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Blue-field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07年07月01日
公開
7

開始放暑假

開始放暑假

2007年06月30日
公開
6

潛移默化的生命教育

潛移默化的生命教育 文/洪蘭 上周末,我帶一位外國教授去花東旅遊,一路他指著各種花木問我名字,我都不知道,後來在一條產業道路上突然看到一條蛇過馬路,司機本能地加重油門,但是外國教授卻大叫「停車、停車」,等蛇過了,他才說「可以走了!」他回過頭笑著跟我說:「這是一條美麗的蛇。」我慚愧的低下頭。 動物對我們來說只分可吃、不可吃而已,從來不曾想過牠是否美麗,尤其是蛇,我們最先想起來的是負面概念,很少想到牠是自然界的一分子,會吃老鼠等有害的動物,殺牠會破壞生態的平衡。我們也很少教孩子尊重別人生存的權利,我母親常說「一枝草一點露」,每個生物在宇宙間都有它生存的權利。有時想想現在政壇上如此混亂,是否也是因為從小沒有教他們尊重別人生存的權利呢? 我的孩子在美國念五年級時,有一次帶回來一本「Education of Little Tree」(少年小樹之歌),這本書讓我很感動,大意是說一個印地安孩子跟著他祖父長大,每天隨著祖父去打獵、捕魚過日子。祖父並不多言,但是每一句話都是人生的歷練。他們上山去獵野火雞時,祖父只取他們所需的,雖然有六隻火雞都掉到陷阱裡,祖父說取兩隻,放走四隻,年年都有火雞吃,取六隻,四隻放在冰凍庫,你長大就沒有火雞吃了。簡單一句話,把殺雞取卵的短視與嚴重後果馬上教給孩子,使孩子得以從先人的經驗中學取他生活的智慧。 我們現在都是小家庭,父母忙著賺錢謀生,孩子缺乏有人生經驗的老人來教導,如果孩子自己又不讀書,不能從書本中把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那麼這個孩子很有可能長大會成為自私冷漠的人,因為他無法設身處地去感受別人的感覺。 目前我們看到孩子都進到國中了,還沒有同理心,會開一些很殘酷的玩笑,不了解玩笑應有分寸,傷人不可傷到心,例如有國中生脫同學褲子作樂,大家拍手取笑,無視同學的屈辱;又如學生把剪刀放在椅子上,讓坐下去的同學直腸被刺破,以後一輩子要用人工肛門;把椅子拿開,讓一屁股跌下去的同學腰椎受傷,終身殘障;用柳丁從二樓扔下打中同學的眼睛,一眼失明。這些都是從小沒有教、沒有鼓勵他們去閱讀,又無法從別人的痛苦中去產生同理心之故。 國外的孩子每學期有一天要戴毛玻璃眼鏡在學校中體驗盲人看不見的感覺,另一天戴耳塞,體驗聾人聽不見的痛苦。這樣之後,孩子們深切體會到這兩個感官的重要性,不但好好保護他們,而且會成為殘障車位的捍衛勇士。在美國每次有人霸占殘障車位時,最勇敢上前去勸告的便是小朋友。孩子天性是善良的,但是仍然需要教化,我們需要及早教育他們,不要因為無知而使他們作出後悔一輩子的事來。 看到外國人如此尊重生命,我們是否也該加強我們對孩子的生命教育呢?

2007年06月29日
公開
23

吃的叮嚀

吃的叮嚀 1. 常吃宵夜.會得胃癌.因為胃得不到休息 2. 一個星期只能吃四顆蛋.吃太多.對身體不好 3. 雞屁股含有致癌物,不要吃較好 4. 飯後吃水果是錯誤的觀念.應是飯前吃水果 5. 女生月經來時.不要喝綠茶.反正茶類的不要喝就對了.多吃可以補血的東西 6. 喝豆漿時不要加雞蛋及糖.也不要喝太多 7. 空腹時不要吃蕃茄,最好飯後吃 8. 早上醒來.先喝一杯水.預防結石 9. 睡前三小時不要吃東西.會胖 10. 少喝奶茶.因為高熱量.高油.沒有營養價值可言.長期飲用.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 11. 剛出爐的麵包不宜馬上食用 12. 遠離充電座.人體應遠離30公分以上.切忌放在床邊 13. 天天喝水八大杯 14. 每天十杯水.膀胱癌不會來 15. 白天多喝水.晚上少喝水 16. 一天不要喝兩杯以上的咖啡.喝太多易導致失眠,胃痛 17. 多油脂的食物少吃.因為得花5~7小時去消化,並使腦中血液集中到腸胃.易昏昏欲睡 18. 下午五點後.大餐少少吃,因為五點後身體不需那麼多能量 19. 10種吃了會快樂的食物:深海魚、香蕉、葡萄柚、全麥麵包、菠菜、大蒜、南瓜   低脂牛奶、雞肉、櫻桃 20. 睡眠不足會變笨,一天須八小時睡眠,有午睡習慣較不會老 21. 最佳睡眠時間是在晚上10點~清晨6點 22. 每天喝酒不要超過一杯,因為酒精會抑制製造抗體的B細胞,增加細菌感染的機會 23. 服用膠囊應以冷水吞服(可以第一個吃),睡前30分先服葯,忌立即躺下 24. 酸梅具防止老化作用,青春永駐;肝火有毛病者宜多食用 25. 掉髮因素:熬夜,壓力,菸酒,香雞排.麻辣鍋.油膩食物.調味過重的料理 26. 幫助頭髮生長:多食用包心菜,蛋.豆類;少吃甜食(尤其是果糖) 27. 每天一杯檸檬汁,柳橙汁.不但可以美白還可以淡化黑斑 28. 蘋果:機車族,癮君子,家庭主婦的常備良葯,一天一顆,才能讓自己有個乾乾淨淨的肺 29. 抽菸又吃維他命(B胡蘿蔔素-A維他命的一種),會致癌,儘早戒菸.才是最健康的做法 30. 女性不宜喝茶的五個時期:月經來時,孕婦,臨產前.生產完後,更年期 31. 抽菸,關係最大的是肺癌,唇癌,舌癌,喉癌,食道癌,也與膀胱癌有關 32. 飲酒導致肝硬化.引發肝癌 33. 吃檳榔會導致口腔纖維化,口腔癌 34. 食物過於精細,缺乏纖維;含大量脂肪,尤其是膽固醇會引發胃癌 35. 食物過於粗糙,營養不足時導致食道癌,胃癌 36. 食品中的黃麴毒素.亞硝酸類物皆具有致癌性 37. 不抽菸.拒吸二手菸 38. 適量飲酒,不拚酒.不醉酒 39. 減少食用鹽腌.煙薰,燒烤的食物 40. 每天攝取新鮮的蔬菜與水果 41. 每天攝取富含高纖維的五穀類及豆類 42. 每天攝取均衡的飲食,不過量 43. 維持理想體重.不過胖 44. 保持規律的生活與運動 45. 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 46. 正確飲食習慣:早上吃的像皇帝,中午吃的像平民,晚上吃的像乞丐

2007年06月28日
公開
16

《美人魚的椅子》

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8740551353&Actid=tornado 摘錄: http://blog.chinatimes.com/openbook/archive/2007/06/06/172003.aspx#FeedBack 一本媲美《刺鳥》、《麥迪遜之橋》、《斷背山》的唯美浪漫小說,探索生命中不敢去追尋的真愛與自由。  傳說在白鷺島上有座小修道院叫「聖罪惡修道院」,裡面有把美人魚曾坐過的椅子,任何人只要坐上去,就能得到幸福。42歲的潔西其實已經很幸福了,至少別人都這麼認為,擁有愛她的丈夫、可愛的小孩,但她「循規蹈矩,過著刻版狹隘的生活,從未做過令自己讚嘆的事」。直到有一天,她坐上這把椅子後,一切都改變了。她愛上一個即將宣誓的修士,禁忌的愛讓她沈淪,讓她轟轟烈烈墜落、奮不顧身向下俯衝……。  本書以女性心靈豐富但未知的領域為題材,探討靈與肉之間的一線之隔,類似的題材在小說中並不多見。對於知己之愛的渴求從何而來?論及愛情時,究竟是什麼樣的引力牽動著女人歸於平凡或走向絢爛?女人要如何在內心找出自我的歸屬? 【序章】  當婚姻生活走到了中期,當我最主要的身分是修的妻子、迪的母親時,這個安分守己、再平凡不過的家庭主婦,卻愛上了一個聖本篤修會的修士。  事情發生於一九八八年的冬春之交。不過直到一年後的今天,我才能夠對別人述說這件事。正如俗話說的,如果能把一件事當故事說,就沒什麼是承受不了的了。  我的名字叫潔西.蘇利文。此刻我佇立在渡輪船頭,隔著公牛灣眺望白鷺島,那是南卡羅萊納州海岸外的一個沙洲島,也是我成長的故鄉。就在將近一哩外的水面上,一彎黃褐與翠綠在望。海風夾雜著童年的氣味,蔚藍的海水宛若綢緞般熠熠生輝。遠眺島的西北端,雖尚未望見修道院教堂的塔尖,但我知道它就在那兒,劃破清朗的午後天際。  實在難以相信,在認識他以前,我是多麼循規蹈矩,又過著多麼刻板狹隘的生活。我的生活範圍和小小的念珠無異,一顆顆在我指間漠然滑過。很少人清楚自己的潛能,我活到四十二歲,從未做過令自己讚嘆的事。如今我認為那正是問題的癥結之一—長久以來,我一直無法令自己驚奇。  我敢保證,任何人對我的批判都不會比我對自己的批判更嚴厲;我轟轟烈烈地墜落。有人說我沉淪,他們太客氣了;我不是沉淪,而是用力向下俯衝。  很久以前,當我和哥哥划著他的小平底船,穿梭於島上錯綜複雜的鹽灣時;當我還是個野丫頭,長髮編得毛茸茸,像松羅鳳梨那麼崢嶸時,父親曾告訴我,美人魚住在島附近的水域裡。他說有一次,他在自己的船上曾親眼見過——正值破曉時分,天邊泛著粉紅微暈,旭日如盪漾於水面的覆盆子。他說美人魚們像海豚般游到船邊,在浪濤間跳躍沉潛。  不論他說得多麼荒誕離奇,我全都相信。「她們坐在岩石上梳頭嗎?」我問他,儘管小島四周並沒有大岩石,只有隨季節變換色彩的沼澤草地——由綠轉褐、轉黃,再回復綠——這是島上永恆的循環,也同樣在我體內運轉不息。  「是的,她們坐在岩石上梳妝打扮。」父親回答:「但她們的主要工作是拯救人類,所以才會來到我的船邊。萬一我掉進海裡,她們就可以救我。」  結果,美人魚並沒有救他。不過我心裡想,說不定美人魚可以救我。至少有一點我知道:美人魚終於來了,在我生命中欣喜亢奮的時刻。  她們是我的慰藉,為了她們,我展開雙臂,拚命俯衝,將原本的人生拋在身後。我拋開一切的教養與期望,奮力跳下。但這一跳或多或少是為了挽回自我,而且是必要的。該如何解釋這一切呢?我往下跳,一雙隱形的胳臂就出現了,一雙不吝給予、線條優雅的胳臂倏地現身。在我觸及水面時,那雙胳臂接住了我,不是帶我浮上水面,而是潛下水底,然後才把我往上拉。  渡輪接近碼頭時,島上的氣味便迎面襲來,負載著許多事物:魚的腥味、鳥的驚飛、棕欖的嫩綠氣息。我已然感覺這故事彷彿是從水底浮現的怪物,隱隱逼近。或許我會與它做個了結,或許我會原諒自己,那麼這故事就會在我有生之年,像一雙胳臂般始終扶持著我。  船長鳴笛,通知乘客船靠岸了。是的,我回來了。這個對自己厭煩已極的女人回來了。她想要學海豚那樣游泳,在浪濤間跳躍沉潛。她想要只屬於她自己。  

2007年06月28日
公開
14

我家老四

半夜"老四"亂叫,只好起來看一下... 自從老三變成"天使雞",我們的心都"淡"了,原本老四就對我們有戒心,容易驚慌亂跳,有一陣子我克服了"畏禽症",寵老三的同時,也會把她抱出來安撫一下,以示公平,慢慢的她也有撒嬌的時候,但仍是會忽然的失控亂飛...@@ 所以我們比較常讓老三在家裏走動,老三只要出了籠子,便會"八卦"的在家裏四處巡視一番,那搖著小屁股到處走的神氣模樣,常令我啼笑皆非...更跩的是她還會在老四的籠子前示威一下,用嘴啄老四的籠子,彷彿說:喂!我又出來了! 這陣子不見老三"巡邏",老四似乎有所感覺...變得暴躁不安.. 老三變天使雞的第二天早上,老四叫個不停,我把她抱出來,忍不住跟她解釋說:我真的不是故意的...。難過得痛哭一場...直到現在下樓經過老三的"墳前",我總是要加快速度走過...哥哥到現在還會難過的埋怨我的粗心大意... 原來愛是沒有族類分別的,像小王子照顧他的玫瑰花,我們幫她們換洗籠子;一整個冬天擔心她們受寒;將她們放置在掌心呵護著...我有時想,若將她們跟其他的小雞放在一起,我也許真的可以認出來...因為她們是我的小雞... 小王子對其他玫瑰花說:「妳們都很美麗,但是妳們都很空虛,沒有人會為妳們死。當然了,我的玫瑰花,一位平常的路人會相信她跟妳們一模一樣。但是她一朵花比妳們全部對我重要。因為我澆的是她;因為把她放在玻璃罩下的是我;因為我給她一個屏風擋風;因為我為了她殺死許多蛹(只剩下兩三隻留作蝴蝶);因為我聽過她抱怨,我聽過她吹牛;甚至於有些時候,我看她默不作聲;因為她是我的玫瑰花。」 有時想起老三,我還是會難過自責得掉淚...(好像演苦情戲...^_^|||)但是想起她曾帶給我們的歡樂,對於我們她不是一隻小雞而已,她是我們的老三... 我們不想再養另一隻來替代...愛令人受傷,而我們原來都承受不起!

2007年06月26日
公開
8

斷背山的另一邊

說得太好了!... "什麼時候開始,背叛成了一樁美德、而所謂的忠於自我又成了自私自利的化妝品?"---彭蕙仙 情是何物?(原文2006/3/14 BBH 藍田) 唯一要批判的,應是婚姻中的虛偽與蒙騙吧!在電影中雙方的婚姻根本是在造孽,兩個主角的老婆都是受害者,她們原有權力追求她們的真愛,卻因為真象被隱瞞著而擁有一個不圓滿的婚姻和人生. 然而正常的婚姻中沒有欺騙與傷害嗎???戲中兩個主角,除了無能力去改變現實的眼光,而要躲藏在各自"娶妻生子"的表象下過日子,但他們對愛情確是忠貞的,(若忠貞的判別撇開肉體的背叛的話),因為他們的心從來沒有判離對方,我們看著電影時被感動是來自這"不離不棄"的體會吧!時代在變,人們渴求真心相許的心願永不會改變,奈何時代在進步,真情卻越難追尋,世人只能在愛情故事中找回對愛的信仰... .............................. 斷背山的另一邊 作者:彭蕙仙 因為是李安,這部電影變得有點難談,因為他是台灣之光,也因為他一貫是溫和的人,即使這部電影談的是這麼激烈的主題,反對的人在發言前也還要斟酌再三,畢竟李安把這部電影拍得這麼美、這麼和緩。 然而,再怎麼抒情、再怎麼柔和,《斷背山》說的始終是一個不負責任與扭曲的人倫的故事。片中的兩位主角傑克與恩尼斯年復一年背著自己的妻子與情人激清相擁,這是明顯的不忠;他們對婚姻的傷害,與他們愛戀的對象是同志與否並無本質上的差異,如果是一段異性戀,維持二十年的外遇有何值得稱許之處?如果異性戀的不倫必須遭到批判與遏止,為何到了同志戀就成了令人同情讚嘆的淒美與無奈? 或許是為了凸顯同志情的唯美與高尚,《斷背山》裡的婚姻與異性戀男人一概被醜化並矮化:傑克唯利是圖的妻子、跋扈囂張的丈人;恩尼斯不解風情的妻子艾瑪,以及艾瑪再嫁的男人,弱雞一般連切肉都還要用電動刀;露天晚會上,對女人口出輕薄的路人甲、乙;還有,片中很明顯的要傳達一個訊息,異性戀的性愛會有生小孩的麻煩,養兒育女是多麼沉重的負擔,但同志戀可就輕省得多,同性戀的性愛深達靈魂卻不必有塵俗的煩惱──這樣的觀念真的值得大家如此推崇嗎、對家庭,我們一定要貶抑至此嗎? 恩尼斯跪哭著向傑克埋怨:「如果沒有遇見你,我的人生不會變成這樣」,說明同性戀情受後天與環境影響的可能性;傑克則明白表示他無法靠著跟恩尼斯兩、三次的幽會「撐過一年」,所以必須三不五時進行同性的性交易,來滿足身體的需要,說明這樁戀情的背後同樣受到人最基本的欲望的箝制,並無昇華與新生的作用和機轉,這樣的一分愛實在無需被格外賦予特別的意境與高度。 在懷俄明的好山好水間,進行的只是情欲的追逐與征戰;延績斷背山上的恣意縱情,摧毀的是山下至少四個人的人生:傑克、恩尼斯與他們的妻子;緊緊抓住年少時驚心動魄的欲望記憶,失去的是在未來的人生裡好好活下去的力氣;斷背山的悲劇在於傑克什麼歡愉都要、在於恩尼斯什麼風險都不想承擔。 當這樣一部備受好評的電影不斷流傳時,真的很擔心它會在年輕一代的心裡留下何種影響力──什麼時候開始,背叛成了一樁美德、而所謂的忠於自我又成了自私自利的化妝品?《斷背山》或許是一部「拍得很好」的電影,但我實在不能認同它是一部「好電影」。

2007年06月21日
公開
8

《梅崗城故事》

摘錄: "在《梅崗城故事》裡告訴我們:社會標準並不是真理,但它的改變無法一夕成就;成長最重要的課題,就在於學習明瞭什麼時候可以將自己安置在這些標準裡不做反抗,但什麼時候應該為自己的信念挺身而戰。" .............................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37702 當主角思葛的父親因為幫黑人辯護,間接使得孩子們出去都要聽人家的閒言閒語時,思葛抱怨說她不懂她為什麼要忍氣吞聲。她的爸爸對她說: 「我知道這對你們很不公平,不過有時候我們必須努力把事情做好,自己約束好自己……這件案子牽涉到一個人的良知,如果我不設法幫助他,我就沒有資格上教堂去禮拜上帝。」 「爸爸,你一定錯了……」 「為什麼?」 「大部份的人都認為他們是對的,你是錯的……」 「他們當然有權利那樣認為,他們有權利以自己的意見為尊。可是我得先忠於自己,才能隨順大眾。一個人的良知不需要遵守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發生在梅岡城的故事,如今已經成為一則傳奇……   在這全美最有名的南方小鎮上,每戶人家的門都不上鎖,鎮上唯一的總機小姐只要聽見聲音就知道打電話的是誰。大家做什麼事都慢慢來,沒什麼好急的,反正也沒哪兒好去,而六歲的思葛?芬鵸和她哥哥杰姆,以及鄰居荻兒最大的樂趣,就是想辦法把躲在隔壁老屋的阿布引出來。阿布自從年少做錯一件荒唐事之後,二十年來不曾再出門。   但是當思葛和杰姆的律師父親答應幫一位黑人辯護以後,他們瞬間成為全鎮的公敵。那些善良而堅信上帝的好人,明知道被告湯姆並沒有強暴白人女孩,卻仍然決定判他有罪……   《梅岡城故事》藉由六歲小女孩的眼睛,來看形形色色的人性、隱私與哀樂,全書充滿特殊的美國南方風情,慵懶、純真而樂觀,對於人性的不完美與種族歧視雖有著銳利的省思,卻又寬厚包容。1960年出版之後,旋即獲得普立茲文學獎,其影響力至今未曾衰退:它暢銷全世界二十六個國家,光美國一地就銷售三千多萬本。同時它也是美國圖書館重複借閱率最高的書、2001年芝加哥第一屆市民共讀之書、英國青少年最愛的小說之一,更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世紀之書」。 《梅崗城故事》的背景在三○年代的美國南方小鎮,由主述者思葛以一個小女孩的角度,描述在她六歲至九歲當中的幾年間所發生的故事。除了與哥哥杰姆及友伴荻兒之間的遊戲之外,還有同鄰人的相處、學校裡發生的衝突、小鎮當中埋伏著的種族隔閡及隱而未顯的衝突,以及最重要的,孩子們與父親之間的互動。 看似平常的成長故事,在思葛當律師的父親亞惕接下了一宗替黑人辯護的案子開始,有了巨大的轉變,思葛及哥哥成了白人們惡意攻訐的對象,本來風平浪靜的小鎮,也開始有了掩不住的暗滔。 梅崗城這個美國小鎮,想像起來雖然同我們相距遙遠,但事實上卻是所有人類社會的縮影:有把教規當成萬事基準的基本教義人士、有足不出戶後被誇大渲染成傳說的隱士、有關於族群與階級產生的對立,也有裝模作樣的上流階級。 思葛一邊長大,一邊面臨各式各樣不同的衝擊,開始發現也許所有事情都有表裡兩面、所謂的標準不一定全然正確。這些經驗積累到了法庭部份時達到高點:當事實與大家自以為的「社會標準」相互衝突的時候,善良的人,可能也會做出令人扼腕的判決。 於是我們發現,終身只寫這本書的 Harper Lee,在《梅崗城故事》裡告訴我們:社會標準並不是真理,但它的改變無法一夕成就;成長最重要的課題,就在於學習明瞭什麼時候可以將自己安置在這些標準裡不做反抗,但什麼時候應該為自己的信念挺身而戰。 《梅崗城故事》好讀、耐讀,可以用許多角度一讀再讀。而且,在讀過之後,我們會發現:這本書不是因為經典,所以我們覺得好看。 而是因為它實在好看,所以終於成為經典。

2007年06月20日
公開
8

先做監護人 再做朋友

先做監護人 再做朋友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洪蘭   一個畢業出來開業的學生,教師節回來看我,他很不快樂,因為每天的門診太沒有挑戰性;一半是過胖兒童,一半是過動兒童。   他說,「我跟父母說,飲食要規律,不要給孩子吃零食,但是父母都不能堅持,孩子一吵,父母馬上就投降。我告訴他們,小時候的口味會影響長大後的選擇,小時候天天吃炸雞、漢堡的人,長大後,當然優先選擇炸雞和漢堡。天天吃,怎能不胖?小時候不曾加以管教的孩子,長大後當然不聽從老師的話,隨心所欲,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在別人眼裡就變成過動。父母都以為順著孩子的意就是好父母,其實是害了孩子的壞父母。」   他越說越激動。也難怪,這個迷思的確很嚴重。   艾力厄斯(Norbert Elias)是一位社會學家,他觀察到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八九年,這五十年間,社會最大的變化是權力的移轉,權力從父母手中移轉到了孩子。五十年前,父母跟孩子說話很少是問句(這樣好不好?)現在父母不再是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而是徵求同意(時間不早了,電視關掉去睡覺,好不好?)既然是問句,孩子就認為可以不同意,所以他就會說:「不要,我還要看,再讓我看五分鐘。」如果父母說:「電視關掉,去睡覺。」這是個命令句,孩子就不會討價還價。他認為口氣可以溫和,但是態度要堅決。   艾力厄斯同時認為,父母不是孩子的朋友。朋友是平輩,是互惠平等的,親子關係不應該是互惠平等的朋友關係。你可以告訴你的孩子不要看電視,他不能叫你不要看電視。艾力厄斯認為,今日很多的過動兒其實是從小缺乏家教,養成習慣後,不服管教。   至於小時候的口味會影響長大後的選擇,我們在實驗室的動物身上有看到。如果把一個新奇的食物和一個熟悉的食物放在一起,老鼠會毫不猶豫的去吃牠幼年時熟悉的食物;老鼠對從來沒有吃過的東西會非常小心,先吃一小口,二十四小時沒事後,再回去吃一小口。   父母如果在孩子小時候給他吃各種青菜,他長大後比較不會排斥青菜;如果小時候都是吃炸雞、漢堡,那麼他經常會很想念這種食物。就跟我們留學時,會很想念家鄉的牛肉麵、大餅、蚵仔煎一樣,這種童年的喜愛烙印在我們大腦中。   因此,父母的確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就很快投降。   最近有一個研究發現,養成孩子良好行為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管教的嚴不嚴,反而是父母參與孩子生活的程度,不參與孩子生活的父母最會體罰,孩子將來的問題也最多。這個報告說,父母是監護人,監督和保護孩子使他安全成長,教育他,打開他的視野。父母要先做到監護人才去做朋友,一個功能良好的家庭不是民主的家庭,而是父母子女各司其職的家庭;在重要的事情上,孩子沒有投票權,因為他們尚未成年,需要指導。   父母應該是孩子的楷模,當你每天回家吃飯時,孩子自然飲食均衡;當你以身作則時,孩子自然服從你的管教。

2007年06月20日
公開
2

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58133& 一個簡單的提問,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再靠近幸福一點點… 聽聽孩子,問問自己: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本書作者山本敏晴先生對柬埔寨的孩子提問:「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並且請他們畫在圖畫紙上。有的孩子的答案是「家」,家裡務農的孩子回答是「牛」,也有孩子驕傲的回答是「國家」,或是珍貴的文化遺跡。這些孩子所珍視的東西,對台灣的小孩而言,具有何種意義?從鮮豔欲滴的野花、賴以維生的牲口、每天相處的家人,到世界和平的願望,有些東西看似微不足道,有些東西卻又視野廣闊得超過我們的想像。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而孩子們的回答,或許會讓我們憶起某些看似平凡卻重要的東西,以及簡單事物所蘊含的喜樂,以本書為討論的起點,讓我們也來聽聽孩子的想法吧。   本書裡孩子的答案反應出各種不同的生命經驗,其中有些出人意料的回答,他們說最重要的就是「中止戰爭」或「剷除地雷」,書中穿插了當地的戰爭紀實照片,以及孩子用蠟筆畫出的戰爭場景。雖然照片中的孩子對訪問者報以燦爛的微笑,但拄著柺杖的小小身影,提醒著我們,戰爭在他們身上、心裡留下的傷痕,就像是他們用塗鴉表現的戰爭場面一般,清晰可見。在此同時,孩子甜美的笑容和真摯的話語,讓人產生一種信念:正因為過去沉重的生命體驗,這些孩子絕不會輕易忘記──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如果我們知道,這朵花是那個帶著羞赧神情小孩的寶物,那我們就不會任意摘下它;如果我們知道,這個宗教或文化,是很多小孩虔誠的信仰,我們就會好好尊重它;如果我們知道,家人是無數孩子最重視且唯一的存在,那人們就不會掀起戰爭、互相殘殺。如果大家對彼此的認識能多一些,世界或許就會很不一樣。   書的結尾把孩子們最重要的東西並置──汽車、牛車、植物、動物、漂亮的衣服等,每個孩子最重要的東西不盡相同,但相同的是,他們身邊都有親愛的家人和朋友,每個人都是重要的存在。在美麗而沉靜的柬埔寨暮色中,作者緩緩道出他衷心的期盼:如果大家都能尊重彼此最重要的東西,那麼有一天,所有的人,一定都能得到幸福。 專家推薦   「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書,讓孩子看到每個人心中認為最重要的事很不一樣,從而學會尊重別人的想法。」──陽明大學神經科學所教授 洪蘭   「作者藉由提問『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溫柔地以兒童發展階段之思考為中心,勾勒出對兒童自我認同、世界觀與生命教育所要傳達的美好價值觀,也讓人類思索『戰爭』對兒童生活世界的影響。」 ──光寶文教基金會社區認輔召集人 吳銀玉   「山本敏晴鏡頭下的一張張笑臉帶出一個又一個純真的回答,那些回答裡隱藏著家庭溫暖的愛,也透露著坎坷的歷史與嚴苛的國家情勢帶給孩童的不安。……這樣的一個問句,單純又細膩的『催逼』讀者在忙碌的生活中停格幾秒鐘,去正視自己、甚至是超越國界的人心需要。」         ──國立靜宜大學日文系講師 米雅

2007年06月19日
公開
3

端午節

端午節

2007年06月19日
公開
4

萊明頓蛋糕的戰爭

萊明頓蛋糕的戰爭 文 / 大穎文化 總編輯 Carol謝 我每三個星期跟另外兩個媽媽輪流到荳芽班上當晨光媽媽,在老師去開會的早自習時間講故事給小朋友聽。 前一陣子我講了一個很有特色的澳洲繪本故事──《袋貂魔法》。故事是說一隻會變魔法的袋貂阿嬤為了保護小孫女,就把小袋貂變隱形了。剛開始小袋貂很開心,漸漸長大後,她想看看自己到底長什麼樣子,於是要求阿嬤幫她變回來。很不幸,阿嬤忘了把小袋貂變回來的方法,她只依稀記得要吃幾種人類吃的食物才能變回來。最後,阿嬤跟小袋貂走遍澳洲、吃盡澳洲特產,才找到三種食物,小袋貂吃了變回原形,終於知道她自己長什麼樣子…… 其中最關鍵的一種食物就是澳洲的經典糕點──萊明頓蛋糕。 在我講故事的前一天,我無意中發現有一家精品百貨公司竟然剛好引進萊明頓蛋糕。雖然很貴,我還是咬牙買了七個。我想如果讓小朋友一邊聽故事、同時也可以吃到故事裡的食物(特別那東西是台灣沒有的),小朋友除了開心之外,肯定會把那故事牢牢記著。 當時,我萬萬沒有想到因為一個萊明頓蛋糕竟會引起一場戰爭…… 小朋友如我所料,大家都很想吃吃看讓袋貂變回來的神奇萊明頓蛋糕。我一開始定的規則是──我要請七位從頭乖到尾的小朋友嚐嚐這蛋糕。因為我正在引導這一班孩子靜坐,蛋糕是那天的一個很好的誘因。 當然,故事結束後,我從一班二十六位孩子裡挑了七位給蛋糕。很不幸的是,我沒有給到荳芽在班上最要好的朋友,我們就稱她叫「沒蛋糕」吧。以往「沒蛋糕」每回沒拿到晨光媽媽們的禮物就會回家跟媽媽哭天搶地地告狀,「沒媽媽」跟我講過幾次,我一直只當是孩子說說而已,過了便算了。沒想到這一次「沒蛋糕」沒拿到我送的萊明頓蛋糕,「沒媽媽」也加入戰局。 在我講故事的那天下午,「沒媽媽」本來照例是要帶「沒蛋糕」和荳芽一起去上游泳課的,因為我要上班,當初「沒媽媽」自願幫我帶荳芽一起去,據說「沒蛋糕」膽小又抗壓性低,一定要荳芽陪才肯去。那一天,因為萊明頓蛋糕,「沒媽媽」騙荳芽說她們不去,所以不來接荳芽了。不巧的是,荳芽的家教老師剛好有空,便帶荳芽去游泳。「沒媽媽」的謊言於是穿幫。 隔了幾天,荳芽回家跟我說「沒蛋糕」帶了萊明頓蛋糕去學校,特意拿到荳芽面前吃給她看。示威!一個孩子因為一件小事可以延續這麼些天的壞情緒,再做出示威的動作,頗叫我驚訝。「沒媽媽」始終沒有來問過我萊明頓蛋糕的事,我想她是依著孩子的要求,就帶她去買蛋糕了。 有一個希臘哲學家說:「對一個孩子最殘酷的事,就是讓他有求必應。」愛孩子跟害孩子,有時只在媽媽的一念之間而已。 換到「沒媽媽」去當晨光媽媽時,她帶了果凍給全班每一位小朋友,獨獨漏了荳芽。事情到這裡,身為荳芽的媽的我,不騙人!我是火大了! 我跟荳芽討論這件事時,問她:「妳會難過嗎?」 她說:「一點點。」眼眶有點紅。但是,馬上又說:「沒關係!反正我也不愛吃果凍……」 我真的很想去扁人!一個大人這樣對付一個孩子! 我很於心不忍,再問荳芽:「妳知道為什麼『沒媽媽』不給妳果凍?」 她點點頭。「知道。因為妳沒給『沒蛋糕』萊明頓蛋糕……」 「我不是故意不給她,因為她沒有做到我要求的標準,我不能因為她是妳的好朋友就給她……沒拿到的小朋友多的是,不能因為沒拿到就亂發脾氣……」 荳芽說她知道。 「所以妳知道不是因為妳不好才沒有果凍?」荳芽點頭。 「所以──不要在意,好嗎?」 荳芽說:「好。」 之後,我跟荳芽說了我剛剛上班時碰到的一些事…… 那一年我才剛畢業,剛進出版界,因為之前一直在幫這家公司寫文章,老闆一見我去上班便極重用,引起一些位高權重的總編、主編們不滿,總是想盡辦法惡整我。 那時候,每天起床一想到要去面對那些可以欺侮我、我無力還擊的主管,我就先哭,哭一哭、擦乾眼淚,再去上班…… 「媽媽,妳好可憐。為什麼還要去上班被人家欺侮呢?」荳芽這樣問我。 「因為我很喜歡這個工作,想一輩子都做出版,所以我不要讓那些人影響我。雖然那時候很不開心,可是,我決定要撐下去。我只要想我自己喜歡的工作就好了……」 幾年後,那些人不知道到哪裡去了。而我,擁有我自己的兩家公司,依然做著我喜歡的出版工作。 「荳芽,有些不愉快,要撐過去,不要被打敗喔……」 我沒有去扁「沒媽媽」,甚至經過好一陣子都沒找她談兩個孩子的紛爭。我讓荳芽自己去面對「沒媽媽」對她的不公及不友善。而我,面對「沒蛋糕」這個孩子時,會在心裡暗暗地罵「死小孩!」然後,把該給她的機會跟禮物一樣給她。 荳芽還是每天開開心心地上學,只是換了好朋友。我也一樣去講故事。 孩子一旦上了小一,他們的世界就開始變得複雜很多,要面對競爭。這個競爭不只是成績或將來的工作表現,更重要的競爭比的其實是──誰能從容、勇敢、有毅力地面對這個世界。 萊明頓蛋糕的戰爭……唉!只是個小Case而已……

2007年06月19日
公開
5

死後的生命-繼續前進與成長的祕密

發覺直接跟出版社買,比跟博客來買,便宜多了!^_^ 感謝您2007/6/19日下午 01:54:55時在本站購買書籍, 以下是這份訂單的明細:訂單編號:0716900xx ............................ http://www.bookzone.com.tw/Publish/preface.asp?bookno=BP229#6145 摘錄自序言:  在西方國家,死後世界被視為一個與物質世界相似的地方。天堂、地獄和煉獄存在於天空彼端或地土之下的某個遙遠地方。在我童年時代的印度,死後的生活根本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覺知的狀態。  你我此刻體驗到的樹木、花草、人群、房屋、汽車、星斗和銀河宇宙,只是意識用一個特定的頻率展現自身。在時空的其他地方,許多不同的層面同時存在。以前我若問我祖母,天堂在哪裡,她會指向我們居住的房屋,這不只是因為它充滿了愛,也因為她認為,許多世界能自在地居存於同一個地方。打個比方,假設你在音樂會中傾聽管弦樂團演出,有一百件樂器正在演奏,每一件都在時空中占據同一個位置。你可以聽到整體的交響樂,如果你願意,也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某件特定的樂器上。你甚至可以辨識這件樂器奏出的個別音符。一種頻率的呈現,不會取代其他的頻率。 我小時候,並不了解這個道理。但是當我走進這座位於德里的熱鬧市場,看到許多人擠在市集裡,同一時間,我看不到的另一個世界比這裡還要擁擠。我呼吸的空氣包含了人聲、汽車噪音、小鳥歌聲、廣播電台的音波、X光、宇宙射線,還有一種數量幾乎無限大的亞原子粒子排列。在我們四周,到處都是無限的實體。

2007年06月18日
公開
5

「blog 十誡」

網路轉貼: 理想的讀者   從我開始寫 blog(那是多久以前的事情呢?看右邊 sidebar 最下方就知道了)沒多久,就看到有所謂「blog 十誡」的存在,那是一位前輩所說、至今被許多 blogger 信奉的守則,其原文如下: 1. blogging for fun ,for yourself, at least at beginning. 2. don't force yourself to blog just for periodically update. 3. don't limit your blog to min. or max. length. 4. don't blog just for audience. 5. don't be afraid of opposite comments. 6. Blogging is to share your thought, your opinion, not your " me too". 7. Blogging tools and interfaces are for convenience, not for "Wow! so fascenating fascinating!" The same as your site layout. 8. If you don't want someone reading your blog, never put it on.(Even he/she don't know you have a blog) 9. Try to remember why you are blogging. 10. forget the first 9 rules. use the 10th instead: BLOG FOR YOURSELF!   如果翻譯成中文,應該是這個樣子: 1. 為了樂趣和你自己而 BLOG(至少在一開始時是這樣)。 2. 不要只是為了週期性的更新而強迫自己 BLOG。 3. 不要限制你 blog 的文章最大和最小的長度。 4. 不要只是為了你的觀眾而 BLOG。 5. 不要害怕相反意見的迴響。 6. Blog 是分享你的想法和意見,而不是無意義的「我也是...」。 7. Blog 工具和介面以便利為主,而不是「哇!真迷人啊」。你的網站版面也應該是這樣。 8. 如果你不想讓某些人閱讀你的 blog,那麼就別把它放上來(即使他/她不知道你有一個blog站台)。 9. 試著去記住你為什麼要 BLOG。 10. 忘了前九項,使用第十項規則:為了你自己而 BLOG!   最近想想,或許不是完全只為自己而 BLOG 的,如果真是如此,那寫個日記本或在硬碟裡存文字檔就可以解決,不是嗎?除了自己之外,還有其他原因,才會讓我們希望將這些東西放到網路上,那是什麼原因?   根據 blog 的初衷,是一種個人媒體,如果自己有想法、有意見,或是心得、智慧、資訊,把它們放到無垠網海中,自然是一種增加自己存在感和幫助他人的手段。   所以大多數的 blog 文章,是由搜尋引擎或各種網摘的管道,以單篇呈現的方式進入讀者的眼裡。我們也常常在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資訊之後,離開,從此不再回頭看這個網站。因為,我們對於陌生人本身的興趣,遠不及他所提供的有用資訊。   你知道你寫的東西或許有人會看到,你也知道你的價值在於你提供的資訊,而不是你自己本身。你知道寫一些感性的文字,遠不及你把資訊提供給所有人來得更受歡迎。我曾假裝自己是陌生人,去看一些自己拿來發洩情緒的文字,的確覺得有點噁心。每次把這種文章丟出去,過一段時間,就會開始覺得害羞,也會開始越來越不滿意,於是,這就成了寫下一篇文章的動力。   Blog 傳進台灣,被翻譯為「網誌」,竟開始多了一個「電子日記本」的功能,變成許多無知年輕人搞不清楚「網路公開性」的最佳示範。很多人把自己未必會樂意讓每個人看到的東西,放上一個比現實公開場合還更公開的地方,吹皺無數池春水。   輩分比我大的長輩,往往是採用 blog 的第一種定義。他們習慣在公開的報章雜誌發表個人意見的那種生活規則,而 blog 只是個人新聞的延伸。   輩分比我小、或是比我晚踏入這個領域的人,喜歡使用第二種定義。從小在看板、家族打滾的這一代,現實與虛擬世界界線的消融,讓他們很習慣把日常生活的好友聊天或寫日記的習慣帶入網路。他們的 blog,通常是以「我」而不是「我所知道」作為出發點,網站訪客也往往和現實世界的關係重疊。   如果和我有類似背景、同受這兩種想法衝擊的人,應該也會在這兩種定義之間擺盪吧,所以我們這群人的 blog,都會有一種特殊的風格出現。   當然這三種人並不是絕對的,只是在光譜上約略畫出三個區域而已。   我自己的狀況呢?從頭到尾,當然一直在分享資訊和日記本的定義中游移,後來覺得這樣也蠻好的,只要拿捏好一道現實與虛擬的界線。但有一個東西是具有方向性不斷演進的:這個 blog 一開始是純粹寫給自己;後來漸漸發現有人會看到,所以變成寫給自己和所有其他陌生人;再往後一點,我知道似乎有幾個我不確定但有固定觀看的網友,他們可能在現實中也認識我。   最後,我發現近期有很多文章,其實我已經預設了一個「理想的讀者」在網路線的另一頭。其實我是想分享資訊給某個人,其實我是想說內心話給某個人的。   但那個人真的存在嗎?也許我拿了現實中某個人的形象去當骨架,但不可避免地我自己填補了大半血肉上去。因為我常常沒有勇氣和現實中的人類接觸,我知道我不可能真正了解別人,也知道我如果在現實中只是單向地對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心情而不去傾聽,那我和世界上所有人永遠都只是點頭之交而已。   我怎會知道那個人需要什麼資訊?我怎會認為那個人真能理解我內心的想法?所以所謂「理想的讀者」,其實就是自己本身。   一開始,只是寫給自己,最後,自己幻化為第二人稱、第三人稱,成為自己理想的讀者,寫到最後,還是寫給自己──為自己而寫,慰自己而寫。   有人說書寫是一種自我療癒的過程,我開始想本文內容的時候,本來是要說「書寫,也有可能是傳達一種幽隱訊息給遠方的人」,卻沒想到在結尾改了數個版本之後,竟然又歸結出一個結論:「那遠方的人,也是自己假構出來的」。繞了一大圈,又重新肯定了 blog 十誡的最後一條鐵律。   這就像人生一樣,人事來來去去,發現別人並沒辦法真正了解自己,或自己對別人的了解只是一層想像。到頭來,真正生命的關卡還是要由自己一個人去面對,沒有別的人幫得了你。   即使如此,那些曾經一度靠近你的生命、造成「原來不是一個人」錯覺的人,你還是會由衷感謝他們。因為他們,才能讓自己暫時逃避去面對「生命本無意義」這個事實。   謝謝耐心看完這篇的人。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以 blogging 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就像吃飯、喝水,本來就不需要也禁不起太多這種無病呻吟的分析。

2007年06月18日
公開
4

禁書連載:一個普通中國人的家族史

http://tw.epochtimes.com/bt/7/1/20/n1596896.htm 跋  我們這一代人的義務     前敘 一     週末去看望病中的父親。在與癌症進行了長達三年多的鬥爭、經歷了將近二十次化療的痛苦後,父親已經變得異常衰老與孱弱了。看到這位躺在床上疲憊地向我微笑著的、面色蒼白而憔悴的老人,我突然感到一種異常的心痛——我實在難以接受、難以相信、難以面對,為我從小遮風擋雨,讓我體會到威嚴、慈愛與力量的父親竟然已經如此蒼老。儘管渾身病痛,父親仍然堅持著跟兒子談了三個多小時,回顧著他走過的這一輩子。末了,父親向兒子輕輕地感歎道:「我多麼希望,能夠有人把我這一生都寫下來呀。」     做父親的並不知道,他的兒子,我,早在三年以前就著手寫我的父親——這個普通中國人的一生了。這三年以來,我點點滴滴地向我的父親母親詢問著他們這一代人的親身經歷的風風雨雨、他們的切身感觸和所見所聞,想把我們這個普通中國家庭的歷史整理下來,獻給讀者。也許,我看問題的角度未必站得很高,目光也未必遠大,但我可以保證一點:那就是我的體會是真實的。     我清楚地知道,父親的生命之火已如風中之燭。總有一天,無論我們做出何種努力,都不會挽留住父親離去的腳步。我真願意用自己的十年生命為父親再換取十年的生命。但是,這不可能做到。我唯一所能夠為父親做的,就是忍住我悲傷的淚水,完成父親的夙願,把父親和母親的這一生,把我們這個普通中國家庭經歷的一切,原原本本地寫出來呈現給世人。      前敘 二     二○○○年,我根據父親和母親在閒談中的回憶,寫下了一篇大約四萬多字的《一個普通中國人的家族史(1850∼2000)》(以下簡稱二○○○年版)在網絡上發表,當時引起了一些小小的轟動。後來的幾年裡,我在他們不斷的回憶中增加著內容,修改著謬誤。     這是一部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一個普通的中國工人家庭的遭遇、命運的文章,沒有任何偽裝與矯飾,它是一部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經歷的歷史。各種各樣樣的歷史書,我也見了不少,但是在那些歷史學家們筆下寫出來的歷史,往往是政治家、軍事家、文人墨客等等大人物的歷史,而且由於各種原因,經常有傾向性的取捨。這樣的歷史我稱作「官史」,並認為,它最大的缺陷就在於忽略了同樣真實地生活在社會裡的那些小人物的命運和感受,因而是殘缺的歷史。我所做的努力,就是要盡我的所能來填補那殘缺的一部分。因此,我也希望,更多的普通人、小人物們能和我一樣,站出來共同把那段殘缺的歷史修補完整。     本文不是小說,因為小說往往虛構情節和人物,而本文中所敘述的任何事件、任何人物,都是我的父母、我本人和其他家庭成員在生活中遇到、聽到、看到的;間或穿插一些我本人對一些事件的看法和評論。既然作為歷史,那麼就需要原汁原味、不加任何粉飾、虛構和誇張地顯示給讀者。我以「寫史」的態度,而不是寫小說的態度來對待這篇文章。     現在我終於可以說,對於文中所描述的任何一個事件,雖然我表達上可能有不準確的地方,但每一件事都真實地存在;而對於我對這些事件的看法和評論,我也並不強求讀者和我的意見一致,我只希望讀者能夠以平靜的心態來看待我們這個普通家庭在一百五十年裡所走過道路,進而從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多災多難歷史中,得到一些啟發,以建設性的心態看待我們的國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無論如何,我們今天的寬容和建設,將會給我們的後代帶來福祉;而我們今天的狹隘和破壞,將會貽害子孫。我衷心希望,我國人民的命運能夠在我們這一代被扭轉——成為尊嚴地生活在一個寬容、自由、公正、友愛的正常國家的公民,而不再在那充斥著彼此仇恨、奴役、狹隘、愚昧和暴戾的鐵屋中苟且偷生。     這一切取決於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

2007年06月17日
公開
2

肉粽取貨

肉粽取貨

2007年06月17日
公開
13

心靈地圖

轉貼:心靈地圖 The Road Less Traveled 作者:史考特.帕克/著    作者簡介:     派克:哈佛大學及凱斯西方保留大學醫學博士。曾服務于陸軍醫療部隊、擔任精神科開業醫師。在一九八四年創辦了團體激勵文教基金會,提供心理專業指導,協助無數的組織建立真誠共識團體。着書、演講不輟,是備受推崇的作家、思想家、精神科醫師以及深具影響力的精神導師 書 籍 簡 介 派克博士在本書中娓娓道來生命的本質,唯有靠「愛」「紀律」,藉由真愛的動力、擴充滋養自我與他人的視野,達至心靈的成長。 作者的經典著作對某些人來說是重要的,對其他人來說則充滿了改變人生的觀點見識。 《心靈地圖》從1978年出版以來,連續十多年居于美國最著名的《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總發行量上千萬冊,在讀者中産生了廣泛的影響和獲得了巨大的認同。 下面是摘自《心靈地圖》的精彩言論,希望能對大家的心靈成長有所幫助。 心靈地圖----追求愛和成長之路 1. 一旦真正了解而且接受了人生困難重重的事實, 我們就不會那麼耿耿於懷, 人生也就顯得不那麼多災多難了. 2. 生命的真諦就在面對與解決問題的過程. 3. 促使心靈全發展唯一的方法就是體認受苦的價值. 4. 紀律是解決人生難題最主要的工具, 它也是受苦的工具. 5. 紀律是一套面對痛苦的積極原則, 分為四要點: 不逞一時之快、 承擔責任、 忠於真相、保持平衡. 6. 先面對痛苦, 把問題解決, 事後享受到的快樂會更大. 這也是唯一正確的生活方式. 7. 良好的紀律需要時間培養. 8. "如果父母願意陪我受苦, 受苦一定不是壞事, 我也該承擔起自己的痛苦才對." 這就是自律的起點. 9. 自覺有人珍惜的孩子, 自然就會珍惜自己, 這種認知可貴甚於黃金. 10. 當一個人肯定自我價值時, 就會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來照顧自己, 而照顧自己也就是自律的真正意義. 11. 神經官能症者強加給自己過多的責任; 人格失調患者卻凡事不肯負責. 12. 變化多端的人生當中, 評估自己該為什麼事負責, 是個永遠存在的難題. 13. 神經官能症患者會把自己整得很慘, 而被人格失調患症者修理的倒楣人士當中, 首當其衝的就是他們的子女. 14. 一個人經過長時間的努力, 才完成了一幅具世界觀的地圖, 而且似乎是很有用的地圖. 15. 心理健康就是一種永不中止、不計一切代價、為真理奉獻的過程. 16. 睿智的人生是思考與行動的綜合. 17. 唯一確定自己的心靈地圖是否符合真相的辦法, 就是接受其他制圖者的批評與挑戰. 18. 心理問題的病根千篇一律, 都在於自欺與欺人的謊話中交織成一片綿密的網. 19. 態度開放的人不斷修訂他們的心靈地圖, 因此會不斷的成長. 20. 平衡的最高原則是: 放棄 . 21. 一個人如果要在人生旅途上不斷前進, 早晚都會面臨這些重大的關頭: 要抉擇放棄. 22. 我們必須放棄過去倚重的處事與看事的方式, 才能成功的邁入下一個階段. 23. 心靈成熟的人都有豐富的愛心, 愛得愈多, 快樂也愈多. 24. 愛是為了滋長個人和他人心靈成長, 一種發乎真誠意願的行動; 不但需要努力, 也要有勇氣作後盾. 除了持續投入奉獻外, 更需運用智慧. 25. 愛的定義是: 為滋養自己和他人心靈成長, 而願意擴充自我 . 26. 愛是行動, 是一種基於意願的行動. 27. 墜入情網常涉及與性有關的愛. 28. 墜入情網的經驗千篇一律不會持久. 29. 墜入情網是一種退化. 30. 墜入情網不能擴大一個人的疆界; 只會造成自我疆界的一部分暫時崩潰. 一旦墜入情網的美好時光結束, 自我疆界又恢複原狀, 當事人只會覺得幻滅, 但並不因而成長. 31. 墜入情網唯一的目的就是消除寂寞. 32. 墜入情網是人類因應內在性需求或外在性刺激的典型反應, 作用在於增加生殖機會,促進物種生存. 33. 愛是一種自由的抉擇. 相愛的人不是一定要生活在一起, 他們只是選擇生活在一起罷了. 34. 把被愛當作目標是不可能成功的. 35. 如果把自由作為安全感的代價, 婚姻關係反而破壞了各個成員的成長機會. 36. 唯有兩個堅強而獨立的個人, 才能建立美滿的婚姻. 37. 愛與自律必須並存. 38. 愛的唯一真正目標, 是心靈的成長. 39. 愛不光是給予; 它是合理的給和合理的不給; 是合理的贊美和合理的批評; 它是合理的爭執、對立、鼓勵、督促、安慰. 40. 被虐待狂把忍受虐待視為愛的表現, 但其實這只是他們尋求報復快感的必要條件, 它的基本動機是恨, 不是愛. 41. 愛是一種自我的擴充, 而非犧牲. 42. 真愛永遠追求心靈的成長, 除此之外, 都不是真愛. 43. 愛是行動, 不是感覺. 44. 我為愛下的定義是: 為了滋養個人和別人的心靈成長 擴充自我的意願. 45. 把真愛與愛的感覺混為一談, 造成各式各樣的自欺. 愛只能靠行動證明. 46. 愛也可以說是努力或勇氣的一種形式. 47. 愛最主要的努力就是關懷. 48. 表現關懷最常見也是重要的方式就是傾聽. 49. 如果一個人決心不冒痛苦的危險, 就必須從生活中剔除許多東西----所有使人生多采多姿而有意義的東西. 50. 生命的本質就是改變, 不斷的成長與衰退. 51. 成長可說是猛力一躍向前, 而不僅是舉足跨一步而已. 52. 人生唯一真正的安全感, 來自充分享受人生中的不安全感. 53. 最高形式的愛必定是全然自由的抉擇, 而不僅是服膺成規而已. 54. 不分層次高低深淺, 投入都是真愛的基石. 55. 婚禮後的投入是夫妻得以把墜入情網的迷惑轉化為真愛的原動力. 56. 性不是一項投入的承諾, 而是自我的表現, 遊戲, 探索, 學習與快樂的放縱. 57. 好家長的角色與好心理醫師的角色極為類似. 58. 父母向子女學習, 就不愁與時代脫節. 59. 愛人者經常處於一種兩難的困境當中, 一方面要尊重所愛的人生活獨立, 一方面又要適時提供愛的引導. 60. 謙遜乃是真正的自知之明, 凡是認清自己, 了解自己的人, 表現於外一定十分謙遜. 61. 真正以愛為出發點的人, 會致力尋求必備的智慧. 62. 任何真心付出愛的人言行舉止都會自律, 甚至所有真誠的愛的關系, 都是有紀律的關系. 63. 漫無節制的感情絕不會比有紀律的感情更深刻. 64. 愛一個無法因你的愛而得以心靈成長的人, 就像在旱地上撒種, 是一種精力的浪費. 65. 真愛最重要的一項義務就是對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負責. 66. 真愛會不斷自我更新, 愈是滋養對方的心靈成長, 自己的心靈也愈能得到滋養與成長. 67. 真愛的一大特徵就是人我之間的區分並不因而泯滅. 付出真愛的人永遠會把所愛的人視為完全獨立的人體, 他會尊重和增大對方的獨立. 68. 個人的成長與社會的成長雖如此密切的交織在一起, 但成長邊緣上的孤寂感卻是不可避免的. 69. 好的心理醫生基本上扮演的是好父母的角色, 父母的職責是使自己對孩子有用, 而不是利用孩子滿足個人的私欲. 70. 缺乏愛是導緻心理疾病的主因, 而愛則是心理治療的要素. 71. 當我心愛的人第一次赤裸裸的站在我面前, 任我瀏覽時, 我心中充滿一種感覺----敬畏. 72. 文化最基本的要素, 其實還是家庭. 73. 父母的行動創造了一個獨特的世界, 我們的世界觀就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 74. 心靈成長是一段從小宇宙進入不斷擴張大宇宙的旅程. 75. 人類如果不信神, 說不定可以活得更好; 神不是來世的許諾, 而是今世的毒藥. 76. 對別人教我們的事物, 和文化中約定俗成的一切, 採取科學的懷疑態度, 乃是追求心靈成長不可或缺的要素. 77. 任何事物都逃不過我們視界, 只要我們決心研究一樣東西, 就一定找得到方法. 78. 佛佗在不再尋求企盼時頓然開悟, 因為他讓"悟"來到自己心中. 我們雖然不能憑意志達到神恩, 但我們可以準備自我, 成為一片沃土, 一片歡迎它紮根的地方. 79. 所有的病症都應歸入身心症的範圍----心理先出問題, 身體的自衛系統才會失效. 80. 人類有性欲和恨意並不構成問題. 意識心靈不願面對這些感覺並承受處理它們所帶來的痛苦, 寧可自欺欺人的作法, 才是真正的問題之源. 81. 人性成長軌跡幾乎都由一股超乎我們意識所能控制的力量推動. 82. 心靈成長是個人的進化. 83. 心靈成長是一種需要投入大量努力而非常艱苦的過程. 84. 人性的愛就是一股無視于"熵"的自然律的神奇力量. 85. 阻撓心靈成長的障礙, 只有一個, 那就是懶惰. 我們只要能克服懶惰, 所有其障礙都會迎刃而解. 86. 懶惰呈現的一個主要方式就是恐懼. 87. 我們大多數的恐懼都是為了怕改變現狀, 怕一時冒險向前, 就會失去目前擁有的一切. 88. 心靈成長愈趨成熟的人, 對懶惰愈有自覺. 89. 懶惰就是原罪. 90. 如果你渴求崇高的智慧, 你應當反顧自己的內心. 91. 覺悟到自己與上帝之間密切的關係後, 所有空虛寂寞都會一掃而空. 這就是所謂"靈交" 92. 所有在心靈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最遠的人, 都會嘗到孤獨滋味. 93. 生活在現實世界裏, 爲了生活得好, 我們必須盡可能了解世界的真相. 94. 一般人愛的能力和成長意願不僅靠童年世代父母親情的滋養, 也靠他們畢生體會的神恩. 95. 兼具愛心與勤勉, 則可從心所欲不渝矩. 96. 很多人就是因為缺乏承受孤獨的能力, 寧可放棄掌舵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