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草莓果凍

日期

#Tag

把微笑留給傷你最深的人

2007年12月23日
公開
8

把微笑留給傷你最深的人 "把微笑留給傷你最深的人"這句話說出來真的很簡單,可是誰有能夠做得到, 而能做到這一點的人的人生是多麼堅強而又洒脫?這其中要經歷多少愛與恨才 能夠體會到其中的涵義? “把微笑留給傷你最深的人”不論在感情上、在工作中、在生活中,人與人之 間總缺乏著最溝通與了解,尤其是現在這個很實際的社會,對于真情的流露已 經看得很淡漠,而只有當自己的內心被傷害的時候,才可以感覺到這一點,而 當你內心無比的痛楚的時候,也許只需短短的一瞬,便已經讓傷你的人慚愧不 已。 曾經你付出了真愛嗎?曾經你是否熱火朝天的將心血全部給了事業?曾經你最 關心的人是否辜負了你?當所有的這一切都隨著他的負心而消逝的時候,你作 出了怎么樣的抉擇?是聲嘶力竭的哭喊?還是用同樣的方法進行徹底的報復? 讓其感受到你的痛楚?最恰當的方法就是微笑地向他( 她)道聲珍重,因為每 個人都要為自己所做的付出代價。 “把微笑留給傷你最深的人”并不是說我們要把委屈的淚水留給自己,把祝福 給有負于我們的人,而是用自己平靜的心情對待所發生的一切,事事都有他的 因果關系,很多的事情我們不能夠強求,也許我們暫時的痛苦了,很多的委屈 難以言表。可是這微笑,讓你周圍的人感受到你的價值,一種很好的價值。這 種價值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得到的,那是一種通過別人的眼神所傳達的,那是一 種比語言更有力的肯定。 很多的事情誰也說不清楚,也許傷害你最深的人,在他的心中你的地位是沒有 人可以代替的,而他在傷害了你同時也許自己受到的傷害更深更烈,所以,我 們用自己的微笑去對待他吧,雖然轉過頭,我們留下的是傷心的淚水.

鼻屎、耳屎、眼屎、指甲一次清光光

2007年12月23日
公開
6

採訪�陳雯琪  諮詢�馬偕醫院新生兒室護理長 陳揚瑜 新手父母您知道怎麼幫新生兒洗澡嗎?除了肌膚之外,也別漏了掃除眼、耳及鼻的污垢唷!清潔乾淨才能讓寶寶舒爽地度過每一天。當寶寶從醫院返家之後,爸比及媽咪就得開始DIY幫寶寶清潔身體囉!但替稚嫩的小寶貝清潔身體並不如想像中的容易呢!除了基礎的身體清潔工作之外,還需要打理好眼、耳、鼻等部位的分泌物,才算大功告成唷! 爸比、媽咪來洗澎澎囉! 什麼時候幫寶寶清潔五官的分泌物才是最恰當的?不消說,當然是洗澎澎時,及洗完之後最棒囉!滿滿的溼氣可以軟化污垢,讓媽咪清理時覺得十分容易上手。不過,馬偕醫院新生兒室護理長陳揚瑜也強調,要幫活潑好動的寶寶清潔身體並不如想像中的容易唷!媽咪得具備一些小技巧才能順利完成,究竟該如何進行才恰當? *訣竅,找幫手! 首先,如果新手媽咪認為替寶寶洗澡及清潔分泌物是項棘手的大工程,則不妨商請另一半或是有經驗的長輩幫忙,待熟悉之後就不會再感到害怕囉! *訣竅,克服恐懼! 幫寶寶洗澡最重要的是,在過程中不要讓寶寶有不舒服或害怕的感覺,如果寶寶不肯配合,也不要太急或是生氣,更不要硬摳,以免使寶寶產生恐懼感及疼痛感。否則下回要再進行時,寶寶可就不肯乖乖就範囉!可能會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淚,急壞媽咪。 * 訣竅,遊戲化! 不論是替寶寶洗澡或是清理各種分泌物,最好都要將清潔工作「遊戲化」,讓寶寶覺得清潔身體是在玩,就比較不會抗拒。而為了哄騙寶寶,媽媽可以準備寶寶喜歡的玩具逗逗孩子,轉移他的注意力,之後再繼續清理!或者也可以等孩子入睡之後再進行,事情就會好辦很多。 清潔工具check 首先,在清理之前,媽咪得先準備好工具,才不會手忙腳亂!那麼在幫小朋友清潔身體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呢?其實愈簡單愈好,太複雜的工具反而不易上手呢! Check:嬰兒用的細軸棉棒數支,最好選擇經滅菌處理的產品。 Check:紗布或是小方巾。 Check:一杯乾淨的開水或食鹽水。 Check:準備1∼2樣寶寶喜歡的小玩具,讓清潔身體像玩遊戲一樣有趣。 清理步驟step by step 替寶寶清潔眼垢、耳垢、鼻屎及指甲,不是隨便來就行唷!陳揚瑜建議,在替寶寶清潔身體時應從眼睛開始著手,如此才不會使眼睛受污染。此外,陳揚瑜還透露一些小撇步,供媽咪參考。 Step1:清除眼垢 清理眼垢,真危險!會不會不小心刺傷眼?媽咪別太緊張囉!利用幫寶寶洗澡時清理眼垢是最不費神的囉!只要輕輕一擦拭眼垢就會掉囉!不過,為免污染,媽咪應於一開始放洗澡水,水質最清澈時,就替寶寶清潔眼睛,以免受到污染。 清潔時,媽咪可拿小方巾或紗布沾開水由眼睛內側(眼角處)往外測輕輕擦拭,將已經溼潤、軟化的眼垢擦起。若小朋友遭感染,眼睛分泌物較多時,媽咪則可不定時沾以細軸棉棒沾開水或食鹽水由內往外清潔,將多餘的眼睛分泌物捲起。 Step2:清除耳垢 耳朵不是清理的愈乾淨愈好!保留些微的耳垢才能保護耳朵唷!媽咪可以趁著洗澡時,將用紗布或小方巾稍微以清水沾濕,之後就可以開始清潔外耳。記得囉!只能清潔外耳喔!只要在耳朵外圍繞一圈,維持外耳的乾淨清爽就OK囉!提醒媽咪,千萬不要擅自使用棉棒深入內耳道內清潔,因為寶寶的耳道還十分窄小,如此反而容易將雜物推入耳內,破壞自潔機制。 最重要的是,替寶寶洗澡或洗頭時應盡量小心,不要使水流進寶寶的耳朵,如果進水了,也別太緊張,只要使用乾棉棒或是小方巾將外耳部份的水吸乾就好。不過,若寶寶的耳朵出現異常分泌物,媽咪也不要自作聰明地摳內耳清理,得趕緊就醫才行! Ste3:清除鼻屎 鼻子的主要功能是過濾空氣中的髒空氣,因此鼻腔內難免會蓄積鼻屎,及分泌物以保護自己,通常打噴嚏時,小鼻屎就會自動噴出來囉!根本不用特地清理。 不過,因為寶寶的鼻孔很小,所以難免還是會屯積鼻屎,如果積太多會使寶寶感到不舒服,因此,如果寶寶的鼻屎已經外露,媽咪就可以代為清理囉!那麼什麼時候是清理鼻子的好時機?當然是沐浴後囉!因為洗澎澎時的溼氣較易軟化鼻屎,此時媽咪只要用棉棒沾些冷開水,輕輕繞鼻孔一圈,很容易就可以將鼻屎「沾」出來了。 媽咪不要太潔癖囉!只要以棉棒清理1公分左右即可,不可將棉棒深入鼻孔,以免傷了寶寶的鼻黏膜。此外,媽咪也不可用自己的小拇指去摳小寶寶的鼻子,硬是用手將乾掉的鼻屎摳掉,反而會使鼻黏膜受傷。如果媽咪不小心將寶寶的鼻子摳傷了,也別緊張,由於鼻黏膜的自癒力很強,媽咪只要使用棉棒沾些凡士林塗抹於鼻黏膜上,即具有保護作用。 此外,如果寶寶感冒,鼻黏膜阻塞,致使鼻塞呼吸不順,媽咪則不妨使用吸鼻器將鼻涕吸出。不過提醒您,若是遭病毒感染或是上呼吸道感染,最好還是要給醫生診治,較為妥當。 Ste4:剪指甲囉! 說起幫寶寶剪指甲,許多媽咪都會「心驚驚」,擔心會把寶寶的小手剪傷了!但寶寶的指甲不修剪,很容易抓傷臉,所以不修不行。其實只要趁寶寶熟睡時進行,並使用專用的工具,就萬事ok囉! 建議媽咪可趁著寶寶熟睡偷偷地捉起寶寶的小手,進行修剪工作,或者也可以在喝奶時,請爸比趁機修剪,以免寶寶不肯乖乖配合,不斷亂動,增加修剪時的困難度。此外,媽咪還可以選購嬰兒專用的剪刀或指甲剪來幫忙,較不易剪傷。 而在修剪時,媽咪最好是將指甲邊緣修剪成方型,而非圓型,如此長長後較不易嵌入肉裡,造成不適。此外,由於甫修剪過後的指甲較銳利,因而最好使用搓刀磨平,以免寶寶抓傷。如果不小心剪傷寶寶,也不要太緊張,只要塗抹外用消炎藥膏或是優碘即可。 媽咪不可以這樣做! 新手父母常視幫寶寶清潔身體為不可能的任務,總是煩惱沒有經驗的自己會弄傷孩子!其實要讓寶寶乖乖就範並不難!如果不熟稔,請家人協助幫忙,是最方便的囉!但陳揚瑜也提醒父母,在清潔時要避免做出下列的舉動,以免造成寶寶的反感或增加感染機會。 * 為免使寶寶受傷,家長可固定寶寶的頭部及身體,但動作宜輕柔,並溫和地與寶寶說話,以免寶寶緊張,千萬不可強硬地抓住寶寶,以免使寶寶更為驚慌,而排斥清潔。 * 替寶寶清潔眼睛分泌物時,應盡可能使用清毒過的棉棒或紗布,至於清理耳、鼻的分泌物時,則應盡可能使用清潔的棉棒或紗布。若使用棉棒時,切記不可用手觸摸,以免使其受污染,提高寶寶感染的機率。 * 清潔時應沾些許的開水(或食鹽水),由內往外輕輕擦拭,將分泌物「沾」掉即可,不可硬摳,以免皮膚受傷。 * 棉棒及紗布使用一次為限,千萬不要太節省,使用同一支棉棒來回擦拭,否而會加重感染的可能。 * 平常時建議使用溫開水或食鹽水清潔即可,凡士林太過黏稠,反而會使寶寶產生不適。

The Rose

2007年12月22日
公開
15

http://blog.xuite.net/jerrylin6611/mymusic/8641905 Some say love, it is a river that drowns the tender reed. Some say love, it is a razor that leaves your soul to bleed. Some say love, it is a hunger, an endless aching need. I say love, it is a flower, and you its only seed. It’s the heart afraid of breaking that never learns to dance. It’s the dream afraid of waking that never takes the chance. It’s the one who won’t be taken, who cannot seem to give, and the soul afraid of dyin’ that never learns to live. When the night has been so lonely and the road has been too long, and you think that love is only for the lucky and the strong, just remember in the winter far beneath the bitter snows lies the seed that with the sun’s love in the spring becomes the rose. 有人說愛情是一條河,會把柔嫩的蘆葦淹沒, 有人說愛情是一把利刃,終將讓你的靈魂淌血, 有人說愛情是一種渴望,雖然苦痛卻是無盡的需求, 我說愛情是一朵花,而你正是這朵花的種子。 是那顆害怕破碎的心,所以永遠學不會起舞。 是那場害怕醒來的夢,所以永遠也抓不住機會。 是那顆不願被佔據的心,所以似乎也無法付出。 是那個畏懼死去的靈魂,所以永遠也學不會怎麼去生存。 每當夜幕低垂孤寂難耐,路途遙不可期, 而你認為愛情只會眷顧那些幸運與堅強的人。 千萬別忘了冬季裡,深深的寒雪下, 埋著一顆種子等待陽光愛的薰陶, 於來春時開出璀璨的玫瑰 這是英文課老師教偶們唱的我覺的歌詞很棒耶~~

孩子的規律與生活 (有0-7歲孩子的必看)

2007年12月04日
公開
33

0-7歲孩子的學習是透過身體的模仿, 而非語言的理解,我們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教他們讀書、寫字,教任何我們想要他們做的事, 因為孩子愛我們,他們會盡最大可能滿足我們的要求,滿足我們要他們做的事, 但這些學習成果都是假象,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如果讓孩子自由、順性的發展,讓他們做自己,他們就會一直遊戲、遊戲、再遊戲。 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只要有東西,就可以一直玩,我們不需要給孩子精緻的玩具, 越精緻、昂貴的玩具對孩子而言越是沒有用的玩具,因為這一類玩具多有固定的玩法,玩法有限,孩子很快就玩溺了, 接著他們就會開始拆解玩具,拆了之後就裝不回去,然後玩具就壞了。 孩子的意識發展是跟著周圍的環境走的,不管是在室內或室外,不是頭腦或智力來做決定,孩子一入校園, 看到一根棍子便玩起棍子,把棍子當馬騎;接著看到石頭,放下棍子撿起石頭玩,最後也忘了他還在玩棍子……, 所以,一直是環境在引導孩子,環境抓住孩子,環境中有任何東西吸引他們,他們的焦點就跟著轉移。 我們要了解,孩子是透過「做中學」的,他們做任何事會本能地不斷反覆, 例如:小嬰兒要站起來,試了一次又一次,跌倒了再爬起來。孩子的學習,都是透過不斷練習才成功的。 小嬰兒出生時,他們的身體看起來似乎已經發展完整,但事實上仍然有許多未完成的, 孩子的眼睛要到8歲才會發展完成,肝要到12歲才發展完成,其他像腎或許多器官還要更大才會發展完成, 身體發展健康與否就決定在生命的頭7年,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幫助孩子有最大發展的可能。 另一方面,如何發展孩子健康的感官也很重要,孩子出生時,感官便向世界開展, 孩子如何經驗這個世界,與他的感官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鼓勵父母在家裡可以預備這些玩具給孩子: 1.去樹林、公園或海邊玩時,搜集東西給孩子,例如:石頭、木頭、貝殼等,把這些大自然的素材給孩子,他們就會很自然的去玩。 2.娃娃:不給孩子硬的、塑膠的娃娃,要給孩子柔軟、溫暖、沒有表情的娃娃,沒有表情的娃娃給孩子想像的空間。 3.舊衣服:一些不穿的舊衣服,可以讓孩子拿來玩。 在紐西蘭,有些人家裡很漂亮,有很好的沙發、很漂亮的裝飾、很好的裝璜,還有美麗的房間, 但是這樣就沒有地方給孩子玩,因為要保持美麗。 但是實際上,孩子是需要遊戲的,而且特別需要在大人腳邊玩,不要一直說:「你去,你去房間玩。」 孩子離開大人就不會真正的玩,他們喜歡在大人的身邊遊戲。 我曾經在一個孩子房間裡看到,地毯是一個圖案、床單是一個圖案、窗帘、牆壁各有不同的圖案, 如此一來,我們如何期待孩子可以安定、安靜、和平的睡覺? 台灣是世界上有名的塑膠城市,我們要避免這樣的東西給孩子,免得孩子無法有好的感覺、好的看見, 如果形體是很不自然的,例如:誇張的表情、失真的玩具,孩子吸收到的就是不自然、不細緻的印象。 在紐西蘭,我告訴朋友們,在台灣有些幼稚園裡都是塑膠草皮、塑膠樹、塑膠玩具…,他們都覺得難以置信。   童年很短暫,需要自由的發展,多帶孩子到戶外動一動、跳一跳是好的。 現代孩子多住在高樓,出門就坐車或摩托車,很少有走路的機會,有的話也只有走幾步路, 我每天都走路到學校,走路回家,走路做很多事,透過自己的身體完成很多事情。 在世界各國,今天和過去的經驗很不一樣,我們可以清楚看到20年前、20年後孩子的能力差別非常非常大, 我們要正視這些狀況,才能幫助孩子。我們要讓孩子有光著腳在草地上行走的經驗,感受土地、露水…; 我們要讓孩子有爬樹的經驗,這是與人工的爬梯不同的,因為爬梯有一定的形狀,不是正方形就是長方形,爬樹更具挑戰性,因為每棵樹都不一樣。 我小時候的家,房子外面有圍籬,圍籬頂端尖尖的,我非常喜歡走在圍籬尖端,在上面練習平衡,一直到現在我仍然記得那平衡的感覺。 人要成為一個平衡的人,必須要先得到身體的平衡,如果身體不能平衡,內在其實是很難平衡的。 在台灣,週一至週五大家都很忙,到了週末就想放鬆、休息,所以帶孩子去公園、去露營、接近大自然成為很多人最後才會想做的事。 我要再一次慎重的提醒父母:0-7歲的孩子需要充分的動、爬、跳,如果他們可以充分地動、爬、跳,他們就能更自由的進入語言表達、思想表達。 我們希望孩子可以成為一個成熟且思想自由的人,不是讓孩子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而是要讓孩子有很多動、爬、跳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大人要陪著孩子一起去做,這些生活上的改變是非常值得的! 問題一:老師剛提到孩子會一遍又一遍的要求聽同一個故事,可是我的孩子都對我說:「媽媽,講別的,不要每次都講這個。」她已經4歲了,這是正常的現象嗎?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有的孩子要更多一點,有的要更少一點。我曾經跟一位家長做入學前的面談,我告訴家長,學校裡同一個故事要重覆聽三週,這個媽媽說:「不行,我的孩子一個晚上就要聽6個故事了。」 最後,這個媽媽讓孩子來上學了。一年結束後,媽媽告訴我:「我們現在一個晚上只要一個故事就夠了。」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已進入學校的節奏裡。 重覆說同一個故事是要讓孩子可以消化,真正吸收整個故事,當然有些孩子會更快消化,所以,不需要將這件事情看得那麼嚴重。 問題二:如果已經講完一個故事,孩子又要求另一個故事,是否要迎合孩子呢?     一個晚上給孩子一個故事是很好的原則。常常孩子要求一個又一個故事是因為還不想睡,想引起大人的注意,父母這時候只需要給孩子溫暖的擁抱,告訴孩子夢裡的小天使已經在等他,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期待明天的故事。 問題三:我的孩子現年4歲,另外我還有一個小嬰兒,可是4歲的孩子表現出急欲認知的渴望, 例如:看到桌上的醬油瓶,就會指著字問我:「媽媽,這是不是醬油?」以前有給孩子學英文,可是現在沒有了,畫畫時,她會在房子上畫門牌,寫號碼,也會寫英文,孩子有強烈的認知欲望,我該如何面對較恰當? 從典型的情況來看,老大出生時,只有一個孩子,所以,整個世界就是天堂, 因為父母都愛他,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他身上,當老二出生時,不管父母如何照顧老大,老大仍會覺得被推出天堂,所以,不管老大做的任何事無非只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要父母關心。 每個孩子都需要特別的時間單獨和大人在一起,也許是父母,也許是祖父母,如此他才會感受到大人是和他在一起的,如果有2∼3個孩子一起和 大人花長時間在一起,孩子仍然不會感受到父母是和他在一起的。不僅人智學如此討論,心理學亦如此, 所以,「品質時間」很重要,並不是要很長的時間,重要的是要花時間跟孩子在一起,一天10分鐘就夠了,這段時間裡,是一對一,不受任何干擾的,即使是電話鈴響,當然,我們也不能告訴孩子:「現在就是你的品質時間。」 一個孩子很容易,也不急,如果有二、三個孩子時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因為每個孩子都需要有單獨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但是夫妻只有二個。 比較容易的方式是孩子睡覺時間不同,小的孩子比較早睡,大一點的孩子比較晚睡,然後一個一個輪流陪伴,但是,說易行難。或者有些孩子早起,那父母就早起,總之,找出一週的時間表,努力從中找出10分鐘給孩子。 品質時間要每天規律,不要有時早上,有時晚上;也不要今天十點,明天八點,如此沒有規律,孩子會不知道他可以做什麼。 規律生活的建立也需要一段時間,剛開始品質時間時,孩子會很興奮,他可能會叫、會鬧,主要想引起父母的注意。慢慢的孩子的身體就會感受到這個規律,知道這個時間可以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然後,不好的行為、吵鬧就會消失。 知易行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些父母一開始很熱,我們都可以看到孩子很快樂,可是有時我們的生活很容易受到影響,例如:去爺爺奶奶家或是某人生病,然後就忘了品質時間,最後就漸漸不做了,等到孩子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又變得攻擊,問題又出現時,才又想起品質時間。不過,只要再重新開始做就好了,但是一定要去做,特別是有好幾個孩子的家庭更需要。 我有一些經驗,在有好多個孩子的家庭裡,常常中間的孩子最容易被忽略,大的孩子會被要求去做一些事情,而小的孩子因為還小也會倍受重視,除非中間的孩子偶爾也能做做壞事或大叫一下,否則很容易受到忽略,特別是安靜的中間孩子最需要品質時間。 品質時間要做什麼隨孩子的需求而定,也許一個孩子想要父母為他讀故事;另一個孩子想要父母陪他玩玩具;另一個孩子只想和父母說說話,享受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 我有一個孫女,每天,我都和她一起洗澡,我孫女就會在這時候玩玩她的小鴨鴨,這段時間就是我和孫女的品質時間。品質時間重要的不是時間的長短,而是孩子跟父母在一起的感覺。

學才藝4-5歲是黃金期

2007年12月04日
公開
37

全球第一位將正子放射斷層掃描技術運用在嬰幼兒大腦研究、美國密西根兒童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海瑞•柴加尼(Dr. Harry Chugani)發現,嬰兒到10個月大時,大腦活化程度已到達成年人的程度,4歲半、5歲時高達成人的2.25倍,直到9歲才降到與成人差不多的程度,因此,他主張,像是第二外國語、音樂和其他技能應該從4、5歲便可開始學習,效果最好。 柴加尼是世界知名神經科學研究專家,11年前在密西根兒童醫院設立正子放射斷層掃描中心,他相信,嬰幼兒大腦具有驚人的可塑性,學習上具有一定優勢,因此他一再強調,教育孩子,愈早開始愈好,他有一句至理名言:「是哪個笨蛋規定高中才開始學第二外國語?」 英國首相布萊爾日前提議,學前教育應提前至2歲開始;事實上,國內不少家長早在學齡前就讓孩子提早接觸美語和其他才藝,坊間更有強調完全不說中文的純美語幼稚園,是否要讓孩子這麼早開始受教育,備受爭議。信誼基金會今、明兩天將在台北舉辦研討會,討論0至3歲嬰幼兒發展與教養,柴加尼將在研討會中發表研究結果。 另一位參加研討會的倫敦醫學研究委員會神經認知發展部教授安娜特•卡蜜洛芙(Dr. A. Karmiloff-Smith)對於孩童是否應該提早受教育,態度保留。她指出,學習能力早在胎兒出生前就已展現,但太早強灌各種知識或完全放任兩種極端的教育方式都不好,先讓孩童喜愛學習這件事最重要。 國內專家也指出,年紀愈輕、大腦可塑性愈高,愈早開始學習第二語言,腦部自然會發展出「雙套迴路」,讓兩種語言思考平行運作、不會互相干擾;陽明大學通識中心教授洪蘭也曾針對腦語基因研究發現,7歲以前學習第二語言效果最佳,超過13歲,成效即會大打折扣。 什麼時候該讓孩子學外語,是家長最關心的事。高雄長庚醫院小兒腦神經科醫師黃立同指出,學習語言、愈早開始愈好,已是科學的定論;最有名的研究是美國沙茲博士以日文為母語的小孩進行的研究,由於日文中沒有英語中「L」和「R」的音,結果發現,日本小孩若3歲以前開始學英語,就可以清楚發出「L」和「R」的音;但若是超過3歲以後才學英語,幾乎就會喪失發「L」和「R」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