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Blue-field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台灣需要一位把人民生計擺在心上的總統

2007年07月26日
公開
9

中國時報/中時社論 2007.05.03  台灣需要一位把人民生計擺在心上的總統 二○○八總統大選,各政黨初選打得火熱,在綠天王鬥嘴互罵之際,國民黨中常會通過提名馬英九為國民黨總統參選人。在一片喧囂聲中,馬英九中規中矩地端出他的競選「牛肉」,他端得發燙,社會各界的反應卻相對冷淡。 大家都知道「牛肉」攸關生計,非常重要,政治口水很無聊,卻無可奈何地被口水淹沒。這就是台灣政治最大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被正視,台灣的選舉文化、政治品質,就不可能提升。 馬英九提出的政見,坦白講,因為國民黨不是執政黨,都是空畫大餅。但,他談的內容,卻非常具體。比方說,執政後要讓台灣經濟成長率每年超過四%,二○一一年就要讓每人平均所得超過二萬美元,失業率還要逐步降到三%;此外,還要為失衡到近乎無藥可救的地方財經成立「重建基金」;開放兩岸交流,從開放投資到年開放百萬大陸觀光客。當然,民進黨要做的事,諸如老農津貼從現行每月五千,提高到六千,馬英九也沒忘記。 每一項政見,都不是什麼高深的大道理,甚至也都是民進黨執政七年來,非常想做卻做不到的事。不論藍綠天王們為了爭逐大位,攻詰黨內或黨外對手的姿態與嘴臉多麼地醜陋,但總統職務畢竟不是區區民代或縣市長,總統對外代表國家,是要帶領全民齊心發展的象徵,沒有任何競逐大位的政治人物,會不相信自己有堅實的理想,可以帶領台灣走向更繁榮。但,民進黨為什麼做不到?這值得民進黨所有政治菁英思考。 做為中華民國台灣的公民,幸運的是手中有一張選票,可決定自己想要的未來。選民不分藍綠,其信念不是相信馬英九個人比蘇貞昌或謝長廷更好,也不是相信呂秀蓮或游錫堃會比馬英九更棒,而是相信他們要支持的那位國家領導人,應該會讓他們的生活更好。 這七年來,大大小小選舉,一路走來,從直轄市長、縣市長到立委,還有二次總統大選,「拚經濟」三個字,一直被朝野政黨拿出來當做選舉招牌。但民進黨真的肯在「拚經濟」上用心嗎?經發會開過了,經續會開過了,二次大會洋洋灑灑數百頁的結論,可是,從總統到歷任閣揆當真了嗎?國民年金未通過就加碼老農津貼是最具體的例子,陳水扁總統帶頭違反了經續會的結論;在野黨不把經續會當一回事,不打緊,做為執政者不把自己的重大政策會議當回事,才是大問題。 更恐怖的是,面對朝野必然激戰的二○○八,這一回,民進黨內竟無人再談「拚經濟」了。蘇貞昌拜現任閣揆之便,到了地方就大開政策支票,但卻沒有更宏觀的國家願景。這些政策支票,當然非常重要,每一樁的落實執行,都攸關地方建設,甚至國家整體發展;然而這其中幾乎沒有一件是新議題,都是歷任閣揆訪視地方時,地方念茲在茲提出而希望中央支持的。為什麼七年來,這樣的建設支票可以一開再開,未能落實,甚至落實之後,卻未如預期地達成目標? 大陸觀光客來台,又是一個具體的例子。地方上,有幾個國際機場就是因為預期開放大陸觀光客而發展的,遺憾的是,機場建成了、啟航了,結果,卻形同報廢了。好不容易今年初,開放陸客來台露出曙光,從四月到五月,五一長假開始,確定期待落空,旅遊業者、地方服務業者,因此而滑落的業績高達三、四成。三、四成,對政府官員而言,可能只是一個冷冰冰的數據,但對多少家庭而言,卻是飯碗、是房屋貸款、是孩子的學雜費、營養午餐費。 身處台北政治核心,看到的是權力,是企業財團、富豪階級買豪宅,高科技員工一年分紅抵得了勞工五年、七年的奮鬥,台灣社會貧富差距已經大到不只是M型社會,簡直已經趨近N型社會,生活無虞者已經是N字腳下的極少數。全民厭惡政治,不是這些天王討人厭,而是拿到了權力的天王們,竟沒辦法讓他的人民,過一個安穩的生活。 馬英九真的好嗎?論幹練、論權謀,他實在比不上綠天王們,但是,他端出了他的政見「台灣必須向前走」。還在扁挺誰的爭論中的綠天王們,爭勝之餘,別忘了自己肩上的責任。 台灣,未必需要馬英九,但真的需要一個把人民生計擺在心上的領導人。

科研沒挑戰 引進人才也白搭

2007年07月25日
公開
5

【本文摘錄自《聯合報》李家同/暨南大學資工系教授2007/07/15】 科研沒挑戰 引進人才也白搭 報載行政院認為我國缺乏科技人才,決定將從國外輸入一百萬的科技人才。看了以後,我十分困惑。 我有很多從台清交名校畢業的學生,在科技界服務,薪水不錯,但他們總有一個牢騷:工作太簡單了一點,挑戰性不夠。 在台灣,大多數工程師是非常優秀的,他們畢業時,和歐美明星大學畢業生,沒有什麼差別。可是進入職場以後,慢慢地差距就拉大了。 在歐美,工程師常有機會做非常難的工作。他們真正的成長,是在這些公司裡開始的。 我有一位清大電機系的學生,畢業後進入「類比電路設計」的行業,多年來一直在設計同樣的線路,但是難度越來越高,經驗也越來越豐富。每次完成了一個線路,然後他們會將規格提高一點,他總能達成任務,又設計出了一個非常高規格的線路。 我相信,像他這種人,台灣有的是。我們缺乏的是非常有挑戰性的研究計畫。這位同學在研究所裡根本沒有學過這種技術,就靠一點一滴地努力,終於成了專家。 我們國家,如果需要這種線路,十有八九會去向外國購買,我們的工程師只能將之當成黑盒子般地使用。我們的工程師用了別人的線路長達十年之久,另外一位工程師設計線路長達十年之久,誰比較厲害呢? 韓國工業界在十年前,和我們平起平坐,為什麼現在已經超過了我們?因為他們已經在基礎科技上,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他們不斷在挑戰高難度的技術發展,一定要擁有獨立自主的技術,而儘量地不依靠外國。他們在經歷如此高難度的挑戰以後,已經變成了世界頂尖的工程師。 韓國會有這種研究計畫,是因為有野心,也有耐心。他們如果朝野上下都在想短時間內看到成效,一定只會引進外國技術,永遠不能獨立自主。 我們要引進國外的科技人才,在國內要先營造一個有高挑戰性工作的環境。如果研發工作沒有挑戰性,過了一陣子,科技人才就不是人才;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有很多極難的研究計畫,外國的科技人材會不請自來的。 我建議政府策畫幾個難度較高的計畫,責成政府或民間單位在不依賴外國技術的原則之下完成這些計畫。舉例來說,我們可以要求設計一些通訊工業上所需要的積體電路,十分精準的步進馬達,或者一個高規格的控制器。如此不僅在很多技術上可以獨立自主,最重要的是國家會多了一大批十分有競爭力的工程師。 工程師都是磨練出來的,我們有時過份地強調創意,而忽略了經驗的重要性。很多有創意的科技人才,其實是因為他在這個領域裡工作了很久,才會有好的創意。 我不反對引進外國科技人才,但培養本土的科技人才一樣重要。培養科技人才,唯一的辦法就是請他從事他不會做的工作。等到有一天他達成任務,他就是人才了。

轉貼:中國和美國在骨子裡的不同之處

2007年07月24日
公開
3

轉貼:中國和美國在骨子裡的不同之處        假如將中國和美國,分別比喻成兩輛巨大的汽車。      美國造這輛車,官員是作為重要部位的零部件而存在的。一旦出現故障,則通過更新替換零件加以排除。   中國造這輛車,官員是維修工,零部件由人民們擔當。汽車故障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官員去修理他們。      今天,   駕駛美國的司機水平一般,可是他擁有一輛最頂級的高速跑車。   駕駛中國的司機能力精湛,他只能擁有故障百出的烏龜老爺車。      美國車通過不出故障來讓自己系統有效運轉,所以美國的維修工水平並不高。   中國車通過高超的維修技術讓一堆破爛系統勉強運轉,所以中國維修工最棒。   但在世界的賽道上,笨拙的美國總是一圈一圈從機靈的中國身邊呼嘯著超過。      美國運用教育手段來製造和更新它的零部件,教育越發達,零部件質量就越好。   中國通過增加維修工的數量和提升修理手段,遏制反復出現居高不下的故障率。      靠優良的教育,美國整個國家就是零部件的巨大後備庫,壞了就換,毫不遲疑。   因教育的低劣,中國新的零部件也是以次品和廢品為主,新的也要修了才能用。      所以美國重視人權,因為零部件的質量是美國車高速重載的保證。   所以中國重視官權,因為修理工的水平是中國車不致拋錨的保障。      製造優良的零部件,需要科學龐大的系統,深厚的基礎理論,一絲不苟的嚴謹品質。   所以美國非大智慧不能成就。   培養優良的維修工,需要聰明靈巧的頭腦和雙手,以及必要的經驗技術和工具就行。   所以中國有小聰明已經足矣。      所以,製造優良的零部件很難,至少要把零部件當回事兒去投資,去研究,去尊重。   所以,培養優良的維修工相對簡單快捷,更容易出成績,成績不容易被後來人霸占。      美國車有效載荷非常巨大,它有巨大的空間來承載巨大的財富。所以美國看上去很富。   中國車的載荷被維修工所占據,即使有巨大的財富也難以承載。所以中國看上去很窮。      開美國車的只是司機,車子去那裡,並不能由他個人決定,所以美國人遇事都會覺得自己有責任知道,有責任干預,有責任發表意見。   開中國車的則是主人,車子去那裡,並不需要乘客的意見,所以中國人遇事都會覺得事不關己,冷漠淡然,袖手旁觀。      美國人不會去崇拜一個司機,更不會對方向盤頂禮膜拜,他們只關心去那兒,去做什麼。   中國人把能夠開車當作至高無上的事情,每個人都追逐方向盤,追逐成為掌控者,追逐不再被別人帶到這裡,帶到哪裡。至於目前去那裡、去做什麼,往往漠不關心。      所以,美國人創造出了關於享受過程的文化,因為他們達成目的不再是嚴重的問題。   所以,中國人創造出了關於達到目地的文化,因為他們達成目的依然是嚴重的問題。   ……。      所以,   美國社會在各個方面具有的強大而持久的創造力,生產力以及道德力。   中國社會在各個方面所具有的修飾能力,則是世界頂尖……。      

諸葛亮給兒子的一封信

2007年07月20日
公開
5

來源:網路流傳 諸葛亮給兒子的一封信 在變局中安身立命,在逆境中找到力量 諸葛亮,字孔明,琅琊(今山東省沂南縣)人,是中國三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及軍事家,也是古代著名的智者。 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但是對於為學做人有精簡而且具體的忠告。 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在今天的科技時代,原來仍然有其參考價值。 年青時聽人說:「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時空,歷久常新。」初時不知所以,現在覺得所言甚是。 讓我們一起向諸葛亮老師學習十堂課,在變局中安身立命,在逆境中找到力量。 諸葛亮給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第一課:寧靜的力量 「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學須靜也」。 諸葛亮忠告孩子寧靜才能夠修養身心,靜思反省。不能夠靜下來,則不可以有效的計劃未來,而且學習的首要條件,就是有寧的環境。 現代人大多數終日忙碌,你是否應在忙亂中靜下來,反思人生方向? 第二課:節儉的力量 「儉以養德」。 諸葛亮忠告孩子要節儉,以培養自己的德行。 審慎理財,量入為出,不但可以擺脫負債的困擾,更可以過著紀律的簡樸生活,不會成為物質的奴隸。 在鼓勵消費的文明社會,你有否想過節儉的好處呢? 第三課:計劃的力量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忠告孩子要計劃人生,不要事事講求名利,才能夠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靜下來,才能夠細心計劃將來。 面對未來,你有理想嗎?你有使命感嗎?你有自己的價值觀嗎? 第四課:學習的力量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諸葛亮忠告孩子寧靜的環境對學習大有幫助,當然配合專注的平靜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 諸葛亮不是天才論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學習的結果。 你有否全心全力的學習?你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第五課:增值的力量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諸葛亮忠告孩子要增值先要立志,不願意努力學習,就不能夠增加自己的才幹。 但學習的過程中,決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為缺乏了意志力,就會半途而廢。 你有否想過,一鼓作氣人多,堅持到底人少的道理? 第六課:速度的力量 「怠慢則不能勵精」。 諸葛亮忠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夠快速的掌握要點。 電腦時代是速度的時代,樣樣事情講求效率,想不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也一樣不謀而合。 快人一步,不但理想達到,你有否想過,有更多時間去修正及改善? 第七課:性格的力量 「險躁則不能冶性」。 諸葛亮忠告孩子太過急躁就不能夠陶冶性情。 心理學家說:「思想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習慣,習慣影響性格,性格影響命運。」 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作出種種平衡,要「勵精」,也要「冶性」。你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質嗎? 第八課:時間的力量 「年與時馳」、「意與歲去」。 諸葛亮忠告孩子時光飛逝,意志力又會隨著時間消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時間管理」是個現代人的觀念,細心想一想,時間不可以被管理,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多也不少,惟有管理自己,善用每分每秒。 請你想一想,你有蹉跎歲月嗎? 第九課:想像的力量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諸葛亮忠告孩子時光飛逝,當自己變得和世界脫節,才悲嘆蹉跎歲月,也於事無補。 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夠臨危不亂。想像力比知識更有力量。你有沒有從大處著想,小處著手,腳踏實地,規劃是人生呢? 第十課:精簡的力量 以上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精簡地傳遞了具體的訊息。 我相信精簡的表達源於清晰的思想,長篇大論的內容,容易令人生厭,精簡溝通更有效果。 你懂得言之有物地精簡溝通嗎? 從以上的十堂課之中,你能夠找到一點啟發嗎?請你百忙之中靜下來,以往後的題目向你的人生提問,在改變中不斷改善。

《大喇嘛與小老鼠》

2007年07月18日
公開
4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74069 來源:網路流傳 大喇嘛與小老鼠   你是什麼就是什麼!   不管到了什麼樣的年紀,我們都很難放棄對外表的一些執著吧。   我一直要到遇見了一個很特別很特別的人,從他身上,我才真正的懂了「外表之於一個人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去年,我買了新房子,本來是想委託我的小學同學幫我做室內設計,但是因為一些因素,他推薦了他口中比他更厲害的大師級設計師哥哥給我,他說大哥一直都做大飯店呢,不是有點交情,是不接住家設計的。   第一次約了見大設計師時,我真是被他嚇一跳!──一件黑 T恤、牛仔褲,這還沒關係,最嚇人的是他就拖著一雙那種頂多二十塊的拖鞋、滿嘴檳榔的出現在我面前。   講台語,偶爾還穿插說兩句黑話、俗話,很「台客」的樣子。他的外表給我的感覺比較像工匠,不像設計師。   我沒有不喜歡他,只是……這個人真的可以知道我要的房子的感覺嗎?他會懂我要的品味嗎?   我很客氣的跟我同學說:「大哥不認識我,他會知道我要的是什麼嗎?」   同學拍胸脯保證沒問題。我只好硬著頭皮耐心等設計大哥的設計草圖……   看了設計圖,我稍稍放心了。這個人好像還真的可以抓到我要的感覺呢!   之後,一次、二次的溝通討論,我漸漸覺得他的拖鞋不再那麼礙眼了,甚至變成他這個人的風格。   有一次我還在心裡納悶的想:「這個人怎麼可以把一雙二十塊的拖鞋穿得這麼帥呀?」   我想他一定時常感受到別人對他不多修飾的外表的質疑吧,像我這種人還不會當場表現出來,只是在內心小小疑慮一下,相處過後,也就知道他是怎麼回事了。其他令人難堪的場面一定是有過的吧?   有一次,我真的見識了……   那天他以設計師的身分陪我這個業主去挑家具,我當時挺著大肚子,跟著他一家一家店的看,我要的是有點小高級的東西,所以去的店都有點門面,有些店員對他的詢問根本睬都不睬,我有點生悶氣,覺得他連累我,一路都不太說話,看得有點意興闌珊。後來,碰到一個從我們一進門就有點不想站起來招呼的店員……   設計大哥問東問西的,店員愛理不理的,我真是氣結!可是設計大哥一點都沒被影響,還是照看他想看的家具。聽到店員很不客氣的對他說:「我看你不像是要來買家具的!」我真是差點沒跳起來打人!卻只見設計大哥不慍不火的回說:「是呀!我們是來買家具的,這個是我們老闆娘,她要裝潢新房子……」我被他尊稱作老闆娘,覺得有點好笑!就靜靜的看他想變出什麼把戲……   後來他們兩個說開了,店員說他是老闆的弟弟,因為怕很多同行偽裝成客人來打探軍情,所以才那樣說。我偷偷翻了翻白眼!鬼扯!明明是狗眼看人低!   設計大哥很四海的表示他可以理解。接下來這個自稱是老闆弟弟的店員開始游說我們買一組很貴很貴、聽說那個沙發布是有得到什麼美國認證的沙發,大有來頭的。   他為了取信我們,還很鄭重的去拿出證書來……密密麻麻的一堆英文字、外加一個閃閃發亮的鋼印!老闆弟弟很得意的樣子!   設計大哥推著老花眼鏡看了一下!我也很好奇的湊上前去看--真是的!那哪是什麼證書呀?根本就是只寫了一些很基本的沙發資料而已!   這個惡劣的店員肯定還是以為設計大哥是個大老粗,大字不認得幾個,隨便拿張紙出來要唬弄人。哈哈!這下糗大了吧!我等著新仇舊恨一起算!   「嗯……這個好像不是什麼證書喔?你拿錯了吧?」設計大哥就這麼一句話?沒生氣?沒拍桌子?沒糗他幾句洩恨?   店員一聽,卻像猛被熱鍋子燙了一下,跳起來,慌慌張張的邊走邊說:「我……我大概拿錯了。我……我再去裡面找找……」   我看店員那副抱頭鼠竄的樣子,狂笑到跌坐在椅子上。   設計大哥還問我:「什麼事那麼好笑呀……」   我笑到流眼淚,一直笑一直笑。   那天,後來我請設計大哥一起去一家只招待會員的高級餐廳吃晚飯。   他還是穿那一雙二十塊的拖鞋,我從頭到尾笑著吃完那頓飯……   最近我看到了一本很有趣的小書《大喇嘛與小老鼠》。講的就是一隻小老鼠因為怕貓而要求大喇嘛將他變成貓、灰狗、老虎的故事……   這其實是一個古老的泰國傳說,討論的依舊是一個人的心跟外表的關係。   我想起了去年學的那一課--   你可以穿得很高級、可以裝得很高級;   你可以因為別人不重視你生氣、或是因為別人在乎你就以為高人一等……   其實,你是什麼跟這些都無關。   你是什麼就是什麼。   原書名:大喇嘛與小老鼠 La petite souris etle grand lama ;原出版語言:法 文。   在別人面前,你可以裝、可以騙、可以假,唯有你自己知道,你是什麼就是什麼……   一則好看的現代心靈寓言,反映我們的立身價值觀。   在遙遠的西藏雪域高原上,住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喇嘛。有一天,老喇嘛救起了一隻小老鼠,從此小老鼠就陪伴在老喇嘛的身邊,但他卻日漸感到不安與憂愁……。   原來,小老鼠一直對老喇嘛的家貓感到很懼怕,因此他希望老喇嘛能夠把他變得比貓還強壯,這樣他就不會再害怕貓了。老喇嘛沉思之後,決定幫小老鼠達成心願,於是,小老鼠就搖身一變成為一隻漂亮的大灰狗。可是沒想到,這隻小老鼠變成的大灰狗,一瞥見那隻家貓,卻還是被嚇壞了,趕緊躲回老喇嘛的房裡。   於是,小老鼠希望老喇嘛能夠再把他變成更兇猛威武的動物,他說,「這樣一定可以解決我所有問題的。」老喇嘛了解小老鼠的恐懼,所以就把他變成一隻雄健的金色老虎。這隻小老鼠變成的金色老虎開始在房裡閒逛漫步,很滿意自己的威武能夠嚇壞所有人,直到他又看見那隻家貓……,又趕緊逃回老喇嘛身邊去。   老喇嘛最後終於明白了小老鼠內心深深的恐懼,這位智者因此告訴小老鼠,一個人的外表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心」,他的內心深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那就是真正的他,那些花花綠綠的外表與掩飾,或許騙得了人,但卻騙不了自己的內心 ……。   本書以現代心靈寓言方式呈現,提供現代人一個輕鬆閱讀、深刻反思的機會。這個故事想要提醒大家,在追求名利富貴的這一路上,荷包飽飽的了、地位愈爬愈高了、外在光鮮亮麗了……,但我們的內在相對富足了嗎?我們可曾靜下心來,往自己的內心去探求,試著更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打開內心的百寶箱,你是否看見了自己的自信、淡定、坦率、平靜、寬容、謙和、柔軟 ……

危險是人生的一部分

2007年07月17日
公開
4

危險是人生的一部分 ◎文�洪 蘭   我們保護孩子已經保護得夠了,現在應該教育他,把危險當作人生的一部分,就像風險是成本的一部分一樣,避開它,但不逃避它……   最近有讀者投書抱怨下雨天學校不准孩子撐傘到校,學校回答說因為孩子手臂不夠強壯,風大拿不住傘,太危險,也有調皮孩子會玩傘,所以為了保護孩子,一律不准撐傘到校。我看了十分驚訝,這是因噎廢食,我們應該先看這件事有沒有道理,該不該做,而不是看它有沒有危險,天下任何事情都有危險,所以危險是考慮的因素之一,但不應該是決定的因素,如果是決定的因素,那麼孩子都不該去當兵了。   古人說「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連安靜坐在家中都可能有飛機掉下來,汽車衝進來,可見危險本是人生的一部分,有多少人能夠無災無難到公卿呢?更何況安全並不是人生的目的,船隻停在港灣中最安全,但是那不是造船的目的。孩子的手臂撐不住傘這個理由是只有在颱風天才成立,一般下雨天,一個小學生是有能力撐得住傘的,我們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真正颱風來是連大人都撐不住,那時孩子就不應該出門。我們不是有颱風假嗎?颱風是例外,不可因例外而否定本質。至於玩傘,現在的孩子太不珍惜物資,得來容易,便等閒視之。以前傘很貴的時候,哪裡敢「玩」傘?丟了傘還得坐火車去找回來。小野八歲時,就曾單獨坐火車去姨婆家拿回他祖母忘記的傘。如果對一個東西很珍惜,便不會用來跟同學打架或從二樓當飛鏢丟下去看打中誰。   用禁止的方式來防止危險的發生是一種防堵的方式,但是教導他正確使用概念卻是一勞永逸的方法。防堵總有堵不到的地方,因此常有校園惡作劇結果送醫院的憾事。我最難過的一句話便是學生在闖禍後說「我不知道會這樣」。顯然,如果他知道後果會這樣,他就不會做了。因無知而付出慘痛代價的故事每天在校園中重演,我們是否應該多教一點「為什麼」,少說一點「不可以」呢?   教育應該讓孩子覺得今天我不做這件事是我心中不想做,而不是別人禁止我做。用命令強制禁止,只會引起學生的反感,造成對權威的厭惡,到了青春期便形成叛逆風潮。   我們一定要瞭解,雖然吃飯會噎到,我們卻不能不吃飯,台灣天天有車禍發生,政府也不能下令禁止開車,學校又怎能因為有少數人用傘出意外,剝奪所有人用傘的權利呢?教導孩子行為的後果比禁止這個行為更重要。就像教導學生自制與自律比禁止學生打電玩更重要,因為一旦制止的力量消失,行為就會氾濫。   規定學校周圍五十公尺內不准設立電玩店的人知不知道人是動物,不是植物,是可以走動的?學生有腳,他想去,就算是一千公尺,也難不倒他。為什麼我們到現在還是一味治標而不用點腦筋去治本呢?我們保護孩子已經保護得夠了,現在應該教育他,把危險當作人生的一部分,就像風險是成本的一部分一樣,避開它,但不逃避它,孩子才能長大成為有用之人。

舊文重貼:這不是孩子的錯!

2007年07月17日
公開
4

看到洪蘭女士的文章"危險是人生的一部分",想起去年我也為學校不准孩子們帶傘,而發了一篇牢騷.... 刊載於立報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6-03-14》 本期內容 ◎傳播線上:為了5億,叫我李安吧!  ◎台灣教師協會真是愛湊熱鬧  ◎這不是孩子的錯  ◎這不是孩子的錯  藍田 過了年不是春天了嗎?天氣忽然又變冷起來,尤其是下雨,更令人覺得冬天根本還沒離開。 仍然陪孩子們上學,出門前我去拿雨傘,他們同時大叫:「不要雨傘!」啊?不要雨傘怎麼出門?孩子們說:「學校只准穿雨衣。」我說:「跟老師說媽媽沒時間去買雨衣,下次再穿。」 我們過年才從香港搬回來,要處理的事情一堆,何況這兩天才下的雨,我一直沒把這事放在心上。 女兒可能昨天放學被說了一次,開始哭喪著臉,在要繞往學校的小徑時,果然有個維護安全的家長義工口氣不善的對著哥哥說(妹妹跟著我走前面):「學校不准帶雨傘你不知道嗎?」我立刻回頭跟她說:「他知道,只是我沒時間去買雨衣給他,有什麼問題嗎?」才說完,只見她看著我一臉愕然…… 到了學校,我堅持要妹妹把雨傘留在教室,因為今天下課後我只來得及在馬路口等他們,結果她當場在教室裡哭了起來,我只好跟她的同學們說:「她的國語說得不太好(其實是膽子小),麻煩你們幫她跟老師解釋一下,因為姨姨來不及去買雨衣,所以她只好帶雨傘上學,好嗎?」儘管同學們都說好,妹妹還是怕得哭個不停……。 我記起她在香港上學的經驗:那次學校規定要買口風琴,售價並不便宜,可能因此有些家長不願意買,音樂課上幾堂就過了,能省則省堅持不買!後來女兒告訴我:「那些沒有口風琴的同學,每次上音樂課都被罰站……。」 我想著那無些能為力為自己抗辯的可憐孩子,這不是他們的錯,為何要他們接受處罰?老師看著他們罰站時,究竟是怎樣的心態? 我以為老師該做的應是去和家長溝通,尋求出幫助孩子學習的共識,而不是藉著懲罰及責備孩子來讓家長屈服學校的規定。一代又一代這樣的教育模式要相沿下去嗎?究竟要等到什麼時候,我們的孩子才能真正在「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愛心教育下,相信他們不會是校方和家長角力下的屈從者和受難者呢? 可惜……果然女兒回來說:「老師說:書套和字典不是跟妳說了就買了嗎?為什麼不能去買雨衣呢?」為什麼?我也想問為什麼她不打電話來詢問我這個家長?而要跟一個自己不會買、也無能力去買雨衣的小二學生說這樣的話呢?這些話對她的學習有幫助嗎? 唉!在我這輩子無法改變這種教育態度的現實情況下,今天還是趕快去買雨衣吧! 天冷,世情更冷……。

Why

2007年07月14日
公開
31

"I can't change the direction of the wind, but I can adjust my sails to always reach my destination. ~Jimmy Dean" .......................... Annie Lennox - Wh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LJxICUIbCY How many times do I have to try to tell you That I'm sorry for the things I've done But when I start to try to tell you That's when you have to tell me Hey... this kind of trouble's only just begun I tell myself too many times Why don't you ever learn to keep your big mouth shut That's why it hurts so bad to hear the words That keep on falling from your mouth Falling from your mouth Falling from your mouth Tell me... Why Why I may be mad I may be blind I may be viciously unkind But I can still read what you're thinking And I've heard is said too many times That you'd be better off Besides... Why can't you see this boat is sinking (this boat is sinking this boat is sinking) Let's go down to the water's edge And we can cast away those doubts Some things are better left unsaid But they still turn me inside out Turning inside out turning inside out Tell me... Why Tell me... Why This is the book I never read These are the words I never said This is the path I'll never tread These are the dreams I'll dream instead This is the joy that's seldom spread These are the tears... The tears we shed This is the fear This is the dread These are the contents of my head And these are the years that we have spent And this is what they represent And this is how I feel Do you know how I feel? 'cause i don't think you know how I feel I don't think you know what I feel I don't think you know what I feel You don't know what I feel

何必把「獨木舟揹在身上走」?

2007年07月13日
公開
22

"Live every day as if it's your last, because one day it will be." "The more that you read,the more things you will know. The more that you learn,the more places you'll go." -- Dr. Seuss .......................... 轉貼:何必把「獨木舟揹在身上走」? 有一位農夫初次要到另一個村莊辦事,可是當時交通不便,他只能徒步行走。 走啊走,這農夫穿過一大片森林後發現,要到達另一村子,還必須經過「一條河流」,不然的話,就得「爬過一座高山」。 怎麼辦呢?!是要渡過這條「湍急的河流」呢?還是要辛苦地「爬過高山」? 正當這農夫陷入兩難時,突然看到附近有「一顆大樹」,於是就用隨身攜帶的「斧頭」把大樹砍下。而將樹幹慢慢地砍鑿成一個簡易的「獨木舟」。這個農夫很高興,也很佩服自己的聰明,因他很輕鬆地坐著「自造的獨木舟」就到達了對岸。 上岸後,農人又得繼續往前走,可是他覺得這個獨木舟實在「很管用」,如果丟棄在岸旁實在很可惜,而且萬一前面再遇到河流的話,他又必須再砍樹,辛苦地鑿成獨木舟,很累人。所以這農夫就決定把「獨木舟揹在身上走」,以備不時之需。 走啊走,這農夫揹著獨木舟,揹得滿頭大汗,步伐也愈走愈慢,因這獨木舟實在是太重了,壓得他喘不過氣來!這農夫邊走邊休息,有時真是好想把獨木舟丟棄、不要了!可是他卻捨不得,心想既然已經揹了好一陣子,那就繼續吧!萬一真的遇到河流就很管用,就可以派上用場!然而這農夫一直汗流浹背走,走到天黑,發現一路上都很平坦;在抵達另一個村莊前,都沒有再遇到河流,可是他卻比「不揹獨木舟」多花了三倍的時間、才到達目的地。 我們實在不知道自己人生的道路會是平坦、崎嶇、還是會有湍急溪流?或是有陡峭高山?不管如何,我們卻都必須「選擇」……要輕鬆、快樂地走呢?還是要揹著沉重的「獨木舟」走? 人生的路就可以走得「很自在、很快樂」!有時心中的「負面情緒」也是一種「獨木舟」,我們不能一直揹著它,而成為一種「束縛」;我們必須懂得隨時丟棄一些「怨恨、嫉妒、暴怒」的獨木舟,讓自己心中更歡欣、坦然、也輕鬆、快樂地吹著口哨向前行!

Quotations

2007年07月13日
公開
17

Quotations: "In the attitude of silence the soul finds the path in a clearer light, and what is elusive and deceptive resolves itself into crystal clearness. Our life is a long and arduous quest after Truth."--Mahatma Gandhi "See how nature — trees, flowers, grass — grows in silence; see the stars, the moon and the sun, how they move in silence... we need silence to be able to touch souls."--Mother Teresa "Solitude is a silent storm that breaks down all our dead branches; yet it sends our living roots deeper into the living heart of the living earth."--Kahlil Gibran "Silence is the true friend that never betrays."--Confucius "Silence is the great teacher, and to learn its lessons you must pay attention to it. There is no substitute for the creative inspiration, knowledge, and stability that come from knowing how to contact your core of inner silence. The great Sufi poet Rumi wrote, 'Only let the moving waters calm down, and the sun and moon will be reflected on the surface of your being."--Deepak Chopra "I think the first virtue is to restrain the tongue; he approaches nearest to gods who knows how to be silent, even though he is in the right."--Cato the Elder, Roman Orator and Statesman "Not merely an absence of noise, Real Silence begins when a reasonable being withdraws from the noise in order to find peace and order in his inner sanctuary."--Peter Minard "True silence is the rest of the mind; it is to the spirit what sleep is to the body, nourishment and refreshment."--William Penn "Silence is not an absence of sound but rather a shifting of attention toward sounds that speak to the soul. In a moment of silence you may feel your heartbeat or hear your breathing. Silence is a positive kind of hearing, which requires turning off the knob that tunes in to active, literal life and tuning on the one that amplifies the movements of the soul."--Thomas Moore "Not only a truer knowledge, but a greater power comes to one in the quietude and silence of a mind that, instead of bubbling on the surface, can go to its own depths and listen."--Sri Aurobindo Life is an echo. What you send out, you get back. What you give, you receive. When you bring out the best in others, you bring out the best in yourself. It's not what you gather, but what you scatter that tells what kind of life you have lived. --Unknown Origin "Travel is fatal to bigotry, prejudice, and narrow-mindedness. Broad wholesome, and charitable views cannot be acquired by vegetating in one tiny corner of the globe." - Mark Twain An old African proverb says, "If you want to go fast, walk alone. If you want to go far, walk together." IBC has joined hands with dynamic leaders and organizations around the globe. Our goal? To equip national leaders with needed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 that will assist them in reaching and teaching their own people.

轉貼:生活中的50件小事遏制全球變暖

2007年07月12日
公開
4

轉貼:生活中的50件小事遏制全球變暖 全球變暖,似乎離我們很遠又似乎我們很近. 我們能感受到的,冬天越來越暖,夏天越來越熱,天氣變化越來越不可捉摸,但是我們冬天可以少穿點衣服,夏天可以開足了冷氣,天氣變化我們可以有所準備. 似乎全球變暖跟我們也沒有什麼關系,最多我們在懷念小時候的潔白的雪人立在沒膝大雪裡的場景時,唏噓感嘆一把… 即便你覺得全球變暖這個其實很嚴重的事情與你沒有多少關係,也請你讀完這50件生活裡的細節末葉的小事,如果並不太難實現,那就嘗試去做點什麼吧. 請查看全文閱讀這50件小事: 1.用日光燈 (fluorescent light bulb)代替常用的白熾燈(incandescent light bulb) 日光燈用普通白熾燈40%的能源就能達到相同的亮度,使用日光燈,每年能避免300磅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氣中。 2.使用程控恆溫器 程控恆溫器能根據早、晚的溫差自動調節室內的溫度,每年能幫你省下100美元的電費。 3.冬天低兩攝氏度,夏天高兩攝氏度 在人們生活所消耗的能源中,幾乎有一半用在了取暖和降溫上。冬天時,將室內溫度調低兩攝氏度,夏天時調高兩攝氏度,一年就能減少2000磅二氧化碳的產生。 4.定期清潔爐灶和空調,或更換過濾裝置 這樣做每年能減少350磅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氣中。 5.購買節能電器 6.別讓電器處於待機狀態 使用電器上的開關按鈕,直接關閉電器,不要遙控器。以一天看3小時的電視為例(歐洲人看電視的平均時間),其余的21個小時裡,如果電器處於待機模式,就要白白地耗費40%的電量。 7.用絕緣毯包裹電熱水器 用這樣一個簡單的方法,每年就能減少1000磅二氧化碳的排放,如果將熱水器的溫度設置在50攝氏度以下,每年還能避免550磅二氧化碳產生。 8.讓冰箱和冰櫃遠離熱源 如果把冰箱和冰櫃放在離爐灶近的地方受熱,制冷就需要耗費更多的能源。舉例來說,如果把它們放在溫度高達30-35攝氏度的房間裡,消耗的電量就是常溫狀態下的2倍,在這種狀態下,冰箱和冰櫃一年後向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分別能達到160千克和320千克。 9.定期給冰箱或冰櫃除霜 最好換一台有自動除霜功能的冰箱,它們的能源利用效率比你現有的這台高2倍。 10.不要長時間開窗,讓熱量從房間中流失 開窗通風一般幾分鐘就可以了。如果讓窗戶整天都開著,在寒冷的冬天(當室外溫度低於10攝氏度時)制熱器為了保持室內的溫度,會耗費很多能源,從而會產生高達一噸的二氧化碳。 11.將單層窗戶換成雙層 換窗戶需要你花點錢,從長遠利益來看,其實很合算。雙層窗戶能避免室內一半的熱量散失出去。市場上保溫效果最好的是那種木框、雙層低散熱玻璃並填充了氬氣的窗戶,它能防止70%的熱量從窗戶縫裡白白地溜掉。 12.取一張家庭能源效率調查表 13.做飯時蓋上鍋蓋 這樣做一頓飯能節約很多能源。用高壓鍋和蒸汽鍋最好,能節約70%的天然氣。 14.不要用半載的洗衣機或洗碗機 如果洗衣機或洗碗機沒裝滿,而你又必須用的話,最好設置“半載”或“經濟”模式。除此以外,溫度也不必設得過高。現在的清潔劑除菌效果不錯,低水溫同樣能將髒衣服和盤子洗干淨。 15.用淋浴代替泡澡 淋浴耗費的能源只是泡澡的四分之一。為了最大限度節約能源,還可以將淋浴噴頭改為低流量的,便宜又舒服。 16.少用熱水 將水加熱需要耗費大量能源。可以安裝低流量的淋浴噴頭(這樣每年能減少350磅二氧化碳),洗衣服時用冷水或溫水(每年減少500磅二氧化碳)。 17.用晾衣繩代替烘干機 讓衣服在空氣中自然晾干,堅持半年,你就為減少700磅二氧化碳作了貢獻。 18.增強房屋的越冬御寒性能 適當的在居室牆壁和天花板上采用絕緣材料,一年不僅能為你節省25%的供暖費用,還能避免2000磅二氧化碳的排放。此外,嵌縫和給窗戶貼擋風雨條,每年能避免1700磅二氧化碳產生。 19.回收利用家中的部分垃圾 如果你家的垃圾中有一半被有效的回收利用,一年就能避免2400磅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氣中。 20.回收有機廢物 溫室氣體中約有3%來自於生物降解過程中釋放的甲烷。將有機廢物進行回收。如果你有一個花園,就采用堆肥處理,這樣能避免甲烷的排放。需要注意的是,有機廢物需要足夠的氧氣才能充分降解,如果氧氣供應不足,不僅會釋放甲烷,而且會讓你的花園發出難聞的臭味。 21.明智的購物 生產一瓶1.5L裝的飲料所需的能源比生產3瓶0.5L裝的飲料要少,建議購買大瓶裝飲料,這樣也能避免產生過多的垃圾。使用再生紙可以節省70-90%的能源,減少森林的砍伐。 22.避免買一次性產品 23.重復使用購物袋 購物時拒絕商店提供的一次性購物袋,使用可重復使用的購物袋,既節約了能源又避免了產生垃圾。一次性購物袋產生的垃圾不僅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對空氣、地下水和土壤都會產生污染。 24.避免制造垃圾 25.種一棵樹 一棵樹在生長過程中會利用光合作用吸收一噸二氧化碳。樹蔭還可以供人們納涼,減少開空調的次數,幫你省10-15%的電費。 26.改用綠色能源 在很多領域,人們可以利用風能、太陽能這樣潔淨、可再生的能源。 27.購買本地出產的食物 在美國,平均每頓飯從農場到你的餐桌都需要1200英裡的長途運輸。本地生產的食物省汽油又省錢。 28.購買新鮮的而非冷凍的食品 冷凍食品生產過程中耗費的能源要多出10倍。 29.購買本地出產的農產品 在種植和運輸過程中可以節省1/5的能源。 30.購買有機食品 相比於普通的種植土壤,有機土壤能吸收和儲存更多的二氧化碳。如果所有的玉米和大豆都在有機土壤中生長,就能避免5800億磅的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氣中。 31.少吃肉 除了二氧化碳,甲烷無疑是溫室氣體中比重最大的氣體了,而牛是所有家畜中最大的甲烷排放者,它們以草料為食物,並且是多胃動物,每次呼吸過程中都會釋放大量甲烷。 32.縮減開車次數,盡可能步行、騎車、與別人合用汽車以及乘坐交通工具 每周少開10英裡,一年就能避免500磅的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氣中。 33.和別人合用一輛車 每周和朋友或同事合用兩次車,一年就能減少1590磅二氧化碳的排放。 34.盡量少開車窗和頂棚 由於風的阻力,會增加燃油的消耗,同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會提高10%。 35.定期給車做保養 定期保養你的車,有利於提高燃油效率,從而降低尾氣的排放量。只要1%的車主能做到定期保養,大氣中就能減少10億磅的二氧化碳。 36.節約汽油 改變你的駕駛習慣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選擇合適的擋位,不濫踩剎車,下坡時選擇合適的變速器擋位代替引擎制動,如果汽車停靠需要超過1分鐘,就將引擎關掉。 37.每周檢查一次輪胎,看它們是否虧氣 充足了氣的輪胎能將燃油效率提高3%。少用一加侖汽油就能減少20磅二氧化碳。 38.換新車考慮節能型 如果新車每加侖汽油能比你現在的這輛車多跑上3英裡,一年下來空氣中就能減少3000磅二氧化碳。 39.社區共用汽車 如果你需要一輛車但又不想買,建議加入社區組織汽車共同團體,成為會員後只需交納會員費。這些費用將被用來購買汽油、保險以及做汽車保養。 40.嘗試在家辦公 “SOHO”可以大幅度的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 41.少乘坐飛機 飛機在飛行中會產生大量廢氣,每年減少乘坐飛機的次數,哪怕只是一兩次,對於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都有很大幫助。 42.動員同學或同事參與環保 將你對為阻止全球變暖所做的努力從家中延伸到學校或公司裡,積極動員同學和同事采取環保行動。 43.參加網上游行 “阻止全球變暖網上游行”是一個非官方的網站,旨在讓關心全球變暖的人有一個公共發表言論的空間。 44.鼓勵使用可再生能源 要想成功制止全球變暖,人們就要盡可能的使用諸如太陽能、風能以及生物能這樣的可再生能源,這項技術將來會在各國被廣泛應用,但推廣還是存在一定的壁壘。 45.保護全球的森林資源 森林在全球變暖過程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樹木在燃燒和砍伐過程,貯存的碳會釋放到大氣中。據統計,全球每年因砍伐森林而產生的二氧化碳占總量的20%。 46.考慮你的投資決定是否會對全球氣候產生危害 如果你要對某個行業進行投資,就應該考慮該種行業所產生的負面效果,是否會加劇全球變暖。 47.讓你居住的城市涼爽起來 48.要求國會立法 49.讓政府聽到你的聲音 50.把這個網頁轉給其他人 無論用什麼方式(E-mail、digg搜索或者加入網絡書簽)將這個網頁轉給你的朋友們。如果你寫博客,就把這些內容寫進博客裡。被你影響的人越多,你對拯救地球的貢獻就越大(但你起碼要做第一個行動起來的人)。

離家不遠

2007年07月11日
公開
4

[轉貼]離家不遠(年度票選最佳散文)... 透天三層洋房,座落在稻田旁,起風時,偶爾飄來豬屎堆肥異味。這是一個老舊翻新社區,八十三年夏推出,姊姊轉述建商說法:「前面要開一條 八米路,直通鎮上心臟地帶;六輕在麥寮建廠,這裡必然大有發。」 猛翻數倍後,房價是撐平、緩步下滑,我不太相信會有大好榮景。哥和姐決定比鄰各買一戶,爸爸說:「問問韻芳,或許她也想在西螺買厝,人親土親。」 擁有一小方土地,是在台北難以達成的夢想,親友中不乏按月租地、翻土、施肥、種作,扮演都市農夫。對我而言:鋤犁是扛不動的浪漫,並不奢想嘗試。 深層的想望是:九年後退休,住在舊厝附近,手足間各有獨立空間,卻是走幾步路或騎上鐵馬,就可以找爸媽談天說地、泡茶賞蘭。 那年,父親剛過七十,我相信他會像阿嬤一樣高壽九五,我還有福氣承歡膝前十五年。兒時不曾分離的歡聚,正是短短十五載。爸爸曾經笑言:「算命先說我一生有財無庫,所以,當了二十幾年律師,仍是兩袖清風。」我坐在樹蔭清涼、繁花處處的大庭園裡,回想在這裡灌蟋蟀,卻灌出一條草蛇;空心菜摘了又長,如同變魔術一般神奇。 也憶起七歲那年,調皮的我惹煩忙著汲水的阿嬤,她掄起竹掃把掃我一頓。夜裡,才想起是我的生日,煮出兩個蛋,一個歸我獨享,一個由哥姐分食。阿嬤摸摸我猶留笞痕的手臂:「死查某鬼仔!真是大人吃肉,囝仔吃打。」 艱困歲月裡,厝內經濟是捉襟見肘,厝外卻是天寬地闊,任我遨遊。濁水溪堤岸,是一家人最常去的優美勝地-採西瓜、堆沙堡,或是揀回泛綠溪石,當成曠世稀寶典藏。也有些活動,不能讓爸媽參與:到漫畫店租回「四郎真平」, 藏在肚腹裡偷渡;花兩毛錢買枝仔冰,在圍牆外你一口、我一嘴舔個精光,夜裡吵架,捏得彼此腿上青一塊、紫一塊,天亮,媽喚姊姊打油,她瞪我一眼「走啦!」兩人一同出門,各走左右側溝沿,打了油,再各循原路返回。 哥在初一(現在國中一年級)離家,從此,我們就不曾再吵過嘴。在電話是奢侈品、交通又不方便的時代,台中、西螺遠如天涯。最近,哥曾聊起當時心:「新生訓練只有半天,結束後,我走兩公里到車站,看著公路局的車子,心想:搭上車就可以回家;又想:明天還要上課,回去又得馬上出門,繞來繞去,不知該怎麼辦?最後,又走 兩公里 回學校。想像一個理和尚頭的小男孩,在車站來回徘徊,我不禁心酸。 幸運的我,晚三年才割斷臍帶。高一負笈他鄉,此後,台中、台北、華盛頓、紐約州。家,越來越遠。我如候鳥,逐月、逐季、逐年歸返。每一回,爸媽都問相同話語:「什麼時候擱轉來?」轉來,成了最殷切的叮嚀。 擠在座椅縫隙中,雙腳懸空,直到全身麻木,為的是趕上中秋夜,看阿嬤一面殺柚子,一面唸著:「月娘光光,目睛金金。」 風雪中的紐約州,華航在「世界日報」刊登巨幅廣告:「別人吃火雞,我們回家吃湯圓。」艷紅圓仔閃著溫潤光澤,我彷彿回到昏黃燈光下,有時比賽誰搓得最圓,有時刻意搓得大小不一,再參差排列,湯頭清時,大家都不愛吃,總是得再三回鍋,煮至黏稠帶點焦香,才是人間美味。我癡望藍天:搭上飛機,就可以回家。 出嫁十幾年,僅有一次回家過年,車抵家門,爸早就站在陽台上張望,轉身對屋內大聲呼喊:「韻芳回來囉!」洋溢而出的喜悅,暖著我的心頭。只是,對女人而言,家永遠是兩處模糊地帶,回家,永遠是難有著落的夢想。 夜半驚醒,湧上的常是來不及奔喪的恐懼。阿嬤高齡九十三,臨終前,她已退化至認不得我;媽媽因糖尿病失明,每天打胰島素,吞二十幾顆藥,我害怕夜裡的電話,我深知:至親,隨時可能離去。每週打一通電話,三天寫一封信,儘揀神奇事物談笑;接獲爸的來信,卻忍不住淚如泉湧,終至放聲痛哭。 阿嬤過世,是在我回國以後,中午接獲電話,爸爸的口氣十分平靜:「阿嬤走了,我餵她喝過牛奶,扶她躺下,再回頭,她已經走了。」車子奔馳在高速公路,我的心不慌不亂,反倒有些暖意。想像中拖著女兒、萬里奔喪的畫面不曾出現,我恍然明白:台北離家不遠。離家不遠,就是幸福。 爸爸的離去,卻是讓我措手不及。新居由一片菜圃轉成樓房錯落,不過一年半。姊姊長住,我維持每個月回去一趟。回家的日子,多半是做幾樣自認神奇的菜,堆到爸媽碗裡;買幾件體面的衣服,讓他們掛在衣櫥。 爸爸問我:「你猜猜看,我晚年的願望是什麼?」我屢猜不中,答案是:「讓自己圍棋段數更高。」我疏忽了,每天都有老友來陪爸爸下棋:我的小學老師、崙背老醫生、民眾服務站主任、還有十來歲的孩童,在這塊土地自在過活,就是爸爸最大的快樂。 難怪我們想陪他出國觀光,爸一笑:「我在電視上都看過,不必長途跋涉。」 多邀幾次,他乾脆表明:「離開家,我就睡不著。」爸爸出門的興致越來越低,甚至連請他到嘉義吃早餐,他都說:「改天吧!出一趟門,就覺得累。」 我聽不出警訊,仍傻傻妄想:有一天,他會答應我一起到夏威夷曬太陽、喝咖啡。 直到爸爸騎腳踏車出門,頭暈得幾乎軟倒在門口,我們才發現:他的胃悶、 腹痛不是慢性胃炎或潰瘍,癌細胞早已在他的大腸肆虐多年。姊姊輪白天,哥嫂輪夜晚,爸爸住進省立醫院四天,哥才通知我:「爸爸要開刀,惡性的成分很高,爸說:『台北遠』,你等週六再回來。」 台北遠嗎?考上大學時,爸爸託他的棋友開小貨車,花一天親自陪我註冊;出國時,他送到機場,我入登機門後,他指著飛機告訴姊:「我們來看看,能再看到韻芳嗎?」 結婚當天,他清晨五點出門,陪我北上,喜宴後,又趕在深夜返家。台北一點兒也不遠。是塵俗瑣事讓遊子的心靈逐漸走遠,忘記去傾聽「不要牽掛我」背後的聲音。 「不要牽掛我,我很快會健康回來。」住院第一晚,爸爸提著點滴瓶,電話裡向媽許下承諾,決定轉診到林口長庚,爸堅持要再回家住一夜。晚餐,全家圍坐,每個月都有團圓相聚,今夜,格外珍惜。爸爸第一件事是為媽挾菜。「我好幾天沒有為妳做事了。」媽媽失明二十年,爸爸每天帶她散步、為她添飯、布菜、倒洗澡水,爸爸捨不得離家,最大原因就是媽媽的眼睛。 離家前,爸爸戀戀環視自己一花一草耕耘的庭園,道出心願:「四個月後,我會完全康復,就可以再整理這片花園。」車上,爸爸說:「我這一生沒有遺憾,也沒有罣礙。如果問我: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麼?我要說:是和妳媽媽一起建立這個家。」我緊握爸爸的手,心想:這座堡壘該換我們來撐持。 手術順利,爸爸在一星期後出院。一個半月後,發現癌細胞蔓延至肝,爸爸重回長庚,這次離家,足足三十五天。三組人馬輪流照護,日間,陪爸爸看窗前鳥雀啁啾:夜裡,陪爸爸看窗外燈火點點,從小至大,這是首次須臾不離。共同話題不多,仔細想來,爸一向不是多話的人。 他不曾天寒叫我們添衣、肚餓叫我們加食,也不曾對我們嘮叨他的期望。只是,在我為大學聯考失利而放聲痛哭時,他會拍拍我:傻孩子!妳一生的幸福,又不是只決定在這次考試。」 我回家坐月子時,天天吃麻油雞腰仔,他會瞞著阿嬤,偷偷削一個水梨給我; 我返鄉任教的四年,他疼惜我中午騎車往返辛苦,總是用摩托車接送我。 我為他梳頭,笑著說:「我記得以前為你拔白髮,一根一毛錢。」姊姊接口: 「聞一次腳丫,說好香,也有一毛錢。」爸爸摸摸他稀疏泛黃的髮梢,早年,他烏黑茂密的濃髮人人稱羨,他也試過幾種染髮劑,想留住意氣風發的青春。 此刻,他卻神情黯然望著鏡中自己。 「這些已不再重要。」什麼才是重要的?夢囈之中,爸爸回到他獲頒孝行獎的會場,這是他心中認定最大的榮耀嗎?我埋首寫故鄉廟埕的劇本大綱,他眼中閃著光芒:「回家以後,我為妳找更多資料。」我想:爸爸要的很簡單:活著回家。和未知拔河,活著,卻十足艱難,爸爸由每日來回走動,誓言保持出院後的體力;撤退至走兩步就喘息不已:再至廁所後,力拉才能起身。 我試著探詢他最後的心願:「爸,你說阿嬤八十歲就備好壽衣,如果萬一,穿律師服好不好?」爸笑一笑:「律師服?很好啊!我為媽祖奉獻十三年,如果媽祖允許我選擇,我不想去西方極樂世界,我覺得那裡比較寂寞,我想回到鄉里,做個小小土地公,還是可以照看妳們。」 爸爸眼中霧氣深沈,在選擇回小鎮當律師時,他早已看淡物質名利;在為生命奮力掙扎時,他最不捨得還是家。高燒過後,他正式把心願託付給我。「我不要在醫院走,我要回家。」我許下承諾:「我知道。」 賀伯颱風前夕,爸爸在醫師允諾下,意識清楚返家。風雨之中,他時時望著窗外:這處他用一生守護的家園。四天後,他在自己的床上過世,姿勢就像睡著一樣安詳。陷入昏迷前,他叮嚀我的最後一句話是:「下禮拜再回來。」 今年清明,我和哥姊一起上墳。在新厝整理香燭蔬果,備幾道爸爸生前愛吃的食物。女兒問我:「媽,我們為什麼要在西螺買房子?」我望向堆著雜物的客廳,尋覓當年想法:「我曾經有一個夢,想在退休以後,回來和阿公一起住。」舊夢已遠颺,淚,瞬間湧上。我攬一攬女兒:「走吧!我們去看阿公。」墳頭的草郁郁青青,墓碑上的爸爸穿著律師服,淡淡笑著。 我們憶起:百日後,各自夢見爸爸,他或是壯年,或是老年,都是笑容依舊, 此後,爸爸就不曾再入我們夢中。失去父親三年,生命,難免顛簸難行,但是,我們彼此用心扶持,很快走出風雨,重見陽光。墳前,我們輪流撐傘,媽媽交代:要撐起傘,爸爸才能安心享用。我望著爸盛年英挺的面容,低聲說:爸,吃飯了。」白花花陽光下,不見爸爸身影。不過,我相信:爸爸一定離家不遠,因為,不管身在何處,我們一直都離家不遠。

Nothing

2007年07月10日
公開
3

來源:網路流傳 Nothing 二○○四年底,在企業界上班了十年之後,我辭去工作,到美國旅行。到美國當然要講英文,一路上我最常用的一個字是:「Nothing」。 臨走前跟台灣的朋友告別,很多人都驚訝念MBA、一向喜歡忙碌的我竟然辭掉工作。觀念保守的媽媽憂心地看著我:「那你豈不是失業了嗎?還有心情去度假?還不趕快去找工作!」獵人頭公司打電話來:「你對哪個產業有興趣?走之前要不要見個面,讓我們為你重新做生涯規畫?」老友們也傳簡訊來:「那你接下來要做什麼?」 對於這些問題,我的答案都是:「Nothing」。 我來到母校,位於舊金山旁一個小鎮的史丹佛大學。史丹佛像一個森林公園,到處都是草地、樹木、松鼠、麋鹿。我住在森林中的招待所。早上起來,打電話問候東岸的朋友。 「你打算待多久?」 「不確定。」 「在史丹佛做什麼?」 「Nothing。」 「怎麼可能Nothing?你一定有做Something!」 「我想想看……昨天早上六點起來……」 「麼那麼早起?度假不是應該睡到自然醒嗎?」 「我六點就自然醒過來了啊!為什麼自然醒一定要到下午兩點?」 「我不知道你這麼早起是幸運還是不幸……,然後呢?」 「然後我去樹林裏跑步,用力吸很多空氣。回來後洗澡,看晨間新聞。然後開車到樹林深處,看到一大片草原上有一棵孤立的樹。下午到以前讀過的商學院,進教室旁聽財務課程,跟同學一起拿講義,認真算老師丟出來的習題。然後在校園裡走一走,看看布告欄的廣告。後來在書店買了幾件史丹佛的衣服,送給台灣的朋友。晚上跟以前的朋友吃飯,回來就九點多了。回家後打開電視,看看美國最近紅的節目。睡前把白天買的書和報紙看一看,一天就結束了。」 朋友問:「既然在度假,為什麼要去上課?」 「我不是在度假。」 「既然來上課,怎麼可以到處去玩呢?」 「我好像也不是來上課的……。」 「那你在做什麼?沉澱嗎?」 「我又不是烏龍茶。」 「那是思考人生未來的方向嘍?」 「沒那麼嚴重啦!」 「你到底在做什麼嘛?」 我說:「Nothing」。 我三十七歲,在事業和人生上,都到了可以開始尊敬和享受「Nothing」的時候。 從小到大,生活的目的、奮鬥的方向,都是一個可以明確定義的「Something」。國中時要考高中、高中時要考大學、畢業後要找工作、工作後要升遷。我們衝鋒陷陣,卻很少問自己,追求的Something是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 社會的價值觀影響了我們的自信,當我們處於「待業」狀態時,也不好意思承認,還必須勉強編出一些堂而皇之的道理,比如說:「喔,我想歸零,休息一下,出國充充電,整理一下思緒,規畫未來的路。」很少人敢大聲地說:「我不是在休息,也不是在沉澱。我就是無業游民,我做Nothing!」 忙於Something的朋友,沒空跟我吃飯。我和另一位比我資深的「Nothing」同學見面。他在網路狂飆時狠狠撈了一票,四十歲宣告退休。我們沒時間吃飯,只喝咖啡,因為他第二天一早自願到斯里蘭卡救災。 「這是我兩年來第一次做的Something。當長久都做Nothing時,突然做起Something,而且是自願的、有意義的Something,我覺得好快樂!」 我很少聽到在台北上班的朋友說:「我覺得好快樂!」 我當然不像我的同學那樣有本錢做Nothing。我甚至懷疑他在網路狂飆時撈的那一票,就是我在網路泡沫化後賠的那一票!我單身還好,如果要養家,就更不可能做Nothing了。但退一步想:工作到四十歲,總有一些積蓄吧。如果願意過簡單生活,Nothing維持幾個月應該不是問題。除非你事事要求五星級,或是坐擁金山卻還要為二十年後退休做打算,那就真的不適合Nothing。我做Nothing的幾天,最貴的單筆消費是9.75美元的電影票。爆米花只敢買小包,意思意思就好。但只要電影好,散場後一樣快樂。於是我發現:由奢返儉,其實沒有那麼難。 回招待所後我打開電腦,視窗在跑的一分鐘,一隻做Nothing的鹿跑到我的窗前。我對牠微笑、和牠搭訕。我不知道在台北,對一個忙於Something、地位崇高的美女,我敢不敢這麼放肆? 我打開Messenger。一名在香港的投資銀行上班、位高權重地朋友對我說,「我真佩服你的勇氣,和放下一切、斷然改變人生的決心。」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叫錯了人。其實我膽子很小,也沒經過什麼「放下一切、斷然改變」的心路歷程。好像肚子餓了就去吃飯,我的決定其實很簡單。我很怕別人把我想得很悲壯,因為我容易笑場。別人把我的表情詮釋成悲傷,其實我只是香港腳在癢。我感謝朋友的讚美,但那種「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思惟方式,還是在「Something」的模式裡打轉。那樣的模式是:我對我現在做的Something不滿,我痛定思痛要改變。我改變的方式是做另一種Something,而那種Something叫做Nothing。那樣的模式好像是不喜歡紅色的壁紙,於是用白色的壁紙把整面牆蓋過去。但我想做的,只是當一面沒人注意的水泥牆。 「那當水泥牆是為了達到什麼目的?」他問。 「當水泥牆本身就是目的。」我說。 「這樣的目的有意義嗎?」 「意義可大了。它讓我們把多年來情願或不情願被貼上的壁紙一次清乾淨。讓我們重新感覺做一面牆的質地。Nothing像是在無人島上脫光衣服,可以幫我們恢復原來作為人的本能、品味、價值觀,和其他各種身體和心靈的機能。」 「這樣被動好像沒有在過生活!」 「我們都太努力『過』生活了,自己把自己搞得眼花撩亂。偶爾,你要什麼都不做,讓生活自然『發生』在你身上。餓了,就找最近的餐廳吃。下雨了,就淋一下。愛上了,就親吻她。失戀了,大哭一場。當你的水泥牆不再貼壁紙時,你就可以閉起眼睛,讓全世界在你身上塗鴉。」 在史丹佛的下午,我閉起眼睛,和一位年紀和我一樣,卻曾經得到癌症的朋友見面。她北一女台大哈佛大學,從小到大是專業的第一名。我們坐在草原孤樹下的野餐桌,講話時口中冒出熱氣。 「你還在大學教書嗎?」 她點點頭,「其實我現在的生活方式和你一樣。一個禮拜上幾堂課,其餘時間在家看書、寫論文。偶爾出門,和朋友見見面。」 「出去時自己開車?」 「我都坐公車,因為這樣可以走路,我需要運動。」 「身體還好嗎?」 「我每三個月回去檢查一次。目前都控制得滿好的。」 「你看起來很開心。」 「是啊。也許事業上沒什麼成就,但至少完全是在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很少聽到在台北上班的朋友說:「我完全是在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你很幸福你知道嗎?」她停頓一下,說,「你不需要癌症來把你喚醒。你借一種溫和的方式,改變了你的生活。」 我點頭:「那種方式叫Nothing。」 我陪她走到公車站,看她上了車。我一個人走回校園,雨滴打在草地。優秀的朋友生病了、有錢的朋友不快樂、結婚的朋友不跟老婆講話、單身的朋友寂寞到自殺。在美國或台灣,我們這相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代,仍然在掙扎。我走到十字路口,不知道現在是幾點、接下來要去哪裡。突然間招待所外面那隻超辣的鹿出現了!我微笑,跟著牠走下去……。 去做什麼呢? Nothing。

活了一百萬次的貓

2007年07月10日
公開
3

來源:網路流傳 活了一百萬次的貓 有一隻活了一百萬次的貓,它死了一百萬次,也活了一百萬次。但貓一直不喜歡任何人。 有一次,貓是國王的貓,國王很喜歡貓,做了一個美麗的籃子,把貓放在裡面。每次國王要打扙都把貓帶在身邊。不過貓很不快樂,有一次在打扙時,貓被箭打死了,國王抱著貓,哭得好傷心、好傷心,但是貓沒有哭,貓不喜歡國王。 有一次,貓是漁夫的貓,漁夫很喜歡貓,每次漁夫出海補魚,都會帶著貓,不過貓很不快樂。有一次在打漁時,貓掉進海裡,漁夫趕緊拿網子把貓撈起來,不過貓已經死了。漁夫抱著牠哭得好傷心、好傷心,但是貓並沒有哭,貓不喜歡漁夫。 有一次,貓是馬戲團的貓。馬戲團的魔術師喜歡表演一樣魔術,就是把貓放在箱子裡把箱子和貓一起切開,然後再把箱子合起來,而貓又變回一隻活蹦亂跳的貓,不過貓很不快樂,有一次魔術師在表演這一個魔術時,不小心將貓真的切成了兩半,貓死了。魔術師抱著切成了兩半的貓,哭得好傷心、好傷心,不過貓並沒有哭,貓不喜歡馬戲團。 有一次,貓是老婆婆的貓,貓很不快樂,因為老婆婆喜歡靜靜的抱著貓,坐在窗前看著行人來來往往,就這樣過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有一天,貓在老婆婆的懷裡一動也不動,貓又死了,老婆抱著貓哭得好傷心、好傷心,但是貓並沒有哭,貓不喜歡老婆婆。 有一次,貓不是任何人的貓,貓是一隻野貓,貓很快樂,每天貓有吃不完的魚,每天都有母貓送魚來給牠吃。牠的身旁總是圍了一群美麗的母貓,不過貓並不喜歡牠們。貓每次都是驕傲的說:「我可是一隻活過一百萬次的貓喔!」 有一天,貓遇到了一隻白貓,白貓看都不看貓一眼,貓很生氣的走到白貓面前對白貓說:「我可是一隻活過一百萬次的貓喔!」白貓只是輕輕的「哼!」了一聲,就把頭轉開了。之後,貓每次遇到白貓,都會故意走到白貓面前說:「我可是一隻活過一百萬次的貓喔!」而白貓每次也都只是輕輕的「哼!」了一聲,就把頭轉開。 貓變得很不快樂,一天,貓又遇到白貓,剛開始,貓在白貓身邊獨自玩耍,後來漸漸的走到白貓身邊,輕輕的問了一句話:「我們在一起好嗎?」而白貓也輕輕的點了點頭「嗯!」了一聲,貓好高興、好高興,牠們每天都在一起,白貓生了好多小貓,貓很用心的照顧小貓們,小貓長大了,一個個離開了,貓很驕傲,因為貓知道:小貓們是一隻活過一百萬次的貓的小孩! 白貓老了,貓很細心的照顧著白貓,每天貓都抱著白貓說故事給白貓聽,直到睡著。一天,白貓在貓的懷裡一動也不動了,白貓死了。貓抱著白貓哭了,貓一直哭、一直哭、一直哭,直到有一天,貓不哭了,貓再也不動了,貓和白貓一起死了,貓也沒有再活過來。 沒有情感的活了一百萬次,並不如有愛的活了一輩子;無法體會生命的活了一百萬次,更是不如用生命付出愛的一輩子。而每個人都能體會出生命的價值嗎?我想是不盡然的,有的人無法體會出生命的價值,有的人不能享受「付出生命之愛」的感覺,我認為這都是跟貓一樣,時間上早晚的問題而已。 貓在活了一百萬次之後,終於讓他找到了白貓。為什麼白貓會讓貓有這麼特別的感受呢,那是因為白貓終於讓貓發現了生命的價值,這種價值就是付出你的愛,愛你的親人朋友,甚至是愛那些弱勢之人。因此貓開始享受他之前未曾領悟的生命,一輩子遠大於之前的一百萬次生命。 在每個人的生命裡,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讓人深刻體驗的事情,讓人慶幸此時此刻活在這世界上,讓人很清楚的了解活著的美好。我想有了這些,或許你覺得此生你已經足夠了,錯了! 生命中還有更深刻的體驗等著你--那就是付出你的愛,愛你的親人朋友,甚至是愛那些弱勢之人--若你覺得沒有,我想那可能是你還沒遇到讓你不可思議的白貓而已。或許該注意一下週遭,到處都是你的「白貓」。 如果你夠幸運的話,在你一生當中,你會碰到幾個握有可以打開你內心倉庫的鑰匙。但很多人終其一生,內心的倉庫卻始終未曾被開啟。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鑰匙就在自己手上。 貓雖然活了一百萬次,卻從沒有真正的活過,貓一直被人捧在手掌心中,一直被人疼愛著,但他確一點都不開心,直到他開始去愛,開始去體驗人生,有了家庭、有人愛人、有了小孩,開始付出他的愛。 總是覺得:人其實也有可能像貓一樣!仔細想想:從出生到現在,你快樂嗎?你是否一直在找尋一種感覺、一種悸動、心靈的悸動,以便能真正的活出你的生命,好在白髮斑駁時,回憶起這一生,可以安心的對自己說:「我,沒有白活!」付出你的愛,愛你的親人朋友,甚至是愛那些弱勢之人,心中有了牽掛,即使是負荷,卻是最甜蜜的負荷,終於能甘心的過完的一生,安詳的死去。 我只想精采的活一次~~~  

你今天調好音了嗎?

2007年07月09日
公開
8

轉貼:做一把調好音的弦琴 到台北市的城市舞台聽一場弦樂演奏會,在演出開始前,每一個樂手都會依著一個鋼琴音去調整自己的樂器,一旦在高低音取得一致性後,指揮才會帶領著大家進入音樂的美麗殿堂。 這些樂手專注在調音的動作深深震撼著我,每一把樂器再名貴若是沒有調好音也彰顯不出它的不凡身價,而只有一把調好音的樂器,也才有被利用的價值。人何嘗不也是如此呢! 有一個國際知名拍賣會上,主持人拿起了一個拍賣品,是把非常破舊的小提琴,主持人試著播弄了琴弦,結果揚起了一陣灰塵,粗鄙的聲音讓眾人不禁皺起了眉頭,大家心想外型差就算了,連發出的音都跑掉了,於是大家都沒有意願出價。主持人從10塊錢開始出價,沒人接手,又降價到5元,還是一陣的冷漠,主持人繼續的降價,一直到只剩0.5元,他幾乎是用懇求的態度在要求大家,「只要5毛錢,只要 5毛錢就可以將這把小提琴帶回家了。」 這時一位白髮老頭走了上來,他向主持人提出想看看這把琴的請求,主持人正愁不知如何下台之際,便答應了老頭子的請求,老頭抬起了眼鏡,仔細地端詳這把琴的琴身,打量完他拿出了手絹,把灰塵從琴上擦去,再慢慢的撥動著琴弦,一絲不苟地給每一根弦的鬆緊調音,他的專注吸引著每一個人的眼光,老頭在調好音後把這把破舊的小提琴放到下巴上,拿起了琴弓,很慎重地開始演奏……。 眾人一陣驚呼,因為台下這些人從來沒有聽過那麼美麗悠揚的琴音,他們深深的為這動人的弦音所著迷,老頭演奏完畢後,這些人不由得站起來鼓掌,這時拍賣會主持人又走上台來,價格從剛剛的5毛錢開始,眾人紛紛舉手,很快就超過了原先的標價10元,一路上彼此競標,價格破了200元,最後以1000元成交。 是什麼因素讓這把琴的身價暴漲?是拭去了灰塵,是調準了音!是什麼原因讓人在職場上與眾不同?是除去不良習染,是保持做人處事正確的價值觀與態度!是碰到了一位良師,他能看到我們的才華,也讓更多的人看到我們的能力。 喜歡這個調好弦音的譬喻,因為這是人生的一種寫照,一把琴在每一次演出前都要重新調好音,每一個人在面對每一天時也要調好對自己及對這世界的看法。一個錯誤的觀念,一個不好的心態,一個未經深思熟慮的作為,都有可能讓我們破壞整個演出,讓一把名琴的價值蕩然無存,你毋須去埋怨懷才不遇,你要做的是改正過去錯誤的想法、不好的習慣,然後你會聽到一種曠世的聲音,你的價值將會為世人所追逐,學習莊嚴的對待自己,讓自己成為一把流芳百世的名琴。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為自己調音,那就需要一位良師了,他可能是老師、主管、或是一位願意對你說真話的朋友,一個真正懂你的人,會看得出你身上的天賦潛能,他就像個教練一樣,會讓你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不只在工作上我們要調好音,在家庭、人際、學習、財富、健康等各領域都要調好音,這才是人生最美好的一首樂曲! 而你今天調好音了嗎?

做一位出色的知識人

2007年07月05日
公開
6

【本文摘錄自《聯合報•副刊》2007/06/23】 做一位出色的知識人 文/高希均 1.教育是「軟實力」的根源 作為一輩子的教書人,還是希望對那些畢業同學在離開母校之前,再做最後一次的叮嚀。今天有8813位台大同學畢業,其中一半多是大學畢業;另外有3470位取得了碩士學位,463位取得了博士學位。今年的畢業班中日後一定會有像田長霖、許倬雲、孫震、白先勇、黃達夫、溫世仁、羅曼菲等等這些傑出校友的出現。這是台灣大學對社會最具體的貢獻。 北大人說:「北大的命運,就是中國的命運。」 台大人可以引申地說:「台大人的成敗,就是台灣的成敗。」 台大的畢業生幾乎囊括了各領域大部分的頂尖人才;幸虧還不是「贏者通吃」。去年底,《遠見》雜誌在外商大調查中問他們最佩服的企業家,依序是王永慶、郭台銘與張忠謀。 他們都不是台大人,這是否襯托了台大辦學的理想,不全在培養大企業家? 剛好三十年前(1997年),我到台大商研所教書,〈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一文就是在那一年寫的,當時引起不少討論。這個觀念十分平實,但十分不容易落實。 三十年後的今天,還值得跟大家分享,因為「白吃午餐」還是盛行。這就警告讀書人:要傳播進步觀念,就會不斷的遇到挫折。 「白吃午餐」是在告訴我們: (1)什麼事情都要付出成本,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 (2)羊毛出在羊身上,不要誤以為自己可以一廂情願的占便宜。 (3)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必須要在二者之中做一痛苦的選擇。 (4)追求任何政策目標,不能空開支票,任何政見的兌現必須要付出代價。 (5)即使自己沒有支付,即使這一代沒有支付,也一定有別人以及下一代在為你支付。 近三年來我又在鼓吹另一個觀念。那是哈佛大學奈伊教授(Joseph S. Nye Jr.)所提出的「硬實力」(Hard power)與「軟實力」(Soft power)。「硬實力」是指一國以軍事上的強勢來壓制對方,完成國家政策目標;「軟實力」是指一國以其制度上的、文化上的、政策上的優越性或道德性,展現其吸引力。硬實力的代表是飛彈、戰機、潛水艇;軟實力的象徵是民主、法治、人權、平等,更反映在社會開放、藝文蓬勃、生活品質、環保普及等各層面。 「軟實力」是使別人喜愛、羨慕、學習的一種實力。軟實力的使用是民主政治的特徵。當領導人具有道德情操、文化素養、政治願景,以及切實可行的政策,軟實力就會創造政績。 當1980年代「日本第一」的稱讚橫掃西方世界時,歐美學者在驚駭中冷靜地問:「全世界最好的大學、研究所、企業研發中心、科技中心、博物館、交響樂團在哪裡?最好的科學家、經濟學家、工程師、醫生、建築師、藝術家、音樂家在哪裡?」答案是絕大部分不在日本。他們得到了一個可以急起直追的結論:「日本的『軟實力』還不強,要變世界第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接著1990年代日本發生了「失落的十年」。 在人類的文明史上,最受人尊敬的是那些擁有「軟實力」的偉大人物:莎士比亞、牛頓、貝多芬、莫札特、愛因斯坦、馬丁羅瑟金恩,他們散發了歷久彌新的智慧光芒,他們對後代子孫充滿了吸引力,他們留下了最珍貴的遺產:文學、音樂、科學、民主思想、人權平等。近代中國出現了孫中山、胡適、張大千、貝聿銘、楊振寧、李政道。在台灣我們還可以驕傲的加上林懷民、李安、王建民等。 2.五個自我要求 面對難以預測的二十一世紀,在你們成長的二十多年中,台灣經過了三個關鍵性的階段:1980年代啟動的「民主化」,1990年代出現的「全球化」,以及近十年處處逼近的「邊緣化」。 2007年的畢業生,經歷了民主的洗禮、全球化的浪潮,此刻卻生活在被邊緣化的陰影下,那麼,你們要如何自衛?如何突破?我建議五個「自我要求」: 第一:靠自己的專業,立足社會。 第二:靠自己的人品,受人尊重。 第三:靠自己的終身學習,不落人後。 第四:靠自己的愛心,參與公益。 第五:靠自己言行一致的示範,關心地球,特別是第三世界的貧窮與疾病。 3.跨越五道門檻 與其他先進國家比,我們的年輕人最需要自我增強的是:外語能力、人文素養及世界觀。 講得更具體些,我希望現代的年輕人都是杜拉克所謂的「知識人」(knowledge worker)。我要以一位英年早逝傑出的台大校友溫世仁為例。他是1970年台大電機系畢業,次年進台大電機研究所,不幸於四年前去世。他的去世,帶給台灣與華人世界極大的損失。台大要引以為傲於培養出了這樣一位全方位有成就的人。與他十餘年的交往使我了解到他受人尊敬的根本原因,就是他跨越了五道門檻:(1)跨越了科技門檻,擁有了人文心。(2)跨越了本土門檻,擁有了世界觀。(3)跨越了兩岸門檻,擁有了中華情。(4)跨越了財富門檻,擁有了奉獻熱。(5)跨越了意識型態門檻,變成了大格局的新台灣人。 這正是一個出色知識人展現的氣質與視野。在此刻的台灣,「出色」還要有一個新的註解:「出色」是超出「顏色」,以及「色盲」。台大人的人格特質是不問藍綠,只問對錯;不講立場,只講是非。 4.哈佛的學風 這一個月也是美國大學舉行畢業典禮的日子。如果這是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我猜想演講者還是會鼓吹哈佛所引以為傲的學風:(1)崇真求實。(2)人際溝通。(3)倫理道德。(4)多元智慧。(5)跨域整合。 這個世界在不公平中還是有公平。進了哈佛可以學到這些;不進哈佛,何嘗不可以免費學到這些!美國人說,被拒哈佛門外的股神巴菲特,幸虧沒有進哈佛,否則美國社會可能多了一個象牙塔內的蛋頭教授,但2006年就會少了他捐獻的361億美元(2006年我國教育部主管的高等教育預算約為860億台幣,相當於26億美元)。 美國著名詩人佛洛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有一首傳誦當代的詩:"The Road Not Taken",我要引用最後兩句送贈給諸位: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我選擇人跡較少的一條路,自此面對截然不同的前途。) 各位親愛的畢業同學,台大人不趕時髦,不湊熱鬧,不一窩蜂;台大人獨立思考,探索創新,奉獻回饋。藍色的海洋與綠色的大地正等待著你們用心的投入。

轉貼:您也在井裡嗎?

2007年07月03日
公開
8

您也在井裡嗎?   有一天某個農夫的一頭驢子,不小心掉進一口枯井裡,農夫絞盡腦汁想辦法救出驢子,但幾個小時過去了,驢子還在井裡痛苦地哀嚎著。 最後,這位農夫決定放棄,他想這頭驢子年紀大了,不值得大費周章去把牠救出來,不過無論如何,這口井還是得填起來。 於是農夫便請來左鄰右舍幫忙一起將井中的驢子埋了,以免除牠的痛苦。農夫的鄰居們人手一把鏟子,開始將泥土剷進枯井中。當這頭驢子瞭解到自己的處境時,剛開始哭得很悽慘。 但出人意料的是,一會兒之後這頭驢子就安靜下來了。 農夫好奇地探頭往井底一看,出現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驚:當剷進井裡的泥土落在驢子的背部時,驢子的反應令人稱奇──牠將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後站到剷進的泥土堆上面! 就這樣,驢子將大家剷倒在牠身上的泥土全數抖落在井底,然後再站上去。很快地,這隻驢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後在眾人驚訝的表情中快步地跑開了...! 就如驢子的情況,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時候我們難免會陷入「枯井」裡,會被各式各樣的「泥沙」傾倒在我們身上,而想要從這些「枯井」脫困的秘訣就是:將「泥沙」抖落掉,然後站到上面去! 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所遭遇的種種困難挫折就是加諸在我們身上的「泥沙」;然而,換個角度看,它們也是一塊塊的墊腳石,只要我們鍥而不捨地將它們抖落掉,然後站上去,那麼即使是掉落到最深的井,我們也能安然地脫困。 本來看似要活埋驢子的舉動,由於驢子處理厄境的態度不同,實際上卻幫助了牠,這也是改變命運的要素之一。 如果我們以肯定、沉著穩重的態度面對困境,助力往往就潛藏在困境中。一切都決定於我們自己,學習放下一切得失,勇往直前邁向理想。我們應該不斷地建立信心、希望和無條件的愛,這些都是幫助我們從生命中的枯井脫困並找到自己的工具。 請牢記以下五個快樂的小秘訣: 1.不要存有憎恨的念頭。 2.不要讓憂慮沾染你的心。 3.簡單地生活。 4.多分享。 5.少欲求。

為孩子準備一本「優勢存摺」

2007年07月03日
公開
30

為孩子準備一本「優勢存摺」 ◎廖怡景/文 家長就好像是一名廚師,在想著要加入什麼樣的香料,才能烹調出一道道佳餚;也像是一名「社會銀行」的開戶者,替孩子準備一本「優勢存摺」,存入什麼樣的本金,才讓孩子可以在未來的社會中提領最大的「本利和」。 入夏的傍晚,海風吹拂在北海岸的野柳國小操場上,大學一畢業就到野柳國小教書的美術老師張明錫,正帶著一群在海邊長大的小朋友們一起遊玩。 在落日餘暉的照耀下,這群孩子快樂無憂地奔跑著。也許就在同一時間,在距離這裡不到一個小時車程的台北都會裡,年紀相同的孩子們正在學著各種才藝,但這群遠在海邊的孩子有的,也正是台北小孩所欠缺的。張明錫操著一口宜蘭腔的台灣國語,熱情開朗地說,「他們要的是和自己競爭!人比人氣死人啦!」 •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才具競爭優勢 張明錫的教育方式是一個例子,他很堅持,「我不是說學習或者課業的競爭不重要,但一定要適可而止。如果說,課業的學習很重要,那生活的學習重不重要呢?」一到假日,就帶著這群學生上山下海、溯溪、開山路的張明錫,以他將近十年的經驗提出看法:「我不是反對學生在成長過程有競爭,但我更在意的是,我們的小孩在接受了所謂的『基礎教育』後,會不會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我看來,很多小孩在長大後連自己的問題都處理不好,談什麼競爭優勢呢?」 長期以來,社會一直強調所謂競爭力,但對家長而言,要如何才能培養小孩的競爭優勢?難道一定得透過課業競爭或是工作競爭取得優勢?在張明錫的想法裡,在生活裡有解決問題能力的孩子,才是真正具有優勢的一群。 •不論是孔雀或是麻雀,只要快樂就好 在許多家長心目中,小孩的成就才是他們一輩子的成就。因此,他們窮盡心力,為的就是讓他們的寶貝長成羽翼傲人的孔雀。有些人喜歡孔雀,但也有人不在意是孔雀或是麻雀,只要是隻快樂的小鳥,他們都感到很欣慰。 到底要讓小孩長成什麼樣子呢?要餵給小孩什麼樣的養分,才可以讓他未來具有生存能力?能面對不計其數的大小挑戰,不至於被擊倒後就倒地不起?有了自信,是否就有了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其他孩子更勇敢,是否就會比較不怕險阻?只要滿腹學問,就可以終身常保優勢? 家長就好像是一名廚師,在想著要加入什麼樣的香料,才能烹調出一道道佳餚;也像是一名「社會銀行」的開戶者,替孩子準備一本「優勢存摺」,存入什麼樣的本金,才可以讓孩子在未來的社會中提領最大的「本利和」。 •給孩子「大能力」,讓他們的生命更豐富 要替孩子存入什麼樣的能力,才可以讓他們成為社會銀行裡的「富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前教育部長曾志朗認為,「給孩子愈多可以帶著走的知識和能力,孩子就愈有可能成為一位富翁。」要存入這些知識或是能力,需要的是「有心、有方法的家長」,光懂得把小孩送去上明星學校是行不通的。 這些能力也絕不僅止於一般家長所在意的國文、英文、數學等課業能力,而是內化過的人格特質,如自信、責任、毅力等。這也就是美國華盛頓家庭與學校協會〔Home and School Institute〕創辦人暨會長桃樂絲.李奇〔Dorothy Rich〕博士,於著作《Megaskills: Building Children's Achievement for the Information Age》提出的「大能力」〔Megaskills〕理論。 桃樂絲李奇博士認為,所謂的「大能力」,是要學校和家庭共同合作,才能在孩子身上培育成功,她也認為,一個人的大能力是隨時被評等的,這也是所謂「永無止盡的成績單」。 什麼是大能力呢?桃樂絲李奇解釋,所謂的大能力就是指內在的學習動力,其中包括信心、動機、努力、責任、主動、毅力、關懷、團隊合作、常識、解決問題和專注等十一大項。乍看之下,這十一項大能力似乎是老生常談,但桃樂絲博士說,她設計這套大能力的目的,就是要找出每個家庭能做的事,形成一個有效的體系,別弄得太難太長,把它變得很簡單、很容易,每個人都能做,讓它既實用又有趣,「因為,許多好事的完成是不需要時間的」。 孩子具備了這些大能力之後,就像加足了油的汽車一樣,能飛快奔馳在人生大道上。 這是成就孩子未來的十一種基本能力,也正是現今社會中家長所應該在意的「優勢存摺」內容。而「大能力」是決定在校及工作成功的價值、態度與行為,也是資訊時代的基本能力。 •給孩子表現的機會培養自信心 「大能力」中的第一項能力「自信」,正是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史英在兒子的優勢存摺裡存放最多的部分。史英一邊抽著菸,若有所思地嘆了一口氣,「許多家長本身的自信心都有問題,當然就不會教出有自信心的小孩。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其實不難,重要的是要給小孩表現的機會。」 在他的想法裡,許多家長就是看不到小孩的優點,且吝於肯定、不給孩子建立自信的機會,才會養出沒有自信的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有什麼立場抱怨自己生出不成材的小孩?」他沉痛地說:「替孩子留一條生路吧!」不過,他也承認,要成為可以替孩子準備優勢存摺的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在他個人的經驗中,因為初為人父,沒有經驗,對他大兒子的管教就比較嚴格,等到家裡有了第二個孩子時,他才學會了放小孩一馬了。 史英很得意地說:「像我的小女兒,雖然當年沒有考上北一女,有些挫敗,但當你培養小孩對自己有充分自信後,她就不會被困難擊倒。」事實證明,史英的小女兒後來也走上社運之路,而且頗為出色。「當年讓陳水扁焦頭爛額的十五號公園抗爭,就是我女兒的傑作呢!」史英說到這裡哈哈大笑,得意之情溢於言表。 世新傳播學院院長成露茜也認為,台灣的家長不大容易學會對小孩放手,「我一直就覺得很怪,為什麼小孩考試時,家長還要去陪考?」她說到父親成舍我對她和哥哥、姊姊的教育態度,「父親留給我們最多的就是訓練我們『獨立而且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只會跑的孩子不能強要他飛 成露茜回憶,「父親一直很注意我們小孩子對金錢的態度。他一直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就連零用錢也是。我從國小二年級開始,父親就讓我們自己賺零用錢。他有剪報的習慣,他要我們幫他貼剪報,每貼完一張B4的紙,就給我們一分錢。他幫我們每個人都做了一本『父親存摺』。每次貼完了剪報,他就把我們所賺的錢登記起來。如果我們想要領錢就跟他說,他也從不會過問我們領錢的理由。」對於成露茜而言,成舍我在他們身上存下的不僅是記憶,還在他們的「存摺」裡留下了可以成就未來解決問題的大能力。 前台北市教育局長吳英璋的夫人李美玲,在分享她教育子女的經驗時,特別強調一定要讓孩子從小就對自己有責任感,而且要懂得面對問題,面對挫折,解決問題。李美玲說,兒子當年為了玩耍,到了睡覺時才發現功課沒做完,「你知道,我那時有多掙扎嗎?但我就是不想破壞我的原則,讓他延後睡覺的時間,後來他哭著和我說,『媽媽,我早上五點起來寫作業好不好?』想了想,才答應他。」要給小孩子負責的觀念,父母就必須要堅持原則。 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蕭蕙瑛,選擇以自由的方式訓練小孩負責。例如,她的二女兒當年在學業上遭遇挫折時,她勸孩子「心不開,學習就不會進來。」之後,一切也就讓她自己決定要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後來,女兒的功課在高三模擬考的排名成績從八、九百名突飛猛進到八十四名。「她大概想玩這場考試遊戲了吧。」對於蕭蕙瑛而言,她認為,「要讓小孩有成就自我的能力,做家長的首先就要夠了解孩子,一個只會跑的孩子,你硬是要他飛,那當然不可能。」然而,要如何了解孩子呢?蕭蕙瑛有她特別的方法,「雖然我常工作到很晚,但我們都會一起洗澡,很多的知心話都是在那個時候說的,有時都還會在起霧的鏡子上寫字呢!」 •家長也要邁向專家時代 希望兒女成龍成鳳是許多家長一輩子最大的心願,但要如何才能在子女成就和家長的期待裡,尋求一個平衡點,不致有過大的差距? 身為家長必須面對很殘酷而且也很現實的問題是,台灣只有一個王永慶,只有一個張忠謀、曹興誠,一個班級也只能有一個「第一名」如果自己的孩子不能在課業上出人頭地,那麼,要如何讓他們有信心面對社會的嚴酷挑戰?或許此時的家長應該稍稍退後一步,告訴孩子,「不一定要拿第一,有時,第二名也不錯!」讓孩子有自信、有學習的動機,有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的勇氣,或許才是子女終身受用不盡的財富。台大社會學教授薛承泰認為,「現在的家長不能只是有心而已了,最重要的是還要有方法。也就是家長也要朝向專家的方向發展。」 「優勢存摺」裡的本金,每對父母存的都不盡相同,但只要把他們的「大能力」存入,經過時間的淬煉,終究會開花結果。當自己的兒女能夠昂首泰然面對社會,面對世界,不畏懼任何的險阻,這本「優勢存摺」裡存入的本金,才能發揮真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