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草莓果凍

日期

#Tag

人格•來自父母教養風格 ~ 教養型態 五大類型(轉貼)

2008年05月05日
公開
37

人格•來自父母教養風格 ~ 教養型態 五大類型(轉貼) 本文作者 : 文化大學推廣教育中心講師、人本文教基金會親職教育講師 < 教養型態 五大類型 > 以下就各種教養型態中,父母觀念、作法及對子女影響分別列表並說明。 1.此五種類型中,以一~四型為不良教型態,第五種為良好的、值得推薦的親職模式。 2.評估方式 : 作自我檢查,若發現自己與其中某類型之觀念、態度、作法約有半數以上近似時,應可確 認,即屬該類型。 3.所有的父母都不可能絕然、斯然僅採其中某種模式,而是以此型為基本型,再兼採其他類型。 4.然而,就開放角度觀之,第五種民主溝通型態,其本身之彈性、理性選擇便已涵蓋了各種父母親可能 採行的,對子女成長有益的知能,故而是理想、優良教養模式。 一、威權、控制型 此型父母因本身人格特質、不良觀念及文化制約等因素,而採行了控制的、威權的、要求的、嚴格的、 過度期望教養態度。 威權 、控制型教養型態 父母的觀念想法 1.我是一家之主,我必須控制、掌握情勢。小孩則應聽話、順從。 2.我必須是對的、贏的、完美的、誰都不能批評、抗拒。 3.大人才是理性的、強壯的。小孩是弱小、依賴性、無能力的。 4.管教就是管理、控制行為、訓練能力。 5.愛就是提高期望、激勵小孩、給他壓力,才能使他充滿奮鬥的意志力。 6.不打不成器,小時候不嚴格管教,長大就會變壞。 父母的做法 1.威權--強迫、限制、指揮、命令、要求,以獎罰控制行為、學習。 2.嚴格--批評、要求、貶抑、羞辱、比較、競爭。 3.柔性制--嘮叨、囉唆、催促、說教,動情說理到小孩屈服為止。 4.他人導向、社會取向--經常限制孩子的發展以配合別人,大眾利益為前提。 5.自我的延伸一補償行為、不良的期待。 對子女的影響 1.受控型人格一缺乏自信、自卑、退縮、害羞。自我懷疑、自我貶抑、依賴別人、認命。 2.反控型人格一反抗、叛逆、攻擊、施暴他人、控制慾、高堅持、不輕易放棄。 二、放任、溺愛型 此型父母採取了過度屈從、過度保護、寵溺,及過低期望的教養態度。 放任、溺愛型教養型態 父母的觀念想法 1.愛就是滿足小孩一切需要。 2.愛就是給孩子自由、使小孩快樂、不要有壓力。我應排除各種困難,讓他無憂無慮的成長。 3.維護小孩的安全,就是建立周全的防護網。社會險惡、我來保護他。 4.做父母的就應該使生活充滿樂趣,不必定什麼規則,不要給孩子限制。 5.管教真是困難,真不知怎麼處理小孩的行為和情緒。 6.我不重要,別人比我重要。我很在乎小孩是否真的喜歡我。拒絕他的要求使我有罪惡感。 父母的做法 1.撫慰--安撫他的情緒,包容他的一切。 2.代替--幫他做、幫他想辦法,解決困難。 3.寵溺孩子--成為小孩的提供者,儘可能滿足他的要求。 4.過度保護--外界險惡,小孩警覺心不夠,沒有能力保護自己,我進出接送。 5.給他無限制的自由--為所欲為的小孩,享有很大權力,卻很少被限制。 6.順從、投降--小孩哭鬧真令人無奈,只好同意他。 7.無法設立堅定的家規--教養的主導權,游移在親子間,孩子通常是贏家。 對子女的影響 1.衝動、控制不良,對規範的遵守有困難,對情緒的控管有困難。 2.自我中心,凡事以自我的需求為中心,較少考慮別人。 3.自我懷疑,對行事原則不太確定,無法明確判斷權限責任。 4.逃避責任,容易中途放棄。 5.缺乏尊重,對人有敵意,有侵略性、控制慾。 6.霸遺,不合群,不易與人合作 三、不一致型 即所謂的騎牆派,原則不一致,前後不一致或夫妻不一致,其對子女的身心影響甚大。 不一致型教養型態 父母的觀念想法 1.愛就是由父母個人來定義,夫妻各人有各人的想法。 2.我的情緒心情就決定小孩今天好不好過。 3.管教真難,這樣也不順利,那樣也不通。 4.我管不了了,交給另一半去管好了。 5.我不能干涉配偶的管教,我們要互相尊重。 父母的做法 1.夫妻不一致--雙方無一致性原則,缺乏溝通與協調。 2.前後不一致--徬徨不定,經常變化態度。 3.原則不一致--無清楚而堅定的規則,價值觀混亂。 4.父母情緒不穩定,不易控制與管理情緒。 5.未設立清楚的家庭規則 6.缺乏角色穩定模式,導致子女認同困難。 對子女的影響 1.自我懷疑--經常在試探、懷疑中摸索。 2.不知所從--不確定行事原則與規範。 3.情緒不穩定--緊張、不穩定,缺乏安全感。 4.自信不良--自我認識不良,不易確認自我。 5.社會化不良--無法穩定發展社會能力。 四、嚴重虐待、疏忽、遺棄---親職失能型 有的父母甚至是嚴重缺乏親職意識與知能者,缺乏照顧、保護子女身心安全的基本知能,甚至連養育的 功能有時都未能負責,更遑論親職輔導了,其子女所受到的身心重創之影響更是深巨 ! 嚴重虐待、疏忽、遺棄---親職失能型教養型態 父母的觀念想法 1.愛是什麼,我管不了,活下去就好了。 2.我自己的問題都一團糟了,小孩真煩人。 3.小孩是不重要的,他的情緒、行為是不理性的。我應嚴格管教或者放棄算了,任你自生自滅,我無法 控制自己。 4.情緒好時,會寵溺、過度屈從小孩 ; 情緒不佳時,則虐待、責打小孩。 父母的做法 1.對小孩冷淡、冷漠、忽視小孩需求。 2.生活重心放在自己的問題上。 3.對小孩身心過度干擾,或過度忽略。 4.父母本身有嚴重生活適應、人格適應、社會適應問題 5.父母性格、情緒不穩定會遷怒,轉移到小孩身上。 6.缺乏教養的角色認知,無法提供角色認同模式。 對子女的影響 1.怨恨、懷恨,想報復的個性,情緒發展不良。 2.自貶--自我貶抑,負向人格,低動機。 3.冷漠--與人疏離,無法與人發展親密關係。 4.身心疾病--憂鬱症、焦慮、強迫行為。 5.社會化不良--無法穩定發展規範能力、社會能力。 五、民主溝通型 此型是最理想、最符合人性、切合現代民主社會環境形式,最有利子女成長的教養型態。 民主溝通型教養型態 父母的觀念想法 1.教育是引導、啟發,與鼓勵孩子。 2.管教是幫助小孩建立自我的能力。 3.愛是合理的期望、溝通的形式,真心的關懷與了解。 4.人格與主權是生而平等的。 5.自由與責任是相互發展的。 6.自發性、創造力與規範性、控制力是互為成長的動力架構。 父母的做法 1.關心小孩--關心他的需要、想法與困難。 2.接納與信任小孩--寬容、親切,愛與鼓勵,並相信小孩有自做決定的能力。 3.了解小孩一對其身心發展特性有一定了解、認識。 4.尊重--能尊重其獨立人格、個別差異,並教導他自尊、尊人。 5.制定堅定而有原則的家庭規則--合理、清楚、堅定、開朗、有彈性地設立行為規範 6.溝通、協商--是聆聽者與協商者,鼓勵孩子充分表達心情、想法,親子間互通訊息 7.經常自我評估管教之影響,作適時調整。 對子女的影響 1.自動自發--有自發性、創造力,有勇氣嚐試新的經驗。 2.獨立自主--覺得有自信,有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 3.有正向的自我概念--喜愛自己、相信自己、自我導向的。 4.負責任的--能自我負責、自我規劃。 5.尊重別人--願意合作、能容忍別人、尊重別人、喜歡與人互動。 我們可由民主溝通型教養態度之表列中,呈現出良好教養模式的規劃藍圖: 當父母親在實施教養責任、親子互動時,若能破除主觀意識,落實兒童本位,以客觀化立場,實施輔導-- 隨時調整管教措施,對於處理子女情感、行為時能多一點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立場同理他的感受,設立 規範、引導他的行為 : 同時,又能考慮此教育策略對孩子可能造成的影響,時時以長遠的眼光來衡量子 女的成長利益。 那麼,如此的深思熟慮,審慎施行的教育措施將使得親子雙方都能滿足需要。也因著相互尊重、互愛而 能發展出更和諧的親情與互動。 < 管教—是兒童的自我教育 > 管教,在一般傳統觀念裡的涵義,通常是指管理與教訓,是一種上對下所施予的訓練與控制。 然而,隨著「以人為本」的開放式教育理念興起後,關心兒童內在需求與發展的「兒童本位」教育觀遂 隨著民主時代尊重、平等的精神而落實於家庭生活。 換言之,以現代民主精神來釋義 「管教」應是 : 父母施予子女的自我管理的教育。它是以親子雙方兼具 獨立人格的開放觀點來詮釋親情與教養。也就是說,父母管教子女之目的在於 : 引導子女在成長的過程 中,能逐步管理自己:從自我接納--自我了解--自我控制--自我肯定--自我負責--自我管理,並向上延伸到自 我尊重--自我欣賞--自我規劃--自我創造--自我發展,終能走向自我實現,完成自我教育。 每個兒童都有他天賦的個別差異--與生俱有的遺傳特質、智慧才能與發展機制。他在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時,是需要成人智慧的引導與協助的。兒童絕非白紙,可由大人隨興揮就、填景 ; 他也不是黏土,任由 大人執意捏塑,每個兒童都有他自己的天賦與才智,成人應該要充分了解、尊重之,並且善予引導,使 得孩子在快樂學習中逐步成長,並在生活中感受價值與意義。 父母親在陪伴孩走成長之路時,應設法了解及掌握孩子的自我,教育是成長人的工作,而非塑造完人的 工作,成人是幫助兒童的自我實現者,而非替兒童決定學習過程者。即使一個孩子天賦多麼低劣,只要 他能完全在獨立自我的生活中成長,這個孩子就會感受到尊嚴一對自己敬重、覺得自已活得真實、有自 我價值感、有信心、對未來有憧憬,生命逐充滿了活力 ! 管教之道,唯在合理的愛、期望與尊重中推移與展延。

12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2008年04月25日
公開
6

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較有自信、樂觀、有自制力。 我們整合專家意見,提供12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1.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 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 的發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2.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 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等,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用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1.確認他的問題。2.讓他描述他想到解決方式。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12.給他表演的舞台: 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