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Blue-field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菩薩的禮貌

2007年02月09日
公開
33

【本文摘錄自《商業周刊》第1002期2007/02/05】 菩薩的禮貌 文/何飛鵬 進媒體的第一份工作是記者,那時剛畢業不久,又有幸進了發行量極大的《中國時報》,採訪的又是經濟新聞,台灣的知名企業及老闆,對我這個不懂事的年輕人,待若上賓,不知不覺中,我開始自以為是,覺得自己很「傑出」、很「偉大」,因為所有的人見了我,都尊敬有加。 直到有一天,我發覺一個採訪對象,對一位我非常認同的同業,非常不禮貌,我十分訝異,這個同業能力比我強,但卻得不到採訪對象的尊敬,經過仔細思考後,我終於弄清楚是怎麼回事。因為我代表的是大報,他們尊敬的不是我,而是我背後的大報;他們看輕的也不是那位同業,他們輕忽的是那家發行量小的報社。 這個體驗我牢記在心,「我」和組織是兩件事,千萬不要混為一談,而這個故事背後,也隱藏了一個管理學上到底是「廟大,還是菩薩大」的有趣話題。 對高階經理人而言,如果能力超強,讓所任職的組織快速成長、風生水起,以一人之力帶動組織變革,扭轉了公司的命運,這個人絕對是個大菩薩,而他所屬的組織,也就是廟,因有大菩薩,而靈驗、而香火鼎盛,這是典型的「廟小菩薩大」! 但是這種情境極為少見,就算有也只會短暫存在。因為能以一人之力旋乾轉坤的案例不多,而就算真有其事,組織的力量會累積,日子久了組織的力量還是大於個人。大菩薩所做的努力,所獲得的成果,全部會彙整成組織的力量,這個廟會益加宏偉壯麗。經過歲月的洗禮,菩薩再大,大不過廟;廟再小,經過許多菩薩的投入努力之後,廟會越來越大。 因此「廟大,還是菩薩大」的管理話題,似乎有了結論:菩薩再靈,靈在一時;菩薩再大,也要有廟依附,無廟不成菩薩,廟與菩薩是一個共生共榮的關係。 由於有了前述的經驗,我很清楚,就算我能力再強,就算我自許成為大菩薩,但沒有廟的依託,我無法修成正果,因此菩薩應有分寸、有禮貌,應該知道謙卑、應該知道進退。謹慎小心的維持與廟之間的關係,絕對不要高估了自己,低估了組織,這就是菩薩應有的禮貌! 這個禮貌的終極境界,是視每一個自己曾經停駐過的廟,為自己的家,把廟和自己畫上等號,不只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更要留下認同,我是「大廟中的小菩薩」,而且是永遠的小菩薩。不管我現在在哪裡,我曾經停駐過的組織,都是「我」的組織、「我」的廟!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一廂情願的「禮貌」,但禮貌不是人應具備的基本道德嗎?

轉貼:Where Are We Heading

2007年02月06日
公開
22

網路好文共賞: Where Are We Heading The paradox of our time in history is that we have taller buildings, but shorter tempers; wider freeways, but narrower viewpoints; we spend more, but have less; we buy more but enjoy less. 我們這個時代在歷史上的說法就是我們擁有更高的建築,但是有更暴的脾氣;我們擁有更寬闊的高速公路,卻有更狹隘的觀點;我們花費得更多,擁有得卻更少;我們購買得更多卻享受得更少。 We have bigger houses and smaller families; more conveniences, but less time; we have more degrees, but less sense; more knowledge, but less judgment; more experts, but more problems; more medicine, but less wellness. 我們的房子越來越大,家庭卻越來越小;便利越來越多,時間卻越來越少;學位越來越多,感覺卻越來越少;知識越來越多,觀點卻越來越少;專家越來越多,問題也越來越多;藥物越來越多,福利卻越來越少。 We drink too much, spend too recklessly, laugh too little, drive too fast, get too angry too quickly, stay up too late, get up too tired, read too little, watch TV too much, and pray too seldom. 我們喝得太多,花錢大手大腳,笑得太少,開車太快,易怒,熬夜,賴床,書讀得越來越少,電視看得越來越多,卻很少向上帝祈禱。 We talk too much, love too seldom, and hate too often. We've learned how to make a living, but not a life; we've added years to life, not life to years. 我們常常誇誇其談,卻很少付出愛心,且常常心中充滿了仇恨。我們學會了如何謀生,而不知如何生活。我們延長了生命的期限,而不是生活的期限。 We've been all the way to the moon and back, but have trouble crossing the street to meet the new neighbor. We've conquered outer space, but not inner space; we've done larger things, but not better things. 我們登上了月球,並成功返回,卻不能穿過街道去拜訪新鄰居。我們已經征服了太空,卻征服不了自己的內心;我們的事業越做越大,但品質卻沒有提高。 We've cleaned up the air, but polluted the soul; we've split the atom, but not our prejudice. We write more, but learn less; we plan more, but accomplish less. 我們清潔了空氣,卻污染了靈魂;我們分離了原子,卻無法驅除我們的偏見;我們寫得更多,學到的卻更少;我們的計劃更多,完成的卻更少。 We've learned to rush, but not to wait; we have higher incomes, but, lower morals. 我們學會了奔跑,卻忘記了如何等待;我們的收入越來越高,道德水準卻越來越低。 We build more computers to hold more information to produce more copies than ever, but have less communication; we've become long on quantity, but short on quality. 我們製造了更多的電腦來存儲更多的資訊,製造了最多的副本,卻減少了交流;我們開始渴望數量,但忽視了品質。 These are the days of two incomes, but more divorce; of fancier houses, but more broken homes. 這個時代有雙收入,但也有了更高的離婚率;有更華麗的房屋,卻有更多破碎的家庭。 These are the days of quick trips, disposable diapers, throw away morality, one night stands, overweight bodies, and pills that do everything from cheer, to quiet, to kill. Where are we heading...? 這個時代有了快速旅遊,免洗尿布,卻拋棄了道德、一夜情、超重的身體,以及可以從快樂中走向靜止和自殺的藥物。我們將走向何方……? If we die tomorrow, the company that we are working for could easily replace us in a matter of days. But the family we left behind will feel the loss for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如果我們明天就死掉,我們為之工作的公司可能會在一天內很輕易地找人代替我們的位置。但是當我們離開家人後,他們的余生將會在失落中度過。 And come to think of it, we pour ourselves more into work than to our family an unwise investment indeed. 考慮一下吧,我們將自己的時間更多地投入到工作中,而放棄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光,實在並非明智之舉。 So what is the morale of the story??? 那麼這則故事的主旨是什麼呢??? Don’t work too hard... and you know what’s the full word of family? 不要工作得太辛苦,你知道家的全稱嗎? FAMILY = (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 家=爸爸媽媽,我愛你們。

電影:被遺忘的天使

2007年02月02日
公開
13

http://www.im.tv/myvlog/alltheinvisiblechildren 被遺忘的天使 / All The Invisible Children *8位國際大導演的7個感人肺腑故事* 吳宇森•梅狄夏夫•艾米爾庫斯杜力卡•卡提亞蘭德 雷利史考特•裘丹史考特•史蒂芬諾魯索•史派克李 贊助「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糧食組織」電影 最微弱的吶喊,將是你最震撼的感動 電影簡介 《被遺忘的天使》(All The Invisible Children)是部由義大利外交部發起、為贊助「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世界糧食組織」所拍攝的電影。全片結合了7支短片,分別描寫了世界上許多不為人知的角落、那些被遺忘的小天使們的故事。這些孩子或者遭到不人道的剝削虐待,或者被迫作賊、靠拾荒維生…,甚至還有人被送上戰場,過著慘無人道的生活。這些被人遺忘的天使,散佈在全世界各地:布魯克林、布吉納法索、北京、舊金山、貝爾格勒和那不勒斯貧民區等。這項義舉贏得了八位知名的國際大導演共襄盛舉,為這些被遺忘的天使們,拍攝了七部感動人心的佳片。他們包括:香港導演吳宇森,美國導演史派克李、雷利與裘丹史考特父女、卡提亞蘭德,法國籍的阿爾及利亞導演梅狄夏夫,塞爾維亞的波士尼亞回教徒導演艾米爾庫斯杜力卡,和史蒂芬諾魯索等。透過這些精銳導演的掌鏡,《被遺忘的天使》希望能喚起全世界人們的感動和愛心,更關懷我們的孩子們。 劇情大綱 8位國際大導演的7個感人肺腑故事 梅狄夏夫:(湯扎)年僅12歲的湯扎,在目睹了家人被大屠殺後,加入了作戰的行列。但無情的戰火,卻很快地也讓他當上了命運的砲灰… 艾米爾庫斯杜力卡:(藍色吉普賽)一個被關三年之久、想要重新做人的吉普賽小男孩,出獄後卻仍得面臨父親逼迫他去偷竊… 史派克李:(奮鬥小英雄)布蘭卡因為父母有毒癮,竟使得她成為帶有愛滋病毒的無辜女孩… 卡提亞蘭德:(畢路與約奧)畢路與約奧是對有進取心的小孩,貧窮的他們總運用想像力將生活中的廢棄物變成有用的資源,努力的克服生活困境… 雷利與裘丹史考特父女:(強納生)一個對工作理想幻滅的攝影記者強納生,為逃離工作上的痛苦而重回他童年的經歷… 史蒂芬諾魯索:(喜洛)住在尼泊爾郊區的喜洛,夥同朋友攻擊一名駕駛,只是為了搶奪他的勞力士錶,卻因此犯了罪… 吳宇森:(雙雙與小貓)描述兩個在完全不同環境下長大的小女孩-”雙雙”和”小貓”的故事… (法國/義大利,116min)

轉貼:生死像起床睡覺

2007年01月30日
公開
4

【本文摘錄自《聯合報•繽紛版•聖嚴法師》方外看紅塵》2007/01/28】 生死像起床睡覺 文/聖嚴法師 問:報紙上常有父母看到子女自殺難以接受的事件,白髮人送黑髮人,情何以堪?尤其父母不知子女為什麼要自殺,總會陷入深深的自責,認為自己不夠關心子女,加上周遭親友又指指點點,父母該怎麼辦呢? 答:目前台灣的自殺風潮,在亞洲雖比日本、南韓低一些,但放在全世界來比,台灣自殺比率相當高,每十萬人中就有十八個人自殺,目前的比率比過去還高,而且有上升趨勢。 自殺的預防很重要,尤其年輕人自殺,雖然有徵兆,但父母不一定看得出來。孩子有時覺得父母不了解他,無法對話;有時,父母對子女的難題以責罵回應,讓孩子有心事不願向父母說,錯失了拉他一把的機會。 孩子有時也會因一時轉念不過來而自殺,事前毫無跡象。作家黃春明的兒子,就因感情問題而自殺了。這種自殺無從防範,更讓父母悲情面對。 黃春明的太太一直無法接受兒子往生了,非常悲苦。我告訴她,父母的關心、愛護,只能做到一部分;一個人的生或死,出生就大抵決定了。 小孩來到世界,不論來報恩,還是求償,有些在伴隨父母一段時間後,今生任務完了就會離開。父母再悲傷都沒有用,老覺得對不起孩子、孩子對不起妳,對往生的孩子和自己都沒有好處。一定要想辦法淡忘不幸,多做功德、好事,讓自己解脫。 在美國,有一個美國媽媽,參加禪學十幾年了。她有一個兒子突然車禍死了,警方說,經判斷應該是他故意衝撞別人的車,是自殺。但母親無法接受,認為是警察、司法官偏袒對方駕駛。即使經過很多年了,她都無法釋懷。於是,我建議她打坐、禪修,了悟生死。 生死就好像晚上睡覺,第二天早上起來;睡了就是死,醒了就是生。每天起床,看似和昨天是同一個人,其實不是。因為每天睡覺時是「昨天那個人」,起來時是「今天這個人」。 不妨當作我們一生一世,每天都會面對死死生生。孩子過世了,是睡了以後,就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人生做了一個大轉變。從宗教信仰來說,他到了佛國淨土或天國去了。 這樣一想,對生死就能釋懷,也不要哀怨、自責了。

忍無可忍

2007年01月29日
公開
6

Dear Vivian, 從香港回來,之前看中的房子已經賣出(好快!...@@)還好還有許多房子可以選擇,跟我爸媽談起買房子的事,他們不贊成,只一直要我回去南部跟他們住,老人家的心態我完全明白...我還真的猶豫起來... 只是我弟弟越來越得寸進尺,人善被人欺真是沒錯!即使是親兄弟姊妹...唉 之前他沒有工作,家裏的費用都是我出的,即便是他後來找到工作,也還是我在負擔他的一部份生活費,我心想:算了畢竟是自己的弟弟....這真的是小事! 所以我回來台灣負擔反而加重了,變成要養三個孩子,照顧三個孩子....洗衣煮飯是我,打掃家裏的也是我,他回來就是當大老爺,他有車開,卻懶得出門,平常請求他載我去超級市場買東西 ,真是要求了又求,才肯出去......星期六我上完課還得等公車,去菜市場買菜,提著大包小包再擠公車回來準備午餐,他大老爺逢假日打電玩到天亮, 白天就不停的睡,連午餐、晚餐都是煮好,叫他起床吃... 這些都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是他不停地跟兩個孩子斤斤計較,對孩子們呼來喚去的........他從來只會批評、抱怨,罵孩子們:「玩完玩具不收拾,吃完零食常忘了丟垃圾」,這些看在我眼裏都是小事,孩子畢竟是孩子,況且宗佑至少會幫忙拖地、丟垃圾,學校的午餐餐具孩子們都是自己洗。真正住在這裡而不做事的人是他這個當舅舅的。最可笑是他自己也從來不收拾他的東西,吃完東西垃圾一樣亂丟...一次他罵妹妹,被妹妹老實不客氣的回嘴說:「你比我還會亂丟垃圾....」 今天晚上他因為孩子們拆了"他的"撲克牌"玩,罵我:「妳從來不教孩子?拿東西不用先問過別人?...」 "別人"這兩字刺進我心裏,原來他一直當我們是"別人"..... 我不想孩子在這樣冷漠無情的地方生長,所以搬家勢在必行.... Grace

哥哥跌斷手骨

2007年01月27日
公開
4

寒假第一天...@@ 中午吃完飯,附近的同學來叫孩子們一起去打球,後來哥哥先回來,說他穿拖鞋玩,腳趾磨破皮,貼了膠布後,只見他穿襪子,套著滑輪鞋,就又下樓去,不到二十分鐘,他回來按鈴,站在門口說:「媽咪,我忘了樓下平台還有一個階梯,我滑倒了」,我開門一看他扶著右手臉色慘白說:「我跌傷了手臂」,我的直覺說:「你手斷了?」(從小他有什麼跌倒、受傷,他從來不說給我聽的,常常等我發現一道道疤痕時,早已經事過境遷,這也是我特別心疼他的原因,他會開口說痛,可見事態嚴重。) 他咬著牙,忍著痛說:「手骨可能斷了!」 我趕緊下樓把妹妹叫回來,再叫我弟開車送我們去長庚醫院(我只知道基隆長庚),後來我弟載我們去汐止的國泰醫院,一路上我弟一直責備他頑皮什麼的,我沒說話,孩子玩耍意外難免,何況他真的是不小心,已經夠他受了,責備有什麼用?而且經過這一次意外,相信他也學到以後玩任何遊戲都要小心! 到醫院掛急診,他已痛到不會說話,手臂接近手腕處明顯紅腫起來,立刻照X光,證明手骨真的斷了......@@ 然後去手術室打麻醉、將斷了彎斜的手骨調正,再裹上石膏,我看在眼裏都覺得好痛... 人生的過程若真的免不了傷痛,原來到頭來,孩子們終要自己去承擔苦果,我這個母親只能給他一個緊緊的擁抱,讓他知道,媽咪會陪他度過難關...我能做的只有這麼多,問他跌倒時,可有其他人看見幫他?他說:「沒有!是我自己用另一隻手慢慢爬起來的..。」孩子這就是人生,有時未必是別人不肯幫你,但大多時我們總得靠自己站起來! 包好石膏,他開始覺得好一點,我跟他說:「換個角度看:寒假第一天你的右手就受傷,孩子,這下子你應該開心,你不用做寒假作業了...。」 阿Q的媽咪我忍不住先替他歡呼起來!....日子總要過,我要我的孩子們,永遠笑著過每一天!

余光中:胡適也用成語

2007年01月25日
公開
14

轉貼自: http://times.hinet.net/news/20070124/recreation/ba4fbdebaff6.htm 杜正勝自比胡適信徒 余光中:胡適也用成語 記者(劉嘉韻)   (中央社記者劉嘉韻台北二十四日電)教育部長杜正勝今天表示,他是胡適的信徒,反對使用成語典故;著名詩人、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余光中表示,胡適自己常以四字成語題字,胡適的「八不主義」是主張少用冷僻成語。余光中說,儘管胡適提倡白話文,本身卻極力維護中華文化。 因「三隻小豬」等童話、電影名稱,被收錄在教育部網路版成語典的附錄中,引起風波。杜正勝下午表示,身為教育部長,當教育部受到質疑時,他會出來辯護,但他個人是「胡適的信徒」,反對使用成語、典故,且認為成語、典故使人思想懶惰、國文教育失敗。 余光中晚上接受中央社訪問時,批評杜正勝的說法「太武斷」。他表示,語言是活的,淺白的成語會逐漸融入生活、口語中,「語言的問題不是教育部能左右,也不必教育部操心」。 他指出,不論中文或英文成語,有些是有典故及來源,有些則包含了智慧與道理,但許多淺白的成語,像是大義滅親,已成為口頭用詞,人們說話時不假思索就會用到,不必把四字成語與冷僻、生澀劃上等號。 對杜正勝以「胡適的信徒」為由,反對使用成語,余光中則表示,胡適自己也使用成語,常用「功不唐捐」四字成語替人題字,胡適所提的「八不主義」,是主張少用冷僻成語。 余光中說,胡適提倡白話文,以前也常有人嘲笑胡適,不論「胡適」(名)或是「胡適之」(字),都是不折不扣的文言文,而胡適本人更大力維護中華文化。

轉貼:老中為啥數學好

2007年01月24日
公開
5

轉貼:老中為啥數學好 (農晴依 11-30-2006) 有老美朋友問我﹐為啥老中的數學好像都特別好? 我就告訴他﹐老中對數字的感情跟敏銳﹐完全融於日常生活語言之中﹐隨便舉幾個跟日常生活關係密切的成語做例子﹐都跟數字有關﹕ 從零到萬﹐還一路綿延﹐前後呼應的﹕ 化零為整﹐獨一無二﹐接二連三﹐三從四德﹐四書五經﹐五顏六色﹐六欲七情(應該是“七情六欲”)、七拼八湊、八街九陌、九儒十丐、十倍百倍、百折千回、千言萬語。 從萬到零﹐一路走下坡﹐倒著數的﹕ 萬水千山、千方百計、百不離十、十拿九穩、九垓八埏、七情六欲、五湖四海、三心二意、兩人一心、一掃而空。 有那烏鴉嘴﹐專門說話不吉利的﹕ 雞零狗碎、一命嗚呼、兩敗俱傷、三餐不繼、四腳朝天、五內如焚、六畜不安、七竅生煙、八方喊打、九世之仇、十惡不赦、百口莫辯、千夫所指、萬劫不復。 也有那金口一開﹐人人眉開眼笑的﹕ 一舉成名、兩情相悅、三生有幸、四海歸心、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步之才、八方呼應、九轉功成、十全十美、百發百中、千嬌百媚、萬事如意。 千與萬﹐都是很大的數字﹐一般老美﹐凡是十個手指數不過來的﹐腦子裡就沒概念了﹐可是﹐老中的日常成語跟千萬有關的﹐隨手一揀﹐起碼二三十個﹐正數的﹐千恩萬謝、千叮萬囑、千真萬確、……﹐ 倒數的﹐萬水千山、萬古千秋、萬紫千紅﹐……﹐就連三歲的小娃也知道﹐“千萬”不能惹媽媽生氣﹐否則有好受的。 三跟四﹐七和八﹐在從一到十這十個數字裡﹐其實是處在比較奇怪的的位子的﹐非頭非尾非中間﹐它們其實是一半的一半﹐就是把十切一半﹐再切一半﹐就是三四之間以及七八之間。 不知是否正因它們這尷尬位置﹐凡是三四相連或七八相接的﹐好像都不是什麼好話﹕ 不三不四、挑三揀四、說三道四、丟三落四、 低三下四、 推三阻四、 朝三暮四、顛三倒四、……。 七上八下、 七手八腳、 七零八落、 七嘴八舌、 七青八黃、七死八活 、 七折八扣 、七扭八歪、……喔﹗忘了﹐還有﹐亂七八糟。 說到七和八﹐教過小朋友數字和簡單加法的人都知道﹐七和八最難相加﹐因為他們又不靠近五﹐也不接近十﹐六加九﹐人人會算﹐七加八﹐老美的小朋友們就常常算不過來﹐就連大朋友﹐也一樣算不過來。可是﹐中國人﹐從小就說﹐十五個吊桶﹐七上八下﹐誰都知道七加八等於十五。 中國人講話﹐三歲小娃就會乘法啦﹗您瞧﹐三頭六臂、管他三七二十一、四八三十二﹗孫悟空保護師父師過“九九八十一劫” ﹐ 對門家老爺爺過世了﹐要做法事七七四十九天﹐隔壁家俏姊姊今年十六歲﹐是二八佳人。這還不夠看﹐厲害的是連除法都會了﹐這“半斤八兩”﹐不是除法是什麼﹖一斤十六兩﹐切一半﹐正是除以二﹐恰得八兩。 我還告訴老美朋友﹐他們的兒歌﹐數來數去﹐就五隻猴子床上跳﹐一隻掉到床下﹐剩四隻﹐又一隻掉到床下﹐剩三隻……﹐五隻都跌到床下﹐就沒有了。(Five little monkeys jumping on the bed……) 可是﹐您聽中國小孩的兒歌﹕ 小黃酈鳥兒 小黃酈鳥兒呀﹐你可曾知道啊﹖ 馬鞋上繡著龍頭兒鳳尾花。 兩朵花兒繡一隻鞋呀﹐只有四朵花﹔ 我和你﹐兩個四朵﹐湊成八朵呀﹗ 您瞧﹐這二、四、八……﹐可是很高深的等比幾何級數﹐不是簡單的二、四、六… …這樣小兒科的等差算術級數啊﹗而且﹐這二以幾何倍數上昇﹐正是今天電腦行業裡的入門 “二元進位”(“Binary”)概念。咱們老中﹐不知多早以前﹐就這樣教孩子們唱兒歌﹐咱們三歲小娃就已知道二的三次方是八﹐等到要學二的十次方是一千零二十四時﹐當然一點也不難了啊﹗ 我這樣說﹐我的老美朋友﹐馬上鐵了心﹐把他的“五隻猴子”丟掉﹐叫我教他唱小黃酈鳥﹐說是要回家教他那已經六歲的小兒﹐我心裡偷笑﹐想﹐你來不及啦﹗我兒子當年三歲就會唱了﹐數學真是贏他們很多﹐呵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