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最♡August♂

日期

#Tag

為孩子準備一本「優勢存摺」

2005年05月01日
公開
42

◎廖怡景/文 家長就好像是一名廚師,在想著要加入什麼樣的香料,才能烹調出一道道佳餚; 也像是一名「社會銀行」的開戶者,替孩子準備一本「優勢存摺」, 存入什麼樣的本金,才讓孩子可以在未來的社會中提領最大的「本利和」。?????? 入夏的傍晚,海風吹拂在北海岸的野柳國小操場上, 大學一畢業就到野柳國小教書的美術老師張明錫, 正帶著一群在海邊長大的小朋友們一起遊玩。 在落日餘暉的照耀下,這群孩子快樂無憂地奔跑著。 也許就在同一時間,在距離這裡不到一個小時車程的台北都會裡,年紀相同的孩子們正在學著各種才藝, 但這群遠在海邊的孩子有的,也正是台北小孩所欠缺的。 張明錫操著一口宜蘭腔的台灣國語,熱情開朗地說, 「他們要的是和自己競爭!人比人氣死人啦!」 •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才具競爭優勢 張明錫的教育方式是一個例子, 他很堅持,「我不是說學習或者課業的競爭不重要, 但一定要適可而止。 如果說,課業的學習很重要,那生活的學習重不重要呢?」 一到假日,就帶著這群學生上山下海、溯溪、開山路的張明錫, 以他將近十年的經驗提出看法: 「我不是反對學生在成長過程有競爭, 但我更在意的是, 我們的小孩在接受了所謂的『基礎教育』後, 會不會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我看來,很多小孩在長大後連自己的問題都處理不好, 談什麼競爭優勢呢?」 長期以來,社會一直強調所謂競爭力, 但對家長而言,要如何才能培養小孩的競爭優勢? 難道一定得透過課業競爭或是工作競爭取得優勢? 在張明錫的想法裡,在生活裡有解決問題能力的孩子, 才是真正具有優勢的一群。 •不論是孔雀或是麻雀,只要快樂就好 在許多家長心目中,小孩的成就才是他們一輩子的成就。 因此,他們窮盡心力, 為的就是讓他們的寶貝長成羽翼傲人的孔雀。 有些人喜歡孔雀, 但也有人不在意是孔雀或是麻雀, 只要是隻快樂的小鳥,他們都感到很欣慰。 到底要讓小孩長成什麼樣子呢? 要餵給小孩什麼樣的養分, 才可以讓他未來具有生存能力? 能面對不計其數的大小挑戰, 不至於被擊倒後就倒地不起? 有了自信,是否就有了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其他孩子更勇敢,是否就會比較不怕險阻? 只要滿腹學問,就可以終身常保優勢? 家長就好像是一名廚師,在想著要加入什麼樣的香料, 才能烹調出一道道佳餚;也像是一名「社會銀行」的開戶者,替孩子準備一本「優勢存摺」,存入什麼樣的本金, 才可以讓孩子在未來的社會中提領最大的「本利和」。 •給孩子「大能力」,讓他們的生命更豐富 要替孩子存入什麼樣的能力, 才可以讓他們成為社會銀行裡的「富翁」, 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前教育部長曾志朗認為, 「給孩子愈多可以帶著走的知識和能力, 孩子就愈有可能成為一位富翁。」 要存入這些知識或是能力, 需要的是「有心、有方法的家長」, 光懂得把小孩送去上明星學校是行不通的。 這些能力也絕不僅止於一般家長所在意的 國文、英文、數學等課業能力, 而是內化過的人格特質,如自信、責任、毅力等。 這也就是美國華盛頓家庭與學校協會 〔Home and School Institute〕 創辦人暨會長桃樂絲.李奇〔Dorothy Rich〕博士, 於著作 《Megaskills: Building Children''s Achievement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提出的「大能力」〔Megaskills〕理論。 桃樂絲李奇博士認為,所謂的「大能力」, 是要學校和家庭共同合作,才能在孩子身上培育成功,她也認為,一個人的大能力是隨時被評等的, 這也是所謂「永無止盡的成績單」。 什麼是大能力呢? 桃樂絲李奇解釋,所謂的大能力就是指內在的學習動力, 其中包括信心、動機、努力、責任、主動、毅力、 關懷、團隊合作、常識、解決問題和專注等十一大項。 乍看之下,這十一項大能力似乎是老生常談, 但桃樂絲博士說,她設計這套大能力的目的, 就是要找出每個家庭能做的事, 形成一個有效的體系, 別弄得太難太長,把它變得很簡單、很容易, 每個人都能做,讓它既實用又有趣, 「因為,許多好事的完成是不需要時間的」。 孩子具備了這些大能力之後, 就像加足了油的汽車一樣, 能飛快奔馳在人生大道上。 這是成就孩子未來的十一種基本能力, 也正是現今社會中家長所應該在意的「優勢存摺」內容。 而「大能力」是決定在校及工作成功的價值、態度與行為, 也是資訊時代的基本能力。 •給孩子表現的機會培養自信心 「大能力」中的第一項能力「自信」, 正是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史英 在兒子的優勢存摺裡存放最多的部分。 史英一邊抽著菸,若有所思地嘆了一口氣, 「許多家長本身的自信心都有問題, 當然就不會教出有自信心的小孩。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其實不難, 重要的是要給小孩表現的機會。」 在他的想法裡,許多家長就是看不到小孩的優點, 且吝於肯定、不給孩子建立自信的機會, 才會養出沒有自信的孩子, 「在這樣的情況下, 家長有什麼立場抱怨自己生出不成材的小孩?」 他沉痛地說:「替孩子留一條生路吧!」 不過,他也承認,要成為可以替孩子準備優勢存摺的父母, 也是需要學習的。 在他個人的經驗中,因為初為人父,沒有經驗, 對他大兒子的管教就比較嚴格, 等到家裡有了第二個孩子時,他才學會了放小孩一馬了。 史英很得意地說:「像我的小女兒,雖然當年沒有考上北一女, 有些挫敗,但當你培養小孩對自己有充分自信後, 她就不會被困難擊倒。」 事實證明,史英的小女兒後來也走上社運之路,而且頗為出色。「當年讓陳水扁焦頭爛額的十五號公園抗爭, 就是我女兒的傑作呢!」 史英說到這裡哈哈大笑,得意之情溢於言表。 世新傳播學院院長成露茜也認為, 台灣的家長不大容易學會對小孩放手, 「我一直就覺得很怪,為什麼小孩考試時,家長還要去陪考?」 她說到父親成舍我對她和哥哥、姊姊的教育態度, 「父親留給我們最多的就是訓練我們 『獨立而且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只會跑的孩子不能強要他飛 成露茜回憶,「父親一直很注意我們小孩子對金錢的態度。 他一直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就連零用錢也是。 我從國小二年級開始,父親就讓我們自己賺零用錢。 他有剪報的習慣,他要我們幫他貼剪報, 每貼完一張B4的紙,就給我們一分錢。 他幫我們每個人都做了一本『父親存摺』。 每次貼完了剪報,他就把我們所賺的錢登記起來。 如果我們想要領錢就跟他說, 他也從不會過問我們領錢的理由。」 對於成露茜而言,成舍我在他們身上存下的不僅是記憶, 還在他們的「存摺」裡留下了可以成就未來解決問題的大能力。 前台北市教育局長吳英璋的夫人李美玲, 在分享她教育子女的經驗時, 特別強調一定要讓孩子從小就對自己有責任感, 而且要懂得面對問題,面對挫折,解決問題。 李美玲說,兒子當年為了玩耍, 到了睡覺時才發現功課沒做完, 「你知道,我那時有多掙扎嗎? 但我就是不想破壞我的原則, 讓他延後睡覺的時間, 後來他哭著和我說, 『媽媽,我早上五點起來寫作業好不好?』 想了想,才答應他。」 要給小孩子負責的觀念, 父母就必須要堅持原則。 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蕭蕙瑛, 選擇以自由的方式訓練小孩負責。 例如,她的二女兒當年在學業上遭遇挫折時, 她勸孩子「心不開,學習就不會進來。」之後, 一切也就讓她自己決定要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 後來,女兒的功課在高三模擬考的 排名成績從八、九百名突飛猛進到八十四名。 「她大概想玩這場考試遊戲了吧。」 對於蕭蕙瑛而言,她認為, 「要讓小孩有成就自我的能力, 做家長的首先就要夠了解孩子, 一個只會跑的孩子,你硬是要他飛,那當然不可能。」 然而,要如何了解孩子呢? 蕭蕙瑛有她特別的方法, 「雖然我常工作到很晚,但我們都會一起洗澡, 很多的知心話都是在那個時候說的, 有時都還會在起霧的鏡子上寫字呢!」 •家長也要邁向專家時代 希望兒女成龍成鳳是許多家長一輩子最大的心願, 但要如何才能在子女成就和家長的期待裡, 尋求一個平衡點,不致有過大的差距? 身為家長必須面對很殘酷而且也很現實的問題是, 台灣只有一個王永慶,只有一個張忠謀、曹興誠, 一個班級也只能有一個「第一名」 如果自己的孩子不能在課業上出人頭地, 那麼,要如何讓他們有信心面對社會的嚴酷挑戰? 或許此時的家長應該稍稍退後一步, 告訴孩子, 「不一定要拿第一,有時,第二名也不錯!」 讓孩子有自信、有學習的動機,有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的勇氣, 或許才是子女終身受用不盡的財富。 台大社會學教授薛承泰認為, 「現在的家長不能只是有心而已了, 最重要的是還要有方法。 也就是家長也要朝向專家的方向發展。」 「優勢存摺」裡的本金, 每對父母存的都不盡相同, 但只要把他們的「大能力」存入, 經過時間的淬煉,終究會開花結果。 當自己的兒女能夠昂首泰然面對社會, 面對世界,不畏懼任何的險阻, 這本「優勢存摺」裡存入的本金, 才能發揮真正的價值。

換奶粉--卡洛塔尼羊奶粉

2005年04月19日
公開
61

今天早上把家裡的新安琪兒奶粉全退了,留下開封ㄉ換奶用,我決定喝卡洛塔尼羊奶粉bb網ㄉbaby蠻多人喝mama也都很推薦,我去問ㄌ這種羊奶配奶是改良過ㄉ有添加鐵質,所以不會鐵質不足,亦不會造成baby身體負擔,以前我姪女就喝這ㄍ,跟他弟弟比較起來她真ㄉ較少生病,所以我今天退ㄌ2箱拿ㄌ2瓶卡洛塔尼,回家後august喝ㄉ很不錯....而且好像比較不厭奶了,還要觀察看看,我去衛生署網站查了新安有問題ㄉ出廠日期都公佈了,我們家ㄉ應該沒問題,但是我不放心已經開始換奶ㄌ....我覺得很氣,我們ㄉ政府>"<至少嬰幼兒要把關,國外早就通知ㄌ,我們到昨天才知道 氣氣氣... 行政院衛生署新聞稿 --衛生署對嬰兒奶粉事件再次說明 4月8日接獲法國在台協會通知Celia公司於3月22日前製造之嬰幼兒奶粉恐遭沙門氏菌污染,歐盟及法國政府要求全面回收,並要求業者徹底消毒清潔,經法國政府檢查後,於3月22日恢復生產,法在台協會並檢送Celia出口至台灣的產品及進口商明細表,由於查證費時,基於保護國民健康優先的預防原則,故本署要求業者暫停販售。 4月13日法國在台協會又提供補充明細表,本署仍立即要求相關業者暫停販售。 4月19日接獲法在台協會轉來,由Celia公司董事長署名的一封信稱法國腹瀉之嬰兒均已痊癒,且引起污染的奶粉只銷售在法國與義大利,同時也稱銷台灣之產品並無引起腹瀉現象,本署正查證中。

寶寶的自我安慰

2005年04月12日
公開
45

來源:《父母》 你知道嗎,寶寶吮手指,打哈欠,歎氣,蜷起身體,轉過頭去,甚至踹一踹他們的小腿,都是自我安慰的方式呢。為了能夠認知這個世界,他們必須找到一個使自己身體和情緒安靜下來的方法。   曾經有一個媽媽對我說,她的孩子無論幹什麼都必須隨身帶著一個絨布小圍嘴,只有拿著這個圍嘴,他才能安靜地做事,否則一定哭鬧不休。有一次去拍照,無論怎樣哄,他都必須將圍嘴拿在手裏,而那已經變了色的圍嘴在鏡頭裏看上去實在不美觀,大人們只好像做遊戲一樣將圍嘴藏在身後,引孩子去找,然後搶拍幾個鏡頭。睡覺就更不用說了,沒有"圍圍"的陪伴,孩子是怎樣也不肯睡的。   或許你也碰到過這樣的事情,孩子總要找到一個安慰他們自己的東西,特別是睡覺的時候,更是斷斷少不了。孩子們尋求的安慰不只是那些看得見的奶嘴、毛巾,他們哭,打哈欠,蜷起身體,或者閉上眼,也是安慰自己的一種方式呢。   寶寶也需要自我調整,於是他們找到一個方法安慰自己,使自己安靜。   是的,你的寶寶還很小,需要你的照顧和安慰,但同時,他也需要發現一個自己安慰自己的好方法。爸爸媽媽們熱衷於花費很多的精力在對嬰兒全方位的照顧和早期教育上,他們就忘記了,嬰兒也需要更多的休息時間安安靜靜地自我調整。寶寶們會尋找時間自己單獨呆著,他們轉過臉去什麼也不看或者乾脆閉上眼睛,然後對從外界收到的資訊進行加工處理,減少外界的刺激,充分休息。   令人驚奇的是,大多數寶寶天生就有自我安慰的能力。雖然寶寶看起來是那麼無助,但是他們並不是被動去接受大人的照顧的。寶寶離不開照顧他們的父母,他們與母親日夜相伴,母親幫助他們吃飯和睡覺,但是,為了能夠認知這個世界,他們必須找到一個使自己身體和情緒安靜下來的方法。   所以,從一開始,寶寶們就主動實驗不同的方法。而照顧他們的父母,可以有很多機會去幫助寶寶學會自我安慰。不要認為寶寶尋求安靜的舉動是軟弱的,根據最新的調查,自我安慰對寶寶來說是非常必要的。這種能力對孩子獨立行為的發育非常關鍵,比如他們可以自己在夜裏睡一個整覺。   在第一年裏,你將有好多機會去幫助你的寶寶學會自我安慰。   "吮手指是我最喜歡的自我安慰方式,它對我幫助可大了。"   還在媽媽肚裏的時候,寶寶就已經學會了吮著手指自我安慰了。很多小寶寶在出生不久,就發現了自己手指的妙處,他們邊流著口水邊嘬得津津有味。吮手指是寶寶的本能,沒有人告訴他們怎麼做,他們自己很自然地就親近了小手指頭。可是,你發現了嗎,寶寶在吮手指的時候,是那麼專注,而且那麼安靜,不哭也不鬧,不打擾大人。   若是寶寶不喜歡吮手指,而對安撫奶嘴特別感興趣,一種新的觀點是讓寶寶自由地享受,不要剝奪他們安撫自己的權利,他們吮吸,是因為他們有這個需要。   "我已經暗示你們我在安慰自己呢,你們沒有注意到嗎?" 哭是大多數寶寶自我安慰的一個手法,所有的寶寶都用哭的手段表明他們餓了,累了或者受到太大的刺激了。但是,剛剛當爸爸媽媽的父母們並沒有意識到寶寶也會用一些不顯眼的方式自我安慰。比如說,當外界的刺激越來越大了的時候,你的寶寶可能會用以下的方式表明他要脫離外界的刺激了:打哈欠,歎氣,蜷著身,轉過頭看其他地方,捂著耳朵,裝著嘔吐,臉變紅或者變得蒼白了,或者睡著了。有一些寶寶會拽毛毯的毛或者捏揉著毛毯或衣服的一角使他們自己冷靜下來。可能你想不到,還有一些寶寶會使勁地揣腿,那是他們在說:我累了,我要休息。有意思吧。   小寶寶需要時間來自我安慰,自我調整,當你的寶寶傷心的時候,或許他在告訴你"讓我安靜一會兒",你就別再一個勁兒地安慰他了。但是,在讓寶寶有時間自我安慰的同時,你應該留意寶寶不再哭鬧的時候他在幹什麼呢,當他急噪不安的時候他是怎麼做的,是什麼使他感到平靜了。當然,沒有一個神奇的方法能夠安慰所有的寶寶,也沒有一個方法對一個寶寶從始至終都有效。父母們需要不斷地去嘗試和實踐。   仔細的觀察能夠讓父母找到一個幫助寶寶的好方法。如果你的寶寶在傷心的時候喜歡把臉埋在胳膊裏或者蜷縮著身子,那你可以試著抱緊他。如果他喜歡媽媽輕輕地撫摸,你可以溫柔地輕撫他的後背或者臉頰。當你看護和安慰你的寶寶的同時,你也得到了寶寶對你的信任和依戀,正是這種信任和依戀能夠使他試著自己安慰自己。但是,你要注意,千萬不能把自己置之度外。當你的寶寶急噪不安的時候,你要幫助他嘗試每一個你所能想到的安慰方式,可以每次試一種,一段時間後看看是否有效。   "我已經轉過頭了,你們別再打擾我了,我需要思考一下。"   當你的寶寶還處於嬰兒期的時候,他會越來越喜歡模仿你,和你一起玩耍。不過,當你給寶寶唱歌,或是介紹一個總是喋喋不休的陌生人給他認識的時候,你該多注意寶寶的眼睛。若是他露出厭煩的眼神,或者索性轉過頭去不看使他感到過於刺激的某個人或某個事物,這些舉動都是非常普遍的一種自我安慰的手法。   你和寶寶面對面交流的時候,一開始他會盯著你看,但是,如果他感到過於刺激,他就會轉過頭去或者眼睛看別的地方了。過一會兒,他平靜下來了,可能會偷偷瞥你一眼。等他再次感到太刺激的時候,他又會轉過頭去不看你了。若你總是不停地說話,寶寶就會閉上眼睛,不再理睬你無休止的講話了。所以,當你與你的寶寶在一起的時候,他露出厭煩的眼神或者眼睛躲躲閃閃,這是在告訴你他需要休息了,你可以抱著你的寶寶,讓他趴在你的肩膀上看一會兒窗外的風景。或者乾脆讓他在嬰兒搖椅上獨自呆一會兒。   "要想我晚上睡得香香甜甜,睡前、睡中的安慰也不能少呢。"   寶寶能夠在夜裏睡一整覺,簡直是每一個剛剛做媽媽的人夢寐以求的事情。或許你的寶寶身體很好,出生幾個月後,他已經不需要在半夜裏吃奶了,你所面臨的就變成了寶寶自我安慰的問題了。   寶寶夜裏的睡眠有一個深度期和淺度期的交替過程。當他處於睡眠淺度期的時候,他常常醒來找一些事物使他重新睡著。一旦寶寶找到了一種自我安慰的方式了,比如吮手指,他就能夠自己應付半夜醒來這件事情了。不過他仍然需要外來的安慰,比如父母跑來照看他或者輕輕地搖一搖他的小床。   養成一個規律,可以使你的寶寶對每一個外界的挑戰都有所準備。幫助寶寶建立有規律的生活方式,把他一天的時間分成幾大塊來做不同的事情,那麼,到了一定的時候,寶寶自己就會知道"哦,我們該做這件事了"。做好了心理準備,從一件事轉到另一件事的時候,寶寶就能夠很容易使自己平靜下來。這一點在夜晚更加重要,尤其是當你的寶寶在黑夜裏獨自度過一段時間的時候。   第一步就是你需要找到一些每晚你可以重複使用的安慰方式。你一定要在寶寶能夠睡整覺之前就開始這樣做。嘗試任何一個可以使寶寶平靜下來的方法,比如講故事,或者唱歌給寶寶聽。   第二步是當寶寶昏昏欲睡的時候把他放下,但不要離開。這樣就逐漸使寶寶習慣于自己睡覺了。對一些父母來說,尤其是對那些急切盼望寶寶趕緊閉上眼睛睡覺的父母,顯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是,可以試著去做,在寶寶沒有睡著之前,可以嘗試不去給寶寶餵奶或者搖他的小床將會怎樣,也許寶寶慢慢就會習慣了,自己就睡著了。

感覺統合遊戲

2005年04月06日
公開
31

自己做得到的─「感覺統合遊戲」 「感覺統合」是一種人體與生俱來的神經功能,用以組織、判別來自身體與周遭環境的感覺訊息,使個體可以有效運用肢體與外界作適當的互動或反應。感覺統合理論強調三大特殊感覺系統,分別是前庭系統、本體覺系統及觸覺系統。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必須將各種活動融入生活教養裡,以下提供一些刺激前庭系統的簡單日常活動,父母要注意讓孩子感覺活動好玩而愉快。 0∼一歲: ●抱著孩子在你的手臂中輕搖或在搖椅上輕搖。 ●抱著孩子以趴著、坐著或站著的姿勢,在你的大腿上彈跳。 ●將孩子以面朝下的姿勢攜抱並將他上下晃動。 ●抱著孩子跳舞。 ●大人坐在地板時,讓孩子坐在你的腿上,作出像划船之類的遊戲(即大人身體前後搖晃)。 ●在地板上爬或爬過枕頭。 ●在地板上翻滾。 ●將孩子抱至胸膛的高度,並將他倒過來。 ●在嬰兒座椅上彈跳。 ●坐在嬰兒用鞦韆中搖晃。 ●將嬰兒背在背後。 ●坐車。 ●游泳。 ●躺在水床上。 一∼三歲 ●玩遊樂場的器材-盪鞦韆、溜滑梯、旋轉木馬 ●在協助下玩攀爬架 ●坐娃娃推車。 ●如果孩子可以踏住踏板的話,讓他騎三輪車。 ●讓孩子坐在毯子上拉他。 ●游泳。 ●坐在搖搖椅上輕輕搖。 ●騎在大人背上,大人作小狗爬的姿勢(雙手及雙膝著地)。 ●在不同的平面上奔跑及走路,例如草地、地毯、寬的平衡木等。 ●從斜坡上滾下來、在地板上翻滾、滾過枕頭。 ●在水床、墊子或在床上彈跳。 ●在大箱子中爬進、爬出。 ●在父母協助之下翻筋斗。 (作者:台大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副教授 曾美惠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在遊戲中作感覺統合

2005年04月06日
公開
26

在遊戲中作感覺統合 遊戲輔導室總幹事– 鍾慕蘭 零至七歲是兒童的「感覺統合」期,是兒童往後發展的重要基礎。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是一種神經過程﹝neurological process﹞,當兒童的自身與環境的感覺訊息接觸時,大腦及整個神經系自動作組織和詮釋,以致個體有效地和環境互動。 感覺統合理論是由艾爾絲博士﹝Dr. A. Jean Ayres) 所提倡,以神經醫學、神經心理學及神經生理學為基礎,治療許多功能發展障礙的兒童。這理論雖源美國,但郤深受台灣的歡迎;並認為對兒童什具療效。台灣的研究發現兒童出現感覺統合困難,是不乏環境的因素:(一)狹窄及單一的環境;(二)學術訓練的模式;(三)教養的方法。 (一) 狹窄及單一的環境:「感覺統合」原本是自然的發展,一般的兒童在成長時與多樣化的環境接觸,環境的刺激及訊息會不斷被大腦吸收,並且進行分類、詮釋及整理;續漸發展成健全的感覺統合。只是都市化的社會,裝置及器具因注重平滑舒適而形成了單一的質感,消滅了兒童培養其他感覺的機會。加上兒童在狹窄的空間,缺乏走動的機會;以致前庭的系統嚴重缺乏刺激。最終,兒童出現專注力、情緒及身體協調等功能發展的問題。 (二) 學術訓練的模式:華人傳統是著重學術或思維的訓練,在許多學術的評級調查,華人總獨佔鰲頭。但在生活技能的評級中,華人郤遠遜其他種族的表現。基於這種傳學習傳統,家長忽略了孩子發展的特性,例如0-6歲的幼童是「感覺認知訓練」期,7-12歲為具體操作期;故抽象的思維訓練缺乏了感知(視、聽、味、觸、嗅)或實際操作的元素,防礙了兒童功能的發展。 (三) 教養的方法:工業革命後的社會,將婦女帶到勞工市場。社會開始倡導最省時的育兒方式,即儘量減少抱小朋友。但這種育兒的方法,使許多兒童沒法在最自然的親子接觸中,滿足生理及心理的需要。許多兒童的觸角過份敏感,表現退縮及神經質。 我們從事兒童輔導工作多年,見過形形式式的個案。發現有部份的兒童經歷身心的困難,他們是來自健全的家庭,父母都是有心教好下一代的。只是在崇尚專業的潮流下,他們唯有尋求專家的幫助。但我們相信家長仍是兒童最重要的導師,只要改變一些生活的習慣,兒童便能在最自然的情況下得到合適的「感覺統合」訓練。 以下介紹三個適合二歲至六親子活動,讓家長在家居中與孩子進行「感覺統合」訓練。 1. 不倒翁:藉擁抱給與重壓的觸角刺激。藉璇轉的動作,給與腦前庭的刺激。做的速度因應兒童的接受程度而加快或減慢。 玩法:家長盤膝而坐在地上,孩子亦盤膝坐在家長的上面。家長用身體及手臂緊抱孩子的身體。然後,作三百六十度的璇轉,若五至十分鐘。好像一個轉動的不倒翁般。 2. 划艇仔:藉前後的擺動,給與腦前庭的刺激。做的速度因應兒童的接受程度而加快或減慢。 玩法:先放下枕頭保護孩子的頭部。兒童先仰臥地上,雙膝屈曲。家長雙手拉直兒童的雙臂,雙腳緊扣孩子的小腿。家長用力拉高及放下孩子的上身, 形狀如划艇般前後擉動,若廿下。 3. 搓麵團:藉重壓的按摩為平靜兒童的中樞神經系。可以臨睡前替孩子作五至十分鐘。力度要因應孩子對觸角的敏感度而調校。若孩子出現怕癢的狀況,家長可加些陰力進行。 玩法:讓孩子先伏在床上,將厚的毛巾卷成一束,扮成搓麵團般由腳踝開搓致肩膀的位置。然後,再由下至上地循環多次。再做手和手臂,即由手掌推向肩膀,循環多次後轉另一邊手。 網址:www.counsellingplay.com.hk 電郵:[email protected] 時代論壇:www.christiantimes.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