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Blue-field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轉貼:是誰斷送孩子競爭力?

2007年01月13日
公開
19

是誰斷送孩子競爭力? 文�戴章皇(中華科技公司執行副總) 近幾年來有很多人大罵教改讓孩子的程度變差,孩子的國際競爭力喪失云云。教改工程浩大,我不認為可以完全歸責於哪個人或者是哪個政黨的的錯誤。坦白說,我非常不同意這種把複雜問題過分簡化的結果。我所想的是為什麼我們在批評教育官員或者是責怪學校老師時,何不想想我們自己?我早上出去運動時,都得經過一所國小校門口。最近也有機會全程參加一場國小運動會。一些發生在周遭的觀察,每天由家長、學生、老師所共同擔綱演出的「互動記」令我印象深刻。我可以很確定的是:這些孩子的競爭力的確是斷送在我們大人的手中,這不是小孩子的錯!如果大家有空的話,只要找一天到任何一個國小校門口去看看,您有很大的機會會發現每天都在上演的戲碼: 一、大人充當書僮,幫小孩背書包。 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大人的寶貝,所以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受苦。有些人更覺得自己童年時受過不少罪,所以發誓要讓孩子過好日子。校門口一堆家長或外傭當書僮,為孩子們背著書包與水壺。這個書包真的重得令孩子無法負擔嗎?背書包上學是小朋友學習為自己的工作負責的基本功,更是形於外壓力訓練的開始。我無法想像這些連最基礎的訓練機會都被家長剝奪之後,這個孩子將來還有何抗壓力可言? 二、家長隨意停車,堅持送小孩過馬路。 一般而言,在校門口附近的斑馬線都有導護家長或老師負責學生穿越馬路之安全工作。家長們「不放心」導護家長或老師護送孩子自己過馬路,寧願隨便把車子一停,不管後面堵車如何嚴重,非要把孩子送到校門口,甚至送到教室!此時,孩子扮演的角色是皇帝。而這個皇帝不是自願的,是家長們自己塑造出來的。 從小學習的「遵守交通規則」在這裡蕩然無存,最糟糕的是在小孩子與他的同學面前做了最壞的示範。家長們在埋怨小孩子霸道、不守規矩的同時,怪誰?家長們應該好好思索,應該很容易有答案。 三、孩子目無尊長,家長視若無睹。 我還記得以前上小學時,師長所教的第一件事就是遇到師長必須要先行脫帽,然後敬禮向老師問好。這項教育並不八股,而是最基本的禮貌,也是尊師重道的開始。但是,當我經過校門口時,看到孩子們對於導護老師站在門口,幾乎都是老師主動向小朋友打招呼。有些小朋友至少還禮貌地回應,然而我看到更多的小朋友是面無表情地走進校園。更令人訝異的是家長似乎也不以為意,這種情形讓我頗為震驚! 四、孩子不願下車,家長苦苦哀求。 校門口擠了一堆轎車,裡面的「小霸王」也許還沒睡醒,或者心情不好。車門已經打開,但孩子就是不下車。孩子鬧脾氣稀鬆平常,倒也沒有什麼特別,但是家長的現場處理方式就令人大開眼界!說理者有之,大罵者有之,僵持者有之,最「精采」者莫過於苦苦哀求。爸爸媽媽苦口婆心答應帶他去麥當勞、買他喜歡的玩具,似乎只是希望他龍心大悅,而不是教育他什麼才是對的。只要他肯下車,小孩就可以對大人予取予求。這種每天都可以來一次的機會,將成為孩子「習慣性」要脅家長的籌碼。校門口的戲碼精采,一場國小運動會我在場外欣賞的「劇情」也不遑多讓。學生表演開始,理應場地清場讓表演能夠順利進行。然而,沒想到音樂一開始,一大群家長竟然全部衝到表演隊伍當中為他們的寶貝孩子攝影!台上開始廣播請家長退出,如要攝影請家長蹲下,免得擋住其他來賓。然而,家長依然我行我素,他家的孩子最重要,其他團體紀律與秩序蕩然無存。拔河比賽非常激烈,往往得要纏鬥許久才分得出勝負。而在這個運動會上我看到最不可思議的一幕。女生拔河的某一隊長,在拔河進行了約莫三十秒鐘,雖然沒有大幅落後,但因為已經出現了繩子移向對方的徵兆,裁判尚未吹哨子判定勝負,她竟然突然放掉繩子,看著對方隊伍臉上露出不屑的微笑,讓隊友繼續拚命,他自己袖手旁觀。在三戰兩勝制中,我連續兩次看到她出現同樣的行為!一個四、五年級的孩子有這樣偏差的行為,現場沒有人教育他。這是我看過所有運動比賽中,最沒有運動精神的一幕。 孩子們的天賦、聰穎容有高低,學習成績也因而會有差異。但是,這些真的不是最重要的事!生活教育與學習態度才是孩子未來足以影響一生的條件。許多家長把「教育」這件事全部丟給學校老師或教育官員,是多麼的謬誤。在許多人自以為提出「專業教育理念」的同時,我建議或許先想想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否即為「教育最大絆腳石」?孩子的競爭力是否就是斷送在我們手中? 教養兒女的金科玉律 已有愈來愈多的跡象顯示,強調尊重孩子、鼓勵孩子的新觀念橫掃台灣,卻被有些人解釋為「少管」或「不管」,以致教出不少「小霸王」、「蠟筆小新」,和自殘或傷人甚至動輒殺人取人性命的青少年。美國的情況類似台灣,被寵壞的孩子類似惡霸,使得愈來愈多心理及教育專家發展出更新的教育理論「合理管教」。 父母應該以愛為基礎教兒女「紀律」的觀念。 心理學教授史坦伯格指出,教養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參與不足」以及誤解了「把孩子當朋友對待」的真義,以為是放他完全自由,以致無法掌握孩子的行為與行蹤。 「以孩子為中心」的理念已成為縱容惡行的藉口,《對孩子期許更高》一書的作者戴門教授指出。其實,教育要兼顧敏感度與嚴格的,如果父母有引導、有規範,可以避免孩子身心出狀況。家庭心理專家蘿絲蒙指出,孩子性格發展期,教養需要適量維他命N。也就是說,父母要能勇於對孩子說「NO」,孩子才能學會分辨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 綜合專家意見,合理管教,父母有金科玉律: 1. 當父母,不是當朋友 當父母第一要事就是不要只想當孩子的朋友,因為「父母」的意義就是給孩子立下規矩,讓他明白「底線」在哪兒,美國心理學家霍恩指出,孩子需要的是教導他如何解決問題的「領袖」,而不是只聽他訴苦哭泣卻束手無策的「朋友」。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也說,孩子需要知道「規矩」是什麼,家裡誰「作主」,這樣孩子才能有所依循,在「安全」的感覺中成長。所謂「尊重孩子」並非放任孩子為所欲為,「把孩子當朋友對待」也不是不教他規矩禮貌,否則孩子很容易依人性傾向主張「只要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不懂尊重父母、也不會尊重其他人,教育學者魏世台說,她對「現代父母太常向兒女說抱歉」很不以為然,常見職業婦女7點趕回家向兒女說「抱歉,還沒煮晚飯」,而那些抱怨媽媽沒早點回家煮飯的孩子都已十歲以上,還在看電視不懂做家事。 2. 及早規範 孩子從小就要管教,如果小時候不給他訂下規矩,長大要管就會遭遇抗拒,管不動也管不住。管教態度要前後一致,尤其要避免和孩子討價還價,否則會讓孩子誤以為規矩與原則都有商量餘地,一旦他們有過這樣「談判」經驗,反而吃定父母,教養當然也成了空談。 3. 花時間與孩子相處 愛孩子、教養孩子是要和孩子相處。很多父母過份強調親子相處重「質」就夠了,與兒女相處只是蜻蜓點水打個照面,但當孩子碰到問題需要有人和他談談時卻不見父母蹤影。切記問題不等人,相處有品質不能做為藉口,取代孩子希望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心理學教授史坦伯格指出,「較常與父母在一起的孩子一般表現都比較好。」 4. 控制電子媒體 研究發現美國22∼34%的年輕受刑人有意識的模仿從電視看來的犯罪技巧。 事實上,孩子長期受到來自暴力色情的卡通、電視影集、綜藝節目以至新聞報導等,各種色情、暴力訊息制約,模仿媒體兩性親密行為,青少年學電視主持人低俗用語,殺人而無悔意的實例屢見不鮮。 另一項追蹤12年的研究也發現,大量收視暴力電視節目的人後來犯罪、攻擊性及對子女嚴懲的傾向較高。「在提供性教育方面,流行文化代替了父母、宗教與學校的功能,是現代青少年的一大不幸,」史坦伯格慨道。 美國心理學家卡倫主張,父母應該規定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和內容,才能避免孩子受影響。美國醫學會建議父母除了監督孩子觀看的電視節目內容,也要將每天觀看的時間限制在2小時內。 5. 了解孩子在做什麼 孩子在家無人監護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大人不在,孩子確實容易有偏差行為,例如在鄰里街坊間打破窗戶或順手牽羊。而即使大人在家,卻不知道孩子在做什麼,一樣非常危險,有小學生打色情電話,青少年上網下載色情圖片,網上交友被誘離家等等,都是家人在家關起門來做的。但是,如果能先安排好孩子的課後活動,並且善用家人、鄰居、朋友等後援力量支持,即使雙薪家庭一樣可以放心。 6. 不要誤解「維護孩子自尊心」的真義 真正的「肯定個人自尊」,應來自他真的達成某些挑戰,而不是凡事必讚美。少棒隊員未盡外野職守,即使隊伍拿名次,他仍不能共享光榮。戴門教授認為很多父母動輒把孩子當星星捧上天,使得「維護孩子自尊」一詞失去真正的意義。美國父親協會宏恩指出,太受保護的孩子無法自己解決問題。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以致過份呵護孩子,即使孩子沒特別努力也大聲讚賞,反而使得孩子缺乏從錯誤與挫折中學習如何處理困難與自己情緒的機會。許多專家認為,孩子需要的是適當的自尊,否則,一旦承受不住挫折,輕則頹喪憂鬱,重則自傷傷人。憂鬱症年齡層逐漸往青少年移動,自殺成為風潮,是全球父母都應注意的警訊。

轉貼:你是991族嗎?

2007年01月11日
公開
10

知足常樂,99可矣。 你是991族嗎? 「ㄐㄧㄡˇ ㄐㄧㄡˇ ㄧ」族 有位國王,天下盡在手中,照理,應該滿足了吧,但事實並非如此。 國王自己也納悶,為什麼對自己的生活還不滿意, 儘管他也有意識地參加一些有意思的晚宴和聚會,但都無濟於事,總覺得缺點什麼。 一天,國王起個大早,決定在王宮中四處轉轉。 當國王走到禦膳房時,他聽到有人在快樂地哼著小曲。 循著聲音,國王看到是一個廚子在唱歌,臉上洋溢著幸福和快樂。 國王甚是奇怪,他問廚子為什麼如此快樂? 廚子答道: 『陛下,我雖然只不過是個廚子, 但我一直盡我所能,讓我的妻小快樂, 我們所需不多,頭頂有間草屋,肚裏不缺暖食,便夠了。 我的妻子和孩子,是我的精神支柱, 而我帶回家哪怕一件小東西,都能讓他們滿足。 我之所以天天如此快樂,是因為我的家人天天都快樂。』 聽到這裏國王讓廚子先退下,然後向宰相諮詢此事, 宰相答道:“陛下,我相信這個廚子還沒有成為「九九一族」。” 國王詫異地問道:『991族?什麼是991族?』 宰相答道: 『陛下, 想確切地知道什麼是991族,請您先做這樣一件事情, 在一個布包放進去99枚金幣, 然後把這個包裹,放在那個廚子的家門口, 您很快就會明白,什麼是991族了。』 國王按照宰相所言, 令人將裝了九九枚金幣的布包,放在那個快樂的廚子門前。 廚子回家的時候,發現了門前的布包,好奇心讓他將布包拿到房間查看 當他打開包,先是驚詫, 然後狂喜:『金幣! 全是金幣! 這麼多的金幣! 』 廚子將包包裡的東西全部倒在桌上,開始查點金幣, 99枚? 廚子認為不應該是這個數,於是他數了一遍又一遍,的確是99枚。 他開始納悶:『沒理由只有99枚啊? 沒有人會只裝99枚啊? 那麼那一枚金幣哪裡去了? 』 廚子開始尋找,他找遍了整個房間,又找遍了整個院子, 直到筋疲力盡,他才徹底絕望了,心中沮喪到了極點。 他決定從明天起,加倍努力工作,早日掙回1枚金幣, 以使他的財富達到百枚金幣。 由於晚上找金幣太辛苦, 第二天早上,他起來得有點晚,情緒也極壞, 對妻子和孩子大吼大叫,責怪他們沒有及時叫醒他, 影響了他早日掙到1枚金幣,這一宏偉目標的實現。 他匆匆來到禦膳房,不再像往日那樣興高采烈, 既不哼小曲,也不吹口哨了,只是埋頭拼命地幹活, 一點也沒有注意到,國王正悄悄地觀察著他。 看到廚子心緒變化如此巨大,國王大為不解, 得到那麼多的金幣,應該欣喜若狂才對啊?! 他再次詢問宰相。 宰相答道: 『陛下,這個廚子現在已經正式加入「九九一」族了。 991族是這樣一類人: 他們擁有很多,但從來不會滿足,他們拼命工作, 為了額外的那個「1」,他們苦苦努力,渴望儘早實現「百」。 原本生活中,那麼多值得高興和滿足的事情, 因為忽然出現了湊足「百」的可能性,一切都被打破了, 他竭力去追求那個並無實質意義的「1」, 不惜付出失去快樂的代價,這就是九九一族。』

一首好歌述說出一個故事

2007年01月10日
公開
10

陳奕迅的歌"人來人往"是一首非常令人惆悵的情歌,唱出了愛情的難以捉摸,以及得失難斷的感傷。畢竟曾經擁有,總算曾經快樂過...林夕的填詞功力的確高明! 參照歌詞試寫整個故事如下: 慶祝妳升職的聚會已散,大部份的朋友都離開了,只有妳還喝個不停,微醉的身軀靠著我,刻意的想留住我,妳就這樣狂飲到醉,對我哭訴著說你男友推說有要事忙著,而不來為妳慶祝,根本是個藉口。 總有情侶分手,剛失戀的你,隔天哭乾眼淚坦白告訴我,是因為寂寞所以想與我在一起,妳表示離開他的決心,除下他送給妳戴在身上的飾物,這樣是表示我已得到妳了嗎?我真的不知道...,但至少從此,我們成為了親密戀人。 妳真的屬於我嗎?閉起雙眼時妳最掛念的是誰?當妳張開眼睛身邊真是妳心中想念的人嗎?有時我不禁暗自慶幸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是只駛向終點,而是尚有其它月台讓我們靠站,即使短暫也已經令我滿足到落淚。 我們才相戀不久,妳就說我們了解不夠,想要分手。我知道緣份盡了,就算我不曾真的擁有妳,我也會記住妳。快不快樂的往事都會留在我的記憶裏,我是如此明白:如果愛能夠維持永恆不變,你今天的伴侶就不會是我。 翻開皮夾,我們親暱的貼紙相片還在,我自問此刻我這顆苦澀的心,到底有沒有開心過?回想也曾一起旅遊散心,那些回憶都是真的,我怎麼否認妳給過我的快樂? 有妳相伴的旅途已到終點,我將獨自繼續前行,眼前的一刻終會過去,不要為了承諾而去愛,這樣會因勉強而成為一種負擔。妳若是無法接受我的愛,請默默的將這份愛收放在心裏。 隨著歲月流逝,失戀後的我,又開始談起另一段愛情,可這份愛可以持久嗎?記起以前那樣美麗的長髮還不是只從我指尖滑過? 身邊人來人往,但我總記得那樣的愛情我確實真的擁有過...。 ............................. 歌詞旁括號裏的字,是我試著解譯粵語的意思。 http://www.tienma.com/html2/02012.htm http://ra2.tienma.com/02012/17.ra 人來人往(Cd1:陳輝陽及林夕) 作詞:林夕 作曲:陳輝陽 編曲:陳輝陽  演唱:陳奕迅 朋友已走 剛升職的你 舉杯到凌晨還未夠 用盡心機拉我手 (可見寂寞時多麼容易找替身) 纏在我頸背後 說你男友有事忙是藉口 說到終於飲醉酒 情侶會走 剛失戀的你 哭乾眼淚前來自首 寂寞因此牽我手 除下了他手信後(此句應指女方除下"前男友"送給她戴在身上的飾物) 我已得到你沒有?  但你我至少往後 成為了密友(寂寞促使兩人在一起) 閉起雙眼你最掛念誰 眼睛張開身邊竟是誰 感激車站裡尚有月台(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是只駛向終點,尚有其它月台讓我們靠站,暗喻隨時可以發展另一段愛情) 能讓我們滿足到落淚 擁不擁有也會記住誰 快不快樂留在身體裡 愛若能夠永不失去 何以你今天竟想找尋伴侶 誰也會走 剛相戀的你 先知(譯:才發現)我們原來未夠 (未夠:在這裡指了解不夠或愛戀不夠) 借故鬆開我的手 (女方不過當男方是暫時的代替品,此刻應是找到更理想對象,所以借故要離開) 藏在貼紙相背後 我這苦心開過沒有(試解:此刻我這顆苦澀的心,到底有沒有開心過?) 但試過散心旅遊(但也曾一起旅遊散心過) 如何答沒有 閉起雙眼我最掛念誰 眼睛張開身邊竟是誰 感激車站裡尚有月台 能讓我們滿足到落淚 擁不擁有也會記住誰 快不快樂有天總過去 愛若為了永不失去 誰勉強娛樂過誰 愛若難以放進手裡 何不將這雙手放進心裡 時間會走 剛失戀的我 開始與旁人攜著手 但甚麼可以擁有? 纏在那頸背後 最美麗長髮未留在我手 (終究留不住妳,可見男方確實是有愛戀過女方) 我也開心飲過酒 (此處指畢竟曾經有過開心的日子,曾與妳一起喝過酒,曾經也算相戀過)

漸漸

2007年01月10日
公開
31

http://dujin.et.cyu.edu.tw/cgi-bin/printpage.cgi?forum=4&topic=126 漸漸 侯文詠 最近有個餐飲界的病人和我大談經營理念,談著談著我忽然豁然開朗。 原來這個人經營的是色情酒店。 不但如此,他得意地自誇旗下女將清一色是大專程度以上。 知識份子怎麼會去從事色情陪酒行業??!!我們不免好奇十足。 「其實很簡單,我刊登廣告,徵求大專程度以上的女性會計。凡是應徵者都必須檢具學歷證書。」 「原來你刊登不實廣告,誘騙應徵少女。」 他神秘地笑:「我們的會計薪水是比別人高沒錯。不過每個小姐一來我都說得很清楚。我們這裡的確有色情陪酒。 但是領會計的薪水絕對只能做會計的工作。和裡面陪酒的小姐完全不同。絕不強迫。」 「那就領薪水,好好地做個會計。」 我問「是做會計沒錯。不過日子久了,和裡面端盤子的小姐熟了,大家都一樣是大專畢業的,好溝通。忙不過來的時候幫忙端個盤子,送送酒,也是常有的事。這個時候我就告訴小姐;你看,當會計領一萬二千元,端盤子送酒薪水二萬四,端盤子又不陪客人,不是什麼壞事,反正你都常常端盤子,為什麼不乾脆領二萬四??」 「這樣說個幾次就開始動搖了。同樣都是工作,為什麼不領二萬四呢?俱樂部的規定是,端盤子的小姐不准坐下來陪客人喝酒,這樣和坐檯小姐才有區別。可是日子久了,客人熟了,也會意思意思要求喝杯酒。開頭總是不願意,後來熬不過就喝一杯。說是站著喝。」 「一開始喝酒就好辦了。站著喝酒薪水是二萬四,坐著喝是四萬八,客人給的小費還不包括在內。同樣都是大專畢業,為什麼錢賺的比別人少?!就會有人勸她了,人都在裡面了,外面的人誰知道你是端盤子,還是坐檯呢?!再說自己真的清白,別跟客人出場就好了,陪客人喝喝酒,就算在社會上交際應酬也是常有的事。」 「於是坐下來當坐檯小姐。 剛開始一定規規矩矩地喝酒。 也不隨便跟客人出場。 這一行競爭大,領四萬八慢慢就會嫌不夠了。 只好挑看得順眼的客人給帶出場了。 作久了,總是會給厲害的客人佔便宜,哭哭啼啼鬧一陣子也就好了。 畢竟讀過書,狠下心來做得更俐落、更敢,客人喜歡,我也得意,這是兩廂情願的事。」 他停了一下又說:「我從來沒有強迫過別人,也從來不擔心找不到小姐,反正這個環境慢慢會改變她們,直到她們根本忘記自己原來的想法和樣子……」 我愈聽眼睛睜得愈大,從不曾想過在這樣不疾不徐的瑣碎裡,竟也有血肉飛濺似的驚心動魄。 豐子愷寫過文章感嘆: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要素,莫如「漸」;造物主騙人的手段,也莫如「漸」。 在不知不覺中,天真浪漫的孩子「漸漸」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 慷慨豪俠的青年「漸漸」變成冷酷的成人;血氣旺盛的成人「漸漸」變成頑固的老頭子…… 對時間的感嘆,本是人類共同的命運,儘管悲傷,大自然不變的法則是誰都沒話說的事。 可是對於意識形態,價值之漸,卻叫人坐立不安。 原來是錯的事,為什麼「漸漸」變成對的事??原本可恥的事,為什麼又「漸漸」人人爭相追逐?? 整個臺北市翻翻補補,敲敲打打,還有政治風暴、金融危機、社會秩序動盪……,彷彿整個城市快傾毀了,可是這時代更叫人無法忍受的卻是那種無聲無息,無法感受的「漸」,扭曲意識形態,把人的尊嚴、我們活著僅仰賴的那一點感覺吃掉。 無從捉摸,無法抵擋的墮落與沉淪。 漸漸之可怕,在於我們的不知不覺。

恐嚇是最卑鄙的教育

2007年01月10日
公開
38

恐嚇是最卑鄙的教育 洪蘭 2005.05.11  中國時報 (作者為陽明大學認知神經心理學實驗室教授) 五月九日中國時報的生活版刊登了一篇日本人森昭雄所著《小心電玩腦》的書摘,標題為「電玩世代孩童的大腦危機」,裡面說玩電玩的孩子前額葉神經元活動會降低、β消失,最後變成電玩腦,然後列舉一些健忘行為來支持電玩腦的說法。我看了非常驚訝,這與國外研究的文獻以及我們在實驗上所看到的完全不符。 我個人不打電玩,與電玩業也沒有任何利益瓜葛,但是,不實的訊息會造成父母的恐慌、親子的衝突,就像二十年前台灣所流行的右腦革命,雖然科學上已經屢屢聲明那是完全錯誤的──人的兩個腦半球有胼胝體相連,訊息不可能只激發右腦,而不讓左腦知道;但是直到今天,坊間還是有很多潛能開發班在鼓吹開發孩子右腦,因此要站出來駁斥不實的言論。 關於電玩對孩子的影響,有正、負兩種說法,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有一篇碩士論文對此探討的很清楚。在諸多負面影響中,並無大腦退化、β消失的證據,孩子會沈迷電玩最主要是電玩遊戲有減壓作用,使孩子暫時跳脫生活上的壓力到一個虛擬的空間去逞英豪;此外它也有醫療作用,有相關報告指出癌症病童藉著打電玩減少化療的噁心程度,現在有很多研究也是利用電玩來治療注意力、專注力及記憶的缺失。這些報告都與森昭雄所說的正好相反。 目前已累積了數十篇論文顯示電玩可以增加視覺選擇注意力及問題解決能力,他們發現電玩者透過觀察、假設、嘗試錯誤找出了遊戲規則,因而增加數學符號表徵性質(一種高度的抽象能力)的了解,他們學習到組織策略(注意力集中、自我評估及自我監督)、記憶策略(組塊、想像及有結構的複習)及正確的猜測。 在生理上完全沒有森昭雄所恐嚇的大腦退化證據,反而是看到電玩遊戲增加大腦紋狀體(striatum)中多巴胺的釋放。多巴胺是個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與學習、行為和感覺運動有關(帕金森症就是多巴胺之不足);此外,打電玩與智力測驗中的瑞文氏空間推理測驗有高相關,打電玩的孩子在測驗上都遠高於不打電玩者,他們在類比能力上也強很多。 一個遊戲如果很吸引孩子,一定有它的長處,我們不應該一味防堵、恐嚇,而是應該教孩子自制和自律。《侏羅紀公園》的作者麥可.克萊頓曾說:「恐嚇是達到效果最好的方式,卻是最卑鄙的方式。」以台灣社會望子成龍的迫切心態,一定有很多父母剪下九日的書摘貼在冰箱上,以此威嚇孩子「再玩大腦就死掉了,β就不見。」。 我希望父母不要以洪水猛獸的態度看待電玩,而能以同理心誘導孩子學習自制與自律,任何防範從心做起才能釜底抽薪。

打電玩 頭殼會壞去?

2007年01月10日
公開
13

http://enews.tp.edu.tw/News/News.asp?iPage=2&UnitId=77&NewsId=5172#news 打電玩 頭殼會壞去? 【2003/03/16 星報】 打電玩到底對身心有害或有益?醫界觀點不一。最近日本有專家發表所謂的「電玩腦」研究,以實驗證明打電玩會導致腦波受影響,但上個月澳洲也有研究證實,電玩能讓人身心更健全。不過,目前被廠商認定可能有害的,是遊戲畫面誘發的「光刺激癲癇症」。 日本大學教授森昭雄發表新書「可怕的電玩腦」,引起各界關注,他以自行開發的腦波器和軟體,分析年輕玩家的大腦,結果發現,在打完遊戲一、兩個小時後,九成玩家的腦波呈現嚴重被電玩影響的狀態。森昭雄並指明「正常腦」青年成績穩定、學習正常,但「電玩腦」青年卻有沒時間感、記憶力衰退、成績不穩定的情況。 不過澳洲一所大學上個月發布的研究結果,和森昭雄的看法南轅北轍。研究發現,打電玩有助孩子培養良好行為、正確價值觀,和同儕團體的關係較親密,如果有父母參與,也能增進親子關係,孩子的身心也能藉由遊戲傳遞的觀念,得到健全發展。 醫界公認的事實是,長時間打電玩對雙手有害,英國醫學期刊就曾刊登專文指出,有玩家因每天手持震動式搖桿七小時,導致雙手疼痛而發炎,罹患腕道症候群。而廠商公認的可能傷害,則是「光刺激癲癇症」,從早年「神奇寶貝」卡通導致日本七百名小朋友癲癇發作後,玩家因打電玩而導致全身僵硬、口吐白沫的症狀屢見不鮮,電玩大廠也因此遭到癲癇玩家的控告。現在,在Xbox每一款遊戲的封面內頁,都能看到癲癇安全警告,請玩家坐得離電視遠一點,以降低癲癇被誘發的風險。 【記者 陳芝宇/台北報導】

《當尼采哭泣》

2007年01月09日
公開
10

http://gj.yuanmatch.com/Article.asp?cuno=7&wno=102&DocNo=1310&pno=136 選擇你的命運,熱愛你的命運! ──讀《當尼采哭泣》文 /美代子 如果我們不能擁抱我們自身的孤獨,我們只是利用他人作為對抗孤立的一擋箭牌而已。 離開學校十幾年了,現在才覺得以前讀的書好像有那麼一點點用處,不知道這樣的體悟會不會太晚。一直因為自己讀的是文科,沒有學到什麼一技之長,又不像學財經的或是通外語的,可以以自己的專業在職場發揮,所以常常在心裡問自己,我到底是學到了些什麼? 抱著這樣的自我質疑過了十多年,卻意外地在當了十年的家庭主婦之後,才發現以前學校讀的書,在今天的無目的閱讀中起了作用,以前的種種形而上的思維訓練和相關閱讀,讓我在讀某些比較思辨類的小說時,有一種暢快淋漓之感。這算是一點安慰嗎? 唉,每次想到有用無用的問題時,我都搬出莊子的「無用之為大用」來安慰自己,其實何為有用我自己也無法解答,我稱之為「大用」的人生體悟,說起來對於人生又有何用呢? 還是來談小說吧。 上一次,讓我讀到幾乎徹夜難眠的同類型小說,是讀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而這一次是歐文。亞隆的《當尼采哭泣》。 這並不是我讀的歐文。亞隆的第一本書,卻是比較精彩的一本。他通過小說的型態把存在主義大師尼采的哲學和後來被佛洛伊德發展出來的精神分析法結合在一起,再加上當時最出色的診斷專家、維也納最傑出的醫生布雷爾的參與,使當時無人知曉的心理治療開始蘊釀萌芽,特別是書中整篇整篇展開的布雷爾醫生和尼采的對話,更是讓書散發出閃爍的光彩。 一八八二年春天,一位年輕漂亮的俄國小姐路。莎樂美找到了當時在意大利度假的維也納醫生布雷爾,希望他可以幫助治療她的親密好友尼采心裡的絕望,在莎樂美看來,尼采是代表未來德國哲學的人物,挽救他意味著挽救德國的未來。布雷爾雖然滿懷著困惑和疑問,卻因為種種原因而接下了這位特殊的病人。 在與尼采接觸之後,他被尼采言談中所蘊含的思想光彩所吸引,雖被尼采拒絕了醫療方案,他仍然想盡方法把尼采留在了維也納。他的辦法是和尼采達成某種協議,他作為醫生治療困擾尼采多年的偏頭痛症,而尼采作為偉大的思想導師則負責治療布雷爾內心的絕望。尼采被這計劃吸引而留了下來。 其實這是布雷爾精心設計的一個陷阱,他想通過和尼采的不斷交談讓尼采能建立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交流,以達成治療尼采絕望的目的。這個方法的形成和布雷爾的好友佛洛伊德也大有關係,當時佛洛伊德正在為今後的道路而煩惱,是要從事研究呢?還是開始執業行醫?而那時他的潛意識精神分析也剛剛開始在他的腦中萌芽。 於是布雷爾和尼采開始了每天的見面和交談,那真是一場又一場精彩的談話啊!只有布雷爾自己知道,他與尼采所談的那些,其實是真真切切困擾著他的問題:像是他隱藏在心裡的對他的病人貝莎(也就是安娜。歐氏)的情慾;他和美麗的妻子之間越來越冷淡的關係;他那看似已達巔峰卻已讓他厭倦的職業生涯;還有身體的老化,生存的孤寂,死亡的逼近,以及生命正在枯竭的感覺。這些外人從未察覺的心底深處的絕望,都在和尼采的交談中一一表露了出來。最後,當初陷阱的設想完全消失,他似乎覺得自己「為這場交易等待了一輩子」! 而尼采,在和布雷爾醫生的交談中,也從對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絕望,他在開解布雷爾的同時了解了自己,於是兩個偉大的靈魂在交談中得到了共同的成長,他們之間建立起了一種無以倫比的友情。 歐文。亞隆在書尾的後記中寫道:「弗里德里希。尼采與約瑟夫。布雷爾未曾碰過面。因此,心理治療當然不是兩個人邂逅下的產物。儘管如此,本書主要角色的生活狀態係以事實為本;這部小說的基本組成要素──布雷爾精神上的痛苦、尼采的絕望、安娜。歐氏、路。莎樂美、佛洛伊德和布雷爾的關係、處於蘊釀階段的心理治療──都發生在一八八二年。」 這本書被稱為「心理治療小說」一點都沒有說錯,因為我不但從他們的身上看到自己內心存在的困惑和疑問,也通過閱讀仿佛參與了他們的精彩對話。當尼采問布雷爾下面的問題時,那仿佛也是在問著我自己: 「你經歷過你的人生嗎?或者被你的人生所經歷?你選擇了它?或者讓它選擇了你?喜愛它?或者悔不當初?當我問你是否已經實現了你的生命時,那就是我的意思。你讓你的人生消耗殆盡了嗎?」(P373) 那一夜,我讀到輾轉難眠,尼采一句又一句的問話,深深撞擊著我,我現在的人生是我自己選擇的結果,還是我只是被我的人生所選擇形成的樣子?如果按布雷爾的說法,「生命是兩個完全相等的虛空之間的火花,介於出生之前與死亡之後的黑暗當中。」那麼,我們的人生到底意義何在? 尼采的聲音仿佛一直在我耳邊回蕩: 「我確信就是你憂懼的首要來源。那種胸口的壓迫──那是因為你的胸口脹裂著未曾體驗的人生。你的心臟則在時間流逝中砰然跳著。時間的貪婪是永恆的。時間吞食又吞食──而且不會吐回任何東西。聽你說你過著指派給你的生活,這是多麼地駭人啊!而且,就算是冒著全部的危險卻未曾宣稱過自由,這樣去面對死亡有多麼地可怕啊!」 (P374) 「如果有個惡魔對你說,這個人生──你現在與過去所過的生活──你將必須再經歷一次,而且是無限次數的再三反覆;而且,裡面不會有任新的東西,一切痛苦與歡樂,你生命中一切難以言喻的大小事情,都會重新回到你身上,全部以相同的順序與因果關係──這陣風那些樹,那塊讓你失足的泥岩,那墓地與恐懼,這溫馨的一刻,你跟我把臂細語著這些話。如果這一切將再三反覆,你會怎麼樣?想像永恆的存在沙漏一次又一次地倒轉過來。而每一次同樣被倒轉過來的你和我,我們只不過是沙粒而已。」(P375) 「『永劫回歸』意謂著每一次你選擇一個行動,你必須是願意去為整個永恆選擇了它。而且,這對每一個沒有做出來的行動,每一個胎死腹中的想法,每一個被避免的選擇來說,亦是如此。而且,所有不曾體驗的生活,會繼續保持塞滿在你的內心裡面,在整個永恆之中都不被體驗。而那來自於你良心中被忽視的聲音,會對你永遠地吶喊。」(P378) 我因為這些話而被震撼,不斷地思考自己所經歷的人生,想像著自己在「永劫回歸」中每一個已有的選擇,以及每一個將來可能的選擇,這樣的思考令我幾乎整夜毫無睡意,書頁在我的手裡翻過去又翻回來,反反覆覆。 我想,一八八二年的布雷爾,那個在時光中比我先行的布雷爾,他所經歷的痛苦思考與選擇,今天在我的身上又再度重現,這是不是證明了「永劫回歸」的意義呢?那一年的他為了消除對自己人生的困惑,請佛洛伊德為他進行了一次特別的催眠,在催眠中他經歷了他人生的另一種選擇,他離開了美麗的妻子離開了維也納,也離開了他厭倦的醫生生涯,去找貝莎,去過另外一種他每天都在設想的生活,可是當那樣的生活真正出現在他眼前的時候,他才發現其實那並不是他真正想要的,或者說在他那樣的年齡,某些改變已經無法實現,因為除了行醫他沒有別的謀生手段,貝莎也並沒有把他當成自己人生裡的唯一和最愛。他自己的人生還是存在於原來的生活之中。 當他從催眠中清醒過來時,他對滿臉困惑的佛洛伊德說:「我們必須以仿佛我們是自由的方式來生活。即使我們無法逃離命運,我們依然必須迎頭抵住它,我們必須運用意志力來讓我們的宿命發生。我們必須愛我們的命運。」(P414) 是啊,這便是尼采哲學的積極結論,「活著的時候就去追求人生!如果人在實現了他的生命之後死去,死亡就喪失了它的可怕!」用阿摩法提的話來說就是:「選擇你的命運,熱愛你的命運。」(P457) 這並不容易,不管是選擇本身,還是選擇之後的熱愛,沒有一樣不需要自身的意志力。在小說中,布雷爾用了「催眠」這種很狡黠的方式明白了他的選擇,而尼采則展現了驚人的意志力,他在和布雷爾建立了非凡的友情之後,還是選擇一個人孤獨地離開,因為尼采明白他是一個走在時代前面的人,應用哲學的時機尚未成熟,屬於他的時間還沒有到來,他明白「那些希望追求真理的人,必定背棄心靈的安詳,並奉獻他們的生命於解惑。」(P268)而他就是其中之一。 「有時候,當我凝視到生命的深處,遽然環顧四周,卻看不到有人跟我作伴,而我唯一的夥伴是時間。」「我痛恨某些人奪去了我的獨處,卻不曾提供我陪伴。」(P343)這就是尼采,當時整個德國哲學的未來。 然而我,沒有布雷爾所用的那種狡黠的方式,也沒有尼采如此驚人的意志力,我該如何明白自己的選擇可以在「永劫回歸」面前毫無懼色?如何面對死亡這個如此巨大的毀滅而堅信自己人生的意義?或許這是一個將在我腦中不斷反覆閃現的思考吧!答案不是唯一的,每到一個不同的年齡,就會出現不同的思考,或許這樣的思考本身就已經是答案的一部分了。 這樣的思考是孤獨的,是一種生命全然的內省和反思,然而在我看來,這樣的孤獨卻是重要的,尼采說:「要完全與另一個人發生關連,人必須先跟自己發生關連。如果我們不能擁抱我們自身的孤獨,我們只是利用他人作為對抗孤立的一擋箭牌而已。」(P422) 但我又並不是全然孤獨的,就在這樣的夜裡,看到在一百多年前,也有人和我一樣地思考著,或許在時光的長河裡,這樣的靈魂不計其數,每一個靈魂都在各自的孤獨之中,探尋著一點點微弱的意義之光。我因為看到這些眾多的孤獨而不再覺得孤獨。

電玩世代孩童的大腦危機

2007年01月09日
公開
18

轉貼:【教育線上】電玩世代孩童的大腦危機 文:森昭雄 譯:張麗瓊 2005.05.09  中國時報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小心電玩腦》) 這個世代的小孩誰不玩電玩?但有個實驗卻驚人發現:常玩電玩的人大腦β波呈低落狀態,造成嚴重健忘...... 許小多人都誤以為打電玩遊戲或掌上型遊戲能提高人的專注力,其實這完全是誤解。 從幼兒期或小學低年級就開始打電玩的人,前額葉的β波會呈低落狀態。也就是說,這種人長期受電玩遊戲影響,前額葉的神經元活動明顯降低,慢慢地就變成「半電玩腦」或「電玩腦」型的人。這種人耗在打電玩遊戲的時間有多長呢?答案是至少每周四次,一天約二至三小時,期間達十年以上。根據這些人自己的說法,他們多半表示自己非常健忘。每天不是忘了鑰匙、錢包,就是不記得和朋友約好的時間。此外,幾乎每個人都表示自己記性差,注意力也不佳。 危機 >玩電玩注意力不集中 某大學的一名學生從小學三年級直到大學三年級,每天打電玩長達六至七小時,經測試發現,他的β波完全沒出現。這名學生不但經常曠課,約定的事也常忘得一乾二淨。即使到了現在,他還是改不了打電玩的習性,就連打工的地點也是在電玩店,真是名副其實的電玩迷。 我曾應某個中學邀請到家長會上演講,講題就是「電玩遊戲與腦的關係」。 演講後,許多家長提出種種疑問。下述是其中的一個問題:「我那個念中學的兒子打電玩打個不停,常被我罵,卻還反駁說電玩遊戲能讓注意力更集中。他甚至表示,只要新的軟體上市,為了研究如何攻城略地,人會變得更認真,專注力也更提升。我根本沒辦法叫他停手,他的說法是真的嗎?」 看來不只小孩,連父母也好像以為電玩遊戲能提升專注力。我當場表示,這是一般人的誤解,持續打電玩必然有害無益。後來又有人問道:「雖然深知叫孩子停止打電玩的重要性,但是該如何做才能讓他們不再碰電玩呢?有什麼好方法?」對於類似的問題,我通常的回應是:請帶小孩來看我。實際上,只要從孩子前額葉的頭皮上測量腦波,讓他們看看自己的腦波紀錄,幾乎每個人都表示不敢再碰電玩遊戲了。 危機> 玩電玩容易有偏差衝動行為 我們曾讓「電玩腦型」的男性自我分析,令人驚訝的是,其中竟有許多人曾因電玩成績不佳而一時衝動砸壞了電玩店的遊戲機。在電玩腦型人當中,約有百分之八十認為自己很容易有偏差衝動行為。其中約百分之九十的人所幸還有從事運動,所以容易偏差衝動者目前大約還控制在百分之八十左右。然而,這些人一旦進入社會較少運動之後,會不會無法適應社會呢? 從前有位年約二十五歲的男性,某天在鐵路工程現場工作時不幸遭逢爆炸事故,一根直徑約三公分、長約一一○公分的鐵棒從天外飛來,竟然從他的臉頰貫穿過頭頂。這個人雖奇蹟式撿回一命,此後整個人的性情大變。 這則故事背後意味的,就和前額葉能抑制動物性的行為,並控制「人之所以為人」的理性特質有關。

《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

2007年01月08日
公開
39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44199& 推薦序 這才是小說! 郭強生   近年來小說敘事的翻新與實驗,真可以說到了天花亂墜、無奇不有的地步,盡可能地後設、解構、拼貼,動輒慾望、權力、主體性。說它是小說,可這些關鍵字就直接入文,如同理論;說它不是小說,終究又還是跟著小說理論批評走,到頭來還莫如讀一篇理論性文章,後者也許還更具條理與原創性。不少創作者似乎都忘了,小說是從人生中來,而不是字中生字,文外生文。或者,容我懷疑他們根本失去了觀察生命、體現人性的能力。這時,讀到一本像《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這樣的小說,真讓我有衝動想驚呼一聲:這才是小說!   誰說存在主義必得幽暗晦澀?形而上只能如迷宮曖昧?保羅?奧斯特竟然用完全寫實、甚至如連續劇般、讓人非一口氣讀完不可的流暢故事,加上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寫,幽默而生活化的語言,完成了上述深度的命題思考,提出了生命中最繁複難解的疑問:命運是甚麼?   命運是一場是非善惡的糾纏,是所有的偶然與巧合、信仰與懷疑、樂觀與悲觀的彼此喊話、交互指涉與來回解構。哲學思想的命題,在奧斯特熟練的文字技巧下,重新回到生活的本質。後設、解構、拼貼是命運的結構,而非單單小說敘事的特技表演。看熱鬧的讀者或許一時還不察,不知奧斯特在引人入勝的情節下安排了甚麼脈絡,讓這個好看的故事竟留有無限低迴的空間。讓我在不洩露故事謎底、不干預讀者閱讀樂趣的前提下,先做一二提示。   首先,我要為譯者李永平教授將故事主人翁名字譯為「納善」鼓掌叫好。在英文中他的原名是Nathan Glass,作者取這個名字也是別有用心。故事一開始,主人翁以略帶失意的口吻,告訴我們他剛經過癌症手術、離婚打擊,打算「尋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死掉。」但是他真如他姓氏Glass所暗示,如玻璃般脆弱嗎?隨著故事的發展,一個又一個新人物環繞著他上場,命運奇妙地把他們綁在一起,玻璃的意象又代表了他們之間關係一層又一層的折射,卻始終沒有辦法達到玻璃的透明清澈,而這正是「存在是為何物」的文學性呈現。   將這層的主題設計,從姓氏Glass移轉到了「納善」這個譯名,是譯者的巧思與體貼讀者,不讓原本主人翁名字具備的重要象徵,遺落在看似平凡的許多細節中。納善二字既代表了主人翁人生的改變,也讓讀者思索,積福納善過程豈逃得過悲歡善惡的考驗?這與玻璃象徵異曲同工,納善二字甚至更勝一籌!奧斯特若能懂中文,也要大嘆中文的奧妙豐富,更能一語道破他的心思吧?猶太裔的奧斯特,文化的根原本就不是來自基督教的善惡二元,也許還帶了些許東方色彩,這也是值得讀者去體會的一層。不過,若不是李永平以他豐富的學養,充分掌握了全書精髓,才有如此神來之筆,我敢保證,一般譯者必潦草用「尼森」之流的譯名隨意帶過!   另外,我想提醒讀者注意的是,這是一本書中書。納善先生為打發無聊,開始從記憶中搜尋一些不可思議的蠢事或怪事,把它記錄下來。但這本小說卻又不是這些小事記載的全錄,而是敘述他與外甥失散多年巧遇後,一連串發生的事件。納善先生不是文學家,他只是個在保險公司幹了一輩子的上班族,所以他不會跳出來直接告訴讀者,他在後來故事發展中所做的種種決定,與他的瑣碎雜記之間有何關聯。我們不要忘了,最終的作者是奧斯特本人,他始終維持故事中第一人稱敘事者某一種程度的不自覺,這不僅是作者對人物掌握的成功之處,更是他藉此告訴我們他的小說觀的一種方式。   奧斯特本人很清楚,他又何嘗能強作解人,自以為一本小說就能參透命運的玄機?他自知所有作者都只是另一個納善先生罷了,像是一個連環套,每個作者也不過是存在於書中書的書中書的書,但是奧斯特他的自我顛覆做得如此不露鑿斧,一直要等到全書最後一句話(恕不可奉告),才凝聚了所有能量,排山倒海而來!   這許多饒富深意的思考,最後落實在一個看似不可思議、卻又直逼人生真相的場景中,這裡頭有典型布魯克林居民,也有迷失自己的A片女優、變裝皇后、邪教信徒、牧場豪放女、詐欺犯、精神病患…..單看奧斯特能夠把這些角色置於一爐,就值回票價。喜歡思考的讀者,則不妨隨著全書精湛的譯筆,與筆者提供的線索,更進一步去玩味。

《歷史學家》

2007年01月07日
公開
44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39118 媒體推薦   異國情調的背景,誘惑的歷史,一段家庭的傳承,以及對噬血的喜愛:很難想像讀者不會被咬上一口。──《出版家週刊》   柯斯托娃表現得比史托克,甚至好萊塢還要出色……入夜之前不妨捧著這本書,好好地喝杯酒。──《今日美國報》   充滿了豐富,刺激的歷史,文化史和旅行日誌,……一部漂亮,厲害,旁徵博引的懸疑小說。──《時代雜誌》   對要求較高的讀者來說,相對於丹布朗加了過多咖啡因的健怡可樂,這是一瓶上好的波爾多紅酒。──Salon.com   就像是一鍋風味絕佳的馬賽魚湯,將知識,歷史,人類學,民間傳說和迷信匯於一爐,一部造成轟動的小說,……讓人捨不得把書放下。──《丹佛郵報》   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好書──《紐約每日新聞報》   卓九勒重回應有的高高在上的形象,他有著帝王般的風範,邪惡,而且好看到無與倫比。──《波士頓環球報》   從每個角度上來看都超越達文西密碼,……這是一本充滿懸疑氣氛的驚悚小說,有一個看似不太可能發生,但是卻敘說的天衣無縫的情節,異國風情的背景,多面向的人物以及一個弔足讀者味口的迷人風格。──《丹佛郵報》

電視劇:Without A Trace

2007年01月07日
公開
41

喜歡它在破解懸疑案的過程中,雖鋪陳社會的現實及人性的弱點,但仍不忘強調人間尚有溫情... http://www.cbs.com/primetime/without_a_trace/ http://www.amazon.com/Without-Trace-Complete-First-Season/dp/B0002DRE72 An Excellent Series!!, December 9, 2004 Reviewer: K. Morgan (United States) - See all my reviews Without a Trace focuses on the Missing Persons Unit of the FBI in New York City. This group of five headed by Jack Malone (Anthony Lapaglia) must find out who the missing person was to find out where they might be. They work backwards in time and forward in a race to find the missing person before 48 hours are up. Because after 48 hours chances of finding them alive are very slim. This show is without a doubt one of the best on TV. I happened to stumble upon the reruns and was watching because I thought Anthony Lapaglia looked familiar. Of course I was thinking of Simon Moon from Frasier. By the time I could get my husband to confirm my suspicions I was hooked on this show. It is so well written and filmed that you can't watch and not become addicted. The cast of this show is great. These five actors will make you forget your watching TV and make you believe your part of the team trying to solve the case. The writing is wonderful. In addition the way the show is filmed will leave you wanting more. I just can't say enough about this show. It has been awhile since I've been so excited about a TV show. This DVD package is so great. The quality is excellent. And the extras are very entertaining. You go behind the scenes to learn how the show was developed and how the cast was picked. Then you can learn how the sets were made and discover that they actually have an ex-FBI man as an advisor to make the show look and feel real. This is just great. This shows the interest and pride the producers take in the show to go to the length of having an advisor help in making it real. I think this has a great deal to do with why the show is such a success and seems real. This DVD is a must have for any fan of Without a Trace. It will provide some of the most entertaining hours on TV.

刊登於讀者文摘的文章

2007年01月05日
公開
34

刊登於2005年七月號讀者文摘 別了童年 (償願→我喜歡我自己原定的標題) 搬家清理出一堆女兒的玩具,我指著其中一箱玩具布偶告訴女兒說 :「看到了沒有?妳的玩具太多了。」 玩著電腦遊戲的她,頭也不回的答我:「有些是妳自己買的,不是我吵著要的!」這話令我不禁左思右想起來,細細地翻看著這堆數目驚人的布偶 ,思緒忽然回到童年往事。唉!我小時候哪有這麼多令人眼花繚亂、五花八門的玩具? 憶起五歲時的一個午後,為了一個不知是哪個親戚送贈的吹氣人形玩偶 ,我因爭不過弟弟而大哭,在眾親人齊集拍照的一旁,忿忿不平的席地而坐 ,就是不肯好好合作拍照,那情景被相機捕捉了下來,也從此留在我的記憶中揮之不去,因為後來再沒有爭奪玩具的事情發生 ,說實在那年頭買玩具 ,仍是一般父母親眼中的奢侈品。 往事瞬間歷歷在目,看著眼前眾多布偶玩具的我,不由心中莞爾,發覺真的不是女兒說喜歡要買,而是在我心深處,那個沒爭到玩具的小女孩,常常回來點撥說:「多可愛!買一個給我吧!我一直都想擁有這樣的布偶!」 這之後的一段日子,跟女兒去逛玩具店時,我終於看到:原來有兩個小女孩並肩在挑選玩具,只是其中一個,完全不知道另一個內在的年齡比她大不了多少。藉著買玩具給女兒的矯飾說詞,我其實一直在補償著自己童年未曾得到滿足的渴望,那個爭不到玩偶的小女孩,經過了不曾釋懷的漫長悠悠歲月 ,在清楚真相的那一刻,企求滿足的情結得到了開釋,心靈有一股了然不惑的微風輕柔撫過,隨之在記憶深處,一張小女孩神情充滿怨懟的照片,登時化為一隻再無悁想的蝴蝶翩翩飛逝。 而這一刻,當我輕輕地把一個個可愛的布偶收起時,彷彿看見一個掛著淚痕的小女孩破涕為笑,不停地回頭向我揮手道別說:「再見了──難忘的童年!」

亦舒眼中的美女

2007年01月04日
公開
37

曾在網上看過一篇文章說:我的美女老了...。 不禁莞爾,誠然歲月是殘酷的"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 http://www10.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uninfo/1/95456.shtml 亦舒——林青霞,真要命     仍是所見過一切女子中最美的一個。    而兄弟,鄙人見過的美女,實在不算少了。數年前在半島大堂見到周天娜,驚艷驚到下巴要跌下來,靈魂好不容易歸竅,拍拍胸口說:幸虧咱們有林青霞。   這個女子最美的地方,乃是對自己的美,一點信心都沒有,這份性格上的特色,使她神情永遠帶一份迷茫渴望,眼睛像在恆久地等待某一個人某一件事,到底是誰呢,連女性都想知道。       自小到大,像法國人所形容,她人生態度是“BLASE”的,十分厭倦享樂,從不刻意追、逼、鑽、撬、謀,一切處置泰然,風度極佳,身為現代女性,卻絕不給人一種服食了安非他命似拼命上的感覺,十分難得,姿態一流,是以穩坐後座。       很難了解,這樣的一個女子,一點嗜好也沒有,不賭、不醉不戀,對車子房子珠寶全無興趣,從來沒收集過郵票、貝殼、舊手表,只是詢眾要求,不得不穿幾件衣服,水准仍有很大的上落,看得出精神並不集中。幾乎完全不對潮流,淡得難以偵察的化裝,使她看上去似乎不受時空限制。       這些年來,也一定培養了靈魂與內心世界吧,與拍《窗外》的小朋友張俐仁一直維持往來,看得出兩人都下了一番心思。       青霞作風一直低調,也頗有幽默感,久不久也自嘲一下:“媽媽老說:唉,我女兒是個跑江湖的。”       竭力改變玉女作風,但旁人仍然小心翼翼,很怕一不留意什麼地方得罪冒犯了這位細瓷胎似的女子。       人家是可愛、活潑、青春、漂亮、豪放、有氣質、具潛力。       林青霞只是美。       真要命。

轉貼:我的美女老了!

2007年01月04日
公開
36

http://blog.sina.com.tw/tfghs/article.php?pbgid=8608&entryid=8804 [pic1] 蘇菲瑪索老了!爸爸說,別人變老表示我們自己也老了。 百貨公司大樓外牆上高掛著中年蘇菲美麗的身姿,她的體態輕盈、笑容甜美、氣質優雅,但她老了,不是許多年前海報中那個短髮輕揚,臉頰有如蘋果般豐腴鮮嫩的少女。   不敢數是多少年前,蘇菲瑪索《第一次接觸》的海報和電影主題曲,陪我度過無數個準備考試的夜晚。在我被升學壓力折騰得有如日照不足的萎黃小敗葉時,蘇菲已經是個在電影中談戀愛、和男生初吻的美少女。「法國女孩都這麼美麗又快樂嗎?」我曾經對著她的海報這樣問過。 這麼多年過去,大明星結婚生子,步入中年,跟她一起長大而她永遠不會認識的我也做了媽媽,我們都老了;臉部皮膚的膠原蛋白在流失、眼角魚尾紋在加深、再過幾年也許白頭髮會生出,臉頰會塌陷,老了的蘇菲應該仍美,但美的不一樣了。 路上遇見多年不見的朋友,他老了,可是我們笑著對對方說「你都沒變!」「你也是!」但我們也不算說謊,是真的有一部份的我們沒變,比方說毛躁的頭髮、走路外八的模樣,還有特別是笑起來瞇著的眼神,彷彿瞳仁裡嵌著一部放映機,盯著看就會看見一部紀錄片,看見從前背駝低頭趕路、上課老遲到的我們。 影視新聞說美國資深男星勞勃瑞福這幾年容貌迅速老化,而多年前跟他搭檔演出《Indecent Proposal》的女星黛咪摩兒則仍如妙齡女郎,擁有勺稱的身材及彈性的肌膚。不過八卦報導接著爆料說黛咪摩兒為了維持年輕的外貌,也花費鉅資、投入時間,而且歷經無數次美容整形。看到這,我心想,如果我只有一個選擇,我甘願選擇勞伯瑞福的認老和認醜,也不想學黛咪摩爾為美麗而受奴役。不過,如果我不只有一個選擇呢?我會不會花錢去做左旋C導入、雷射去斑、減眼袋和拉皮呢?畢竟這點錢,不是大明星也花得起。 美國冷豔女星沙朗史東最近在代言某個化妝品的電視廣告中展露她平滑有彈力的肌膚,並用她低沈的性格嗓音宣告,幾歲之前(忘了她講幾歲),你擁有的是你與生俱來的臉蛋,幾歲之後,你擁有的是你應得的尊容。這話是學林肯說的,林肯說:「一個人四十歲以前的臉是父母決定的,四十歲以後的臉卻是自己決定的,所以人要為自己四十歲以後的長相負責任。」然而,這樣的話出現在化妝品廣告中,它所傳達的意義已不在強調人心修為對於相貌可能造成的變化,而在強調「人為」選擇使用某些產品可能帶來的好處。這個廣告我看了只覺得好笑,在化妝品已不夠看,整形美容平價化大眾化,以及生物科技大行其道的今日,沙朗史東代言化妝品何來的說服力?她不如誠實地讚揚她的拉皮手術還讓人覺得她有點起碼的搶錢道德。 我的美女蘇菲瑪索有沒有拉皮、注射肉毒桿菌,還是接受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醫學美容?我不知道。換作是我,有銀子有時間,難保不會覺得有需要去修整一下。總是美人怕遲暮,相貌平凡的我尚且天天保養勤敷臉,美人怎能不怕老呢? 媽媽說,「你們別抱怨孩子小帶起來辛苦,孩子真長大,你們也老了!」媽媽說的沒錯,我們長大她老了,我們老了她更老。爸媽老了,美女老了,我老,我的小虎將來也會老,大家天天都在老。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皇老爺啥勞子全沒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