔開一溜兒長縫。 盡管如此難料理(做這麼一件的工夫相當於做其它布料的兩三件呢!),也不好意思再抬高手工費,因為這樣的衣服,做出來人家也是穿不成的,哪怕能夠避免所有的大幅度動作,也只能作為一次性衣服穿――洗一水就成了一堆線頭了。 做出來後,布料還剩一小截,我們退給了庫蘭媽媽。庫蘭媽媽想了想,說:“給我家丫頭也做一個嘛!夠不夠嘛?” 我和我媽一聽,互視一眼,硬著頭皮說:“夠。” 於是又趴在縫紉機上痛苦半天,折騰出一件短袖小褂。從此後天天就可以看到小庫蘭整天五彩繽紛、金光燦爛地在青翠的草地上跑來跑去。同一塊衣料的衣服,她母親的那件早就撤退了,她還在堅持不懈地穿,得意洋洋地穿,她向我們呼嘯著跑來,跑到近處,讓我們看她小褂上的窟窿眼比昨天又多出了八個。 庫蘭的姐姐——也許不是姐姐,也許只是庫蘭的一個年齡大一些的朋友而已——阿依鄧,會彈電子琴。其實我們這裡的所有孩子都會彈電子琴的,他們好像天生就對音樂――對音階高低的細微變化敏感異常,剛剛聽完一首歌,順手就可以在琴上完整地敲出來。然後准保會被大人逮個正著:“滿手都是泥巴,竟敢摸琴?!” 而阿依鄧不一樣,她是個文靜的,神情輕松的女孩子,在所有孩子裡年齡最大,都已經上初中了。大人們都很喜歡她,喚她名字的時候,都是很心疼地喚著的:“阿依鄧?在嗎?”。 阿依鄧很勤快懂事,家裡的大大小小的家務活全是她一個人拿下的。她揉面粉的架式特別地道,站在巨大的面盆旁邊,小小的身子渾身都鼓動著力量似的,每揉一下,身子就勃發一次。肩膀上迸閃一下讓人很清晰地就可以感覺到的“勁”兒來。而這時候從背影上看,她的樣子和一個成年家庭主婦沒什麼別。 所有的孩子也都喜歡她,並且很聽她的話。常常看到他們圍著她,津津有味地聽她說著什麼,估計是在聽她講故事。他們坐在碧綠的草坡上,花朵的怒放一般簇在一起,遠遠地只讓人感覺到入迷的寧靜。不由得開始向往他們的話題內容。 或撿到什麼好東西了,都爭先恐後地搶著先給她看,比如樣子像把手槍似的石頭呀,漂亮的針藥瓶子呀,還有某塊奇形怪狀的汽車零件。 阿依鄧就很認真地看,然後很耐心很溫柔地一一作出評價,得到評價的孩子都滿意無比,也得意無比。似乎經阿依鄧這麼一說,那東西就會變成雙份的似的。 我問阿依鄧,問她到底給他們說了什麼,她卻怎麼也不肯重復了,只是不好意思地笑。 對了,要說的是阿依鄧彈電子琴的事。總是在黃昏的時候,吃過晚飯了,但又不想去上床睡覺。這時琴聲就傳來了。 電子琴是河對岸開食堂的海拉提家的。海拉提家去年開的是小食堂,今年就開上大食堂了。明年他還想開舞廳呢!他是這麼說的,但我們怎麼也不信。在荒野裡開舞廳?我們不信。 海拉提個子高高的,長得也非常漂亮,琴也彈得最好。但總不可能老他一個人彈,其它人也得輪流表現一下嘛。於是,吃過飯,他的琴架一支起來,大家都陸陸續續過去排隊了。這使得海拉提的媳婦總是顯得有些不高興,反復地對大家說電子琴是用電池帶動的,得用好幾節呢。 但是在寂靜深遠的沙依橫布拉克,有音樂是多麼好的一件事呀!所以沒人理她。  大家一般都是憑著對音樂本能的理解在彈奏,可是阿依鄧不一樣,她可是在學校裡專門學過的呢。而且她會彈好多本民族音樂之外的曲子,比如《南泥灣》,比如《雪絨花》。她一靠近琴架,正彈著的人就會立刻停下來讓給她。 阿依鄧手指頭細細長長,雖然很粗糙,生著很硬的繭子,但卻是那麼靈活優雅。而我總是覺得,她彈琴的時候,仍然有著揉面粉的架式――我是說,還是那麼地認真努力,又勃發著源自樸素生活的本能的熱情。 阿依鄧十三歲了。十三歲的孩子已經有了成年人的大部分痕跡,但卻還是孩子。 我見過的更多的小孩是那種看起來很沒意思的小孩。能夠蹲在一個地方半天都不動;或者從河這邊跑到河那邊,再從河那邊跑回來,然後再跑過去――不知道這樣跑來跑去到底有什麼好玩的。 孩子的心離我們多遠呀!尤其他們是能夠長大的、能夠和此時此刻完全不一樣的事物,就更顯得很神秘似很奇妙似的。當他們喃喃有語地在草叢裡尋找什麼東西,當他們把一顆完全能夠一口就吞下的糖分成無數次耐心地吮完,當他們互相有條有理地談論著在我們聽來亂七八糟的話題……小孩子的幸福多麼寬廣呀!……他們又那麼嬌嫩,永遠一副需要保護的模樣,小手軟乎乎的,小胳膊捏一捏就碎了似的,那麼地脆弱……但他們的想像卻那麼強大,彷彿他們全都是在依賴這種想像――吸吮這想像的豐盈汁水而成長的。他會突然對我說:“羊肚子裡的蟲子一飛,羊也就飛了。”或者很認真地問我:“河還回不回來了?”讓我想半天也不知該怎麼接著這茬子話說下去。 而當地人呢,卻從來也不覺得自己和自己家的小孩會有什麼隔閡似的,他們和小孩說著正常得要死的話,很順利地進行各種交流,像命令一個兄弟一樣命令五歲的兒子做這做那的――坦然平和地對待他們豐盈茂盛的童年。諧和至極又互不影響。我很想在其中發掘出一些比如“代溝”問題之類的東西,但在觀察的過程中卻發現,最難做到的不是得出確鑿的結論,而是,要努力保持注意力集中不被另外突然發現的一些事物所分散――這只能說明我太無聊了。 可能真實的生活其實最自然不過了,沒什麼可研究的。 最後說說我們後面那頂氈房子裡住著的卡萬家的小兒子。小家伙八歲,特徵不夠鮮明,所以混在一大群小孩子裡的時候,實在很難單獨注意到他來。但是,到頭來最令我吃驚的就是他了。 ――秋天牧業轉場的時候,這個小家伙居然背著乾糧,手持小柳枝,徒步四十多公裡,獨自一個人趕著三頭牛,沿著一般沒人會走的森林邊上的路,走出深山,把牛送回山下的家裡。 居然讓孩子干這樣的話!那他父母幹什麼去了?他的父母當然更忙,得忙著搬家,搬家自然會比趕牛的活勞動量大多了。但是,無論如何,拿一個八歲的小孩子當全勞力的話……這些家長怎麼想的? 不管怎麼說,更多的讓我吃驚的事物,到頭來也都想得通的。我所面對的是一種古老的、歷經千年都沒什麼問題的生產生活方式,它與周遭的生存環境和諧共處,息息相關,也就成了一種與自然不可分割的自然了。這其中生長的孩子們,讓我感覺到的他們的堅強、純潔、溫柔、安靜,還有易於滿足,易於幸福――這也是自然的。

游乾桂:最後一名

2008年04月23日
公開
39

最後一名【本文摘錄自《游乾桂的桃花源•教養鋪》】 每回看見他,最後一名便由魔咒一樣閃了出來,說不上來原因,我竭盡心思的想起他的名字,但最後還是只能想起最後一名。 最近一次見到他是在兩年前,夜市的地攤前,我一眼便認出他來了,他熱絡的與我打招呼,臉上掛著笑,一直沒有停過,盈盈的,帶點老實;他問我還記得他的名字嗎?我一時語塞,漲紅了臉,支支吾吾說不上話,我知道他就是那個最後一名的,但名字呢?我對我的突兀感到抱歉,他應該不知道我漲紅臉的理由,仍舊笑著,說他成績不好,被忘記也是應該的,這句話多酸,酸到我的鼻頭都快飆出淚來,我很想解釋,人到了某一種年紀記憶都是不好的,但來不及,他同我揮揮手便沒入了人群中。 最後一名為什麼只是我對他的殘留印象,許是事情發生太久了,記憶有些模糊,必須像拼圖一樣,一張一張把它拼湊起來,才能了解始末。 我努力找尋,終於有些記憶了。 時間該回溯到小學三年級,月考發完試卷,公布分數之後,老師用不屑的語氣,恨恨的雙眼,使力的把一張25開,也許更大一些的白紙,用粗獷的筆跡寫下了四個大字,狠狠貼在制服背上,字有如朱紅大印戳上去的,一整個背只寫著:「最後一名」,老師要他大聲唸了一遍,走出教室,跟上路隊,沿途要小心翼翼的護著,絕不可脫隊,回家爸媽都看清楚了才能撕下來,他被突如其來的舉措嚇著了,怯生生的點點頭,非常聽話,照著命令做,沒有一點反抗,也不辯解,我記得他把帽子壓得低低的,頭垂垂的,看著地上,開始只有一、二位小朋友好奇盯著看,後來便多了幾個,最後變成了一大群,一堆瞪著大大的小眼睛,對準他的背指指點點,似懂非懂的唸著那四個大字,一年級的新生不解其意,幾個孩子一齊討論著,什麼是最後一名?最棒的?還是最差?高年級學生老早笑歪了腰,大聲嚷著,狂笑不止,還編了一首順口溜,一路唱著。 同學們一起大聲喧嘩,嘶啞的唱著自編的〈最後一名歌〉,唱作俱佳樂不可支,他的頭愈來愈低,一直到低不下去為止,帽子遮著臉龐,我不確定他哭了沒;終於到家了,他用很快速的動作,一把撕下,扔進糞坑裡,噗通一聲,濺起微小的水花,紙被尿屎沾濕,慢慢沈了下去,那是記憶中,他動作最敏捷的一次,至於回到家下場如何我便不得而知了。 最後一名,彷彿被下了咒一般,著了魔似的,開始與他如影隨形,上一次最後一名,這一次還是最後一名,下一次應該也是,他開始有些不安了,成績單發完,他的背後便多了一張羞辱的紙條,他低著頭回家,一把鑽進茅坑裡,撕去恥笑,一直重覆著。 有一次月考,他依舊最後一名,這已經是常態了,他被預言鎖碼,這個稱謂非他莫屬;早有一群以他為樂的人,每個月都在等這一天,準備取笑他,可是這一回,一放學他便失蹤了,沒看見身影,他從路隊中消失,這可是天大的事,我完全不敢想像會發生什麼事?一種不祥預兆襲上心頭,他會不會想不開?這麼小的年紀應該不會吧?誰能保証?萬一,怎麼得了?我自顧自的胡思亂想起來,明明知道這是瞎猜的,但又怕是真的,總之心思亂如麻。 我偷偷附耳告訴一個要好的同學這件事,他也覺得事態嚴重,我們便悄悄脫離路隊,當時我是糾察隊,專門糾舉不守規矩的人,但這一次我可不想守規矩,用力一拔,黃色臂章應聲拆了下來,塞進口袋,便一溜煙彎進眷村窄巷中,這是我們認為唯一可以脫逃的捷徑,再往前走是一座小山丘,上了階梯便是忠烈祠了,肯定他是從溪流沿著麻竹筍園返家的,那是一條最隱秘的路,重點是可以直達他家,不會被看見。 我為何知之甚詳? 因為那是我與他的密道,釣魚走這一條路,上學也走這一條路,有時候頑皮被父親追打的時候,它還是避難之所。 我們加快了的腳程,半走半跑的,終於在溪邊追上了他,一個人踽踽走著,踢著腳邊的泥土,身影有些孤單,他大概知道這條路不會遇上什麼人,於是放慢了腳步,在三角洲停了下來,這是一處兩河匯成一河的交會處,魚蝦鰻鯰最多,下雨天或者颱風過後,我常與他相約來這裡垂釣,河中有條天然水道,淺淺的,舖滿鵝卵石,可以走著過河。 他把書包橫背,身手矯健的躍下了水,站在淺水處,彎下腰,拾起石子,往河中擲去,拋出一道美麗的幅線,他再度彎下腰去,拾起另一粒石子,奮力飛擲出去,幅度依舊是美麗的十一漂,這一刻,我清楚看見背上那張醒目到有點礙眼的朱紅小紙早被扯了下來,放在河岸旁凸起的小丘上,他繞著它轉了幾圈,突然撿起了來,用力撕成碎紙,在嘴中猛啃,忿恨的吐向溪中,隨波逐流了。 這一幕有夠震撼,他一直是個溫馴的孩子,無論在家或者學校,都是如此,很少看見他與人爭,這一刻我才了解,他心中一直很糾葛,心事無人可說,欲言又止,他把心事往裡吞,怪不得話愈來愈少,人愈來愈沈默,以至於與我們漸行漸遠,有些陌生了。 我與同學不敢接近,遠遠注視著他,突然的,他跪了下來,雙手緊緊握拳,猛力扣擊泥沙,發出野獸一樣的狂嘯聲,非常恐怖,他搖晃著身體,捶著胸,狂暴不止,之後發出低鳴,一直反覆抽泣著,半小時後才靜了下來。 我們想走過去安慰,但卻彷彿被下咒一樣,移動不了,我與同學決定不再往前,靜靜的看他離開,直到身影彎進竹林裡,消失在暗色中,此刻我們的淚已沾濕衣襟,並且不止的流下來。 他的心在淌血,誰了解?大人們常常口口聲聲說他們愛護小孩,可是小孩卻完全沒感覺,他們只發現,成績好的時候有人愛,成績不好的時候沒人理,但有人罵,有人罰,有人狠狠說著不是,就是沒有人慰藉。 我想起他在釣魚時,很慎重的告訴我一句話:「大人都是騙子。」 大人都是騙子?是嗎?看過他難過的樣子,我開始相信他說的是實話了。 大約是那場景太過懾人了,無力消化,便把它鎖進記憶的櫃子裡,不想記憶,或者根本想把它忘了;本來該全忘了,卻又在夜市的偶遇中憶了起來,像水銀洩地般全盤托了出來。 他還是最後一名嗎?從他靦腆的笑容中,我大約已經知道答案了。

感恩是最好的習慣

2008年04月22日
公開
40

每天想一件感恩的事... 謝謝美麗的台灣媽媽們,不時地來BBH為我加油打氣...知道我擁有這麼誠摯的友誼,真的是我生活中的強心針!!^_^ ............................... 不要為你所沒有的抱怨..要珍惜你所擁有的.... 哲學家 Schopenhauer(叔本華)所說的 [ 我們很少想到自己擁有的, 卻總想到自己所沒有的 ]... 感恩是最好的習慣 ( 文摘自黃金階梯 ) 你有沒有算過,你一天抱怨幾次?在我的教書生涯裡,我指定學生兩項最好功課之一,就是要求他們在二十四小時裡不出怨言。如果他們做不到,至少要看看自己在一天裡面抱怨幾回。 我要他們做這個試驗的時候,隨時帶著一張紙,並記下口發怨言和想要發怨言的時候與次數。第二天,我們討論這個作業的結果。沒有一個人能夠在二十四小時裡,不發一句怨言。實驗最精彩的部分是在後面的討論裡。我問兩個問題:一、這個作業的目的是甚麼?二、你在實驗中學到了甚麼?兩個問題的回答都有一致性。 「我發現我其實沒有那麼多事值得抱怨,而我所抱怨的事是愚昧的。」 之後,我發給學生一張紙,上面寫著,「為……我感謝」,下面有三大欄,第一欄是「東西」,要求他們寫下歡喜擁有的東西,第二欄 是「人」,寫下他們所感激的人。第三欄是「其它」,寫下前兩欄沒 有包含的東西。前兩欄很快就填滿了,第三欄填的則較慢。我從學生的想法裡啟發他們,「其它欄」就出現了,自由、機會、友誼、愛、聰明、能力、健康、才能、平安、信心、神、學習、美貌、仁慈等等 。大約二十分鐘,三大欄全填滿了。 作業的第三部分是要求學生在接下去的二十四小時裡,分別在午餐 後、晚餐後、入睡前、清晨上學或工作前讀一遍自己所填的那張紙。完成作業後,學生走進教室的肢體語言明顯的和以前不同。他們臉上浮出笑容,眼睛炯炯有神,四肢也充滿朝氣。是魔術嗎?不是魔術, 只是充滿感激。感恩的心為靈魂製造了奇蹟,我們要做的是問一問,究竟甚麼東西是我們注意的焦點,只要我們把焦點放在對的事情上,人生就會不一樣了。成年人比年輕人更會抱怨,他們更誇張地稱讚這個作業的價值。如果經常練習感謝,就會成為一個習慣。這是我們所能擁有最好的一個 習慣,因為感謝是最健康的處世之道。 在英國,很多古老的教堂石牆上刻著:思想與感謝。我希望我們也隨時提醒自己:思想我們所有的,並培養感謝的態度。向別人表達謝意是尊敬與禮貌最高的表現方法,也是建立與維繫人際關係的最安全方法。詹姆斯:「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用感謝來滿足別人的人性需求,不但簡單又有報酬。 我們所享有的最大的福氣是擁有那些使我們每天生活得充實的人。我們珍惜他們,但可曾告訴他們這些?珍惜別人是一件事,感謝他們又是另一件事。曾否察覺到,我們通常只在別人身後稱讚他們?為甚麼不當面告訴他們?我們也需要對親人、朋友圈子以外的人說聲謝謝,而且把它變成一種習慣。 心存感恩與向人道謝是兩個讓人通往成功的習慣。學習感謝是邁向自我實現重要的一大步。不是在於我們擁有多少,而在於我們享受了多少。 讓我們學習如何感謝別人,並努力表達出來我們的謝意....

親子溝通 12件絕對不能做的事

2008年04月21日
公開
38

親子溝通 12件絕對不能做的事 【天下394期 】 文�黃惠如 「今天的功課做完沒?你應該開始寫了吧?」「你這種成績將來怎麼能找到工作哦!」「你怎麼懶成這樣?」「你怎麼可以這樣和我講話?」   這些話是不是不可思議的熟悉?當時,你是不是也希望孩子回答些什麼,但不幸的、一如以往,孩子冷著一張臉,彷彿沒有聽到任何一個字。   《孩子與青少年的不講話療法》的作者臨床心理學家瑪莎.史翠斯(Martha B. Straus)表示:「最好是你什麼都不用說,但如果你想要他回答,你應該鼓勵青少年說。」   台灣的父母更是講太多。   長期關注於青少年諮商的心理諮商師黃心怡觀察,常常在半小時的溝通裡,至少25分鐘都是父母在講自己認為重要的事,其實「青少年的鼻子很靈的,他一看到你的表情就已經知道你要講什麼,」黃心怡說,但青少年一點都不想聽,就用「放空」敷衍,把你的話當空氣。   而且常常好意種出惡果。   例如你只是擔心她今天怎麼比較晚回家,女兒回家已經很累便回嘴:「妳很煩,又沒有怎樣,」兩人說話開始愈來愈大聲,最後媽媽脫口說出:「這是我的房子,妳必須遵守我的規定,不然妳出去,」在氣頭上的女兒把書包一摔說:「好呀,出去就出去,」便離家了。   那句氣話絕對不是母親想要看到的結果。   很多父母犯的錯誤是,以為青少年能像成年人一樣溝通的又快又清楚,事實上青少年需要一點時間消化自己的情緒,才能講清楚、說明白。   如何當一個好的傾聽者?史翠斯博士有以下有用的建議,你「今晚」就可以試試看。   父母該做的12件事   青少年在晚上比較愛講話,是因為他們的生理時鐘比成年人延後。   並肩坐著取代面對面。當青少年不覺得你在盯著他們時,比較容易打開心房。   在活動空檔和他們談談。青少年喜歡在打球、坐在車上(你在開車)、吃東西時,分享他的感覺。   讓他們發洩。訓練自己傾聽他們情緒性的字眼,常常他們會說:「我很煩」、「我很困擾」等。   問特定問題,但以正面的態度。你可以問:「你的老師怎麼說你這次的成績?」   在其他時間回應你的想法,因為青少年需要時間去發洩情緒、整理思緒,通常不會一次表達。   談大範圍的話題,如電視節目、運動、音樂、美食,甚至政治。但話題內容應該正面,有助於了解彼此。   用言語讚許他們的想法,如「好主意!」、「哇,你今天做了好多事」,如果他需要建議,做好準備,不要只給一個答案。   青少年的溝通方法本來就和你不一樣。用開放式問句鼓勵他們談他們的世界,如「王小華怎麼說?」、「你那時候怎麼想?」   永記在心裡:青少年敏感、易感、容易受傷害。耍幽默常遭致反效果,讓他們覺得你認為他們的事沒什麼大不了。   青少年常常搞不清楚自己的行為。你可以問:「做那件事讓你覺得怎樣?」或「那件事對你有什麼幫助?」   接受某些不可能改變的事實,時間會讓一切過去,或改變一切。   父母不該做的12件事   和青少年在早上講話,尤其是當他還在想今天其他的活動或是還沒睡醒。   直視他的眼睛。   等他們不會分心的時間,才和他們約時間談重要的事。   禁止青少年咆哮、摔門、哭泣,或說「等你平靜下來,我們再繼續談」。   問一般的問題,如「你今天學校怎麼樣?」   當你認為青少年已經講完了,就開始講你的想法。   話題集中在瑣事。   給他們不需要的建議。   假設你知道他們會說什麼,因為你曾經也是青少年。   當他在講困擾他很久的事時,開他玩笑。   在他們某些行為後,問「你為什麼要這麼做?」   對某些事情一而再、再而三說清楚自己的看法。   黃桂冠|別讓叛逆猴子抓傷你的臉   北投國小資優班老師黃桂冠的小兒子就讀小六,正在開始想要獨立的階段,雖然黃桂冠也在學校任職,但兒子一下課「咻」一下就不見。黃桂冠知道兒子補習前,會先去速食店,希望在短短的時間裡陪陪他,便到速食店找他。   但兒子一看到黃桂冠就衝著說:「妳幹嘛這麼早來!」黃桂冠很委屈,覺得自己被厭煩,「不敢」和兒子坐同桌,說「沒什麼,我只是來看書」,隨便找張桌子坐下來,靜靜看書。   不久,小兒子便走過來,「媽媽,對不起啦,我只是不想讓你這樣子為我跑來跑去。」   黃桂冠回答:「謝謝你的窩心,但你表達方式如果可以改變一下,我會覺得更好一點。」   全天下的父母沒有不曾被青少年兒女惹火的,而大部份父母的反應,卻有殺傷力,「叛逆」與「代溝」字眼層出不窮。雖然很多父母討厭自己反應的方式,但就不知道如何停止。   要當情緒焚化爐   曾經兼任「張老師」的黃桂冠說,和青少年兒女相處很奧妙,表面上很平等,卻要站得比他高。當孩子鬧情緒時,便是其中之一。 當孩子有情緒時,彷彿就像把一隻猴子往你臉上丟,父母要做的不是把猴子又丟回孩子的臉上,而是先消減自己情緒,將「情緒猴子」裝進籠子裡,別讓猴子愈抓傷愈多。   但如果我們不能分辨那是一隻猴子,只會互相丟猴子,互相傷害。直到猴子愈養愈大,最後難聽的話都說得出口。   反擊不會讓孩子產生自覺,只會讓孩子再用情緒反擊父母。   例如黃桂冠的女兒晚自習回家已經9點多,梳洗後已經超過10點,她希望女兒該睡覺了,但女兒說還是想要上網看一下youtube的影片。   黃桂冠說:「我覺得妳應該早點睡,不然明天上課精神會不好,」孩子僵在那不離開,黃桂冠走過去,抱抱她、在她臉上啄一下:「媽媽有時候還是滿囉嗦的,媽媽先去睡了,」留孩子和電腦在一起,不久,孩子就關機去睡覺。   黃桂冠當時站在孩子的立場想,孩子會情緒不好,是因為被命令,如果自己真的盯著孩子關機,就會吵起來,大家都帶著憤怒結束一天,孩子也學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另外,青少年有時候鬧情緒,其實是想藉由發洩,表達些什麼,希望能和你「情感連線」。   黃桂冠的女兒就讀國中,曾經哭著說不知道讀書是為了什麼?難道只是為了考上高中?這個年紀怎會被關進這個籠子裡?   黃桂冠並沒有叫她不要哭,反而抱著她說:「我知道你現在很辛苦,這段時間我也經歷過,」黃桂冠做的只是安慰,並沒有指責她偷懶或說教。   雖然許多人都讚嘆黃桂冠情緒EQ真高,黃桂冠說「自己仍不斷在犯錯」,但允許自己犯錯,因為不可能一帆風順學會無缺點的教養方式,但督促自己不再用慣性方式表達情緒,孩子會反映出你的努力。   盧蘇偉|甜言蜜語,經營家裡的笑臉   聽起來或許有點肉麻,板橋地方法院少年保護官盧蘇偉常把這幾句話掛在嘴邊。他常對唸國三的兒子說:「謝謝你今天照顧媽媽」或「謝謝你把自己照顧得那麼好」,也常對太太說:「謝謝你為我們家做那麼多努力」。   他認為家庭應該是一個有能量的地方,每個人在家裡都應該被接納,出門打拚時,帶著家中滿滿的正面能量出門。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只要家裡一個人情緒不好,帶著負面能量,全家都受影響。   但害羞的東方人會不會很難說出口?他說:「經營,指的是要刻意去做,」建議每個人,可以從打招呼做起,如「你回來了,今天過得還好嗎?」在乎孩子的感受,孩子也漸漸在乎你的感受。   不僅言語如此,行動上也在細微之處給予家人支持。盧家習慣留一雙擺好的拖鞋或一杯水在玄關,給最後回家的人。兒子若在做功課,爸爸也會去拍拍他的肩膀;看他的成績單時,爸爸會說:「謝謝你這麼努力,」他刻意讓孩子在「必須做」的事情上與被賞識、被喜歡連結。   但盧蘇偉認為,愈到國中,愈要把手放開。他愈常用「徵詢」的方式對小孩,例如「有沒有榮幸邀請你一起到書店?」   即使不同意孩子某些想法與做法,他並不會阻止,反而透過對話,引導孩子思考:「你獨特的想法是你期待的嗎?」當要表達自己的意見時,也會先強調:「爸爸主觀的想法,不代表要成為你的想法。」   盧蘇偉也用身教示範給這位家中未來的大人看。他讓孩子知道他每個月會寄生活費給丈母娘,讓孩子知道「重要的不是數字,而是感謝長輩。」   聽來如此客氣的親子對話,卻產生黏踢踢的感情。   某日,盧蘇偉和他的國中生兒子手牽手一起去打球,遇見他的同班同學,盧蘇偉覺得盧蘇士畢竟大了,有點不好意思想放開他的手,沒想到,盧蘇士一把將牽著的手舉起來秀給同學看。   盧蘇偉講起這個小故事時,甜蜜地紅了臉。   ◎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崑崙之巔

2008年04月20日
公開
33

崑崙之巔 ◎林谷芳�文�聯合報 學仙習道、練武拜師,要上崑崙,因為崑崙遙遠,寄託了無數的想像。仙草能長,定是靈氣所鍾,神仙之居,必乃四季如春,遙遠的崑崙不必親臨,因為它早已活在人們心中。但事實如何呢?……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沒人說錯,但浩瀚書海,若無目標,必以有涯追無涯,江山多嬌,隨興而行,也無以知江海之大。所以過去禪者雖明知石頭希遷的宗風是「石頭路滑」,明知百丈被馬祖一喝,耳聾三日,但仍要「憧憧往來於二大士之門」,畢竟只有親臨門下,才能一探山高水深。行腳如此,旅行亦然,總有些山高水深處你得親臨,才能體得天地之大、己身之卑。 天地之大,須從崑崙說起。崑崙何許地也?古籍說它是西王母所居,民間傳說的白蛇盜仙草之地,而武俠小說也總少不了那崑崙的武功與雪蓮。 學仙習道、練武拜師,要上崑崙,因為崑崙遙遠,寄託了無數的想像。仙草能長,定是靈氣所鍾,神仙之居,必乃四季如春,遙遠的崑崙不必親臨,因為它早已活在人們心中。 但事實如何呢?就如同西王母在民間的形象是母儀天界的神仙,《山海經》所載,卻是「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具神力但面貌卻嚇死人的神祇般,崑崙的真實與想像也存在著天壤的距離。 崑崙在南疆,大陸有句話說,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而在南疆尤最,兩個景點之間,動不動就是一個台灣的長度,一天趕個五六百公里更是常事。而還沒登崑崙,看到的又盡是乾旱的大地及點綴在上的綠洲,綠洲上住的維吾爾等少數民族儘管有特色的文化風情,但一路映現眼簾的既是同一景象:黃沙、綠洲、牧民、歌舞,不久之後,你難免也會這樣想:原來這些都只不過是在艱難大地上的一種不得不然。 但儘管不得不然,綠洲上的子民也的確是浪漫的,在無垠的黃沙中能擁有一片綠洲,你能不珍惜、不揮灑、不及時行樂嗎?不得不然,其實也是大地的一種恩賜。而愈上崑崙,你的這種感覺也愈強烈。 強烈正因崑崙實然與想像的落差,海拔五、六千公尺的山脈,一路自帕米爾高原險行而來,何止山勢逼人,還寸草不生,富含礦物的山石不只巨大奇形,兼且顏色瑰異。原來形容內地山勢的種種在此一點都用不上:華山俊秀奇險、泰山氣勢聳拔、黃山奇峰競秀,但都有生機,都可以有仙人隱逸的想像。崑崙不同,綿延千里的山勢,真正是排山而來,裸露的山岩都如大宗匠手筆,而這大宗匠正是盤古,開天闢地之始就是這般景象,宇宙洪荒,你怎能想像有人的活動! 崑崙是山脈,穿行谷中,更加感覺自己渺小,也更加能領略它的不可親近,同行的詩人嘆道:原來大峽谷像小孩的東西。像小孩不是它不夠大,而是畢竟還能親近,而是還沒有險行千里、層層廣袤又直衝天際。在這裡,你只能感到天地能量之大,人自身又多麼渺小。 天地的能量不只在山勢。山到了一定高度就積雪,積雪融化了,就有高原的萬物,走出崑崙峽谷,蔥嶺又是一片奇景,車行其間,四周都是積雪的山嶺,雖然天寒地凍,就有另一番景象。正是這山脈洪荒連結高原的不似人間,才有不同於其他地方的神仙想像,而這神仙只能是,開天之初的神祇。 想像,有它心理的必然,也有實際的需要。帕米爾高原輻輳四方,是東西陸路的必經之地,但更是世界屋脊,於是當你翻越了這地理的頂峰,也就翻越了生命的分水嶺,過這個地方就是人生的大轉折,不只由西徂東,由東到西,更是從年少到年老,從不經人事到體得天地。這轉折,使崑崙永遠充滿了想像與傳奇。想像傳奇,因為轉折,而轉折則因於生命面對的極致。面對極致,人就不會陷於自憐,就不敢夜郎自大,身在天地,你是誰?你如何自許?會回到更澄澈的基點。極致其實是一種洗禮,讓你回到謙卑如實的原點再次觀看事物。 崑崙極致,南疆的極致還不只崑崙,全世界第二大的沙漠——塔克拉馬干占了它的一半,人們對沙漠浪漫的想像,就如同對崑崙一般,與實然間有著天壤的落差。面對沙漠的酷熱與一望無際、難辨東西的廣袤綿延,你的浪漫瞬間會被敬畏取代。於是,儘管已有五百公里穿越沙漠的公路,在簡陋的休息站吃飯,和著關緊門窗卻仍穿進來的細沙,你依然會覺得好吃,因為那是上天的恩賜。 極致,當然也不只在塔克拉馬干,不只在沙漠邊那像外星奇景、滿地鹹白的鹽滷地貌,還有那隨時襲來、蔽天遮日的沙塵暴。極致,更在胡楊樹,在這不毛之地竟會出現這一千年生長、一千年矗立、死後又一千年不化的胡楊,你只能驚嘆,到這裡,人算什麼! 驚嘆,不只來自駭異,驚嘆更來自平日難以想像的美感。崑崙、塔克拉馬干、胡楊,震撼的美來得那麼直接,不須倚賴詩人的想像,面對極致,你已直接契入對象,契入一如。 正因一如,經驗乃不可能只成為遙遠、美麗、模糊的回憶,它在心底如此鮮明,甚且成為一種生命的基底,看事、看人,因它就有了徹底的改變。 這樣的極致經驗,讓一批批旅人、探險家,誤入洪荒者,還有那更重要,為傳法而不顧身的行者,將崑崙的震撼與視野帶入了中原以至海隅,儘管隨著地理的擴散、時間的推移,崑崙已成為長滿奇花異草、住滿神人的仙山,但正像集神力、德性、威儀於一身的西王母般,它已成為人們一種永遠的想像與追求。 極致,當然不只在南疆,蒙古草原的大讓你興起生命難見的蒼茫,九寨溝的水讓你嘆出「九寨歸來不看水」之句,到黃山,你才知前人的繪畫原非憑空想像,而長白天池那難以形容的藍,又讓你不自覺地跪拜下去,與朝鮮族共同頂禮這天地的神奇,因為你面對的正是這樣極致的實然,實然的極致。 的確,所謂的想像與實然,關鍵常只在你是否經驗過。中國人喜歡批評日本美術裝飾性過強,顏色過於鮮豔,但楓紅季節你到京都奈良,就會發現它的顏色比畫中的更多彩;而你如果以為日本茶道只有形式,不妨直接在茶寮中靜聽茶水的滾沸聲,沉下心來看茶人的一切,就會發覺這形式有其內在的必然。藝術的極致如此,那直接發自生命底層或面對歷史的極致更是如此。 極致當然不只在大,它可以幽微內觀,但大是一種時空的延展,座標大了,論事就不同,中國人過去說「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正是如此。「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這樣讀大歷史看來很空疏,但能如此,自己的定位就清楚,時空軸拉大了,許多東西自然澄澈,諸般計較就成為浮漚泡沫。也因此,儘管談史是上下五千年,最先映入你眼簾的卻總是那春秋的百家爭鳴、六朝的風流倜儻,以及大唐的開闊大氣。 史如此,人也一樣。談詩為何必李白、杜甫、摩詰、龍標,論畫為何是范寬、李唐、八大、石濤,任俠死士,又為何必荊軻、聶政、孟嘗、虯髯般,面對歷史的典型,你又怎可以小為大,敝帚自珍! 當然,曉得極致還是個起點,親炙極致才真是生命的幸運。上課時,學生總好奇我的某些作為與識見,這時,我常對學生講這樣的一句話:「我不是高人,但我是見過高人的人。」的確,儘管現實中自身不一定能達至此境,但一個人若曉得極致在哪,甚至親炙極致,氣象就開闊,眼界就不同。 於是,無論為學作人、論事修行,我們總不免要自問一句:「那崑崙之巔在哪裡?」

純真遺落

2008年04月19日
公開
12

"談人情,人情真假難分;說世態,世態詭奇莫辨;論義理,義理混沌不明…" 純真遺落 廖玉蕙�聯合報 剛起床,坐在書房裡發愣,電話鈴聲驀地響起,電話裡傳來年輕男子的聲音:「蔡叔叔在嗎?……哦?他不在?……是嬸嬸嗎?是這樣的,我是王大中的兒子,我爸爸在今天凌晨兩點三十分過世了。」 我抬頭看鐘,早上八點三十三分,我有些神思不屬,一時之間,有些困惑。過世了?王大中過世?……你是誰?你這是什麼意思?」 我重複著他的話,有些生氣,一大早開什麼玩笑!電話中的年輕人顯然被我的質問嚇到了,囁嚅著解釋,他爸爸王大中因感冒轉成肝炎,回台灣住院,在病榻上纏綿掙扎了一個多月,最後因猛爆性肝炎逝世。 王大中死了?怎麼會! 是春夏之交,窗外一株芒果樹正當黃花點點,放下電話,我怔忡著,簡直不敢置信,原本是很健康的人啊。本能地,我撥了大哥大給正在東引旅行的外子。收訊不良,我在忽斷忽續的通話中,艱難地傳遞著死亡的消息,感覺所有說出的話彷彿都讓風給吹散了。 「你說什麼?啊!啊!……王大中怎麼啦?我這裡收訊差,聽不清楚啦。」 等外子弄清楚了狀況後,電話忽然陷入長長的沉默。半晌後,他結結巴巴地問我:「那現在怎麼辦?我應該怎樣?應該趕回去嗎?」 我忽然後悔告訴他了!現在趕回來有什麼用?人都死了。王大中病了一個多月,我們都在幹什麼!距離他最後一次來訪約莫有四個多月了,我們怎麼都沒想到應該跟他通個電話,竟然連他住在加護病房好久都全然不知。 「爸爸生病的時候,交代不要麻煩叔叔來醫院探望,以為很快就會好起來。沒想到就這樣走了!」 我回想起年輕男子聲音裡的自責,好像我們的怠慢完全是因為他的疏失所導致。王大中。應該怎樣來介紹他呢?這些日子來,我們老提心吊膽地防他,他竟然在不提防間猝死,留下一團迷霧。 王大中第一次出現在我家,約莫在兩年前的春天,猶然記得也是芒果花盛開的季節。他開了玻璃門,出去陽台上抽菸,忽然望著巷子那頭樓下的人家,高興地朝我們說:「哎!檨仔開花了哪!很快就會結果了。」 外子和我交換了疑惑的眼神,不知該怎麼接話。王大中來得突然,說是從朋友處打聽到我們的電話,興奮異常,聯絡上後,隨即興匆匆地登門拜訪。 他是外子的小學同學,自從上了大學,離開家鄉後,便失去聯絡,三十多年沒見面,據他自己說,如今已是現下最熱門的台商,穿梭兩岸,生意做得還不差。至於是真是假,我們也無從考證。從那之後,每隔一段時間,他便攜酒帶茶來訪,或敘說忙碌的生意,或回憶過往甜蜜的歲月,熱情地談古說今。結論一逕是:「人入中年,老朋友應該多多聯繫。」 當時,我們剛剛被老同學以周轉不靈借去不少錢,朋友間偶然談起,才知來借錢的同學都是在大陸包二奶、丟了差,做了火山孝子之故,我們借出去的錢自然是有去無回。因為接續兩樁,因此,不免讓我們心生警惕。王大中來的時機不湊巧,就在那個惡寒的冬天過後。我們猶疑猜忌,不知他葫蘆裡賣的什麼藥!每回聚首,總步步為營,周遭的親友也都警告外子:「這年頭,人心難測哦!誰知道伊是熊?是虎?那麼多年不見。」 一位熱心的朋友,還半開玩笑地指導我們:「對付這樣的事,我應該算得上經驗豐富的囉!像你們這樣的老實人,心腸軟、不擅長拒絕別人,通常是被借貸的高危險群,就算已然有所警覺,往往也難以抵擋攻勢。所以,為今之計,最重要的是,準備一套婉轉拒絕的說辭,牢牢記在心上,無論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只要有人提起借錢的事,你就拿出這套說辭從容以對,一切就都OK!」 他所謂的應對之策,就是語氣誠懇且面露哀悽地說:「真是十分抱歉哪!我父親一生受困於作保跟借錢給朋友,讓妻子兒女吃足了苦頭。他臨終之際,握著我的手,殷殷交代不可重蹈他的覆轍,絕不能跟朋友有金錢糾葛,萬萬不可借錢給朋友,否則他死不瞑目!……我不敢違抗父親的遺命,請原諒我的苦衷。」 因為示範者唱作俱佳,被在座的聽眾公認乃絕妙伎倆,既可輕易脫身,又不致太傷感情,我們於是銘記在心。 其後,每隔一、兩個月,王大中便熱情地前來拜訪,或邀約外子及其他童年友伴外出聚首,喝茶聊天,或相偕到漁港吃海鮮。有一回,他們二人剛出門不久,我因不小心被反鎖於門外,急急馳電求援,他們只好飲恨地從豐盛的海鮮席裡匆匆抽身回返。王大中卻一些也不介意,仍舊興致不減地在客廳中談笑風生。而我們每每忙於複習那套婉拒說辭,常常顯得心不在焉。 王大中真是熱情洋溢,因為他的熱情太超乎尋常了,更啟人疑竇。每回過來,總會贈送些小東西,說是他的客戶所生產的產品。譬如:實用的塑膠鞋墊、八爪章魚的沾黏玩具及投擲時會閃耀彩色光芒的矽膠球。有一回,甚至還贈送外子一些情趣用品,叮囑他不妨開放些。我們在大開眼界之餘,總不免感覺有些尷尬。我不禁聯想起古訓裡「言不及義,好行小惠」的人,提醒外子這或許是詐騙的前行手法亦未可知。 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在出差或旅遊的外地打長途電話來徵詢我們:「我現在人在台中,可以用很便宜的價錢買到非常好的茶葉,你們需要嗎?」然後,在很深的夜裡,繞道送來。或是從大陸攜回罐裝的醃製泥螺,說是老蔣最喜歡吃的配稀飯小菜:「你們吃吃看!喜歡的話,我下回回來再多帶幾罐過來。」 外子畫展時,他不但早早到場祝賀,還送來大盆蘭花,並率先捧場地訂購了一張油畫。我們固然感激在心,卻仍不敢鬆懈防衛。這年代,什麼花樣沒有!報上適巧又登載了一宗新聞,說三十年的至交忽然被對方神不知鬼不覺地捲走了所有的存款,我們更加不敢掉以輕心。 一個初秋的清晨,我們猶在睡夢之中,他意外帶著兩個兒子現身,說是趁著大夥兒尚未出門,讓兩家兒女見見面,嘴裡直嚷嚷著:「哎!哎!哎!不行啦!老朋友的下一代,彼此不認識算什麼呢!」 即將繼承父業的兩位兒子,看來很有教養,卻顯得靦腆。他教養孩子有另類思考,他偷偷告訴外子說: 「我這兩個孩子都太天真,這樣不行!將來他們都得扛起家族事業的擔子,如果三兩下就被大陸那些非常主動的女孩子收拾去怎麼得了!所以,我特別情商一位同在大陸做生意的老朋友張某,他是此中高手,讓他帶著孩子們先到風月場所體驗、體驗,到時候,熟門熟路,知道箇中玄虛,才不至於上當跌跤!」我們對這般奇怪的教養理論,不敢置一辭,只頷首微笑,虛與委蛇,背地裡嘖嘖稱奇。 王大中一再向我們展示他的愛鄉情懷。父母俱已雙亡的他,聽說還常常返鄉祭祖、參加家族活動。有一回,回去故鄉,聽了一場音樂會,感動之餘,還不辭迢遞,繞道我們住處,在信箱內投遞了當天的節目單。在夜晚的通話裡,他情致纏綿地敘說音樂會的動人和對故鄉的眷戀,最後還提醒愛畫畫的外子莫要忘了對故鄉的風土人情多做寫生:「落葉歸根嘛!我們雖然不一定能回到故鄉長眠,但是,想辦法為家鄉做些事,是很重要的。」 外子轉述時,我感動得差一點落淚。但夫妻二人仍彼此砥礪,惟恐一不小心便要落入圈套,落得血本無歸。 王大中最後一次的造訪,約莫在他臨終前的四、五個月。也是個沒有月光的夜裡,我們不明白,為何如此夜深,他仍堅持前來。他說:「會不會太晚?我照了一些照片,很想跟你們分享。明天我又要去大陸了。」 聽他興致勃勃的,我們自然不好意思潑他冷水;然而,是什麼照片,讓他非拿來給我們看不可呢? 一進屋子,他逕自往書房奔去,說是照片都存在光碟裡,要借我們的電腦使用,一定要讓老朋友看看他的公司,知道他的發展。他坐在電腦前,打開檔案,一張張華麗的照片便魚貫出現,他像個熟練的解說員般,認真地一一說明:「這是台北總公司外觀,還可以吧?這一間是我的辦公室,夠氣派吧!這間是會議室,常常在這兒用視訊跟對岸同仁開會;這是茶水間,裡頭一應俱全……這是大陸公司的外觀,內部正在裝潢,馬上就要落成了,這可花了我不少的精力和金錢,光是建築主體就花掉……」 當他說到這兒時,站他身後的外子和我,忽然同時抬起眼,兩人會心地交換眼神,那番婉拒的說辭驀地竄上心頭,我們不約而同在心裡戰戰兢兢地複誦著,就等他提出關鍵的請求語時,立刻流利應對。而因為牢記親友的警語、分心防衛,以致忘記給他誠心的祝賀。 如今,王大中忽然死了!我在書房裡,踱過來、走過去,心情糟到不行。我們有足夠的交情嗎?凌晨甫過世,王大中的家人為何急急通知我們?按照一般的慣例,泛泛之交不是應該在多日之後才會收到訃聞嗎?必須趕在死亡幾個小時內通知的,不都是至親好友嗎!我們能算是他的至親好友嗎?我們連他在生死關頭徘徊時,都還在懷疑他的交往動機,這樣也算是好友嗎?而他終究沒有跟我們開口借錢,他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呢?還是可憐的真心換絕情? 外子從外島匆匆趕回,到殯儀館的臨時靈位為王大中上香時,沒有看到他的家人。出殯那天,是春暖花開的四月天。喪禮上,來了好多弔唁的人,體面的台商和社會名流雲集,靈堂上,掛滿了知名政商的輓聯,顯見王大中雄厚的人脈,當然因此可推論他的生意的確如他自己所說的頗為興盛,而鮮花簇擁中的王大中依舊笑臉迎人。拈過香後,我們趨前慰問未亡人,王大中的妻子忽然特別向我們深深一鞠躬致謝,說:「外子往生前最珍惜你們的友誼,他老說商場爾詐我虞,只有和你們聊天才能推心置腹、暢所欲言,感受特別溫暖。所以,再忙,也要抽空去和你們聊聊;再晚,也希望和你們見上一面,真的很感謝你們在大中生前對他的關照。」 外子如遭電掣,癡立當場,舉步維艱。好不容易出得靈堂門外,抬頭望向湛湛青天,不禁嚎啕痛哭,為著世道艱難、純真遺落。 王大中呵!王大中。 前塵往事一一浮上外子的心頭。年幼時光,獨子的王大中,寂寞、寥落,最喜歡外子去他家同做功課,兩個小人兒,同進同出,好不歡喜。王家深宅大戶,桌上永遠有一盤放滿糖果的待客圓盤,外子離開時,王家媽媽總不忘抓一大把糖果塞進外子的口袋,外子忸怩推拒,王家媽媽總說:「帶回去分給弟妹們吃,免客氣。你能來陪大中寫功課,真乖!」 而外子年幼的弟妹,其後,每聽說哥哥去了王家,便引頸盼望哥哥帶著糖果歸來。做皮件生意的王家爸爸,還鄭重地送給外子和外子的弟弟各一條他們製作的精美皮帶,那是窘困年代中多麼稀罕的禮物!外子說他視若珍寶,一直捨不得繫帶,只在無人的夜裡才悄悄取出摩挲把玩。 流年暗中偷換,曾幾何時,這些溫暖的情誼和塵封的往事都隨著歲月遺落他方。性情中人的王大中,在縱橫商場後,仍向童年頻頻叩問純真熱情,以當年的童心依依相待;而我們在虛詭橫行的社會歷盡滄桑後,回報他的,竟是一肚子的狐疑和猜忌,這是多麼荒謬的諷刺! 這世界委實令人神傷!王大中死了,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們閉門謝客、恥談人際,甚至搔首踟躕、左顧右盼,惶惶然不知該以怎樣的姿態繼續行走人間。望之老實穩當的朋友偏偏紛華蹈空;疑似柔色應酬者,卻反真心對待;裝愚弄痴者滿街行走;詐騙手法不斷翻新。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談人情,人情真假難分;說世態,世態詭奇莫辨;論義理,義理混沌不明……活著,在在讓人好生為難啊!

余秋雨:關於友情

2008年04月18日
公開
6

一 常聽人說,人世間最純淨的友情只存在於孩童時代。這是一句極其悲涼的話,居然有那麼多人贊成,人生之孤獨和艱難,可想而知。 我並不贊成這句話。孩童時代的友情只是愉快的嘻戲,成年人靠著回憶追加給它的東西很不真實。友情的真正意義產生於成年之後,它不可能在尚未獲得意義之時便抵達最佳狀態。 其實,很多人都是在某次友情感受的突變中,猛然發現自己長大的。彷彿是哪一天的中午或傍晚,一位要好同學遇到的困難使你感到了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你放慢腳步憂思起來,開始懂得人生的重量。就在這一刻,你突然長大。 我的突變發生在十歲。從家鄉到上海考中學,面對一座陌生的城市,心中只有鄉間的小友,但已經找不到他們了。有一天,百無聊賴地到一個小書攤看連環畫,正巧看到這一本。 全身像被一種奇怪的法術罩住,一遍遍地重翻著,直到黃昏時分,管書攤的老大爺用手指輕輕敲了敲我的肩,說他要回家吃飯了,我才把書合攏,恭恭敬敬放在他手裡。 那本連環畫的題目是:《俞伯牙和鐘子期》。純粹的成人故事,卻把艱深提升為單純,能讓我全然領悟。它分明是在說,不管你今後如何重要,總會有一天從熱鬧中逃亡,孤舟單騎,只想與高山流水對晤。走得遠了,也許會遇到一個人,像樵夫,像隱士,像路人,出現在你與高山流水之間,短短幾句話,使你大驚失色,引為終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會失去他,同時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 故事是由音樂來接引的,接引出萬裡孤獨,接引出千古知音,接引出七弦琴的斷弦碎片。一個無言的起點,指向一個無言的結局,這便是友情。人們無法用其他詞彙來表述它的高遠和珍罕,只能留住“高山流水”四個字,成為中國文化中強烈而飄渺的共同期待。 那天我當然還不知道這個故事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只知道昨天的小友都已黯然失色,沒有一個算得上“知音”。我還沒有彈撥出像樣的聲音,何來知音?如果是知音,怎麼可能舍卻蒼茫雲水間的苦苦尋找,正巧降落在自己的身邊、自己的班級?這些疑問,使我第一次認真地抬起頭來,迷惑地注視街道和人群。 差不多整整注視了四十年,已經到了滿目霜葉的年歲。如果有人問我:“你找到了嗎?”我的回答有點艱難。也許只能說,我的七弦琴還沒有摔碎。 我想,艱難的遠不止我。近年來參加了幾位前輩的追悼會,注意到一個細節:懸掛在靈堂中間的挽聯常常筆涉高山流水,但我知道,死者對於挽聯撰寫者的感覺並非如此。然而這又有什麼用呢?在死者失去辯駁能力僅僅幾天之後,在他唯一的人生總結儀式裡,這一友情話語烏黑鮮亮,強硬得無法修正,讓一切參加儀式的人都低頭領受。 當七弦琴已經不可能再彈響的時候,鐘子期來了,而且不止一位。或者是,熱熱鬧鬧的俞伯牙們全都哭泣在墓前,那哭聲便成了“高山流水”。 沒有惡意,只是錯位。但惡意是可以顛覆的,錯位卻不能,因此錯位更讓人悲哀。在人生的諸多荒誕中,首當其衝的便是友情的錯位。 二 友情的錯位,來源於我們自身的混亂。 從類似於那本連環畫的起點開始,心中總有幾縷飄渺的樂曲在盤旋,但生性又看不慣孤傲,喜歡隨遇而安,無所執持地面對日常往來。這兩個方面常常難於兼顧,時間一長,飄渺的樂曲已難以捕捉,身邊的熱鬧又讓人膩煩,尋訪友情的孤舟在哪一邊都無法靠岸。無所適從間,一些珍貴的緣分都已經稍縱即逝,而一堆無聊的關系卻仍在不斷灌溉。你去灌溉,它就生長,長得密密層層、遮天蔽日,長得枝如虯龍、根如羅網,不能怪它,它還以為在烘托你、衛護你、寵愛你。幾十年的積累,說不定已把自己與它長成一體,就像東南亞熱帶雨林 中,建築與植物已不分彼此。 誰也沒有想到,從企盼友情開始的人生,卻被友情擁塞到不知自己是什麼人。川端康成自殺時的遺言是“大擁塞了”,可見擁塞可以致命。我們會比他頑潑一點,還有機會面對擁塞向自己高喊一聲:你到底要什麼? 只能等待我們自己來回答。然而可笑的是,我們的回答大部分不屬於自己。能夠隨口吐出的,都是早年的老師、慈祥的長輩、陳舊的著作所發出過的聲音。所幸流年,也給了我們另一套隱隱約約的話語系統,已經可以與那些熟悉的回答略作爭辯。 他們說,友情來自於共同的事業。長輩們喜歡用大詞,所說的事業其實也就是職業。置身於同一個職業難道是友情的基礎?當然不是。如果偶爾有之,也不能本末倒置。情感豈能依附於事功,友誼豈能從屬於謀生,朋友豈能局限於同僚。 他們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這種說法既表明了朋友的重要,又表明了朋友的價值在於被依靠。但是,沒有可靠的實用價值能不能成為朋友?一切幫助過你的人是不是都能算作朋友? 他們說,患難見知己,烈火煉真金。這又對友情提出了一種要求,盼望它在危難之際及時出現。能夠出現當然很好,但友情不是應急的儲備,朋友更不應該被故意地考驗。 不知出於什麼原因,我們這個缺少商業思維的民族在友情關系上竟然那麼強調實用原則和交換原則。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麼。不依靠事業、禍福和身份,不依靠經歷、方位和處境,它在本性上拒絕功利,拒絕歸屬,拒絕契約,它是獨立人格之間的互相呼應和確認。它使人們獨而不孤,互相解讀自己存在的意義。因此所謂朋友也只不過是互相使對方活得更加自在的那些人。 在古今中外有關友情的萬千美言中,我特別贊成英國詩人赫巴德的說法:“一個不是我們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友情都應該具有“無所求”的性質,一旦有所求,“求”也就成了目的,友情卻轉化為一種外在的裝點。我認為,世間的友情至少有一半是被有所求敗壞的,即便所求的內容乍一看並不是壞東西;讓友情分擔憂愁,讓友情推進工作……,友情成了忙忙碌碌的工具,那它自身又是什呢?應該為友情卸除重擔,也讓朋友們輕松起來。朋友就是朋友,除此之外,無所求。 其實,無所求的朋友最難得,不妨閉眼一試,把有所求的朋友一一刪去,最後還剩幾個? 李白與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國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鐘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們的交往,也是那麼短暫。相識已是太晚,作別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別詩是:“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從此再也沒有見面。多情的杜甫在這以後一直處於對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寫出了刻骨銘心的詩句;李白應該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達、交游廣泛,杜甫的名字再也沒有在他的詩中出現。這裡好像出現了一種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並不以平衡為條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單方面的美好承擔。李白對他無所求,他對 李白也無所求。友情因無所求而深刻,不管彼此是平衡還是不平衡。詩人周濤描寫過一種平衡的深刻:“兩棵在夏天喧嘩著聊了很久的樹,彼此看見對方的黃葉飄落於秋風,它們沉靜了片刻,互相道別說:明年夏天見!” 楚楚則寫過一種不平衡的深刻:“真想為你好好活著,但我,疲憊已極。在我生命終結前,你沒有抵達。只為最後看你一眼,我才飄落在這裡。”都是無所求的飄落,都是詩化的高貴。 三 真正的友情因為不企求什麼不依靠什麼,總是既純淨又脆弱。 世間的一切孤獨者也都遭遇過友情,只是不知鑒別和維護,一一破碎了。 為了防範破碎,前輩們想過很多辦法。一個比較硬的辦法是捆扎友情,那就是結幫。不管儀式多麼隆重,力量多麼雄厚,結幫 說到底仍然是出於對友情穩固性的不信任,因此要以血誓重罰來杜絕背離。結幫把友情異化為一種組織暴力,正好與友情自由自主的本義南轅北轍。我想,友情一旦被捆扎就已開始變質,因為身在其間的人誰也分不清伙伴們的忠實有多少出自內心,有多少出自幫規。不是出 自內心的忠實當然算不得友情,即便是出自內心的那部分,在群體性行動的裹卷下還剩下多少個人的成分?而如果失去了個人,哪裡還說得上友情?一切吞食個體自由的組合必然導致大規模的自相殘殺,這就不難理解,歷史上絕大多數高豎友情旗幡的幫派,最終都成了友情 的不毛之地,甚至血跡斑斑,荒塚叢叢。 一個比較軟的辦法是淡化友情。同樣出於對友情穩固性的不信任,只能用稀釋濃度來求得延長。不讓它凝結成實體,它還能破碎得了麼?“君子之交談如水”,這種高明的說法包藏著一種機智的無奈,可惜後來一直被並無機智、只剩無奈的人群所套用。怕一切許諾無法兌現,於是不作許諾;怕一切歡晤無法延續,於是不作歡晤,只把微笑點頭維系於影影綽綽之間。有人還曾經借用神秘的東方美學來支持這種態度: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羚羊掛角,無跡可尋……這樣一來,友情也就成了一種水墨寫意,若有若無。但是,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友情和相識還有什麼區別?這與其說是維護,不如說是窒息,而奄奄一息的友情還不如沒有友情,對此我們都深有體會。 在大街上,一位熟人彬彬有禮地牽了牽嘴角向我們遞過來一個過於矜持的笑容,為什麼那麼使我們膩煩,寧肯轉過臉去向一座塑像大喊一聲早安?在宴會裡,一位客人伸出手來以示友好卻又在相握之際繃直了手指以示淡然,為什麼那麼使我們惡心,以至恨不得到水池邊把手洗個干淨? 另一個比較俗的辦法是粘貼友情。既不拉幫結派,也不故作淡雅,而是大幅度降低朋友的標准,擴大友情的範圍,一團和氣,廣種博收。非常需要友情,又不大信任友情,試圖用數量的堆積來抵拒荒涼。 這是一件非常勞累的事,哪一份邀請都要接受,哪一聲招呼都要反應,哪一位老兄都不敢得罪,結果,哪一個朋友都沒有把他當作知己。如此大的聯系網絡難免出現種種麻煩,他不知如何表態,又沒有協調的能力,於是經常目光游移,語氣閃爍,模棱兩可,不能不被任何一方都懷疑、都看輕。這樣的人大多不是壞人,不做什麼壞事,朋友間出現裂縫他去粘粘貼貼,朋友對自己產生了隔閡他也粘粘貼貼,最終他在內心也對這種友情產生了苦澀的疑惑,沒有別的辦法,也只能在自己的內心粘粘貼貼。 永遠是滿面笑容,永遠是行色匆匆,卻永遠沒有搞清:友情究竟是什麼?強者捆扎友情,雅者淡化友情,俗者粘貼友情,都是為了防範友情的破碎,但看來看去,沒有一個是好辦法。原因可能在於,這些辦法都過分依賴技術性手段,而技術性手段一旦進入感情領域,總沒有好結果。 我認為,在友情領域要防範的,不是友情自身的破碎,而是異質的侵入。這裡所說的異質,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差異,而是指根本意義上的對抗,一旦侵入會使整個友情系統產生基元性的蛻變,其後果遠比破碎嚴重。顯而易見,這就不是一個技術性的問題了。異質侵入,觸及友情領域一個本體性的悖論。友情在本性上是缺少防衛機制的,而問題恰恰就出在這一點上。幾盅濃茶淡酒,半夕說古道今,便相見恨晚,頓成知己,而所謂知己當然應該關起門來,言人前之不敢言,吐平日之不便吐,越是陰晦隱秘越是貼心。 如果講的全是堂堂正正的大白話,哪能算作知己?如果只把家庭瑣事、街長裡短當作私房話,又哪能算作男子漢?因此,這似乎是一個天生的想入非非的空間,許多在正常情況下不願意接觸的人和事就在這裡扭合在一起。事實證明,一旦扭合,要擺脫十分困難。為什麼極富智慧的大學者因為幾撥老朋友的來訪而終於成了漢奸?為什麼從未失算的大企業家只為了向某個朋友顯示一點什麼便鋃鐺入獄?而更多的則是,一次錯交渾身惹腥,一個惡友半世受累,一著錯棋步步皆輸。產生這些後果,原因眾多,但其中必定有一個原因是為了友情而容忍了異質侵入。心中也曾不安,但又怕落一個疏遠朋友、背棄友情的話柄,結果,友情成了通向醜惡的拐杖。 由此更加明白,萬不能把防範友情的破碎當成一個目的。該破碎的讓它破碎,毫不足惜;雖然沒有破碎卻發現與自己生命的高貴內質有嚴重羝牾,也要做破碎化處理。羅丹說,什麼是雕塑?那就是在石料上去掉那些不要的東西。我們自身的雕塑,也要用力鑿掉那些異己的、卻以朋友名義貼附著的雜質。不鑿掉,就沒有一個像模像樣的自己。 對我來說,這些道理早就清楚,經受的教訓也已不少,但當事情發生之前,仍然很難認清異質之所在。現在唯一能做到的是,在聽到友情的呼喚時,不管是年輕熱情的聲音還是蒼老慈祥的聲音,如果同時還聽到了模糊的耳語、聞到了怪異的氣息,我會悄然止步,不再向前。 四 該破碎的友情常被我們捆扎、粘合著,而不該破碎的友情卻又常常被我們捏碎了。 兩種情況都是悲劇,但不該破碎的友情是那麼珍貴,它居然被我們親手捏碎,這對人類良知的打擊幾乎是致命的。提起這個令人傷心的話題,我們眼前會出現遠遠近近一系列酸楚的畫面。兩位寫盡了人間友情的大作家,不知讓世上多少讀者領悟了互愛的真諦,而他們自己也曾在艱難歲月裡相濡以沫,誰能想得到,他們的最後年月卻是友情的徹底破碎。我曾在十多年前與其中一位長談,那麼善於遣字造句的文學大師在友情的怪圈前只知忿然訴說,完全失去了分析能力。 我當時想,友情看來真是天地間最難說清楚的事情。還有兩位與他們同時的文壇前輩,其中一位還是我的同鄉,他們有一千條理由成為好友卻居然在同一面旗幟下成了敵人,有你無我,生死搏鬥,牽動朝野,轟傳千裡,直到一場沒頂之災降臨,雙方才各有所悟,但當他們重新見面時,我同鄉的那一位已進入彌留之際,兩雙昏花老眼相對,可曾讀解了友情的難題? 同樣的事例,可以舉出千千萬萬。可以把原因歸之於誤會,歸之於性格,或者歸之於歷史,但他們都是知書達理、品行高尚的人物,為什麼不能詢問、解釋和協調呢?其中有些隔閡,說出來瑣碎得像芝麻綠豆一般,為什麼就鎖了這麼一些氣壯山河的靈魂?我景仰的前輩,你們到底怎麼啦?對這些問題的試圖索解,也許會貫穿我的一生,因為在我看來,這其實也正是在索解人生。現在能夠勉強回答的是:高貴靈魂之間的友情交往,也有可能遇到心理陷阱。 例如,因互相熟知而產生的心理過敏。彼此太熟了,考慮對方時已經不再作移位體驗,只是順著自己的思路進行推測和預期,結果,產生了小小的差異就十分敏感。這種差異產生在一種共通的品性之下,與上文所說的異質侵入截然不同;但在感覺上,反而因大多的共通而產生了超常的差異敏感,就像在眼睛中落進了沙子。萬裡沙丘他都容忍得了,卻不容自己的身體裡嵌入一點點東西,他把朋友當作了自己。其實,世上哪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即便這兩片樹葉貼得很緊?本有差異卻沒有差異准備,都把差異當作了背叛,誇張其詞地要求對方糾正。這是一種雙方的委屈,友情的回憶又使這種委屈增加了重量。負荷著這樣的重量不可能再來糾正自己,雙方都怒氣衝天地走上了不歸路。凡是重友情、講正氣的人都會產生這種怒氣,而只有小人才是不會憤怒的一群,因此正人君子們一旦落入這種心理陷阱往往很難跳得出來。高貴的靈魂吞咽著說不出口的細小原因在陷阱裡掙扎。 又如,因互相信任而產生的心理黑箱。朋友間還有什麼可提防的呢?很多人基於這樣一個想法,把許多與友情有關的事情處理得干脆利落、默不作聲。不管做成沒做成,也不作解釋,不加說明。一說就見外,一說就不美,友情好像是一台魔力無邊的紅外線探測儀,能把一切隱藏的角落照個明明白白。不明不白也不要緊,理解就是一切,朋友總能理解,不理解還算朋友?但是,當誤會無可避免地終於產生時,原先的不明不白全都成了疑點,這對被疑的一方而言無異是冤案加身;申訴無門,他的表現一定異常,異常的表現只能引起更大的懷疑,互相的友情立即變得難於收拾。 直至此時,信任的慣性還使雙方撕不下臉來公然道破,仍然在昏暗之中傳遞著昏暗,氣忿之中疊加著氣忿。這就形成了一個恐怖的心理黑箱,友情的纜索在裡邊纏繞盤旋,打下一個個死結,形成一個個短路,災難性的後果在所難免。 這兩個心理陷阱,過敏陷阱和黑箱陷阱,大多又是交叉重合在一起的,過於清晰與過於不清晰這兩個極端,互為因果、互增危難,變情為仇,變友為敵,而且都發生在大好人之間,實在讓人悲嘆。在好幾個夜晚,我曾反復與一些心理學研究者討論一個難題:為什麼有的人使朋友損失巨大卻能重歸於好,有的人只因為說了短短兩句話卻使朋友終生無法原諒?為什麼有的敵人經歷過長期爭鬥後卻能變成朋友,而有的朋友一旦齟齬之後卻不如一個敵人? 我想,不要老是從基本品質上找原因,其中一個關鍵在於,一些錯亂的心理程序造成了心理陷阱。我不知道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避開這些陷阱,總覺得對它們多加研究總是好事。真正屬於心靈的財富,不會被外力剝奪,唯一能剝奪它的只有心靈自身的毛病,但心靈的毛病終究也會被心靈的力量發現、解析並治療,何況我們所說的都是高貴的心靈。 五 說了這麼多,可能造成一個印像,人生在世要擁有真正的友情太不容易。 其實,歸結上文,問題恰恰在於人類給友情加添了太多別的東西,加添了太多的義務,加添了太多的雜質,又加添了太多因親密而帶來的陰影。如果能去除這些加添,一切就會變得比較容易。 友情應該擴大人生的空間,而不是縮小這個空間。可惜,上述種種悖論都表明,友情的企盼和實踐極容易縮小我們的人生空間,從而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要擴大人生的空間,最終的動力應該是博大的愛心,這才是友情的真正本義。在這個問題上,謀慮太多,反而弄巧成拙。誠如先哲所言,人因智慧制造種種界限,又因博愛衝破這些界限。友情的障礙,往往是智慧過度,好在還有愛的願望,把障礙超越。 友情本是超越障礙的翅膀,但它自身也會背負障礙的沉重,因此,它在輕松人類的時候也在輕松自己,淨化人類的時候也在淨化自己。其結果應該是兩相完滿:當人類在最深刻地享受友情時,友情本身也獲得最充分的實現。 現在,即便我們擁有不少友情,它也還是殘缺的,原因在於我們自身還殘缺。世界理應給我們更多的愛,我們理應給世界更多的愛,這在青年時代是一種小心翼翼的企盼,到了生命的秋季,仍然是一種小心翼翼的企盼。但是,秋季畢竟是秋季,生命已承受霜降,企盼已灑上寒露,友情的渴望燦如楓葉,卻也已開始飄落。 生命傳代的下一個季度,會是智慧強於博愛,還是博愛強於智慧?現今還是稚嫩的心靈,會發出多少友情的信號,又會受到多少友情的滋潤?這是一個近乎宿命的難題,完全無法貿然作答。秋天的我們,只有祝祈。心中吹過的風,有點涼意。 想起了我遠方的一位朋友寫的一則小品:兩只螞蟻相遇,只是彼此碰了一下觸須就向相反方向爬去。爬了很久之後突然都感到遺憾,在這樣廣大的時空中,體型如此微小的同類不期而遇,“可是我們竟沒有彼此擁抱一下。”是的,不應該再有這種遺憾。但是隨著宇宙空間的新開拓,我們的體型更加微小了,什麼時候,還能碰見幾只可以碰一下觸須的螞蟻? ――且把期待留給下一代,讓他們樂滋滋地爬去。

女人是一座城

2008年04月17日
公開
8

女人是一座城 文�錢定平  女人不但拯救了城市,也是城市的風景線,她們起著美化城市的作用。所以,女人也就是城市,從古到今如此。  女人之美跟一座城市有點兒像。攻之,說難不難;守之,大不容易。所以,纖弱細巧的女性同宏大壯偉的都市結有不解之緣。這裏有個故事。一百年前的美國也面臨著現在使我們困惑的問題。當時大量農夫、黑人和各地移民湧進了城市。怎樣面對那些像從地底下呼喚出來的茫茫人海?如何解決他們的就業、住房和子女教育問題?正在政府一籌莫展時,一支由婦女組成的志願軍應運而生。她們是由女青年會、「救世軍」等宗教性慈善機構專門組織的,一舉挑起了對底層人們雪中送炭、教化安撫的重任。這原是男人或不屑一顧、或視為畏途的大問題,居然給一些平凡的婦女解決了。這是我在美國女作家施佩茵的一本書《婦女拯救城市》(How Women Saved the City)裏讀到的。通過這件事情她告訴世人一句狠話:強者,你的名字是女人!  女人與城市  只有魯濱遜大娘可以蓬頭垢面、言行粗俗,在社會上活動著的女人都得講究道德、儀容、言談和能力,也就是古人講的「德容言工(功)」。憑藉著這些特質,女人常在不經意之間就完成驚天壯舉,可她們嘴巴上不掛什麼「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焉」的話,像大男人那樣。我在長篇小說《花妖》裏寫了兩位美麗的底層女性,她們幫助自己心愛的男人完成了大業,自己卻落得紅粉飄零。我想突出女人的惠愛和善心是翹動陽光的杠杆,也暗示著目前我們的社會發育還很不健全……。  女人不但拯救了城市,也是城市的風景線,她們起著美化城市的作用。所以,女人也就是城市,從古到今如此。「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撇開詩的諷喻不談,杜甫這首《麗人行》吟唱的不是一幅不見城市見女人的好畫麼?這主要是指女人整體性的德、容、言、工來說,而不在於花枝招展或搔首弄姿。所以,女性美固然是個人的資本,也更是對環境的貢獻。上海在兩年後將迎來「世博會」,美化城市的任務刻不容緩,女人首當其衝。而要同國際接軌,上海女人的公眾形象和禮儀修養還不能令人滿意,這條靚麗的風景線上還瑕疵斑斑。  我覺得,要改進上海女人的形象,中國古代淑女的教養大可借鑒。如果放眼世界風姿綽約的淑女,法國女娃兒波伏娃在名著《第二性》裏不是也說:「女人不是生養而是教養出來的」?有板有眼的也是法國人,竟把女性的美譽「端莊丰韻」聚合成一個怪怪的詞兒:BCBG(bon chic bon genre的縮寫)。法國中年電影演員丹妮芙被譽為「歐洲最美麗的女人」,就是因為她實在BCBG!  女人的美之能  女人的德與美究竟是什麼關係?在年輕時,美幫襯著德;到了年老時,德便會趕過來增添美。女人的儀容舉止應該是美和德的融合體,德行又能夠從多方面增添女人的價值。例如,一位正在愛著的女人也同時在改造著世界──儘管也許只是一小部分。還有,一名女人一生往往只愛一個男人,不過給他起不同的名字;一名男人一生可能愛許多女人,卻給她們起同一個名字,女人的德行跟男人便不同。再說,女人通向完美的最短路徑是溫柔。或者說,女人必須像女人,正像男人必須長鬍子。當然,女人本性中也常有連帶的瑕疵。對於有些女人來說,膚淺浮華是再也嚴肅不過的事業。有古代法國文人(J. Joubert)說一句話:「女人敢作敢為的一切她們都當作天真爛漫。」科學卻告訴我們,女性其實並不那麼「思無邪」。試看一下,不管自然界裏如何雄性為王,人類社會如何重男輕女,其中汲汲乎天真佻撻活動著的總是雄性:他們雄姿英發,他們華妝壯美。可是,他們追求異性的方式模樣無論怎麼光怪陸離,如何匠心獨具,怎樣詭譎奇巧,說到底就是為了在對方那兒留下自己的DNA。相貌平常的雌兒們在一旁作壁上觀,她們才真正是「老謀深算」,篤定泰山──女性的那一派雍容大雅,原來是幾億年來訓練出來的。她們也才是最後的勝利者:她們得到了最優異的基因。  女性美是一團迷思,更是能量。美國那位非常活躍的女作家弗萊黛寫過一本書,就叫「美之能」( The Power of Beauty)。她通過親身經驗試圖說明,保持和善用美麗乃是女性的成功之道。可見,美的價值不在自身。但女性之美卻是宏大的客觀,而且像花一樣色彩鮮明。《王西廂》寫鶯鶯,只一句「殫著香肩只將花笑拈」,就叫張生「我誰想這裏遇神仙」。《聊齋》中的美少女嬰甯愛花成癖,就真是一則隱喻了;我的小說《花妖》裏的美女也愛花如命。我以為花以繁花似錦為上。一般人讚美女性時用單數,數落女性時用多數,我有時會反向思維。電視廣告上單個美女以裝腔作勢為美,不敢苟同;偶見舞臺上女子樂隊演奏,或街頭走過一隊航空小姐,顧盼多姿,行動齊整,各有風情,實在是大城市的一種景觀。老杜寫的不也是「長安水邊多麗人」麼?可見,整體性的美是女性的一份天職和一種信仰。不過,很少有女人其價值比美麗更持久。到過西方的人多少有個感受,比起西洋女人來,中國女人更加能夠保鮮,就是老得慢;她們保持了美麗也就是保持了價值,大可慶幸。我認為,女人美的要點是兩種雅致:優雅和淡雅。冒襄的《影梅庵憶語》憶的是董小宛,卻一筆帶過陳圓圓之美:「其人淡而韻,盈盈冉冉」,「真如孤鸞之在煙霧」,真美!否則,不會讓三軍統帥「沖冠一怒為紅顏」。說到底,優雅和淡雅也有科學基礎。前面講動物界兩性為了傳宗接代的爭鬥中,我們已經可看到這兩種美最早的雛形。因為雌性不必爭勝好鬥,因而可以「優」著點兒;又因為無須顯擺追求,所以能夠「淡」著點兒。女人為什麼不必顏色特別美麗,而又自會本能保持一派矜持,根本的基因就是這麼源遠流長。此中道道有眼光的西方文人早就注意到了。法國的龔古爾兄弟講道:「相貌平平的女人一旦變美,就會風情萬種。」單靠想像力寫作的普魯斯特也說:「把漂亮女人讓給缺乏想像力的男人吧。」這些話對於沒有天生麗質的女人是一服服興奮劑,對於單求外貌的男人是一帖帖清醒劑。電視廣告裏女人對兒子說「媽媽怕老呀」。其實,老並不致命,可以補救,古人也早注意了。歐陽修贊梅聖俞詩曰:「譬如妖韶女,老自有餘態。」發揮「餘態」正如發揮餘熱,能夠使人再度輝煌,問題還在平時修煉的文化底蘊。  天生的勞動者  我覺得妨礙女人之美的是嘮叨貧嘴。所以,頗厭惡聽女人誇誇其談卻喜歡看女人嫣然一笑。這時,她的嘴上有萬千嫵媚雲集。中國淑女要求笑不露齒,否則會像花叢裏闖進了一部牙森列戟的鏟車,而喋喋不休則是那部機器在徹夜轟響。令人遺憾是是世人發明了千萬種東西讓女人開口,卻沒能搞出一樣玩意兒讓她們閉嘴。我總覺得上海許多女人閒話太多,特別是在商廈店鋪這樣的公共場所。班大家寫《女誡》說「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值得參考。  對於女人的大不敬是當她走過時您瞧都不瞧她一眼。我每次見到一副女同胞的肩膀,寬闊也好,柔弱也好,就不禁看到堆壘在上面的那幢家庭屋子,也就發現了一種職業性的遒美。女人是天生的勞動者,工作著才是美麗的,比貌美更有吸引眼球的作用。上邊講過的美國婦女,誰還會敢對她們視而不見?我認為,「女功」而非女貌,才是女人借此跨越與男人之間距離的法寶。女人是一個溫柔鄉般的窩兒,營造在兩根樹枝之間才能穩固持久。兩根枝兒一根是秀外,另一根是惠中;兩者互相交會,又彼此扶持,這才牢靠。所以,女人就像是袋泡茶,在熱水裏才顯現出本色來。愈加困難的工作就愈加是滾燙的水,施佩茵的書就是明證。  我認為,京劇《望江亭》中的女主角譚記兒(例如上海京劇院趙群小姐扮演的)是中國女性的典範。她一貌如花,琴棋書畫,守寡三年春心不漾,一旦遇到自己心儀的男子就情無反顧,馬上以巧妙的言語表露心跡;她更智勇雙全,設計將奸賊鬥倒。那麼,「德、容、言、工」集於一身的女性,今天只能在藝術中尋找了麼?未必!「譚記兒」們經過教養是可以達到的,重要的是社會上要有人為此呼籲和奉獻。  可以說,時代在呼喚一批美化自己也美化別人的婦女社會工作者。年前,千載難逢地參加了一次「婦聯」的新春茶話會。討論的主題是為了迎接「世博」,怎麼使得上海婦女的形象更美。主持人是致力婦女問題的社會工作者、創導中華「牛文化」而本人也極其風致的何彥霓女士。我作了關於東西方女人「德、容、言、工」的發言。並且,在她的啟下獲得靈感,修改成了這篇文章。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Coffee/0,3406,112008040800672+11051301+20080408+news,00.html

我對兒子講西藏

2008年04月16日
公開
12

我對兒子講西藏 作者﹕楊恆均 2008-4-9 悉尼 最近由於俗務纏身,很想暫時既不寫文章也不上網。當然網友可以理解為最近敏感的話題太多,如果不想把自己也弄得敏感的話,最聰明的做法就是不要假裝聰明,對什麼都來指手畫腳一通。真正聰明的作者都明白:有些議題最好繞開來——例如宗教和民族問題,這樣你才能永遠保持政治正確。 對於我這個業餘寫手,要做到這一點並不難。雖然網友不停提醒我「你沒有權力保持沉默」,可我畢竟不是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對不對?我可以突然消失一段時間,我可以藉機到世界各地旅遊一番,去搞我的國際問題研究,而且,最妙的是,狡兔三窟,我還可以離開東半球到西半球,隨著太陽轉;也可以離開北半球到南半球,來到最適合人類住居的澳大利亞——那裡的季節由於和中國的正好相反,我發現人類最高的理想都可以實現了:你可以選擇春夏秋冬——不喜歡冬天的可以一年過兩個夏天,不適應夏天的可以一年享受兩個冬天。再說,又可以和兒子在一起,何樂而不為? 不過一來到澳大利亞,就發現問題大得很。原來最近一段時間,這裡的電視新聞幾乎每天都把西藏、中國人權和奧運聖火等當成頭條新聞,我可以睜隻眼閉隻眼,只當沒有看到的,也不見朋友,不寫文章,不發表議論,可是我的兩個兒子卻看得清清楚楚。小兒子還可以對付過去,上高中的大兒子就不好辦了,而且我感覺到,他看我的眼神越來越不對勁,好像他老子是來自一個蠻荒之地,來自一個毫無人權可言的國家,來自一個侵略者的國度,來自一個—— 躲得過網友,躲不過兒子。一個人可以對全世界隱瞞自己的觀點,卻絕對不能不對自己的兒子有所交待。我還是不能迴避西藏問題——這可是一個集統一與分裂、宗教信仰與民族衝突於一體的超級大問題。不過,既然是對兒子講,我就天馬行空,想到哪裡講到哪裡吧。 1)小心老子揍死你! 我的兩個兒子從幼兒園到小學都是在美國和澳洲上的。他們都有正規的中文名字。當時孩子出生時,遠在湖北的奶奶(上帝保佑她老人家在天堂裡幸福快樂!)按照家鄉農村的習俗給兩個兒子取了小名:大兒子叫「鐵蛋」,小兒子叫「銅鎖」。他們奶奶的意思是有了如此「土」的家鄉名字,今後無論在華盛頓、紐約,還是悉尼和倫敦,想忘本都難。 可是——別提了,幾年下來,他們的中文一塌糊塗,普通話比我講得還糟糕,可是英文倒是越來越溜,比那個整天出現語法錯誤的布希總統都強。我也就只好安慰自己,入鄉隨俗吧。 在我的記憶中,和已經上到十年級的大兒子鐵蛋只有兩次嚴重的衝突。第一次發生在他上小學的時候,事件經過我都詳細記錄在《父與子》這篇短文中。當時,鐵蛋在學校欺負一名來自意大利的新移民,人家的奶奶過來求我們不要讓鐵蛋欺負她孫子。我真地火了,對兒子動了粗——我想,兒子應該記住了,這一輩子寧肯被別人欺負,也永遠不要欺負比自己弱小的人! 第二次衝突發生在三年前鐵蛋已經上了初中時。有一天他回到家,說起中國,滿臉不屑,甚至使用很重的「惡毒攻擊」的語言。我大吃一驚,他說的不是中國的某項落後或者不好,而是表現出對整個中國和中國人的鄙視和憤怒。 我很緊張,問他在學校學了什麼。原來,他們正在學習一些和人權有關的知識和理念,老師把中國作為一個違反人權的國家舉例了。我後來猜想大概是他們的老師傳播了一些有關中國的相當負面的東西,加上兒子當時有逆反心理——反對我這個處處強調中國式教育方法的「中國人」。結果,在我多次解說和辯論後,他仍然堅持己見。 要知道,我自己就一直在批評中國和中國人,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批評中國和中國人,是因為我是中國人,也熱愛中國,我相信中國可以發展得更好,中國人可以更平等、更自由和活得更有尊嚴。和兒子那段時間表現的鄙視中國的態度有本質的區別。由於兒子一直不聽我說,說到中國就用極其負面和不公平的詞語,最後我終於使出了殺手?。我吼道:別以為這是澳大利亞,老子就不敢揍你,你到鏡子前面去看看你是什麼地方的人?就算你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你老子我還是中國人!再敢在我面前說中國人壞話,老子就揍你! 當然後來情況改變了,不知道是兒子懂事了,還是我的「愛國教育」起了作用,鐵蛋後來再也不和我討論中國有關的問題了。 現在電視上突然出現那麼多關於西藏、奧運聖火和有關中國的負面消息,我總得有個說法吧—— 2)兒子,我們是少數民族! 如果問我對兒子在美國和澳洲小學讀書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我認為有兩個相輔相成的方面。一是他們班上的小朋友的皮膚和頭髮顏色幾乎囊括了世界上各人種的。特別是在華盛頓小學裡,兒子拿回一張班上同學的合照,我一看就樂了。十幾個小朋友,竟然有四五種顏色的皮膚和三四種顏色的頭髮,像個人種孩子博物館。最近澳洲的小學裡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不同膚色的孩子,說明澳洲也開始在多元文化的路上大步跨進。 第二點給我很深印象的是,孩子們都是「色盲」。我發現在美國和澳洲的小學裡,孩子們根本沒有注意到對方的膚色。我多次問兒子,你的某某同學是哪裡來的?他聽不懂。我再問他那個同學的皮膚是什麼顏色,他竟然要想一會才能想起來。要知道他們都是每天在一起玩耍的。 我想,這也許就是族群和諧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們住在海外的華人最想看到的和諧社會。畢竟,離開中國,我們這些「中國人」就是少數民族! 雖然目前散佈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總數多達兩千多萬,但在其他國家和地區,華人仍然是少數民族。當我對兒子講我們是少數民族的時候,我都會把西方一些國家過去排斥華人、歧視和侮辱華人的歷史多多少少講一些。我講這些當然不是激起仇恨,而是告訴兒子,很多東西都不是想當然的,特別是有些人在灌輸白人比黃人優越和更適合民主、自由、尊重人權的社會制度時,我提醒他們:就在不久前,白人們還在瘋狂踐踏人權——非白種人的人權。 當然我還想讓兒子知道,今天這一切也不是想當然就到來的,它是幾代人奮鬥爭取的結果。這些前仆後繼爭人權的人既包括我們這些被歧視的少數民族,也包括那些各種膚色的人一起遊行示威的白種人。 在和兒子講到我們華人是少數民族的時候,我也告訴了他們中華民族百年屈辱的歷史,也就是西方如何侵略中國的。那時西方人以為自己是先進生產力和文化的代表,用槍炮打開中國的大門。雖然有些人一直在為西方的侵略行為辯護,說是他們給封閉落後的中國帶來了文明,但西方的文明卻始終沒有在中國紮根,倒是在槍炮聲中,混亂和屈辱伴隨中國達百年之久。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不管是真正落後還是被認為落後的民族,它的發展都有自己的軌跡,一些自以為強大和先進的民族如果依仗強權,使用武力來施捨文明和培養一種不倫不類的新文化,不但達不到預期效果,很可能適得其反。 我告訴兒子,有人說美國是民族的大熔爐,我並不喜歡這種說法,也許你們在美國出生和生長的這一代很自然地融進了這個所謂的大熔爐,但像我這樣的人永遠也融不進的,再說,我也不想融進去。 澳洲在霍華德執政時,出現了一個種族分子韓森,她是個炸薯條的,組織了一個黨,叫「one nation」黨(一個國家黨),聽上去就讓人氣憤,因為這個nation 也可以理解為民族。我可不和你同一個民族。韓森最終失敗了,不知道現在是不是又回去炸薯條了。 作為一名住在西方的中國人,我感受最深的是什麼?我相信很多「中國人」(華人華僑)都會說,那就是自由和平等,你可以保持自己的傳統,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保持自己的生活習慣。沒有一個人,更沒有一個強大的自以為優越的民族(如白人)和政府居高臨下地告訴你,你應該怎樣生活,你不應該吃油膩的中餐,你不能供奉中國的鬼神,你應該信仰上帝—— 自由、平等和民主,這不但是指導政治社會和民眾生活的普世價值,也是指導民族和國際事務的唯一標準。很多時候,當我們看到世界各地民族鬧獨立搞分裂的時候,我們都是使用歷史和地理的知識去詮釋,或者用文明衝突論去解釋,結果越弄越複雜。其實,從生活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的經驗中,我們可以總結一條規律:所謂民族分裂的問題,歸根結底,也是和人權、宗教自由、人人平等以及民主這些普世價值密切相聯的。 以前華人在西方國家受到歧視和排擠,不是因為我們國家弱,也不是因為華人天生沒有尊嚴和不重視人權,而是因為這些國家包括西方強國在內尚未有完全擁抱自由、平等和人權這些普世價值。當一個社會真正接受了人人生而平等,享受信仰、言論、結社和遊行等自由的時候,皮膚的顏色不是問題,宗教信仰不是問題,生活習慣不是問題—— 這個時候,就是和諧社會了。也就是說,中國要想最終實現和諧社會這個理想,一定是在自由、平等、民主和人權等基礎上的。 3)我真想對他們說一聲:對不起! 不好意思,讓你看到這裡,還沒有看到我對兒子講西藏問題。請允許我拉扯一些其他的。這次回澳洲,我首先要祝賀大兒子鐵蛋。為啥?因為陸克文當選澳洲總理了。鐵蛋不到18歲,雖然沒有選舉權,但觀察總理大選也是他們學校討論的內容之一。兒子希望陸克文能夠取代霍華德出任澳洲總理。 我也希望陸克文當選,原因是看膩了霍華德,他那個長相看上去地道,可實際並不老實。他曾經有一段時間對那個種族分子韓森多有包庇。加上他一直限制移民,害得我好幾個朋友多等了好幾年才能夠移民澳洲。 兒子鐵蛋可不管這些,他希望陸克文當選的理由涉及到一段澳洲歷史。就是澳洲政府主導的把土著人的孩子從他們父母那裡弄走的歷史事件。當時澳洲政府認為土著把自己的孩子像牲口一樣養,不讓他們上學,不培養他們過文明生活,於是決定把他們的孩子強迫帶走,送到條件更好、更文明的家庭去撫養。 要說清這段歷史,確實不容易。從我自己所見所聞來說,我得私下承認,至今都有很多澳洲土著對自己孩子的教育不重視,甚至不管不顧,生出來就把他們放在那裡,任其發展,有點自生自滅的味道。當時澳洲政府的決定可能也是有些「有識之士」擔心這些土著孩子長大後不適應現代文明,無法立足等。而且讓人難堪的是,那些被從土著父母手裡奪走的孩子現在都長大成人了,比起那些沒有被搶走的土著孩子來說,不但受到了更多的教育,而且也大多事業有成,過得比較富裕。可是—— 可是這不能成為一個自以為優秀的種族用如此方式「幫助」另外一個被認為落後民族的理由。歷史問題儘管需要結合歷史背景來看,但總還是有大原則的。我兒子鐵蛋就把握了這個「大原則」,他的大原則是基於非常簡單的道理:如果有人把我從你們身邊帶走,你們說那是對,還是不對? 評判一段歷史的標準竟然如此簡單,是我們太複雜了,還是有人想故意把它弄得複雜? 霍華德當了十幾年澳洲總理,卻一直不願意為「被偷掉的一代」向澳洲土著道歉,他始終認為政府沒有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們幫助澳洲土著用文明的方式撫養他們的後代——當然,代價是活活分開父母和子女! 好在一個用選票選舉國家領導人的國家如澳洲,過去的歷史也許不都是由人民創造的,但所有的歷史則絕對是由人民來書寫的——用手中的選票來書寫。——這是讀中學的兒子鐵蛋最近學到的最深刻的一課。 霍華德在這次大選中失敗,借用何與懷博士一篇文章的標題來表達,「澳洲一夜變天」——陸克文當選為澳洲總理。陸克文一上任,馬上就那段歷史向澳洲土著道歉,他真誠地說:對不起。 對不起——只有三個字,但就在那三個字從陸克文嘴裡吐出來的一霎那,澳洲社會變得更加和諧,父母們笑了,孩子們也笑了,歷史並沒有被改變,然而卻被撥亂反正和重新書寫。沒有人否認,如果沒有歐洲到來的白人移民,澳洲土著至今還可能生活在沙漠和森林裡;沒有人否認,白人移民把澳洲這塊蠻荒之地變成了一個現代化的強國。然而,絕大多數澳洲人也同時感到,這句遲來的「對不起」卻是澳洲族群和解的真正開始,社會也將更加和諧。 我驚訝於「對不起」這三個字竟然有如此巨大的份量和作用。 前不久加拿大政府也向半個世紀前遭遇歧視和不公正待遇的華人勞工道了歉,說了「對不起」三個字。其實,隨著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權這些普世價值觀念的繼續推廣和深入,我們將會聽到越來越多的「對不起」從那些有權有勢的人口中說出來。對於一個權力來自於人民手中選票的政權來說,權力的傲慢已經被謙卑的權力所取代。作為一名生活在海外的華人來說,伴隨每一聲「對不起」的是華人地位的提高和人權更加有保障,社會更加和諧。 且慢,怎麼說到這裡我感覺到自己好像是一個弱勢似的?哈——我可是堂堂的中國人,我們有13億人,是正在崛起的大國,可怎麼倒成了少數民族?難道我要一直等人家來對我們說「對不起」?難道我們沒有對不起過別人,或者其他的民族?或者我們自己的同胞? 寫到這裡,我突發奇想,大家還記得我寫過一篇《其實我也可以當省長》吧,那篇文章寫到後來,我得出了讓人沮喪的結論,在缺乏監督和不民主的體制下,就算我陰錯陽差地當上省長,不但不會有什麼作為,而且絕對會像現在所有的省長一樣,淪落成貪污犯和徇私枉法的罪犯。可是,如果換個體制呢?例如用選票的那種體制呢? 我說過,等到那種體制到來到時候,我就周遊中國去。不過現在我後悔了,因為我想去當一回主席或者總統——別誤會,我只想當一天或者一個小時的最高國家領導人——為什麼呢? 因為我只需要一天,甚至一個小時就夠了,我要用這一天或者一個小時說出無數個「對不起」—— ——對不起,所有非正常死亡的中國同胞! ——對不起,所有在這個強權下受到過迫害的中國同胞,包括那些痛失家園、妻離子散,以及心靈受到巨大創傷的中國人! ——對不起,這個被人民供養的政府,本應該照顧到千千萬萬個弱勢民眾,可現在卻讓他們無依無靠,看不到前途,在無助中靜靜地消失和死亡! ——對不起,讓你們在自己的國土上居住卻需要辦理「暫居證」的農民兄弟!對不起,這個政權培養了這麼大一批貪污腐敗分子! ——對不起,在荒唐的歲月裡,這個政權卻以國家的名義,肆意踐踏了你們的宗教信仰,摧毀了你們的生活方式,把你們變成自己土地上的二等公民…… ——對不起…… 當然最後,我還得對你說一聲「對不起」,讓你一路看下來,卻始終沒有看到我談西藏問題。 對不起!

全美最好的老師

2008年04月14日
公開
11

全美最好的老師 ----------------- 不是好書不推薦 教育不是填鴨而是引爆火花 身為老師的人不能不看 做為家長的更應該看 看老師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啟發孩子 引爆孩子主動學習的火花 給孩子們一把開啟通往知識寶庫的鑰匙 媒體推薦 【97年3月誠品選書】洛杉磯哈伯特表小學的506教室,儼然成了教育界的傳奇地點,因為二十五年來對教學充滿熱情的雷夫老師,始終在此堅守崗位教導同一年齡的學生。他對學生極高的標準與期待,但不是要求好成績,而是渴望在這因循茍且、險惡虛妄的社會裡,調教出善良、誠實與積極的學生,而他真的也做到了!透過這部生動而詼諧的教學回憶錄,讀者分享了雷夫老師教學現場的歡笑與淚水,並體驗到唯有經過失敗、堅持與大量心力的付出,才能淬鍊出卓越的教學真義。不論是家長或老師,都能從本書中獲益良多。 ■推薦理由:榮獲全美最佳教師獎、歐普拉生活獎、國家藝術獎章、英國女王頒贈MBE勳銜的雷夫老師,以回憶錄的形式分享多年教學經驗與蛻變歷程。充滿熱情與想像力的教學熱忱,是每位老師的心靈雞湯。 ◎聯合推薦:李家同、李崇建、洪蘭、盧蘇偉等教育專家一致推薦。 在最小的教室裡,創造出的最大奇蹟! 二十五年來,一個全美名師堅守在同一所學校、同一間教室裡,教導同一年齡學生挑戰與傳奇 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雷夫老師把大部分的時間奉獻給美國加州洛杉磯市哈伯特小學。然而,失望、挫折、痲痺、一成不變、介入太多……教育的問題,全世界都一樣。當雷夫老師踏進他的506教室,一切則為之改觀。 一間最忙碌的教室 雷夫老師在早上六點進教室,假日無休 閱讀是教育最重要的環節,雷夫老師鼓勵學生博覽群書,了解天下事 雷夫老師利用課餘時間帶著學生玩吉他、參加音樂會、表演舞台劇和課外旅行 挑戰低要求,但雷夫老師對學生抱持高標準與期待 為孩子鋪一條追求卓越之路 雷夫老師受到許多學生與家長簇擁愛戴,並且獲得「全美最佳教師獎」,以及「國家藝術獎章」等等教育獎項的肯定:他的創意活化了傳統學習環境,他的精力全都投注在他的教室裡面,他的教學經歷被拍攝成紀錄影片,他的著作大受好評成為熱賣暢銷書籍。 506教室沒有「庸俗」容身之處,雷夫老師追求完美的精神持續到學生畢業,許多校友得以擠進哈佛、普林斯頓以及史丹福等一流名校深造。《全美最好的老師》分享了雷夫老師的多年教學經驗與蛻變歷程,不管你是教師、家長或是一般大眾,都能從他的坦率和剛正獲益良多——「成功沒有捷徑」,堅持並持續付出,才能淬鍊出卓越成果! 以超然的角度和孩子站在同一陣線,用心體會他們的問題。 任何教學的決策都必須謹慎小心,務必以學生的最大利益為考量。 教書是苦差事,但是成果卻是甜美的,因為你豐富孩子的一生。 教師的任務為何?學生踏進你的教室,可以學到什麼?可以帶走什麼? 我自己要堅強,才有資格期待學生不被挫折或失敗擊倒;我自己要勤奮不懈,才能要求學生努力用功。 「《最好的老師》詼諧活潑,是雷夫老師的回憶錄也是他給予我們的教學指引,對於那些有志教學的人,更是最貼切、最激勵人的呼喚!」 ──「出版家週刊」 「那些整天在爭論『如何拉拔弱勢學生』的政客們,真應該來讀讀《最好的老師》!」 ──「時代雜誌」 「《最好的老師》是每位老師的心靈雞湯。作者雷夫老師營造出最實際而充滿熱忱的風格,他是行動派教師的最佳代言人。」 ──「紐約太陽報」 「雷夫老師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我心目中唯一的英雄。」 ──《魔戒》演員�伊恩•麥克連爵士(Sir Ian McKellen) 「從雷夫老師和他學生身上,我們會發現就算你的家庭不夠溫暖,你依舊可以對未來懷抱美夢,成為水準一流的公民。這樣說來,這世界上還有什麼比擁有一位好老師來得重要?」 ──電影導演�赫爾.霍爾布魯克(Hal Holbrook) 「雷夫充滿熱忱的教學精神讓人感動……在他深刻的描述下,我們看到了他在教學時的甜美和挫敗。不論家長還是老師,都能從本書獲益良多 。」 ──「好書情報」 ■作者簡介 雷夫.艾思奎斯(Rafe Esquith) 目前任教於洛杉磯哈伯特小學(Hobart Elementary School),年資十九年。他本身畢業於洛杉磯公立學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士。雷夫老師獲獎無數,包括「國家藝術獎章」(National Medal of the Arts)、一九九二年全美最佳教師獎,(Disney National Outstanding Teacher of the Year Award)、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頒贈的「Sigma Beta Delta院士」、《家長雜誌》(Parents)的「成長獎」(As You Grow Award)、歐普拉(Oprah Winfrey)的「生活獎」(Use Your Life Award),以及英國女王伊莉莎白頒贈的MBE勳銜。雷夫老師現在和妻子芭芭拉.唐(Barbara

歧視的一課2

2008年04月13日
公開
10

昨夜錯過了這個好節目(只看到尾聲),我等著看今天凌晨兩點的重播(原來已重播了N次),看完都快三點,很睏...不過很值得! ....................... http://blog.sina.com.tw/story2/article.php?pbgid=34933&entryid=574382 觀點360度~歧視的一課(A lesson in Discrimination) 很令人震撼的一個校園實驗。 這是一個在校園裡,在校長、家長、孩子同意的情況下進行的兩天實驗。 安妮老師在第一天上課詢問過孩子願不願意做有關歧視的實驗,孩子們同意了,也接受教室裡會有錄影機拍攝紀錄片。(不過,孩子應該不知道自己這時候答應的是什麼吧!)這個實驗的原始構想來自於1968年一位Jane Elliott老師,她當時是把孩子分為藍眼和褐眼兩個族群。 一開始就令我震撼的是:怎麼會有這麼明理的家長,願意相信校方,讓老師用這樣激烈的方式做一個人性的實驗,藉以使孩子們體會"歧視"這件事。這是第一個震撼、也是第一個感動。(這在台灣絕對不可能發生的。) 接著老師開始把全班分為高個子和矮個子兩個族群,並舉證說明研究的事實證明高個子的人比較笨,矮個子的人比較聰明,並請高個子穿上紅色背心,制定新的教室規定∼包括許多歧視與特權的規定。 我很訝異的是,高個子孩子們挫折傷心的時候,仍舊願意跟這個領著矮個子同學歧視高個子的老師討論,明白說出自己心裡的感受。看見這一點,我就立刻驚呼,這個老師平日一定非常用心帶領這群孩子,與孩子感情非常好,所以孩子受了傷害,而且是來自老師的直接傷害,還是願意找老師溝通討論。而且,還有兩個高個子同學討論著,該不該去找校長投訴時,他們的結論是:這樣對安妮不好。哇!這是我第二個震撼、也是第二個感動。(如果在台灣,會不會早就call記者來包圍校方了吧!) 當老師聽見孩子們的抗議時,她還是聽完,並且理性地回應著每一個問題,即使她沒有辦法給很好的答案,她還是會說:我瞭解妳的意思。 好理性的老師呀!要我去扮演一個假裝自己有歧視的老師,我可能不到一個小時就崩潰了,更何況要冷血地坐視這些高個子同學受傷害、挫折、傷心、哭泣。這麼愛這些孩子的安妮老師竟然可以忍住馬上安慰他們的衝動,也忍住為他們解決問題的本性,她理性地處理著每一個狀況,對自己做的這個實驗掌控得相當好。這是第三個震撼、也是第三個感動。 一天結束的時候,安妮老師留下高個子的人,跟他們談談今天發生的事對他們的心理造成什麼影響,並提醒他們,這就是早上大家都同意做的跟歧視有關的實驗,很多孩子都鬆了一口氣,也有很多孩子不停地哭泣著,安妮老師問他們:你以為我的心裡不難過嗎?的時候跟他們一起流著眼淚。然後她保證她還是原來的安妮,今天整天發生的,只是要他們去感受歧視。 然後,他們約定第二天將會角色互換,矮個子的同學也會體驗到一整天的歧視。這時候,老師心中其實是希望高個子孩子對歧視這件事能有更深的體會,並在第二天時,能運用同理心,不會嘲笑或作弄矮個子。不過,第二天當情勢逆轉,換成了矮個子穿上紅背心時,高個子的同學仍舊扮演著歧視的角色,做了許多嘲笑的事。在紀錄片中的訪談,安妮老師對這一點感到失望。不過,歧視的確是人性當中的一個本能。 實驗結束的時候,老師又跟全班談了很多,最後她問大家要不要再做其他的歧視實驗,孩子們竟然回答說:明天來歧視老師!後來,安妮老師被訪談的片段中她說當時自己心裡蠻難過的,因為孩子沒有體會她希望他們體會到的東西,而他們也沒有真正放下歧視,他們還是選擇人性的本能∼報復。 我倒覺得這樣的說法太悲觀,也許結果沒有預期這麼好,但是,孩子們應該只是希望紓解一下兩天來的壓力吧!我相信,回家思考個幾天,這個實驗課程應該會在孩子心中種下些種子的。不過,安妮老師也說,在這個實驗課程之後,只要討論到相關的議題,她只要引導他們回想這次的實驗,孩子們會出現與以往不同的眼神和表情。 整個記錄片看完時,心裡真的很激動,這樣的課程能帶給孩子的衝擊很大,很令人佩服的是所有的大人都能忍住不告訴孩子真正發生的是什麼,就讓他們自己去體會整個過程,然後,事後與孩子溝通討論,讓孩子自己體驗與省思,這樣不說教的教學,真的可以在孩子心中留下些東西,那不是用一般的課程,老師一直教、一直教可以帶出來的結果。 不過,安妮老師也說到,這樣的實驗不能隨意的進行,一定要有詳細的規劃。課程的影響也許在短期內看不出很大的改變(當然也有一點點啦!比如嘲笑胖同學的人因此發現自己的行為有多大的傷害,因為胖而被嘲笑的同學也結束了每天的夢靨,變得快樂。)但是,將來有一天,這個課程在孩子心中種下的影響,有可能會發酵變大,而有更好的結果。 紀錄片結束之後,有蔡康永和柯志恩(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所長)的討論,柯教授也說到這樣的實驗課程在台灣不太可能發生。至少她自己不會這麼明目張膽地做,因為在國內教育不是被拿來單純的討論,當中包含太多複雜的東西。 另外,她提到這樣的實驗課程如果進行的愈久,效果就愈明顯,兩天稍嫌太短,可能影響不會太深,如果進行四、五天,那對孩子的影響會更深遠。而這樣的實驗課程在一個本來就公平尊重的社會進行的時候,會使孩子有比較大的震撼;但是在一個強調競爭、充滿歧視、充滿不平等的社會裡(也許老師本身就有成見或刻板印象),要進行這樣的實驗課程是很難達到效果的。所以移植到台灣的可能性,其實不是很大。 教授很希望老師們都能有更多元化的觀點,去引導孩子看這個世界。 * 因為整整一個小時我都處在很震撼,以及不停說著"對對對!"的狀態下,也沒有做什麼筆記,只能胡亂地記下一些重點,紀錄也許不是這麼精確與清楚,有想到的話之後再來補充。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注意看看有沒有重播,或有沒有出紀錄片DVD。 * 事後我比較多的感觸是,我自己的教室裡偶爾也會出現歧視,尤其是新的班級、新的小朋友,他們還不了解我的時候比較容易發生。我自己的觀察是:孩子在家裡及學校裡常常被要求要競爭,所以表現好的孩子學會了歧視學習表現比較弱的孩子;表現弱的會歧視表現更弱的(這個柯教授也有提到,被歧視者會找代罪羔羊來紓解自己的挫折)。 所以我在新班級的第一個月裡,如果發生這樣的事情,我都會很重視,會說很多相關的故事來引導孩子,讓他們知道我的態度: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優缺點,每個人本來就不一樣,所以,在我的教室裡,我對每個孩子的愛是一樣的,不管學習表現如何,都是一樣的。如果我偶爾板起臉說話,那是因為我在乎的是學習態度,因為我愛每個孩子,所以我在乎每個人有沒有盡到自己的本分,如果沒有,我會很傷心,所以我會用很嚴肅的臉色說話,表示我很重視這件事情。 我喜歡在教室裡利用所有的機會鼓勵孩子們互相幫助,並且不嘲笑或嫌棄別人。不過,我曾經碰過一個孩子,是個反應快、很聰明但有過動症(醫師診斷)的孩子,我費了很大的功夫才能讓他學會(或說忍住)不去嘲笑表現較弱的同學,幸好後來他還是慢慢地、慢慢地有一些些的進步,雖然還是沒耐心,但比較不會用傷害他人的方式表現,頂多抱怨兩句,並且他在我說:請等一下!的時候可以慢慢加長了等候的時間。 看完這個紀錄片,我心想,也許將來除了說故事、以身作則之外,碰到難纏的孩子也許我可以減少使用說教的口吻,用更巧妙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思考(其實上次在那個很愛嘲笑人的的孩子身上用過一次,藉著他不小心失誤的一個好時機做了機會教育),不過,我自己還要加強的是事後的個別討論技巧,因為,只是美語班的老師,很難有時間好好地輔導孩子呀!匆匆地談兩句實在很難深入吧!(這是我心裡常有的感嘆∼)不過,就是盡力而為囉!

The Wise Old Man

2008年04月11日
公開
15

The Wise Old Man智慧老伯的一席話 A man of 92 years, short, very well-presented, who takes great care in his appearance, is moving into an old people’s home today. 一位92歲、非常注重外表、身材不高 但是衣著整潔的老伯,今天正搬進老人公寓 His wife of 70 has recently died, and he is obliged to leave his home. 他那位70歲的太太最近剛過世, 他感到有責任離開老家 After waiting several hours in the retirement home lobby, he gently smiles as he is told that his room is ready. 他在公寓大廳坐上好幾個小時,當他聽到他的房間 已準備好了的時候,臉上不覺露出微笑 As he slowly walks to the elevator, using his cane, I describe his small room to him, including the sheet hung at the window which serves as a curtain. 他用柺杖緩步走著,護理員在一旁陪他說明房間, 包含掛在窗上當作窗簾那條床單。 - "I like it very much", he says, with the enthusiasm of an 8 year old boy who has just been given a new puppy. 他說: “我非常喜歡這”。旁邊還跟著一位八歲 熱心的小男孩,手中捧著剛拿到的新布偶 -"M. Gagné, you haven’t even seen the room yet, hang on a moment, we are almost there. " “老伯,您還沒看到房內了,等一會就到啦” " Tha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it ", he replies. 老伯回答說:” 都一樣,沒關係啦” " Happiness is something I choose in advance. Whether or not I like the room does not depend on the furniture, or the decor – rather it depends on how I decide to see it. " “我早就選擇好我的幸福了,我不會因為 這間房內有些好傢俱或是裝潢就感到意外, 關鍵是我要怎麼去欣賞它” " It is already decided in my mind that I like my room. It is a decision I take every morning when I wake up. " “我腦中已經確定,我會喜歡這間房子。 因為每日早上一起床我就會作一次這樣的決定” " I can choose. I can spend my day in bed enumerating all the difficulties that I have with the parts of my body that no longer work very well, or I can get up and give thanks to heaven for those parts that are still in working order. " “我也能有不同選擇。 我能選擇終日躺著,數者身上的器官 唉,有好多已不靈光。 我也能站起身來感恩上蒼,我身上的器官, 竟然還有那麼多依舊是蠻管用的” " Every day is a gift, and as long as I can open my eyes, I will focus on the new day, and all the happy memories that I have built up during my life. " “我們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神的恩賜,只要我還能睜開眼睛 我都要專心於這新的一天,並想著我這一生快樂的時光” " Old age is like a bank account. You withdraw in later life what you have deposited along the way. “老年就好比銀行的帳戶,你下半輩子提領出來的快樂 都是你上半輩子存進去的” So, my advice to you is to deposit all the happiness you can in your bank account of memories. 所以嘛,我要提醒你趁早將你的快樂,存進你的腦海銀行 Thank you for your part in filling my account with happy memories, which I am still continuing to fill… 我要感謝你在我腦海銀行中也存入了一些快樂 我也將持續將快樂存進我的帳戶中 Remember these simple guidelines for happiness. 請記住下面簡單易學的幸福原則 1. Free your heart from hate. 1. 心中無恨 2. Free your mind from worry. 2. 腦中無憂 3. Live simply. 3. 生活簡單 4. Give more. 4. 多些付出 5. Expect less. 5. 少些期望

親子溝通四大心態

2008年04月10日
公開
30

親子溝通四大心態 文�慕凡;家長學苑電子報186期《新好父母》2008.4.7 父母要跟孩子保持良好溝通,必須先具備下列四種心態: 一、接納他:因為你愛他,所以他可愛。 父母要打從心裡喜歡自己的孩子,接納他現在的一切情況,例如外表打扮、個性脾氣或興趣嗜好等。知性可同居,心存愛意就不會嫌棄,自然就會說出關懷、貼心的話語,溝通才能順暢進行。有的父母會隨口責罵孩子:「看你這個牛脾氣,我就要生氣。」這樣挑剔性的批評是會惹他不高興,因而破壞了溝通氣氛。 二、尊重他:給他選擇,他才願意負責。 在溝通過程中,父母要尊重孩子說話的權利,容許他表達真正的想法或意見,遇到彼此有不同見解時,可先討論後再歸納出幾個方案,提供給他自由選擇的機會,他才會心甘情願的負責,千萬不可用命令或強迫方式要他屈從。例如他要選擇先玩電腦再做功課,或先看電視再洗澡等事情。由他自己選定的事,他才樂意去好好完成。 三、詢問他:你的好意,先要他的同意。 凡是做一件事,有興趣就有動力才會努力,沒興趣就有壓力就會逃避。父母最常犯的毛病,就是用「我都是為你好」當藉口,擅自替孩子做決定,結果你的好意卻惹起孩子生氣。例如要不要去上才藝班或補習班,一定要先徵求他的同意,否則你白花了學費,他又不情願好好上課。更會造成日後溝通的阻礙。 四、支持他:稱讚鼓勵,必可達成目的。 親子雙方透過充分討論,達到從善如流,或各退一步所做的決定後,父母就要全力支持孩子的選擇。真誠的給予肯定、鼓勵,並設法協助他達成目標。千萬不可用嘲諷、不看好的心態對待。例如孩子國中畢業後,要選擇讀高中或職校,上大學要選文組或理組的科系等。行行出狀元,有你的鼓勵,孩子一定會努力,必定會成功。 父母基本心態準備好,親子溝通愉快沒煩惱。

新政府 別對不起偏遠學子

2008年04月09日
公開
8

【本文摘錄自《聯合報•民意論壇》李家同/暨南大學資工系教授(投縣埔里)2008/03/30】 新政府 別對不起偏遠學子 文/李家同(暨南大學資工系教授) 我們的教育絕非一無是處,但是必須承認有相當嚴重的落差,要進入建中學測要290分以上,但是,很多偏遠地區的國中,畢業時平均學測只有110分,有些國中甚至只有55分。 任何國家,在教育程度上,都會有落差,但是,如果程度差的同學,都集中在偏遠地區,這就嚴重了,因為這些學生,大多來自弱勢的家庭,他們現在沒有好的學業程度,將來又是弱勢族群,又如何能改善貧富不均問題呢? 為什麼偏遠地區有如此多程度差的孩子?試將我所知道的原因敘述如下: (一)偏遠地區小學的英文教育太差 前些日子,我到一所偏遠地區小學,我問英文老師,他的畢業生會不會拼father, mother這些簡單的英文字,他說有很多同學是不會的,為什麼?我們絕不能責怪這些老師,他一周只能教學生一節英文課,一節是四十分鐘,這些孩子來自弱勢家庭,家中無人會說英文,回家沒有人教,鄉下沒有人能做英文家教,即使有,也沒有錢去念。每週四十分鐘的英文課,等於白上。 政府當年推出小學教英文的制度,似乎完全忘了偏遠地區的狀況,我們可以說,「國家對不起這些孩子!」 (二)國中小數學教科書不恰當 國小六年級的數學課本中就有圓周率、直角、三角形、座標、圓錐體等項目,這些可以留到以後再教。我直到高中才懂得何謂座標。因為孩子們要學這麼多的東西,他們常常在小學裡沒有學好很重要的四則運算,以至於到了國中,學不好代數。 國中的數學書更是奇怪,幾何和代數同時出現,國中生常常代數的一個單元沒有弄清楚,就被迫去學幾何,幾何還未學好,又來學代數,結果全軍覆沒。 (三)孩子回家不做功課 大多數弱勢孩子回家,都在玩,而沒有寫作業的習慣,原因是父母不知道該督促孩子做作業,或者是在隔代教養下,爺爺奶奶更不知道如何督促孩子做功課了。 (四)對國中小學生沒有任何的教育品質管制 做任何事情,都應該看看成效如何,遺憾的是,我們小學生的程度如何,是沒人過問的。有孩子幾乎不會認最簡單的國字,也可以小學畢業。既然畢業了,他就可以進入國中,國中教育依然沒有品質管制,所以我們培育了很多毫無競爭力的公民。 (五)政府過份強調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可以多元化嗎?任何人都知道小學生絕對不能沒有最基本的學識。如果政府過份強調教育的多元性。孩子們根本不知道功課不好的嚴重後果,當然也就不用功了。 基於以上的觀察,我就教育的城鄉差距提出幾個具體的建議。 一、政府必須確立中小學教育的品質管制,務必要知道每個學生的程度。政府不必以高標準來要求孩子,但總應要求孩子到達最低標準,這個責任應該落在老師身上。 二、政府應該使回家不做功課的孩子做完功課才回家,如果需要增加經費,也要做。 三、政府必須使每一所小學都有足夠的英文老師,每個偏遠地區的孩子必須每天都上一段時間的英文課,否則這些孩子不可能學好英文的。 四、大幅度改革數學教科書,數學不在乎學得多,而是學得很熟練。目前的數學教科書對弱勢孩子是極不利的。 五、應該向偏遠地區孩子們說明念書的重要性,必須讓他們知道不念書的嚴重後果。 新政府,不要依然故我,這樣對不起偏遠地區的孩子。

4大教養迷思,挑戰「超完美父母」

2008年04月08日
公開
5

4大教養迷思,挑戰「超完美父母」 多人感嘆,生了孩子,才知父母難為!別急著搶當直昇機父母,隨時盤旋在孩子左右。 文.林玉珮 康健雜誌 107期 天下父母心,為人父母總希望孩子有能力贏得未來,卻往往因為教養思維或態度上的迷思,反而壓抑或妨害孩子發展挫折忍受力。以下是許多父母教養子女時難以穿越的主要迷思: 教養迷思一:「我就是這樣長大的」 許多父母常抱怨孩子,「怎麼這麼浪費、不惜福?」「孩子怎麼這麼不能吃苦?」然而此一時彼一時,研究指出,當父母愈執著於過去的經驗,愈難以同理心來教養孩子,愈容易重蹈自己成長經驗的覆轍。 華視總經理李遠(小野)坦承,自己考高中考的奇差無比,他父親看到成績單跪下來哭,「我被他的反應嚇到了」。他父親那套「高期待」教養方式帶給子女長期的焦慮和不安,等他有了孩子以後雖開始懷疑卻仍不免對兒子有要求。兒子在小四時曾形容李遠看他的眼神很可怕──「眼神很荒涼」。 但李遠在兒子進入青少年期後,父子關係有如「哥兒們」,這轉折緣故很多,「反省」是其中影響關鍵,就像兒子形容他「是一個會反省的父親」,「這是兒子給我的最大讚美。」不斷的反省加上不斷的自我調整,李遠終能超越上一代的「教子有方」,發展出不同的教養腳本。 教養迷思二:「不要給孩子太多的愛,會把孩子寵壞」 雷同的迷思如「不能花太多時間陪孩子,孩子會軟弱依賴」、「不要太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會需索無度」「不能太尊重孩子,孩子會目無尊長」「不要讓孩子凡事作主,孩子會自私自利」。 事實上,正好相反,當小孩自覺被愛、被尊重,才更容易接受父母的約束,發展同情心,並且願意承擔責任。 「父母絕對不可能用過多的愛寵壞孩子,」美國天普大學心理學教授史坦堡博士非常肯定,因為有太多以親子關係為主題的研究發現,「那些調適最好的孩子,總是擁有最豐厚的父母之愛」。 不是愛得太多,而是缺乏有效的管教,才會寵壞孩子。 教養迷思三:「我這樣做,是為孩子好」 最常見的情況是,父母把孩子送到才藝班、送進補習班,把孩子的時間幾乎填得滿滿,理由是「為了增加孩子未來的競爭力」。 父母做這些是為孩子好,還是安自己的心?曾有一位小二的孩子告訴心理醫師陳質采,「我就像籠中鳥,每天從一個籠子被換到另一個籠子。」陳質采問,這樣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一語中的:「想學,沒環境會偷著學;不想學,請到李遠哲來教化學也沒用。」 處心積慮為孩子未雨綢繆布局人生的父母,應該警覺,自己可能變成「直升機父母」,隨時盤旋在孩子的左右,過度保護和介入,就像正在雕刻一尊完美的孩子雕像而不是真正的孩子。 父母迷思四:「親子相處的時間重質不重量」 親職作家游乾桂形容品質不好的親子相處時間,就像在做「噩夢」,但不只要有品質還要有時間,時間投入愈長,愈有益建立親子親密關係,就像為親子情感帳戶增加存款。 如果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非常有限,對於孩子在乎的場合,如生日、表演、比賽,或者孩子需要有人談一談的時候,父母因故缺席或要等到有空再回來陪孩子,對親子相處的品質一定會大打折扣。 父母的陪伴很重要,而且愈小的孩子愈是需要。日本有研究發現,青少年犯罪在幼兒3歲之前決定。這聽起來很駭人聽聞,然而根據板橋地院少年保護官盧蘇偉的研究觀察,孩子在6歲之前與父母的關係,和孩子未來會不會藥物成癮,或會不會成為一個負責的人,以及未來會不會失去人生的方向等都有相關,「安全的依附經驗,是無法等到父母有空了再回來陪伴,」他提醒。

嘻哈奶爸也不賴

2008年04月07日
公開
3

嘻哈奶爸也不賴 文�小野 2008/04/06 亞米娜和爺爺是瑞典的非法移民,他們四處躲避移民局的搜查,暫時棲身在一個身上滿是洞洞刺青、玩電吉他的酷酷大哥哥家裡,還認識了隔壁一個可愛的玩伴—蜜兒。 沒想到過了幾天, 亞米娜的爺爺猝死,丟下亞米娜一人。 酷哥看來不太可靠 還沒被安排去處前,玩band的酷哥只好先當亞米娜的「嘻哈奶爸」,雖然他只會在餅乾上用糖漿畫出甜甜笑臉,但亞米娜卻越來越喜歡他。 嘻哈奶爸說:「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成為好父親。」她說:「沒關係,你只要睡前問我刷牙了沒就好了。」 這是國際兒童影展裡《我的嘻哈奶爸》的劇情,雖然故事最後是個完美結局,但我不確定有多少人能認同,讓一個酷酷的大男孩擔任小女孩的父親。我們都期待一個有父有母的「健康」家庭,給孩子一個「安全」的環境。但誰說這樣的家庭就真的保證「健康安全」呢? 那個酷酷的、成天玩著band的奶爸,面對任何問題時,都能找出生命的節奏,一派輕鬆的唱著跳著,這給我們為人父母的很大的啟發。傳統的父母習慣教育孩子能確保在一個安全的人生跑道上慢慢跑著。最擔心那些莽莽撞撞、糊裡糊塗,缺乏目標的人生。其實有誰能描繪一個真正美好的人生呢?莽撞糊塗的人生或許能嘗到更多人生的不同滋味,有種自由與泰然,畢竟人生不只是要安全而已。 讓生命充滿節奏感 我喜歡這部歌舞片裡處處都充滿著節奏感。亞米娜和嘻哈奶爸在廚房裡洗著一個又一個的碗,機械化的動作也變成一種律動,刷牙的聲音、揉麵團的聲音,都變成了生命中的樂章。 放手讓孩子們去尋找出他們生命的節奏吧,你只要睡前問他:「刷牙了沒?」

誰來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2008年04月05日
公開
4

【本文摘錄自《聯合報•社論》2008/04/04】 誰來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文/聯合晚報•社論 你家裡讀國中的孩子,可能遇到校園暴力、老師不適任的問題。你家裡讀高中的孩子,可能捲入學校「微調」成績的荒唐做法,以致喪失甄試大學的機會。你家裡讀大學的孩子,可能正在網路上找人競標幫忙寫論文;更慘的,他如果不小心一點,在校門口騎車還可能被喝醉酒的老師開車撞到。 這是最近幾天新聞所顯現的台灣教育圖像,包括學生手機拍攝到的教室內同學凌虐事件、常春藤成績造假風波、稻江老師酒駕撞死學生等等。當然,鬧出新聞的,都是個案,不一定代表教育的普遍狀況。然而這麼多、這麼密集的個案,凸顯了台灣的教育危機,品格教育與教師形象的高度危機。 危機根源於教育工作者日益低落的自覺與自尊。過去,「老師」是個多麼受敬重的身分,有此身分的人,必然懷抱著別人尊崇眼光帶來的使命感。老師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會被用更高的標準期待,若有任何閃失,也就會受到格外嚴厲的譴責。「老師」負擔著學生人格養成的責任,那是跟隨著他的工作、不可切割的使命。 現在呢?在錯誤的教育政策影響下,高等教育快速成長,高中職更是供過於求。教育指標在「量」方面的追求,必然以「質」的損失作為代價。所以不但教育品質下降,就連教授、老師人數快速膨脹,也可能導致不適任的問題增加,更快速損傷了這個行業的自尊與社會敬重。 只要少數不適任教師出問題,社會對老師的尊敬就降低一層,大多數潔身自好、敬業自重的老師也連帶受累。好老師無力挽救這個行業的整體社會形象,他們的地位與自尊心下降,其功能也就隨而跌入谷底了。 今天台灣教育的關鍵問題之一,是已經失去「老師」的角色了。要發揮「老師」的功能,不只需要當老師的人願意教努力教,還需要社會尊重他們,承認他們的品格地位。如果社會信任的條件不存在,個別老師再怎麼努力,能對學生產生多大效果? 要改革教育,不能不從恢復教育工作者的自尊與尊嚴做起。我們不一定需要那麼多「教書匠」,卻需要培養更多有責任感的老師團隊。一個沒有「老師」模範角色的社會,絕對是個可怕的野蠻社會!

The Man in the Mirror

2008年04月04日
公開
7

The Man in the Mirror (鏡子裡頭的人) by Dale Wimbrow, (c) 1934 中譯:藍田 When you get what you want in your struggle for self,當你為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努力, 目的達到時 And the world makes you King for a day, 感受如世界封你為王的喜樂 Then go to the mirror and look at yourself, 不妨走到鏡子前看一看自己 And see what that guy has to say. 瞧一瞧那鏡裏的人要說些什麼 For it isn't your Father, or Mother, or Wife, 因為父母或妻子 Who judgement upon you must pass . 的評斷, 你根本無須理會 The feller whose verdict counts most in your life 那個最有資格裁決你的人生的人 Is the guy staring back from the glass. 是從鏡中凝視著你的人 He's the feller to please, never mind all the rest, 他是你要取悅的人,其他人無關緊要 For he's with you clear up to the end, 因他會伴隨與你清算,直到水落石出 And you've passed your most dangerous, difficult test你已經通過最險要及困難的考驗 If the guy in the glass is your friend. 如果鏡中之人是你的朋友 You may be like Jack Horner and "chisel" a plum, 你或許像個自命不凡的傢伙,為了取得成就而使壞 And think you're a wonderful guy, 你認為自己很了不起 But the man in the glass says you're only a bum 但鏡中那個人說你只是個無價值的小混蛋 If you can't look him straight in the eye. 如果你無法直視他的眼睛 You can fool the whole world down the pathway of years,你可以年復一年瞞騙整個世界 And get pats on the back as you pass, 得到許多人的讚揚 But your final reward will be heartaches and tears 但你最終得到的將是悲痛和眼淚 If you've cheated the man in the glass. 如果你欺騙了鏡中的那個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炒股版)

2008年04月03日
公開
3

朱自清:《荷塘月色》(炒股版) 作者:不詳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傍晚在院子裏坐著乘涼,忽然想起前些天買進的股票,在這崩盤的世界裏,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CPI漸漸地升高了,證券交易大廳內股民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裏看著行情,迷迷糊糊地選著黑馬。我悄悄地打開電腦,分析著行情。 沿著屏幕,是一條曲折的K線走勢。這是一只幽僻的股票,牛市裏也漲不上去,熊市裏就更加慘烈。貼吧裏面,擠了許多股民,蓊蓊鬱鬱的。那罵街的,是些一直深套著的,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剛被套的股民。沒有利好的晚上,這大盤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股票也還是套得死死的。 網上只我一個人,光看不說話。深市和滬市好像都是為我開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裏。我愛暴漲,也愛反彈;愛追高,也愛抄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迷茫的走勢下,什麼都可以買,什麼都可以不買,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牛市裏一定要買的股,一定要跟的風,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熊市的妙處,我且受用這深不見底的蹦極好了。 曲曲折折的均線上面,堆砌的是厚厚的票子。票子出手很快,像亭亭的*女的裙。密密的綠色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紅光,有逆市漲停的,有止跌反彈的;正如一粒粒的紅寶石,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陰風過處,送來點點安慰,倣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總之全不是你持倉的那幾只。這時候權重股與指數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便被陰風吞沒過去了。跌停股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跌停股底下是急速縮水的資本,遮住了,不能見一絲紅色;而綠色卻更見風致了。 資本如流水一般,靜靜地消逝在這一片綠色的海洋上。極度的恐慌蔓延在股市裏。股價和指數倣佛在膽汁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噩夢,前方卻有一團看似觸手可及的希望,所以不願醒來;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賺錢固不可少,賠錢也別有風味的。消息都是提前透出來的,高臺跳水的中石油,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悲觀的報表的陡直的陰線,卻又像是落在夢裏。各股的振幅並不均勻;但起與伏有著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貼吧裏面,熙熙攘攘,密密麻麻都是股民,而賠錢的最多。這些股民將一個貼吧重重圍住;只在淩晨小憩,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莊家留下的。股民的臉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莊家的豐姿,便在煙霧裏也辨得出。圖形上看隱隱約約的像是要反彈,只有些大意罷了。小道消息裏也漏著一兩點要漲的意向,沒精打採的,是套得發綠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報紙上的理論家與網上的股評家;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新股發行的事情來了。新股是眾人追搶的焦點,似乎很早就有,而中石油時最盛;從詩歌裏可以約略知道。申購新股的是衝動的少年,他們是開著小車,哼著小曲去的。申購新股的人不用說很多,還有那些沒申購上的。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瘋狂的季節。梁元帝《新股賦》裏說得好:于是癡男怨女,狂砸猛取;股指徐回,盈不抵虧;汝未買而漲停,待欲賣已蒙灰。 可見當時申購新股的光景了。這真是燒錢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錢消受了。 于是又記起《莊家曲》裏的句子:做莊靡市秋,價壓過人頭;低頭看股市,股民急如猴。 今晚若有做莊人,這時的股價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反彈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牛市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深夜時分;輕輕地關上電腦,屋裏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絕望好久了。

台灣:你可以走得更遠

2008年04月02日
公開
4

台灣:你可以走得更遠 文/陳行之 (2008-3-23凌晨·北京) 懷著極為複雜的心情看到了台灣選舉落幕。 一般來說,心情複雜那就是有很多話要說,但是此時此刻我卻什麼也說不出來。什麼原因呢?細想了一下,原因有二:一是有的話不便說,二是有的話不想說。那就偷一個懶,引用馬英九先生當選為台灣“總統”以後發表的感言作為我的感言吧! 馬英九說:“民主自由是台灣最珍貴的資產,我們生活在其中,平常也許感覺不到,但是一旦到了關鍵時刻,民主自由展現的力量是很大的。我們今天晚上開票的過程,全世界、亞洲,全部都在轉播,大家都在關心,為什麼,因為華人世界,只有台灣,能夠在民主的發展上達到這樣一個境界。我們的民主,還有很多改善的空間,還有許多必須要排除的缺點,但是,幾千年來的華人社會,只有台灣能夠在這麼小的地方,卻走的這麼遠。民主自由是台灣最核心的價值,蕭院長和我都願意以我們最大的力量來捍衛。 ” 馬英九一個勁兒說“民主、民主”,“民主”究竟是什麼東西? 我們請龍應台先生來回答:“民主,就是手上有一本護照,隨時可以出國,不怕政府刁難;民主就是養了孩子知道他們可以憑自己本事上大學,不需要有特權;民主就是發表了任何意見不怕有人秋後算賬;民主就是權利被侵犯的時候可以理直氣壯地討回,不管你是什麼階級什麼身份;民主就是,不必效忠任何黨,不必討好任何人,也可以堂堂正正地過日子;民主就是到處有書店,沒有任何禁書而且讀書人寫書人到處都是;民主就是打開電視不必忍受主播道德凜然地說謊;民主就是不必為了保護孩子而訓練他從小習慣謊言;民主就是享受各種自由而且知道那自由不會突然被拿走,因為它不是賜予的。” 有了龍應台先生所說的這些淺顯的道理,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台灣人民直接選舉值得珍重的意義,正如馬英九先生所言:“幾千年來的華人社會,只有台灣能夠在這麼小的地方,卻走的這麼遠。” 我們從來把台灣視為中國的一部分,我們有理由為台灣示範性的歷史進步歡欣鼓舞。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題目為《有了龍應台,台灣對於我變得重要了》,話題或許可以延伸一下:由於有了台灣,中國對於我變得重要了——那裡的兩千三百萬人民憑借著自己的手,把自由、民主變成了具有真切質感的東西,它讓我們艷羨,讓我們驕傲。 我要說的是,台灣,你可以更加自信,你可以走得更遠。 當歷史經歷過一個漫長的過程,當“民主並非只是選舉投票,它是生活方式,是思維方式,是你每天呼吸的空氣、舉手投足的修養,個人回轉的空間”(龍應台語)成為全體中國人的生存現實的時候,人們才會發現台灣對於中國的貢獻竟然是那樣直接,那樣深刻。 我們感謝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